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用模板快速创作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4:15:3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案儿童画创作

儿童画创作——元宵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儿童画特殊的绘画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要点: 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教学材料:4开素描纸、铅笔、橡皮擦、水粉颜料、水粉笔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同学们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的图片,引导同学描述自己时怎样过中秋的,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描述出示中秋节过节的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中秋是怎样的场景?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 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2、新课讲解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元宵节时儿童画资料,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完全地了解儿童画创作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创作练习作铺垫。

在创作中秋节的画时,要注意中秋节的主色调,以及色彩相互的搭配(注意色彩的冷暖、鲜灰、浓谈搭配),多使用水粉渐变的方法添画面的层次感(但要考虑到是否协调)。

3、练习反馈

学生通过欣赏多幅儿童画资料,增强了创作的信心,可任意设计一幅有意义的儿童画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4、本课小结

为下节课创作儿童画提供素材(留作业)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有所尝试。

推荐第2篇:毕业创作教案

毕业创作教案

史文杰

教学重点:毕业创作的实践方法。

教学难点:毕业创作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时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毕业创作概述

作为艺术创作,它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情感,而创作主题、情感又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毕业创作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毕业创作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毕业创作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运用能力。做好毕业创作,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绘画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又要有良好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二、毕业创作基本方法步骤

1、素材收集: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素材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素材的收集与分析是所有的艺术学习者都必须接触和解决的课题。

油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色彩、线条和形体来模拟客观事物形象的。从距今几万前的原始壁画,到达·芬奇的“渐隐法”,再到伦勃朗的“光影”法等,再现客观现实,达到“似真”的效果,一直是传统油画的目标。在照相机问世以前,画家总是通过大量的写生练习来获取素材。19世纪后映像派画家则开始转变这种方法,尤其是后期映像派的梵高开始把创作者的内心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高更则向原始美术寻找素材,塞尚改变观察方法等等,这对于以后的艺术家有非常大的启发,直接引导了现代主义的产生。

2、绘制草图:一件好的作品,是经历多次反复推敲,调动艺术家全部能量制作而成。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会有自己的草图制作办法,利用不同的材料仔细推敲作品的框架和细节,可以说草图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功。例如:列宾创作《伏尔加纤夫》,他首先用了大量的速写草图,然后用淡彩画成的素描,最后创作成一幅完整的油画。艺术家们在创作正式的画作之前,往往都会积累许多手稿,这些稿子里聚集着最新鲜的思想和最真诚的态度。草图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素描草稿和小色稿的练习,是需要反复的推敲,不断明确和清晰,直到完全形成直观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辛,更是需要严谨的态度来完成的,因为反复推敲的过程中有可能

要多次的推翻之前设计好的草稿图,不断否定,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草图为止。画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要有坚定的信念,满怀创作的热情,越挫越勇的精神方能够顺利的完成作品。

3、制作作品:

(1)准备好最终作品所需要的材料,再次审视草图,思考哪些材料与方法最适合这幅作品的完成.(2)遵循自己所学的关于美的知识,运用适合的方法完成作品。 (3)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反复查看,仔细思考下一步。

三、作业:完成草图并制作毕业作品

推荐第3篇:陶艺创作教案

课题:陶艺创作 ----玩泥巴

单位:胡状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吕贵青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陶艺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

陶艺是一种水、火、土完美结合的艺术。黏土的柔和与人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使得玩泥巴成为孩子的天性。同时,黏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稳固性,使得陶艺创作在造型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如此自由创造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而集中一天开设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有了充足的保障。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艺创作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欣赏,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充满艺术感、有独特设计创意的陶艺作品。

3、方法目标: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

学习重点:

陶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的灵活运用。 学习难点:

创新思维在陶艺作品设计中的体现。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制作陶艺的主要工具和材料。

2、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陶泥或橡皮泥、辅助材料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了解陶艺

1、观看动画,了解陶艺

教师播放一个大耳朵图图片段,概括了解陶艺。

二、作品欣赏

点燃激情

以大批的精美陶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作激情。以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热情,以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赏析陶器作品,了解我国古代陶器的主要发展史及它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多元互助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不同地区的作品的不同点?现代与古代作品的区别?

(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组长记录发言。教师总结陶艺步骤,展示课件。)

四、体验练习

目标探究

已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分组制作或个人制作作品完成教学目标。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作业:课后制做一件陶器送给你最爱的人,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陶瓷艺术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板书设计:见课件

教学反思:教师用课件展示名家及学生的陶艺作品,在学生惊叹之余,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及时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本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四步探究在美术课堂中的优越点,更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推荐第4篇:儿童诗创作教案

《学写儿童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写儿童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 教材分析: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中提出了“自己动手写写诗”的活动建议。其中提供了两首同龄人的诗《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可作为引导学生欣赏儿童诗和感受儿童诗特点的阅读材料,而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儿童诗的平台。对于儿童诗的特点,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就重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进行儿童诗的创作,从中领悟出一些儿童诗的写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创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忆儿童诗的特点,模仿说诗句,补充诗句等力求让学生在与伙伴的交流中自然感知、了解儿童诗的基本特点,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创作热情。

2、把握教材特点 树立开放意识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到了高年级应该让孩子们能独立创作诗,愿意用诗的这种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欣赏体味,激活想象等形式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怎样创作儿童诗,力争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得以充分展示,发挥自身优势,拥有施展才华的充分的空间。

3、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交流起来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诗激趣,导入课题(1分钟)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去亲近这个小精灵。(板书课题)

二.赏诗引路,捕捉诗意

(一)赏读儿童诗《爸爸的鼾声》(5分钟)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你们试着读一读。(出示儿童诗《爸爸的鼾声》)

爸爸的鼾声

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 使我想起 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 总是断断续续的 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你喜欢哪一句?同学们,请齐读第二句,说说作者由

2

爸爸的鼾声想到了哪些事物?这样写美吗?这首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像。(师相机板书:充满想象)

2、在儿童诗的世界里,看似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使它们有了传神的诗意。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儿童诗《爸爸的鼾声》。

(二)赏读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6分钟)

1、儿童诗不仅充满想象,而且富有童趣,老师这里有一首非常经典的儿童诗,出示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

不学写字有坏处

小虫写信给蚂蚁,

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 )( )。

蚂蚁收到他的信, 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 )( )。 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 蚂蚁不知道小虫的念想, 怎么办呢?

2、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小虫和小蚂蚁说的分别是哪三个字?

师:你们的想像真有趣,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童趣,你喜欢吗?(板书:富有童趣)

3、小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经常可以看到草叶上有小虫子和小蚂蚁咬的洞。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如果针对这些普通的现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能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来。

(三)赏读儿童诗《小蚱蜢》(8分钟)

其实,儿童诗不仅充满想象、富有童趣,还巧妙的运用了修辞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蚱蜢》。

出示诗歌,并抽生读:

3

小蚱蜢 小蚱蜢, 学跳高,

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 脚一翘,

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摇, 摔一跤,

头上跌个大青包。

1、这首诗有趣吧?作者有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呢?正是因为作者巧用修辞,才把这首诗写得既生动又有趣。(板书:巧用修辞)

2、你能说说吗,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3、请同学们诵读下面两首诗,看看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诗歌生动有趣的?

爸爸的呼噜 呼噜噜, 呼噜噜, 爸爸打呼噜。 小宝宝听了, 连忙躲进被窝大叫, 打雷了!打雷了!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 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忘了回家

4、为了让诗歌生动有趣,还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选择,灵活地运用。

三、激发想象,萌生诗意(6分钟)

4

1、写好儿童诗最主要的是要有丰富而大胆的想象,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先让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吧!

2、让我们走进魔法训练营。出示:“○” 看到“○”,你想到了什么?

3、师:有一个孩子,他由“○”他想到了“蛋”,由“蛋”他想到了: 出示

这个鸡蛋不圆嘛! 也可以滚吧? 滚呀滚 啪嗒„„

师:想想看发生什么事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师:从蛋里跑出的是一个个惊喜!你们的回答更让我惊喜!

4、师:有一个女孩,看到这个“○”,她想到了眼睛,也写了一首诗,不过,她要请我们同学帮忙写完,行吗?

(1)出示:

是天空的眼睛,

是春天的眼睛, 奶奶的眼睛看不清,

是奶奶的眼睛。 „„

学生自由填诗。

(2)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我们自己创编的儿童诗自由地读一读。

四、尝试创作,步入诗境(12分钟)

1、在刚才的训练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写诗的方法,增添了一些童趣。产生了丰富的想像力,我觉得你们都是一个个小诗人,想不想自己动笔写写儿童诗?敢不敢尝试一下?敢不敢挑战自己?

2、有一次,爸爸打了一个大喷嚏,这很正常吧。可是我们的小诗人把他打喷嚏的样子用诗描绘了下来,他是怎么描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出示诗歌)

5

看——张大嘴巴, 抽动鼻子, 闭上眼睛,

爸爸打了一个大喷嚏。

师:他写得像吗?写得好吗?可小作者觉得写得还不够传神,于是又往下写了一句:

吓得妈妈站住脚,

师:你能继续帮他往下写吗?

吓得我

吓得小猫

吓得小狗

吓得汽车

„„

师:我们把这些诗句连起来,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儿童诗,不信,大家连起来一起读一读。

3、许多优秀的歌曲,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诗。如歌曲《母亲》,出示诗歌。

你入学的新书包, 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 有人给你打。

, 有人

。 你

, 有人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继续往下写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好。

4、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五、总结(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儿童诗,愿儿童诗这颗梦想的种子能够播撒在你们的心田,希望同学们在童诗的天地里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遨翔,

最后成为一个个童诗高手,不过,只有多看多想多写,才是创作成功的秘诀哟!

六、作业布置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诗,每一个心动的瞬间,每一个精彩的片断,都是精彩的诗歌。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请同学们课后自由命题,创作一首有趣的儿童诗。

附:板书设计

充满想象 富有童趣 巧用修辞

学写儿童诗

推荐第5篇:解说词创作教案

• 课程定位

文案: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一种职业,由广告公司的copy writer翻译而来;一种文体,用来表现已经制定的某种方案或创意策略。很多时候,文案与策划是相依存的,甚至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文案作为一种宣传的概念,最初只用于广告行业,后扩展到各行业(电视节目、音像制品、书籍作品等)。通俗的理解,就是策划书。教材47页:策划方案又叫策划方案或策划书,文案的写作就是把策划的构思用文字和图表确 • 定并表述出来,形成一份可操作的“施工图纸”。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是本专业的学位课程。本课程与其他电视媒体类课程配合,从写作方面强化学生编导、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广播电视文体写作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电视新闻解说词、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解说词、电视节目策划书、串联词、电视广告文案

等常用电视文体的写作。

• 考试方案:平时30%+考试70%。

• 推荐阅读书目:

• 《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徐舫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电视语言文字写作》,何日丹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广播电视写作教程》,彭菊华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高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广告创意与文案》,郑建鹏、张小平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推荐杂志:《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现代传播》 • 考试方案:

(一)电视专题片文案:写一篇20分钟以内的电视专题片文案,要求以专业策划文案稿的形式写出,除解说词外,还要辅以画面、音响与音乐的

配合(50分);

(二)电视广告文案随堂考,按规定内容设计一篇3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解说词,要求以标准的电视广告分镜头脚本的形式写出,必须有明确的广

告宣传标语,字数在300字左右(50分)。

第一章 电视专题片导论

在我国,电视是典型的“舶来品”,而电视专题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品”。从名称到内涵及操作程序,严格意义上的“电视专题片”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能涵盖它。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辨

电视专题片到底是什么?这是围绕在实践领域和学术界的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很多时候,“专题片”大多与纪录片相混淆,或直接冠以“纪录片”的名称,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操作中的迷惘。有人说“领导让拍的是专题片,自己想拍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持人出现的是专题片,没有主持人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观解说词的是专题片,纯客观记录的是纪录片”;甚至还有人说“专题片就像是论文,而纪录片是小说、散文,其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遵命,一个是创作”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那么,什么叫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分?这是我们在这一节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歧义概念的辨析

在理论界,对于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异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在对二者概念的探讨上,理论界也是分歧众多、疑云遍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 1.混同说(等同说)

有的学者认为纪录片和专题片本质相同,都真实地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真景,题材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因此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不管是电视纪录片还是电视专题片,它们本身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其与现实的关系都是一致的,于是便将二者混同起来,统称作“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专题片”。 2.包含说(从属说)

这种理论包括“纪录片包含专题片”及“专题片包含纪录片”两种观点。前一种观点认为,电视专题片等同于电视专题报道或电视专题新闻,把它归为纪录片形式中的一类,使专题片与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风光纪录片或人文纪录片处 2 于同等地位。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电视专题片包含“纪录片、政论片一类的电视品类,接近于新闻文体的通讯、报告文学”。 3.畸变说(怪胎说)

持此观点的人,把专题片说成是中国电视界推出的“怪胎”,是某些人为了隔断电视与电影的联系硬造出来的名词,认为在“专题片”这个名目的庇护下,纪录片得以借用电视媒介发表政论、滥用包括故事片片断在内的影像资料、让大量解说驾驭画面等,这些做法违反了电视以屏幕画面为基础的特性,把原有的纪录片“非虚构”、“用事实说话”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对少数专题片直露地宣传说教的创作倾向起到了揭露和批评的作用,但是这种批评未免太过极端和绝对。 4.分立说(独立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在承认二者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并以真实性为共性的同时,提出专题片“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有较强的主观意念的渗透”、“允许表现”等,这些特性与纪录片“排斥主观”、“排斥造型”不同。

此外,分立说中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因为无法直接在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之间划出科学、清晰的界限,便将电视纪录片纳入新闻领域,将电视专题片纳入艺术领域,从而以新闻和艺术的界限取代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限。概念的偷换,范畴的混淆,对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益。

对于以上几种说法,我认为:首先,畸变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专题片直露地说教宣传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但是其批评稍过极端和绝对,未能得到大众的认同。而且,畸变说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今中国电视界的所谓“画面+解说+音乐”的“怪胎”——电视专题片,其实也是世界影视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根”可以追溯至“格里逊”时代。其次,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根本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谁包含谁的问题。因为,虽说电视专题片这种“画面+解说+音乐”的表现形式属于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长河中的一段,但它已根植于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和政治土壤,形成了它的“中国特色”,因此,混同说、包含说也是不成立的。本书认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尽管基本外延相当,但在核心意义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较赞同分立说。二者虽出自于同一根源, 3 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且都因不同的社会、政治需要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宏观合

一、微观区别。

我们采纳这个定义。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2000年 第12页

专题片和纪录片这两个名词,按照实际语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人们已混用多年。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二者在创作实践和理论领域中的重重迷雾,不利于电视创作的类型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核心意义上的严格比较。

二、核心意义的比较

事实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电视台都有“专题部”(或“社教部”)的机构设置,只有个别台有“纪录片部”(或“纪录片组”、“纪录片室”)。在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召集有关专家举行了三次关于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的研讨活动。在“涵盖周全、分类准确、界定周密、表述精当”原则的指导下,对专题节目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归纳整理,最终的结果集中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一书中。此书体现了一种较为科学的现代观念,虽然书中对纪录片做了较为详尽的界定,但对于它与专题片的区别,仍然没有做出具体的划分。有鉴于此,我们对二者进行一次核心意义的系统比较,让大家能够明确二者的区别。 1.相似之处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所以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是因为它们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取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都必须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排斥那种远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式”创作手法,反对凭空虚构。 2.不同之处

尽管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存在共同特征,同属于电视纪实艺术的范畴,但是它们确实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各自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我准备从价值取向、主题 4 以及创作手法、操作模式等核心意义上对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区别进行阐述。 (1)价值取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带有集体甚至整个国家的共同意志,通常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化或政治色彩,反映着整个人类的思想意识色彩。

比如,2009年,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该片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题,以全景式、大跨度、多领域的视角,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其极具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党建评估宣传片》

电视纪录片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有更多的“草根”意识、更多的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的角度着手,不强制性地企图让别人接受其观念,力求客观地呈现一种文化内涵,并无过多劝服性的宣传、揭示或呈现意图。 如梁碧波的《三节草》选取单个人的角度,真实记录了片中女主人公肖淑明少小离家嫁给农奴制社会的摩梭土司,历经三穷三富,最终提炼出大的主题:“人生就像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2)主题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突出,从创作主体对世界的感觉、认识出发,即从一定的“主题”出发,文本先行,在已有的文本框架下进行选择拍摄,从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声像素材来拍,是一种创造性的编排或制作。正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专题片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在更多时候像是一种“命题作文”。这样,“主题先行”是必然的,确立了中心意旨,即“立论”,那么画面、材料、采访和音乐则就紧紧围绕“论点”铺排充分的论据,展开对“主题”有理有据的论证。

在电视纪录片中,主题是复调的、多维的,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纪录片的叙事主要是“再现”性质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侧重于“故事”的“线形”发展,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空流动,所有的声画形象都蕴涵着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将内容寓于生 5 动的叙事形式——声音和画面之中,将观点隐藏于被拍摄者的动作、表情、言谈和经历描述中或者镜头的背后,给受众留出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解读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追求对象的真实,而电视专题片则追求观念的真实。 (3)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和剪辑思维上。 ① 镜头语言

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较为单一,往往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记录,所以较多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如跟拍、抓拍、偷拍等。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以长镜头、同期声为核心创作手段,以镜头语言为主导完成叙事,纪实性强,能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可以淡化主体意识,客观地展现生活原貌,酝酿某种特定的情感。

而电视专题片由于主题先行,进行的是横向纪录,凡是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件均可纳入镜头,所以其镜头语言是多样性的。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梦幻镜头、梦境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② 剪辑思维

一般来说,电视作品的剪辑风格可以分为两种:再现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再现性剪辑重在客观事实的陈述,主要功能是写实;表现性剪辑则更注重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主要功能是写意。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先行”容易使观众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剪辑中应多采用较具趣味性的表现性剪辑。而纪录片更强调纪实性,多运用长镜头,讲究一种“无技巧”剪辑,其剪辑思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再现性剪辑。纪录片叙事线索往往比较明显,进入剪辑后,编辑方式更注重客观事实本身的陈述,内容表达多于主题表达。

如同样是对西藏生活进行纪实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及专题片《西藏民主改革50年》,前者再现性地表现了藏北一户人家在一天内的具体生活,微观到妻子为丈夫洗头的细节;后者则以大量史料和亲历者的故事,通过极具内在逻辑的剪辑组织形式,全景式展现50年来西藏的沧桑巨变,叙事视角宏大,镜头气势 6 恢弘。 (4)操作模式

如前文所述,在一般情况下,专题片的主题所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而纪录片尤其是独立制片的纪录片,所传达出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二者的操作模式也大相径庭。

电视专题片往往是代人立言,而非纯粹的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与意志的抒发,必须考虑所“代”方的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所以其操作模式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特殊电视专题片之所以要经过复杂的层层审批,就在于其往往涉及到国家意识形态。而电视纪录片更多的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尤其是独立制片的电视纪录片往往游走在国家体制之外。

如陈为军2001年拍摄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由于内容较为敏感,这部纪录片直到2005年才得以在中国大陆发行DVD版本,在拍摄过程中,陈为军还遭遇到很多的人为干扰。

纪录片本身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着更多的“草根”意识和更多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角度着手,视角较小,多为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感悟。

在制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一般是先定下主题,再写剧本进行拍摄,或边写边拍。而电视纪录片则是一边拍摄一边定方案,片子完成时,制作者往往会发现所表达的主题与开机之前的构想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通过一系列的鉴别和比较可以看出: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是指运用电视的纪实手段,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的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予以记录,内敛式地表达创作者观点的纪实性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则是指预定某种主题,采用综合多元的表达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宏大叙事,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反映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电视领域极富中国特色的品种,如果用色彩来比喻电视专题片,“中国红”最恰当不过。而电视纪录片则显得色彩斑斓,既有“金戈铁马塞北”的辛弃疾豪气之作,又有杜牧“杏花烟雨江南”的柔美之作,豪放婉约都可以。

由上可以看出,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要有 7 意识地在学理上和实践中进行区分,认清它们的差异性,以免使我们的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正做到在实际创作中根据不同要求来精确把握。

第二节 电视专题片的类型

中国电视专题片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沉沉浮浮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为世人所摒弃。发展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制作水平的提高,电视专题片的题材日渐广泛,类型日益增多,手法也愈来愈多样。因此,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已显得颇为困难。更让人头疼的是,学术界关于专题片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公认的专题片概念,这也增加了我们对其进行分类的难度。然而,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是进行实际操作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

众所周知,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划分方法有四分法和六分法,其中四分法是把电视节目分成四种大的类型,即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服务类节目。由于四分法更简洁实用,因此在国际上多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咱们借用电视节目形态的划分传统,把电视专题片分为电视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以及电视社教专题片。按照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还应该有电视服务类专题片,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电视服务类专题片”这种提法,本书也不以此作为一个重点来讨论。 1.电视新闻专题片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特点是,以特定的新闻事实为表现对象,利用图像、采访、解说、同期声等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集中报道。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专题片往往对一个新闻事件作进程性报道,或对相关联的一组新闻事实进行集中报道,以传播复杂新闻事实为主,以新闻性为基本特征,其制作也通常遵循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性原则。

新闻专题片又包含人物新闻专题片和事件新闻专题片等类型。人物新闻专题片往往关注人物的事迹和经历,以其先进的事迹和高尚的道德力量感染人。也有的专题片着眼于因种种原因而遭遇不幸的人们,表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对他们的同情,同时肯定他们对命运的抗争等。事件新闻专题片则侧重于对新闻事件 8 的报道,如社会重大事件——“抗洪救灾”、“发射卫星”等。 2.电视文艺专题片

作为一种文艺审美手段,电视文艺专题片自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曾对电视文艺节目有过这样的见解:“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原有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视特殊的艺术功能,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屏幕形态。” 作为电视文艺节目形态中的一种类型,电视文艺专题片是指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以艺术主体为表现对象,为电视观众带来特殊的文艺审美愉悦的电视节目形态。

