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新课改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06:37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改教案

我与网络

活动理念: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了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学生健康合理上网的教育的重要任务。网络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健全中小学生人格等。但其弊端在于网上鱼目混杂,青少年又缺乏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内容的污染。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容易对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造成阻碍,同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也有害身心健康。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活动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学会健康、合理到利用网络。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

2、学会健康、合理的利用网络,处理好上网与学习和生活的相互关系。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1) 当今最快的信息传输方式是什么? (2) 当今最时髦的话题是什么? (3) 当今最快的交友方式是什么? 学生:网络

引出课题《我与网络》、

二、活动

1、关于网络利弊的小组讨论 (1)网络的作用 (2)网络的弊端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网络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与方便,所以我们青少年都应该学会如何去操作网络,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的为自己服务。但是网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上网。

2、关于网络游戏的小组讨论

(1)网络游戏能满足人什么心理? (2)什么样的同学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3)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带来哪些危害? (4)该如何处理玩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3、关于网上交友的小组讨论

(1)网上交友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又有什么隐患? 小故事:

小文在网上认识了个男网友,两个人谈起了时髦的网恋。一次网友约小文见面,结果该网友绑架了小文,向有钱的小文父母勒索100万人民币,在收到了赎金后因为害怕暴露将小文杀害。

思考: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网上交友该注意些什么? (2)如何正确对待网上交友?

4、关于网上不健康信息的讨论 小故事:《秘密》 思考:如何健康上网?

5、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

(1)什么是“网络心理障碍”?都有哪些表现? (2)你认为“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预防“网络心理障碍”?

三、总结

希望同学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让它成为你学习、生活的好助手,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上网,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享受网络带给你的乐趣! 附: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整节课老师说教的多,学生体验的环节少,下次可以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去体验学到一些道理。问题设计也比较的封闭不够开放,老师的控制感太强,学生被老师事先设定好程序框住了,所以课堂气氛较沉闷。

附论文一篇:

也谈网络利弊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互连网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极其迅猛。网上求职、网上招聘、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等,他们的出现给人们的平凡生活增添了色彩。

互联网也成为同学们的学习天地。各大名校相继在网上亮出了自己的牌子,为同学们的学习增添了动力。就用我所熟悉的一些网校来说吧,如北京四中网校、北京景山网校等,他们在网上归纳总结了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还有课程重点及一些相关的习题,如果你认真去学习它,无疑帮助会很大,使网络成为我们的“老师”和好帮手。同时,我们在网上还能了解新闻,国际、国内大事,了解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路线,有利于我们选择更多的机会,如果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好的文章,欣赏后还可以下载,使自己的文学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除了网上游戏就是网上聊天,不仅耽误学习,而且有害身心健康。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例子。网上聊天的同学,刚开始还只是交个朋友,可渐渐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发展成“网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仅学习成绩下降,整个人也变得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更有甚者,一些学生还涉猎黄色网站,这就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矛盾,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看到它的不利一面,还应看到有利的一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本书籍已经无法解决学生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了,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宝库,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资源,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模式,开发青少年学生的内在潜能。网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自身技能,在网络中,青年学生能积级参加网络中的一些优良的活动,敢于在网络中发表自已的主张和看法,从而激发自已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潜能和技能都能全面得到提高,那么青少年上网到底有哪些影响呢?我将试着从下面两方面分析:

(一)青少年上网的好处: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第二,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当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青少年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他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第四,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未充分调动,毫不夸张地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第五,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因特网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强网络对青少年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家庭、学校教育工作的必要。据报道有母亲学习上网聊天,挽回了沉迷网吧的孩子回家等感人事例。就在我市已开通青少年网站,并通过青少年网开展了一系列的网上科普知识问答、建党八十五周年知识竞赛,青少年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社会反响很好。

(二)青少年上网的弊端:

第一是上瘾问题。众多青少年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和躯体的病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同学沉溺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因为网络生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第二是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会给青少年朋友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网络上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诈骗问题,有些青少年朋友往往缺乏自制的意识,对网络中的一些信息深信不疑,从而导致错误事情的发生;还有就是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甚至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这会引人误入歧途,当然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因为孩子年纪尚小,无法做出正确选择,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

第三是荒废学业甚至犯罪的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是网上交友不慎的问题。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3%。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据报道某地发生过五名高校大学生与网友见面遭强奸的事件。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面对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小方面,学校和家庭要对青年学生上网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一定的批评和教育,学校和家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确立上网的正确意识。在社会的大方面,应加强社会交际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网络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隔膜问题。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今年以来,我国公安机关对网络的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整顿,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浏览健康的网络信息,为重整正规的网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问题,最终取决于个人,因为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革命”,也可能传播非健康资讯,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让优良的网络信息服务于社会大众,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思想较易接受新事物,但愿我们中学生能取网络之长处,避其之短处,遵纪守法,文明上网。社会部门也要加大力度,逐步实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网络对青年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希望能为青年学生的健康上网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朋友,我们已经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时代呼唤我们成为“四有”新人,让我们告别那些不健康的诱惑,努力学习迎接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推荐第2篇:新课改教案[定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课前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每位学生准备1元硬币一枚,1千克重的物体一包,搜集一些物体的重量。 设计理念:

1、在猜测中生成悬念。课一开始,让学生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对勇于猜测的学生,老师都予以表扬。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14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才大约有1吨重,设置了“吨”的悬念。

2、在探究中生成概念。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学生得出20千克一桶的矿泉水,搬运50次,才正好是1吨。

3、在体验中生成新知。在抱抱你的好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吨的概念,并且由全班学生的总体重得出了“吨”与“千克”的化聚方法。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让学生生成新知就显得很自然了。 教学过程:

安全教育:课间活动不要乱打乱闹,注意安全。

一、猜与掂

1、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我大概有多重,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看看谁说得最接近。

2、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你猜对了吗?

(通过猜测老师的体重,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估计重量的能力)

3、与千克有关的重量单位还有吗?(指名说)我们再来说一说千克与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那么75千克=( )克。

4、现在请你拿出一元钱的硬币放在自己的手上,静静地感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把1千克的物体放在自己的左手上,继续静静地体验一下。好,放下来,老师发现一些小朋友把左手上的物体换到了右手上,这是什么现象?现在来说说1千克重的物体给你的感觉。

(通过“掂”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从而为学习“吨”的认识打下伏笔)

二、引题

1、老师的体重是75千克,谁来试着抱一下老师?(抱不动)老师告诉大家,大约14个老师合在一起,就有1吨重了。对此,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2、刚才我们用手掂1克、1千克的物体的,现在1吨的物体你还能用手来掂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与吨有关的知识。

(用“让学生尝试抱老师”这种方式来引题,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14个老师的体重才大约有1吨重,让学生初次感受吨)

三、新知探究

1、吨的用途

在这之前,你看到或者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例吗?(生举例)

师总结:计量较重的物体的的质量,通常用“吨”来做单位。计量大宗物体的质量,也用“吨”来做单位,在平时我们看到的“t”、“T”,这就是吨的记号。

2、体验1吨

(1)下面,老师组织大家搞一个实践活动,主要是搬运矿泉水。要求: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人搬,另一人数次数,把搬运的次数写在黑板上。从讲台的这一端搬到那一端,搬到你不想搬为止,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加油,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身体的变化。(在搬运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我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搬不动就不要硬撑。)

(2)刚刚参加搬运的小朋友站到小组中间,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么短的距离,搬了10次都不到,他们就这么累?

