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资格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3:23:5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科学《摆》教案

小学科学《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

生:钟、摆钟……

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

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

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

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一、二、三……

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

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生:10次、12次、15次、20次……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我们还要再做两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你现在能告诉老师,我的摆15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吗?

生:12次。

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摆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制一个摆,并数数你们的摆15秒钟摆动多少次?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1上。

学生动手制作摆并数摆动次数,老师巡视。

师:能告诉我,你们做的摆15秒摆动多少次吗?说最后结果。

生:10次、12次、13次、11次、11次、16次、10次、11次。(教师板书)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师:大家仔细看看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问题想说的?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不一样?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一样?

生: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

师:你们觉得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线的长度。

师:就是摆长。(师板书)

生:摆锤的重量。

师:就是摆重。(师板书)

生:摆角的大小。(师板书)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现在能下结论了吗?我们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指板书)三个问题,你想研究哪个?你打算怎样做呢?我们还是先来讨论讨论吧。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讨论有结果了吗?你想研究哪个问题,怎样研究?

生1:我们想研究摆线的长度,做两个摆,一个摆线长一些,一个摆短一些,看看15秒钟哪个摆摆动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1:摆线的长度。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1:摆锤的重量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2:我们想研究摆锤的重量,也是做两个摆,一个摆锤重些,挂三个垫圈,一个摆锤轻些,挂一个垫圈,看看15秒哪个摆动次数多一次。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2:摆锤的重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2:摆线的长度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3:我们想研究摆角,做两个摆,一个摆角大一些,一个摆角小一些,看15秒哪个摆动的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3:摆角的大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3:摆线的长度和摆锤的重量。

师:好了,现在三个问题都有小组要进行研究了,那就请你们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2上,你们估计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8分钟、10分钟、1分钟……

师:老师给你们15分钟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你的问题研究完了,可以再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实验记录卡,研究下一个问题,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最多。

学生分组研究,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认真写实验记录卡2。

师:通过实验,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最长,有40厘米,它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有13厘米,摆动了13次,第三次摆线最短,有8.5厘米,摆动最快,摆了22次。

师:因此,你们得出摆线的长度与摆动的快慢有关的结论。(师板书:有关)

师:还有没有哪组跟他们研究的是相同的问题?

生2: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42厘米,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35厘米,摆动了12次,第三次摆线15厘米,摆动了14次。

……

师:还有哪个小组研究了其他的问题?

生3:我们研究的是摆锤。

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3: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只用了一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1次,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师板书:无关)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研究相同问题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快慢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第一次也是用的一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5次。

……

师:有哪个小组是研究摆角与摆动快慢有没有关系的?

生5:我们小组。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生5:我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也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

生5:第一次我们的摆角是10度,摆动了11次,第二次摆角是30度,摆动了11次,第三次摆角是50度,还是摆动了11次。

师:所以你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无关。(师板书:无关)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发现摆动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与摆重、摆角都没有关系。

四、设计一个摆。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摆,但每组的要求都不一样,你们第一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0次的摆,第二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1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3次的摆……看看哪组设计得最快。

学生设计,老师巡视。

将设计好的摆全班展示。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设计的摆,你发现了什么?

生:摆线越短,摆动得越快。

生:摆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说明了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

五、总结全课,知识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我知道了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也没有关系。

……

师:(出示摆钟)你知道摆钟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吗?

生:60次。

师:那你能设计一个小摆钟吗?让摆一分钟摆动60次。

生:能。

师:那请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小摆钟。下节课我们接着交流。下课!

六、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

1、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产生问题。接着教者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当然,在学生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在自己设计一个摆,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推荐第2篇:小学科学桥教案

34、桥

一、教学日期: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国学道理。

2、培养观察、动手能力。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前准备:实验用的木块、铁片、纸条和拉线。

四、教学重点难点:拱桥和斜拉索桥。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建筑物,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座世界有名的千年古桥――赵州桥。

2、赵州桥。

1)出示挂图,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约公元590年——608年由李春设计建造,距今约有1400多年。桥单孔,长50.82米,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是石拱桥的卓越典范,跨度之在在当时亦属创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2)赵州桥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建成这样的形状?

3、平桥和拱桥承爱重物的实验。1)指导学生实验。

2)讨论实验结果:拱桥比平桥承受的重物多。

4、斜拉索桥。

1)出示杨浦大桥(钱江三桥)挂图,请学生辩认,在什么地方?(上海黄浦江上,跨径602米,全长7000余米,上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索桥,于1993年10月建成通车。

2)斜拉索桥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拉索拉着?(学生讨论)

3)指导学生按课文图示做对比实验,得出:斜拉索桥比平桥承受的重物多。桥上安装拉索是为了提高桥承受重物的能力。

5、立交桥。

1)出示挂图,提问:这种桥叫什么桥?为什么要建立交桥? 2)教师介绍立交桥的雄姿及对缓减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作用。

6、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34、桥

赵州桥(平桥——拱桥)

杨浦大桥(斜拉索桥)

立交桥: 八:课后随笔: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小学科学三下教案:

流 动 的 空 气

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张永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2)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过程;体验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讨过程; (2)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科学存在与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 (2)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即“空气流动就是风”的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

借助观察受风影响的可见物的运动情况来观察教室里风的运动情况。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FLASH动画、风扇、香水、网络视频。

学生:扇子、一份香、一盒火柴。小组合作学习记录单,一只杯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主题

1、谜语:

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

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 学生口答:风

2.教师追问:为什么是风,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说出理由。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风,关于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口答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今天首先来解决什么是风,也就是风是怎么产生的? (板书:风 ?)

二、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

1、师: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鼻子灵敏? 提出要求: 先闭上眼睛,静静等待、实事求是。 取出香水瓶,然后沿着讲台一排喷洒香水。 学生闻到香味就起立。

2.师:我宣布第一排的学生比赛获胜。 后排学生不服气。

3.提问:你们为什么不服气?香水是液体,香味是怎么跑到你的鼻子里的呢?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香味是通过流动的空气跑到我们的鼻子里的,说明教室内的空气在流动。 4.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感受到了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教室外的空气在流动吗?空气究竟是怎么流动的?你能想个办法看到空气在流动吗?

三、怎样看到空气的流动

1.教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怎样才能够看到空气的流动情况。 小建议: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来看到空气的流动?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各组交流设计方案。

3.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都可以看到空气在流动。

四、教室内空气的流动

1.教师:如果我们想看到教室里空气流动情况,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又效果明显?

学生交流,引导用香的烟来观察教室里空气流动。

2.教师:你打算怎样借助香的烟来找出教室里的空气的流动路线呢?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投影出示注意点:香要点的旺一些; 要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烫手。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烟往哪里流动,说明空气也往哪里流动。 3.小组分组实验:观察教室内各个检测点空气的流动情况。 教师适叶指导:坐端正,屏住呼吸15秒,静静观察。 4.学生汇报交流,小组为单位描述检测到的空气流动情况。

5.小结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整体状况:教室内各个地方空气流动情况不一样。

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1.教师:现在教室里烟雾缭绕,有点呛人,怎么把烟雾赶出去呢? 学生:把南北两面的窗打开,在把烟雾赶出去的同时,亲身感受空气的流动。 2.教师: (请听课老师帮忙开窗) 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引导说出新鲜空气)

3.刚才,教室里谁被赶了出去,谁又占领了我们的教室? 4.教师:窗外吹进来的风其实就是什么?(新鲜的空气流进来了或流动的空气)板书: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六、寻找风的足迹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我们在大自然中总能发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风。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风,想看看吗?

2.出示FLASH动画,学生观看各种级别风的动画。 3.提问:十一二级以上的是什么风?出示视频:龙卷风。 学生谈谈看了这段录像后的体会。

七、我能制造风

1.教师:看了各种各样的风,你想自己制造风吗?你有制造风的工具吗? 学生:扇子、书本、手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制造风的工具。 2.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老师的要求制造风。

学生造风活动。(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风;制造微风,更大一点的风) 3.提问:请小朋友们思考,我们制造的风,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风的方向呢?

(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风的大小和方向。) 4.想一想:我们平时经常用哪些工具制造风?

