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芦花荡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3: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2)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重点、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3.把握写法:体会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法、学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2.品读法。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2) 请大家看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音频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áng)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一梭机枪(suō) 趴(pā)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zè)

飒(sà) 转弯抹角(mò) 扒(bā)

辨析词义: 编算 寒噤 挂花 蹿 仄歪 张皇失措 央告 转弯抹角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3.分析结构:

(1)介绍环境和老头子性格。 (2)写老头子英雄事迹。 4.分析: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不怕……”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吴召儿》

蛮子大伯的胆子可大了!常常钻到敌人的据点里去搞粮食。有一回碰上一个班伪军开饭,他砰砰打了两枪,把伪军骗到一边去,装上那锅饭就背回来了,还是大米饭呢!可他还不满意,骂骂咧咧地说:“那些龟孙,偏偏吃的羊肉汤,也没得办法背回来!” ——《馋虫馋猫和蛮子大伯》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传奇: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题。

第二课时

四、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五、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2.赏析小说中人物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第三课时

六、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七、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八、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 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十、教学后记

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附:板书设计

芦花荡——美情节 传奇色彩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芦花荡教案1 芦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