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13:22: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教学论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内容提要:恩格斯“数学是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第一节 数学发展简史概述

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一)萌芽时期 逐步产生自然数、分数及四则运算;形成常见的几何概念 特点:仍是片断的、零碎的、缺乏逻辑的,没有严密的体系

(二)初等数学时期 希腊:1.塔利斯,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特点:数学从具体的实验阶段过渡到抽象的理论阶段,数学逐步成为独立的、演绎的学科 中国:1.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有勾股定理的记载;2.在1世纪,《九章算术》有一元方程组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3.在3世纪,刘徽“割圆术”、5世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誉满数坛。

特点: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三角逐步成为独立学科

(三)变量数学时期 恩格斯《反杜林轮》中数学的转折点:笛卡尔的变量 变量数学是以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的

(四)近代数学时期 俄罗斯:罗巴契夫斯,非欧几何;

阿贝耳、伽罗瓦,近世代数的研究;古典代数以讨论方程解法为中心,近世代数的回想扩大为向量、矩形,转向对代数结构本身的研究

(五)现代数学时期

一,原子能的利用(1945年美国原子弹的爆炸);二,计算机的发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三,空间技术的兴起(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综上看出:数学的发展从来是和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联。数学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生产实践决定。

第二节 数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看作科学和技术的语言。“三位一体”基础课,工具课,文化课 作用:基础课,工具课和文化课。1)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2)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3)数学是现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 第三节 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在德、智、体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程度。 依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一、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系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暧昧情操。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试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1)抽象性(2)逻辑性(3)应用的广泛性

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儿童思维基本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阶段适合学习直观几何(实验几何)。 第四节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范围:算术知识,代数知识,几何初步知识,计量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方法

二、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

(初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 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估算)

 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

1、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

2、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依托于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相关的理解和思考)基本形式:表象

3、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一种整体的、高度简约的、跳跃式的思维)

 初步的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要求:一,要求学生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头脑中正确的再现它的形象;二,能够独立的看懂画出学过的图形,并掌握其名称;三,能在各种几何形体或模型中,正确的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并恰当的分类。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p15 第五节 从教学大纲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

一、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二、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三、建国前的小学算术课程标准:

1903年算术作为小学的一门课程,1923年改名算术,1978年改名数学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颁布的。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1912年公布《小学校训则及课程表》

这一时期,以“自谋生计”为主的功利主义目标,兼“精细心思”

《小学算术课程标准》1920,1929,1932,1948修改。内容:

1、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的常识和观念。

2、培养儿童日程生活的计算能力。

3、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未曾提出思维方面的要求。

四、建国后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阶段:百废待兴

19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2、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3、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总和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4、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等国民公德。 第二阶段:全面学习苏联

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更名为教学大纲,提出“直观几何” 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第一次提出全面教育

缺点:不顾国情过低估计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第三阶段:改革后的“精雕细刻”

19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切合我国国情,

1、正式提出“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把算术内容在小学讲完。

2、明确提出“空间观念”

3、照顾到既有利于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又有利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不足之处:没有提出思想教育的要求。

第四阶段:拨乱反正,适应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增加了代数的初步知识,注意渗透数学思考方法,把算术更名为数学,第一次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

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删去了“出不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将“空间形式”改为“几何图形”,“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阶段:实施义务教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教学目的包括: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是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得教育。

将三项目的分项提出,尤其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单列出来,放在与知识,能力同等的重要位置。 知识部分“知道、理解、掌握、应用”;技能部分“会、比较熟练、熟练”

五、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演变的分析 课程名称:小学堂算学,小学算术,小学数学 指导思想:“自谋生计之需”→“适应进一步学习和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 目标一次比一次明确,一次比一次充实,有继承有发展有借鉴有创新,反映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学材料。

广义: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教学软件、音像等一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 狭义:只指教科书

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直接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来源。 第一节 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科学数学是只考虑数学本身的内容、结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学科数学是在对学生教学时,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数学内容加以处理,即把数学的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

二、区别:

1、作为科学数学,可以不考虑人们是否理解,只要能完备而精确的阐明某些数学理论即可,一般从原理出发。作为学科数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所以往往要通过对结构化的物质材料进行操作,或者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出发,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其间的联系。

2、作为科学数学,对所有的定理。法则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作为学科数学,限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往往通过列举一些事例用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

3、作为科学数学,完全按照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安排,作为学科数学,在布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兼顾儿童的认知规律,某些内容可以做适当调整,例如小数的编排

4、作为科学数学以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作为学科数学,还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儿童学懂、学会、学活。

综上所述,科学数学是为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而呈现的,学科数学可视为认识对象而存在的。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选取的依据:

1、选择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锁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2、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和小学课程计划设置教学内容

二,选取的四个兼顾:

1、兼顾当今与未来。

2、兼顾幼小与小中的衔接。

3、兼顾必要与可能。

4、兼顾统一与灵活。

三,教学内容的七个部分:数与计算,量与计量,比与比例,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结构和编排原则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单一式和综合式)

