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2017年5月)

一、考试时间、形式、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形式:半开卷考试。

说明:参加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一张学校下发的特殊的A4纸进入考场。这张纸上可以是一些知识要点和参考资料。这张纸上的所有参考内容只能是手写的,不能打印或者复印内容。 3.注意事项:

(1)考试时将下发试题纸和答题纸各一份,请按题目序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请勿在试题纸上作答。 (2)考试时须携带2B铅笔和黑色笔,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必须用黑色笔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考试题型、要求及复习提示 1.复习依据:

主教材:《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新版)》,陆亚萍 骆自强 詹丹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每题只有1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2-5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阅读理解题(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六小题,共30分) (4)材料作文(40分)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复习提示:

(1)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复习提示:

请熟悉教学大纲所列篇目的课文内容、作家小传、文章评点,识记、了解作家作品常识、文学史常识、语言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主旨、课文的写作手法等。 (2)阅读理解题复习提示:

请结合课文注释、文章评点,理解、掌握教学大纲所列篇目的课文内容、写作主旨、写作手法,能作出一定的分析,文言文部分能结合语境理解并翻译句子。重点掌握精读篇目的相关内容。具体题型和难度可参考“期末复习题”。 (3)作文复习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出自教学大纲所列课文,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选取合适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请结合“形成性考核册”和“期末复习题”中的材料作文题进行模拟练习。注意,角度不要选取得过大,最好与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贴合,有话可说且能够说得入情入理。

附: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参见教材及学习的平台记分作业。

二、阅读理解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1. 翻译划线的句子。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 子路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子路率尔而对,非常草率、急忙地回答问题,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想表现自己。他非常自负地说能够治理好一个内忧外患的大国,让人民能在困难中有勇气,这是他的专长;但他不该说大话,说自己有能力让人民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的言行不禁加以哂笑,因为他认为子路根本不懂得谦让,“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试以本段材料为例,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形象。

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平等和蔼,让人如沫春风,在对各人的志向评点中责人之轻微,赞人之显著,可以看出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四个学生各有特色:子路率尔而对既是自信又是自负,只求表现自己,非常可爱;冉有滴水不漏的回答,充分体现出他谨小慎微的性格;公西华由于年龄最小的缘故,格外的谦虚,但显得不够自信;曾皙一贯的学识和修养让他的发言显得胸有成竹,得到了孔子的赞扬„„

(二)“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1.翻译划线的句子。 瑟声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曾皙)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

2.曾皙的人生理想是怎样的?孔子为何认同曾皙?曾皙的人生理想是社会和谐人人都在享受生活。暮春时分,与大人小孩一起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种对安详平和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一种社会政治的理想。

孔子认同曾皙的人生理想,是因为曾皙深刻体会他礼乐治国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化为实际的表现„„ 3.试从对曾皙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分析曾皙的性情。当其他人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有关志向问题展开讨论时,曾皙正在旁若无人地弹瑟,听到孔子问他,才让瑟声稀疏下来,然后才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这些动作说明他很从容,他的确是个懂礼爱乐,有风度修养的人,特别是他那幅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的描写„„

(三)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 1.翻译划线的句子。她人已经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凄凄惶惶地守着她哭,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常理的,所以就停止了哭泣。

2.从材料中看,庄子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庄子认为生命的过程就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更替,有生便有死,很寻常。况且人最初根本没有生命,非但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非但没有形体更没有元气,在天地间是

2 完全混沌一片。后来先有了气,再有了形体,然后形成了生命,最终又归于死亡。 3.庄子和惠子对于死亡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庄子认为人有生必有死,所以妻子的死亡是很合乎常理的,他并没有特别悲伤。而惠子觉得庄子面对相伴一生的妻子死了,不仅不哭泣,还在鼓盆而歌,不免有些无情无义。

正是因为庄子意识到人生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循环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所以他认为对于安息于天地之间的妻子而言,死亡没有什么可悲之处。他是破除了所谓的人之常情而达到了一种超越。惠子就比较传统,认为人的死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四)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1.翻译划线的句子。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

2.王子猷的咏诗与想念戴安道之间有何关联? 王子猷吟诵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招隐诗歌,诗中赞颂了隐士的清高生活,并且两首诗多提到了雪,有雪有酒还有诗,这是隐士生活的一种境界,而戴安道是一位品行高洁的隐士,由吟诗而想到戴安道,可以看出王子猷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思念。

3.《世说新语》将这一则归为“任诞”,你是如何理解王子猷的“任诞”的? 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写出了魏晋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率性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不愿随波逐流的一面。