八、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研究了风,你能说说对风,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吗?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研究的问题: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谁在用力呢?请大家小组合作,课外去研究这些问题。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模板*****学校*****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自己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学习者特征:科学知识:

1、*******。

2、*******。科学能力:

1、*******。

2、*******。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

小学科学:《指南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3、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5、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6、增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

难点: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指南针,磁铁,水槽,泡沫,地球仪,缝衣针。

其它材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磁铁,老师布置你们课后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寻找的情况,谁愿意来汇报一下呢?

2、学生活动:举手汇报寻找情况。

3、教师活动:讲解上节课“神奇优点卡”小魔术也是运用了磁铁的相关特性制作的。

4、教师谈话: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热爱科学知识,值得表扬!课后老师也有去寻找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而且发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运用方法,下面就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5、教师活动:分别在两个水槽里演示“小磁船”的实验。

6、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的演示现象,思考为什么两条小磁船在水里静止后两极的指向方向都是一样的?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8、教师谈话:教师小结并导入本课课题。

(二)了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辨别方向的,但是你们知道它的运用原理吗?指南针为什么总是能指向南边呢?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讨论情况。

3、教师活动:利用条形磁铁与地球仪讲解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三)了解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学简单的指南针制作吗?那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指南针吧!

2、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及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按要求进行小组实验。

4、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5、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是不是发现原来没有磁性的缝衣针与磁铁摩擦后会产生磁性呢?这是为什么?

6、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

7、教师小结: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四)掌握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1、教师谈话:同学们,接下来请你们用桌面上的指南针辨别出此刻你们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并用纸记录下来。

2、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4、教师活动:评讲实验情况。

5、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无发现什么因素会导致指南针的指向不准呢?

6、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7、教师小结: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金属物体,高压电线,磁铁。

(五)了解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指南针,谁来举例说说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呢?

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及举手回答问题。

3、师生互动:师生交流并观看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图片资料。

4、教师小结: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使用在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军事等。

(六)课堂回顾: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3)物体间的磁化现象及制作简易的指南针。

(4)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

(5)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七)拓展:寻找各种不同的指南针。

板书:

指 南 针

一、指南针的运用原理:

二、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务必水平放平,而且要远离铁制物体,电线,磁铁及其他带有磁性的物体。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纸教案

第五单元

教学要求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的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并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4.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5.通过对身边常见的材料——纸的观察和探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6.能够按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一辆纸车。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教学评价

1.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2.能根据纸质和非纸质的区别,对周围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 3.能利用各种纸质材料制作一辆可以运动的小车。

4.搜集各种纸的图片、文字材料,编制一份有关纸的主题的小报。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纸的观察

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书。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的?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以外,它还有哪些特点?

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小组交流每人观察到的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归纳交流: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2.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比较书写纸和卡纸,它们主要有什么不同? 比较挂历纸和报纸,它们有什么不同?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特点的?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以用哪些方法?

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己的纸张的厚薄?

用直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交流观察测量的结果。 2.观察纸的纤维。

这些外形特征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把一小片纸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纸面上也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

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交流观察到了哪些新的发现?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3.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下次课,我们来造 一张纸。

第二课时

我来造一张纸

教学准备

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一份。

2.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课前,请大家去查阅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现在,我们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2.古人是怎样造纸的? 古代造纸术是怎样发明的? 了解古代造纸的工艺流成。 3.我来造一张纸。 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调制纸浆:把一块纸巾浸湿,揉成浆团放在杯里,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再加些水,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

滤水压平成“纸”: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水。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待稍干,观察贴在棉布上的“纸”。然后,小心地把纸从棉布上揭下来。

交流、比较造好的纸。 4.了解现代工业造纸。

现代工厂造纸,也像我们这样吗? 观看现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4.观察纸制品,收集纸样。

第三课时

不同用途的纸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并搜集一些纸样,带到课堂上以备观察研究用。

2.胶水(或双面胶带)。 教师准备:

玻璃片、滴管、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每组一份。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教师向大家介绍自己观察、搜集到的纸,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学生分小组交流各自搜集到的纸样。

全班交流各种搜集到的纸样,并说说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时,有什么新的问题和想法? 2.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不同用途的纸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怎样来观察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承受拉伸的性能以及承受弯曲的性能?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两项研究活动进行对比观察研究。 交流在研究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选择合适的书写纸。

思考:一张比较好的书写纸在吸水性、承受拉伸性方面应具有怎样的性能?

比较几种常见的书写纸在吸水性和抗拉伸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选择不同的书写纸。

第四课时

做一辆纸车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各种厚薄不同的纸若干。 教师准备:

各种汽车图片;自制纸车模型。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观察汽车图片,说说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 2.做一辆纸车。 (1)做什么样的车?

小组讨论。准备做一辆什么式样的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用什么纸做? 选用什么样的纸来做车厢? 用什么纸做车轮?轮轴怎么做? (3)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思考:制作一辆纸车可以分哪几个步骤?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说说“先做底盘、车厢,再做车轮”的再由。 两人合做一辆纸车。 3.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做完了纸车,试试纸车能跑起来吗?能跑多远? 与其他同学的纸车比较,谁的纸车跑得远? 我的纸车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4.课后,寻找更合适的纸张,改进自己的纸车,使它跑得更稳、跑得更远?

第六单元

米饭和淀粉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比较稻谷、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细致地观察。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的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认识稻谷、糙米和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探讨米饭的来历时,体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小懂得爱护粮食。

5.意识到科学家对人类生活作出的杰出贡献。

6.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评价

写一篇小论文描述米饭的来历。 办一份关于粮食与人的小报。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稻谷的观察

教学准备:

1、各种种子、玉米、豆子、花生米等,日常食用的大米各几粒。2.挂图或投影片、放大镜。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

观察各种种子,了解这些种子的名称,从中找出水稻的种子。

观察水稻种子。

水稻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说说我们用水稻的种子做什么?推测稻壳里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去了壳的水稻种子叫什么?将水稻去壳,观察它的样子。

“去了壳的水稻种子就做食用大米吗?”比较糙米和食用大米有什么不同。

2.想办法把糙米变成食用大米。

3.讨论平时食用的大米是像我们这样加工出来的吗?可能是怎样加工的?

第二课时

大米的观察

教学准备

参照教材的要求,选择3~4种米,按学生数用小袋装好。另为每个学生提供白纸1张,牙签或火柴1支、放大镜1个。 教学活动过程

1.讨论话题。

所有的米都一样吗?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哪些关系?

2.观察小袋里的米。

面对一小袋米、一张白纸、一支牙签或火柴、放大镜,你准备怎样用这些东西进行观察?你准备从那些方面进行观察?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丰富观察的内容和方法,然后鼓励学生想办法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争取有更多的发现,有独特的发现。 3.交流观察的结果。

根据米的一般属性,即形状、颜色、大小、长短,把米分成几类?各类有多少粒?你是怎样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

4.布置课外的观察。

观察家中的米同今天观察的哪一种米相似,吃饭时留心品尝这种米做的饭的气味和味道。

第三课时

米饭的观察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每个学生带一团米饭和一些大米。教师为每组准备金属汤匙1个、1小包淀粉、筷子1双、蜡烛1支、碘酒和滴管、水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比较米饭的米粒。 比较有两层内容。

·每人带来的米饭所用的米不完全相同,但是都变成了米饭,米饭的样子相同吗?比较各种米饭,能不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区别?

比较饭粒和米粒,说说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期说到的变化可能有大小、软硬、粘不粘手、颜色、形状、放在口里的感觉,加压后的变形、放在瓶子里摇动的声音等。这项观察需要学生想各种办法,运用各种感官。

2研究米饭的味道。

教学时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说出自己的感觉。等到有一部分人品尝到甜味后,再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还可以鼓励学生再试一次。

3.认识淀粉。

了解三种米粒中是否都含有淀粉。 观察淀粉,用手指捻一捻有什么感觉。 观察加水、加热后淀粉的变化。 观察淀粉糊、米饭滴碘酒后的变化。

这项活动也可以分两次进行。首先观察淀粉糊的变化,然后推测:米饭和米粒含有淀粉,滴碘酒,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最后做实验验证。

4.交流。

注:碘酒在使用时加约1倍稀释后淀粉时颜色会显得蓝一些,米饭、米粒在滴碘酒前用水湿一湿,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第四课时

淀粉的踪迹

教学准备

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玻璃杯、小玻璃瓶或试管、白纸5张、牙签2支。以上材料每小组一份。学生准备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等食品。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用放大镜观察两种粉末的外观特征;

用手捻一捻两种粉末,比较触摸的感觉。

2、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后的反应。

将一定数量的淀粉与滑石粉混合在一起,滴一滴碘酒;

减少淀粉的数量,滴一滴碘酒;

再减少淀粉的数量,滴一滴碘酒;

让学生猜测当淀粉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出现蓝色吗?

