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6: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913150224丛阳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发。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工人起义频发,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共产党宣言》全书的理论基础,它讲述了阶级斗争是一切历史的根源。社会上存在不同阶层,各个阶层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矛盾,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分歧所导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存在矛盾。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他们的发展过程。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与它对立的无产阶级却受尽苦难。资产阶级不断扩大生产,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自己的经济利益,却影响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薄弱,这样就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反而会导致无产阶级必然的反抗,这样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加深,进一步有了阶级矛盾。

第二部分首先说明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共产党人和整个无产阶级是分不开的,他们拥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区别。共产党人在工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理论对工人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第二部分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共产主义只有在无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稳固的统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第三部分描述了封建的社会主义,他们批判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他们想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一起恢复封建统治。他们的态度是中立的,既反对资产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希望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保守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只是经济改革,而不是推翻这种资本主义统治,他们是为了争取工人利益,最终还是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空想社会主义,它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在一定时期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随着无产阶级不断成长,空想社会主义就不适宜无产阶级的发展。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想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存在矛盾,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1913150224丛阳

三、典型观点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经历了三个剥削阶级相继统治的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三个社会形态中,各自存在着两个相互对抗的基本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集中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对立往往为等级制度所掩盖。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同劳动对立的尖锐化,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社会最下层。但它又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的。它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个别性的、地方性的反对个别工厂资本家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整个无产阶级进行全国性的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进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领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3.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代表者。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但是, 共产党人又不同于其他工人政党和一般无产阶级群众,它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当前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同时代表工人运动的未来。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1913150224丛阳

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来自这个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和最能够代表历史运动整体与未来的阶级品格。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在制定革命策略时,必须具体分析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状况。

四、评论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共产党宣言》是我在入党发展培养初期接触到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次认真研读《共产党宣言》,短短几十页的内容,对大一时的我来说,有些晦涩,却是很耐读。从大一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如今按期转正为正式党员,我前后读了三次《共产党宣言》,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些和前一次不同的感受,这才发现也许这才是阅读它的意义——在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的感悟和所得。

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我对共产主义并没有深刻的信仰与体悟,初读时不过把《共产党宣言》当一篇文章来读,粗粗读过“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样的句子的时候,甚至会觉得这样极端而绝对的话虽然用词精妙,却过于激愤,并不具备严谨并值得人们信仰的逻辑性。

然而,纵观《共产党宣言》的成书背景,彼时的恩格斯只有28岁,马克思也不过30岁,恐怕正是最热血沸腾的年华,这些文字又刚好是马克思在流亡时于颠沛流离中写下的,再加上当时动荡的世界局势,这些文字中的激愤突然就理所应当起来,突然对他们的勇气和热血生出种敬佩,无关信仰,无关主义,只是敬佩两个年轻人的勇气,一种以当时势单力薄却磅礴坚定的热血去对抗自己所不认同的黑暗世界的勇气。换一个思路来看,《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性并不在于严谨和克制,而在于一种创新和反抗。由此可以联想到,这近两个世纪里,恐怕有很多人同我一样,并不理解或信仰他们所构建和憧憬的社会模式,却仍对他们突破当时环境的思想尝试充满敬意。

第二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才开始体会到,这些文字历经岁月得以流传并产生影响,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并非单纯的某种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多的在于一种启迪,一种鼓励,一种敢为人先的传承。

借着本次书写读书笔记的机会第三次阅读《共产党宣言》,已经能够慢慢跳脱出它本身的内容,进一步去思考一些自己在其中能够得到的体会。这部著作就是这样,全篇阅读,是整个的新的世界观;把每句话挑出来,又对应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引起不同的思考。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哪一本书能够像《共产党宣言》一样,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可以衍生出一篇文章。

三次阅读,三次几乎可以说有完全不同的感悟,《共产党宣言》字里行间的内容,我仍旧有很多读不懂读不通的地方,但我想,也许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新的思考,也许有关主义,也许无关,但却真实并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尝试思考。这一点也许就是《共产党宣言》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1913150224丛阳

《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挫折,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状况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矛盾论》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产物。自中国共产党 1921 年到 1937 年,连续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也就是说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需要加以总结,并且有利于开创抗战的新局面。从 1936 年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为了全面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去研究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各种问题,总结两次革命战争的经验,把握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矛盾论》正是适应革命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应运而生的,它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矛盾论》是专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论文。它开篇就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因为它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根本规律。毛泽东指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辩证唯物主义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学习唯物辩证法,要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要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并注意它们的转化。全面把握矛盾双方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反对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只讲斗争不讲同一的片面性,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三、典型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中指出:人类有两个统一的认识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有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化的。 1913150224丛阳

在对矛盾的同一性的分析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事物不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相互转化”。由此,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等重大现实问题。

