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中班音乐教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8 08:36:11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节奏乐《土耳其进行曲》)

中班音乐教育活动: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 目标:

1、初步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第一课时) 备注:第二课时感受乐曲ABA的曲式结构。

2、学习看图谱、看指挥进行演奏,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活动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圆舞板)、图谱符号卡片(详见范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拍手进场(《行进的小乐队》剪接音乐,节奏型:××|×××|)

二、基本部分:

(一)节奏练习

1、难点前置:(重要节奏类型的练习) ×

×|×××| ×

× | ×××| 小朋 友!早上好 ×老

师,早上好! 小

怎样叫?小

喵喵叫! 小

怎样叫?小

汪汪叫! 小

怎样叫?小

咩咩叫! 小朋友!请坐好!我

做好了!

2、出示三种符号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神奇的符号,(教师分别出示符号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第一个神奇的小符号他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发出的声音是短短的,轻轻地,叮

叮叮的声音;第二个神奇的小符号发出的声音是像小河流水一样哗啦哗啦的声音;第三个神奇的小符号发出的声音是短短的、清脆的梆梆梆的声音。

3、符号乐器找朋友。(教师拿出乐器碰铃、铃鼓、圆舞板,分别演奏乐器发出声音)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们和哪些乐器是好朋友?

备注:孩子说一种乐器后教师匹配一种乐器(放在三把小椅子上),并演奏这种乐器进行验证。

4、合在一起念出主要节奏声势?难点前置。

(二)感受与练习

1、第一遍欣赏音乐,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在欣赏音乐之前提问:在听的时候你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了,请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是活泼欢快的,还是抒情优美的?

2、出示图谱,解决图谱中的难点。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神奇的图谱,悄悄告诉你们这张图谱中就藏着这首活泼欢快的音乐!第二遍欣赏音乐:老师随音乐指点图谱边欣赏音乐边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乐曲伴奏;

3、解决图谱中的难点,跟着图谱集体徒手边看图谱边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练习节奏1遍(注:不跟音乐、);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谱的这个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大的小符号发出的声音是长长的(叮~`叮~)声音;小的符号发出的声音是短短的、轻轻地(叮叮)的声音。

师:老师还发现这里有许多这样的小符号,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个吧!我们用声音模仿一下吧。

4、跟音乐集体徒手边看图谱边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练习1遍,重点:念出节奏;(注:跟音乐)

5、用动作来模仿小乐器为乐曲打节奏。师:现在我们用动作来模仿乐器。用什么动作片来表示碰铃?什么动作表示铃鼓?什动作

7、学会看指挥,分组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分组的游戏,谁来模仿小碰铃……现在老师是指挥家,你们是演奏家,演奏家一定要听指挥家的,当我的手抬起准备的时候,你们就要把乐器拿起准备好,当我的手放下了你们就要把乐器放在腿上,一定要注意看好指挥家的指挥。最后让幼儿用嘴巴模仿小乐器发出的声音,用手模仿小乐器跟音乐看指挥为乐曲伴奏。(这一环节老师要注意撤去图谱要求孩子一定要看指挥演奏。)

(三)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

(1)、从椅子下面取出乐器分组看指挥不跟音乐演奏1遍,重点:看指挥演奏 (2)、分组看指挥持乐器跟音乐演奏2遍

三、结束活动。游戏《换换坐》

交换乐器:将手中的乐器轻轻放在小椅子下面,大家一起说儿歌,要求幼儿在两边儿歌中交换位置后再取出椅子下面的乐器,然后看指挥跟音乐演奏1遍。

四、延伸活动

老师端来一盆沙装入同样的易拉罐中,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在相互敲打中罐与罐发出的不同声响,鼓励幼儿进行比较并大胆描述。

推荐第2篇:音乐教育教案资料

小燕子唱春天

活动 要求:

1、体会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特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意境。

2、丰 富想像力,体验春天的快乐。

活动准备:表达歌曲内容的挂图一幅;头饰:柳树、小燕、小鸭、太阳 活动过程:

1、师戴小燕子头饰 边清唱边表演。

老师边朗诵,边根据歌曲的内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第一句“柳丝长长挂秋千”画柳丝;第二句“秋千摇摇荡小燕”画小燕;第三句“小燕声声唱新歌”画音符;“春光灿灿多温暖”画太阳;“春风沙沙多甜甜”画春风;“春水哗哗浮小鸭”“小嘎嘎唱童年”画音符在小鸭的嘴边。

2.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歌词特点

歌词里的物景都画出来了,你们想想这首歌的歌词起来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表)对了,这首歌的歌词的最后两个字恰好是第二句歌词的前面两个字。如:第一句“柳丝长长挂秋千”第二句就以“秋千”开头“秋千摇摇荡小燕”。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3、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老师描画的图,说说这首歌写了哪些物景(幼儿自由讲说)说得真好,这首歌里描写了许多的景物。它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说柳树、小女孩、秋千。第二段主要说阳光、春水、春风、

我改成节奏乐教案,请大家多多指教!

大班节奏乐:声音与足迹

▲设计意图

一个节奏乐活动如何吸引孩子,如何体现孩子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设计这一活动,意在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不同的声音效果,学会创作节奏。活动以故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开展,发展幼儿对声音的感受力与想像力,使孩子很自然地了解图形记谱的形式。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声音创作节奏,并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来。

2、通过操作,促进幼儿对图形记谱形式的理解。

活动准备:

1、节奏卡,图形谱的材料:胖子、猫、球、老鼠的脚印 ,乒乓球一个

2、乐器:鼓、串铃、木鱼、手摇铃 ▲活动重难点:

尝试创作节奏卡 ,并用图形记谱。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有一只灰老鼠住在桥底,一天,它在桥下等它的客人。等着等着,突然它听到桥上有“咚—|咚—”的声音(双手有节奏地拍大腿,模仿胖子走路的声音),“哦,原来是一个胖子从桥上经过,他不是我的客人。”过了一会儿,灰老鼠听到一个很轻的声音(双手在地板上轻轻拍打,哒哒|哒哒”,模仿小猫的脚步声),“噢,是一只猫,它可不是我的朋友。”又等了一会儿,灰老鼠听见“砰O|砰O”的声音(乒乓球着地的声音),“这只皮球也不是来看我的。”灰老鼠继续等,这时候它听到了“笃笃 笃笃|笃笃 笃笃”的声音(用指尖在地板上轻轻地敲,模仿老鼠的脚步声),“嗯,我的朋友来了。”

2、感受声音与动作的关系

故事先讲到这儿,Lucy想问一下小朋友:“Who‟s in the story? 故事里有谁?”(胖子、猫、球、老鼠)

(1)“胖子走路是什么声音?Who can try?”(幼:……)小结语:“是重重的、慢慢的。”

“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说的更合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的节奏X—|X—|X—|X—|(教师在空白的节奏卡上画出节奏型)

“我们怎么拍出节奏?”“小朋友们都拍得很好,现在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模仿一下胖子从桥上经过的情形,你可以做出动作,也可以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出声音。”

(2)“猫走路是什么声音?(幼:……)小结语:“很轻的。”

“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说的更合适?”

“那它的节奏是什么呀?”XX|XX|XX|XX|(幼儿试说,教师在空白卡上画出节奏型)

“我们怎么拍出节奏?”“谁来模仿一下小猫从桥上经过的情形,同样也可以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出声音。” (3)“球的声音是怎样的?(幼:……)小结语:“„砰‟一下,停一下。”

“哪个小朋友说的更好?”

“那它的节奏是什么呀?”XO|XO|XO|XO|(幼儿试说,教师在空白卡上画出节奏型)

“„O‟表示什么?”(幼:停一拍) “我们怎么拍出节奏?”“谁来模仿一下球从桥上经过的情形?” (4)“老鼠走路是什么声音?(幼:……)小结语:“速度较快。”

“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说的更合适?”

“那它的节奏是什么呀?”XX XX|XX XX|XX XX|XX XX|(幼儿试说,教师在空白卡上画出节奏型)

“我们怎么拍出节奏?”“谁来模仿一下老鼠从桥上经过的动作?”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乐器给动作伴奏

(1)教师出示乐器,请小朋友帮助老师确定大胖子、猫、球、和老鼠分别适用哪些乐器来表现。

(2)小组合奏:幼儿选择合适的乐器,并用乐器模仿大胖子、猫、球、和老鼠从桥上经过的声音。幼儿轮换使用各种乐器。

4、游戏:敲敲打打

我们按照大胖子、猫、球、和老鼠经过桥的顺序用乐器一起来合奏一下。

5、续讲故事

灰老鼠问蓝老鼠在路上看见了什么,蓝老鼠说:“我看见有人在桥上洒了油漆,所有过路的都留下了脚印,有胖子的、小猫的、球的,还有我的蓝脚印,我把这些脚印画下来了。” 引导幼儿看“大桥上的脚印”图,理解图形记谱的形式。

(1)教师拿出一幅“大桥上的脚印”图,让孩子们描述,说说都有谁的脚印。

(2)尝试用图形记谱

(3)幼儿分组进行图谱创作

6、欣赏幼儿创作的“桥上的音乐”,并集体演奏。

7、结束

“桥上的音乐”真好听,现在小乐器们唱得累了,想休息一下,大家一起鼓掌送它们回家吧。

教学反思:凭着上学期教研中我对节奏乐的理解和掌握,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尝试上节奏乐课。应该来说班级孩子对于节奏乐还是有一定基础,所以在前面创作图谱的环节,孩子们基本能通过模仿声音,过渡到创作节奏型,并能徒手打出节奏。之后确定什么角色该用什么乐器,孩子的思路也很清晰,如鼓的声音粗粗的,适合用在胖子这个角色。我想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制作图谱上,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没能将制作的过程讲清楚,孩子在操作的时候不懂得根据节奏型制作图谱,本节课的重点没有突破。另外,班级孩子在手拿乐器敲打节奏型的地方还有待加强。孩子会徒手打节奏,也要学会掌握控制手上的乐器。 音乐游戏:大水牛和小蚊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受3/4拍和6/8拍节奏的不同特点,创编大水牛走、小蚊子叮咬等动作。

2、通过故事内容以及体态律动,帮助幼儿感受乐曲ABABA曲式的变化特点,以及音乐力度和强度的变化。

3、体验乐曲带来的欢乐的气氛。

活动准备:

音乐:《铁匠的徒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森林的一个池塘里住着一只动物,它是谁?——看图片。

二、配乐讲述段落一

1、描述大水牛的体质特征,并画出图谱,同时,让幼儿创编大水牛的动

作。(感受3/4拍节奏特点)

大水牛长着一对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弯弯角,还有一张大嘴巴,大嘴巴,大嘴巴,还有一个大屁股,大屁股,大屁股,大屁股,走路怎么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谁来说说大水牛的样子?

3、配乐练习

你们想再表演一次大水牛吗?

配乐讲述段落二

1、根据音乐情节,创编蚊子动作。(飞——叮——,感受6/8拍乐曲节奏

的特点)

大水牛正在水里舒服的时候来了一个它讨厌的家伙,猜猜是谁呀?(小蚊子)小蚊子左边飞飞,右边飞飞,上边飞飞,下边飞飞,它看见大水牛怎么想?

2、请幼儿复述并表演

小蚊子怎么飞?

3、配乐练习

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蚊子。

三、重复第

一、第二段,巩固表演。(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节奏变化)

大水牛又来了,它有……

四、配乐讲述段落三

1、用故事情节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段落三的节奏特点。

2、幼儿表演 六猜一猜小蚊子怎么了?

讲述表演小蚊子

七、结局

表现大水牛和小蚊子成为好朋友的快乐情景。

与幼儿一起提炼乐曲结构:第

一、第

三、第五段是相同的,第

二、第四段

是相同的(让幼儿感受乐曲ABABA的结构特点)。

八、幼儿自选角色打扮表演。

中国儿童教育网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

大家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了,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将做得更好 ^_^

大班音乐欣赏:茉莉花(2008-9-3 9:07:57)

发布者:胡雯

活动目标:

1.感受《茉莉花》歌曲旋律的优美。

2.能用不同的动作、表情、造型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3.会分配角色,创造性地、合作地表现茉莉花花丛的造型。 活动准备:

茉莉花的图片、茉莉花香型的空气清清新剂、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欣赏茉莉花的图片,感受花香,引导幼儿用动作做出茉莉花的姿态。1.这是什么花,小朋友认识吗? 2.你喜欢茉莉花吗?为什么? 3.学一学花朵和叶子的姿态。

二、欣赏歌曲。

浏览人数:289 1.集体欣赏歌曲一遍。

2.再欣赏一遍,教师观察、捕捉幼儿聆听音乐时的身体姿态、表情变化。 师生互相模仿幼儿的身体姿态和表情。 3.幼儿听音乐,教师朗诵散文。 4.幼儿用动作表情表现有生命的茉莉花。

三、鼓励幼儿用组合身体造型表现茉莉花花丛。1.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做茉莉花花丛。

2.自由组合,分配角色,三人或四人或更多,做茉莉花花丛。3.保持造型,随音乐旋律飘动,并一起演唱部分歌词。

意图:

《挪威森林》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并结合故事、图谱、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目标:

1、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图谱,尝试看谱听音乐。

3、愉快地参加音

乐活动,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准备:

1、图谱;

2、魔棒,小铃;

3、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就“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出示图谱,教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故事略) 提问:森林里有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欣赏音乐

1、幼儿看图谱,完整欣赏音乐。

2、幼儿边欣赏音乐,边自由做动作。

3、分段欣赏音乐,创编动作。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听音乐,玩游戏。

游戏玩法: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教师幼儿均可),种子与小动物角色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推荐第3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教案

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拔萝卜

活动名称:《拔萝卜》 (中班、音乐)

活动目标:

1、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能力;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能力。

2、让幼儿学会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

去形象地表现其中角色;学会感知不同的音乐节奏,能用语言和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与音乐相应的节奏:并且学会歌曲《拔萝卜》。活动准备:

1、《拔萝卜》歌曲和视频

2、歌曲中各角色的头饰及萝卜的头饰。

活动过程 :

一、开始部分

导入活动: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拿着的是什么啊?(萝

卜)对了!下面老师让小朋友欣赏一个关于萝卜的视频(播

放《拔萝卜》的视频)。播放完视频,结合视频画面讲述歌

曲《拔萝卜》。之后播放歌曲《拔萝卜》。教师可提问:

(1)萝卜拔出来了吗?(拔出来了)

(2)谁来帮忙拔萝卜了? (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猫,小

黄狗,小老鼠)

(3)谁第一个来拔萝卜?(老公公)他拔不动的时候请谁

来帮忙的?(老婆婆)

(4)谁第

二、第

三、第

四、第五个来拔萝卜?(老婆婆,

小弟弟,小花猫,小黄狗)

(5)谁最后一个来帮忙拔萝卜? (小老鼠)

二、基本部分

(一)学唱歌曲:

1、出示课件中老伯伯在拔萝卜的画面。

教师提问:第一个先来拔萝卜的是谁啊?(通过提问再次

明确第一个出场的角色。)

2、教师范唱第一段。

师:老伯伯可开心啦,他还哼着歌儿呢!

