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第四章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7: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

——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1953-1956年,即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三、从社会性质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发展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

(二)过渡思想的提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三)为过渡所作的准备工作

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工农联盟的加强,国家空前的统

一、安定和团结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基础。

到1950年10月,全国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大行政区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内蒙)、28个省人民政府、2087个县人民政府。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农村土改。

第四、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

五、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了宪法总纲。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一、“一化”与“三改”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

“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 即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二、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1.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目的,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

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政策——和平赎买 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有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就为和平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陷入孤立地位,不得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的必要性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改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以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及其伟大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阅读书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文集》第5卷。

3、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关系?

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单选

毛概第四章习题

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毛概第四章 模拟试题

易班毛概第四章参考答案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四章毛概 第四章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