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9 08:33:26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业推广阶段性工作总结

201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于2009年启动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0年开远市继续被列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中,我被聘为水稻组技术指导员。一年来,在市农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多位专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按照科技示范户指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开远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遴选科技示范户

按照项目实施的需要,水稻产业组的挂钩示范户和指导员进行了调整,我从2009年挂钩的羊街乡草达村调整至大庄龙潭村委会老猫自然村。在市农业局通过会议、培训、村组干部等多种渠道,向农户广泛宣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后,我从乡农科站及各村委会推荐的农户中,遴选出了10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种植规模,科技种田知识接受能力强,在本村有一定影响力,并能带动周围农户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二、主动入户,加强对示范户的了解和沟通 按照技术员负责、任务落实到人的要求,项目开始实施后,我就主动入村,与示范户见面和沟通,摸清摸透示范户的基本情况,如家庭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种植面积、结构、生产中存在的什么问题等,在培训中和生产中做到目的明确,因人而异。向示范户宣传项目基本知识,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农户关于技术难题的咨询;与农户签订了《服务承诺书》,确保技术服务到位;发放并指导示范户填写好《示范户手册》

三、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目标

项目开始后,2010年9—11月,我和水稻组的其他技术员一起深入大庄乡调查了解0

9、10年的水稻种植情况。通过走访水稻科技示范户,了解了当地的水稻种植管理水平和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根据水稻示范户的需要和项目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指导员年度工作计划。

同时,根据不同水稻科技示范户的情况,分别编制了入户分户指导方案。通过分户指导方案,农户可了解今年要为该户提高的技术服务内容和其要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分户方案,使指导员和示范户能够互动起来,能够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四、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技术指导水平

指导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科技示范户的指导效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平时注重搜集相关资料,加强知识积累。我还参加了市农业局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通过农业政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以及近年来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内容的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同时自己入户指导的信心以及入户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增强。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

针对今年的情况,向示范户开展水稻移栽技术培训、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培训,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及病虫害发生特点适时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入户与示范户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月到各个科技示范户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工作,及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电话咨询和发送短消息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三是广泛开展技术资料发放工作,根据不同生育期,编印栽培技术资料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使示范户能够按照技术资料的要求,进行科学防治和田间管理。为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现场培训指导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据调查统计10户示范户共辐射带动100户农户,10户示范户平均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提高20%。

六、积极写作通讯报导,扩大水稻产业项目工作影响 根据项目通讯报导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从项目开始的2010年9月至2010年9月,针对水稻产业技术指导员学习培训、培训示范户、入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至目前为止上报水稻产业相关信息7篇,中国农技推广网选用7篇,完成了被中国农技推广网选用5篇的任务。

总之,一年来,通过对示范户进行技术上指导,我帮助示范户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也带动了一定数量的农户。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也深深感到自己技术上的欠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努力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示范户服务,为三农服务。

推荐第2篇:农业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2011年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项目农业为支撑,以全市主导产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农技推广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落实,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技术优势,全力服务于全市主导产业建设

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我中心以经作站为核心,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积极融入全市主导产业中,重点参与了全市晒烟示范园区建设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晒烟园区建设中以晒烟病虫害防治为重点,与烟办、烟叶公司联系、沟通,落实示范园区8处,推广烟草配方肥1200多吨,落实烟草肥料对比试验6个,烟草栽培密度试验4个,发动包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烟草生产的乡镇村屯,在烟草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及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农户了解烟草病虫害发生趋势与防治建议。同时针对烟草早花、脱肥及病毒病发生的关键期,积极为主管领导深入乡镇村屯调研当好参谋,实施烟草病虫害防治预案建议5个,落实示范园区面积为1600多亩,同时围绕烟产业和牧草产业深入实施了以烟田、牧草为重点进行采土化验,配方施肥400多个,为农户充分了解、掌握烟草田土壤养分丰缺情况,为生产提供依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农业主推技术

为了搞好2011年重点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我们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强化科技对农业生产支撑作用,根据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合理选择主体应用技术,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农技推广项目,既注重配套和组装技术的推广,又注重集成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今年共落 1

实国家及省市下达的重点推广项目16项,一般推广项目12项,试验示范项目19项,累计完成推广面积480多万亩次。其中主要有:

1、推广高油大豆“垄三栽培”技术,采用以深松为主体的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40万亩,大旱之年亩产达150公斤,脂肪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推广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采用130cm或140cm大垄双行及常规比空栽培为主,合理增加栽培密度,推广面积15万亩,亩产达453公斤。

3、推广水稻超稀植钵育摆栽技术。主要推广大中棚育秧技术,推广面积3万亩,亩产达550公斤,两段式育秧亩产达620公斤。

4、推广大豆重迎茬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3万亩,采用合理轮作、精播、深松、生物菌肥、药剂防治等技术,平均亩产达151公斤。

5、推广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30万亩,主要种植葵花、白瓜、烤晒烟、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实行连片种植,园区化生产,每年可实现产值4.5亿元,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6、推广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综合技术开展全方位的综合防治工程,防治玉米螟、食心虫、大豆火垅秧、大豆根部病虫害、水稻稻瘟病等,并应用低成本、高效益的除草技术,完成推广面积200多万亩次。

7、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集土样4000份,其中挖土壤剖面40个,采集个性化土样点1500个,测土覆盖面积120万亩,推广配方肥3000吨。

8、出口外销蔬菜安全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应用生物技术按无公害标 2

准生产,通过温室、大棚多茬立体栽培及陆地覆膜栽培,生产无公害蔬菜,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完成推广面积2万亩。

9、推广绿色、有机作物生产技术。落实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项目,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组装配套,逐步形成有穆棱市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格局,完成推广面积 100万亩。

10、推广牧草(紫花苜蓿)高效栽培技术。积极配合泉森草业、远方草业在马桥河北大岗落实紫花苜蓿示范区两处,面积2万亩,采用品种为龙牧系列、驯鹿、农菁1号、中苜一号等,协助采土化验200个,指导病虫害防治3次,至2014年牧草面积达5万亩。

11、晒烟栽培技术示范。全市落实晒烟配方肥应用示范面积0.8万亩,建设示范园区4个,推广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1万亩,落实烟草苗期病虫害防治试验、比空栽培模式试验等4个。

12、重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全市监控面积70万亩,主要以苹果蛀果蛾、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大豆褐杆病为重点开展普查监测和防控。

二、落实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以项目实施拉动科技推广 立足我市生产实际,加强国家科技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项目建设推动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拉动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2011年我们重点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大中棚育秧、水稻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两大平原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验区项目、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农作物高产创建项目等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6项,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实施面积为20多万亩次,同时又向省农委、省农业开发办申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化项目、水稻高产栽培示范项目、烟 3

草病虫害防治体系项目等。主要有:

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继续巩固和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步实施、技术指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我们特制定了2011年穆棱市测土配方项目工作方案及技术指导方案,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工作中紧扣“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环节,将项目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严格签定项目合同,积极推广配方肥,截止目前全市共推广配方肥3000吨,推广测土覆盖面积达120万亩次,出动车辆500多台次,培训农民达5000人次,解答农民提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相关问题500多个。目前已完成3100个土样的GPS定位、采集、凉晒、粉碎、过筛等前期工作,土样化验、检测接近尾声,截止目前落实项目资金45万元,项目覆盖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同时按照省站的统一要求,我们重点安排了“3414”肥效试验4处、田间校正试验、配方肥试验各10个点次,同时每个乡镇建立1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园区,在配方肥的推广配送上,我们年初召集全市8个乡镇110个村的村干部及科技示范户150多人到推广中心座谈、交流,针对配方肥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见解,各抒己见,通过座谈了解农户用肥的情况和使用技术,建立农户购肥登记档案,配方肥农户使用情况田间档案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点户,有效地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2、水稻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该项目是一套集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室内检验检测、植物检疫、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防治于一体的水稻病虫害预警防治服务体系。项目实施地点在穆棱市河西镇普兴村,总投资52万元,示范面积300亩,项目建成后为全市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提供病虫发生信息及防治对策, 4

尤其是提高水稻白叶枯病和稻水象甲等检疫性病害的监测和防治能力,可使示范区水稻产量提升10个百分点,使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20%,减少农药飘移量达50%以上,可带动应急防治面积1万亩,辐射面积10万亩。

3、千亿斤粮食产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依据省政府《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穆棱市农委、发改局和水利局等单位联合制定了穆棱市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我中心参与制定全市粮食产能规划实施方案,至2020年全市实施玉米产能规划28万亩,较2007年增产粮食8400万斤,项目总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52亿元,省级投资0.42亿元,项目投资主要用于水利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建设等方面,2011年重点实施田间工程部分,项目建设地点为三镇四村,即福禄乡的巨丰村和农拥村,兴源镇兴鲜村,共和乡北金场村。项目建设标准粮田3万亩,其中福禄项目区旱田12000亩,水田6000亩,兴源项目区为旱田5000亩,共和项目区旱田7000亩。项目总投资为10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0万元,地方配套31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项目区基础地力等级,从而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

4、水稻大中棚育秧项目

今年的水稻大中棚育秧项目得到了穆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政府投资47万元的基础上,穆棱市政府投资50万元,购置智能催芽箱3个,钢骨架大棚125栋,共计3万平方米,主要落实三个标准化育秧小区,即河西镇普兴村30栋,兴源兴鲜村50栋,八面通镇四平村45栋,工作中我们积极组织市、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现场开展技术指 5

导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水稻大中棚育苗的增产潜力,抓好典型,召开现场会,为完成水稻大中棚基础建设工作任务奠定基础,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90%的农户使用大中棚进行水稻育秧,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5、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2011年全市高产创建核心区万亩示范片6个,总面积6万亩,其中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点1个,位于八面通镇太和村,面积为1万亩,省级大豆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点2个,分别为共和乡共和村和八面通镇太和村,面积为2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点3个,分别为福录乡国光村、下城子保安村和河西乡普兴村,面积为3万亩。高产创建核心区经省级专家组测产平均产量均超过目标产量,其中大豆亩产215公斤、玉米亩产802.4公斤、水稻亩产706.75公斤。

围绕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我中心积极配合农委抓好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高产示范园区建设。全年共培训示范户、种田大户和农民1.2万余人次。田间技术指导60余天,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水稻节水技术、超级稻综合高产栽培、玉米通透栽培和大豆垄三等增产增效技术15项。

6、两大平原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验区项目

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文件要求, 穆棱市发改局随即启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工作。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文件要求,在进一步确定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发改局又在理顺管理体制、镇村两级服务终端、多元化推广和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建立起农技推广专家—技术指导员—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四位一体”的新型推广 6

模式,在多元化推广方面,几年来我们重点扶持了穆棱市优质稻米协会、蓖麻协会、中药材协会、大地肥业和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心分别指派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对接、指导,搭建起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农技推广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宗旨,同时又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舞台。

三、做好乡镇推广机构建设规划,创新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文件精神,穆棱市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责成市编委、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落实各自相关工作,并下发了穆政发【2009】82号文件、穆编发【2009】50号、穆财发【2009】46号、穆政发【2011】43号文件。结合各乡镇原农技推广人员情况和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需要,核定了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总数为 55名,市农技中心34名,驻乡镇农技站21名,在全市8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农业技术农技站。2010年以来先后选任农技推广专家10人,市乡技术指导员41人,科技示范户1000个,市乡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度,三年一聘,实行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加强农技人员考评制度,实行服务对象、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实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工作量化打分,作为年终工作考核奖惩的依据,为乡镇政府工作考核提供参考,同时按照穆棱市基层推广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3)和两大平原推广机构改革试验区方案要求,2013年全部完成对乡镇推广站的职能上收、基础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仪器购置和交通工具购置,其中2011年重点武装了八面通、河西、兴源和共和四个乡镇的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每个乡镇投资12万元,基本满足了 7

乡镇推广工作的需要。

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

(一)落实试验示范项目,为生产提供技术贮备

今年我中心共承担省市下达及自设试验、示范项目19项,监测项目2项目,主要试验、示范项目有:3414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早熟硬胶质玉米品种试验,晒烟比空模式栽培试验,晒烟苗期病虫害防治试验,大豆根瘤菌试验,玉米增温创高产示范,千亩烟田病虫害防治示范,白瓜测土配方肥应用示范,烟草配方肥应用示范等。

监测项目有玉米生育期监测项目,蔬菜生产信息监测。

(二)支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促进多元化推广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协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也是当前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们在扶持了优质稻米协会、蓖麻协会、中药材协会、蔬菜协会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扶持了康乐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莲河水稻种植合作社、凌河源合作社、下城子保安农产品合作社和康天源绿特产品合作社5个,由中心推广站和经作站负责技术指导,目前发展合作社会员1000多人,在扶持合作社的过程中,中心技术人员积极与合作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和物化补贴,同时,拓宽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面,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随时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群众满意度达100%。下城子镇悬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是由农民技术李正春为首的28户农民组成,在中心技术员李允锡的指导下,把370亩水稻田集中在一起,统一整地、统一栽培、统一收获。同时也作为农业高新科技展示基地,进行 8

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普及,极大的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其效果远远好于针对农民一家一户的推广。

(三)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培训工作是公益性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中心共举办培训班67期,广播、电视讲座3讲,召开各种推进会5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张),培训农民4万人次。其中中心各站办班讲课32期,培训师资骨干300余人,直接培训农民2000余人,发放科技书籍、宣传资料1.2万份,咨询7000人次。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制定了《2011年度穆棱市科技培训实施方案》,编写了穆棱市三大作物及晒烟、病虫害和土壤肥料等农业科技培训教材6套共计2万册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以配方肥推广依托,以农村三职干部和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组织每个乡镇为期一天的座谈交流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与感情,有效地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各业务站工作不断创新

在完成中心下达工作的同时,中心各站业务工作也不断创新。推广站根据省站要求,加大了对农作物生长时期的监测,尤其是玉米生育期的监测;植保站积极与火车站、邮政局等单位联合,扎实开展农业植物检疫工作,2011年共签发调运检疫2023批次,调运合格种子及农产品13万吨,进行产地检疫6745亩,生产合格良种992,750公斤。测报站在加强常规测报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苹果蛀果蛾、稻水象甲、大豆疫病等有害生物开展监测封锁防控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有害生物监测体系,设立监测点10个,监测面积3000亩,土肥站则完成了3100个GPS土样定位点,目前已采集定位点土样3100个,其中个性化定位点1500个,土壤剖面点40个,目前化验工作已完成过半,经作站全体人员在全程跟踪烟草服务的 9

同时,对全市经济作物品种引进与推广积极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深入食用菌、果树、中药材生产各领域,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环保站积极融入国家节能减排大环境,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积极为农业环保工作服务。

(五)抓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功能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是发挥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创新推广理念,引进竞争评聘机制、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办公制度等,推广工作进行了细化,对示范园区项目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试验等落实了具体的责任目标,按工作实际量化打分,调动了乡镇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项工作都较好地得到落实。完善乡镇联络员制度、出车管理制度、招待费定餐制度、更夫责任制度、工勤值班安全责任制,制作专业人员岗位公示版,使中心工作进一步规范,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意识和功能。

五、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全市农技推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创新推广机制,坚持一手抓技术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手抓战线管理,强化体系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农作物健身栽培技术、病虫草害 10

无公害防治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技术。二是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积极开展优质高产大豆、水稻、玉米新品种的引进和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特色经济作物品种的引进和集成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无公害瓜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

2、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从业技能。科技培训在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变说教式为双向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技术人员与农民间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的培训方式为广泛深入点上、直接送技术到农家;在培训内容上要丰富多彩,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精心组织,要围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重点推广项目,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经验、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继续深入实施“三个工程”,做好“四项服务”。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二是深入素质提升工程。对农技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整体增强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水平,要结合项目,选派专家、技术指导员参加课时培训,同时以会代训、以网络教育学习代训、以外出取经代训、以田展观摩代训的方式定期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业务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三是大 11

力实施沃土工程。要坚持标准,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完善“测、配、产、供、服”系列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狠下工夫。做好“四项服务”,一是加强“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抓好生产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和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农技推广》简讯、《病虫情报》等宣传媒介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三是做好专家大院来访农民的咨询服务。要严格按“首问责任制”办事,给来访咨询的农民一个满意的答复。四是及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

4、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档升级。一是要抓住国家重点扶持优质粮食产业、园艺产业、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依托各地资源谋划项目,跑省进京争项目、争资金。重点做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化项目、两大平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和省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二是完善项目储备库,充实一些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可行性大的科技攻关项目、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

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管理,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建设。稳定和健全机构,明确公益性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增加推广经费,促进体系发展,发挥好“国家队”主力军作用。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三权”上收后的乡镇站作用,做到管人与管事相结合。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步实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要改革用人机制,试行人员聘用管理,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 12

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形成以岗定酬、考评实绩、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三是加强自身建设。要努力争取资金,下功夫搞好在职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培养一批“能调研、能写材料、能讲课、能为农民答疑解难”的四能专业技术干部,打造一支一专多能、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推荐第3篇:农业推广

1、结合你自身的工作实际或亲身经历,谈谈你心中的农业推广是什么?P1

2、如何理解教材中农业推广的定义。请举例说明。P1

3、如何通过农业推广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P4

4、你为什么要学习农业推广?计划如何学习农业推广P10?