教师完整示范,边唱边做拔萝卜的动作。

师: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

让幼儿初步学一学拔萝卜的动作,教师边唱下面的几段歌

词边带领幼儿拔萝卜。让幼儿感知在重音处做拔萝卜的动作。

3、分角色演唱。

将幼儿分成五个组,每组分别扮演一种角色,轮到哪一个

角色就请哪一组的小朋友站起来演唱,边唱边做拔萝卜的动作。

(二)想象并模仿歌曲中各角色的行走动作

1、分段练习表演

师:老公公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模仿、学习老公公走路的样子及说话的语调,这

时可请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幼儿演示一下。

最后带领幼儿总结:老公公要弯着腰,手背到后面,说话

的语速慢,语调低。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老公公去拔萝卜。

带领幼儿扮演老公公进行表演歌曲。

按着角色的顺序,带领幼儿学演每个角色的语言、动作、

表情。

(1)学演老婆婆的动作、语言、表情。(走路的动作、语

速慢、语调低)

(2)学演小弟弟的动作、语言、表情。(蹦蹦跳跳走路,

语调高)

(3)学演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的动作、语言、表情。

(动作、叫声)

2、整体表演,巩固各角色的动作。

在分析每一个角色的形象特征之后,带领幼儿完整的表演一遍,加深对角色形象的巩固。

(三)分角色表演

1、集体中分角色表演

教师为表演者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并提出表演要求:

(1)各角色要大声应答“哎,来啦!”并在应答中,模仿

该角色的走路动作,站在前一角色的后面。

(2)努力做到从第一个强拍开始做拔萝卜动作。

2、自由结对分角色表演

请幼儿自由组合,5人一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进行表

演,表演要求同上。

(四)活动总结和提问

师: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

他们一起用力把大萝卜拔出来了。看!集体的力量多伟大。那他们会用大萝卜去干什么呢?(做粮食等)

师:如果你有这么大一个萝卜你会用它干什么呢?(幼儿

发挥想想说一说萝卜的用处)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非常好!你们都很棒!要一直这么

努力认真啊!并且,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歌曲里的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学习,要乐于助人。而且老师告诉你们,萝卜是非常好的蔬菜,我们小朋友要不挑食,多吃蔬菜哦!

活动延伸 :

1、将头饰投放到表演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进行表演。

2、进行“萝卜蹲”的游戏。

注:《拔萝卜》的歌词

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呦,嘿呦呦,嘿呦嘿呦拔不动,嘿呦嘿呦拔不动,老婆婆,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来啰——)

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呦,嘿呦呦,嘿呦嘿呦拔不动,嘿呦嘿呦拔不动,小弟弟,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来啰——)

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呦,嘿呦呦,嘿呦嘿呦拔不动,嘿呦嘿呦拔不动,小花狗,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来啰——)

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呦,嘿呦呦,嘿呦嘿呦拔不动,嘿呦嘿呦拔不动,小花猫,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来啰——)

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呦,嘿呦呦,嘿呦嘿呦拔不动,嘿呦嘿呦拔不动,小老鼠,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来啰——)

推荐第4篇:中班音乐教育活动 感受古诗韵律

目标:

1、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

2、在说唱儿歌的过程中体会节奏的变化,感受空拍子。

3、让幼儿学会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4、利用空间来进行故事的表演活动。准备:海鼓、音乐磁带、彩带、报纸 过程:

1、欢迎歌:get to gether

2、坐地蹦跳:i can see me

3、乐器练习:传递海鼓,让幼儿通过介绍自己名字来认识海鼓这种乐器,并初步掌握使用方法。

4、身体部分:儿歌“小手跳舞”

让幼儿在说儿歌的过程中以24拍的节奏型来进行儿歌的说唱,感受拍子的强弱变化。

5、嗓音练习:用卷起的彩带来让幼儿进行嗓音练习。当教师打开彩带时幼儿发出“啊”的音,当打开

彩带的动作停止时,幼儿发音停止。然后练习继续进行。

6、唱歌游戏:she is my friend

7、歌曲:为了妈妈

让幼儿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同时抒发热爱妈妈的情感体验。

8、古诗:早发白帝城

第一节让幼儿有节奏的说古诗;第二节加入歌曲的形式让幼儿唱出古诗;第三节请幼儿进行卡农的

尝试练习,借以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的文化。

9、音乐欣赏:啤酒桶波尔卡

教师首先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然后让幼儿欣赏音乐;最后当幼儿了解音

乐后,请幼儿进行表演音乐。以达到了解乐曲的目的,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第二节让幼儿用报纸来当

道具,可以听到音乐有不同乐段变化时把报纸撕成有规则的条形。

10、圆圈活动:谁是小熊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一个小朋友当小熊,其他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围城圆圈坐

好,当听到儿歌说到“小熊小熊在哪里”时,马上帮助小熊找到他的好朋友,然后游戏继续进行。

推荐第5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上课时间:7月24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类型特征,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一节: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三、音乐的基本特征

1、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主要是听觉的艺术。

2、流动性:音乐是在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的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3、情感性:音乐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4、表现性: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再度创作”过程才能成为活生生的艺术供人们欣赏,可见,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性。

5、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四、音乐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2、潜移默化,陶治情操。

(二)保健功能

1、调节身心。

2、治疗疾病。

(三)娱乐功能

此外,音乐还具有其他一些实用功能。

第二节 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

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一首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

1、音色。

2、节奏。

3、旋律。

4、力度。

(二)内涵美:

1、直观。

2、稚拙。

3、幻想。

三、儿童音乐的类型特征

(一)按照体裁分类:

1、儿童歌曲。

2、儿童器乐曲。

3、儿童歌舞剧。

4、交响童话。

(二)按照题材分类

1、游戏题材。

2、生活题材。

3、童话题材。

4、大自然题材。

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社会风尚: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2、为造就一代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打基础:音乐学习的最大作用之一是对人的情感、品和修养的培养,让儿童在享受美、抒发情中得到教益,培养素质、提高修养,为日后成为一代具有高雅艺术趣味和创新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教育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尖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3、音乐教育与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意志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

2、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家,无论是学习歌唱还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

1、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2、其次,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

代表人物高顿(GORDON)博士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限音乐启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该理论更注重音乐本身,更看重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 正如苏联早期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所言:“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

一、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3、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着 3 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4、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因此,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潜能的培养和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也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1、虽然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材料,依靠于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它的形象也是非视觉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活动来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形象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在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音乐教材的选择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不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感知理解的具体感性事物,组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3、形象性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形象性、直观性都是审美的显著特性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4、音乐艺术的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前期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趋逐步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1、内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除音乐游戏内容之外,在儿童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具体内容中,趣味性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2、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

3、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来诱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示范、讲解、提问的方法,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我们不必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应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活动形式中使他们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

2、过程上的综合性: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方法上的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等,都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而形成并被普遍应用的。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4 上课时间:7月24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六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理解三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其共同点。【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上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掌握其共同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理论流派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播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65年出生。198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震惊。1906年正式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7月,病逝。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体态律动”

1)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2)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是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是引进反应和表现,四是视谱与综合反应。

3)在体态律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教师钢琴上的即兴演奏,儿童的律动语汇,教师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与记忆等。

2、视唱练耳

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是和身体律动紧密结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主张采用把耳、口和身体配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理想的学习工具和手段。

3、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同样也是按照体态律动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的。达尔克罗兹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贡献在于他充分重视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在其体系形成之时以及今天,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 活动二:“集中注意看指挥”

活动三: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 活动四:学会互相倾听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5 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柯达伊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分为音乐创作、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方面。

柯达伊教学法创建于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25年以后,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7年逝世。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他认为,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而只有从早期开始,才能成功地发展音乐听觉,他把幼儿期这个准备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归纳为:引导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趣味和审美感。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歌唱教学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他积累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仅为匈牙利,也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课程进度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不够合理的编排秩序,提出了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为依据的进度安排原则。所谓“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同时,柯达伊还总结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时也应予以参照。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节奏教学采用了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系统中的第三个基本工具和手段,它是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的。

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

柯达伊体系的一个突破和贡献是在教材领域。他认为,给儿童所用的教材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真正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创作音乐。其中儿歌及民间音乐的朴素的表现形式,对孩子尤为适宜,他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许多五声音阶的儿童合唱曲,以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并热爱音乐母语。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歌唱游戏《找朋友》 活动二:感受固定拍与节奏 活动三:藏起来的歌曲

活动四:即兴的旋律回声模仿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1895年,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1950年,奥尔夫的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成果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并在当地国家的广泛应用中派生出新的教材。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流传,成为举世公认的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主要体系之一。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1、“元素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2、“节奏第一”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奥尔夫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3、课程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独创的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其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

4、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

5、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代表性教材,即5卷本的《学校音乐》,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节奏游戏活动简析 活动一:翻卡片 活动二:接龙游戏 活动三:敲“门”

活动四:即兴创作——“桥”

四、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提琴制造商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铃木以教儿童演奏小提琴的实践致力于“天才教育体系”和“才能运动”的建设。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体系。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在教授儿童学小提琴时,开始并不教儿童,只是教母亲,为的是在儿童的生活中让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以此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

2、激发儿童的兴趣

铃木独创了颇有特色的“母亲参与法”和“集体教学法”,来影响、激发儿童的兴趣。

3、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当儿童对音乐以及乐器演奏产生兴趣以后,就要求儿童进行大量坚持不懈的、反复的练习, 7 这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4、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他认为,敏锐的听力和直觉反应能力是以大量的倾听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他强调音乐学习不该从辨认音符开始,而应首先就进入到完整优秀音乐的倾听之中。

5、提倡“教学六步”

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卡巴列夫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04年12月出生在彼得堡。他在70岁高龄时,深入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亲自任教,并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家。

(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其特点

1、将“三个支柱”观点作为新大纲的基本要素 所谓“三个支柱”,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卡巴列夫斯基以此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

2、把用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应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儿童通过聆听和表演音乐的活动,在亲身的音乐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高、音值、力度、速度、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 认为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而必须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 新大纲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进也保持了内容的统一性和循序渐进式的内在连续性,使歌唱、乐理、欣赏等音乐课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间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

上海幼儿园音乐特级教师曹冰洁总结出不少适合于学前儿童音乐感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游戏活动案例,如:

游戏一:走线(小班) 游戏二:认识DO(中班) 游戏三:会变的声音(大班)

第二节 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课程模式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它以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并在参照这三大领域的同时,考虑音乐课程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水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目标都归入这三个领域,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 8 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其二,它能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强调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它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应以儿童为标准。教师并不需要去塑造、改变儿童行为,而只是为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 萨蒂斯。科尔曼是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科尔曼的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制作乐器: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由此,她让孩子人制作最简单的乐器入手,来体验音乐的发展并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2、节奏感的培养与即兴表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始点。

3、歌唱与声音控制:认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唱歌方式是在他想要去唱、去模仿情况下的一种体验。教师应渐渐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自由、自然、放松的唱歌习惯,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控制音高的自然机能的发展。

4、创作:创作是贯穿于科尔曼教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她鼓励孩子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螺旋型模式

螺旋型课程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把对学科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每个环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这和课程观应用于音乐教育课程编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尤其值得一打电报是,这种螺旋型模式的课程方案其宗旨是保证儿童参与并获得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儿童进行独立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倡导一种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式学习。

第三节 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及模式评述

一、从儿童出发的音乐教育原则 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认为音乐教育是为孩子提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操练、巩固。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它们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节奏动作、音乐欣赏、演奏乐器等活动,更体现了听辨、感受活动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

三、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和体验的音乐教育过程 纵观各个不同的音乐教育流派可以发现,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由此引发儿童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共同倡导的方向。由些可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比强调音乐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启蒙者

在我们所了解的各个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中,对教育者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者,而非机械的答疑者;是儿童行为的启发者,而非命令者;是儿童思维的激发者,而非叛定者;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9 上课时间:7月25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结构层次。

3、知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曾经提出过学校课程目标的五个来源:从研究“学习者本身”中寻求目标;从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中寻求目标;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寻求目标;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项来源正是我们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

3、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好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使教育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总之,以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因过分迁就儿童音乐的自然发展而降低教育的水平值,也可以排除因脱离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而过分提高教育的期望值。

(二)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1、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此,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理想角色培养的要求,并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2、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性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概念、学科潜力、教育价值以及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成为具体而微观地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通过自身发展和教育习得的“音乐语言”,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活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

(一)筛选、整理目标

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可能性目标”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行必要的删除、合并或修正。(举例说明)

2、在目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目标“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以正确决定音乐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举例说明)

3、对各类目标的分层归类和整理,以此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而有序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二)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既以可观察的行为化的方式来表述目标。(举例说明)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从儿童获得音乐体验为出发点构建目标。(举例说明)