首先,电视文艺专题片的选材范围应是文艺类题材或文化类题材。经过电视专题片的二度创作,将社会活动中的文化现象重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文艺专题片”这个名称之所以确立,在于其综合性、兼容性非其他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可比。其次,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制作手段具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写意性较强,往往抒情性强于叙事性,感性强于理性。最后,电视文艺专题片具有较强的时空跳跃自由性,将纪实性、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等多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

3.电视社教专题片

电视社教专题片以社会生活和自然界能提供启迪、教益、审美,或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内容为题材,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技术手段,是一种以传播知识为主,同时提供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在题材上,电视社教专题片不强调选题的新闻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都可以成为社教专题片的题材。同时,社教专题片不强调题材的新鲜性、时效性。在功能上,社教专题片着力于传播知识,以及提供一定程度的审美享受;或者说,在伴随审美享受的同时,让观众接受知识。

如1981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的电视社教专题片《丝绸之路》,向观众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11世纪,一直连接亚、非、欧三大陆的贸易交通大枢纽——丝绸之路。日本艺术家喜多郎专门创作了背景音乐《丝绸之路》,使得该片具备丰富知识性的同时,也充溢着很高的艺术性。

二、实际语用中的典型类别

在实际操作领域,有很多电视专题片若按照以上所说的方法来划分,则很难把它们归入其中任何一种类型。这类专题片通常是针对特定的观看对象,表达特 9 定的内容,传播特定的工作信息。比如,介绍一个城市基本情况的“概貌片”,向上级领导汇报某项工作进展或成绩的“汇报片”,介绍某个单位甚至某条生产线的“资料片”等。这类专题片传达的并不是新闻信息,所以无法称之为新闻专题片;其功能也不是为了启迪教育受众,因而也谈不上是社教专题片;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大众提供审美娱乐,因而也不能算作文艺专题片。因此在实际语用中,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种更符合实际操作需要的划分标准,即按照其内在逻辑和实际语用将电视专题片划分为形象宣传片、成就片、政论专题片、理论文献专题片。 1.形象宣传片

形象宣传片发端于企业、媒介等社会机构塑造并宣传自身形象的市场诉求,生来就附带着难以祛除的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胎记,其创作也因过度倚重市场短期效应而大多流于对机构实体的性质、理念、内容甚至产品的直接推介,追求以炫目的制作方式营造瞬间视听轰炸效果。发端之初往往文化意蕴不足,艺术品位不高。所以它的出现,一开始并未像音乐电视、文学电视等电视艺术形式那样引发足够的美学观照和理论关怀。然而,随着“北京申奥”《新北京 新奥运》、“上海APEC会议”、“上海申博”等一系列优秀电视形象宣传片的推出,这种局面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形象宣传片创作领域正在快速拓展,从企业形象、媒介形象到城市形象、地区形象,乃至于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一时间,电视形象宣传片就像一位无所不在的“造型大师”,占据了这个时代的醒目位置。当然,形象宣传片的创作往往需要汇集影视创作的各路精英才能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电视媒介创作活力的象征及其创作实力、创作水准的体现。《花开的声音》10级播音专业的风貌。 2.成就片

成就片,顾名思义,即展示被拍摄主体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成就和功绩,有较强的纪实性。对于专题片创作者而言,拍摄成就片一直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每逢重大纪念日,领导往往希望相关电视台拍摄一部制作精美的专题片以配合宣传。而这种成就片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创作者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比较小,常常在拍摄完成后要么领导满意,观众不满意;要么观众满意,领导不满意。传统成就片多采用“大而全”的表现方式,说教成分较浓。而现在很多成就片则多以生动的故事为切入点,层层深入,以点带面,即便是说道理, 10 也是夹叙夹议,以理服人,以平民视角介入,通过个体展示全局,如四川电视台王海兵的《飞越四川》便是一部很具典型性的成就片。该片以跨世纪与西部大开发为时代背景,以树立四川形象为创作主旨,采用航拍四川为主要视角而始终贯串全片,并与地面多机位拍摄的表现以及一个个具有人情味的动人故事结合起来,用空中、地面立体交叉与室内访谈相结合的大一统叙事方式,收放自如地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四川形象。 3.政论专题片

政论专题片的主观色彩十分鲜明,往往要求说理透彻、发人深省,从政治角度阐述评论社会重大事件或现实问题,具有思辨性强、理论性强的特征,包含一定的政治文化品味。政论片往往选择重要的社会性题材,以主题为中心,叙事说理融为一体;画面表现力强,不受时空限制;大量使用评论语言,剖析论辩自由驰骋;旗帜鲜明,导向明确,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但这种片子往往主观色彩过浓,说教灌输意味很重,有损其艺术感染力。政论专题片从最初构思到最后完成,解说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画面一般依照解说提供的线索去收集需要的影像资料,并根据解说的结构布局去编排画面。这类专题片的解说词相对独立,自成表述系统,同一般的政论文章差别不大,只是要适当注意时间长度,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图解和烘托气氛的音乐。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政论专题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世纪行》、《河殇》等。 4.理论文献专题片

理论文献片,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题片片种。文献资料的占有对此种类型的专题片来说非常重要,是其构成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1999年1月1日发布并生效的《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中第二条讲到:“理论电视专题片是指宣传、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电视专题片;文献专题片是指宣传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的电视专题片。”

理论文献专题片能形象化地讲述和存储历史,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专题片《毛泽东》的播出,使历史伟人通过屏幕又一次走进了中国人的内心。1997年初,专题片《邓小平》播出时,已经在每集的开头打出“文献”的字样。之后,《周恩来》、《朱德》、《李大钊》、《刘 11 少奇》、《宋庆龄》等专题片相继播出,形成伟人系列,成为中国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重大题材。理论文献片的繁荣,已构成了中国专题片创作中一道不同寻常的景观。

三、专题片的基本分类与主要类型介绍(按照题材内容)

1.人物类专题片

以记叙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从凡人到伟人,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生活状态、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卓越贡献为主的电视专题片。《邓小平》 《雕刻家刘焕章》 《徐志摩和陆小曼》 《人 鬼 岛》

2.事件类专题片

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奇、特殊的事情,注重展现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生活情状的电视专题片。新闻专题片《见证水怪》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很多节目:《李自成宝藏之谜》

3.社会类专题片

以纪实手法,选择和反映与重大社会课题密切相关的题材,以事实本身的影响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加深观众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真实感悟的电视专题片。山东为时调查栏目《留守娃与小候鸟》、今日说法的系列节目

4.历史文化类专题片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和背景出发,对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追求较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电视专题片。《唐之韵》《汉字五千年》《苏园六记》《大香山》。

5.宣传类专题片

为满足政治、教育或商业宣传等实用目的,以展示或介绍群体、组织、个人形象,总结某些经验和成果,宣传某种社会主流思想为内容,实现某种宣教和推广目的的电视专题片。《复兴之路》 《辽宁—我们的家园》 《弦歌不辍竞中原——平顶山学院宣传片》 《丰 收》

四、根据表现风格与创作手法划分

1.纪实性专题片 《龙脊》《舟舟的世界》 2.写意性专题片 《西藏的诱惑》

12 3.纪实性和写意性相结合的专题片 《最后的山神》

第三节 电视专题片的主要价值

作为电视纪实艺术中的主要类别,电视专题片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往往集中深入地表现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课题,允许创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或主张。其传播渠道非常多元,除常见的在电视台播出外,还可通过会议、展览等渠道广为传播,其多元价值日益凸显。

一、电视专题片对投资方的意义

电视专题片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企业。电视专题片对于他们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诉求

作为电视专题片投资方之一的政府,其政治诉求不言而喻。政府投资电视专题片的政治诉求,大到凝聚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反映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小到宣传其政绩功业,利于政策宣传及整顿治理。

如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按规定制作了大约5分钟的申奥宣传片《新北京 新奥运》。申奥是一件事关全体中国人的大事,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一次国家形象的立体展示。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个人艺术创作。由张艺谋执导的申奥宣传片阐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切向往,向世界展示了北京“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的决心和承诺。该专题片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展现了北京的都市风貌,极具符号化,把北京的辉煌成就和人们对奥运的迫切渴望点缀式地展现,画龙点睛,处处生辉。拍摄过《弹道无痕》、《壮志凌云》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说:“申奥成功,这部申奥片也立了一功。”

北京申奥成功真的是不容易。在此宣传片中,可见一斑。它柔合了多种元素,即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与现代气息的洋溢,环境与交通等方面,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等,体育与当代中国的渊源,真是别具匠心的制作。真是百看不厌,登峰造极的制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往往不为观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也不善于多方面地、多样地表现政府内容。其实,电视专题片制作得当,可以弥补这一遗憾。电视专题片往往以翔实的资料,全方位地反映政府各个方面 13 取得的成就,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省广播电视厅联合制作了大型理论专题片《在伟大的旗帜下——山西实践邓小平理论成果巡礼》,全片共12集,既有理论思想,也有历史回顾。人们透过那一幅幅精彩的影像画面、一段段美妙的解说词,真切地体会到了党的理论方针在推进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指导作用。该片播出后,反响很大,不仅在群众中广受欢迎,也赢得了相关单位及上级领导的赞同,得以多次重播。

而作为电视专题片另一投资方的企业,其政治诉求就稍显隐晦。所谓“功成名就”,“功成”后,自然就追求“名就”。很多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企业家们便会去政协、工商联、人大等权力机构谋取职位,以便更为广泛、深入地积累资源。电视专题片则可以为企业投资方提供人脉资源,为其政治诉求的实现提供平台。如在电视专题片制作的过程中,不时会有这种“政治机遇”:某某企业投资代表跟着剧组以执行制片人或其他名义随片拍摄、采访某政治要人,这一平台很有可能就为该企业今后的发展或投资代表今后政治地位的提升聚集人脉。在当今社会,企业的运作更大程度上是“人脉”资源的运作,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投资方政治诉求的目的所在。 2.经济诉求

电视专题片是当今各行各业进行交流、汇报、招商、宣传的媒介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政府机关加快本地经济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实现招商引资以推动本地经济建设呢?制作一部综合反映本地交通、环境、电信、金融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形象宣传片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法,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独到的表现形式,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企业投资方对电视专题片的商业诉求则大多体现在资金回报和品牌影响力上,好的电视专题片会起到相当大的宣传效果,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

如《邓小平》这部理论文献专题片,由于其良好的口碑,重播率极高,曾连续重播一周。该片广泛的传播效应,给《邓小平》投资方带来了强势的广告效益和优厚的资金回报,达到的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有效推广城市或企业形象的好方法。纵观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摄制、发布电视专题片较之摄制、发布硬 14 性广告片有更高的性价比。比如,一条15秒的广告片只能是诉求单一的信息,而一部专题片却能根据具体内容,将需要告诉受众的信息和盘托出,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电视专题片对媒体的意义

电视专题片不仅对投资方意义重大,对制作者——媒体自身来说,也有着诸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效应

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能给拍摄制作方——电视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一些形象宣传类的专题片,被拍摄单位大多自愿投资摄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媒体经费不足的问题。

如1999年河南省信阳市委要求信阳电视台摄制一部重点介绍信阳的专题片——《走向21世纪的信阳》。该片全面介绍了信阳的区位、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光、资源,市委领导十分满意,一次性补贴专项摄制经费,并拨专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刻录光盘6000张,赠送给国内外来宾,为信阳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信阳电视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回报。 2.公关效应

电视专题片对于媒体公关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制作精良的电视专题片可以使制作媒体的声望得以提高,在满足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能赢得有关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从而聚集广泛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一部粗糙鄙陋的电视专题片不仅难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同时也很有可能为制作媒体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会给上级领导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为今后拍摄项目的争取埋下隐患。

如《飞越四川》是四川电视台应中共四川省委下达的任务而摄制的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该片一经播出,即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观众无不为它磅礴的气势、高昂的激情、雄浑的表现手法所折服。老将军张爱萍特委托女儿向四川电视台表示谢意,感谢摄制组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西南一颗璀璨明珠的风采。张中伟省长也称赞该片是“大手笔、大气势、大制作”。观众在赞美西南这块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土地时,纷纷对该片总导演王海兵及摄制组的其他成员表示祝贺。此片的成功巩固了四川电视台的地位,若交予别的电视台去做,很多资源或发展机 15 会就可能会白白丢失。 3.品牌效应

中国媒体已迈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营销已经被提上各大媒体的议事日程。电视专题片对制作方电视媒体的品牌效应,通俗地说就是指人们往往会以专题片的水平来衡量一个电视台的水准。比如看到某电视台制作出好的专题片,观众就认为该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较其实力更为雄厚,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该媒体。因此,很多电视媒体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来拍摄专题片,并非追求直接的盈利效果,往往是去参加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知名度的赛事评选,通过获奖来提高自身的品牌及身价,赢得业界和大众的认可。

10编导的袁丽雪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我在北京》作为“非典”后的城市宣传片,在“非典”之后重塑了北京的形象。该片不仅在北京台、中央台播出,还在CNN等国外主流媒体进行多次播放,节目制作成中英文双语版DVD,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各国代表发放,翻译成9种主要外语并制作成DVD和录像带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领)馆用于对外宣传。正因为此片的成功和影响力,北京电视台特别设置了一档《我在北京》栏目,进一步扩大专题片引发的品牌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电视专题片对媒体的积极意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专题片若用之不当,也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比如,带软广告性质的电视专题片的泛滥,对一些低端产品一味吹捧,冠以电视专题片之名播出,误导了群众,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和抵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些或多或少也会降低媒体的声誉。

四、思考:电视专题片的功能

1.记录历史:用影像纪录历史以及时代变迁。 2.认知功能:取材并反映现实、关照生活、反思现 实,提升责任。

3.体验人生:探索奥秘及生存意义、体悟生命价值、

提升信念追求。

4.审美愉悦:艺术感受、净化心灵、升华意境、获得

审美享受。

5、沟通文化

6、是编导、记者的“伯乐”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或电视编导,新闻片是我们的敲门砖,真正让我们在业界立足,在世间留名的却是专题片,也只有专题片才有这样承载力。

五、踏上电视专题片创作之路

1、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

具有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五大学科的一般视野;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编导专业应具备的影视理论;了解社会生活,知晓当今受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

2、牢记:生活处处是实践

多练笔;多剪片;多观影;多拍摄;多实践

3、有效利用媒介资源 专题纪录类:

http://jishi.cntv.cn/中国网络电视台 http://phtv.ifeng.com/凤凰卫视中文台

http://www.daodoc.com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学生类影视赛事:

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广播微节目大赛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短片大赛 “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短片大赛 四川金熊猫电影节

六、作 业:策划所要创作的宣传类专题片

具体要求:

每个人创作完成一部5分钟的宣传片;介绍反映平院、或者学院或者某一团体的形象;策划思路、筹划拍摄主题、内容、形式、风格;

17 每周三课程上共同练习拍摄。

要考虑到可拍性和目的性。(表现什么?怎么表现?)

可参考所给片例。

第一章 解说词写作概述

第一节 解说词的概念:从解说词到文字语言

一、解说词的概念和源起

电视语言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语言,画面、解说、字幕、同期声、音乐音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解说词的提法究竟典出何处,现在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了,从字面上看,“解说”无非是“解释说明”的意思。但如果这样来理解电视解说,就显得过于简单粗浅了。

解说词名称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解说词是沿袭电影解说词的名称。

电影最早是以无声的记录形态出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默片时代。由于画面的不确定性和指向的含混可能会引起歧义,为了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做出必要的解释,不得不借助大量的字幕和演出场的喇叭做辅助说明。(没有声音的帮助,原本是一种局限和束缚,但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才造就了卓别林那样天才的表演艺术。每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既成就了艺术家,同时也限制了艺术家,不过没有这种限制,可能也不会有特殊的成就。这有点像国家不幸诗家兴的意味。)就像我们今天欣赏国外的原版片一样,不得不借助字幕翻译来理解剧情。所以,电影“旁白”在那时非常需要。“旁白”源出中国戏剧,一般指剧中人物暂时脱离剧情发展,以旁观的身份评点剧情或表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种辅助性说明。电影电视中的解说词,最早也有人称之为“旁白”。后来,录音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问世,使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播映得以实现,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表现领域。尤其是同期录音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纪录片中的 18 大量声音都以声画同步的“同期声”方式出现,其中的“旁白”部分,则演化成今天所说的电影纪录片的解说词。电视解说词基本上沿袭了电影纪录片解说词的用法,在创作上也受到了电影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滋养培育了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但更多的还是局限制约了电视解说词的创作。

实际上,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媒介,它的传播方式、制作方式,它的表现领域和能力,都是电影无法替代、也包容不下的。比如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速度和表现能力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纪录片。

二、解说词的写作

理解了电视解说词的概念发展。那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什么特定的规律吗?电视解说词谁都会写,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能写,无非就是把相应长度的画面,配上一定字数的解说声音,两种因素一合成播出,其中那些除同期声之外的、后期配上的有声语言部分,都可以称为“电视解说词”,似乎没什么神秘之处。

严格说来,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处理和安排”。也就是在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和安排解说词这种手段的作用和位置。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只能说,怎样处理比较合适,怎样处理还需要斟酌。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鲁迅先生一贯反对“小说作法”一类的教科书,认为纯粹是误人子弟欺骗年轻人的手段。所以,写作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创作是永远教不会的,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编导有完全不同的作法,在解说词的处理和使用上也各有千秋。本课程所讲的课题,无非是前人在实践中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从中归纳出某些共通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和参考,较快入门,避免走过多的弯路,花不必要的代价。

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观摩大量的作品,做各种练习。通过观摩和练习,才能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逐渐领悟和把握其中的一些诀窍。

本课程侧重解决电视解说词一般性创作规律和使用特点,较少讲授语言文字技巧方面的运用和加工。至于如何把解说词写得精彩,写得巧妙,写得妙语连珠, 19 让人拍案叫绝,这是不可能教授的。

第二节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

电视语言大体可分为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解说词属于声音语言的一种。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电视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作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有声源还是无声源,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不能把解说词的外延限定的过于狭窄。所以,也有人主张把名称叫做“电视文字语言”“电视文稿”,认为解说词内涵太窄。我们还是沿用约定俗成的称呼。

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文字写作成分在内。尽管比重、表现形态差别很大,但一点文字写作成分都不需要的节目基本上说不存在,最起码,还需要一份策划方案或者编导阐述吧。

电视解说词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和安排。

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

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 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 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片头题记的写作。

电视广告词的写作。电视广告词也是电视解说词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很多技巧和作用,都符合电视解说的基本规律。

一般人认为,只有那种成大段的、连篇累牍的、后期配音的文字稿才是解说词,这种理解有点狭隘。解说所处的语言环境很复杂,有时可能是一大段文字,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几十分钟的节目,解说词可能满满堂堂,也可能只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解说词不是以量的多少、比重大小来评定的,而是以其作用的独特,是电视其他手段难以代替这种语言形式为标准来衡量的。

第三节 电视媒介对写作者的要求

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实际是一种全方位的合作过程,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的结合,是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的结合。电视节目反映的领域和行业可以说无所 20 不包,天文地理、国内国外、三教九流、历史未来,涉及的知识和专业相当广泛。所以,担任电视解说词写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准备,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材料的积累,才能较为合理准确地使用处理解说词这种创作手段。那么,在我们学习之前,究竟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相关知识的准备和积累呢?

一、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

没有起码的文字水平,根本就谈不到解说词的写作。解说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的使用技

巧,而且它使用的环境更加复杂、独特。所以要求他的语言适应能力更加灵活。因此,从事解说词的创作,要求要掌握比较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充分的表述方式,比较多的文体格式。同样一层意思,你就有多种语气和表述方式可供选择。

解说词的使用需要和电视语言的其他手段相互配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语言太单

一、贫乏,很难适应这种调整变化的要求。在时间字数、节奏韵律、过渡连接、分寸拿捏上,处理起来非常微妙,需要精心推敲和选择。稍不留意,一字之差,就会境界全无。比如,电视传播需要根据情况分别担负政府角色、媒介角色、个人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需要经常在几种角色之间不断进行转换,不同的身份对解说语言的要求不同,如果角色错位,那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有些记者编辑往往忘记自己的传媒身份,在事件的调查和报道中,去充当法官或仲裁者的角色,就很不合适。

再比如,由于政治原因,某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姓名不能在节目中直接出现,但反映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又无法避开,那怎么办?你可以用“当时的中国政府总理”这样的表述,也是一种技巧,既尊重了历史,也避免了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所以,语言功力是基础学习解说词的基础,没有这个基本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但有了不错的文字写作功夫,是不是就能熟练掌握电视解说的使用技巧呢?不一定,需要有一个了解、调整、适应和变化的过程。很多从事中文的人转行做电视都有这样一个过程。那么,了解什么,如何调整呢?

