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1 08:36:4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设计探究型教案

《小小的船》探究型教案

适用年级:一年级 所属学科:语文:

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

情 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任 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夜空,弯弯的月牙,并配有音乐背景(歌曲:小小的船)。教师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也特别喜欢月亮,他把月亮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二、自主识字

1、独立思考: a.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b.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生字。

三、品读课文

1、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中的每句话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a.分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 b.仿说“弯弯的”“小小的”这样的叠词。 c.用“( )就像( )”说一句话。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4、播放《小小的船》乐曲,闭目想象,坐到月亮上去,会看到什么呢?。

5、配乐表演。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小诗,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歌? 2.展示一下你查找的资料。 成 果: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放飞想象,背诵课文,交流查找到的月亮资料。 资 源:

多媒体教室、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投影 网站:月亮网站http://www.daodoc.com/ 搜索引擎:百度 评 估: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课前准备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完成准备任务。 按照老师要求,较认真的完成准备任务。 基本按照老师要求,基本完成准备任务。 没按照老师要求,准备不够充分。

分工协作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工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基本明确,任务分配基本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大多数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策。 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推荐第2篇:探究型学习设计

探究型学习设计

从案例中我了解到探究型学习的过程是: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

探究型学习设计的特点有:

1、粗放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教学设计的内容形式可以百花齐放,整个设计过程是粗放的也是立体的。

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由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内容和方式必须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协作性:不仅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强调协作性,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协作性也非常重要。

4、灵活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规定内容进行处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千差万别,学生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也各不相同,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必须灵活机动,可以说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灵活性尤为重要。

推荐第3篇:探究型教学设计

凡卡

五年级 语文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是孩子,那你们现在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好,吃好的,穿好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位生活在旧社会的孩子,看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任务: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凡卡 ”为题。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懂得为什么“凡卡”为题。

3、知道凡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念,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成果:

A.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B.学生明确问题:

1.搜索相关资源并进行分类概括。 2.查找相关凡卡的资料,了解凡卡的生活背景,同时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C.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找、查找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

D.成果呈现。

1.集的资源用word 或电子表格的方式记录。并呈现凡卡的相关情况,让学生们知道凡卡的生活背景,和知道凡卡也向往幸福的生活。

2.用ppt形式展示有关丑小鸭的图片或视频信息。从中感觉到凡卡的美好愿望。 资源:

软件:电子表格、Word、PowerPoint等。 搜索引擎:google baidu 评估:

评价项目

优秀(18-20)

分工协作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良好(14-17) 继续努力(12分以下)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小组成员分工较明务分配合理,有小组分确,任务分配较合理,任务分配不合理,无小工职责明细单。

有小组分工职责明细组分工职责明细单。 单。 优秀(18-20) 良好(14-17) 继续努力(12分以下)

能使用正确的格式、适能使用正确的格式,能从网络等多种渠道信息来当的搜索引擎从网络等从网络等多种渠道获获取信息,但选择信息源 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取信息,并较合理的不正确、使用信息不恰合理的选择信息、使用选择信息、使用信息 当,不能使用正确的格信息

优秀(26-30)

良好(19-24)

继续努力(15分以下)

成果要作品包括图片、表格、作品中没有视频、表作品中没有表格、文求 文字、声音、视频

格、,但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只有字

优秀(26-30)

方案的说服性

良好(20-24)

图片

继续努力(18分以下)

作品内容完整,最终成作品内容较完整,最作品内容不够完整,最果展示合理,能获得2终成果展示较合理,终成果展示不够合理,/3以上同学的认同

能获得1/2以上同学只能获得极少数同学的认同

的认同

推荐第4篇:探究型教学设计

探究型教学设计-《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 ?》

长春市晨宇希望中学 张月明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能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发现语言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能切实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校英语教研组注重在对学生进行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时,渗透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如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认真的校本教研和探索。在

