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画 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00:4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画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页。

【教材、学情分析】: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PPT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

126= 253= 1804= 156= 180-45=

604= 362= 292= 175= 966=

【设计意图】: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画五角星吗?

(课件出示)

一个标准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的两个基本数学特征:

①五条线段长度相等;

②每个顶角都是36度

现在你觉得可以怎样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如果会画36度的角,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板书:画角)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探究画角方法。

1、摆角。

请同学们用小棒在纸上摆一个大约36度的角。

估计得接不接近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出的36度角)

(三角板、量角器等)

看来要画一个准确度数的角是不能光用目测的,还要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2、尝试画角。

照着你所摆的36度角的样子,用工具试着画出36度的角。

3、交流是怎样画的角。

(借助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尝试画60度、105度的角。

(多媒体出示画角的过程。)

5、怎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生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1、用纸折角(90度、45度、135度等。)

折好后,问学生:你还能折出多少度数的角?

2、(多媒体展示)拼角:用三角板拼一拼,说一说,都能拼出哪些特殊度数的角,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五、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画角方法,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画标准的五角星,可谓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总评与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2篇:画长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长方形教学设计

李春凤

课题:画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个长方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什么叫垂直?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

画长方形

怎么画长方形?

(1) 画垂线的方法。 (2) 画平行线的方法。

。。。。。。

长方形的画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长方形的画法,课堂上有一些精彩的生成,让我很有感触。在学习画长方形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和了解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还学习了画垂线的方法。我启发学生:我们你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画长方形呢?

我先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所以,可以用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出长方形。

我并没有先讲解怎么画长方形,而是让学生猜想应该先画哪条线段,在画哪条线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三种方案:第一种,先画上面的线段,然后左右的线段,最后画下面的线段。第二种,先画上面的线段,再画下面的线段,最后画左右的线段。第三种:先画上面的线段,再画左面的线段,然后画下面的线段,最后画右面的线段。这时,我并没有否定哪一种方法。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管说哪一种好,学生可能都会认为自己说的那种方法是最好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小组体验,分别尝试用这三种方法画长方形,体验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尝试体验,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案,也就是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最好。也有两个两组坚持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也就是第二种画法。一直否定第三种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在黑板上演示分别演示这两种画法,让学生评价,体验得出第一种方法最好。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他的印象才会更加的深刻,理解才会更加的透彻。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画长方形的方法。我又启发学生,既然可以先画上面的线段,那么还可以先画那条线段?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先画下面的线段,有的说可以先画左面的线段,还有的说可以先画右面的线段,其实,这样的画法都可以。只是先画上下的线段更好操作一些。如果,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就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就不会看到另一片蓝天。这样大家也可以分享更多的知识。

推荐第3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多种方法体会、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教学策略选择及设计: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一)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画家和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生字宝宝就藏在了这首儿歌里面,你还能找到它们吗?(出示短文)

(三)引读全文:你们可真棒,把生字都认准了。

(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戴嵩是唐朝( )。 【设计意图 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课文,了解人物品质

(一)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戴嵩,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对他有什么新的了解。

(二)从你们自信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们又有了新的收获。为此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这是(戴嵩第一次画的《斗牛图》。)他是怎样画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1.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2.谁愿意在这幅图上给大家找一找“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 看图理解词义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3.我们再来一起感受画家作画时的快乐吧! 你能用“-----一会------,一会-----。”说话吗?

【设计意图 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说话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语言的运用,而且使学生发散了思维,达成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三)1.这《斗牛图》很快就画好了,围观的人是怎样评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3~5自然段。

2.教师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两句话。(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标点哦,它可以帮你读得更好!

3.像这样,你也夸赞,他也夸赞就是纷纷夸赞!

(四)都是夸赞吗?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看!一位小牧童挤了进来,喊道:() 这炸雷一样的声音使所有人呆住了,

1.戴嵩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

5、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2.出示:这时,戴嵩把牧童叫道面前,和蔼地说:“„„?”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蔼”,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听了他读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你能给“惭愧”换个词吗?(用换一换的方法体会词义) 体会戴嵩的心情,加上动作一起读一读“多谢指教。”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小牧童怎么知道戴嵩画错了呢?同学们自己读读小牧童的话。

(五)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

5、6自然段。此时你想对小牧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 图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结:你们想看一看戴嵩改过以后的《斗牛图》吗?出示图,你们也是仔细观察的小朋友,看看与他一次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后来,戴嵩也学会了仔细观察,他的画也越来越出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 【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并从书本走向生活。】

三、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虚心的人,请同学们打开阅读书p42页,带着文章前的小问题读一读:《画师与岳柱》 《毛泽东的一字之师》《诸葛亮改错》;

读完的同学接着读《恩格斯向鸭嘴兽“道歉”》、《谦逊的贝罗尼》。

四、打写题目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狗熊刚刚和小熊菲菲闲在家里坐着无聊,便带着自己心爱的皮球,来到了森林公园里玩。 它们俩拍得可高兴了。可是,这一切被藏在大树后面的小猴跳跳看见了。它想把那个皮球拿过来自己玩。于是,顽皮的小猴趁菲菲摔(shuāi)倒的时候,把皮球抢了过来。

此时的小狗熊和小熊目瞪(dèng)口呆。而小猴却得意忘形。小猴边跑边笑,也许是地滑,也许是一时大意。小猴“扑通”一声掉进了水池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以《知错就改的小猴》为题目写一写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吧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虚心 勇敢