二、了解电视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操作程序

解说词的撰稿人尽可能了解电视节目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尽量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21 参加的节目类型尽可能多一些,层次要拉开一定的距离。从最初的选题确定,到策划方案、经费运作、人员组成、采访拍摄提纲、素材阅览、编辑提纲、音乐音响、字幕特技、配音合成、粗编精编、送审入库、收视效果等都要有所了解。不一定直接操作,但应该具体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各个环节的创作思路,调整彼此的感觉,以利于解说词和其他手段的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三、掌握电视的发展脉络和潮流动向

解说词创作者对中外电视的发展进程,对那些阶段性的优秀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和栏目,一定要认真观摩和学习。应该说,一切学习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的过程就是借鉴吸收的过程,感性材料积累的多了,模仿的东西就会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创作体验,运用起来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专业的眼光观摩作品,细心揣摩分析,会从中受益无穷。对中外电视节目的类型、历史、现状、趋势和潮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四、在创作实践中积累融会广泛的知识

电视节目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随时都可能进入电视的视野。

解说词担负着主要信息,尤其是比较抽象比较陌生的信息的传达任务。而撰稿人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有时涉及的题材却可能是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面对广大观众,你需要介绍、解说什么?因此这就要求解说词的创作者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杂家。应当具有相当广博的杂七杂八的知识。通过不断涉猎新领域的积累,善于融会贯通,能够准确敏锐的把握新题材、新领域的关键所在。节目完成之后,起码应在这一方面成为半个专家。观众听起来头头是道,内行人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举例:吴小莉的视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丰富的历史知识在解说词的创作中尤为重要。创作者对电视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要想准确把握,深入理解,必须借助历史这面镜子。历史知识贫乏,过于浅薄的解说,很难使观众有所收获,也谈不到什么愉悦。所以,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包括政治变迁、历史发展、甚至名人轶事、*纪实、历史掌故这样的材料,都应该多的涉猎。这样将来运用起来,就会纵横捭阖、随手拈来、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22

五、保持新闻敏感和创新意识

电视的基本性质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节目日复一日地播出,最忌讳的是人 云亦云,老生常谈。所以,学习解说词写作,要求养成一种习惯:每次创作之前,都要毅然抛弃原先的思路,首先考虑能否创新出奇,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所突破,然后再分析实际操作的可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是一个过程,非一朝一夕就立竿见影,关键要善于学习,在实践中处处留心。

课后作业:

1.课内作业。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对所讲的解说词的狭义和广义有何看法?电视文字语言和电视文字稿的提法能否接受?有没有更合适的名称? 2.课外作业。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西藏的诱惑》,初步感受其中解说词的魅力。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和讨论思考,学生了解了电视传媒中从解说词到文字语言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理解了电视文字语言和解说词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掌握了电视文字语言的涵盖应用范围,感受了解说词对于电视作品的重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二章

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部电视片是由电视语言完成的,电视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它包括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如解说、同期声、音乐等,其中画面语言最能体现电视语言的特性,它是电视语言符号系统中关键性的构成要素。画面语言把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观众接受起来不需要借助中介的转换过程。通过画面语言,观众可以对所表现的客体对象有一种直接体验。解说词属于声音语言的一种,它是构成整个电视片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电视创作者运用它,应该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己的长处弥补画面的不足,和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等表现元素密切配合,共同使电视片这部机器良好、快速地运转起来,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23 第一节

解说词和画面及其他表现元素之间的关系

解说词是一种文字语言,但它是以解说员播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让观众听的。解说词是离不开画面的,但它又不是从属于画面,它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抒情、表达思想等等,更多的是表达抽象的内容。所以,概括起来,可以给电视片解说词下这样一个定义:电视片解说词是观众在观看画面时,诉诸于他们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也就是说,解说词必须帮助观众看画面,它和画面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关系,同时,解说词又不能干扰观众看画面,在电视片中它有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它和画面及其他表现元素的完美结合,给观众传达完整而准确的信息,观众通过接受这种联合起来的传达效果,获取知识,得到享受。

每一段解说词都要和画面相配合,但并不是每一段画面都必须有解说词。解说词创作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解说和画面的辩证关系。解说词要与画面相融合,构成特定的屏幕语言。写作者必须做好声画对位、形声因素的有机配合,要摆脱形声“两张皮”的现象,同时也不能使解说词“看图识字”式的重复画面已有的内容。比如解说一位体育明星摄影的画面,解说词写成“体育明星某某在拍照片”就是重复的废话,倘若写成“体育明星某某的业余爱好之一是摄影”或者“某某从少年时期就迷恋上摄影”,就是恰当的解说词,因为它补充了画面未能表达的内容。

一、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解说词必须以画面为基础,帮助画面完成编导的创作意图。

2、解说词不能简单重复画面

形象塑造、细节表现是画面的特长,当画面已经一览无余地表明了事物特性,解说词就切忌再重复画面。

解说词要给观众和画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观众从画面上看不出的那些画面之外的更多的信息,说明画面没有或不能够说明的问题,表达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为观众对画面的顺利读解服务。

3、解说词要“贴”画面

“贴”就是和画面有机地联系,就是从画面说起,告诉观众画外的信息。解说词“贴”画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 ⑴解说词在表达抽象的概念、理性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要从画面上的具体的事物、看得见的事实出发,由具体逐步写到抽象,由画面上的内容逐步写到画面外的内容。

⑵解说词要为观众对画面的思考和关注留下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画面。古人所说的“于无字处读书”和今人所说的“我的书写得最精彩的是书中的空白”都是讲的一个道理,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地中断阅读,进行思考,使阅读产生其应有的效果。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则是被动的,他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的联想和思考受到节目连续进行的限制,真正的思考时间只能在节目结束之后。所以在解说词行进之中,要给观众提供必要的想象空间,就如同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⑶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或讲述过去与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使解说内容和画面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

二、解说词和其他声音元素的配合

在电视片的声音语言中,除了解说词,还有人物同期声、音响、音乐等,这些声音元素和解说词一起完成电视片“听觉信息”的传达任务。对于它们,也要做统一合理的安排,以达到用完美和谐的声音,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的目的。

第二节 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在某些作品中被弱化了,甚至从某些作品中推出了,但并不能说解说词无用。在需要它的作品中,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补充,又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作品独特风格、类型的重要元素。

一、补充画面背景,传达间接信息

信息从形态上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信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另一类是间接信息,这是指关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陈述(如背景资料、数据、理论、观点等)。

电视画面能够把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展示出来,让观众从中得到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解说词进一步拓展观众的视野,满足观众的需要。观众把这两种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理解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挖掘画面内涵,深化主题

25 电视画面只能通过事物的外在形象来叙事,间接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意志、态度等,对于内在的、精神的、抽象的东西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解说词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明确揭示事物内在的、深层的意义,使电视片具有情感的魅力,散发理性的光芒。

三、连接画面,对画面信息进行整合

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含混性、多义性,解说词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电视画面进行整合塑造,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为观众的感受理解提供一个规定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

四、抒情

电视画面的表情达意是形象的,但也是间接的,解说词的抒情可以直接撞击观众的心扉,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增加情趣

幽默是武器,是一种力量。创作者可以通过解说词的幽默的表现生发出一种情趣和情调。幽默性的解说词表现出作者对画面的一种轻松和旷达的理解。在幽默的文笔中,寄寓着作者的情致和感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它更需要作者的独具慧眼和妙笔生花、点石成金的能力。

第三节 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解说词是诉诸于观众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它是观众观看画面时听的,这就决定了解说词的语言和一般的语言不一样,它要利于观众看,帮助观众看,引导观众看。

一、解说的文字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

潜台词是指在文字中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可以让观众感觉到其中包含有“请看画面”这样的意思,从而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画面上。

二、多用指示性代词

指示性代词是指能指示、区别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近指用“这”,远指用“那”。如果组成复音就包括这些、这个、这样、这种、那些、那个、那种、那样等。在电视片解说词中常用近指代词做主语和定语,代替时间、地点、人物、事 26 件、思想、状态等等。

解说词中的指示性代词主要起的作用:

1.吸引观众看屏幕。解说词要考虑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屏幕上,观众看电视一般处于随意收视状态,当听到解说词中有“这种、这样”一类的词语时,不自觉会产生疑问:“哪种?哪样?于是要到画面上寻找答案,这样解说词就有效配合了画面。

如果观众不看画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只有通过看画面,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也就明白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2.避免或减少对画面的重复。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和深化、引导,对观众已经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再作一番描述的解说是多余的,用指代词可以减少描述、避免重复。

3.解说词中运用指示性代词还可以用来代替事件复杂的过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

三、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片的题材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解说词中必然会运用到一些数字来传达信息。要运用数字的目的是为了使传达的内容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但解说词中数字的运用和一般文章中不同,因为解说词是让人听的,而数字本身是抽象的,如果数量又大、计量单位又很陌生,观众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让观众迅速理解并记住数字或者仿佛能具体感觉到数字所表达的意义,也是解说词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1、一般情况下,只告诉观众一个概数

从人们听觉接受的心理来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便于记忆。数字也是如此,越粗略简单,越有可能在观众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如果太复杂,观众记不住,报道的最终效果和最初目的就不一致。所以,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中运用数字时,宜粗略不宜精确。以《藏北人家》的一段解说词为例。

2、给数字寻找一个可比量或参照物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常常会使用大家熟悉的、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或解释,使所要表现的抽象概念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以古诗词中对“愁”的表现为例,“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的一种思绪,是抽 27 象的、外人不能够具体感觉到的、但诗词作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给“愁”赋予了许多形象的解释。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词作者用这些人们眼中所见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愁”,我们自然都能体会这“愁”究竟有多深、多长了。

解说词中对数字的处理也可以借鉴这样一种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人们能理解而且感兴趣的数字是与日常生活较贴近的小数字,而对那些浩大的、远离生活的数字缺乏感性认识,也不能理解其含义。数字毕竟是抽象的、生硬的、无法触及的,如果要使它变得具象,让观众听起来具体可感、印象深刻,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寻找一个可比量或者参照物,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比较,使枯燥的数字显得具体生动,使抽象的数字具有某种形象的感觉。举例

给数字寻找一个可比量或参照物的具体方法有不少,从修辞的角度主要是运用比喻、对比、借代、衬托等修辞手法。举例

例1:上海究竟新盖了多少高楼、新增了多少电梯?记者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不过,上海电视台的一则消息很有趣味:建于30年代的24层的国际饭店作为上海最高建筑独领风骚50年,而现在,却只能排在900名以后。

这段话中运用数字一对比,人们会自然展开形象的联想。

例2:今年成年产蛋鸡饲养量达3000多万只,这些鸡一年产的鲜蛋,相当于像北京三个这样大的城市目前全年的鸡蛋消费量。

用替代的方法,让观众理解起来更容易。

有时,给数字寻找一个可比量或参照物注重的是给观众传达数字背后的意义,数量的多或少本身并不十分重要,而是侧重于数量可能带给观众的震撼和感受,观众无需记住数字,只要意识到了“那么多”或“那么少”,表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的相当频繁。

比如,某个地区的希望工程新建了多少万平方米的校舍,应该进一步补充,可以解决多少贫困孩子的入学问题,或者写道:“这些新建的校舍让一个人去住 28 的话,即使一天换一间,也可以让他住上二十年”。还有,我们新建了一座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厂,年发电量是多少亿千瓦时,这样的数字我们没概念,只感觉多,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其实并不清楚。那就应该进一步补充,这些发电量能够解决哪些地区的工业用电,或多少万人口的生活用电问题。

在新中国建设四十年的时候,《新闻联播》退出了一批新闻专题“弹指一挥间”,基本上是成就报道,在数字的引用上很有特点,我们来看。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升起的时候,我国的化肥产量仅有5976吨。这一可怜的数字,按我国耕地面积平分,每亩只有一两多一点。”(《化肥工业四十年》)

“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群众造起了地上悬河。他们三次加高加厚千里长堤搬动土石方7亿多立方米。这相当于建起13座万里长城,开挖两条苏伊士运河。(《黄河巨变》)

广播电视都是通过听觉传达数字的,所以在数字使用上有这些特殊的要求。由于电视语言的特点,在使用参照物的时候,尽量寻找具有视觉感的因素,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具体形象做参照。这个形象的数量不一定绝对准确,但大体相当。

在解说词中使用到历史年代,不能仅仅出现一个年代序号,应该在介绍年代序号的同时,进一步用这个年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参照。比如提到公元755年,可以补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生活的年代,或者“安史之乱“爆发的年代,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分界线。如果是对外出口的节目,最好用世界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参考。

四、简称要慎用

解说词写作中运用简称需要慎重,解说词是让观众听的,电视声画的转瞬即逝的特点让观众不可能有时间去细细琢磨刚刚听到的究竟是什么,听到不理解、不明白的简称,心里不免会产生疑问,还可能造成误解,影响收视效果。

一般来讲,表义准确、结构科学、被人们公认的、进入全民语言系统的简称是可以用的。比如“三个代表”“北大”“清华”“政协”扫黄、打黑、打假等,都是广泛使用的简称。

小范围内使用的简称、行业内使用的简称因其不规范、没有在全民语言系统中流通而不能用在解说词中,否则,容易造成误导。

29

五、避免用同音不同义的词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意义完全不同,但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却完全相同,这样的词叫做同音词。这些词语从视觉上容易分的清楚,但用在作为声音语言的解说词中,就容易引起意义上的混淆,影响思想表达,甚至给观众造成误解。解说词写作中要尽可能注意这一点,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力求做到用词准确。而且,在正式录音之前一定要多读多听,如果有容易引起误解的字词,不妨再寻找一个表达意义相同的词来代替,避开消极的同音现象。

七、段落较小

解说词只是电视片的一个表现元素,解说词的解释、说明、补充的作用导致它的每一个段落都相对较短,不需要事无巨细,只需要点到为止,起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八、各段落之间相对独立

在进行一般的语言创作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起承转合都是非常讲究的,但解说词的相邻段落传达的可能是毫无关联的内容,这是因为解说词中“缺失”的那些内容正是解说词不擅长表现的内容,由画面或其他的表现元素承担了。

第四节 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写解说词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因为它的主要形式母体依然是文学创作,所以,也包含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解说词中也要用到一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时,一方面同一般文学写作有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要以画面为基础,从画面的内容或形象出发,去创作与画面密切配合的生动的语言,给观众造成一种特殊的听觉效果。

一、比喻

1.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电视片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运用如珠的妙喻,可以使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氛围创造的更加和谐,人物心

理揭示的更加深刻,作品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电视片中运用巧妙的比喻又会有什么作用呢?

(1) 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

30 在描述性语言中,可以辨认出熟悉的事物,树就是树,房屋就是房屋,一切朴素自然。比喻性语言不是直接描绘的,它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观众思路,引发观众联想。

电视画面转瞬即逝,不可能让人们像欣赏一幅画或一副照片那样,能有长时间的思考。每个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差别各异,经历、性格各不相同,对同一幅画面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创作者在解说词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引导观众的思路,使观众能够把画面和解说词结合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 (3)创造一种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意味,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

(1)比如诗人余光中的小诗《乡愁》。

诗中用“小小的邮票”比喻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

亲。用“窄窄的船票”比喻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用一方矮矮的坟墓,比喻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用“一弯浅浅的海峡”,比喻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深不可测。作者的情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愁”是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的一种思绪。在余光中的诗中,它变得具体有形了。

在电视片解说词的创作中,利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使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观念等抽象、无形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比如伊文思的《早春》片段:

画面:牧童赶着水牛,踏碎水田上的薄冰,慢慢犁开了土地。 解说词:春天,在江南的田野上,移动着她的脚步

31 (2)引导观众思路,引发观众联想。

画面:草原、白雪、牛群

解说词:牛群脚下的白雪,引起人们的幻觉,那不是雪白的牛奶在草原上流动?

画面:一小女孩擦去农舍窗户上的窗花,把胖胖的小脸紧贴在玻璃窗上。 解说词:春天,已经像贴在窗户上的一张红润的面孔那样,离我们不远了。 画面:一群鸭子在小溪里从远漂游而近

解说词:“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已经从水面上漂游过来了。

在以上三个段落的解说词中,作者按照“相似联想”的脉络,从画面主体出发,把画面主体和作者所要表达内容的内在、外在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联想。由牛群脚下的白雪联想到雪白的牛奶,由一张充满朝气、希望的红润面孔联想到人们对春天的渴望是严霜遮挡不住的,由鸭群下水联想到春天的来临,。

除了用解说词来引导观众以外,创作者还可以用画面、音乐等来启发观众,使观众进一步深刻理解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西藏的诱惑》中表现了四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家,片子的片头和片尾都有四位僧人朝圣的画面,作者把四位艺术家和四位朝圣的僧侣交织在一起,目的是引导观众的思路:艺术的宗教和宗教的艺术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的确难以区分。 2.电视片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三种类型

1)解说词中运用比喻手法。也叫明喻:主体出现在画面中,喻体出现在解说词中。

解说词中的比喻,是以画面中的内容和形象为本体,或从画面内容出发,以和画面有关的思想、理念等抽象内容为本体,以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等心理作用,来达到兴和比的效果。在解说词中运用比喻时,比喻句的本体分别由画面和解说词来表示,而喻体则只出现在解说中。以下列解说词片段为例来分析: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园林,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园。它虽然不大,但可以通达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方长廊里的漏窗。它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塘的全貌。

32 在古老的姑苏漫步,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将构成小巷的民居比做一首首朴素的民谣,那么,那些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诗词。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们描写的景物。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是炼句一样,精心营造了这些精美的厅廊堂榭,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

以上片段是从画面内容出发,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苏州园林互喻,使观众更深刻地领会到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解说词中运用比喻手法,把画面的表现作用充分挖掘出来。创作者准确地从画面中抓住切入点,张开联想的翅膀,使解说的语言丰富了起来。而丰富了的解说词又把观众的想象力扩展了,观众在接受这些解说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由对画面事物的感知进入到真知。

2)隐喻,也叫暗喻

创作者还可以通过运用隐喻的手法为丰富作品服务。这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通过镜头的队列形成。也就是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说明另一个形象的意义,使镜

头内部产生一种联系,从而造成观众的一种心理联想。比如电视片《迎接挑战》中,用体育比赛的镜头和各种科技发展的镜头交叉组接,形成一种隐喻的效果:当今科技的发展正像体育场上的比赛一样处在一个激烈竞争、飞速前进的时代,谁不奋力拼搏,勇敢向前,谁就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就要落后。

其二,通过景别的变化形成。《沙与海》表现的是住在沙漠里和海边的两家刘姓人家的

故事。他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表现出几乎相同的生存意识。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他们一样要和自然做搏斗,同时又顺从着自然给予他们的束缚,他们不断在毁灭中建立自己的希望,又只能一次次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片子中有打沙枣一段:

茫茫沙漠中只有两棵老沙枣树,一天父子俩去打沙枣,沙枣落在沙子里,父亲用手一颗颗把它们从沙子里捡出来,茫茫的草原中只有两棵沙枣树和两个渺小的人。先是用一系列特写镜头如父亲捡沙枣的手的特写、脸部的特写、沙枣的特 33 写等,把沙漠里生长东西不容易及人们对自然的赐予无比珍惜的内涵表现了出来,之后景别逐渐变大,镜头逐渐拉开,再加上音乐对情绪的渲染,使观众从这实录的生活场景中感到一种沉重的生活意味。辽阔的沙漠,渺小的人形,隐喻了人与自然的两元对立。手在沙子里捡沙枣的长长的镜头,象征了人们对生命的爱惜与渴望。

其三,解说词中运用比喻手法和隐喻效果的画面相结合。

《半个世纪的爱》是一部反映金婚夫妇的电视片。几十对金婚夫妇,尽管经历不一样,

职业不一样,但一样风雨兼程,一样恩恩爱爱、牵手相携走过了50年,走到了人生的暮年。创作者在片头和片尾都用了秋天落叶纷飞、满地金黄的画面,并且都配以蕴含丰富的解说词。片尾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尽管生命像一片树叶,他终究要告别枝头,复归大地的。但他却把一生中最辉煌的色彩献给了大自然。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季节,人生的暮年不也像秋天飘落的片片树叶吗?那几十对金婚夫妇也终究要离开对方、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但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一切献给了挚爱的对方,献给了社会。

3.在具体的运用比喻手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解说词中运用比喻必须依托画面。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节目,解说是画面的解说。

解说词中运用比喻必须以画面内容为主体,让观众在接受解说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同画面形象联系起来,产生联想,从而更好地领会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其二,隐喻不能太生涩。

其三,比喻不是装饰品。比喻的运用绝不是徒然为了增加作品情趣的装饰品,而应该是整个作品机床上一颗颗坚实的螺丝钉。

二、对比

1.对比联想,是解说词补充画面信息、挖掘画面内涵、提升画面意境的又一修辞手法。人们由对某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联想到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对比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这种心理作用。对比联想的运用,显著的作用是突出和强调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事实、观念和情感。

34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多少寺院荒废了,只剩下:一堆残砖,一块断瓦,一片鸟羽,一支鸦翎。 多少寺院又拔地而起,但只见:一派香火,一檐金瓦,一桌祭品,一队旗幡。 点评:通过对比突出了宗教伴随人类度过的漫长岁月。

2、解说词中运用对比手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解说词之间的对比;解说词和画面的对比;解说词和其他声音语言的对比等。

三、反复

一般来说,写解说词力求简洁,避免重复使用一个词语或连续使用同一个句子。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突出某个事物,强调某种情感,就常常对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重复

在电视解说中,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的听觉效果,经常把一个词连续地重复使用。第一,造成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比如,画面上是运河沿岸各个单位不断向运河里排放污水、垃圾,解说词是“排放,排放,还是排放”“排放”一词重复使用,从听觉上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产生对环境忧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第二,形成一种延伸和行进感。比如:“从此我们的心向着南,意向着南,我们将一往无前地向南,向南”。再如,“每当黄昏落日之时,邓小平总是围着软禁他的小庭院,沉思不语地走着,走着”。这些词语的连续重复使用,在听觉上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感觉。

第三,放大或突出某种意境和感觉。比如,“骆驼慢悠悠、慢悠悠地行进在沙海中;驼铃响在静悄悄、静悄悄的瀚海里。”两个“慢悠悠”的重复使用就显得更慢了;两个“静悄悄”的重复使用就显得更静了。解说词在听觉中的重复出现,很类似画面中的慢动作特技镜头,把一个瞬间延伸放大,把一种情绪或感觉展开,使其更为突出。“如长江水,黄河水,珠江水,无时无刻不在拍打着基隆港,不在搂抱着台湾岛,轻轻的,轻轻的”轻轻的一词重复使用,显得无比的轻柔,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起到了很好的听觉感受。第四,重复是听觉艺术特有的效果,在朗诵词或串联词中经常使用。比如形成期待的感觉:“看啊,流水发出欢笑,山岗也显得 35 年轻。人人挂着喜悦的眼泪,各个兴高采烈。亿万人民在倾听、倾听,倾听着一个震撼世界的声音。”这种万众期待的情绪通过“倾听”一词的重复,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同义反复