七、八年级语言技能训练中,我们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听说评价表格、活动进行引导、渗透、反馈,让学生重视“听说”,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学习;而九年级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朗读、阅读、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拼读、认读能力,提高领会阅读特点,继续加大语言学习方法渗透,为语言输出做准备;九年级在增加指导写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方面做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我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reading)的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阅读技巧、技能。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听录音,阅读短文,了解处理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能理解短文的大意;

2 通过扫除生词障碍,能大声朗读短文;

3能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策略目标:1 通过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 的指导、渗透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感知、体会学习过程;

2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词,学会利用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

3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多方收集、加工整理信息。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利用TPR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关内容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及报刊杂志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探究目标:1探究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2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我授课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两年英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对英语的感悟性较强,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思考和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篮球运动起源及学生亲自参与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几个环节上,使学生通过体会,发现、了解、掌握一种阅读英语故事的学习方法。

(三)、一次常规的资料收集成为激趣引题的源头

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能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上本课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在班中发动学生帮助老师收集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巨大潜能,特别是特困生和双差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问题。他们急需要解决‘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地找资料,献计献策,这股热情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对所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材料,我进行了分组讨论并设计精彩的PPT在课堂上成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切入点,也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四)、以读书笔记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课后阅读教学课。谈到课后阅读教学,我马上想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六要素内容。在本单元的前一节课,学生们刚刚学完方式状语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决定利用读书笔记这一载体,给学生提供一种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在读书笔记的每个环节中设疑,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内容的深入,读书笔记层层递进,问题一环一环引出,为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提出了任务、创设了氛围和环境。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有效的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为此我按照设疑—确定话题—搜集资料—借助工具---分析讨论—总结学法这个程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1.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熟悉读书笔记内容。

2.读书笔记从“Time—Place—Characters—Reasons—Proce—Result”六方面给学生设疑提示,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结构进行了解,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阅读,有目标地获取信息,带着问题去听、思索和学习课文内容。

3.学生熟悉读书笔记内容后,进入just listening这个有一定难度的环节。教师想法有二: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习得语言有先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搭建探究阅读学习方法的平台或“脚手架”。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想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借助读书笔记,通过观察图片,从周围环境、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开展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活动。教师请学生看图猜想、预测整个故事,在学生想象、探究、讨论下展示出故事大概情节。故事发展到底如何,最后答案还需学生做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活动。

5.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找出生词难句,通过查字典,把词义、例句记录在单词收集卡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单词的发音、词意;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词汇拿到前面,发动全班共同解决。学生在解决生词这一环节中,再次感悟了阅读的内容,为后面在讨论环节中各抒己见做好铺垫。

6.学生根据读书笔记的提示,先在组内讨论问题的原因、发展的环节。然后教师指导全班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困难,并展开讨论。教师板书处理问题的方法。集体多种解难释疑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感受到探究过程和与他人共享信息的乐趣。

7.合作学习,完善读书笔记。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等探究活动,学生对篮球起源有了深刻了解,并激发出学生对篮球运动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在此将课堂向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再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善读书笔记内容。

(六)、遵循个体差异设计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应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设计本课评价时,我利用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一方面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真实的语言水平进行适时的评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一种英语阅读学习的方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可把这次评价纳入到孩子形成性评价当中,指导学生把这份资料珍藏到个人英语档案夹中。这种与学习内容有联系的评价形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竞争、挑战的心理需求,有效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

(七)、遵循小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活动。

虽然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但他们依然具有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展示自己等特点。为此,教师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和开展TPR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八)、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总结出本课学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同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为此我留了If you have some trouble.You can ask your teacher for help or face the challeneges .(布置学生收集更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作业。倡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录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向课堂外延伸,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资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推荐第5篇: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型教学设计 从分数到分式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 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推荐第6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篮球的起源》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 赵冬云

探究式教学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规律和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能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发现语言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能切实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校英语教研组注重在对学生进行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时,渗透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如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认真的校本教研和探索。在

一、二年级语言技能训练中,我们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听说评价表格、活动进行引导、渗透、反馈,让学生重视“听说”,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语言学习;