知错就改 仔细观察 教学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工作的两年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如何做到高效的进行语文教学。通过同伴的帮助,和自己不断的实践,我想在《画家和牧童》的授课过程中能给自己一些启发:那就是关注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深知学生是教学的主题,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比较关注学生。能用创设情境,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敢于叫停,并及时纠正,如在进行语言点“„„一会„„一会„„”训练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一会读书,一会思考。”显然,这位学生把“一会„„一会”,和“一边„„一边”混淆了,我及时纠正说:“如果这句话换成‘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就更好了。这样既不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高效只关注学生还不行,还得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如果仅仅教给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点,显然,就显得很单薄,广度不够。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还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在词语理解中,我运用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在体会“惭愧”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给“惭愧”换个词语,当感觉到学生换词有难度时,我创设一个情景:当你做错事老师批评你时你感觉怎么样?,同时我还把头低下做出羞愧,不好意思的样子。这时学生马上理解,把“惭愧”换成了“不好意思”。扎住契机,我立刻总结:我们可以用换个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其实,我相信学生还学会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方法。另外我在理解本课重点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称赞、和蔼时非别采用了看图理解词义、练习生下文理解词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词义的方法,当然,每次我都会及时总结,交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阅读上我也注重方法的指导。在进行指导读好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画家画的好的时候,我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提示学生:注意标点哦,标点可以帮我们读得更好!在我的提醒下,学生果然读得越来越好。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还有一定的难度,要不断提醒他们,教会他们默读的方法。当我让学生默读

5、6自然段时有很多学生习惯性的大声读起来,于是我立即提醒他们:记住哦,是默读,默读就是不动嘴,不手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安静下来。在进行拓展阅读时,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读书喜欢拖长声,这势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果然在10分钟的阅读后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读完规定的篇目,对此情况我耐心的做出总结:读书时不拖长声,眼睛看的快一点,就能读得又快又好了! 经过《画家和牧童》的授课,真是让我收获颇多,使我明白语文课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本课语文点的死知识,而是应该多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也活起来!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

推荐第4篇:《玲玲的画》 教学设计及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台前县夹河乡张广小学

刘金秀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 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课题

老师今天和咱们大家是初次见面,所以我想考考大家,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敢)

1、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砸碎的水缸中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咱们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司马光)

2、还有一种鸟,它渴极了,但是它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 (乌鸦)

是啊,同学们,司马光也好,乌鸦也好,他们都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成功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同样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想不想认识她呢?

她的名字叫玲玲,看,她和我们大家打招呼呢! (出示幻灯片) 板书:

玲玲的画

(强调读音,第一个玲二声,第二个玲轻声,学生朗读课题)

(二)教授生字和句子:

1、会认的字:

2、会写的字:

(讲授生字时,老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要求学生读准确)

(重点讲授,叭,是个拟声词,教师模拟黑板擦掉落地上的声音)

3、讲解词语:

端详 弄脏 评奖 催赶 叭的一下 一幅画 动脑筋

4、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5、朗读重点句子:

(1)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得哭了起来。

(3)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4)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5)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6)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幻灯片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字音,让学生读中悟情悟理)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理清脉络,根据课文内容,给三幅图排排队。

(指名回答)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完成填空)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 __,一不小心__ __ 。在 ___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___ ___ __。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___

__ ___ 。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5、联系生活实际:

如果你的花裙子不小心破了一个洞,你会怎样将坏事变好事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练笔:

写一件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坏事变好事的事情吧!

四、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肯动脑筋——好事

五、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随时都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老师希望咱们大家并不是在原地哭泣,止步不前,而是利用智慧开动脑筋,战胜困难,将坏事变成好事!

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完成这一节课,祝亲爱的同学们生活永远幸福,再见,下课!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

推荐第5篇:人教版《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

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反思

在上《画杨桃》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过程的:

1、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3、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讲老师的

2

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推荐第6篇:手形添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手形添画

教学目标:

1.对自然形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产生对手进行描绘的欲望; 2.能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并添画成有趣的形象;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爱上美术。

教学重点:通过手形的变化能认识手、并根据手形尝试初步表现手形 画。

教学难点:能激发创造思维,画出有创意的手形画。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白纸、水彩笔、油画棒 教学程序:

一、做手指游戏,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进行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 出各种有趣手形。

游戏规则:教师或一个学生各种有趣手形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其 余学生跟着做出同样的手形并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比一比谁变的 花样多,反映快。

2播放视频,提问:大屏幕里有些什么呢?

你们真聪明,老师也会变魔术,现在就给你们变一个。 教师示范画手形,添画成大树 (1)提问:这些手形,象什么? 出示课题:手形添画

二、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尝试、体验,形成感知。

1、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的手形,大胆联想。

(1)教师快速在黑板上转动所描画的手形,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变化? (2)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将所描画的手形“变一变”。 (3)教师点评,修改、示范。

三、指导学生欣赏范画,学习方法。

1、通过课件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学生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摆手形——描画手形——想象——添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说明作业要求:动一动手,把手的外形描下来,添画成有趣的图形。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业。

1、将学生作业,集中展示在黑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所“变成的好朋友”。

3、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 满意的作业。

4、给你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5、教师点评比作业,总结:我们可以用小小手打扮世界,小小手也 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六、拓展

欣赏画在手上的艺术作品。

小结:想象力是无限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想象力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反思

《手形添画》一课是学生对手形进行观察、联想与绘画表现的教学活动。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将游戏与绘画巧妙结合,以积极的情绪渲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体会变化的手形带来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

一开始我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猜谜语导入手形添画的美术教学,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瞬间我把一个手形添画成了一棵漂亮的小树,学生们当时都感叹了起来:“哇!老师真像会变魔术了,一下子就把手变成了一棵小树!”这样学生完全活跃起来了,他们就开始了绘画自己的小树,还发挥丰富的联想把手形绘画成:公鸡、鸽子、小鸟、小兔子、、、、、接着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投影仪与学生互动玩“手影”游戏。 特别是在最后的环节,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当全部贴好后,孩子们又发出了一声惊叹“我们的树变成了森林了!森林里还有好多的小动物,真漂亮!”整节课我都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充分想象和动手操作,使他们明白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一切的美好都靠他们去创造。但是教师在其中一定要适时的进行引导。

推荐第7篇:有趣的刮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趣的刮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 教学准备: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大胆尝试,遵守纪律。

二、激趣导入

出示刮画纸:你们仔细看看,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示范用牙签刮画,让学生说说感受。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刮的方法来把它变成有趣的画。刮出课题。

三、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与黑笔直接画的作品,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刮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不同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

四、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1、学生探究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先介绍新型刮画纸的特点

教师后说明工具的多样性:谁注意到了,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们还带了哪些工具?