语言组合的回环往复,往往在观众感受中形成久久回荡,萦绕耳畔,余音不断,挥之不去的感觉。所以,作用于观众听觉的电视解说词,经常采用同义反复,顶真回环的修辞方式。把某一个词组颠过来,倒过去,顺着说,又反着说。比如:“重庆是一座山城,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这就是呼啸的风雪,风雪的呼啸”。

这种修辞手法的长处在于,音节的排列正好相见交错,前面是平平仄仄,后面就是仄仄平平。意思没有变化,只是通过序位的变化,再次强调。所以许多广告为了使消费者加深记忆,经常在广告词中使用这种修辞方法,比如:“长城电扇,电扇长城”“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除了利用民谚,在听觉上也采用了有路和车的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好听易记,宣传效果很不错。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几句:

石头。石头。还是石头。西藏,是大山的王国,因此,到处都有石头的家族。 点评:通过反复突出了画家韩书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道出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眷恋。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2段: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壮举。当时的造山运动,一定是犹如英雄之崩倒,具有刚烈之美的力度。所以,这里的峻岭崇山,都展现着地球的张力。只有亲临其境,你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壮哉,地球第三极!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真正看到一个伟大而刚强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是在这种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历尽沧桑。经年累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与深沉的历史,他们的民族风采,焕发着独有的潇洒与俊健,意志如伟岸之高山,心怀如坦荡之莽野。

解说词中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放大或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意境、现象等。 2)给观众以不断的提醒,造成一种震撼的感觉。

36 3)形成一种节奏感和延伸感。

四、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特点:语言整齐,条理清晰,一气呵成,读起来散中见整,音流宛转,连贯通畅,听起来回环往复,铿锵有力,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解说词中运用排比,其目的主要是使解说词形成一唱三叹的独特抒情意味,并能增强电视片的气势。

刘郎《苏园六记》之《蕉窗听雨》有这样的片段: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做了几枚闲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做了眼前的蕉窗之雨。

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乡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

在《西藏的诱惑》在排比句的使用上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是形成全片风格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摄影家孙振华的大量摄影作品和西藏景色的交叉迭化中,解说连续使用排比句:

西藏的诱惑,是那大自然动人的诗章,是那第三女神的圣洁,是那高山林海的苍茫,是那世界屋脊的满目纯澄,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一束奇光„„(排比) 西藏的诱惑,是那西藏风情真切的吟唱,是那历史的流云涌向天边,是那高山的骄子走向山梁,是那心中的信仰,这般坚贞,是那圣山神湖之间升腾的太阳,这般慈祥„„(排比)一吟三叹,一气呵成,令人荡气回肠。语言形式构成了内容的气势和魅力。

对比句对仗工整,平仄相对,音节整齐,容易在听觉上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我们看下面的例子;雕塑家的劳动虽然有声有色,但却默默无闻;他们可以成家,但是不容易成名。

男孩子喜欢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女孩子喜欢过一个安安静静的春节。 除了音节上的整齐之外,对偶句和排比句还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关系,同画面的剪辑节奏和谐配合。或并列,或平行,或对比,或递进,同解说的语言形式相得益彰,彼此呼应,加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整齐的排比句的运用,在内容上是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深切的领悟,是情感 37 和思想的爆发;在听觉上是一种积累,是绵延不断的延续;在形式上是调动观众更多联想和想象的手段。

五、拟人

拟人也是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自然科学类的电视片中多见,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表达得更形象和生动有趣。

浓郁的雪域人情啊,你所孕育的藏族文化,给人的艺术营养无比丰厚。

第五节 解说词的构思与布局

写文章是需要构思和布局的,解说词是一篇特殊的文章,也需要构思和布局,但它的构思和布局与其他的文体相比有相当大的变化性和灵活性。解说词写作不单纯是一种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解说词的构思是参与电视片的整体构思的,解说词的布局也属于电视片整体布局的一部分。因为解说词只是创作电视片这个有形的物质整体的诸元素之一,题材不同、作品风格不同、创作者对电视片各表现元素的把握能力不同、解说词的切入点不同、和其他元素的配合方式不同,那么,解说词在电视片中的位置和分量也就不一样,对解说词的处理和安排也会有很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解说词并不存在自己的独立结构,离开了整体,解说词的构思和布局就无从谈起。

一、构思

构思,从广义上说,是指创作一部电视片,从取材、立意、布局到表达的整 个思维过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表述内容,以什么为线索,开头结尾、层次段落怎样安排、各视听表现元素如何运用等具体内容的思维过程。

构思是对一部作品的全盘规划和总体设计。解说的构思就是对作品中的解说词的运用及它所承担的任务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是形成完整的表意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和作品的整体构思割裂开来。

《中关村启示录》是一部10集的电视政论片,2000年北京电视台摄制的,内容是关于有着我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的崛起和发展,片子的总体阐述中对解说词的构思要求就是基于整体构思的基础之上的。

其片种定位:

1、一部纪录片,并且是一部带有政论性质的纪录片。

38

2、立足点在于经济观点的阐述,而采用的论据是中关村发展的历史。

3、本片引导观众得出的是最终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由于政论片的特征是先有一个主题思想,然后以这个思想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论证,最终给观众一个观念,这种作法在当今的时代也许不太受欢迎,所以这部影片要采取大量记录片的最本体的形式,而把那种繁琐枯燥的论证结构打破,所有论据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这部片子应该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让观众从大量真实的视觉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5、本片涉及到经济、科技、文化诸多范畴,内容涵盖科技发展史、世界信息产业发展史、中关村历史,世界高科技园的有关历史,更重要的是,内容阐述到了资本的发展历史。

6、本片不仅在于褒奖,同时也在于提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思考。

对解说词的要求

1.《中关村启示录》,每集50分钟,去掉广告、片头片尾3分钟,实际每集片长45分钟以内。

2.解说词在每集中所占时间长度约15-20分钟

在整个片子的撰稿过程中,曾经迷恋于过分追求解说词的华丽这一缺陷,实际上,这是现在一些专题片的通病,经过思考后,最终把解说词的作用定位如下:

1.解说词尽量中性、客观,忌用华丽辞藻分散观众注意力

2.解说词起到结构作用,也就是把采访和实拍的片段,像珠子用线连接到一起,使内在逻辑层次分明。3.解说词起到总结作用。

4.解说词起到交代作用,交代时间、场所、地点。

只有这样,才能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到拍摄的纪录镜头的本体上来,让观众透 过本体去进行自己对中关村的构架。 突出的几大特点是:

1.对中关村崛起及发展的全面思考,特别是中关村人自己的思考,使整个影片的氛围与时代相吻合。

2.把握影片的个性,视觉效果上突出“高科技”,大量运用的计算机多媒体和三维制作技术,创造出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

39

3.多层面、多视角、多方位、信息量大。

4.引入那些众人皆知的,议论纷纷,新近发生、影响较大的热点话题,避免繁琐的理论和枯燥冗长的采访模式。

5.凡是片中涉及的企业、人物、事件皆要采用第一手的材料,要求叙述上带有故事性、情节性、真实而生动。

要把作品总体设计好,首先要有一条清晰、明确的思路。把这个思维路线反映出来,即按照这条思路合理安排各视听元素创作作品,就构成了作品的组织结构。在作品中,思路主要表现为作品的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解说词的线索脉络,通常就是电视片的线索。解说词的线索显得较为内在和严谨。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可以分为时空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逻辑线索等。

1.时、空线索

把作品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转换。例如 纪录片《藏北人家》是通过一户藏北人家一天的生活来展现藏北牧民的生活、人生态度等,该片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从第一天黎明开始,到第二天黎明结束。在时间推移中,观众对藏北牧民的生活状态、人生态度、邻里关系、婚姻状况、审美情趣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汉娜的一天》,一个9岁的美国女孩汉娜生活中普通的一天的生活,给我们展现美国小学生的生活,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以时间的推移作为全片的线索。

2.人、物线索

串联作品内容、安排作品结构时,利用一个“人”或者一件“物”作为线索。以人为线索的,如电视片《西藏的诱惑》以摄影家孙振华为线索。《山里的日子》,以画家罗中立三次回访当年父亲原型的土地作为线索,用罗中立的主观感受反映生活,让观众跟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美和爱。

以物为线索的,如纪录片《龙脊》,以广西瑶寨的民歌为线索,非常巧妙地把散乱的生活素材结构成为有机的整体。

3.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是指通过创作者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感情变化线索组织安排材料,布局文章结构。以感情为线索,常常应用于散文式的电视作品中,如《长白 40 山四季》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一条“感情”线,从《春赞》到《秋颂》、《夏赏》、《冬吟》,每一篇章都抒发了不同的情怀,合在一起,又共唱一首长白山四季歌。《四季西湖》

二、布局

布局是构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美的构思需要完美的布局来体现。所以, 在理清思路、确立线索之后,如何把纷繁众多的材料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线索恰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要重点考虑对材料的组织布局方式即作品的结构了。

解说词虽然不存在独立的结构,但是有布局的问题。哪需要解说词,哪不需要,哪需要解说词充分表达,哪只需点到为止,这就是解说词的布局问题。解说词的使用主要是解说什么、怎么解说、什么时候解说、解说多少。

突出作品的主题,做到疏密有致、自然和谐是布局的首要原则。结构属于艺术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同时还受内容的制约。结构的疏密详略主要由主题确定,哪些地方应当疏略,哪些地方应当详尽,要配置得当。成功的艺术作品,在结构布局上总是以主题为统帅来布置材料的。作品的主题有时通过解说词直接表达,有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作品的整体安排,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布局让观众从中体会,无论何种表现方式,都要熔炼精华,突出主题。

布局还要量体裁衣,从作品的体裁特点出发,从题材的规模和性质出发。内容简单的小题材不可能做大布局,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也不可能纳入简单的组织结构。写实风格电视片的解说词主要用来交代背景,写意风格电视片的解说词就需要阐述思想、营造意境。

布局还要求多样变化,和谐统一。

虚实相生、张弛有度,给观众留有余地,这也是布局的一个原则。 布局的内容有开头、层次、段落和结尾。

1.开头。为文著述都有个从哪里下笔,从哪里写起的问题。“哪里”就是作品的开头,开头,是一部作品的头脸,作品能否吸引观众,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不容错过。反之,如果开头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观众就会毫不犹豫地更换频道。

对于电视片的解说词来说,营造引人入胜的开头,不是靠惊人之语,而是靠 41 绝妙的声画结合。举例《西藏的诱惑》。

(1)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方式,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邓小平早年岁月》《苏园六纪》

(2)侧面引入,远取近用。由远及近,间接入题。《北京运动服装一瞥》《唐之韵》之《千年唐诗》《唐之韵》由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联合制作,每集20分钟,共20集的电视片,以立体的姿态再现了唐代的浪漫气质。 《唐之韵》一开篇,把一个封建时代难得的英明君王——唐太宗隆重介绍给观众,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里那座已成土堆的“昭陵”拓展开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个帝国终于屹立在中原大地。而成为唐代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帝国的最强音的,不是金戈铁马不是管弦丝竹,而是唐诗!

唐代是一个人们思想活泼,言行比较自由,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开放的朝代,是一个在封建统治下,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宽松大度的朝代。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每一个学中文,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然而,如果这个常识仅以常识存于我们的记忆之库,它会理性得没有温度,没有质感。可一部电视片,用一个个实在的画面,用详实的文学史料,用精当的文学评论,恰如其分地烹调出一道审美的视听大餐。

(3)背景介绍式的开头。《壁画后面的故事》 (4)描写式的开头。《江南 在水一方、桨声灯影》

十集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 用大文化的视野, 将抒情、叙述与思辩融为一体, 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 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 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 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开头是整个作品思路、基调和规模的一个亮相,要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为全篇定调子。

作品的开头就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脉络,找到叙述起点,也就是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这个起点能够提携整个作品,并且激起观众一睹为快的兴趣。

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 42 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能否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是否具备足够的扩展能力?这些都需要仔细斟酌。所以开头,并不单纯指第一句解说词或第一个镜头,更主要的是全片的内容从哪开始。

开头还要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2.层次

层次是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划分的作品中的主要结构成分,体现了创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层次和段落是相关的,段落是层次的组成部分,层次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解说词的层次安排也是要结合画面以及其他声音元素一起考虑的。

层次的安排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顺着时间推移或者以作者认识、感情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就是按照唐朝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大诗人的先后顺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和作者对他们的认识来安排层次的。

(2)典型集合式

典型集合式是指作品的内容分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几部分,各部分互为并列,但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作品的主题。《四季西湖》

相关问题:《四季西湖》和《风雅钱塘》有何关系?浙江卫视曾经的节目,《四季西湖》是其中的第一期。

有人认为《四季西湖》可以改为《西湖四季》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春”这一部分可概括为“春”“西湖”“爱情”三个主题词,那么“夏”、“秋”、“冬” 三段呢?

写意和写实是电视片拍摄中常用的两种影像风格, 但它们有时并不矛盾, 你认为本片的主要影像风格是什么?

3.结尾

结尾应该是作品内容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片内容的必然升华。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够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消除硬伤,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结尾的几种方式:

结尾对作品做了一个总结,使整个作品显得完整、统一。

43 结尾传达某种寓意,给观众留下进一步回味的空间,造成了言已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龙脊》

结尾抒发了创作者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由作品的内容所蕴含的感情因素汇聚而成,自然引发出来的,是作者激情的自然流露。《壁画后面的故事》结尾

结尾照应开头,给观众一种首尾呼应、形式完整、结构严谨的感觉。大型文献纪录片《孙中山》的开头和结尾,全片自然地从孙中山的画像开始。全片结束时依然回到了孙中山的画像。创作者在结构安排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该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历史故事化,让观众通过生动的故事解读历史,它的开头的解说词极其平实,拉近了现实和历史、观众和伟人之间的距离,结尾照应开头,给观众一种首尾呼应、形式完整、结构严谨的感觉。

悬念式:用于多集系列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发现上很多系列节目《李自成宝藏之谜》。

结尾的作用: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和升华,使观众在过程和感觉中感到彻悟。这种点题,一定要准确,恰如其分。不明确说出,观众感到意犹未尽,不解气,不过瘾,甚至不明确。说得过头,又可能越俎代庖,给人以说教和画蛇添足的感觉。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结尾的解说,把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使他们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3.说出观众能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使观众感到“的确是这么回事”,让观众感到一种廓清思路的快感。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出色表述,往往令观众赞叹不已。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⑵结尾的写作要求:

结尾不单纯指最后一句解说词和最后一个画面,它是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

44 部分,是作品内容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解说词结尾不应该拖泥带水,应是言已尽而意未尽。其次应该回顾上文,进一步加深观众的印象和认识。第三,语言风格应该和全片的解说词相一致。第四,考虑和画面及其他声音元素的配合。总之,作品的结束并不是观众对作品的认识结束,而应是余味深长,影响深远的。

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对解说词的创作来说,细节的捕捉和表现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能够表现特征。对节目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环境下出现,是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或构成新的意象组合。在为《话说运河》撰写解说词时,作者陈汉元反复观察运河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观察运河航拍的画面,发现中国的长城和运河,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北向南,恰好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于是欣喜地找到了解说的切入口,由此下下了片子的第一集《一撇一捺》。

第六节

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一、“非独立性”的含义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的完成对事物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它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在文字形式上呈现出片段、零碎的特点。

“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性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能,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温化平《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

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节目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节目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节目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节目的信息,表达节目 45 的思想。

“毫无疑问,电视解说的主要形式母体依然是文学写作,电视解说创作的一 些技巧方法,大多是从文学写作中借鉴或演化过来的,其中包涵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 。

——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

但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是在服务于电视整体创作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里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标准,而是电视标准,就如同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一旦被置于电视艺术的环境之下,就成了为电视服务的元素,具有了非独立性。

二、解说词“非独立性”的表现

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电视节目中唯一贯穿又最具特点的表现手段。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把画面作为电视解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为看而写,就是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创作适当的指示关系,是观众读解多义性画面时得到必要的引导,充分理解画面的内涵。

在大多数电视节目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但一放进节目中,和其它电视元素一结合,就会让人拍案叫绝。当然,电视解说词有时也会成为取代画面,承担主要信息传递重任的主要手段,比如一些政论片、文献纪录片,可能是以解说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画面不过是做一些形象的图解。

像《世纪行》、《让历史告诉未来》、《毛泽东》、《邓小平》等作品,主要信息的传递任务显然是由解说词承担的。在这样的电视片中往往会通篇或者大段大段地运用解说词,解说词在这里呈“满灌式”状态。但这并没有改变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1)每一句解说词都需要画面和相关的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配合。

46 (2)尽管文字解说词在表现抽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表现具象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是满灌式的解说词在信息传达过程中,仍然需要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特技等元素去补充信息或加强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视形象。 (3)在这类电视片中,解说词仍然遵循为看而写的原则,表现在包含一定量的潜台词,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电视解说词和其它电视形式的电视语言一样,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它手段和因素的影响。它的使用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项,让其它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三、具体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解说词非独立性的特点,创作时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

2.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

不要见山说山,见水说水,看图说话式的撰写解说词,简单重复说明画面已经充分交代、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形象。我们初学者爱犯的毛病,很多解说词都是无用的废话,“花如何如何的红”“草如何如何的绿”“浪花拍打着礁石”“乌云遮住了太阳”“火车在铁路线上飞驰”“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等等描述性语言,对于电视解说纯粹是画蛇添足。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这种肤浅的表面的联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既可以准确传达编导的创作意图,又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解说,将无序的画面整合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使观众朦胧感觉但又难以概括的东西加以指点,观众在解说的提示下,欣赏更为顺利,减少了读解的障碍。所以,解说应当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以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举例

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

从操作的程序上,应当先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完成的具体情况,再考虑 47 解说词的处理和安排。特殊情况另行讨论。

但目前,很多人在制作节目的程序上,习惯于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文字稿的内容再来编画面。这种做法比较简单,解说和画面的位置也容易对齐。但这种做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声画两张皮”。解说事先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表述系统,然后配上相关的画面图解文字,解说和画面各行其是,都缺少针对性。这样就导致声画分离,万能的过场画面生硬插入,观众看不看画面都无所谓,画面成了解说的附庸。这样就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和特点了。

4.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 5.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

解说词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能够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着天然的优势,完全用不着解说词去搜肠刮肚、寻找语言做苍白的描写了。

语言描绘形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准确。因为文字语言描绘形象,只能用模糊语言,而不能用精确语言。比如这几段经典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臣东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都属于模糊语言。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唤起读者无穷的遐想神思,勾画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电视传播必须直观准确。比如,在新建的“希望小学”上课的孩子们的那份庄重和认真的神态,有了电视画面的准确反映,一切语言的描绘在具体形象面前都显得多余和苍白。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电视解说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作,它有影像特殊的要求和多方面的制约。它不允许一厢情愿地自由挥洒,而必须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创作时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需要从电视节目的整体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充分考虑电视其他因素的配合关系。

第七节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48 比如我们拍摄到这样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久别重逢的大喜之时,我们看到 的却是抱头痛哭的场面。何以大喜时大哭?其中画面无法表述的特定的背景资料,必须由解说来弥补。

通过电视解说的补充,可以完成对所报道事件基本事实的陈述,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这种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尽管我们也熟悉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符号画面,比如*时期的红卫兵破四旧 砸路牌,在汽车上撒传单的镜头;以及当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车站送别的镜头,都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的画面形象。但是这些符号性画面需要观众非常熟悉,自觉调动他们的回忆和积累,而对于这些画面资料不甚熟悉的观众来说,仅仅通过这些画面自身,很难感受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去韩国旅游的人在“三八线”留影的场面,对今天的青年,国外的观众,未曾接触过这些资料的观众感受起来相当困难。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一片中谈到“三八线”时,解说这样介绍。

(2) 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 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 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 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电视镜头没能及时捕捉到当时的场面,画面无法再现原始的形象和过程,但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报道。通常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用空间表现时间。在现有的空间画面上,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感受到有形的形象存在。在电视片《井冈抒怀》中画面上的一组镜头是井冈山上的一条无名小道,被层层的荒草覆盖着,若隐若现,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解说陈述的对象一定是已经发生、曾经出现过的。只不过山河依旧,人去楼空。不能凭空杜撰,随意发挥。这种解说展开的方式运用相当普遍,尤其是利用现有的空间环境作背景,陈述同一空间场景中,过去时间发 49 生的事情。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解说为观众解读画面提供一个顺利的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很大的含混性。解说通过明确概括的语言,对无序的画面进行梳理,用提炼和集中的方式,对庞杂的画面信息进行选择。

第一节

电视字幕的写作

电视字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要素,是电视图像、声音的补充和延伸,它既是画面的形态,又是语言的方式,可以独立的表情达意,在今天的电视节目中字幕已经不可或缺,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一、字幕的作用 1.说明

字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交代一些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在内的内容,与画面、声音等相互配合,向观众说明一些信息。举例在特殊的氛围中,简洁明了的字幕代替了解说词,配合同期声更好地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2.强调

要加深对某一事物的记忆,不仅需要同一信号的不断重复刺激,还需要不同信号的同时重叠刺激。从记忆的角度来说,前者是重复记忆,后者是重叠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画面和解说都是稍纵即逝,同一画面不能长时间滞留屏幕,解说词也不便再三重复,每每遇到重点内容需要强调时,字幕便成为人们选择的理想方式。叠加在电视画面上的字幕加深记忆的作用就是一种重叠刺激的记忆。

3.解释、翻译,便于观众记忆

汉字的同音字、同音词比较多,再加上一些新出现的词语以及比较难懂的科技专业用语,一般单凭听觉很难搞清楚,容易造成耳误。这时同步字幕就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还有一种情况,当新闻人物与受众语言不同,在编辑同期声时就要对内容进行翻译。这里的语言不同,包括外语、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有时也用字幕解释电视画面的某些意境。

4.结构

50

推荐第6篇:快速阅读教案

第一部分提供了15学时的基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讲师要始终把握课堂进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一般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在经过15学时训练后,阅读速度应在每分钟1000字以上,所以教学目标应在1000-2000字/分钟。

