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册诗歌复习(1)

山水田园诗鉴赏学案

史训操

一、复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体味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高考实例: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山水田园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1 第三册诗歌复习(1)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5、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四、诗歌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

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逗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 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

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 2 第三册诗歌复习(1)

风景画。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时无人呼,流到前溪也不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

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 第三册诗歌复习(1)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六、阅读积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 终南望余雪①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 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七、文化底蕴作文片段

无论世事有多么纷乱复杂,我们都应该追寻心灵深处的那条路。

王维,选择了与世隔绝,归隐于大自然之中,功名、利禄、金钱„„这一切于他都显得过于庸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逃离了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即使只是水田中嬉戏的白鹭,夏木中歌唱的黄鹂都让他感到身心愉悦。“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便是他与世无争的宣言。他便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中的孤傲的芙蓉花,为自己开放,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

走自己心中的路,才能发现人生的真谛。但世界上真正能够像王维那样摆脱尘世的欲望,坚定不移地探寻心灵之路的人又有多少?

诗歌复习

古代诗歌复习

诗歌期中复习

诗歌复习教案

诗歌复习2

诗歌专题复习)

诗歌复习一

八下诗歌复习

诗歌赏鉴复习

美国诗歌复习

诗歌复习
《诗歌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诗歌总复习 诗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