5、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P22-23

6、阐述需求层次理论。P24-25

7、怎样才能达到农民自愿改变行为的目的?P34-35

8、扩散规律说明了什么?P39

9、为什么说创新的关键阶段以后就不需要推广措施的支持了。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P41

10、创新的个体采用过程对提高推广效果有什么实际意义?P43-44

11、创新的纯体采用过程和创新扩散有区别吗?为什么?P

38、43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创新的采用效果。P46-48

13、案例分析:

在一个村庄中,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里种植着一种高产新品种的小麦,已经有四年了,可他的村庄里没有任何人效仿。只是他的几个亲密的亲戚和朋友才得知有关他试验情况的信息,并且他们种植这一新品种也获得_r成功。直到该创新者第一次种植试验过去四年后,推广服务组织才开始在村庄宣传这一新的品种,然后,这一新品种迅速地为村庄里大多数人所采用。题目:

(1)谈谈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

从宏观大环境看,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法律法规保护不够;从微观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破落、陈旧,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合拍,与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不相称,既影响了农村工作,也制约了自我发展。具体说来:行政干预严重;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指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等。 (2)谈谈推广组织是如何使创新得以传播的?【宣传、示范、利益诱导】P120

农业推广作业2

1、哪种推广体系更适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为什么?P51

2、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P60-62

3、为什么说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应该是改革的方向?P58

4、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优缺点是什么?P71

5、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形式是比较理想的推广方式?为什么?P71-74

6、根据你的观点,如何才能开展好对农民的推广服务?P71-74

7、农业推广计划的编制程序包括哪些步骤?P84

8、农业推广计划包括哪些具体计划?

9、一个好的指标要具备哪些要素?P87-88

10、如何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请举例说明。P84-89

农业推广作业3

1、什么是推广沟通?P100

2、什么是互动?在与农民沟通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互动?P108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提高农业推广沟通的有效性?P111-112

4、与农民沟通的工具有哪些?你自己能创造一些新的沟通工具吗?P113-118

5、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20

6、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哪种推广方法最好?为什么?P120-130

7、农业推广的具体方法可以创造吗?举例说明。P129

8、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与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P130-131

9、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对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哪种农业推广技术更需要培养?为什么?P134-140

农业推广作业4

1、你认为开展农民培训的意义何在/P148

2、目前农民培训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假培训、培训不到位、培训单位能力不足、培训内容供需错位、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工作监管乏力,还有多部门齐上阵,重复培训、多头管理等等。虽然以上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但导致整体培训质量和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少数地方甚至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往往被社会上凸现、放大,并由点推面,进而怀疑甚至否认农民培训工作成绩,造成了相当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3、如何开展农民培训需求分析?P150-153

4、你所在地区开展农民培训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P154-155

5、结合实际,谈谈开展农民培训评价。P156-157

6、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P151

7、举例说明农业推广监督和农业推广评价的区别。P161

8、农业推广评价的原则是什么?P162-163

9、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推广评价?P163

10、评价以下自己学习《农业推广》这门课程的各个环节。打算如何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

推荐第4篇: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

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 ,截止到2003年底,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级占1 /3,乡镇级占2 /3。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类(杜青林, 2003) : ( 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农技推广公益性团体如农业商会和第三方农业技术组织。只有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把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农业推广观念,除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要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技推广要调动多方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稳定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要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去看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有两个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更是各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教办的主要职责。

企业是市场孕育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又一主体。新农业技术往往寓于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生产和销售这些含有新农业技术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湖南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为了扩大销售,每到适当的时候,就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农业技术。比如他今年销售新的早稻品种—— “旱优3号”,就在春季早稻播种前,组织一支5人的专家队伍,深入常德市农村乡镇巡回举办“种植水稻‘旱优3号’学习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资料、午餐及纪念品。农民不仅白吃饭,白拿纪念品,还能学到新技术,买回新产品“旱优3号”,种植后基本不用抗旱,省了不少抗旱用工和成本,单产增高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干部队伍有两个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大,素质较高。乡镇干部一般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不少是学农林牧副渔的,是农业技术专家。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也不断增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接触多,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因此,应该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育成农业生产的内行、甚至于专家,让他们肩负起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大任。

二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乡政府一般都有一到三名农业技术干部编制(包括一名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一名科技副乡镇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每个乡都有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每个机构里都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职称,堪称农业技术专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农业技术的企业有两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往往扶植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办得比较红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还建有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其它新农资和新技术。西洞庭管理区汇美罐头食品公司就正是如此,他们从西班牙购进了朝鲜蓟优良品种,减半价后卖给原料基地的农民种植,还购来新肥料、新农药,均以农资生产厂家的出厂价、甚至更低价卖给农民,并在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朝鲜蓟种植技术。每逢生产关键季节,汇美罐头食品公司还会派出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的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朝鲜蓟,收入翻一番,科技示范户每亩毛收入达到了6000元,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汇美罐头食品公司也有了稳定的价廉物美的原料来源,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并且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有保证。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或销售企业也乐于推广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往往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往往与生产厂家密切配合,共同推销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就在西洞庭管理区成功探索出了“农资生产厂家+农资销售企业+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的模式,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农资。

当前推广农业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和经销商欺诈坑农的问题。有的农资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旗帜,雇用没有良知的学者,编造所谓“科学理论”,其实就是原来的老产品,只不过换了牌子(名称)和包装而已。然后大肆炒作,自印宣传资料,狂轰滥炸,欺骗有点文化,但文化不高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科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往往被农资生产企业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宣传所欺骗。

二是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不活,工作成果没有与单位和个人的收益挂钩,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建议政府搞活农村基层的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允许他们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活动,允许他们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8月16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推荐第5篇:农业推广中心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11年扎兰屯市农业推广中心

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农牧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认真贯彻《2011年扎兰屯市依法行政工作要求的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促进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明确任务,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行政执法工作有两项,一是植物检疫,二是农药监督管理。植物检疫工作是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植保植检站授权市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实施检疫任务的,植物检疫工作重点是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农药监督管理工作是扎兰屯市农牧局委托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执法管理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审核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和农药经营市场整顿检查。

为建立健全植物检疫、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门成立了以推广中心主任为组长,主管主任为副组长,植保植检站人员为成员的行政机执法领导小组,执法机构设置合理,责、权、利明确,层层签定责任状,公布于众。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名单、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执法人员的任务、职责分别装订成框,制度上墙。

二、加强宣传,搞好培训

1 大力宣传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政策文件,通过广播、报纸、电视讲座、办班、发传单、下乡授课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植物检疫知识、农药管理知识、农药应用技术及新政策规定,让农资经营者和广大农民全面了解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新政策,在掌握各种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资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农民群众的维权能力。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期,举办电视讲座3讲,培训人数达1.2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做到持证上岗

为提高自身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完备执法手续,每个执法人员都参加了扎兰屯市司法局举办的年度行政执法学习班,认真学习《综合行政执法教程》,逐条领会《行政执法手册》含义,并通过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证》,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学习,使执法人员全面了解执法责任制,明确应执行的法律法规,行政执法中不断自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做到依法办事,避免不执法、乱执法等不良现象发生,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行政处罚合理化,杜绝乱收费、乱罚款情况。

四、加大检查力度,净化农资市场

在植物检疫和农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进一步整顿、规范、净化农资市场,与上级业务部门、工商、技术监督、种子等部门多次组成联合检查组,采取重点检查、拉网式排查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对扎兰屯市农药市场进行检查监督。

1、3月15日和4月10日对种子市场检查两次,检查种子经营企业12家,检查种子40个品种,所有种子全部有检疫证号。

2、5月初和5月末,对农药市场检查2次,对扎市所辖的蘑菇气镇、大河湾镇、中和镇、成吉思汗镇、卧牛河镇及市区的61家农药经营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检农药品种52种,部分乡镇为拉网式排查。对大宗杀虫剂和除草剂进行全程质量跟踪监管。对假冒、伪造、无农药登记证号或产品不在登记有效状态的;擅自扩大登记作物或防治对象的;未标明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的;未标明毒性表示或毒性标识与农药登记不符的;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产品的商标、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剂型等内容的标注不符合《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各种标签不合格产品分别做了询问笔录并移交给执法大队做进一步处理。

3、5月29日,按照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及农药检定站工作部署,进行了农药标签取样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的范围共取样21个(其中有限定标签6个),乡镇抽取15个,市区6个,其中20个合格标签,不合格标签1个,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20个标签抽取任务,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与了纠正。

4、6月

29、30日,扎兰屯市农药检定站、扎兰屯市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农业执法大队联合执法,对扎兰屯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溶性肥料进行了市场专项联合大检查。3 此次专项检查共清查乙烯利、矮壮素、磷酸二氢钾、防落素、膨大素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多种水溶性肥料,大部分水溶性肥料有肥料登记,包装袋、标签所标注的内容与登记证一致,没有农药功效宣传内容、没有标注含有农药成分添加物;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规范,标签与农药登记核准内容相符、产品质量合格,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违规行为已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了严肃处理。

5、加强对禁限用高剧毒农药和高毒鼠药的监督检查力度,分别发布《关于禁止生产、经营、使用“五种”高毒剧毒农药的公告》和《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讲座、法制宣传月活动、培训、印制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形式对高剧毒农药和高毒鼠药的危害进行大力宣传,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高剧毒农药和高毒鼠药,并能够自觉抵制,同时不定期对禁限用高毒农药和高毒鼠药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查看限用高剧毒农药是否按照登记作物、对象销售使用,没有发现超越范围销售情况。尤其加强对摆摊设点和乡镇集贸市场杀鼠剂市场的监管,把它们列为重点进行检查,一经发现有禁用剧毒杀鼠剂出售将马上予以查处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五、严把植物检疫调运关,实行奖罚制度

为了从源头掌握涉检对象的情况,我市强化了植物检疫登记管理,严格按规章办事,要求被检单位(个体)填写被检品种与数量,紧紧抓住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两个环节。检 4 疫高峰期,检疫执法人员全部上岗,节假日不休息,提高了人们对植物检疫工作的认识,同时与把关单位签订植物检疫把关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认真执行检疫法规,不徇私情,共同把好植物检疫关。中心领导班子定期抽查、核对检疫证书与收据,保证收费准确无误,在检疫执法工作中实行奖罚制度,对成绩突出、表现好的检疫员年度给予定额奖励,对违纪、表现差的人员予以处罚。

今年扎兰屯市两家种子生产企业申报产地检疫1760亩,其中大豆1450亩,玉米150亩,黑小豆80亩,角瓜籽80亩。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产地检疫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两次调查,均达到合格标准,签证合格种子数量177.45吨。截至10月15日,调运检疫391批次,2292.05万公斤,其中玉米 225批次,1350万公斤;大豆152批次,888.05万公斤;中药材6批次,6万公斤;油菜籽5批次,30万公斤;稻谷3批次,18万公斤。

六、严格审核农药许可证换发,做好农药药害事件处理

1、农药许可证换发工作

今年按照上级部署,对已有的《农药经营许可证》全部进行重新换发,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药经营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扎兰屯市换发新证和新办证共计268份,培训农药经营人员500余人。《农药经营许可证》发放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台帐制度、出入库管理制度,对经营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全部合格的经营企业在各项农药经营规章制度全部审核合格后才予以发证,同时对 5 各经营企业进行全程监管,保证扎兰屯市的农药市场有序发展。

2、农药药害处理情况

因去年雨水较大,农药稀释降解程度比较好,今年全市农药药害比较轻,玉米发生农药药害3万亩,向日葵、白瓜籽发生农药药害2万亩,大豆及杂粮作物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对各类农药药害,农药检定站及早动手,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农药药害情况,对各类农药药害的发生作物及发生区域做到了如指掌。遇有农药药害事件,及时进行现场实地查看,并做出准确判断。9月份,受扎兰屯市人民法院委托,按照法律程序对一起向日葵药害进行了药害鉴定,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

总的来讲,植物检疫、农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执法人员恪尽职守,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强执法宣传,不断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职能,明确执法责任制,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推荐第6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 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 ),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 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 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 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 -机遇(opportunity) -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 (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 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 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 (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 (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 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 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 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 (2)电视。 (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5.整体形象得体,仪表举止悦目。

推荐第7篇: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

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由以上内涵不难看出,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村农民生活。

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研究如何向农村传播和扩散新的信息、成果和知识,如何用教育、沟通、干预等方法促进农民自觉采用创新成果,如何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的一门学科。

3、如何才能学好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方法

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3、各种研究技术

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1、创新先驱性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后期多数

5、落后者。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

经历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4、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经营条件的影响

2、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3、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4、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第二章

一、何谓农业科技成果?它有什么特点?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核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效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第三章

二、农民群体的特征:

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群体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三、为什么说农业推广活动中引起农民兴趣是重要的?

1.兴趣的含义: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

2.农民的兴趣与农业推广

四、如何培养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

包括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组织培养等方面。第一根据先天条件确定培养方向,要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第二,学习必备的知识,奠定坚实雄厚的知识基础。第三,加强实践锻炼。

五、农业推广者怎样对你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1.劝导法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侵润式劝导 2.暗示法a要遵循感知规律b要区别不同对象c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3.吸引法 利益吸引 新奇吸引 信息吸引 形象吸引 示范吸引 目标吸引

第四章

1.人的行为特征理论在农业推广上如何应用? 1.了解农民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 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的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 6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一些人的奖励、肯定、表扬鼓励更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需要、动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怎样应用?

