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方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4 08:35: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图形的平移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并能说出物体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掌握平移的方法,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

3、体会平移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评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点:判断平移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书课题:图形的评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能判断物体平移的方向和平移距离的方法,并能说一说,填一填。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看书例1,观察图中的“→”长方形怎样从1到2,移了几格?

2、认真看例2,它与例1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它又是怎样从1移到3的呢?(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一) 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是: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二) 做一做

练习六第一题

1、3小题

要求:要看清图中的’’“→”方向,认真数方格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 (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三) 讨论,议一议

1、看第一题,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2、看第三题,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判断物体平移距离的方法

先确定一点a,再数平移后a移了几格。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展示

3、评正确率,板书

4、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5、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图形的评移……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 ,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1题(2题

图形的评移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 ?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 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 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 (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 :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 图形? 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 ,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推荐第2篇:小学五年级方程教案

[标签:五年级 应用题 教案]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

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

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

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

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

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

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推荐第3篇: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方 程 的 意 义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

2、分类.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认识方程

1、分类谁能把这些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根据什么标准分?(板书:含有未知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谁能举一些方程的例子?这些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

2、巩固概念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 为什么?出示 3+X=10 17-8=9 6+2X 8X=0 7-X>3 Z÷Y=2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比较辨析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方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小组合作,试一试。认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1、认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见过方程吗,在哪见过?你能求出第一个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吗?40+X=100 怎么证明你所求的未知数的值是正确的呢?(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中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揭示:像X=60这样能使方程40+X=100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师:谁知道方程2X=150的解是多少?你如何证明?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谁能说说方程的解可以是任意一个数吗?那它是怎样的数?揭示方程的解的概念刚才大家学习了什么是方程的解。谁来说说方程40+X=100的解是怎么求出来的? 揭示:大家求出方程的解的这个过程叫做解方程。

2、比较辨析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学到这里,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是一样的吗?谁能以方程2X=150为例,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下面请小组讨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3、巩固概念X=8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X+12=25 33-X=25 3X=21 2X+12=28 42÷X=

5四、课末践疑

1、练习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用方程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1)马老师暑假带爸爸、妈妈与女儿,四个人一同去青云山浏览,买了四张门票共花了100元钱,你能用方程来表示购买门票的有关数量关系吗?师:这里还有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信息,谁来读一读。(2)樟城小学是永泰县最大的小学之一。校园占地总面积8380平方米。三座教学楼占地总面积为1868平方米,平均每座教学楼占地面积为X平方米。校园其它设施占地面积为Y平方米。你能选择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来吗?

2、质疑: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3、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推荐第4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学习心得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心得体会

《组合图形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是前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感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即计算客厅的面积;二是针对这一组合图形的特点,安排了三组提示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有两种分割法和一种添补法。之后给了学生探索的空间:还有别的方法吗?课后的练习一共有三5题,都是生活中实际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位为有效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难点定位为通过一次割或补转化为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以生活情境为主线,预设了这节课的教案。整堂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发挥“双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我首先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置了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充分给学生时间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堂中我只是在一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失误又将问题抛给学生提示解决问题,与学生合作完成知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问题由学生发现,由学生在讨论中解决,学生自然会记忆深刻,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体现了重学习方法也重过程的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知识,“渔”是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对知识渴求的学生来说,要的不是你知识的金山,而是你点石成金的手指头。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比技能技巧更重要。本节课我认为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分割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策略,学会转化思想。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的时候,就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三、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而应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中心。本堂课我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在教学中,我先从生活中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问题从生活中来,然后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相关旧知的复习是必要的,是为新知服务的,并不是老师牵强地要他们复习;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先不给出数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也在深处理解了一个组合图形有不同的分割方法也就是可以有很多的拼图方法,然后给出一些条件选择分割方法,最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寻求最佳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想,让学生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地计算方法,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把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生活化、练习前后安排更加层次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生活与教材紧密联系,创造地使用了教材。