三、四年级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朗读、阅读、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拼读、认读能力,提高领会阅读特点,继续加大语言学习方法渗透,为语言输出做准备;

五、六年级在增加指导写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方面做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我在《新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第11课《篮球的起源》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学习故事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听录音,阅读故事,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

能力目标:1 通过阅读,能理解故事大意;

2 通过扫除生词障碍,能大声朗读故事;

3能分角色表演故事,能正确地回答故事后面的问题。

策略目标:1 通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 指导、渗透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感知、体会学习过程;

2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词,学会利用资源和工具进行学习;

3学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多方收集、加工整理信息。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利用TPR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与篮球有关内容的积极性;

3通过多媒体及报刊杂志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动机。

探究目标:1探究篮球运动的起源;

2探究一种故事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我授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四年英语,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对英语的感悟性较强,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思考和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篮球运动起源及学生亲自参与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几个环节上,使学生通过体会,发现、了解、掌握一种阅读英语故事的学习方法。

(三)、一次常规的资料收集成为激趣引题的源头

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能全神贯注,兴高采烈地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坦白地说,以前我对篮球一无所知。上本课之前,我为了解篮球运动查寻各种资料,并在班中发动学生帮助老师收集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巨大潜能,许多男生对篮球的知识远远超越了教师。他们积极上网、找资料,献计献策,这股热情带动了班上其他同学对篮球的关注。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材料,我制作了有乔丹精彩扣篮、篮球运动场及篮球规则等内容片段的PPT。精彩的PPT在课堂上成为教学活动展开的切入点,也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四)、以读书笔记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小学高年级的故事教学课。谈到故事教学,我马上想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局六要素内容。在本册教材的前一单元,学生们刚刚学完first,second,then,finally几个连词和过程顺序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决定利用读书笔记这一载体,给学生提供一种故事学习的方法,并在读书笔记的每个环节中设疑,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故事的深入,读书笔记层层递进,问题一环一环引出,为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提出了任务、创设了氛围和环境。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有效的合作探究需要一定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为此我按照设疑—确定话题—搜集资料—借助工具---分析讨论—总结学法这个程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1.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熟悉读书笔记内容。

2.读书笔记从“Time—Place—Characters—Reasons—Proce—Result”六方面给学生设疑提示,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结构进行了解,让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阅读,有目标地获取信息,带着问题去听、思索和学习课文内容。

3.学生熟悉读书笔记内容后,进入just listening这个有一定难度的环节。教师想法有二: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习得语言有先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搭建探究故事学习方法的平台或“脚手架”。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想故事。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借助读书笔记,通过观察图片,从周围环境、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开展组与组之间互问互答活动。教师请学生看图猜想、预测整个故事,在学生想象、探究、讨论下展示出故事大概情节。故事发展到底如何,最后答案还需学生做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活动。

5.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故事,找出生词难句,通过查字典,把词义、例句记录在单词收集卡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单词的发音、词意;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词汇拿到前面,发动全班共同解决。学生在解决生词这一环节中,再次感悟了故事的内容,为后面在讨论环节中各抒己见做好铺垫。

6.学生根据读书笔记的提示,先在组内讨论故事发生、发展的环节。然后教师指导全班对篮球的起源,过程及与当今篮球运动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教师板书篮球运动的发生、发展,学生大声读故事,表演故事情节和篮球运动动作;讨论最早的篮球比赛与今天篮球比赛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感受到探究过程和与他人共享信息的乐趣。

7.合作学习,完善读书笔记。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多种解难释疑等探究活动,学生对篮球起源有了深刻了解,并激发出学生对篮球运动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在此将课堂向外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有关篮球及其它球类的资料;再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善读书笔记内容。