3.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农民需要的原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政策导向的推动力。 增加动力: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选择推广项目,激发和利用农民的采用动机,加强创

的宣传刺激增加农民的认识通过创新的目标来吸引他们的采用行为。通过低息

贷款、

经费补助、降低税收等政策,推动农民采用创新筛选和推广市场需求强烈

成本低、价

格高、效益好的项目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采用创新。

减少阻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减少阻力。农民采用创新的一个阻力常常是他们文化水平过低和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通过宣传、引导、示范、技术培训、信

息传播帮助不同类型的农民改变观念、态度和获得应用某项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4.公共推广机构和民间推广机构行为的特点有何不同

第五章

1.为什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农业推广沟通有哪些沟通要素组成?

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 3.如何克服农业推广中搞得沟通障碍?  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 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 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 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 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 了解、利用风俗,为农业推广服务  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

1.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1)普及性 2)实用性 3)实践性 4)时效性 2.农业推广教育的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因人施教原则;

3、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

(一)、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

1)培训目的和要求:掌握示范项目的技术要求,熟练操作技能;培养其影响农民、协助推广人员传播技术的本领。

2)科技示范户的知识结构和心态分析:其影响力较强,受人尊重,并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较快,是属于革新型农民,是农村中的能人,有主动参与的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农村中的先进力量。

3)培训内容:主要讲授示范项目技术要点,培训操作技能;鼓励其为当地农民服务等

4)培训方法:组织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

(二)、普通农民的短期技术培训方法:

1)技校培训:建立农业技术学校,组织农民来学习,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布置示范点,组织到示范户的示范田参观

3)服务咨询:在繁华地带设置咨询网点,接受农民咨询

4)现场会:组织到采用效果明显的地块参观、讨论、介绍经验,进行表演鼓励,激励大家接受新技术。

4、为什么农业推广人员要高度重视在职培训?

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解决自己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七章:

1、研究国外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1)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加强农业推广的立法,一法保推广,以法促推广。 4)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又密切合作。 5)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2、我国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应该如何改革?

1)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2)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3)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4)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公益性任务

3、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应如何培养?

一: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1)热爱本职,服务人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和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二: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1)学科基础知识2)管理才能3)经营能力4)文字表达能力5)口头表达能力6)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 第十三章:

1.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服务中应树立哪些观念?

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战略观念。

2.推广营销服务中为什么要有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指出售商品的人给自己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有称“牌子”。经营者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为了:1.便于卖者进行经营管理 2.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具有排他性3.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4.有助于市场细分和定位 5.有助于利用名牌强化产品形象,增加竞争能力,促进销售,增加利润。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是很必要的。

3.你如何训练自己的营销技能?

掌握访谈的技巧、异议处理技巧、劝说与建议技巧、重复度和时间安排技巧、谈判的技巧

1, 与其他论文相比,农业推广论文在内容,特点,选题原则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一) 在内容上:

1,论文的格式

(1) 标题,(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字,(5)正文,(6)参考文献

2,论文的图表和图像

(1) 图表,(2)图像

(二)在选题原则上

1,选择有创新的问题

2,选择有争论的问题

3,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4,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

2,在农业推广报告中,项目类报告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可行性论证(研究)

作用: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申请报告

作用:1,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由各省市政府在《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列出范围

2,外商投资企业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简述调查报告、总结报告的写作要点。 (1),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1,调查研究的特点: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

2,调查研究的方法: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3,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情况部分,分析部分,建议部分,结语)

4,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构方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2)总结报告的而写作要点:

1,标题:写明研究或推广项目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时间等

2,正文:开头主要概述情况,包括课题目的意义,工作进程,研究成果等

3,署名和日期:若标题下已经写明,可省略。

4,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宣传应用类文体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科普文章

(2)科技合同、协议

(3)科技简报

(4)科技广告

5,在农业推广活动中,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1)朴实通俗原则

(2)深入浅出原则

(3)科技规范原则

(4)事实教育原则

6,演讲搞的撰写应掌握哪些要点?

(1)主题的选择

(2)材料的选择

(3)演讲稿结构与形式

(4)语言修辞

(5)演讲的开头与结尾

7,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你将如何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1)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总结创新。

(2)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3)不怕失败,不被“嘲讽”、“面子”所限,大胆练习,百折不挠。 8,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

(1)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

(2)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成绩,有哪些教训和经验,以利更好的进行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评价可以剖析评价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在推广工作中教训和经验的成因

(4)评价可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 (5)评价可以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推广项目计划和技术更新提供依据,并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6)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确定推广方针、目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9,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有哪些经济评价指标?

(1)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产率=[(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前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100% (2)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加的经济效益=[(推广后总收入-推广后总支出)-(推广前总收入-推广前总支出)]/有效推广面积

(3)有效面积=推广面积-受灾失收减产面积 或=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4)保收系数=(常年播种面积-受灾失收面积*灾害概率)/常年播种面积 10,如何评价农业推广的推广进度? (1)推广规模 (2)推广度 (3)推广率 (4)推广指数 (5)平均推广速度

第十六章

1、简要说明农业推广研究法的主要程序? 选题、计划、实施、总结

2、简述半结构访谈的主要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1) 准备调查大纲和必要工具 (2) 选定调查对象 (3) 约定时间和地点 (4) 实地访谈

(5) 访谈的详细记录 (6) 对资料的分析和提出假设

注意事项:

(1) 被访谈者的选择与要调查的内容要一致 (2) 注意了解被访谈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

(3) 访谈者应具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

(4) 访谈者能理解被访谈者的语言并具有较熟练的交流技巧

推荐第8篇:农业推广论文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论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结合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际调查资料,就农业产业组织与农民增收效应的相关关系作一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国内双向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一次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到2008年,全国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创新组织7.56万个,带动农户7900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35%。从河北省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践看,目前全省85%以上国有、集体性质的龙头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有5家龙头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经过90年代起步发展,21世纪以来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结构增值效应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了河北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育了龙头企业、科技企业,推动了合作社、农技协会、民办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使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科学技术的采用,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和转化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效应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现存问题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升级递进的过程,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例如“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以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达到最佳有效规模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科技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间组织关联度低,合同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履约成本高。

(三).农业产业组织所转化的技术低水平、低层次性和地域间的同构性

1.从目前农业产业组织实践看,所转化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很小。

2.从农业产业组织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构成看,多集中于产前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等物化性技术的提供和应用,而对产中的技术指导,如高产栽培、合理配方施肥、生物综合防治等软技术服务重视不够,导致技术效率低下;从产后技术来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只对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技术较为重视,而对产品营销特别是绿色包装、品牌意识重视程度不够。

3.地域间同构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合成谬误”现象。比如大棚“大路”品种蔬菜价格不断下跌就是最好例证。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所需的相关政策、法律、金融、信货、信息、税收等支持系统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已形成完整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础,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层次的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以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持久化与最大化。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模式、标准、路径的多样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应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拉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培育农业产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只有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只有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只有有了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进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合同,促进合约制度的形成。农民对种养基地的建立、生产设备及其维护、专门技能培训等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企业与农民双方违约的“威胁”度,增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和契约安排的稳定性。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科技进步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上水平、上档次的强大动力。为此:(1)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创新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领取国际产品销售“通行证”;(2)加快农业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创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3)培植农户吸纳新技术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一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机制;(4)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扶持和发展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起始点”;(5)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绿色证书资格培训等,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5.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包括:(1)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县区,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国有着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如何使数亿农民能够安定有序地从事农业生产、落实相关惠民政策是每一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健全组织管理建设,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长效有序的体制规范无疑是极其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我们的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积极摸索与创新,更多的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头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贝提出、试点、推广、创新,并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道路,我国农民的明天将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中国农业信息网

3.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 农民日报 4.《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

农村经济

推荐第9篇:农业推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演讲,能够和大家交流分享我在与农民沟通交流中的一些经验,我叫**,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在农业推广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我们作为一名农业推广人员,就免不了和农民打交道,和农民进行沟通,所谓的农业推广沟通就是指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他们需要、给他们传授知识、和他们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率。

要达到农业推广的目的,就应该把农民当成自己的朋友,切实为农民利益着想。然而一些农业推广人员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只看到农民文化程度低、素质低,农村条件差,从心底瞧不起农民,不想和农民交朋友,这就拉大了我们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距离,很难和农民沟通,推广工作也很难取得成功。

所以为了在农业推广中去的成绩,农业推广人员就应该当好农民的知心朋友,必须要有十分的诚意、十分的投入。

首先,要做农民值得信任的朋友。获得信任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和前提。推广人员应该具有廉洁公正、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我们一开始与农民接触,就要表现出朴实、诚恳、谦虚、热情。要入乡随俗,放下架子,给农民讲解用词一定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要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给农民提供信息、传授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其次,要做农民值得依靠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英谚有云,能帮忙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我们农业推广人员就是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我们农业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

在福建闽侯县在洋里乡,提起程道敏,当地农民赞不绝口。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洋里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党员干部,自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安心扎根山区工作二十多年,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农民发展,一心为山区农村的建设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搞农业的,就是要跟农民打交道,图的是让农民满意,农民满意了我心里才满意。”这是程道敏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20年来的工作写照。辛勤的耕

耘换来了丰收的硕果,几年来,洋里乡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大好形势。如今走在田间地头,农户们无不赞赏地说:“程主任是我们农民的知心朋友。”

程道敏主任是每一个农业推广人员的榜样,他把农民当成了知心朋友,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更赢得了无数农民的尊重与信任,如果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成了朋友,就自然会把农民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上,自觉为农民谋利益、解难题,农民朋友也会极大地理解、信任和支持我们农业推广的工作。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第10篇:农业推广作业

曲阳县恒州镇赵邱乡枣树种植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2011610农学院 农村区域与发展纪朋涛

一、立项背景

1、自然环境方面:恒州镇赵邱乡位于曲阳县东北部山区,山场面积2.8万多亩,多为片麻岩,非常适宜种植枣树,全乡枣树面积为1万亩,其中挂果管理的面积2千亩,其便利的基础条件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枣树推广。

2、县政府政策方面:根据县委发展林果业、搞好生态环境立县的要求,我乡结合实际,确立了“生态立乡”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3、乡政府方面: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契机,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山水做文章,将枣树种植作为扶贫项目的富民产业来抓,常态抓,抓常态,切实抓出成效。各村的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立项意义

此项目符合县委发展林果业、搞好生态环境立县的要求。是恒州镇结合实际,依据“生态立乡”的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而设立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为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能够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的基本状况,使农民工外流情况有所缓解,使区域共同富裕,从而达到全县富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三、实施地点

恒州镇管辖范围内嘉禾山山坡上,具体涉及的村子包括纪西旺村,张西旺村,阮西旺村,大西旺村,大赵邱村,小赵邱村,夏赵邱村,顾赵邱村。其中定曲路以

北为主要种植推广范围。此项目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后即可实施。2012年底之前种植面积应增加一半达到2万亩,并将山坡进行平整规划,并与2013年全部种植完毕,完成推广计划。并进一步推广到县内其他地方。

四、具体措施

政策措施:

1、各村的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行政推动,年初下达任务目标,细化责任,强抓落实,每个村必须完成基本任务,上不封顶。

2、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在纪西旺村、张西旺村、大赵邱村等基础较好的村抓典型、树样板,加大扶持,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万亩枣田示范园区”,总结经验,辐射推广,使全乡乃至全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3、全民发动,引导群众大搞植树造林,营造荒山绿化的浓厚氛围。

4、是深化林区制度改革,把大林权变为小林区,加大林权主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积极办理林权证,林权证能够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5、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枣农大规模的栽植枣树,搞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重点使用补贴奖励,对成效显著者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6、是制定措施,整合涉农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方面资金,集中使用,打捆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扶持一个,成功一个。

操作措施:

1、实施“机整地、路上山;集水窖、自流灌;统一治、分户管“的山地开发新模式。

2、采用挖掘机直接上山整地,改变过去“炸药崩,人工清”方法;开辟梯田路,改变以往枣树管理过程中靠人背肩扛的方式;

3、摒弃“扬水上山”灌溉理念,采取在山顶建水窖、山腰修水渠、山下建塘坝的办法,实现“蓄水在山,自流浇灌”;

4、按照“县里筹一点,农民出一点”原则统一整治林地,治理完毕,分包到户,明确产权,确保治理效果。

5、统一购买合格的树苗、养料等基础材料并由专人监督管理。

五、保障措施

由县政府,乡政府及村委会,枣农各派2名代表成立项目推广监督小组,监督推广工作的进展并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商并拿出解决方案。技术问题则由聘请的专家全权负责。

前期:

1、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枣树种植推广项目并且整合涉农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方面资金,集中使用,打捆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2、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枣农大规模的栽植枣树,搞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重点使用补贴奖励,对成效显著者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3、农民自身自愿参与进来,村委会统一管理。

后期:

1、加强枣农技术交流,学习红枣丰产技术。

一是成立种植协会,加强枣农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并整理成册,通过广播、明白纸、板报等形式予以推广。二是走出去,选取一些种植规模大、经验丰富的枣农代表到行唐、阜平等地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引进来,充分利用政府阳光工程免费培训的平台,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我乡传授实用农业技术,深入枣园手把手指导,使广大枣农对枣疯病、大枣浆果、枣苗培育、枣树管理等有了深入的了解,优化了种植技术。此外,为解决果农在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县于2004年聘请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处长刘孟军等人,成立了科技专家工作站,用合同把专家和农民捆绑在一起,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据统计,截至目前,专家已帮枣农采取“给枣树输液”的方法,治疗枣疯病树5000多株,采取刮皮、涂白、挖蓄水坑等技术,对枣树干旱焦化、枣缩果病、多雨烂果病等自然灾害进行人为控制和有效抵制。

2、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

为增加产品附加值,使枣农枣树丰收有保障,从去年开始,乡政府扶持兴建了一批红枣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完工1个,正建2个,覆盖我乡15个枣树专业村和行唐、阜平一带,不再单纯的等枣贩们上门收购,大大增加了枣农收入,极大的调

动了枣农种植和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并开发科技含量高、品种花样多,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知名度。力争实现红枣企业的系列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型经营。

六、经费预算

1、人员经费(19万元)

①监督小组人员参加6人,每人每年津帖0.5万元,年共计3万元。

②栽种树苗参加100人,每月津帖补助1600元,需16 万元。

2、设备购置费(40万元)

①枣树苗20万元,共5000株 ②肥料5万元 ③铁锹等其他设施5万元 ④租赁挖掘机费用10万元

3、业务活动费(20万元)

①技术培训费1万元。培训枣树种植人员100人次。

②咨询费2万元

③考察费5万元

④差旅费5万元

⑤会议费2万元

⑥标准制定费2万元

⑦材料印刷费3万元

⑺项目组织协调费10万元

①组织协调费5万元

②监督检查费5万元

4、宣传费3万元

①项目新闻发布会1万元

②媒体宣传费2万元

5、评估验收费2万元

6、不可预见费2万元

资金筹措方式

国家拨款60万,地方配套60万

七、实施进度及工作安排

⑴2011年3月:方案上交乡政府经批准后交与县政府批准。

⑵2011年5月:乡里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并成立专家监督小组。⑶2011年6月:上山开工,平整山地

⑷2012年4月-5月:种植枣树幼苗。

⑸2010年6月:对树苗进行施肥,陪护。

第11篇: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

思考与对策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校:

摘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目录

一、前言„„„„„„„„„„„„„„„„„„„„„„„„„„„„„„1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2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2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3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4 参考文献„„„„„„„„„„„„„„„„„„„„„„„„„„„„„„7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一、前言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