(3)再一次搬运矿泉水,请刚才发表观点的几位同学参加,搬完,请你们跟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4)1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搬50次就是1吨。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50桶矿泉水重1吨。

生:20×50=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5)5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吨,以使学生对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3、再次感受吨

(1)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估计体重。要求:①互相抱一抱你的好朋友;②估计一下他的体重;③把你的体重告诉抱你的好朋友。游戏在2分钟内完成。 (2)抱完了你的好朋友,静静地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假如把全班同学的体重都看作是25千克,要多少个同学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现在我们班有52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全班小朋友重25×52=1300(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00千克=1吨300千克

假如有3200千克的物体,又是几吨几千克呢?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搬运矿泉水”、“抱抱好朋友”的实践游戏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新知。)

四、展示收集来的信息

1、展示课外收集到的一些物体的重量,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2、在这些信息中,哪些物体合起来大约有1吨?所有物体的重量合起来有几吨几千克?

数 学 新 课 改 教 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东庄小学 三年级 吴 静

推荐第3篇:新课改,新教案

新课改,新教案 合川云门中学 陈鎏鋆

教案对于没一个老师来说,都不陌生。教案时老师上课前的联系模版,上课怎么上,线索看教案,重难点把握看教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看教案。但是时代在变化,学生独立性更强,见解更成熟,那么教案的变化,就要适应学生的取药,达到适应新时代学生,调动学生的智慧,提高课堂的效率。

说到教案,对于上课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老师来说,上课时却要抛开教案,对于所讲的内容要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读,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掌握呢?抛开教案是因为教案已经在心中,要把教案完全应用于课堂,是完全要抛开教案,顺其自然的把教案内容铺设在课堂上。如果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让教案成竹于胸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必须熟记与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多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

在熟记教案内容的同时,在进行点缀。去查找资料,不能完全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死”的变成了“活”。 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当然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这些都应注重。

教案备课很基础,也很难做好,要把新科改思想注入教案中,我还要继续努力,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推荐第4篇:《包身工》—新课改优秀教案

《包身工》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二.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

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

1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

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

(1)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师生探究: 1.《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2.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3。(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

一、二题。

板书设计(可用课件逐部分显示出来)

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

3 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

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放录音)

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

4 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提问:

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

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六、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

5 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七、老师小结本课写作特点。(有时间可先让同学自己归纳,然后老师小结)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

6 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推荐第5篇:新课改

东北师大陈永芳教授报告会

前两年,在佳木斯宾馆开了三天年会,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到学校来,不过总存在这么点因缘。于是我在来的过程一直到整个上午学习一些材料过程中,思想还挺激动,我特别地看了一下还是你们几年前的画报,把你们提供给我的校本教材和学生作文选和各科的论文集我都看了,校长让我上午休息休息,我没有休息。学习了,因为我想不学习一下就不了解情况,我不是说学习一下怎么的,但针对性差,如果学习就有点针对性,哪怕不直接,潜移默化会有一定作用。当老师就有这种感觉。另外,在这过程中我酝酿四句话“21年情犹在,21年花更浓,而今风光更美好,一中学人格外亲”。

我今天主要和大家交谈—下关于课改的一些意见,其中有一些是新的课改精神,也有我关于课改的理解,还有兄弟学校在课改方面先走一步的一些经验,给大家传播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带到别处去,起这么一个鸿雁传书的作用。对咱们教改有一点促进,最后如果时间够用的话,再谈一谈教育科研的事,教育科研是一张学校的脸,大家也搞过一些科研再规范化一下,如时间不够就不讲了。我准备这样,先把国家的课改情况和大家说一说,重点讲高中课改,因为连初中讲,就讲不过来了。初中能带就带——带。关于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有六点要求,明确一下,对课改有一个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

第一点是改革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咱们过去,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完成任务,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对课程功能上,跟过去认识不同了,改变过去,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技能过程中,同时能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点。

第二点课程改革程的结构,主要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没计九年一贯制和高中连接的十二年制过程。新的高中课程是在1年一贯制的基础上的过程,1年一贯制是从2001——2002。 2003——2004(过去的已完成)后面的要到2005年,国家新课改,高中课程改革首批示范区从2004年开始,正好接上初中改革,大概初步有几个省申报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教育部基本同意,最后需要党组批准。黑龙江也申报了,申报结果是第二批,2005年进行,大约有8个省,我对黑龙江的作法还是满意的,我感到很有远见卓识。第一它不拖在人家后,它不等到2006年、2008年,也不太超前,如果明年,我觉得好像准备不太充分,可能急性上马,也会很快暴露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会出现,包括教师培训、教材、资料的准备都来不及,抢在前面有好处,先走一步,但也会有问题,我觉得黑龙江省比较稳,包括第—轮课改,就是两省一市刚完了,紧接黑龙江就开始了,吉林省就比黑龙江晚。这回我估计吉林还比黑龙江晚。因为他现在还没申报呢?一定要求必须本校自己申报、交给党组批准,我觉得你们安排比较合适,咱们按什么准备呢?接明年预演,后年正式作,大约一年的时间,严整体设置十二年制,特别高中后三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中考课程。我们小学制综合语文、数学,初中分科,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高中两项都有,即有综合又有分科,向综合发展,像理、化的问题可以综合,理、化、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艺术,把音乐和美术合起来了,叫艺术课程,向综合努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轮高中课改革,我感觉更充分、准备更充分、基础更扎实、理论更明确、作法更扎实,它对每一步的要求非常清楚。

第二点是关于课程的内容。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二个方面。生活联系和社会发展联系和科学技术联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内容这样编排我们也耍这样去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习已有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当中,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特别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可以暂时不学的就不学了,太庞杂的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到新课程的时候,第一点感觉浅了,盘也小了,特别难度小了。我在坐火车来的时候,有一个家长就说,小孩子是鹤岗的四年级学生,她说算数特别简单,四年级才学龄前000以内加、减、乘、除法。她不明白怎么回事,我说这就是降低质量。降低难度,还不给你什么定义,让你从实践入手。这也是一种改革形式,在这里我还要提一句,繁是繁索,难是偏难,偏是偏怪,旧是陈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语文课本里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当时我是语文老师,讲这课时,振振有词,从古到今把崇高理想讲的特别崇高,但今天看来太落后了,很陈旧不合适时代要求了,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写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民工》。

第四点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材编排时,教育形式偏于接受学习,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到现在学校还残留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看报、看书、上网,可以听别人讲,能获得很多信息、搜集信息还有处理信息,处理就是分析把有川的留卜经过整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个能力,通过实施把死记硬背改掉了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不是书呆子。

第五点是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能力,而重发挥,促进学习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功能。把一个变成三个,变成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来看,对教师来看呢,使教师业务能得到提高,对学科教学来看,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实践。

