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过程设计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5 08:38:0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英语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学过程应大致包含以下环节: 1) 准备教学(Warming up,brain storm,recycling….) ;

2) 呈现新的语言材料(Presentation);

3) 语言练习(Practice)

4) 语言的实际应用(Production)

5) 小结(Summary)

教学环节的作用与设计

1) 准备教学(Warming up):

作用:① 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热情;

② 复习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

2) 呈现新的语言材料(Presentation):

新语言材料的引入是指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新语言之前,呈现给学生的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输入),使学生在学习的第一时间知道所学语言音、形和义。

呈现的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采用整体呈现的方式。

② 根据语言材料创设一个较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活学生;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时,这一项是比较难的。

③ 进行最初步的语言操练。

3) 语言练习(Practice):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机械性练习,二是有意义的练习。

机械性练习:这阶段的练习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训练目的是纠正发音和语调,熟悉句型结构,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这一阶段训练要注意的是如何使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在设计这一阶段教学活动时要使语言有意义。这一阶段教师控制较多。

意义的练习:这阶段的练习是介于机械性练习(控制性)和交际性练习(非控制性)练习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阶段的语言活动是从注意语言的形式转向注意语言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的认知从知识的外部特征转向知识内在联系。在这一阶段训练要注意的是教师逐渐减少控制,要有生生互动。

4) 语言的实际应用(Production):

这是一个语言输出的阶段,展示成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任务。这个阶段的语言活动通常可以在小组或结队练习中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应该有以下特点:

① 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

② 交谈的双有信息差;

③ 解决实际问题;

④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⑤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5) 小结(Summary)

小结是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结的方式很多,在小结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小结方式不要太生硬,最好是留有悬念,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注意把课体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注意:活动间的逻辑关系,过渡衔接。

推荐第2篇:小学六年级人际交往班会教案过程

人际交往————团结合作

六二班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团体合作中体验领导、配合、服从等角色。 2.培养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欣赏他人的态度。

3.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新,大胆表现,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和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3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每组需要大报纸4张、透明胶带纸一卷、剪刀一把。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的组,每组7—8人为宜。每组领取材料一份:报纸4张、透明胶带纸1卷、剪刀1把,在20分钟内完成建“塔”任务,并取好“塔”名。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内交流,介绍“塔”名和设计创意。

六、注意事项

1.选出2个观察员,全程观察各小组建“塔”过程,特别注意组内人员角色确定过程。交流结束时作观察报告。

2.在建“塔”过程不许用语言交流,请观察员提醒督促。

3.建议在各组完成建“塔”任务后,小组成员与作品合影留念。

报纸的用量可根据时间长短、场地大小来确定,各组的用量基本相同,但要备有余量允许各组适量添加。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主持人无法想象的,每次游戏都会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有的组会以高取胜——高得碰到天花板;有的组以塔群取胜——多到小组成员每人一塔,组成和谐的塔群;有的组以名取胜——模仿名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比萨斜塔、七级宝塔、金字塔等;有的组以“热”取胜——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不倒的双塔、祈求和平塔、统一塔、神舟五号发射塔等:有的组以功能取胜——设计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塔,如垃圾处理环保塔、海湾导航塔、太阳能转化塔、学子愿望塔、多功能展览塔等。

在建“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运用主持人统一发给的材料报纸,他们还会寻找其他道具,创造个性化的作品。如有的组会利用报纸上现有的照片进行装饰;有的组利用笔、杯子、餐巾纸、发卡等小饰物进行创意;有的组会将凳子作塔的内部基坐,非常坚固;更有创意的是把报纸帖在人体上,设计出可活动的大型塔。虽然他们的变化超出了原定的材料规定,但学生们大胆创意,令人赞叹不已,主持人没有理由去阻止他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点评中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推荐第3篇: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性、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要融人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实施新课程,一定要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过程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过程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过程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

(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含义。我们以前经常强调备课要求备得很细、很周全,其实这里面就大大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改新理念。

推荐第4篇:教学过程设计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学重点: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PPT课件;狼追捕驼鹿的视频以及爱护地球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能说出群落所研究的问题 2.能举例说明种间关系

3.能划出不同种间关系中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爱护其他生物以及地球母亲的热情

导入语: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呆小症、巨人症、糖尿病以及植物的向光性等问题;接着在本章的前两节内容中在种群的水平中研究了种群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问题,那种群水平是不是我们生物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生:不是!

师:比种群水平高的研究层次还有哪些? 生: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有关于群落的问题之群落结构 (与此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标题“群落的结构”并展示第一张池塘的图片),请问这个池塘里有哪些种群? 生:有芦苇,荷花,蜻蜓等等

师:那池塘里所有的鱼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那个水平呢? 生:哪个水平都不是。原因是池塘里的鱼有很多种,如青草鲢鳙等,所以它不属于种群水平,又没有包含池塘里的所有生物所以它也不属于群落水平.师:分析的很好,请坐! 我们再回顾一下群落的概念(展示群落概念的图片并在黑板上写出“一.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师:在本章前两节内容中我们研究了,种群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内容;那么在研究群落时我们要关注哪

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71页(展示第三张图片并在黑板上写出“二.群落水平所研究的问题”)

假设以池塘为例的话,我们主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演替等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其中的两个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中间关系。首先我们先看一组图片,福建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这两个地区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的集合都可以称之为一个群落,那么这两个群落的是一样的么?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生:因为群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这两个群落所含有的物种的种类不同(课本图片中介绍了两个群落的组成) 师:总结的很好。我们规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本72也中间偏左偏下有一段文字,其中说明了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分别所含有的物种的数目,请问两个地区所含有的物种的数量一样么? 生:不一样

师:那么群落中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少我们称之为? 生:丰富度!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不同的群落它所含有的丰富度不同。 生:可以

师:物种的丰富度在地球上呈现的大致规律是什么? 生: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师:随着海拔的升高呢? 生:逐渐减少

师:随着水深度加深呢? 生:逐渐减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群落是由很多个物种组成,组成群落的物种他们之间是一个机械的组合呢,还是有其内部联系呢? 生:有其内在联系。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判断要有依据。

好,首先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狼捕驼鹿,2分钟) 从这个视屏中我们可以的得出什么结论?

生: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如捕食)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

师:总结的非常好,请坐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72至73页资料,等会儿我请同学回答与其相关的一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讨论讨论(留给学生两分钟时间)

请问在单独培养大草履虫以及双核小草履虫时他们的数量变化情况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个类型?(同时在课件上展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时间-数量变化曲线) 生:S型

师:一开始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会上升?后来一段时间内为什么其数量不再增加了?

生:一开始种群密度比较低,食物,空间等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因素都是相对较充足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但是随着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争夺更加激烈,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师:解释的非常好!请坐。

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时间顺延,请问曲线应该怎么样变化?

生:下降;原因是食物逐渐被消耗尽 师:分析的很好,请坐。

当我们把它们混合培养时,情况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展示混合培养时时间-数量变化曲线)

生:混合培养起初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比较少,食物,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充足,所以两个种群的数量都会增加,但是由于它们所生存的空间和食物都是有限的,随着种群的数量增加,它们之间的斗争加剧,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核草履虫占据优势,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将逐渐被淘汰。

师:生活中不同生物争夺资源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让我们一起看两张图片。(鬣狗与秃鹫争夺猎物,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 像这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争夺资源而形成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竞争关系(展示竞争概念图片)

师: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的数量为纵坐标,那么竞争关系的图线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考一下,等会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

画。(与此同时在黑板上画出横坐标和纵坐标,让同学分析其为什么要这样画,并展示正确的曲线图)

生物之间的关系除了竞争之外有没有别的关系了? 生:有!捕食、寄生、共生

师:很好!我们先看材料中猞猁与雪兔的关系。它们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为什么呈现出课本上的关系?(提示雪兔是猞猁的食物)

生:猞猁与雪兔存在相关性!猞猁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的数量又大量增加。长期调查发现,雪兔与猞猁相互制约,使他们的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师:解释的很好。但如果没有猞猁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雪兔大量繁殖,会啃食树皮,吞噬大量牧草等,破坏植被,将导致水土流失!

师:回答的很好。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多吧? 生:多,狼吃羊,牛羊吃草(展示捕食图片)

师:同样地,我们应该怎么用图线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共同回答,展示图片包含捕食的概念并分析图线并总结出捕食关系曲线中所表现出的三个特点:1.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2.数量多的是被捕食者,数量少的是捕食者;3.两个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变化)

好让我们再看一组图片,分析其中的关系是什么?

(展示菟丝子和蛔虫图片,分析后总结出寄生的概念)

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呈现寄生者与寄主的关系呢?请同学思考一下,一分钟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你的想法。 生:(如果对,先鼓励肯定一下,然后让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如果错了,敢于尝试,不错! 然后和大家一起分析图线应该再么画,画出来之后分析其中的特点:1.起始阶段寄生者的数量会随寄主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当寄生者的数量太多时会导致部分寄主死亡;3.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二者均产生了适应性变异,所以最后二者数量都达到新的稳定阶段)

师:我们再分析下面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自己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地衣的图片,白蚁的图片;呈现图片后得出共生的含义)

那么这个我们又如何用曲线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

(留半分钟思考,如果时间允许就请同学到黑板前做,其后步骤如寄生!)

师:刚刚我们解释了四个常见的种间关系,即竞争、捕食、寄生、共生,那么他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呈现表格和学生一起做!

(做完之后播放保护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的公益广告) 我们人类也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与地球母亲的关系,那么最后饱尝苦果的还是我们的人类。爱护其他生物,共建美好未来!

由于是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教学大奖赛,心中难免有些紧张。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心中的第一愿望并不是拿奖而是在课堂上要和同学们把问题分析透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最关键的是不能有知识点上的错误。一节课下来后有成功之处但问题让然存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越来越好! 一:成功之处

1.板书的布局比较合理(图文结合)

2.工作近两年来发现学生容易在课程的中间阶段走神,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所以在课程的中间阶段设计了一个狼追捕驼鹿的两分钟视频。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能够看出这一设计还是有成效的。

3.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单纯地用语言去表述效果不会很好,为了让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消化与吸收所探讨的新内容,我使用适当数量的图片去呈现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4.这节课讲述的是种间关系,人也是地球上生物的一种与其它生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处理好人与其它生物以及我们所生存的无机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才能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不然人类也会走向灭亡!在偶然的情况下我想到应该在本节课的最后把本节内容升华一下,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选择了一个保护生物与地球的视频去表达我的这一设想,目的是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本节课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板书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布局比较合理,但黑板上的字并不是很理想。书写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向学生呈现出一副富含知识又充满文化功底的画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与三次讲台配合的才更加默契。 2.语言功底不够

表现为普通话说的不标准、言语缺乏启迪性、措词有时候并

不是很恰当以及有重复性语言等等 3.应急预案不健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部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充分恰当地解释清楚,导致本节课的实用性不强;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不足!

4.本节课预设性强,生成性内容较少,学生的主动没能够充分地发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其它资料等,在课上与大家共分享其劳动成果。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领会所学的知识,收获付出的快乐!

