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7:4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现在中国在科学探索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构建全民重视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科学素养,传统文化,敬仰科学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中国的大门时,中国的莘莘学子还在八股取士的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试中寻章摘句,“代圣人立言”。为了一些晦涩生僻的文字,和类似“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的文字游戏,多少人皓首穷经,而一事无成。而自清末到民国,多年的战乱,动荡的国运,国内的大师们也无非在现代文学上有些许建树。而此时,却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对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突破。而此时的国人,对此恐怕毫无概念。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才开始缓慢地发展。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然而,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今天,这种尊重科学、敬仰科学的精神正在被缓慢地侵蚀。乃至出现“学数学无用”、“高考不应考数学”的不理性的声音。而同时,“国学热”似乎成为了一个比较时髦和受人追捧的词汇。也许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理科生的缘故,对此我只能感到颇为遗憾。如今这种重文轻理的趋势,其由来既有中国传统的惯性影响,也有现代社会教育出现偏差的因素。 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哲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属于海洋文明,环地中海的环境为手工业和海上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航海等活动促使人们思索未知事物,探索自然奥秘,思考物质的本质等。从而决定了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将对自然知识的追求作为其理性探索的方向。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哲学家们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认知未知事物的最根本手段。把分析学和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通过归纳、演绎,得到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因此,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而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后,更是将人与人交往应遵守的礼节、长幼尊卑的秩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中庸的、以家庭为纽带的体系,越来越僵化和固步自封。同时,“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也阻碍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中国的科学发展整体而言落后于西方文明。

2 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科学的人往往是被看不起的,而科学也被视为奇巧淫技。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韩愈也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张衡、祖冲之、沈括、秦九韶、徐光启等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科学成就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他们之所以知名,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的杰出造诣。例如,张衡的文采,祖冲之的历法,徐光启的政绩等等。而沈括、秦九韶的人品受到当时人的质疑。

同时,中国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也注定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较为滞后。汉语在人文科学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写出优美、感人的诗篇,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等艺术。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却不是那么方便和得心应手。

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有传统中国缺乏科学发展土壤的因素,也有统治者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的一段时间,尽管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较大的冲击,但中国的科学发展还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成功研制了核武器、发射了卫星等。全社会形成了尊敬科学家、热爱科学家的浓厚的学习科学的氛围。相信现在的80后、90后在小时候,有很多是憧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吧。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的风气却没有很好的保持。在日益显得浮躁和拜金的社会,专注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我们看到,不少小学生的愿望是“长大以后当官”。而曾经销声匿迹的邪教、封建迷信又卷土重来。前不久,在招远,就发生了一起血腥的全能神教徒杀人案。“吃绿豆能治百病”等伪科学盛行,而大学里的腐败案也呈高发态势。同时,“科学无用论”乃至“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甚嚣尘上。似乎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财富,而非他的知识水平、科学成就。我们的社会在对科学的认知上,确实出现了偏差,亟待纠正和唤醒人们沉睡的对科学的热情。 3 构建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

面对整个国家的科学素养的降低,全社会都应警醒起来。倡导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风气,培养民族的科学意识,促进国家整体的科学进步,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普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性措施。在当今社会,娱乐体育明星受到普遍的追捧,而科学家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应该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风尚。发挥现在大众传媒的优势,增加科教类节目的播出时间。让科学家成为全民明星,培养全民崇尚科学的精神。 2)提高科学惠民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在社会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应该用科学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干涩的说教。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便利,自然就会主动地学习科学,让科学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创造价值。全民的科学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3)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模式

现在,在高中、大学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而言,自然科学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逻辑思考和理性思维的缺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应该探索在高中和大学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在原理科的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因素,在原文科的课程中添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科学素养。 4)培养全民的理性思维能力

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重文轻理国家,人文气息非常浓郁,理性思维、思辩观念非常淡薄。对于很多人来说,四书五经、二十五史都能信手拈来,但对力热光声电等物理学常识的知识却非常的匮乏。更严重的是,多数中国人对繁杂的物理学、数学知识视为畏途。而对于传统中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却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畏惧艰险、逃避现实的行为。正因为中国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氛围,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它、掌握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攀登科学的高峰,培养全民的思辩能力,应该成为全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4 结语

科学素养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敬仰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思辩能力和科学精神,让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成良斌等。自然辩证法讲义。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资料,2005 2.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前沿。2005/10 3.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民主与科学。2004/05 4.吴素华,郭耀红。如何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02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末 论文2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粮食与安全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