3、做米粉老虎实验。

用米饭或米粉做做的食物在白纸上留下老虎脚印般的梅花点子,图上碘酒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讨论,这个方法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4. 用碘酒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分析和讨论教材第73页图中的食物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并把讨论结果记入教材中的表格里;

让学生猜测自己带来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用滴碘酒的方法加以验证。

5. 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

分装淀粉糊;

在第一个瓶子里滴入碘酒,并观察;

在第二个瓶子里加入唾液,摇匀后滴入碘酒,再观察;

讨论两个瓶子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 (2000字)

《制作指南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指南针》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有趣的磁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内容共分三大环节:一是探究辨别方向的多种方法;二是认识指南针;三是制作指南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但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磁铁的性质为人们服务的,学生还会产生许多疑问。本课利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多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确指南针是准确测量方位的仪器之一,它是根据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使用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做一个指南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七课,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能量表现形式—磁现象”中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磁铁具有N、S两个磁极,能指示南北极、指南针不同的形状,有想制作一个指南针的愿望。本课是在前六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造指南针,加深和扩展对磁现象的认识,感受到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应用,是属于知识向技术的转化,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磁化现象”。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会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对的培养,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科学现象,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还有所欠缺,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指南针的合理方案。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习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制作出磁针能水平自由旋转的指南针。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了解用途和用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判断指南针的南北两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述指南针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研究的愉快及成功的喜悦;提高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三、设计思路: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指南针,但是要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习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并能够制作简单的指南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一点正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落实实验方法,实验得出结论,实践应用”这一常用教法中学到科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按照实践学习活动的顺序分成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本单元学过的磁极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指示南北方向,并认识到安装磁针的多种方法。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提升学科学的兴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方法,使指南针制作越来越精确。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材料:磁铁、教学指南针、大头针、方向坐标纸,、水盆、吹塑纸,实验观察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司南”“罗盘”等图片)、重复试验(保证实验的成功性)。

2、学生准备: 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是大家对指南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

指南针的基本构造:磁针、方向指示盘、支架

磁铁原理:磁铁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相反

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指南针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相同

(二)

课件展示:内容包括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

(三)探究用指南针指方向:

思考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学生回答,如果有不足之处,再由老师补充。 (指南、测高、测角度、辨别方向等方面)

(四)制作指南针

1、在了解了指南针以及其使用方法后,怎样制作一个指南针呢?

2、老师介绍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老师示范制作指南针的整个过程,在制作的同时,给予同学们讲解正准确地制作步骤及方法;

实验过程:

⑴、磁化大头针

⑵、检验大头针是否被磁化

⑶、测试大头针的南北极 (思考: 为什么桌子上磁针不能指向南北呢?你有哪些方法是磁针能指向南北?磁针是如何使用的? 使用方法:把指南针水平放置,指针停止摆动时,指示方向则为南北方向。

让磁针保持水平的方法:

? 方法一:将磁针放置在一个托架上,且容易沿竖轴轻松转动或用细线将其横向悬挂

在空中,可自由转动;

? 方法二:使磁针漂浮在水面,能沿着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⑷、将磁化后的大头针穿在吹塑纸上

⑸、将其水平放置在水面上

⑹、用教学指南针验证制作的指南针)

4、老师再次复述实验的过程,并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

5、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同学分成

(六)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水以及实验记录表)

6、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根据记录表的内容,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事项及实验结果;

7、由老师用指南针对同学们所制作的指南针进行验证(可能出现的情况:一部分实验成功、一部分实验失败;让实验做成功的小组与未成功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交流实验过程,找出实验未成功的原因,再次重复实验)。

(五)总结

1、由老师总结,带领大家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实验过程;

2、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让同学们自己回去探究??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科学

教教学

案案

(5000[1000案

字] 字字

)

]

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教学重点:

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

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 教学准备:

1.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准备笔、塑料杯、尺子、水、纸张、电子琴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师:咦,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

师:哦,同学们的耳朵真灵啊!对了,听到铃声,我们知道上课了。今天罗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大家欢迎吗?(生:欢迎)那你们表示一下。(生:鼓掌。)2 师:谢谢大家!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同学们给我的热烈掌声,哇,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声音,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同学们想去吗?

师:好,那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做个什么游戏呢?看一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猜猜我是谁?这个游戏怎么做呢?罗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规则是:第

一、第二组向左转,第

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请另一组同学猜他是谁?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明白了没有?(学生做游戏)

师:好,请大家转过来。请坐下。刚才我们一起做的这个游戏,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厉害,有的同学声音变了,你们都能猜出来,你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声音)

师:好,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听听声音》,幻灯片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让学生认真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现在请大家安静的倾听一下周围的声音,看谁的耳朵最灵,听到的声音最多,并且还能说出这些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1分钟后抽生说)

师:说得好,生活中就只有这种声音吗?

师:对了,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吧,不过要将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哦!(通过电脑播放,让学生边听边记录后汇报)

3 师:在自然界、在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抽生说)你能将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吗?(抽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师:那闹钟的声音是属于哪一类?

师:很好,自然界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受人为控制的,而人类活动的声音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你们还想探索更多声音的奥秘吗?

2、探索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好,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哦!老师在这设置了“智力闯三关”,同学们有信心闯吗? (1)、探索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OK,第一关,看,篮子里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试着想办法让这些固体发出声音,并说说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各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都用不同物体做了示范,发现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都相同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板书)! 师:好,成功闯过了第一关!鼓励一下自己(掌声!)接着是第二关,有信心吗?

(2)、探索液体能发出声音

师:看,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水)水是液体。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办法使这种液体-水发出声音吧!(学生讨论并做实验后抽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每种方法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推荐第9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构思:

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活动流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 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 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教学反思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009——2010学年度)

阿尔乡九年制学校

张丽妍

推荐第10篇:小学科学《灯泡亮了》教案

《灯泡亮了》

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像灯泡亮了这种现象更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电的世界,满足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解暗箱\"的方式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简单电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声、光、电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强烈,学生探究的欲望很高,需要科学的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能用导线、灯泡等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情感目标:

对电能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交流;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识目标

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教具学具:

学生用:手电筒8个,电池、灯泡、开关、电池夹、导线、灯座各5套,灯泡5个。 教师用:自制PPT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人有两件宝”,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双手和大脑。 师:大家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教师演示)。今天老师非常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我们猜几个脑筋急转弯,好吗? 生:好。

师:一片大草地? 生:

生:

师:又一片大草地?

师:熊猫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师:假如你有一双翅膀,你会做什么? 生:飞。 生:想飞。

生:到蓝天上看一看。 生:想把它拔下来。 生:飞到白云上。

师: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假如你们真的有一双翅膀,同学们一定会放飞自己的想像,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创设情景,发现暗箱

【4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夜幕下的滕州的图片,想不想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图片)

师:谁来说一下,当你看到如此美丽夜景,你想到了什么? 生1:滕州夜晚的景色。 生2:灯。

生3: 灯泡亮了很美。

生4:夜晚有灯点亮真的很漂亮。 生5: ……

师:看来,同学们对灯充满了好奇,灯能让夜晚变得更加的美丽,那你想更深入的研究它们吗? 生:想

师:老师今天就把它给带来了,认识吗? 生:手电筒

师:对,是手电筒,会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演示)对,只要把开关轻轻往上一推,怎么样? 生:灯泡亮了。 师:对,灯泡亮了。(板书课题。) 师:对于手电筒,你有什么要研究的问题? 生1:手电筒里有什么? 生2: 手电筒为什么会亮? 生3:灯泡为什么会亮? ……

二、依据事实,猜测暗箱

【5分钟开始】

师:灯泡为什么会亮呢?手电筒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请大家猜一猜。 生:我认为里面有灯泡,电池,开关,导线,镜片,铁皮……

师:你们认为手电筒里有这么多东西,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材料,怎样组装起来,灯泡才会亮呢?请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讨论,试着把你的猜想画下来,好吗?