推荐第5篇:第三章设计过程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

2、制定设计方案:

①收集信息(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资料、收听广播看电视、浏览互联网等) ②设计分析(面对设计要求和约事之间的机互矛盾,为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以便于权衡利弊,作出选择)

③方案构思(作用是把明确问题时提出来的设计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呈现出产品的具体现象,是设计思想、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者设计风格和设计水平的展现空间)

④方案呈现(把模糊设计、草图具体化)

⑤方案筛选(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筛选)

3、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分两阶段①绘制图样;②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

①测试目的: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②评估需要反复进行;

③在测试、评估等基础上进行优化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之间有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1、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己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的事物或形式。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原则

实用原则是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物理功能(产品的性能、构造、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等)、生理功能(产品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等)、心理功能(产品造型、色彩、机理和装饰诸葛亮要素给人以愉悦感等)和社会功能(产品象征或显示个人的价值、兴趣、爱好或社会的地位等)等。

3、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就是要提高功能成本比: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功能: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4、美观原则

好的产品也能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成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5、道德原则

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还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道德观念。

6、技术规范原则

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质量和安全方面),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

7、可持续发展原则

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三、设计的评价

设计评价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1、评价的分类:涉及评价对象和评价者。

从评价对象分有: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两类:

从评价者来分有:计者自我评价(自评)和他人的评价(他评)两类。

2、评价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客观、明确,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

3、对最终产品的评价的依据: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结合起来。)

4、设计的交流贯穿于设计全过程,是设计评价的基础。

5、设计的交流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文本、口头语言、图表、技术图样、模型、计算机演示、网页等。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问题:

在生活中,有很多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这就是问题。

问题的产生:

1、来源于生活

人类在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如中国人为进食而发明了筷子。

2、来源于他人的需要

由于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如把汽车帮成流线型来解决速度大时的阻力问题。

3、来源于主动积极的发现与思考

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即自己个人的需求。如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话。

二、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观察日常生活

2、收集和分析信息(主动出击寻找问题)

收集信息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集体询问法、文献法、家庭走访询问法、电话询问法、个别询问法。

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技术研究,技术试验是重要的技术活动,也是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三、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1、问题是否明确

发现问题很多,有些模糊不清,需要加以明确目的。

2、问题的价值

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基本的科学原理?

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③在你调查的范围里,该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在更广的范围内,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

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投入是多少? 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3、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

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它的限制主要有两方面决定:①设计对象的特点和解决的标准

②设计者的能力与条件

4、设计计划

设计计划可以更好地保证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可以通过工作程序的排列来表示。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一、设计分析

合理的设计分析是成功地进行技术设计的关键一步,分析得当可以指引以后的技术设计上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

产品本身是一个整体,包括功能、造型、材料等,但任何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它是为了服务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设计:另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环境制约并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个方面。

二、方案的构思的方法

方案的构思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1、草图法

草图不仅能将一些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有受约束。

2、模仿法

模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事物进行方案的构思。如仿生技术

3、联想法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的构思,不一定能使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后,我们不能盲目地实践,而应该首先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而后再进行制作和实施。

4、奇特性构思法

奇特性构思法所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三、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之后,我们往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同时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最后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

1、权衡时首先要考虑最关键因素(基本功能)

2、其次考虑稳定性和耐久性

3、还要考虑加工难易程度、成本、环保性等

4、最后还在考虑产品使用对象

方案的权衡(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是一个综合考虑过程,它们相互关联、互相制约,要抓住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资料 教学设计:体会古诗词、昆曲、荷文化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法学习

(2014-04-14 17:54:51)[编辑][删除]

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园林的分类;

2: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山水精神;

3:领会苏州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苏州园林的意境之美,体会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园林?各地不同园林风格特点?

1、看世界园林图片找出各地园林不同点。提问: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园林。

—— 一方水土养育养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不同。

2、学生总结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一般建造在城市中。

园林是供人们可游、可观、可居的地方。 园林是是人们精神的家园。

3、欣赏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不同。

欧洲园林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形、对称、规则、人工修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规模很大、多是皇家园林。人工修建说明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人工美)

东方园林的特点:小而精、多是私家园林。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我国古代人从开始就敬天、顺天,逐渐发展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处处离不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孟儒家思想,所以我们的园林风格追求的是自然美。

东方园林的审美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隐逸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进苏州园林,想要了解苏州园林就必须要了解苏州文化,首先了解苏州隐逸文化。

1、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据统计清朝状元有112位,江苏49位,苏州有24位。苏州可是一个状元城,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进士。苏州有这么多做官的,但是对朝廷作出特别大贡献的却不多,因为他们不喜欢做官,而喜欢做隐士,他们可不是要隐居在山林中,而是要隐逸在艺术里,隐逸在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文人雅士经过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感到身心疲惫,要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去领略清风明月。好像他们的人生又走了一个简单的轮回,但是不一样的是去时满船诗书,回来时一车银两。明朝时有一位富商,叫沈万山,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半亩园林,历史上商人和文人不能归为一类,二者之间是有楚汉鸿沟。 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些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理水、叠山、建造亭台楼阁,经营花木,寄情于山水享受着“天人合一”,领略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精神世界。

2、看图片,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芭蕉。

3、从园林命名看隐逸文化

n 拙政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政也。 n 网师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n 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三、欣赏昆曲《牡丹亭》

1、昆曲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美学特征相似之处

曲折幽深,直露中有迂回,舒展中有起伏

4、营造山水的手段 :以小见大。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形容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营造园林要使人感到占地不大,但咫尺之间有天地,园林虽小,意境无穷大,玄妙无比。

游览路线的特点 :曲径通幽

观看曲径通幽的图片

四、空间经营手法

1、借景——是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天地重叠在一起,扩展视野,加深景深。

2、障景——多用在园林入口处,把园内之景收藏起来,不会让人在入口就把景色一览全余,这就是:景越藏,意境越深。

3、敞景——先障后敞,让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4、点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空间主次分明,兼有凝聚视线的作用。

5、框景——利用门框、窗框门窗外看,或形成山水立轴、或幽兰扇面、或竹花鸟册。

6、对景——人对景,移步景异。景对景,你在这个景点看着那个景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隔景、分景——园越隔越大,园越拆越小,隔景、分景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隔景有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一般用墙,虚隔一般用廊

(叶圣陶)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漏景——隔景不主张将园景完全隔死,要漏景,用窗来实现,并要有窗花,可以看到墙外朦胧不清的景物,成为下一步游赏园林的引子

考考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景

2、点景

3、障景

4、敞景

五、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学生朗读

2、这首词轻轻地起调,很轻很淡,淡淡的阴冷,淡淡的郁闷,淡淡的愁思,回头看看房屋中挂的画屏,淡烟流水,再看看窗外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一种甜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首词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春花秋月,细雨微风,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无动于衷的,可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能化成美的瞬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花木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诗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六、草木情结、荷情结。

1、在花草树木的栽种中少不了“四君子”“梅兰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植物?(这些植物能表达优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这都是文人雅士借用植物的品性来比喻自己)。

3、景点题名

芙蓉榭、远香堂(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这些题名就像一节节相连的藕,只有这些水下相连的藕,才使我们看到苏走园林中这些美丽的荷花。

荷花所表达的丰富精神内涵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看图、品画、品诗。

盛开的荷: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景的荷: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枯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七、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呢?

首先要做到“净心”,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不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

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像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知道,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要做到这三“心”,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静心”?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这样才不虚此行。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如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居、可游,又运用抑景、透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为你的观赏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赏之景,动观、静赏皆可。以静赏为例:静坐一角,总有可览之景。静坐细观时,会有许多妙处,看竹影上墙,风来影动;看风飞蝶戏,花木摇动;看小桥流水,波光荡漾;四时之景,阴晴晨昏,风霜雨雪,各有不同。再加上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的楹联题咏,它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文化底韵,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触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化景物为情思,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若是动观,则

可边走边看,风景一层层地展开,步移景换、移步易景。总之,永远有你赏不完的景,会不完的意。在园林中,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美感,如松涛声、雨声、水声、虫唱声、鸟鸣声、风声,若是宗教园林,还有钟磬声、诵经声。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它可令你流连忘返、永不厌倦。许多人以“到此一游”为荣,拍照留念,但他只是到过而已,可曾知道,景非此景,情非此情,可曾品味过园林中深邃的意境?所以,我们不必凑热闹似地赶旅游旺季,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对于古典园林的的欣赏是很不相宜的。我们应该拣个人少的时候,在园林中漫步,让躁动的心平和下来,也许,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八、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必须要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些都包含那些文化呢?(诗词文化、戏曲文化、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文化、绘画、吴门文化等)。

今天我们是对古代风雅的体味,与自然交流的一种体验,对人生情怀的一种追思和舒展,使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对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我们再次感受音乐之美、自然之美、园林之美。

推荐第7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大家熟悉的《好汉歌》中有这么几句:“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林教头”。(板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小说 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 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ráo)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本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故事的大致经过是: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尚且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推荐第8篇:泵站设计过程

讨论]泵站设计步骤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经验与建议:

1、大型抽水站以江苏、湖北二地搞得较多,江苏这几年搞了解台站、淮安二站等,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引以为戒的。

2、大型水泵生产厂家以上海水泵厂和无锡水泵厂

新型泵种特别是潜水泵以江苏亚太集团、高邮水泵厂为多。

二、设计步骤:

1、首先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流量、特征水位、丰枯水期情况,泵站等级。站址选择。

2、泵型选择,这一点较关键,将决定建筑物的形式。采用新型泵应作水工模型试验。一般到南京水科院或扬州大学水建学院(严教授泵站设计规范起草者)或武汉大学(原水利电力大学)。

3、总体布置,泵房、进出水建筑物、专用变电站,其他控制建筑物,管理设施,交通通讯等。引水形式。水流复杂的大型泵站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4、泵房设计

主要是各层高程尺寸确定,机电设备位置布置。主厂房与副厂房布置。目前随着水工建筑物美观要求,泵房的外观建筑设计应予以重视,应有较丰富建筑学知识设计人员设计。

(1)机组布置间距满足吊装和泵房内部交通要求。

(2)水泵层、电机层高度确定。满足布置及安装要求。

(3)辅机,电器设备,管道、电缆道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4)吊装设备确定。

(5)泵房门窗、屋面、消防、噪音、通风、采暖要求满足要求。

(6)防渗排水设施,也是关键点。

(7)大体积砼裂缝控制,不要用泵送砼,特别是流道,大体积砼,非裂不可。施工图应标明这一要求。

(8)流道设计。应水流平顺。 主要计算项目:

(1)泵房稳定分析。抗滑稳定,深层滑动(软基)、组合滑裂面滑动抗滑稳定(岩基),抗浮稳定。

(2)地基承载力计算、持力层、软弱下卧层计算。最终沉降量计算。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本人现搞泵站采用了灌注桩结合水泥深层搅拌桩(仅作安全储备)

可能液化土层或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特别注意,要处理!!!!!