第一节课(90分钟)

一、开场白

各位同学,大家好!首先非常欢迎各位同学来到七田右脑教室,和我一起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我是XX老师,这一期的速读课程是由我和大家一起进行训练的。掌握速读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当前的各种考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阅读,从阅读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慢读,是指以字、词、句为单位逐个进行阅读,也就是大家平时所采用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字斟句酌、细嚼慢咽是这种阅读方法的特点;第二种阅读方法就是咱们要讲的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它是将我们所要阅读的文字以行、甚至是页为单位进行的阅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虽然强调以很快的阅读速度进行阅读,但绝不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泛泛地浏览一遍。它不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如果给快速阅读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在保证你的理解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快速、高效的阅

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阅读的速度呢:

1、音读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读出声;唇动;舌、喉、声带动;心诵(潜读)这些都属于音读的范畴。比如“国”字,当我们看见这个字时,我们首先是看到了这个字的形状,看到它的形状后由于传统的阅读习惯,总要把这个字的音不自觉得读出来,读给谁听呢?这是是读给我们自己听,当我们的大脑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很快反应出这个字的含义:这是国家的国,以上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传统有阅读过程,即:字形——字音——字义的过程,为什么说传统的阅读读不快呢?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借助音读这个拐杖,只要我们的阅读中存在着音读,那么我们的阅读速度就很难超过500字。多数人正常说话速度是在300字左右,所以大部分人的阅读速度也在300字左右。那如果我们克服了“音读”,就能变传统传统阅读的字形——字音——字义,为快速阅读的字形——字义,变读书为看书,就能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

那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种不借助于声音的看书方法真的能看进去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先天性的聋哑人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没有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的。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书看报,甚至他们的阅读速度还超与常人。这说明不借助声音,我们照样能理解,能看懂。这种由“字形——字义”的这个过程运用的是快速阅读的终极原理——眼脑直映:也就是眼睛把看到的文字快速反应在给你的大脑,它利用了我们的右脑天生就具备的对文字图供暖的加工记忆能力,直接把我们所看到的文字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信,之后再用左脑将文字解析出来。这种阅读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能可无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的节省了我们看书的时间。

2 视野范围狭小

2 人的视野范围可分为: 焦点视野 清晰 周边视野(余光区) 模糊

在正常情况下,未经过训练的人瞬间感知(0.22)只能达到4-8个无关

联的字符。而在正常情况下,未经过训练的人在阅读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如果给大家一篇800字的文章,我们1个字1个字的看大概需要800眼,如果是8个字8个字的看只需要100眼。哪个快哪个慢我们就十分清楚了。我们的训练就是要帮助学生改掉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同时扩展你的视野范围,充分发挥余光区的潜力,让你的清晰区迅速扩大,这就为我们进行快速阅读,甚至是一目十行提可靠的生理基础。

3注意力不集中

提到注意力这个问题时我想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在发愁:挺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如果一个看上去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上却很有问题,那么十有八九是他的注意力出现了问题。那么注意力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重要?首先:注意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可以发挥出自己无法想象的潜能。

快速阅读是一项高强度的眼脑结合的训练,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文字一闪而过,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否则,就会视而不见,失去了快速阅读的意义。由此可见注意力的重要性。在快速阅读的训练课上,会对注意力进行专项的训练。

4 左右脑不平衡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左脑型的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咱们多数人是用右手作事的,右手开发的是我们的左脑;另一方面和中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左脑的教育。有利于右脑开发的很多活动,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却一再的被忽视,这些学科所占课时的比例,也是不断遇到挤压和排斥。所以

3 这就使我们大多数的人一直在用半个大脑学习和工作。这就如同我们只用一条腿走路一样,只有一半残缺的智慧。

那么右脑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在进行右脑开发的课程中我们有非常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快速阅读和全脑开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快速阅读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全脑速读,它充分利用了我们右脑的无声的形象记忆和左脑的分析理解能力所进行的一种快速而又高效的阅读。即,把我们以“块”“行”“页”为单位看到的文字当成一个电视镜头一样输入到我们的大脑的记忆仓库中储存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快速阅读,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了。

那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快速阅读呢,首先我们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快速阅读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改变习惯的过程。其次所以的同学都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作出快速阅读。所以老师希望大家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呢?

二、摸底测试

引导语:好以上就是给大家讲的快速阅读的理论知识,相信大家能过老师的讲解对我们的课有了更详细的了解,那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来稍作休息,老师在这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简单的文章,一会让大家来看一下,看过以后会让大家来根据你看的内容做几道与这篇文章相关的选择题,所以需要认真来完成。好在发文章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要强调一下(注:不要提及阅读速度,也不要强调是摸底测试,就是让大家抱着一种轻松的态度当成是一个小小的放松)

要求:

1、统一发文章,统一计时,没有老师的允许谁都不许看;

2、看完文章举手示意,老师告诉你秒数。举手的同时扣文章,在练习册上记下自己的秒数;

3、像平时看书一样看文章,看完答题。操作步骤:

1、发文章(不允许提前看)。

2、计时,报秒(强调平时怎么看现在就怎么看)。

3、从后往前传文章。

4、发题(不要限时间)

计算:

阅读速度=文章字数×60÷秒数 阅读效率=阅读速度×分数%

引导用语:(请学生依次报自己的阅速和阅效)现大家已经看到自己阅读速度

了,对你们现在的阅读速度还满意吗?希望可以通过这期的培训,大家的阅读速度会比你原来的速度提高3-10倍,只要大家和我一起努力的训练,我们一定很轻松的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了。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藉了。

三、基础训练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训练,首先我先来说一下咱们课程的步骤。每次课将分为四大步进行训练。第一步是课程前的状态调整,也叫基础训练;第二步是基本功训练,第三步是实战训练和成果检测。我们先来进行今天的第一项训练。

1、坐姿调整

目的:

1、保证脑部氧气的供应。

2、身体的生长发育。

3、良好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坐姿能给全班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同学们会越练越有劲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5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2、呼吸调整

目的:阅读是一项必须严肃认真的脑力劳动,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新鲜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许多人读书时间长了,会有头晕脑胀的感觉。腹式呼吸可以帮助大家吸入足够的氧气,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

方法:用鼻子尽力的吸气,吸气时让小肚子鼓起,大约停止4秒钟的时间,然后用嘴把气缓缓的吐出来)。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和坐姿的调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四、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目的:提高注意力的集中能力,锻炼我们对视觉注意力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

6 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

出现的现象:

第一种现象:

1、黑点周围有白光,而且白光不固定。(这是由于我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黑点上之后,自然地对黑点以外的其他地方的注意力分布就非常少,这样就在视觉上产生了错觉。越是靠近黑点的纸面越明亮(越白),越是远离注意力中心的纸面就越暗淡(越灰)。

2、黑点突起或下陷。

3、周围发灰。

以上三种情况说明学员的注意力逐渐进步,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还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第二种现象:感觉黑点很黑很清晰,就只有这个黑点或者是感觉黑点变大了。这属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是一种好的现象,记录为好。同时要强调学员再做这项练习时,要紧紧抓住这种感觉,尽量把它延续下去,争取在读图的过程中始终这样,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学员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第三种现象:把黑点看成了两点或者是黑点变成了其他的颜色,说明你的注意力是很不集中的,一直处于涣散的状态。自己要注意做好调整,这种情况记录为差。让学员根据刚才自己看到的情况记住自己的状态。

注意事项:注意力尽量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眼,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可以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

7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眼睛的肌肉,增强眼球的灵活度。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训练目的:锻炼眼睛斜向肌肉,增强眼部灵活度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眼睛的肌肉,增强眼球的灵活度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

8 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先问问学生的感受:眼睛酸,疼,甚至流眼泪)首先脑袋的灵活性和转动速度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眼睛的。其次,摇头会引起颈部的肌肉,血管的紧张,这样就是导致血液流动不畅通,导致大脑供血的不足,而且会引起头晕,这样对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记忆是不利的。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目的:可以扩展视幅,视知觉能力以及注意力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照顺序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目的:扩展视幅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9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目的:克服音读,运用眼脑直映的原理同时扩展视幅范围训练,给出节拍。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训练要求:

1、此项训练首先是帮助大家克服音读的,所以只许看不许读。想读怎么办?两种方法克服音读:声音干扰法,跟着节奏心里喊嗒嗒嗒;数数干扰法:心里喊123。

2、看到的一瞬间必须认识,知道什么意思。不要求去记忆,只要看见就过去。这个过程是训练大脑对文字的瞬间记忆,一瞬间能理解就行。

3、每看一眼保证文字清晰入目,感觉就像印在你的大脑里,一组数字或文字最多只能看一眼。用你的余光区整体去辨识所有的文字。

4、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可以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

5、头不可以跟着节奏运动。

注意事项:想读的原因是因为音读伴随我们太长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掉,完全地消除它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是可以采用声音干扰法进行训练,随着我们阅读速度的不断提升,再给出更高的节奏。同时请学员尽量闭上眼睛去回忆,尽量将刚刚看到的文字在脑海中重现。

10

五、实践练习

训练目的:让我们改变传统的阅读方法,接受新的阅读方法。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么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注意事项:让学员回想的过程就是大脑挖掘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瞬间存在大脑潜意识中的信息给它通过回想挖掘出来,鼓励学员说,能说多少说多少,如果想不起来可以以编故事的方式编,编的过程同样

11 是在挖掘的过程。在学员复述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听,没有说到的给予补充。也可让学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或是记不住,但是没有关系。不要急,

六、成果检测

训练目的:训练要求: 2 3 4 5 6 相信自己,闭眼鼓励自己,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

检测我们是否能将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1、没有虚线自己在心里打节奏。

、只许看不许读。

、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

、闭眼回想,在答卷的背面写关键词。、答正面的题,复述。

12

第二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象吃桔子的感觉)

训练目的:培养想象力,开启右脑图像化机能 训练要求:老师来说(语言轻柔)同学闭上眼睛想象

指导用语:

①、凝视手中的橘子,反复,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纹理脉络,然后用手触摸它的表面质地,看是光滑还是粗糙,再闻闻它有什么气味。

②、这个橘子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③、现在想象自己慢慢的越变越小,一下子钻进了橘子里。里面是什么样子?你感觉到了什么?里面的颜色与外面的颜色不一样吗?然后再假想你尝了这个橘子。记住它的滋味。

④、想象自己走出了橘子的内部,恢复了原样,记住刚才在橘子里所看到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然后作五遍深呼吸,慢慢数五下,睁开眼睛,摘下机子,你会感觉到头脑清爽,心情轻松。  视觉训练 黄卡

目的:培养右脑的想象力,使眼前逐渐有图像产生

训练:

1、看到补色(黄点蓝面)将黄卡放在距离眼睛30厘米的地方,凝视15秒,然后闭上眼睛,眼前出现残像。

2、再凝视卡片30秒后迅速将卡片翻转到空白面上,凝视,在空白面出现残像。

注:看黄卡时,尽量不眨眼,让看到的黄点尽量长时间停留在眼前,停留的时间越长,看到的就不是补色,持续一段时间训练后可看到原色。 曼陀罗

目的:培养想象力,开发想象力,稳定右脑机能。

作法:打开曼陀罗卡片,紧盯着曼陀罗5秒钟,然后迅速地翻转过去。随后

在卡片的背面再现你刚才看到的颜色。然后填充到空白的格子中去。

 ESP训练

作法:选三张颜色鲜明的ESP卡片,先展视给学生看,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一张,盯住了进行想象,让学生也来进行想象说出教师看的是哪张图片。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并记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15  对角线运动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照顺序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

16 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

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训练要求:

1、此项训练首先是帮助大家克服音读的,所以只许看不许读。想读怎么办?两种方法克服音读:声音干扰法,跟着节奏心里喊嗒嗒嗒;数数干扰法:心里喊123。

2、看到的一瞬间必须认识,知道什么意思。不要求去记忆,只要看见就过去。这个过程是训练大脑对文字的瞬间记忆,一瞬间能理解就行。

3、每看一眼保证文字清晰入目,感觉就像印在你的大脑里,一组数字或文字最多只能看一眼。用你的余光区整体去辨识所有的文字。

4、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可以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

5、头不可以跟着节奏运动。

注意事项:想读的原因是因为音读伴随我们太长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掉,完全地消除它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是可以采用声音干扰法进行训练,随着我们阅读速度的不断提升,再给出更高的节奏。同时请学员尽量闭上眼睛去回忆,尽量将刚刚看到

17 的文字在脑海中重现。

三、实践练习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么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注意事项: 让学员回想的过程就是大脑挖掘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瞬间存在大脑潜意识中的信息给它通过回想挖掘出来,鼓励学员说,能说多少说多少,如果想不起来可以以编故事的方式编,编的过程同样

18 是在挖掘的过程。在学员复述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听,没有说到的给予补充。也可让学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图画捉迷藏

五、成果检测

训练目的:检测我们是否能将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训练要求:

1、没有虚线自己在心里打节奏。

2、只许看不许读。

3、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4、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

5、闭眼回想,在答卷的背面写关键词。

6、答正面的题,复述。

补充教案:

因在训练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不同,老师可以任意中间环节插入其它记忆忆力训练或是专注力训练。

19

第三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像喝雪碧的感觉) 指导用语:

1.想象面前的桌上摆放着一杯雪碧,刚刚倒进杯中的雪碧由于气泡破裂弥散到空气中,鼻子闻到甜丝丝的冰凉的味道。

2.天气炎热,雪碧晶莹剔透,在杯子的上部涌起颗颗珍珠般的汽泡。不由的让人想起“晶晶亮,透心凉”的广告词。

3.喝上一口,雪碧那清凉透爽的味道进入口中,顿时觉得全身凉快了很多。想象自己走进了雪碧的世界,感受一下沉浸在其中的冰凉与惬意,然后深深的吸一口气,五四三二一,好睁开眼睛,现在你会感觉到头脑清爽,心情放松。  视觉训练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作法:选三张颜色鲜明的ESP卡片,先展视给学生看,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一张,盯住了进行想象,让学生也来进行想象说出教师看的是哪张图片。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并记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

21 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

22

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照顺序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训练要求:

1、此项训练首先是帮助大家克服音读的,所以只许看不许读。想读怎么办?两种方法克服音读:声音干扰法,跟着节奏心里喊嗒嗒嗒;数数干扰法:心里喊123。

2、看到的一瞬间必须认识,知道什么意思。不要求去记忆,只要看见就过去。这个过程是训练大脑对文字的瞬间记忆,一瞬间能理解就行。

3、每看一眼保证文字清晰入目,感觉就像印在你的大脑里,一组

23

数字或文字最多只能看一眼。用你的余光区整体去辨识所有的文字。

4、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可以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

5、头不可以跟着节奏运动。

注意事项:想读的原因是因为音读伴随我们太长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掉,完全地消除它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是可以采用声音干扰法进行训练,随着我们阅读速度的不断提升,再给出更高

的节奏。同时请学员尽量闭上眼睛去回忆,尽量将刚刚看到的文字在脑海中重现。

三、实践练习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么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

24 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注意事项:让学员回想的过程就是大脑挖掘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瞬间存在大脑潜意识中的信息给它通过回想挖掘出来,鼓励学员说,能说多少说多少,如果想不起来可以以编故事的方式编,编的过程同样是在挖掘的过程。在学员复述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听,没有说到的给予补充。也可让学员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听觉)

训练方法:听数列,数出指定的数字(2,4 ,6, 8)的总数。读一遍数字数一个数字,共读四遍。

第一列: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71 69399 37510 第二列:58209 74944 59230 78164 06286 20899 86280 34825 34211 70679 答案:2=12 4=10 6=9 8=12

五、成果检测

训练目的:检测我们是否能将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训练要求:

1、没有虚线自己在心里打节奏。

2、只许看不许读。

25

3、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4、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

5、闭眼回想,在答卷的背面写关键词。

6、答正面的题,复述。

26

第四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象乒乓球) 指导用语:

1、想象你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个乒乓球。球在桌上滚来滚去,好不容易

27 才把它放稳。

2、把手放在乒乓球上,感觉一下,球硬硬的,很光滑,没有一点棱角。

3、把球从高处扔在地板上,轻快的小球马上弹了起来,并发出“嘭嘭”

清脆的声音。

4、想象自己变成了一个小人,米粒一般大小,在乒乓球上钻了个眼儿,

像孙悟空那样钻进了球的内部。想象一下,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光线怎么样?

5、想象自己走出了乒乓球的内部,恢复了原样,记住刚才在球里所看到的和所 感觉到的一切,然后作5遍深呼吸,慢慢数5下,你会感觉到头脑清爽,心情放松。  视觉训练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 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并记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

28 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照顺序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

29 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训练要求:

1、此项训练首先是帮助大家克服音读的,所以只许看不许读。想读怎么办?两种方法克服音读:声音干扰法,跟着节奏心里喊嗒嗒嗒;数数干扰法:心里喊123。

2、看到的一瞬间必须认识,知道什么意思。不要求去记忆,只要看见就过去。这个过程是训练大脑对文字的瞬间记忆,一 瞬间能理解就行。

3、每看一眼保证文字清晰入目,感觉就像印在你的大脑里,一组数字或文字最多只能看一眼。用你的余光区整体去辨识所有的文字。

4、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自己注意力涣散时可以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

5、头不可以跟着节奏运动。

30

三、实践练习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集中注意力训练手册P1

五、成果检测

31 训练要求:

1、没有虚线自己在心里打节奏。

2、只许看不许读。

3、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4、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

5、闭眼回想,在答卷的背面写关键词。

6、答正面的题,复述。

32

第五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象空中飞翔的感觉) 指导用语:

1、

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小鸟,两臂变成了翅膀,身上长出了羽毛。

33

2、

3、你上下煽动翅膀,身体变得越来越轻盈,双脚离地,身体飘了起来。你越飞越高,开始飞跃屋顶、楼房,一切尽在你的眼底,鳞次栉比

的建筑,绿油油的庄稼,青翠欲滴的树木,好好看看自己生活的城市。 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穿梭其中与白云嬉戏。微风吹拂在身上,舒服 极了。身上的压力一扫而光,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自由。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并记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34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

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照顺序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

35 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三、实践练习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么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36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集中注意力训练手册(继续按照顺序进行,将舒尔特方格除外)

五、成果检测

37

第六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像奇妙的海洋之旅) 指导用语:

1、

想象自己变成了可爱的海洋动物,海豚、鱼、海狮都可以。想象自己的双腿

38 合在一起,变成了长长的尾巴,双臂变成了能够划水的鳍。

2、深蓝的海面由于反射太阳光而泛着耀眼的光芒,海水像快活的精灵一样涌动 着,海面上时而跃起飞鱼。

3、你在海面上游了一会儿,觉得有点累了,想到海底去玩一玩。

4、可以想象在海底漫步,和鱼儿聊天,让你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 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训练方法:深呼吸,注意力高度集中,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的正前方,使图和自己的面部基本平行,两眼自然地注视图上的黑点3分钟(请同学说说情况并记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黑点开始,沿着黑线左右(上下)移动,一直运动到右下方的黑点,然后再反方向返回原点,这样一去一回为一次,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运动多少次。尽量不断的加速,要一次比一次快,最后不借助黑线,直接由一个黑点到另一个黑点。从这一项开始以后训练中老师要给出两个准备词: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39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持书,距离眼睛三十厘米处,两眼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其中一个斜线做12345的运动,然后再从中心的1开始沿着另一条斜线做12345运动,然后再回到中心1开始,时间一分钟,看一分钟时间学员能动动多少次,记录方法:每完成一条斜线的运动为一次,没有点五次之说。同时记录自己的情况。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25/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25。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25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保持腹式呼吸;两眼要自始至终自然盯视表格的中心位置,强调用余光区按顺序照辩别要找的数字;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可以适当的眨动眼睛调整一下。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

40 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腹式呼吸。尽量不要眨动眼睛,感觉注意力涣散时适当的眨动一下眼睛调整一下。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四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三、实践练习

训练方法:先让学生看一眼所有实战文章有什么特点(中间有虚线)

1、以中间的虚线为分界线,跟节奏,眼跳跃;强调有两行虚线的一行最多看三眼。

2、只许看不许读,想读自己给自己节奏干扰自己。看见的一瞬间必须理解,认识知道什么意思,看见就过去。

3、必须保证每一眼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清晰地进入眼中。

4、统一发放文章,统一计时。

5、看完后举手报秒,扣文章先看完的同学闭眼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把看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回想一遍。然后老师选择文中的细节部分,提问引导学员集体回忆。

6、再来一遍 跟着一个快的节拍,注意把握时间,第二遍时间要么和第一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一遍更快,但是绝对不能超过第一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一遍把握的不准的地方。看完后举

41 手示意老师。然后写出文中的关键词,最少二十个。找同学试着复述

7、根据情况安排第三遍。注意把握时间,要么和第二遍的时间一样,要么比第二遍快,但是绝对不能慢于第二遍的时间,重点看第二遍不清楚的地方。补充关键词,复述。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集中注意力训练手册(继续按照顺序进行,将舒尔特方格除外)

五、闪示记忆训练游戏

六、成果检测

42

第七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象南极) 指导用语:

1、

想象自己置身于天冰雪覆盖的南极,你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手套。

43

2、现在你的脚下是冰山环绕的一块空地,远远望去,四周白皑皑的一片,矗立

着一 座座高大的冰山,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冰山脚下,你发现一队正在前进的企鹅,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活像一群可爱

的孩子,你拿起相机,把它们永远地留在记忆中。

4、你可能还会观赏到各种各样的奇观,比如美丽的日出、海中冰山、南极飘雪

等,请你展开丰富想象,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 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举

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44 总结

 舒尔特表练习30/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30。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30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训练方法:眼睛自然注视左边的大黑点,然后沿黑线匀速,缓慢地向右(下)移动,每到一个黑点,目光稍作停留,用余光区尽可能清晰的看清更多的文字,保证进入眼中的文字是清晰入目。当移动到最右方黑点时,再匀速,缓慢地向左移动。记录你眼睛稍作停留的时候看到的最多文字数。时间是一分钟。