(六)、遵循个体差异设计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应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设计本课评价时,我利用篮球比赛最高得分为3分球,其次为2分球,1分球的特点,设计三种颜色的篮球贴纸,在读书笔记的下方设计了三个篮框,每个篮框最多进三枚球,学生分别在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discuion环节后,为自己对篮球起源探究的成果,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利用篮球贴纸记录成绩。即:After just listening之后,学生可根据听出1-2个问题、一些问题还是大部分问题,自取1-3枚3分篮球贴纸,贴在第一篮框中;在listening with pictures之后,学生根据第二次获得篮球起源信息的多少,取1-3枚2分贴纸贴在第二篮框内;在reading & discuion之后,学生第三次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取1-3每1分贴纸进行自我评价。开展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一方面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真实的语言水平进行适时的评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一种英语故事学习的方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可把这次评价纳入到孩子形成性评价当中,指导学生把这份资料珍藏到个人英语档案夹中。这种与学习内容有联系的评价形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竞争、挑战的心理需求,有效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

(七)、遵循小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活动。

虽然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但他们依然具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展示自己等特点。为此,教师在本课:校长与老师对白,教师与工人对白,当今篮球技巧等精彩片段处,设计了让学生化妆进行角色表演和开展TPR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八)、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总结出本课学法just listening----listening with pictures-----reading -----discuion,同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为此我留了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basketball.You can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asketball and perfect your reading note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other ballgames, you can find out the history of them.We can make a book about the source of ballgames.(布置学生收集更多球类起源信息或其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中国传统的风筝、空竹等起源的故事资料收集,形式可以组为单位、自愿结合或个人独立完成均可)的作业。倡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录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将探究活动向课堂外延伸,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资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增设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一次学习的革命,这也是一次教学的革命。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知识探究型模式,在课外则表现为课题研究型模式。前者主要是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弄清某一知识点的形成、发展以及应用。本文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为案例,浅谈这种模式是怎样通过师生互动来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的。

1、教学流程实录

1.1创设问题情景

师:(演示)把一个网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剪刀剪断细线,可观察到网球迅速下落。(意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师:(问)物体的下落现象司空见惯,随处可见。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落向地面吗?(意在引起知识回忆,启动课堂气氛)

生: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师:那么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都相同吗?

生:(议论纷纷,观点不一)

师:(不作正面点评)要知道这个问题的谜底就让我们利用桌上的器材来做一番探索吧!

1.2确定实验方案

教师先介绍每个实验桌上有硬币、塑料板、薄纸片、大泡沫块、小纸团等。然后提议同桌两人商量一下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在学生讨论中,老师巡视并随机抽问几组同学们的商量结果。大多数同学都会正确选择让两个物体等高同时下落,反复比较各次运动的差异。这正是“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等实验思想的体现。

1.3定性实验探索

学生开始自主探索,他们通过广泛动手操作和观察与提供的物理环境发生直接而又频繁的作用。常常是刚得到的结论,又立即被新的事实所否定,同学们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被更新和重建,探究气氛异常活跃。

1.4成果交流点评

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广泛发表观点,经过集体讨论后达成如下共识:(1)下落运动是一个加速运动;(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不是决定其下落快慢的唯一因素;(3)所受阻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物体下落的快慢;(4)当阻力影响相对较小时不同物体的下落趋于同样的快慢。

为了进一步证实观点(4)的正确性,教师再做演示实验:当牛顿管中的空气被抽去后,可观察到羽毛片和金属片下落得一样快。学生对此实验结果很能接受并非常满意。教师顺势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水到渠成。

1.5问题引向深入

师:(问)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作用,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来猜想一下,它可能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直线运动呢? 生:(猜测)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有这种可能性。下面我们再利用另一套实验器材来做一番探索吧!

1.6定量实验研究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定量探索。让下端固定重物的纸带穿过固定在桌边的竖直面上的打点计时器,通电后静止释放重物,可获得一条打有计数点的纸带,分析记数点间的距离可确定:(1)它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2)如果是,那么下落的加速度为多少?