地基问题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3)主要结构计算

一般可按平面结构计算,必要时可按空间结构计算。 主要:A、底板按弹性地基梁计算,注意边荷载的考虑。

B、进水和出水流道,根据结构布置,断面形状按单孔或多孔框架结构计算。对称时,可按对称框架进行计算。

双向流道,分别按肘形进水流道和直管式出水流道进行计算。

C、机墩计算:考虑动荷载影响。对于立式机组需按单自由度悬臂梁进行共振幅和动力系数验算。

卧式机组可只进行垂直振幅验算。均对大型机组而言。 D、排架、吊车梁计算

E、抗震计算,对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设抗震措施。

5、进出水建筑物设计

(1)引河 与当地地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有关。注意边坡稳定,流量要求,需计算。

(2)前池、进水池 ,必要时,作水工模型实验确定。一般宜正向,注意水流流态。

(3)进出水流道根据泵型、泵房、扬程、出水池水位变化断流方式综合考虑。

(4)出水管道:地基、镇墩、管型、管材、伸缩节、岔管,需作管道结构分析。镇墩要作抗滑、抗倾稳定、地基承载力计算。

(5)出水池与压力水箱

地形地基要好,压力水箱要建在坚实地基上。

6、水力机械与辅助设备

(1)主泵选型

应满足流量、扬程、不同时期供排水的要求。平均扬程时应在高效区工作最高与最低扬程时应能安全工作。机泵台数宜3~9台以方便管理。台数太少则一旦发生机器故障则影响使用。台数太多,不便管理且可能增加土建工程造价。

叶轮名义直径若大于等于160cm的轴流泵和混流泵应有装置模型试验资料,关键!!!!

轴功率的确定,以选取配套电动机。

(2)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主要有平面与高程尺寸的要求,流速要求。穿墙管和伸缩节选取。

(3)水锤计算与防护

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重视!!!应进行特征线计算并严格按规范要求。

(4)真空、充水系统

主要对于有虹吸出水流道的轴流泵站和混流泵站及卧式泵叶轮淹没深度低于3/4时。注意密封性能。

(5)排水系统

排水沟,排水泵设置。

(6)供水系统

采用水塔或沉淀池。主要有冷却、润滑、密封、消防及生活用水。应作用水量计算。

(7)空压机系统

根据需要设高低压系统,至少应有2台,以备用。

(8)供油系统

根据需要,设置,透平油、绝缘油。

(9)吊装设备及机修设备

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设置检修间。

(10)通风与采暖

根据当地气候及泵房形式,对空气参数的要求确

1、泵站地点选择:

本次设计中取水点位于城市东边的江,按照上游取水原则,应选择在上游。根据实际情况知道上游有一支流汇入,由于支流流量小,有断流的概率,因而选择在河流干道。由于支流的汇入会在交汇处产生沙洲,所以取水口应设计在交汇处一下400米以上

2、流量的设计:

任务书上已经给出了城市所需的用水量,只需换成立方米每小时或者立方米每秒(便于后面查相关数据用,《常用资料》中是以立方米每小时和升每秒给出数据 i 的) 流量还要乘以1.1的自用水系数,因为静水处理还需要消耗一部分水

3、自流管、压水管、吸水管、输水干管的选择

(1)自流管,是指河中取水口到泵房吸水间的那段管子,水流是因为二者之间的液面高差产生的

这段管子有一个要求:流速要大于0.6---1.0米/秒,这是为了产生一个冲淤流速,防止泥沉淀堵住管子,为了施工的方便,这段管子可以是可输水干管的一样,但是管中流速也不应该太大,以免产生过大水损

(2)吸水管,也就是吸水间吸水口到水泵吸人口的那段管子。需要按照经济流速进行设计(经济流速的来由,我现在也还不知道) 由是V=Q/S 和 S=(3.14*D*D) /4 得出

(3)压水管,也就是水泵出水口到输水干管之间的那段管子,也是一样按照经济流速来进行设计的(老师给的那个经济流速有些偏大,课本中有相关的内容)

(4)输水干管,也就是泵房到静水厂的那段管子,一般采用双管运行,这样可以比较安全运行,管径可以选择比压水管的大50到100mm,当然如果运行的不仅仅是两台水泵时,应该另当考虑,应该也可以按照略小于经济流速的速度进行求解

4、扬程的设计

由于洪水位出现的概率为1%,比较小,因而在本次设计中只考虑常水位和枯水位情况下的扬程

(1)静扬程的设计

假设自流管一根检修,另一根通过75%的流量,这时可以通过查《常用资料》找到相关的水力坡降系数 i 求得静扬程(从吸水间液面到静水厂的高差)是常水位(枯水位)-自流管水损

得到两个静扬程 Hst1 ,Hst2

(2)总水损的设计

已经假设泵房中总的水损是2米,因而只需要在求输水干管在最不利情况下的水损就可以了,假设最不利情况和自流管的一样,也就是其中一条检修,另一条通过75%的流量,查得水力坡降系数 i 后,求的水损 h ,求扬程时乘以1.1,因为中间还有一些局部水头损失

(3)扬程设计

设安全水头为2米

常水位时 H1=Hst1+2+2+1.1h

枯水位时 H2=Hst2+2+2+1.1h

5、水泵及电动机初选

流量依据:假设选择三台同型号水泵,两用一备。

总流量在设计供水量的的左右15%的范围内,也就是0.85Q~1.15Q,由于两台并联运行总流量不是两个水泵的单独时流量之和,两台运行时减少系数是0.9,故流量变化范围是:0.85Q/(2*0.9)~1.15Q/(2*0.9)

扬程依据:H1~H2

查给排水设计手册《常用设备》找到流量还有扬程匹配的水泵型号,还有和此水泵匹配的电动机

由于本次设计中流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选三台同型号两用一备的,

(但是在考虑流量变化时,是得使用多台不同水泵的。设计的依据是:两个水泵并联运行将在其中一台的扬程上运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没有全部弄懂,以后的设计还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到时自然会懂。你先有这么一回事就好了)

6、基础的设计

直接按课本上的公式算就可以了(3W/LBr)

其宽度和长度分别是机组相应尺寸加上0.15~0.20米

7、机组及管路布置

其实这个和画图已经联系上了

文字材料主要是写阀门的选择和布置,阀门的要求找不到相关的要求,以后再研究吧

8、泵站内水力计算

在画完图之后( 或者是在画完草图之后),找到最不利水力路线,查《常用资料》可以查到各种局部水损系数

求得的水损后,加上其它水损,得到的扬程再和水泵的高效段的扬程进行比较,在其范围内的则所选水泵满足要求

我们这次实习不需要考虑

9、泵房平面尺寸的确定

主要是确定其直径

我问了老师,他们也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计算方法

主要是依据机组尺寸,还有他们的布置要求(相互之间距离)来大概估计其直径,最好先画出大概的布置图,然后再求

你的平面比例布置感觉比较好,可以发挥一下

这步所确定的直径在画图时会再次得到检验

(其实水泵泵房形式有很多种的,主要是分为分建式和合建式,其中又有不少形式,这个在《城镇给水》中写得比较详细)

10、辅助设备的选择:

起重机:选择依据是:

(1)、起重重量是水泵或者电动机的最大者

( 2)、起吊高度是筒体高大加上2米

(3)、跨度选择略大于筒体的直径就可以了

引水设备:其实是灌泵需要需要设置的,因而只有在使用抽吸式时采用

排水设备:流量在20~40立方米每小时,扬程是筒体高度加上5米左右的水损,查水泵表找到相关的水泵装置

通风设备:一般是以每小时将通体体积8~10倍体积进行选择

计量设备:不采用的原因是:

1、水厂设置有;

2、在水厂设置要比在泵房设置好(值班问题还有就是泵房筒体较深看起来不方便)

11、泵站各部分标高的确定

(1)筒体高度,使用自灌式时,先假设吸水口在最枯水位下的距离,然后用 洪水位-最枯水位+一米波浪高+吸水口在最枯水位下的距离

采用抽吸式时,上面高度减去安装高度就可以了,(抽吸式泵房可以减少筒体高度,但是启动时需要先灌泵,因而启动较慢)

(2)泵房建筑标高的确定

应该考虑的因素:汽车高度、设备最高高度、电动葫芦高度、起重机梁的高度、起重绳竖直高度,基本上就是几个高度的直接相加

推荐第9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节

连通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

2.培养观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在前一节课后,布置学生观察:1.茶壶壶身与壶咀的连接情况和壶口与咀口的高低;2.锅炉外的玻璃管与锅体的连接情况。 教具准备

盛有水的烧杯,连通器演示器,课本第123页图10—22装置(附铁架台、夹具,并将玻璃管换为尖咀的),底面积相同的圆柱体2个,与圆柱体底面积等大的硬纸片,U形管,水片模型(比U形管内径略大的橡皮膜与比U形管内径略小的薄塑料片,中心正对,用万能胶粘牢),活动船闸幻灯片,,葛洲坝彩色图片或彩色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请仔细观察过茶壶的学生举手回答:咀口与壶口哪个高?(指名回答后板书答案)

2.请观察过锅炉的学生举手回答:炉外玻璃管与锅体是否上、下相连接?(指名回答后板画图1)

二、复习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处、各向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如果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二力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创设情景

问:

1.先让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公园里的喷泉实验。(问:谁为什么能够喷出?)

2.自来水塔为什么要高过屋顶?

3.茶壶咀口为什么要比壶口高?

四、新课教学

1.连通器

(1)连通器的定义

问:茶壶壶咀和壶把与壶身连接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壶咀与壶身下部相连通后,用多媒体展示茶壶结构图。)

提示学生比较该图片与图1后问:锅炉(水位计)与茶壶的形状、大小不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回答出: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让学生板书连通器的定义) 给出几个容器让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讲解他是怎样判断连通器的?

(2)连通器的规律

设问:连通器内盛有液体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关系后演示:

a.让学生做课本图10—22所示实验,一位同学向装置中灌水,另一位同学使玻璃管升高、下降或倾斜; b.另找三位同学给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容器组成的连通器演示仪中灌水。

问:这些实验中,各容器里的水面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后老师说:我们发现了一条有用的规律。

请学生看书后再连续提问:连通器原理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分析课文、正确回答后板书:

(3)水面相平的道理

①老师演示双手分别握着的两个圆柱体所夹硬纸片AB静止在竖直平面内,提问:硬纸片静止时,两边圆柱体对它的水平力以及对它的水平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边听学生回答边板画图2)

②演示:将水片模型置于U形管内,加水使之下移,再从另一管口加水调整“水片”位置,使之停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提示学生注意两边水面的关系。

问:若再向左管中加些水,塑料片会怎样移动?再向右管中加些水,又会怎样移动?(指名回答后进行实验验证)

又问:要使塑料薄片重新静止在U形管底部的正中间,两边水对它的压强大小应如何?两边水面高低应如何?

再问:若取出塑料片,那它占据的空间会怎样?(启发回答:为“水片”所填完)

再问:这时,该“水片”两侧压强的大小应如何?两边水柱的高低应如何?

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后请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推理过程。(其余同学边看边看边思考)

(4)启发: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如何给一家工厂设计茶壶,如何设计楼房供水系统?(学生抢答) 2.连通器的应用:

挂图展示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分析其作用: (1)牲畜自动饮水器。(学生分析) (2)水塔自动供水系统。(学生分析) (3)锅炉水位计。(学生分析) 3.船闸(多媒体展示)

(1)提出问题:全世界都关注能源问题,水力是一个重要能源。我国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可以拦河筑坝,以提高水位进行水力发电。但是,筑了坝,船就不能通行。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蓄水与通航两不误?