(五)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 ——《徐文长传》 1.翻译划线的句子。(当时)正好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委托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明世宗(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看一世的志士,没有人被他看中认为满意的.然而没有遇合的机会.2.本段共出现三个“奇”字,请谈谈分别应作何理解? (1)奇其才:用作动词,对...感到奇怪、感到震惊。(2)然数奇:形容词,不佳。(3)公以是益奇之:形容词,奇特。

3.在胡宗宪幕下,徐文长与他人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突出徐渭之“奇”。具体说来可归为三方面: (1)才华奇异。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等;又具出色的文学才华,“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2)性情奇特,傲慢不羁。作者以“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即使寄人篱下,依然以“一诸生傲之。”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

(3)这一切终为衬托文长遭际奇特。

(六)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

3 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春末闲谈》

1.家乡前辈把细腰蜂捕捉小青虫说成是拉去做女儿,鲁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将这种动物界血淋淋的生存竞争说成是一 种让人称颂的道德行为,鲁迅认为是蒙昧无知的,这种说法很可笑。

2.细腰蜂与小青虫的故事是“闲谈”吗?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不是闲谈,是有统一讽刺的对象。细腰蜂与小青虫的故事叙写使文章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也显得新奇贴切。

3.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多用反语。比如看细腰蜂捕捉小青虫如睹“慈母教女”,其实是讽刺统治阶级虚伪险恶的嘴脸;又如说发勃耳这些讲科学的夷人可恶,其实是反讽中国人不懂科学,愚昧无知。

(七)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以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春末闲谈》

1.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指的是什么?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精神控制术使得被统治阶级永远地服从。

2.对于黄金世界的理想,鲁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其依据是什么? 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封建专制制度施行了各种麻痹术,想要禁锢百姓的思想, 但终难奏效。鲁迅拿历史来举例,就是很好的证据,他说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因为百姓不是“小青虫”,人的思想是禁止不了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本文从细腰蜂谈起,本段则从中国古代的黄金世界的理想谈起,表面上都是“闲谈”,实际上却有统一的指向。请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思想主张。从文章的行文表面看,确有东拉西扯,琐碎“闲谈”的一面,但现实针对性也十分明显。

文章起笔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使文章说理更形象化。其次文中尽管没有直接指名道姓,其实却是有着明显的现实所指。如说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这些主张,实际发挥的是麻痹、服务统治阶级的功效。这样的现实所体现的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知识阶层内部的思想分化和斗争。而文章更主要还是在于开启民智,促进自由思想,促成更多的精神界之战士,指明希望之

4 路。

(八)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读伊索寓言》

1.本段最后关于苍蝇的寓言,意在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讽刺总有一些人片面拔高、夸大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钱钟书相信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的态度,也是钱老的谦虚之语。 2.卢梭和钱钟书都认为《伊索寓言》不适宜作儿童读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他认为《伊索寓言》有坏心术,把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钱钟书认为《伊索寓言》不适宜作儿童读物的理由是: 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请结合选段,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并适当举例。尊重孩子天性, 自然教育,以生活中的语言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点, 直白而清楚深刻地体现作者的教育观点。

带孩子在花园里散步, 有人从草地上踩过去,无视“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的标语。我们是鼓励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呢?还是带孩子绕过草地, 尊重这一规定呢?如果是在大自然中,自然是可以在草地上奔跑,而如果是在公园里, 则要遵守公园规定, 根据不同的场合而定。

(九)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 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是有关系的。

——《故乡的食物》 1.作者写焦屑,为什么举小时候因为打仗躲进炼阳观这件事? 提到战乱时靠焦屑充饥的一件事,从作者的叙说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孩子的眼光中只觉好玩,但今日回顾不免明白了炒米和焦屑这样可以急就的食物之存在和常见是“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是有关系的”。于是,在叙说食物时透出了作者对乡土的关怀。

5 2.选文中用了怎样的视角来写家乡的焦屑?请举例说明。一个从儿童的视角来写,写出了小时候作者因为打仗躲进炼阳观这件事的好奇、好玩;另一个是从成人的角度来写,“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是有关系的”这句话,通过审视社会现实,把焦屑和当时的生活相联系。

3.请谈谈你对选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1)表现作者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2)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 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幽默的笔触;(3)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十)母亲对我说,她想送给阿娜•夏克勒顿一本《利特雷词典》。阿娜是我们的一个穷朋友,我像儿子般爱她,所以高兴得跳起来,却听见母亲补充说:

“我送给你父亲的那本是仿摩洛哥纸革封面的,送给阿娜的嘛,我想羊皮纸封面就可以了。”