第六点是改革课程管理,新课改明确要求要改变课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使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及对学生的适应性,因为本校的技术课程才更能以本学校山发,从学校整体出发、教师出发、学生出发和地方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新的课改大概提出这么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个方面也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纲所提到的六点,所以,因此新的一轮高中课改就是具体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式的要求,使课程纲要达到落实,这就是我要和大家谈的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目标是什么。

再一点说一说新的课改进展情况,也使大家获得一点历史的知识和整体知识。咱们国家的课程人概这么一个情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七次课程改革,有高中,有初中,每一次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的改革,又新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样就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而且引用了地方课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形成了我国基础课程的现形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套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弊端也很明显突现出来了,主要是四轻四重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课程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

2000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不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附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两个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要见成效快出人才,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教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在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启动是在两省一市实验基础上,大家知道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认真研究,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大家知道,小学、初中好改,内容偏浅,又没有高考升学率的压力。

而高中很难改,但是如果不搞高中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特别基础教育最后阶段就不能收到实效,不能够有更大的成绩,就再难也得改,名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从1993年开始准备,1994——1996年开始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编写相关学科的教材,从1997年开始,两省一市就进行了实验,那就是江西省、山西心、天津市,就这三个省份情况来看呢,江西、山西教育水平偏于中等偏下,比黑龙江差,天津相当于中等偏上,综合起来相当于中等水平,如果他成功了,在其它地方能够取得认可这么确定,两省一实验结果很好,中央给出特殊条件,第一给拨资金,教育基金,第二请人教社负责全部教材的供应和教改指导,人教社每年寒暑假培训二省一市的教师,普遍培训,大面积培训,第三高考单独出题,因此两省一市动员地方所有力量和中央配合,取得一致,认真改革。这次改革我参与一些,像山西的会议在太原最后总结是成功的,最后我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人教社关于语文教材的评审,可不可以推行的会议,被聘参加,于是他经过199

8、199

9、2000二年完成了,教育部决定要把这套教材逐渐地要向全国推广,首先从2000年暑假,先把语文教材向全国推广,接着是政治教材,以后分年度有2001年、2002年全国启动,到2002年全都启动完,现在高中正在执行的就是这套教改实验的修正版,高中课程计划和十几个社会学科的教材,现在看来进展比较好,成绩比较大,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整个的教学体质,到教学原则都取得很大成绩,当然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比如,数学的编写有这样的情况据说难在前面,容易在后面,就违反了认知规律了,个别有这样,还有高一只有代数,没有几何,还有数学难度降低很大,有地方还有拖节,加不上,出现一些这样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是好的,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教育理念上给我们这一轮第八轮课改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两省一市的实验,没有现在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实验第七轮的最高层的实验,那么下面第八轮实验就很难进行,他等于给我们新一轮实验练了兵,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培养了我们高中教师和高中的学校领导,对整个教育科研是个很大贡献,这个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下面我就

说一说新一轮课改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我准备把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做一下解说。从全国进展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提的很早,有一阶段,咱们在普九的过程中,曾经有一种误导,认为普九,那么高中就是不在国家计划之内,高中是属于一个提高性教育,甚至我们尽管说高中是基础教育,还说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还有一个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现在这个观念变了,高中仍然有这么两个方面,高中毕业仍然有这么两个走向,升学的,就业的,但是不要提两个任务,提一个任务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给高中生学习的东西都是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还有观念的转变。

新高中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内容,2003年年初,教育部动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学院,中国 工程学院的几十名院士还有文学家、历史学家、教学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专家,认真进行了最后一次审核也就是第十二次,经过最后审定了高中新课程方案,估计你们学校已经到了,一般重点校已到,还有十五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几次课改有些提法不一样,过去国家整个高中叫课程计划,各科叫教学大纲,这回统一了。高中叫课程方案,各学科叫课程标准和世界基础统一的。着否解释一下课程方案,前言部分是这么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以二个方向为指示,普通高中教材以教育的三个面的指示,和“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邓小平同志的二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代表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代表经济的发展远景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政方针,认真落实两个决定,这两个决定都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出的党的最重要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必须贯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十六大”提出了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要落后挨打,与时俱进不光是应对列强的挑战,还因时代在发展,必须走在时代前面,所以才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提出立足我国实际,还提出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友谊经验(美国、法国、英国、芬兰)也建立国际教育理论。而且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政治创新、经济创新,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不一样。努力构建只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经过前面所在地的思考,最后要达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跟外国都不一样的充满活力的普通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最后达到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干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次高中课改要为这么三个方向,二种人的层次奠定基础,二种人指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其中的第六部分文化建建和文化体质改革的第四个问题,叫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在这项里面他这么强调的,江泽民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议中只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他还强凋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根据这个课改大纲就知道他多么新了,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大”的教育又有重新的肯定,要提出新的改革方向,那么新课改便把这个作为目标,放在指导思想提出来,那也等于告诉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的同学、老师和领导人,在你从事有关教学的和一切活动当中都不要忘记这三个目标。

在制定课改之前,教育部做一个调查,向3万多人做调查,调查就问问校长、问教师,在你从事学生教学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其中答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占60%多,答案还有思想教育的占40%,说了半天都不对,我们现在的教师和领导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没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谁掌握给谁的,让谁具有,而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干什么,这就牵扯德育问题,还得注意德育领先,那么如果二者加起来呢?即要有德育还有智育还有身体之类的,那么心中要有人。不要忘了对人情操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原来我们美是第—主题,德、智、体、美是第一美,是附加的,现在看来他与德、智、体有同等重要价值。

在咱们的教育当中,从基本理论来看,制定大纲方案中也包含几个理论,一个是素质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还有劳动素质,还有审美评价素质八方面,要有考虑了终身教育,这是从联合国来的,建立终身教育在我们高中就这么三年不可能,他一生要掌握的东西都教给他,根本教不了,完不成任务,那就挑最主要的、最基础的知识、最 基础的技能、再生的基础、再生的技能,所以现在大纲强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个方法和两个习惯大家注意培养,班主任要注意,科任教师也耍注意,学生也耍注意,所以说未来教育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会学习的,我们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第二过程是创造教育,特别是高中要强凋创造教育,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励学生创造思想,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创造理论,让他们了解人的创造品质是什么。一旦这课程出现了,我们非常珍视,予以鼓励,甚至于奖偿,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能力,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创造方法,我们老师都不知道创造方法是哪些,创造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品质,创造思维的最基本品质(五项,第一是独立性,第二是连动性,第三是多项性,第四是跨越式,第五是综合性。第一种有四种基因:

1、怀疑因子,

2、抗压因子,

3、自力性因子,

4、自变性因子;第二种有四种情况:

1、顺向连动,

2、逆向连动,

3、侧向连动,

4、纵伸连动;第三种是多项性:

1、发散思维,

2、换元思维,

3、转向思维,

4、创优思维;第四种是跨越式:

1、物理的跨越,

2、事理的跨越,

3、情理的跨越,

4、哲理的跨越;第五种是综合性:

1、智慧杂交,

2、统帅思维,

3、辩证思维,

4、知识沉,

5、顿悟思维。

推荐第6篇:新课改

概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原因: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内容: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推荐第7篇:新课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中国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1999年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 新课程改革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强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什么我国改革基础教育?或原因?1.固有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 拓展

简述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念相互渗透和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融合。 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 拓展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优点?