 一目多字

训练方法: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跟着节奏运动,一目5字三页给出120的节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员反复看。

三、实践练习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集中注意力训练手册(继续按照顺序进行,将舒尔特方格除外)

五、听觉记忆游戏

训练方法:请重复老师说过的数字 10位数

4748383894 3254384959 5464859506 8489789545 9404843672 4847585447 0398474457 8490585744

45

11位数

41425244784 64490327504 33474585959 34367489844 45745232234 44267385950 31637489459 33464874905

六、成果检测

七、图画捉迷藏 46

第八节课(90分钟)

一、基础训练

 坐姿调整

方法:(好,下面跟老师的口令做)

1、双腿自然放置,两脚不要交。

2、头正、身直,双目平视。

3、双手自然放置于腿上。 呼吸调整

引导用语:好下面我们结合坐姿的调整一起来完整的作三次呼吸训练,同时来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播放脑波音乐)首先,调整坐姿:一,二,三。两眼轻轻闭合,什么也不要想。吸气,缓慢,均匀,深长;呼气,缓慢,均匀,细长;吸气,把新鲜的空气吸入到我们的下腹部,呼气,从下腹部经胸部后吐出,慢慢呼出;吸气,呼气。气体慢慢呼出,我们感到全身轻松,心情愉悦;吸气,呼气,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天空是那样的晴朗,高远,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洁净,我们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吸气,呼气,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松软,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大脑神奇无比,潜能无限。让我们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带着我们神奇的大脑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始终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接接想像训练即可)

 想像训练(想象月球的样子) 指导用语:

1、

想象你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刚刚从飞船的舱中走出来,由于失去了重力,你感

47 到浑身轻飘飘的,你不再用双脚走路,而是飞来飞去。

2、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月球上的景象做一个想象。月球的表面坑坑洼洼,山岭

起伏,遍布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

3、从月球上眺望我们生活的地球,你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自由地

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黄卡(操作同上) 曼陀罗 (操作同上)  ESP训练  闪卡训练  照相记忆训练

二 基本功训练

 固点凝视法

 眼肌横向(纵向)“之”字形训练

训练前准备词:调整你的坐姿,深呼吸开始。 训练后口令词:停,好请记录自己的次数。

强调一下记录的方法:一去一回为一次。如果去了没有回来记录为点五次,

举例说明另外要记录注意力情况。

 对角线运动

 眼肌横向(纵向)8字形训练

训练方法:双手横向(纵向)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两眼从左上方的大黑点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做一个完整的八字为一次(即一个来回是一次),时间一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力保持集中,只许眼动不许头动。 总结

48  舒尔特表练习30/30

训练方法:以表格1为例双手竖着持书,距离眼睛30-40厘米处,眼睛自然集中到表格中心点,用眼睛的余光依次寻找数字,1-30。中间不能跳数,一定要按顺序寻找。找到30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寻找。时间是一分钟,看一分钟内可以寻找几遍。

 视点左右(上下)移动训练  一目多字

三、实践练习

四、集中注意力训练

教材:集中注意力训练手册(继续按照顺序进行,将舒尔特方格除外)

五、听觉记忆游戏

训练方法:请重复老师说过的词组

大山 书包 教师 老虎 动物园 美丽 出发 开心 鞋子 汽车 电脑 太阳 作业 饺子 苹果 轮船 写字 楼房 弟弟 音乐 学习眼睛 水槽 小鸡 吃饭 写字 学校 镜子 钟表 电视 男孩 豆腐 葡萄 月亮 窗户 电灯 窗帘 工厂 喝水 椅子 木头 旗子 难过 放弃 复印机 电池 快餐 剪刀 飞机 大海 山洞 蛇 石油 方形

49

三角 学习军队 发行 书本 力量

六、成果检测

七、图画捉迷藏

50

推荐第7篇:快速跑教案

快速跑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我校五年级男生占总数的六成以上。他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思想日渐成熟.活泼、大胆且独立,在学习中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准备期的教学中,我力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重在激发孩子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体现多样化、竞赛化和游戏化,积极营造快乐、健康的健身学习氛围。 本课希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参与目标:学生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身体练习和游戏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运动。

2、身体技能发展目标: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速度素质,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能力,同时身体灵敏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学会合作,学会想象,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4、人际交往目标:团结帮助同学,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

本课所需器材:塑料袋、线绳、彩笔学生自备,泡泡枪5把,肥皂水自制,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

一、准备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师跑步上前,转身,面向全体同学)

2、今天看到同学们都非常的精神,站的像军人一样笔直,整齐,感到非常高兴。同学们用面部表情告诉老师,你们高兴吗?老师看到大家也非常高兴,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遵守纪律,积极学习,让我们一起上一节快乐的体育课,好不好?

3、宣布本节课 的内容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快速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练习,相信你们会是最棒的

4、检查服装:同学们请检查一下你们的鞋带系好了没有?服装内有没有妨碍运动的东西,请放入我们的保密箱。

5、有没有见习的同学?

6、原地转法: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前看。向右转,向右转,向左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后转是从身体右侧转)稍息

7、师:同学们原地转法做的非常好,非常整齐,那老师看一下下面的齐步走走成圆形是不是也能走的很好。要记住的一点是,今天的齐步走和以往不一样,是改掉了老师的哨声,改成用音乐来指挥大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跟着音乐走好?

7、好,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走好。

8、放音乐,走圆形

9、师:间距打开,调整。

10、师:立正,全体都有,向左转,稍息

11、刚才同学们走的很好,抬头、挺胸、很有精神,我们一入场的时候,老师让每一个同学脚上都系了一个气球,有的同学可能猜到了,我们下面要玩的就是“踩气球”。请同学们听准老师的要求:游戏中,你要尽量踩到别人的气球,但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气球不会踩坏 。我们游戏的范围是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圆内,出圆外的,视为犯规,取消他的游戏资格,听明白了吗? 1

22、学生在圆内游戏

13、吹哨停止游戏。请同学们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我们做一下热身运动。

1、头部运动

2、肩部运动

3、扩胸运动

4、弓步压腿

5、侧压运动

6、腰部运动

7、膝关节运动

8、踝腕关节运动

二、基本部分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老师让你们准备的报纸,把报纸平铺在你的胸前,松开手,怎样才能让报纸不掉下来?自己试一试

2、师:那学习了今天的快速跑,我们就可以让报纸牢牢的粘在我们身上了。先把报纸叠好,放口袋里,老师先讲一下快速跑的技巧,同学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做

要求:两脚前后开立,上体正直稍前倾,眼睛向前看,两臂屈肘,前后方向与两脚的前后方向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左腿在前,左胳膊就在后,右胳膊在前,当老师发出跑的口令后,两脚用力蹬地,摆臂,快速跑。

3、自己感受一下:我们主要是练习这个动作,所以不要跑远。预备、跑、回位

4、原地练习三次,教师随时纠正:注意摆臂

5、在跑的过程中要注意步子要快,摆臂要协调,我们一起练一练原地快步跑

6、好,我们去跑道上感受一下快速跑的感觉。第一排,齐步走,依次是第二排,三排、四排,成四列纵队。

7、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前看,把我们的报纸拿出来,只要你跑的足够快,报纸就会牢牢的粘在你的身上。跑过去以后大家还是成四列纵队站好,不用过来。报纸如果中途掉了,捡起来再跑。

8、注意摆臂,蹬地

9、鼓励:同学们都很聪明,基本上掌握了快速跑的动作,讲解动作要领,:我们再来一次

三、游戏部分

1、讲明游戏规则:先报数。四列纵队,老师喊数字几,几号的同学就从自己的左手边往前跑,然后从左边绕道队尾,再回到自己的位置,老师示范一下。

2、看时间定玩几次。

四、放松部分

来,我们放松一下,音乐

五、小结谈收获

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怎样做能跑的更快?

六、布置作业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继续巩固快速跑的动作,练习快速跑。

七、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七、体育委员和四位小组长留下,帮老师收拾一下器材。

二、案例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疑问导学——师生互动。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风是由空气对流形成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接着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把空气‘装\'起来,让大家来玩一个‘装泡泡\'的游戏。”我和四个小组长象魔术师一样取出玩具“泡泡枪”, 向操场的四周喷射。在阳光的照耀下,七彩的泡泡满空飞舞,同学们满场地奔跑着、扑打着、嬉笑着„„学生正玩得兴趣高涨的时候,又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把泡泡“装”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奋力地把泡泡‘装\'在塑料袋里。 (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本能驱力.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以本能驱力为基础,这样学生才真正想学、乐学、会学,学习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游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很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热身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 第二环节:体验学习导学——分步实施 教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空气有没有阻力?”(因为他们在科学课中都学过,所以轻而易举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利用空气的阻力练习快速跑”取出一只塑料袋贴在胸前,做快速跑的示范动作。塑料袋贴在胸前纹丝不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散开来尝试、体验。有的同学在跑动练习中塑料袋老是滑落下来,让大家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塑料袋会掉下来呢?”让学生分组练习,体验、讨论、寻找答案。不一会儿,有一组的同学回答:“速度慢下来的时候,空气的阻力作用就小了,塑料袋就会掉下来”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塑料袋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老师:“同学们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回答:“敢!”“好,你们用接力的方法跑,我自己跑,比比谁快,怎么样?”学生1回答:“没问题!”学生2:“这我们肯定输掉的,老师跑的那么快!”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老师:“我可是短跑健将,你们认输现在还来得及吆?”学生:“比就比,我们才不怕呢?”“预备,开始!”学生们齐心协力的把袋子轻松传递。我一个人跑着,累的气喘吁吁。→“耶!”学生高兴的欢呼着。老师:“我跑的快吗?努力吗?”学生:“跑的很快!也非常努力!”老师:“那为什么输的是我呢?”学生:“因为我们是聚集了大家的力量,而老师你只有一个人,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是非常厉害的。”

(注:快速跑教学是个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把科学课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融合了空气力学的原理,用游戏化、竞赛化的形式激励学生兴趣。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获得了与老师之间比赛的胜利。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身临其境、相互进行协作、交流、沟通、分享,达到互补、互动和双赢的目的,非常直观的了解到团结的集体所展现出的力量要远远大于个人。这样轻松愉悦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通过具体事例所得出的结果对他们的教育意义明显要大于说教式的传袭。)

第三环节:引导多样导学——游戏世界。“塑料袋不仅可以练习快速跑,还可以用它做其他的游戏活动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做一做,看谁玩的花样多” 同学们分散开来探究着、体验着,一个个金点子闪亮登场了:有的同学在袋子上花了喜欢的图案用线拴起塑料袋放起了“风筝”;有的同学吹鼓了塑料袋打起了排球、踢起了足球;还有的同学把塑料袋套在脚上玩起了“两人三足”的游戏„„他们五个一群六个一伙的玩着练着„„在欢声笑语中他们累的大汗淋漓。 ( 注: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启发诱导学生不断地向学习的深度拓展、延伸和创新,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游戏内容,通过自己支配练习时间和空间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度的研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第四环节:引导心里放松

音乐响起。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优美轻缓的旋律,舞动手中的袋子吧”学生们拿着道具轻松愉快的跳着,摆着,摇着,完全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中。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把破损的塑料袋集中起来放入垃圾箱里,回去想一想,塑料袋还可以创编出哪些玩法?” (注:在优美轻缓的旋律中,让学生从生理放松过渡到心理放松,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家庭作业把课内延伸迁移到课外。) 三.案例反思: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枯燥的练习动作,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通过了解、熟悉儿童的生活,挖掘孩子们身边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一个塑料袋贯穿了课的始终,让学生脑海里产生“生活中到处充满体育的乐趣,充分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利用家庭作业把课内延伸、迁移到课外。 制造一个个悬念、一个个问题;力争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启示和无尽思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理念正在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了以塑料袋游戏为内容的体育教学课,在教学目标上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上使其一物多用;在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更关注的是学法指导。真正地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注重终身体育学习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的去认识去学去练。

二、第一环节:创设疑问导学——师生互动。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风是由空气对流形成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接着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把空气‘装\'起来,让大家来玩一个‘装泡泡\'的游戏。”我和四个小组长象魔术师一样取出玩具“泡泡枪”, 向操场的四周喷射。在阳光的照耀下,七彩的泡泡满空飞舞,同学们满场地奔跑着、扑打着、嬉笑着„„学生正玩得兴趣高涨的时候,又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把泡泡“装”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奋力地把泡泡‘装\'在塑料袋里。

推荐第8篇:快速作文法教案

快速作文法教案

教学目的:

1. 培养快速准确审题的基本能力。

2. 训练快速构思作文的基本技能。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

教学内容:快速作文的基本理论和快速构思的基本方法

一. 导语:

快速作文是当前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当前语文界,对“快速作文法”颇持争议。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强调快速极易使作文陷入套路,缺少创新。其次,在考场作文真正没写出来的只占百分之一,不存在需要研究快速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快速作文”仍然需要研究的探索,有现实针对性。事实上,考场作文普遍存在的是:偏题倾向、篇幅不足、条理紊乱等等。所以作文固然是写出来了,但质量有明显问题,需要指导解决;其次,快速与创新并不存在矛盾。慢不一定就会产生好文章,快速并不就是差。我们很多成语就描述了快速作文的最好境界,如:文思如泉、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下笔千言。在古今中外名篇中,就有很多是急就章,如《兰亭集序》,《祭侄稿》等。

从现实利益考虑,考场作文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一般在一小时左右需要你拿出一篇符合基本要求的文章。既要写快,又要写好。再加上作文赋分高达七十,将近总分的一半。所以,研究探讨快速作文法非常重要。

这里我们要谈的快速作文要突出两点:一是“好”,这是前提,二是“快”,这是方法。

二.快速作文法的理论依据

古人云:“文有法而无定法”。有“法”,就是写文章要有基本规则:文章一定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文章要有基本的文体。也就是说你是想向我们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如果是写一个人或事,那就是写记叙文。如果是想向别人讲一个道理,那就是写议论文了。如果要介绍一个什么事物或技法,那是说写说明文了。叶圣陶先生说:“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不管写什么文体,都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明确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实的材料,通顺的语言。这就是基本的作文之法。至于“无定法”,属于“定法”之上的个性化的写法,主要是行文方式,语言风格等。

平时作文课上,不管布置什么作文题,往往有不少学生抱怨写不出来,没东西写。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由此看来,说写不出来其实是把写作看复杂了,看高深了。写作其实就是说话,只不过是写作用了笔,而说话用的是嘴罢了。

还有学生说,中心主题我也能明确,可以不知道该怎么展开,写着写着就卡壳了。根本原因在于写作前没有明晰的思路,基本上属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这叫做“胸无成竹”。

巴金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胡思乱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总是顺着思路缓缓前进。”(《三说端端》)一时写不出来也不用着急,山有山脉,河有河道,那么思想也会有其自身走向,成语所谓“顺理成章”,从一个角度看就讲了这个道理。

法国作家有个作家叫大仲马的,他开办了一个写作工厂,把别人提供的材料加以提炼升华,化腐朽为神奇。化用材料,补充细节。这样一生写出了五百多部小说,成了多产作家。这虽然是个特例,却也证明,只要遵循写作规律,做到快速写作,既能写好,又能写快,完全是可能的。

三.快速作文的基本方法

(一)

下面就谈谈快速写作的基本方法。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点”、“线”、“面”三个步骤。

1.点

所谓“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或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步。在考试中,我们面对的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那么就需要我们首先做到准确审题。如果题不审好,仓促展开,极易陷于偏题状态,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虽然在高中考改卷中曾有淡化审题的呼声,但实际上,一篇偏题作文的得分是相当低的。

怎样快速审好题呢?

先看看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字数越少内涵越大,也就是限制越少。如上海高考题“忙”,基本上只要作文带上“忙”的意思,就不会偏题。而有些题目很长,如二00三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相对来讲内涵要小,需要你谈到的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被个人感情倾向所牵制,而很难作别的理解。

快速审好命题作文,简单讲,就是首先把题目上的字眼拓展为带有你的理解和观点的一句话。如“忙”,可以拓展为:人们因忙碌而忽略了亲情;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因忙更精彩。。。。。可以考虑直接把这个观点写成题目或者换成一个形象生动的题目,这样就为你的文章定好了点,下面的行文因之展开,不至于会偏题了。

审题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题目上的字眼一般都有同义词,一定不能被其他同义词干扰了。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诚信”,不少考生审成“诚实”,虽一字之差,可意义有明显区别,前者是讲信用,后者是讲表里如一。

二是题目上有字面意思,又有内在意思。不要只看字面意思,而忽略其内在意思。如1994年全国高考题“尝试”,字面上是试验。但内在意思是指第一次做的事,如果第二次来做,也不叫“尝试”了,还有其感情色彩也要注意。尝试做的事一定要积极的正面的。如果是做不好的事毫无意义的事,也不叫“尝试”。有个考生写他第一次当小偷,这个题材显然有悖作文原旨,被判为零分。而有一考生写他第一次代替叔叔摆补鞋推的经历,体会到平凡的低微的职业也有其社会价值。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思想主题积极向上,终得满分。

如果是审材料作文的话,一般来讲,无论材料怎样长,其核心字眼通常就在最后几句,前面不过是铺垫。试看下面一则材料:

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发电机出了故障,工程师们会诊了三个月,没有结果,最后请专家斯坦梅茨诊断。专家在在电机房仔细观察核计了两天两夜,最后用粉笔在电机壳上画了一条线,让修理工把电机打开,将划线部分的线圈减少了十六圈,排除了故障。斯坦梅茨向老板要一万美金报酬。老板惊讶,请他列本金明细。他说:“用粉笔画一条线一美金,知道在哪里画线9,999美元。”公司老板心服口服地照付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过程很复杂,结果很简单,而人们偏好注重结果。

请以“结果往往是简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这道题看,虽然材料讲述了一个完事的事情,其实,核心字眼也就在最后一句,关键词也就是“过程与结果”,提示词“偏好结果”就是让你针对现实问题。这就是说看材料,只需注意力放在材料的最后一句上,这样既可以提高审题速度,又可避免其他文字给你带来干扰而引起偏题。抓住了关键词,实际上就等于做命题作文了,而且,原题中的材料也可变做你的文章中的素材。

四.练习:下面有三道作文题,试用一句话表述你要展开作文的中心主题。

(1) 世间万物皆有源,试以“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责任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呈了一份报告,大意是,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万里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除了一年四季直照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要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看了报告,批了这样一行字:你想让上天给我们什么东西?有阳光也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种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业收入列为亚洲第三名。

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快速作文的基本方法;例文分析

一. 快速作文的基本方法

(二)

上节课我们讲了“点”,下面我们讲“线”。

2.线

所谓“线”,就是文章的思路。对于写记叙文来,就叫“线索”,对于写议论文来说,就叫“层次”。在审好题之后,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这是快速作文的第二步。

如何确定思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置问题。这在议论文中最适用。事实上,我们写议论文的过程就是回答问题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文章不好写,或者写不下去了,那么你就考虑设置问题。通常用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这个事情的本质说明了什么?”“有哪些例子可以呢?”“有哪些名言讲述了这个道理呢?”“如果不这样会是怎样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或好处)或影响呢?”,如此等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推动你的思路向前发展。所以写议论文完全可当作自问自答题。只是要把握好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联系和逻辑顺序。

我们从上节课布置的题目中就举个例子来看看:世间万物皆有源,请以“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假定我们将文章的“点”审为:石——人的灵性之源。接头我们就要确定线了,我们试用设置一系列问题的办法展开快速构思:

(1)。人对石头有着怎样的感情?

(提示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石有不解之缘,总起。)

(2)。石在物质上给人类哪些帮助?

(提示语: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矿产开发利用,低贱到铺路石造房,高贵到金银钻石,无一不与石有关。)

(3)。石在精神上给予人类哪些启示?

(提示语:神话—女娲练五色石补天;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由顽石而化,《红楼梦》贾宝玉衔玉而诞;篆刻—石印;雕塑—石雕玉雕,人类创造精神的源泉)

(4)。将来石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提示语:我们不要只是向石头无限索取,泥流石,山洪,植被破坏,已经向我们提出警告。)

实际上,当有了一系列的问题,启动了我们的思维,激发了灵感后,也许后面的行文不一定按着预设问题展开。但通过设置问题推动写作的快速进行已经显示出很大的效应。

3.面

所谓“面”,就是充实作文的有效材料。

如果确定写记叙文,那么围绕中心选好一个题材,记叙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经过成了这类文章的主体,“面”上材料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也就是常说的六要素。像这类文体主要功夫在于准确审题,确定了中心之后,围绕中心把握好材料的详略取舍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对于一般中学生不会成太大问题。所以像这类文章靠的是立意和选材。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想象赤兔马临死前的遗言侧面烘托其主人关羽之忠之诚。可谓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通常不少学生对写议论文感到难度最大的就是缺少材料。那么怎样快速获取材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按照上面对文章“线”的方面做到的话,快速获取材料已经可以迎刃而解了,每提出一个问题,等于就是在提示有关的材料。也就是说提出问题与获取材料在相伴而行。这里再提出一个获取材料的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变换角度。例如说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有了一个正例之后,接下来要不要选一个反而例子呢?当例子找好了,能不能找些名言锦句之类佐证一下呢?还有能不能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论证呢?