来试一试,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有何不同?

2、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谈体会。教师小结刮画的特点:刮蜡画因为表面一层是黑色的而里面一层底色是鲜艳的色彩所以色彩对比很强烈。

3、学生思考: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不同,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呢?

4、各组学生挑选一张喜欢的作品研究:作品中有哪些不同的线条?应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表现?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1)学生:看作品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3)教师:归纳演示。(实物投影)

五、自主探究,理解刮画。

1、学生欣赏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及线条、块面的处理方面加以总结。

六、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

七、自由创作,大胆尝试。

1、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的学生大力表扬。

2、及时表扬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

八、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1、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2、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3、教师客串记者采访:

这位同学你喜欢今天的美术课吗?

为什么?同学,请谈谈你今天有何感受? 被选为小画家高兴吗?你今后有何打算?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课 后 反 思

《有趣的刮画》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参与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而刮画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诱发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钉子、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钥匙、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让孩子变被动参与课前准备为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提高了实效。

二、自主探究体,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有的兴奋地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有的自豪地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我上《有趣的刮画》一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下面再谈谈课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擅长从构图的角度出发,以纯线条的形式来表示画面的轮廓,而缺少对画面的点、线、面的具体形式的处理,画面显得比较单调。

二、课堂评价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讲述自己的画,但是教师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较少。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评价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当堂感受、评论,尽情享受刮画带来的乐趣。

推荐第8篇:有趣的刮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炫彩刮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学习材料: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 教学准备: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四幅题材一样但画法和颜色不一样的画让孩子们欣赏,让孩子们说出它们的不同,师总结(第一幅:线描:简单、线条流畅、轻快、自然;第二幅:水彩:透明、鲜艳、干净;第三幅:油画棒:厚重、鲜艳;第四幅:炫彩刮画:不涂颜色、工具不同、颜色神奇多变)。揭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神奇而又多变的炫彩刮画。

2、引导探究,认识刮画。

师在黑板上示范一幅炫彩刮画的画法,让孩子们认识不同工具画出来的效果不同。

3、刮画欣赏。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

4、深入探究,尝试刮画。

教师先介绍刮画纸的特点及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5、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要求:认真、细心、大胆尝试。(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及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的学生及时表扬。)

6、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a、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b、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7、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课 后 反 思

《趣味刮画》这课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自主性,使学生学习刮画方法的同时又能体会到刮画的乐趣。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这里我想讲两方面:(1)刮画纸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做的。以前孩子们只是画画,没有做过绘画用的纸。在《趣味刮画》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发个他每一张白色的卡纸,要求均匀的把这张纸涂满颜色,变化越多越鲜艳越好,但黑色除外。孩子们特别高兴,拿起油画棒就往上画(2)刮画所使用的工具,是孩子从来没想过没用过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参与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而刮画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诱发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钉子、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钥匙、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让孩子变被动参与课前准备为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提高了实效。

二、自主探究体,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有的兴奋地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有的自豪地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点可以说是我上《炫彩刮画》课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下面再谈谈课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擅长从构图的角度出发,以纯线条的

形式来表示画面的轮廓,而缺少对画面的点、线、面的具体形式的处理,画面显得比较单调。

二、课堂评价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展示、讲述自己的画,但是教师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较少。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评价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当堂感受、评论,尽情享受刮画带来的乐趣。

推荐第9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画》教学反思。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教学反思《《画》教学反思》。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推荐第10篇:画教学反思

《画》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就是我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一课是谜语诗。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观察我的画,理解诗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多媒体不通电,我课前临时发挥,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启迪他们识字的兴趣,既解决了课前空白的尴尬,也为古诗学习生字作了铺垫。

教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画—根据古诗作的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山、水、花、鸟的对比,以及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诗句,进而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突破难点。如:站在远处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颜色;老师的画上的山青兰葱郁,站在远处看,却有颜色,得出诗句“远看山有色”……是因为山在画上,不是真实的,一句一句剖析诗句,孩子们的探索欲浓烈,最后明白这不仅仅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把山水花鸟描写的生动有趣,还是一个谜语。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熏陶上,借助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11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这首诗是一个谜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猜猜谜语。当我说完课文,孩子一下子都说出了“画”,似乎很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我们进入了课文。识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其中“远”、“近”、“还”都是走之儿的,所以我进行了归类教学,“远”、“近”还是一组反义词,在识字时进行了教学,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识字方法还是不断地渗透,并进行归类,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识字方法形式多样,培养孩子兴趣。反义词教学也是这一课的重点,孩子们知道得很多,我在此基础上再与孩子分享了一部分,并在课文说一个字反义词的基础上,渗透两个字甚至四个字的反义词,如“三心二意”与“一心一意”等。对于诗句的理解,我设计了一首与“画”相对的反映实际景象的四句诗,激发认知矛盾,孩子能很轻易地明白诗的意思,而不必作过多分析。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第12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教学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本课要求是2课时,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了第一课时,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谜语导入

上课初,老师请同学们猜谜语,一说猜谜语,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接着课件出示“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学生猜出来是“眼睛”。 这时,我用很小的声音在给大家出个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是“画”。随后,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课题。

谜语导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猜谜活动中,发挥联想,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幅画里都画了什么景色?”在孩子的反馈中,教师相机板书“山”“水”“画”“鸟”。之后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自己解决生字词问题。因为学生之前都预习过,甚至背会了,所以这个环节学生很快完成。在朗读诗歌时,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各种形式的读,不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的韵律,在读中品味诗歌的“美”,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学生还通过读加深对诗的理解,对生字的识记。