1.7成果交流总结

各组纷纷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归纳:(1)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已经证实了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为9.8m/ s2左右。( 2)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它也适用,只是它的加速度为一定值,可用“g”来表示,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1.8课外延伸拓展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简单小结,并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成果。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外延伸的拓展性内容。(1)思考:我们在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时,主要误差来源于哪里?其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定g的值?(2)阅读:课本39页材料,了解历史上科学家又是怎样对物体的下落运动进行研究的;( 3)动手做:课本38页的小实验看看谁的动作反应更敏捷。

2、教学行为反思

2.1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比较传统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的过程设计,可以看到它们在教学主线、师生互动、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型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如下:

传统型教学模式,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

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很难得到培养。研究型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如下: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和导师,学生则一直处于探索新知识的主体地位。他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体现为“参与一一体验一一内化——外延”的新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能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2.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由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由论证知识的结构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问题教学已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始终以问题的发展、研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物理现象和探索物理规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问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变为关注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较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查,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志。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作为参照物,要多侧面、多渠道地进行评价,要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评价理念上,要更重视过程、重视应用、重视体验和重视参与。

总之,研究性学习舍弃了传统接受性学习的缺陷。着眼于科学态度的培养、科研方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观众”,努力把课堂这一“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成功,走向成功。

推荐第7篇:0410LZWL探究型教学设计

0410LZWL探究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识字4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夏季风景图)快来找找这些小动物吧,说说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景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小动物吗?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想来读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4》,快快把语文书打开,小朋友自己先去读读。

自由读、开火车读儿歌。

2、请小朋友们一边朗读儿歌,一边找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并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出记号,把你会认的动物名字读给小朋友听,不会认的请你的小伙伴或小组长帮助。

反馈:划出了哪些小动物,读给大家听听。

3、(出示动物词卡)瞧!这些小动物都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带拼音的词卡,哪个小组想开火车认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

现在老师把这些小动物的拼音帽子去掉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

4、图贴词,贴完后领着小朋友读一读。

5、根据收集的材料小组合作了解这些小动物。

指名介绍。

6、观察这些字,从字型上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

生:都是虫字旁的字。虫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虫、小动物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虫字旁的字?

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字,探讨研究课文中一些生字的规律,发现虫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虫、小动物有关。

三、朗读儿歌,感知内容

1、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把11个带虫字旁的生字全记住了。这么美丽的动物,他们在夏天忙碌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快快打开课文读一读,然后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那一行读给四人小组中的伙伴们听一听,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指名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继续识字:

(课件出示)

⑴ “蜻蜓半空展翅飞”:

认识生字“展” ,你能学学蜻蜓半空展翅飞的样子吗?

⑵ “蚂蚁地上运粮食”:

认识生字“运”,给找几个朋友好吗?

⑶ “蜘蛛房前结网忙”:

认识生字“网”,蜘蛛为什么忙着结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3、小组合作演一演其它三句。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句子。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从理解到模仿再到迁移、创造。

四、引导创新

上节课老师让小朋友们去观察观察其他的小动物,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吧。老师先来说一句“青蛙河上捉虫忙”,谁来接着说一句?

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棒,只要多到大自然中观察,多看看课外书,你就能拥有更多的动物朋友!

学生在课内外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沟通了语文和生活,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问题思考】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实现探究性学习? 【分析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和调动这些潜能,保护学生创新的萌芽──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想办法创设好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事情纳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介绍小动物的环节时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你想当哪个小动物?快快戴上头饰自豪地来介绍介绍吧!”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确定恰当的探究任务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和任务,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一定的任务是探究性学习的中国和归宿。课堂上提出的探究任务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足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课的生字大部分是虫字旁的,因此在学习小动物的名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字,从字型上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可以讨论,探究才能顺利展开。在探究中,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重视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情,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思维方式来确定探究内容,而应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决策权,引导他们按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目标。

三、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课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摒弃烦琐的分析讲解和穷追猛打似的提问,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给时间、给机会、给指导,教师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将的机会让给学生,大胆放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读、自悟、自我表现。如在鼓励创新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一说“谁在哪里干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大胆尝试,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愉悦,不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新。

推荐第8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情境:同学们喜欢去广场吗?今天我们也要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哪呢?那里没有好吃的,好玩的,但是那里有趣的数学问题等我们开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去解决,想去吗?在去之前,我们先打扮一下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老师这有四件衣服(课件)你喜欢那套衣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选择。那到底能搭配多少套呢?拿出手中的学具摆摆看。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你喜欢那一套,我们就在心理穿上你喜欢的衣服去数学广角了。

问题: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 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问题:数学广角里有这么多好玩的,数字乐园、生活乐园、运动乐园,我们先到哪玩呢?