作为一个中学生,多少有了一些阅历,也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材料不会没有的。说缺少材料还不如说一时想不起来。那么,变换角度获取材料可以成为一个最好的方法。

二. 写作演练

总结以上所讲,我们的快速作文法:

点:拓词成句定中心。

线:设置问题明思路。

面:变换角度找材料。

下面我们选一道作文题用以上方法进行快速写作演练并计算大致时间。文题为: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步:拓词成句定中心

我将题目拓展为:宽容可以使人博大。(可以就将此定为正式题目,大致在2分钟)

第二步:设置问题明思路

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 是什么触发了我写宽容这个话题?(说明:一般写作都有一个由头或起因。本文就从讲一个小故事说起,小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一百字以内概述,5-10分钟)

(2)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既引述了故事,当然要顺此揭示本质,这也就点了题,便于展开论述。3-5分钟)

(3)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缺少宽容的现象呢?(说明: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披露现实问题,有的放矢。5-10分钟)

(4) 缺少宽容会带来哪些后果?(说明:讲缺少宽容的严重后果,也是突出宽容的必要。5-10分钟)

(5) 宽容会给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说明:讲宽容的好处也就是倡导宽容,提示写作本文的中心。从而完成最后一步。5-10分钟)

第三步:变换角度找材料(相应时间见上,加上适当修改时间10分钟,一个小时左右可成。)

在问题设置的同时,相应的材料也自然出现。有了古代之例,就对应找现实之例,有正例,最好就找一个反例。一是使论述有所涵盖面,二是使文章更充实饱满。

以下是据此写完的下水文章:

宽容使人博大

我国古代有个故事: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何收我二十四钱?”颜回上前劝架,说买布人错了。那人不服,拉颜回去找孔子评理,并说定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输给颜回,颜回输了就把帽子给他。孔子对颜回说:“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颜回的帽子拿走了。颜回不解,孔子说:“说你输,只输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这个故事让我对孔子又增加了一重敬意,在判断事理上,他比常人高出一个境界,那就是对待无知者或小人表现出来的大度,宽容。宽容意味着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对别人错误的谅解,也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良药。试想,假如有天那个买布人终于弄明白了“三八二十四”,知道了孔子是故意让他赢的,使他不仅保着了面子,还保着了一条性命的话,那么他的灵魂是不是会得到最大的感化呢?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因小事不能化解而纠斗不休的例子。轻则互相诋毁,重则大打出手,甚至还有因小小的误会而酿成血案的惨事。山东有个女中学生因为不能容忍父亲的感情生活的出轨,而不顾亲情大肆揭发父亲,以至于父女之间仇人相向。前不久在武汉还发生过反扒志愿者将小偷暴打至死的案件。诸如此类。是什么使我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如此紧张,如此隔膜?是宽容之心的泯灭。因为缺少宽容,我们生活的阳光常常被阴云笼罩。

其实中国人本就不乏宽容的传统。清代有个学士叫张英,他家乡的哥哥与邻居为争三尺巷道闹起矛盾,张英给托信求救的哥哥写了封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传到邻居家,对方愧疚不已。于是双方各向后退出三尺墙。这就是今天桐城“六尺巷”的来历。看来宽容从中发挥了无形的力量。

那么宽容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呢?唐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瘦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于是牵来弱马,让两马同槽而食,不久,骏马恢复如初。

在这个寓言中,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浅陋,宽容可以消弭仇恨。

表面上看来,宽容好象让人受到一些损失,像颜回失去了帽子,可换来的却是博大的胸怀,精神境界的提升。假如人人都常怀宽容之心,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仇恨,没有消融不了的矛盾,没有排除不了的误会。我们的生活将会因此更和谐快乐。

顺便说一下,一般在考场上,写完了文章不可能有大幅度的修改,顶多个别字词句的调整。如果卷面到处圈改,导致不整洁,可能得不偿失。

推荐第9篇:《快速跑》教案

《快速跑》教案 授课教师:韩斌峰

时间:10月24日 地点:校足球场 班级:

四、

五、六年级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精神和理论为依据,以合作互动为主线,运用教学器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变向教学的手段,创设乐学氛围增强学习自信。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

快速跑是田径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发展速度素质的教学内容。学习快速跑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运动速度和位移速度。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正确的途中跑姿势。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途中跑时不低头,眼平视,不耸肩,蹬地有力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课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本课的重难点确立: 重点:发展快速跑能力 难点:途中跑时不耸肩,蹬地有力。 教学过程:

一、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快速跑?

二、身跑:螺旋跑、蛇形跑

三、队,进行热身操

1、头部运动

2、单臂后振

3、扩胸运动

4、体转运动

5、弓步压腿

6、活动手腕脚踝

7、原地摆臂

8、原地高抬腿摆臂

四、什么是《快速跑》?

答:《快速跑》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 抬、看、摆、蹬,四个重点字。教师示范学生跟做。

五、学生进行练习:站在指定位置,听哨音进行快速跑练习。

1、以站立式起跑进行快速跑。一轮结束后,指出不正确的动作改正后进行练习。

2、快速跑灵敏练习: ① 盘腿坐双手放膝 ②背对终点直立 ③背对终点盘腿坐双手放膝

六、游戏(王者归来)

游戏规则:分组进行快速跑比赛,终点会站有自己队员,当听到开始的哨音时,

起点的第一名队员,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终点和队友进行石头、剪刀、布,胜者跑回进行接力,输者则在原地等待下一名队员,以此类推,第一名则会获得休息三分钟,第二名10个蛙跳,第二名15个,第四名20个进行惩罚。

七、放松活动

数字抱团:

游戏方法:学生站成两列队伍跟老师慢跑放松胳膊和腿,当教师突然喊:“4个”或其他数字时,学生应立即与临近的同伴按所喊数字抱成一团,最后剩下没有及时抱成团的人受 “罚”。蹲下起立5个

1、听数抱团时,不得因人数不符而互相推撞人。

2、喊数后,教师要读“秒”,以限制学生反应的时间。

八、整队,小结本课内容提问什么是快速跑? 快速跑的重点4个字是什么?

师生再见!下课

推荐第10篇:快速跑教案

复兴学校体育教案—快速跑

朱绪伟

教学内容: 1.快速跑(站立式起跑) 2.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练习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站立式起跑的适用项目;

2.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动作;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动作和动作要求 难点:提高听口令起跑时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趣味跑(1转身跑,2反向跑,结合喊数抱团游戏); 5.行进间热身活动

二、基本部分

1.站立式起跑练习

组织方法:学生四列横队站立

学法与教法:

(1)教师讲解站立式起跑的基本动作和动作要求,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 (2)教师示范站立式起跑的动作,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学生注意跟随教师的示范一起做好站立式起跑的预备姿势; (3)教师发令,学生按照教师的口令要求进行练习;

(4)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教师来回的行间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5)学生积极的参与练习,并能在练习的时候注意安全。 2.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练习组织方法:

展示图片:长颈鹿与猎豹,讲解影响速度的两大因:步幅与步频 教法与学法:

(1)教师发令学生以高抬腿的形式,听口令迅速起跑(1组)

(2)教师发令学生以小步跑的形式,听口令迅速起跑(1组)

(3)学生背对起跑方向做击掌,听口令迅速起跑(1组)

(4)学生背对起跑方向做前踢腿,听口令迅速起跑(1组)

(5)学生站立式起跑,分组小比赛(1组)

(6)学生接力跑比赛,击掌接力(1组)

三、结束部分

1、听音乐做放松活动,舒缓身心

2、总结本课内容

3、师声道别,收拾器材

第11篇:设计师如何快速提高自己设计创作能力

设计师总结出提高设计能力的9大窍门,更有价值

通常所说的设计师,可以包括在路边小店里编辑排版的刚出学校的小伙子小妹妹,也包括在小厂小公司大厂大公司自己成立的公司里的负责设计这一块的人,更包括那种经济上生活上和设计技术上都已经完全自由的超级设计师。下面言论我只针对中下层的,在社会的下游一天到晚辛苦苦谋生活的兄弟姐妹们。

一般的人都叫你要善于运用右脑想像,看到好的作品经常闭上眼回想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够回忆得出来?清不清晰?但是我劝你更要用左脑多分析别人的设计,特别是国外翻译回来的优秀作品,经常分析优秀的作品,大家用的都是同样的软件,但为什么人家那样子画,而你却又这样画?你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人家那样画的依据又是什么?能不能把别人头脑中的思路写下来?然后再加以改进?或是你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一旦你能看透别人头脑中的想法,你还能不能在别人的基础上改进画出更好的画面?

1.一定要时刻的提醒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你做设计是为了什么?为了那点工资?还是为了通过这些图,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能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为什么有的设计师那么有钱?有房有车还大把多时间去交朋友?你自己又是个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向人家看齐?

2.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才能通过设计的造型表现能力以绘画的形式准确地表达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这些视觉上的东西你研究过了没有?你收集的视觉分析案例资料有多少?好不好用?人家让你评论一幅素描你能说出多少句话?还是能够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人家让你评论一幅广告呢?让你评论一个包装盒呢?让你评论一个店面设计得好不好呢?你怎么评论呢?依据是什么呢?

3.要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绘图软件图案设计中,也是日常设计工作中的需要.拓宽你的设计表现方式、更好的表达你的设计作品。搞室内的,会不会用cad画图?会不会画3dsmax效果图?效果图好不好看?还是灰灰的一团?搞平面的会不会用ps合成出好看的图?会不会用cdr排版啥的?会不会用AI转换素材?还有其它的一些辅助的软件会不会用?还是面对有着好的素材只能干瞪眼却用不上?

4.设计师的工作更多时候要紧盯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和预测市场流行,准确地把握公司品牌的定位和风格,时刻关注创意产业动向和设计资讯.为什么你做的东西得不到客户的肯定呢?为什么你贴出来的广告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呢?你有没有研究过消费者的心理?你这广告贴出去人家看了会不会记得住?会不会来找你?还是看了就烦?你做的包装盒和同类产品放在一起,人家会倾向于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搞室内设计的,给人家设计店面,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产品,怎么样让它看起来高档又便宜?时尚又大众化?想过没有?想过没有?我看大部分的所谓设计师都是没想过的。

5.要经常的与同行业的工作者交流和学习了解行业情况,分析行业概况。这样你的设计产品时会考虑公司概况,才能更符合客户的利益。平时挂Q有没有加一些设计群?私下有没有搞设计的朋友?有没有经常和成功的设计师一起交流设计方面的东西?有句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不定人家给你指点一下你就少摸索十年。

6.要能快速清晰的描述出自己的作品的特点和设计理念。包括很多老设计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不知道自己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单纯为了适应消费人群这样很失败,只会被牵着鼻子走。经常准备一支笔一张纸在桌面上,经常写写思路,不要一要设计就直接打开软件画。先把方案写下来。分析一下。构思构思,看怎么样搞得快,怎么样搞得更好?然后再动手画不迟。

7.要学会分析和创造流行。设计师就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要试着去分析流行趋势这样才能辅助自己去创造一些新鲜的东西。巴黎的服装设计师,他们在做什么?设计的那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作秀?还是表现他们自己的设计水平?错。他们就是在引领服装的流行趋势。

8.要记住你是为客户创造利益,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而又符合市场的设计作品。设计师就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消费者不知道你这个牌子,你要画个广告贴出来广而告之。消费者对你的东西不熟悉,你要想办法设计出来的东西拉近消费者的距离,让他们对你的产品有一种亲切感。消费者把你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相比,不知道选择哪个牌子,你要用包装、广告、形象上体现出你的产品更优秀更有价值你的牌子更可靠更值得信赖。

9.不断的吸收新鲜知识和总结工作经验。一个好的设计师是要不断进步的,人们的审美在进步设计师的审美更要高于别人,只有不断的吸收新鲜的思想和总结工作经验来提高自己和壮大自己。有空一定要多上论坛泡泡,多去高级的地方看看人家的设计。多买设计书,多收集优秀作品,多分析,多总结,多和高手交流。

第12篇:山水创作教案2

《山水创作》教案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李德真

《山水创作》教案

级:2008级国画班

授课时间:2010年05月18日至06月18日

目:山水创作

题:小品山水画及大幅山水画创作原理 课

时:80学时 学

分:5学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山水创作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方法,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前面所学的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来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它既能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是否正确,也是检验学生思想、经验、知识、修养的过程。通过山水创作的练习和锻炼,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能够真正的掌握山水画创作的各种规律及原理。

本课程将会以大量的山水画小品练习为主,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用笔用墨技巧、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和山水画的整体表现能力,并获得山水画创作的自由。

二、教学内容

2 1.山水创作概述及原理

学习山水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创作的练习和锻炼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及笔墨功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另一种是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在学习创作的开始阶段,大量进行山水画小品练习,是学习创作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是紧密结合的。它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锤炼和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年只画一二张大的山水画,是不可能画好山水画的。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进行小品画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山水画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表现能力,获得山水画创造的自由。同时,画山水小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捕捉、表现美的能力。把小品画看作是大件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及进行笔墨创新的探索,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综上所述,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不只是单纯的笔墨继承,写生也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训练。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中,我们还应研究前人如何把客观自然变化为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从写生练习中,我们也应揣摩艺术作品如何对客观自然进行加工

3 创造的一般法则。因此,临摹和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参照。对初学者而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写生、临摹相结合,写生、临摹交替进行,学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创作必须在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掌握了基本笔墨技法以后再进行。所以,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2.山水创作训练方法 (1)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

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2)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

5 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4)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

6 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5)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7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6)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

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华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3.历代山水画名师作品分析,重点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手

8 法及表现形式。 4.教师示范及讲解。 5.学生作业点评。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创作的素材运用及意象造型。 难点: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及散点透视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历代山水画创作名作的观摩和赏析,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山水画创作产生直观的认识。

2.由于本课程是以山水画创作为主,因此,理论讲解与实践技法要充分相互结合,讲解与示范要尽量同时进行。

3.通过山水画创作,使学生将所学的中国山水画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初步掌握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4.及时提出和解决学生常犯的毛病(如笔墨技法、透视原理、赋色规律等经常出现的毛病)。

5.适时指导学生课外临摹历代山水画名作,使学生较快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技法,从而达到向名师学习的目的。教具 参考资料:

9 以中国历代山水画创作名师的作品及理论为主要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12-14周

(共48学时) 1.理论讲授(与实创作同步)

(1).板书,讲解山水创作概述,山水创作原理及特点。4学时 (2).历代山水名师作品赏析。

2学时 通过历代山水名师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题材、构图形式、透视方法及创作手法等得到初步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启发。

(3).山水画创作示范

2学时 A.通过板书介绍山水创作的步骤及特点。 B.通过示范介绍山水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C.通过示范介绍山水创作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画面的构、比例等。

D.通过板书及示范分析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原理。

E.引导学生从原来的明暗、光感观念中转换到以阴阳相生思维思考问题。

2.

山水画创作

44学时

作业规格:以四尺3开或四尺半开为主

作业内容:小品山水画

作业数量:小品山水构图30张以上,完整作品8幅。

教学过程:

(1).分析小品山水画创作的特点、构图、透视等(构成画面的内容不宜过多)。

(2).巡回检查作业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示范、讲解。

(4).不断地启发学生运用意象造型、散点透视及灵活的笔墨技法进行创作。

(5).定时点评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15-16周

1.大幅山水创作

32学时 作业规格:四尺或六尺 作业内容:大幅山水

作业数量:全景山水构图2张以上,完整作品1-2幅。 教学过程:同上

六、教学小结

通过五周的山水创作训练,使得学生在山水画构图、散点透视的运用、意象造型和笔墨技法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尤其在小品山水创作的学习中, 由于“小”而相对所需时间较短,有利于学生对构图和意境营造的把握,并在画面的反复加工中,深化和扩展意境,表现方法与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学生能较快的寻找到最理想的表现形式;大幅山水创作的尝试,使得学生在山水画的语言表达、空间和意境扩展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并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3篇:创作艺术字精品课教案

《创作艺术字》 精品课教案

作者:

学校:武安市职教中心

“创作艺术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插入艺术字和编辑艺术字的方法;以及调整控点的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两个图形的叠放组合。 难点:修改艺术字和改变艺术字形状。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知识点解析、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等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倒“福”字flash动画,问学生:新年到,福来到。春节贴倒“福”字,表示幸福到,福气到。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制作一个精美的倒福字呢?让学生在WORD中直接输入福字,看能否倒过来?再

次提问:怎样能使福字倒过来?通过创作艺术字就可以实现这种效果,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创作艺术字。

(二)布置任务,分析任务,自主探究

课件展示倒福字,明确本节任务。 任务一:制作倒福字。 任务二:绘制正菱形。

1、学生分析倒福字组成,通过分析,把任务分解成4个子任务,课件展示。

子任务1:插入艺术字“福”。

子任务2:修改艺术字“福”到满意的倒“福”字效果。 子任务3:绘制及编辑正菱形。

子任务4:实现最终效果,形成一个整体作品。

2、结合课前预习,自己尝试制作倒福字,教师巡回指导。思考:

(1)艺术字是普通文字还是图形? (2)如何将福字正好放在菱形的正中心?

(三)完成任务,作品展示

每位学生制作一幅对联,学生将作品通过局域网拷贝到教师机,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秀作品,肯定每个作品的优点与缺点,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且针对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

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鉴赏与审美能力和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四)拓展训练

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艺术字,能否发挥自已的创新能力,创作出一幅自已的作品。

在此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计作品,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和编辑艺术字的方法,两个图形的叠放组合,利用艺术字制作了倒福字,对联,扇面和贺卡,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了很多作品,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一定会制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

(六)作业

为你的父母或朋友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出你的祝福。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始终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整堂教学之中。

其次,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如制作倒福字、对联、扇面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4篇:多媒体课件创作教案

多媒体课件创作教案

晨曦

授课提要

课 目 方正奥思多媒体课件创作

目 的 了解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的概念;熟悉奥思软件界面,方正奥思课件开发过程;掌握方正奥思课件的制作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版面设计方法。

内 容

一、方正奥思概述

二、奥思课件的页面制作

三、奥思课件的对象连接、页面连接、打包成品

四、多媒体课件版面设计几点建议

时 间 4天(具体进度见授课进程表) 方 法 导入新课 理论提示 上机实习考核验收

要 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作好笔记,反复练习,通过学习训练真正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授课进程

授课准备(根据授课需要做好课前准备)- ---------10分钟

1.调试好网络室教员机和学员机,安装教学所需软件,并确保正常运行;2.调试好投影仪视觉效果,调整窗帘使教室光线适度。

3.准备好导课课件、本课课件、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实例以及视频示范文件、作业题、思考题。授课实施 - -- -- -- -- -- -- -- --- ---------6个课时

【第一课时】(8:10--10:10)(中间一次休息)

同志们,随着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数字化声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通常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影响之大、运用之广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如漂亮3D动画和逼真的场景渲染带来了全新的数字电影视野,还有教育与培训、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等,21世纪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已进入千家万户,多媒体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请大家看屏幕,

[选取课件力求内容新颖、版面清晰、层次分明、综合运用各种媒体的示例以吸引学员注意力,激发学员兴趣为原则选取]

这就是一个电子出版物的实例,它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那么多媒体课件就是在教育与培训领域运用的一个实例了,

它是教学者把计算机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CAI)的产物,使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如虎添翼。

各种媒体与计算机结合可以使人类的感官与想象力相互配合,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资源。它能把学术观点、教员脑海中的意识形态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到出来,大大减轻了教学者的负担,让接受者少走弯路,很容易接受教员的观点;另外多媒体课件通过漂亮美术、美学的版面设计,加入优美的音效,精彩的视频片段,等丰富的信息充分的发挥媒体技术的功能和效果,给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和迫真的学习环境从而把学习者带入绚丽多姿、色彩斑烂的信息世界,给学习者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促进教与学的更加和谐统一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军队的广泛运用,指挥自动化,教学训练、学术交流电教化对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名教练员、机关工作人员会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谈到制作课件,我们身边的首长就给我们带了很好的头,如政委常在百忙之中还不忘自学制作课件,不管大课小课,都有自己制作的深动、清晰的演示课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如副大队长和主任的课件制作学得也很好,在制作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演示课件时,提前完成自己的课件制作,并帮助他人完成。

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处理好的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等媒体并运用合理的版面设计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呢?需要我们学会媒体开发软件的使用,这方面软件很多,如微软的Powerpoint、Macromedia公司的Authware、北大方正得方正奥思。Powerpoint易用、Authware难学,而方正奥思以其功能强大和易学易用迎得社会各界好评,这两天我就来学习这个中国人自己知识产权的方正奥思。

为了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方正奥思并把它学扎实,在备课阶段,结合计算机软件常用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大家的知识结构,我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些努力,同时也是给大家在学习这个软件之前的五点提示,希望能给大家在学习计算机软件方面有些帮助。

一是强调弄清主线,不落方向。我们开始学操作的第一示例就是给大家讲,奥思课件的制作过程,大家把制作顺序弄清楚了,在遇到难题时就不会迷失方向,至少知道在哪一步学漏了,应该在哪一步重点练习。

二是术语先行,再说操作。我只有理解必要的概念后才不会把学习时遇到的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有关的操作搞混乱,才能清除理解上的障碍。

三是注重学习的可操作性。课程中,每讲了一个重要知识点和制作方法后,都安排有一个操作示例(学习进度表上可看出来)对这个操作示例先是给大家边讲边做一遍,然后大家可模仿我事先准备好的视频录像练习一遍,最后大家再独立的做一遍,只到学会并记住。

四是总结归纳,抓住关键。根据使用经念,我把方正奥思的学习概括成一句话:“五区四属三框三选准确”,大家要是掌握了这句话的涵义的话就学会了奥思的基本操作,应该说是做一般的应用课件是没有问题。当然单独在这解释肯定是大家很难理解,我把它穿插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每讲到与此相关的点我都会提醒大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去总结对应,然后记忆。

五是注重课堂交互性。每节课练习一段时间后,我会给大家自由提问时间。此时,你可以就学习的疑难或者对我提的教学改进的建议大胆地讲出来,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集体解答,对个别性问题我会下来时和你交流,对你的积极正确的建议我会及时采纳。

结合上面的提示和认识学习规律,我初步考虑将本门课题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方正奥思概述;主要讲述方正奥思的功能特点;奥思多媒体的创作过程。

二是方正奥思课件的一页制作;主要讲述奥思多媒体的一个页面的创作:课件背景、前景的创建,各种对象的加入和编辑等。

三是方正奥思课件的交互编程和页面连接;主要讲述页面对象的人机交互编程,各单个页面的连接等,打包的方法和技巧。

四是介绍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有关知识。主要结合搜集的一些资料和大家共同探讨板面构图的一些知识。

时间安排呢是四天时间,具体内容学习进度的安排按照我给大家的一份学习进度表展开,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方正奥思。

第15篇:专题片解说词创作教案

第五章 专题片解说词创作

好的解说词往往能够超越可视的直观信息,成为挖掘专题片思想和艺术精髓内质的重要经脉和灵魂

《背后的故事》宣传片

我们目击的事实 ,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棱 ,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 更排山倒海 穿透视听 ,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 ,也许只是化蝶幻影 ,层层垂帘般幕后的故事 ,更震撼世道人心。

《再说长江》第一集(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记录影像55000分钟。

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一、解说词的作用:

1、补充画面、扩大容量

《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2、整合画面、衔接内容

3、突出画面深化主题

[画面]枯井边,一个老头双目无神地望着天空;天空晚霞渐渐变成紫色。

[解说词]井水干了,老汉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假如还寄予生活的希望,除非新的生命降临。

这种含蓄的画面经过明了语言的提示,使观众更加明白画面里所蕴含的意义。这种提示性的解说词是直接把词意渗入画面的精神之中。这种表现方式往往画面是含蓄的,而语言是明白的。画面提示决不是看图说话。

[画面]白云深处,一队背水的男子汉在艰难攀登;他们穿着草鞋,汗水蒙面,背篓中的清水在摆荡;远处响起清脆的山歌。

[解说词]他们为了修通家乡的公路,一双草鞋走青山。他们一路洒汗水、流泪水,都舍不得喝一口他们亲自背回的水;他们把清水泼洒在混凝土中,凝固成一个永久的形体,那便是高路通云端。

看上去,以上是文不对画,其实,文字融进画面里,画面被“发酵”了。画面的“本意”被取代了。“大潮”变成“时间的声音”;“太阳”变成“时间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这种表现方法通常叫作“借代”,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虽然也可称作“借代”,但它属声画合一,有相互转化的特点,也就是说,画面意义的转化是依靠解说词来“催化”的,就像酿酒一样,单一地酿是酿不出酒的,只有把粮食和“酵母”掺和一起,才能出酒。粮食变成酒以后,粮食的“本味”没有了,而变成酒味。

“发酵”式样的表现,使电视专题找到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能否驾驭这种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专题“思想”的表达、“情理”的再现。可以这样说,“发酵”式是电视专题“哲理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容忽视。

4、增添审美,创造意境

[画面]老妪拿着一条扁担抚摸着;(推进)老妪的白发在深深的鱼尾纹间飘动,似乎在梳理泪水通过的“渠道”;扁担,结痕累累的扁担。

[解说词]这条扁担在战争年代送过伤员,挑过烈士的遗孤;解放后,这条扁担挑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挑回收获,挑得山山披绿,峰峦流翠。扁担啊,你还能往下传吗?