(生画,师指导) 师:请同学们坐好,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把你画得给大家展示展示? 生上台展示。(把记录单放在投影上展示)

师:你来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是怎么想的? 生讲解。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讲一讲? (学生自由上台讲解)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关键需要哪些材料?

生:要有电池。 师:(实物讲解)电池分为正极和负极,知道哪是正极哪是负极吗?介绍电池夹 师:还需要什么?

生:我认为还需要灯泡。

师:把电池的两端同灯泡的螺纹和下面的小白点用电线分别连起来,只有这样连接时,电流才能通过灯丝,灯泡才能亮。介绍灯座 生:开关。

师:画开关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画两个小圆圈,再画一条斜线。(师演示) 师:要想把它们连起来,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导线。

师:电线又叫导线。

三、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1)制定方案 【14分钟开始】 师: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小灯泡就能亮吗? 生:能(或者不能)。 师: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同学们可用老师给你们准备这些材料,组装一下,看看灯泡能否亮起来?为了方便大家操作,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辅助材料,这是一个电池夹,它是用来固定电池的,它叫小灯座,可以固定小灯泡。(师边讲边演示,并点明电池放的位置,怎样插导线等) 师:大家小组内要注意合作,就利用这些材料来实现你的想法,看看灯泡能亮吗?听好要求:不要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我们要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揭开手电筒的秘密。 (2)实施探究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适当加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你们小组的小灯泡已经亮了,你们太棒了,可以帮一帮其他同学)。

(3)展示交流 【第24分钟开始】

师:通过大家努力,各个小组的灯泡都亮起来了,大家真了不起!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连接的?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合作的非常认真,你们是怎样把小灯泡接亮的?哪个小组上来讲一讲?

师:真的亮了!你们是怎么连的?给大家讲一讲吧!

生讲解。我们把电池放在电池盒里,灯泡放在灯座上,用导线再连上开关,灯泡就亮了。 师:他们不仅连的好,讲得也好。(掌声鼓励) 师:还有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师:刚才这些小组都把他们的小灯泡接亮了,有没有不亮的?大家帮着找找原因。 (师生共同找不亮的原因) 【第27分钟开始】

师:通过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将开关、电池、小灯泡用导线依次连接起来,灯泡就会亮。

师:我们就说这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你认为一个完整的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作用各是什么?

生: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电路由电池、导线、开关、灯泡四部分组成。

生:电池供电,开关能控制灯泡的亮、灭,导线是电的通道,灯泡能发光。 师:(指图讲解)电池供电我们可以把它叫电源,电池是电的一种来源,人们习惯把它叫做电源。教师讲解电池可以用符号表示( )。

小灯泡通电后才发光,我们叫它用电器。灯泡是用电工作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凡是用电工作的,人们统称用电器。可以用符号表示( )所以一个的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老师发现各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电路,记录的连接图就是电路图,它可以用画实物的方式表示(师展示学生作品),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这样一种简单的符号来表示。

师:现在我们把大家的连接用符号表示出来,好吗? 【第32分钟开始】

生:电池、电线、开关、灯泡。

师:看来一个完整的电路就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四部分组成的。 (4)揭示暗箱 【第34分钟开始】

师:只要把这四部分正确地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那我们刚才对手电筒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手电筒内部的结构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拆开手电筒看一看。

师:对拆开看一看,在拆开之前,老师有几点建议:注意在拆的时候,要按顺序把拆下来的器件摆好。观察完之后,在按顺序组装好。仔细观察,看一看手电筒内部的结构和我们刚才想的是否一样。好,开始。

(学生观察,并记录,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在拆装手电筒的过程中做的非常认真,谁汇报一下? 生:手电筒内有电池、灯泡、弹簧、铜片 师: 弹簧铜片有什么作用。 生:它们能导电。

师:金属部件代替导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开关一闭合,电路就通了。看来刚才我们对手电筒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你们太棒了!(鼓掌)

四、总结应用,升华暗箱

【第39分钟开始】

师:科学的解释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同学们所具备的联想力和探究能力。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我们是怎样验证灯泡亮了的呢?谁来说一说? (师生共同回顾猜想探究过程)

师:刚才我们一起揭开了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现在的手电筒非常的普通,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能不能对现有的手电筒改进一下,或者发明一种新式手电筒?

生:能,我可以让两个灯泡同时亮。 生:我可以让九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生:我想设计一个节能手电筒。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大家想不想试试?要想试试你们的想法,就要首先考虑还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样连接?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进行你的研究。下节课我们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第11篇:小学六年级科学支教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支教教案

姓名:杨连杰(城规)涂成祥(建筑) 年级:大一

院系:建城学院(城乡规划) 主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介绍月球的基本信息和一些有关月亮的知识引发同学对宇宙科学兴趣。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同学们知道的关于月球的资料特征制作自己的 “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 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4.介绍:介绍关于月亮的信息

5、讨论:从介绍中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更进一步的了解。

6、师:对于对月球的知识,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根据我的介绍和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你们知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知道的月球资料按照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巡视指导。(要求:轮流发言;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 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 动记录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 的展示评价活动、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第12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第13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

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

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学无止境,还希望向各位专家和同仁学习。

第14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课题二: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让学生猜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发生变化可能要多长时间,几天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即时发现变化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课题三:从实验中获得的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处理数据

各小组汇报各组数据

对比看看各自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各小组报告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结论

师小结说明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四、思考

根据比较种子萌发的条件与生长的条件,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课题四: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节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讲述春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

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在春天、夏天,毛虫、小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毛虫从哪里来;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化,还有嫩叶吃吗?

二、学生说说自己对九月的动植物有哪些了解?

师:在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冬天,蝴蝶,小树怎样过冬,明年还有小毛吗;别的动植物怎样过冬,九月怎样生活?】

学生试着说说,

三、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让学生猜猜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动植物过冬的故事;自己可以选择哪些动植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看记录表,明确怎样记录

四、小结

课题五: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让学生列举鱼和蚯蚓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

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生活环境

让学生说一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三、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让生说说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需要有什么异同的地方

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和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四、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自己能学习到什么

课题六: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的鱼和蚯蚓,增强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准备:建立栖息地的材料,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养殖场所为满足动物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师小结:我们要为动物建立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的

二、建立栖息地

让学生说一说建立一个栖息地要什么材料,

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活动

建立好后,讨论: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标记;放哪里;怎样不间断记录,怎样分工管理好栖息地

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观察的活动内容,使学生明确建立栖息地的目的,然后讨论:自己对哪一向观察内容感兴趣;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内容有怎样的表现

课题七: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学习从动物的感官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学习象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呢

二、看科学家的记录

师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三、说说我们怎样学着象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说说我们应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课题八: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能一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记录表,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

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按照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学生自己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发现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四、扩展

讨论:气温下降了,鱼和蚯蚓的行为有什么变化,什么温度下他们开始发生变化

课题九: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1,通过比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理前八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

二、讨论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松树、仙人掌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师:松树、仙人掌的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试着回答

让学生说说这三种植物的叶子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三、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师介绍这两种鸟 2,学生活动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的关系,分析这两种鸟的迁徙习性与获取事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思考:它们的数量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

四、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让学生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让学生说一说人、鱼和蚯蚓感到危险时怎样作出反应

3、让学生说一说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让学生思考:人、鱼和蚯蚓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师:现在能说出动植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学生试着回答 课题十: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的学习

2、了解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讨论哪里是我们人的栖息地

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我们在家和学校进行哪些活动;家和学校嫩够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比较动植物,人的生活需要

让学生分别说说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将动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让学生比较人和动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人是怎样过冬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

课题一: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对太阳的研究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5,知道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6,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门,清澄晨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谁来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呢?