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

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

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

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转贴。

第12篇: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1

(一)农业工具机械化…………………………………………………………1

(二)农业技术科学化…………………………………………………………1

(三)农业模式产业化…………………………………………………………2

(四)农业发展持续化…………………………………………………………2

(五)从农人员素质化…………………………………………………………2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存在问题………………………………………………3

(一)多种因素制约机械化实现………………………………………………3

(二)农业科技发展缓慢………………………………………………………3

(三)农业规模小、市场不发达………………………………………………3

(四)从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3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4

(一)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农业现代化……………………………4

(二)逐步提高农民素质,用知识改变落后…………………………………4

(三)政府要在发展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4

(四)勇于尝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5

四、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浅谈农业现代化建设

【内容提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兴旺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工具机械化、农业技术科学化、农业模式产业化、农业发展持续化和从农人员素质化。当然,其中存在着多种制约因素和问题,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些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农业 现代化 科学 特色

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是现代化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需要发展靠的也是现代化,而农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兴旺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农业,使农业的生产力由传统农业的落后情况,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转变。

一、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在我看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一)农业工具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是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传统的农业模式是刀耕火种,人工收割,农业机械出现后,传统模式便有所改变,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模式,机械化有着面积大,强度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往往反映着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机械化的程度越高,现代化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自身的农业机械化。

(二)农业技术科学化

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

1

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技术科学化。

(三)农业模式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传统农业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步伐,农业的产业模式也应随之改变。通过对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等等形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发展持续化

农业发展持续化,就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也是如此,它既要达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又要保护好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安居乐业。营养流失是每一块土地种植的必然结果,化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了这一缺陷,然而化学肥料的适用也带来了其他的一些副作用,如水土的污染,农作物的副作用等等,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开始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如生态肥料、桑基鱼塘等等,这就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农业可持续必定会一直发展下去。农业发展持续化这一符合社会人文的发展理念,正是农业思想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人文表现。

(五)从农人员素质化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决定着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在农业技术上要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素质要得到提高。从农人员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因为他们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们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

2

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存在问题

当然,实现农业现代化并非容易,因为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诸多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

(一)多种因素制约机械化实现

要想全面实现农业工具的机械化其实并不容易,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社会人文等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举例说,对比东北地区和东南地区,东北地区地域广,耕种面积大,土地平坦,而且很多都是承包地,机械投入使用是再对口不过,实现农业机械化相对容易;相对于东北地区,东南地区多为丘陵地貌,而且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耕种方式,一家人有的耕种面积一亩还不到,播种机、收割机这些大型机器在这些小地方没有实际用处,而且昂贵的购买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支付得起,传统的农业模式虽然效率低,但相对比更多人会选择后者,所以说,各种因素制约着机械化的实现,使得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有所阻碍。

(二)农业科技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一直在提高,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显落后,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农业科学技术起步得比较晚,其实不单是农业科学技术,就科学技术领域来书,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这跟我国历史和国情有关,当然这是客观因素;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农业科研这一块投入的确不足,首先是经费投入不足,其次是人员投入不足,数据表明,世界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为140人,我国还不到80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研究制度不健全等等,也是多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缓慢。

(三)农业规模小、市场不发达

我国是典型的小规模,自给自足型的农业模式。就农业规模来说,除了东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大之外,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是规模相对来说很小,自给自足型的农业耕种模式,当然这是地理因素决定的。就拿我国南方地区来说,虽然南方地区有很大一片面积用于农业种植,但很多都是种植供给自己使用,而且很多都是划分得很小的土地,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所以就有了农业的规模小,农业市场不发达的现象。

(四)从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我国的从农人员普遍素质较低,这里的素质指的是知识、

3

技能方面的素质。我国农民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而又封闭,造成他们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又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等等原因,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的长期不流通,让农民们很多对于新的科学知识都接受不了;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农村年轻一代都会选择外出工作的道路,而不愿留在家乡发展农业,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更使得农民的文化程度止步不前。反正,就是多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如今从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除此之外,风俗多样化、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我有以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农业现代化

地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特点去发展。东北地区地域广,地势平坦,特别适合大型机器工作;而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大型机器用不了,可以用小型机器,比如说小型的拖拉机代替犁田的水牛,小型的收割机代替人工收割,购买费用昂贵的话可以以生产队或者自然村为单位,集体购买,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而且要结合自身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比如说有机水稻,有机大豆等等,尽可能的挖掘本地农业的剩余价值,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

(二)逐步提高农民素质,用知识改变落后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才能更为通畅。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起来,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一点点的灌输,让他们一点点的积累知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媒介走进农村,农民们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灌输科学知识很有帮助,可以以生产队或者自然村为单位,定期给他们举行农业科学讲座,专业人员指导和解决农民们在农业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更重要的我觉得是实践,可以开辟几个试验田或者实验农地,以先进的农业科技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农业工作,让农民们了解科技农业的进程,看到科技农业的成果,认识到科技农业的力量,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农民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永知识改变落后。

(三)政府要在发展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担当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首先,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科技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农业自身内部的积累相当有限,因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4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物质保证。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制度保证。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要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政府要深化现有的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法律或政策来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其次,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的环境保证。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保护,另外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相应的组织、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要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农业现代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四)勇于尝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现代化对于每个国家都是不同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借鉴和利用别国那些对我们有启发的东西,又要懂得鉴别和摒弃那些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东西,勇于尝试各种方法,各条道路,发展我们自身的农业现代化,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当然,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多有效的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熟。

四、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世界性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也会随之变化。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要从现在水平与过去水平相比较,更要与同期的世界发达水平相比较。而由于制度、目的的不同,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不会千篇1律,而是各具特色,时刻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03) [2] 王思睿.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 [3] 王爱红.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4] 卫龙宝,储德平,徐广彤,朱西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2) [5] 王碧峰.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1) 6

第13篇:农业推广论文

玉米高产理论的研究与技术推广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中,玉米种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研究工作,进行高产栽培的技术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推广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本文阐述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农业推广策略,旨在促进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

Abstract: In curren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corn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do a good job in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o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role for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extension.Therefore,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maiz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main measure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rn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rategy, aimed at promoting corn plan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关键词:玉米栽培;高产;农业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大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推广工作。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玉米是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许多主食的原料,但目前,我国的玉米栽培技术还不甚完善,相应的生产成果转化率低,对农业的生产力发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要重视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以促进我国农业推广的不断发展。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有关的玉米种植试验和生产资料分析表明,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提高对于玉米增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相关的栽培技术的提升中,单项技术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优良品种的改进、肥料的合理用量和施肥、灌溉和密植的合理性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虫灾害的防治在提升玉米产量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提升。玉米产量的高低是各项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是选育和推广优良杂交种与改进栽培技术[2-6]。因此,在进行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选择与推广。

2 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

2.1 种植条件

土壤对于植被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首先要考虑土壤的组成。玉米生存能力较强,对于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玉米栽培时,也必须要重视种植土壤的选择,所选择的种植地块应含有较多的水分,土壤密度要疏松,土层要厚,土壤保肥能力强。大量研究资料表明[7-9],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10]。

2.2 选种

新形势下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对我国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玉米的产量高低与其品种优良与否是分不开的,在进行玉米栽植时,要重视对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等各个问题进行分析,详细考虑这些因素对玉米种植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栽植的优良的玉米品种。高产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并不是说种植高产品种作物就一定能高产。因为作物品种都具有地域性,外地的好品种不一定适应本地的种植条件[12]。

2.3 种子处理

实践表明,对玉米种子进行进一步处理能够将玉米种子的优良性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选择好玉米种子的品种后,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晒、浸、拌的处理工作。晾晒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提高种子出苗率,同时,玉米种子发出质量优良的幼芽的可能性也更高。浸泡的主要作用是缩短玉米种子发芽的时间。如何改善甜玉米的种子活力,提高田间出苗率,尤其是在低温、多雨等不良条件下的出苗率,已成为发展甜玉米生产的关键问题[13-16]。

2.4 整地

在玉米播种之前,应对选择好的玉米种植地块进行一定的修整,修整的主要目的是对种植地块的各因素进行协调,保证种植地块的水分和松软度,使玉米处于一个最佳的承重环境当中,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玉米整地是播种的准备工作,即是机械灭茬、翻地、施底肥和镇压的工作过程[17]。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是玉米生产重要农事活动,其天气和土壤适宜与否对整地播种质量、玉米苗情、产量、作业效率和劳作强度都有影响,因此评价和预测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等重要农事的气象适宜程度是现代农用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之一[18-19]。

2.5 密度的确定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速变缓[ 20],未来几十年世界将面临粮食持短缺的问题[21]。中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必然依赖于单产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高产田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 54.1%[22]。目前,玉米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因此,开展玉米高产研究,对提高玉米单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生产是群体条件下的生产,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密度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紧凑型耐密品种来增大群体密度是获得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23-24]。

同一品种的玉米在同一生长环境中,若种植密度不一,其产量也会有巨大的差异。着主要是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同会影响到单个玉米的产量,种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玉米的种植总产量就会下降。因此,在进行种植前,要科学合理地对玉米种植的密度进行测算,选择产量最大的种植密度,高效地种植出优质玉米,确保玉米栽培的高产量。在选择玉米种植方式时,可选择宽窄行起垄栽培方法,便于控制种植密度。

3 技术推广

3.1 健全机制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科技创新是源头,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大农户接受和使用才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总体上说,农业技术推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作为支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制应该由政府主导,由农业科研作为支撑,由农业经营企业进行具体的推广工作的三者有机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在这个过 程中,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利政策,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正常展开。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采用”观点、“技术设施”观点和“空间传播”观点[25-29]。 我国的农业推广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经营体制共存的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农业的稳定生产和发展,提高良好的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农业科研部分及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成果提供给广大的农民使用,农业科研部分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风向标,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业内最高端的科研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则是在农业发展市场中带动我国传统农业转型,不断推广和使用新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完善的玉米高层栽培技术推广,就必须健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与整合,实现科研单位和生产经营企业的有效沟通交流。这样的衔接能够有效提高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的转换率,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为科研企业提供第一线的生产资料与资金和资源支持,对于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2)加强科研与推广之间的结合工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科研与其相应的推广工作,做好科研与推广的结合除了能够实现科研推广的同步发展外,还能够有效实现其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基础保障。 (3)加强科研单位与国家农业部之间的合作。两者之间的合作对于整个农业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技术培训

培训使农户掌握相应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做好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关键在于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这就必须做好对相关农户与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要做好县、镇、村等农业生产相关部门中的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对其做好玉米高层栽培的技术推广工作,使其能够对相应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乃至技术培训工作;②要做好管理层、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学习;③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如开办补习班、进行讲座等。

3.3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虽然有其一定的因素,但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开展玉米高层栽培技术推广的创新工作,如借助计算机等网络媒体,创建相关的技术推广平台,引入相关社会力量进行技术的推广等,从各方面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机制创新。

展望与思考

切实改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应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贯彻改革措施,如此定能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新局面,有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玉米栽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就必须做好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这对于我国畜牧业与轻工业、医药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促进玉米高层栽培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虎.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2]李钟,郑祖平,张国清,等.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J]杂粮作物,2000,20(2):23-27.[3]谭华,许大积.杂交玉米施肥效应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9(4) 170-173.[4]张乃生,刘杰,韩国彪.晋东南旱地玉米“产量一施肥”多元回归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数#}统计与管#x,1989(1):10-13.[5]唐永金,岳含云,许元平.四川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数学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2,17(1):78-82.[6]李钟,杜克柱,郑祖平,等.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l.玉米科学,1999,7(4):40-43.[7]劳家怪.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572-583.[8]谢建昌.钾素与作物品质[C]//第五次国际钾素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出版者不详],1993:24-29.[9]张福锁,龚元石,李晓林.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33-36.[10]董旭,娄翼来.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9-11.[11]刘霞.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16(11).[12]刘霞.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16(11).[13]郑大浩,李艳茹,郭彦.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25(3):213~ 216.[14]樊龙江,颜启传.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及其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1996,12(6):24~ 26.[15]樊龙江,颜启传.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1):31~ 34.[16]王仲,许文娟.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种子, 2004, 23(7):46~ 48.[17]马树庆, 陈剑, 王琪,等.东北地区玉米整地、播种和收获气象适宜度评价模型[J].气象, 2013, 39(6):782-788.[18]毛留喜,吕厚荃.2010.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综述气象,36(7):75-80.[19]马树庆.2012.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气象.33(2):278-282.[20]Mann C C. Crop scientists seek a new revolution. Science,1999, 283:310-3140.

[21][Huang J, Pray C, Rozelle S. Enhancing the crops to feed the poor.Nature, 2002, 418: 678-684.

[22]刘景辉,土志敏,李立军,张海明.超高产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基本技术途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 24(3): 161-165.[23]赵松龄, 李凤民, 张大勇, 段舜山.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 生态学报, 1997, 17(1) :100-104. Zhao S L, Li F M, Zhang D Y, Duan S S. Crop preduction is a population pro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7, 17(1):100-104. (in Chinese)]。

[24]Tollenaar M, Lee E A. Yield potential , yield stability and stre tolerance in maize.Field Crops Research, 2002, 88: 161-169.

[25] Evenson, R.E.Mwabu, G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n farmyields in Kenya[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1(13): 1-23, 26.[26]Garth John Holloway and Simeon K. Ehui. Demand,supply and willingne-to-pay for extension service in an emerging-market sett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2001,83 (3):764-768.[27]Gregory D.Wozniak.Human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Early Adoption ofNew Technology[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87,22(1):101一112.[28]Madhu Khanna. 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apecfic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a double selectivity model[J].American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I,83(1):35-51.[29]James K.Scott. Exploring Socio-Technical Analysis[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2, 22(1):59-80.

第14篇:农业推广论文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王永飞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2013年春季

浙江电大余杭分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内容提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针对星桥现行农业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及街道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星桥草坪种植业和苗木种植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组织创新 组织化 提高素质 支持

1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大家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1984年,贾家村村民引进草坪种植,促进了星桥农业结构的调整。经10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贾家草坪、枉山甘蔗、周杨茭白、民乐和汤家苗木花卉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生产格局,其中草坪还注册了星桥牌商标。 这些年的摸索,使星桥的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推广制度不完善,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一线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虽然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经常有,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使得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进入农业生产一线。这些原因比如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没有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缺乏科技推广经费,技术推广盲目等等,使生产者得不到急需得到的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但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群众增收幅度不大。星桥这几年草坪的发展,往往都是靠种植户自己摸索,一次次尝试才得出的经验,虽然形成了产业,但中间的探索过程漫长,影响了发展进度。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意识认识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就星桥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小街道,虽说有农业服务中心,但服务人员大都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也谈不上是技术人员,对草坪、花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有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3、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文化程度较普遍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

4、资金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星桥虽然有农业部门,但由于整体经费有限,每年给农业推广的预算也很少,所有很难组织农民去先进的地区学习和观摩,再加上个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这两方面的原因,给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

二、对策与改革方向的探讨

1、完善推广机制,从上到下密切联系,有针对性进行推广。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加强联系,上到科研部门,下到农民朋友。推广要深入到农民中间去,要给农民创造条件。比如苗木种植,可以组织种植户去萧山进行学习考察,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时调整种植的方向和种类,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尊重种植户的经验,种植物长期在草坪、苗木或自己的作物上研究,往往能得到更多一首资料,十分了解种植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都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推广。

2、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实行农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从草坪专业合作社,及苗木种植大户中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人员,组织培训,使他们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3、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农经推广总站及乡镇街道的农业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3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

4、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政府及农业服务部门要掌握草坪或苗木市场情况,同时要帮助和促进草坪及苗木等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

5、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虽然近几年来,星桥的农民和种植户都从农业发展上取得的很好的收入,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种植户和农民都急需学习新技术,开发新亮点,才能在这些行业立足,真正做到以农致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2001(6)

2、《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管理世界, 2004(5)

3、朱立军.关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4、张萍.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7,(02).