3、表现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在音乐活动之中也希望能够独立而富有想象、创造性地处理、表现音乐。(举例说明)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三种不同取向目标的表述和运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行为目标更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过程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儿童从经验出发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现目标则更有助于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般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无须表述得太具体,只须概括地指明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和方向。(举例说明)而对于较低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过分笼统、抽象的目标表述往往不利于教师把握。应尽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化的、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法。(举例说明:1986年修订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标准中有关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案标准,即把儿童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形象而具体地表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音乐方案的成就标准。)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横向结构

(一)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1、认知目标:表述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各种有关的音乐知识,以及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举例说明)

2、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举例说明)

3、操作技能目标是指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运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技能。(举例说明)

(二)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分

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个方面。

(三)从儿童活动的互动对象来分

分为以人为对象的目标和以物为对象的目标两类。以人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自己为对象、以他人为对象或以集体为对象的目标;以物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音乐作品、音乐语汇、乐器或其他相关道具、物品、场地、设备等环境为对象的目标。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一)歌唱:(略)

(二)韵律活动(略)

(三)打击乐演奏(略)

(四)音乐欣赏(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例1:以时间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例2: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例1:某幼儿园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的活动目标。 例2:某幼儿园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的活动目标。

例3:某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的活动目标。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2 上课时间:7月25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主要要领,知道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

3、理解掌握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理解音乐感的培养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0—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模仿说话,到1岁左右开始发声学“唱歌”,国外研究者把这种区别于“咿呀之语”的元音表演称作为“本能歌”。

3、在2岁左右,会努力地变化自己的发音去模仿标准的音高,能觉察出旋律轮廓的变化,由此,“本能歌”渐渐演变为“轮廓歌”。

4、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首新的歌曲听了几天以后,就慢慢地变成记忆,输入大脑,有一天会突然开始歌唱。

二、3—4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对歌词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听辨和发音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碰到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往往吐字不清。

2、音域方面:一般为c1-a1,其中唱起来最舒服、轻松的是在2—5之间。

3、旋律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4、节奏方面:较容易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5、呼吸方面:对气息控制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往往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

6、其他方面:能够在成人的引导,特别是在幼儿园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在集体歌唱时的合作协调性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个别孩子声音特别响。

三、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一般可以达到1-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渐渐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

4、节奏方面: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能够渐渐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在歌唱技能的发展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

四、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2、音域方面:可以达到c1-c2,个别儿童甚至更宽。

3、旋律方面: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更为明显。

4、节奏方面,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歌曲的演唱。

5、呼吸方面:能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6、其他方面:歌唱的声音表情更趋丰富,;在集体歌唱时,协调一致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节 歌唱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姿势

(二)呼吸

(三)发声

1、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歌唱,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发声技巧。

2、在引导幼儿用自然、悦耳的声音歌唱的基础上,还应启发他们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四)咬字吐字

可以从培养吐字器官唇、齿、舌、喉的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开始。

(五)音准

掌握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六)协调一致

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七)保护嗓音

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让幼儿知道。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三、歌唱的选材

(一)歌词方面

1、歌词应当有趣、易记且能力儿童所理解和熟悉。

2、歌词的结构应相对简单,含有一定的重复部分。

3、应尽量注意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方面

1、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音域不宜太宽。

2、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窒。

3、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一般节奏宜简不宜繁。

4、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旋律宜相对比较平稳。

5、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还应注意歌曲旋律的结构宜短小而工整。

第三节 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2、运用视觉材料:看图形做动作、听歌曲画节奏、看节奏猜歌曲

3、运用嗓音:音节歌唱游戏、语言节奏朗诵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

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2、运用嗓音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运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回去演唱书本上的曲目。

15 上课时间:7月26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幼儿园律动的基本类型。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一、0—3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是婴儿对生活的第一个反应,早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动作,而婴儿期更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

2、6个月左右的孩子能对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但这些身体运动还不是由节奏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只是对纯音响作出的反应。

3、到1岁半左右,婴儿才会对比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4、3岁左右的儿童,其随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一般能好地跟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

二、3—4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3岁以后,儿童的动作渐渐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

2、随着儿童动作发展中分化的渐渐精细,其动作的协调程度以及对动作的速度、幅度等表现能力会渐渐发展起来,并显出一定的可塑性。

3、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与婴儿相比,利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体验更丰富了,他们基本学会了流畅地、准确地随音乐动作。

4、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

三、4—5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身体大动作及手臂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比较自由地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

2、在发展复合动作的同时,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动作表达的过程中,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运用动作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四、5—6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进一步分化且更精细,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

2、随乐性水平有了更明显的提高。

3、在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主动追求与同伴一起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第二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

(一)律动: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二)律动组合:身体节奏动作组合、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第三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的选择

(一)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二)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二、动作及游戏的选择

(一)体现兴趣性: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二)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一般要符合三条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有关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创编一套幼儿模仿动作。

17 上课时间:7月26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儿童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儿童音乐感知、理解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0—3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对于3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乐器是他们以身体创造声音的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这一年龄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对打击乐活动的极大兴趣。

2、但这个阶段的动作多是偶然的、零碎的,甚至并不能与音乐保持相一致的节奏和拍子。然而,若能提供给0—3岁儿童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和即兴创造的环境,将有力地拓展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对音调、节奏方面的预备性体验,为以后的乐器学习和演奏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3—4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进入幼儿园接触了一些特制的打击乐器后,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满足。

2、在演奏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是有一定困难的。

3、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早早地表现出奏乐活动中初步的创造性表现。

三、4—5岁儿童打击乐奏能力的发展

1、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儿童有了较大的进步。

2、随乐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合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出不仅能够与同伴同时开始和同进结束演奏,而且能在2—3个不同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看指挥、理解指挥手势含义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5—6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器种类更多,能力也较强了。

2、在注意演奏音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演奏活动的“背景”——音乐,能始终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同时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更强。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英国珍妮博士的研究结果:儿童的音乐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模型,分为8个阶段;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乐曲阶段、个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系统性阶段。3岁左右一般处于感觉阶段,4—5岁渐渐进入操作阶段,6岁开始进入表现阶段,7岁左右进入到规范音乐表现的阶段。

18 第二节 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幼儿园常打击乐器的种类

1、碰铃(小铃)

2、串铃

3、铃鼓

4、大鼓

5、三角铁

6、响板(圆弧板)

7、木鱼

8、双响筒

9、哇鸣筒

10、沙球

11、钹

12、锣

二、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认识乐器,知道并记住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能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和悦耳。1)让儿童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 2)帮助儿童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

3)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包括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能够看懂和明白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三、打击乐演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为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儿童乐曲等。对于小班年龄儿童,可以选儿童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儿童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二)乐器: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儿童演奏;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三)配器方案的选择:第一,适合儿童的能力,即适合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即所选择的配器方案既能够符合乐曲、旋律本身的性质、风格和结构,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对比统一性和丰富完整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悉一至二首幼儿打击乐曲。

19 上课时间:7月27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家。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

一、0—3岁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对于声音和音乐也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反应。

2、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和感知是和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其他能力同步地渐渐发展起来的。

3、但总的说来,1岁前婴儿的音乐听觉感知和反应是比较缓慢且不太精细的。

4、2岁左右的儿童不仅会对成人唱的或录音机里的歌曲感兴趣,而且还喜欢用找到的物体或用看书的声音创造自己的音乐。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

2、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是随着他们认知、思维能力的渐渐发展、音乐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渐渐有所发展的。

3、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不很精确,一般尚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在倾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已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

3、基本上会用比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且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2、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意识更积极、主动,而且创造性表现的形式更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表达、语言描述、图片再现等等。

4、已有记忆音乐短句、把重复出现的短句从各种不同旋律中辨别出来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体会、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5、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地表现在对音乐的偏好上。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倾听

倾听是儿童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等。

(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 要帮助儿童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基本表现手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三)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

要求儿童能根据音响感和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四)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

引导儿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前后段落或不同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情绪及基本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五)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

要求儿童能够根据乐曲的片断或全曲进行再认,以培养儿童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表象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作品的选择

1、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音乐作品的形式应比较简单;结构要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篇幅不宜过长。

2、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质量。

(二)辅助材料的选择

1、动作材料:这是指能符合音乐的性质,能反映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和情感等的身体动作。

2、视觉材料:这是指形象具体地反映音乐的形象、内容、结构及节奏特点的可视材料。

3、语言材料:这是指富有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形象性的有声文字材料。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欣赏一至二首世界名曲。

21 上课时间:7月27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活动。

2、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联系活动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活动

1)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2)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3)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2、强调儿童整体素质培养的活动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1、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三段式和单段式。

2、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整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二、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

(一)家庭的音乐教育

1、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2、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2)个别性。3)随机性。4)长期性。

3、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1)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2)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3)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其次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念,再次通过动作也可以培养 22 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4)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一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启蒙教师,二是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三是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二)社会的音乐教育

可以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音乐训练班、儿童音乐表演团体、儿童音乐技能大赛、音乐定级考试等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也可以有诸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音乐节目及音乐录音带、音乐会等所带来的一定的音乐教育形式。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一)直观演示的方法:是指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使儿童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一类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等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使用注意点,略)

2、第二类是指配合一定的活动内容,教师用相应的图片、实物教具、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使用注意点,略)

(二)运用语言的方法: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讲解、提问、描述、反馈、激励等诸多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总称。

1、讲解:是指对与音乐活动有关的信息及活动方法、程序和规则的讲述、说明或解释。

2、提问: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辅助方法,注意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与活动的内容、要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问题宜便于儿童记忆、理解和回答,可以在活动中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层层引出新问题。

3、反馈: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语言促使儿童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音乐所作的反应,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是指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角色身体的变化,对儿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

1、参与:是指教师以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的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2、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从心理上理解“退出”,不在活动进程中占据权威的、中心的地位;三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一)模仿学习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范例,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并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记住并再现某一音乐作品或掌握某一音乐技能。

1、值得提出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模式并不是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唯一方法和途径。用游戏情境及儿童填唱新歌词等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歌唱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2、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练习注意点: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要注意适当地安排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3)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尽量采用变化多样的练习形式。

(二)预知学习的方法:“预知学习”,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一种通过教师 23 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应用“预知学习”的方法,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多数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顺利、主动地直接运用已“预知”的知识、经验进行较高水平层次上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

1、“预知学习”与模仿学习方法不同,不是由教师直接向儿童提供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让儿童进行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是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步步深入,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具有如下特殊价值:

1)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自学和互学活动。2)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3)能使儿童在熟练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中,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4)儿童在迁移性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学习内容本身,因此更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由短暂的兴趣渐渐向稳定的兴趣转化。5)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预知经验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2、模仿学习和预知学习的比较案例分析:音乐游戏——卷炮仗(大班)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教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提倡在音乐活动中把音乐的部分与整体;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音乐欣赏中的欣赏与表演、创作;音乐的知识技能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与儿童的活动等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加以整合,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相互割裂或对立部分来看待。

2、整体感知学习方法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使儿童更容易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全部内容,从而进入有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

3、从整体感知入手的歌唱活动,能够产生比仅仅是歌唱技能培养、歌词记忆或歌唱表演动作的训练更有意义,也更符合音乐审美特性的歌唱活动效果。

4、从整体感知入手的学习方法是以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形象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它符合并体现了音乐审美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多感官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这种音乐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音乐欣赏领域,有其一定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依据:

1、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对象。

2、参与、探究的需要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3、在教育的特定领域中,音乐学科仅仅是用来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工具和媒介之一。

4、儿童受其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制约,不可能仅仅通过安静倾听的方式来获得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往往更需要借助于一种可见、可控的外显操作作为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5、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分析音乐作品性质、风格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参与方式。例1:音乐欣赏曲《拔弦》例2:音乐欣赏曲《挪威舞曲》例3:音乐欣赏曲《森吉德玛》。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

24 上课时间:7月28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2、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评价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原则、内容、标准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

(一)反馈作用:作为一种反馈和矫正系统,不仅应畅通于音乐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而且可以由此激发教师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育活动的动机和行为,强化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弥补和修正失败的经验,真正使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成为一种不断完善和逐步扩大适应面的过程。

(二)诊断作用: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指出现状和了解差异,而且还能够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给教育活动带来真正的诊断和改进的效果。

(三)促进作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能够优化音乐教育的进程,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真正促进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评价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使音乐教育在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向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面发展。要把评价工作纳入到幼儿园行政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的计划轨道上来。

(二)针对性原则:即评价可以围绕当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音乐教育内容领域,还可以针对某个活动对象(儿童),且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为目的。

(三)全面性原则:在教育实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评价必须连续不断地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综合地考虑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而连续一贯、持之以恒的评价,把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制度,使之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和学习。

(四)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时应持客观、公正、科学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评价

(一)《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美国音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西肖尔编制。 包括六个测验项目:

1、音高感——即音高差别感受性。

2、音强感——即音强差别感受性。

25

3、时值感——即音长,音短差别感受性。

4、音色感——即对音色和音质的区分能力。

5、音高记忆——即在重复呈现某些彼此无关的音时,能发现某音音高变化的能力。

6、节奏感——即在重复呈现敲击的节奏型时,发现节奏变化的能力。

(二)戈登的《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埃德温。戈登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套《音乐才能测量》,1979年又出版了一套更年幼测验对象(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儿童)的测验手册——《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并由此提出在年幼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验中更强调“直觉反应”和“表象”在音乐才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套《初级音乐表象测量》手册包括两个子测验——音调测验和节奏测验。

(三)日本的儿童音乐能力诊断测验:这是一个由日本音乐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该测验的适应对象为4—7岁的学前儿童。整套测验包括五个部分:

1、强弱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2、节奏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3、高低听辨——画面包括2个例题和8个测试题。

4、音色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5个测试题。

5、音乐欣赏——画面包括6个测试题,共4分。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1、活动目标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和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在活动目标的评价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庄稼人活动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是否有紧密的联系;二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涵盖了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三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与儿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2、在评价活动的目标时,还应判断活动目标的构成情况。

3、还必须看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否与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特点相联系。

(二)活动内容的评价:

