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语言学纲要第二章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22:3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

.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

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

语文学: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情况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等。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语言:是由有限的词语和规则构成的抽象的系统。(eg;棋子、棋法) 言语:运用语言系统所产生的具体事实。(eg:棋局)

符号:由一定的形式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标志。(eg:红色—喜庆) 征候:事物的特点。(eg:咳嗽—感冒)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系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向铺开。

符号二层性:语言符号是一个层级装置,上层(语符层),语素—词—词组:底层(形式层),音位—音节—音步。

.简述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是一个分层装置。语言符号系统分为:音系层和语法层

音系层分为音位、音节、音步等单位;语法层有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 组合关系:以语符的线条性为基础,是语言单位前后相继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之间具有聚合关系。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元音:发音时气流顺畅,发音器保持均衡状态,声带不振动,气流较弱。 辅音;

国际音标: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记录音素的音符。

音素: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

对立和互补:

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它往往包括若干个音素,这些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音节结构:

音位的条件变体:音位的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的制约,这种变体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的三个变体[a] [A] [ɑ]是条件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不受条件制约,这种类型的变体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例如:南京话/n/的两个变体[n]

[l]是自由变体。

音节: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最小单位。

句法:短语和句子的组合规则加上聚合规则的总和。

词法:词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总和。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所有语言都是如此。

词: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表义)单位。

词组: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句子: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

自由语素:

黏着语素:

词缀: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

派生词缀:

曲折词缀:

单纯词:

复合词:

派生词: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由词形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型。常见的7种语法范畴:性、数、格、时、体、人称、态。

语法手段:

性:是通过冠词、形容词的变化表示事物性属的认识。

数:通过名词、代词的变化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

格:表示名词、代词同其他词的关系。

时:

体:

态:表示动作与主体的关系。

人称: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人称呼应关系。

孤立语:

粘着语:

屈折语:

复综语:

词汇:词的总汇。

基本词汇: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固性、全民常用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汇构成一般词汇。(新词、古词、名言词) 词的理性意义:

词的概括:

上下位义(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语义特征:

语义场:具有共同语言义特点的词义的聚合。

语境: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种

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社会的分化)

亲属方言:来源于同一种语言的几种独立的语言。

谱系方言:

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以都借自外族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

仿译词:

语言联盟:是指原来差异很大的语言,因为地域接近、接触多而在语言上相互借代,由此产生许多的共同点。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向,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了自己语言祖语言的核心词根。

双语:语言使用者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同用交际语。

通用语: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用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 克里奥尔语:

世界语:

.语言和言语

同:语言和言语是语言现象的两种情况。

异:语言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所说的话的总和,是个人的,暂时的。

.共时和历时

同:共时和历时都是研究语言的时角,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共时体现出历时,历时是共时的不同表现。

异:语言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属于历

时问题;语言在同一时期的变化属于共时问题。

例如:“解”是一个多音字 xièjièjiě 这是共时问题。 “我”,原义是一种锯形武器,后假借为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这是历时问题。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什么?

(1)气流是否受阻。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2)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为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

(4)声带振动与否。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

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例如双唇塞音[p],发音上,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 成声,结束发音动作。

辨析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和联系

(1)两者的区别:语音学从自然属性角度研究人类所有语言的语音发音原理和所 觉反应, 而音系学从社会属性角度研究语音在具体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及其不 同作用。 (2)两者的联系:都关注语音在具体语言系统中的作用;音系学研究以语言学的 成果为基础。词组有哪几种基本结构类型?

(1) 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如: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2) 述宾结构: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如:吃/苹果——吃了苹果。

(3) 述补结构: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补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如:站/稳——站不稳,讲/清楚——讲得清楚

(4) 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如:红/衣服——红的衣服,加倍/努力——怎样努力?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5) 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如:工人和农民,北京、上海、天津

屈折语和孤立语有什么特点?

(1) 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它的特点是①缺乏词形变化,所有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②词序严格;③虚词十分重要;④复合词,派生词少。

(2) 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它的主要特点是:①词形变化比较丰富,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②词序不严格;③一个曲折词缀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范畴义;④曲折语的词根和曲折词缀结合十分紧密,脱离曲折词缀,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接触的原因和类型是什么?

原因:不同的社会有了接触,各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当然也及随之有了接触。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的接触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结果。 类型:(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5)洋泾浜和混合语。

推荐第2篇:语言学纲要学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笔记

一、语言学的对象

我国在三千多年就出现了文字,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语言,我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找到语言学的对象:那就是语言。中国古代语言学对象认为是文字。十九世纪前语言学应叫语文学。

语文是建国才兴起的一门课程。

语文学主要研究语言学中的的文字,所以叫做语文学。

※什么叫小学?就是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相对,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什么叫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 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四川”的得名:宋代叫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巴中”的得名:古代巴国分巴东(即今天的重庆)、巴西(今天的阆中),巴中位于其中,故名巴中。

二、语言学的任务

语言学的任务:研究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

语言指语言内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

语言学的其它任务:

1、研究语言的历时演变。例:

“骠骑”的“骠”演变为“飙

羴(

“肥猪”闽南话读“陪都”

鼻子“祝” “祝”字古代写成“堵”,古代汉语“zh d”读音一样

汉字的历时性优越。各方言中有许多禁音字。

2、研究共时的规律

共时即同一时间段

婴儿——“baby”卑鄙。婴儿无牙齿,称为无耻,婴儿无牙齿口水外流,叫下流。“baby”卑鄙

√2 =1.1414 一点意思意思而已。

 ̄ = 3.14 三点意思。

坐在讲台,简称坐台。

3、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

普通指普遍,即多种语言之间的。

比较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思维的方法。

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历史比较。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诞生的标志。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于二十世纪初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

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写了《语言论》一书。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是中国现代方言学创始人,我国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汉语拼音四声调符号也是他创造的。最后到美国居住,成了美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他评王力的毕业论文:“说有易,言无难。”

印度语言叫梵语。

4、研究语言的内部系统(语音、词汇、语法、语义)

Zhi 整体认读

yuan 直接读,不能拼 yue

文字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和语言并列的。

5、研究语言的应用

(1)计算机语言学

(2)语言学教学

(3)人机对话和字库建设

GB国家标准

GBK国家标准扩展

WORD插入符号是按部首排列的

遇到网页中的特殊符号,可用编辑 —— 选择性粘帖,就不会被粘帖

“氵”在“水”部四画里找

语言运用的实例:

心痛的饮料——

白开水(100多元一杯)

四川华莹山风景区最美的景点命名:最先叫石公、石母后改为夫妻石,最后定名为千年一吻(一吻千年)

吻—— 古代叫猪的嘴巴

“嘴巴”在古代是骂人的话。 现在也有这样的说法,如:你这张烂嘴巴

三、语言的流派(类型、分类)

1、专语语言学

只研究一种语言

2、普通语言学

《语言学纲要》是普通语言学的一种

四、语言学学习的意义(价值、作用)

1、解决中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狼狈是连绵词

2、解决计算机程序开发的需要

3、为国家制订语言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作用、价值)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的第一社会功能是交际,语言是用来思维的。

第一节 语言是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言语)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本质上说)。

什么是言语?

言语是人们说的话或者说话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简答题)

(1) 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2) 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几十个声母、韵母或元音、辅音,言语是可无限延长的,任意添加。

二、语言是交际工具

文字比较含蓄,语言比较粗俗、丰富。

旗语,局限性大,使用面窄。

红绿灯,使用范围窄。

身体语言,有局限性。

三、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述题)

1、首先和文字相比,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

2、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前面。

语言的历史可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也只有三五千年的历史。

3、语言使用的范围远比文字宽。

从有无文化的阶层看,任何人都使用语言,文字使用范围窄。文字比旗语、红绿灯、身体语言重要。语言比文字、其它语言重要。文字是仅次于其他语言重要。

网络新词:

520 —— 我爱你

131452.——生一世我爱你

53770 —— 我想亲亲你

7450 —— 气死我了

886 —— 拜拜了

94 —— 就是

11朵玫瑰—— 一心一意地爱你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工具

语言和思维难以划分。语言和思维谁先产生,至今无定论。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

汉字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字,美国人认为汉字可以治病。

左倾表示冒险;右倾表示投降。

2、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的三个阶段

(1)独词句

儿童首先说的词是“妈”,这个阶段是掌握词汇阶段

(2)双词句

有两个词,双词句阶段是掌握语法阶段。

(3)多词句 在双词句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形成句子。

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人类语言是由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的。手与脑相反。

4、关于聋哑人思维的问题(简作题)

聋哑人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能够思维,只是思维能力较差。

瞎子比聋子反映快。

5、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语言的民族性(考试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汉语可以翻译成英语?

但是并不意为着汉语都能翻译成英语,汉语中的诗词、典故、成语翻译成英语,意义索然无味,只能翻译成意思。

6、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1)人脑具有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具能动性。

(2)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代表事物的标记叫符号。

二、符号和征候的区别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符号代表的意义是不固定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意义,符号是标志,可以改变的,是约定俗成的,同时具有强制性。

三、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任意性:符号的声音和意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但具有强制性。

2、线条性

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地组合起来叫线条性。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1、音位法

2、语素、词、句子

二、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语言符号被替换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人类语言的特点(或者说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

1、分层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

一、语音和声音的区别(简答题)

有无意义是语音和声音的区别。

语音是声音和音交的结合体。

声音是自然界发出来的。

二、音素 音素是语音最小单位。要和字母区分开来。

如壮zhuang六个拼音字母,音素只有4个zh u an g

如英语单词“书”book oo是1个音素

b oo k 整个单词有三个音素。

标记音素的符号叫音标。音标是粗放的、不准确的。国际音标元音须掌握。

国际音标: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

元音和辅音是音素的分类。

区别:强弱,阻碍

紧。

元音图

元音的三个要素

1、舌位的高低

2、舌位的前后

3、圆唇与不圆唇

a [Λ] 0

ü和e i和e相拼不出üe、ie 是整体认读

an[a] car[a] box[ ]

音标

[i]

前高不圆唇

北京“衣”[i]英beat [bi:t]

[e]

前半高不圆唇

北京“梅”英red

[ε]

前半低不圆唇

北京“列”英fari[fε?]

[a]

前低不圆唇

北京“担”[tan]英fly[flai]

[u]

后高圆唇

北京“屋”[u]英room[ru:m]

[0]

后半高圆唇

北京“喔”[o] [ ]

后半低圆唇

广州“火”[f ]英all

[α]

后低不圆唇

北京“刀”[tαu]英half

辅音四要素

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为四要素

1、送气与不送气

如:b(不送气)—— p(送气)

g(不送气)—— k(送气)

2、清与浊

浊音:m n ng r

汉语大部分是清音

3、塞音、鼻音、边音

鼻音:n ng η Λ

ε

4、发音部位(唇齿音与双唇音)

f唇齿

辅音发音时是没有声音的

d t 舌尖前音

z c s平舌音、舌尖前音

zh ch sh 舌后音 翘舌音

音位(语音的灵魂)

什么是音位?音位是从社会角度(意义结合角度)划分出来的主、语音的最小单位。同音末、素大同小异。

Λ a 三个音素只一个音位/ /

e ε / e /

i zhi[ ] zi[ ] / i /

一个音位来代替

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音位的数量少,音素的数量多。

音位变体: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叫这个音位的变化。如:

[a] 变体 /a/an

/Λ/a /α/ao

有条件地使用叫条件变体。

//变体// / /音位的自由变体。

普通话的汉语声调: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阴平|55| 阳平|35| 上声|214| 去声|51|

音位的组合和聚合

一个音节包括三个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由声母、韵母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由声调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由音重、音长、音高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考试题)

聚合:特征

单向聚合:r

双向聚合:横、纵都能结合。

※第四章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或结构规则),或叫组词造句的规则。这是狭义的语法。

语法规则是根据语言现象或事实归纳出来的,不是语言学家造出来的。语法规则发展很快,研究滞后。如:卡拉OK 语言学家出不知道是什么构词法。

二、语法规则中的词法 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郡。

只要无标点符号都是语。如:今天星期六

“南无阿弥托佛”是短语

南无是归依的意思,阿弥托佛是万岁的佛。

“观世音菩萨”是短语

词和词组的区别:

词组的意义一定是整体,不是这几个词简单相加的总和。词只有一个,整体和词无意义变化。

小车是词,往往指轿车,大车往往指贷车,也是词。

(1)词法根据语素的多少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合成词

复合(两个都是词根)

派生(词根+词缀+词尾)如:book ——books

老年

少年

中年都是词,老教师

老科学家是短语。

(2)根据音节来判断分为单节、双音节、多音节词

同音词:两个音义不相关,读音相同。

(3)、从构词手段来判断:

有叠音词

两个相同的读音构成,如:嫂嫂

两个相同的字构成,

如:沙沙

词类

形态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或聚合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型(或分出来的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语法功能指句子成分、位置。例如:今天星期六

星期六是谓语。

根据形态划分

句法 ※

构词方式词的组合的五种类型:(考试题要求举例)

主谓结构:张教师来了

述宾结构;切西瓜

述补结构:急哭了

偏正结构:马上出发

联合结构:教育卫生

句法:选词

有一定的词序(顺序)

加入虚词

叠音

变异(简称

缩略)

语法范畴:是语法形式的类。P.110

※语法范畴有:性

数(单、复数)

格(主、宾格)

态题)

被打败了

“被”不表被动语态。

汉语无人称范畴,无主、被动语态。

什么是极?

形容词的原极、比较极、最高极

副词有比较极、最高极

很少

语法的意义的形式

语法音义要和词汇意义区分开来

词法意义,如:人是高等动物。 人是名词,作主语。

词汇意义,如:人是高等动物、哺乳动物。是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

第五章

词义

人称(考试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短语的总和。有的叫一种语言中只有一个词汇。

二、词汇的分类

词汇分为两大类: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的特点

(1)全民常用性

常用不是绝对统计,是相对的。

(2)构词能力特别强(能产性)

有些词构词能较力不强。如:爸爸

妈妈

(3)稳定性

不易发生变化。如:水

基本词汇虽稳固,但也有被逐渐替换的。P.127 如:“眼”古代是“目”字, 爸—— 父

妈—— 母

不是每个词都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只要具备其中之

一、二个特点就是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特点:

(1)全民不常用性。如:人民

(2)不具有能产性

(3)不具有稳定性

一般词汇的构成

(1)来自古代语言的积累。如:典故 我作东

秋波 (2)来自其他语言。如:火车站

“站”来自蒙古语

巴士

“巴”来自英语

“波”来自巨语“球”

(3)来自行业语言。

如:“世界”来自佛教

大千世界 “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汉语表示时间的叫宇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是“宝塔”之意。

(4)方言

川方言有两个词汇进入普通话:搞

雄起

东北方言的“惚悠”

二、词义

什么叫词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些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做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词义的特点:概括性

有三个具体表现:

(1)一般性

如:

我们吃过苹果(具体的苹果)

我们没吃过苹果(抽象的苹果)

(2)模糊性

如:高——矮

家——房屋下面一头猪

(3)全民性

如:龚 姓jiōng

姓氏

川人读“苟”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分不绝对同义词(等义词)和相对同义词。

等义词是不可长期存在,是引入外来词的结果。

相对同义词(近义词),语言中大量存在。

如:持续——陆续

持续有保持延续不断这意。

陆续表示连接不断或时续。

反义词分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不是A就是B 如:男——女

相对反义词,有中间状态,不是A不一定是B 如:红——黑

任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不止一个。

二、单义词、多义词

多义词,两个意义之间一定有联系。多义词之间的意义是相关的。如:士兵——兵器(兵为多义词)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词语的搭,受环境本身、使用者习惯、使用场合的影响。

环境意义,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境补充确定。

文学创作有意识地利用上下文 。

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用语

一、语言和文字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考试题)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文字没有时空的局限,语言有时空局限。

(3)语言远比文字管重要,语言比文字早产生。

文字和书面语的区别:

文字不是语言,书面语是用文字不记录的语言。书面语是语言的一种。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是通俗的、易懂的,有插入语。

书面语经得起仔细的推敲,是严格的。

因为审美疲劳,爱人一辈子是不可能的。

概念餐,只有概念,无实物。

语言按结构划分为四类:

(1)孤立语

主要靠文字,无或缺乏形态。代表语种是汉语。

(2)屈折语

以英语、俄语为代表,有丰富的形态。

(3)复综语

(4)粘着语

《中华字海》收字八万多个。

井——井(井的异体字,普通话读dān)

太比大还多一点,就更大,所以太太是领导。 鲁迅有一篇文章里面有“七天太圣”一词,不是误写。

文字的改革要根据语言文字的规律,而不能由政府用强力来推行。

第七章

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了,语言也就随之发展。

内因,语言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起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简答题)

(1)渐变性

原因:语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交际工具,不能发生突变,这种矛盾决定了语言是渐变的。

(2)不平衡性

词汇发展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发展最慢,只是相对来说。发展阶段具有不平衡性。语言内各要素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古汉语宾语前置在古代是正常语序,站在现代汉语角度上来看是不正确语序。

四、语言的分化

1、按地理位置分

地域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

原因:方言有词汇、语音、语法。

(1)有统一的文字

(2)统一的社会(差异性)语言本身的差异。

2、社会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

可从阶级划分,可从年龄、行业划分。

无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排他性。

儿童语言

阶级习惯语

四、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是语言的完全分化。

语言分类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对语言进行分类。

2、不同点:

(1)分类情况:按语言结构分类、按普系分类

(2)一是根据结构分;二是根据亲属语分

(3)结构语分四类是在同一种语中划分。按亲属语分是在几种语中划分。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方言区之间交际工具。通用语只起到沟通交际的作用,对方言的统一不起多大的影响。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只是某一种起主要作用。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一、借词 借词即外来词,声音和意义都来自外语(外国或外民族)。

如:“觉悟”一词借自印度

“封建”一词借自日本

“卡拉OK”借自日本

半外来词

如:卡车

啤酒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结构规则的借用比较少。

语言的共同现象: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的形成:比较先进的语言逐渐替代了落后的语言形成双语现象。

双语现象: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既会说本地话,又会说普通话,这种现象叫双语现象。

语言的的特殊现象:

(1)洋泾浜:当地人没学好外语而产生新的变体。

(2)克雷奥耳语(Cré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3)世界辅助语

世界语仅限于印欧语系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怎么知道语音是发展的:

1、根据古代诗歌的押韵

“ in” “ en” 古代是一个韵母,“晨”、“行”押韵

2、从汉字的形声字可看出,从形声字的声旁可看出。

gu

3、从亲属语言的对比可看出

4、从外来词的翻译中可发现语音发生改变。

如:葡萄

南无(la mo)阿弥托佛

5、还可以从方言证明语音的变化。

方言是古代语言保留到现在。如:水扑出来了(川方言)。应是水浮出来了。

语音演变的规律:从繁化到简单。

二、语法的发展

主要是语序的发展,语序发展最大。

递推性:是现代语言的特点,古汉语中不能这样表述。

类推作用,例,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代汉语中,“动—宾”是占供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在发展过程中,“动—宾”替代了“宾—动”。

三、词汇的发展

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如:伴儿:介于女朋友和女性之间的现象,感情是第四类情感。

又如:糙女

婴儿

北大慌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阳光(健康、活泼、靓丽)

美眉

PLMM(漂亮的妹妹)

PMP(拍马屁)

旧词的消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旧词消亡以后可能重新使用,卷土重来,只是暂时离开了。

词语的替换:

如:倡优——倡人——倡妓——演员

元帅府——司令部

词义的演变:扩大

缩小

转移(其实三者不能并列)

扩大,例如:瓦,古代指房上的瓦,还可代指某一个行业,如古代“妓院”叫“瓦舍”。

江——古专指长江,今义扩大,指所有的江。

河——古专指黄河,今义扩大,指所有的河。

中国南方河多用江来代替,如:嘉陵江、金沙江等;中国北方的河多用河来代替,如:漠河,黑河。

词义转移,如:

泰山——岳父

泰水——岳母

钓鱼——男追女

钓虾——女追男

校花(漂亮的女生)

校草(漂亮的男生)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个共12分)

1、非音质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叫做非音质音位。调位、重位、时位都是非音质音位。(P.76)

2、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P.181)

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按地理位置划分的。(P184)

4、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P.188)

5、组合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做组合的递归性。(P.102)

6、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声音和意义都借自外语(外国或外民族)的词。(P.198)

7、洋泾浜:是当地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即没学好外语而产生新的变体。(P.213)

8、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P.211)

9、小学:就是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相对,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P.1)

二、请你分析8个元音的基本特征。(P.60)(8分)

音标

[i]

前高不圆唇

[e]

前半高不圆唇

[ε]

前半低不圆唇

[a]

前低不圆唇

[u]

后高圆唇

[0]

后半高圆唇

[ ]

后半低圆唇

[α]

后低不圆唇

三、举例分析(5个或6个共30分)

1、词的组合的五种类型。(P.95)

主谓结构:张教师来了

述宾结构:切西瓜

述补结构:急哭了

偏正结构:马上出发

联合结构:教育卫生

2、举例说明词义是怎样演变的?(P.248)

答: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变化。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臭味。

(3)词义的转移。如:“涕”原指眼泪,现在专指鼻涕。

3、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什么?

答: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本质上说)。

言语是人们说的话或者说话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2)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几十个声母、韵母或元音、辅音,言语是可无限延长的,任意添加。

4、为什么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为什么汉语可以翻译成英语)

答:思维是大脑是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所以汉语可以翻译成英语。虽然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但各民族之间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的民族性不仅是语言不一样,而且和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汉语可以翻译成英语,但并不是意为着汉语都能翻译成英语,汉语中的诗词、典故、成语翻译成英语,意义索然无味,只能翻译成意思。

5、语言符号的特点是什么?(P.29)

答: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二:

(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

(2)线条性。语言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

6、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P.94)

答:词的结构类型,根据词干的构成情况,可把词分为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在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如:书、葡萄。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不合成词,其中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如:黑板、道路。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例如:瓶子、木头。

四、简答题(4或5个共30分)

1、音位确立的原则?(P.70)

答:(1)对立。

(2)互补。

2、语言发展的特点?P.173)

答:(1)渐变性

原因:语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交际工具,不能发生突变,这种矛盾决定了语言是渐变的。

(2)不平衡性

词汇发展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发展最慢,只是相对来说。发展阶段具有不平衡性。语言内各要素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人类语言的特点或人类语言和所谓的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P.41)

答: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层次分为二层)。(4)开放性

(5)传授性(6)不受时、地环境限制。

4、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P.130)

答:词义的概括性有三个具体表现:

(1)一般性

如:

我们吃过苹果(具体的苹果)

我们没吃过苹果(抽象的苹果)

(2)模糊性

如:高——矮

家——房屋下面一头猪

(3)全民性

5、语言的谱系分类有哪些?(P.188)

答: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毗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6、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7、聋哑人能不能进行思维?(P.19)

答:聋哑人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能够进行思维,只是思维能力较差。

(1)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主要是因为听为见别人说话,才不会语言。

(2)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聋哑人视觉很灵,通常用手势来表达意思。经过专门训练,还能掌握“手指语”。

(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觉获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究竟不如有声语言,这就给聋哑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可见,对聋哑人来说,不会说话确实有很多不便。

五、论述题(2个共20分)

1、试论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P.152)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体系。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本质上说)。

(2)语言要凭口、耳进行交际,人们说话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因为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听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文字使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以外,又增加了写和看的形式。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地”。这们,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协调彼此的行动。人类的知识,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也可以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外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3)语言和人类一样古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的纽带,没有语言,人类社会是组织不起来的。语言远比文字重要,语言比文字早产生。语言的历史可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也只有三五千年的历史。

(4)人类有了语言,人类脱离动物界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仅只有语言,人类大脑这个“加工厂”的材料来源只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口耳相传的间接经验,信息量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因而只能应付一些生存所必需的事情。有了文字,中外古今的人类实践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大脑加工的原料,这样就可利用人类知识的总和对大脑的思维能力进行再训练,以改进和提高它的素质,充分发挥它的潜力。文字的创制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试论述语言的结构类型。(P.119)

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第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语法结构虽然花样繁多,但可以归为少数的类型。一般把世界的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每一个词在句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这一类型。

屈折语的“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屈折。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这些意义出可以用别的变词语素来表示。此外,屈折语的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词尾这种变词语素,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都是屈折语。

粘着语也是和种重要的语言结构类型。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朝鲜语都属于粘着语的类型。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在得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3、为什么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P.11)

(1)、首先和文字相比,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

(2)、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前面。

语言的历史可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也只有三五千年的历史。

(3)、语言使用的范围远比文字宽。

从有无文化的阶层看,任何人都使用语言,文字使用范围窄。文字比旗语、红绿灯、身体语言重要。语言比文字、其它语言重要。文字是仅次于其他语言重要。

推荐第3篇:语言学纲要试题与答案

语言学概论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 ]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 ]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 ]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 ]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 ]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 [i,u] B. [e,o] C. [A,y] D. [?,a] [ ]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 ]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 ]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 ]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 ]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 ]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 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 ]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 ]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 ]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 ]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 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

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D.字符类型和文字类型改革 [ ] 18.汉语中的“基因”来自英语的gene,从该词产生的方式看,“基因”属于 A.纯粹音译词 B.音译兼意译词

C.意译词 D.仿译词 [ ] 19.从语言的发展演变来看,语汇系统中最不易发生变化的是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基本语汇 D.专用语汇 [ ] 20.关于社会方言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方言大多是在语言的相互接触中形成的 B.社会方言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 C.一种语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D.一种方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 ] 21.关于共同语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已经消失 B.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将会扩大 C.并不意味着方言最终将被取代 D.并不意味着语言已经实现统一 [ ] 22.关于语言规范化的推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由权威机构提出具体的规范意见

B.主要由权威机构强制推行

C.主要通过教育机构、大众传媒等渠道向社会推行 D.主要是一个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 ] 23.关于语言获得的原因,下列学说中偏重于内部条件解释的是 A.模仿说 B.天赋说

C.强化说 D.刺激反应说 [ ] 24.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话,这种症状的失语症是 A.失读症 B.布洛卡失语症

C.失名症 D.维尔尼克失语症 [ ] 25.关于“中介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介语”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

B.“中介语”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 c.即使是较高级的“中介语”也不能用于交际 D.“中介语”越到外语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 [ ] 26.词典最常见的分类是

A.语言词典和历史词典 B.描写词典和历史词典 C.百科词典和历史词典 D.百科词典和语言词典 [ ]

二、多项选择题

27.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弱化的表现有 A.脱落 B.清辅音变成浊辅音

C.浊辅音变成清辅音 D.单元音变成复元音 E.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 [ ] 28.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A.逻辑 B.幽默 C.寂寞 D.忘记 E.崎岖 [ ] 29.语体色彩最基本的类型有 A.口语色彩 B.科技语体色彩

C.公文语体色彩 D.政论语体色彩

E.书面语色彩 [ ] 30.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借代方式的有

A.“领航”本指一种行为,后引申指实施这一行为的人 B.“脉络”本指动脉和静脉,后引申指条理或头绪 C.“谜”本指谜语,后引申指尚未弄明白的事物 D.“面貌”本指相貌,后引申指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

E.“锯”本指一种工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工具的行为 [ ] 31.在“语言转用”现象中,哪种语言能够取代其他语言主要取决于 A.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B.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C.语言使用者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地位 D.语言使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地位 E.语言使用者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地位 [ ]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32.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

33.语义指向

34.意音文字

35.语言规划

四、简答题

36.举例说明为什么说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负担的。

37.请结合实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8.以实例说明义素分析的方法和主要步骤。

五、分析题

39.试从词语构造方式(A)和词类(B)两个角度对下列重叠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填入各项中:星星 猩猩 妈妈 刚刚 蝈蝈 个个 试试 大大方方 热闹热闹 A1叠音式单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重叠式合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语法重叠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名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2动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3其他词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请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段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从语音影响语法的角度分析说明。

A 想起来了

B 我们三个人一组

六、论述题

41.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描写句子的语义结构时,常常要从谓词入手,也就是把谓词看作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42.结合实例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

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541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 C 4. B 5. A 6. D 7.D 8. D 9. C 10. C 11. C 12.A 13. A 14. C 15. C 16. B 17.A 18. B 19. C 20. A 21.C 22.B 23. B 24. B 25. C 26. D

二、多项选择题

27.ABE 28.CD 29.AE 30.AE 31.BCE

三、名词解释

32.这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等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上述四种基本类型。

33.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例如,补语位置上的成分,在语义上既可能指向主语,如“我吃饱了”中的“我”;也可能指向宾语,如“我吃光了碗里的饭”中的“碗里的饭”。 34.意音文字指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如汉字就是意音文字,汉字中许多字符是直接表意的,而假借字则是假借意符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音符。

35.语言规划是指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例如,我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作的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语言规范化、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工作。

四、简答题

36.(1)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不同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来负担的。 (2)例如,汉语普通话里/k//k‘/和/p/三个音位具有辨义功能,它们的语音特征分别是“舌根、闭塞、不送气”、“舌根、闭塞、送气”和“双唇、闭塞、不送气,”/k/通过“不送气”和/k‘/相区别·,通过“舌根”和/p/相区别。因此,像“干”/kan51八“看”/k‘an51/和“办”/pan51/等三个词在语音形式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这三个音位在区别特征上的对立。

37.(1)所谓“抽象”即对具体的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2)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如以从词的用法建立词类为例。

(3)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如以从结构形式建立语法结构为例。

(4)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如以从形态或格式建立时态意义、句式意义等为例。

38.(1)确定对比的范围。一般来说,义素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分析“男人”的义素,可以先从“男人”与“女人”、“男孩”的对比开始,因为它们同属于“人”这个最小类别。

(2)比较词义的异同。对比的范围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词义在语义成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比如要分析“男人、女人、男孩”的义素,可以首先比较这三个词的意义,从中提取出共同义素[人],然后将“男人”与“女人”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男性],再将“男人”和“男孩”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成年]。利用这些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不仅可以使这三个词的意义互相区别开来,而且也可以使它们同其他的词语相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词语的 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这是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

五、分析题

39.A1 猩猩 蝈蝈

A2 星星 妈妈 刚刚 大大方方 A3 个个 试试 热闹热闹 B1 星星 猩猩 妈妈 蝈蝈 B2 试试 热闹热闹

B3 刚刚 个个 大大方方

40.(1)①A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A1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打算起床”;A2是动补结构,意思是“回想起”。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 A1中“起来”要重读,A2中“起来”要轻读。

(2)①B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Bl“我们”是主语, “三个人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有很多人,每三个人是一组”。B2“我们三个人”是主语, “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一共三个人,只有一个组”。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B1中在“我们”后停顿,B2中在“我们三个人”后停顿。

六、论述题

41.(1)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比如“咳嗽”指一种生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在由“咳嗽”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只能有一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个变元只能是施事。“吃”的意思是“经咀嚼把食物咽下去”,在这种行为中,不仅要有一个行为发出者,而且一定还要有被“咽下去”的东西,因而在由“吃”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可以有两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两个变元一个是施事,一个是受事。

(2)一个述谓结构是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既然变元的数量和性质都是由谓词决定的,因而也可以说整个述谓结构的框架是由谓词语义规定的。人们只要按照一个谓词对变元数量和性质的要求,在述谓结构的框架中填入适当的变元,就可以产生一个句子的命题意义。这可以从人们理解省略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比如问某人“你去不去北京”,某人回答“去”,任何人都会知道这个“去”虽然是一词一句,但在语义上却等于“我去北京”,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理解过程中将“去”的动作发出者和目的地补充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因为“去”所规定的述谓结构框架起着引导的作用。

42.(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例如,公元11世纪起,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 (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使用者,

(3)出现语言转用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转用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基本上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而转用了汉语。 (4)出现语言的混合。①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不同语言混合会产生“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份的“洋泾浜英语”。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并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广泛使用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

推荐第4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课程导入讨论:

自然科学对大脑研究的发展过程

1.对异常症状的研究与描写(疯子、精神病)

2.对特征神经障碍的研究与描写(阅读障碍、言语障碍)

3.主动截断脑内神经联系进行研究与描写(电极,电子干扰,脑电波测量仪器)

语言学对大脑研究的理论核心——黑匣理论 大脑是一个有着自身逻辑和运转方式的密闭装置 我们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变化来描写 密闭装置内部的转换规则。

导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基本定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逻辑、实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全盘西化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

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

语言学转向

语文学:语言研究属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解读经典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教育幼儿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小学 中国传统语文学 文字、音韵、训诂 语文学到语言学的深刻转折 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

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组合规律和聚合规律(索绪尔《基础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最核心的两大规律) 历时描写和共时描写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

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 符号学/信息论/控制论

三、语言学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1.时间 历时/共时

历史语言学(亲属语言,语言的谱系研究)

共时语言学(民族共同语、语言工程/自然语言理解) 断代研究/专书研究(明代的人称代词研究) 2.宏观对象 单语/多语

3.微观对象——语言内部构造 语音、语法、语义、语用 4.语言的外部影响 语言应用研究

5.外部对语言学的影响——交叉学科研究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病理语言学„„ 1 2 3 4 5 现代汉语通论 共时 汉语 全面 局部 -

共时汉语全面(语音、语法、语义)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分类 推荐参考书:《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 !!!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

四、语言学主要流派介绍

五、语言学的功用 a.教育的功用

b.政治(经济、文化)的功用 c.科技的功用

课程导入讨论:

为什么猫会抓老鼠?

