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

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局限性、时限性和随机性,才能真正做

1 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年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服务。

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不是简单的“砸烂”,而是“解剖”,是有序的过程,而非无序的混沌。

“解构”首先是对现有课程中“虬枝”的剔除。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在既定工作岗位基础上实施的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向,而职业教育一般只能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其次是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分析不是为了简单的保留和剔出,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形成“强干”再造。

“重构”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共需双方“天人合一”。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于实践的能力,除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能力的传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标准开发参与人员来自企业、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 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

2 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上海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在所有课程中都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

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景,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景(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教学活动的起始,不是以理论或者是实践为前提的,是以实践中包含的技能和理论中富有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为基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这样,学习活动才由低层次的模仿性学习过渡到高层次创新性学习,这个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要十分注意的是:这

3 种循环只有从学习上升为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真正得以体现。

活动设计采用“选取„„典型产品(案例),采用„„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手段,达成„„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所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存在性状,以及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社会沟通的可能。只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问题。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指的是设计者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设计者应该选择客观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该了解有关本课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 学生的满意程度  学生的学习效果  知识的可迁移性  教学的影响程度

课程评价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评价本身。课程理念要能主动地生成于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形成制度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并给原有评价行为以激烈的冲击,才是新评价方式得以在学校实施的有效手段。

课程评价的关键是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课程的价值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组成形式,更为学科教学所提供了科学内涵。

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个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还是学生,两者之间其实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基本特征即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是个体的。

“双元制”课程反映了课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协调。

[功能性评价]

4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注重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课程是为企业的生存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学校课程制订的依据是企业的需要,课程在功能上要反映这种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必须是可操作的,所以课程在功能上还必须能够切实地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企业发展的主人是现在的学生,所以课程还必须具有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的功能。

[结构性评价] 课程结构是建立在课程功能基础上的,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最简捷的学习途径,掌握最完整的学科框架,获得最需要的实践知识,把握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有效性评价] “双元制”教育关注的是课程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必须以课程的功能、结构的正确、合理作为前提。

“双元制”课程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跳跃性、可持续性;学生心理的协调性、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融合性;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同一性、学生为企业发展的贡献性、创导性等。

[发展性评价] 课程是发展的动态概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在课程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具有与社会、企业、学生同步发展的空间,并为这种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评价应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保证课程定位的正确性,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

企业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导向,学生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教师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保障。

“双元制”在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发展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双元制”教育思想贯彻的途径和效果。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学习体会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新形势下中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研究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