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了集权和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内涵: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述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欣赏。(第一: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第二: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试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提倡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么做?教师要做到:1,让学生经历过程;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具有含而不露、显而不僵、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的特点;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

★★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定义: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突出表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2、探究学习定义: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

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学习定义: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2.独立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3.独特性(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4.体验性

5.问题性(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三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遵循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计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2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3信息技术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4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超时空地认识事情,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思维意识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1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2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3多媒体教学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隐患:1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3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4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方式。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推荐第8篇:新课改

新课改,新教师

七(12)班高晨

为教师之前,总是听到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可当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心情却不再那样轻松„„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会像任何生产产品的工厂那样效益来的非常快,利润显著。它不是致富的高速列车。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师德高尚,才能敬业、律已、爱生。新课程从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一线的教师、学生成了课程的建构者、研究者、开发者。教学大纲的退出、课程标准的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它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等,已迫使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与课改、课标相呼应,一大批国家和地方英语新教材竞相出版,令人目不暇接。拿到新教材的我们则普遍感到“很难教”。我们的教师年年呼吁教材保持稳定,哪怕是相对稳定。但是,说话之间教材又变了。面对这一切,我们的英语教师该怎样应对?我们没有退路,惟有知难而上,与时俱进。

对于新课改来说,如何把握教材已不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如何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能力最大化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新课改,把我们从“学生听老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和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更新教学方式

在师生关系得到更新以后,教师应该研究教学方式的科学化。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师生对话,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学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主体。这是一种从接受式学习到发现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之相适应,教师教法也必然要改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式的核心是:通过相互矛盾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监测评价他们之后的反思。也即,抛弃知识机械地执行原定课程方案的传统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细心关注,耐心引导,无声处表真情

对学生,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注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它是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的温柔叮咛;是雨天里默默递上的一把伞;是给他们细心包扎被刮破摔伤之处时那一脸满含疼惜的表情;是和他们谈话时轻柔地抚摸着小脑袋或是替他们扣好不知何时松开的那颗扣子的细微支作;是发他们某天早晨没能吃上早餐时悄悄递过去的沿带着余温的面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是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的笔和纸;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那充满先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拇指;是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的帮助和真诚的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不需要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无声处自有真情。

新课程改革摧人奋进,让人深思,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明天繁花似锦的希望。在“新课改”下,我在成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成为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导航;在“新课改”下,我的孩子们在成长,成为学习的主人,带着梦想,放飞希望;我们一起成长在“新课改”那激情燃烧的课堂上,一起体验着创新的快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推荐第9篇:1学时 新课改健美操教案

山东省北镇中学 健美操选修学 2014/09 /22 编制:王茹 高一体育组

第1学时健美操基本步法

(一)低冲击步法

踏步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健美操,建立基本认识,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使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

2.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是进行韵律“开法儿”较好的手段,通过反复练习室学生学会肌肉如何法力,肌肉收缩顺序以及肌肉的控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产生的动作韵律,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学习重点、难点】

1.能够建立正确的运动技术概念。

2.学会基本步法运动轨迹,学会及一反三,简单的步伐组合。

【使用说明】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知道健美操基本步法分类,自主学习低冲击步法内容,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健美操基本步法种类

第一类:低冲击步法(踏步类,点地类,迈步类 ,单腿抬起类)

第二类:高冲击步伐(迈步跳起类,双脚跳起类,单腿跳起类,后踢腿跑类) 第三类:无冲击步法

知识点二:

低冲击步法之踏步类:

动作描述:此类动作两脚依次抬起,在下落时膝、踝关节有弹性地缓冲。

动作变化: 1.踏步 (March )

动作描述:两腿原地依次抬起,依次落地。

技术要点:下落时,踝、膝、髋关节依次有弹性地缓冲。

2 .走步 (Walk )

动作描述:迈步向前走时,脚跟先落地,过渡到全脚掌;向后走时则相反。技术要点:落地时,踝、膝关节有弹性地缓冲。

3 .一字步( Easy walk )

动作描述:一脚向前一步,另一脚并于前脚,然后再依次还原。

技术要点:向前迈步时,先脚跟着地,过渡到全脚掌;前后均要有并腿过程;每一拍动作膝关节始终有弹性地缓冲。

4 .V字步 (V step )

动作描述:一脚向前侧方迈一步,另一脚随之向另一方迈一步,成两脚开立,屈膝,然后在依次退回原位。

技术要点:两腿膝、踝关节始终保持弹动状态,分开后成分腿半蹲,重心在两腿之间。

5 .漫步 (Mambo )

动作描述:一脚向前迈出,屈膝,重心随之前移,另一脚稍抬起,然后原地落

【互助探究】

1.各基本步法运动特点是什么?

2.各基本步法之间如何来联系(步法基本组合)

【精讲精练】

低冲击力基本步法正反方向辨别,肌肉发力点以及方位的转变。

【当堂达标】

A级:

1.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步法分类及名称。2.熟练掌握低冲击步法动作方法。 3.动作节奏感强有一定的肌肉控制力。

4.自主创编步法组合运动逻辑合理。B级:

1.基本掌握健美操基本步法分类及名称。2.基本掌握低冲击步伐动作方法运动轨迹。 3.了解创编逻辑,在小组的带动下学会创编组合。

推荐第10篇:分子动理论新课改教案

分子动理论新课改教案 学校:奉母二中 姓名:白会兵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并透彻理解

2:经过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体会扩散的 内涵

3: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难点:

从宏观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分子动理论的内 容是什么?并举出有关的实例。 2:扩散的定义是什么?并举一些扩散的例子。

二:学生自学探究。20分钟 三: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分子体积小个数多。比如说:草叶上的一颗 露 珠中就有1021个水分子,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一万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就要30亿年。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一瓶香水在房间打开,一会就能闻到香味,这是因为香水的香味分子跑到了周围空气中,进入了你的鼻子。像这样,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扩散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扩散现象的例子,研究并总结结论。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两个圆柱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两个圆柱体贴在一起,用手拉也不会掉下来。从上述实验让他们总结分子间有引力。

用被压的弹簧撤去外力后的情况,来类比总结分子斥力。 由于分子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互作用使分子间存在分子势能。

物质三态的区别就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 4:扩散的定义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空隙。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当堂训练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举例说明扩散现象

3: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是( )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4:小明对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间有作用力 5:下列现象中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有引力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在做物规则运动

6: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怎样解释湿衣服会变干? 7:铁丝不易拉长和压缩说明了什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易理解,学生乐于学习

第11篇:高中体育新课改 队列队形教案

高中新课改队列队形教学教案

授课班级:初一

1、

3、

6、8班 教师:郭 荣教学内容 队列队形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的训练和教育,帮助初一学生树立坐、站立、行走、跑步等正确的姿势,使松散的集体成为有组织、有纪律令行禁止的集体,并为今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做好铺垫。