5、蒋和平, 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2005(3)

6、孙东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经济研究参考, 2003(43)

7、于延申,齐心, 朱晓天, 陶立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状成因及采取对策。2003(1).

8、刘国瑜, 张永竹,章东林.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南京农专学报,2001(3)

4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

9、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5(2)

10、赵丽华,王志清.立足现状和问题谈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1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2005(2)

12、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

13、星桥农业年报 2010

5

第15篇:农业推广王老师

农业推广学复习提纲(不足之处请多补充)

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广义)P2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农业技术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利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P32

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农业推广沟通的分类P33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5、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沟通方式P35

单串型车轮型(饶舌型)扩散型全通道型

影响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P37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性因素

主要因素:

1、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目的各不相同

2、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环境因素的不同

3、反馈是否畅通、及时

4、对自己是否恰如其分的评价

5、对他人、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认识

6、风俗习惯

7、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行为

其他因素:语言障碍观念差异 地位(角色)不同

行为激励P44

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P48,49

动力:农民需要(原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政策导向(推动力

阻力: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教育)

农业环境中的阻力(较低的生产投入、缺乏生产资源)

农民集体行为改变的方法P54

群体行为改变既重要、又费时,群体行为改变主要有三类:

1)风俗习惯行为调节(风尚、礼节、习惯)

2)知识情感行为调节(科学、道德、艺术)

3)政策法律行为调节(自然规范、社会规范)

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P56

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

1)认识阶段(即感知阶段)2)兴趣阶段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即尝试阶段)5)采用阶段(即接受阶段)

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P62

传习式(世袭式)接力式(单线式)波浪式(辐射式)跳跃式(飞跃式)

农业创新常见的几种扩散曲线P66

短效型、低效型、早衰型、稳定型

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P70

经营条件、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农民自身因素、不同信息源、其他社会、政策因素

农业推广的基本原则P77

1.因地制宜原则,指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方法的运用等都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推广活动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试验示范原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遵循的程序,其要求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在当地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进行。

3.推采相长原则,指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既要发挥技术推广者的主导性,又要调动技术采用者的主动性,并使他们相互促进。

4.智力开发原则,是指农业技术推广的全部工作,必须着眼于开发农民群众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对科技知识的吸收、运用能力。

5.服务配套原则,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应力求综合化和尽可能配套地提供给农民,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客观要求。

6.综合效益原则,是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使他们协调发展,做到整体效益最佳。

集体指导法的内涵,特点,原则,要求。P86

内涵:又称团体指导或小组指导法,即在同一类型地区、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同的条件下,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特点:1)指导范围大,推广效率高2)双向交流信息,信息反馈及时

3)利于开展讨论,达到一致意见4)注重整体效应,个人难以满足

原则:1)坚持自愿参加 2)照顾农民特点 多举实例、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3)注重指导效果 要求:1)推广对象对同一类问题感兴趣或关心的人群2)实施时间农闲时间

3)指导方法 小组会议、讲座、参观考察4)指导方式 参与式讨论5)规模 20-40人一组

如何综合运用农业推广方法?P103-104

1、推广方法应依推广内容而定

2、推广方法不同,推广效率也不同

3、推广方法的选择

(1)不同类型技术(2)不同类型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东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农民接受新技术快,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为主,主要采用印发技术资料、成果、方法示范,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辅之以个别指导。

经济发展地区(中部)农民基础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生产水平也比较高,增产潜力较大。

应在提高常规技术普及率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方法以成果、方法示范、集体指导的方式为主,结合运用报刊、资料、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加速技术的传播。

经济开发地区(西部)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增产潜力很大。

这类地区应以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为主,改变农民的传统行为,适当引进一些新技术。在农业推广过程中,主要运用大众传播的方法,搞好成果示范、方法示范,多进行双向沟通,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农民参观,举办培训班等,以拓宽农民视野,改变农民观念。

(3)不同推广对象

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个别指导

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民,培训交流、参观学习、成果示范、资料宣传等。

低文化素质的农民,直观性强的方法。

农业科技成果示范的含义P117

是指通过对新技术成果特别是物化技术成果的展示来激发农民或用户采用该项技术的一种推广方法。

方法示范的作用、基本要求和步骤P120

作用: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循环往复的农事操作活动,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差。因而缺乏形象模具的教学方法往往收效甚微。方法示范可使农民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进行体验学习,并将听、看、做和讨论交流相结合,能在较短时间内领会并掌握语言和文字较难描述的技能,所以方法示范是一种被普遍采用且效果显著的推广教学方法。方法示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经过训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种技能。

基本要求:

1、操作为主,讲解为辅。

2、时间要短,人数不宜太多。

3、农民要亲自参加操作。

步骤:

1、制订计划目的、内容、程序(或步骤)、留给观众解答的问题等

2、内容准备实物、场地和辅助设施、进行预演。

3、开始实施(1)自我介绍、示范内容介绍;(2)示范。选好示范位置,操作要慢,用语

通俗,讲解清楚。(3)小结。提出示范中的重点,概括并作出结论。

4、操作练习示范结束后,农民亲自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农民的学习特点P173

(1)学习目的明确(2)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强(3)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

(4)学习时间有限(5)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P174

(1)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期望帮助决策分析。

(2)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期望获得好的收成。

(3)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

(4)希望主动关心并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农业推广教学的基本原则P176

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人施教原则。

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P182

培训目的、要求:掌握示范推广项目的技术要求,熟练操作技能;发挥带头作用

科技示范户的知识结构和心态分析:

培训内容:技术要点及操作技能;为当地农民服务;发挥其带头作用。

培训方法有:短期培训、组织现场参观示范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P227

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通俗地讲: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要素P22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条件),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市场机制,信息渠道,社会服务,交通条件等)

推广率P234

推广率=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5点,PPT有)P239

1、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科技攻关联合体、集团承包服务体

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如苗木工程、生物疫苗、温室栽培等,科技含量较高。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如南京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与宿豫县的蔬菜(荷兰豆、草莓等)基地及农户三结合,灌云金田集团与植棉乡(基地)、棉农三结合。

5、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推广机构将种子、苗木、农药、化肥、疫苗、饲料等与专业知识结合,解答农民各种咨询,指导农民正确合理的使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成果质量,转化体系建设,农民需求,政策与资金

技术上限P242PPT

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因实现最佳措施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一定最高。

农业推广试验及其类型 PPT有

农业推广试验,指为了验证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确定新技术的推广价值和可靠程度所进行的试验。

类型:按试验内容分(品种试验、栽培试验、土壤肥料试验、病虫草害防治试验);按试验因素多少分类(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综合性试验);按试验小区大小分类(小区试验、大区试验);按试验性质分类(技术适应性试验、探讨性开发试验、综合性试验)

农业推广实验要求:1.试验目的要明确;2.试验要有代表性;3.试验结果要可靠;4.试验结果要有重演性。

试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PPT

方案的制定:

1、试验题目的选择

2、试验因素及水平

在充分考虑到试验目的和工作量的前提下,以较少的工作量达到试验目的。

试验水平应掌握好居中性、可比性和等距性三个原则。

3、控制土壤肥力差异的小区技术

小区面积、小区形状和方向、保护行设置、对照区设置

实施步骤:

1、制定实施计划

2、试验物质准备

3、严格落实农艺操作

4、观测记载

5、试验收获

6、室内数据分析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含义,目的,作用P301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指应用科学方法,依据既定的推广工作目标,对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和考核,以便了解和掌握已完成的推广工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进而确定推广工作的效果和价值,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推广工作水平。

目的:

1、为决策者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为实现推广总目标提供依据

3、为检验实施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4、为提高推广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作用:评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看到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剖析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检查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原则、内容P301

原则:综合效益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资料可比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评介的内容:对推广决策的评价;对推广目标的评价;对规划、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对推广效益的评价;对推广结果的评价。

第16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名词解释:

农业推广:以农民为对象、教育为手段,以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新成果、新信息为内容的科技扩展、科技扩散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

现代农业推广(p7):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沟通(p42):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形体语言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是社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互动的过程。(理解沟通的含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沟通是双方行为;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集体指导法(p86):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p88):指推广人员通过与个别农民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p91):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农业推广人员根据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运用参与式理论和方法,引导和组织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自身生产和生活状况分析、资源分析、需求分析、农业创新学习和应用以及项目制定、实施、监督、评估和验收过程的主动参与性,发掘和培育他们在促进农业创新扩散与农村区域发展中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和增长点的工作途径和措施。

可行性报告(p109):指从实际出发,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某项推广项目的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社会经济效益等,论证该项目推广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项目申请报告(p109):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它的表达形式是科研项目申请书。 调查报告(p110):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科技实验报告(p112):农业推广中的科技实验,是为了考察农业科技领域某个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特性、效果或适应性而在实验室或小范围内从事的研究活动,以便取得有价值的结果、结论,为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提供依据。科技实验报告就是把这种试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方法、过程、结果及其分析写成的文字总结材料。

单因素试验(p122):在同一试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的实验。

多因素试验(p123):在同一试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各个因素都分为不同的水平,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即为试验的处理或处理组合。

业推广的成果示范(p132):指运用“以点带面”的辐射原理,在一些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场所(如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农民及其他农业生产者承包经营的土地、种植场、养殖场等),把试验已取得成功的新技术,严格按照其技术规程要求实施,使其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供其周围相关的生产经营者观摩学习,以引起接受和采纳兴趣、激情和信心,促使其效仿,加速农业创新扩散的一种推广形式和过程,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常用的方法之一。 农业推广的方法示范(p142):指推广人员对那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资料难以准确表达,或者采用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操作性技能或技巧,通过演示讲解、实际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演练,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及其技术原理的推广教学方法。

农业推广培训(p147):指对包括各类农业推广对象以及农业推广工作者在内的人员所进行的有关推广工作的培训与教育活动。

农业推广咨询(p167):是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与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应用这些信息,改善生产与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

第一章 导论

一、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p8)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间接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优化农业生态条件;促进农村组织发展;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二、课后习题(p17)

1、

2、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年通过的。

第二章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一、农业推广工作的服务对象(p19):农民家庭及其个体;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下属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国有农垦企业职工。

二、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p20):目的性;调控性;差异性;可塑性;创造性。

三、动机的作用(p23):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强化作用。

四、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农民的社会、经济、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特征(p27)

1、农民的社会行为:交往行为(以感情为重;注重伦理;非契约性);社会参与行为。

2、农民的经济行为(p29):(基本特征: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个体性)经济决策行为;投入行为;生产经营行为。

五、课后习题

1、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称为(C)

A、动机 B、目标价值 C、期望概率 D、激励力量

2、同一群体的成员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间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之间也能宽容待之,此种现象是(D)

A、从众 B、模仿 C、感染 D、相容

第三章 农业推广沟通

一、沟通的作用(p43):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决策;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沟通的分类(p44):根据沟通者之间有无组织关系依托进行分类(正式沟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交叉的沟通;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所采用的媒介不同进行分类(语言沟通:口头语言、书面语言;非语言沟通:有声沟通、无声沟通);根据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交换进行分类:单向沟通(讲座、演讲、广播、电视等)、双向沟通(咨询、小组讨论等)。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p54):了解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建立感情,产生合力效应;提供咨询,解决问题;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四、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p55):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指导操作性;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接收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沟通需要在了解农村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主体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五、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p59):正确的行政引导;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强化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农民的参与和互动;技术推广应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积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善于发挥其他组织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沟通网络。

六、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p6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强化信息反馈。

七、课后习题(p63)

1、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可称之为噪音。

3、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再由这些人将信息分别传递给更多的人,使信息接收者越来越多,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扩散型。

第四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一、创新采用的过程(p70):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采用或放弃阶段。

二、创新决策过程(p71):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证实阶段。

三、课后习题(p82)

1、创新采用过程通常可以分为5个阶段。

2种类型。

33种。

第五章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一、大众传播法的特点(p84):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时效性;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性。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p85):文字印刷品媒介(报纸杂志、墙报、黑板报、书籍);视听媒介(广播、电视、录像、电影、网络)。

三、大众传播法的应用(p86):

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

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

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

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5、宣传有关农村政策与法规。

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四、集体指导法的特点(p87):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高;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

五、集体指导法的基本形式和应用(p87):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实地参观。

六、个别指导法的特点(p89):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七、个别指导法的基本形式和应用(p89):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

八、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程序(p100):

1、项目选择与确定。

2、小面积试验。

3、成果与方法示范。

4、培训与咨询服务。

5、普及推广。

6、结果评价。

九、课后习题(p105)

1、根据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三大类。

2、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程序可分为6个步骤。

第六章 农业推广写作与语言运用

一、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p107):需要性、创新性。可行性。

二、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原则(p116):朴实通俗的原则;深入浅出的原则;科学规范的原则;事实教育的原则。

三、课后习题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需要遵循3个原则。

2、农业推广语言的运用需要遵循个基本原则。

第七章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一、按试验因素的多少分类(p122):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综合性试验。

二、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p124):

1、试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

2、实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3、试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

4、试验结果要能够重复。

三、按照误差的来源,可将试验误差分为(p129):系统误差、偶然误差、过失误差。

四、试验误差的来源(p130):试验材料固有的差异;农事操作和管理技术不一致性;实验外界条件的差异。

五、课后习题

1、按试验因素的多少,农业推广试验可以分为种主要类型。

2、试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

第八章 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

一、农业推广培训的特点(p147):时代性、显效性、针对性、季节性。灵活性。

二、农业推广培训的目标(p149):

1、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农村干部队伍。

2、培养一支精干的农民技术队伍。

3、培养一支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

5、培养“永久牌”的农民培训者。

三、农业推广培训需求分析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p151):监督、调查、分析。

四、农业推广培训的基本方式(p156):专题培训班、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巡回指导、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展览、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蹲点。

五、课后习题

1、农业推广培训的主要特点是。

2种。

3个特点。

第九章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p173):按成果性质分类(农业基础性、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成果)。按成果表现形式分类: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新品种、新疫苗、新材料等);技术方法类无形科技成果(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二、课后习题(p192)

1、农业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2、根据成果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将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两大类。

第十章 农村家政推广与社区发展

一、课后习题(p216)

15个方面。

2、从社区的概念出发,社区发展有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冲突模式和社会场域模式,犹豫着3种模式是从社区的存在状态中

引申出来的,所以称为社区发展的存在模式。

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一、课后习题(p235)

1、

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成中,皆包括数据库。

第十二章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一、课后习题(p254)

1、营销“4Ps

2、连锁经营一般分为正规(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自由连锁3种形式。

3、

第十三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

一、课后习题(p271)

1、种。

2、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法规方法、经济方法、激励方法和教育方法5种。

3、

第十四章 农业推广人员

一、农业推广人员通常分为(p273):农业推广行政管理人员、农业推广督导人员、农业推广技术专家、农业推广指导员。

二、农业推广指导员(p276):是基层的农业推广人员,是直接开展各项农业推广活动,指导农村居民仓运营推广工作的专业推广人员。其工作职责:

1、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政策与计划。

2、拟定各类推广计划。

3、向农民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并将农民的有关情况向政府报告。

4、协助地方建立农村社会组织,选择并培训义务指导员。

5、向上级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争取社会资源,以加强地方的农业推广活动。

6、与其他推广人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向上级机构或督导人员反映当地的问题,以调整农业推广方针与政策。

7、评估地方推广工作成果,并提出年度工作报告。

三、课后习题(p292)

1、根据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差异,通常将农业推广人员划分为4种类型。

25种。

第十五章 农业推广计划

一、课后习题(p317)

1、农业推广计划体系包括的3

2、种。

3、农业推广项目验收的方式一般有现场验收、会议验收和检测、审定验收3种。

4、种方式。

5、

第十六章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一、课后习题(p336)

1、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主要有认可作用、决策作用、学习作用、强化责任作用和增强能力作用5个方面。

2、

3、种。

4、

第十七章 农业推广政策与法规

一、课后习题(p362)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时间是

2给。

3、美国有关合作农业推广工作管理体制的谅解备忘录规定,各州赠地学院同意建立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站。

第十八章 农业推广研究方法

一、课后习题(p385)

14个阶段。

第17篇: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趋突显.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与奋斗目标.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推广学是农科许多专业的必修或限修课.因此农业院校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班等均需要学习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应该与时代同步,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改革.笔者通过对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亲身教学实践体会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才出现农业推广书籍,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章之汶,李醒愚合著的《农业推广》,孙希复的《农业推广方法》,这些书籍大多是引进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广得到了政府重视,1987年,杨士谋编写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同时全国10多个院校开设了农业推广课程,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了农业推广专业.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出版,标志着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推动了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1].1990年以来,各院校相继出版了一批农业推广教材,如1993年汤锦如的《农业推广学》,1994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原理与技能》,1995年吕文安的《农业推广学》,1997年高启杰的《现代农业推广学》[2],2002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学》等.沈阳农业大学从1997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充实,现在已经成为辽宁 1

省精品课.分析研究上述诸多相继问世的农业推广学教材和专著的理论框架及内容,可以看出,农业推广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而当总结探索其中的农业推广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构成和编写风格时却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相似之处.尽管这些知识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决现代农业推广问题,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和发展现代农业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农业推广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推广学科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持.