1.喜欢磨爪子 1.小型皮毛动物 2.对活动的事物敏感 2.非常活跃 3.对高频声音敏感 3.高频的吱声 4...喜欢夜间活动 4.喜欢夜间活动 5... 匹配和预测

为什么猫跟狗很难沟通(交际)?见面总是打架? 1.表达友好

猫 尾巴低垂,夹在两腿间

狗 摇尾巴/闻、扒拉、舔、卧倒、肚子朝天„„

2.表达敌意 猫 摇尾巴 狗 尾巴直立 3.表示警惕 猫 直立尾巴,闻 狗 尾巴下垂 4.表示愤怒 毛炸起来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

语言-言语

概念、意义、规则„„ 交谈、文章、陈述„„ 抽象 具体(言语的爆炸)

可能性 结果 语言能力-语言行为

网络-信息

机器-产品 公理定理-数学题 „„

有限的材料(词) 生成 无限的句子 更为有限的规则

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但又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熟极而流 语言观:#约定俗成

先验

规则是既有的,每个人所说出的话是由先验的规则生成的。 德语 三 drei 妇女 Frau

猫-老鼠

猫的生理结构 磨爪子/对高频的声音特别敏感

老鼠的生理结构 毛皮动物/经常发出高频的声音

鸟类(麻雀)

基因(记录环境影响的程序)

复原原初的环境 语言-言语(索绪尔)

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乔姆斯基) 语言观:约定俗成-先验

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阶级性(阶层)的问题 1.语言是没有阶级性,是全民的 2.语言/(言语)是会变异的,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变体/年龄变体)

音位-音位变体

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

武汉话中的/n/音位-[l] -[n] 普通话中的/a/音位-[a][A]后a和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语、盲文、肢体语言、表情语言 1.跟语言无关的:红绿灯、肢体语言、表情语言、

2.文字:文字(有声语言)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口口相传),传承了知识、历史与文明 3.建立在语言及文字基础上的辅助交际工具:手语、盲文、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旗语

其他交际工具要么依附语言而存在,要么作用范围狭窄。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点:思维离不开语言 论据:

1.内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自己动脑筋的过程,能够感到自己在用一种语言自语。2.思维活动的成果可以用语言来储存并明确化。概念化/定义/命名

思维的过程一定依赖于语言,思维的成果一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

图形思维 顿悟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儿童 语言习得 研究

1.结合的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 2.结合事物的属性,动作 3.空间感、时间感

眼、耳、鼻、舌、身、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意义

1.非母语者对外语的语言习得 2.儿童的语言习得 3.(动物的语言习得)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动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只是不如声音那样方便有效。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疯子的思维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沃尔夫假设:语言的不同会造成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能力-思维模式-语言结构

思考题:提出一个假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证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同屋的来自不同的人,在疼痛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

在二2,希罗多德提到埃及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为了证明这一点,埃及国王普善美提科(Psammetichus,664-610 BC在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两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交给牧羊人,让他把孩子放到羊群中养大,而且下命令不许任何人和孩子说一句话。结果到了孩子们两岁的时候,牧羊人发现孩子们总是对他说“becos”。普善美提科于是开始调查这个“becos”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他得知弗里吉亚人的“面包”就是这个词。于是他便承认弗里吉亚人比埃及人还要古老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语言学实验。也有可能这件事是什么人假想、杜撰出来的,但这件事(即使它只是一个传说)本身就暗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

五、人工智能(AI)

所涉及领域:计算机、心理学、语言学、生物学

所运用工具:数学工具、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 最著名的假想:图灵实验 电影:奥斯卡奖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经济、物理、化学 菲尔兹奖: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高的奖项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物理、化学、经济学„„ 菲尔兹奖:数学 [介绍]图灵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计算机能够具备人的智能 实验设计: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图灵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的智能和感觉。

分别把计算机和受试者关在两间房间,事前受试者不知道与人还是计算机对话。如果他通过对话判断不出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具有人的智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计算机能够达到和人一样的表现。 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的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内。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计算机和被测试人分别回答。被测试人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表明他是“真正的”人,计算机也尽可能逼真地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对问题的回答后,分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计算机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被测试计算机是有人的智能的。

黑箱理论 疑问:

1.问题如何设置?

时间限制?感性问题、理性问题、计算问题等等 2.人设计的程序,但程序面对的是问题

疑问:

1.主持人是否客观公正?(主持实验者是行业经验丰富的人选,还是一个知识储备极为缺乏的小孩)涉及到人的判断力。

2.被实验者中的人的角色选择?涉及到人的知识领域和逻辑判断能力。

3.结论是否可靠。即使在理想条件下计算机达到“以假乱真”或“鱼目混珠”的程度,是否就可以推断计算机具备人脑的思维功能。 4.完全的模仿秀是否能超过原主。 人机对话

人机对战(国际象棋)(围棋)

人不能确切地明白计算机要干什么或在干什么 人机合作(计算机是个纯粹的工具)

能够或者希望控制计算机在干什么或要干什么

www.daodoc.com 2.一个结构的词序是什么样的

多重定语的次序问题-大白兔-*白大兔 肥大的白色的兔子-白色的肥大的兔子 一只大白兔-*大白一只兔„„ 黏合 组合

白兔(黏合的短语)被当作一个整体来使用

白色的兔子(组合的短语)被当作一个组合来使用 定语+中心语结合密切

木头桌子:*木头红桌子,红木头桌子 木头的桌子:木头的红桌子

组合短语的词序比黏合短语的词序相对灵活。 数量/指示+属性(形状+材料+颜色) 参照系的选择问题:

蚊子在脸上-*脸在蚊子下边 小岛在湖中央-*湖在小岛周围 鱼在水里-*水在鱼四边 水里有鱼 树在山上-*山在树下 山上有树 人在教室里-*教室在学生周围 学生在操场上-*操场在学生脚下

焦点:显著物作为参照体;大小:大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高矮:高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名气大的往往会被选为参照物;价值高的往往会被选为参照物。动/静 裤衩胡同在**南边-***在裤衩胡同北边 男/女,亲/疏

A是B的夫人。B是A的丈夫 有标记/无标记

高-矮 厚-薄 长-短„„

有多高?有多厚?有多长?表示询问一般的高度、厚度、距离 总统(默认值是“男性”,“男”就是无标记的词)小总统

无标记的词

有多矮?有多薄?有多短?该询问具有某些特殊的意味 有标记的词 有标记的词往往可以用无标记的词来定义。 幸福-不幸

不高 不矮 不厚 不薄 不长 不短

男-女

张某某 王某某 李某某 刘某某(女) 默认值

女强人 女总裁 女总统 女裁判 女编辑 *男强人 *男总裁 *男总统 *男裁判 *男编辑 男同学-女同学 男厕所-女厕所

108在107左边-107在108右边 方位和时间

快进:往前放/往后放 前方到站是白石桥

后边一章是语法=下边一章;前边一节-上一节 个人中心/显著物为中心/镜象中心 3.一个结构中是否包含了特殊的虚词

4.一个结构中是否包含了词形变化(形态变化) 重叠和准重叠

VV和V一V、V了V、V一下

量词的重叠 个个争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有喜事 家家有喜事。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法的结构类型

屈折语(印欧语系,丰富的词形变化/有丰富的词的形态) 内部屈折 foot-feet(内部屈折)desk-desks(外部屈折)

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量词、虚词、词序作为语法手段)汉语、藏语

粘着语:没有内部屈折,用变词语素表示语法意义,变词语素与语法意义一一对应。日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 朝鲜语 芬兰语 复综语: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美诺米尼语)akuapiinam =akua(挪开)词根+后缀-epii-(液体),后缀-en-(用手),后缀-am(第三人称施事) 推测:hama(跳)hamapiiam

二、语言的普遍特征 1.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主谓句是最主要的核心句型,非主谓句与名词谓语句同样存在。主谓+动宾)禁止吸烟

2.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偏正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之一,属于扩展句子信息量的一种主要方式)

3.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指称化/自指,转指是普遍的语法需求;修饰也是很重要的语法要求,动作可以成为名物的一种属性)烤(方式)白薯 烤(白薯)的是大师傅。 -ing

打人是不对的/进行研究(指称化/名物化)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联合结构)

5.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一切语言都有语气的要求)

6.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自动]鸟儿飞;[他动](鸟儿)吃虫子 烤白薯

主语在宾语前。SVO SOV OSV 有些名词性词语可以转为动词性词语。 用虚设的成分进行替代。(疑问) 施受关系可以转换。

三、语言类型学简介(显学)

研究普遍语法和语言之间的共性,从而区分不同语言的类型。

结构主义(主流)-功能主义(逐渐主流化,功能-意念语法)-语言类型学 刘丹青

类型学作为一个学派还在于它有自己的一套成熟并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范式,并据此获得了相应的重要成果。功能学者或形式学者从事的跨语言类型研究往往带有举例说明的性质,而不太讲究类型学特有的那套工作程序。“职业”类型学家的成果特别是经典性成果,则遵循Greenberg(1963)所奠定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些著述首先追求语种库的覆盖面和均衡代表性,一方面是逐步扩大语种库的数量,从Greenberg(1963)的30种语言,到Keenan & Comrie(1977)的50多种语言,到Hawkins(1983)的200多种语言,再到Dryer(199

2、1999)的600多种语言和900多种语言,另一方面是通过改进统计程序来减少谱系、地域方面的不平衡(如Dryer1992)。此外,这些成果在大型均衡语种库的基础上,或者寻求无例外的蕴涵性共性,如Greenberg(1963)和 Hawkins(1983)关于1.语序的共性,或者寻求2.严格的等级序列,如Keenan & Comrie(1977)关于制约名词短语关系化的可及性等级序列(Acceibility Hierarchy),或者追求大规模的统计结果,如Dreyer(1992)通过625种语言的调查来确立3.各种句法结构与动宾结构是否和谐,或者追求全面覆盖的分类系统,如Grinevald(2000)关于4.类别词(claifier,包括汉语所谓“量词”)的分类系统。在这种范式下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语言普遍性方面获得最大的说服力。而功能主义学者或形式主义学者所从事的类型学研究,尽管在理论追求和洞察力方面也许有其不俗的表现,但其类型学的充分性(typological adequacy)却无法与狭义的类型学成果相比,多多少少带有“客串”的性质。凭着自身特有的范式,语言类型学业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是一个与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都有交叉、都能沟通的学派。

四、语法与逻辑 蕴涵 预设

他生了一个小孩。→

我买了一本《红楼梦》→(蕴涵)我买了一本书。

预设和蕴涵是指句子所表述的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另外的一些信息,研究它们是为了研究句子外面的某些信息对句子的影响.预设可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蕴涵可表述为:在所有情况下P为真Q也为真时,那么P蕴涵Q.

预设和蕴涵都与特定的句法成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预设大多由定语、主语、状语等成分充当,蕴涵大体与谓语部分相对应.预设、蕴涵与特定的语义相对应.

一、什么是蕴涵?什么是预设?根据下列句子写出蕴涵或预设的句子。

1、写出下列句子所蕴涵的句子: (1)他踢了小张的腿。→他踢了小张。

(2)那个美国学生送给他一支钢笔。→1.送给他一件礼物。 2.某人送给他一只钢笔。

2、写出预设下列句子的句子:

(1)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他有哥哥。 (2)老王又来了。→老王来过。

(3)我们的生活(不会)将更美好。→我们的生活还不错。 (4)他早就不是校长了。→他曾经是校长。

主词/谓词/饰词 一般情况下否定首先是对谓词的否定。

命题(一个简单句就是一个命题,它描写了一个客观事实,可能真也可能假) 鲸是一种鱼。

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课程导入讨论:

概括是完成事物与事物在名称和类别上的区别。 男人 女人

自然科学的区分方式

语言的区分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借用不同的领域的区分方式) 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它的分子式是H2O.开水:水温达到100度沸腾的水。 苹果梨

1.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又是一种语言能力),本质特征概括出来。

2.取舍能力。附加特征添加上去。以某个理性意义为基础合理地取舍和关注。 3.联系能力。把意义A和意义B通过各种语法方式或其他方式联系起来。 红苹果

长庚星-金星

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者

第五章 词 义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掌握词义的聚合与组合;词语在思想表达中的灵活运用。 “语”基本上是两个以上词的固定组合,现在一般认为的语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俚语、行话,里边有交叉的地方,但大致还是能够区分。中央民族大学广义上可以叫“词”,狭义上则应该归入固定短语中的“专有名词”;北京比中央民族大学更像一个“词”,是因为它和普通常用词的结构更接近。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语言的词汇是一个庞杂的总体,包含好多分支。行业用语、术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方言俚语。 字汇

一、词汇及其构成 基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其他词汇现象p156

(一)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就包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词。基本词汇比语言的词汇少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印欧系语言-词根/根词) 基本词汇的特点:

1、普遍性(全民性):在共时层面上是普遍运用的

2、稳固性:在历时链条上,存在的时间长久。(人、马、车)

3、能产性: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否认基本词汇的存在(脸-面、脚-足),基本词汇理论跟语言事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p157基本词汇的范畴

1、常见的自然现象和事物

2、生产和生活资料

3、时令和方位概念

4、最基本的性质状态(大小高矮红)

5、最基本的动作变化(走、开、关)

6、人体器官

7、数量

8、人称和指代关系(你、我、这、那)

9、常见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长久(永恒)不变的基本概念,而命名或指称这些基本概念的词在不同的共时层面往往会继承下来(同时,也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动),我们将这种继承性称之为基本词汇现象。

所以,出于悖论的考虑,当代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基本词汇问题是个伪命题。 一般词汇:是词汇中除基本词汇之外的集合。 1.派生和组合的。 2.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某些基本词汇所指的概念在后世没落后,转入一般词汇。(君、臣、妾)

二、词义及词义类型 词的理性意义(概念义)

词的形象色彩(褒贬、语体、语用) 杰弗里-利奇的观点, [英]杰弗里·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常见的语义分为七种: 概念义, 联想义, 花,词所指称的事物越形象,联想义就越丰富。

社会义, 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父亲 妈妈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某个词被赋予的意义。 感情义, 感情色彩。 反映义, 搭配义,和主题义

利奇(Leech,G.)在《语义学》中列出七种不同的意义: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语义的七大类型,如:概念义、内涵义、风格义、感情义、联想义、搭配义、主题义等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模糊性问题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是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苹果 红透了。 苹果 好大个儿。 苹果 被压扁了。 苹果 真好吃。

概括是完成事物与事物在名称和类别上的区别。 男人 女人

自然科学的区分方式

语言的区分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借用不同的领域的区分方式) 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它的分子式是H2O.开水:水温达到100度沸腾的水。 苹果梨

1.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又是一种语言能力),本质特征概括出来。

2.取舍能力。附加特征添加上去。以某个理性意义为基础合理地取舍和关注。 3.联系能力。把意义A和意义B通过各种语法方式或其他方式联系起来。 红苹果

词义的模糊性

1.词义描写的多种可能性。词义描写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做到准确而清晰,也可以是一种直观的粗略的描述。不同的词典的释义事实上就是在相同中又有着不同。

2.词义所指往往是一个范围,词义只关注能够区分词A与词B,而并不关心词A与词B的实际所指范围。从单个词与客观现实的对应来看,就体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早晨/中午 一个具体的时间,譬如11点59分,你不可能既叫它“上午”,又叫它“中午”。这是词义在模糊中不可逾越的界限。

3.词义有自身的核心特征,但没有特别的边缘和界限。4.科学术语追求定义的客观与精确,往往一门学科就建立在某几个基础概念的定义之上。“数”在一般的语言领域中与在数学中的定义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四、语素义和词义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本义 派生义(引申义) 中心义(基本义)、常用义

引申的两种方式(隐喻/换喻;直接引申/比喻引申;相关性引申/相似性引申)红(颜色)-红(人)受宠信/比较出众、出色、醒目

小姑娘的脸像苹果一样。 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琴声甜甜的。 换喻的不同情况

1.材料→成品(pen,羽毛→笔) 2.特产→产地(china,瓷器→中国) 3.部分→整体(bureau,毛布→办公桌→办公室→厅) 4.工具→活动(铲,名词→动词;电,现象→电击) 5.产地→特产(茅台) 6.驻地→人(方丈) 7.感觉A→感觉B(辛酸:味觉→心理感觉)

形成了某种现实上的联系,比喻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或几种特征上的相似。

三、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词。所指相同,理性意义相同。 1.等义词(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借词/古语词)剪刀-剪子(构词方式不同) 2.近义词

具有共同意义成分的非同义词:

1.A包含B,A是B的上位词(人→孩子;蔬菜→白菜) 2.A与B构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房子→屋子;桌子→抽屉) 3.A与B构成序列的关系(

1、

2、3,数词序列;甲乙丙;中尉、上尉;助教、讲师、教授)

4.主题词群(颜色词;亲属称谓词群;表手部活动的词群,拍、掐、挠、抓、打、捏、擦、拔)

同义词的概念义、感情色彩、搭配、用法、场合、语源等等方面的分析。

多义词的某个意义(义项)与另一个多义词某个义项同义,并不意味着两个词完全同义。 老-死 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非A即B,那么A、B构成绝对反义词。(男-女/正-反/内政-外交) 相对反义词(极性反义词):B非A,A非B,但非A不一定B,A、B构成相对反义词。 如果词A和词B拥有一个共同的反义词C,A与B是否是同义词? 成功-胜利 进步-前进→后退 →失败

在某种规则下竞争失败。(胜利→失败) 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没有成功。(成功→失败) 胖-宽 瘦

三、义素和义场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普通话

吃→固体食物 喝→液体食物 抽/吸→烟

“喝”和“吸”后起,分取了“吃”的一部分搭配,但是,在“吃”意义中还保留了一些残余。

吃奶;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酒席;吃药/喝药() 做、干、办、弄、搞(泛义动词) 卫生 革命 满月 做/作() 具体/抽象

二、词义与语境

三、“言内意外”和词义的组合与运用。狂狷黄健翔(狂妄、自私、狭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释义: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所有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 相互的谅解和达成协议 言-意之别 文 笔之辩

课程导入讨论: 材料1 卧梅又闻花 卧枝绘中低 遥问卧石水 卧室透春绿 材料2 英国机场寻人启示

http://www.daodoc.com/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文字究竟能对语言产生多大的影响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语素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

定型化:每次都用同样的一个图形来记录同样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 图画记事就转化为真正的原始文字→象形文字 结绳、刻木是雏形,而图画记事是原型。 对159图的说明 1.不是文字 2.描写的是一个故事(场景),而非一个语素,在这个场景中运用的象形符号与原始文字非常接近。但这些符号是不可分拆的,而且在其他类似的场景中可能是不可移用的。既非语素化,也未定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是一个平面的图案,而非一个线性的语言表达模式。

3.我们从图中发现的跟原始象形符号非常接近的元素,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字。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表达手段。因为到了近代以后,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已经不再具备自然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没有文字的语言的文字通常借用既有的拼音文字,或者在既有的拼音文字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相应的字母。

二、文字的发展

从造字的角度考察: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

英语/英文/英文字母:表音-音位文字/字母文字 日语/日文;谚文:表音-音节文字 汉语/中文: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简化:简化与规范化(推广简化字,规范异体字)

拼音化:汉字有汉字的优点,拼音化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文字改革的方向。 信息时代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影响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客观的二元,文言文时代,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口语化的书面语(当前的特色)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

54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是一场典型的书面语改革的全面运动。文化、教育、文字、语言。是书面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值得去解剖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欧洲国家的拉丁文时代,跟中国的文言文时代非常接近的一种状况,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日语和朝鲜语借用汉字,这是一种文字的借用,实际上与拉丁文和文言文不同,并不完全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个错误的观念。原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汉字发展到今天之后从理论上讲也是表音的,是一种意音(语素-音节文字)

文字 口语 书面语 1.借助于文字所呈现出来的书面材料。 2.与口语对立的一个概念。

A.受教育者显示自身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B.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在逻辑性和谋篇布局上比口头临时的说话更A。

课程导入讨论: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综述 1.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一个单一语言集团的发展,理想状况)

2.不同语言系统由于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会带给?弱势(文化、经济)语言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强势语言也会受到诸多的影响。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 中心语言,外围语言 形成了汉语众多的方言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弱势语言 形成了现代汉语

同质的语言→分化 异质的语言→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a汉语的双音节化:(语言现象) 语言材料 1.浊音清化(声母和声调的减少)、辅音韵尾消失(入声消失)→音节数量的减少,音节结构的简化

2.新事物、新概念需要词汇进行表达,词汇的扩张。(论证过程) 利用双音节化来解决这个矛盾。(解释和论证)阐释 b藏语出现声调:(语言现象)

c语音演变引起的连锁反应(推论/假设)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面的渐变与点的突变相结合 渐变性 不平衡性(语言发展)

词汇(最敏感)词义 语音 语法(最稳固)修辞 ?语用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政治需求

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几种语言之间如何来看待: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政治、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原因来综合判断地域方言变体和亲属语言。

二、社会方言 行业用语(行话)、黑话、俚语、术语

年龄变体、性别变体、职业变体、专业变体

四、地域方言 同语线 方言岛

1.有什么语音特征。有卷舌音,jqx的分化,四个声调、没有入声 2.没有什么语音特征。无浊辅音(塞音)‖有浊塞音,非北方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历史比较语言学 1.亲属语言的定义和谱系分类的方法 2.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日尔曼语族、拉丁语族、斯拉夫语族、梵语族 侗台、苗瑶、藏缅、汉

系属不明的语言:朝鲜语 日语 3.汉藏语系的特点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区别

言文一致,书面语改革(文学家、政治家) 推广民族共同语。(语言学家) 1.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官话、天下通语、国语、普通话(口语层面的共同语的雏形或真正的民族共同语);文言文、白话文(敦煌曲子词、蒙古秘史、朴通事、老乞大,比较有名的早期白话文书面材料;笔记小说、诗词歌赋)

2.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统一(人工语言、混合语)

二、共同语

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对比以及各自的定义。 哪些因素影响到共同语的选择。 政治因素:北方话成为汉语共同语 经济因素:伦敦方言成为英语共同语

文化因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国语(官方语言)

三、共同语的规范 重点论述的问题 1.法律角度(《语言文字法》) 2.教育角度(九年义务教育/推广普通话) 可操作性,理性,强制性 3.社会经济文化角度 引导-舆论引导、利益引导 4.标准制订的角度

课程导入讨论:

佛教外来语对汉语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借词=外来词

意译词(→仿译词) 国际通用术语(转写) 音译+意译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 克里奥尔语 社会语言学评述 陈原

课程导入讨论: “卓(zhuō)见” 还是“卓(zhuó)见” ■谢仁友

仔细研究一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修订稿》,就会 发现,其中个别音的审定,确有“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情况, “卓”与“拙”的定音就是一例。“卓见”和“拙见”,在《初稿》 里都是zhuōjiàn;而在《修订稿》里则是:卓zhuó(统读),于是 “卓(zhuō)见”成了“卓(zhuó)见”。按照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制定的审音原则,“卓”和“拙”一样,都应该 读zhuō,但在《修订稿》里怎么又改了呢?解释是:“拙见”自谦, “卓见”赞人,意义迥别,为方便言语交际而改之。

如此“硬改”者还有“癌”字。“癌”是一个形声字,从ʹ(yá n)得声,按理应审定为yán,民国时的《国语辞典》即是如此。然为 何在《初稿》中就毫不犹豫地改定为ái呢?答曰:“癌”若定为yá n,则与“炎”同音,“胃癌”与“胃炎”不可不分,请设想:若病人 只得了“胃炎(yán)”而医生告诉他得的是“胃癌(yán)”,岂

不吓得他头冒冷汗、心中凄然?于是参考吴方言“癌”的读音ngái, 折合成北京话为ái,由此敲定。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现 在还真没有人读“癌”为yán了!

人为地“硬改”字音,并不是都能如此成功。曹先擢先生曾举了 个例子:氰,50年代为了避免与氢同音而改读qíng,现在辞书中也标 音为qíng,但实际上,人们口头上读qīng的更为普遍。这是否因为 “氰”字使用频率较低,偶尔用之便易犯“认字认一边,赛过活神仙” 的老毛病呢?台湾《重编国语辞典》倒是乖巧,索性顺其自然地标为 qīng了。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方言、亲属语言、文字、韵文(韵书)、借词(外语借用本族语、本族语借用外语的对音材料) 《诗经》(韵文集)时代代表着上古音 《切韵》(韵书)时代代表着中古音

在研究语音发展的时候,相互映证是最重要的方法。

录音材料

过去的语音材料是“有类无值”,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音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音类,但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音值。引入历史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今天的音值来构拟过去的音值。

历史比较语言学提供了对过去的音进行构拟的理论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音对应规律 原始母语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乩、战、贴、粘、阽

声旁“寿”组成的“筹”读chóu,“涛”读tāo即是。 等、待、时、诗、侍 从寺得声 A.使用了同一个声符而已。 “等”:上古端母蒸部; “待”:上古定母之部。

从声母上看,端—定旁纽;从韵母上看,正是之—蒸之间的阴阳对转。这在上古形声字构成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后代语音演变看不出来了而已。

B因为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和寺院的性能有关。比如,寺院修行的人们打坐等待往生。《心经》上讲:无等等咒。意思是说,修习《心经》是不用等待的修行。服侍人需要等待别人的需要和召唤。寺院修行就是等待佛菩萨的需要和召唤。

C“寺”的金文从“止”从手,会意字,即抓住其脚的意思。因此,至少明显包含有“持、待”这两个字的概念。“ai\\i”本是音源相同的,所以,“待”可说等于“寺”。 至于“等”,它的本义应该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均等、等分之意。但我怀疑它不是许慎所说的指竹简,而是指称物的等,即后来所造的同音字“戥”,戥上均匀的刻记如竹节,所以写成“等”;因此,“等”是一个会意字,“寺”并不仅仅表音,而是表示抓持的意思,因为称量物体时,要抓持等身。等待的概念当是从称等时的要稍作停留才能称准而来的。

D“寺”,上古邪母之韵; “止”,上古章母之韵; “之”,上古亦属章母之韵。 前两个字和“等”“待”都有语音上的同源关系。 至于“之”和“止”,在甲金文中好像有异体关系,隶变之后二字分化。这一点希望搞古文字的先生加以指正。

最后说说土木真先生的意见: 从时间顺序上看,“等”、“待”、“寺”都是上古就已经产生的字,《诗经》里都有吧?它们共同的声符“止”更是早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就广泛出现了。而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时代的事情,距离这几个字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已经过去好几百年啦!您连最基本的时间顺序都搞错啦!

您说“从汉字里得到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和解释。”我还可以接受,但是您在前一个帖子中分明就是反过来用的:是试图“从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里得到对汉字的解释。”这就不大可靠了!

,「寺」的意思本來跟佛教沒有一點關係吧!寺的本意主要是「侍奉」「伺候」,因而具有等待的意思。「寺」後來多用作服務宮廷的官署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等。

佛教傳入中國時,名稱沒有一定。直到唐代有了中國第一個官辦的佛教機關--「白馬寺」(由於是皇家供奉的,屬於宮廷服務機關,故而稱寺),以後才約定俗成,逐漸統一稱佛教機關為「寺」。

E要正确理解“寺”字,可以参照“蒦、尃”,前者以手抓鸟,义近于“獲(获)”;后者以手抓蝙蝠,义近于“缚”;它们都是构型相似,意义相近的字,都含有“执、持”的意思。“寺”之“止”,是用脚趾这一局部的象形代替整体的鸟而已。

“寺”的跟“寺庙”有关,虽然是佛教传入以后,但不是偶然的采用。因为我国古代,至少在周,已经有“寺人”制度,这种寺人是从巫师里分工出来的,专门负责在祭祀时唱念颂诗——“诗”即寺人之言;他们地位较高,为保持神圣,是被阉割了的——后来便演化成了宦官。寺庙里的和尚尼姑是不能结婚生子的,与寺人差不多。

而寺人的被称为寺,我想其原因在于鸟被抓时,声嘶力竭的样子与寺人颂诗时的样子相似。

F先秦拟音 寺 zjәg 待 d‘әg 等 tәŋ

在先秦时代,这三个字发音有些相似。 在含义方面“寺”有伺候的意思,“待”有等待对待的意思。

语源探究与右文说等的讨论 本义 引申义 形声字

取: 取耳 取妻 娶 \"取\"声符兼义 解: 解开 解怠 懈 \"解\"声符兼义 再如: 惛: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驷:一车所套四马.诽:以言非毁人.鳊:身体扁的鱼.辆:车的单位,因古代车两轮而得名(古书多以\"两\"表\"辆\").由此可见,只有为分化引申字而通过加义符构成的形声字,声符才具有示源功能.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对人们认识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来源和词义特点,有重要的作用.