四、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本节课我在探究新课的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客厅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在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说说思路,并给其他学生以提示后,我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在合作学习的提示中特意加上这样一条: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每人写出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时要填写汇报单,所有的组在书上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出了第四种方法,有三个组还有创新的方法:一个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倒着拼成一个长方形,另一个是采用数格子的方法,还有一个利用割补的方法。从汇报单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估算能力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有利于学生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积累分局问题确定精确度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估算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估一估客厅面积,再实际算一算。学生把估算的方法与大家交流,我先肯定地告诉学生估算得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再进行有效引导:哪个估算的值更接近准确值呢?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是没有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内容设计缺乏弹性。对于本节课来说,如何设计弹性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呢,课堂上又怎样操作这些设计呢?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时,虽然要求了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可是总有几个学生坐享其成,不积极思考,怎样进行有效地合作呢?

三是练习题分梯度设计,但在课堂上进行时怎样能分开进行呢?尖子生解决难题时是不是学困生要做其他的题目而不用听呢?

推荐第5篇: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简易方程青岛版(秋)【小学学科网】

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在观察、比较、分类、概况的过程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熊猫吗?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我们要保护它们。饲养员叔叔在照顾它们的时候都特别仔细 ,请大家看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的情况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讲授】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盛米粉的碗重20克,这只熊猫一次需要喂一碗米粉。 提问:看着这碗米粉,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米粉重多少克?

追问:怎样能知道米粉的质量? 预设:用秤称

总结:对,生活中有许多称物体质量的工具,今天,我们就用其中的一种——天平来研究。

(1)播放微视频: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谁再来介绍一下天平的用法?

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一面放物体,另一面放砝码,当两边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保持平横,不相等时会偏向重的一面。

(2)用手势比划比划:两边相等、右边重、左边重三种情况。 (3)演示1:出示天平图

师:天平在不放物体时,是怎样的? 生:保持平衡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上的一个符号来表示,你选哪一个符号? 生:= 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用“=”? 生:两边质量相等时。

(4)演示2: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

师:现在我们把盛米粉的空碗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2个10克的砝码,天平会怎样?

生:保持平衡 师:为什么平衡呢?

生:因为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学生说,师板贴相应的算式10+10=20 10×2=20 教师小结: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不仅表示运算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板贴:等式)

你能自己写出几个等式吗?

生汇报,师评价:你具有很强的举一反三能力,已经掌握了什么叫等式,你真棒!

(5)演示3:

师:把2个10克的砝码换成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生:不平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不相等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说,师板贴50>20 20<50

xiaoxue.xuekeedu.com

师;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那不相等的呢? 生:不等式

师:你的想法跟科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真是太棒了!我们就叫它不等式,“>”“<”就是用来表示不相等的关系。

师:你能自己写出几个不等式吗?

(6)演示4:现在我们把碗里放入米粉,这时米粉的质量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呢?

生说,师评价:你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扎实,马上想到用字母表示数了。

师:米粉的质量,我们叫它未知数,一般用字母χ来表示。如果米粉重χ克,那么碗和米粉共重多少克?

生:χ+20克

师:我们先放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怎样? 生:左边重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20+χ>50 师:再加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又怎样了? 生:右边重了

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20+χ<100 师:把其中一个50克的砝码换成20克的,天平怎样? 生:平衡了

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20+χ=70 这时我们可以知道米粉重50克。

师:观察20+χ=70,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生:等式

师:与上面2个等式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xiaoxue.xuekeedu.com

(7)你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下面天平中的等量关系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2χ=150,10+3χ=100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天平演示,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2.揭示方程的意义。

(1)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

同学们这么聪明,那能给黑板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吧。

请生上黑板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预设生:按照等式和不等式来分。师板书:等式、不等式 师:等式这一栏还能细分吗?