顺序 时间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与要求 练习次数 练习时间 开始部分 5′

一、组织班级课堂队形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与目标

1、根据班级人数、性别、身高情况,站成四列横队。

队形: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基 本 部 分 35

一、队列练习

1、立正教学重点: ①身体正直 ②重心上提 ③手臂位置正确 ④眼有神

2、稍息教学重点: ①上体保持立正姿势 ②出脚方向和距离正确 ③重心在两脚之间

3、整齐:向右看—齐教学重点: ①转头迅速一致 ②碎步调整看齐快 ③前后对正,左右一线 ④间隔跳高符合要求

4、报数教学重点: ①报数准确迅速 ②声音短促宏亮

5、解散动作要点:听到口令后,迅速离开原位,

6、集合教学重点: ①快—全体集合学生跑步要快,基准学生和排头站位要快,看齐要快, ②静—集合时不说笑,不打闹, ③齐---左右看齐,前后对正看齐,队形整齐。

7、向左(右)转教学重点: ①转体时上体正直,重心稳。 ②轴心脚明确 ③方向正 ④两腿挺,并腿齐

8、齐步---走教学重点: ①精神面貌---精神饱满 ②第一步---大而有力,是向前迈出去的 ③臂的动作---自然摆臂 ④上体----正直 ⑤步速均匀中速行进

组织:五列横队队形:同上教学方法:

1、教师介绍动作要点,后口令指挥学生练习

2、教师针对发现问题如:扣肩含胸、身体左右倾斜、撅臀等情况进行讲解示范。

3、提出要求,分组练习,教师或小组长逐个纠正,巡回指导。

教学方法:同立正教学方法:

1、按要领反复练习转头

2、教师逐个纠正,指出问题。教师首先到基准学生的正前方,纠正其方向和立正姿势,然后回到原位下达口令。

3、按组分开练习,组长纠正,教师检查。

4、集体连续做看齐动作,看齐后可令基准学生向前一步或半面向左,向右转,学生再练习看齐,教师再纠正学生的方向和身体姿势。教学方法:

1、练习短促宏亮地报数。

2、反复练习转头报数,

3、通过“报数游戏”练习,(如“

1、

2、3”改为“

3、

2、1报数;用不相同动物名称报数;报数时不许报有5的倍数数字。 稍息时,先立正,然后迅速离开原位, 教学方法:

1、讲解集合的方法,要求和集合的手势变化。可利用口诀讲解动作,便于学生记忆,“三快、一齐、不说笑,”

2、教师原地不断变换方向练习集合(横、纵队集合)随时指出问题改进,

3、教师在跑动中变换集合位置和方向,还可分男女比赛 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动作方法。

2、进行分解教学,听到“分解动作向左(右)转---”的口令后,按照向左(右)转的动作方法,转向左(右)方;听到“二”的口令后,后脚迅速靠拢前脚成立正姿势。

3、集体完整练习,在统一口令下集体练习,及时纠正动作,

4、分组练习教学比赛,提高练习兴趣。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2、练习原地摆臂: a、分解练习、b、由慢到快连续摆臂练习。

3、原地臂腿配合练习。口令:“原地踏步---走!”听到口令后,原地踏步,两臂按要领自然摆动。

4、分组练习齐步走和立定。教师、小组长分别检查纠正动作。

5、集体统一练习齐步行进和立定。

第12篇:第五课 詹天佑教学设计 (新课改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2、听了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他,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2、用心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3、a.用“读了课文____________,我知道詹天佑_________。”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b.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三、小组讨论,解疑质疑

1、小组内讨论。

2、各学习小组将本组讨论的问题书写到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毅然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谈一谈你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

2、3自然段中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的不同反映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2)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抓重点词理解詹天佑工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他还经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抓住描写环境的词语体会詹天佑不畏艰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师:你们抓住具体事例、联系上下文来说明问题,真是有理有据,能把你们理解读出来吗?

(4)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可以自己画图,也可以用搜集的图片)老师随机补充“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课件。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 师:从清晰的示意图、精美的图片中看出了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你们真了不起。说一说你从这些方法的设计中体会到了什么?(聪明有才干杰出爱国)

(6)假如你是总工程师,如果居庸关隧道也像八达岭隧道那样长,你会不会采用中部凿井法?在八达岭隧道你会打几口竖井,为什么? 师:工作严谨、不畏艰苦、敢于创造、热爱祖国、才华横溢的詹天佑多么让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的朗读

5、6自然段。

(7)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8)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抓重点词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爱国)

四、拓展延伸,汇报溢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练习背—两人互相检查—全班展示)

2、渗透表达方法。浏览全文,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课文为什么只写了第

四、

五、六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3、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收获?(“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与第二部分照应。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相照应?第四自然段中自然环境的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学生提到更好,提不到可以不讲。)

五、做训练单

第13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新课改教案 数一数

数一数

1、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教师拿出一份礼物——一封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袁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用班班通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针对以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互相说, 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

3、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4、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5、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教学反思:

第14篇:第九课 穷人教学设计 (新课改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

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哪些?(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心理活动了解人物品质。

重点难点:从桑娜的行动的思想活动中体会其美好的心灵。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提问:课文中穷人指的是谁? 2.出示生字词,小组轮流读。

(二)小组讨论,解疑质疑。讨论需涉及如下问题:

1.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字里行间 “穷”意浓浓。现在,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4)从天气的恶劣看出“穷”

5.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

⑴家中整洁、温馨 。 ⑵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⑶夫妻俩不顾生活艰难收养孤儿。

6.桑娜和渔夫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五)课后作业:训练单 板书:

9.穷人

桑娜

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渔夫

第15篇:新课改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程语文评价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李建华

很长的一段时期来,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到各个学校的领导,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特别是升学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差与否的标准也是看学习成绩。管理者们把考试成绩作为甄别学生优劣,选拔学生进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唯一条件,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以考试代替评价。因而,评价内容上只注重课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意志、情感态度、目的习惯、人格兴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第二,过多地注重量化评定,注重终结性评定,忽略了质性评定和形成性评定,造成评价方法单一,使得学生的各个时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素质形成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评价中,他们总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根本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整个学期由始至终的出测验考试题、阅卷评分、质量分析等,全是教师作单向的评价活动。还有其他的诸如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评定,也均是如此。学生由于不能主动参与评价,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评价中应该得到的激励,弄不好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陈旧的评价观念,造成语文教学的不良后果。语文教学陷入“形式训练论”的误区。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富有诗意的、充满审美情趣的、极具震撼力的魅力,体验不到整体语感,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中学毕业生写不好调查、总结、便条、书信之类的应用文,医学院毕业生写不好病历,文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公文,工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等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单一的标准答案的评定,使学生思维机械呆板,丧失悟性灵气,学生的个性主见、创造性被湮灭殆尽。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熏陶培养,使当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缺乏健全的人格。

所以,改革语文课程的落后的评价体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已成当务之急。这个新理念的根本点是倡导发展性评价。