二、农业推广学在农业学科和管理学科中的特点

(一)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

对农学类专业来说,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农业应用学科,是\"软科学\",因为它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农村区域发展等管理类的专业来说,它又是\"硬科学\",因为它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技能,规划策划,试验示范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农业推广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具有很多的学科基础,涉及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农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因此具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对于新时期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来说,学习农业推广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扩展,有利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互相交叉和借鉴,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形成互补效应,使学生文理兼备.

(二)具有不可替代性知识的课程设计

农业推广学的不可替代性是指其研究的对象和培养的技能是别的学科无法完成和实现的.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3].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独有的,而且是必须的,由于农业科学家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农业科学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民又有着强大的科技需求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所以必须有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去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业推广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是推而不广,难

以达到预期结果.因此,从农业推广教学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农业推广学是不可替代的.

三、现阶段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农业推广学中的各种理论,如创新扩散理论,目标群体理论等都是20年前产生并不断形成的.这些理论虽然在历史时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现实情况已发生了各种变化,而相应的理论并没有产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对农业推广的过程分析,推广方式方法的认识也都是停留在以前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推广模式及时完整地体现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比如农业推广的核心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一般的教材均是按照创新扩散的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的阶段论和\"S\"扩散理论进行展开,这一总体规律没错,但是缺乏一些对实际问题的实际分析,尤其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推广过程变化迅速,基本上是采用的过程交叉突进,而且周期普遍缩短,农民对科技的采用也不再是观望,而是很主动地去寻找.另外农业推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材和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2.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课程中的许多原理,如科技成果转化原理,沟通原理等,都是从一般的角度出发进行讲授的,而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与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单纯地叙述原理是没有任何意义和说服力的.只有把实际情况和采用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农业推广学面向的专业不同,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园艺,生态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课程体系也存在很大差别,本课程缺乏对此做出相应的安排,难以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应该加强农科类学生社会科学类的讲解,因为他们已经有良好的试验技术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将农业推广试验安排得很好,所以就可以适当地减少或者省略这部分的内容.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技术是他们的弱项,

应该着重讲解农业推广的试验技术,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208 第2期赵洪亮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中,结合专业实际,可以进行学时的灵活掌握,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

2.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课程教学,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和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自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气氛,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现在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边自我陶醉,下边的学生做自己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互动,连最起码的听课都不能保证,这种状态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教师的因素,但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新时期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博采众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和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发展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也需要在这一环境中改进与完善,因此农业推广学的发展必须积极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吸收,消化和自己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比如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都可以作为内容借鉴利用,充实和完善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基础,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推广经验都可以作为农业推广学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4].此外,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法宝,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相互

的理解和交流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师生互动不仅是上课提问而已,还有很多模式和方法的互动形式,而且互动也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互动,还有课堂之外的互动,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等.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们去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通过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其内容已如前述,此不赘述.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无惧.农业推广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2-3.

[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19.

[3]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11.

[4]刘晓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设农业推广学[J].黑龙江农业,2003,(1):36-37.209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责任编辑于洪飞]

[5]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6]康松,陈斐.试论搞好农技推广教育的三个\"必须\"[J].成人教育,2006,(7):60-61.

[7]梁福有,郝建平.农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的编写实践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00,(2):84-87.210

第18篇:农业推广考试

一、试述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5个层次:(1)知识的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加力气,农民无须学习新技术。这种行为习惯不改变,农业创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要通过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能力。因此,知识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基础。(2)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比知识的改变难度更大一些。需要将科技和致富联系起来,让农民耳濡目染,才能逐渐改变农民的态度。(3)技能的改变掌握知识和转变态度之后,引导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技术的难易程度不同,改变农民技能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恒心、耐心。(4)行为的改变这是改变的最高层次。知识、态度、技能改变后,便可以运用技能,真抓实干,行为发生改变。(5)团体行为的改变这是某一农村社会范围内多数农民行为改变的综合。由于农民是一个异质群体,个体间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劳动能力等差异较大,因此,这一层次改变的难度最大、时间最长。推广某一项农业创新技术,社区内的农民可能处于不同的行为改变层次(阶段)。农业推广人员要善于分析不同农民属于哪个行为改变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善于激发推广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自身需要、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消除行为改变的阻力——推广对象的观念素质及外部环境中的阻力。

二.如何执行农业推广的计划?

农业推广计划是推广组织对介入推广活动的资料进行统筹,并对一定的地理(行政)区域内未来一定时期中有关推广工作和活动的总的描述,是推广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建立实施机构

1、行政领导小组: 由各级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物资、财政、商业、供销等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参加。

2、技术领导小组:由农业推广专家牵头,吸收有关项目的学科专家或科技人员参加

3、项目协作小组:凡项目跨地区或跨省必须建立项目协作小组。

二、签订执行合同: 一般由计划或项目主持单位与计划或项目接受单位的负责人签订。

三、拟定实施方案: 对如何工作,何时、何地由何人去执行等问题详细说明。包括实施时间的安排,阶段目标的确定,实施手段,实施费用及具体活动的安排等。

四、做好实施记录

五、加强实施指导

1、技术指导(1)直接指导(2)间接指导

2、经营管理指导

3、服务指导(1)产前服务指导(2)产中服务指导(3)产后服务指导

六、进行检查督促

七、做好总结工作∆年度总结∆阶段总结∆结项总结

三、试述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及其特点?

1、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特点:a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b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c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d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集体指导法:即在同一类型、同一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条件下,推广人员把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特点:a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b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c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一致的意见;d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3、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特点:a处理问题的针对性;b解决问题的直接性;c沟通的双向性;d发送信息量的有限性。

四、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与机制?

条件

成果转化的过程包括应用性成果的研究、成果的适应性开发、推广规模的扩大和应用操作等多个环节,是一个涉及到科技、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因此,转化需要一些必备的条件。

1.成果质量

过硬的技术成果是转化的前提条件。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五条:即创新、成熟、效益、适用和实用性。 (1)创新效果。是指成果的创新之处,即某项创新成果在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比已推广成果具有更为科学先进的方法、途径和实用价值,创新是科技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更谈不上推广。 (2)可靠程度。是指它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程度。成熟的成果应经过多年多次重复观察、试验,并通过不同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验证,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重演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或技术。 (3)效益情况。是指新成果与原有同类技术成果相比较,应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决定成果推广应用快与慢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效益的优越性不仅仅局限于同本地同类成果的比较,而且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比较。为了长远和整体利益,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生态效益或远期效益良好的成果,往往应由政府出面组织推广转化。 (4)适应效果。是指成果在生产应用中对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的适应范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和生产条件也很不平衡,有较普遍适应性的成果不仅易转化,而且适于推广应用的范围广。适应性较低的成果,不仅转化成本高,困难大,而且推广应用的范围较小。(5)使用的难易。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对那些技术要点好掌握,易操作耐使用的技术成果,极易完成转化。而有些成果虽在创新、成熟、效益等方面均较突出,但技术要点难理解,操作环节复杂,实施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甚至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成果,仅可作为贮备技术。

2.市场的需求

一些应用性科技成果能否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因而只有研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才能被采纳利用,完成转化全过程,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生产者的有效需求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采用,是科技成果转化最终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任何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农民认识并接纳采用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操作,完成生产过程,成果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

4.完善的转化系统与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应包括:应用性成果产出系统、成果鉴定系统、技术推广扩散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及与之发生关系的物质流通系统。

5.政策环境与资金保障

成果转化需要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作保证。农业成果的生产、应用推广、农民的生产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可定义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所具有的,使系统整体保持正常运行所涉及各种功能的有机组合,以及综合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则、秩序和相互协调统一的调控、制衡方法与措施。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成果产出后以无偿的形式交给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机构,有时也以承担项目的形式参与推广,但仅作为一种辅助。各级农业大专院校,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在为科研、推广、教学和管理部门输送不同类型人才的同时,教学部门还充分发挥人才和设备优势,承担

一些科研和推广任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科技攻关联合体的运行机制

科技攻关联合体的运作形式,一般采用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根据项目合同内容指标,将任务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事先选定的子课题负责人主持组成各自的技术小组承担相应任务的实施。

3、农业高新技术园的运行机制

不但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鲜明,而且示范带动作用良好,可避免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两种功能相分离的弊端,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以订单生产合同为利益纽带,使企业和农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共同体。既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调动和加强了整个产业链条中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利益集团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这种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内部驱动力,为企业、基地、农户相结合能够实现自组织、自适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通过订单生产的形式,解决了产供销相分离的问题,实现了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产品的商品率。

企业、基地、农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一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特别是外贸形势的影响较大,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农民不愿履行合同,反之企业不愿履行合同,特别当某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或倾销等因素阻碍时,企业受损失较大,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企业承担着产前预测、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的义务,在运行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而作为被动一方的农户在产品质量的界定和价格约定时受制于企业一方,所获得的利益一般较小。

五、试述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基本要领:a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b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c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d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e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f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六、试述S型扩散理论对农业推广的启示?

S型扩散曲线的形成:S型扩散曲线形成是由于一项农业创新引进开始推广时,因多数人对它不熟悉,很少有人愿意承担使用的风险,所以一开始扩散总是比较慢,但当通过试验示范,看到试用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后,采用的人数就自然逐渐增加,使扩散速度加快,传播曲线的斜率增大。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旧的创新成果被新的创新成果逐渐取代,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变小,曲线就变得比较平缓,直到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在增加,这样就形成了S型曲线。

揭示的规律:a阶段性规律,启示我们一项创新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成熟期。

b时效性规律,启示我们一项创新的应用时间不是无限的,具有过期失效和过期作废的特点。因此,农业创新出台后,必须尽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行示范;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试验示范期进入成熟期,同时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特别要防止过早衰退。 c交替性规律,启示我们第一:不断地推陈出新,即在一项创新尚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保证创新扩散的连续和发展,不要出现“旧已破、新不出”的被动局面。第二:选择好适当的“交替点”。就是说既要使前一项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益,又要使新的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

第19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业推广: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 指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3、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

4、创新扩散: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5、农业创新的采用:指农民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6、S型曲线:表示在时间任意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

7、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机构,农业推广人员以及他们所处的生存空间。

8、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某种农业推广机构、组织和个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

9、农业知识系统:指各种信念、认识、模式、理论、概念和其它个人或群体所积累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所构成的精神产物的一个系统。

10、农业信息系统: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

11、沟通:指在社交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并通过沟通影响别人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12、农业管理系统:指试验、研究和管理系统。

13、农业推广组织:组织中一个特定活动范围的名称。

14、组织: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有特定的结构、隶属关系明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机构。

15、组织设计:概括为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过程。

16、农业推广计划:是以农业推广的现在来推断农业推广未来的科学预见和安排。

17、指令性推广计划:是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根据政府的农业发展计划,用行政办法启发教育农民采用农业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计划。

18、指导性推广计划:指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计划和发展目标;采用技术、经济和行政等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计划。

19、农业推广目标的涵义:它既是我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用以检验推广工作好坏的尺度或标准。

20、定点咨询:指教育对象对位于较为固定的推广教育场所的推广人员进行的意欲取得技术信息、技术资料或帮助的走访。

21、集体教学法:是在同一时间、场所面向较多农民进行的教学。

22、技术示范法: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23、效果示范法:指将采用新的技术与当地常用的技术生产效果的比较示范。

24、鼓励教学法:通过农业展览等方式,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25、现场参观教学法:指组织农民到先进的地点或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访问,是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

26、个别教学法:指推广工作同对象在一对一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和培训。

27、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把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环节在生产中应用。

28、转化率:即包括转化周期和转化成果数。

29、推广度:反映单项技术推广的程度,即某技术在空间的公布状况。(等于实际推广规模除以应推广规模)

30、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即某技术或某行业技术已被推广的比例。

31推广指数:为综合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指标。(等于推广率乘以推广度开根号)

32、平均推广速度: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等于推广度除以成果使用年限)

33、经济上限:指允许农民技能、经营方式和自然资源存在着有差别的情况下,取得的每年每亩增值的总值。

34、技术上限: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成果所取得的产量最好的技术措施,甚至不惜工本,以保证取得每亩最高产量称为技术上限。

35、农业推广人员: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业推广活动为主要职业的专职人员。

36、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思想道德、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教育能力的综合表现。

37、狭义的素质:指人的先天禀赋,即指先天的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方面的特征,是人的思维发展的生理条件。

38、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构成农业推广人才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39、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各类专业人才的合理比例。

40、农业推广人员的能级结构:各层次农业推广人员的合理比例。

4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各类年龄区间人员在人才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42、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农业推广人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的合理组合。

43、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结构:各种能力合理组合。

44、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农业推广人员所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

45、职前培训: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

46、在职培训:推广组织为了保持和提高推广人员从事本职工作能力所组织的学习活动。

47、农业推广的方式:推广机构与农民的结合或关系形态,涉及到农业政策和行政事项。

48、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或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活动目的所采取的不同途径、步骤和服务方式。

49、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为提高某特定产品的总产量而专门进行推广的方式。

50、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中深入农户访问,开展推广服务的方式。

51、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指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

52、大众传播法: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53、集体指导法:即在同类型,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法的条件下,把情况相似或相同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等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交流方法。

54、方法示范:农业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种技能的推广方法。

55、个别指导法:推广人员与个别农民之间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是向个别农民直接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式。

56、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科学法,根据既定的农业推广工作目标或标准,对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和考核。

57、采纳率: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数占推广对象数的比例。

58、接触推广对象比例:接触到的推广对象数在总推广对象数中所占的比例。

59、推广年经济效益指标:① 年经济效益等于推广总经济效益除以推广年限。② 推广的年人均经济效益等于推广项目年经济效益除以参加推广的人数。③推广成效率:实际推广面积除以适宜推广面积。

农业推广(简答题)

1、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 答:①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②是“扩散-接受”系统。③农业推广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④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⑤是一种沟通过程。

2、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作用?