请生上黑板继续分,并说明分类依据(是否含有未知数)。师板书:含有未知数

师:看这一类(方程那一组),这些式子有什么相同点? 生:有未知数,是等式。

师: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贴课题和定义) 一起来读读。

小结:未知数和等式是构成方程的两个要素,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根据这2点。

(2).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谈话:同学们,黑板上既有方程又有等式,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呢?试着说一说。

学生汇报:等式范围大,方程范围小;等式里包含着方程;等式是个大圆,方程是里面的小圆„„

课件展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大圆小圆展示) 小结: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3.了解方程的历史

xiaoxue.xuekeedu.com

我们学习了方程,一起来了解一下方程的历史吧?(课件出示)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感受到方程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的方便。 【练习】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方程,你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练习1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打“√” 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大家都认识了方程,那么方程在哪呢?方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课件出示练习2 2.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根据图意列方程

小组合作完成,要求:(1)每个组员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列。(2)组长负责记录、总结、汇报。

4.讲方程故事

师:大家都能够根据数学情境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方程编数学故事吗? 大熊猫要考考大家呢。

从X-5=10,6x=30两个方程中任选一个讲故事。先在小组内讲,再集体交流。

生:老师现在不给你方程了,你能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吗? 师:在她这个数学故事中,有哪几个数量?

小结:已知数量是,未知数量是,抓住了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你编出了数学故事。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第2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3题列生活中的方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方程;第4题是开放题目,发散学生思维。

【活动】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xiaoxue.xuekeedu.com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有什么感受?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说,包括知识、情感、小组合作等。)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学生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在认识上有所提升。

推荐第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运用转化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数方格法和转化法)

2、沿高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通过平移或旋转,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

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底×高

S=ah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a= S÷h,h= S÷a

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

底×高÷2

S=ah÷2

三、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

(上底+下底) ×高÷2

S=(a+b)h÷2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等高等底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结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说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且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

4、完全一样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得到面积相等,形状相同。反之不一定正确。

5、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反之将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不变, 面积变小。

注: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小;由长方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细讲

1,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

们的面积相等。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

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即S=a×h ,S=a•h或S=ah 随堂练习: 填空: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公顷=(

)平方米

1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5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填空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

),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0.85公顷=(

)平方米

0.56平方千米=(

)公顷 86000平方米=(

)公顷

9.28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应用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长25m,高是底的一半。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可供3只羊吃一天,这块草地可供多少只羊吃一天?

3)一块平行四边地,底长150m,高80m,这块地有多少公顷?在这块地里共收小麦768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千克?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细讲 1,提问:

①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2,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②三角形的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③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即S= ,a是底,h是高。 (1),一个三角形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随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二) 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三)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一个三角形底是5cm,高是7cm,面积是(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是(

)。

(4)1.25公顷=(

)平方米

5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梯形

D、平行四边形 2)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

) A、底和高

B、底的面积

C、高和面积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高都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6cm,三角形的底是(

)cm。

A、8

B、32

C、16

D、无法确定

3 应用题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0.24 m2,高是6dm,底是多少dm?

2)一块三角形地,底长是150m,高是50m,共收油菜籽1762.5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3)现在有一块长6m,宽2.5m的黄布,要做成两直角边分别为0.2 m和0.15m的小直角三角形旗,可以做多少面?

5、一个三角的底长3m,如果底延长1m,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增加1.2 m2。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m2?

梯形面积的计算细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

和高有什么关系?

===》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则“S=(a+b)h÷2”。

随堂练习:

1、填空

4.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2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2公顷=(

)平方米

1.2平方千米=( )公顷

5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计算题 :

A.一个梯形,上底是1.2米,下底是0.8米,面积是3.6平方米,求这个梯形的高.

(2)一个梯形的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厘

米?

(梯形)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1、填空

12.5公顷=(

)平方米

78000平方米=(

)公顷 68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0.7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判断,对的在(

)里面“√”,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

3、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1)上底:2.5m,下底:3.8m,高:2m

(2)上底:5dm,下底:4dm,高:3.5dm

4、应用题 1)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长15m,下底长28m,高14.7m,如果每平方米疏菜收入36.5元,这块菜地的总收入是多少元?