期末复习要求及综合分析题示例 1.术语运用准确。 2.逻辑性强

试讨论汉语普通话中中元音音位分析的多能性。

描写性的论证 我认为:

试举例说明词义的模糊性。

推荐第5篇:语言学说课稿教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说课稿

课题名称:语言是符号系统

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本门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叶蜚声、徐通锵先生主编的《 语言学纲要》。全书共九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是第二章,揭示了语言的本质,是本门课程的基础。此外,这一章对以后各章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总纲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门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符号;掌握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熟悉语言符号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这是因为语言学是一门科学,与文学相比严谨有余,趣味性不足,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重难点分析

依据本章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确定为: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及其特点。要把握这两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符号与征候的区别以及符号的任意性这一特点。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掌握必须与现实生活现象以及语言现象紧密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提问法以及启发法等。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 环节1 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入课题。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入概念。由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引入符号这一概念比如信号灯、文字、包装箱上“小心轻放”的标志以及对号、错号等。让学生明白如果甲能够代表乙,甲就是乙的符号。这一部分要让学生明白符号在身边无处不在,明了符号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意义,从而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到,不同国家的符号有所不同。 环节2 讲授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1.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符号作为交际工具?为什么不能用实物来直接交际呢?符号有很多,为什么用声音来作为语言符号的交际工具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符号的种类:

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这三种方式,让学生对所说符号进行归类。然后提问:语言符号属于哪一种。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是重点内容,所以必须要强调。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1.观察归纳——对比符号和征候

教师说常见的现象比如,早上开门看到到处都是湿的,可以说明昨天晚上下雨了;春天走到名贵园闻到一阵花香,说明花开了等。这些现象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让学生总结跟符号相比有什么不同,进而对比符号和征候的区别。(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事物之间有自然的联系) 2.符号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形式是以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物质形式存在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信号灯、文字、警笛的形式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提问: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还需要明白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教师结合具体的现象讲解。比如信号灯红灯代表停,绿灯代表通行,这正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三)结合语言现象讲解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

和语言现象联系比较紧密,应该结合常见的语言现象来理解。 (1)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

由问题导入:为什么汉语中是“baba”、“mama”,而英语中是“father”、“mother”?“玫瑰”这种植物为什么叫做“玫瑰”能不能讲出道理来?这说明语言的任意性。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语言符号的音和义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音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讲不出道理。

老师讲授语言符号音义结合任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同样的音,不同的语言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语言用相同的音。在这一环节,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以增强课堂互动。 (2)一旦进入交际,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是就语言创制之初而言的,但是一旦约定俗成,进入交际语言符号就具有强制性。比如“苹果”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称为“梨”等。提问:情人节送玫瑰已成惯例,那么如果你把“玫瑰”叫做“白菜”,别人听到以后会怎么想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留学生偏误,并让学生解释原因(今天我在路上见到一张兔子一双裤子)。教师总结这都说明在具体的交际中,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然后由一个故事说明违反语言符号强制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在广告中、电影中、歌词中存在语言变异的现象。比如:欺“狼”太甚、你王菲所以我王菲等。可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从而体现出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3)教师总结任意性和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也不可能说出两个符号来。

结合实际情况讲授,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如“吃饭”只能先说“吃”,然后说“饭”,不能同时说出“吃”和“饭”这两个音节。

引导学生将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进行对比。信号灯是立体的,而“小心轻放”的标志是平面的。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个表格,把以平面呈现的表格转换成线条性的语言,以对线条性这一特点加深理解。 环节3 练习,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学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解释语言现象,因此作业要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练习: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讲的笑话: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前有一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觉得外国人说话非常没有道理,这明摆着是水,英国人偏偏儿要叫它“窝头”(water),法国人偏偏儿要叫它“滴漏”(de l\'eau),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儿的管它叫水。请运用学过的有关语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四、板书设计

语言符号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二、符号具备的条件 1.定义(信号灯、旗语、文字等

1.符号和症候

2.为什么选择声音来交际?

征候:自然联系

符号:无必然联系 简便、容量大、效果好

2.符号的构成:形式和内容

3.符号的种类:

语言符号

声音和意义(约定俗成) 视觉符号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听觉符号

1.任意性

触觉符号

2.线条性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推荐第6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完整版教案—徐红

言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语言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明确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语文学、个别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

【基本理论】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的流派、学习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语言学的流派 (教案符号:★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3课时

【参考书目】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高名凯《语言论》、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马学良《语言学概论》、马建忠《马氏文通》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从语文学到语言学(From philology to linguists) Linguists is a pilot science.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学(《说文解字》)、音韵学(《广韵》)、训诂学(《尔雅》)→解释典籍→经学的附庸→语文学(philology)(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panimi》(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

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语言学的发展说明:描写现状、追溯历史、探索规律。

语言学就是一门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追溯它们的历史,探索语言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From philology to linguists)

1、个别语言学:以某一语种为研究对象,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个体必须了解的一门语言。个别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2、普通语言学:以人类的所有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它依赖于个别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索绪尔(D·sanure)190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标志。(为语言而研究语言:Study th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普通语言学探讨的是人类所有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个别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二课时: ★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

(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三课时:

四.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

(一)、中外学者的论述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葛林伯格(Greenberg):1973年《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 罗马尼亚语言学家

马尔塞斯:《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

中国语言学家

伍铁平(北师大教授):《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美国语言学家

萨皮尔(Sapir):《论语言学的重要地位》

在此,仅以中国学者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的观点为例说明: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作用;②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统领作用(四大结构主义语言学者都受索绪尔的影响);③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推动作用(N·Chomsky:TG语法=Transformation generative linguistics)。

(二)、语言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语言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工具,哲学、历史、文学、考古等社会科学都要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书中在论述古代奴隶制的产生时,就以“臣”字的起源和含义为例证。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如:马克思“语言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缘)。如: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先生的老师)就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

(三)、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Clinical linguistics)、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Computer linguistics)、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Social linguistics)、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Cultural linguistics)、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五.学习语言学的意义

1、增强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的自觉性

平常说话过程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语言的理论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isals):所有的语言都有主谓结构(s+v)、动词支配对象(v+o);古汉语、英语、俄语都存在疑问代词前置现象。

2、提高语文水平: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目前,中文系学生普遍重视文学轻视语言学,不知道语言学是文学的基础。所以,中文学生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说话清晰)和文字表达能力(写字),少用电脑;要提高对语言,尤其是对汉语的认识水平;学会运用语言理论指导一切工作。

3、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以前阅读文学作品只注重文本,不注重语言,“语言学转向()”之后,开始由“文本热转向语言热”,即用语言学的方法来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例如:孔乙几的几句文诌诌的文言,祥林嫂的翻来覆去的几句重复语,老舍作品中欧化句式(代词被限定、状语置于句末)、轻声和儿化等老北京方言有240个以上,赵树理作品中的土语等等。

4、便于了解古代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DNA”,即语言中蕴涵着许多文化成分,人们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如:中国的丝绸、茶叶。 茶,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但“茶”的读音在英国和俄国的相差很大,其原因是:

茶→南方通道(闽语)→tea[ti:] 茶→北方通道(北方话)→чаu[t a:k]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 ①资料检索:输入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是语言学方法; ②机器翻译:ECMT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③人工智能:机器人(超市监管员、家庭服务员„„)。

6、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

7、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等 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

六.怎样学习语言学

1、学好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2、学好外语:掌握的语种越多越好(陈寅恪掌握的语种最多:23种语言)

3、了解方言:(大冶方言是一种宝贵的语言财富)

4、研究基地:(适当做一些研究论文)

七.思考题

1、什么是语言学?

2、语言学有哪三大基本流派?

3、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何地位?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加以论证。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

一、二节——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展;第一章第四节——语言学及其发展。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导言。

语言的本质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符号性和语言的体系性,了解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与非语言交际工具的不同,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及其与动物“语言”的不同,能够运用所知识解释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基本理论】

1、语言的交际功能;

2、语言的交际过程;

3、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工具的不同;

4、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

5、语言的符号性;

6、语言的体系性 【重点难点】

★语言的交际功能、※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

★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的体系性、※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语言与言语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5课时 【参考书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2、[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3、[美]布龙菲尔德《语言伦》,商务印书馆,1980年;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

5、冯广艺、冯学锋《文学语言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交际功能(本质功能) 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动物不具备。非洲有一个民族把新生儿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学会说话才叫做muntu(人),这鲜明地反映了会不会说话、能不能说话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认识。

动物的“语言”:简单、零碎、模仿、本能。

人类的语言:单位的明晰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结构的层级性、系统的开放性。

恩格斯:在“劳动在类人猿转变成人类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中,论证了语言在劳动中产生→语言在劳动交流中的作用→彼此之间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鲁迅:“文学起源于劳动说” 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适应人类需要→语言产生→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反之亦然:社会存在→人类交往→语言重要;如果没有语言,交际受限→人类生活受影响;语言产生受交际促使→社会交际不需要,就不会有语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马、恩: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写实 列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用它来进行交流,表达思想。(《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

语言的交际过程(四个阶段)

语言是信息载体,是传递信息的代码(现实的编码体系)。

言语表达者

媒介物

言语接受者

交际功能决定语言的生死存亡

语言所服务的社会对语言交际功能作用强。

①交际功能强,语言的生命力强。如:英语(分布最广、使用国家最多),汉语(使用人口最多) ②交际功能弱,语言的生命力弱。如:满语(正濒临灭亡,为抢救之,人民大学仍主办《满语研究》),鲜卑语(唐朝时广泛使用,随后大量向南部迁移),清朝统治者入关后都说汉语,不说满语 ③交际功能发生变化,语言死恢复燃。如:古希伯莱语(犹太人使用的语言,曾经在历史消失过,但犹太复国主义者成立以色列国之后,确立希伯莱语为国语)

第二课时: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除语言之外,人类还拥有许多交际工具,如文字、体态语、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 ①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语言交际工具。如:黑夜时看不见;鼓掌、举手、挥手、使眼色、打手势、点头、裁判等必须建立在双方理解,心领神会的基础上。 ②旗语、电报代码等:一种通讯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势代表字母,进行传达联络,它们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非语言交际工具。 ③文字:它常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将听觉感知转变为视觉感知,以克服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如: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而有文字的语言只有几百种,仍有大量语言是在没有文字的基础上实现的交际功能。

斯大林:“语言是须臾不能离开文字的”,所以,我们应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文字, 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方位、无处不用,不像体态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语言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唯一精神支柱,设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语言,将永远沉默在黑暗中。 ——体态语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与动物语言含义不同 鹦鹉学舌是模仿,不会创造;蜜蜂的舞蹈语言(找蜜源、跳舞)是以不同的飞行姿态向同伴传递信息;蚂蚁的香料语言是运输食物;泰国的长臂猿能发出9种不同的喊叫等等→→动物语言更多地表现为身态语言,用作交际的声音是不可分解和重组的、一成不变的,现场刺激引起的,内容有限,因此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同一种动物,基本上是按照族群的分类在一部分语言上取得共通的,如海狮妈妈和海狮孩子之间很多时候是通过叫声来辨认对方,但是通过声音来进行沟通的情况非常少;比较聪明的是黑猩猩,能利用声音表达一些情感,但是并不能准确表示,更加不能面对具体的情况表示一个完整的情形。

《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而人类语言在运用上更多地表现为语音或文字;其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后的规范性等特点,因此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婴儿学说话 人类与动物“语言”不同 人类语言 动物“语言”

说出的话(句子),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需要、语言规则组装。 以叫单位的明晰性

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意思,“语言”单位不能分析和组装。 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

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

传授性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现实的语言环境,掌握一种语言。 其“语言”是一种本能,与生俱来。 结构的二层性 两层结构:音位层;符号层。 不能分解成单位,没有结构。

一种封闭的系统,所传递开放性 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的信息固定有限,受刺激的限定。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哲理,驰骋想象,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限制。 交际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不能回顾过去、设想未来。

四.思考题

1、语言的交际过程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2、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不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呢?

第三课时:

第二节

语言是符号体系

语言的符号性

(一)什么是符号symbol 符号是指代表事物的标记,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无必然联系,不可论证,是人为约定的结果。符号判定的标准有二条:一是是否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二是两部分的关系是否任意。

(二)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以语音为形式,语义为内容,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是任意的,所以语言是符号。符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依托,如声音、图像、颜色、线条、动态、立体等,据此可以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动觉符号、触觉符号等。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之所以以符号为载体,是因为它使用简便,容量最大,效果最好。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不可推理、无法论证,无理据可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公孙龙·名实论》:“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彼此且彼,此此彼且此,不可。”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

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人、刀、树、水、妻子、太阳、月亮„„ 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2、线条性:链条排列

A、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这个组合过程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层级性,如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层级关系。 B、线条性限制了符号组合时的空间配置,这种限制性因素就是规则。可见,线条性是受规则支配的。

如:wǒmen de qiántú

wúxiàn guāngmíng 现代汉语作品中,常用变异性破坏语言的线条性,如:《雷雨》中的一段对话(“断线”、“岔接”):——“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打的那个人的妈”

3、开放性(生成性)

开放的系统,有限模式生成无限的句子。 乔姆斯基:语言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4、稳定性

由任意性、约定性决定的。社会约定,无所谓好坏→不轻易变化→个人来说强迫接受。

5、可变性、发展性

历时角度看,稳定性是相对的,(静态描写→共时研究)发展是绝对的(动态分析→历时研究)。音义之间相互适应(矛盾→发展变化)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可变性和不变性→只能渐变,不能突变

第四课时:

语言的体系性(系统性)

1、结构要素

语音要素:如汉语由声、韵、调构成,英语由元音、辅音构成。 语义要素:如汉语有词义对立现象,英语则无词义对立。 词汇要素:如汉语与英语不同。 语法要素:如汉语与英语语法体系不同。

语言的层级性 层级性:语言单位不在同一平面,而分属不同的层或级→内部规律(语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符号系统) 语言体系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符号分别处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一个层级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发挥不同的作用。

语言的底层:音位层(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音位→音节→语法)。

语言的上层:符号层(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语素→词→短语→句子)。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词和短语,第三级是句子。如:

音位:/m/、/t‘/、/t/—/A/。

语素:马(mǎ);他(tā);打(dǎ);人(人民)。

词(词组):枣红马;他们;鞭打;人(伟大的人);环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学家。 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人!(谁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保护环境。 朱德熙先生:“语素是语言中最底级的单位。”

冯广艺先生:“语言不存在大小之分,只有层与级之分属,语素是上层单位中最小的单位。”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关于语言层级的理解:小单位→大单位,各成层级

语素层→词层→句层级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索绪尔) 语言的层级关系是相对于语言体系的整体而言的,至于这一体系如何运作,使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创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所依靠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如:“房子大”和“大房子”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 二者的关系: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组词造句过程:立出句子结构(组合规则)→选择适当词(聚合规则)→句子产生 如:“白花”这个符号的链条,能出现在“白”这个位置上的有“红、蓝、紫”等颜色词(是形容词),也有“大、小、好、香”等形容词;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纸、卷、房子、皮肤”等名词,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

第五课时:

4、语言和言语(索绪尔) 在日常运用中,语言和言语区分不清,常常混合,但都与“说话”有关。如:“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和言语。” “说(language)话(speak)”:“说”是动作行为,“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说”依赖于一定的规则,“话”是这一规则的成品。 索绪尔:“语言和言语就好比数学演算,语言是数学演算中的公式和数字,言语是数学演算中的过程。” 50年代我国就召开过语言与言语的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过《语言和言语讨论集》„„2004年在武汉大学又召开过国际言语学学术讨论会。

①区别:

从表现形式看: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体现个人表达的成品,带有个人的烙印) 从运用角度来说:语言是规约的、有规则/言语是自由的、灵活的。(“规范”与“变异”之争:“读小说、读诗歌→读鲁迅、读沧海、读长江”→“语言学家与文学家的矛盾”;“有一对情侣在公园里有意展览他们的幸福” →“语法学家与修辞学家(语用学家)的矛盾、讲究规范的学者与讲究变异的学者的矛盾”)

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运用同一语言,言语不一定相同。

其他:语言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②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方式;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规范着言语,又从言语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可以从话语中找语言。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先运用,后有规则。因此,研究语言要从言语入手→言语是补给手段,语言是材料库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刘连仁“孤岛”)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口语、书面语→书面化) (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 它包括:

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小孩说话明显)

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

C、言语的生理部分。(嗓音:粗细、大小;语速)

D、行文格式。(写出来的话)

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三.思考题

1、怎样认识语言的符号性?

2、语言的体系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谈谈你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一章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第二节——语言的结构、第三节——语言的功能。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音 【教学目的】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掌握音位的归纳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给普通话注音;了解语音组合、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 【基本概念】

音素、国际音标、音位、超音质音位、调位、量位、时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区别性特征、音节、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基本理论】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三、归纳音位的原则;

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五、语音的组合;

六、语音的发展演变(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

【重点难点】

一、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

二、确定音位的基本原则

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四、音位的组合规则;

五、语流音变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

6课时 【参考书目】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纲要》,科学出版社,1957年,商务印书馆,1981年;

2、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出版社,1985年;

3、吴宗济等《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4、林奎、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大出版社,1992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音理论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 与其他声音对比,语音的特点:

(1)自然界声音:风、雨、敲门声→不是发音器官发出,不表示特定含义;(2)动物声音:发音器官+特定意义→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不能组合,不表思维;(3)人的声音:咳嗽、呵欠→自然反应,不能形成符号,不表示意义。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科学,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普通语音学、具体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实验语音学。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具有物理属性(物体振动:物理性);语音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生理性)发出的,具有生理属性→自然属性;由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用于交际,含有一定意义→社会性(本质属性)

语言交际活动的链条:编码

发出

传送

接收

解码

其属性分别与听觉学、心理学、发音学、音响学相联系。 语音传递要素

发音

传递

感知

1、生理属性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的区别:不同种族器官一致→选择不同语音表示语义→不同语音的属性

语音学研究

发音学

音响学

听觉语音学 生理属性

物理属性

社会属性

语音系统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1)动力器官:肺和气管{人类语音一般是靠呼出气流发出的→呼气音(少数语言[非洲南部]利用吸气发音:缩气音、反音)} (2)发音器官:喉头、声带{喉头的几块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及连接它们的肌肉;声带(是否振动)}

(3)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其中口腔最重要)

口腔: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小舌、舌头(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 鼻腔:鼻化音、鼻音

声带、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主动发音器官(自由活动) 齿、齿龈、硬腭等→被动发音器官(不自由活动)

2、物理属性

同自然界的所有声音一样,语音也是由于物体受到外力的撞击而振动发声的,因此具有一般声音的特点,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般称为语音的四要素。

物体振动→声波→听觉器官感知→物理现象

(1)音高:决定于振动频率(快慢) 振动快→频率高→音高

人类语音的音高取决因素: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人们可自行调节:16—20000赫兹)

音高的作用:构成声调和句调(汉语靠音高变化区别意义;也可表达特定语气或感情色彩) (2)音长:决定于声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说,语言中的音素都可念长念短)

音长的作用:可以通过音长变化调节语调(英语等可以利用音的长短形成对立,区别意义)

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调,入声短,其他相对较长

(3)音强:决定于发音体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动力大→振幅大→音强 人类语音音强的取决因素:发音动力的大小。发音力大→气流大→音强

音强的作用:协同音长、音高调节语调。(有些语言中,音强变化构成词的轻重音,区别意义)

英语

汉语(轻声:区别意义[孙子]、区别结构[打死人]) 音高、音重和音长都是相对的,以音高为例,假如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都用普通话念“衣、宜、以、翼”四个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说,女同学往往比男同学高,可是我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对于语音来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音高的变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样,音的轻重、长短,也都是比较而言的,如“帘子”的“子”念轻声,其强弱是相对于“帘”音来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音高、音重和音长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在汉语中,语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类,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声调分出来的类别。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其实就是音高的变化,同样的音素组合,声调不一样,音高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4)音质:音的性质,本质特色,又叫”音色”→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征。 取决因素:发音体震动的形式(体现为具体音波的样式→由基音和陪音的关系来说明)

声音:单纯音(单纯振动,只有一种声波形式,一个频率)

复合音(一系列振动,不同发音体或同一发音体不同部分同时振动形成声音)

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的音就是基音(复合音中振动频率最低的音波),除此之外都是陪音。我们平时所说的音高也往往指基音的音高。

语音中音质的决定因素:陪音的数量、振幅、频率以及它们与基音的关系。

从声学角度看,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有规律的音波,基音与陪音呈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噪音的音波形式则是杂乱的,基音与陪音不呈现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

语音中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乐音中元音的音质是由于元音的共振峰决定的。浊辅音有乐音成分。

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出现基音和陪音变化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乐队中不同乐器发音不同。[t][d]→声带是否振动

B、发音方法不同。木棍敲击和划过锣鼓,发音不同。[k][k’][x]→排除障碍的方法不同

C、共鸣器形状不同。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i][y]→唇形的圆展、鼻腔的开闭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上述三种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 (5)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者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音色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音色的变化最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区别各种意义的需要。

3、社会属性(语音区别于其他音的最根本性质)

在语音的属性之中,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根本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因为:只有社会属性才能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 语音的社会属性就是看什么样的语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

音位

最小的语音单位

具体语言中

区别意义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与语言的社会性表现相参照): (1)语音符号的音义结合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语音都有意义,音义结合不是个人决定的,是全体社会约定俗成的。

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太阳(日头、老爷子、sun、hi[日语]);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

(2)语音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

任何语言和方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即使物理、生理属性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同。→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汉语有卷舌音,但大部分方言无浊音;英语有浊音,但无卷舌音。 这些差异不是发音器官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而是不同民族、地区、团体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系统→所以,经过训练,可以相互学习不同的语音(汉族人学颤音;西方人学会四声→社会习惯改变) 如: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对纽约市百货公司高级、中级、低级职员的社会用语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著有《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社会层次不同,所操语言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语音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所操语言不同

第二课时:

第二节

音素论

一.音素、记音符号、国际音标

(一)什么是音素

1、定义: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严格的说,一次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两次发音可能音色就会不同(如:a、A、ɑ)

在语音中,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因此,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音中的作用,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最小语音单位:不能再作横向切分

?

2、音素与字母的区别:

(1)一个音素多用一个字母 (2)一个音素用多个字母(long[?]) (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ei、?)

(二)记音符号

分析语音 →记录下来→书面符号(记音符号)

记录语音的符号就是记音符号,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分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

(三)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iciation Alphobet) 1888年8月,由国际语音协会(“语音学教师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iciation)创立的一套记音符号。 国际音标的优点:

(1)标音准确:符合一对一原则,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便于准确记音;

(2)符号简单易学:以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为基础,便于学习使用; (3)使用灵活:有很多附加符号,可以记录人类一切语音。如鼻化音、唇化音等。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主要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时则采用反写、倒写、合用、增添附加符号、用小写尺寸的大写字母等方式解决。

(四)国标与汉标的比较

辅音比较: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z

c

s

zh

ch

sh

r

[ ] [ ] [ ] [ ] [ ] [ ] [ ] [ ] [ ] [ ]

元音比较:a

o

e

ê

I

I

i

u

u

er

ai ei a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u an en ang eng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ong ue uan un io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音素的构成:元音和辅音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气流在发音通道上有无障碍(元音无,辅音有)→最主要区别

(2)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状态(元音:各部位均衡;辅音:成阻部位紧张)

(3)声带是否振动(元音:振动;辅音:不一定振动)

(4)气流的强弱(元音:弱;辅音:强)

(5)是否是纯乐音(元音:纯乐音,响亮;辅音:乐音+噪音,不响亮)

(6)能否自成音节(元音: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2、元音

(1)元音的特点(与辅音相区别):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可以自成音节

(2)元音的分类:区别不同元音主要根据共鸣器形状→主要是口腔形状(与唇、舌的状态有关) 每个元音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根据口腔里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两类。

发元音时,舌面起调节气流的关键作用,所以通常说的元音即指舌面元音。 舌尖起作用的舌尖元音(普通话两个:舌尖前,舌尖后) 舌尖同时上卷,向硬腭翘起的卷舌元音(普通话一个) 舌面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决定的。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

A、舌位高低:分七级(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与口的开闭程度相关:开口大→舌位低

B、舌位前后:三类(前、央、后)

C、唇形圆展:两类(圆、不圆)

元音的描写必须综合三大因素的作用。[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位图(补充):

八个正则元音(标准元音):四个极限音[i][u][a][ɑ];四个定位音[e][ε][ο][] 元音舌位图是D·Jone(国际语音学泰斗)发明的,用X光透视法得到的投影图。 元音舌位图的含义:

(1)元音区别性特征: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唇形圆展; (2)元音组合: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 (3)其他

3、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发出的音(成阻+除阻)

(1)辅音的特点:气流受阻、发音器官各部分紧张;发音时声带有时颤动有时不颤动 (2)辅音的分类

辅音音色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辅音的发音比较复杂,包括唇、齿、舌、喉各个方面。这些部位互相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发音。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排除阻碍的方法。

一、用送不送气、发不发声、通过鼻腔还是口腔排除阻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用形成和保持阻碍的方法分析,包括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所谓塞音,就是发音部位紧闭,阻碍气流通过而发出的音。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发音部位:发音器官对气流形成阻碍的部位→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中、后)音、小舌音等

发音方法:成阻和除阻方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边擦音、颤音、闪音;

声带是否颤动→清音、浊音;

气流的强弱→送气音、不送气音 (3)辅音发音的几种独特情况

A、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属于混合音。声带颤动,较为响亮(与元音相似); 又略带摩擦(与辅音相似);口腔近于开放,乐音成分大些。

普通话中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其韵头都是半元音。“烟、温、元”

B、腭化辅音:发音时扩大舌面与上颚的接触面,在发辅音时同时加上[j]音,两者合成一个音素。

英语dew、俄语、普通话[t、t’、n、l]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电”、“题”

C、唇化辅音:发辅音时伴随圆唇动作,一般在辅音下方(或右上方)加“w”。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常见,特别是舌根唇化明显。[kw、khw、gw]

普通话,多数辅音与合口、撮口韵母相拼时带唇化色彩。“都”“居”

D、清鼻音、清边音:声带不震动,然后经鼻腔、口腔的舌边流出,在辅音下方加“o”

汉藏语系中瑶语勉话多见。

三.思考题

1、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2、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3、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语音和语音学;第二节——音素和音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第三节——发音

第三课时:

第三节

音位论

一.什么是音位(phoneme)

音位是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里,构成对立性差别的,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如:汉语: 肚子饱了。Tu zi pao le

兔子跑了。Tu zi pao le

在汉语中,送气与不送气可以构成语言的对立性差别;

英语:

peak

kill

tool

Speak

skill

stool 在英语中,送气与不送气可以构成语言的非对立性差别;(不区别词性、词义,不影响交流)

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辩义功能)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如普通话”度/tu/”、“兔/ t’u /”、“怒/nu/”、“路/lu/”中的/t t’

n l/与“巴/pA/”、“逼/pi/”、“逋/pu/”、“拨/po/”中的/A u o/语音环境相同(韵母、声调),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所以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

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如”听/t’i?/”与”灯/t??/”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 /?/。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 多次发音→多个音素(一个音位总包含许多语音相同和相似的音素)

人的发音制约(每次不可能完全相同);语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声音本身不同→却没有辩义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区别)→当作一个音位

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people/speak→一个音位/p/

汉语则是两个音位。英语/p//b/两音位,汉语则没有对立。再如/n//l/的对立。

以上说明了语音的社会性→本质上是社会现象。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如苏州话/i/ /Ι/分两个音位;而成都、武汉/n/ /l/成一个音位)

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补充知识]

音位学说的创立 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波兰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音分生理和心理语音学。其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的辩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东欧、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在研究中衍生出生成音系学,使音位理论深入拓展开来。

二.音位变体(Poneme variation/variaent/variable/variative)

同一音位往往包括很多音素→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无辨义作用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1、条件变体

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它们互相排斥,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条件变体的音位在语音上相似,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又比如:zi.zhi.yi,三个音节的-读音不同,出现的语音环境也不能互相替换,是互补关系,所以归并为/i/音位。 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如普通话/a/音位,有四个常见的变体,而且有各自的出现条件:

[pai]中,受前元音[i]的影响→前元音/a/

[mA]中,受单韵母影响→央元音/A/

/a/的条件变体

[lɑu]中,受后元音[u]影响→后元音/ɑ/

[j? n]中,受韵头[i]影响→半低前元音/?/

英语清塞音/p t k/有两个变体:出现在词首读送气音[p\'t\' 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读不送气音

由于它们不区别意义,所以都是/p t k/的条件变体。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虽然音质上存在差别,但该语言的人意识不到。

如:四川话、湖南话、湖北话/n//l/不分→/n/的变体,如“那边来了一位旅客/女客”、“男衣与蓝衣”、“怒与路”;傣语[x]、[k\']可以替换。 一般地说,每个音位往往有几个条件变体(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可以忽略);但不一定有自由变体→无主次之分,共同构成一个音位。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和音素的关系:音位和音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着眼于自然语流中的语音单位分类而言的) 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孤立地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

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划分与归并。 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联系:音位是比音素更高一级的语音单位,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例如普通话的声母b和p,可以区别意义,是音位,但它们同时也是音素,具有一般音素所具有的生理、物理属性。

音素存在→构成差别(关系)→产生功能差别单位

(2)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着眼于语音体系中集合和内部成员的关系而言的)

音位是由音位变体构成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从具体变体中归纳而成的语音类型单位,没有具体的音位变体,音位就不会存在;另一方面,音位总是由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的。

第四课时:

三.确定音位的原则(归纳/划分音位的原则)

音位分析的目的:具体语言中无限的语音→归纳成某些环境中形成对立的数目确定的音位。

1、对立原则(非对立原则是归并音位的第一原则):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的音位彼此对立。 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特定语言或方言中,有差异的两个音如果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中,且区别意义→形成对立关系→不同音位

如汉语/k//k’/分属不同音位。/b//p/则属于同一个音位。

这种对立包括所有音位之间的差异,每个音位都包含一些相似的音(音位变体),但必须与音系中全部其他的各类音形成对立并互相排斥才行。 事实上,如果仅靠对立原则,划分出的音位会有很多,所以还要对这些音进行合并归纳→互补原则

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有相似或相近的几个音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绝不出现在相同条件中,那么这些音的分布状况互补,就应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 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如[a、A、α、ε] :a为前元音、A为单元音、α为后元音、ε用在[i][y]和韵母[n]之间→归为一个音位 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音感特征),它们是对本族语或本方言的语音的直接感受。

[i][][]三者在普通话中形成互补分布,且三者在发音上具有相似性→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音感差异太大,则不能归并。如[f][?]分布互补,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不能合并。

3、随意替换性原则: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归在一起。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那么就属于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如普通话[u][U][w] →/u/的变体;方言/n//l/→/n/的变体。 任何音系中,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与另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相互具有辨义作用→对立性原则是最根本的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归纳音位数目, [补充知识] 归纳音位有多种因素。赵元任在30年代发表《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是早期音位分析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指出:对一种语言进行音位归纳,不能要求得出唯一正确的音位答案。归纳音位时,强调或侧重音位的不同方面,音位归纳的结果就会不同。比如,要求音位与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简单化,或要求音位成员之间在语音上尽可能地相近,或要求音位符号有最大的可逆性,这样音位的数目就会偏多;如果侧重音位单位的经济简明,或要求音位符号的选择不超出常用的拉丁字母的范围,音位的数目就会减少。

四.音位的分类→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前面我们所讲的音位(包括元音、辅音音位)都是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的,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特征,单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就称作音质音位。 但任何一个音素又都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的统一体,每一方面的特征都可能构成功能差别→把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称为超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在语流中总是按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段一段地排成线性序列→音段音位(或: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占有一定位置的音位) 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超音段音位(或: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不占有一定位置的音位)

在词平面上,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势位)。

1、调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声调) 音高及音高变化在具体语言中被划分为一定数目的调位,每个调位在具体语境中至少有一个调位与之对立。这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成为区别形位、词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标志。

表现:一个音节中调位不同→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 (1)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调位的数目不同。

(2)方言调位最少的是河北滦县话(3个),较多的是广西玉林话(10个)。福州、厦门(7个) (3)普通话有4个调位→4种音高对比模式(高平、中升、降升、高降)五度标记法/

55、

35、

214、51/ (4)邻近调位相互影响会产生条件变体→/55/(包括/44/、/35/等一般变体)→采用典型调位变体来表示

2、量位(势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轻重音) (1)它由量位变体组成。begin/bi’gin/(/12/、/13/、/23/„„)

(2)构成量位的音强也是相对的,通常重读音节要读重些,只要造成轻重差别就可以了。 (3)一般只有具备自由重音的语言才可能有量位,重音位置固定的语言由于不能形成对立差别因此无量位。

(法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芬兰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波兰语的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 (4)汉藏语系多属非重音语言。一般情况下,音强不能造成功能差别。 英语permit:重音在前一音节,名词“允许”;重音在后一音节,动词“允许”。 俄语mука:重音在前,“痛苦”;重音在后,“面粉”。

普通话的轻声比较特殊,如虚词“的、地、得、了、着、吗、呢”等,它有辨义作用,是一种弱化音节,但与音高、音长、音质都有关系

3、时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长短音) (1)它也由时位变体组成(长短也具有相对性)

(2)英语中明显的长短元音的差别可看成时位的对比。Sit[sit] →seat[si:t]

feel__fill

beat__bit

(3)我国广州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有这种对立。辅音的长短差别也可以形成时位。 (4)普通话一般无时位。元音长短差异表现在个别“儿化韵”中→无普遍意义 [补充知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

20世纪50年代,布拉格学派(音位学派)创始人雅柯布逊在瑞典声学家方特和美国语言学家哈勒的帮助下,创立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他考察了上百种语言,从世界语言中概括出12对音位的区别特征。后人陆续增加,到乔姆斯基和哈勒的《英语的音型》,已经把区别特征发展到30多对。

12对区别性特征:

(1)元音/非元音

(2)辅音/非辅音

(3)突发性/延续性

(4)急煞性/非急煞性 (5)粗糙性/柔润性

(6)浊音/清音

(7)集聚/分散

(8)沉钝/尖锐 (9)降音/平音

(10)升音/平音

(11)紧张/松弛

(12)口音/鼻音 (参看《语言学资料选编》p58—59)

五.思考题

1、[t t’ ]与[ts ts’ s] [t t’ ] [k k’ x]均构成互补分布→语音相似→能否合并?