1、要评价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是否与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相一致;是否与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2、要看音乐材料本身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三)活动方法的评价

1、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相呼应。

2、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顾及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3、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强调并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4、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注意到了与音乐活动环境和有关设备相联系。

(四)活动过程的评价

1、评价教师的行为。

2、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

3、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4、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五)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1、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体现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与音乐活动内容相适应。

2、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适合儿童的实际需要和操作能力。

3、评价活动的材料或道具是否适合于音乐活动的展开。

26

4、评价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材料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六)活动效果的评价

1、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2、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反应。

3、评价儿童对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的整体评价

(一)音乐教育管理: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重视音乐教育并加强了音乐教育的管理。

(二)音乐教学研究: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和落实音乐教学的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应措施。

(四)资料收集与积累: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注意对反映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质量的资料的积累。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儿童的音乐活动中进行即时的观测,并对观测结果作出一定评估的方法。

1、自然观察:即教师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在儿童最真实自然的自发音乐活动中进行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评价。

2、人为创设一定的环境进行观察。对于在一般日常的活动中难以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特别设置一个活动、游戏或场景,以促使儿童自然地表现其音乐发展方面的状况。

二、谈话法: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以获取有关音乐方面信息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讨论等其他较自由的形式。

三、问卷法:是指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教师、领导、同行及家长的书面文字形式的问题调查,来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种评价的方法。

四、测试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或自行设计和编制的音乐能力测验,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方法。

五、综合等级评定法:是特别针对于音乐教育活动而设计的一种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活动评价方法。

例1:音乐教育活动原始评价纪录。

例2:音乐教育活动定量评价方案(附具体评价标准)。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

27 上课时间:7月28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2、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音乐活动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应将儿童原有的基础和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

2、必须坚持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音乐活动应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即包括音乐的素质和能力,也包括非音乐的素质和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合理而恰当地处理师幼关系,既要引发儿童主体积极地感受、体验音乐,又要在促进儿童与音乐的互动中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指导性互动方式,即那些教师参与成分比较多、指导作用比较明显的互动关系。

2、引导性互动方式,即教师参与活动的成分相对减少,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活动和探索机会的互动关系。

3、是中介性互动方式,即教师与儿童不直接发生交互作用,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因素来传递教育信息,指导和影响儿童活动。

三、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1、寓美于形,即寓审美性于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之中。

2、寓美于情,即寓审美教育于儿童的情感体验之中。

3、寓美于乐,即将审美性寓于轻松有趣、活泼快乐的音乐活动形式之中。

四、整合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中自然地将音乐领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同时也是将各种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1、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

2、音乐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

3、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整合。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发展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儿童的发展。

28

1、把儿童的原有基础与新活动提出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使活动目标既适应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儿童达到新发展水平。

2、还体现在目标设计不仅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能否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更要考虑儿童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否获得发展目标所期望的各种经验。

3、从一个完整目标体系来看,发展性既体现在音乐感及音乐能力的发展目标上,也体现在学习能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上。

(二)体现系统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还应当包含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三个方面。

(三)体现系列化:是指在具体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必须把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而有序的系列化结构来看待,使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与其上一个级目标相一致。

1、在能力目标上的系死化,即把同一种能力上的目标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个或或干个具体的活动设计中,体现递进性。

2、在材料目标上的系列化,即以同一材料在活动目标和要求上体现循序渐进。

(四)体现行为化:是指在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中尽量使用行为目标的方法。

1、要完整地体现音乐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和积极的个性、社会性品质;学习能力三方面的目标,不可偏废任一方面。

2、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向,可固定以儿童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但必须注意目标应是具体而落实的、可见的行为,要避免出现空泛而笼统的目标。

3、目标表述的行为还应注意尽量反映出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或表明行为水平的限定语。

二、活动程序的设计

(一)活动结构的设计:所谓活动结构的设计,就是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顺序、分配和关系的具体处理。它不仅受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也受教师、儿童、材料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好音乐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一是适应性功能,二是发展性功能。

2、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还需从微观上对影响活动过程的诸因素作动态的调整:从活动目标着手考虑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着手设计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具体执行进程着手调整活动的结构。

(二)“系列层次活动”的设计:是由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老师带领的一个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总结和提出的。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1、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其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内容本身的教育潜力,以保证活动的每一个层次和步骤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为儿童提供在递进式的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新经验形成的机会;其三,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主动发展的机会。

2、实例分析:例1——新授歌曲《苹果》(小班)例2——音乐欣赏《赶花会》(中班)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1、从活动的目标出发来考虑和设计方法。

2、从活动的具体内容为参考依据来确定方法。

3、从儿童的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四、活动环境及材料的设计

(一)活动空间与时间的设计

1、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安排在幼儿园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要求儿童必须懂得怎样与同伴合作相处,怎样共享一个空间,从而发挥出空 29 间真正的教育效果。

2、对活动时间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采用灵活处理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时间;其次,教师还应视儿童活动的行为表现、参与状态等情况灵活调节和安排活动时间。

(二)活动材料的设计

1、音乐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和设计:A、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反映儿童生活、适应儿童情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B、选择和设计能与儿童已有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音乐作品。C、恰当地处理和运用音乐作品,体现音乐的完整性。

2)其次是对动作作品的设计:A、合理对待动作的难度和技巧。B、灵活地调整动作的力度和幅度。C、加强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2、辅助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教具和学具的设计:A、应考虑活动内容和进程是否必要。B、不必过分追求新奇有趣。C、应考虑学具的数量和便于操作。

2)其次是有关道具材料的设计:A、根据不同年龄班区别对待。B、根据活动的性质区别对待。

3)最后是图片、音像等可视材料的选择和设计:A、体现“视听合一”。B、体现“可操作性”。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一)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歌曲《小小鸡》(小班) 例2: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大班) 例3:律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小班) 例4:音乐游戏《爬呀爬》(小班) 例5:听辨游戏《鼓儿响咚咚》(小班) 例6:音乐欣赏《变化的天气》(中班) 例7: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大班)

(二)渗透、整合于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春姑娘的歌(大班) 例2:青蛙唱歌(中班) 例3:快快慢慢(小班) 例4:蔬菜汤(大班)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并写出设计理由。

30 上课时间:7月29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总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2、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

3、为考试作准备。【教学重点】 复习主要知识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总复习

(一)复习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二)复习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复习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四)复习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五)复习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六)复习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七)复习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八)复习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九)复习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十)复习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十一)复习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三、讲解考试基本题型和和要求。

四、请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有不懂之处向教师提问。

五、教师答疑。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整理复习整本书,为考试做准备。

31

推荐第6篇: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学》:探索音乐教育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包括:音乐情绪与感情、音乐体裁与情势、音乐作风与流派、音乐表现要素。

我国比较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提出从:春秋 诸子百家。

建国初期,对我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前苏联的教育体系。 “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 :卢梭。 “奥尔夫”教学法形成于:德国。

奥尔夫教学法包括:节奏、旋律练习和基本形体动作教学。通过“元素性音乐”,教育诱发,开掘儿童的先天音乐本能。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音乐教育史》: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 “自发音乐活动”是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领域。 世界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建立于:1816年,奥地利。“音乐治疗”运用于弱智儿童有显著疗效。智能低下。

世界上第一所聋哑学校建立于1770年,巴黎。聋:70分贝以上。 我国第一所盲校:北京,1874年。

“体态律动学”是达尔克罗兹 创造的,瑞士音乐家,教育家。 律动 学重点在于:音乐要素的体验与理解。

音乐教育家 达尔克罗兹,卡巴列夫斯基,前苏联。 幼儿园律动教学:增进兴趣、启发联想和想象力。 音乐教师感情的品质影响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决定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

音乐感的基本特征:对表现某种内容的音乐的体验。 音乐运动觉能力,包括节奏感、机能控制。 阻碍音乐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因素。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即是培养学生的乐感。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听觉表象和调式感。

美育作为审美教育,它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和现实美。 柯达伊:音乐教育家,匈牙利。 柯达伊体系:重视音乐读写能力。 音乐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备课。

常用的音乐教学法:讲授、讨论、练习。 音乐想象能力包括:联想和想象力。

音乐能力测试包括:综合音乐能力测试、单项音乐能力测试。 音乐能力测量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音乐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 德育与音乐教育相互渗透。

由国家教委船板的音乐教育刊物:8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 创立幼儿小提琴教学法:铃木贞一。 变声期后,男女音高相差八度。

“写实阶段”儿童对音乐的审美:7——9岁。

音乐教育的整体性目标:本体目标、社会目标、永久目标。

推荐第7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3、学习和遵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歌舞的产生

2、音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3、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为幼儿完善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4、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音乐舞蹈的审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和体验,初步学会通过音乐舞蹈的审美手段对这些认识的体验进行表达、交流和分享,进而逐步学会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养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1、审美性

2、整体性

①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②学习氛围的整体性

3、游戏性

①内容中的游戏性 ②形式中的游戏性 ③方法中的游戏性

4、综合性

①形式上的综合性 ②过程上的综合性 ③目的上的综合性

5、技能性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践原则

2、和谐原则

3、低耗高效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小结

本章学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并从音乐教育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学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性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 幼儿园的歌唱教学

教学目的:

1、了解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材料。

3、培养学生用有趣的方式和幼儿共享歌唱活动的快乐,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用有趣的方式和幼儿共享歌唱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嗓音的艺术表现力

1、共鸣位置与的美好音色 ① 教师和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 ② 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③ 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2、吐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① 咬字、吐字的情感表达 ② 气息与情感表达 ③ 咬字、吐字、气息与情感表达

二、第二节歌唱活动的教学内容

1、歌曲

2、歌唱的表演形式

3、歌唱的简单知识技能

4、嗓音保护的知识技能

三、第三节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1、歌词的选择 ① 内容与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 ② 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 ③ 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合用动作表现

2、曲调的选择 ① 音域较狭窄 ② 节奏较简单 ③ 旋律较平稳 ④ 结构较短小工整 ⑤ 词曲关系较单纯

3、歌曲的总体选择

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接受性、教育性下、内容、形式、风格、丰富性、多样性,并且注意多选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同时兼顾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作品。

第2课时

一、第四节新歌教学导入

1、从动作开始的设计 ① 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幼儿对

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者游戏的时候,老师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

②教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邀请并指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对创编好的成套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时,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

2、从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①教师直接提供新歌的第一段歌词,并用边演唱边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 ,记忆“歌词的表述结构”。然后紧接着邀请幼儿创造性地提出另外的新形象,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新形象填入歌曲“替换”掉原歌词中的相应部分并演唱出来。如此反复,逐步邀请幼儿尝试进行新词的直接填唱。

②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境,然后紧接着再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语言组织成歌词并演唱出来。

3、从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① 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的歌词内容 ② 教师邀请本班或其他班级的个别幼儿事先准备好表演,或教师临时邀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进行表演。该表演象征性地表述全部歌词内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词的主要内容。

4、从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①教师讲故事时,需要经常使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独白的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倾听和理解的积极性。

②教师与幼儿一起讲故事,激励幼儿仔细观察,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帮助理解。

5、从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6、从游戏开始的设计

7、从填充式参与开始的设计

8、从副歌开始的设计

9、从无意义章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①这种处理可以为较小年龄幼儿设计,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步骤把这个程序安排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的时候。

②这种处理也可以为较大年龄的幼儿设计,作为对歌曲新的表演处理,可以把这个程序安排在比较靠后的部位。

10、从直观形象开始的设计 ① 突出顺序法 ② 突出重点法 ③ 突出关系法 ④ 突出结构法 ⑤ 突出情节法

a) 第五节歌唱活动和游戏的结合

1、从开始处进入的游戏

2、从中间处插入的游戏

3、在结束处插入的游戏

4、贯穿始终的游戏

三、第六节创造性歌唱教学

1、创编新歌词 ① 一般教学步骤(学习范例2-20;21)

② 一般注意事项(分大、中、小班)

2、创编表演动作 ① 一般教学步骤(学习范例2——22;23) ② 一般注意事项(分大、中、小班)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① 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模样”的活动在前,引导幼儿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 ② 教师应尽量参幼儿的各种独特处理作出积极的,建设

4、即兴歌唱说话 ①近似旋律的歌唱 ② 同音歌唱 ③ 模音歌唱 ④ 转换词曲 ⑤ 即兴歌唱

四、总结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斩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从幼儿歌唱时的发声方式入手,阐述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怎样发展幼儿嗓音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和材料,并得用实际教学案例对于新歌教学的十种导入方法进行说明。

第三章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

教学目的:

学习韵律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掌握从动作、音乐、道具三个方面来选择韵律活动的材料及在律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挖掘集体舞的教育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身体的艺术表现力

1、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①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②选择安排循序渐进的动作学习序列

③从较慢的开始,采用幼儿最舒适的进度逐步加快速度 ④从幼儿的自然动作开始过渡

⑤不适宜分解学习的动作可以采用“拖”的方法

2、发展动作的随乐性

①让幼儿有机会自己边唱边做动作

②教师自己哼唱或弹奏曲调跟随伴和幼儿的动作过程 ③让幼儿有较多机会跟随比较熟悉的音乐做动作

④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动作如何与音乐的情绪、风格 结构相协调

⑤动作组合应该是简单多重复且有整体美感的

3、发展动作的表现性

①让幼儿有机会观察更多由幼儿和教师提供的动作表现范例 ②让幼儿有机会在同伴和教师的态度和行动鼓励下,观察和用动作模仿各种真实的、运动着的事物。

③让幼儿有机会在美术、文学作品的激发下进行动作表现

二、第二节韵律活动教学的内容

1、韵律动作及其组合 ①韵律动作

一般韵律动作可分为: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②韵律动作组合

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自娱舞等

2、韵律活动类型和表演形式 ①韵律活动类型

②韵律活动表演形式

3、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②变化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③组织动作的知识和技能 ④使用道具的知识和技能

4、韵律活动的常规

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②活动进行的常规

第2课时

一、第三节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1、动作

①动作的类别: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②动作的难度

幼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三条规律:从在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2、音乐

