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7:2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西农业大学2011级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

姓名: 聂小清

学号: 0212011008

成绩: 论述家乡所在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农业资源的内涵和模式,并以曲周县为例,对其农业资源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模式 ; 曲周县; 农业资源 0 引言

中国21世纪议程6中指出: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试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的内涵与基本特性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 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 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 主要包括: 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¹农业资源形成的特定长期性。除土地资源外,所有农业资源皆以活体的形式存在。农业资源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 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特定的、有利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的资源种类, 人们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 并在数量上不断扩大,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º农业资源的不可逆转性。特定的生态条件产生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 人们合理地享用和辛勤劳作,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若过量消耗或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会使农业资源失去平衡, 则产生退化、不良变异、衰退、甚至灭绝。某一农业资源一旦灭绝, 就不可逆转再生。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好农业资源, 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农业资源的发展可变性。农业资源通过人们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 能使某一资源品质和产量得到改良和提高。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 都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有益活动, 从野生原始状态改良而来。这种长期的有益活动, 不仅增加资源总量供给人类的消 费需求,且在其中也创造出很多新的物种资源,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业资源价值含量是永恒的。 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有序整合, 它以逻辑的和简洁的方法去解释复杂的系统现象。将其应用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 界定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为: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农业产业为主线, 由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耦合而成的具有空间层位性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该定义包含了两层涵义, 一是系统的要素组成, 即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容; 二是系统的层位性, 是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结构。内容与结构互为条件, 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框架。 (1)模式的要素组成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众多因素, 根据模式的运作状况, 可以概括为5个关键要素, 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保护-产- 加- 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其中, 农业自然资源特征概括了不同地区的资源潜力与优势, 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基础, 属于地域单元要素; 而农业主导产业(品) 是模式的核心, 在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动力因素的推动下, 通过“保护-产- 加- 销”农业产业链联结模式的整个运作过程, 这4个要素属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要素, 其在长期的作用过程中又对地域单元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响应的关系为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间各要素的模式整合提供了条件。 (2)模式的层次结构

模式的层次结构是对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层次性的表达, 也就是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在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合理组织形式。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划分四个层次:

国家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战略功能去定位, 主要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制约因素。如我国

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战略、国际石油合作与竞争战略、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等。

二级模式主要是在国家内部省际、省级范围, 根据主导功能划分, 重点考虑国家内部区域发展平衡, 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 如流域资源合作、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珠三角资源整合等。

三级模式主要适应在地级、县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 积极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级模式主要适应在乡、镇村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品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特色资源, 开发特色产品, 形成专业镇、乡、村。

各层次模式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层次划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要注重模式层次之间、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协调, 实现整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3)案例分析

曲周县处于冀中南平原中部交接洼地以下的冲积平原, 因受漳河、滏阳河及古黄河等冲积泛滥的影响, 县境内形成了故河道、二坡地、决口扇形地、河间洼地、缓岗缓坡等复杂地貌。全县土壤以潮土为主, 有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三个亚类, 占总面积的95.96%。曲周县农业经过1980~1990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消除了旱、涝、碱、盐等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综合危害, 改变了曲周县盐渍化土地景观。经过1990~2000年的科技攻关, 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 农业的发展步入综合发展阶段, 但是, 目前仍然是以粮棉油为主的传统种植, 农业发展缓慢。

经过对全县的调查走访, 曲周县第三级模式基本以村为单元, 规模较小, 且分布零散。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模式即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 农牧结合型、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 粮棉油种植型、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 农林结合型。

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 农牧结合型模式概括了曲周县中南部的里岳乡王庄村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该村土壤为轻壤质底粘潮土, 具有上松下紧的土体构型, 有利于保水保肥, 耕性良好, 但土壤养分水平较低, 历史上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 该村人均耕地减少, 且水资源紧张, 为此, 该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养殖业, 目前近一半的农户从事畜禽养殖业,其余农户种植玉米提供饲料, 形成了粮牧结合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的雏形。

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 粮棉油种植型模式处于曲周县东南角的依庄乡, 根据土壤沙质、少水的特点, 重点发展棉花与油料作物的生产。

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 农林结合型模式处于曲周中部槐桥乡小弟八村,近年来, 该村实施速生林与粮经作物的间作, 并与公司签订合同, 重点发展经济林木的生产。

曲周县模式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 规模小, 除少数乡(镇) 村具有主导产品与市场的优势外, 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种植, 生产与销售以农户为单位, 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产- 加- 销”

参考文献:

[1]刘彦随, 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2): 119~1241 [2]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 216~2241 [3]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8, 19(5): 261~2641 [4]徐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40~2461 [5]杨映红.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福建农业科技, 2001, (1): 30~311 [6]曾尊固, 熊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作经济组织地域模式探析[J]经济地理, 2000, 20(4): 67~711 [8]M a rthaG1Robert s, 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11~211 [9]王静, 郭旭东1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16~2221 [10] 历伟.试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国土经济, 2000(5): 21-23.[11] 周小萍, 陈百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案例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417-425.产业链, 规模效益不明显。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与实践课程论文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利用课程资源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乡情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利用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