舌面中

舌尖前

舌尖后

舌面后(舌根)

2、归纳下面的音位(使用方言)

(1)[t t’ ]与[k k’ x]

(2)[n]与[l]

(3)[d]与[t] (4)[t t’

]与[ts ts’ s] (5)[a]与[?](鼻化音)

(6)[ i

]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4、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5、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音素和音位;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四节——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

第五课时:

第四节

音组论

语音的组合单位——音节(syllable)

语音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构成音节(有限性→组合规律的制约)

一.什么是音节

说话时自然发出的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语音单位(音位)构成。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音位组合规律通常在音节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其组合特点表现在音节构造上。

普通话音节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四个音素。(音位通过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由音素构成的音节包含在由音位构成的音节中)[nA] →/na/ (/na/、/nA/、/lA/、/nɑ/)

二.三种不同的音节组合学说

(1)元音说(√):起源于古希腊,认为元音是构成音节的最重要因素,元音的多少决定音节的多少。 现代语音学认为,元音有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之分,元音的数量与音节的数量不对等。如:飘[piao] 皮袄[pi ao] (2)响度说(√):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人类语言的差异》中认为,音节的不同是由于元音的响度不同,元音的响度决定音节的数量,音峰与音谷之间构成一个音节。

现代语音学认为,由于发音体的不同,音峰与音谷的呈现不同。

(3)紧张度说(×):法国学者格拉蒙(Grammont)与前苏联学者谢尔巴(

)认为,人们发音时依赖于喉部肌肉紧张度的不同,紧张一次就是一个音节,紧张二次就是二个音节。如:飘[piao ] 皮袄[pi ao]

现代语言学著作一般采用“紧张度说”。 三.音节的发音过程:音渡

发音器官由松到紧再恢复到松。弱→强→弱的形式,多音节相连就是松紧不断更替。如:[ai]是由a、、e、i的一系列过渡音的代表,而不是由a直接跳到i。 两音节交界处是最弱的(音谷),处于音峰位置上最强的音大多是一个音节中最响亮的元音或开口大最大的元音或紧张度最强的辅音(鼻音或边音)。

四.音节的构造

音峰阶段→领音;渐强阶段→起音;渐弱阶段→收音。 其中领音是必不可少的,起音和收音是可有可无的。

构造模式:起音(多由辅音充当)+领音+收音(辅音充当→闭音节;元音充当→开音节)。如:现代汉语以开音节为主,闭音节少,乐音多,噪音少,表现为抑扬顿挫。汉语今后的走向:以开音节为主,开音节和闭音节逐渐平衡。印欧语系以闭音节为主;日语以开音节为主。

英语辅音丰富,汉语元音丰富。如:grammaticalization 音节构成的四种方式→领音;起音+领音;领音+收音;起音+领音+收音。

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起首的辅音)、韵母(韵头+韵腹[领音]+韵尾)、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特殊的例子有:(1)、没有声母,如“昂”(ánɡ),“杨”yáng。

(2)、韵母没有元音。这种情况只有很少的几个语气词,如“呣”(m)、“哼”(ng) 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 汉语音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声母和“四呼”的配合很有规律性,这是音位互补关系的体现。如舌尖前音声母z.c.s,舌尖后音声母zh.ch.sh,舌根音声母g,k,h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舌面前音j,q,x可以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

[补充知识] 复元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体(响度大的元音是领音,另外元音响度小)。 复元音发音时,肌肉只紧张一次→组合不跳动,只能滑动。

复元音包括二合元音(前响二合元音[ai][ei][au]与后响二合元音[ia][ua][ie])和三合元音(中响复合元音[uɑi][uei]) 复辅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辅音的组合体;组合后保持各自的音质。如英语fly的“fl”;俄语Страна(国家)中的“стр”;汉藏语系中某些语言和南亚语系中比较丰富,都出现在音节开头,如[pl][bl][kl]等。

藏语[sbr-]三个辅音结合,结合密切。印欧语系中复辅音结合比较松,形式不固定,可以多个连在一起,位置也不固定,如英语[stri:t]。容易结合成复辅音的是边音、鼻音、擦音、颤音等,塞音、塞擦音结合较少。

塞擦音不是复辅音:结合紧密,作用同单个复辅音。

第六课时:

第五节

音变论

语音的发展变化包括共时变化(synchronic change)→语流音变;历时变化(diachronic change)→历史音变

一.语流音变

1、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交际中音位并非孤立出现,而是表现为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连续,必然要发生关系,相互影响。 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强弱、高低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 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邻音、语速高低、强弱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如/a/ /u/音位的变化)

但有时语流音变却超出了音位的范围,如英语名词复数加-s,清辅音后读[s],浊辅音后[z](我们主要讲这种情况)

2、语流音变的主要情况

常见的语流音变情况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同化与异化

同化:言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语音变化,指两个不同或不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 英语(初学时不解):think / ? / looked /t/→同化作用(发音部位一致,为了顺口,增强邻音的共同性)

变化了的音→被同化音;未变化的音→同化音 土耳其、匈牙利语多音节词所有元音都具有某个共同特征:“元音的舌位必须相同或相近” →前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后元音

元音和谐是导致元音同化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规律 [补充知识]

同化的具体表现:(种类) A、顺同化(前进同化)/逆同化(后退同化)

顺同化: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英语)广州话:今日[kam jat]→[kam mat] 莆田话:红旗[a? ki]→[a? ?i] 逆同化: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

难免[nan mian] →[nam mian]

辛苦[φin k’u] →[φin k’u] 面包

B、近接同化(邻近同化)/远接同化

近接同化:莆田话(光明[kο? mi? ] → [kom mi?])

远接同化:藏语(太阳[ i ma] →[ i m?]) C、完全同化/部分同化/互相同化(溶化同化)

完全同化:广州话“一元”[jat man] →[jam man]

部分同化:勤恳[tφ’in k’?n] → [tφ’i? k’?n]

金榜 [tφin pa?] → [tφim pa?] 互相同化:福州话:“新妇”[si? pou] →[sim mou] “皇帝”[xuo? ta] → [xuom na]

异化: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原因:避免拗口,增强邻音差异性)

俄语里最丰富;法语“militɑire”[militε:r] →[melitε:r] 汉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如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变阳平(好好学习、粉笔、野草、悔改) 也有顺异化、逆异化;远接异化和近接异化 (2)弱化和脱落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发音时受所处地位(位置:在词的末尾、作助词等)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紧张度减弱的音变现象。

A、辅音弱化→发音阻力减弱(清→浊;塞→擦):大的[ta t?]→[ta d?];哥哥[kγ kγ]→[kγ g?] B、元音弱化:前、后元音→央元音

李家[li tφiA]→[li tφi?] 高、低元音→中元音

妈妈[mA mA]→[mA m?] 歇着[φi? t?uo]→[φi? t??] 复元音→单元音

木头[mu t’ou]→[mu t’o]

脑袋[nau tai]→[nau dε]

C、声调弱化:有调音节→轻声(上面的例子)→汉语中最常见的音变

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 A、汉语轻声音节经常出现脱落情况。如:我们[wom?n ]→[wom];豆腐[tou fu]→[touf];意思[yi si]→[yis] B、为了连读方便,儿化音节里韵尾-i -n常脱落。([i][n]韵尾与儿化的卷舌不协调,所以先减音再儿化) 如锅盖儿[kuo kɑi?]→[kuo kɑ?];小孩儿[φiɑu xai]→[φiɑu xar];茶缸儿[t?’ɑ ka?]→[t?’ɑ k??](只留鼻化的痕迹)

英语音节的连读或语速加快时,常出现脱落现象。 (3)增音:语流中连读发音时音素增加的语音现象。

现代汉语“啊”音变→表句末语气时,受前面音的影响增加一个声母或韵头。天啊[t’i?nA]→[t’i?n nA];好啊[xau A]→[xau uA]

英语:places→[pleisiz] ;冠词在元音前加[n]:如an actor (4)换音/合音 [补充知识]

换音:语流中连读的两个音的正常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北京话“言语”[i?n y]→[y?n i] →[i][y]互换 有时候也发生在不相邻的两个音节之间。

如山东·新泰、曹县“脖拉颈”[p? la k??] →荷泽、阳信“疙拉绷”[k? la p??] 合音:相邻的两个音节会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

北京话“不用”[pu yo?]→[p??] “这一”[t?γ i]→[t?ei] “那一”[nA i]→[nei]

二.历时音变

1、什么是历时音变

具体语言的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被历史固定下来的变化)就是语流音变。

而语流音变(共时音变)是临时性的,有条件的,同一时代内的变化。

历时音变不仅是具体音位的变化,还包括整个音位系统的变化。→考察历史音变要拿不同时期的语音作比较

如古今诗歌押韵不同→语音演变(远上寒山石径斜)

中古塞音有清有浊→现代汉语塞音全是清声母→有演变,找规律 [补充知识]

2、历时音变的规律性

(1)历史音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音位聚合中整个系列的有规则的变化 →在一定时期具体语言中所的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称为“语音规律”(要概括演变过程→挖掘出公式或规则→总结规律) (2)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中提出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认为类同变化同,语音按一定的分类规律地进行演变”。→被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研究证实。

语音规律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相同的某一类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浊音清化”、“知组、照组合流”、“重唇分化出轻唇”等都是重要的语音规律。 浊音清化:中古时期10个全浊声母到元代(13世纪)都清化了。

并/b/ 奉/bv/ 定/d/ 群// 澄// 从/dz/ 邪/z/ 床/d / 禅/ / 匣//(崇d/)

清化过程:全浊塞音(并、奉、定、澄、群)→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音;仄声→不送气清塞音

/b/→平/p’/(滂)仄 /p/(帮) /d/→平/t’/ 透 仄/t/端

全浊塞擦音(从、床)→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擦音;仄声→不送气清塞擦音

/dz/→平/ts’/(清)仄/ts/(精)

全浊擦音(邪、禅、匣)→同部位的清擦音

/z/(邪)→/s/(心)→/s/ ;/φ/(后来又分化)

(4)语音演变的制约条件(有规律也有条件)

具体的语音规律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种种条件的制约 A、时间条件:语音规律只在某段历史时期起作用。如卷舌音[t?][t?’][?]只能出现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不见于中古和上古音;“浊擦音”“日母”之所以没有清化,是因为它出现在“浊音清化”过程之后。 B、地域条件:语音规律只在特定地域内进行,如广州话无[t?][t?’][?][],保留了入声。浊音清化在北方方言中都已完成,但吴方言、湘方言中仍保留浊声母。(特定语言/方言的重要性) C、语音条件:语音演变要受到演变音本身或其他相邻音的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如浊音清化有送气、不送气清音之分→受演变音自身声调的影响(声调成为声母变化的条件)

例如“浊音清化”只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 “平分阴阳”的条件→演变音是清音还是浊音。

[k k’ x]与[ts ts’ s]两组音只有在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才变为[tφ tφ’ φ]

五.思考题

1、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2、以你所熟悉的两种语言为例说明音变的类型。

3、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三节——语音组合;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六节——音位的组合

【教学目的】 理解语义的性质及分类;认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掌握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内容和特点;简单了解语义学的发展;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和相关的语义场理论。

【基本概念】 词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语法意义、区别性语义特征、义位、义素、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场、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

多义关系 【基本理论】

一、语义的性质;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

三、义素分析法;

四、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五、义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词义的发展演变 【重点难点】

一、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二、怎样进行义素分析;

三、语义场理论及类型;

四、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参考书目】

1、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

6、2001年;

2、冯广艺《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1982年;

4、(英)利奇《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将语义与意义、词义区别开来)

1、意义: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意义”本身的含义→“价值”;“作用”

作为学科术语→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都要探讨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雨伞”→防潮防水;绿灯→通行)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也就是具体语言特定符号所具有的内容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可见,语义是极其复杂的

3、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句子形式表达的内容→句义)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其中,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而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所以句义经常涉及语用问题。

词义和句义是语义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研究偏重词义。 由此可知,从概念上看,意义>语义>词义(互相包含关系) [补充知识] 语义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描写分析语言习惯于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重形式,轻意义 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首先具有音义结合的二重性→语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系统中地位重要。

(1)语义和语言要素各部门的联系→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语音:音义结合,缺一不可。

词汇:没有不表达意义内容的词,是形式与内容结合体→(形+音+义→词汇内容)

语法:语法分析越来越重视语义作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格语法、配价、语义指向) (2)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客观实际) 哲学(语义哲学流派)、心理学(语言习得)、逻辑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人类学、社会学、计算语言学等上述学科中关于意义的核心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答案多,但仍不完美。60年代以来,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逻辑数理语义学、格语法等语义研究模式相继出现,但由于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语义仍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语义的内容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都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1)定义和特点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要表示客观世界,必须有理性意义(概括反映) 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词的语音所表示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词的理性义) [补充知识] (2)讨论:虚词有无理性意义?

有争论→无(不表示特定概念,只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有(客观存在的关系也是一种理性义,如“和”表示一种连接关系) 从历史上看,大部分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和:唱和;应和,从口禾声) (3)理性意义与概念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 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其概括程度大大高于理性意义。

它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各类语言单位在组合搭配时表现出的语法作用和功能特点方面的内容。 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概括性

如“人”、“树”概括了所有“人”或“树”的本质特点→理性意义

二者有共同点→表示客观对象的名称→类型化意义(名词)→语法特点和功能共同点→可作主语和宾语

“伟大”的语法意义:形容词,可作谓语、定语。

“并且”的语法意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小句。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给词义加入一层附加色彩。 常见的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

(1)感情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语言社团对客观对象所作的主观评价或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如:赞扬、喜爱、尊敬、厌恶、讨厌、轻蔑、亲昵、鼓舞、鼓吹等。 “乖乖”:对小孩的称呼(+“可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商店、商品的名称(“诚达”“好又多”“全聚德”)

A、不同语境、不同使用者用同一个词语,感情意义不同。 如“老头子”(老伴:亲昵、喜爱;年轻人:厌恶,不尊重)。

B、有的感情意义渗透于理性意义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理性意义之外,成为理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喜欢”、“讨厌”本身的理性义暗含褒义;“放肆”(+轻率、任意)则带有“厌恶”的感情倾向。

C、虽然是主观态度或评价,但须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社会公认的语义成分:“老大爷”→尊称;“臭老汉”→憎恶

(2)形象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内容。 它是由客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附加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 附加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呱嗒板儿、响当当、霹雳舞 附加味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 附加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

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水汪汪(明亮+灵活) 胖墩墩(胖+矮+结实)

(3)风格意义:特定语言单位在具体运用中形成的个性特点→使用范围不同造成的

使用语言时,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适合特定语境的语言造成某种气氛或格调,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方言的、行业的、俚语的等方面交际场合或文体的语言特点

口语:爸、妈、脑袋、撒野、害臊、黑咕隆咚、深更半夜→随便、通俗 书面语:令尊、令堂、步伐、对抗、覆盖、公允→正式、文雅

(冯:语体意义:在不同语体中词义表现为不同的意义类,如《丹心谱》:“把那提神的液体拿来”。科技语体→文学语体) 以上三大方面构成语义内容的整体,三者统一于语义之中,缺一不可。其中理性意义可以使我们认识语言;语法意义可以使我们理解语言;附加意义可以使我们运用语言;三者不仅统一表现于词义中,也表现于短语义、句义等每一级语义单位之中。

第二课时:

三.语义的性质

由上可知,语义内容十分复杂,以存在状态分两大类:静态语言义(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动态言语义(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具有不同的性质)

1、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义: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 (冯:语言意义:语言中固有的意义,表现在字典、词典中语言单位的固有意义。其特点:稳固性、抽象性、多义性。如:“打”在〈现代汉语〉中有打毛衣、打麻将、打井、打人等21个义项:;“炒”有炒鱿鱼、炒人、炒作。) 言语义:动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所具有的意义内容;特定语境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的内容。 (冯:语用意义:交际过程或语用中交际双方共同理解的意义。其特点:临时性、具体性、单义性。如:两位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女方说“你真坏”。)

二者的区别

语言义: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抽象概括性特点

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固有的,不受任何语境的影响→规定性、稳定性 言语义:语言符号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具体性、个别性

受语境的强烈制约,渗透主观意愿而产生临时意义→临时性、灵活性、不稳定 如“动物”的语言义:生物中的一类,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和感觉,能运动;言语义:人人都要保护“动物”(稀有)/他们简直不是人,是“动物”

对句子而言,言语义更复杂,如“我今晚没空”→不同的深层义 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A、语言义来自言语义→从言语义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具体、个别的言语义之中。 B、语言义是言语义的基础,言语义是具体体现和运用,是语言义在动态使用中产生的无数变体。 C、言语义可以转化为语言义→某些具体个别用法不断重复使用→社会认可→固定为语言义

如“打”、“炒”的许多义项

2、语义的性质 (1)语言义的性质(包括词义、固定短语义)

A、客观性:词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词]及其关系[虚词]),其理性义、语法义、附加义都具有客观基础。如“鸟”(带翅,著羽毛,卵生,带有角质两足的生物)→以鸟的客观特征为依据概括出来的 词义只能反映客观存在,而不完全等于它。→词义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人们认识的局限→全面/不全面;正确/错误)其具体对应情况:

第一种:词义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相符合。

第二种: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天、地、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断深入的;“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过去的词义

第三种: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B、概括性:词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无限复杂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概括一类客观对象的共同特征,舍弃某些个别事物的特点 概括的程度有时表现不同(种概念∠属概念:杨树∠树)

单独概念也是概括的,如专有名词“黄河”(发源、流量、流域、水文特点„„) 词义是概括的,但在具体语言中,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具体的→概括对应性特点 C、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现象→词义具有社会性特点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约定俗成性

“寒酸”:穷困潦倒≠硫酸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这个酸秀才(讥讽文人的迂腐)

方言“有”(动词前)→特定方言区有社会性

D、发展性:词义形成后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客观事物变化,人们认识深入

不同时代词义有发展:兵:兵器→战士;走:跑→行走;江:长江→江的总称 同一时代词义也有发展:污染(空气、水源等具体事物→精神等抽象事物)

E、民族性:词义是一个系统,受到特定民族的制约→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义不同。“伯父、叔父、姨父、姑父”→uncle(汉族重视社会关系) 如:鲁迅笑谈不能将“银河”翻译为“the milky way”;冰心认为不能将“银河”翻译成“icy heark”;又如“黑啤”不能翻译成“black bear”,而是“dark beer”,“清咖啡”是“black coffee”,“秋波”是“bright eyes of beautiful girl”,“其壮如牛”是“as heslthy as a horse”。

又,汉语“肥”与“胖”,大陆“减肥”,香港“瘦身”,新加坡“纤体” F、模糊性: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表现为事物的范围不确定,界限不分明。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不明确:“大、小”“高、低”“美、丑”“早、中、晚”“今天、明天、后天”“春、夏、秋、冬”“长、宽”“赤橙黄绿青蓝紫” 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外延比较确定的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晰。如“人、地、天空”以及数词。 交际中模糊性很重要→只要区别事物,指代大致范围就行了,不必太模糊。如《证婚启示》:某男,身高1.8M左右,身材匀称,五官端正,潇洒英俊,事业心强,未婚无伴。 模糊性与含混不清、思维模糊是两回事,人们利用词义的模糊性才能有效地表达。学术界研究模糊语言学,以伍铁平教授为代表: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吴振国《模糊语义研究》、张乔《模糊语义学》 G、全民性: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具体语言社团有阶层、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这一现象表现一定阶级性,而词义却是全民性,保留着全社团“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东西。

四.语义学

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平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语义学。

语义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语义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学科是20世纪的事。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语文学时期(19世纪前) 早期的语义工作是注释古书(文字注解),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就是伴随这项工作逐步产生发展的。

欧洲:古希腊为哲学典籍作注解→研究典籍的语法,同时考订意义→目的是让后人读懂 我国: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训诂学

(1)春秋战国时期注释《春秋》→《公羊传》《谷梁传》 (2)汉代提倡读经,古籍注释之风兴起。郑玄《诗》《周礼》《礼记》注,专门释义的工具书《尔雅》

(3)晋代语文学重点转到了音韵方面,训诂工作并未结束。

(4)清代训诂学到了顶峰。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愈樾等大家。

中外语义学研究存在不同:古希腊、罗马、印度重语法、也重语音,轻语义(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曲折语,形态丰富)

中国重视字义→孤立语,很少形态变化

成就与不足: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限于注释古书,疏通文字(通经的需要)→词义研究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

2、传统语义学(19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世纪初,语言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语文学进入语言学→发展步伐加快,领域扩大。这时的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一部分(传统语义学时期) (1)语义学的独立。1938年德国学者莱西希主张把词义研究建成一个独立学科“意义学”→未引起重视 189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首先使用了semantique(语义学)这个术语,并出版了《语义学探索》→渐渐从词汇学中独立出来→由传统语义学时期进入现代语义学

(2)主要理论方法

理论:在哲学、逻辑学影响下,以具体语言的语义研究为基础,吸收语文学时期的成果而形成的。 研究问题: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三者的关系;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的色彩;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等

(3)主要贡献和不足

语义研究从语文学、训诂学到传统语义学是一次飞跃。

不足:A、研究方法是原子主义的。不象语音学、语法学那样整理并研究系统,没有从关系着眼考察语义系统,把系词看作孤立的个体去研究→对语义的分析是原子主义的。

B、研究范围囿于词义。语音学从最小的语音单位一直到最大的单位。语法学也是这样。传统语义学只关注词义。

把词义作为囫囵的整体,未对语义单位作微观分析(语音、语法把单位分解成因素进一步研究)

3、现代语义学(20世纪20、3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语义学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学科。 20世纪20、30年代,语义学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代语义学阶段,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语义学。

(1)现代语义学的内容:深入语义的微观层次,研究语义结构和语义单位之间关系。 扩大语义的研究范围,研究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语义内容。 重视语义的系统性考察,注意挖掘特定语言中的语义系统。 [补充知识] (2)现代语义学流派(语义研究模式)

A、结构语义学: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采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语义

把语言的意义看作系统,进入语义系统研究,并提出语义场理论→理论与方法的重大突破

代表人物:[德]特里尔

[英]乌尔曼

50年代后期,地位上升 B、解释语义学:6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转换生成语言学不只要研究句法,还要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语义的解释;(乔姆斯基接受并补充→开始注意研究语义)用符号和规则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和微观分析,检验句子的搭配,解决歧义问题。

代表人物:[美]卡兹

福德 C、生成语义学:60年代后期,乔的学生莱可夫、卖考莱、罗斯·波斯塔等,提出不以语法为基础而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理论模式(乔认为语法是基础,可以独立于语义之外进行研究)认为语法和语义不能截然分开,语义是基础,具有生成性→不必假定纯语法的深层结构存在,通过一次转换就从语义直接产生句子的语音形式。 这可从儿童学习语言中找到证据。

D、菲尔墨的语义理论:菲尔墨是乔的学生,1968年发表《格的理论》,提出一整套用来说明句子语义的理论→格语法理论:该理论是对生成语义学的进一步休正,提出“语义深层结构”,认为句子由情态和命题构成,任何命题都可扩展为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语义格(名词中心说)→通过转换,将语义深层结构变为句子表层形式 E、切夫的语义理论:也主张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句子。认为句子都是围绕谓语部分构成的,以考察动词的语义特征为重点→动词中心说 F、逻辑数理语义学:利用许多数理逻辑的概念和表示方式来研究语义。

7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蒙塔古创立了“蒙塔古语法” →主要研究语义,也研究句法和语用。 认为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一样可以用精确的数字描述出来,研究自然语言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应成为数学的分支。 (3)现代语义学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现代语义学不仅重视词义,也重视句义的分析,适应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取得了成果,使语义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语义研究成为了重点和热点

不足:与语音学、语法学相比,显得粗疏,不够成熟。原因?

A、语义系统复杂、庞大,难以把握。

B、语义渗透各方面,与许多学科有联系。

C、语义隐藏在深层,受语境、语用、语法等诸方面的制约。 D、忽视了传统语义学的一些成果。

语义学分类:个别语义学(以具体语言为对象)/普通语义学(以人类语言为对象)

描写语义学(语义性质、系统和语义构成)/历史语义学(语义演变事实、规律和原因)

五.思考题

1、谈谈你对语义和语义学两个概念的理解。

2、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举例说明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语义和语义学;

第三课时:

第二节

语义的构成和义素分析

一.语义的构成

语义单位指语言中表现意义的单位,语义学中最基本语义单位是义素、语素义、义位、义丛、义句、作品义。

1、义位:义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具有独立形式标志的最小意义单位。它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 义位与词义、义项有区别:(1)义位不完全等于词义。二者处于一个语义层级上,但并不相同。词义指词的所有意义,义位指词的某个意义→单义词词义=义位;多义词词义>义位。(2)义位不完全等于义项。传统词汇学对多义词的意义的解释和运用都以义项为单位进行。语义学上的“义位”大体相当于传统词汇学中的义项。但有的义项不能独立运用

2、义丛/义组/义系:义丛是由义位组合而成的比义位更高一级语义单位,大致相当于词组的意义。可分为固定义丛和自由义丛。如“厦门大学”、成语等是固定义丛,“晴朗的天空”“接受批评”“听歌曲”等是自由义丛。

推荐第7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叶宝奎《语言学概论》 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 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绪 论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 语文学 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社会语言学

【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四、语言学的类别

五、语言学的流派

六、语言学的功用 【重点难点】

一、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认识课程,明确学习目的

这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理论课,不管是语言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直接用\"有什么用\"来提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它是基础理论,不是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一门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或者说,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好,那么这门科学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语言学的情况当时与此相似,认为谁都会说话,还研究什么!中国语言学和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现在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有用。 (文学理论教大家去欣赏文学,语言理论教大家理

解分析语言

重要性:每个人都会说话交流,甚至掌握几种语言,但不等于对语言都有理性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的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研究: (1语言的产生和起源--劳动说?交际需要(现在很多民族没有语言?为什么?/儿童怎样掌握语言?

(2语言的发展:很稳定--可以看懂古书;发展性--瞬息万变(网络语言,但不影响交际

(3人类思维方式一致,为什么世界语言丰富多彩?(方言差别明显--但却能够互相翻译? 从具体语言现象看,可思考的问题更多: (1语音:发现演变规律,古今音的对应--古音的构拟;方言差别

(2词汇:探索发展规律,文言文翻译、解释--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

(3语法:稳定是基础,但又有发展。\"幸福着你的幸福\"\"永远有多远\"\"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受伤\" 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具备用语言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因此,学习这门课,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弄清楚身边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

二、学习方法

1、态度端正,思想重视

(1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每天接触,十分平常→容易忽视

语言不仅与日常生活(方言分歧、还与文化生活(推广普通话、政治生活(语言政策有关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有些理论、概念也要通过外语才能分析明白(汉语中没有性、数、格、态的变化 如英语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发音部位上为了能够流畅地过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变成了舌根音/(/。

凡是普通话里后鼻音是/(/的字,日语都念长音:英雄、影响、光明 普通话是前鼻音的字,日语也念前鼻音,即拨音\"ん\":精神

(3语言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标志,社会政治的变化往往影响语言。前苏联→独立(民族语→哈萨克斯坦总统竞选

许多国家原本只有一种语言→分裂→亲属语言(语言不同,但尚存共性 美洲:法语区/英语区 欧盟诸国:工作语言不统一 例子:很多国家语言地位的规定成为政治争斗的导火线? 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出国后的留学生发生变化,虽然不是军事、经济渗透,但潜移默化→地位重要→国家重视推广、规范本国语

(4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文学有文学理论,语言有语言理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

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义素分析法、语法生成模式--语义、语法的形式化描写

2、理解和把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教材共分为八大章+绪论(看教材

绪论、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教学

绪论、第一章:总论语言的性质、功能、性质

其中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这一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结构的二层性,二是语言运转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如何以几十个音位有层次地组成各级语言结构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直至能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探索语言中\"以少驭多\"的奥秘。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的各级结构单位如音位、语素、词等如何运转,解释人们何以能灵活地运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的奥秘。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由于讨论的是语言结构单位的运转规律,因而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以后各章,无论是讨论语言系统的各个侧面(语音、语法、语汇等 ,还是语言的演变,都是围绕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视角去贯串语言的结构。

第二至第五章:分论语言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点(第六章\"文字\"从另一角度谈 第七章:总论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是补充部分,主要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语言

概括地讲,包括性质特点、结构体系、演变规律、与文字的关系。

总(本质--分(结构:组合与聚合--总(发展

其中,性质结构是课程的重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贯穿主线。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整体研究

结合各个章节,不能分开孤立的学习。第一章的理论是全书总纲,要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后面各章。如:汉语词汇的构造、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第一章的理论。

4、注意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语言理论著作,反复钻研理论概念。对比联系,强化记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注意结合外语

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语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善于观察,做有心人,积累有趣的语言事实资料,为抽象理论作根据,提高语言灵敏度和捕捉力。

第2学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定义(前面反复提到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人类的思维工具;

3、符号系统。

语言的结构:

1、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

语言的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从对象上说,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当今交际用和\"死\"语言(古代书面语;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把本质的东西挖出,固有规律概括出来→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至于语音、文字的意义,不是它研究的任务。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规律问题。(鸡吃食 / 食,鸡吃

当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

(四研究方法: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和发展,比较差异(与共同来源的语言→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总--分--总

我们的课程: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形成过程

1、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音韵、训诂(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 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

第3学时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千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 (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

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 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 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 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 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 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 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 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 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 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 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4学时

四、语言学类别(分类)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各个学科的总称,内部还有很多分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研 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样→形成语言学的各个类别和派别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功能标准为首要标准) 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研究 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 段。 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

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的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 (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 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前者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

(汉语语言学/英语语 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 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 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 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 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 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 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 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 点,找出演变的规律。

共时语言学:以语言发展中某个阶段为横断面,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现

汉、古汉)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情况→纵向研究(历史语音 学)

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 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 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断代似的研究,反映语言在某个时代的客观细致的面貌(现汉语音、词 汇、语法)

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 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对比语言学: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共时历时研究:古今汉语、英汉语 法→类型比较)

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静态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符号为对象,构成要素的分析描写 动态语言学:动态的言语交际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

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

学 微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语音、词汇、语 法和语义研究 宏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综合各门学科展开研究(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 究) 分类角度不同,一门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类别中,如现汉(功能→理论语言学、对象 →专语语言学、时段→共时语言学、方法→描写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类别:广义、狭义之分 (1)社会语言学: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和运用各方面与社会环境结合 1952年首次出现名称,1964年学科诞生,吸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 心理学理论。 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社会接触和混合等) (2)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语言是个人心理的反映。

重点观察语言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

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 句性质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 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3)神经语言学:最近20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

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 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

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 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 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 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 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

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 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 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

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 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 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 (4)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

统计语言学:作品、作家用词频率统计→探索语言风格,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

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常用汉字,计算机存储汉字等。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可以看出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 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 缘) 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 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 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 言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 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 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 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 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 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 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 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

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 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六、语言学的功用

1、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

2、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

3、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 范化

4、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 的处理

6、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

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 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 ?? ?? ?? ??