①节奏清晰、结构工整 ②旋律优美、形象鲜明

3、道具(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扩大动作的表现力,但又不会妨碍幼儿做动作或移动,不会使幼儿因过度兴奋而游离于活动之处又不存在潜在的人身伤害的危险。

②能增强幼儿的美感,引发各丰富幼儿的想象、联想。 ③不宜在经济或者教师的精力上做过多的投入,尽量使用周围的物品甚至废旧的物品,让幼儿自已决定怎样利用它们来进行舞蹈表演,会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敏感性,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第四节韵律活动教学的导入

1、从观察开如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1)

2、从回忆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2)

3、从基本动作复习或学习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3)

4、从队形复习或队形新授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4)

5、从舞谱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5)

6、从动作创编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6)

7、从游戏开始的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7)

8、从故事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8)

9、从音乐欣赏开始的活动设计(学习范例3-9)

三、第五节创造性律动教学和集体舞教学

1、幼儿园的创造性律动(学习范例3-10)

2、幼儿园的集体舞教学(学习范例3-12)

四、小结

本章以幼儿园的韵律活动教学为重点为,阐述了幼儿韵律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如何从动作、音乐、道具三个方面来选择韵律活动的材料,并例举了九中韵律活动的导入方法,为幼儿园的韵律活动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第四章 幼儿园的打击乐演奏活动

教学目的:

了解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以及材料的选择,通过学习实际案例学会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入手,探索打击乐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打击乐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乐器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1、舒适有效的演奏 ①选择合适的空间安排 ②选择合适的练习速度

③采用明晰、准确的指挥暗示

④创造愉快、轻松、舒适的演奏氛围

2、有表现力的演奏

①提供有表现力的伴奏音乐 ②教给有关的演奏技能

③采用富于感染力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 ④创造适度兴奋的演奏氛围

3、准确流畅的演奏

①选择节奏明晰的伴奏音乐

②引导幼儿倾听声部音的相互关系,培养相互倾听、相互配合的良好习惯 ③向幼儿提供或引导幼儿创作合适的“变通乐谱” ④采用准确、明晰的示范、讲解、指令和指挥暗示 ⑤创造适度紧张、态度认真、注意集中的演奏氛围

二、第二节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

1、打击乐曲

打击乐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歌曲或器乐曲进行的打击乐演奏曲;另一类是纯粹由打击乐器或替代性的打击乐器来演奏的打击乐曲。

2、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 ①乐器 ②配器 ③指挥

3、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 ①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②活动进行的常规

三、第三节打击乐演奏活动材料的选择

1、乐器

乐器音乐要好;大小重量适合幼儿;演奏方法要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运动能力。

2、音乐

选择音乐时须注意节奏、结构工整和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等。为3~4岁幼儿选择的音乐最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歌曲或者韵律活动的音乐,节奏要简单,结构短小的一段体;为5~6岁的幼儿选择的音乐的节奏可以稍复杂一些,结构可以

一、

二、三段体,最好包括一些鲜明的、有规律的对比因素,乐句或乐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4、配器方案 ① 配器方案的特点 ② 打击乐曲的统配步骤 ③ “变通总谱”的设计

四、小结

第2课时

一、第四节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教学法

1、整体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整体教学法包含三种重要的具体方法:变通总谱法、击节奏型指挥法、引导参与创作法。

2、整体教学法与以前的教学方法的区别 ① 程序上的区别在于,以前所使用的教学法是先分声部,再合奏。整体教学法的程序是:“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

② 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先前的教学法是示范、摹仿、练习,目的主要是学会演奏打击乐作品;整体教学的方法是示范、摹仿、练习与有引导的创造性表现相结合,目的主要是在参与演奏打击乐作品的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新作品教学导入 ① 从总谱学习开始的设计 ② 从总谱创编开始的设计 ③ 从主要声部学习开始的设计 ④ 从主要声部创编开始的设计 ⑤ 从音乐欣赏开始的设计 ⑥ 从故事开始的设计 ⑦ 从韵律活动开始的设计 ⑧ 从歌唱开始的设计

二、第五节探索性打击乐器演奏教学

1、从乐器入手的探索活动

① 探索同一物体的不同发声方式 ② 探索不同的物体 ③ 探索乐器的使用

2、从音乐入手的探索活动 ① 探索节奏型 ② 探索乐句和乐段中的节奏型

3、从生活意象入手的探索活动

4、自主小乐队探索活动

三、总结

本章节主要阐述了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内容以及材料的选择,通过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突出了打击乐器演奏中整体教学法的优点,以实际案例说明如何运用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幼儿教师要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入手,安排探索性的打击乐教学活动。

第五章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幼儿教师要将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目标,了解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以及掌握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等。

教学重、难点:掌握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怎样发展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1、选择最好的音乐作品

2、选择最好的音响

3、让幼儿有机会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的感知

4、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伴随音乐进行的表演活动中直接进行感知体验

5、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使用不同的符号体系来表达自身的音乐感受

6、引导幼儿感受倾听环境音响的快乐

二、第二节音乐欣赏教学

1、幼儿园音乐欣赏材料的选择 ① 音乐作品 ② 辅助材料

2、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 ① 从完整作品开始的设计 ② 从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的设计 ③ 从某种辅助性材料开始的设计

三、第三节其他相关表演艺术的欣赏教学

1、舞蹈和哑剧的欣赏(学习范例5—

6、7)

2、曲艺和武术的欣赏(学习范例5—

8、9)

3、歌舞剧、木偶剧和其他戏曲的欣赏(学习范例5—

10、

11、12)

4、影视作品的欣赏(学习范例5—13)

第六章 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了解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因其性质和特点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将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提出活动目标并进行撰写、活动的设计的原则等。

教学重、难点:

对活动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

1、活动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① 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② 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③ 价值观念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④ 范例分析与修改

2、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①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结构功能 ②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学习范例6—

4、5) ③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结构分析的其他角度 ④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⑤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方案

二、第二节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实施

1、领域活动加上音乐教学方法 ①运用语言指导法 ②运用范例

③运用角色变化

2、实施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原则 ①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

②面向全体幼儿、尊重个别差异的原则

三、总结

本章节将幼儿园领域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对活动目标进行提出和撰写活动的设计原则,以及活动实施的方法。

第七章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的:

对幼儿教育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讨论,学习相关的实际案例。

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音乐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支持预定单元教育目标的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在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中,人文主题或科学主题是比较常见的经验组织纽带。音乐教学活动除了要完成自身的、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以外,还需要为整个主题活动的种教育价值追求提供有力支持。

2、学习典型示范的小班入园初期的综合主题活动——来上幼儿园 ①单元核心经验、教育重点 ②健康社会领域案例《化蝶》

③健康、社会、美术领域案例《大指歌》

④科学、语言、社会领域案例《月亮婆婆喜欢我》、《月亮晚安》

二、激励幼儿自主拓展的音乐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激励幼儿自主拓展的音乐教学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发展。教师掌握这一设计技术的前提是:自身对自主学习的深刻理解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2、学习两个范例

三、第三节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教学设计

1、各种生活活动中的音乐

2、晨间体育锻炼和运动会中的音乐

3、游戏、区角活动中的音乐

四、总结

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音乐教学设计,尽可能给幼儿更多自主投入、自由选择、自我表达的机会。一方面,老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地维持和提高幼儿发起和延续幼儿自发活动的积极性;老师的引导和激励,能够有效地拓展幼儿的文化眼光和独创思路;教师平和的指点和善意的建议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活动中产生的人际矛盾,帮助幼儿摆脱组织协调活动的困境。另一方面,教师巧妙地引导还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提升欣赏品味,避免低级庸俗文化对幼儿的侵蚀。

推荐第8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青蛙》

目标:

1、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型| * *| * * *|。

2、通过手指游戏、表演等形式体会音乐生动有趣。

活动准备:

节奏卡一张、小鼓一个、创设“池塘”情境、青蛙头饰人手一个、蛙鸣筒人手一个。 活动结构:

1、基本节奏练习

2、手指游戏

3、乐器操作

4、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击鼓,引导幼儿听鼓声模仿节奏,通过拍身体的各部位及声势练习熟悉节奏| * *| * * *|。(由此引出小青蛙的叫声)

二、出示画有小青蛙叫的节奏卡,引导幼儿练习小青蛙叫| 呱呱| 呱呱 呱|,帮助幼儿感知此节奏型。

三、谈话引出童谣《数青蛙》,鼓励幼儿自由创编与童谣相符的手指表演,在玩手指游戏过程中熟练童谣和节奏型| * *| * * *|。

1、结合提问,逐句分析童谣。并鼓励幼儿创编动作表演。

一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青蛙是怎样跳的?青蛙高兴的时候是怎么叫的?怎么才能表现它大声叫?

2、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表演童谣,教师提炼整合幼儿的表演动作。

3、完整表演一遍。

四、完整欣赏音乐《青蛙》,感受音乐的生动有趣,结合提问引导幼儿将童谣与音乐相匹配。

提问:请小朋友们猜猜音乐中有谁?它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五、引导幼儿在音乐中玩手指游戏,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及主要节奏型。

六、幼儿操作蛙鸣筒,为《青蛙》器乐伴奏。引导幼儿“呱呱”部分用幼儿用蛙鸣筒敲出的响声,“跳跳”部分用蛙鸣筒敲出的响声。

1、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蛙鸣筒,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发明出不同的敲击方法,发觉不同的声响。

师:你们认识它吗?他的名字叫蛙鸣筒。你们和它玩一玩,看看它能发出几种声响?

2、教师示范两种不同敲击方法。帮助幼儿感知两种不同的声响分别与童谣中的“呱呱”、“跳跳”相呼应。

3、师幼共同为《青蛙》器乐伴奏。重点引导幼儿把握音乐中的节奏型。

4、幼儿分组为《青蛙》器乐伴奏,一半幼儿念童谣,一半幼儿操作蛙鸣筒为“呱呱”、“跳跳”部分伴奏。

七、情景游戏表演《青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巩固练习节奏型| * *| * * *|。师:请小青蛙们和青蛙妈妈一起到池塘边练习跳水。(幼儿带青蛙头饰)

推荐第9篇: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

2、使幼儿懂得人们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马路上的标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幼儿已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2、以故事《乡下老鼠逛公园》引入,认识各种标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小老鼠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故事的名字叫《乡下老鼠逛公园》。

3、教师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时播放课件:故事中所讲到的图片)

好听的故事讲完了,那么我要问小朋友:

a、小老鼠为什么会被请进交通学校?

b、小老鼠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c、警察是怎样处罚它的?(罚款、送交通学校学习)

二、认识标志

哦,那么我们来看看小老鼠在交通学校都学了什么本领。(出示课件幻灯片)

1、(禁止汽车进入标志)看看上面画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幼儿回答,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同法认识注意信号灯标志和禁止鸣笛标志)

2、认识其他标志

交通学校的老师还教了许多的标志,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幻灯片)

(认识禁止行人通行的标志)看看这个标志上面画有什么,猜猜会是什么意思?(同法认识注意行人和注意危险的标志)

三、游戏:开汽车。

小老鼠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想开车带你们一起去公园玩,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吗?(愿意)那么俞老师来扮演小老鼠开车,但是你们一定要帮我看着街上的标志哦!如果我在被罚款的话,那我可没有钱带你们去公园了。

(一教师弹琴,开火车的游戏音乐)教师带幼儿游戏,在游戏的同时出示幻灯片。师:“这是什么标志?我们该怎么办啊?”(例如:幼儿:“这是车不能进入的标志。”教师:“那怎么办?我们拐到另外一条路上吧。”带幼儿转个弯。)游戏继续。

四、结束活动。(把画有斑马线的大纸放在活动室里面的门口)

带幼儿过斑马线离开活动室

附:故事:

乡下老鼠逛公园

有一只乡下老鼠新买了一辆小轿车,他整天开着它东逛逛西玩玩的,有一在路上,他听见松鼠们在议论城里的公园可漂亮了:有成排的大树,五颜六色的鲜花,穿梭的人群,迷人的音乐会,还有香甜的蛋糕和诱人的饮料„„他就想到城里的公园去看看了。

于是,乡下老鼠开着小轿车进城了。城里的一切让乡下老鼠看得眼花缭乱:马路上各种车子开得飞快,人们在马路中间穿来穿去,喇叭不停地响,车子不停地动,城里的路上还挂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标志。乡下老鼠想:我到底应该走哪条路才能到公园呢?算了,我就随便走一条吧!

想到这,乡下老鼠也开着车向公园的方向走去了。他刚驶入一条路口,就被一名交警给拦下了,“什么事?” 乡下老鼠问,“小老鼠,你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条路禁止汽车驶入。”“你看”,交警指着告示牌说“你应该罚款5元”,小老鼠交了钱,又从原路退回,继续往前开,可一会儿又被交警拦下了,“又怎么了?”小老鼠又呐闷了,“小老鼠,你闯红灯了,这是提醒你注意信号灯的标志,你 怎么没注意看标志呢?”“罚款5元”。又被罚了5元,小老鼠继续往前行,他提醒自己,这次我要注意看信号指示了。“咦?这是什么标志呢?噢!叫人不要带小号的,幸亏我没带。”小才能鼠继续往前行,前面有人,“嘀„„”小老鼠按了下喇叭,又被罚款了,原来刚才那标志是禁鸣喇叭的。

一路上,小老鼠因为不认识城里的各种马路标志,一直被警察罚款。还没到公园,小老鼠就被警察请到了交通学校。警察说:“你要好好学习交通知识了,什么标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开着车子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呢?”就这样小老鼠被送到交通学校学习去了。

推荐第10篇: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我的朋友 设计意图:

幼儿园是个大家庭,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少不了老师的帮助。《纲要》中提出要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结伴、轮流、请求、商量、谦让、表达主张等交往方式,分享群体合作中产生的欢乐和成果。真的,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如何交往,也不会去主动交往,因此,我设计了语言活动《我的好朋友》这节语言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有朋友的快乐,体验到和朋友在一起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在集体中大胆的描叙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优点,懂得只有团结友爱,才会有许多朋友。

2、学会让别人把话说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倾听能力。

活动重点:

懂得只有团结友爱,才会有许多朋友。

活动难点:

能在集体中大胆的描叙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优点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你们有好朋友吗?请你把自己的好朋友长的什么、穿的什么样子的衣服、有什么特征、你喜欢他她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来猜猜他(她)是谁,好不好?\"

2、猜朋友。

(1)、请个别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好朋友的外貌、衣着、发型等等特征,其他幼儿根据其描述的猜一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

(2)、分组让幼儿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猜。

(3)、教师巡回参与各组幼儿的谈话,并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的好朋友长的胖还是瘦?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他她最喜欢什么?帮助幼儿打开思路讲叙。如果幼儿还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或者抢着说话,要及时提醒他们耐心倾听别人的说话,等别人说完了以后自己再说。

3、讨论。

(1)、你的好朋友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和他(她)做好朋友?

