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芦花荡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6: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芦花荡教案中间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三点。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

而芦花荡教案中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两个地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感受抗日气氛,然后由电视剧《小兵张嘎》图片引入芦苇景色,并旁白: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是一支抗日军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视剧《小兵张嘎》所发生的地点就是有着一片又一片芦苇地的白洋淀。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就在这样一片芦苇丛中,又上演着一幕幕英雄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1、孙犁——“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2、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寒噤 仄歪 提防 穿梭 张皇失措 疟子 黄稍 吆喝 竹篙 转弯抹角 苇塘 蹿 趴 扒 打牙跌嘴 飒飒 疟疾

2、解释词语: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提防:小心防备。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丢脸的事情。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四、介绍文体知识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刻画人物的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

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三要素。

1、人物: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2、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3、环境: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六、理清课文结构:(请同学复述故事)

第一段(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二段(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一层(9—19)开端——护送

二层(20—54)发展——受伤

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

七、试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

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

55、

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 1.过于自信: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2.过于自尊:

如 P.15第

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小结: 本小说塑造了老艄公有鲜明、倔强、智勇双全,决不退缩的个性。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景物描写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又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文的写景更有增强效果、增添传奇色彩的作用。(下节课再进行分析)

八、作业: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会,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学后记:

二、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感受传奇人物的形象。

2、理解并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了解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写。

1、请在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把你认为写得最美丽的地方摘录下来。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A、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B、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C、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②“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③“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④“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 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上各种色彩来描写景物,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请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本小说通过主人公(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芦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全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二、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芦苇,然而“每到晚上,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

歌声代表着一种精神生活,由此可联想战士的情绪,想部队的日常生活,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后勤供应有保障,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传来的歌声,正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

2.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

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三、作业:

1、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教学后记: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芦花荡教案1 芦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