这种明白的画面经过出情的文字加以点染,使画面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达到“物体情化”的艺术境地。出情不能无病呻吟。

二、创作要求

1、注意与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用听得懂的文字来叙述。

讲究贴近性

2、注意与其他电视表现手段的相容性

3、注意与节目情感和韵意的配合性

[画面]大潮奔涌;[叠]古树枝头挂着太阳;大街人流;[叠]**上的国徽。

[解说词]有人说时间无声也无形,而历史的考证是,时间在世界的声音最强烈,其形象也最鲜明;庸常之辈不知他为何老了,而创造历史的巨匠们最理解时间的战鼓太催人。

4、注重自身的含蓄与精炼性

不可太多太满,留白

例子:

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结尾的解说词为画面营造了悠远的意境,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假如你要寻找刘焕章的家,那是太容易了。你不必背门牌号码,而只要记住胡同就行了。因为在他家的窗户外面,常年累月搁着那么多怪里怪气的大树桩。

那么,刘焕章在不在家呢?

你听,深沉的劈木、凿石之声„„”

无须多言,意境自然浮现在观众眼前。这就象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留白”手法一样,画面留了白,使观众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审美感官联合起来,充分体会百转千回的意境。观众仿佛被带到了刘焕章的家门口,凝神聆听劈木凿石之声。

电视专题片《中国船》在不足千字、画面不足5分钟的篇幅内概括了中国船舶工业的起始和发展,文字凝练而不失文采。

“从造船开始的中国工业,经历了百年的懈怠,建国初期的亢奋,六十年代的狂热,七十年代的燥乱,终于趋于稳定,中国造船人猛跑恶劣十年,猝不急防地跌坐在世界造船业的第五把交椅上。”

这段解说词高度概括,行文以短句铺排,节奏短促,抑扬顿挫、荡气回肠,一气呵成,活泼畅快,酣畅淋漓。

第16篇:儿童画的创作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儿童画的创作

一、教材的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画创作,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创作构思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课我采用“激发情趣式”导入,通过教师边讲故事边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儿童画资料,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完全地了解儿童画创作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创作练习作铺

垫。

3、练习反馈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学生通过欣赏多幅儿童画资料,增强了创作的信心,可任意设计一幅有意义的儿童画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4、作品讲解(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

5、本课小结

通过4名同学表演幽默小品,为下节课创作儿童画提供素材(留作业)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有所尝试。但还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秋游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用绘画表现秋游的快乐情景。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和《秋游》的磁带。

2、《秋游》的一段录象。

3、幼儿绘画工具:纸、记号笔、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边唱边走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

1、师:让我们唱着歌去郊游吧。(听音乐边唱边走进活动室)

2、师:大家开心吗?唱着这首歌,你们会想到什么?

3、师:哎,ⅹⅹ小朋友想起了去秋游。这次秋游我们到过哪些地方?

二、看秋游的一段录象,回忆秋游最开心的事。

1、师:你们真了不起,还记得秋游的事情,可是我有点忘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看看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

2、看完录象后提问:谁愿意告诉大家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呢?(多请几位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棒,怎样把秋游的快乐留下来呢?(画出来)对把它画出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刚才有小朋友说:“和好伙伴坐在汽车里有说有笑,看着外面的风景真开心,你就把它画下来;有的说在蠡湖中央公园一边休息一边和好朋友分享食物很开心,你也把它画下来;还有的人说到桔子园里采桔子特别难忘,你就画下来。

三、提出作画要。

1、秋游时让我开心的事情很多,今天只要把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件事情画下来。

2、我们先想一想画哪些人?画什么景色?该画在纸的哪里,想好了再画。

3、比一比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1、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合理布局。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组织画面。

3、引导先画好的幼儿轻轻走下去欣赏别人的作品,或画好的同伴之间互相讲讲自己的图画,鼓励大胆的幼儿走下去讲给客人老师听。

五、作品欣赏与讲评。

文档仅供参考

第17篇:童诗创作教案

放飞想象的翅膀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所以,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的儿童诗,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校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暴露学生儿童诗创作的思维过程。

3、初步会用联想法仿写儿童诗,能够对别人的儿童诗作出初步的评判。

三、教学过程: 一)、诗歌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美丽的,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放飞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我们的心灵去享受快乐,用手中的笔去创编童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写儿童诗。

同学们,要写好儿童诗,最关键的是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你们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夸张的想象力,现在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一起走进儿童诗的海洋吧!

二)想象训练,循序渐进

先来测测大家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想象时要把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往往事物间的一些微小的联系,可能就是儿童诗创作的立足点。当然,我们的想象可以多一点童趣,多一点夸张。

1、直接联想

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来说说他们可以联想成什么 映示:图片蘑菇 蘑菇—— 燕子的尾巴—— 枫叶——

2、间接联想

大家的想象力真了不起,不过,要写好儿童诗还应该学会层层联想,往往联想的层次越深,童诗的意境就越好。比如:

看到牵牛花我们马上想到什么?想到喇叭你马上又想到什么? 牵牛花——喇叭——开演奏会

雪花——棉絮——冬爷爷的棉袄破了一个洞 露珠——珍珠——月亮妹妹的项链线断了

三)、思维训练,活泼多样

光有想象力还不够,还要会写儿童诗。下面老师给大家进行一些思维训练,其实,每一个训练题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大家可以在训练中体会到用联想法创作的基本思路、方法。

1、《小太阳》有只老母鸡在下蛋/咯咯嗒、咯咯嗒/一不小心/鸡蛋被石头磕破了/流出了一个金色的小太阳。

读读,说说同“流出了一个蛋黄”比较,好在哪里?

2、《风中的游戏》

调皮的风来了, 给小树叶挠痒痒, 小树叶再也忍不住了,从树妈妈的怀抱 跳到了地上, 和风儿一起 快乐地捉迷藏。

读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首童诗?

四)、提供素材,尝试创作

1、映示童诗:《春天的脚步》

春天的脚步

悄悄地,悄悄地, 她笑着走来, 溪水唱起了歌儿 ——叮咚,叮咚, 大地披上了绿袍。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自由读。作者把春天想象成谁?溪水在干什么?运用什么手法?溪水是什么声音?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3、指导学生创编诗歌,相机指名回答。

(1)春天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她笑着走来,谁又唱起了歌?是什么声音?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2)出示填空:

春天的脚步 悄悄地,悄悄地, 她笑着走来,

( )唱起了歌儿

——( ),( ), ( )。

(3)指名说一说。

4、评价:你觉得他的诗写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5、学生在发下去的纸上创编(学生在轻音乐中作诗)。

6、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作品,你们的诗好在哪里,怎样做修改?把好诗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看哪一组推荐的诗最好。

7、读自己创编的诗歌,说说你哪些地方写得较成功?

8、再次点评。

六)、总结评比,诗意结尾

1、评出最佳校园小诗人。

2、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联想的方法仿写儿童诗,以后我们还要学习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儿童诗创作。

诗是一只背篼/盛满了大千世界神奇万物/诗是一个情绪收藏家/集满了我们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诗又是一艘载着我们理想的小船/帮我们悠悠地驶向文学大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诗的海洋,让我们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

七)作业: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创编《四季的脚步》。

走进儿童诗

——儿童诗创作指导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的基本表达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搜集儿童诗,并将搜集的优秀诗篇做成小报,鼓励学生加上自己的理解或评价。2.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诗篇。

3.引导学生从教师或同学介绍的诗篇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进行配乐朗诵,小组之间开展擂台赛。教学过程:

一、解读儿童诗,把握基本特征

谈话导入:最近,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儿童诗歌,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儿童诗朗诵比赛,谁愿意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向大家展示一下? (请两三位同学朗诵)

看来,大家一定很喜欢儿童诗。那么,儿童诗与古诗,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不妨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谈一谈。 (鼓励大家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板书:

格式自由

字数不限 语言凝练

意境深远 想象丰富

巧用修辞

二、赏析儿童诗,领悟精妙构思

刚才,从同学们的交流看,大家既爱读,也会读,挺有鉴赏力的,其实,儿童诗本来就是为我们少年儿童写的,这些诗,不但大人能写,而且我们儿童也能写。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几首儿童诗,来学习儿童诗的构思方法。

云是, 走动的鞋子。 走过高山, 走过大海, 走过很多的地方。 轻飘飘的鞋子, 走过的路, 一点痕迹也没有。

讨论:这首诗写了云的什么特点?(轻飘飘,会移动)你认为哪些写法比较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小星星的的梦 月亮是只小小的摇篮, 里面睡着一颗行星。 云给它盖被, 风在摇着它。 小星星睡着了, 它做了一个清晨的梦------ 梦见太阳是个红红的气球, 挂在天边。

讨论:这首诗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你看到了吗?你认为哪些词语把小星星写活了?

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赏析,大家是否领悟到写儿童诗的一些窍门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板书:

选材

山川风光等自然景观,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生活学习等生动场面,文具玩具等生活用品。

构思方法

小处着眼,表达一个意思,表现一个中心„„ 表现方法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对偶、反问„„

三、儿童诗补白,尝试运用方法 出示诗歌

春天怎么来 春天怎么来?

花开了,春天就从花朵里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

草绿了,春天就从绿色里跳出来。 春天怎么来?

我高兴了,春天就从我的心里飞出来。

提示:春天的景色还有很多,比如,快乐的小燕子,丁咚响的泉水,沙沙下的春雨„„我们可以给诗歌添上

一、两小节。学生练习给诗歌补白。 出示第二首诗歌

谁见过风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提示:同学们根据每一小节的结构,能不能自己给诗歌补上一小节呢?

学生模仿原诗结构,独立进行诗歌补白。

四、放飞思绪,独立创作

诗歌是放飞的思绪,是想象的翅膀,是纯洁的童心„„相信,刚才的讨论,一定会给大家许多启发和灵感。当我们放松心情,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个个生动活跃的形象就会跳到我们眼前,那么,用你的智慧的笔去描绘,去表达吧! 学生自由创作。

五、小组交流,互相提意见,自行修改。

六、集体交流、评议。

第18篇:儿童诗创作指导教案

教学内容:儿童诗创作指导

一、教学目标:欣赏儿童诗,体会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作儿童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语言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并学写儿童诗,你们一定想知道什么是儿童诗吧,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儿童诗。

2、欣赏儿童诗

(一) 出示各种儿童诗,指名学生读,体会儿童诗的乐趣。

(二) 学生自由欣赏教室里的儿童诗,并说说哪些诗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讨论:你觉得儿童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四)小结:儿童诗就是用诗歌的语言来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小到一块橡皮、一根牛皮筋,大到 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常常会显得与众不同。橡皮可以说是帮助我们纠正错误的老师,牛皮筋是我们欢蹦乱跳的田野,地球是哺育我们人类成长的母亲,宇宙却是我们梦中的天堂。我们如果用儿童诗来描绘我们心中的世界,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3、学写儿童诗歌

(一)补充句子 眼 睛 打开窗, 让鲜艳的花瓣吹进来, 让翠绿的树叶飘进来, 让珍贵的鸟儿飞进来, 让轻飘飘的白云靠近来, 让〈 〉的〈 〉进来, 让〈 〉的〈 〉进来, 让〈 〉的〈 〉进来, 让〈 〉的...

(二)补充片段 我问

我问美丽的鲜花: 怎样才能芳香醉人? 鲜花轻轻地回答: 敞开自己的心 „„

(三)试编儿童诗

1)你的语言就像眼睛一样闪亮,下面我们就用“眼睛”为题,一起来创作一首儿童诗。 2)看到眼睛一词,你会想到什么?(眼睛会发亮,由这个特点想开去,你会想到哪些有关的事物?预设:星星、月亮、太阳,它们是谁的眼睛?露珠,是谁的眼睛?灯火、湖泊,它们是谁的眼睛?

3)请同学们再想开去,你可以当谁的眼睛?(预设:我是老师的眼睛,告诉老师班里的一切,我是奶奶的眼睛,帮奶奶穿针,告诉奶奶窗外最美的风景)

4)看,一首小诗出炉了,请同学们读读:《眼睛》/太阳是天空的眼睛,/灯火是大地的眼睛,/露珠是花瓣的眼睛,/我是奶奶的眼睛,/我要告诉奶奶窗外最美的风景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想象的方法来创作儿童诗,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方法来进行儿童诗创作。最后,老师还想用一首儿童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美好时光。

诗是一只背篓/盛满了大千世界神奇万物/诗是一个情绪收藏家/集满了我们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诗又是一艘载着我们理想的小船/帮我们悠悠地驶向文学大海。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畅游儿童诗的海洋,让我们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谢谢大家!

第19篇:用word快速搭建PPT框架

用word快速搭建PPT框架。

我们假设做一个关于Excel培训的PPT,以此为例来说明。

首先,搜集内容

很多人往往在第一步就犯难了,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拿张白纸,将你所有能想到的像记流水账一样都写下来,可以先不管顺序。完了整理一下,剔除不要的,觉得不够的再用发散思维补充一下。

将能想到的所有与excel相关的在word里面罗列出来:

按照你要讲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将内容进行层次性的划分,编组。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两段式,也就是主、次结构——大块的知识点再过后是小块的知识点进行分段组合。要实现批量生成PPT大纲,这里就有很关键的一步。

我们都知道做论文排版有个【生成目录】的过程,我们要抽取各级标题作为大纲列表做成目录清单,这里的道理一样,要用到【样式】这个知识点。

我们将主要内容设置为标题一,次要内容设置为标题二

也许很多人曾经见到过这个格式,但不知道这是什么鬼? 科普一下:

也称富文本格式(Rich Text Format, 一般简称为RTF)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跨平台文档格式。大多数的文字处理软件都能读取和保存RTF文档。

首先它是一般来写字板的默认文档之一,但除了它以外,Word、WPS Office、Excel等都可以打开RTF格式的文件。它的打开速度快,rtf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文件结构,而且无损害的的一种格式。很多文字编辑器都支持它,vb等开发工具甚至还提供了richtxtbox的控件。

第五,导入

打开PPT,导入.rtf文件,这里导入只需要在PPT打开rtf文件即可

看不见的设置一下文件类型即可,因为默认的是打开PPT文件的,选择所有文件就能看到刚才保存的rtf格式文件了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点确定后就能看到成为一页页的纲要,是不是很神奇?

一键导入,都按照规矩分好页了,省去了新建页面复制粘贴的动作。

第六步,美化

这个也没啥好说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前面批量导入了,后面却要手动一张张的修改字体颜色什么的话,无疑显得非常的low!有没有批量快速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打开幻灯片母版,会发现刚才导入的那些都是跟着【标题和文本】这个版式混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批量修改模板的这个版式,PPT页面就都会跟着变化了,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在视图里面进行模板标题和文本版式的格式修改,假设我们最终想要的效果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我们会发现正文里面已经相应的改变了,但好像跟我们设置的不一样,这是什么鬼?小编吹牛被打脸了吧?啪啪啪,别急

原来我们在做了更改之后呢,PPT并不会马上做出响应,你得给他个命令,让他知道哪些需要变更,即你要“刷新”(PPT里面不存在这么个概念,但意思差不多)一下。这里点一下【重置】,你就会发现字体什么的都变过来,很nice吧?

如果我们当时在word里面设置了三级标题,导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喏,你看

第20篇:用Excel快速进行财务分析

如何用Excel快速进行财务分析?

时间:2007-02-08 07:00 文字选择:大 中 小

目前,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多数都是利用手工计算财务指标,其计算工作量较大。另外,企业都是按照上级要求计算财务指标,很少有自行设计的,因而很难更全面更系统地进行财务分析,难以充分发挥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其会计软件中可能有一些可自动生成的财务分析指标。但这些指标如果不能增加或修改,往往就难以充分满足企业各种不同的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主张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析,其优点是分析方法不限、分析指标不限、分析内容不限,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计报表格式设计报表格式要以现行财务报表为基础,然后在项目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如增加变动成本、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税息前利润、速动资产、长期资产等项目。需要注意,如果采用自动填列财务数据的方法,调整的项目必须列于会计软件或Excel模板提供的报表之下,以免自动填列财务数据时对不上行次。

第二步:针对主栏,增设必要栏目增设栏目包括本期数栏、上期数或计划数栏、行业平均数栏、比较栏。比较栏可分绝对数与相对数,即差额和百分比。当然,为了清晰起见,栏目也不要设置过多,可以将不同的比较内容置于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

第三步:针对主栏,确定分析指标在这一步,首先要注意指标的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确定。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破产测试比率体系,另外可以考虑增加利息保证倍数、现金比率、固定比率、固定长期适合率等指标。其次应注意指标的位置,必须是在给定的报表格式之下。在确定分析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根据各种分析目的确定指标;分析指标应与国际接轨,如美国邓氏公司的14种比率,美国《报表研究》年刊中登载的11种比率,再如国际著名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都可纳入其中;不仅要考虑目前需要,而且要考虑未来需要,在财务指标上也应顺应时代进行创新;为了避免未来损失,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将需要的指标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指标不能太多太滥,以免喧宾夺主。

第四步:录入计算公式要迅速、及时地计算财务指标,就要事先将每个计算公式录入到某一个单元格中。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公式的位置,必须与要计算的指标在同一行;二是公式的写法,如果引用其他单元格的资料要用该单元格的地址来表示,至于用绝对单元格还是用相对单元格则视需要而定,一般说来用相对单元格即可。 第五步:填列财务数据填列报表数据有两种方法,即手工录入和自动生成。其中自动生成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利用电算会计报表,其基本作法是:首先调出电算会计报表文件,然后另存为“.Excel”文件,接着保存、关闭,最后再用Excel调出所另存的文件即可。二是利用数据库,其基本作法是:首先在Excel下调出数据库文件,然后输入分析内容,最后另存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Excel程序中,一般装有工业、商业、旅游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几个行业财务报表模板,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如果手工输入,应该先打开某报表模板,然后录入原始数据,生成报表后,再复制到分析文件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无需计算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资产总值、负债总额等合计栏,由系统自动生成。但是由于财务状况变动表已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故现金流量表需自行编制或自制模板。如果是施工、房地产、外商投资等企业,由于系统未提供各种报表模板,企业只能自制。

第六步:生成分析结果当完成了上述步骤后,各分析指标的结果就自动生成了。如果为了直观,还可以将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的结果在图表中反映出来。

第七步:采取保护措施为了防止已输入单元格中的公式被误删、误改,或人为篡改,为了防止报表数据的泄密和修改,同时为了工作表下次继续使用,可以将分析表的格式即各项目单元格和带有公式的单元格设定密码保护,还可将公式予以隐藏。具体做法是:首先,将某些单元格(主栏项目和宾栏项目之外而又不带有公式的单元格)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即在“格式———单元格———保护”中对上述单元格不选择为“锁定”;然后,再对拟保护的带有公式的单元格设定为“锁定”、“隐藏”,方法同上;最后,再对工作表进行保护,即在“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中选定对话框的“内容”等项,然后设定密码,这样就实现了保护。当下次使用时,必须输入密码才能打开。当然,对整个分析文件还可设定打开口令和修改权口令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来设计的栏次、指标不敷应用,则可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增加主栏或增加宾栏,追加分析项目。但设定保护后,必须撤销对工作表的保护,才能修改,修改后应对文件重新命名。

用模板快速创作教案
《用模板快速创作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