(2)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设想后出示或映出船闸示意图,讲解船闸构造。(多媒体展示葛洲坝图像,介绍简况)

(3)启发、引导学生设计下行船通过船闸时阀门、闸门的开闭顺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阅读课文后,板书船闸的工作原理:

操作依据:先水流(水面相平),后船行。

下行过程:

①打开阀门A ③关闭闸门C和阀门A,打开阀门B

水──────→水──────→水

②打开闸门C ④打开闸门D

船──────→船──────→船

(①②③④为阀门、闸门启闭顺序)

(4) 逆向思维:让学们自己说出船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学生讲解)

五、巩固新课

1.进一步讨论“创设情景”中问题1(先演示)、问题

2、问题3;2.船从下游往上行,怎样通过船闸?

学生议论后,指名回答和操作活动船闸教具。

六、布置作业

1.复习、阅读课文;

2.思考:①为什么锅炉外玻璃管中的水面能显示锅内水位的高低?

②列举应用连通器原理的实例。

推荐第10篇:教学过程设计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教学设计

(一) 课前课件播放《爱我中华》。

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

播放课件,灰太狼去捉羊,但是却在草原上迷路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该怎么办?让学生来想办法,学生会提到指南针,那指南针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三) 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指南针的资料。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航空,旅游,南极考察都要用到指南针。

(1)学生展示资料、集体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 (2)教师展示资料,播放课件。让学生从资料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2、谈话。

我国古代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你知道那些四大发明的知识?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发明,自愿结合分为几个小组,成立“活 字印刷术小组”、“火药小组”、“造纸术小组”,“指南针小组”每个小组可以针对这项发明的时代、条件、原理、贡献等进行研究。

3、小组共同研究。

4、集体交流,播放课件。

5、小结: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小组探究,激发情感。

1、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情况,分类结合为各种小组(如医学小组,数学小组,天文小组),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2、让学生畅谈感想。经过交流,你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五)提出问题

在古代,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时引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及其位置图” 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孕育四大古国的河系。 板书设计:

4、指南针的故乡

指南针

四大发明: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四大古代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

第11篇: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李洪星

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并使用句型Do you want to -----? I want to -------.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Yes, I do./ No, thank you.并学会询问他人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并熟练运用句子: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Yes,I do./No,thank you.

2、技能目标:

a)能听懂课文的录音并指出相应的地点。 b)学说chant.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五、教学难点分析

1、能灵活应用句型: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 Yes,I do./No, thank you.

2、能流利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

六、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

a.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上一模块学习的韵诗。http://donghua.babytree.com/cartoon/13058 b.读本模块的单词。 2.导入:

告诉学生:有一家外国人到中国来游玩。他们在谈论假期安排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让我们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学习过今天的课文,同学们也要使用学到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旅行计划。

Warmer

T: Hello, 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traveling? Ss: Yes, I do. T: Where did you go? S1: ...

T: What did you see? / What did you buy? / What did you go with? / How did you go?

S2: …

Activity 1 Look, listen and point.

1.出示一张中国地图,学生同桌看地图谈论,根据图片提示的内容,说出意思,用英语表达,让学生自由发言。http://map.51yala.com/ 2.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来描述。(回答对的,及时给小组加星)

T: Where is 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 S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in winter?

What is the famous place in Beijing?

What do you like about Guilin?

Do you want to go to Hong Kong? Why (not)?

3.听录音, 先完整地听一遍,注意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上述地方的描述。

4.再听录音,跟读每个句子,注意听语音语调。第三遍听录音,分句跟读,理解意思。

5.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进行描述,每个地方说两句话。(老师提示, 可用描写方位的句子,还有抓住这个地方的特征说。可用There is / are…等句型)

6.小组展示,各派一名代表说,说对的给小组加星。

7.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Harbin / Beijing / Kunming / Guilin / Hong Kong,至少写两句话。仿照课本的例句写(I want to go to Beijing.Beijing is very big and very famous.)

8.小组展示,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句子。集体订正。 Activity 2

Write down the places you want to go.Then ask and answer.

学生根据第一项内容的提示,选择句子进行练习, 仿照下列句型 A: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B: Yes, I do./ No, thank you. A: Why (not)? B: Because…

同桌练习说话, 教师巡视指导。 Activity

3 Listen and repeat.

听录音重复句子,注意特殊疑问句的语音语调,读2遍就行,抽查几个学生.

Activity 4 Listen and say, then chant.

1.听录音说chant.理解意思,指名说意思.2.拍手齐说, 分组说相结合, 3.小组展示,说的又对又快的加星。 Activity 5 Look, ask and answer.(重点练习)

1.自己先看图说意思,写出每幅图的单词或词组,不会的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可适当帮助。容易忘记的词有:theatre, the Summer Palace, museum, ice cream。

2.仿照句型Do you want to visit the zoo? Yes, I do.Do you? 根据图上的提示,写出句子,同桌进行问答,练习说话,可让好学生板书

所写内容。( go to the park, go shopping, play football, eat an ice cream, visit the Great Wall, go to America, go swimming, by train, go to the theatre,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go to the museum)

3.小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闭上眼睛,摸图,摸到哪个图,就运用句型说话。

七、课堂达标

正确用Do you want to …? Yes.I do.说每幅图, 最少写出六幅图的句子,并说的流畅。

反馈纠正: 好学生独立完成,不会的学生可从书中摘抄,也可以借鉴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句子,然后读熟。

八、课后作业: 1)每天听磁带20分钟; 2)完成本单元练习册上的习题。

3)给自己的朋友或笔友发一封email,讲述自己这个周末打算做的事情。

第12篇:小学升旗仪式过程

松岭门小学升旗仪式过程

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松岭门村小学周一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进行升旗仪式第一项:

介绍升旗班级、旗手

主持人:本周国旗班是年班

升旗手:护旗手:

第二项:出旗。

第三项: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第四项:国旗下讲话

主持人:下面有请年班的同学为大家进行国旗下的演讲。

第五项:有请大队长公布纪律、卫生评比结果,颁发流动红旗。 第六项: 下面有请学校领导总结上周工作、做本周工作安排。 主持人: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松岭门村小学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各班带回。

第13篇:论证过程教案

议论文阅读---论证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短文,进一步明确论据及其作用。2.会分析论证过程,并能准确表述。 二 重难点:

会分析论证过程,并能准确表述。 三 学习过程

(一)直接引入,明确学习目标

(二)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1.默读短文,思考问题

(1)这段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共同明确(1-2) 3.深入探究

(1)作者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有清代张曜的大段叙述?

(2)这段叙述的内容在议论中叫做什么?属于哪种论据?概括事实论据(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论证方法是什么?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和论据?请找出来 (3)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那么本段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学习内容

导入: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那么它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如何证明的问题。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读者认同“要不耻相师”这个观点的? 2.生审题,理解“如何”一词

3.明确要求,阅读语段,理清作者是如何让读者认同“要不耻相师”这个观点的?。4.小组讨论交流,之后投影展示学习结果。 5.生点评,师总结

(四)练习下面我们就用上述学习方法简要分析论证过程。 1.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 2.共同明确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阅读语段

(三)和

(四),分析论证过程。

语段(一) 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要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才会有所成就。我国清代的张曜(yào),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是一些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语段

(二)

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会取得杰出的成就。例如,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又如,居里夫人说过:“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因此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害人、害已、害事业。战国时期的赵括,白命不凡,纸上谈兵,误国误民,三国时的马谡,高傲自大,不听意见,痛失街亭„„

可见,“自知之明”实在是可贵的品质。 语段

(三)

心血来潮时,连续通宵达旦,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情绪低落时心灰意冷,难得看上几页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虎头蛇尾,事倍功半。学习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在我国历史上凡学有所长的人,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正因为他们长年累月不断积累、更新、扩展、才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冲出了知识的“深潭”。 语段

(四)

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第1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过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数学课题组 (执笔 李思国)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者,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 “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创新。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需要

从客观原因上说,小学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有的教师执教多门学科。要求这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存在有许多困 1

难。不少教师是草草地看教材,进课堂,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到底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很难说了。大多数教师不进行教学设计或设计低效的教学设计,其客观原因是工作量大,事实上,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准备,只有有准备的教学行为才能为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可能。

3、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学用书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缺乏对课标内容学习的整体理解,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普遍问题:(1)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导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思考;(2)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以致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3)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以致教学设计缺乏科学系统性,实际操作不得力;(4)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以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5)缺乏整体优

化设计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6)缺乏发现问题并进行设计研究的意识,以致教师发展性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一些教师除了参加优质课评选能够深入进行教学设计外,我们身边老师使用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是经过自己真正思考而设计出来的?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教师们也反映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出现脱节”,“很多时候高年级讲的一些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学过了,或者很多必要的知识基础不具备”。如:教案是“写给别人看的”,教案搬家问题严重;教学设计写成课堂实录,对学生情况预设太少; 教学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对“学生太熟悉了”,缺少对学习者分析;缺少“关于数学 ”的知识 ,以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和思考;教学目标确定“本末倒置”,照搬教学用书,教学目标空泛、含糊;“生活味”和“趣味性”有了,“数学味”没了等等。这些现象使得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没有真正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作用。

4、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践行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

的教“课本知识”的浅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梳理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所蕴涵的内容、因素;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途径、方法;探索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为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指明方向,切实减轻师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质量的内容及主客观因素,揭示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2)探索并形成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参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3)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参考的案例。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有着严谨的体系和完整的系统,如知识间前后照应,环节间的密切相连,内容间的连惯性,绝不能将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割裂、孤立,违背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2、方法性原则:教学设计本身讲究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的而制定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某种方法的运用的过程。

3、有效性原则:有效是每个教学设计的命脉,是指教学设计完成预设的活动和达到预设结果的程度。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创造性研究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举措,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有实效。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纵观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做了详实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借鉴。诸如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方法,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

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本课题就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提出的。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新课程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操作途径、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设计:就是对数学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的供下一步进行有效教学的行动方案,做出有效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有效教学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就是教学设计。

要进行有效数学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等

方面之后,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流程做出一个行动方案。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特别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预期效果等都做一个可供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行动方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有效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有效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有效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教材及教师用书,梳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中所蕴涵的内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主客观原因及因素,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行动研究法。将梳理而得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途径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分析效果后,修整再应用于实践,科学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途径、方法体系,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3、案例实验法:积极尝试实验,开展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活动。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加以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4.7—2014.9) 主要工作:

1、确立课题,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申报课题并立项。

2、组织实验队伍,确定研究制度、措施、办法,拟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2014.9—2016.12) 主要工作:

第一步(20114.9——2015.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学习,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

(2)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收集典型案例,积累研究资料,写出初步研究效果分析报告。确定下一

步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实施方案。

第二步(2016.1——2016.12)

(1)在小结中期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实践研究。

(2)继续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写好教学随记,积累研究资料,写出效果分析报告。

(3)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

(4)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2017.1—2017.7) 主要工作:

(1)展示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举办观摩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汇报。)

(2)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做好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形成优秀案例集和指导手册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成果逐步加以推广。

五、课题组成员及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负责课题的选题、上报立项、开题报告、课

题研究实施方案、阶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的收集、整理,阶段研究报告分析;“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

成员及分工:

李伏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开题、研究、结题工作的准备、工作分工;具体的实践研究等。

王丽:组织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讲座;分析,梳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因素,撰写分析报告;“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数与代数”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案列分析等。