引导幼儿说出好朋友的优点,并能讲述一个实例。

(2)、如果一个小朋友经常欺负别人,经常做一些让大家不高兴的事情,你会选择他做你的好朋友吗?你应该怎样帮助他呢?

(3)、根据幼儿的讨论进行总结。

4、玩音乐游戏《找朋友》结束。

第11篇:中班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好朋友》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童话中一一对应的配对关系,能根据童话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初步的仿编。

2、能力目标:认真倾听童话,学习童话《好朋友》中对话式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小鸟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朋友间友爱互助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真倾听童话,学习童话《好朋友》中对话式的语言。 难点:理解童话中一一对应的配对关系,能根据童话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初步的仿编。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童话内容形象图片一套。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风景图一张。

2、衣服、裤子;铅笔、橡皮等可以配对的形象图片若干。

3、配乐录音童话《好朋友》及歌曲《找朋友》CD。经验准备:幼儿能掌握一些物体之间的配对关系。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今天有许多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了,这些调皮的小客人要和我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要请小朋友闭好眼睛,老师数

一、

二、三,这些小客人就出来了。大家快把眼睛蒙起来。(教师出示童话配套形象图片) 基本部分:

(一)认真思考,图片配对

1、请小朋友们睁开眼睛,说说哪些客人来了?

2、这些小客人对老师说它们想找一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么?

3、老师有一个要求,在找朋友的时候,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找到了举手告诉我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二)欣赏童话,理解内容

1、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为它们找到好朋友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幼儿欣赏配乐录音童话一遍)

2、哪些小客人找对好朋友了? 为什么茶壶和水杯是好朋友? 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钥匙和锁是一对好朋友?

4、谁和谁不是一对好朋友?小鸟为什么不喜欢和鸟笼做朋友? 听鸟笼与小鸟的对话录音片段后请小朋友讨论:小鸟为什么说我们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还有爱鸟的孩子? (出示画有蓝天白云森林草地的风景图片一幅)

教师小结:原来小鸟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它是人类的朋友,小朋友要爱护它。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去爱护小鸟?

(三)学习童话中的语言,尝试分组讲述。

1、再一次欣赏童话故事录音,请小朋友轻轻跟读。

2、集体讲述童话一遍,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讲述。

3、分角色讲述。现在我把小朋友分成两组,左边的小朋友来扮演茶壶、桌子、钥匙、雨伞、鸟笼,右边的小朋友扮演水杯、椅子、锁、雨鞋、小鸟,一起来讲一遍这个童话故事。(幼儿分组讲述故事一遍)

(四)出示另一组图片,幼儿操作配对,仿编童话。

1、我们给小客人找对了好朋友,它们真开心,老师还请来了更多的小客人,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出示第二组图片)

2、这些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把它们找出来,配成一对,插入到这个长方形里。说一句好听的话,完成后把大卡片送回来。 教师举例示范一次。重点提醒幼儿配对完成后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谁对谁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谁说:“对”。

3、幼儿轮流仿编。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刚才为谁找到了好朋友,用童话中的话编出来。 结束部分: 你有自己的好朋友么?现在我们去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给自己找一个好朋友,好吗?随着《好朋友》的音乐,幼儿做音乐游戏,互相拉手结束活动。

五、活动小结

《好朋友》这个活动是建立在中班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作的一篇内容简单却很有意义的童话。本节课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揭示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第12篇:中班教案

中班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图形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继续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2.初步培养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认识并重点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日常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的几何图形。 2.幼儿人手一只小包,内装各种几何图形的“饼干”。幼儿人手动物卡片一份。

3.在户外草地上布置各种几何形大门,再用彩绳围成各种几何形状的湖。室内墙饰增添几何形图案的形象。

4.音乐磁带《郊游》、《划船》等舒缓音乐。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利用户外环境,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1.让幼儿讲自己小包内“饼干”的形状(互相讲+个别讲。) 2.走出户外,播放音乐。

3.钻自己喜爱的门,并说出它的形状。 4.辨认几何图形的湖。

三、(进教室。)找找室内环境中的几何图形。

1.引导幼儿观察墙饰。

2.分辨动物卡片上的几何图形。

四、说说你知道的一些物体是什么形状

中班数学《有趣的图形》说课设计

说课教师:杨丽霞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平平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上下的认识》说课设计

说课教师:杨丽霞

一、说教材

本课重点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上下”的概念也为以后“前后,左右”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

1. 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物体的位置,建立“上、下”的方向感。

2.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辨别“上、下”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3. 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的重点难点:

能够在具体情景中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二、我的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在幼儿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建构过程。要从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考虑幼儿从生活实际向新知识如何沟通联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组织幼儿在具体活动中,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从素材上下功夫挖掘教学资源,增强趣味性使幼儿乐于学。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幼儿中班的孩子。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课件互动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课件演示、互动合作交流感知体验上下、前后位置,这样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练一练、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学情分析

幼儿空间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和想象等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幼儿,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须环节。结合实际观察和操作让幼儿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学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鼻子下面有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鼻子在眉毛的上面还是下面?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课本主插图,学习新知。 课件显示课本P1主插图(长江大桥),让幼儿熟悉整幅图。观察后让幼儿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说说它们的位置。

课件显示:汽车(图)在火车(图)的( )面 (先让幼儿相互说说,然后课件强调显示上。) 课件显示:火车(图)在汽车(图)的( )面 (先让幼儿相互说说,然后课件强调显示下。) 幼儿在感知上、下概念后,课件显示: 汽车(图)在船(图)的( )面 船(图)在火车(图)的( )面 火车(图)在船(图)的( )面 汽车(图)的下面有什么?

幼儿探索、合作、交流,课件相机显示出答案。

课件显示问题:同样是火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上面,一会儿说它在下面呢?

教师使幼儿理解: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与什么比(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只要幼儿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清楚、理解道理就可以了)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利用生活实际布置,让幼儿说说上下关系的物体,巩固上下、知识概念。

1.播放课件:柜子里有许多东西。让幼儿说出( )在( )的上面,( )在( )的下面。(相机课件显示答案。)

课件:幼儿互动活动探索,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2.看红绿灯图片,说说位置关系

3.我们再看看在教室中,你又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四)活动探索、巩固应用 1.课本第9页“做一做”

老师说,幼儿做。把算术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再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让幼儿说一说( )在( )上,( )在( )下。 2.拍手游戏,让幼儿在快乐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要确定前后,需要看与什么比(参照物)

第13篇:中班教案

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脸

来源: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时间:2014年4月22日9:18

实施日期:2009年4月

设计思路:

一天,我无意中在“鸣星育儿网”上看到了一节大班美术活动《替换想象画》,感觉这个活动设计特别地新颖有趣,用生活中相类似的物品来代替我们的五官,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进行美术活动,真是一个奇思妙想。而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从没有出现过此种绘画内容。我相信孩子们如果接触此活动,能够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替换想象法取代以往画人物面部一成不变的表现形式,能够让幼儿在感受美、体验创作乐趣的基础上,既保持孩子画人物画的兴趣,又可以开拓启发幼儿的思维,真是一个奇思妙想,决定将其拿来借鉴修改成适合于中班幼儿学习的美术活动。网络上设计的内容是一种自主主题创作画,难度较大,没有一定经验的幼儿是想象不出画什么的,运用到中班,我将主题删除,把活动重点定位在趣味上,让幼儿在相对自由的创作中感受美术的有趣性。

原教案: 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人物五官的能力。 2.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在表述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学具准备:课件。

2.材料准备:记号笔、正方形画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配乐散文《给老师画像》 老师教我们画画,

画红红的苹果、金灿灿的太阳, 还有翘起两只角的水果糖。 我偷偷地给老师画像, 红苹果,是圆圆的脸蛋,

金灿灿的太阳,是大大的眼睛,

翘起角的水果糖,是老师笑嘻嘻的嘴巴。 真像!真像!——小朋友都说, 老师笑的时候,就是这个样! 暖暖的,甜甜的,喷香喷香。 提问:

师:诗歌好听吗?诗歌里的小朋友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他是怎么画的?(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完整的画像。)

小结:这种画画有趣吗?这种用生活中与我们的五官相似的物品来替代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的方法,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替换想象法。

二、集体操作。

师:有一只神奇的小魔笔它也想来试一试了,瞧!它在画什么呢?(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只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画了一个椭圆形,暂停) 猜猜看小魔笔变出的是什么?(幼儿个别回答)小朋友们猜了这么多,到底谁猜对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小魔笔继续画,原来是一张娃娃脸。脸上还缺什么?(根据幼儿的描述,陆续点击出来。) 这只神奇的魔笔要施魔法了。(大屏幕上小魔笔晃动着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娃娃的眼睛变成了什么?(瓢虫)依次把其他五官一一变出。

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娃娃脸?播放下一环节的课件(几个替换物体和一张梨子形的脸。)瞧,这儿有沙老师用什么变出的一张大大的脸?脸上还缺什么呢?请你们选用旁边的物体也来变一张有趣的脸!

瞧这张娃娃脸,变得多有趣、多漂亮,这就是运用我们刚才所说的用相似物体替换的画法。

三、讨论并创作。

1.师:你们想不想用记号笔也来画一张有趣的脸。在画之前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想用哪些东西来代替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呢?(自由讨论、个别回答) 2.提出要求:(1)脸要画得大一些。(2)尽量和别人变得不一样。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拍在相机里,用数据线将相机与电脑连接,把孩子们的作品展现在大屏幕上,方便大家欣赏。

教案实施后的教师反思:

1.网络学习刺激灵感

现在社会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我们幼教行业的相关网络信息也逐渐地健全和丰富起来,无论你想看什么只要上网一搜,论文、随笔、个案、活动设计等等应有尽有,充盈着丰富的可借鉴的教育资源,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寻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来刺激我的教育灵感。无意中在“鸣星育儿网”上看到了一节大班美术活动《替换想象画》,我觉得活动非常得新颖有趣,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有趣的活动,用生活中相类似的物品来代替我们的五官进行作画,其活动形式有别于以往的“实体化”绘画活动,有助于拓展孩子们对绘画形式的感知,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进行自主式美术活动。因此我非常想借鉴此活动方案让我们班的孩子“一展身手”,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品尝这种创作快乐的果实。 2.借鉴学习不等于抄袭

资源共享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的方便,看到优秀、精彩的活动设计我们不禁会投去羡慕、崇拜的目光,置身在别人的活动中,像海绵遇到水一样恨不得将其全部吸收、内化。但是“借鉴学习不等于抄袭”!执教中各自的环境、幼儿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所以在从多种不同的途径学习完之后,还需要我们对所借鉴的内容进行精减式地吸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所选内容进行筛选、复制和粘贴,内化成自己的元素。如我将大班的活动引入到中班来,考虑到中班幼儿能力水平,对其在难度上进行调整,网络上设计的内容是一种自主主题创作画,难度较大,没有一定经验的幼儿是想象不出画什么的,运用到中班,我将主题删除,把活动重点定位在趣味上,让幼儿在相对自由的创作中感受美术的有趣性。而且网络上的活动设计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整、全面的组织过程描述,只是对重点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其它一些细节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再现活动的时候进行自我发挥,给自己留下一个充满想象、创造、再现的余地。在执教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中突发生成的东西,让教材在充满灵性的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光芒,真正地关注到现实中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发挥教师的教学灵活和机智性,对所借鉴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不断将内容融合成真正属于执教者、属于受教者的全新的活动方案。因此借鉴学习不等于抄袭。 3.勤思才能优化过程 (1)反思细节,是优化过程的基础元素。

活动设计是借鉴别人的,所以第一次试上心里没有太多的准备,考虑问题也不太周全,活动效果比预想的要相差很远。孩子们创作的作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都是用苹果、西瓜变脸,用草莓、太阳变眼睛等,作品缺乏创造性和变化性。面对此现状,我及时对教师引导和幼儿表现进行了反思性地分析,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活动之前教师忽略了丰富幼儿前期经验这一细节,即:教师应在活动前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能与我们的五官相似的物品,经验丰富之后,幼儿的创作灵感自然如泉水般涌现出来,调整之后,孩子们的作品富于了自己的个性特色,真是五花八门、变幻莫测。他们变出的每一张脸都特别地滑稽可爱,有的用太阳变脸,有的用向日葵花变眼睛,有的用樱桃变鼻子,有的用麻花变耳朵,有的用腰果变嘴巴,还有的用牙签变头发等等各不相同。 (2)灵活应对,是美化过程的添加剂。

冷静应对,顺势引导——是推动活动前行的催化剂 执教中,在绘画前请幼儿说说自己想用哪些东西来代替五官时,只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几个关于水果能代替五官的想法,也有一位幼儿说出了其他种类的替代品,但其余幼儿似乎都处在水果类的思维定式上,因此此环节出现了冷场现象。“孩子们冷场是因为想象的空间狭小,应该扩充孩子的思维角度!”活动后我反思这一环节自己的执教过程,在孩子们都想到用水果来替换的时候,教师应该顺势总结幼儿的想法并给予幼儿一些新的要求,例如“除了水果之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替换我们的五官呢?”,当有一名幼儿说出皮球可以替换我们的脸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顺势引导“哎呀,原来玩的东西也可以代替我们的脸,那还有哪些玩的东西可以替换我们的脸呢?”相信,孩子们在教师有效的提问中会发散孩子想象的角度,动脑筋说出许多种类的替代品,这样就自然地把幼儿的思维从水果那儿扩散到玩的、用的、看的等东西上,从而使得活动环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又向前迈进了几步,不再出现冷场现象。

