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三模考历史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3:20: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年高三摸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

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

2.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回长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3.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4.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

B.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

D.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平5.观察南宋临安茶馆信息表(部分)

由此看出南宋时期茶馆

A.分布过于集中B.管理比较规范C.运营方式丰富D.服务对象单

6.明朝成化五年工部奏报,“南京轮班各色人匠,虽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因而当局遇有工程,还得“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由此可知明朝

A.工匠制度下难保工匠素质出

B.工匠生产积极性下降 C.匠籍制度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

D.官营手工业管理混乱

7.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8.右图中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从中可以得出当时花翎

A.赏赐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一

B.是区分官员品级的主要标志从

C.是对特殊贡献及尊贵身份的奖励宣

D.是奖励有功官员的主要手段

9.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中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10.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其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该编者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

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

11.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上述现象

A使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B.表明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反映出督抚用人权有所扩大

D.造成中央政令无法贯彻二

12.据研究,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甘肃、青海的中药材大黄已通过天津出口国外。此时,英国立德洋行已在打箭炉和松潘(均在今四川省)设立羊毛收购站,将羊毛经上海运销美国,成为上海港出口羊毛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

A.内地与口岸城市的经济互动队

B.内地发展是沿海经济发展的源头 C.洋行促使内地农产品实现了商品化学

D.内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3.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14.据表1信息可以推断出,抗战胜利后

表1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A.财政危机主要由国民政府腐败引起

B.财政金融危机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瓦解作用

C.物价的上涨必然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D.纸币发行增长幅度超过了物价涨幅 15.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

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17.按照罗马法的有关规定,在转移物的所有权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缺,但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决定所有权变动的效力。材料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A.忽视了交易双方当事人意志的作用

B难以适应罗马商业发展的需要

C.限制了罗马公民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法内容日臻完善、丰富

18.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在法语中找不到一个专指启蒙或启蒙运动的名词或动名词,通常是用 Lumieres(光------复数)来表述。当时的人们会用“光”来比喻,这种比喻很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宗教信仰的影响

B.西方工业化的深入开展

C.文艺复兴的开展

D.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影响

19.《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共产党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的首要纲领,明确表示出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并全力要求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坚决颠覆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采取限制措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据此可知,这一纲领

A.把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相结合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没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20.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

A.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

B.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D.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

21.法国1875年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内容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

C.是各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22.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材料中列宁的主张

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

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

23.在美国大危机期间,企业家吉姆瓦拉托斯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企业家谈到的问题,罗斯福总统

A.强调政府应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B实施“以工代赈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努力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24.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货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鞦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成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选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英国依然坚守传统的自由贸易思想,于1846年废止了《谷物全面放开了对农产品的进出口管制,随后又在1849年废止了《航海条例》,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税率。法国在英国的影响下,也一改以前的保护主义政策,实行低进口税政策,开始走上自由贸易的道路。自此以后,西欧其他国家陆续与法国签订了减税贸易协定,纷纷加入到了贸易自由主义的阵营中。

---------摘编自粟小芳《中西方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在外国农产品的竞争下,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迅速下 跌,、大批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移居城镇或海外,农业收入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工业方面,1870年,英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31.8%,1900年下降到19.5%,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被美国超过,在20世纪最初10年中被德国超过;对外贸易方面,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对外国制造品的依赖也增加,德国和美国几乎在所有市场与英国展开竞争。对英国构成强烈挑战的德国和美国,以及俄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实行高关税政策,而只有英国继续走自由贸易道路。

材料三1961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1967年,英国再次中请加入欧共体,不再强调附加条件。

1970年,爱德华·希思出任英国首相,希思多次表示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应该也必须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否则将会边缘化。

1973年,英国首相希思重启谈判,并最终于当年成功“入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撒切尔政府坚决反对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英国政府担心实行统一货币以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强,英国会失去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在对欧盟的立场上趋于强硬,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不应向欧盟进一步转让任何主权或权力等政策主张

2018年6月26日,英国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决定加入欧共体与退出欧盟的行为进行评析(6分)

陕西省西安市届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届高三各地模考作文题

高三历史试题(24)

高三第四模考总结会议发言稿

安庆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月高三江门一模文综历史试题(无答案)

模考2

广州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整理)

高三模考历史试题
《高三模考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