三、在游戏中识字 设置情境生字宝宝与一年级的擂台赛,共设五局。第一局:认读生字(带拼音和不带拼音),学生认识完生字后师生玩开火车的小游戏;第二局:找出反义词(远——近、有——无、来——去),并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的形式解释一下;第三局:找出偏旁,“辶”“⺈”;第四局: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识记“远”“近”“还”“听”“色”;第五局:在词语中识字;最后再送疲惫的生字宝宝回家又读了一边生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并吸取最基本的知识。

四、学写生字

第一课时老师安排写两个字“水”“去”,学习“水”时,让学生观察其笔画顺序,集体书空,再观察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找出重要笔画,最后自己描红、书写、组词(描完第一个后同桌检查,再描第二个,最后在书写一个)。学习“去”时,老师借助汉之星教学平台,让学生观看“去”的汉字演变,是其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再书空,观察重要笔画、描红书写组词一气呵成。 最后和学生一起配着音乐唱诗,在一片欢乐中结束的本节课程。

五、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1、在猜谜语时没有让孩子解释理由,如果解释一下猜出的依据,没有及时猜出来的学生也会恍然大悟,学习到猜谜的方法。

2、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没有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3、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很及时的评价,教学中语言不够丰富,语调过于平缓、情绪不够饱满;这些需要老师在基本的体态语、课堂用语等基本功上多下功夫。

4、学生的课堂习惯没有培养好,有的学生做小动作、有的学生左顾右盼扰乱其他同学等,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的强调。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今后还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第13篇:画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生学习谜语诗《画》,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图,学生认真地观图能将图中山、水、花、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之后读了古诗,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理解为什么谜底是一幅画和现实生活的山、水、花、鸟作比较,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一幅画,画教学反思。孩子们精彩的表述使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聪明,孩子们对山的描述用到了连绵起伏,对春天的桃花更是大加赞美,从说一句完整地话到连贯的几句话孩子们都不在话下。最后指导学生读古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摇头晃脑,进入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学反思《画教学反思》。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诵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两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二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阅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中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第14篇:《画》教学反思

《画》教后学思

1.在教学《画》一课时学生接触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这样的引入自然顺畅,又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3.将练习说话和理解句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4.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学生乐此不疲,在涂涂画画、找找贴贴和分分的过程中巩固了识字,认识了事物,练习了分类。

第15篇:《唱脸谱》教学设计画反思

《唱脸谱》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唱脸谱》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中的学唱歌曲。它是一首以脸谱为歌曲题材的歌曲,全曲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词的第一部份借助一位女子的语气,阐述了外国人对我国的“国剧”——京剧的美好印象。歌词的第二部分是一位男士对戏曲脸谱的侃侃而谈,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时代感,是群众喜爱的“戏歌”。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3、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唱脸谱》这一课时。我是从介绍京剧引入教学,紧接着使学生充分、欣赏、体验、蕴涵着京剧韵味的戏歌《唱脸谱》。从谈论歌的体裁和作品结构,体会京剧唱腔韵味体现在哪里?对比有无装饰音的效果,教师范唱引导模仿。通过介绍脸谱知识及特点使学生对京剧脸谱产生兴趣。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情结高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一方面加深了对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3)学会背唱这首歌曲 难点:

(1)对节奏的把握和京剧韵味及唱腔的模仿。

(2)前半拍休止与拖腔的唱法及下滑音和前倚音,波音记号的掌握。

二、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三、教法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和学法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既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的表现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自己尝试的结果,学习活动是充满探索性的创造活动。真正体现“快乐音乐”的宗旨。

四、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对歌的京剧韵味的吟唱形式及艺术特色的表现。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以兴趣促学练,以学练求巩固,以展示对榜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播放京剧片断《苏三起解》和戏歌《唱脸谱》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花师的提问:“这两首歌各属什么性质的歌曲?有什么 特点?

(目的:营造艺术氛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讨论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再概括介绍京剧的形成和京剧的“四大行当”以及戏歌的定义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入歌曲课题。

(二)活动与体验

1、唱脸谱,歌中激情

①理解作品结构及歌曲分析(目的,让学生对作品结构和歌曲内容有一个了解,增加他们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②听教师范唱,激发歌唱激情,讲解歌词难点。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把歌词中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配合图片资料讲解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并让学生上台,亲自表演体验。

教师讲解脸谱色彩和脸谱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③难点突破

唱准歌曲中的滑音,前倚音,上波音和前半拍休止符的掌握及最后一句拖腔的唱法,这个地方我让学生区分一下有装饰音和没有装饰音的感觉教师范唱,并教学生唱准装饰音。

前半拍休止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节奏让学生跟教师一起拍击节奏和唱出音符。拖腔是最难的难点,我会教学生数拍到几拍后加一个“V”换气记号再唱下法,唱准为止。

④突出重点,把握戏歌风格

a、我首先教学生唱歌谱和歌词第一段(唱的时候专门指导学生第一部分用女声唱,比较温柔一点,细声一点。第二部分用男声唱,要唱得粗厚一些,把戏曲韵味和京剧唱腔唱出来。) b、第一段学好后,把第

二、三段学生完整 唱一遍(教师伴奏,并对学生给予评价)。

2、唱脸谱、演脸谱

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把自制脸谱面具戴在头上一边演唱歌曲,一边表演脸谱动作。

C、还清五位同学上台,当唱到什么 脸谱时,那一位同学就上台表演动作。教师伴奏。

3、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的京剧脸谱知识,深深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要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六、课堂延伸——画脸谱(合作与思考) 学生把画笔拿出来描画脸谱(学生边听音乐边创作,在音乐声中描画脸谱,愉快地结束本课。) ( 目的:主要体现音乐与美术两种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学生培养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第16篇:《画家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家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家界崇实实验小学 许云群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5、巩固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四、突破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通过看图,说图,读文,品读文字,感悟文本。

五、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前不久我们认识了5个小画家,瞧他们来了,赶快跟他们打打招呼吧!一(3)班的小朋友真热情!

