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0: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搞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础目标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在这里,国家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算在义务教育的培养任务中,充分体现了兴趣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关于兴趣的教育方兴未艾,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屈指可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兴趣教育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次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我又寻得了一份心得。

所谓兴趣,在心理学上是这么定义的: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承认:“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东方抑或西方,兴趣教育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是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我们的一切要围绕着兴趣的发展而发展。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似乎只有受自己青睐的东西,我们更对它充满热情,才能激起我们更高的学习愿望,事实也确实如此。让一个对绘画感兴趣的人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必然会引起她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效率乃至个人的心里状态。由此可见,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如何使儿童的兴趣得到最优的发展,并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予了一定的解答。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那么兴趣的源泉究竟有哪些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他。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了探索的奥秘,充分调动了脑力劳动,使自己的思想保持在兴奋状态。教师要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而让学生接近自然,接近人所创造的一切,就容易唤醒他们的思考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实践使我们深信:要使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未知与已知就是说书本的知识与自然及人文的联系,在已知中探索未知,揭示规律,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其次,对于学生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知识的结合点和线索,抓住思想的交接点,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的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当教师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教师的话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触动他们的思想,让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们会竭力向老师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备课的态度,上课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这一点,暑期辅导班工作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是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英语课,因为是小学生,所以在知识教授的能力上,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要调动学生的思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跟着我的节奏转换却是一件困难的事。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一节课只在20分钟左右。于是当学习英语中的颜色世界时,我是从彩虹说起,说到自然万物的颜色,说到动画片中颜色,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然后我又从他们的着装上入手,讲解颜色的词汇。那节课学生普遍听得很认真,因为在不同的事物中,他们寻得了结合点——颜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教师要善于对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简而言之,就是用渊博的知识刺激学生的兴趣。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

常年从事教学的老师会发现,学生对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能知行结合的老师总是赞不绝口。即使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但他们还是在心理上承认老师的地位。这就是说,教师要获得尊重,要想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喜爱,除了拥有良好的仪态,对教材和知识的把握及态度,恰当的教学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让知识成为一种力量,让学生有种成为发现者的快感。当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时,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真正感受到:知识是一种力量。

对于这一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将其归结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不断扶植相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围绕阅读这一基本上贯穿全书的思想对兴趣同样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 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所讲的知识有助于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时,他就自然地有了学习的愿望,进而产生兴趣。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读书不仅仅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状态,使情绪高涨,产生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何才能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这就需要广泛的读书,当教师所教的内容正好是学生曾今阅读过的,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有时间思考。动脑筋、有思考的阅读,会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聪明。儿童一旦发现这种提前的阅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自然就对学习产生了高昂的兴趣。这样,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学习动机就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也紧随其后。

以上四点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兴趣来源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而激发并调动这种学习愿望,就要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学习的热情,使他的情绪始终处于激动状态,也就是保持高昂的心境。这是我的第一层理解,即心态上的理解。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第二层理解,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教师只是在知识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就是现今的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国南宋的集大成者朱熹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即熟读成诵,精于思考。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不同的,至少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是不同的:苏霍姆林斯基只强调广泛的阅读,目的是在正式的上课前,了解知识,从而诱发兴趣。这是我的第三层理解。

同时我觉得教师仅仅知识渊博仍然不足,还应当有广泛的兴趣。我们强调“为人师表”,也就间接地指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而且教师还要利用自己对学习的热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兴趣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斯宾塞说,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内在快乐的活动,不是因为能够得外来奖励而快乐,而是因为它本身有益健康。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应如此,主要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愉悦感,获得更多心灵的收获,知识的收获。如果纯粹为学习而强迫自己感兴趣,最终会产生厌恶感。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以及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培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由于本书是给教师的建议,所以我主要从教师的视角谈谈建议):

一、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素养,包括礼仪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等。教师的言谈举止得体,课堂上应该富有激情,语言应该幽默风趣,尽可能做到声音抑扬顿挫,避免平淡无味。这里要指明“正言,正行,正教”,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和谐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友好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具备了和蔼、慈善的亲和力还不够,必须还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做到严慈相加,再加上教师雄厚的知识底蕴就自然会受到学生的赞赏、喜欢,也就会自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一旦学生喜欢了你,基本上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

二、用过硬的专业素质感召学生

大多数学生说,上课没激情是因为教师总是按书上内容照本宣科。的确,课堂原本是栩栩如生,富有趣味的,但教科书将课堂的枝叶砍掉,剩下一些主干,就变得有点枯燥了。所以教师应该在专业上狠下工夫。欲明人者先自明(王夫之),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其次,教师要广泛摄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而且要具备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处理的能力,即能够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避免照本宣科。过硬的专业水平就是一把钥匙,能轻而易举地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二步。

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除了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外,如果课堂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与人交流等能力的锻炼,更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活跃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用“心”投入进去了,再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美,学生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起来了。

保尔·朗格朗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愿望。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强烈要求,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心理上承认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为学生带来的快乐,最终归结为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教育观,只有学生以学习为乐,并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和谐教育的目标。

而从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看,由于中国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这就必然造成了学生兴趣的忽视,或者说无法兼顾两者。而改革这种状况,就需要牵扯到中国的教育制度,评价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有感

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苏建平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