《语言学概论》教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1

推荐第8篇:《语言学概论》教案概说.

《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叶宝奎《语言学概论》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 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绪论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语文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 【基本理论】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的流派 语言学的功用 【重点难点】

一、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认识课程,明确学习目的

这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理论课,不管是语言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直接用“有什么用”来提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它是基础理论,不是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一门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或者说,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好,那么这门科学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语言学的情况当时与此相似,认为谁都会说话,还研究什么!中国语言学和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现在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有用。(文学理论教大家去欣赏文学,语言理论教大家理解分析语言

重要性:每个人都会说话交流,甚至掌握几种语言,但不等于对语言都有理性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的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研究:

(1语言的产生和起源——劳动说?交际需要(现在很多民族没有语言?为什么?/ 儿童怎样掌握语言? (2语言的发展:很稳定——可以看懂古书;发展性——瞬息万变(网络语言,但不影响交际

(3人类思维方式一致,为什么世界语言丰富多彩?(方言差别明显——但却能够互相翻译? 从具体语言现象看,可思考的问题更多: (1语音:发现演变规律,古今音的对应——古音的构拟;方言差别

(2词汇:探索发展规律,文言文翻译、解释——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 (3语法:稳定是基础,但又有发展。“幸福着你的幸福”“永远有多远”“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受伤”

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具备用语言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因此,学习这门课,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弄清楚身边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

二、学习方法

1、态度端正,思想重视

(1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每天接触,十分平常→容易忽视

语言不仅与日常生活(方言分歧、还与文化生活(推广普通话、政治生活(语言政策有关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有些理论、概念也要通过外语才能分析明白(汉语中没有性、数、格、态的变化

如英语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发音部位上为了能够流畅地过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变成了舌根音/(/。

凡是普通话里后鼻音是/(/的字,日语都念长音:英雄、影响、光明 普通话是前鼻音的字,日语也念前鼻音,即拨音“ん”:精神 (3语言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标志,社会政治的变化往往影响语言。前苏联→独立(民族语→哈萨克斯坦总统竞选

许多国家原本只有一种语言→分裂→亲属语言(语言不同,但尚存共性 美洲:法语区/英语区欧盟诸国:工作语言不统一 例子:很多国家语言地位的规定成为政治争斗的导火线? 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出国后的留学生发生变化,虽然不是军事、经济渗透,但潜移默化→地位重要→国家重视推广、规范本国语(4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文学有文学理论,语言有语言理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

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义素分析法、语法生成模式——语义、语法的形式化描写

2、理解和把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教材共分为八大章+绪论(看教材

绪论、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教学 绪论、第一章:总论语言的性质、功能、性质

其中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这一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结构的二层性,二是语言运转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如何以几十个音位有层次地组成各级语言结构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直至能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探索语言中“以少驭多”的奥秘。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的各级结构单位如音位、语素、词等如何运转,解释人们何以能灵活地运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的奥秘。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由于讨论的是语言结构单位的运转规律,因而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以后各章,无论是讨论语言系统的各个侧面(语音、语法、语汇等,还是语言的演变,都是围绕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视角去贯串语言的结构。

第二至第五章:分论语言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点(第六章“文字”从另一角度谈 第七章:总论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是补充部分,主要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语言

概括地讲,包括性质特点、结构体系、演变规律、与文字的关系。 总(本质——分(结构:组合与聚合——总(发展

其中,性质结构是课程的重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贯穿主线。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整体研究

结合各个章节,不能分开孤立的学习。第一章的理论是全书总纲,要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后面各章。如:汉语词汇的构造、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第一章的理论。

4、注意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语言理论著作,反复钻研理论概念。对比联系,强化记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注意结合外语

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语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善于观察,做有心人,积累有趣的语言事实资料,为抽象理论作根据,提高语言灵敏度和捕捉力。

第2学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定义(前面反复提到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人类的思维工具;

3、符号系统。语言的结构:

1、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

语言的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从对象上说,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当今交际用和“死”语言(古代书面语;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把本质的东西挖出,固有规律概括出来→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至于语音、文字的意义,不是它研究的任务。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规律问题。(鸡吃食/ 食,鸡吃

当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 (四研究方法: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和发展,比较差异(与共同来源的语言→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总——分——总

我们的课程: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形成过程

1、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音韵、训诂(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

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 第3学时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千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 (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 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4学时

四、语言学类别(分类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各个学科的总称,内部还有很多分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样→形成语言学的各个类别和派别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功能标准为首要标准

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研究

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

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的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前者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

共时语言学:以语言发展中某个阶段为横断面,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现汉、古汉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情况→纵向研究(历史语音学

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断代似的研究,反映语言在某个时代的客观细致的面貌(现汉语音、词汇、语法

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对比语言学: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共时历时研究:古今汉语、英汉语法→类型比较

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静态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符号为对象,构成要素的分析描写 动态语言学:动态的言语交际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

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研究

宏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综合各门学科展开研究(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分类角度不同,一门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类别中,如现汉(功能→理论语言学、对象→专语语言学、时段→共时语言学、方法→描写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类别:广义、狭义之分

(1社会语言学: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和运用各方面与社会环境结合 1952年首次出现名称,1964年学科诞生,吸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社会接触和混合等 (2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语言是个人心理的反映。 重点观察语言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 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句性质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3神经语言学:最近20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 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

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

(4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

统计语言学:作品、作家用词频率统计→探索语言风格,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 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常用汉字,计算机存储汉字等。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可以看出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缘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

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六、语言学的功用

1、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2、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

3、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

4、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

6、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等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

推荐第9篇:语言学概论教案(优秀)

语言学概论 授

课程编号:01012 总学时:51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类2年级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 二 学期

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锵著,1997年第3版)

00导言(1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分类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方法:讲授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明问题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方法:讲授为主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本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组织教学。

导言部分对课程的内容作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和已经在一年级学习过的现代汉语课程及正在学习的古代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介绍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认识和方法,即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同时注重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语言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材料分析的方法学习、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学时期

– 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

语言学时期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

语言交际的信息论解释:

–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三、语言学的功用 语言教学 推行语文政策 实际应用研究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2.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

2.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 语言同样也离不开思维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或者说,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言语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

言语有两种形式,即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二者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区别在于:外部言语具有交际功能,内部言语没有交际作用。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言语具有个人特点,语言具有社会性。

2、语言具有封闭性,言语具有开放性。

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自己的活动基础。语言又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不只语言这一种,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图画、旗语等等,但这些交际工具的作用都是不能与语言同日而语的。只有语言最能准确地、便捷地表达思想。它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交际工具而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其服务领域非常广泛,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一章第一节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和言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注意,这里的所谈的“思维”是狭义的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 关于思维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5版p1290:“①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②进行思维活动。”或者如哲学逻辑学著作中所解释的: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及发现事物间有规律联系的过程, 是人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首先,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日常说话,因为太平常、太习惯了,脱口而出,仿佛不感到有使用语言动脑筋的过程。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就能感到有一个默默自语的过程,而且你还能感到动脑筋时所用的方言或者语言跟你实际说话时所用的方言或语言是一致的。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习惯,用外语说话时就得先用本族语把意思想好,然后译成外语再说出来。这样,说出来的外语就不会流畅、纯正。总之,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另外,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人类社会的知识、文化的传承主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它可以使人类认识活动可以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必从头做起。

人们在静思时同样使用语言,只不过是以内部言语形式进行而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思维活动必须要用语言作手段;

2.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3.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存。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实际上,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辩证关系。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同样离不 开思维。语言如果不为思维服务,不表达思维的成果——思想与感情,语言也就成了空洞的无意义的东西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思考与练习

1、语言和言语具有怎样的关系?

2、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如何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3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性质 2.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 3.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4.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的层级体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方法:课堂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方法:课堂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交通指示牌图例

警车、救护车、救火车的警笛声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指代其他事物的标记。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组成的结合体,其形式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符号的种类: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语言符号就其根本说属于听觉符号。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约定俗成即语言符号的本质。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会约定的。这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但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之初的情形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臵,这种装臵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系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序列。

音素→语素→词→句子,这是语言的层级装臵: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是这个层级装臵所提供的效能。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这个分层装臵是靠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转的。

组合关系:在语言装臵的同一层级上组织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某个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一、语言能力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而语言环境对潜在的语言能力变成现实的语言能力或者维持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第三章 语音(6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语音的性质,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重 点掌握音位的概念,概括音位的原则;掌握音素的分析方法,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符号;了解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第二章已学过组合与聚合是维系语言符号层级装臵运转的根本关系,本节通过语音部分音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对组合与聚合关系的认识更为具体深入。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有关语音的所有基础知识:音素、语音的自然属性,音高、音强、音长、

音色等语音四要素;元音和辅音及其区别,音位及音位变体,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语音中的具体体现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音位及音位变体

一种具体的语音系统内音位区别特征的分析与概括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紧密结合,运用学生对自己母语和所熟

悉的外语的感性认识帮助理解。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以图示讲解辅助相 关知识的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常培 王均.普通语音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林奎 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2 有关图片、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世界语言有几千种,但所用的音素是有限的。

二、音标

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它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其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标写符号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国际音标符号很完备,可准确标记世界各种语言的语音。

三、语音的属性

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是语音的自然属性,语音还有社会属性。

第二节 音 响

一、语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语音的四要素。形成不同音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音质的音响分析

乐音和噪音

三、研究音响的仪器

第三节 发 音

一、发音器官

人的发音器官由三个部分组成:

1、肺和气管。

2、喉头和声带。

3、口腔、鼻腔、咽腔

二、元音和辅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1、气流是否受阻。

2、发音器官的紧张状况是否均衡。

3、气流的强弱

三、元音

不同音色的元音是受舌位与唇形影响形成的 重点练习八个主要元音的发音

四、辅音

从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去分析辅音 主要辅音表

一、对立和互补

第四节 音 位

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同样一个音素,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对各种语言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语言中其地位与作用却是不同的。如果不同的音素在区别语音的同时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我们说这几个不同的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反之,如果音色不同的音素,其语音差异不影响词义,这几个音素就处于互补关系之中。

我们通过对立和互补这两种关系去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凡是处于对立关系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义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但应结合语音的近似特征来运用互补的原则。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划分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除了音质以外,从音高、音强、音长的角度也可以概括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如果进一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这种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语言里的音位利用哪些特征和其它音位对立,要由它在音位系统里所处的地位而定。

二、聚合群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的系统性特点,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但实际上,在平行、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对称系统中的不对称现象,可以为我们探索语言的发展提供富有启示性的线索。

一、音节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与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二、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思考与练习

1、人类发音器官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音高和音重在汉语中是否区别意义?举例说明。

3、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4、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5、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6、根据描写指出音素

①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 ②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 ) ③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 ④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 ⑤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 ⑥舌面前、清、擦音( )

第四章 语法(9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语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语法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什么是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怎样来的?

什么叫语法单位,语言中的四级语法单位

组合关系在语法中的具体体现;聚合关系在语法中的具体体现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各种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紧密结合,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法结构的形式与意义

语法范畴问题

对各种语法结构类型语言的理解

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外语实际语言材料

相关内容素材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说话要符合规则

二、语法规则

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叫做语法的聚合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三、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组、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构词法 单纯词和合成词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上述五种基本类型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四、组合的层次性

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成的,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关系不外乎上述五种基本结构关系。每一层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出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弄清结构的层次对正确理解语句的意义很重要。

五、组合的递归性

基本结构可以层层套用,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至于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这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来的那个项。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运用自如。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

二、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三、语法范畴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变 换

一、变换与句型

肯定句和否定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陈述句和疑问句 陈述句和祈使句

二、变换的功能与手段

功能: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手段:移位、增添、删除、替代

三、变换与句法多义(歧义)

两个或多个结构意义合用一个语法结构 消歧的手段之一:变换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按照语法结构特点,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缺乏词形变化,词序很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语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屈折语的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变词语素,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黏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不像屈折语那样紧密,而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黏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多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思考与练习

1、语法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词类?我们根据什么划分词类?

3、综述语法成分、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

4、怎样理解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5、请对下列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分析。

(1)现代书法表现的内容应该具有现代人的观念、气质和感情。 (2)艺术选择的全过程是艺术家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表现。

6、什么是变换?它与句法同义有什么关系?

第五章 词义(6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词汇和词义的基本性质和内容。掌握分析词汇和词 义现象的基本方法,了解词汇的性质,了解词汇的一般分类情况。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词义是什么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词义系统中的表现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词义的深入探讨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贾彦德.语义学导论[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

6、2001年。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词和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它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

第五章 词 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除此之外词义还具有模糊性、民族性。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此外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问题。

二、词义和环境

三、“言内意外”

思考与练习

1、基本词汇具有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词义的特点?

3、词义的组合要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3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了解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掌握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区分不同文字类型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理解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弄清语言与文字的联系与区别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 视频资料:专题片《汉字五千年》《史说汉字》《汉语拼音五十年》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作用

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限制,使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二、文字的发展

造字的方法有表意和表音两种。造表意字的主要方法是象形;造表音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假借,一是创造专门的表音字。专门的表音字又分表音节和表音位两种。 从表意到表音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势。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文字的作用。

2、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汉字改革的看法。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6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如何发展),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树立语言是发展的的基本观念

掌握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掌握发展过程中语言分化与统一的各种具体表现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共同语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共同语的规范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刘涌泉 乔毅.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国家语委每年发布的汉语年度新词语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分化、统

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如何发展,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进语言发生变化。稳固和变化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方式,不允许发生突变。语言的发展是通过旧质要素的消亡和新质要素的积累来实现的。

语音、词汇、语法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即使在同一部门内部,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可以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世界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二、共同语

三、共同语的规范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思考与练习

1、最后三章讨论语言的演变,这种安排反映了怎样的整体思路?

2、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部有哪些表现?它与语言的渐变性有什么关系?

3、一种语言为什么会分化为不同的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特点?

4、从语言演变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确定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根据是什么?

5、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谱系分类原则分出的最大的类是什么?世界上各种语言共分为多少个这样的大类?同一语系的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一定相同吗?

6、社会的统一会引起语言怎样的变化?封建时期汉语社会的“通语”与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各国的“民族共同语”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属于什么性质的语言形式?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6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了解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接触时所产生的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接触时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语言的融合,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成分借用中的借词跟意译词、仿译词有什么区别

由于缺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对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的具体认识存在困难

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尽量搜寻相关语言材料,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帮助知识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邹嘉彦 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借词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另一种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二、融合的原因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究竟哪种语言最终取得胜利,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至于政治上是否占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双语现象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

思考与练习

1、借词跟意译词、仿译词有什么区别?

2、“语言融合”是指“发生接触的语言彼此混合而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吗?发生语言融合有哪些必要条件?必然经过哪些中间阶段?成为排挤替代其他语言的胜利一方取决于什么条件?

3、分析下列借词的方式

新西兰 色拉油 迪斯科 沙龙 卡片 剑桥

迷你裙 桑拿浴 吉普车 镭射 香波 黑客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9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发展演变。 认识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语言中语法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其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认识语言中词汇和词义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其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认识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系统变化,具体掌握语言中语音系统的发展 变化规律;通过对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具体掌握语言中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词汇的发展演变体现为:新词的创造、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方法:讲授为主,结合当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方法:讲授为主,结合当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研究语音的发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材料,一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的文字材料。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第二,语音演变的时间性;第三,语音演变的地区性。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为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变化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言的语法有规则和有条理是主导的方面,但是实际语言中,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因此语法中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力量总是并存着。前者总是试图铲平例外,这种作用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可以使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原因;词义演变的方式途径: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思考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是\"浊音清化\"?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语音对应关系\"?为什么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许多基本词根中会存在语音对应关系?

4、方言和亲属语言间共时语音差异的研究对于语音史的研究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对于现代的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应用价值?

5、词汇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6、举例说明词义发展演变的方式与途径。

推荐第10篇:河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案

语言学教案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2)

What is linguistics? 1.6 What is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branch of learning which studies the languages of any and all human societies.It can be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In a word, linguistics studi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upon which all languages are constructed and operate as system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cieties in which they are used.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linguistic studies:

Exhaustivene---the aim is to specify totally the linguistic contrasts in a set of data, and ultimately in the language as a whole.Consistency---total statements should be logically self-consistent.Economy---a criterion requires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n analysis should aim to be as short and use as few terms as poible.It is a measure which permits one to quantify the number of formal constructs used in arriving at a solution to problem, and has been used,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in most areas of linguistic investigation.Objectivity---linguistic analyses should be as objective as poible.Truth should come from facts

1.7 Some basic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1.7.1 speech and writing

the primacy of speech: 1) Speech is prior to writing historically 2) genetically, children always learn to speak before they learn to write.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1) space displacement 2) time displacement 3) a visual recording of a speech 1.7.2 Descriptive or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to describe the fact of linguistic usage as they are, and not how they ought to be, with reference to some real or imagined ideal state.Prescriptive---a term used to characterize any approach which attempt to lay down rules of correctne as to how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Swi linguist, Ferdinand de Sauure)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 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Langue---refers to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is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Noam Chomsky) Competence----refers to a person‘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 the system of rules which he has mastered so that he is able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and to recognize grammatical mistakes and ambiguities.Performance---refers to language seen as a set of specific utterances produced by native-speakers, as encountered in a corpus.

(M.A.K.Halliday) Linguistic potential and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what a person can ‗do‘ and what a person ‗does‘.

1.8 Major branch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Phonetics---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ound-making, especially those sounds used in speech, and provides methods for their description, claif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Three branches of the subject are general recognized: (1) articulatory phone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way speech sounds are made by the vocal organs; (2) acoustic phonetics studie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eech sound, as transmitted between mouth and ear; (3) auditory phonetics studies the perceptual response to speech sounds, as mediated by ear, auditory nerve and brain.

Phonology---studies the sound system of languages.The aim of phonology is to demonstrate the patterns of distinctive sound found in a language, and to make as general statements as poible about the nature of sound systems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Morphology---studies the structure of forms of words, primarily through the use of the morpheme construct.

Syntax---the 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of sentence structure, and of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arrangement of sentences in sequences.

Semantics---A major branch of linguistic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1.9 Use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and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ere the primary concern is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findings to the elucidation of language problems which have arise in other areas of experience.The most well-developed branch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sometimes the term is used as if this were the only field involved.

Linguistics and society Sociolinguistics---studies all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Sociolinguistics study such matters as the linguistic identity of social groups, social attitudes to language,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forms of language, the patterns and needs of national language use, social varieties and levels of language, the social basis of multilingualism, and so o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Literary stylistics---deal with the variations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as a genre and of the ‗style‘ of individual authors.

Linguistic and psychology Psycholinguistics---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behavior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es thought to underlie that behavior: (a) the mental proce tat a person uses in producing and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nd (b) how humans learn language.

Some other application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a bran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variation and use in relation to the cultural patterns and beliefs of man, 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nthropology.Neurolinguistics---a branch which studies the neurological basi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use in man,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brain‘s control over the procees of speech and hearing.Mathematical linguistics----studies the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usually employing concepts of a statistical or algebraic kind.A contribution has also come from information theory (e.g.quantification of such notions as redundancy and functional load) and from computational analysis (e.g.the use of algorithms).The main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notions has been in the formalization of linguistic theory, as developed in relation to Generative linguistics; but several other areas of language stud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se methods.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 branch in which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re applied to the elucidation of linguistic and phonetic problems.Several research areas have developed, including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automatic translation, the making of concordances, the testing of grammars and the many areas where statistical counts and analyses are required.

语言学教案[ə], weakened pronunciation of any vowel, position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ardinal vowel frame.

2.5 Coarticulation and phonetic transcription

2.5.1 Coarticulation

The variation that a speech sound undergo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ighbouring sounds has acquired the well-established label ‗coarticulation‘.

2.5.2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 method of writing down speech sounds in a systematic and consistent way.

2.5.3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the abbrev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which is devi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ociation in 1988 on the basis of the phonetic alphabet proposed at the time.It is a standardized and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ystem of phonetic transcription. The idea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Danish grammarian Jespersen in 1886.The first version of IPA was published in August 1888.The latest version was devised in 1993 and corrected in 1996.The basic principle: using a separate letter for each distinctive sound and the same symbol should be used for that sound in any language in which it appears.

2 .5.4 Two ways to transcribe speech sounds

Broad transcription: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only.

It‘s normally used in dictionaries and teaching textbooks.

Narrow transcription: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together with the diacritics.This is the transcription required and used by the phoneticians in their study of speech sounds.Diacritics: A set of symbols added to the letter-symbols to show that it has a sound valu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ame letter without the mark.

语言学教案term used to denote the smallest sound units that can be segmented from the acoustic flow of speech and which can function as semantically distinctive unites. 2.8.3 Allophones

PHONEvariants of a same phoneme.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features that can distinguish meanning in phonemes of a language.Because voicing can distinguish one phoneme from another, it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for English obstruents.BINARY FEATURES 2.11 Syllables

SUPRASEGMENTAL FEATURES—those aspects of speech that involve more than single sound segments.

2.11.1 The syllable structure

MONOSYLLABIC --- POLYSYLLABIC σ= ONSET+ RHYME RHYME= NUCLEUS + CODA

2.11.2 Sonority scale

DEGREE OF SONORITY

2.11.3 Syllabification and the maximal onset principle

MAXIMAL ONSET PRINCIPLE

2.12 Stre

STRESS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force used in producing a syllable.

2.13 Pitch

Pitch is the rate of vibration of the vocal folds.

In acoustic phonetics, the number of tonal oscillations per second, or in auditory pho¬netics the auditory 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tonal oscillations.In phonology, suprasegmental feature of linguistic expreions.In tonal languages, pitch is distinctive.

Different rates of vibration produce what is known in acoustic terms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in auditory terms as different pitches.

Pitch variations may be distinctive like phonemes, that is, they may contribut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words.In this function, pitch variations are called TONES, and languages using tones are called TONE LANGUAGES.of which Chinese is one.

2.14 Intonation

Intonation is the system of levels (rising and falling) and variations in pitch sequences within speech.

When pitch, stre and length variations are tied to the sentence rather than to the word, they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INTONATION.引用内容: Phonological rule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in Phonology has always been to concentrate on • basic units of phonology, e.g.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phonemes,

• construction of larger units out of these basic units, e.g.syllables, words, sentences,

• description of the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phonological relations with which phonological structures are made,

• in particular the structures of syllables and words.

However, the discuion of these topics is full of paradoxes until one develops exact analytic criteria and distinguishes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phonological analysis such as the following:

Speech signal:

articulatory, acoustic and auditory correlates of linguistic units.

Phonetic:

segmentation of utterances into identifiable chunks by detailed phonetic criteria from one or all of the phonetic domains (articulatory, acoustic, auditory).

Phonemic:

segmentation into phones and claification of phones into phoneme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contrastivene (either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in phonetic contexts, or free variation, or both) and minimal phonetic similarity (i.e.using the minimum of phonetic features required to keep phonemes apart).

Morphophonemic:

further claification of phonemes into morphophonemes by taking morphological contexts (i.e.the contexts of sounds acro boundaries between morphemes in inflected, derived and compound words) as well as phonetic context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phophonemic, Phonemic and Phonetic levels is often thought of as three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 linked by rules (morphophonological, phonological, and phonetic detail rules), as shown in the Figure.

There are two main kinds of phonological rule:

Structure-defining rules:

Structure-defining rules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phonemes out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syllables or morphemes out of phonemes).These are sometimes called redundancy rules, since they formulate generalisations about structure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Origin

The IPA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88 by the Aociation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ociation), a group of French language teachers founded by Paul Pay.The aim of the organisation was to devise a system for transcribing the sounds of speech which was independent of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applicable to all languages.

A phonetic script for English created in 1847 by Isaac Pitman and Henry Ellis was used a a model for the IPA.

Uses

The IPA is used in dictionaries to indicate the pronunciation of words. The IPA has often been used as a basis for creating new writing systems for previously unwritten languages.

The IPA is used in some foreign language text books and phrase books to transcribe the sounds of languages which are written with non-latin alphabets.It is also used by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when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语言学教案Chapter 4 Syntax

Chapter 4 Syntax

SYNTAX is the study of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ways words, word groups and phrase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n a language, 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sentence structures.

4.1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Grammatical category: a cla or group of items which fulfill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in a language Number, gender, case: for nouns, pronouns.Tense, aspect: verbs

4.1.1 Number, gender and case

Person, gender, number, and case are related to nominals. Person occurs in personal pronouns.Personal pronouns always belong to one of three persons: first person if they refer to the speaker or writer (or to a group including the speaker or writer), second person if they refer to the audience of the speaker or writer (or to a group including the audience), and third person if they refer to anyone else (if the noun or pronoun is the subject, then its person will also affect the verb).Nouns and other types of pronouns are always in the third person.

NUMBER is a grammatical category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word claes displaying such contrasts as singular, dual, plural, etc.

GENDER displays such contrasts as \"masculine: feminine: neuter\", \"animate: inanimate\", etc, for the analysis of word claes.

The CASE category i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word claes to identify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in a sentence.

4.1.2 Tense and aspect

Tense, along with mood, voice and person, are three ways in which verb forms are frequently characterized, in languages where those categories apply.There are languages (mostly isolating languages, like Chinese) where tense is not expreed anywhere in the verb or any auxiliaries, but only as adverbs of time, when needed for comprehension; and there are also languages (such as Ruian) where tense is not deemed very important and emphasis is instead placed on aspect. tense

Tense is the grammatical term that refers to the time when the action of the verb occurs: past, present, future.The time frame of an action is usually established by referring to the present moment. aspect

Aspect, unlike tense, is not concerned with placing events on a time line.Rather, aspect is concerned with making distinctions about the kinds of actions that are described by verbs: progreive actions, punctual actions, habitual actions, etc. mood

Mood is a grammatical category distinguishing verb tenses.There are three moods in English: indicative, subjunctive, and imperative and four in French: indicative, subjunctive, conditional, and imperative.All of these moods, except the imperative, may be conjugated in different tenses.Each of these moods has a different function. voice

Voice is a grammatical category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verb and its subject.Voice is either active or paive.Active voice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performs the action of the verb.

4.1.3 Concord and government

CONCORD may be defined as the requirement that the forms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specific word claes that stand in specific syntactic relationship with one another shall also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same paradigmatically marked category (or categories).

GOVERNMENT requires that one word of a particular cla in a given syntactic construction with another word of a particular syntactic cla shall exhibit the form of a specific category.4.2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Structuralism or structural linguistics is a term used in linguistics referring to any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that pays explicit attention to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features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structures and systems.

4.2.1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s

Positional relation POSITIONAL RELATION, or WORD ORDER, refers to the sequential arrangement of words in a language.

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 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 refers to claes or sets of words substitutable for each other grammatically in the same sentence structures.

Relation of co-occurrence the relation of CO-OCCURRENCE one means that words of different sets of clauses may permit, or require, the occurrence a word of another set or cla to form a sentence or a particular part of a sentence.

4.2.2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also called Ic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a system of grammatical analysis that divides sentences into succeive layers, or constituents, until, in the final layer, each constituent consists of only a word or meaningful part of a word.(A constituent is any word or construction that enters into some larger construction.) In the sentence ―The old man ran away,‖ the first division into immediate constituents would be between ―the old man‖ and ―ran away.‖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of ―the old man‖ are ―the‖ and ―old man.‖ At the next level ―old man‖ is divided into ―old‖ and ―man.‖ The term was introdu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linguist Leonard Bloomfield in 1933, though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is common both to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parsing and to many modern systems of grammatical analysis.

Marking methods: TREE DIAGRAMS or RACKETING

4.2.3 Endocentric and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

ENDOCEWTRIC CONSTRUCTION is one whose distribution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that of one or more of its constituents, i.e., a word or a group of words, which serves as a definable CENTRE or HEAD.

Exocentric CONSTRUCTION refers to a group of syntactically related words where none of the words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the group as a whole, that is, there is no definable \"Centre\" or ―Head‖ inside the group.

4.3 The generative approach 4.3.1 Deep and surface structures

Deep-Structure: underlying structure, which is generated by the base component.The term \'deep structure\' is avoided in recent literature and replaced by D-structure, or d-structure.

Surface structure: syntactic structure derived from Deep structure ( D-structure) by means of transformational rules.Also S-structure.

4.3.2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In Chomsky (1981), the grammatical framework of Universal Grammar (UG) is outlined as consisting of interacting subsystems.These subsystems include subcomponents of rule system of grammar and subsystems of principles.The rule system of grammar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1) a.lexicon b.syntax (i) categorial component (ii) transformational component c.PF-component d.LF-component

The Lexicon and the Categorial Component constitute the Base.The Lexicon contains a list of all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together with specification of their idiosyncratic syntactic, semantic, phon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The Categorial Component comprises a set of category-neutral rule-scheme and rule-constraints.The interaction of the Categorial Component and the Lexicon generates the D-structures.That is, the Categorial Component of the Base generates a set of abstract prelexical structures which are lexicalized by the insertion of items from Lexicon.The D-structure serves as the input to the Transformational Component, where ) transforms thesucceiv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Movement rules (Move D-structures into the corresponding S-structures.The PF-component contains rules that aign the S-structures with PF-representations and the rules in LF-component aign the S-structure with LF- representations.

The subsystems of principl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2) a.bounding theory b.government theory c.theta-theory d.binding theory e.case theory f.control theory

Bounding theory sets constraints for movement operations.Government theory specifies the local relations between two categories, a head or an antecedent and its dependent.Theta theory is concerned with the aignment of thematic roles.Binding theory establishes the interpretation relations between some of the overt or non-overt NPs and their antecedents.Case theory deals with aignment of abstract Case and control theory relates PRO with its referent antecedent.

These subsystem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establishes the basis for other theories.In bounding theory, conditions for movement are specified in terms of government, and in -role aignment are realizedCase theory and theta theory, Case aignment and under government relations.