2、一起大声告诉老师,第一个小画家的名字叫什么(涛涛),第二个小画家的名字叫(山山),第三个小画家的名字叫(平平),第四个小朋友的名字叫(青青),最后一个小画家名字叫(京京)。(师板书:五个小画家的名字)

3、还记得他们的家乡在哪吗?一起告诉许老师吧!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最后一个小朋友他的家乡在(城市)。(师板书: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城市)

4、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师:5个小画家都画了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都画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24课《画家乡》,齐读课题,再美美地读读课题。

二、选择读课文,创设情景。

1、这5个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家乡旅行,大家想去吗?说说你想去谁的家乡?

2、课文的23456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他们的家乡,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就去读读吧!

三、画中感悟,品读课文。

(一)、涛涛的家乡—海边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带劲,让我们坐上小汽车先到大海边去看看吧!

1、涛涛的家乡美吗?美在哪?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一说。

2、小朋友们说得很美,观察得很仔细,跟老师一块去看看吧。(指导朗读)

(1)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课件点击大海出示对应的句子) 师:多美的大海,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把海的蓝和宽读出来吗?(指名读)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2)、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课件点击船,出示句子。) 师:海面上有什么呀?谁来说说?谁来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船上的鱼和虾怎么样?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多的语气? (3)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课件点击涛涛,出示句子。)

师:瞧,涛涛在干吗?他高兴吗?你是从哪知道的?谁来用高兴的语气读读这句。

3、涛涛的家乡真美,有海,有船,有鱼,有虾,还有美丽的贝壳,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请拿好书。

4、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让我们站在海边,再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想像美丽的大海吧。(配乐朗读)

5、我们来到了大海边,说说你最想做什么呢?

(二)、山山的家乡—山里

过渡:涛涛的家乡很美,有些小朋友都舍不得离开了,赶快上车,咱们马上要去山山的家乡了。瞧,山山的家乡到了!

1、山山的家乡美吗?赶快看看!(课件出示山山的家乡—山里,指导看图,说图)

2、让我们慢慢地欣赏欣赏。(指导朗读) (1)、山那么高

先看看山吧!谁来说说山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山很高?谁来读读?谁能读出山的高? (2)、水那么清

山那么高,水怎么样呢?谁来说?从哪儿知道水很清?谁能读出水的清?

(3)、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

再看看山里的树吧!树长得怎么样?谁能读出来?

3、许老师发现山山的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小朋友们比比看,谁来说一说?(课件点击出现张家界的山,水,树的图,和山山的家乡两幅图对比)

4、山山的家乡真美,请喜欢山山家乡和喜欢我们自己家乡的小朋友站起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请拿好书,好吗?

5、读得不错,许老师也想和大家一块读,让我们加上动作读一读,为了使你的动作做得更舒展,你可以站起来读。

(三)、青青的家乡—草原

过渡:接下来,我们又要出发了,这次咱们要去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可以骑马放羊呢,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的家乡?(课件出示青青的家乡—草原)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请看图。(课件出示青青的家乡—草原)

1、瞧,草原到了,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让我们站在草原上看看吧! (1)、她画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谁来读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个词知道草原很大?你能读出来吗?

(2)、草长得又绿又密。

看看草长得怎样呀?又绿又密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青青要考考大家,谁会填: 苹果又( )又( ) 西瓜又( )又( ) ( )又( )又( )

(3)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

谁来读读?这句话中有个表示动作的词,谁能找出来? 青青还想考考大家,谁会说: 小鸟在天空中(

)来( )去 小鱼儿在水中(

)来(

)去 (

)在( )( )来( )去

3、小朋友们真聪明,青青没有难倒大家,她要请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请拿好书,注意读书姿势。4、小朋友们读得这样美,许老师也想读读,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请你们当评委吧。(师配乐读,生评价)

5、许老师相信你们比我读得更棒,请小朋友们挑战许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带进去,一起大声地读读。(配乐读)

(四)平平的家乡――平原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咱们又要出发了,请上车快坐好,瞧,我们来到了谁的家乡?

1、平平的家乡在平原,看图,谁来当小导游介绍介绍?

2、平平的家乡美在哪?赶快在课文中找找吧!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快速画上记号吧!

3、你喜欢读哪一句,请你读一读吧。(1)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瞧,多平坦多宽广的平原,谁想读读。

(2)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

瞧,这是(金黄的)稻子 ,这是(雪白的)棉花 ,还有(碧绿的) 菜地,这些景色美吗?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3)房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

瞧,多可爱的鸡鸭,多美的翠竹,谁喜欢?请你用喜欢的语气读读。

4、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吧!

(五)京京的家乡—城市 过渡:咱们最后要旅行的地方是京京的家乡—城市。哎呀,他都等不及了,让我们快点去吧!

1、京京的家乡美吗?他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京京的家乡—城市)

2、多美的城市,谁会读,读出城市的美。城市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花园。(课件出示句子) 谁来挑战他?谁比他读得更好?

3、这么美的城市,我们都舍不得离开了,我请男女同学比赛来读读这段。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女同学先来读,请拿好书。(师评价)男同学会读吗?看样子男同学已经胸有成竹,来挑战女同学读读。(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到了5个小朋友的家乡去旅游,你有什么感受想说吗?