闫红梅、朱国栋:“图形与几何”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图形与几何”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金丽琴、尚学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统计与概率”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孙桂英、杜小娟:“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综合与实践”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课题组成员均参加实践研究,承担观摩课、研讨课等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积累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随笔、反思、课堂实录等。

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论文、反思、随笔等由全体课题组成员承担。每位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还需完成课题研究的其它相关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旨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够熟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成能够对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集或论文,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能够面向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其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果呈现形式: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典型案例集、优秀论文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教师教学随笔、有效教学设计反思、典型教学设计展示的课堂实录、音响视频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曾参与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着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和科研经历;课题组成

员:闫红梅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王丽、金丽琴为吴忠市级骨干教师、朱国栋、孙桂英二人为青铜峡市级骨干教师。课题组教师都参与过区、地、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都属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李伏晗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作为教导主任能身体力行参加研究活动,对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有积极的影响和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欧阳芬,吴快华,谭立义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0.1

4、吕世虎,陈清荣,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6、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

7、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

8、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15篇: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过程

27、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

2、

3、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等词语。 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小黑板2块 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板书:做事

师:这个词谁会读?说说它的意思?举例说说。

是啊,每个人的工作不同,他每天做的事就不同。例如我,当老师的,每天做什么事?(教书)。再比如说你们,做学生的,每天做什么事?(学习:听课,写作业„„)。还比如医生,每天做什么事?(治病救人)。歌唱家呢?(唱歌)渔民?(打渔)„„

不管我们每天做的事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追求?(把事做好、做成功)

板书:求成

师:医生想把病人治好;交警叔叔想把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园丁们希望自己花圃里的花儿竞相开放;接下来颜老师也想把这节公开课上好,不过需要你们的配合,成吗?„„那好,咱们开始上课。

一、识记生字词,书写生字

师:刚才咱们说了做学生的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可多了。听老师讲课、写生字、读生词、有感情朗读„„现在有件事要你们做了,看谁做得好。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巴望、焦急、喘气、总算、一大截 .....谁来读一读?(这件事你做得很好)谁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带点的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件事你也做得很好)谁来说说哪个带点的字最难写,你要提醒大家写的时候注意哪些笔画。(这件事你做得特别好)看我写得怎么样?

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师:现在请每个小朋友在书上的田字格里书写这四个字,特别要把刚才同学提醒过的笔画写好。

学生在课文后的田字格里写生字,师巡视。

师:这几件事大家都做成了,做成事情的感觉特别好。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想做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也想把他的事情做好。那么他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的?谁预习了课文告诉老师。(农夫,种田)农夫想要的成功是什么?(禾苗长大,粮食大丰收)这位农夫啊,为了求成,为了让禾苗快快长大,用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正音(yà)

师:这个词的意思我不太理解呢,哪个小朋友能解释给我听呢?什么叫“揠苗助长”啊?

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谁也知道?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预设:假如学生都说不来的话,老师:不知道?没关系,等会学了课文保管你们全知道。)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查工具书理解词语也是个好办法;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更是个好方法;联系插图、问爸爸妈妈„„都是好方法。老师不得不夸咱们二(?)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啊!)

二、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

师:他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找找答案。看看哪个自然段写了。

指名说,念第一自然段。

师:因为他种了禾苗后心情怎样?(非常着急,希望禾苗快快长大。) 板书:急

师:请小朋友们从第一自然段里找一找,哪些词语能看出他急切的心情。 巴望:找个词代替它(希望、渴望、)

天天:什么叫天天?(今天去看,明天去看,后天去看,每天都去看。)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想,读到“巴望”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同学们真会想象。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就好象看到书中人的影子了。这就叫读到书里去了。

师:农夫那么着急,你能不能把他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呢? 出示小黑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出示小黑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想和他们比一比,你们来当当小评委吧。 师读,故意漏掉“好像”“焦急地”

生发现了,师:“这2个词漏了要紧吗?句子的意思还一样吗? 出示小黑板:

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2、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好像”一点儿没长高,并不是真的没长高,只是感觉没长高。去掉后,就表示真的没长高。意思变了。)

(去掉“焦急地”就不能体现农夫焦急的心情。有可能农夫是在田里散步呢。)

三、明白农夫的愚蠢做法违反规律

正是因为他那么着急地想要禾苗快快长大,所以才想了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来帮忙。我们看图:

出示挂图。请大家看这幅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师:他是怎么拔的?

(一棵一棵往高了拔、从中午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力气都没了。 师;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生:(低头、喘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伸着腿,两手无力地垂着) 师:谁来带着筋疲力尽的感觉读读农夫说的话? 出示小黑板: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请问农夫(刚才扮演农夫的同学),你除了累,还有什么感觉吗?(很高兴)

师:为什么?(因为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师:能把你的高兴表现出来吗? 生:读农夫说的话(第3自然段)

师:这位农夫费了这么大的劲,到底禾苗长高了没有呢?结果怎么样了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禾苗怎么会枯死的?

(禾苗是慢慢长高慢慢长大的,这是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规律。 师: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太阳东升西落是规律。人们白天做事,晚上休息是规律。蛇啊狗熊啊青蛙啊到了冬天就要冬眠是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事情就会一团糟。

师:我们能不能白天睡大觉,晚上出来活动?你生病了,医生能不能为了让你快点好一着急让你一天把5天的药吃下去?如果违反了事物的规律,有些时候事情会不可收拾,甚至危及生命呢。

师:现在听颜老师读第4段,小朋友们想,想什么呢?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回去会对爸爸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爸爸又会说些什么呢?

师扮演农夫,指名扮演农夫的儿子。对话阐述道理。 师:俺么这个农夫到底错在哪里呢? 生:违反禾苗生长规律。(板书:违反规律) 生:急于求成。 板书:违反 不能

四、拓展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例子?

生:有。我家养的金鱼,我总怕他没吃饱,天天给它喂食,结果金鱼胀死了。 生:小学生做初中生的作业。

生:我家养的花还是花骨朵的时候,我觉得太慢,就用手去掰,结果花黄了,后来就掉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我们就叫它寓言。

作业布置: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揠 苗 助 长

急于求成

做事 不能

违反规律

第16篇:化工过程设计作业

化工学院 2012级 生物工程1班 李轩 3012207252 天津市南港化工生态园区的构建方案

一.设计项目简介 二.设计内容分析

1.年生产能力1750万吨石油炼制 2.乙烯生产能力123万吨 3.聚乙烯(PE)生产能力16万吨

4.聚丙烯6万吨

5.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能力3.3/6.3万吨/年 6.对苯二甲酸生产能力30万吨/年 7.纯苯14万吨

8.聚碳酸酯工程塑料(PC)生产能力20万吨 三.合成工艺流程分析和选择及草图绘制 四.安全性与生态性分析

五.物质集成链、能量链与产品链和资源设备信息共享 六.系统稳定与区域整合

一.设计项目简介

天津市南港工业区是以发展石油化工、冶金及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现代港口物流业为支撑,建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工业港区。 南港工业区化工生态工业园的设计生产能力为:  年炼油生产能力1750万吨  乙烯生产能力123万吨  聚乙烯生产能力16万吨  聚丙烯6万吨

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能力3.3/6.3万吨  对苯二甲酸生产能力30万吨  纯苯14万吨

 聚碳酸酯工程塑料(PC)生产能力20万吨

结合化工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所讲内容,提出南港化工生态工业园区(优化的产业链、能量链与产品链)的构建方案,以尽可能达到节能降耗减排(二氧化碳等废气)、原子经济性(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等)、零排放(环境友好)目标。 二.设计内容分析

不难看出,南港区化工项目是以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为主导的,而且石油化工的原料主要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所得到的石油馏分和炼厂气。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石油炼制为起点,将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进行联合,组成石油、化工联合工业园区,利用燃油厂

提供的馏分油、炼厂气为原料,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

1.年生产能力1750万吨石油炼制

在不同的地域出产的原油中,各组烃类含量相差较大,在同一种原油中,各组烃类在各个馏分中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并且原油的组成和性质对石油化工生产影响很大,对于以烯烃及其衍生物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应尽量选用富含直链烷烃的烷基原油作原料,而不宜用环烷基原油。我国所产石油大多属于直链烷烃石油,对于提高烯烃及其衍生物生产率大有裨益。 ⑴原油一次加工 ①原油预处理

原油中含有少量的泥沙和铁锈等固体杂质以及水和各种油溶性盐等。为了减少石油炼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稳定蒸馏塔内蒸馏操作减轻对钢质蒸馏塔的腐蚀及管路的结盐堵塞,并减少二次加工过程的影响,必须对原油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 ②原油的常压蒸馏

在常压下,将原有预热至200—240℃后送入初馏塔,塔顶蒸出大部分轻汽油,塔底油送至常压加热炉加热至360—370℃进入常压塔。常压塔塔顶汽油馏分与初馏塔的轻汽油合并,称为直馏汽油,可作为催化重整生产芳烃的原料,也是裂解制取乙烯的重要原料。从常压塔侧线出抽出其他不同沸点范围的馏分:航空煤油馏分,轻柴油馏分,重柴油馏分。

③原油的减压蒸馏

常压塔底产物是常压重油。要想从重油中分离出裂化原料和润滑油馏分等各种高沸点馏分,且不破坏产品的质量和收率,就必须对其进行减压蒸馏,是高沸点馏分在较低的温度下汽化,以避免高沸点馏分的分解。 ⑵原油二次加工

原油的二次加工有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烷基化、油品加氢精制、电化学精制以及润滑油加工装置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轻质油收率,提高油品质量,增加油品品种以及提高炼油厂的经济效益。通过二次加工,主要可获得各种小分子烃类。原油常、减压蒸馏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⑶原油三次加工

三次加工主要是件炼厂气进一步加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各种化学品的过程,包括石油烃烷基化、异构化、烯烃叠合等。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炼油产和石油化工厂联合,组成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利用燃油厂提供的馏分油、炼厂气为原料,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 ⑷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考虑使原油依次经过初馏塔、常压加热炉、常压塔、减压加热炉、减压塔,依次完成对原油的预处理、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并对各馏分进行相应的产品化处理,得到直馏汽油、石脑油、航空煤油、轻柴油、重柴油、及减压渣油。其中石脑油引到石油化工厂进行脱硫、催化重整后,可分离得到苯、甲苯、二甲苯、氢气以及重整汽油直馏煤油和直馏柴油的部分流股引出进行裂解后,也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以及小分子烯烃,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作为原料使用。另外,通过对其他馏分如减压柴油、炼厂气等的二次加工可以得到各种所需的烃类产品。

⒉乙烯生产能力123万吨

乙烯可通过直馏汽油、直馏煤油等馏分的裂解、分离处理得到。考虑到要达到123万吨/年的乙烯生产能力,以及16万吨的聚乙烯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必须要达到乙烯的实际生产能力要达到139万吨/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量,而且是在175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可将减压柴油进行加氢处理,然后再催化裂解生产乙烯。