二、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将自己知道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全班进行收集关于太阳的故事

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

三、交流感受

讲故事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听故事的同学对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四、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

同学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课题二: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知道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7,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目标4,5, 教学难点:目标6,7

教学准备:竿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关,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把

二、观察影子

讨论:对于影子,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观测影子:先讨论观测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观测活动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你们发现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3,拓展 师: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 生试着回答阳光是怎么传播的

课题三: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4,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5,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6,认识到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7,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4,2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木块,纸板,塑料板,玻璃板,平面镜,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学生讨论: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用平面镜照亮小球,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师: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让学生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制作观景箱

1,让学生看图了解制作的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制作好后,让学生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4,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线走过的路线

课题四: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2,8

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课题五: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做好观测记录 5,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6,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 7,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有关 教学重点:目标2,4 教学难点:目标3,6

教学准备: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白天,没有太阳,也是亮的,这些光是从哪里来的?

二、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让学生讨论: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进行探究物体反射光的强弱的活动并进行记录

3,学生相互交流: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物体的什么特性影响物体

反射光的本领

三、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为什么选用黑白纸筒;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还要什么工具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活动后,学生间相互交流:经过探究和数据的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哪种纸的温度上升最快,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课题六: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1,会使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出地表温度,并进行比较

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4,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5,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5

教学准备:温度计,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出还是背阴处;不同季节,我们的选择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让学生讨论: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2、测量,测量后整理数据

3、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学生讨论: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可以选哪些材料和工具,判断温度的差别有哪些方法,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分析探究的方法, 4,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科学 怎么样进行改进,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5,拓展:让学生使用很多面镜子试一试

课题七: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认识阳光下的物体再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5,了解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量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把。

二、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获得原始资料------推理,假设-----做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结论----用更多的事实验证 2,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找出所以光与影子的饿科学资料,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3,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4,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三、科学道理的应用

让学生合作与讨论:生活中遇到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设计活动: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题八: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能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6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模型,太阳能热水器结构,工作原理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设计前的准备: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2,明确设计要求:能够装200毫升水,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尽可能在短时

间内使温度上升

3,让学生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采用哪些有效措施;

三、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课题九: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1,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4,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5,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6,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7,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 8,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就把它制作出来

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按设计的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并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三、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劣,需要哪些指标和参数 2,开展检测活动

四、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

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摆放的方式;颜色的因素

五、设计活动

让生思考: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课题十: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1,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

3,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4,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了解太阳能再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目标4,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何利用太阳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讨论

师:太阳能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并回答: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查阅资料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评价的方式,相互学习

四、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三单元

课题一: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对研究材料的特征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5,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导线,钢笔,粉笔,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材料

二、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让学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交流自己找到的材料

师进行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

三、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让学生认识提供的材料

师: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特征

各小组从中选一个特征来研究,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用什么工具

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四、动手研究

师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

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交流:自己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成果,研究中的新发现

五、扩展

师:你们还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学生制定课后研究计划,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课题三:各种材料的锅

教学目标:1,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

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会做简单的对比实验

3,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5,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6,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不良导体和良导体 教学重点:目标1,4,5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家里都有锅,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

二、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

师:以下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

学生分析提供的材料,预测哪些能做锅,预测哪些不能做锅,写出自己的理由

三、设计研究方案

让学生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四、完善方案

让学生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互交流,最终完善实验方案

五、实验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六、交流整理,形成结论

交流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七、扩展实验

做“纸锅”实验

课题四:被种下的材料

教学目标:1,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

2,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3,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4,事物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5,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目标2,5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铁铲,刷子,放大镜,报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果我们把材料象种子一样种在地里,材料会发生变化吗

二、制定实验计划

让学生讨论:把材料种在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材料的变化,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十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

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用什么材料研究比较好

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

制定小组研究计划

三、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

四、种材料

五、挖材料

六、讨论观察方法

师:我们需要观察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讨论确定观察方法

七、对比观察

分小组观察材料的变化情况

八、交流整理

学生相互交流:这些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因素影响了材料的变化,

根据研究结果将材料进行分类

九、播种信息

师:把材料埋在地下100年后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预测,哪些材料发生变化,哪些材料不发生变化,

讨论:用什么材料包装写好的信息

课题五:材料的选择

教学目标: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

2,能把物品的功能和材料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

3,意识到只有使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物品才能发挥物品的正常功能

4,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处

5,知道选择材料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准备:接线板,电熨斗,眼镜,保鲜薄膜,塑料水杯,牙刷,拖鞋,电线等 教学过程:

一、研究物体的不同部分要用不同的材料

师出示接线板,电熨斗,眼镜问:这些物品用了什么材料,用这些材料有什么好处?学生试着回答

二、研究一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知道的塑料有哪些特征?

学生观察塑料制成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利用了塑料的那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不同的物品,可以制成哪些物品,利用了材料的什么特征

小结: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人们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来充分利用材料

三、研究物品用了不合适的材料的后果

师出示:装水的布袋,塑料刀具,橡皮榔头,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说说使用这些物品会出现什么问题

四、讨论:在选材料制作物品时,因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

交流总结:选材应考虑的因素有: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成本

五、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调查:一个学期用多少草稿本,浪费多少。

讨论:改进草稿本的话,我们希望这种草稿本有什么特征,什么材料能满足这些材料

选出效果最好的材料做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课题六:保护鸡蛋

教学目标:1,能动手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2,能画出表达明确的设计示意图

3,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4,体验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准备:鸡蛋,铜片,细铁丝,铝片,塑料,玻璃片,陶瓷片,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容易摔坏,怎样保护它们不被摔坏呢?

二、提出研究问题

假设我们把鸡蛋从高处落下又不想鸡蛋摔坏,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

三、选择材料制作鸡蛋保护器

讨论:选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制作鸡蛋保护器

让学生设计制作鸡蛋保护器: 讨论设计方案:画鸡蛋保护器的示意图

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四、学生制作鸡蛋保护器

五、鸡蛋保护器的实验

分小组实验

总结: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从结构,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总结

课题七:材料进步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对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的信息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3,能按天然材料和人早材料进行分类

4,了解材料的进步历程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准备:材料:眼镜,雨鞋,棉衣,磨刀石,泡末塑料,木登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见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吗?

二、建立人造材料和自然材料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眼镜,雨鞋,棉衣,磨刀石,泡末塑料,木登子,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讨论这些材料分别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三、找找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四、理解人造材料的好处

让学生思考:人造材料有那些好处

五、布料进步的历程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讲述人类穿着的发展过程

说说人们多穿着的材料做了哪些改进呢和原来的比起来又有什么进步呢

师小结

课题八:材料的再利用:

教学目标:1,能根据废旧物品材料的特点制订材料的再利用计划,

2,感受到有些废旧材料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

3,知道人造材料在加工过程中都有复杂的工序,会产生一些飞舞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4,知道大量使用方便的一次性包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教学重难点:目标1,4

教学过程:

一、饮料罐的故事

师:谁知道易拉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讲述易拉罐的故事

二、讨论生产饮料罐的过程中会带来的各种问题

讨论:在生产铝罐中会消耗哪些宝贵的资源,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三、讨论:自己对材料的过度使用的看法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材料的事例?

四、我们要利用废旧材料,

讲述人们利用废旧材料的故事

五、怎样利用废旧材料

让学生说一说:废旧材料的那些特点可以让我们利用,利用废旧材料可以制作哪些物品

六、用废旧材料制作物品

制定制作计划,

完成制作

课题九:新材料的畅想

教学目标:1,感受到新材料的发现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2,意识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研究,发明新材料

3,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4,认识几种新材料,

5,了解到周围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材料:白纸、锡纸、塑料薄膜,胶水,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寻找白纸的缺点

让学生说说白纸有哪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白纸和锡纸,塑料薄膜比有什么缺点?

讨论怎样克服白纸的这些缺点,拿出解决方案

二、制作符合要求的复合纸

用白纸,塑料薄膜,锡纸粘连在一起的方法制作复合纸

讨论制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学生动手制作

用实验检验制作的复合纸的防水性和结实程度,说说复合纸的特性,

讨论这样的复合纸可以制作哪些物品

三、寻找生活中的复合纸物品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复合纸制作的物品,这些复合纸有什么特点,

讨论复合纸的这些特点有什么用

四、认识几种新材料

五、感受新材料的发明过程

阅读相关资料

六、说说自己对新材料有什么畅想 第四单元

课题一: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手段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身体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小馒头,消化器官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

二、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事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身上的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消化器官模型

将制作好的消化器官模型连接起来,对照消化系统图,检查是否连接错误

三、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让学生用文字或者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让学生说说消化器官各部分起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停留的时间是大约为24小时,你有什么想法,

四、保护消化器官

师:我们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小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让学生说说自己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为什么生病?