GB理论的阅读材料:

A step-by-step introduction to the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of syntax by Cheryl A.Black

第11篇:语言学

1.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什么是音位变体?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的音素,因为音素a比较典型,所以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为了同一般音素相区别,音位音标都用两条左斜线分隔开,如/a/、/p/、/k/、/b/等等。

2.为什么说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为什么说音位总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

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people/speak→一个音位/p/汉语则是两个音位.再如/n//l/的对立。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完全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差别的大小无关。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即使差别很小,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却对它们很敏感,能准确无误地区分开来。属于同一音位的音素即使具有明显的差异,说这种语言的人却对它很迟钝,往往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3.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元音和辅音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要受阻碍;第二,发元音时,声带要振动,发辅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第三,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部分保持紧张;第四,发元音时,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

4.影响元音音质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元音音质的差别因素有三个: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成。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和发音方法都是相同的。

因此,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

5.解释元音舌位图

6什么是音节?并举出汉字里子解释音节结构

音节是是人们在听觉上能够自然感觉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第12篇:语言学

语言学

一、选择

1、采用拉丁字母的是汉语拼音。

2、擦音:也叫“摩擦音”,发音时,发音器官不完全闭塞,从而造成隙缝,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而成音。

3、共同语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共同语的普及,也不意味着地域方言的消失,这里需要有一个过程,即共同语的普及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

4、汉语属于汉藏体系,也叫孤立语,不是黏着语,也不是屈折语。

5、汉语中的轻声由音强决定的。(音长、音强、音色、音高)

6、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最不容易发生改变。

7、“忽然”出现在状语位置。(主、谓、宾、定、状、补)

8、ipoible、im-、im-几个单词是同化来形成的。(同化、脱落、异化)

9、、哈巴狗、狮子狗在词义上的差别体现在形象色彩不同(语体色彩、语气色彩、理性意义、形象色彩)

10、语言的定义错误的是(B)

A社会现象B人们说出的话就是语言

C 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D语言符号系统

11、索绪尔创作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12、助词“了、着、过”从语法范畴来讲属于体范畴。(时、体、态、格、数)

13、《普通语言学教程》作者索绪尔

14、行话属于社会方言。(客家话、行话、土话、客套话)

二、名词解释

1、小学

以字为中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从而形成四个既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子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由于“小学”的目的是解经的,所以它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而只是经学的附庸。

训诂学,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古书字句的解释。

2、词根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如:汉语的“水、电、桌、椅”,英语的“read、happy”。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

3、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4、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5、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1、常用性

2、稳固性

3、能产性

三、简答题

1、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口语,也叫口头语,是人们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是说的语言、听的语言,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

书面语,也叫“笔语”、“文字语”,是在文字创制以后逐渐形成的、人们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书面语是写的语言、看的语言,是语言的又一种客观存在形式。

2.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口语往往具有松散、自由、通俗、活泼的总体特征;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其总体特征则是严密、规范、典雅、庄重。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必然要以口语为源泉,不断吸收口语中的新鲜成分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另一方面,书面语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及相对独立的发展史,在语汇的丰富性和表达的严密性上具有优势的书面语又可以影响口语,促进口语的发展,促进口语的规范化。

2、什么事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组合关系,即是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如“看书”这个结构,由“看”和“书”这两个语言符号在“看书”这个结构中发生动宾关系,就是组合关系。

所谓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点上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能够互相替换的一组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关系。如在“看书”这个结构中,“看”可以被“写”、“借”、“买”替换,且具有相同的语法作用——可以带上宾语“书”,它们就具备聚合关系。

语言就是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系统。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语言单位的组合,便无法归纳出聚合的类;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没有聚合类的有机组合也便没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关系。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同一切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即用什么音去记录什么义,完全是语言使用者的约定俗成,不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1.规定说。音义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

规定说的依据:

(1)在同一语系中,各种语言的拟声词大体相似。

(2)一些事物的命名有理据,如梵语中,大象的命名取之于“饮两次水的动物”和“用一只手做事的动物”之义。

2.约定说。音义之间具有约定性。

约定说的依据:相同的事物,在各种语言里的命名不同。如水,汉语shuǐ,英语water。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

4、什么是共同语,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5、语音的四要素

音高:音高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知,它与发音体震动所产生的频率相关。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所以说话声音高一些,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的声音低一些。

音强: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它与声波的振幅相关。汉语中轻声、重声都是由于音强的不同导致的。

音长: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震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英语中bar【ba:】bus【bʌs】

音质:指声音的特色。音质不同由三方面原因造成:发音体不一样、发音的方法不一样、共鸣器的形状不一样。

6、地域方言

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简称方言。如现代汉语中就存在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现代德语中也存在高低方言和低地方言,现代俄语中也存在南俄方言和北俄方言。

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对一个言语交际尚频繁的社会来说,每个成员的言语交际同语言的发展演变总能保持同步。

7、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缀、词尾,并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的不同,一般把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前缀粘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rebuild、informal、disagree、enlarge、unhappy、老乡、阿爸、第一,等等。中缀:位于词的中间,比较少见,有人认为汉语“胡里糊涂、罗里罗嗦、肮里肮脏”中间的成分是中缀。后缀粘附在词根的后面,例如“记者、读者、西化、年头、鼓手、凳子、really、teacher、widen、happine”。词尾是粘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比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词尾不同于词缀:第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

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第二,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属于变词语素。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语法单位(例如词或语素)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独一个词,没有组合,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词尾。

8、失语症

(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能听懂别人的话。

(2)书写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区。这一区域受伤的人,其他运动能力尚好,但失去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的能力,称作失写症。

(3)视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具有阅读理解功能。这一区域受损的人在视觉上并无障碍,但无法理解文字的意思,称作失读症。

(4)听觉性语言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靠近视觉语言中枢,这一区域受损的人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同时自己表达也有问题,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四、论述

1、分析语法范畴。

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SheteachesEnglish.

She表示的语法范畴是人称,表示语法意义是第三人称

2、社会方言是什么?有什么因素导致它的不一样。

1.阶级和阶层的差别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如我国古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对同一种事物或行为所使用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从中显示出高低贵贱。

例如对人死的称呼就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2.职业的差别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差异。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业语就是由职业差别而形成的社会方言。行业语,也叫行话,它是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的需要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用语。如长刨、短刨、手锯、电钻等是木工的行业语,处方、急诊、手术、针剂等是医学界的行业语,行头、老生、青衣、花旦等是戏剧界的行业语,教案、板书、班会、公开课等是教育界的行业语。

3.年龄的差别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差异。这种差异既可能表现在对同一些词的不同发音上,如苏州话中“早、高、好”等韵母为[ɑu]的字,老年人同年轻人在发音上有舌位高低之别,前者低后者高;也可能表现在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称呼上,如苏州话中,“钱”既可以叫“洋钿”,也可以叫“钞票”,而老年人多用“洋钿”,年轻人多用“钞票”。

4.性别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从而使语言形成性别上的差异。如北京话中所谓的“女国音”现象就是这种性别差别在发音上的体现。又如青年女性往往喜欢用“人家”来指称自己,而青年男性则没有这种用法,否则会被讥为“娘娘腔”。

5.文化程度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从而形成社会方言。文化程度高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民族标准语,比较规范、典雅,显得有教养,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比较粗糙、俚俗,显得“土”一些。

6.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形成社会方言。如北京牛街地区的回民说的是北京话,可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些来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伊斯兰教用语,例如用“朵斯梯”来表“朋友”,用“法依太”来表“益处”,用“鼠灭”来表“倒霉”等。

社会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叫做“隐语”,它是个别社会集体或秘密组织中使用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同一般社会方言不同的是,隐语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故意不让其他社群的成员了解和运用,如管“一”叫“平头”、“旦底”、“忆多娇”、“丁不勾”等,管“十”叫“田心”、“舍利子”、“针不金”、“紧牢固”等。

其中黑社会使用的隐语叫做“黑话”,如乞丐组织中称“销售脏物”为“卖巧”,称“买赃物”为“吃巧”,称“小偷”为“钳工”,称“扒钱”为“两夹”等,一些犯罪团伙中称“警察”为“雷子”,称“抢劫”为“慰问”,称“匕首”为“玫瑰花”,称“偷自行车”为“借马”等。

在社会方言形成过程中,由社会的分化所带来的社会距离和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13篇:语言学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运用语言的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语言学关心的核

心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

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大脑的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5.组合关系(名词解释):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

的各个符号,成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Eg:“我进城”,只能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一次说出来。

6.聚合关系(名词解释):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

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也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Eg: “红花”这个符号结构,“红”可以被其他形容词替换,“花”可以被其他名词替换,这两组词各自构成一个聚合。

7.一般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的自己语言里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8.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Eg:不送气的[p]和送气的[p]是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的,但他们的作用大不一样。

9.语法结构的递归性(简答):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

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的递归性。

正因为语法结构有递归性,我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递归形式语言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如果没有递归性的特点,语言就无法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0.形态(名词解释):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

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词形变化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内根。Eg:英语动词give-given-gave等5个

11.句法同义(名词解释):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动—名语义关系,称为句法同

义。Eg:“我打破了杯子”和“杯子被我打破了”都表示了“施事(我)—动作(打破)—受事(杯子)”这个动-名语义关系。

12.句法多义(名词解释):同一句子格式,表示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Eg:“通知的人还没

有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动-名语义关系。

13.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h

14.词的词汇意义(简答):词是语言中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的意义可以分成两类。表示语

法关系的意义叫语法意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它是语义研究的基础

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此外,次会议以还包含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其他与概念意义相关的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包含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其次,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最后,它必须是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Eg:小偷、卑鄙等词带有厌恶色彩/诱导、诱惑是前褒后贬

语体色彩适应语言交际有多种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口语色彩的词多利用当代仍在通用的语素及语素义来建造。Eg:“生日”在书面语时叫做诞辰。

词的象征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Eg:喜鹊在汉语和捷克语中都是一种鸟,在汉语中象征吉祥;在捷克语中象征小偷。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

17.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应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一般性:词义的概括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模糊性:词义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别。/全民性:词义为语言群体所有人员共同享有。Eg:复合词的构成是复杂的概括过程,构成复合词的词根之起提示整个词义的作用。

18.(选择/填空)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隐身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转喻: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

19.句法语义范畴(简答):句法语义范畴包括:人称、时、指示 这三个范畴是负责句子与“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挂钩的范畴,在哲学上也称作“索引”范畴。“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Eg:英语中,说话者是第一人称(I/we)“时”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Eg:许多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有“时”的范畴,动词需要根据“说话时”定位而发生“过去/现在/将来”时的变化。“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Eg:汉语普通话中“这”表示“离说话人近”,“那”表示“离说话人远”。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几乎所有语言的句子都可以区分为“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语气。Eg:祈使句“go out!”“快走!”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

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等小句来体现。Eg:“火车开走了”采取的是客观陈述的方式,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

20.社会方言(概念):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语言社团的一种标志。Eg:电锯、手锯都是木工的行业用语/处方、休克都是医疗的行业用语。

21.地域方言(概念):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不同,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应。Eg:北京话叫“下雨”苏州话叫“落雨”。

22.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简答):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为亲属语言。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关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Eg: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世界主要语系:按其亲属关系分类,可分为汉藏、印欧、乌拉尔、阿尔泰、闪-含、高加索、达罗毗荼、马来-波利尼西亚、南亚。没弄清的有朝鲜语、日语。

23.我国语言形式: 汉藏语系(汉语除外):1.侗台语族(壮、布依、傣等语)2.苗瑶语族(苗语、瑶语)3.藏缅语(白、纳西等语)*汉语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他语言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印欧语系:有两种语言,即塔克语和俄语。约有两万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新疆。

24.借词(定义/填空/名词解释):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Eg:芭蕾/吉他/卡通/迪斯科

25.意译词(定义/填空/名词解释):是运用本族语言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Eg:blackboard-黑板/football-足球/telephone-电话

26.语言替换的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

27.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

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原因。

28.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有哪些3种(简答):洋泾浜和混合语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许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当地人在与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过程中非正规学来的,一种不置大雅之堂,变了形的外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人把它当母语来学。Eg:在老上海,拉司卡-last car

“混合语”是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Eg:非洲种植园中的欧洲殖民者,非洲穷工之间使用的语言。

“国际辅助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它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Eg:Ni lernas Esperanton.我们学习世界语。

简答: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出自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这一命题已成为中国语言学家的共识,并反复在语言学教科书中引用。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职能。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人们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但语言是最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的。语言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依赖任何其他交际工具,服务领域广阔。

除语言外,人们在交际中还使用文字、旗语、交通管理信号灯、电报代码等其他交际工具以及表情、手势、身姿等非语言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类其他工具的交际方式范围狭窄,有特定的领域,而且具体规划先由交际双方用语言约定,语言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基础。

2.语言符号的结构、特点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和标记。符号包括形

式和意义两个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的。

任意性:音义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什么音表达什么义,完全由社会决定。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本质的联系。创制时期,任意性:进入交际,强制性 例如:同样表达“书”,汉语发音为“shū”,英语为“book”

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面上铺开。符号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 例如:“香瓜”和“瓜香”意义不同,是由于符号的结构关系不同,而结构关系的不同是由符号的线性排序不同来表达的。

3.音位和音位变体,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和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二者是类别和成员的关系,“变体”不是相对于“正体”而言的,所有的成员都叫“变体”。

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例如i和y两个音位,发音时由舌位前后、高低、圆唇与否决定。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

4.语流音变及其常见现象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例如:books的s发/s/,dogs的s发/z/,因为dogs其中的/g/是浊音,/s/受其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例如: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弱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例如:北京话口语中“木头”/mu t ou/弱化成/mut o/脱落:随着弱化程度加深,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例如:北京话的“你们”/nim n/常说成/nim/

5.语法单位及其关系

语法单位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语法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为:语素-词-词组-句子,大单位都是小单位依据一定的规划组合起来的。语素:有的单独成词,有的组合成词词:构成短语与句子的备用单位短语:造句的备用单位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6.语法范畴及其常见现象

语法范畴与词形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语法范畴是在同一语法意义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类别,

同类的语法意义与一定的语法范畴相对应,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中。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性:阴性、中性和阳性三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数:单数、复数(双数)两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格:六个格。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如完成经历进行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过去、现在、未来。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被动态。人称:有的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人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7.世界语言的结构类型

根据词法的区别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四种类型:孤立语: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缺乏词形变化。属于孤立语的有汉语、彝语、壮语、苗语。例如:“父亲的书”,“父亲”和“书”之间的领属关系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屈折语(内部屈折):特点是丰富的词形变化,一个变词语素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词根和词尾结合紧密。属于屈折语的有俄语、德语、法语、英语。例如:俄语(军队)(家庭)中的-R同样兼表阴性、单数、主格。粘着语: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一个变词语素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词根和词尾结合不紧,变词语素好像粘附在词根上。属于粘着语的有土耳其语、朝鲜语、日语、芬兰语、维吾尔语。复综语: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特点是一个词由好几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第14篇:语言学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印欧语系等。个语言单位的意义。 1.世界文字的类型及其代表性的文字: 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词义演变的结果:词义演变的结果是词义历时变化的结果,主要有三个:(1 )词①语素文字= 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世界上古老的文字都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都2.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3.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可比作横向水平关系,指一个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同时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如在“快来”这个句子中,“来”和“快”的关系。 4.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在语言符号线型的链条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5.语文学:以读懂前人文献为目的进行的语言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前人留下的书面语言。 6.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理解 1.人类语言的特点:(任意性、离散性、层级性)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离散性:指每个单位都独立存在,彼此不相混淆。离散性保证了单位的自由拆装。而且可以使组装成的上一级单位内涵分明,便于从成分断定整体。层级性:人类语言内部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音位层包括几十个音位。符号层又分三级:语素、词、句子。语言划分了层级,就可以用较少的单位有规则的组成数量上扩大许多倍的上一级单位,逐级递增,直到无穷。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言语是社会某一成员对某一特定语言具体运用的过程和结果,即说话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作和写出来的句子。 联系:①、言语是某种语言的具体应用,而语言又存在于无数言语之中;②、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着人们的言语实践。 区别:①、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②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③语言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④语言是内在的,言语是外显的;⑤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首先可以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来加以说明。 语言都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的,但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能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在同一语言中也有用相同的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情形;可见,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其次,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4.语言发展史五个阶段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历史比较语言学:拉斯克《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葆朴、格里木 2.结构主义语言学: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转换生成语言学:美国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4.社会语言学: 美国费希曼5.功能语言学:英国韩礼德《语法理论的范畴》 5.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语言与民族的关系(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6.世界语言分类: 1.谱系分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谱系分类是依据语言的亲属关系给语言进行的分类。世界语言划分为九大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一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此外还有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我们境内有60多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结构分类:孤立语:又叫词根语。汉语属于这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的特点主要是很少有词形(形态)变化,词序严格,用词序和虚词来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藏语是其代表。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其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日语、朝鲜语是其代表。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主要特点是:一是有比较丰富的词形。俄语,德语是其代表。复综语:又称编插语。它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句子,而这个词又是由各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北美的印地安语多属于复综语。 1.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划分,以音质为标准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根据语音的社会性质,以功能为标准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3.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理解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元音是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腔不受任何阻碍形成的音。辅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腔受到一定的阻碍而形成的音。 区别(1)是否构成阻碍。发元音时,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则受到一定的阻碍。(2)看气流的强弱。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3)看肌肉是否均衡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4)看声带是否振动。发元音时,声带总是颤动的,发辅音时,有些颤动,有些不颤动。(5)从声学性质看,元音都是乐音,清辅音都是噪音,浊辅音是二者的混合音。 A、功能上。元音能自成音节,辅音通常不能。 B、物理上。在共鸣腔内是否受阻;肌肉是否均衡紧张;气流缓急;有无噪音;声音响度。 2.八个基本元音的含义特征: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o[o]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e [ɣ ]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ê[ε]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i[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u[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ü[ 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i[]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i[]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er[ɚ]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3.字母、音素、音位的关系: 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音素与音位的区别:①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②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无”,2个字母,1个音素,2个音位;“庄”,6个字母,4个音素,5个音位;“队”,3个字母,4个音素,5个音位 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语境:指对言语表达和理解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具体有三:一是语言语境,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下文;而是场景语境,交际的时间、地点、人物;三是历史文化语境,交际者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理解 1.词义的类型: ①Leech的“七分法”: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②我国传统分类:本义、假借义、引申义 2.词义演变的途径: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情感色彩的变化。词义演变的途径 (1)一个词的意义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2)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3)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4)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也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5)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 (6)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

义的扩大。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洗”,古义为洗脚,现在意义扩大到洗任何东西。(2)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例如,“吃”,古义包括饮、食两种意义,现在的意义缩小为只有食的意义。 (3)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例如,“闻”原是听见的意思,后变成用鼻子闻的意思。 3词义引申的方式:词义的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1)隐喻:例如,汉语“入门”的原义是“进门”(而未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的意义,这是因为“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 (2)转喻: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1.词汇: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有时也指某个人所掌握的或某部作品所使用的词的总和,词汇也指某一语言能力层次所要求掌握的词汇的总和。 2.方言词:是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这些方言词都表达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普通话里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所以被吸收了进去。如:名堂、把戏、垃圾等 3.外来词:也叫借词,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理解 1.外来词、外来语的类型以及外来词受汉语特点的影响:表现在语音上,如“bus”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音素上,如[f]变成[v];文字上,不再保留外来文字形式,要用汉字组合的方式表意,如“葡萄”是一种草本植物,“coolie”译为苦力;结构上,beer,”啤酒”为定中结构。 运用 1词语间的比较分析:从意义褒贬,音节是一个或两个,有时可互换有时不可互换分析。如“一样”“一个样”“差点”“差点没”“好”“好不”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词:代表一定意义,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形态: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发生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词形变化,也就是形态。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理解 1.语素的类型:①从语法作用上分,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②从音节多少分,有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③从分布位置分,有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④从构词作用分,分成构词语素,构形语素。构词语素能够和别的语素构成新词,构形语素只能改变别的语素形态,不能构成新词。 2单纯词、合成词、短语的类型: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其中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多音节的有联绵词(双声的、叠韵的)、叠音词、音译外来词。 合成词可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复合式主要有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附加式主要有前加式、后加式。 3语法发展演变的方式:形态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发展(先前没有介词,现在有介词) 1.文字:在有声语言基础上形成,是人类用来辅助和扩大语言交际功能的工具,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2.文字改革:指对原有文字体系进行调整变革使之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分为体制改革和局部改进两类。体制改革是废除旧文字体系,启用新文字体系;局部改进如汉字的简化。 文字改革的类型① 正字法的改革②字符类型的改革③文字类型的改革㈠正字法,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类型进行调整,如汉字简化㈡字符类型的改革,整个文字类型不变,字符类型变了,如土耳其文字把阿拉伯字母变为拉丁字母,但还是表音文字。㈢文字类型的改革,是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发生变化,如越南文字由意音文字变为表音文字,并改用拉丁字母拼写。 3.文字改进: 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文字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种体系。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如拼写法的改进,汉字的简化。

理解 来源于图画 ②表音文字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以日文为代表,音素文字以英文为代表 1.礼貌原则:由利奇提出,礼貌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与人交往时言语和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同时也是在不同的文化里,由风俗和习惯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礼貌原则慨括为:损益准则、褒贬准则、一致准则。 2.合作原则: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真实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3.会话含义:违反合作原则来谋求的交际表达效果。 4.言语行为:指言语是人们社会交往行为的一种,包括述事行为、行事行为和成事行为。如物品交换,信息交流等。1955年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美国哈弗大学作了一个题为《论言有所为》的系列讲座提出。理解 1.交际过程的环节:①四个:编码、传递、接收、译码;②五个: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 1.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2.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3.洋泾浜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4.克里奥耳语: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并取得法律上的固定地位,有固定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 理解 1.语言演变的规律:①一般规律(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渐变性②特殊规律(不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2.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类型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它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从结构形态上看,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纯属某种结构类型,各种语言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优与劣的关系;任何语言的表达系统都是经济和简易的中和;语言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同样说明不同类型的各种语言无优劣之分;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自然养成的语言习惯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 3.地域方言的成因:(p254)①交际的阻碍造成交际阻碍的因素很多,如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社会割据、地理屏障。②异族语言的影响。 4.民族共同语中基础方言确立的原因: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因为北方方言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全国各地的方言中影响最大,是几百年来中央政权施政的工具。 5.语言接触的类型: (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 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公元11世纪起,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 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使用者,(3)出现语言转用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 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转用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基本上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而转用了汉语。(4)出现语言的混合。① 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 现象。不同语言混合会产生“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份的“洋泾浜英语”。②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并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广泛使用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 1

第15篇:英语语言学教案Chapter 9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Chapter 9 Language and culture

Objectives After this period, th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1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2 master the following notions: culture, Sapir-Whorf Hypothesis, cultural overlap and diffu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Sapir-Whorf Hypothesis Linguistic evid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overlap and diffus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presentation 1 Revision 1)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l)What is register? How does it affect our choices of linguistic forms?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loia and bilingualism? (3)How do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use of language?

2 Check homework. 2 Definitions of culture

(1) Culture, in a broad sense, means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belief, customs, objects, institutions, techniques, and languag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life of the human community.(2) In a narrow sense, culture may refer to local or specific practice, beliefs of customs, which can be mostly found in folk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or food culture etc.(3) Types of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concrete, substantial and observable.Spiritual Culture: abstract, ambiguous, and hidden.What has been grown and brought up with (through beliefs, traditions, education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Culture changes slow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1) Language exprees cultural reality and embodies cultural identity.(2) Culture affects its people‟s imagination or common dreams which are mediated through the language and reflected in their life.(3) Culture is a wider system that completely includes language as a subsystem.Linguistic competence is one variety of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speech behaviour is one variety of social behavior.The relation of language to culture is that of part to whole.(4) Since the knowledge and beliefs that constitute a people‟s culture are habitually encoded and transmitted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separate the two.On the one hand, langu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being, permeat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On the other hand,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1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language, as a product of culture, helps perpetuate the culture, and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uses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eturn.3 Sapir-Whorf Hypothesis (1) Edward Sapir ( /səˈpɪər/; January 26, 1884 – February 4, 1939) was a German-bor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linguist and a leader in American structural linguistics.His name is borrowed in what is now called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He was a highly influential figure in American linguistics, influencing several generations of linguists acro several schools of the discipline.(2) Benjamin Lee Whorf (April 24, 1897 in Winthrop, Maachusetts – July 26, 1941) was an Americanlinguist.Whorf is widely known for his ideas about linguistic relativity, the hypothesis that language influences thought.An important theme in many of his publications, he has been credited as one of the fathers of this approach,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named after him and his mentor Edward Sapir.Originally educated as a chemical engineer, he took up an interest in linguistics late in his life, studying with Sapir at Yale University.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his life he dedicated his spare time to linguistic studies, doing field work on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He managed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inguists of his time, even while still working as a fire inspector for the Hartford Fire Insurance Company.He published a grammar of the Hopi language, studies of Nahuatl dialects, Maya hieroglyphic writing, and the first attempt at a reconstruction of Uto-Aztecan.He also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in the most prestigious linguistic journals, many of them dealing with the ways in which he saw that different linguistic systems affected the thought systems and habitual behaviour of language users.;

(3) Edward Sapir and Benjamin Whorf, through their studies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proclaim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people habitually use influences the ways they think and behave.The interdependence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s now known as Sapir-Whorf Hypothesis.(4) The hypothesis is now interpreted mainly in two different ways: a strong version and a weak version.While the strong version believes that the language patterns determine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 the weak one holds that the former influence the later.(5) The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or SWH has shed two important insights: A.There is nowadays a recognition that language, as code, reflects cultural preoccupations and constrains the way people think B.More than in Whorf‟s days, however, we recognize how important context is in complementing the meanings encoded in the language.\"The purpose of Newspeak was not only to provide a medium of expreion for the world-view and mental habits proper to the devotees of Ingsoc [English Socialism], but to make all other modes of thought impoible.It was intended that when Newspeak had been adopted once and for all and Oldspeak forgotten, a heretical thought--that is, a thought diverging from the principles of Ingsoc--should be literally unthinkable, at least as far as thought is dependent on words.Its vocabulary was so constructed as to give exact and often very subtle expreion to every meaning that a Party member could properly wish to expre, while excluding all other meanings and also the poibility of arriving at them by indirect method.This was done partly by the invention of new words and by stripping such words as remained of unorthodox meanings, and so far as poible of all secondary meanings whatever...A person growing up with Newspeak as his sole language would no more know that „equal\' had once had the secondary meaning of \"politically equal,\" or that „free\' had once meant \"intellectually free,\" than, for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2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instance, a person who had never heard of che would be aware of the secondary meanings attaching to „queen\' or „rook.\' There would be many crimes and errors which it would be beyond his power to commit, simply because they were namele and therefore unimaginable.\"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theorizes that thoughts and behavior are determined (or are at least partially influenced) by language.If true in its strongest sense, the sinister poibility of a culture controlled by Newspeak or some other language is not just science fiction.Since its inception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has caused controversy and spawned research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nguistics,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To this day it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disputed or defended, but has continued to intrigue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Edward Sapir and Benjamin Lee Whorf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Neither of them formally wrote the hypothesis nor supported it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but through a thorough study of their writings about linguistic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wo main ideas.First, a theory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that states that the language you speak determines the way that you will interpret the world around you.Second, a weaker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sm that states that language merely influences your thoughts about the real world.

Edward Sapir studied the research of Wilhelm von Humboldt.About one hundred years before Sapir published his linguistic theories, Humboldt wrote in Gesammelte Werke a strong version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Man lives in the world about him principally, indeed exclusively, as language presents it to him.\" Sapir took this idea and expanded on it.Although he did not always support this firm hypothesis, his writings state that there is clearly a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From \"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 (1929) Human beings do not live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lone, nor alone in the world of social activity as ordinarily understood, but are very much at the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ion in their society.It is quite an illusion to imagine that one adjusts to reality eentially without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that language is merely an incidental means of solving specific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or reflection: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the „real world\' is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ly built up on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 group.No two languages are ever sufficiently similar to be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the same social reality.The worlds in which different societies live are distinct worlds, not merely the same world with different labels attached...Even comparatively simple acts of perception are very much more at the mercy of the social patterns called words than we might suppose...We see and hear and otherwise experience very largely as we do because the language habits of our community predispose certain choices of interpretation.As the underlined portions show, Sapir used firm language to describe this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To Sapir, the individual is unconscious to this connection and subject to it without choice.

Benjamin Lee Whorf was Sapir\'s student.Whorf devised the weaker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We are thus introduced to a new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which holds that all observers are not led by the same physical evidence to the same picture of the universe...\" (1940/1956).He also supported, at times, the stronger linguistic determinism.To Whorf, this 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was also an obligation not a choice.From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1940/1956): \"We diect nature along lines laid down by our native languages.The categories and types that we isolate from the world of phenomena we do not find there because they stare every observer in the face;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3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on the contrary, the world is presented in a kaleidoscopic flux of impreions which has to be organized by our minds–and this means largely by the linguistic systems in our minds.We cut nature up, organize it into concepts, and ascribe significances as we do, largely because we are parties to an agreement to organize it in this way–an agreement that holds throughout our speech community and is codified in the patterns of our language.The agreement is, of course, an implicit and unstated one, but its terms are absolutely obligatory; we cannot talk at all except by subscribing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claification of data which the agreement decrees.\" Both Sapir and Whorf agreed that it is our culture that determines our language, which in turn determines the way that we categorize our thoughts about the world and our experiences in it.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researchers have tried to design studies that will support or refute this hypothesis.Support for the strong version has been weak because it is virtually impoible to test one\'s world view without using language.Support for the weaker version has been minimal.Yet this hypothesis continues to fascinate researchers.

Problems with the hypothesis begin when one tries to discern exactly what the hypothesis is stating.Penn notes that the hypothesis is stated \"more and le strongly in different places in Sapir\'s and Whorf\'s writings\" (1972:13).At some points, Sapir and Whorf appear to support 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hypothesis and at others they only support the weak version.Alford (1980) also notes that neither Sapir nor Whorf actually named any of their ideas about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This name only appeared after their deaths.This has lead to a wid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researchers consider to be the one and only hypothesis.Another problem with the hypothesis is that it requires a measurement of human thought.Measuring thought and one\'s world view is nearly impoible without the confounding influence of language, another of the variables being studied.Researchers settle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 as a direct link to thought.If one is to believe the strong version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one also has to agree that thought is not poible without language.What about the pre-linguistic thought of babies? How can babies acquire language without thought? Also, where did language come from? In the linguistic determinist\'s view, language would have to be derived from a source outside the human realm because thought is impoible without language and before language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thought.Supporters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ir study of language in the \"real world\" is not without doubt if their language influences how they categorize what they seem to experience.Penn writes, \"In short, if one believe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 one finds oneself in the egocentric quandary, unable to make aertions about reality because of doubting one\'s own ability to correctly describe reality\" (1972:33).Yet another problem with the hypothesis is that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 concepts are highly translatable.Under linguistic determinism, a concept in one language would not be understood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because the speakers and their world views are bound by different sets of rules.Languages are in fact translatable and only in select cases of poetry, humor and other creative communications are ideas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One final problem researchers have found with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Whorf\'s lack of empirical support for his linguistic insights.Whorf uses language nuances to prove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and then expects his reader to infer those differences in thought and behavior.Schlesinger attacks Whorf\'s flimsy thesis support: \"...the mere existence of such linguistic diversities is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4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insufficient evidence for the parallelist claims of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anguage on the one hand and cognition and culture, on the other, and for the determinist claim of the latter being determined by the former\" (1991:18).Schlesinger also fails to se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horf\'s linguistic evidence and any cultural or cognitive data.\"Whorf occasionally supplies the translations from a foreign language into English, and leaves it to the good faith of the reader to accept the conclusion that here must have been a corresponding cognitive or cultural phenomenon\" (1991:27).One infamous example Whorf used to support his theory was the number of words the Inuit people have for „snow.\' He claimed that because snow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ir everyday lives and that they have many different uses for snow that they perceive snow differently than someone who lives in a le snow-dependent environment.Pullum has since dispelled this myth in his book The Great Eskimo Vocabulary Hoax (1991).He shows that while the Inuit use many different terms for snow, other languages transmit the same ideas using phrases instead of single words.Despite all these problems facing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studies performed that support at least the weaker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In 1954, Brown and Lenneberg tested for color codability, or how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categorize the color spectrum and how it affect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ose colors.Penn writes, \"Lenneberg reports on a study showing how terms of colors influence the actual discrimination.English-speaking subjects were better able to re-recognize those hues which are easily named in English.This finding is clearly in support of the limiting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 on cognition\" (1972:16).Schlesinger explains the path taken in this study from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support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 \"...if codability of color affected recognizability, and if languages differed in codability, then recognizability is a function of the individual\'s language\" (1991:27) Lucy and Shweder\'s color memory test (1979) also supports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If a language has terms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color then actual discrimination/perception of those colors will be affected.Lucy and Shweder found that influences on color recognition memory is mediated exclusively by basic color terms–a language factor.Kay and Kempton\'s language study (1984) found support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They found that language is a part of cognition.In their study, English speakers\' perceptions were distorted in the blue-green area while speakers from Tarahumara–who lack a blue-green distinction–showed no distortion.However,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y found that universalism of color distinction can be recovered.Peterson and Siegal\'s \"Sally doll\" test (1995) was not intended to tes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specifically, but their findings support linguistic relativity in a population who at the time had not yet been considered for testing–deaf children.Peterson and Siegal\'s experiment with deaf children showed a difference in the constructed reality of deaf children with deaf parents and deaf children with hearing parents, especially in the realm of non-concrete items such as feelings and thoughts.