欣赏幼儿,调整要求——是提高活动效果的增色剂 在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创作替换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个别幼儿除了用一些物品变化出人的五官之外,还把身体及四肢用相似的物品替换掉,作品非常地富有创意,真是超乎我的想象。于是在第二次研讨活动的指导中,我在原来的要求上又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整,即:除了可以替换脸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大家也可以尝试着替换一下,孩子们听了之后都特别地开心,纷纷大胆地进行尝试创作,创作出超乎寻常的趣味作品,有的孩子用黄瓜代替胳膊,有的用火腿肠代替腿,有的用玉米棒代替身体,还有的孩子分别用火柴棒和茄子分别代替手和脚等等,想象丰富、千变万化。另外,在展示幼儿作品时,发现白色的铅画纸配上黑色的线条显得很单薄,缺乏色彩感,于是在第二次执教中我为每位幼儿用卡纸制作了一个彩色的、可活动的底托,幼儿作画时把画纸卡在底托上,不用时再将其取出来,非常方便实用又美观大方,为孩子们的作品增添一丝色彩,其次,提醒幼儿用线描的方法把记号笔画出的黑色的线条用油画棒进行勾边,把黑色线条变成七彩颜色,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以往绘画全涂色的时间,而且还可以给活动效果增添绚丽色彩。 4.提升来自研讨

此次活动我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真诚地邀请同组教师听课参与讨论。第一次组织完活动之后,教师们都以“如果我是执教者”的身份,以谈话的方式各抒己见,提出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一思感悟。在这种充满真诚、愉悦的交流中,梳理总结出以下三点突出问题:

(1)美术活动中利用课件进行操作尝试应如何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选择图片进行自主操作环节,我用课件的形式为幼儿准备了一张梨子形的脸部,并在脸的周围投放几张图片让幼儿观察、选择,用这些图片把所有的五官都恰合时宜地放到梨子形的脸上,当图片选完后脸也“画”出来了。活动结束后,有老师提出——这样的形式太局限幼儿的思维,教师始终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预设的东西太多。那如何让课件能够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呢?大家决议将课件简单化,直接在幻灯片上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大量的实物图片,并将幻灯片的一页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自由选择、变换大小、随意拖动的图片,另外一半留白,幼儿自主选择左侧图片,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进行拖动、旋转、变换大小等操作。这样更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大量的图片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让课件的设计更具有灵活可变的创作空间。

(2)幼儿自主作画时需不需要给孩子范例式的创作暗示?

在幼儿自由进行创作绘画环节,考虑到中班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和绘画技能很不成熟,对于想到的东西不知道该如何去描绘外形,于是我自己绘制了一幅画有很多东西的简笔范画,目的是给与幼儿一个范例式地创作辅助暗示。大部分教师都比较赞同我的这种做法,但是个别老师提出这样会不会牵制了幼儿的视线和思维,此时问题出现了争议,大家“引经据典”地进行了激烈的研讨,最终大家一致认同台湾学者陈武镇的观点,他提出“美术是一把双面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以身受其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由此可见,范例式的创作暗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适当地把握好度。如何让“度”处于一个平衡点呢?我们经过商讨并翻阅大量资料得出:幼儿的创作必须以幼儿的经验作为原料,儿童绘画的经验积累多了,才有可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经验又是从何而来呢,首先是来自平时的观察积累,其次是来自教师的范例暗示。我们在活动中提供简笔范画运用的范例暗示,给与了幼儿一种技能经验的暗示,而非创作经验的暗示,因为范例上的各个物体的大小几乎没有太大区别,而幼儿在自己的绘画纸上进行创造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挑选的物品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的个性化处理,范例只是起到一种辅助技能参考暗示的作用,不会限制幼儿的创作思维。

(3)如何让孩子的作品会“说话”?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凯劳格认为,儿童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粗看幼儿的绘画作品,总感觉线条凌乱、画面滑稽可笑,但若细细品味、揣摩,每位幼儿的作品都不亚于艺术家的风采,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生动地反映出不同于成人模式化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技能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作品,有时候成人的评价会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制约孩子评价的多元个性化。评价时以幼儿为主体,先让孩子们互相讲述各自的作品,把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展现出来,使作品更具欣赏价值。紧接着请幼儿互相评价,找出别人有创造性的表现,鼓励幼儿称赞别人的作品,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学会尊重别人,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德,让作品唱出自己的心声,同时教师要寻找到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让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来,其中感触颇多,执教之前光看教案感觉内容很简单、有趣,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教师在组织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但现在看来越简单的活动越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后无论在什么活动都要谨慎地做好每一环节的课前准备工作,把能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设想一下,以便在活动中能够灵活地捕捉和激活孩子智慧的火花,并在更多教师参与的集体研讨中,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从“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性化修改与反思”中促进所有参与者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修改后的教案及说明:

活动名称: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脸

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以替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人物的五官。

2.能够分析、思考各五官与日常实物之间的相似处,大胆表述自己的创作,在表述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3.乐于参加美术活动,积极参与评价他人作品。 (目标的指向性更强,重点更突出。)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幼儿的创造和想象都是有根据的,绝非随便乱想。他们在创作之前,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基石。因此,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幼儿熟悉与绘画主题相关的一系列知识,让幼儿学习将事物重新加以组织。) 2.自制PPT课件一组

3.彩色纸板底拖、方形绘画纸、记号笔(人手一份),黑板两块。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

谈话:今天沙老师带来了一只神奇的小画笔,我们一起来看以看,这支小画笔画出了什么? 2.出示课件。 (1)师:“咦!大家看仔细呦,它要变喽,来咱们一起来说变、变、变„„” (2)教师边说边操作课件:“变变变,红红的苹果变成圆脸蛋儿;圆圆的葡萄变成大眼睛;细细的柳叶变成长鼻子;弯弯的月亮变成翘嘴巴;大肚子的葫芦变成小耳朵;长长的海带变成绿头发。”

(把原来的诗歌“给老师画像”替换掉,使得活动主题突出,为下面幼儿自主创作提供充裕的时间。)

总结:你们瞧,小画笔把娃娃的五官全换掉了。

(3)提问:谁愿意来告诉大家,小画笔用哪些东西怎么变的?(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小画笔为什么用这些东西来代替娃娃的脸、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头发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代替脸?(幼儿个别讲述)

我再来考考大家,还可以用那些东西来代替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头发呢?(请幼儿互相讲述)谁愿意来说一说哪些东西可以代替我们的五官来变一变?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原来可以用生活中许多形状相似的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来代替我们的脸,这样画画好玩吗? 3.集体操作课件。

播放课件,师:你们瞧,这儿还有许多东西,谁愿意来接着选一选,变出一张有趣的脸呢? (课件上提供多种可自由变化的物品,请幼儿自主地选择物品替代五官,教师在大屏幕前帮助操作电脑,根据幼儿的选择自由拖动,变化大小,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如果幼儿选择旁边的小苹果做脸部,那么教师就会根据幼儿的要求把苹果拖动到空白地方进行放大处理,满足幼儿的需求。)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和沙老师一起努力变出了一幅有趣的脸,一起为自己拍拍手。 4.幼儿绘画。

师:你们想不想用画笔自己亲自画一画,变一变呢?提出要求:(1)脸要画得大一些。(2)尽量和别人变得不一样。(3)除了可以替换脸部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着替换身体上的其他部位。

5.集体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1)直观展示全体幼儿的作品。 (2)幼儿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 (3)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

(教师评价幼儿的作品势必会给孩子带来心里上的压力,并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但幼儿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时,孩子们会努力地寻找别人的作品中更富有创意的构思和想象,并为之赞美、为之高兴,更激发了他们创作美、展现美的欲望。) 执教后随想:

此次美术活动中,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从活动设计、到教学具制作、到活动组织反复地进行分析、思考和改进:教具制作提供怎样简单、实用又便于活动组织?活动设计如何给幼儿创设更多的自主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充分的创作中体会美术的快乐?活动组织怎样更加有序和有效?等等,经过反复磨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这样一个研讨过程,感觉到个人教育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很好的锤炼,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对教学实践改进的重要性。

第14篇:中班教案

活动内容:

泥工 餐具

5月3日下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会团、搓、压泥的基础上,学习压坑、捏边的技能,能表现餐具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不同大小分泥,培养幼儿独立塑造的能力。

3、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家里的餐具,如:碗、盘子、勺子、筷子。

2、泥、泥工板若干,玩具娃娃、桌、椅摆成将要就餐的场面。活动过程:

1.以“妞妞的苦恼”,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妞妞,最近我有一件高兴的事,一件难过的事,高兴的是我的朋友要到我家来做客了,可是……我家没有很多的碗、盘子、这些餐具,这可愁坏我了,小朋友你们快来帮帮我吧!

2.引导幼儿想想如何帮助妞妞,并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或回忆实物餐具。师:小朋友你们想到什么办法来帮助妞妞了吗?(幼儿自由发言,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予肯定)那我们一起来来帮助妞妞吧!

3、教师讲解示范制作餐具的方法。学习用团圆、压坑、捏边、压扁、搓的技能,捏制小餐具。

①碗:从上向下看,是一个圆圆的凹坑。要先将泥团圆,用大拇指压个坑,其余四个指头放在外面,边捏边转动泥,只要把边捏的一样薄就行了。

②盘子:从旁边看,圆圆的扁扁的,中间低,边稍高。先把泥团圆压扁,用大拇指和食指把边捏的稍竖起来即可。

③勺子:从上向下看,一头是长柄,一头是椭圆,是凹的。先将泥搓成胡萝卜形,在粗头一端用大拇指摁进去即成。

④筷子:两根长短、粗细相同的棍。将泥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搓成一样长、一样粗细的两个长棍。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重点让幼儿用团圆、压坑、捏边、压扁、搓等技能捏制小餐具。

5.将做好的餐具送到妞妞家,请小伙伴吃饭。

师:我们一起把做好的餐具给妞妞送去吧!

活动内容:

歌曲 王老先生

5月4日上午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诙谐、活泼的情绪,大胆的用表情、声音、动作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2、学习唱准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3、体验参与合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歌曲录音《王老先生有块地》、录音机。

2、戴眼镜的老公公、小鸡的卡片。活动过程:

1、出示戴眼镜的;老公公的图片,导入活动:

师: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我就叫他“王老先生”吧,他可喜欢唱歌了,你们听,他在唱什么?

2、教师播放歌曲,要起义幼儿认真倾听。师:你都听到王老先生唱了什么?

个别幼儿示范,集体学习小动物的叫声:

3、学唱歌曲:

——“王老先生有块地,地里有谁在唱歌呢?让我们来听一听。”

教师示范演唱(两遍):

——“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

“哪一句表现出王老先生心理很高兴?”(教师分句演唱)

幼儿学习有表情地演唱(指导幼儿唱出欢快的情绪)。

4、

活动内容:

建构

风景区

5月4日下午 活动目的:

1、了解和熟悉家乡著名风景区,巩固幼儿对家乡的了解。

2、巩固已学过的拼插、围合、垒高等建构技能。

3、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活动准备:

准备图片若干、准备中、大型积木、大小包装盒,可乐瓶,易拉罐,橡皮泥,花等材料。 活动过程:

1、以去“旅游”导入活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旅游吧!我先来问问大家,你最想去我们哪个地方游玩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

2、出示风景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风景区主要建筑,了解风景区主要建筑的建筑风格。

师:刚才我们去许多了我们福建美丽的风景区。你们喜欢这些地方吗?我们一起用这些建筑材料来把这些美丽的风景区建出来哦。

3、让幼儿想想自己想建筑哪个风景区?想用什么材料进行建构呢?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1、与成功的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喜悦,鼓励幼儿作更新的尝试。

2、帮助失败的幼儿树立信心,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地尝试。

5、分享: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分享成功的喜悦与经验。

2、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激发幼儿再尝试的愿望。(重点:学习使用辅助物)6.幼儿再操作(重新选择材料) 鼓励愿意尝试不同物品的幼儿,引导有经验的幼儿与有困难的幼儿合作完成作品。

5、组织幼儿欣赏、评价。

(1)幼儿自由欣赏、交流自己本次游戏的感受。 师:你最喜欢谁搭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2)组织幼儿收拾好玩具。

活动内容:

表演游戏 小兔乖乖

(三)

5月5日下午 活动目标:

1、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学习运用生动的语气、动作、神态表现不同角色特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同时初步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的情况。

3、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已熟悉故事《小兔乖乖》

2、物质准备:头饰,故事图片,背景图。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本次活动。

师,小朋友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

2、引导孩子想想、学学小兔、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的?

师:小兔在和兔妈妈说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和大灰狼说话又是什么样的?说话的口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和大灰狼说话的时候小兔的表情是什么样?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大灰狼是什么样的?小兔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

3、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练习:请幼儿自由组队上台表演,师扮旁白(也可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要求上台表演的幼儿大方,不扭捏,在台下当观众的幼儿要安静的观看表演,不要说话表演结束应该鼓掌。

6、请2~3组的上台表演后进行点评,其他幼儿认真观看表演。结束活动。 师: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表演?为什么?

5、游戏延伸

①、在多次表演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创编情节,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②、将道具放置在表演游戏区,供孩子随时选择

活动目标: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极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有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课前可与环卫工人联系好,约定参观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与幼儿园靠近一些,且能确保安全。)

2、小抹布(与幼儿人手相等)。

幼儿用书:《城市美容师》

活动过程: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

(1)、教师: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清洁、漂亮吗?(有环卫工人)环卫工人经常做什么事呢?我们今天去看看环卫工人在干些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在环卫工人工作的马路对面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环卫工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工具,经过环卫工人的工作,马路有什么变化。

2、讨论环卫工人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1)、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环卫工人,他们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没有环卫工人会怎样?