一、以发展为本,淡化甄别与选拔,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新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评价仅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甄别选拔出优等生、差等生;仅仅是检查教师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的达标指数,甄别选拔出优等教师、差等教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无限丰富,使得课堂上仅仅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光有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强劲的实践能力、优秀的思想品质、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样,评价就应该立足于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进步,得到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同样,评价也应促使教师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学能力、思想方法、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很注重评价的目的不纯粹是进行甄别与选拔,更主要的是促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的发展。

二、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是联结在一起的,彼此不能割裂开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写作,这样做是片面的。还应对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从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评价就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三、将注重结果的评价重心转移到注 重过程评价上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过去很注重学习的结果,考试得多少分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因为管理者们对师生的评价实行的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看的是考试的结果——分数,其他方面很少考虑。于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估计不考的内容,如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操作实践等就不讲、不训练;对估计要考的内容,则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有时,为了赶进度,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教师满足于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考试得高分,至于问题解答的思路、规律、过程,学生了解了没有,教师则漠不关心。结果是,学生成了机械的、被动的接受机器,没有思维,没有推理,没有假设,没有想像,没有个性,没有创新。高分低能,高分质差,比比皆是。不言而喻,仅仅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祸害不浅。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很简单,把评价重心由结果评价转移到过程评价上来。因为结果与过程相比,过程恰恰才是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气候下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国力鼎盛靠的就是这个。毫无疑问,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把目光紧紧盯在结果评价上,更应该注重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评价上,即形成性评价。

当前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实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过去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改革,意义深远。从这一点出发,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所有的语文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助合作,砥砺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在看到结果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研究的过程。比如,组织学生探究诸如环保、气象、运输、服饰、饮食、名胜、名人、诗文、动物、工艺等,我们应该着重评定学生探究后得出结论的形成过程。怎样策划,如何组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辨别整合,形成结论,总结反思等,均是教师给予评价的重要内容。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整合知识、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与创造潜力。这才是人最可宝贵的。

形成性评价的典范形式之一是成长记录袋评定。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搜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情况。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自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语文成长记录袋记录的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的过程与结果,如论文、总结、作文、反思、读书报告、竞赛获奖资料、专题设计及其解决方案、结论等。它的意义在于显示出所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反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质的真实体现。

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勒的分类,将档案袋(即成长记录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理想型,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比如说,让学生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是为反映改革开放给自己家乡带来巨变这一历史变迁举办图片展。这一计划的产生、设想、实施等的文字资料的记录材料,是“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然后,学生将自己所拍摄的反映家乡变化的各种照片或自己的绘图、表格,以及相应的说明文字展示出来,是“系列作品的汇集”。最后,学生总结活动过程的体会、达成的目标及不足,是“学生的反思”。这些就构成了理想型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当学年终结时,最后一份作品产生的过程记录、反思以及完成的作品,就成为学生成长过程永久记录的一部分。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经常讨论语文活动作品的进展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得更为真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评定由此实现了与课程、教学的组合。这样的评价较为科学合理。此外,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地释放自己最大的潜能,以便能在语文学习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四、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

过去,要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唯一的评价形式是定量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及他的学生布鲁姆等的目标取向的评价对我国的影响相当大,各校把语文教学的各种预定目标,比如期考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考取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人数,甚至各种竞赛获奖的目标等制定出来,然后看教学的结果是否达标,并从一组组实际数据中反映出来。这种定量评价比较简便易行,一目了然,好操作,有它可行性的一面。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它把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简单化了,忽略了师生的一个个鲜活的不能取代的个性,忽略了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然后再用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去判断活生生的人,这是很不科学的,是非常片面的。定量评价反映在具体操作上,唯一的手段是考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有点欠妥。考得81分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比75分的学生要高?不一定!一位老师在讲《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根据教参将“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为“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难以入眠”。班上的一个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听说苏州没有江,没有江,也就没有江边的枫树。老师支持他进一步探究。放假了,他随父亲旅游到了苏州,发现苏州真的没有江,倒是有两座桥:江树桥和枫桥。河边也没有枫树,只有梧桐树、槐树、柳树。他问一些老爷爷,老爷爷回答说没有枫树。回到学校,他到图书馆借看有关生态与植物方面的书,书里也讲枫树不能生长在江边。因此,他认为教参的解释肯定错了。于是他提出自己的解释:“江树桥、枫桥与渔船上的灯火遥遥相对,诗人满腹忧愁,难以入眠。”

我们为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专家,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的精神喝彩,也不能不认为这位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潜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要比那些只懂得死记硬背而考得高分的学生不知要强多少倍。可见,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不够准确的。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师生片面追求分数,抛弃了情感、心志、思维、研索、创造,会导致那些分数上排在后面的学生感到整日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自尊受到伤害,情绪受到打击,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此消沉厌学,甚至辍学。这就与全面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素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为了科学地评价师生的教与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实行定量评价的同时,要运用定性评价,但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就是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用激励性语言提出具体的改正建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实,近30年来,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比如在英国,教师就常常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语,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五、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世界很多国家注意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管理者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和家长也是评价主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民主。比如英美等国,学生和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对自己作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申诉等。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也扮演评价主体角色,学生多人组合对教师作出开放性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对管理者给自己所作的评价结果陈述自己的意见。这里就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可以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此过程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沟通协商,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一种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

这样做,可以使评价结论更为客观、真实、公正,可以使被评价者高兴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而促使被评者(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改进自己,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达到了评价的最终目的。

而过去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很多时候评价者成了“绝对权威”。被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绝对权威”的评价意见。就算有的意见不合客观实际,也得默默接受,不能提半点反对意见,提了也没用。这样的评价就违背了评价体系建立的初衷。要么由于被评价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使评价难以达到客观、真实、公正;要么由于评价者的错误评价,被评价者心中怨气满腹,很可能就使被评价者一蹶不振,消沉退步,评价起了反作用。

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确立师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管理者的评价和教师的自评,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的参评等都要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如何实施语文课程新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部分学校进行的评价体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以成长记录袋为主,结合其他评定形式所作的评价运作,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会自我反省,会自我总结,促使学生合作地去探究各种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由于评价手段、方法的多元化,教师与学生普遍感到,诸如搜集、编排、反省、评定、保存、对话等操作性工作,消耗掉很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教师,每人要负担两个班共120多名学生的多方面的评价工作量,应当说,这负担是相当繁重的。

因此,为减轻师生负担,建议实行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即把各种各样的评价形式整合起来,确定几个评价构件,制定各构件的评价标准。比如,将阅读、写作、基础知识等学习目标、基本技能适当标准化,以便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按照同一模式稍作修改就可以反复使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作好阶段性的评价,这样的结合,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另外,在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时,所有资料的搜集、编排、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定期主持评议;可采用阶段式,或专题式,或具体技能式,不必贯穿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时,建议使用等级制和教师运用文字表述的评议。

在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时,不能每份作品都要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管理者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要有个度,太多太细太密会增加参与者的负担,会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使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家长提供的评价意见要正确对待,选取、接受客观的、中肯的、科学的意见,把不客观不科学的意见作为警醒自己之诫。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事实为根据的互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专找别人的缺点