2)王大爷在自家墙外围成一个养鸡场,围鸡场的篱笆的总长是22m,其中一边(高)是8m,求养鸡场的面积。

练习:

1、计算下列组合图形的面积

推荐第7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综合练习完成第30页的12~14题。

1、第12题

(1)先让学生连一连,交流使说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

提问:24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2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2)找出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2、第13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第1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联系第

13、14题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思考题

帮助学生弄清两点:⑴水果实际上分掉45块,巧克力实际分掉35块。

⑵由于每种糖果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

推荐第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信息窗3—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积(容积)的含义。

2、体积单位大小的感知。

3、体积(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体积的含义

(1)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学生分组实验) (2)交流:石头占了原来水的地方(空间)。 (3)小组完成以下实验,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觉。 ①用手在空的课桌抽屉里摸一摸,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觉。 ②将文具盒放入抽屉中,再用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③将书包放入抽屉中,再用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4)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5)同桌间解决第二个红点 (6)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2、体积单位

(1)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 (2)感知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大小。

①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学生看手指尖、摸学具) ②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学生看粉笔盒、教具等) ③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具演示)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揭示: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准备好1立方分米的体积单位进率教具)

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看看1立方分米包含有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通过动手操作,得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样的思路想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容积的含义

(1)自主分类,初步感知。

出示:魔方、木块、油桶、水杯、字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 你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把“油桶、鱼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分为一类,其他物品分为一类是怎样想的。 (2)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在两个水杯里分别倒满水,比较一下哪个水杯里能盛的水比较多。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归纳:水杯能盛水的多少就是水杯的容积。 (3)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叫做容积吗? (4)揭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5、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掌握进率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3题:重点是感知大小

2、自主练习第4题:重点是单位间的换算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收获

推荐第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

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推荐第10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83页例

2、“练一练”,练习十五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隐含条件单位“1”教学过程:

一、对比中探索新知:

1、理解数量关系:

谈话:我们东坝镇的青山小学是一所很美丽的校园,学校前面有一个漂亮了圆形花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花圃的情况。出示:青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48平方米的花圃,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2平方米,杜鹃花的面积占16平方米,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多少平方米?知道求草坪面积的算法吗?谁来说说数量关系式?(指答)板书:花圃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花圃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

谈话:这是我们熟悉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我们就能列式算出草坪面积。

2、引出新课:

谈话:把题中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

出示:青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圃,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提问:和刚才的题目相比,这题有什么不同?(指答)

谈话:谁能解释“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这两句话的意义?(指答)

谈话:现在月季花的面积用1/4表示,杜鹃花的面积用1/3表示,(标出)那么花圃的总面积应该用哪个数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提问:现在求草坪面积还可以用这两个数量关系来列式吗?(指答,板书:1-1/4-1/

3、1-(1/4+1/3))

谈话: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象这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课题)

3、探索算法:

谈话:我想大家对加减混合运算肯定不陌生,通常这样的混合运算我们用递等式的格式计算,能算吗?谁愿意来试试?(指名板书)其他同学选择一道你喜欢的算式,在作业本上计算。

分析算法: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从左往右)然后怎样算?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口答一下。(板书)

4、反思小结:

提问:解决了青山小学草坪面积的问题,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1、题中没有告诉花园面积,分析题中分数的意义,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二、练习深化:

1、练一练1:

提问:会算了吗?看到书上练一练1,谁来说说两题的运算顺序?(指答)谁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做在作业本上。集体分析两道算式。

提问:还有不同算法吗?做对的举手。

小结:结合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2、练习十五第1题。

谈话:结合刚才**同学的提醒,我们再来练练看,把书翻到84页看到第1题。有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吗?(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同学在左边右边各选一道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校对。

3、出示:昨天老师家买了一瓶牛奶,早餐喝了7/10,剩下的晚上喝完,晚上要喝这瓶牛奶的()/()。

提问:你能列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指答,板书)

提问: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这瓶牛奶的?结果要带单位吗?为什么?

4、练习十五第3题。

谈话:我们还有谁喜欢喝牛奶?**家也买了一瓶牛奶,我们来看看他家喝牛奶的情况。看到书上第3题。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认真阅读下面的问题。潘政能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吗?上来做做看,其他同学将两个问题解答在自己作业本上。

集体分析:

1、第一个问题还有其他列法吗?比较一下,哪种简便?

2、第一个问题结果带了单位“升”,要带吗?为什么?