我一听就明白羊皮纸肯定便宜得多,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我心里那股高兴劲顿时烟消云散。母亲可能觉察到了,她很快又补充一句:

“她肯定看不出二者的差别。”

不,这种小小的弄虚作假并非母亲的天性。符合她的天性的是送礼物这件事本身。不过,母亲让我当了她的同谋,这使我感到恼火。

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我都忘记了,为什么母亲这几句话却如此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这是因为,尽管这几句话在我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反感,但我感到自己也可能会这么想,这么说的。当时我大概意识到,我惊讶而痛心地在母亲身上发现的这种习惯势力,我将要与之斗争。其他一切都融汇在母亲那和谐的整个形象中了。也许正因为这几句话不符合母亲的天性,我觉得都不像是出自她的口,所以我才记得特别牢固。这多么发人深省啊!这种教育养成的习惯多么根深蒂固,它常常会占上风!可是,母亲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是变态的,她很难区分真伪,就是在她自己后天性的情感中,也很难区分那些是天性的自发流露。尤其因为她太胆小,缺乏自信,不可能让自己的天性占上风。她关心的总是别人和别人的意见,总是渴求更好的东西,符合既定准则的更好的东西,总是努力争取更好的东西,却甚至丝毫没有想到(她太谦虚,不可能承认),她身上最好的东西,恰恰是她最不费劲就能得到的东西。 ——《我的母亲》

1. 文末最后一句中,“她身上最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美好的天性,待人真诚,送礼物这件事本身。

2. 母亲在谈礼物时说到的几句话,作者记得特别深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这几句话在我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反感,所以一直记得。同时作者自我反省,母亲势力、虚伪的表现,自己身上也可能存在。而且正因为这几句话不符合母亲的天性,我觉得都不像是出自她的口,所以我才记得特别牢固„„

3.作者举母亲送礼物这一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纪德写出了母亲身上也是当时社会普遍的天性与教养间的冲突,更写出一位恪守教养而不失美好天性的母亲形象。

母亲在送礼物的同时引进了计算的概念、价值的概念,在做某种比较。母亲是个有弱点的母亲,因而更加真实。 但母亲的弱点并不影响其形象的完整。作者之所以对母亲送朋友礼物时无意中说出的暴露母亲弱点的话记得特别牢固。不是因为它代表了母亲的形象,而是代表了母亲例外的情况,是母亲身上不和谐的东西。送礼物代表着母亲天性的流露,而掩饰、做区分等行为都是布尔乔亚教育带来的后遗症,这样,母亲形象因真实而完整。

三、作文题

(一)在《故乡的食物》一文里,汪曾祺所写的过年时的炒炒米、端午的鸭蛋、雪天的咸菜茨菰汤,无不联结着对故乡、对亲人师长、对童年少年时期的记忆和情感。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打动人,也是因为食物不单单是食物,它的背后有人们的故事在。

请尝试写一写对你而言感情很特别的食物,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6

(二)在《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的故事里,王子猷本打算拜访朋友,遂“乘兴而行”,但到了朋友家门口便折返,没有和朋友见面。旁人对此感到奇怪,王子猷的回答是,他是因为兴致而来,现在兴致达到了便回来,何必非要达到见朋友这个结果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看重一件事的结果,而较为忽略过程。王子猷的话,可以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关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三)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以明月江水作譬喻,指出从变化的角度来看,江水滔滔逝去,明月阴晴圆缺,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江水从未消失,而明月从未减少一分一毫。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带来了不同的理解,进而有不同的观点。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尝试着换一个角度看待习见的事物或者某个人,又会带来什么呢?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四)20世纪初,德莱塞以纽约作为大城市的典型写了《我的梦中城市》,文中铺尽了城市的光亮、热闹、漂亮、繁荣,也写出了城市底层人奋斗的艰难、悲哀与盲目。时至今日,城市已发生许多变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当我们谈论城市时,会想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五)陈之藩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永州的寂寞中,柳宗元写出他的清新游记;在江州的寂寞中,白居易唱出他的动听歌声;到了寂寞的异地印度,弗尔斯特悟的故事才洞彻人世的疏离,住在寂寞的异国巴黎,屠格涅夫写出的小说才烘托出祖国的荒冷。我常常感觉到寂寞也许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时所必有的环境,所必付的代价。”

在寂寞中的思考与写作,成就了许多作家,成就了许多思想。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1407“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1201“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1201“大学语文”期末复习w指导1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总结

大学语文(二)期末复习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要

秋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期末复习指导

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3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