另外,聚丙烯生产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原料丙烯也可通过与乙

烯生产类似的途径制得,只是在分离过程中的分离条件略有区别。

烃类裂解是石油系原料中的较大分子的烃类在高温下发生断链反应和脱氢反应生成较小分子的乙烯和丙烯的过程。它包括脱氢、断链、异构化、脱氢环化、芳构化、脱烷基化、聚合、缩合和焦化等诸多反应,十分复杂,所以裂解是许多化学反应的综合过程。一般通过烃类裂解过程的一次反应高温裂解实现乙烯和丙烯的生产,主要包括烷烃的断链反应、脱氢反应,烯烃的断链反应,以及环烷烃的开环裂解反应。 3.聚乙烯(PE)生产能力16万吨

聚乙烯树脂(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在工业、农业、包装以及日常工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在各工艺技术并存的同时,新技术不断涌现。PE主要合成工艺比较详见表 1。

表1列出了4种有竞争力的PE生产工艺——高压法、淤浆法、溶液法及气相法。综合比较看出:高压法需特别技术与设备,操作压力高(150~400MPa),投资大,近年来尽管LDPE市场受LLDPE冲击,但LDPE以其透光性、柔软性及加工性好仍具有一定竞争力,其工艺技术仍在开发之中。淤浆法和溶液法都使用溶剂,生产成本高,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淤浆聚合中的一些低密度聚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大,溶胀后使反应体系粘度增大,导致操作困难溶液法生产高分子量产品时溶液粘度增大,搅拌困难,限制

了生产能力的提高。气相流化床工艺由于不受溶液法中粘度的限制和淤浆法中溶解度的限制、投资和操作费用低、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低、产品范围广、操作弹性大等优点而发展迅速,目前新建装置约70%采用气相法工艺。这是PE工艺的发展方向。

流化床工艺可生产HDPE和LLDPE,尤其是LLDPE在主链旁生成短支链,结晶度比LDPE高,填补了HDPE和LDPE之间的性能空白带,LLDPE与LDPE相比有优异的抗刺穿性、抗冲击性及抗拉伸性能,可广泛用于薄膜,如包装、衬里膜及农膜。另外LLDPE比LDPE抗撕裂强度高,可用于模塑及管材等领域故LLDPE在近20年来消费量增长迅速。气相流化床工艺可生产熔融流动指数 (MFI从100)和密度(890~970kg/m3)范围非常宽的产品,从70年代初开始迅速成为PE主导工艺,目前(2000年),单线最大生产能力已达0.45Mt/a。因此从上述PE工艺比较看出,气相流化床工艺是PE工艺中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工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之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其市场竞争力将更强。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聚乙烯生产工艺确定为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的气相流化床工艺。 4.聚丙烯6万吨

聚丙烯树脂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热塑性树脂之一,全球消费量目前仅次于线形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不但加快了PP装置的投资建设也推动了PP技术的开发这些开发主要集中于新催化剂、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

⑴催化剂技术进展发挥先导作用 ①传统催化剂

传统的聚丙烯催化剂如Ziegler-Natta催化剂一直在不断发展。Z/N催化剂近期的主要发展是拓宽Z/N催化剂体系的产品范围和开发给电子体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能够在反应器中不经减黏裂化得到高熔融流动指数(MFR)的产品;通过改进催化剂,提高聚合物的结晶性和等规度;生产刚性更好的产品;降低产品的热封温度;改进光学性能;采用两段聚合双峰树脂生产技术使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更宽,使产品具有最优的刚性和抗冲击性能的综合性能;用两个均聚反应器组成的反应器体系可以生产分散度为3.2~10的产品;产品的挠曲模量可以达到2300MPa以上。

另外,传统Z/N催化剂和茂金属的混合催化剂体系也将有所发展,目前的主要发展是在单个反应器中生产双峰分布或多峰分布的树脂,工艺更容易控制,分子量分布更稳定共聚产品的柔韧性更好。 ②茂金属催化剂

茂金属催化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受关注的烯烃聚合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的工业化为生产物理机械性能明显改进的聚丙烯树脂创造了条件如可生产超刚性等规聚丙烯、高透明的间规聚丙烯、等规聚丙烯和间规聚丙烯的共混物及超高性能的聚丙烯抗冲共聚物。

③非茂金属单活性中心催化剂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非茂金属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由于具有合成相对简单,产率高且有利于降低催化剂成本,可以生产多种聚烯烃产品的特点,预计将是今后若干年的研究热点。 ⑵聚合工艺向简化流程方向发展

自1957年聚丙烯商业化投产以来,聚丙烯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及产品应用的不断开发,使聚丙烯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有活力的聚合物之一。在70~80年代开发了高活性和高等规度的催化剂,使聚丙烯工艺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简化了流程,省去了脱除催化剂残渣和副产品无规聚合物等工序。同时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的改进使装置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企业效益不断改善,世界上许多聚丙烯工业公司都发展了自己的专有技术。PP生产工艺主要分为淤浆法,本体法、气相法及液相本体和气相相结合的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前,占主导地位的PP工艺是溶剂淤浆聚合工艺,但目前溶剂淤浆法由于工艺长,操作复杂和能耗高等原因已被逐渐淘汰,而气相和本体法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新上的PP装置几乎90%以上都是气相和本体聚合工艺,而这些气相和本体聚合工艺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大型化,目前各工艺大都接近40×10t/a的生产能力;另一个就是不断优化工艺流程、设备布置和控制系统使工艺投资更低、产品质量更好,产品单耗和能耗更低。

下面表2是对几种典型工艺及其最新进展进行分析。

生产装置大型化减低能耗和最大限度生产高性能化的产品,是PP成套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考虑到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减低PP产品的能耗和单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艺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合理、确保健康、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宜选用气相本体法进行合成。 5.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能力3.3/6.3万吨/年 ⑴环氧乙烷合成

工业上生产环氧乙烷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氯醇法,其二是乙烯直接氧化法。氯醇法于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淘汰,目前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少量生产。乙烯直接氧化法又分为空气氧化

法及氧气氧化法,由于氧气氧化法具有环氧乙烷收率高,成本低,装置投资少等优点,逐渐取代了空气氧化法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工业生产环氧乙烷方法。因此,在这里,考虑到绿色环保的因素,我们直接排除对氯醇法的考虑,使用氧气氧化法进行生产。考虑到后面乙二醇的生产是以环氧乙烷为原料进行的,故应使环氧乙烷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8万吨。

乙烯气化过程可分为深度氧化及有选择性的氧化两种反应,前者直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后者可有选择地氧化成环氧乙烷,所适用的催化剂为银。在银催化剂作用下乙烯有选择性地发生氧化反应其主副反应如下:

乙烯氧化是强放热反应,尤其深度氧化反应,为选择性氧化反

应放热的十多倍。因此催化剂的选择性非常重要,否则会因副反应进行而引起操作条件的恶化,甚至变得无法控制,造成反应器“飞温”事故。

在乙始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的生产工艺中原料乙烯消耗占环氧乙烷生产成本的2/3,因此,降低乙烯消耗,或者说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是提高过程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致力于银催化剂的研究,包括活性组分、制造方法、载体、测试评价方法等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 ⑵乙二醇合成

乙二醇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原料,是乙烯的重要衍生物之一,也是二元醉中产量最大的产品,其用途很广泛,是生产合成纤维、塑料、油漆、胶黏剂、表面活性剂、炸药等产品不可缺少的物质,也可直接用作溶剂、防冻剂等。

生产乙二醇有很多途径,可采用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生产,通常以乙烯和合成气为原料。以乙烯为原料常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氯乙烷、氯乙醇、环氧乙烷、乙二醇单醋酸酯,乙二醇二醋酸酯等物质,通过它们的水解即可得乙二醇。亦可由合成气(CO,H2)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乙二醇。

由乙烯直接氧化生产环氧乙烷,再由环氧乙烷催化水合生产乙二醇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生产乙二醇的方法。但这条工艺路线由于乙烯氧化生成环氧乙烷的选择性较低,使乙烯的消耗定额高,而且进一步提高选择性的困难较大。因而随着合成

纤维及塑料生产的迅速发展,对乙二醇需要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由于石油资源的限制及石油价格的上涨,促进了以合成气为原料生产技术的开发,从目前研究情况看,许多合成乙二醇的过程均可与传统的乙烯直接氧化再水合的工艺相争。结合本生产项目的实际,在前面的工艺步骤中已经制备出环氧乙烷,因此考虑直接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直接水合生产乙二醇。 在液相中,环氧乙烷与水反应即可生成乙二醇:

在通常条件下,此反应进行得很慢,无工业价值,要使反应较快进行,就必须升温或使用催化剂。目前环氧乙烷催化水合生产乙二醇的方法主要有:液相酸催化水合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水合法,加压水合法等。

6.对苯二甲酸生产能力30万吨/年

对苯二甲酸(TA)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和聚酯工业生产中。TA工业上传统生产方法主要以对二甲苯为原料、金属卤化物为催化剂的液相空气氧化技术,但此技术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且卤化物腐蚀设备。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相继开发了几种非硝酸氧化法合成TA的新工艺,例如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杜邦聚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在超临界水中从对二甲苯生产TA的连续法绿色工艺。

下面首先就当前主要的对苯二甲酸的合成方法作简要说明。

上述合成方法中,有几种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的合成TA方法,还有几种是以其它原料合成TA的方法。其中液相氧化法技术已日趋成熟,是现在主要工业生产方法,缺点是使用了有毒催化剂,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

加氢精制法特点是溶剂损失很小,能有效控制结晶的粒径大小,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质量稳定。该方法是目前世界上TA生

产的主要方法,目前装置产能占世界TA总量的80%以上。

精密氧化法的缺点是溶剂醋酸(HAc)的消耗量比较大。其生产的MTA用于生产聚酯,对聚合反应要求较高,要添加某些助剂来封闭醛基。

超临界法使用无毒溶剂代替环境不友好的有机溶剂,是实现绿色化学的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以前对合成TA的经济性评估有又很多,Jennifer等对高温水中合成对苯二甲酸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做了最新评估。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的总投资基本相同。但由于高温水氧化法可以减少污染物(如溴)的排放,所以它作为乙酸法合成对苯二甲酸的替代法前景非常乐观。消极的方面,基于超临界水的过程涉及高温水,需要动力成本消耗,还存在反应器材料的腐蚀问题,而且如果将这个过程用于商业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必须使得对苯二甲酸的收率高于文献报道的值。

生物酶氧化法优势在于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且几乎不产生废物,前景非常乐观,但需要克服一些技术上的困难。现行合成TA所用的无机催化剂都是在高温高压的操作条件下,而且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物。而酶氧化法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且几乎不产生废物。但生物转化对二甲苯的现行系统还不能工业化,它存在两个缺点:1)理论上的限制就是对二甲苯的第二个甲基不能被氧化,过氧化氢会减弱CPO的活性:2)系统中的对二甲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小。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技术上的困难在将来有可能被克服。

本项目中要实现对苯二甲酸年产量30万吨的设计,本着经济合理并且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宜选择加氢精制法进行合成。该工艺以石油炼制二次加工裂解抽提出的对甲苯为原料,分为粗对苯二甲酸生产(即图2中的步骤3a)及其精制(即图2中的步骤4)两部分。它是以Co2+-Mn2+-Br—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空气为氧化剂,将对二甲苯氧化成对苯二甲酸。在对二甲苯生成TA同时,还产生了一部分副产品,如4—羧基苯甲醛(4-CBA)、对甲苯甲酸、苯甲酸和间苯二甲酸等,所有这些杂质除4-CBA以外都经过结晶、过滤处理除掉。精制段是以水为溶剂,将杂质4-CBA加氢催化转化成产品TA。由于加氢精制法成为合成对苯二甲酸的主要工业方法,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对此法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研究,因此在技术上、设备上更加成熟可行。 ⒎纯苯14万吨