第16篇:新课改学习材料

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

1、活与实的关系。课堂气氛浓厚,师生情绪高涨,学生能够言之有物,达之有序,书之规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评之有度,改之到位。活是条件,实是根本。

2、静与动的关系。静为独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体味,形成主见,动为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合作共赢,或先静,或后动,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鸣共振。

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心猿意马时,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教材是生活经验的反映与总结,是生活实践的一个范例,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到生活实践中涉猎、体验、感受,课堂即生活,教材是纲要,生活实践是素材,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力求做中学。

5、举一与反三的关系。“一”是基础,“三”是升华,没有“一”便谈不上“三”,学习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知识分析透彻,注意拓展与延伸,达到纵横左右,东西南北中,上接下联,左顾右盼,在“一”上狠下功夫,把握要害实质,使学生心胸开阔,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夯实根基,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反“三”,反“五”。“三”“五”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瓜熟蒂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学知识 ,长智慧。知识是一个基础,是形成智慧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它不是目的。 智慧、能力、技巧、方法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追求。知识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可是人的技能是不会轻易丢掉的,课堂上看似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实质上是通过学习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7、保底与提升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不让一名掉队。课堂上要分层次教学,使同学们都能找到支点,感受成功,享受快乐。尽可能多地给予薄弱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优生可以触及一些难度大的,挑战性的问题,做薄弱学生的小老师,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共进共赢。

8、理解与应用的关系。理解只是对知识有所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狭义的、浅层的,在此基础上要学以致用。实际上学知识就是为了走向社会后,做一个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学是手段,用是目的。千万要杜绝理解知识是为考试准备的,这样的话只能应付,达不到深刻、全面、彻底、娴熟、高超、精湛的程度。

9、记忆与表达的关系。大脑内在的记忆是短暂的,也许课堂上会做题,可事后便忘却了,由卷面做题到讲解是一个飞跃,由讲解到表演(唱、舞、画、作、模型、实物等)是高层次的飞跃,所以课堂中集写、背、说、议、评、讲、析、辨、观、唱、作、画等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解,又有直观的演示,还有艺术表达的享受,快乐课堂,享受人生。

10、把握与生成的关系。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要拓展到有新的生成,生成便是创新,生成便是应用,生成便是开发智力,生成便是举一反

三、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延伸,小发明、小制作、独特的思维见解,甚至异想天开,漫无边际,我们都要给予关注。思考的独特性、思维的反常性、思想的创造性才是最为珍贵的。

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1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人们已经意识到未来将是人才的较量——即教育的较量。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对人才质量的培养,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正大张旗鼓开展课改,正是把课改作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核心来抓。

一、明确课改的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一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足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课改就要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坚持与时代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的特征,人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是意义。

二、传统课堂模式的弊端

1、教学思想。它是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是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我们以前常推崇“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向学生灌满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教师只要知识渊博即可,不要看学生主动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有理论但不会实践和创新的不能适应时代所需的人才。

2、教学目标。它是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是一个千篇1律,一成不变,非常机械的框框。它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为唯一尺度。知识的各种条条框框牢捞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一个方向发展,培养同一中规格的“产品”。

3、教学程序。它是照课前背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按照教案设计的程序创设教学情景,教师上课是按照教案这个脚本在演戏,使教学程序程式化、机械化,刻板的程序,必然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4、教学主体。它是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

5、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陈旧、单

一、简单,靠的是以一只口加一只手,黑板加粉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于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6、教学原则。它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却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知识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化了的教条,抹杀了知识的生命力,使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甚至于社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教学中找不到,而在教学里学到的却是于实践基本无用或相脱离的东西。

三、构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1、教学思想。它着眼于如何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足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2、教学目标。它视“学生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它的特点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余地。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

3、教学程序。它既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但又要求不能一成不变。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具体情况进行随时的调整,使其符合实际需要。教学情景应该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它的特点是:教学程序是活的,教学情景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宽松、

愉快、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活跃的思想活动。

4、教学主体。它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学生的活动应多样化,让学生多思、多读、多练。学生活动的空间要突破学校、课堂、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充分的、全面的活动中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5、教学手段。它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学生兴趣浓厚、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声、光的作用及它们的复合作用,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的、单调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教学过程效果的最优化。

6、教学原则。它是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结合,即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上述,我们看到传统教学模式与的素质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做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够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新课改心得体会

2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3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

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六个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理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学改革应树立以下六个新的教学理念:

1、教学是教化――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本身具有双重价值,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

2、教学是"诊断"――为了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教学是什么?教学首先应该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怎样学习?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如果说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观念,那么教学就是发现学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学生的观念得到发展。

3、教学是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

从“符合――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人们是根据事件对于他的意义而行动,事件的意义源于社会相互作用,每一个人都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检验、重组或改变这些意义.意义是从探究

分析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室”就变成为“学室”,“课堂”就变成了“学堂”。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4、教学是发问――由提问到发问

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久发展下去。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激发学生、唤起和组织学生一方面产生问题,一方面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效对接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动。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的、错的,标准的、不标准的,都要能够使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教师提问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不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巩固的程度,也不是调查对以后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互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证明他深入思考了,二是证明他具备初步的问题意识。由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共同组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提问。

5、教学是求异――寻找不同的声音

传统教学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学旨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寻求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差异就是特色。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会这样问:“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吗?”可是当学生回答的“意见”与教师预定的“标准”不相符时,处理“意见”的态度是教师是否尊重差异的“分水岭”。是重视和采纳学生的“意见”,促进课堂的“生成”,还是一味地提问直到寻求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为止,这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通过学习不断改变着每一个学生思考的越多、越深入,就会变得越独特,这就是特色。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就是要尊重这种“偏爱”,在“求异”中,寻找不同的声音。当教师本着求异的精神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发展才会“五彩缤纷”,教学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

6、教学是交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互动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生活在与人交往之中.教学过程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情况如何,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截然不同。人格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彼此进行良好的交流,以促进教学活动得以维持和顺利进行。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一门课学得比较好.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教育之所以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感情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洒向孩子心田的一缕阳光,爱也是滋润孩子心灵的一丝春雨,让我们的教师去做阳光的使者,爱的使者吧!