3、老师发现第二题的列式和上面相似,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和上面一样吗?同桌交流一下。(板书:1升-7/10升=3/10升)提问:看着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第11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20根小棍、相同的小物品若干个 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二、分数的意义

1.合作学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意义。

4.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5.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是它的( )。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6.电脑同时显示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7.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8.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9.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强调分数单位)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了解分数的历史。

3.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4、达标时间,出示课件,学生快速回答。

5、拓展时间,回归生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第12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轴对称图形

一、学习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绘画、设计、创造美的图案,提高赏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在方格纸上找准对应点画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自学例3,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2、交流与展示:

指名学生汇报怎样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3、练习提升:

学生自我评定

4、总结与评价:

先确定对应点,然后再一一连接。

四、作业:

设计图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感受 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知识描述图案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

1、例2,并把书中的图案补充完整。

B、自学例3,并想一想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40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4、总结与评价:

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四、作业: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其计算方法,明确商的小数点,当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的算理。

难点:正确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结齐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计算1152÷16,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B、自学例1,说一说: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① 说出1152÷16竖式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② 学生展示23.4÷16的不同的计算方法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口答数学医院。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四、作业: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弄清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

难点: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B、把下列小数化成三位小数

1.50.2412

C、计算:

25.5÷4117.5÷2523.4÷16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③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先在个位上写商0,然后在被除数未尾添0继续除

四、作业: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比较,进一步弄清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

难点: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

三、教学过程:

1、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第1题。

2、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8.46÷47104.78÷26576÷75

3、组织课堂活动:

A、计算下列各题并计算:

33.12÷24465.5÷1938.03÷6812÷25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感悟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意义

2、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B、列竖式计算:

、例2

C、自学例

1、例

2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弄清除数扩大时,被除数小数点右移位数不足补零占位的方法。

2、能综合地概括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数位,不足补零占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3,总结方法。

B、试做下列各题:

4÷0.57.2÷0.243÷0.124.8÷0.3

5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学连除。

2、学会小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并会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4,总结方法。

B、试做下列各题:

9.36÷0.520.396÷1.2106.11÷2.77.616÷9.

52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小数连除与整数连除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数除法的估算,用四舍五入法把小数看成整数,然后再做除法

四、作业:

第13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迎接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xxx

时间:2013.5.18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

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14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

一、教学目的: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式:做小游戏,讲一些趣味数学题和数学童话故

事,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启发。

三、教学时间:一个课时(40分钟)

四、教学内容:

1.自我介绍;

2.带孩子们一起做个跟数学有关的小游戏(具体游戏待

定);

3.讲几个趣味数学的例题,然后再出几个题让他们自己

思考(具体内容见附件一);

4.讲数学童话故事及让孩子们谈启发(内容见附件二);

5.结束。

五、附件 1.附件一:

1、9999×10001-9996×10002 =

2、巧算24点。

1、

3、

3、

2、

2、

5、

2、

2、

6、

2、

4、

4、

6、

8、

8、

3、

3、

3、

3、两个自然数的和是16,积是63,那么这两个数

分别是和。

4、一列数按如下的规律排列:

1、

4、

7、10„„,

那么第25个数是;205是第个数。

2.附件二:

比谁聪明

鸭妈妈有三个孩子,小白、小黑和小花。她总想着要比一比他们谁聪明。

一天,她把小白、小黑、小花带到河边上,指着停在那儿的红、黄、蓝、绿色的四只机动小船说:“红、黄、蓝、绿色的四只船开到对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3 分钟、2 分钟、7 分钟和9 分钟,现在我想让你们都试试,把这四只船全开到对岸去,每次开一只船可以带拖另一只船,但是时间要以慢的计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说完,鸭妈妈跳到河里,先游到对岸去了。小白第一个开船,她先开红、黄色的两只船过去,用去3 分钟;乘红船返回,又是一个3 分钟;再开红、蓝两船过去,用去7 分钟;又乘红船返回,用去3 分钟;最后开红、绿两船过去,用去9 分钟。这样一共用去了“3+3 +7+3+9=25”分钟。鸭妈妈摇了摇头,不满意。轮到小黑了。她是这样开的:先开红、黄色的两只船过去,乘黄船返回,再开黄、蓝两船过去,又乘黄船返回,最后开黄、绿两船到对岸,共用去23分钟。

