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1: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先秦文学史

一、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18001072901 电子邮箱:zhxr123@163.com

二、本课程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考勤和考试

1、第一次课老师讲授,主要讲前言部分,宏观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分期和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

2、第二次以后:每次讲课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讲理论,接着讲文本(每讲一课会就某个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讨论(就问题展开讨论)。

3、课程进行到一半会布置期中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

4、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考勤以点名计分;平时成绩则根据期中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

5、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

要是平时讲课内容,特别注意文本解读。

三、文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

1、什么是文学:广义(文学即文化);狭义(包括四大文体在内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艺术。) 古代“文学”,被称为“文章之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2、文学史

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文学现象包括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等。如“百家争鸣”思潮,《诗经》大小序之辩,“诗言志”等。文学规律是一个纲,文学现象就是具体的目,把握住文学规律就可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进而把握住文学史的精要。

3、先秦文学史: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先秦文学史是古代文学的源头和基础,不仅孕育了各种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而且还奠定了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具体详见下文。

五、古代文学史的规律

前面提及,掌握古代文学史的总规律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古代文学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

读者)

1、外部因素:

(1)经济、政治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大变动出现了百家争鸣;

(2)社会状况(民族关系或阶级结构变化;社会风尚培养新的读者群)

宋代末年民族矛盾尖锐,宋词中很多表现抗争复国的题材。

魏晋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于是出现了表现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

元代知识分子沦落民间,市民文化很发达,孕育了俗文学。

(3)文化背景(主流思想或文化政策;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总体特点)(共时研究) 宋代理学与宋诗“以理说诗”;礼乐文化与《诗经》

汉代“独尊儒术”(主张大一统,说经繁琐等)与汉赋(劝百讽一,堆叠辞藻)

《史记》勾连天人的思想,同时代的作品

汉大赋均如此。都源于同一思潮。

(4)地理因素。

楚辞的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2、内部因素:文学自身发展规律。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文体不平衡:

1)不同文体成熟时代不同(诗、文(韵文)发展早,小说发展晚。为什么?);

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韵语写成,便于传唱;小说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文学;文学作品和政治关系很密切。“书以道事”“文以载道” 2)不同文体成熟的过程不同。(小说成熟慢,汉赋成熟快。为什么?)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在明代才出现;关切政治者发展快

·朝代不平衡

1)不同朝代的文学有盛有衰;秦、隋文学衰弱,汉、唐文学兴盛。

2)同一朝代的文体也发展不平衡。明代小说、戏曲相对发达,诗文则相对衰落。

·地域不平衡

1)不同朝代,各地文学有盛有衰;建安文学在邺下(邺:古都邑名,今河南安阳境内。),梁陈文学在金陵。

2)同一朝代,不同地域文学各有特点,具有地域特征。

(2)文学之间的互动规律 【雅俗互动规律】:主要是由俗归雅;由雅返俗

思考:雅俗互动的条件是什么? (1)政治需求,雅称“采诗”,实际为取乐;国风、汉代乐府诗、南北朝民歌

(2)著名文人们参与采集、改编或评论:敦煌曲子词用于燕乐;白居易新乐府;明清文人小说;元曲;

类比:张爱玲小说如何进入了文学史?张恨水、金庸等小说为何处于文学史的角落? 回归文学本位之后才开始认识这些俗小

说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雅俗是相对的而言的,古代严分等级(所谓必也正名乎?),故而表现在文化上有雅俗之分。盛世之时政府采集,用于享乐;衰世则文人采集、参与和改编,用于讽喻。当某一文体变雅之后,也就意味着这一文体走向了衰落。(案头化)成也文人,败也文人。

【文体互渗规律】

文体混一:文体辨析:文体互渗

1、文体辨析出现在魏晋时期,审美意识产生之时。

2、曹丕:诗赋欲丽;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诗:由铺陈叙事转向描写抒情

魏晋时期抒情小赋出现(是从骚体赋中而来,还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有争议。)张衡《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诗→赋:诗的赋化:长于铺陈和排比。李白《蜀道难》