总之,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总的理念是这样,但在实际教学中各自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求大同存小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时代发展的新人。

第17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邓明玉

2014年5月9日至11日,为期3天的江口县“3223”教育赶超战略工程启动仪式及新课改培训在江口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听了这次培训,收获很多。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第18篇:新课改实施方案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顺应形势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正确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以《国务院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为指导,以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和教研教改,落实新课程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实施措施

一、加强新课改的理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转换角色。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通过看光盘、听报告,自学、小组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的政策、理论、学科标准等,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新课改讲座。营造学习新课改、谈讨新课改、尝试(实施)新课改的氛围。

开展“五个一”活动,促动教师学习,即每位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或课改体会;每学科每月组织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月要学习一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章;各学科每周都要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个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

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外地外校先进经验,广取众长,提高自已。与兄弟中学拉手,定期交流学习。组织参加新课改教师上公开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根据各学科特点,创办刊物、印刷教研材料,宣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

二、立足课堂,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因此,我们以此做为新课改的治本之策来抓。

1、参加新课改的教师持证上岗,制定长远的教师培训计划,把培训的重点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每学年9月中旬,听实验教师上课,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找差距,找不足,促提高。开学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7、改变过去教师单干的做法,要求同学科教师间要团结协作,每上一节课之前,要互相说一说课。单元测试和复习等要同步进行。每周每学科都要组织一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7、实验教师要开放课堂,学校领导、教师推门听课。

8、期中考试后,组织一次新课改研讨会。学校领导、实验教师和骨干教师研讨新课改的得与失,利与弊。

三、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相长。评价的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教师应由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应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

2、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既考察知识与能力,又要看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体现。

评价的措施:

1、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的表现,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接受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老师每学期末一次。

2、提倡教师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七个方面建立特色的评价体系的框架,并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学生评价方法,修改补充以前的评价方法,力争科学、合理、操作简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文互动式点评、数学分层评价等要极早宣传出去。

3、改变以往优质课中表演的倾向,注重课的实效性,评课侧重于评析教学过程中新理念的渗透,看教学效果,听学生评价。

4、学期末学校将组织新的评价方法汇报与展示,评选评价创新奖,每位教师要上交一篇关于学习和实施新课改的体会或感悟等,学校将组织评选。学期末对各学科的学生评价方式,进行评比打分,作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的依据之一。

通 远 中 学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通远中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通远中学

第19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宋美英

通过观看国培远程培训中专家对新课改解读的视频,我心中颇多感慨,也颇受启发,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

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真的把新课改落到实处!

2013.12

第20篇:新课改经验总结

施新课改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

临江市六道沟镇宝山小学 徐国先 崔金有 2003年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全体教职工以科学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改当中,在课改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三年来,在市进修学校和校领导的指导下,我校的课改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实验基本情况

2003年秋新课程改革启动,参加实验班级1个,学生36人,教师5人,2004年参加实验班级2个,学生54人,教师6人,2005年参加实验班级3个,学生76人,教师7人。

对教材的基本看法

(一)教材选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时代感强

所选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互助合作、爱护环境等等因素;它的题材广泛,反映了都市生活、农村生活,又展现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让学生透过课本看到了大千世界;它的体裁丰富,有散文、童话、诗歌、科普文章等,既关注了儿童现实生活,又关注了儿童的想象世界。

(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亲和力强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既贴近儿童生活,又蕴含教育价值,能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和练习的内容,把教本变为学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归依,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园地”及“课后练习”的设计灵活多样,富有新意 “语文园地”中各板块的内容和各课后的练习题形式新颖,含量丰富,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而且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语文才能的舞台,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四)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注意精选有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语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方法与措施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而师生角色的转变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抓住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这一切入点,使教师素质尽快提升,创设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1、全方位通识培训,突出教师观念转变。

2003年秋,我校组织领导和实验教师积极参加临江市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听专家和教研员辅导,组织教师参加讨论,使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统一,观念得到了更新。

2、注重教材培训实效,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高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在市课改初期开展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更注全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培训内容,促教师教学理念真正转变。为了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加深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的理解,用好实验教材,一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起始年级的培训,由专家、教研员为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教材教法培训,帮助教师正确把握实验教材,提升教学水平;二是一年级教师岗前培训,注重通识培训和学校培训相结合,广泛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实践引导作用,将一年级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交流与突破。三是对各年级教学——单元引领。由于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具体的教学目标描述较为笼统,教材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又以隐性的方式呈现,造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技能训练得不到落实,因此,通过每学期开学初集体备课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并将学段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单元中,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引领教师把握教学要点,落实单元教学任务。

(二 )专题研讨,努力变革课堂教学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新策略,是我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一贯保持的优良作风。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的交流、对话、研讨,发现不足,并围绕共性问题,展开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研讨活动。

三年时间各学段组织研讨活动20余次,分别就“提升文本内涵,实现一课多教”“课题牵动,关注课堂”“注重学习过程,形成多元发展”等专题展开专门研讨。如一年级选定拼音和识字课进行观摩,引导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特点,有效处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二年级选定《柳树和小枣树》上课,采用两种不同思路进行教学展示,引导教师科学地钻研文本;有效解决了广大教师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

(三)课题牵动,以科研保教学发展

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我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制定了若干研究专题,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可喜局面。

(四)科研服务,提升课堂教学内涵 1.提供案例学习与交流。

将本校中好的经验、做法、教学设计、教学叙事研究、课例分析等下发,供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

2.及时进行课堂调研。

课改以来,基于课堂偏重形式、忽视内涵等问题,校领导深入基层,进行课堂调研的方案,与一线教师交流、对话,就“如何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如何顺学而导”“如何挖掘文本内涵”“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如何使用好实验教材”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常态下的课堂实践雕琢课堂细节,提升课堂内涵。

初步成效

(-)重文本内涵,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结合实验教材的诸多优势,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性。教师的思考由课改刚启动时重形式转向了重内容实质的研究。不少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建立在读准、读通与理解、欣赏三者有效的融合之上,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变换形式,更多的是将思考、想象、体味语言融入了读书中,读书指导更注重层次。课堂教学内涵的改变反映出我校语文学科教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得更为深刻。

2.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读书、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许多教师课堂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课程资源,搭建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注重语言的积累与感悟,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样,课堂中有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可喜尝试。

4、课后实践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设计了分层实践、作业自选超市等,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重师资建设,涌现出一批教研教学骨干 我校有多名教师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教师王延军、郭艳彬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在临江市的教学课件制作比赛上获奖,多名教师参加临江市教学百花奖并入围最后决赛获得优秀奖。

(三)重评价多元,语文评价改革收效显著

新的评价理念告诉我们,只凭一张考试卷已经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为了真正激励学生成长,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不同内容及特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

L、除纸笔测验外,增加了语文综合素质测评。

2、考试内容上加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出题方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了试题,注重了试题的形式活泼,并引导了学生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试题更为开放,运用性明显增强。

(四)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中也透视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2.教学设计的变化。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广大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念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实验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科研意识有所增强。

增强科研意识是搞好课改的基础和前提。实验之初,我校就确立了“以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方针。形成了课程、教材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宽松氛围。实验教师针对自身优势及学科特点确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大胆实践、注重积累和总结、认真反思并把通过研究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加以提炼、整理,写出研究心得、体会文章。调动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这为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协作用。

(五)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六)课程改革中教研方式的变化

课改推动着教研和教改。为了有效解决在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学习方式、教研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采用,民主、和谐的主体式研究体系初步形成。教研方式的变化必将促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生成。通过形式鲜活的教学研究活动,广大课改教师深刻认识到:与新课程同行,应致力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教师们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总结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确立根本的课程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课改教师还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理念体系——“享受语文、快乐语文”“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建设开放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总之,我校实验年级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学校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具体真实的,这一切说明:课程改革工作是有成效的,历经三年的课改实验,广大实验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被认可的课堂教学、公开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中的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等都饱含着我们在课改实验中的思考和探索,浸透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

新课改教案模板
《新课改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