单一式:以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以及四则运算为主要内容。1949年以前为单一式 综合式:以算术为主,包括初步的代数和几何知识。1978年,正式构成。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布鲁纳)

教材结构指本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原则

(一)以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为主线,以数形结合为重点,把各部分内容按其彼此的内在联系进行编排。

为什么以数形结合为重点?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散、螺旋上升

1、教材内容编排分直线式和圆周式(又称螺旋式)

2、直线式是每一内容的编排由低到高,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

3、圆周式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深浅、难易的程度,使某些概念和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4、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这就决定着教材编排必须采用螺旋式。

5、四个循环圈: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多位数

(三)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置于教材的中心地位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数突出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计算突出运算定律。应用题要抓住和差倍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几何方面着重空间观念的培养。

重点:广义: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中的转折;狭义:某部分知识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知识点,也就是学生认识中的生长点p36案例

难点:指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完全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的。

(四)寓教学方法于教学编写之中,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五)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结合起来 第四节 国内外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演进

1903年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清末

(一)清末民初到1949年以前

1892年狄考文和邵立文同写《笔算数学》是我国学校里的第一部算术教科书

1898年戊戌变法后,光绪下令将各书院改名为学堂,并设算学,自此以后小学有了算学课,但当下还没有专供小学使用的教科书。

由商务印书馆依蔡元培先生的计划编了一套《最新教科书》,其中包括《最新初小算术教科书》,小学算术课本正式问世。

20世纪30年代我国广为采用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初小算术课本》(9册)及《复兴高小算术课本》(4册),并配有《复兴算术教学法》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

北方:以刘松涛等编的老解放区教材作为算术课本 南方:以俞子夷编的教材作为课本 1978年根据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了全国小学通用教材《数学》(试用本)10册:采取精选(精选传统算术内容)、增加(适当增加代数、几何初步知识)、参透(适当参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的方针

二、我国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决策

1985年开始,对义务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做出一系列的决策  提倡“一纲多本”  实行“编审分开”

 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三结合教材编写队伍  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开展教材评价工作

三、国外小学数学内容的改革趋势

1、精选传统的四则运算,增加近代、现代数学知识,提倡广而浅

2、重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变换思想,模型方法,坐标方法

3、提倡“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

4、重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习概论

(一)

第一节

数学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本质

 广义的学习: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是指经验的获得以及行为倾向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1.学习的主体必须产生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主体的变化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是学生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较持久的行为倾向的变化过程。

1.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 2.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用前人的间接经验武装自己,不必事事实践 4.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标准

二、数学学习的含义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三、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学学习是个逐步抽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

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启示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瑞士,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最早研究儿童认识的发展。  皮亚杰的基本观点:

① 发生认识论:

1、人类的认识起因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知结构的发展是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而适应平衡的。

3、当外界刺激与原来的认知结构相一致时,则同化于原认知结构之中,即类化新经验。

4、当外界刺激与原认知结构不相一致时,在适应中受阻,就发生了不平衡,产生顺应的过程,即要通过改组,重建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认知内容的扩大,即量的增加,属于认知结构过度的增加。顺应是认知内容的改变,即质的不同,属于认知深度的增长)

② 认知发展阶段论:

1、数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动作。

2、运算是他的思维逻辑分析中的核心概念,是划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标志。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形式运算阶段(

11、12~

14、15)  发生认知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1、强调活动、操作对认知发展的价值

2、揭示同化、顺应、平衡的构建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作用

3、在数学中要不断设计“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学贵知疑”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  认知-发现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序列

2、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3、提倡发现法

 对数学学习的启示:

1、突出学习的认知过程,明确知识结构的含义

2、发现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三、奥苏泊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对学习进行两个维度的分类:按学习内容: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必须有潜在的意义;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这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 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1、学习的分类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随意偏废一方

2、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与过程

一、数学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 按学习深度: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发现学习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用于学习内容比较简单  接受学习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用于学习内容比较复杂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 学习过程的几种模式

我国传统的学习模式:知行相结合的过程

环状模式:列昂节夫,把学习过程的开始与终结联系起来,是整个过程不断发展深化,强调反馈环节对学习起检查、评价、核对和调节的作用。

阶梯模式:加涅,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

 学习的基本过程: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三、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

 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表现最活跃、最现实、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  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水平 思维水平

 学习策略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采纳的程序、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

1、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

2、“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

3、“举一得三”和“得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4、适时形成知识网络的学习策略

5、从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第四节 小学数学学习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知识、技能方面,还包括方法、态度方面。

一、迁移的种类

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促进作用) 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作用(干扰作用)

 垂直迁移:是纵向延伸,指两种学习在不同水平上的迁移,由下而上的上升性和由上而下的演绎性  水平迁移:指同一层次的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其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锐角和钝角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 已有知识的概化程度

 已有知识的可辨性和稳定性  学生的智力水平

 心理定势:是指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往往表现为一种思维趋势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  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 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 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式的干扰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