五、小结

课题二: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科学的方法来判断知道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对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为什么需要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师说明

二、摄入能量要适当

师:食物中的那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

三、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让学生拿出自己一天事物的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

3,统计小组,全般同学,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过多的和不足的有多少

4,学生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不足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四、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学生活动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2,让学生说说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造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

五、学生活动:为自己设计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

课题三: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是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绿色食品包装袋,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果一个人活到70,每天按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那他这一生要吃多少食物?如果吃的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说明:为了身体健康,我们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看教材,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讨论交流:教材列举的食物哪些不能吃,哪些少吃,为什么? 小结

三、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师: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丛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哪种比较好,为什么? 师小结

出示绿色食品标志,指导学生认识。 让学生说说哪些是绿色食品

课题四: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水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观察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一快肉,植物全株,放大镜,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和滴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意义

师说明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我们身体那里有水,有多少水?

让学生讨论:我们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解剖鱼或者鸡,看看鱼或鸡哪些地方有水?

让学生猜测我们身体哪些地方有水?

师小结

计算自己身体有多少水?

三、水在事物消化中的作用

让学生体验,思考: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对比实验:把馒头放进嘴里,嚼不同的时间,然后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食物还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课题五: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科学怎样饮水,

2,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二、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师: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怎样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

学生统计计算自己每天的排水量

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

讲解怎样通过计算来知道我们喝的水够不够

三、我们应该喝多少水?

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师讲述饮水卫生的常识

四、让学生向家长宣传饮水健康的知识

课题六: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

教学目标:1,认识呼吸的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2,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准备:呼吸系统挂图,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 教学过程:

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体验活动:学生想办法感觉自己在呼吸的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师讲解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二、认识呼吸器官:

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讨论:呼吸器官有哪些? 师小结

三、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师知道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汇报交流,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和自己的猜测正确吗 阅读资料,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

四、小结

课题七: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开展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预报的资料

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表

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师:健康的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师: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指导学生看空气质量报告:讲解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分别代表的意思

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二、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师:除了室外的空气受到污染外,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阅读资料

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室内或室外的一个地方考察,制定考察计划

三、改善周围的空气只连个创造美好的环境

让学生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和家人商量如何减少居室污染,

课题八: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指导学生准确的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以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皮球,海绵,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体育锻炼对我们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讨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师:我们运动前和运动后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怎样测试才比较准确呢?

分组活动:测试记录平静时和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交流汇报: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为什么会加快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师讲解心脏的位置,功能,

模仿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反复挤压,送开皮球,体会心脏肌肉的力量

反复挤压,松开水中的海绵,体会水被挤出和回流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心脏不停推动血液在身体循环的意义 小结

四、计算

让学生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比平静时多多少

让学生讨论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比平静时增加了,说明了什么,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有什么好处 小结

课题九: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教学目标:1,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并能长期坚持锻炼,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了解有关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准备: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挂图,装满水的塑料瓶,口袋,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说说运动员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二、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好处

让学生观察做曲臂,伸臂动作,看手臂上的肌肉骨骼关节有什么变化,思考手臂是怎样运动的

汇报交流

师说明:骨骼,肌肉,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它们的影响

三、运动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说说运动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

四、让我们开始锻炼把

师讲解:制定锻炼计划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 相互间交流锻炼计划,

介绍检测锻炼检测结果的方法

课题十: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1,回顾,小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健康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制定健康生活守则

2,评价自己和同学本单元的学习,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什么进步,怎样进一步保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

二、评价总结

师指导评价,定出评价内容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三、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说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制定健康生活守则,交流健康生活守则

师总结

第15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课前延伸】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1)用湿布在镜子上擦一下,观察镜子上的水有什么变化?

(2)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

(3)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要让湿衣服尽快的干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做小实验: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注意:写“大家”时用水量要少,写“好”时用水量要多)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水飞散到空气中看不见了,因为它变成了水蒸气。板书:水水蒸气 师:今天老师写“好”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蒸发、蒸发时有什么变化以及怎样加快蒸发。刚才同学们是从视觉上观察了蒸发,那么蒸发时还有什么变化?下面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一起探究一下。

[评析]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

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课件出示活动内容:用手指蘸水,涂抹在胳膊上,仔细观察、感受。(1)你发现胳膊上的水有什么变化?(2)对着胳膊上的水轻轻吹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并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评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有部分孩子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积极思考,只是看别人做实验,致使个体很难得到发展,合作没有效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完成的探究实验或课堂训练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把水涂在胳膊上轻轻吹一下,水蒸发的同时胳膊会感觉到凉。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呢?(教师停顿,等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酒精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活动

(二)取一支温度计,记录下此时的温度。然后把温度计的液泡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记录次数 温度(℃ )

1(蘸酒精前)

2 (从酒精中取出后)

3 (从酒精中取出后)

4 (从酒精中取出后)

根据活动内容,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规律。 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完成,并记录了实验结果,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温度下降的结论。

师:仅凭一组实验数据就得出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科学不是偶然,至少要有三组数据,才能下结论。下面再请两组同学汇报结果。 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依然表示温度是下降的。

师:三组实验都证明了,液泡上的酒精蒸发时,温度是下降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呢?

生:因为酒精蒸发吸收了温度计液泡的热量。

教师板书:蒸发水水蒸气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蒸发吸热,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或感受到哪些蒸发吸热的事例?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评析]“蒸发吸热”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蒸发吸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本节课的初步合作探究。实验利用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直观的展示出蒸发吸热的本质。课本设计的是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来观察示数的变化,但是水的蒸发比较慢,使探究活动的时间变长,阻碍了下面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把水改为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为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蒸发及蒸发吸热,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加快蒸发?

教师再现课前设置的情景:让黑板上的水尽快蒸发的方法。 教师板书:吹烤摊开

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现在猜想一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快水的蒸发? 生: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我们不能都到黑板上来做实验,我们用胶头滴管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想办法让这滴水蒸发变快?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看着学案。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

学生合作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向一滴水吹气,发现吹气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 二组:我们把一块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水,在蒸发皿上滴等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加热的蒸发快。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教师在学生汇报完后引导学生说出蒸发快慢跟温度、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并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液体表面积

[评析]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该实验既

用到对比实验法又用到控制变量法。为更好的控制水量做对比实验,教师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领悟到科学的严谨性。本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 保护地球。

3、精讲点拨

教师对蒸发、蒸发吸热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作概括性小结,并鼓励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践。

4、巩固检测:梳理知识 再生疑问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课下可以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实验探究方法,利用你身边的生活物品来继续探究你的疑问,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评析]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本环节教学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一理念。

5、课后拓展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蒸发,蒸发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因为有了蒸发现象的存在,才使地球上有了美丽的彩虹、晶莹的露珠;又是因为蒸发现象的存在,使人类饱受旱涝之苦。所以蒸发现象既有有利一面,又有不利一面。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 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评析]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第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1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2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4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6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8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9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0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12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13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八、教学后记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14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15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16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7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18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19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

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八、教学后记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21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22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3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

)小组

检测日期:

开始时的

水温

5分钟时的水温

10分钟时的水温

15分钟时的水温

20分钟时的水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

八、教学后记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24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25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26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27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8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29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3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

31 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2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33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4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35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36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37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38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

39 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40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41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

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42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43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第五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44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计

45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46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计

第七课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

47 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八课

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48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9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50

第1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2+2教案

小 学 三 年 级 科 学 2+2 教 案

1

第一周

活动内容: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

活动结果:种子凤仙花。凤仙花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学习掌握播种技能,设计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1、学习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2、观察种子变化。

3、记录生长日记:观察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4、实地指导播种:(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金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帖住杯壁。(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的中间。(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 水 里 。

子。

第二周

活动内容:学习养蚕 活动目的:

学习掌握养蚕技能。

活动过程:

1、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观察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3、学习怎样饲养蚕。

4、养蚕窍门:(1)、桑叶。它一 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把它刷到桑叶上。(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净,切成碎片。