鸭妈妈笑了笑说:“还有更省时间的开法。”

小花最后开船,由于她动脑筋,想主意好久了,现在真是胸有成竹。只见她先开红、黄两船过去,用去3 分钟;乘黄船返回,用去2 分钟;搁下黄船,开蓝、绿两船过去,用去9 分钟;乘红船返回,用去3 分钟,最后开红、黄两船过去,又用了3 分钟。这样前后只用了“3+2+9+3+3=20”分钟。 比赛结束了,站在岸上为小花鼓掌的鸭妈妈高兴地走下来,连声说道:“好,好。”

英山队柯巧

第1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

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本地的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扇形统计图,通过交流,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各种扇形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投影仪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3、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出示扇形统计图。

5、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6、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说一说。

用投影仪出示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每幅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四、试一试。

1、出示每幅图。

2、交流这三个问题。

3、教师小结。

以上就是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1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套教案,共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2007至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第17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1)

教学内容:教材P1~3,练习一 :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具准备: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图片。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5 + 26 8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1、

2、

3、

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1、-

1、

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

个。

1、

2、

3、

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说明: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 正号

- 负号

像+4,19,+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正数大于0。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负数小于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总说明: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

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

“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

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

1、

2、

3、

4、5,-

1、-

2、-

3、-

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内容 例3例4练习一6~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练习一6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

月 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1)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题中数据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读写正、负数的指导。

(2)完成后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二)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1)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2)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如果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

和路程,

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分组汇报。

4、试一试:

分步出示数轴:

(1)画出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地方;

(2)向右等距离标出

1、2等点,向左等距离地标出-

1、-2等点;

(3)学生填出空格中的数;

(4)从0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2接近2,还是接近0?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学生回答及说出想法。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独立完成填空,再说说想法。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正数、负数的例子吗?

2、练习一第8题。

从存折这一页的记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完成后汇报,集体讲评。

3、练习一第10题。

在这张表中的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

再说说每站的上下车人数。

这里的0表示什么?

4、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9题。

第1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容积和容积单位》

年级:五年级 授课教师:闵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概念,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1 【教学准备】:

教师:1L量杯,1cm3的自制的小正方体容器,1dm3的自制的可盛水的纸盒,2个500ml的容器,20ml药液瓶,习题纸,小黑板(复习题),5ml注射器1支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立方米=( ) 立方分米

( ) 立方分米=12000 立方厘米 140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1.2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习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木箱:什么是这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箱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的容积。

2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升和毫升。

a、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物品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ml),而且这些东西里边装的是液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

3 用。) b、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并板书。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c、指名说说你所带物品的容积是多少?

3、探究L、ml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你们想知道L和ml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大家认真观察。 (1)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并往里边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 (2)出示装有1ml红墨水的注射器,观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将1升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不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研究L 与ml的关系

演示:将两瓶500ml的水倒入量杯中,观察量杯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1L=1000 m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5、估算1L的大小

猜一猜:1升水大概能到几杯塑料杯?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估一估:一杯水大约几毫升。验证估算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估算大约几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证实学生的估计。再次真实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答题

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 集体订正、纠错。

2、完成练习。

4 L =( )ml

4800 ml =( )L 2.4 L =( )ml

500 ml =( )L 785 ml=( )cm3=( )dm3

7.5 L=( )dm3=()cm3 8.04 dm3=( )L =( )ml

2750 cm3=( )ml=( )L

5 你能说说是怎么换算的吗?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七、板书设计: ……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

计量液体的容积常用:升(L)、毫升(ml) 1L= 1dm31 ml=1 cm3 1L=1000 ml

第1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7个单元)

一、小数的乘法

1、先扩大 再缩小(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运算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2、积的近似数 (即结果保留 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3、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二、小数的除法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整数而被除数是小数的情况下)

2、如有余数,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时,可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同时被除数也随之扩大,被除数位数不够时,

在末尾添0补足

4、商的近似数

5、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三、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或多个物体,分析他们的位置等