2、说说你最喜欢的是谁的家乡,为什么?(师随机板书:美) 师:大家说得很好,这五个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无论是海边还是山里,无论是平原还是草原,还有城市都很美,各有千秋。小朋友们再想想,除了家乡很美,还有什么很美?(师指板书说)对,家乡的人也很美,人们又勤劳有能干,人们生活的也很美。

五、拓展延伸,说家乡,画家乡。

1、欣赏家乡张家界美景。师:他们的家乡那么美,那我们的家乡呢?和许老师一起看看我们自己的家乡。(课件配乐播放《我的张家界》:张家界的山,宝峰湖,大庸桥公园,天子山,天门洞,索道,张家界的四路改造,劳动场面。)

2、谁来夸夸我们的家乡。

3、小结。咱们的家乡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瞧,家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道路改造,去年年底四路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现在正在进行六路改造,这就是六路改造的设计图,相信不远的将来,张家界将会越来越美丽。咱们的家乡这样美,你能把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能用能干的双手画好美丽的张家界,长大了还能用能干的双手建设好美丽的张家界!

六、再次拓展,升华情感。

1、咱们的家乡这么美,小朋友们,你们生活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你觉得你生活幸福吗?

2、我们应该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有一群孩子,他们原来也和你们一样,有美丽的家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关心自己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亲爱的老师,可是,2008年的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让他们失去了美好的一切,房子没了,教室没了,亲人没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夺走了69107人的生命,造成了37万多人受伤,还有一万八千多人失踪,他们的家乡变成了一片废墟。

3、亲爱的小朋友们,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想为灾区的人民和小朋友画些什么呢?

4、我们相信,我们期盼四川人民能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他们的家乡能够比以前建设得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涛涛 海边

山山 山里

24 画家乡

平平平原 美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教学反思:

《画家乡》这篇课文,以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那么蓝的大海、那么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家乡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和美丽,激发起孩子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

教学中,我注意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文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针对这样一篇情境优美的课文,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情境教学是恰好不过了。因此,我设计了带学生去旅游的情景,我借助课文中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观察,欣赏中学文,使学生在情景的熏染中,产生了愉悦的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以及美读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更好地把课文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2、以读为本,“美”字贯穿全文

“读”是语文学习得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得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得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一开始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学生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站着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邀请自己的同桌一块读,这种自主地读学生平时就很喜欢。在学习五个自然段时,总体上是图文结合学习课文,先看图,感受家乡的美,再说说美在哪儿,再读课文。读的形式多样,有教师重点的指导读,如涛涛的家乡,指导孩子读出海的蓝和宽,读出鱼和虾的多,读出涛涛高兴地捡贝壳等。有层次,有目的地读,如山山的家乡,先指导学生读出山的高,水的清,树的又高又大等,同时让学生对比山山家乡和我们的家乡张家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然后让喜欢山山家乡和喜欢张家界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加上动作理解读,最后配乐朗读效果很好。在学习青青的家乡时,还采取了教师的范读,再让学生挑战老师的比赛读,读的形式还有男女同学的比赛读等,学生个体的比赛读,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读,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学生读得兴趣很高,读得效果也很好。

3、巧用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这篇课文很美,为了更好得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多媒体很好地辅助教学,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生硬的文字具体化,学生整节课都和教师在画中游,开开心心地坐着小汽车旅游,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孩子们通过课件的展示,看见了美丽的大海,深深地感受到了海的美。山山的家乡在山里,欣赏了高高的山,清清的水,又高又大的树,通过课件具体地理解了山山家乡的特点。青青的家乡在草原,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看见了又绿又密的草。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利用课件展示了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碧绿的菜地,生动的画面激起了他们喜欢的感情,为理解课文和朗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4、挖掘教材,激活思维,培养各种能力

课文的每一段都很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和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美读外,我还注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看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如:先看看山,出示高山,让学生看山怎么样?学生说出山高,教师再问,从哪儿看出山得高,这样学生便会仔细观察,发现山都快触到天了。又如:再看看水,水怎么样?学生说出水很清,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从哪儿知道水很清?学生再仔细观察,发现水中有山的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从而理解了水的清。课文的学习中,还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涛涛的家乡家乡美在哪?让学生观察图后说说。理解了大海的蓝和宽后,指导学生用那么„„.那么„„说话。对比山山的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用山山的家乡有( ),我们的家乡也有(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平平的家乡。还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假如你来到了大海边,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还有什么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除了草长得又绿又密,还有什么又( )又( )? 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你还想到了( )在哪里( )来( )去,能加上动作说说吗?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想给灾区的人民和小朋友画些什么呢?根据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一系列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想象能力被激发了,主动参与课堂,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得很好,也说得很好。

总之,一节课我带着孩子们去了五个小画家得家乡旅行,深深地感受了他们家乡的美,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快乐。但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由于容量大,延长了教学时间,还有对课文指导得太细,教学容量大,想抓得东西太多,所以感觉到,读得时间还是不够充分,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

第17篇:5年级信息技术儿歌配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从而美化文档。

2、过程与方法

在“儿歌配画”活动中,通过看书及自主探究的方法来美化文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剪贴画的方法及插入图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教学准备:

1.计算机 2.教案 3.课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老师制作了两个Word文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分享一下?我们来看这两个文档,同学们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你更喜哪一个文档?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提出:我们上节课已经把我们已经把自己喜欢的儿歌保存在我们的计算机上了,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作品也变成像老师这样漂亮的作品呢?

为了同学们可以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制作,我们来玩一个闯关的游戏好不好?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课本上的介绍来探索,看能不能实现,可以实现的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方法,最后,我在总结。

第一关:为《秋天说了什么》配上剪贴画。

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尝试,然后找做的好的同学边讲解边操作。之后,我把插入剪贴画的方法总结并给同学们细心讲解,这样更便于学生掌握要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这样第一关通过了。

第二关:改变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移动图片位置。

这时出示课件中第二关,让学生观察,插入的图片后,文档发生变化了吗,影响文件的美观吗?然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动手尝试,找做的好的学生示范,并让他把自己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老师再总结,使学生明白“文字的环绕的方式”的设置方法,从而移动图片。

第三关:调整图片大小及位置,美化文档。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插入的图片和文档,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

学生基本掌握后,自己给自己喜欢的儿歌配图。

三、巩固新知,完善作品

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

四、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在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进行发表: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

五、归纳拓展,教师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在本课教学引入环节,我从学生喜欢对比两个文档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自然引出课题,也使学生对本节课任务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2、在自主探究,掌握新知阶段我增添了闯关游戏,设置了三关,让 “学生带着探索的激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需改进之处:

本节课老师只顾让同学自己探究,没有给同学讨论的机会,虽有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环节,但未能充分体现了评价的作用。学生可能因为评价能力有限,评价语言匮乏,从而参与度不强,最终只能老师自导自演。另外,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惰性,缺乏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第18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附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什么叫“名扬中外”?