Most recently, Waman and Dasen\'s Balinese language test (1998) found differences in how the Balinese people orient themselves spatially to that of Westerners.They found that the use of an absolute reference system based on geographic points on the island in the Balinese language correlates to the significant cultural importance of these points to the people.They questioned how language affects the thinking of the Balinese people and found moderate linguistic relativity results.There are, on the other hand, several studies that dispute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Most of these studies favor universalism over relativism in the realm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For example, Osgood\'s common meaning system study found that \"human beings the world over, no matter what their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5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language or culture, do share a common meaning system, do organize experience along similar symbolic dimensions\" (1963:33) In his universalism studies, Greenberg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greement in the fundamentals of human behavior among speakers of radically diverse languages far outweighs the idiosyncratic differences to be expected from a radical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1963:125).Alford\'s interpretation of Whorf shows that Whorf never intended for perception of the color spectrum to be used to defend his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Alford states, \"In fact, he is quite clear in stating that perception is clearly distinct from conception and cognition, or language-related thinking\" (1980).Even Dr.Roger Brown, who was one of the first researchers to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now argues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evidence pointing toward cognitive universalism rather than linguistic relativity (Schlesinger 1991:26).Berlin and Kay\'s color study (1969) found universal focus colors and differences only in the boundaries of colors in the spectrum.They found that regardle of language or culture, eleven universal color foci emerge.Underlying apparent diversity in color vocabularies, these universal foci remain recognizable.Even in languages which do not discriminate to eleven basic colors, speakers are nonethele able to sort color chips based on the eleven focus colors.Davies\' cro-cultural color sorting test (1998) found an obvious pattern in the similarity of color sorting behavior between speakers of English which has eleven basic colors, Ruian which has twelve (they distinguish two blues), and Setswana which has only five (grue=green-blue).Davies concluded that the data showed strong universalism.Culture influenc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a group\'s language, 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the individual\'s interpretations of reality.Whorf saw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two inseparable sides of a single coin.According to Alford, \"Whorf sensed something „chicken-and-egg-y\' about the language-culture interaction phenomenon\" (1980).Indeed, deciding which came first the language or the culture is impoible to discern.Schlesinger notes that Whorf recognized two directions of influence–from culture to language and vice versa.However, according to Schlesinger, Whorf argues that \"since grammar is more resistant to change than culture, the influence from language to culture is predominant\" (1991:17).Language reinforces cultural patterns through semantics, syntax and naming.Grammar and the forms of words show hierarchical importance of something to a culture.However, the common color perception tests are not strongly linked to cultural experience.Schlesinger agrees: \"Whorf made far-reaching claims about the pervasive effects of language on the mental life of a people, and all that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s managed to come up with were such modest results as the effect of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on the discriminability of color chips\" (1991:30).In 1955, Dr.James Cooke Brown attempted to separate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tes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He suggested the creation of a new language–one not bound to any particular culture--to distinguish the causes from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He called this artificial language LOGLAN, which is short for Logical Language.According to Riner, LOGLAN was designed as an experimental languag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n what ways is human thought limited and directed by the language in which one thinks?\" (1990).

Toda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learning LOGLAN.Riner appears positive in the continuing work with LOGLAN to tes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6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As far as we can yet know, LOGLAN can accommodate precisely and unambiguously the native ways of saying things in any natural language.In fact, because it is logically rigorous, LOGLAN forces the speaker to make the metaphysical (cultural, worldview) premises in and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explicit in rendering the thought into (disambiguated) LOGLAN.Those aumptions, made explicit, become propositions that are open for critical review and amendment–so not only ca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be tested, but its details can be investigated with LOGLAN\" (1990).Further research and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s neceary to find out if LOGLAN will defend or dispute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sm.Other aspects of this hypothesis which warrant further research include another look at Peterson and Siegal\'s study involving deaf children, and Lucy\'s suggestion of a new theoretical account of language and thought.In Peterson and Siegal\'s study there are revealed two naturally occurring groups–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parents and deaf children of deaf parents--which allow for a within culture test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Skoyles 1999).Their results offer direct evidence that language molds thought.Addition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with specific testing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n mind could prove succeful.Also, Lucy states that all linguistic relativity proposals claim that language has some influence on thoughts about reality.He further suggests that \"a theoretical account needs to articulate exactly how languages interpret experiences and how those interpretations influence thought\" (1997:291).

In his introduction to Whorf\'s body of work, John Carroll suggests a reason why so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urround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sm.Carroll states, \"Perhaps it is the suggestion that all one\'s life one has been tricked, all unaware, by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into a certain way of perceiving reality, with the implication that awarene of this trickery will enable one to see the world with fresh insight\" (1956:27).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with the diffusion of computers and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nteraction between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s becoming easier and more prevalent.On a global scale, the hypothesis could be taken as a poible rationalization why foreign nations fail to communicate succefully.Awaren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however, should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ies and help to bridg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aps.4 Linguistic evid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1) Greetings and terms of addre (2) Thanks and compliments (3) Color words (4) Privacy and taboos (5) Rounding off numbers (6) Words and cultural-specific connotations (7) Cultural-related idioms, proverbs and metaphors 5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rning a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learning its culture.When learning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the mere imita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grammar, words and idioms, but also learn to see the world as native speakers do, that is to say, learn the ways in which the foreign language reflects, the ideas, customs, and behavior of that society, learn to understand their “language of the mind”, or acculturation.

6 Cultural overlap, diffu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7 Sanmenxia Polytechnic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1) Cultural overlap refers to the identical part of culture between two societies owing to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y of human beings.For example, the superior tends to refer to himself or herself by means of kinship terms, such as

“Have daddy/mummy/teacher told you that?”

(2) Through communication, some elements of culture A enter culture B and become part of culture B,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cultural diffusion.

One typical example of cultural diffusion is the appearance of loan words.The practice of observing holidays of foreign origins and accepting concepts from other cultures.The attitude towards cultural diffusion (esp.cultural imperialism owing to linguistic imperialism)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s a kind of linguicism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promulgation of global ideologies through 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one language.(3) Intercultural or cro-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ir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s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In cro-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concept of univer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language, food, dre, attitude towards time, work habits, social behavior and religious belief that can cause frustr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and contacts.7 Homework

1) Revision exercises on page139.2)Have you ever find any instances or examples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the present China? What are they? And what are the causes or reasons behind them? 3) How do deal with language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8 Bibliography

1.戴炜栋、何兆熊主编:《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Sauure, 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2001.3.Hockett, C.F.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58.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凌征华,《英语语言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 Reflection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案

0398-2183570

第16篇: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答案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填空

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 )和( 规则 )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 形式 )和(意义 )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 )的概括。

4、我们是通过( 听话)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 心理现实 )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 )。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 客观现实 )和(语言符号 )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 任意性 )和( 线条性

),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 音位 )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 )层的最小单位。

9、( 组合关系 )和( 聚合关系 )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大脑的结构 )和( 功能 )。

二、判断正误

( 对 )

1、一种语言可说出的句子是无限的。

( 错 )

2、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是不自由的。( 对 )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具有一般性。( 对 )

4、语言是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的重要途径。

( 错 )

5、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客观现实是等同的。

( 对 )

6、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 错 )

7、现实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所以组合关系也是无限的。( 错 )

8、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 错 )

9、句子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 错 )

10、“飞鸟”和“小鸟”具有同样的组合关系。

三、思考题

1、听到一个熟人在说话,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这个过程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吗?为什么?

这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因为符号存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将意义与形式组合的。但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与一般符号的形式不同,它是一种声音实体。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如音高、响亮度等发音的特点,我们听一个人说话,长时间地接触后,就将这种声音特点与意义结合了起来,从而理解了这种声音所传送的意义。

2、语言符号如何增进人的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 心理现实为语言符号的最初编码提供了初步的材料。 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现实的“房子”只能是具体的——平房、楼房、四合院、别墅„„。 口称的“房子”,从来都是抽象,是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 如“粉笔”,和实际的粉笔是由很大的区别。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的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当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当我们向他人传达这些信息时,就可以运用已有语言符号,对心理现实进行再编码,用语音发送出去。

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它与二者存在一种互动:一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人类将认知得到的客观现实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二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离散化、物质化的语言符号使人类能推导出新的概念和判断、构建各种理论,进而发明新的具有延长性的感知工具,进一步提高对客观现实(包括人自身的心理现实)的认知。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符号任意性指语言中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音和义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对使用者来说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事实上,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的约定俗成,不能任意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交际。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A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mi],汉语是“蜜\\密”,英语是me B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如英语“book”,汉语“书”,日语“ほん”

C 同一语言中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 英语 [sait]: sight\\ site\\ cite.分别是“视力\\场所\\引证”的意思. D 相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 站台\\月台 爸爸\\父亲 医生\\大夫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语言交际中,不管你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语言符号都只能一个一个地按次序出现,不但众多音节不可能、也无法同时共现,就是两个音节也不能同时共现。

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级关系。

6、说明“张三”、“李四”、“请”、“周日”、“春游”可以构成哪些句子,从符号的系统性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语言符号单位可以构成不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张三请李四周日春游。 李四请张三周日春游。 请张

三、李四周日春游。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 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

语言系统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两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最小的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语言符号以少数的最小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的更大的单位,级级翻翻增量。符号数量少,便于记忆,翻翻增量靠组合。

7、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语言中的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8、汉字是否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为什么? 汉字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

文字也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字形作形式,以语言符号的音和义作内容。文字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汉字一般以占据一个方块空间的形体单位“字”对应汉语里的最小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一定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

如“晴”的左一字符“日”,其意义与“晴”的意义有关(天晴一定有太阳),音ri与“晴”的音完全无关,所以称为“义符”;右一字符“青”与“晴”在语音上有十分相近的关系,所以称为“声符”。

第17篇:公关语言学

公关语言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彭贝贝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工商管理,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公关关系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公关活动已经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一新的形势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俗话说“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言多必失,言精尤胜”,时常把话说好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对前程的一种投资。倘若真正把说话看重或者把语言当艺术,就会觉得它是一种演绎,包括声音的演绎,情感的演绎,神态的演绎,肢体的演绎,语言的演绎,这综合的语言表现往往成为一次机会。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公关沟通技巧;素质的提高

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这门课程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实用知识,以便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

通过短暂的公关语言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常常涉及的语言,如打招呼、名片礼仪、握手、电话礼仪、服饰、介绍„„,对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懂得了这些就等于掌握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做起事来我们定会事半功倍。我认为,公关语言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这个名词与青春、美好和幸福紧密联系,又与勤奋、探索和智慧依依相伴,由此,在人们眼里组成了大学生特有的形象。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也并不全都那么完美,许多大学生都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求职、工作、业务沟通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行影相随,我们的命运会否因此改变?如何使自己的气质更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上级下属和客户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仪表、仪容、仪态、服饰、语言、相识、交往、校园、求职应聘等专业礼仪的介绍,帮助了我们提升整体形象,做到举止优雅大方,更好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让我们更多自信、更好形象、相信在未来能让我们赢得更多求职、升迁、交友、合作的机会!

首先,我觉得谈话在公关方面很重要。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

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

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讥笑、讽刺他人。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

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一、学习和掌握公关语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公共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是安全舒适的,没有尔虞我诈、相互猜疑,所以大学生都很单纯。但是在大学毕业后,我们就会进入社会,社会上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是非常隐蔽的,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素质的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这种复杂的关系。而公共关系的学习和掌握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气质和应对、处理社会关系技能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的作用。它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形成包容、宽容和从容应对复杂情况的健康心理;并提高在精神气质和形象方面的素质,赢得他人的好感并感染他人、影响他人,有利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化。

二、学习和掌握公关语言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学习公共关系,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掌握应聘时应该注意的各种细节、所应准备的面试材料和心理状态等。公共关系中的接待礼仪、握手的方式、汽车座位的安排,应聘时的着装,应该表现出的礼貌、热情、心理素质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大学生就业时的参考。学习和掌握公共关系,可以使大学生在应聘时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从容地应对公司安排的各种考验,自如地回答主考官的问题,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自信,从而赢得主考官良好的印象。

三、公关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通过学习和掌握公共关系,大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硬应变能力,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在顺境的情况下,公共关系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避免陶醉于顺境,促使他们抓住有利条件,争取有利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在问题重重的时候,由于学习了公共关系,大学生也能够避免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正确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甚至创造出奇迹。

四、公关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观念。

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观念团队协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现在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很弱,特别是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同龄人之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逐渐减少,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困惑或快乐,从而制约着他们的发展。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团结协作变得更加重要。公共关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与人和睦相处的方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合理处理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可以使大学生学会合作, 通过合作来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大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与同学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 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用理智与和平的方式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不是说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 就可以做圣人。但拥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吧!既然,我们都有这个美好愿望,那么我们就应当为之而努力,由其是想要成为一名各方面都优秀的大学生。 从走近教室看到老师您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没有白选这门选修课。看到为人师表的老师的一个充满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双重美的面孔,是一个任何人看见都为之精神振奋的形象,这时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大学生”形象的重要性,由其是做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更要注重仪表的重要性。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礼仪的学习与掌握,让我更加能够成熟的对待社交,更加娴熟的处理各种事情,更加合理的处理各种关系,更加的自信去参加各种活动。从我和我身边的同学的比较就可以知道,形象塑造有多么的重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很多的同学走路都是低着头,有的甚者显得有气无力,跟本没有意识到昂首挺胸对于一个人外在形象有多么的重要,而一个走路昂首挺胸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气质,给别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多看他几眼。还有一点就是说话的时候,很多的人都是用嘴说话,而不是用气说话,用嘴说话的人声音一般比较小,而用气的说话的人,声音一般都比较洪亮,让别人一听就感到这个人有气质。除此之外我还认为要注意一些要点:

第一:外在美

1.衣着:穿着要大方合体、干净整洁,要穿的看起来像一个大学生,要让别人从我们身上看到朝气蓬勃的影子,看到文化修养的氛围。

2.头发要干净,发型要合适,指甲要经常剪,男生要剔胡须,保持面部的干净整洁。

3.走路要挺胸,说话要有力,做事要勤快,学习要努力,工作要加油,作风要纯洁。

第二、内在美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从本质上改造我们的作风问题

2.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不管对待什么都要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3.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微笑面对人生,轻松面对生活。

4.有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奋斗,艰苦创业。

5.要经常的锻炼身体,以一个健康的体魄去迎接各种挑战。

6.要有一个自信的心,永远记着“我们是最强的”。在礼仪方面,这点的重要性,我想无庸置疑,中国素来礼仪之邦,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职场方面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要想做到良好的礼仪,我想最基本上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各种礼仪的课程,从基础上把握礼仪的基本点。要想从跟本上掌握礼仪的要点,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去参加各种活动,从实践中感受礼仪。 总而言之,良好的个人形象是通过成功的人际交往来逐渐树立起来的。而我们要做到成功的人际交往,就必须做到使被交往的对象感到舒服,愿意和你交往,并且认为和你交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有梦勇敢追,爱拼才会嬴。只要你为之努力,你终究会能体会到良好个人形象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年轻人要获得美好的生存权利,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五大意识,即市场意识、人才意识、公关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其中公关意识对于我们大学生尤为重要。公共关系是一门设计、塑造并实施社会组织形象的科学;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科学和艺术。它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组织形象的目的,从而使其进入事业成功的大门。竞争意味着求实、求新、活力、发展、突破和创造。这一切都需要战胜自我。战胜自我的胆怯;自我的懦弱;自我的平庸和堕落;自我的虚荣和傲慢。还要战胜自我的面对人生、面对艰难、面对失败和胜利。要面对现实、人生、艰难、失败和胜利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积极的意识形态,而公共关系正

是树立这些意识、锤炼自我的最好的利器。

我们大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社会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学好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公共关系理论,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筹兼顾能力等,避免进入社会后茫然不知所措,被问题和矛盾所打倒。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学习,把公共关系的知识与理论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吴波 《公关语言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贺阳《公关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2000

梁实秋《谈话的艺术》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张云《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rela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o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Peng beibei

(hebe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ajor discipline letter, busine administration,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3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public relation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in the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got very extensive application.This new situation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As the saying goes, \"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person\", \"the tongue cuts the throat, fine YouSheng\", but it often put words is an art, is also an investment for future.If the real value or speak when art language, you will think it is a kind of deduction, including voice of interpretation, the deduction of emotions, expreion of deduction, the deduction of the body, the deduction of the language,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tend to be a second chance.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第18篇:应用语言学

合作原则及其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姓名:袁婧 班级:1105班 学号:2011030508

合作原则及其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合作原则中四大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这四大准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合作原则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合作原则也会经常应用到,本文在此基础上节选《爱玛》,《生活大爆炸》,《午夜电话铃》,中的一些片段来具体阐释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怎样的幽默效果。 关键词

合作原则

违反合作原则

幽默效果

1.合作原则

1.1 什么是合作原则

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三次演讲形成他的“合作原则”理论的雏形。以后,他对合作原则等又陆续进行了补充,不断完善他的这一观点。格赖斯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并认为,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互相合作的, 双方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愿望:双方的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参见何自然、冉永平2009,第67页)。人际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谈话时以语轮为单位,交际双方根据会话的主题、目的和方向,提供交际所需的话语或信息,这样的配合协作就是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的过程。如果交际双方“花开两边,各表一枝”,那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交际任何一方都感觉是在“对牛弹琴”,因为他所作的交际努力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自己也没有回应对方的言语。由此看来,合作原则在人际交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很好的保

证。

1.2 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具体化为四个准则,分别为:

(1) 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

(2) 质准则: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也不能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4) 方式准则:说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简练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歧义。 1.3 合作原则的提出及相关背景

It i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to note that whil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always observe the CP, they do not always observe these maxims strictly.For various reasons these maxims are often violated, or “flouted”.Most of these violations give rise to what Grice call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n other word, when we violate any of these maxims, our language becomes indirect.虽然会话参与者几乎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并非严格遵守。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则经常被违反,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则导致产生格赖斯所说的“会话含意”。也就是说,对任何一种合作原则的违反,都会使语言变得间接。 1.4合作原则的基本应用

自从格赖斯发表这一理论的20年中,不同的语言学家在赞同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发表过各自的解释。比较普通的一种解释是:会话双方有问有答,这是合作的基本形式,不然就不可能有会话。在此前提下,会话的双方各按语用的意图进行会话。如何分析各具意图和各具蕴涵的会话,是会话中合作原则理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为此,格赖斯提出了 4条准则,作为分析的

标准:①关联的准则:是答其所问,或答非所问,或有所答有所不答?②信息适量的准则:是适量,还是低于适量,还是超过适量? ③信息真实准则:是真实,还是有真有假,还是全部是假?④信息明白准则:是明白,还是有明有暗? 语用学的任务是弄清楚上述各种不同情况的蕴涵。

①关联准则的例子:

问:某部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答 a:喔,你这样看。(部分关联。蕴涵:自己不表态。)

答 b:天气凉了,该穿大衣了。(毫不关联。蕴涵:这个问题不好谈,不谈也罢。)

②信息适量准则的例子:

问:在哪单位工作?

答 a:在外事部门。(不说具体部门,略低于适量。蕴涵:为了保密。)

答 b:在北京东城。(更低于适量。蕴涵:高度保密。)

答 c:我那个单位,见大世面……。( 高于适量。蕴涵:夸耀。)

③信息真实准则的例子:

问:你看小张怎么样?

答 a:名师高徒,那会有错?(套话。蕴涵:恭维。)

答 b:还不太了解。(套话。蕴涵:推托。)

答 c:青年人嘛,总要看发展。(套话。蕴涵:现在还不行。)

除了“会话中合作原则”之外,英国语言学家G.N.利奇于1983年提了“照

顾对方面子的原则”。利奇举了这样的例子:

母亲:有人把蛋糕吃掉了。

孩子:不是我。利奇说,这里母亲只说“有人”,没有说“孩子”,是出于“照顾对方面子”。孩子看出蕴涵,所以马上说“不是我”。利奇又把这一点加以发挥:“凡是说什么会伤对方感情的话,总是避免直说为宜,使对方通过蕴涵来体会,以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利奇这一理论是有缺点的:①它很大程度上依靠词义的主观解释,对于什么是“照顾对方面子”什么是“不照顾”,缺乏客观的区分标准;②这一理论也不妨归并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之下,成为一个附项。

例子 示例1:

Do you know where Mr.X lives?

Somewhere in the southern suburbs of the city.

违反数量准则

示例2: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our party tonight?

I‟m afraid I‟m not feeling so well today.违反质量准则

示例3:

The hoste is an awful bore.Don‟t you think?

The roses in the garden are beautiful, aren‟t they?

违反关联准则

示例4:

Shall we get something for the kids?

Yes.But I veto I-C-E-C-R-E-A-M.违反方式准则

2 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作品

2.1 《爱玛》中的合作原则应用

《爱玛》被公认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小说,小说中对世态人情的描写颇有深度,以女主人公爱玛如何从一个自命不凡、喜爱一意孤行地为别人做媒的富家小姐,而逐渐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另外两位主人公奈特利先生与哈丽特小姐的角色塑造,以及爱玛与两人大量的对话,见证了爱玛心理的成熟过程。奈特利先生总是及时纠正爱玛所犯的错误,而与哈丽特小姐的对话更加能折射出爱玛真实的想法与逐渐领悟成长的过程。

下面从小说《爱玛》中选取部分典型的对话,运用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能够更好地下面从小说《爱玛》中选取部分典型的对话,运用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人物性格。

He is very plain,undoubtedly-remarkably plain:but that is nothing Compared with his entire want of gentility .i had no right to expect much , And i did not expect much :but i had no idea that he could be so very clownish, so totally without air.I had imagined him.i confe, a degree or two nearer gentility.

爱玛一向以为别人做媒为乐事,自从结交了哈丽特,便一心为她张罗。她很快相中牧师埃尔顿先生,认为他与哈丽特很般配,于是处处制造两人相处的机会。与此同时,青年农夫马丁钟情于哈丽特,但爱玛单方面认为马丁出身卑微,没有教养,缺乏绅士风度,却未考虑到哈丽特也并非出身名门,而实际上朴实谦逊又有头脑的马丁恰恰与哈丽特十分般配,两人相处也很融洽,相互之间也有爱慕之情。爱玛总在哈丽特面前尽量贬损马丁,而哈丽特又十分在意与爱玛之间的情意,碍于面子,只能违心地应和爱玛说马丁确实不够绅士,这显然是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因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同时也保全了爱玛积极的面子,维持了两人的友谊。

正当爱玛撮合哈丽特与埃尔顿的计划进行的顺利之时,哈丽特收到了马丁先生的求婚信,不知该如何回复,于是与爱玛商量对策。

Harriet was silent.With a little reserve of manner,Emma continued:”You mean to return a favourable answer,I collect.”

“No ,i do not ;that is ,i do not mean-what shall i do ?what would you advise me to do ?pray , dear Mi Woodhouse,tell me what i ought to do?”

爱玛看到哈丽特沉默、拿不定主意,便故意问道:这么说,你想给他个肯定的答复了?哈丽特怕爱玛看穿她的内心,马上给予了否定回答,继而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间我们又能很明显的察觉她犹豫不决的态度,其实内心深处她是爱着马丁的,但她性格最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做事缺乏判断力,过于依赖他人,这点可以从以上连续三个疑问句中看出来。因此在此段对话中哈丽特仍然是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因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2.2 《午夜电话亭》中合作原则的应用

《午夜电话亭》是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小品节目。男女青年在电话亭偶遇。由于看不到电话那头是谁,两个人都说了一些不适当的话,造成了两个误会,即男青年夫妇之间和女青年夫妇之间的误会,而且,女青年与老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女青年在电话里威胁老公说:“你敢在外面给我找妹妹,我就给你找一大哥”。男青年称女青年“大姐”惹她生气后,道歉说:“我老我老,一看我就是你大哥。”这两句话前后形成对应,为下文女青年称男青年为大哥打下铺垫,是整个小品误会产生的诱因之一。

“没电了没电了”(女青年回答男青年),“欠费了欠费了”(男青年回答女青年)。按照数量准则,回答不需要重复。但是女主人公将回答重复一遍,给人一种不耐心、不友好的语气。而男青年回答问题时仿照女青年的回答,也故意将回答重复一遍,显示了男青年的不服气,前后对应。男女主人公的斗嘴娱乐了观众,使气氛更加轻松愉悦。

女青年问男青年:“我说你了吗?”。男青年回答道:“我……这……你说,你说……旁边也没别人呀。”此处,男青年没有正面回答女青年的问题,而是说了句看似与问题没有关系的话,但实际上语义上更明确,意思是“你就是明明在说我,旁边又没有别人,你没说我会说谁呢?”。这里男青年违反了关系准则,他的答貌似与女青年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造成了话锋上的突转。而话锋的突然转折加上男青年左右巡视确定旁边无人的动作,恰恰收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

“喂,老婆,你怎么打过来了呢?我没想到你能打过来,不是不是,我是说你打过来的不是时候……”男青年接到老婆的电话稍感意外,因此想问

老婆打过来的原因。但由于他说话方式不合适,使他老婆产生了误会,以为他真的认了一个妹妹。在违反方式准则的同时,男青年也违反了数量原则,他的交际意图是想询问老婆回电话的原因,但他一连串多余的解释使得句子歧义更多,误会加深。会话体现了男青年的憨厚与实诚,男青年虽然为人坦荡,但由于他说话方式的不当,给自己抹了一脸黑,观众从男青年为难委屈的窘状自然地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

男青年的老婆由于“大哥”的称呼而产生了误会,他很不客气地质问女青年,“谁是你大哥呀,谁是你大哥呀?”、“你怎么不说我是你爷爷呢”。此处,男青年明明知道自己没那么老,至多给女青年当哥哥,但仍生气地质问女青年为什么不把自己看成是爷爷。这是违反质准则的语言现象。 2.3《生活大爆炸》中合作原则的应用

正在热播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中的主人公leonard 和sheldon是一对合起来智商超过360的疯狂科学家宅男,他们对于量子物理学的理论可以倒背如流,但是说到日常生活,两人彻底没了脾气。他们的科学家朋友还有howard和印度人rejesh。他们对面住着美女演员兼美女招待penny。于是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几个朋友之间展开。

2.3.1 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场景:餐厅

Howard:why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slumming in the cafeteria? Sheldon :perhaps he is emulating Shakespeare‟s henryv,who dreed as a commoner and mingled among them ,to find out how he was being perceived by his subjects, of course, if he‟d have read any of the 1300 e mails i have sent him on the subject of his administration, he could have saved himself the trouble .

在餐厅里,四位科学宅男在用餐此时大学校长来到餐厅,howard 问道“为什么大学校长要来餐厅呢”对于这一问题sheldon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想知道在民间他的臣民是怎么看待他的”但除此之外他给出了其他多余的信息,也许他在模仿莎翁笔下的亨利五世微服私访。当然他看到我给他发的1300封关于学校管理的任何一封,他就不会这么费劲了sheldon 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超出了所需的详尽程度,因此产生了幽默的效果,违背了数量原则。

2.3.2 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Zack; wow, this place is awesome.Where do they keep the archies? Sheldon;in the bedroom of ten-year-old girls,where they belong.Zack(penny的朋友)与四位科学天才来到漫画店里zack 询问sheldon “阿奇的漫画一般在哪呢”sheldon以他自以为是的虚假的话来回答zack,”z在十岁姑娘的卧室里在那才对”sheldon 回答的不真实性创造了喜剧的效果,违反了质量准则。

2.2.3 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场景:餐厅

Howard: leonard,settle this ,of the two of us,who‟s the obvious sidekick? Rajesh :yeah, leonard ,who? Leonard :12 years after high school.And i‟m still at the nerd table

在餐厅里,howard 与rajesh 展开了对鼠魔侠和他的跟班鼠娃的讨论,对于谁像跟班吵得不可开交,转而请求leonard做评判,“说句公道话,我们俩谁像跟班”leonard 没有回答howard 和rajash的问题,而是说“高中毕业12年了

我还是混在书呆子里”Leonard 所答非所问,他在绕弯路,造成了幽默的效果,违背了关联的准则.

2.2.4 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Sheldon 与leonard公寓

Sheldon :yes ,the elevator‟s out of order;you‟ll have to use the stairs...pizza dates back to the 16th century ,while the first elevator was not installed until 1852.that means that over 300 years,people carried pazzas upstairs.be part of that proud tradition. 在sheldon 与leonard公寓里。Sheldon 教练披萨的外卖,送外卖的人打电话来说电梯坏掉了,sheldon 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对,电梯坏掉了,你得爬楼梯了...披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可世界上第一部电梯1852年才面世。也就是说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是爬楼梯送披萨的。请继承这一光荣传统吧。”sheldon的回答啰嗦,晦涩,违反了方式准则的所要求的简明扼要,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3 结论

合作原则是日常交际中很重要的原则,不管是遵守合作原则还是违反合作原则都是重要的语用现象。合作原则的遵守保证了交际双方的正常顺利交流,而合作原则的违反就像一剂润滑剂,能够产生除字面意义外的其他语用含义,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能够达到幽默效果,为平淡的会话增添了幽默谐趣的修饰色彩。正是因此,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从合作角度原则分析小品等幽默性的作品,可以为我们欣赏作品提供理性的分析思维,也间接地为日常生活中制造小幽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J〕.In Cole & Morgan (eds.), New York 1975.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gman Inc, New York, 1983.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当代语言学》第1期。(1983) 程雨民关于“会话含义”的两点讨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2009)。 岑群霞笑话的语用学解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第2期(2004) 邓曼娜浅析幽默会话中的不合作原则及歧义,《高教研究》第4期(2003)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梁天柱浅析“合作原则”对幽默形成的作用《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2007)

谢旭慧,蒋昌华春晚小品《不差钱》的语言艺术特色,《名作欣赏》第30期。(2009)

第19篇: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试题(1)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 ,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 (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10%)••••••

1、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 B、语音学 ••C、词汇学 D、语法学 •

2、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B )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

4、文字的前身是( C ) ••A、结绳记事 B、手势 ••C、图画记事 D、实物记事 •

5、派生词中包含( B ) ••A、词尾 B、词根 ••C、虚词 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 B、义素 ••C、语素 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 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 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 B、客家话 •••C、客套话 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 B、视 •••C、人 D、民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20%)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 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 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 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

1、{

•• 鸟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向下] •• 生 [+存在状态 +开始或继续] ••

2、{

•• 死 [+存在状态 +结束]

• •

3、乳母 [+人 +女性 -生育关系 +成年 -长辈 +授乳关系]

六、简答题(21%)

••

1、指出汉语普通话 a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 1)a 音位的条件变体有四个:[a]、[A]、[ɑ]、[æ](1分) 2)发音特点(3分)

••[a]前、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A]央、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ɑ]后、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æ ]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3)出现条件(3分)

••[a]在韵尾[i]、[n]之前 ••[A]无韵尾

••[ɑ]在韵尾[u]、[ ]之前

[æ]在韵头[i]或[y]同韵尾[n]之间

2、举例说明词义的特点。概括性、客观性 民族性、时代性、

模糊性(每一点分,举例共2分)

3、语言的分化和统一是怎样表现的? 1)伴随社会的变化进行(1分)

2)分化的初级表现是方言,•最大分化是亲属语言(3分) 3)方言分歧缩小,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最后形成国语。(3分)

七、论述题 (15%)

1、指出下列句子中“语言”的含义有何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四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 •••••(2)要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3)鲁迅是运用语言的楷模。

1、指出三个例子中的“语言”的差别。(3分)

前两例指“言语”例(3)指语言。

2、指出“语言”和“言语”定义。(3分)

3、具体说明两者的不同。(9分) 1)一般与个别 2)封闭性与开放性

3)时间先后(言语先于语言)

语言学概论试题(2)

一、填空(15%)

1、“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一般(普通)(理论)语言学。

2、1898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写的《•马氏文通•》。

3、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的东部语支。

4、从产生声音角度来看引起音质的不同主要是(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形状)三个方面。

5、根据语素在句子中是否具有独立性,可以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6、文字是在(记事图画、词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固定地与语言中的(语素)联系在一起,•才具备文字的资格。

7、“吃饭”、“煮饭”和“混饭(吃)”中的具体语义关系分别是动作与(受事、结果、目的 )的关系。

8、语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外部(社会) )和内部(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

••

二、选择题 (10%)

1、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C ) •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小学

•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2、一个词尾可以同时表示多个语法意义的语言属于( A ) • A、屈折语 B、词根语 •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音高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语言一般属于( A )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 C、南岛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汉字属于( B )

• A、图画文字 B、表意文字 • C、表音文字 D、音节文字

5、采用拉丁字母的是( B ) • A、俄语文字 B、汉语拼音

C、朝鲜文字 D、日语文字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形式有关的是( C )

A、主谓 B、体

C、语调 D、语境

7、汉语语法学中,有将副词归入实词的,其分类标准是( •A•••) • •A、能够作句子成分

B、是否能够表达意义

• •C、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 D、是否有形态变化

•••

8、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 D )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

9、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是( D )

• A、语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B、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C、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语法基本上是英语的

D、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10、下面词语属阶级方言的一组是( B ) • •A、多头、田心 B、黔首、寡人• C、行头、亮相 D、圣母、上帝

三、名词解释(20%)

•••

1、语法 语言中各语法单位的组织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句法) ••••

2、聚合关系 语言单位按某些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 ••••

3、音位 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

4、文字 记录语言的书写的符号体系

•••

5、语言的演变 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不同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

1、年龄

2、至少

3、寒暄

4、角度

5、部门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9%) ••• 妻子 [+人 +女性 +成年 +未昏] •

1、{

• 未婚妻 [+人 +女性 +成年 +已昏] • 香(气味香) [+嗅觉 +好气味] •••••

2、{

•••••• 香(他很吃香)[+感觉 +受欢迎]

•••••

3、镰刀 [+工具 +农具 +用于割谷物和割草+由弧形刀片和木把构成]

六、解答题(21%)

•••

1、指出汉语普通话 e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描述其发音特点和出现条件。

A、四个:[e]、[ε]、[ә]、[γ](1分) ••••••B、发音特点 (3分)

••••••••• [e]前、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 •[ε]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 ••••••••• [ә]央、中、不圆唇舌面元音 ••••••••• [γ]后、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 C、出现条件 (3分) ••••••••• [e]在[i]前 ••••••••• [ε]在[i][y]后

••••••••• [ә]在[n][ ]前或辅音后轻声 ••••••••• [γ]单独或辅音

••

2、“狼孩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狼孩子的故事说明了:

A、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分) B、离开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 (2分)

C、孩提时期是学会语言、掌握语言的一个重要的阶段。(2分)

如果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时机,•就很难学会一种语言。 •••

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及其产生的地方? A、圣书字、产于古代埃及 (2分)

B、楔形文字、产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2分) C、汉字、产于中国 (2分) D、马雅文字、中美洲 (2分) •••

七、论述题(15%)

•••

1、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哪种标准最适用汉语?为什么?