5、观察蚕怎样变化。

6、观察蚕茧和蚕丝。

活动结果:知道蚕的生命周期。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蚕的变化。

第三周

活动内容:土壤里有什么?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土壤里含有水、空气、沙、粘土、腐殖质等物质。注意事项:要讲究卫生,不要把土块乱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土壤中含有沙、泥土、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土壤是混合物。

1、用手摸土块感觉潮湿。

2、把土块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从土块中冒出气泡。

3、把水中的土块搅散,然后静止不动。

4、观察到沉降物被分成了二层,上层颗粒较细颜色较深的是粘土层,底层颗粒较大颜色较浅的是砂子。

5、用酒精灯加热土块,观察到:(1)、冒烟。(2)、闻到焦臭味。

4

第四周

活动内容:纸的奇遇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活动过程:

1、把纸塞到烧杯的底部。

2、压紧,使它不掉下来。

3、杯口朝下、竖直把烧杯压入水中。

4、竖直向上取出烧杯。

5、观察到纸是干的。

活动结果:烧杯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5

第五周

活动内容: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活动过程:

1、把一只烧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2、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烧杯斜着放入水中,是烧杯中灌满水。

3、在水下,把两只烧杯移到一起,倾斜第一只烧杯,是它里面的气泡漂到第二只烧杯里。

4、观察到:两只烧杯里的物质进行了交换。

活动结果:是空气赶走了杯中的水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6

第六周

活动内容:空气有重量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空气有重量。注意事项:不要把气球弄坏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有重量。

1、把两只气球吹到相同大小。

2、分别挂在细木棍的两端,并使它们达到平衡。

3、将一只气球刺破。

4、观察到:气球不平衡了。

7

第七周

活动内容: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活动过程:

1、将注射器吸进空气。

2、用橡皮堵住出口。

3、用里压活塞。

4、等压不动时松手。

5、观察到:空气被压缩而且压缩后的空气又弹回去了。

活动结果:空气可以压缩而且压缩空气有弹性。 注意事项:不要把注射器弄破了,防止刺破手。

第八周

活动内容:测量物体的温度

活动目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活动过程:实验一:测量水的温度。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实验二:测量室内室外的温度。

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2、选择适当的地点。

3、选择不同的时间。

活动结果:学生能用温度计能测量水、空气的温度。用体温计能测量人体的温度。

注意事项:

1、使用温度计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温度计摔坏。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2、要爱护实验仪器。

第九周

活动内容:水珠从哪里来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1、在烧杯内装入半杯热水,把干净的毛玻璃片盖在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则毛玻璃片上就出现水珠。

2、把盛有热水和的试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注意试管不要接触热水)。过一会,观察试管的外壁,会发现装冷水试管外壁上有水珠,盛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

装冷水试管外壁上有水珠,盛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

1、实验用热水温度不宜太高。

2、实验用冷水温度越低,效果越好。

3、试管外壁应先檫干净。手持试管的上部,同时放到烧杯内。

10

第十周

活动内容:水 的 蒸 发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活动过程:

1、在四块玻璃片上各滴等量的水。

2、用试管夹夹住其中一块在酒精灯上用微火加热,观察水滴,能很快蒸发干,而没加热的水滴仍未干。这说明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用不吸水的刀片,把一块玻璃水的水滴涂散开,尽量扩大其面积,过一会被涂散开的水滴未干。这说明水与空气接触面越大,蒸发越快。

4、把另一块玻璃上的水滴放在电扇前吹风(扇子),由于空气流动加快,被吹风的水滴先蒸发干,而没有吹风的水滴仍未干。这说明水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活动结果: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水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水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爱护实验仪器,实验完毕,收拾好仪器。

11

第十一周

活动内容:云和雾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将烧瓶内倒入半瓶温水,用直角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装在支架上。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使水沸腾。这时从玻璃管口冒出“白气”。

2、用试管夹夹住一个试管,把它套在玻璃管的口上,仍可见试管内有“白气”。

3、在试管下边用酒精灯加热,使试管内温度升高,则试管里“白气”消失,而在试管口外边有出现“白气”,这说明水蒸汽遇冷时才能凝结成很小的水珠。

活动结果:水蒸汽遇冷时才能凝结成很小的水珠。

注意事项:云和雾就是水蒸汽凝结成的“白气”。在高空是云,在低空就是雾。

12

第十二 周

活动内容:雨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把温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支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水沸腾后冒出大量的“白气”。

2、将装有冷水的蒸发皿、斜放在烧杯的上方。过一会就可看到水珠从蒸发皿上滴下。这是水蒸汽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许多小水珠浮在空中就

成为“云“云中的小水珠再逐渐聚合形成大的水滴,落下来就成为雨。

活动结果:云中的小水珠再逐渐聚合形成大的水滴,落下来就成为雨。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不要把烧杯碰破,不准乱洒水。

13

第十三周

活动内容:冰和霜的形成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在试管中倒入一半冷水,把插有温度计的胶塞盖在试管口上,使温度计浸入水个(不要触到试管低部),记录水的温度。

2、将碎冰块放入烧杯里并加食盐混合,然后将装有水的试管插入冰块里,当温度计逐渐下降到零度时,则停止下降。

3、取出试管,可见试管中的水完全结为冰,试管的外壁上则附着一层白霜。这说明水温降到摄氏零度时就结冰;水蒸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结成细小的冰粒就是霜。

活动结果:水温降到摄氏零度时就结冰;水蒸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结成细小的冰粒就是霜。

注意事项:试管中的水最好用冷开水,不含杂质。因含杂质的水冰点低,结冰效果不好。

14

第十四周

活动内容:磁铁的性质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知道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体。 活动过程:

实验一:磁铁能吸铁。

1、“给磁铁找朋友”把磁铁分别拿去接近各种物体。

2、观察到磁铁只吸引铁之类的物体,不吸引其它物体。

3、归纳总结出磁铁有吸铁的性质。实验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1、用玻璃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2、试一试分别用衣服、塑料、木块、布、手等隔着磁铁观察能不能吸铁。

3、观察到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活动结果: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

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五周

活动内容:磁 铁 的 两 极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极有两个磁极。 活动过程:

实验:磁铁的磁性两头强中间弱。

1、“两极对中间”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

2、观察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

3、这说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磁铁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一个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活动结果: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16

第十六周

活动内容:磁 铁 的 相 互 作 用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把磁铁A放在支架上。

2、用另一个磁铁B的S极分别去靠近磁铁A的S极和N极。

3、观察到磁铁B的S极与磁铁A的S极相互排斥,磁铁A的N极相互吸引。

4、用另一个磁铁B的N极分别去靠近磁铁A的S极和N极。

5、观察到磁铁B的N极与磁铁A的S极相互吸收,磁铁A的N极相互排斥。

活动结果:磁铁有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注意事项:

1、放磁铁的支架不能是铁的,并保证磁铁能旋转。

2、轻拿轻放,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17

第十七周

活动内容:磁力大小会变化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两极对中间”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去吸引图钉或铁圈。

2、观察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

3、这说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磁铁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一个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活动结果: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注意事项:

1、磁铁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断。

2、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3、注意安全。

第十八周

活动内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

1、把木块、石头、小纸片、啤酒瓶盖(盖沿朝上)、轻轻放在水面上。

2、观察到:木块上浮,石头下沉,啤酒瓶盖上浮,小纸片先漂浮后慢慢沉下去。

3、把木块、石头、小纸片、啤酒瓶盖(盖沿朝上)、放入水中。

4、观察到:木块上浮,石头下沉,啤酒瓶盖沉,小纸片先浮上来再慢慢沉下去。

活动结果: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会上浮。 注意事项:要爱护实验仪器,这些仪器易碎,不得摔打和重压。

第18篇:小学科学葵花向阳教案

葵花向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

3、能使用归纳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

4、能设法搜集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资料。

5、利用光对动物的影响,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共同得出自己的推论

2、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共同得出改进自己设计的捕捉害虫的装置;

3、能公正地评价别人和自己设计、制作的装置。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光对动物行为有什么影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向光性。

3、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在太空中植物的根会怎样生长,并能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难点:能独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材料准备:

有关向日葵在一天内花盘方向随太阳改变的图片、表现其他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图片和视频;两株生长状况一致的幼苗、纸盒、剪刀等。

四、课时安排:

安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拓展活动。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2、能通过观察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

3、能根据提示设计对比实验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光性运动。 难点:能独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游戏:让学生蒙上眼写字。