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产量大,来源广泛。现在工业上有多种生产苯的方法,其一为煤炼焦过程副产的轻焦油,历史上曾是唯一的工业来源,随着苯的需要量增加,石油苯的出现,煤焦油苯已降为次要地位。

原油中仅含有少量的苯及其它芳烃,没有分离的价值,石油必须经各种加工后才能得到含苯等芳烃的馏分,再经分离提纯得到高纯度的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催化重整过程及由石油馏分裂解生产乙烯过程副产焦油分离苯。

石油芳烃是目前及将来相当长时期内苯的主要来源,其中以

催化重整生产芳烃为主要工艺。但催化重整生成的芳烃中苯的收率较低,甲苯及二甲苯的收率较高,催化重整的发展规模常受到直馏汽油供应量的限制。因此,各炼油厂多利用二次加工汽油加氢处理后作为催化重整的原料以扩大其原料来源,以期增产芳烃。与此同时在连续催化重整技术的基础上催化芳构化技术应运而生,其特点是可以利用丙烷、丁烷等轻质烃、以及劣质油品生产芳烃,从而大大扩大了石油芳烃的原料来源。

其次是乙烯工厂的副产裂解焦油,其中苯含量较其它芳烃高。生产乙烯的原料和裂解条件不同,乙烯收率不同,裂解焦油的组成以及苯等芳烃收率也不同。因此,苯的来源和规模受到乙烯装置裂解原料的制约。裂解焦油组成复杂,含不饱和化合物较多,必须经过加氢才能作为进一步分离芳烃或脱烷基制苯的原料。

苯和二甲苯是芳烃中需要量较大的产品,甲苯则较少,因此甲苯脱烷基歧化将其转化为苯和二甲苯,满足了市场的需要。甲苯脱烷基制苯有热脱烷基法与催化脱烷基法。热脱烷基法反应温度较高,过程无需催化剂,空速大、反应器体积小,运转周期长,可达一年以上,对原料的适应性强,允许原料中芳烃含量可低达30%,补充氢的杂质含量不受限制,氢耗低,产品苯的纯度高,因此较催化脱烷基优越,广泛被采用。

甲苯歧化及烷基转移虽增加二甲苯的收率,但却减少了苯的收率,因此要考虑二者间的供需平衡,实现本项目中苯的生产需

求和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中对二甲苯的需求。 ⒏聚碳酸酯工程塑料(PC)生产能力20万吨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能、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抗张强度、抗弯曲强度、伸长率和刚性,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在-100℃~140℃温度范围内使用,电性能优良、吸水率低、透光性好。由于性能优异,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已进入到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械、医疗保健、家庭用品等领域,而且正迅速地扩展到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光盘等高新技术领域,尤其在光盘的应用上发展更快。

PC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使用光气的生产工艺。第二类是完全不使用光气的生产工艺。截止2004年底,全世界PC总生产能力接近3.0Mt/a。其中,光气法PC生产工艺约占总生产能力的90%。除美国GE公司少部分生产装置(生产能力约170kt/a)和中国台湾奇美公司65kt/a生产装置外,世界其他PC生产装置全部使用光气作为生产原料。但该方法要使用剧毒的光气 (COCl2),而且还有许多环境和经济方面的不足,不符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潮流。

近年来,全世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各国都相继颁布了更为严厉的环保法规,相应的排放标准也更为苛刻,光气法必然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发展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合成方法,成为绿色化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南港化工生态工业园区新上马的年产20万吨超大规模双酚A型聚碳酸酯项目,环保问题不容忽视。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友好以及安全生产的宗旨,我们应该选取更为绿色的非光气法生产工艺。下面就对非光气法生产工艺作简要阐述。

以碳酸二甲酯(DMC)和苯酚作为原料生产DPC,可以完全避免使用剧毒的光气。反应式如下所示:

反应在串连的双塔中进行。苯酚从第一塔的中上部进料,新鲜的DMC以及从第二塔循环回来的部分物料混合后在中下部进料,通过反应精馏,在第一塔的底部采出甲基苯基碳酸酯进入第二塔中部,甲醇和少量DMC由第一塔上部蒸出。在第二塔中,甲基苯基碳酸酯经过自身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的DPC由塔底抽出,DMC从塔顶抽出后循环回第一塔重新参加反应。

其中DPC的原料DMC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有酯交换法和甲醇羰基氧化法。

酯交换法是以CO2为原料生产PC的工艺流程:先以CO

2、环氧乙烷为原料,在气相条件下,通过高压和催化剂作用生产碳酸乙烯酯(EC),然后EC和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生产DMC。DMC再和苯酚进行酯交换反应生产DPC,副产物乙二醇可以作为聚合级PC原料出售。反应式如下所示:

该工艺已有生产能力约65kt/a的工业装置(2006年,以DMC计),原料CO2可以是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装置的副产物。除此之外,乙二醇通过此方法生产,与传统的蒸馏提纯工艺相比,可以节约大量蒸汽耗量。

非光气法PC工艺完全摆脱使用剧毒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同时聚合阶段采用本体聚合,不用溶剂,主要原料是CO(来自气化装置)、CO2(来自乙二醇排放气),具有成本低、容易得到等优点。主要缺点是,由于后期的熔融缩聚反应时体系黏度逐渐增大。导致体系中小分子物质排放困难,因此设备较复杂,工艺操作要求高。

甲醇羰基氧化法是以CO和甲醇为原料,通过甲醇羰基氧化法生产DMC。

甲醇羰基氧化法的成熟工艺有意大利Enichem公司的液相催化工艺和日本宇部公司气相催化工艺,催化剂分别是CuC12和CuC

12、NO。液相工艺的主要缺点是设备腐蚀问题,甲醇最大转化率98%;气相工艺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甲醇转化接近100%。GE公司的非光气法PC装置采用以CO为原料合

成DMC的工艺,然后再合成DPC,最后通过DPC和双酚A熔融缩聚反应生产PC。

综合考虑项目生产实际以及绿色生产的要求,我们决定应该采用非关起发进行生产。以碳酸二甲酯(DMC)和苯酚作为原料生产DPC,而DMC的生产工艺宜采用酯交换法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前面环氧乙烷的合成。

三.合成工艺流程分析和选择及草图绘制

下面对各产物的合成工艺逐个列出。

四.安全性与生态性分析

生态工业技术的开发应该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资源化原则这三个原则。

减量化原则注重将产品灵活化,根据消费的功能需求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出性能更好、更加“灵巧”的产品或技术,以此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减量化原则中,要遵循物质转化中低物耗、低能耗工艺优先的原则,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再利用原则指的是重要元素在工业系统中的循环代谢。如通过化学加工,将副产物分解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再资源化原则是针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而言。

所以一个生态化工项目或者园区的“静脉产业”建设是十分

重要的,“谁制造,谁分解;谁销售,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等理念的推进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作为解决废弃物快速增长的一个良好途径,静脉产业应当在新上马的南港化工项目中得到充分应用,以有利于生态化工建设。

在生态化工园区的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元素代谢与物质循环、工业共生、柔性、演变进化、能量集成、水集成、关键链结技术、与自然生态协调、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对南港生态工业系统的生态产业链进行定量的分析与比较,得到平均路径长度、原子利 用率、共生效益、柔性指数、生态生产力等一系列生态系统特性指标,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生态工业分析方法和指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已有的生态化工园区的建设经验及案例,完成南港生态化工建设。

在前面的工艺分析中,已经在简要的分析基础上挑选出了较为适宜的产品合成路线。在对各合成路线进行深入开发试验分析之后,再通盘考虑园区的产品物料网络建设,以及热交换网络的建设。并且在网络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同步考虑到经济合理、技

术可行、环境友好等诸多因素。

五.物质集成链、能量链与产品链和资源设备信息共享 1.物质集成链、能量链与产品链

构建产业链,整个生产过程形成“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流动,尽量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这样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通过加强上下游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生产单位的竞争力。同时,园区内布局的网络化和集中化,不仅大大节约了工业用地,而且能够产生极大的集聚效应。

在石化产业方面,南港工业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聚酯化纤、精细化工和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30条产品链,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原油、成品油国家战略储备库和商业储备库,储备能力达到2000万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和10个百万吨级通用树脂、工程塑料项目。

例如:

⑴环氧乙烷产业链:包括乙二醇醚、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乙醇胺、甲硝唑等4个系列5套装置。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是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也是一种新型的化纤原料,其纤维制品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尺寸稳定性和染色性能,在服装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尚无工业生产装置。

⑵生物质乙烯产业链:包括乙醇制乙烯、OCT、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4个系列。采用生物质发酵制得的乙醇为原料制乙烯,在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其竞争力将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显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无毒,是绿色环保型产品,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建筑、纺织、农用薄膜、汽车、包装、鞋业、电子等领域。

⑶丙烯产业链:包括聚碳酸酯、ABS、环氧氯丙烷及其衍生物等三个系列。其中:聚碳酸酯作为综合性能优良的非晶型热塑性树脂,是发展最快的工程塑料之一。ABS树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这两个品种在汽车、建材、电子电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等等。

这种可以将生产丙烯腈产生的废气氢氰酸,用于生产重要的

化工中间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将乙烯装置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用于生产工程塑料和聚碳酸酯。整合特定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在生产的源头投入资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中游企业的资源,把中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下游企业的资源,直到园区生产末端废弃物趋向零排放。

不同生产单位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废弃物交换构成互惠共生的产业链。这是生态园区的本质特征,能够解决传统园区中由于各单位生产过程相互独立造成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的问题。生态园区中没有真正的废弃物,通过横向耦合,上游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下游生产单位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各生产单位之间形成共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能量多级利用,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园区企业及产业进行重新设计,将非生态企业及没有完全实现内部耦合的生态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在园区层面降低资源的整体消耗水平。同时,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和废弃物交换的产业共生网络,最终能够实现区域废弃物的“零排放”,减轻区域环境治理的压力。

水系统集成:这里特意把它提出来,是想强调生态园区,节能减排,节约用水和高效率的用水时极其必要的。水系统集成也可视为上述物质集成的一个特例。生态工业园区中,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

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在水的多用途使用时,有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水处理,以除去进水中的有害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尽量提高水的纯净度。

处理后的水再回用于同一工段,或用于质量要求低一级的用水。水处理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情形采用冷却、分离、过滤、超滤、反渗透、消毒、沉淀、生物处理、湿地处理等工艺。

与此同时,园区也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园区总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减少50%。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种途径是热电联产。我国的热电联产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园区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业锅炉或改造中低压凝汽机组为热电联产,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把热电厂产生的大量灰渣作为生产水泥或新型建筑材料

的原料;将通常用作燃料使用的乙烯焦油,用于提取萘等重要化工原料。

要极大程度上达到物质集成,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可以建立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负责各企业物资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 2.资源设备信息共享

改变企业各自建设配套设施的传统模式,坚持公用工程一体化建设原则,通过建设工业气体中心、自来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固体废物处理中心等公用工程“岛”,做到集中供热、供水、排污、供气和废物处理,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

