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3: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5个世界地理区域、5个国家和5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学生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有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接受,有无兴趣的生硬灌输,简单告诉结论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力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⑨

1.讲授式,也称讲解——接受式、“先行组织者”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讲解现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使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术语、原理,以恰当的阐述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新信息的能力,给出实例,给出背景,促进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第二阶段,给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即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材料,并明确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把学习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强化认知系统,即运用整体综合的原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习新内容的批判态度,澄清疑问。

科学的讲授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概念、术语、原理,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方面,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为着理解概念、术语、原理,为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必须补充讲授那些在教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必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必须时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科学的讲授是与“满堂灌”、“照本宣科”完全不同的。讲授式适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探究式,也称“引导发现”、“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使学生明确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以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找出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一致的结论,还要加以验证。

探究式教学方式仍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使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疑问和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其教学效率不如讲授式。

3.讨论式,也称“法理学的探究”。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资料和事实。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资料和事实中涉及的观点、价值取向、政策等。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就资料和事实表明看法,阐述立场及理由。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彼此质疑。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第六阶段,引导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与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保持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真正的讨论式并非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前后左右几个学生一起考虑并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学习知识的效率也不如讲授式和探究式。

4.体验式,也称“角色扮演”。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分组准备,明确问题,确定角色扮演者,进入情境。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确定表演程序,布置场景。

第三阶段,组织观众,明确观众的观察内容。

第四阶段,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五阶段,调换表演者,根据新的理解重新表演,并对新的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六阶段,总结。

这一方式不是让学生随意表达观点,而是以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由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程度较深,适于围绕一些综合性、观点鲜明的主题展开,但所用时间较多,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易大量运用。

5.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按照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的精神,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确定研究方案和进行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解疑。

第五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之外,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不看重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识,而看重学生的体验和创新,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有规定的课时和要求,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可能在课堂内用大量时间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又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⑽再有就是有些人鼓吹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比讲授式教学方式好,不顾实际地一味强调探究和研究。因此广大教师十分关注接受性学习应当被批判还是依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之一?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⑾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无效呢。

四、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新的中学地理课程三方面目标要求的。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感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必须在继续使用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⑿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注意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记硬背。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时,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在某些人的误导下,许多教师误以为课程改革要用过程性评价完全替代终结性评价,甚至要取消考试。对于过程性评价也误以为只是学生成长记录。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过程性评价具有评价方法、标准和结果更为全面,反馈更为及时,实施方式更为灵活,评价层次更为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持续进行等优点。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

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易失之于繁琐,评价工具易运用不当等局限。

过程性评价以往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运用较少,需要认真研究和稳妥实验。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注意: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乃至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各有优势和用途,既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互相替代。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等同起来,如误以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不能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甚至以为有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⒀

在实验工作中,在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实验的同时,必须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

2006年3月26日于北京红莲园

参考文献:

①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

《新华文摘》2006.3〈论点摘编〉

②见诸多刊物和网站上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有效教学四要素

浅谈地理有效教学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有效沟通的要素

有效课堂的要素

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地理教研有效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论文_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