3、尊重、爱惜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1)、教师:环卫工人很辛苦,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在认真的工作。那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看看书上这些小朋友谁对谁不对呢?

活动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下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重点学习带有休止符的节奏型

XX X ︳X ︳。

2、通过聆听、讲述、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大胆地表现自己。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跳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鸡的一家要来这里做客,你们知道鸡爸爸是怎样叫的吗?谁来学学看,那小鸡怎么叫?鸡妈妈又怎样叫呢?用动作分别表演。

刚才小朋友学得都很棒,现在我们看着图谱,用上面的节奏型再来试一试、叫一叫,(集体练习)讲解在图谱中,两个音符住在一个房子里就要唱得短一点,

一个音符住在一个房子里就唱得长一些。小鸡的一家真快乐,我们学它们一起来个大合唱吧(体验音的长短)。

2、重点学习休止符的节奏型。

师:小鸡唱着歌出去玩,它一边走一边跳,咦?它怎么不动了,你们猜猜看?

(幼儿讨论)

原来它遇到了一个大陷阱。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停一下,也就是停一拍。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做动作, JiJi Ji ︳Ji 停 |,那停的时候我们用一 个什么动作来表示呢?

3、引入歌曲中的难点句。

“我们一起用刚才学过的本领,来学打这一句的节奏。”

二、学习新歌。

师:学得真不错!今天鸡妈妈还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昕一听吧!

请你仔细听好了罗 ( 师播放课件 )

1、出示课件《下蛋》一边听一边欣赏。

师:你刚才看到些什么?母鸡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母鸡是在什么地方下蛋的。是如何下蛋的,并请个别幼儿来表演母鸡下蛋的动作。)

师:小朋友,在刚才的歌曲中,你们觉得最好听最有趣的是哪一句呀?学习“咯咯咯咯哒”一句的节奏,并模仿 X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随上句音乐用肢体动作拍节奏(如拍脸、跺脚、拍手等),唱得好奖励金鸡蛋。你们来当母鸡,学学它的叫声。问:母鸡生下蛋后为什么要这么叫呢?( 因为母鸡下了蛋很自豪很高兴)

师:对,所以要怎么唱?( 要唱的得意神气)母鸡呀特别想告诉大家它下蛋了,所以我们在一起唱这一句时,要注意唱得既和谐又动听。

2、完整地学歌词。

根据刚才看到的情景小结歌词,并根据图谱练习。提醒幼儿遇到陷阱要停一拍,找找儿歌里有几个陷阱。幼儿练习念儿歌边念边用喜欢的动作拍打节奏,并可随着伴奏音乐按节奏来念。

3、完整地学唱歌曲。

先听老师完整地唱,第二遍幼儿轻声跟唱,第三遍幼儿跟着卡拉OK的提示学唱歌曲,老师讲解遇到的问题。

三、以游戏方式表演歌曲。

师幼一起做《母鸡占窝》的游戏。提醒幼儿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幼儿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幼儿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另一幼儿扮演公鸡,合作表演游戏。

四、多种形式复习巩固。

1、分角色对唱。先由老师唱词,幼儿唱衬词(母鸡叫声);再互换角色。

2、师幼互动:请台下的客人老师唱衬词,合作表演。

第15篇:中班教案

主题活动: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语言活动:《熊猫胖胖的梦想》 活动目标:

能根据画面较清楚地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幼儿了解芭蕾舞的主要特点,学习简单的芭蕾舞动作。

物质准备: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以美好梦想的话题引入活动。提问:你们的美好梦想是什么?

提问:一只胖胖的大熊猫也有自己的梦想,你们猜猜看,它的梦想是什么?

2、出示教育挂图1,引导幼儿观察和讲述图片的内容。

提问:这只熊猫长得胖胖的,就叫熊猫胖胖。你看,它在干什么?它的梦想会是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将这幅图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引导幼儿看清楚电视中猴子穿的舞鞋。 提问: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

3、出示教育挂图2,引导幼儿观察和讲述图片的内容。

提问:熊猫胖胖来到了什么地方?它想做什么?别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4、围绕问题讨论,启发幼儿想想,讲述图片事件的发展结果。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报名处的人都不理熊猫胖胖?它会被录取吗? 幼儿想象讲述。

5、组织幼儿给图片取名,活动结束。

第16篇:中班教案

第四组中班教案

Vocabulary: there are four new words included. Cat、Dog、Pig and Sheep.

Practice: there are two games to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learned.1.Asking four students standing in the front of the claroom, the first one plays cat, the second plays dog, the third plays pig and the last one plays sheep.The teacher says which kind of animals, the one who plays this kind animal should crouch.When the teacher says “sheep”, the last student is crouching.When the teacher says “cat” the first student is crouching.

2.Asking one student imitates one kind animal through their body language or sound, but no Chinese.And the other students gue which one is she or he imitates and speak out in English.

Learning Objective: Every student can speak out the four animals that we have taught and know the Chinese meaning.

Learning Skills: We are going to play games to let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第17篇:中班教案

深海里的怪鱼(美术)

活动目的: 1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想象中的鱼。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重点与难点:通过改变鱼的形状,变化出奇怪的鱼。

材料和环境创设:有海洋特征的布置、演示教具。

设计思路:

绘画教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孩子多渠道地感知鱼的各种特征,积累丰富的表象,为想象、创造准备了知识条件。深海里的怪鱼,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象的冲动,因为无人到达的深海神秘莫测,令孩子向往好奇而怪鱼能使孩子突破常规思维,充分的想象。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根据想象变化鱼的外形,为创造性地表现创造了条件;最后让孩子在模拟“海”的环境中与同伴、老师、环境相互作用,大胆表现,则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活动流程:

(一)激发动机

语言激发:在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生活着人类没有发现的奇怪的鱼,想想这些鱼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怎样生活?

(二)交流讨论

1,观察范例:理解鱼外形变化的特点。

2.交流讨论:我想象中的怪鱼。

(三)大胆表现

1.鼓励幼儿根据想象大胆改变鱼的形状。 2.启发幼儿添加美的花纹。

(四)体验成功

1.与同伴交流作品。

2.请老师参观作品,向老师介绍作品。

我的朋友在哪里(艺术)

v 活动目标

一、在愉快地歌舞游戏中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律能力。

二、培养幼儿对节奏的认识。

三、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使幼儿懂得友情,珍惜友情。v 活动准备

为曲调选节奏的四列火车及节奏型卡片。

v 活动过程

一、游戏《赶花会》,引导幼儿在句末大胆创编造型。

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入,引导幼儿大胆创编B段中花叶花茎的各种造型,活动中注意保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挤在一起,不相互碰撞。

二、多声部朗诵《小鸭小鸡做游戏》,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协调性。幼儿一部分扮小鸭,一部分扮小鸡,扮小鸭和小鸡的再分别分成两组,一组念第一声部的语句,另一组念象声词。 小鸭小鸡快过来站队,我们又准备做游戏了。(站成四队),今天,小鸭小鸡比赛朗诵,我们看一看哪队朗诵得又协调又合拍。 三 、复习歌曲(拉拉勾)

1、情节引入“有只小鸭子不高兴了,我们去帮帮它吧。”怎么帮助它呢?幼儿讨论。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2、复习歌曲《拉拉勾》。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表演唱。

四、学舞蹈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复习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① 教师问

1、

2、

3、

4、

5、

6、7,我的朋友在哪里?启发幼儿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② 幼儿齐唱后,复习这道歌有几个乐句?(4个)。

2、为曲调选节奏,并练习拍打节奏。

① 出示四列代表四个乐句的小火车,引起幼儿兴趣。 ②

出示节奏型卡片,幼儿拍打节奏。

③ 引导幼儿为歌曲选相应的节奏型贴在车厢上。(合作性、互助性的培养)。 ④ 读节奏。

3、看着节奏谱学习基本动作。

4、学习舞蹈游戏。① 教师唱曲示范一次。 ② 交待舞蹈游戏的规则。 ③ 组织幼儿舞蹈游戏。

游戏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五、小鸭小鸡律动退场。

第18篇: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玩绳

活动主题:玩绳 教学目标:

1、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感受用绳子玩游戏的乐趣。

2、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感。教学准备:

长绳、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一)、玩“绳”的游戏

1,请幼儿分组讨论绳子和橡皮筋可以用来玩哪些游戏。 2,请幼儿讲讲怎么个玩法。

三、教师讲解游戏内容:

1,用橡皮筋玩跳皮筋的游戏,输的小朋友去绷线。

2,将长绳摆在地上做螺旋形,当作钢索。请幼儿扮演走钢索的人,踩着螺旋状的绳子小心通过。

3,一边将长绳拉直,变成神奇的马路。请幼儿到“马路”上来跳舞,例如: ——双脚放在绳子两侧,向前走或后退两臂平衡伸直。 ——双脚踩住绳前进或后退。

——学兔子跳的方式在绳子左右交叉跳跃。

4,走小蛇:两个幼儿拉住绳子的两头不停抖动,请其余的幼儿在上面不间断的走,踩不住绳子就输了。

5,捻绳子:绳子绷直后,幼儿从两头开始走,双脚在上面扭动,谁顺利通过就赢得游戏。

6、顶绳:两幼儿把绳子拉直,绳子高于孩子顶部,孩子在绳下用头碰触绳子。

7、过小河:把两根绳子平行拉直宽度30厘米,让幼儿来回跨跳。

8、揪尾巴:把绳子系在腰间绳端放在身后做尾巴,幼儿互相追逐揪尾巴。

9、轮绳:让幼儿把绳两端对齐握在手中,左右手交替抡绳。

10、钻绳:两幼儿把绳子拉直高度在幼儿身高一半,幼儿从绳下钻过去。

11、系绳:让幼儿站成两排互相把绳子系在腰上,在前后交换位置把绳子解开。

(二)、用绳子围成图形后玩游戏。

1、让幼儿用绳子围成圆形进行跳跃。

2、用绳子摆成房子做跳房子游戏。

四、教师参与活动指导幼儿一起做玩绳游戏。

1、让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一起做游戏。

2、活动中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五、尝试新的游戏,体验玩绳子的乐趣。

你觉得哪种游戏最好玩,为什么?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商量,交换游戏内容。

让幼儿想一想,绳子还可以怎么玩,并请自愿的幼儿上来玩玩看。

六、结束活动

在音乐声中,和幼儿交流刚才一共玩了几种绳子游戏,哪种玩法最有趣。

第19篇:中班教案

课题: 小兔找洞

加牙幼儿园 汪金梅

说课: 1.说教材

《纲要》中所说教材的选择为重要,既符合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而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设计了本活动小兔找洞。 2.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目标从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具体目标: ①.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并跟随歌曲做表演动作。

②.在歌曲结束最后一句(小兔找洞快呀快找洞)时,找到洞并躲好,避免与同伴发生碰撞。

③.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游戏歌唱的乐趣。 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难点定位于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并跟随歌曲做动作。(用肢体 3.说教法

《刚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本活动中我运用了合作式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及游戏法。 4.说过程 ①.导入活动

随音乐跟老师用肢体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把幼儿引入音乐的氛围坏境中。

②.感知法: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③.演示法:设计手指游戏情景。

④.表现法:鼓励幼儿大胆学唱演唱歌曲,注意难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我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注重幼儿活动过程和参与表演活动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并跟随歌曲做表演动作。

2.在歌曲结束后(小兔找洞快呀快找洞)时,找到洞并躲好,避免与同伴发生碰撞。

3.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游戏歌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狼饰一个,呼啦圈,小兔图片 2.音乐

重难点: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并跟随歌曲做动作。 活动过程

1、随音乐跟老师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用肢体)。

2、设计手指游戏的情景,引导孩子听清歌词内容并跟读。1)出示手指小兔。 2)师一字一句地朗读儿歌。 3)师示范儿歌动作。(用肢体)

3、手部探索性游戏,巩固学习。1)师带着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 2)引导幼儿随音乐边做动作边大声跟唱。 3)原位置坐着,尝试探索不同躲的位置。

4、创设游戏情境,与孩子游戏中歌唱。

第20篇: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我爱冬天》

活动背景 随着冬天的到来,天气的寒冷,小朋友对冬天也会有很多的疑问。小朋友们会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穿的衣服在变化,许多自己在其他季节看到的动物都不再出现。比如:“为什么没看到小蚂蚁出来搬食物了?树上的小鸟怎么不见了,树叶怎么都掉下来了,怎么都变黄了,等等。”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要,同时向幼儿普及一些冬季的相关科学知识,设计本堂课题为《我爱冬天》的课程。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动植物的情感。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2、让幼儿了解动物们是如何过冬的,以及树叶变化的特点

3、感受冬天里的快乐

活动准备

冬天落叶的图片,冬眠的小动物的图片,小朋友堆雪人,滑雪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冬天有很多其他季节没有的独特的地方呢?(小结:冬天会下雪,树叶会变颜色然后掉下来)

2、那你们知不知道冬天的小动物们有哪些特别的活动或者特点呢呢?(小结:到了冬天,燕子、杜鹃、大雁都会飞到南方去过冬,小兔子、绵羊和小松鼠们身上的毛都会变厚,因此就可以暖和的度过冬天了)

3、我们的小朋友们又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小结:可以堆各种形状的雪人,打雪仗,还可以去滑雪)

4、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图片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教师要依次解释)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冬天是不是很有趣,冬天是不是

和其他季节一样美丽呀!小动物们也都会选择自己的过冬方式,树叶也会变色,我们还可以利用树叶来贴出一些我们自己喜欢的图案来。而小朋友们到了冬天也要多穿衣服,早上要跟着老师做早操、不能一直站着,感冒就不好了!

四、活动延伸

老师今天还要布置一个小任务,就是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些落下的树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出一个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或者植物。

中班音乐教育教案模板
《中班音乐教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