2、(课件欣赏)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与习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地读课文,指名交流。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四、单元总结,延伸课外。

1、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2、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3、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人物 街市 情景

课后反思:

本课文章较长,让学生完整的反复读文不太现实,我采用分段朗读理解的方式,对于描写具体的句子充分练读,效果较好。学生欣赏了《清明上河图》,感叹颇多,对于课文的学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分段仍然是学生比较轻松解决的问题,对于个别不同意见,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帮助其纠正。课后还须加强读文练习。

第19篇:【唐晓炎】《画楼梯》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 楼 梯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唐晓炎

【案例主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课程理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怎样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实现软着陆?我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尤为关键。教师在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中,强化学生信息知识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背景材料】

08年春季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教材进行了统一调整,使用苏科版教材组织教学,并对教学进度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我区也按照要求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相应调整,本学期五年级使用苏科版选修教材,学生开始“Logo语言”的学习。选用“Logo语言”作为平台进行程序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程序设计思想,发展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所授课目为选修教材第二课,施教对象为一所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信息综合素养并不是很高,所以在课前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借班上课的实际原因,我在设计本课时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对上级课知识点进行了回顾,并努力激发学生“Logo语言”的兴趣。由于第一次使用选修课本,所以教学环节处理和对重难点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与要求]:

1.掌握前进与后退命令、左转与右转命令。2.初步掌握小海龟方向变化与转弯命令之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Logo语言命令画简单图形。 [教学重点]:

前进与后退命令、左转与右转命令。 [教学难点]:

1 小海龟方向变化与转弯命令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使用画图软件“Logo语言”界面组成等制作的课件。 【案例描述】

片段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我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学生们交流着想当“计算机高手”,你们知道嘛,要想当这个“高手”啊,得先懂得计算机的“话”。我们知道人类有语言,计算机也有它们的语言,老师觉得我们现在的同学真了不起,五年级就开始学习“Logo语言”了,就尝试着和电脑进行“交流”了,我也在自己的学校里发现了很多聪明的学生,真的很快就和我们的“小海龟”成了好朋友,我相信你们也是哦。好,现在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 生脸上流露出兴趣,

课件出示“Logo语言”的界面图,并对出示绘图软件“Logo语言”各部分提出相应问题。

生踊跃回答老师所呈现的问题。 „„

师:真不错,我们知道“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吧,打开石门的“咒语”是?

生齐答:芝麻开门。

师:如果当初阿里巴巴说“西瓜开门”“葡萄开门”行不行啊? 生笑答,比较放松。

师: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咒语”,那扇大门才为你敞开。我们的小海龟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命令”不符合它的要求,它可是有它的脾气的哦。上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命令”来指挥操纵小海龟,你们说说看? 生:HT,藏龟命令。

生:CS,清屏复位命令;ST,显龟命令。

师:刚有位同学告诉我们小海龟的“家”叫“母位”,“视图窗口”像一片沙滩,那今天我们一起来让我们的小海龟在这片沙滩上留下它的足迹。 出示课题。

片段2:自主,开放的探究新知

2 师:刚我们学习了“FD”前进命令和“RT”右转命令,知道了这两个命令的正确写法及其意义。同学们也画出了第一节台阶,如果小海龟继续登下一节台阶,那应该怎么走?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举手。 生:右转90°。

很多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这一问题。

生:我们认为小海龟这时候应该左转90°。 很多同学表现出同意的态度。

师利用课件分别演示右转90°和左转90°后小海龟头所朝的位置。

师:第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说右转90°,你们看看,这会小海龟头已经朝下了。如果使用“RT”命令可不可以了?右转90°几次呢?那应该后面的数字是多少? 学生继续比划并进行了讨论。

生:我们组讨论出来了,像这样右转90°三次也可以让小海龟头朝上,所以“RT 270”命令也可以。

师给予鼓励:同学们请给他们这组一些掌声。

师(笑):右转命令可以,刚有同学也说到了让小海龟左转。我们的小海龟可是灵活的,脖子左扭扭,右扭扭,转动特灵活。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左转命令,完成下面两节台阶。 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LT”命令意义。并画出后两级台阶。 „„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位同学已经使用右转和前进命令完成台阶边缘。 进行展示完成同学的作品,学生讲解分析命令。

师:这位同学操作很熟练。特别是刚跟我们讲解了边缘的长度,是高为3×30,真聪明。小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老寿星,真会讲究养生之道。它会慢慢前进,也会后退散步哦,下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命令“BK”——后退命令。

课件展示,学生根据上面所学命令的意义来理解“BK”命令。 学生操作完成台阶边缘。

3 „„

片段3:在探讨中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刚根据要求学习了以底边水平,且小海龟顺时针爬行的等边三角形的画法,那么如果以底边水平,且小海龟逆时针爬行的等边三角形又该如何画呢?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在书上记录出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几小组的讨论。 小组讨论的比较激烈。 „„ ■教学反思