教师: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四个人一个小组,两人监督两人做,然后互换角色,游戏名字为闭眼写字,要求是从中体验闭眼写字的感受。

学生活动,体验闭眼写字的感受。

教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他在游戏中的感受? 学生回答。

2.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日常情况中)

教师:大家结合小游戏和日常经验,说说阳光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看来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光对我们周围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葵花向阳。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1:向日葵和阳光 1.光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说说光对植物的影响。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

2.向日葵与阳光。

教师: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提到了向日葵,请同学们观察书上P20向日葵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交流。(向日葵的“花盘”上午、中午、下午的位置不同。)

2、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向日葵的“花盘”与阳光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向日葵的“花盘”是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3、播放向日葵向光性课件。

4、教师小结: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是植物的向光性。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谁能举出更多的有关向光性的例子。(比如植物的茎或叶也具有向光性。)

学生举例。

2、课件展示其它植物的向光性。

3、引导学生总结: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向光性。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探究活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1、教师提示: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属对比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光这一条件变量,其他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2、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6、教师示范一组对比试验的制作过程。

7、学生回家后根据本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且记录。预习作业: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向性运动的资料。完成22页图。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植物还有其他的向性。

2、能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在太空中植物的根会怎样生长,并能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4、能利用光对动物的影响,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捕捉害虫的装置。5.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设计的捕捉害虫的装置并进行改进。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去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学生汇报向光性实验结果。

2、教师:我们已经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植物的向光性,那植物的其它特性还等待我们去验证。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1、学生交流搜集的其他向性运动的资料

2、观察书上P21图片,讨论:图中的根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引出根的向水性

3、你能证明:植物的根确实有向水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

4、还有哪些植物有类似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

5、植物根的向地性。

你能根据你们观察到的3种植物的生长图,说说它们的根茎生长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交流。

6、讨论:根据我们学到的向地性,你能设想一下,植物在太空中的时候,根会向什么地方生长吗?为什么?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2、教师总结: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2:光对动物的影响

1、观察P22 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光对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交流。

2、阅读科学在线,谈谈你的收获。

3、根据教材提示,设计捕捉有害害虫的装置。(1)分组设计。 (2)交流设计方案。 (3)小组互评。

(4)改进本组的设计。

4、回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捕虫装置,并使用自己制作的装置捕捉害虫。

六、板书设计

葵花向阳

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第19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二)知识与技能:

(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 3.铁丝或铝丝。

(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街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 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 (1)教师演示:吹泡泡。

(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 (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

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 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 (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 3.反思

(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4.讨论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与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到校园内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如: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等。

(2)将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请记在P75页的表格中或P10页的空档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外形样子。 (3)学生活动。

(4)教师与学生一道外出寻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3)老师结合学生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然后得出“植物”与“动物”的概念。

(三)要求课后继续研究。[板书]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

动物

非生物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 1.几种盆栽植物 2.各种植物的投影片。 3.学生自备一些小型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在校园里寻找了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发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物的问题好吗?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描述一些植物。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让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各种各样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它们的样子等。 A.分组观察;

B.分组互相说说带来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 C.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投影,介绍一些植物。 2.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看P12,找出桃树与向日葵不同与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比谁的发现多。 (2)班级交流。

(3)教师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讨论。 (4)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任意两种植物,说说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点。将结果记录在P75-76的表格中。

(三)课后继续观察比较。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录音或录像资料;狗、兔等动物的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

(1)师出示各种动物的投影,生认识这些动物。

(2)汇报交流并叙述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 (3)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4)小组游戏:猜一猜,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要求一方问一些动物的情况,对方回答。如:它长毛吗?它是吃肉的动物吗?它会生蛋吗?它有四条腿吗?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2.比较两种动物有不同与相同。 (1)比较狗和兔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生仔细观察、比较,将狗和兔的不同与相同写在P76的表格中。

(2)学生将自己比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长将本小组内的一致意见记在纸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任意两种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任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3.给动物分类。

(1)将搜集来的动物卡片,放在一起,把这些动物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在P16的表格和P77的表格中。 (2)汇报交流: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方法。

(三)课后继续比较一些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与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萝卜和兔子和实物或标本 2.有关尺蠖等动物植物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问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师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的多。 (3)再看看P17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5)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萝卜和兔子生存条件等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动植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 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支讨论: A.不同之处:

a.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b.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而动物却只靠吃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生。

c.大多数动物从小到大,一般只是个子变大,器官变化不大。而植物从小到大变化就大了。埋种→长出幼苗→长根长叶→开花结果→一直长几十米高。 B.相同之处:

生活环境相同,都会生长,都会死亡,有的都需要氧气等方面。学生说得越多越好。 2.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和植物。

(1)看录像,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与植物。 (2)交流、讨论一些动物与植物的情况。

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食物、繁殖等方面去考虑。 3.比较P19图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老虎与松树; (2)鱼与水草; (3)代鼠与树叶。 (4)人与动物。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P77的表格中。 4.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人是动物吗? (2)生回答。

(3)学生根据不时了解的有关黑猩猩的情况与人相比,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将结果记在P20的表格中。 (4)比较后进行交流。

(5)师生讨论,围绕以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人也是动物。需要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三)课后思考:

植物、动物、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

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2.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地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2)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各种纸张、纸的物品、放大镜、纱布、铁丝框、餐巾纸、木棒、豆浆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哪些物品是纸做的。

(1)学生汇报自己带来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用纸做的? (2)认识有哪些纸?

餐巾纸、卡纸、大白纸、牛皮纸、不透水的纸等以及光敏纸、热敏纸、压敏纸、电容纸等。 2.针对纸提出一些问题。

(1)对于纸你有些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呢? (2)学生提问。

(3)对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弄明白了呢? (4)学生回答。 3.研究纸。

(1)对于同学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呢? (3)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

(4)分组研究。4 人小组在一起,将带来的各种纸和物品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你还能够发现哪些其他同学没有发现的特点。

(5)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每个小组一齐到讲台前共同汇报厂家的情况。

(6)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小结:光滑粗糙、软硬、结实程度、吸水性等。并结合分析,说说各种纸的特点民用途之间的关系。 4.了解纸的发明史。

(1)教师结合刚才同学的介绍,补充介绍蔡伦发明纸的故事。 (2)介绍纸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5.动手造一张纸。 (1)简单介绍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后作业。查阅有关纸的介绍的资料。

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第5单元

自由研究

1、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研究会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辨认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 (2)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能记录和整理信息,能向大家表达与交流自己研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发现。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更多的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事物,进一步探究相关事物的特征,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爱提问题,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2)发展他们的虚心、客观、耐心细致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学生提问。

(二)选择问题。

1、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选择太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结合同学们选择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应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研究,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等。

(四)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切实右行的研究计划,例如: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的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员等。

(五)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安排的研究计划来自主开展对某种事物的观察、研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

(六)数据整理。

指导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发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奥秘。

(七)汇报交流。

1、可以交流本组的研究情况,也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争论。

2、汇报交流的一般步骤: (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3)获得了哪些信息资料?

(4)你是怎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 (5)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6)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研究完?

第20篇:小学科学《指南针》参考教案

指南针

一、教材背景与内容分析:

广义的指南针是指所有利用磁铁指向性来批示方向的仪器,包括称作“司南”“指南鱼”“罗盘”“指南针”等指方向的仪器。在人类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磁铁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用它制造了指示方向的仪器,特别是用于航海的磁罗盘,对促进当时世界贸易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到欧洲并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但怎样应用在指南针这种仪器上并不清楚,几乎所有的学生并不能正确使用指南针判别方向。他们知道指导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往往空泛而模糊,并不了解概况和意义。 本课从科技史角度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发展和应用的历史,能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指南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本课的内容还为下一课制作指南针作了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铺垫。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主要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和听老师讲解,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第二个活动是用指南针定方向,学习和练习用指南针测定方向。同时体会以观察者定物体的方向,物体的方向就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

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

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教学准备:

教具: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学具:每人一个指南针。

说明与提醒:每一个实验用的指南针教师最好课前检查一下,是否准确。 基础设计: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学生阅读讨论。

5.交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 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 (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 (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 (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 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 2.我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延伸:

1.我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

2.一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 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

小学科学资格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资格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