此外,诗文关系,诗词关系,诗词与小说、戏曲关系等。

【文体因革规律】

主要在诗文里面。目的在救时弊。 诗歌:汉魏风骨;新乐府诗 文:古文运动:文道合一。

前后七子: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

【文道离合规律】

文与道合:道指儒家之道,主张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文与道离:偏离儒家之道,浪漫主义作家。陶渊明、李白,苏轼等。

六、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自学) 【注意】把握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外因);把握每个时期的文体特点(文学的不平衡性);把握论说角度(从哪几个方面阐释的。)

七、先秦文学史的地位和意义

1、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各种文体几乎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商周金文和《尚书》等。

诗歌可以追溯到先秦歌谣和《诗经》等。 戏曲可以追溯到《九歌》和某些巫祭仪式 小说可以追溯到史前神话和《左传》中的故

事。

2、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和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

主要是儒道两家。

3、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主要思潮。

儒家提倡“诗教”传统,温柔敦厚的品质,现实主义关怀 道家主张“自然”,浪漫主义传统。

4、奠定了以士大夫为创作主体,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格局。(宋代之后出现的俗文学才开始打破。)

八、研究先秦文学需要考虑的两大因素 (作者用作品来传达某种思想,其意不在创作文学,而在宣扬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某种文化传统和其职业背景息息相关。后世作者的思想性远远与之无法比拟。)如《墨子》一书,“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庄子·天下篇》: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1)作品形成的文化背景(特指文化传统)

巫祭文化与夏商文学、楚地文学;礼乐文化与周代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2)作者的职业背景(身份、经历、交往等)

老子与守藏史的关系,“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孔子问礼与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都有一个偶像,这就从一方面反映了其思想渊源。如孔孟好尧舜,墨子好大禹。

九、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可以利用前面讲过的演变规律来解释)

【背景】

经济:井田制——私田增多

政治:分封制——霸主出现;兄终弟及制——宗法制——弱肉强食

文化:巫祭文化——礼乐文化——礼乐崩坏 社会(阶级关系):巫史——史官、贵族——士

文学:先秦歌谣、神话——诗经、尚书诰命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先秦诸子散文;《楚辞》。

【整体特点】文学的自发时代。

1、“混沌”:文史哲不分家(散文领域),歌诗舞相结合(诗歌领域)

2、多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下产生,多在宣传思想而不是创作。

3、作者和时代多不明确,多为集体创作。

4、风格、艺术手法多样

十、先秦文学的分期和具体内容

1、原始宗教与先秦歌谣、神话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文化权利掌握在巫觋手里,故而出现了很多带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如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先秦诗歌等。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巫覡

2、礼乐文化与《诗经》:“诗教”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有“采诗”“献诗”(贵族文化),故而有《诗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国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之得失,自考证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春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朱子语类》余大雅记:“《诗》,有当时朝廷作者,《雅》、《颂》是也。若《国风》乃采诗。有采自民间,以观四方民情之美感。《二南》亦是采民言而被乐章尔。”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贵族、乐官

3、史官文化与先秦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不仅参与宗教活动,还参与册命、宣命、谱牒等活动,故《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官职。当鬼神地位下降时,人事地位上升,史官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呈告”“传闻”制度,故而有了史书。 周代文学笔法隐晦,《左传》之春秋笔法,《诗经》之“主文而谲谏”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史官

4、士文化与先秦说理散文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论六家指要》:“《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有了“百家争鸣”,故而有了诸子百家之

书。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5、楚地文化与《楚辞》

《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黄伯思《校定楚辞》:“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此、只、芜、谇、蹇、野、便宜行事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文化背景:楚地文化

职业背景:左徒、三闾大夫

本讲知识点

1、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尤其把握最符合先秦文学的规律。(1)文学发展不平衡性;(2)雅俗互动规律

2、了解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

3、把握先秦文学的分期及各个分期的具体特点。

教案 第一讲

第一讲教案

中级班第一讲教案

【先秦文学教案】【讲稿】

先秦文学教案1111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机械制图教案》第九章第一讲

《机械制图教案》第三章第一讲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教案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