答:①农业生产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②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③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3、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答:①中介作用。②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创新。③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成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④是完善推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4、与推广学相关的学科有哪些?

答:①农村社会学。②教育心理学。③社会心理学。④行政组织学。⑤传播学。⑥行业科学。

5、农业推广学的目的? 答:①发展农村生产力

②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6、农业推广学科的任务? 答:①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经验与教训。②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农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行为以及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反应。③总结和研究我国和世界农业推广理论发展,指导农业推广实践。

7、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答:①是由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兴办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推广工作。②是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归入政府不同部门,各自独立。③专业推广机构按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分别组成,自成体系。④推广机构的智能以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教育引导为主。⑤是全国农业推广网络以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为重。⑥是推广队伍由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

8、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答:①认识阶段、②兴趣阶段、③评价阶段、④试验阶段、⑤采用阶段

9、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答:①突破阶段。②紧要阶段。③跟随阶段。④随大流阶段。

10、农业推广工作的“四个时期”?

答:①试验示范期。②发展期。③推广期。④交替期。

11、“进步农民策略”缺陷? 答:①支持进步农民策略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假定目标人口的一致性。②创新的报酬对后来的采用者与较早的采用者是不同的。③进步农民策略的另一个缺陷是信息失真。④在技术发展中傾向进步农民的偏见。

12、农业推广的特点?

答:①生产性。②教育性。③综合性。④社会性。⑤周期性。

13、农业推广的原则?

答:①因地制宜。②试验示范。③智力开发。④合作推广。⑤服务配套。⑥综合效益原则。

14、农业推广的程序?

答:①项目选择。②试验。③示范。④培训。⑤服务。⑥推广。⑦评价。

15、项目选择遵循的原则?

答:①技术先进适用。②综合效益显著。③适宜范围广。④持续农业的选择项目。

16、组织结构体系的内容? 答:①职能结构,即完成团体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和关系。②层次结构,即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又称组织的纵向结构。③部门结构,即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又称专门组织的横向结构。④职权结构,即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

17、有效地组织设计的特征? 答:①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利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有秩序和预见性。②有利于及时总结组织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像教训,从而形成合理的结构。③有助于保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④利于正确确定组织活动的范围及劳动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提高工作绩效。

18、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

答:①确定推广目标。②保持推广工作的连续性。③保持推广工作的权变性。④利于信息的交换。⑤配合、协作。⑥控制。⑦具有对组织成员、工作条件和工作内容的调控能力。⑧组织的促动因素。⑨评估

19、农业推广组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①因地、因时、因人、因事制宜。②动态中稳定的组织结构与形式。③合理发挥部门功能,从整体系统上求得最佳结构。④组织设计利于组织自身功能发挥。

20、农业推广计划的特点?

答:①必须切合实际,理论色彩不宜太浓。②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必须是综合的,以适应农村人民广泛的,多样化的需要。③必须很好地设计,以便为农村发展作为持续的贡献。

21、农业推广计划制定的原则?

答: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与地区性长远规划相结合。③干部、农民、专家三结合。④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⑤有

助于提高农民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及自助能力的原则。

22、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任务?

答:①确定推广目标。②确定推广对象。③确定推广内容。④确定推广方法。⑤推广计划的组织。

23、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

答:①农业推广项目的确定②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估、论证和确定: a可行性研究b评估、论证c项目的确定 d签订项目合同e扩初设计

24、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程序?

答:①确定农业推广计划的目标体。②开展调查研。③拟定农业计划方。④论证并检验多种方案。⑤确定农业推广计划。

25、制订农业推广计划的方法?

答:①调查研究法。②比较分析法。③预测技术法。④整体综合法。⑤优先决策法。

26、农业推广计划的拟定方式?

答:①自上而下。②自下而上。③联合拟定。

27、制订农业推广计划的实施方案?

答:①规定下达任务,签订合同,要求承包单位与个人按实施方案有效执行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内容。②组织协调、分组管理。③监督检查。

28、农业推广监督的内容及方法?

答:①检查各个项目计划、方案落实情况。②检查项目试验、示范田建立情况。③对推广效果进行评估。④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方法:a建立定期报告制度。B组织项目联查。

29、验收方式有哪些?

答:①现场验收。②专家通讯验收。③农民,社会验收。 30、农业推广教育的作用?

答:①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②提高农民素质。③提供科研内容。④宣传政策。

31、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答:①农业推广教育的普及性。②实用性。③时效性。④实践性。⑤推广教育场所、形式、手段的多样性。⑥综合性。

32、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答:①农业推广教育的普及性。②实用性。③时效性。④实践性。⑤推广教育场所、形式、手段的多样式。⑥综合性。

33、农业推广教育内容的特点?

答:具有①广泛性。②地域性。③先进性;④实用性

34、农业推广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①农林牧副产品生产;②经营管理;③农村资源开发和保护;④农村能源;⑤农村家庭管理;⑥自然资源保护;⑦职业指导与人际关系训练;⑧政策分析;

35、农民学习的特点?

答:①学习目的明确;②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③精力分散并影响记忆力;④负担重而学习少;⑤农民之间经常互相学习;

36、农民学习的心理期望?

答:①好收成;②解决实际问题;③非强制性的推广建议实用可行;④推广人员的主动关心。

37、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一般心理过程?

答:①对客休的反应;②认识过程;③情感过程;④意志过程;

38、影响农民学习的主要因素?

答:①年龄;②教育程度;③心理背景;

39、不同地区农民心理背景?

答:贫困地区:①信息闭塞的安贫心理;②懒惰迟钝的麻木心理;③等靠要的依赖心理;④羞于言商的安贫心理。

一般地区:①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②小而全的自给心理;③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④小打小闹的实惠心理;⑤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

富裕地区农民的心理背景:①重副轻农的厌农心理;②竞争开拓的高效心理;③乐于经商的开放心理; 40、农业推广教育方法的分类?

答:①按传播方式:个别方式;群体方式;大众方式;②按指导方式:集体指导;书面指导;评比、现场、通信指导;个人接触指导;组织指导;文字指导;

41、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①避免单一教学方法;②配套选用多种教学方法;③重叠使用教学方法;④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42、个别教学方法有那几种方法?

答:①走访农户;②定点咨询;③不拘形式的接触;④联系农户和模范农户;⑤田间插旗法;

43、群体教学法有几种?

答:①集体教学法;②技术示范法;③效果示范法;④鼓励教学法;⑤现场参观教学法;

44、大众教学法?

答:①农业推广印刷品;②农业推广视听宣传工具;③农业推广静态传播媒介;

45、农业推广教育的方式?

答:①我国农业教育方式:全日制脱产的农民技术学校和不脱产的农业推广教育;②国外:农民职业基础培训,农民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农民培训网络。

4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答:①农业开发研究;②农业推广机构推广;③大众传播;④农业技术市场;⑤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4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有哪几种?

答:①物化产品;②技术性产品;③技巧和技能;④服务性的知识产品;

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答:①经营服务;②技术承包;③技术咨询;④技术培训、技术资料等服务方式;

49、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答:①交通、农业服务对经济上限的影响;②集镇对经济上限的影响;

50、提高技术上限的方法?

答:①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获得最高产量的技术措施;②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作物生长条件;③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④有效的经营管理与推广服务;

51、提高经济上限的方法?

答:①扩大运输网,建设农村通向市镇的交通设施;②为农民增设农产品销售市场;③就地建立地方农业生产资料和设备的供销渠道;④建立信贷机构;⑤加强经营管理;⑥建立有利的价格体系;

52、如何提高不发达地区农民成果分布的对策?答:引进适用技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建立价格体系和有效的生产信贷计划;加速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党对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

53、提高成果分布的途径和方法?

答:有效的推广服务:①推广人员要鼓励农民开创新路,向农民推荐过去他们不知道的培养措施,并帮助他们进行实践;②帮助农民尽快掌握革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③帮助农民观察在采用技术措施后,农作物生长或畜禽养殖情况,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变化;④推广人员把当地农民革新的情况告诉其它农民,及时把信息传开;

有效的支农服务:①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信贷;②为农民建立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服务体系;③及时为农民提供价格和市场信息,以及指导他们如何决策。

54、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

答:①农业推广人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农业推广人员是农民与社会交往的桥梁。

55、农业推广人员的作用?

答:①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纽带作用;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促进作用;③在新技术成果推广中的创造作用;④在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作用;⑤在制定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用。

56、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答:①要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精神;②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③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作风。

57、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

答:①热爱本职,服务农民;②深入基层,联系群众;③勇于探索,勤奋求知;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⑤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58、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

答:①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②农村社会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③经营管理能力;④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⑤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59、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

答:①专业结构;②能级结构;③年龄结构;④知识结构;⑤能力结构。

60、科技示范户的职责?

答:①在试验示范中起带头作用;②在技术推广上起纽带和宣传作用;③在科技活动中起桥梁作用;④在信息情报上起传递辐射作用;⑤在专业联合中起组织骨干作用。

61、世界八种农业推广方式?

答:①一般推广;②产品专业化推广;③培训和访问推广;④群众性推广;⑤项目推广;⑥农作系统开发推广;⑦费用分摊推广;⑧教育机构推广方式。 6

2、一般推广方式的优缺点以及衡量成效的尺度? 答:优点: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垂直管理,能较好的向农民解释政府政策,加快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传递,同时使推广工作活动易于控制。

缺点:加大财政负担,效率不高,会出现基层推广人员不顾当地情况和农民需求去满足上级要求。 衡量尺度:农业产量 6

3、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的优缺点以及衡量成效的尺度? 答:优点:是专门组织的推广技术符合专业产品的需要,产供销能协调一致;技术传递比较及时,对推广人员易于监督和考核。

缺点:是商业组织的利益与农民利益不容易兼顾。 衡量尺度:农作物产品的总产量。 6

4、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衡量成效的尺度?

答:优点: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快,对推广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易于进行。 缺点:推广人员队伍庞大,开支大,管理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 衡量尺度:农产品产量;贫穷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改善程度。

65、群众性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衡量尺度?

答:优点:推广工作符合实际,国家开支少,技术应用率高。 缺点:中央对推广项目的控制权太小,基本材料的汇总统计困难,农民组织的力量很强,有时可能对中央有压力。

衡量尺度:农民组织稳定性,专家等参与程度,带来的利益大小。

66、项目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衡量尺度?

答:优点:易于评估,国外投资者也可看到项目的短期效果,新技术和推广方法得到试验,从而奠定更大推广项目的基础。

缺点:项目执行时间太短,所需经费太多,外援中止,项目的延续得不到保证。

衡量尺度:是否在短期内带来了理想的变化。 6

7、农作系统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衡量尺度?答:优点:推广的内容有针对性,有助于加强推广和科研的联系,能使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缺点:科研人员参与农作系统的研究不仅要增加开支,而且时间较长,难以监督。 衡量尺度:农民采用技术的程度。

68、费用分摊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尺度?

答:优点:推广内容比较符合农民的需要。增强推广人员的责任感,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 缺点:中央对推广计划的制订和推广人员的人事安排,考评监督等比较困难。

衡量尺度:农民是否愿意分担部门费用。 6

9、教育机构推广方式的优缺点及尺度?

答:优点:可使教学更符合实际,可加强师生与农村、农民与推广部门的联系。

缺点:学校搞推广工作可能受到经费限制 尺度:农民参与推广活动的规模和程序以及技术的采纳情况。

70、我国农业的推广方式?

答:①按项目推广技术;②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③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方式;④农业技术知识竞赛方式。

71、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

答:①联产提成技术承包;②定产定酬技术承包;③联效联质技术承包;④专项技术劳务承包;⑤农业集团承包。

72、农业技术知识竞赛方式?

答:①当众演讲;②集中考试;③书面答题;④现场竞赛。

73、大众传播法的特点及应用? 答:①传播的技术和信息具有权威性;②传播的技术和信息数量大,传播速度快;③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益高;④大众传播难以进行双向信息沟通。

应用:介绍新观点 7

4、大众媒体有哪些?

答:①报纸;②科技刊物;③广播;④电影;⑤电视;⑥录音录像;⑦陈列品。 7

5、集体指导法的特点及应用? 答:①知道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②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③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一致

意见;④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应用:培训班、方法示范、小组讨论、成果示范、方法示范。

7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及应用?

答:①针对性强;②直接解决问题;③双向沟通;④信息发送量小、费用高。

应用: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电话访问、信函访问。

77、怎样提高农户访问效果?

答:①要有计划准备;②选择好对象;③做好记录;④要经常进行。

78、评价的作用?

答:①评价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效益的大小;②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③分析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④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⑤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调控上制定推广政策。

79、评价的原则?

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效益;群众自愿。 80、推广组织的评价标准?

答:①机构设置是否合理;②内部规章是否健全;③计划是否周密、措施是否可行;④能否按计划指标完成;⑤农业部门合作推广情况及效果;⑥当地政府与农民的关系;⑦农业推广人员工作效率情况。 8

1、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步骤?

答:①确定评价范围;②制定评价计划;③确定评价指标;④收集评价资料;⑤整理分析评价资料并形成评价结论。 8

2、常用资料收集的方法?

答:①问卷法;②访问法;③观察法;④讨论法;⑤比较法。

83、评价的方式?

答:①单位自评;②行家评价;③专家评价。 8

4、评价方法?