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

(1)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南港工业区将规划建设“水电汽气污”多联产循环经济公用工程岛,充分依托大港油田现有配套设施,实现公用工程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2) 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运输和交通设备

(3) 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 (4) 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 (5) 培训设施等。

信息交换系统,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主要是提供园区信息管理系统,便于物质和能量在园区、周围社区和区域内进行流动和交换;通过示范、宣贯等手段,扮演教育和营销角色,以宣传生态工业原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法规,克服生态工业运行的障碍;提供有关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废物最小化、清洁生产技术和应急反应等的指南和建议。

六.系统稳定与区域整合

生态园区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保持自身稳定。与传统园区相比,生态园区在面临资源供应、市场需求以及外界环境随机波动时具有较大的弹性,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它不断吸收新的生产单位来填补园区产业链上的空缺,设立面向管理者、技术人员等培训体系,也进一步

提高了生态园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要通过与周边区域资源、环境的耦合,融入到区域发展的生态和经济网络之中,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带动协调发展:生态园区作为整个区域系统的一员,不仅注重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且强调与所在区域的总体发展紧密相连。生态园区通过自身产业的建设能够带动区域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共同进步,从而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园区能够改善区域环境,同时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类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园区还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文化的进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作用

尽可能将园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第17篇: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因此,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这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坏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这是我的几点肤浅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第18篇:品德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熟悉的街道,校园拍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课件,孩子们看到自己在熟悉的环境,肯定会忍不住纷纷向同学介绍起自己上学的路线,自己家就在哪条街道上。然后,我就再指着校园问,这是什么地方?孩子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学校的名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个环节的设计,较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后面学习作情感铺垫。

(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首先把住在附近的同学分成小组,在图上找出自己家所在的马路,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再把小巷的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来考察孩子对学校附近环境的熟悉程度与自己家的位置。这个设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跟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孩子们都乐于参与。在写写贴贴中,他们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又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活动二:做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家的具体位置和走法。这个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喜欢的。通过这个活动,既能让小孩子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住址,又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淡化说教,追求无痕的作用。

(三)参加游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一种活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红绿灯”的游戏。游戏中我让几个同学扮演行人,几个同学扮演汽车,让他们按照红绿灯的指示通过马路,其他同学认真地看他们做游戏,然后请学生们说一说谁做得对。通过这个游戏,使孩子们加深了“绿灯走,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基本交通安全规则的理解。

(四)判断对比,巩固提高

在课堂上,我以教材图片作为引子,用演一演,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展开教学。演——不按顺序上车和放学后到同学家玩游戏机。表演完毕后,让孩子们议一议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最后,再让孩子们说一说上、下学还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地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同时使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种子悄悄地种植于学生心中了。

(五)读交通安全歌,升华情感

拍手歌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诵读方式,并且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非常符合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拍手的形式多样,可以自己拍,也可以互相拍。在边拍边诵读安全行路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生命,自觉遵守交通安全守则。

(六)活动延伸

为了扩大孩子们实践的空间,我将活动我将活动拓展到生活中,引导孩子们找出既安全,又快捷的上学路线图,并在家长的帮助下画出来。

板书设计

课件

第19篇: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1:优质课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案

执教者:王建锋

一、教材分析:

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内容的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篇幅较少,但其的重要性与困难度都很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整节课知识性较强。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去审视生命现象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先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以及3d动画以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过程来龙去脉的兴趣,从而引入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讲解。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方法讲解,学生再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模拟动画、图示步骤,能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2.通过表格比较,能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光合作用的实质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表格,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初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难

点: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2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光反应的第一个阶段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

2、过程: (1)、水的光解 (2)、atp的生成

3、能量: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4、要点:吸收的光能去路有二,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

二、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过程:(1)、co2的固定 (2)、atp的水解

(3)、c3的还原和c5的重新形成

3、能量: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3

4、要点:整个过程需酶且c5可以重新形成 三: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变化:光能——有机物中化学能 物质变化:无机物——糖类等有机物 扩展: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p105

2、原理:硝化细菌

3、要点:能源是化学能;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4 篇2: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设计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三维一体教学目标

1、

2、

3、

能自主画出光合作用的过程,描述出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尝试学会自主分析,深度挖掘书本上的知识。

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同时建构起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1、

2、

3、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确立依据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选择:讲解法、合作探究

1、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讲解法教学与合作探究教学相结

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复杂,因此主要采用讲解法是学生光合作用的过程,步步分析,理清知识联系,便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讲解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使他们能自主得出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物质与能量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能力,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学过程

五、教学小结和反思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学目标达成,重点难点得到突破,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节教学希望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载体。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有关知识探究很全面,但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完成教学计划所需要的时间比预计时间长了许多,导致后面练习方面时间不够;另外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的分析、讨论、设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有待于多加强训练;还有对课堂生成问题应加强组织讨论,调控的能力,不一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统一结论,但要珍视学生有价值的提问,要敢于适当开放。

六、板书设计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1)

光合作用表达式 co2+h o →

(ch2o)+o2 (2) 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水的光解 2h2o→4[h]+o2 合成地点:内囊体薄膜

物质变化:h2o 能量变化:光→(固定在色素中)→atp(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 co2+c5 →2c3(co2的固定)

c3 →(ch2o)+c5(atp供能) 地点: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atp→有机物(稳定的化学能)

(3) 光合作用的本质

物质方面:合成有机物

无机物(co

2、h2o)→有机物(ch2o) 能量方面:储存能量 atp中 (ch2o)中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篇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概述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以后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课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难点。

我们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在校学生,基本采用教师多媒体集体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

一. 学习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主要包括光合作用的发现,定义,过程,意义四大知识点。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知识完备性、整体性、动态性、多维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其分成:

(1)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

(2)光合作用具体过程及其连续性;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4)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入研究史,探索性实验设计。重构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系

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分析: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应经接触到了生物这门学科,并且大概了解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分析:

高中的学生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点高度,所以高中生在感知,想象,记忆, 思维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能力。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就是指-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信息- 保留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观偏好方式。所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学习风格会有所不同,既有场独立型又有场依存型,既有冲动性又有沉思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他的学习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他们的学习风格有其共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可以自主的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比较高。同时高中生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所以需要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肯定与鼓励。 4.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的分析:

(1)高中生要面对高考,所以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比较强,这种目的推动他们好好学习。 (2)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3)和别人的比较性,不甘于落后别人的挣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4)高中生考试过后都会进行班级以及年级的排名,这种高中排名将学生的成绩公布于众,所以高中生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会促进学生学习

三. 学习目标分析 1.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的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展开对光合作用的教学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具体过程,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参照的理论知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 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 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

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通过多媒体,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布展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

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

的综合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等环节,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

粮食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以及运用网络查询等方式解决

问题,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奥妙。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通过研究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实施,培养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 ? 借助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及动态变化全过程的分析,认识普遍联系、运动变

化、内因与外因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 借助光合作用意义分析,渗透生物学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生命科学价值观

等的教育。

? 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感受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 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 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学习,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

? 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

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 通过试验(含设计)及相关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和运用相关

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的模式和策略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运用地比较普遍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激发学习动机 此次教学活动运用到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启发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和自我反馈教学策略等。 1.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微笑等非语言符号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做好上课的准备和进入学习的情景。 2.复习旧课

利用较少的时间简单地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新陈代谢与酶,atp的知识,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检查前面学习的效果,弥补教学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可以联系新知识的旧知识,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3.讲授新课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结构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和传递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取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回答的方式教师总结的方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4.运用巩固

组织学生课堂练习两道简单的习题,然后讲解答疑。这样运用自我反馈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加强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巩固效果。 5.检查效果

五. 教学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提供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是一种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可见学习环境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例概述: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它会有很多动态的生命活动需要学生掌握,因此老师会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同时还会那一些磨具进行实例演示,创设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媒体组合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特点是:将多媒体与常规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媒体资源,能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各要素的特点:

(1)物理环境的设计

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为教学软件的使用提供平台。

(2)教学媒体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起列了演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模型在学生认识生物体构造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资源的设计

? 视频、flash等。播放有关光合作用的演示动画,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 支持学生自学的光合作用学习网。

(4)人际环境的设计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形成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以ppt演示文稿的为依托进行

课程讲授,同时必要时进行视频的播放与模型的展示。课后学生可以进行光

合作用学习网自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易懂。而且教师讲解和学生自

主探究相结合,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六. 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表现,对课程的反应,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是一种定性,主观的评价。在总结性评价中,主要从学生网站参与情况、在线小组讨论情况及学生的作业中反馈,从而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测试教学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其他情况,以便不断改变、完善方案,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及其结果更趋于有效,因此是一种定性,主观的评价。

第20篇:教学过程设计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直线公理 1.设计以下学生活动:

(1)给一个点A,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点.(不出现“经过”这个词,并且不限直线的条数) (2)用一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这个活动可以个人做,也可以小组做.做完后,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所学知识,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先做思考,不忙于回答.再做以下活动.

(3)给两个点A,B,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和B点. (4)用两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

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让各组出一个代表发言,各抒己见,最好能有些争论.

教师再设计一个问题:把你发现的结果(不用“结论”),用一句比较符合数学语言的话说出来.

学生可能说出“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并指出:你们发现了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只要在文字上再稍加修饰,从语文的角度看,“一个点画直线”通不通,第二句中“可以画一条”那么可以画两条吗?

教师总结:(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解释:(1)中“经过一点”是指这个点.(2)中的第一句“有”是存在、肯定有的意思.第二句“只有”是唯一的意思.用“有且只有”也表示“存在唯一”.

教师板书: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讲解公理的含义,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得出的、大家公认的真理,也是几何的理论基础.

二、联系实际,加强对公理的认识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直线公理的应用. 如:在墙上钉挂衣架.挖地基在地上画线.

要求学生能说出,钉挂衣架是要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的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因此只要钉两个钉子,这个挂衣架就会固定住了.而在地基上画线时,先在地上钉两根木桩,就可以拉上一条线,沿线用石灰画上白线.根据直线的公理,在实践中遇到画线的问题时,由两点就能确定直线了. 2.在联系实际时,要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指出衣架、木条等就是一条直线,而两个钉子就是两个点.

三、两条直线的交点

1.使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每人准备一个图钉和两张纸条,回答以下问题: (1)两条直线有几个交点?

(2)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个问题让同学通过两张纸条的运动得到答案. 2.教师总结:

(1)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相交,公共点叫做交点.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重合. (教师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四、课堂练习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直线m经过点A.

(2)直线AB与直线CD交于O点. (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三个交点分别是A,B,C.

(4)点D在直线n上,C点不在直线n上,C点在直线a上,直线n与直线a不相交.

(5)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如图1-5,作直线AB,直线BC,直线AC.

(6)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分类讨论)

五、小结

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经过一个点、两个点各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2.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以有几个?个数不同时,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

3.举出生活中直线公理的应用实例.

4.你对几何语言中的“有且只有”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教师再总结两点:(1)掌握直线公理的含义.(2)两条直线相交及交点的定义.

六、作业

1.举出一个应用直线公理的实例. 2.举出一个两条直线相交的实例.

板书设计

小学教案过程设计模板
《小学教案过程设计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