此次课堂教研活动是本人去其他学校借班上课。由于所授课的小学属农村小学,学生信息综合素养并不是很高,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施教班级学生情况有一些差别。课上有几位学生由于键盘的输入而导致了一些命令错误,而画错了图形。但总体来说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能较圆满地完成了课前所预设的任务。对这堂课进行了如下小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环节,课堂的导入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上课前跟任教班级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反映学生学习Logo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主要营造了一种轻松与积极的氛围,导入时设计的问题难度不是很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开始环节,学生第一次和老师接触,心里判断着老师,同时也透露出农村孩子的拘谨。但随着课堂的进行,学生们也逐渐放开,一双双手都举得高高的。随着“沙滩”“足迹”等形象的比喻这一过渡,顺利地把同学们引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上来了。

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营造了自主、开放、探究的模式。新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依照课本输入长段命令,而是通过课件展示,并对“FD”前进命令和“RT”右转命令做了详细的注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画出第一节楼梯。这样的设计目的主要让学生对输入的命令有比较直观明确的认识,没有让学生盲目依葫芦画瓢。根据学生对命令的理解,在讲授后面命令时,主要让他们小组讨论,理解其意义及方向变化与转换之间的关系。在有位同学对转弯判断出现错误时,并没有急于由纠正的同学话题引出新知识点“LT”命令,而是由这个问题生发开

4 来,让同学再继续讨论,这样自主环境的创设,既鼓励了全班学生探究的勇气,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积极的迁移几何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了这一铺垫,在知识巩固环节中,学生对等边三角形其他画法讨论就更为热烈,Logo本意就是思想,学习这个软件目的给学生提供一种较好的智力开发环境。有了这些探讨,有了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也有利于课堂的展开。

在反思这节课的处理上,感觉遗憾的是对强调几个命令一起输入方面做得不够,在教学中应提倡“一组命令一起输入,检查无误后按回车键”的方法,为学生对以后的学习,特别是对“过程”打好基础。

感动课后一位评课主任的话:“我虽不任教信息学科,这节课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在自主、开放、探究的模式下可以让信息课堂更为鲜活与灵动。

第20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纪淼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3.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课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本课是《画家和牧童》的第二课时。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基于上述理念,本课教学着重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抓关键词句的训练为“纬”, 利用课本教材、插图及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受到思想教育和启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在文中重点段落,我选择了

本校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批注,完成阅读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展示每一个学生的批注内容,并对学生的错误内容进行改正。这样不仅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有利于教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生成资源,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阅读,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全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教学媒体准备:PPT,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你们还认识这些词吗?

【通过复习词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 【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养成在读中思考的习惯。】

三、自主探究,深入研读。

(一)体会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读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戴嵩是怎样一个画家吗?(著名画家)

1、你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2、全班交流。

【创设交流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学习的积极性。】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何不同?把一„„就„„去掉行不行?为什么?(生自读句子)再用“一„„就„„”说话练习。 (指名读、齐读)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说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成为学习的主体。】

(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他出名的?(自己试读,全班读) (3.)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画家的著名。

(二)体会人们对画家的赞扬之情

他就是这么著名的一位大画家,一次,他为朋友画了一幅《斗牛图》,那他的这幅画画得到底怎么样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出示自学提示)请你默读2—4自然段:(1)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戴嵩的这幅画怎么样?(2)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画出这些句子,做好批注。

【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批注,理解课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

1、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什么?(图片展示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指导朗读:读出画家的话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两名学生的批注内容,通过对比,体现用词语做批注,效果既快又准确。

2、那人们都怎么夸赞的?(找学生读句子)

出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绝妙之作”什么意思?(学着他夸夸画家。)

3、出示:“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集体学着夸戴嵩。

【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商人和教书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的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在这些纷纷夸赞戴嵩的人群当中还会有些什么人?可以读书上的话,也可以用上这些词语试着夸一夸:

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过渡语:像这样商人夸、教书先生夸、你夸、我夸,这么多人夸就叫做:纷纷夸赞。(出示: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5、出示:再读读这三个句子,你发现什么了?

【称赞,夸赞,赞扬三个不同词语却表达的意思相同,渗透写作知识。】

6、如果这么多人夸你,你心里怎么想啊?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的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体会画家的谦虚和小牧童的勇敢

1、戴嵩也和你们一样,正在他自我陶醉里,出示:忽然,挤进了一个小小的牧童,他大声喊着(引读)“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1) 他是怎么喊的?他什么心情啊?(读出牧童迫不及待的心情) (2)那炸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声音像炸雷一样?

(3)你觉得小牧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读、互评:读出小牧童的勇敢) 【通过朗读,体会情景,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再通过朗读,读出其中的情感】

2、面对小牧童如炸雷般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自读5—6自然段。画出描写戴嵩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出示: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出示: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的?(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礼貌) 【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以及感受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方法】

3、那么,究竟小牧童对这幅《斗牛图》提出了什么问题,让画家感到这么惭愧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哪里画错了?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展示《斗牛图》)教师讲解,并说明此图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2.后来因为他的虚心好学,还完成了很多有名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课件展示)

3.在我国的现在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闻名,有。。。。。。他们画的动物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课文拓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

4.小结:同学们,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好吗。

5、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当中重温这个有趣的故事。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 谦虚 勇敢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比较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通过课件显示出“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并通过直观图片,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种国画画法,体会戴嵩画家高超。通过表演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还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大家一起称赞戴嵩,这部分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而此时, “炸雷”的出现让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落差,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炸雷般的情景和牧童的勇敢,并通过朗读读出感情。但是,在真正课堂上,孩子的心理落差并没有预设的大,效果比较明显。

2、在课堂教学上,我特别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尤其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通过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学生跟随着老师马上又进入这个情景,再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松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松说出发自内心的评价:戴松,你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3、在本课教学中,我初次尝试了本校的教育平台的使用。虽然本课中我只用到

了批注这一环节,这只是教育平台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但是我却觉得受益匪浅。因为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打字速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边读书边做批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这个平台能让我跟学生很好的进行交流,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予以纠正,也能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是本课感情和内容更加丰满。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学习,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相信这个平台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让我在语文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将语文教学与本校教学平台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学到了知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为我以后的教育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画 教学设计及反思
《画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