1、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2分)

2、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6分)

3、功能标准最适用于汉语 (1分)

4、A、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从形态上区分词类。•(2分) •• B、意义标准过于抽象,不易辨认, 且词类是语法上的分类,理当从语法的考虑。(2分)

•• •C、形态标准从本质上看也是功能。(2分)

语言学概论试题(3)

一、填空 (15%)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 普遍唯理语法 》)。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

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有)联系。

二、选择题(10%)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 D、历史比较语言学 •

2、英语属于( A )

•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 C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 A )

• A、音素 B、音节 • C、语素 D、短语 •

5、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 B ) • A、述语 B、专名语 • C、短语 D、“的”字短语 •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意义有关的是(A ) • A、主格 B、内部屈折 • C、重叠 D、虚词

7、表层语法意义不同而深层语法意义相同的是( B ) • A、给他钱,叫他师傅 B、给他书,笔给他 • C、给他凳子,给他开门 D、给他小说,看他的小说

8、汉语只能用“男”、“女”、“雄”、“雌”等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性属,这说明汉语( A ) •• A、没有性的语法范畴

•••B、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 •••C、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分析手段来表示 •••D、用分析手段来表示相当于性的语法范畴的意义 •

9、从语言的谱系分类看,汉语属于( A )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 C、词根语 D、粘着语

10、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 •• A、音质音位的合并 B、旧事物的消失 •• C、词义的演变 D、汉字的简化

三、名词解释(20%)

1、亲属语言•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2、语法手段 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类。

3、义素• 就是对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即词义的区别特征。

4、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的实际发音。

5、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耐劳

2、始终 3航线

4、排比

5、走向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丈人(古义)[+人 +男性 +年长的] ••••

1、{

••••••••• 丈人(今义)[+人 +男性 +年长的 +妻子之父] •••••••••

2、朋友 [+人 +有交情的] •••••••••{

敌人 [+人 +敌对的]

•••••

3、酒精 [+无色液体 +药品 +用于消毒]

六、简答题(21%)••••••

1、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A、发音体不同。如二胡声和鼓声不同。(2分)

B、发音方法不同。如[t]是不送气,[t]是送气(2分)

C、共鸣器的不同。如[n]和[t]的不同,[n]是鼻腔,[t]是口腔。(2分)

2、什么是显性语法意义?它具有什么特点?

A、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 (2分) •B、成分之间是连续的;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6分)

3、说明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 A、没有声调,有固定重音 (2分)

B、主要使用附加成分和内部屈折等语法手段 (3分) C、没有量词 (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4分)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A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4种关系)(4分) B、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证明 (3分)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分)

语言学概论试题(4)

一、填空(15%)

••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2、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选二))等五个语系。

••••

3、在元音和辅音的几个区分标准中,(是否受到阻碍)是决定性的。••••

4、国际音标是在拉丁、•音标和音素字母的基础上根据( 一对一(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创制出来的。

••••

5、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语境)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6、世界古老的表意文字主要有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古代的汉字甲骨文。

••••

7、分化歧义,经常采用语法结构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 转换)分析法。

8、语言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的借用、(同化(融合、替换))、混合等结果。

9、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二、选择题(10%)

1、描写语言学、规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分类角度是( D )

A、语言结构部门的范围不同

B、语言存在的时间范围不同

C、语言学与其它科学联系方式不同 D、研究语言的操作方法不同

2、日语属于( D )

A、屈折语 B、词根语 C、多式综合语 D、粘着语 •

3、发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之间形成的窄缝比较大,气流略有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叫( B )

•••••A、元音 B、半元音 C、浊擦音 D、塞擦音 •

4、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的是( B ) • A、实物记事 B、图画记事 • C、结绳记事 D、系珠记事

5、根据语素是否有直接用来造句的能力,可以分为( D ) • A、词干语素和词尾语素 • B、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 C、前缀语素和后缀语素 • D、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

6、分析性的语法手段是( B )

•• A、零形式 B、语序 C、外部附加 D、内部屈折 •

7、汉语的“我”,翻译成英语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中,•分别是“I”、“me”、“my”、“mine”,这里使用的语法手段是( B )

••••A、重叠法 B、异根法 C、重音移动法 D、外部附加法

8、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 B )

A、语素 B、词 C、句子 D、句群

9、在各个语系中,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 B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10、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 A )

A、汉语的“老”加“虎”变成“老虎”

B、汉语的“儿童”加“们”变成“儿童们”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

••••D、英语的“dog”(“狗”,•单数)加“ s”变成“dogs”(“狗”,复数)

三、名词解释(20%)

1、对比语言学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构造要素进行比较的语言学

2、言语 就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使用•••••

3、条件变体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变体 •

4、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 •

5、民族共同语 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词各的读音(10%)

1、讲话

2、寻求

3、忠实

4、航行

5、增补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 丢失 [+停止 +具有] ••

1、{

•• 保存 [-停止 +具有]

••• 凳子 [+家具 +有腿 +供坐用 -有靠背] •••

2、{

••• 椅子•[+家具 +有腿 +供坐用 +有靠背]•• •••• 爱戴 [+爱 +下级对上级] •••

3、{

••• 爱护 [+爱 -下级对上级]

六、简答题(21%)

1、语音的四要素是什么?在语言中各有什么作用? 音高,区分音调 (1分)

音长,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 (2分) 音强,区分轻重音和语调 (2分)

音色,区别语言的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 (2分)

2、举例说明语言演变的两大原因。

A、社会原因 (3分)B、语言内部原因 (3分)

3、文字的发展规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汉字属什么性质的文字? A、三个阶段: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3分) B、汉字属表意文字。(1分) 因为汉字随着形体的演变已失去了象形的特征,但它仍同整个词发生关系;汉字不表音,虽有表音成分,但本质上仍是表意的。(4分)

七、论述题(15%)

1、人以外的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1、没有语言 (1分)

2、A、功能方面 (4分) B、构造方面 (6分) C、习得方面(4分)

语言学概论试题(5)

一、填空(15%)

1、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2、谱系分类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依次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

3、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4、从声音产生的角度来看,辅音的不同由( 发音体)的不同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决定的。元音的不同主要由(共鸣器)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决定。

5、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可以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

6、不同级别的语法单位都可以从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的差别进行两种分类。

7、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有的比英语和德语的差别还要大,但是仍然属于一种语言,这是因为使用者共同属于一个(民族),•并且有共同的(书面语(文字)),有共同语和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二、选择题(10%)

1、下面关于语言学发展路线不正确的一个是( A )

A、从重视口语到重视书面语

B、从重视表层到重视深层

C、从重视外部亲属关系到重视内部结构关系

D、从重视历史规定到重视现状描写

2、语言的谱系分类采用的语言学方法是(、C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传统语言学

3、汉语拼音hen(恨)代表的是( B )

A、开音节 B、闭音节

C、只有起音和领音的音节 D、没有音谷的音节 ••

4、属于音节文字的是(C

•• A、俄语文字 B、日语的汉字

•• C、日语的假名 D、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

5、根据构成词的语素数量的多少,把词分为( C ) •• A、单义词和多义词 B、类义词和同义词 •• C、单纯词和合成词 D、复合词和派生词 ••

6、综合性的语法手段中没有(C

• A、重叠 B、附加 C、虚词 D、内部屈折 •

7、“说的是他”具有两种( D ) • A、语音停顿 B、层次结构 •• C、表层意义 D、深层意义 ••

8、从语言的词的构造来看,汉语属于( C )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词根语 D、粘着语

9、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 A )

A、汉语的“桌”加“子”变成“桌子”

B、汉语的“同学”加“们”变成“同学们”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

•••••D、英语的“dog”(“狗”,•单数)加“ s”变成“dogs”(“狗”,复数)

••

10、现代汉语属于( B )

•• A、比较语言学 B、共时语言学 •• C、历时语言学 D、一般语言学 •

三、名词解释(20%)

1、显性语法意义 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

2、谱系分类 按语言的共同来源进行分类

3、描写语言学 对具体语言进行断代描写的语言学

4、音素 音节中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

5、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属性

2、简化

3、荟萃

4、致使

5、头疼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 忠实 [+忠诚 +可靠] ••••

1、{

••••• 忠贞 [+忠诚 +坚定不移]

••••• 眺望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向远处] •

2、{

•••• 鸟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向下] ••••

忘记•[+停止 +知道] ••••

3、{

••••• 记住 [-停止 +知道] •

六、简答题(21%)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就有的一种机制,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清语言能力和语言的获得。人类的语言能力指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这是先天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而语言的获得是后天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学会语言。(4分)•乔姆斯基的说法仅仅指语言能力。(2分)

2、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 A、功能上。元音能自成音节,辅音通常不能。(2分) B、物理上。在共鸣腔内是否受阻;肌肉是否均衡紧张;气流缓急;有无噪音;声音响度。(5分)

3、说明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 A、有声调 (2分)

B、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 (2分) C、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2分) D、量词丰富 (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相同点:(7分)

1、都是交际工具

2、没有阶级性

不同点:(8分)

1、语言历史长,文字历史短。

2、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3、语言应用范围广,文字窄。

4、语言永远是渐变的,文字有时可以突变。

语言学概论试题(6)

一、填空 (15%)

1、1786年,英国的Sir William Jones(威廉、•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说》中指出(梵语跟希腊语、拉丁语以及日耳曼语)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

••••

2、世界上的语言一般分为汉藏、印欧、( 阿尔泰、南亚 )等九个语系。 •

3、八个标准(基本)元音,其中前元音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iea ),后元音从低到高依次分别是(o u ɑ)。

•••

4、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出来的音素叫做(音位变体)。••••

5、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音节或者音位(音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音文字;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词或者语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意文字。

••••

6、句子结构关系的意义可以分为( 显性 )意义和(隐性)意义两种。 •

7、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亲属语言•;在社会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会逐渐被共同语消磨直到同化。

二、选择题 (10%)

1、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边缘学科属于( D )

A、个别语言学 B、一般语言学

C、狭义应用语言学 D、广义应用语言学

2、普通话的“好”,用国际音标记为( B )

••••••A、〔hao〕 B、〔xau〕 C、〔hau〕 D、〔xao〕

3、在时间线条的某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是( B )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表里关系 •

4、下面错误的一个是( C ) •••••A、思维可以不依赖于语言 •••••B、语言对思维有固定和改造作用 •••••C、思维是语言的服务对象

•••••D、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词不是一对一的 ••

5、属于音节文字的是( A )

•• A、朝鲜谚文 B、朝鲜汉字 C、日语汉字 D、法语字母 •

6、汉语“他在读书”的“他”( A )

•• A、不表示人称的语法范畴 B、表示人称的语法范畴 •• C、表示格的语法范畴 D、表示数的语法范畴

••

7、在汉语演变过程中,现代汉语出现了“他”、“她”、“它”的不同,这是历时性的( D )

•••••A、同化音变 B、异化音变 •••••C、同化形变 D、异化形变

8、广义地说,汉语动词词尾“着”、“了”、“过”属于语法范畴中的( C )

••••••A、时范畴 B、态范畴 C、体范畴 D、数范畴 •

9、《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 D )

• A、乔姆斯基 B、布龙菲尔德 C、萨丕尔 D、索绪尔 •

10、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 B ) • A、语素 B、短语 C、句子 D、句群 ••

三、名词解释 (20%)

1、隐性语法意义 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

•••••

2、音节 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和语音响度增减过程形成的语音单位。即语音上最小的使用单位

••••

3、合成词 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

4、普通语言学 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是综合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

••••••

5、义素分析:就是把词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写其相互关系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语言

2、好象

3、知识

4、能量

5、学期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9%)

1、馒头 [+食品 +上圆下平+用面粉制作 +发酵蒸成] • 老太婆 [+人 +女性 +年老 +贬义] •

2、{

• 老太太 [+人 +女性 +年老 +褒义] • 君子 [+人 +人格高尚] •

3、{

• 小人 [+人 +人格卑鄙]

六、简答题(21%)

1、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p的区别特征主要有哪些?

A、一个音位区别于其它音位的语音特征。(指音位之间的最小对立项)(3分) •B、P的主要区别特征是:(4分)双唇,区别于唇齿音。•不送气,区别于送气音。清音,区别于浊音。塞音,区别于擦音。

2、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语言有哪些不同?

A、有无声调 (3分)B、有无形态 (2分)C、有无量词 (2分)

3、文字起源于什么?它与文字的关系怎样?

A、文字起源于图画记事。(2分)B、图画不是文字。(1分)图画成为文字,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图形,一个图形与语言里的一个词(或语素)相当。(2分)它们要有固定的读音。(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A、从语言对思维的作用来看: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 思维活动的成果要依靠语言的巩固而存在。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 B、从思维对语言的作用看:思维是构成语言单位的必要条件。

2、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7分)

A、功能不同•••• B、规律不同 C、范畴不同• ••D、存在形式不同

语言学概论试题(7)

一、填空 (15%)

••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 和格里木。

••••

2、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 (结构(形态))特点分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来源))关系分类。

••••

3、辅音根据( 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进行分类。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阻碍方式)、( 声带是否振动)和(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

••••

4、汉语中的字基本上以(语素)为造字单位或者记录对象,英文中的字基本上以 (音素(音位))为造字单位。

••••

5、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 )的语言单位。

6、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的国语是选择一种主体民族语言作为基础形成的。

••••

7、多义词的引申意义,除了一般的通过近距离引申产生外,还有远距离引申的,后者主要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产生。

••••

8、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物。

二、选择题(10%)

1、下列四门学科中,可以归入个别语言学的是( A )

A、英语词汇学 B、逻辑语言学

C、病理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2、下面正确的一个是( B )

A、语言是个人的,言语是社会的

B、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

• C、语言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言语是社会的 • D、言语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而语言是社会的 •

3、〔d〕和〔t〕两个音素( A )

• A、在英语里是不同的音位,在汉语里是同一个音位 • B、在汉语里是不同的音位,在英语里是同一个音位 • C、在汉语、英语里都是不同的音位 • D、在汉语、英语里都是同一个音位 •

4、表音文字以( D )为记录单位 • A、音节或词 B、语素或音位 • C、语素或词 D、音位或音节 •

5、“的士”是( D )

• A、“的”字结构 B、派生词 • C、双语素词 D、双音节词

6、英语“She teaches English”(她教英语)中的“他”表示的语法范畴有( D )

• A、时 数 人称 B、时 体 态 • C、时 态 人称 D、时 数 格

7、现代英语的“woman”由中古英语的“wifeman”演变而来。•从现代英语经看不出语素“wo”的意思是“ wife”,•但是并不影响 woman”的使用。这是因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 A )

•• A、词 B、音节 C、字 D、语素 •

8、汉语中的轻声是利用( C )构成的 • A、音高 B、音长 • C、音强 D、音质 •

9、语言是由哪三部分组成( B )

• A、汉语 外语 方言 B、语音 词汇 语法 • C、语用 语义 语法 D、声母 韵母 声调 •

10、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是( C )

• A、自然的发展变化 B、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 • C、社会的发展变化 D、语言内部的发展变化 •

三、名词解释(20%)

•••

1、内部屈折 在一个语素的内部变换音位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 ••••

2、构词后缀 加在词根后面帮助表达某种词汇意义,构成新词的附加语素

•••••

3、互补关系 指有些音素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它们出现的语音环境是互相补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关系。

4、语言符号 用一定的声音形式去标记某种事物或者思想从而获得意义的符号

•••••

5、社会语言学 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等问题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闪光

2、混淆•

3、相信

4、拼写

5、意义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 9%) • 男孩 [+人 +男性 +年幼] •

1、{

• 女孩 [+人 -男性 +年幼] •

凳子 [+家具 +有腿 +供坐用 -有靠背] •

2、{

• 椅子•[+家具 +有腿 +供坐用 +有靠背]• •

3、大风 [+空气 +流动 +大的速度] •

六、简答题(21%)

1、什么是音位?划分音位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A、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分)•B、对立与互补。(1分)比如[ P]和[P ]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au51]•中出现,具有辨义作用,前者是“抱”,后者是“炮”,这是对立关系。(2分) 又比如[A]和[a],前者出现在“单说或开音节的单元音”的环境中,后者只出现在[i]和[n]前,•它们之间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互补的。(2分)

2、为什么人类语言具有灵巧的构造?

A、任意性 B、离散性 C、层级性 (每一小点2分)

3、什么是隐性语法意义?它具有什么特点?

A、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2分) B、可以是非连续性的(2分)可以是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2分)一个成分可以同其它成分发生多种关系(2分)

七、论述题 (15%)

1、谈谈世界语言学发展的几个大的过程。

••••

1、传统

2、历史比较

3、结构主义

4、转换生成

语言学概论试题(8)

一、填空 (15%)

1、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 普通语言学教程 》)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2、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叫做( 亲属)语言。

3、音位是能够起 ( 区别意义) 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4、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音节)或者(音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音文字;文字的个体符号(单字)以(词)或者(语素)为直接书写单位就是表意文字。

5、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对于缺乏形态变化或者缺乏词法范畴的语言来说,划分词类只能依靠语法中的(功能)特征。否则划分词类只要依靠语法中的•(形态) 特征就容易划分。

6、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不同是,•前者内部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词汇上面,它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

7、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是并不引起表达中的混乱,这是因为有(语境)的作用。

8、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

二、选择题(10%)

1、索绪尔提出了( C )的主张

A、劳动创造语言

B、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C、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D、语言不属于上层建筑

2、下列材料,属于组合关系的是( B )

A、b p m f B、不足 改革 •• C、a h o t D、哈 额 击 妈

3、决定音高的是声音的( C )

A、振幅 B、陪音

•••••C、频率 D、声波复合的形式•

4、下面四种语言中不能归入汉藏语系的是( D • A、傣语 B、壮语 • C、苗语 D、蒙古语 •

5、“音素”、“电子”是( A ) • A、单义词 B、派生词 • C、单纯词 D、多义词 •

6、汉语里只能出现在名词前边的词是( D )• A、动词 B、副词 • C、形容词 D、介词 •

7、语言中稳固性最强的是( C ) • A、语音 B、词汇 • C、语法 D、语义

8、语言的基础是( C )

A、语言和语法

•• B、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崐••••••••• C、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

D、语言的社会性

9、〔K〕和〔g〕的区别主要是( B ) ••••A、发音部位不同 B、发音方法不同 ••••C、音强和音高不同 D、送气和不送气的不同

10、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 B )

•• A、音质音位的合并 B、社会生活的改变 •• C、词义的演变 D、汉字的简化 ••

三、名词解释(20%)

••

1、变换 句子根据不同格式之间表现出的规律变成另一种句子的方法 ••

2、语素 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

3、自由变体 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而又不区别词义的音位变体

•••

4、语言的接触 指说不同语言的人在口头上或书面上经常交往所引起的•语言上的相互影响

•••

5、前提义素 与临界词共同的义素,是确定该词义与临界词义有共同联系的义素

••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

1、时间

2、重视

3、努力

4、忽然

5、团体 ••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 9%) •••• 男人 [+人 +男性 +成年] ••••

1、{

•••• 男孩 [+人 +男性 -成年] •••• 高 [+距离 +离地远] ••••

2、{

•••• 低 [+距离 +离地近] •••••

3、确实 [+真实 +可靠] ••

六、问答题(36%)

1、举例说明音位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有什么不同?〔p〕和〔b〕在普通话中是不是音位变体?是什么变体?

A、条件变体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变体,如a音位的几个变体属条件变体。(2分)•B、自由变体与条件变体不同,它是出现在同样的位置上可以任意替换但又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音素。•如吴方言平翘音、前后鼻音等。(2分)C、[p]和[b]是音位变体(1分)D、它们属于条件变体(1分)

•••

2、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方式。

A、扩大(2分)B、缩小(2分) C、转移(2分)

•••

3、什么是语法范畴?举例说明主要的语法范畴。(举五种)

A、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2分) B、性范畴,数范畴,格范畴,体范畴,时范畴(5分)

•••

4、举例说明语言演变的特点。

A、渐变性(3分,没有举例扣1分)B、不平衡性(同上) •••

5、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不同?

A、地域方言是在某一地域内通行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3分)B、社会方言可以演变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不能。•(3分)

•••

6、我国各民族语言分属哪些语系?(每种语系至少举一种语言为例) A、汉藏语系,如汉语、侗语、傣语、壮语、苗语等。B、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C、印欧语系,如俄罗斯语、塔吉克语D、南亚语系,如佤语、崩龙语、布朗语E、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如高山语

语言学概论试题(9)

一、填空 (15%)

1、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2、像汉语这样主要采用语序和虚词语法手段来表达各种句法关系,而没有词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叫做分析语。像俄语这样主要采用(外部屈折(附加))和(内部屈折)等形态性的语法手段的语言叫做屈折语。

3、音位变体可以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4、世界古老的表意文字主要有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以及中国古代的汉字甲骨文。

5、划分词类有意义、(功能)和(形态)三个标准。其中(功能)是决定性或者根本性的标准。

6、人类语言的统一,就是通过语言接触中的(双语现象)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共同语逐渐替换原来的语言或者方言,从而统一成最后的共同语。语言的分化就是在接触减少或者缺乏的情况下,逐渐扩大不同区域的人使用的原来相同或者相近语言的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甚至亲属语言。

••

7、基本词汇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

二、选择题(10%)•••••••••••••••••

1、都属于汉藏语系语言的是( C )

A、蒙古语 汉语 维吾尔语 傣语

B、蒙古语 汉语 藏语 满语

C、壮语 汉语 瑶语 傣语

D、壮语 藏语 瑶语 满语

2、语言不具有( C )

A、社会性 B、符号性

C、阶级性 D、系统性

3、汉语拼音声母g k h出现的语音环境与j q x•出现的语音环境(•••••••B )

• •••A、对立 B、互补 •• C、部分对立 D、部分互补

4、“friendship(友谊)”和“recall(回顾、撤消)”都是(••••••••D•

••• A、音素字 B、派生词 •••••C、单纯词 D、复合词

5、一个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部分是( A ) • A、词根 B、前缀 • C、后缀 D、词尾 •

6、汉语副词出现的语言环境是( D ) • A、名词后面 B、形容词后面 • C、名词前面 D、谓词前面

7、传统语言学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是( C ) • A、转换分析法 B、层次分析法 •••••C、中心词分析法 D、分布分析法 ••

8、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D )

•• A、经济的发展 B、文化的不同 •• C、地理的不同 D、社会的分化 ••

9、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中的音素是( A ) •• A、具有互补关系、语音上又相似的音素 •• B、语音上相似的音素

•• C、彼此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音素 •• D、具有非对立性关系的音素

••

10、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 B、客家话 •• C、客套话 D、行话 •••

三、名词解释(20%)

••

1、语法意义 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类语言单位的共同的关系意义、功能意义或对词汇意义的抽象概括的类义

•••

2、音标 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 ••

3、构形后缀 只表示某种语法形式的后缀

••

4、聚合关系 语言单位按某些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

••

5、历史比较语言学 利用几种语言反映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去追溯它们的亲属关系的语言学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出来

2、师范

3、现象

4、探讨

5、活动 ••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 9%) •••• 女人 [+人 +女性 +成年] ••

1、{ •••• 女孩 [+人 +女性 -成年]

••

2、黑板 [+黑色 +用于写字 +木板或玻璃板等制成] ••••• 食品[+吃的东西 +范围大] ••

3、{

••••• 食物[+吃的东西 -范围大] •

六、分析题 (12%)

1、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并说明关系 • 松花江的洪水终于退下去一米多了 •

2、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化下列歧义 • 咬死了猎人的狗

••

3、运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下列同形结构 •• 他在晒太阳──太阳晒在他身上 •••••••他在晒衣服──他把衣服晒了 ••

七、问答题 24%

••

1、恩格思语言起源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A、语言、思维、人、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2)B、语言是在人们的劳动中,由于交际需要产生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 C、人类语言从产生是起就是有声语言(2)

••

2、举例说明舌面元音的三维特点。

A、舌面高低 B、舌面前后C、唇形圆展(每小点理论1分,举例1分) •••

3、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分别属于什么语系和语族?

A、英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B、法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又称拉丁语族)C、西班牙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又称拉丁语族) D、俄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E、阿拉伯语: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闪美特语族 F、汉语:汉藏语系汉语语族

•••

4、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基本原则。

A、对等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依存性原则 D、简明性原则

语言学概论试题(10)

一、填空(15%)

1、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他的代表著作是(《 句法结构》),他的作为“标准理论”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

2、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 四种。

••

3、非音质音位包括( 调位)、(重位)和( 时位)三种。

••

4、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字改革,其方式、内容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 (文字类型的更换)、(表音字母的更换)、(文字的调整与改进)等三种。

••

5、一个结构成分完全的句子类型通常叫做(主谓句)。

••

6、人类语言的统一,就是通过语言接触中的(双语)阶段•,让不同层次的共同语逐渐替换原来的语言或者方言,•从而统一成最后的共同语。语言的分化就是在接触减少或者缺乏的情况下,•逐渐扩大不同区域的人使用的原来相同或者相近语言的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甚至亲属语言。

••

二、选择题 (10%)••••••••••••••

••••

1、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的语言是( A ) •••• A、西班牙语 法语 意大利语 •••• B、英语 德语 法语 •••• C、法语 德语 俄语 ••• D、英语 法语 意大利语 •••

2、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 B )

••• A、在本质是一致的 B、有着根本区别 ••• C、有不大的差别 D、基本一样

•••

3、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这里的“约定俗成”的内容( C )

•••• A、只有任意性

•••• B、只有强制性

•••• C、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 D、没有任意性,也没有强制性

•••••

4、汉语普通话〔p〕与〔t〕的区别在于( A ) ••••• A、发音部位 B、阻碍方式

••••• C、送气和不送气 D、声带振动和不振动 •••••

5、在以下几个语素中,属于粘着语素的是( C ) ••••• A、水 B、人 ••••• C、规 D、亮 •••••

6、汉语“帽子”、“棋子”两个词( B ) ••••• A、前者是复合词,后者是派生词 ••••• B、前者是派生词,后者是复合词 ••••• C、都是复合词 ••••• D、都是派生词

•••••

7、英语单词“work”( B )

••••• A、附加“ed”是构词法,附加“er”是构形法 •••• B、附加“ed”是构形法,附加“er”是构词法 •••• C、都是构词法 •••• D、都是构形法

••••

8、方言是全民语言在( D )的变体 •••• • A、不同民族 B、不同时代 •••• C、不同交际领域 D、不同地域

••••

9、以下四种语言中,跟汉语同属一个语系的是( C) •••• A、维吾尔语 B、日语 •••• C、藏语 D、朝鲜语 ••••

10、属于词义要素的是( B )

•••• A、义位和义素 B、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 C、同义和反义 D、类义和同义 •••

三、名词解释(20%)

1、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2、对立关系 相近或不同的音素,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具有辨义作用者,属于不同的音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对立关系

3、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

4、心理语言学 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的语言学 •

5、结构分类法 以语言结构的共同性为依据对语言进行分类 •••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

1、重视

2、能力

3、计划

4、相互

5、条件 ••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窥见 [+用眼 +往一定方向 +缝隙里]

1、{

眺望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向远处]

2、电灯 [+工具 +照明 +发光 +用电]

创立 [+做出结果 +初次]

3、{

建立 [+做出结果 -初次] ••

六、简答题 ( 21%)

1、举例说明前提义素与断言义素的关系。

A、与临界词共同的义素,是确定该词义与临界词义有共同联系的义素(2分) B、与临界词不同的义素,是确定该词义与临界词义相区别的义素(2分)C、举例(2分)

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中常见的主要语法手段。

A、词序 (理论1分,举例共2分) B、虚词 C、重叠 D、语调 •

3、举例说明国际音标的特点。

A、音素和音标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现象B、形体简单清晰C、通行范围广

••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动物的交际不是语言(人类特有)(6分)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6分) •••

3、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全民的)(3分)

第20篇:语言学试卷

Linguistics Questions for Aement

Directions: You are requir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dependently.You should base your discuion on existing literature, not just make it up as you go along.I suggest that you first look at the chapters aigned in this course and the references I suggested to you.Then try to look further recent references beyond what\'s aigned in the course.This will show how independently you have worked on the aemen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nd prescriptive linguistics? Give your reasons.

Words are in different sense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What sense relation is illustrated in each of the pairs of words below? Add one more example to each pair:

casual – informal

intelligent--stupid

steal --steel

animal – dog

Describe with tree diagrams the transformation involved in forming the question “Does John like the book?”.

To what extent can we say that constituent analysis is more informative

than traditional linear structure analysis?

A speech act consists of three related acts according to John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What are the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in the light of Speech Act Theory.

Customer: Waiter! There is a fly in my soup.

Waiter: Don\'t worry, there is no extra charge.

Read the following paage carefully and then state your own position concerning the use of knowing some linguistics.

Language is an interesting subject to study on its own right,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everybody uses it every day.It is unbelievable that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something we are so familiar with.Just a few questions will arouse our interest in language.Why should we call the thing we sit on chair? Can’t we call chair table and table chair? How is ti that children don’t seem to make a big effort in learning their first language while we adults have to work very hard to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Why can we talk about yesterday and last year while cats and dogs never seem to make noises about their past experience? Do you think we can think as clearly without language as with language?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what we think or thought determines what we say? These questions make us curious abou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an satisfy our curiosity.To seek the answer to any of these questions is a good reason for studying linguistics.

语言学纲要第二章教案模板
《语言学纲要第二章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