答:①调查法;②会见法;③观察法;④对比法;⑤自我鉴定评价法;⑥总结法。

第20篇:农业推广学

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学结课作业

课程: 农业推广学

指导老师: 刘天学

专业: 农业信息化 姓名: 陆文腾

学号: N1407012 日期: 2014.04.14

1、试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解决途径

一、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概括来说,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除了人们公认的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太少、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发挥效用的滞后性太长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首先,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这就导致了广大科教人员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结果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某些申请者申报的课题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对地区性经济发展或领导决策有一定实际意义,但如果与政府官员或专家的偏好不相吻合,课题并不能立项。 其次,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对项目不是严格按照“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仅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由此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就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广价值。由于课题鉴定把关不严,造成相当部分成果不成熟,经受不住生产实践的检验,无推广价值。 再次,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偏于产中研究,产前、产后配套研究缺乏。这部分科技成果大多是在农业生产某些重要问题或关键技术环节上有突破,甚至是重大突破,体现出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也恰好吻合于目前的成果评价体系,能获奖或获得重大奖励,但这些成果多半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技术及工艺技术。因为这些常规技术及工艺问题往往非常繁琐、辛苦又不能体现水平,科技人员多不愿从事。这样一来,这些没有配套技术和措施的科技成果的效益大多难以实现,可行性较差。

首先,推广队伍建设滞后,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低。当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缺乏活力,表现在:第一,基层农业推广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农业推广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缺乏,而且由于农业推广工作的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后备人才库空虚,不能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第三,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

其次,推广经费不足,服务方式单一。我国农业推广经费长期不足,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与国际上正积极探索的新型推广服务方式,如个别指导、公司推广、有偿服务、费用分摊等相比,我国现在仍实行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的单一农业推广方式,而由于财力限制,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一些基层推广单位网破人散。虽然一些农技部门经营农资,少数农技人员开展有偿的指导咨询服务,但总体上经费不足的状况相当严重,不少推广单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削弱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三)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机会成本高而消极对待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农民由于自身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条件和能力有限,从而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表现在:

1.农民经济实力有限,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存在现实障碍。据国家统计局的典型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每个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仅有3605元,其中牲畜905 元,农机具968元,运输机械608元,生产用房900元,工业机械113元,这么少的生产原值能真正用于农业技术更新的就更少了。

2.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农村总人口的8.0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这表明农村人口中约 90%左右文化素质较低,是我国文盲半文盲的主要集聚区。这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

3.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的品种“插花”经营。这种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而且不利于农户采用“规模性技术”,如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农民对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长期的获益保障,这也阻碍着他们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四)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方面各有优势,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关系。在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中,三部门应建立起一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农科教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我国“三农”之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科教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宁可小打小闹搞推广进行有偿转让,也不愿意靠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推广其成果而让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也因此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

首先,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时,不但要听取科技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还要研究有关方针、政策,广泛进行农村调查,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在项目的审批环节,要坚持项目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验收环节,要改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为市场验收制度,即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是否显著,农民是否满意为主要验收标准。其次,要“硬化”成果、减少浮躁,强化中试基地建设,还要注意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技术组装,为成果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第一,合理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农村需要技术的多样性,要求农业推广人员知识、技能的多样性,要有能掌握运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各类小规模非大宗作物技术的推广人员,所以应调整农业推广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同时要重视非粮食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第二,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稳定现有的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他们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一方面争取吸引各类农业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一方面立足本地,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来。第三,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第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

2.加大推广经费投入,探索新的服务方式。要保证推广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逐步实行共担费用的农业推广方式,使农业推广经费在各受益者之间合理分摊。鉴于我国的国情,现阶段的农业推广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并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推广的投入力度外,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入网的农民可以免费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无偿使用网络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优惠享受网络提供的生产资料。通过无偿指导、咨询等服务吸引农民入网,通过有偿的新品种、新产品供应使科研人员获得经济回报,从而使科技服务工作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另外,对一些经济效益大、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制定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

(三)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一方面,除了实施政策倾斜,想方设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和改善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能力和条件。具体来说,第一,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同时对于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尽力减少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后顾之忧”。第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户规模经营,以利于农业规模性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必须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2)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第一层次是普及教育,内容包括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针对农村中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成人,通过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形式,实行以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为主的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他们掌握致富本领。第二层次是继续教育。对农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第三层次是学历教育。积极推进社会教育,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尽快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单一的办学模式,转向教育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农民个人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提高农村各类专门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

(四)协调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 在当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同时加强彼此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建立“三农”协作机制的关键是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适合各地的合作模式。

2、试设计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方案

一是加强宣传,通过有线电视、乡村广播、黑板报、条幅、以及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类农作物优质、高产、专用、高效新品种,使良种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引导农户因地制宜选用种植新品种。调动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兴趣,能够积极前来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二是加强培训,要加强以新品种为主导的农业“五新”的综合应用与技术培训,做好新品种与新技术组装配套,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大面积组织技术培训班,扩大培训人数。

三是加强指导,积极组织种子企业做好各类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的备供种工作,确保新品种示范推广所需种源。

四是加强管理,做好农作物新品种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严禁新品种“未审先推”和“跨区推广”,减少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风险。

五是狠抓示范片建设,突出以点带面。实践证明,建立示范片,可直观、形象地展示新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优良特性,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和好形式。通过抓好示范片,做到抓重点促面上,抓示范促推广,促进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3、试述美国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在商品性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广大农场主对最新农业生产技术的迫切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1914年国会通过斯密一利弗法后,美国农业推广工作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联邦农业推广机构、各洲合作推广站和县推广办三级机构组成的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它的活动内容是以农业技术咨询和示范、家政咨询和4一H青年指导三方面为主,活动范围遍及全国所有农村地区。 二.美国农业推广的特点:

(1)教育: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被当作校外教育体系来看待的,其业务内容是为所有的人们提供非正规的校外教育。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农业推广工作是由教育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负责进行的;以教育的方法而不是以其他方法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2)合作:如果说教育是美国农业推广活动的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合作就是美国农业推广组织的本质特征。合作原则既是规范联邦农业推广机构与各洲农业推广站之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农业推广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3)计划: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以计划(Program)为核心而展开的。县有县的推广计划,洲有洲的推广计划,农业部则有全国性的农业推广计划。与一般所讲计划不同的是,美国的农业推广计划是围绕着某些具体问题而制定的,不强调时间的长短。

(4) 覆盖面广和大量使用志愿人员:覆盖面广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域广;其二是农业推广服务对象广。仅就大的方而而言,就有农业、自然资源、家庭生活、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发、4一H青年发展等。这种广泛的领域划分,几乎包括了美国农村生活的所有方面。由于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覆盖面极广,而专职的农业推广人员又比较少,因此,大量使用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这些志愿人员都是作为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的。

三.结合美国农业推广经验,改进我国农技推广工作 ①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技推广顺利而有效推进

美国的农业推广之所以能得到较好发展,与美国国会制定的三个有关法案密切相关。我国的农技推广事业几经波折,发展很不顺利就是无法可依,推广工作开展得好坏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官员的态度。现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正式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是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一大进步,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困难和阻力很大。现在,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农技推广法,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与其相配套的可以操作的法规和条例,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技推广法制体系,使推广法能真正落到实处。 ② 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我国的农技推广体制已很不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其突出的问题:一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农技推广机构分设,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

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相互脱节,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生产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解决;而且农技推广机构按专业分设,种植业与养殖业分开,种植业内部各专业也分设机构,这种状况很不适应农业综合发展和农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建议在农业行政部门领导下,实行科研、教育、推广的紧密结合,并建立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可以在农业行政部门领导下组成有科研、教育、推广三方面专家参加的科技委员会,负责编制推广计划,组织实施推广项目。

对于负责农技推广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行政管理单位往往直接实施具体推广项目,导致不利于项目的实施,也不利于发挥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农技推广有关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的职能,行政单位应主要搞好规划计划、监督等宏观管理工作。农技推广机构要真正做到业务自主和财务独立。 ③进一步拓宽推广领域和丰富服务内容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农业和农民迫切要求变革农技推广,不断扩宽推广领域和丰富服务内容。

建议我国农技推广部门在推广范围上,要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并重,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在推广内容上,要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和多样化需要,广泛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推广服务,实现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活、产品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推广目标上,为满足市场和广大人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坚持产量、质量和效益并举,在农业增长、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取得成功。 ④ 增加推广经费,改善推广手段

世界许多国家对农业推广都很重视,扶持农业推广的资金既有法律保证而且数额也很大。例如日本每年的推广经费达750多亿日元,美国每年的推广经费近20亿美元。而我国农技推广的经费严重短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普遍存在;推广手段落后的状况未得到多大改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推广队伍不稳定,目前又有一些地方对农技推广机构实行“断奶”、“撤庙’,甚至“抽血”,这更加剧了农技推广部门的困境。

建议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并保持在财政支出中有一定比例。同时更进一步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兴办经济实体,以取得部分收入、弥补推广经费的不足。同时,采取经济手段,调动技术人员推广积极性。 ⑤ 改革农业教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虽多,但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多数为中专文化水平,而且没有系统学习农业推广理论课程,这很不适应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议:首先是部属农业院校开办农业推广教育系,在农科大学毕业生基础上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以满足高级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二是农业大专院校要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的状况,以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需要;三是农业中学和农业职业学校应调整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新一代的农民;四是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健全进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以使农技推广人员得以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 ⑥ 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推广的目标在于教育农民、启发农民,使其改变知识,技能、态度、去增加生产,改善生活。按照这一宗旨,教育农民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使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是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4、试论家庭农场的构建与经营

(1)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或称大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一般表现为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户以家庭经营方式建立的农业生产单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事实表明,家庭承包责任制仍然具有很大活力,应该保持稳定,不能改变。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农生产本身的弱点(诸如耕地分割零散、生产工具简陋、增产速度缓慢等)必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

深化农业改革大体上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将个体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合作农场或集体农场,实行较大规模经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实现这种改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教训,当前实行集体经营不仅条件尚未完全成熟,而且短时间内农民在思想上也难以接受。二是将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加以充实和扩大,使农户的小块土地经营升级,成为家庭经营的小型农场,实行规模经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从理论、历史或现实诸方面考虑,后一条道路在当前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2)建立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

家庭农场是由土地分散经营发展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家庭经营方式的延伸和扩大。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建立和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①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将分散耕种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形成面积较大的耕地。我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改变。目前,农民承包的小块土地,也是只有使用权(或者称为承包经营权)而无所有权。然而,土地使用权是可以在合理流动中实现转移的。事实上,人口迁移、外出务工、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婚姻嫁娶、死亡等多种因素,必然使农村劳动力的配置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从而导致土地使用权的流动。通过这种流动,原来狭小细碎的地段,有的已经逐渐集中到一些种田能手或种植大户的手里。这些种田能手或种植大户在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后,就能够建立起家庭农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

②政府采取相应政策给予扶持。土地使用权通过合理的流动实现耕地相对集中,需要得到政策上的保证。在我国,土地所有权不能改变,但土地的使用权(或称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可以转移。这是有政策根据的。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就己明确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这表明,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土地集中,以推动农业发展。允许土地通过流转集中于种田能手,实行规模经营,这是对兴办家庭农场的鼓励。如果在实际工件中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将促使家庭农场大批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③社会化服务必须跟上。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中进行,它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农场的建立,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而在它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其内部运行机制或者外部环境,都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需要解决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供应、农产品的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实际问题。如果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就无法实行规模较大的经营。另一方面,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才能够集中起来,实行规模经营。当然,国家有较大财力投入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等,都是发展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思想疑虑需要消除。目前兴办家庭农场,符合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因为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不管是直接承包还是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都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基本属性。既然家庭农场经营只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扩大,那么,举办家庭农场并没有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如前所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也是党的现行政策所允许的。看来,对举办家庭农场的疑虑,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初的疑虑相似,也是需要消除的,否则将会影响到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 (3)培育建设家庭农场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家庭农场虽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经营主体,但目前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至今对“家庭农场”还没有准确、统一的界定;又如,家庭农场的健康成长,需要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加以扶持,而这样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如,建立家庭农场的前提是依法流转、聚集一定规模的土地,而目前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不畅的因素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健康成长和更快发展。

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研究界定,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制度。

对于什么是家庭农场,目前各界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人把“开心农场”(农民把土地出租给城市人,由后者种出果蔬自己食用)当做家庭农场;有的把“农家乐”式的休闲农业与家庭农场混为一谈;有的农场不由家庭成员来经营,甚或从事非农产业,却自称家庭农场,如此等等。家庭农场的界定含糊不清,必然使它的登记注册制度难于得到规范的建立与执行。因此,应当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厘清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农场的科学定义,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注册办法,使之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二要加紧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为家庭农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任何新生事物的培育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由于界定、登记注册等问题所致,目前对家庭农场扶持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进展得还比较迟缓。所以,应当在加强研究界定基础上,抓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可以优先承担的涉农建设项目,等等。前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家庭农场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政府在融资、贷款、补贴、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运营上出现了种种困难,有的甚至严重亏损以致难以继续运营下去。

三要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家庭农场的首要条件,是要由农户聚集、掌握适当规模的土地进行生产经营,否则一切事情便无从谈起。这从一些农场主的担忧中也可得到印证:有的农场主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来的土地使用权,仅仅靠的是口头的承诺而无正式的合同,一旦经营效益趋好,原有承包户随时可以要求收回他们的土地使用权;有的地方土地流转机制不规范、不畅通,农场扩大土地规模比较困难等。因此,建立规范、流畅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培育家庭农场的前提和基础。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们要以贯彻中央决定为契机,认真落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理清农户的家底,明晰农用地产权,为土地流转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规范流转合同、规范准入审核、规范过程监管等方面下工夫,保护好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尤其要注意严格审核大规模吸纳土地的非农主体的准入,防止农地的“非农化”现象。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契约意识、守信意识,为农场主放手投资、安心经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要加强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的培育,为家庭农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撑。

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开办家庭农场。如安徽天长市、上海松江区、湖北武汉市等地就曾多次举办家庭农场主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粮食蔬菜高产优质栽培、简易农业机械操作与维修知识、各级政府的支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等。上海松江区还实施家庭农场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培训、考核合格者发放中高级证书,使家庭农场主持证上岗。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使家庭农场得到健康发展。

5、试分析当前某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失败的原因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力量,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发展较快,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机专业合作社乃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当中,目前尚有几个具体问题,值得探讨。

一、设备资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难以实现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与运作当中,有部分是以资金形式入股,有很大部分是以设备资源(农机具设备、土地资源)的形式入社的,社员将设备资源投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经营,社员获得分红,社员仍是设备资源的所有者,而合作社则是设备资源的经营者,虽然合作社采取民主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当中,不可能每位社员的经营意愿都能够满足,这就是说合作社的经营者只能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来经营,在某种程度上设备资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正是由于这个分离,就可能使社员投入的设备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与有效的保护。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农民以农机具入社,在农机具的养护当中,合作社认为是农户的机具,应该由农户养护;而农户则认为将机具入社,应该由合作社负责。

二、作业服务面积的计量误差,造成合作社服务成本的增加与服务风险的增大。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合作社内部开展作业服务的同时,也向外开展作业服务,包括跨区作业。在作业服务的过程当中,土地面积的确定,一般都是依据“土地承包手册”合同书上的耕地面积,而这个土地承包合同书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产物,加之各地在承包到户时存在根据土地类别打折,甩亩等情况,虽然这其中经历了几次合同完善与核面,但是,合同书上体现的面积往往与实际面积不符,而且实际面积比合同书上的面积要大,这就造成了合作社在作业服务过程中的作业成本增加和服务风险增大。例如机械化植保统防统治的作业服务,合作社在前期与农户签订作业服务合同,为调动农户机械化植保统防统治的积极性,合作社作出如实现不了防治效果,则按损失赔产的承诺,而在具体防治与作业服务当中,则按农户提供的面积进行配药施药,由于面积的误差,可能达不到防治效果,就出现了合作社要赔产的后果,这样就增加了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成本和风险。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之外,实现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是其目的之一。但是,这方面的意愿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现在农业机械动辄上万,虽然国家有一定补贴,但是资金占用量还是比较大,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资金添置机具设备,而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只有两条,一是农户股金(这是有限的),二是贷款(这是很有限度的),可是这两条渠道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作业条件改善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社会化大生产是方向,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将土地承包到户,虽然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整理将土地的机械化作业条件改善,但是这些还只是示范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条件并未完全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改善,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提升难。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但是,如何来增强,具体怎么做,却没有答案。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实际是:

1、依托基层农业站所、经济组织,组织一些农户,投入一些资金,搞一点经营。

2、依托农机大户,聚合一些机具,搞一些服务。

3、依托公司或者老板,流转一些土地,搞一些开发。

4、依托农户热情,组成一个班子,自生自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管理、技术、服务的水平提升上来,是很难的。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