四、

1、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字母的式子里,中间的乘号可用“·”表示,也可省略不写a×b=b×a可记作a·b=b·a或者ab=ba

2、用S表示面积S=a·b=a2

用C表示周长C=a·4=4a(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解简易方程

100+X=8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放或拿去一样的东西,

引申出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①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②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稍复杂的方程

五、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 三角形的面积:S=ah÷2

梯形的面积:S=(a+b) ·h÷

2六、统计与可能性

第20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总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 .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除法的应用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结束了,上节课复习小数的乘法。课前,大家自主对第三单元“小数的除法及应用”部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大家都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的。

2.小组内交流,合作形成小组整理成果。教师巡视了解,找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3.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有多种整理方式。如表格、树枝图、画图等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的整理方式。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对这只是进行回顾:

(1)怎样解决“小数的除法”的问题?

学生结合整理的知识进行交流,引导得出:

方法一: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时候要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被除数扩大相应的倍数,转化成整数乘法。

方法二:先求出商,再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得数。

(2)怎样解决“小数的简便运算”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3)怎样解决“循环小数”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4)怎样解决“小数的混合运算”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A、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是纯小数)的验算。

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B.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

C、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中括号的应用

4.师生共议:在小数除法的应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5.提出:小数除法的应用是数与代数领域里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我们结合大家刚才谈到的情况,进行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争当小法官。

1、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

2、4.74×1.5的积是三位小数。()

3、8.763763是循环小数。()

4、1-0.2÷1-0.2=1()

5、2.5×(40- 4)=2.5×40- 4 。()

6、无限小数都比有限小数大。()

7、4÷0.6=40÷6=6„„4()

8、求商的近似值时,需先求出准确值,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

(二)填空(口答)

(1)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0.6,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2)两数相除是1.3,若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商是()。

(3)0.75÷2.7的商是(),它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16.65÷3.3的商是(),它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4)1.365 × 0.23 的积保留两位小数是(),精确到0.001是()。

(5)甲、乙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5,甲扩大4倍,乙缩小4倍,商仍是2.5() 。

(三)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0.68×0.5 ○ 0.6848.5÷16 ○48.50.32÷0.8○ 0.32 0.25×3.6○3.632.4÷0.45○32.40.99×1 ○ 0.99

(四)仔细观察下面各式,你能巧算吗?

12.5×5.7×0.89.32-3.1×0.1-4.322.5×

[1÷(2.1-2.08)]3.6×2.3 3.6×7.7

五、变式练习

1.某班为庆祝“元旦”举行文艺会演,买了80个汽球装饰教室,共用去11.84远。平均每个汽球多少元?

2.在庆祝“元旦”文艺会演中,某校还做了12套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

1.9米,一共需布料多少米?(保留整数)

3.一个花店购进75枝花,用了37.5远,全部售完,每枝花零售价1.80元,可赚多少钱?

4.长方形的面积是8.1平方米,宽是2.7米,长是多少米?周长是多少米?

六、达标测试

1.豆腐店有23袋黄豆,每袋40千克。1千克黄豆能做4.1千克豆腐。这些黄豆能做多少千克豆腐?

2、姐姐今年身高1.62米,比妹妹身高的2倍少0.2米。妹妹今年身高多少米?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对解决小数除法的应用问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2.提升认知:我们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了小数除法的应用知识,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了解了国家的大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望同学们今后再接再厉!

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A、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是纯小数)的验算。

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B.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

C、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中括号的应用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自主梳理,理清知识点。本节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所学内容,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开课就能将自己的整理进行展示交流,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了归纳整理的基本经验,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指导, 抓住重难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注重指导并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得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素材新鲜,激活兴趣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效地整合了教材和《新课堂》设计的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基本练习,巩固所学基本知识;综合练习,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标练习,提升学生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2.使用建议:在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复习时,教师仍然要鼓励学生根据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小数除法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艺考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解决问题。

3.需要破解的问题:教学中,往往有部分学生上对各种类型的小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方法理解还不到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存在着乱用解题方法的现象。怎样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有限经验,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训练,

以实现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张莉周营镇金马小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方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