在对矛盾的斗争性的分析中,毛泽东则突出地提出和回答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提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并以如何看待和对待“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为例,深刻地说明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道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论》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其着重点,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主线,形成了相当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阐发了“矛盾普遍性”概念的含义,将矛盾特殊性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重视。

《矛盾论》既明确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又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还特别强调重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它是矛盾规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指出把握矛盾特殊性是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基础,“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在《矛盾论》里,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证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不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3.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论》系统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重要问题加以全面系统论述,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前者起领导、决定作用,后者处于服从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决定事物的性质问题上所处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前者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毛泽东特别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913150224丛阳

4.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不同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互对立的重要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

四、评论体会

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前,我一直认为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两相对立的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尤其是通读了《矛盾论》以后,我开始对矛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矛盾论》让我对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以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的周围时刻充满着矛盾。在认识矛盾的基础上,用矛盾的观念来分析事物,进而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保持客观的立场,理智看待问题。

其次,《矛盾论》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矛盾。研究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集中解决主要矛盾,后续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矛盾产生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这样才能对矛盾有清醒而准确地把握,才能让每个人在整个事情的解决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矛盾,但其中一定存在着主要矛盾;在这个主要矛盾里,必然也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当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第一重要的事情首先解决,可以稍微推后的事情随后解决。确定了第一要务之后,继而还要分析,因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哪一个步骤需要最先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矛盾的主次还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对矛盾时刻给予高度重视。

对我们而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中的矛盾,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面前保持冷静,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以从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913150224丛阳

《实践论》读书笔记

一、简要背景

毛泽东在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条件下创作了《实践论》。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特别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陆续开赴前线,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短期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三个月集中训练后大多从事政治辅导工作,而班上急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为了使青年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一步消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对革命造成的严重影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中央要求由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撰写简明的讲义,于是毛泽东分别于 1937 年 7月、8 月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二、主要内容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基础。这部分批判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总是离开人的发展去认识问题和考查世界,接着阐述了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毛泽东论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并且人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经过中国革命的检验才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认识来源于 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反过来继续指导实践 。

第二部分是《实践论》的核心内容,讲述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这些认识只是初步的。而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这是人的脑子用概念对所看到的事情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唯有经过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毛泽东总结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但这并不是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所有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总结起来,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随着实践的推进,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与实践不相符合的现象,就需要不断调整认识,使之与实践相符并继续指导实践。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认识的真理。

三、典型观点

1.实践的规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局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1913150224丛阳

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都是实践,实践是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毛泽东在中国哲学史上明确、深刻、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活动才是实践。从此,注重实践的思想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认识,真正解决了人的认识到底从那里来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段到更多地方面。”因此,实践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认为理论要为实践服务,科学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认识。至于认识结果是否具有真理性,毛泽东提出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决定认识,对认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通过实践,人类获得了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客观世界更多的必然性;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不断深化,不断取得对外部世界改造的成功。

3.实践在真理的认识过程中的意义

毛泽东认为存在一个客观标准,即社会实践,只有通过这个标准,才可以断定认识结果是真还是假。也就是“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任何而定。”

毛泽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得出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首先,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这是彻底解决真理标准问题的前提、基础。其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关于真理标准的看法是对马克思的观点的继承。

4.认识辩证过程

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最终发生了突变,从感性认识阶段飞跃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因此,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但它们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这个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一飞跃是理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的过程。在活生生的实践面前,一1913150224丛阳

切错误都会暴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而一切真理也会因其正确性而发挥出它们的巨大威力。

5.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正确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这是一种在哲学眼光审视下对认识发展过程的总体性的把握。它一方面在对共产主义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向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一条怎样才能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又说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事物存在着多种现象,事物发展中的每一不同阶段、每一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现象。认识主体认识客体时是会碰到认识了一个现象后还需要认识其它现象的情况。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人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无穷的过程,一个不断上升的、前进的过程。人总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四、评论体会

《实践论》是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哲学总结,它从哲学上概括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清算了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时也利用吸收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的积极成果,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通读之后,感触颇多,整理如下。

在学习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弘扬实践的精神。《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我们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书本里获取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增长阅历,获取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启示着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踏入社会之前更多地了解社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方面,《实践论》启示着我,无论处理大小事务,都应该立足实践,不能只靠理论推想。我从大二至大三一直担任班委职务,回顾两年的工作经验,很多事情,在讨论阶段看似考虑周密,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大胆地将想法付诸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脚踏实地地完成老师、同学们交代的任务。

在生活方面,《实践论》让我对评价他人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大学里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妄下臆断,不能听信流言,而是要付诸实践,在与对方接触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认知,从而决定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共产党宣言

自然辩证法马原 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建议书目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