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散文类教学设计文案说明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9: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散文教学设计

王荣生

“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旧“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筐里。

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散文”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

小说、诗歌、戏剧

散文

实用文章

(纯文学)

(杂文学)

(非文学)

在现代,“散文”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类特征的,逐渐从“散文”中被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寓言、儿章故事等,有些亚文类,如回忆录、序言、杂文等,尽管仍然赖在“散文”这个筐子里的,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逐渐明朗,往往也当作相对独立的文类来对待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它主要有两种所指: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文章之外的,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

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即使不断清理门户,“文学性的散文”依然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其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里”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

(一)现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散文的内容,纵贯占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纯、正、高、雅,每个宇都能将散文箍死。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二)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散’文的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散’文的内部神韵在于自山自在,无拘无束。”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谈论散文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蒙田的散文、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

“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

(一)“文学性的散文”的“里”跟“外”

“文学性的散文”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具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即使没有《荷塘月色》、《幽径悲剧》,清华园里的荷塘、北大校园幽径旁的紫藤萝,也是真实地存在着或存在过的。

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的差别。诗歌、戏剧自不必说,看起来是“写实”的小说,其实是“虚构”的产物。有记者问莫言:“您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密?”莫言答:“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他问我大河呢?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根由也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换言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幽径悲剧》中对古藤萝喜爱、对古藤萝被毁的愤慨,是90岁高龄的季羡林极具个人化的情怀和思绪。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这是“文学性的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差别。阅读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最终要指向文章的外面,指向客观的言说对象:它们所论述的道理,是否成立?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如所言?而成立与否、是否如实,有公认的判别依据;之所以写论文、发新闻,日的就在于要获得公认或成为公认。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或者说,与外在的言说对象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二)“文学性的散文”的主体与客体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比如:《背影》中的“父亲”,《老王》中的“老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安塞腰鼓》中的“扣腰鼓场景”等。作者记叙、描写“父亲”、“老王”、“荷塘”、“古藤萝”、“打腰鼓”,目的不是要向读者介绍那些人和事,描摹那些景和物。之所以记叙、描写,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背影》的关键点,不在“父亲对我的爱”,而在体认到“父爱”的独特心眼;《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那副心肠。《荷塘月色》的关键点,不在“荷塘的景色”;《幽径悲剧》关键点,不在“占藤萝被毁的惨剧”;《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也不在“打腰鼓场景的威武、雄壮”„„关键点在于发现景色的心境,痛感惨剧的心灵,为威武、雄壮而奋发、激昂的心怀。

阅读散文,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日常与独特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散文记人,很少是大红大紫的人;散文叙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绘的景与物,绝非隔界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谈资,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平常事,景与物是平日里所能见的景物,谈论的多是人家在饭后茶余或许都会聊到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情思,也多貌似我们所具有的,或与我们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类或相似,阅读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近感,往往会很自然地唤起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乃至忘记了去体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叙写日常生活,其实是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和感悟,叙写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散文中叙写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对人、事、景、物及其意蕴的发现。散文中抒发的所思,散文中传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

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的经验与我们之不同,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够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四)“文学性的散文”的言和意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

综上所述,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1)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这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感觉和知觉的所见、所闻,“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袒露心扉的语句。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会在他的语文经验里。“文学性的散文”,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综合上面的讨论,“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左右两图,左右两图是等值的独特的情感认知一一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精准的言语表达

五、散文阅读的要领

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晤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1.分享首先要区分人我。分享,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分享的前提,是区分人我。散文中的所见所闻,是别人的所见所闻;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别人的所思所感。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散文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最为接近的文学样式,阅读散文很容易“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这既是散文阅读所必需,也是散文阅读的陷阱。同我心者,赞之;异我心者,弃之;逆我心者,愤之„„其结果,读却如未读,终究囿限在自己的既成经验。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 读者的经验,与作者所传达的经验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也表现在阅读的终点。我们不能够“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具有”与作者等同的经验,无论是阅读之前、阅读之中还是阅读之后。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似乎存一种念头,希望学生“占有”作者的经验。这突出地表现在结课的“激情号召语”,比如:“让我们带着安塞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安塞腰鼓》)”,“让我们带着百合的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心田里的百合花开》”,“让我们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天下所有不幸的人们(《老王》)”等等。 所谓“分享”,是体察,是认识和理解: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有这样一双眼睛,他们能看到这样的人、事、景、物;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有这样一腔怀、一种情调,他们能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思量。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身直接生活经验的囿限;通过阅读,我们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我们观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1.体味必须细读

散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作者的言语,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不少人以为“抒发了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尽管他们在这篇散文的大部分文字中找不到“情感”。与语文教师共同备课,他们拎出这一段,并揪出其中的“怀旧情绪”和“怅望低徊”: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人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胡同文化》)于是,我们一起细读。“不禁”就是不由自主,“使人”中的“人”,是看胡同照片的人,包括作者汪曾祺,也包括任何看过或可能看到这些照片的人看这些照片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怀旧情绪;显然,这是客观的描述,而不是主观的抒情。接下来的“使人怅望低徊”,也是如此。看到北京胡同遗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怅望低徊;这也是客观的描述,与试图感染别人的抒情无干。在被认为“最明显抒情”的段落和语句,找不到“抒情”,这样,所谓“抒发复杂情感”的谬解,便轰然倒塌。

2.体味是仔细领会

仔细领会,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尽管有时初看起来似乎是些很普通的语句。比如《散步》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比如《藤野先生》开篇的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对以言逮意的追求,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散文,不顾作者的言语表达,不能见识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2)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

作者精准的言语,精准在对细腻的人生经验的贴切表达;读者体会优秀散文的精准言语,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文宇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品味语言,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意味。散文的“文学鉴赏”,不仅仅是对形式方面。作者精准的言语,精准在对细腻的人生经验的贴切表达;读者体会优秀散文的精准言语,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与分享。

3.体味是体会、寻味

散文阅读中的体会、寻味,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语言的滋味。比如《故都的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作者的情调。尤其是所谓“闲话体”的散文,如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梁实秋等人的散文,体会作者“闲适”的情调,有时比了解他们所谈论的话题还要重要。作者的情调,其实就是作者的胸襟、情怀、气度。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果没有窥见作者的胸襟情怀,“无疑是重人的损失”。

六、散文阅读教学的若干原则

散文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散文用“排除法”定义,意味着滞留在“散文”这个框里的,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但教学必需以能说清、可道明为前提。从有利于散文教学的角度,我们建议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紧缩的”散文定义,即“文学性的散文”。具体对策,也可采用逐步排除法: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孙绍振关于“审关散文”、“审智散文”、“审且散文”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分别及其解读范例,贵志浩关于“闲话体”、“独语体”、“倾诉体”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以及在散文史研究和散文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为分野小类提供了理论的资源。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是现代优秀散文家刻意追求的散文境界。散文“无规范”,但教学必须以明了规范为前提;对“无规范”的散文,也必须找到对应“无规范”的办法。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的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涵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散文类

散文类

散文类答题技巧

一些文章,散文类的。

中考满分作文散文类

散文类读本的教学策略

八年级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初中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版)

八年级暑假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散 步教学设计

散文类教学设计文案说明
《散文类教学设计文案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