先到数字乐园,你们可以把

1、

2、

3、三个数变成不同的两位数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在说自己组成的数时没有按排列组合的方法说,所以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经常有说重复的数。

二、适当引导,组织学生探究

这时,我请同学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拿出数学卡片摆,另一人就在纸上把摆的数字记录下来,看看哪个组写的最多最全。 一组汇报:

12、

31、

23、

13、我问有没有不同意见 另一组说还有

21、32 我及时的进行评价观察的真仔细!要想排列的数不重复又不遗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1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

12、13,再把2放在十位上组成

21、31。师:谁按照他说的规律,接着写出两位数? 生:把3放在十位上组成

31、32。

生:我摆出12,然后在颠倒就是21,再摆出23,颠倒后是32 ,再摆13,颠倒就是31。一共可以摆出六位数。

生:我把1放在个位上组成

21、31,在把2放在个位上,组成

12、32,把3放在个位上,组成

13、23。我鼓励同学们真棒,摆出了这么多的两位数,更可贵的是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不重不漏的有序的好方法。

全班学生也为自己精彩的表现拍手叫好。

三、学以致用,鼓励每位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来到了一家商店,这件商品1元5角,你打算怎样付钱呢?把你准备的钱举起来。同学们说出了自己不同的付钱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游玩了数学广角,你们玩的开心吗?除了开心之外,还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知道了怎样排列数字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2:我知道了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排列和组合。

教师: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学好数学能使你更聪明。

五、评价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注意设疑,引导学生合作,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评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使用情境性问题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节课以“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应用”为主线,情境来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学好数学能使学生更聪明,这节课设计新颖,别开生面地呈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路子。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 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与和谐、团结与协作、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劲头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教师的角色已由过去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4、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推荐第9篇:探究型教学设计反思

探究型教学设计反思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平时的授课当中有很多时候是运用了此种方式,只是我们每个人没有把它上上升为理论,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通过学习认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方法和步骤。

第一、要选择好课题,课题的选择很重要,要合理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要太大,否则会不具体;也不能太小,没有意思,没有探究的必要。

第二、组织分工。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水平分成合理的小组。

第三、收集信息。在学生分工的基础,收集关于课题有关的资料。 第

四、整理分析,处理信息。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的信息很多,我们教师要辅导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删减,分类,整理,完善。

第五、创建方案并解决方案。在这一环节学生动脑分析,加工,处理,组合,构思创建方案,合作,讨论。 第

六、评价与展示作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解决方案,展示作品,进行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实现探究学习的乐趣。

探究型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当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科统一化进程的加速。

推荐第10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

敦化市第二中学

朴光海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它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下面以“二氧化碳教学”为例,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试验实施几年来,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探究学习活动必须引导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做中学”,做是为了学。“学科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学科学,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注重科学理论或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 ,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概念。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什么是科学、初步了解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中学的化学教学实践看,怎样把这些正确的认识落实到教学中,用以指导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更深入的研究。

下面以高中《化学1》的教学中有关“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内容的探究教学设计为例,做粗浅的讨论、分析。 探究活动设计1 该活动设计的程序是:

1.提出问题:氯气通入水中,得到氯水。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氯气与水发生了什么反应?

2.指导学生闻、氯气、氯水的气味,从闻到的气味说明溶液中含氯分子;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说明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①向氯水中滴加浓碳酸氢钠溶液---观察现象(有气体放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溶液中含氢离子;

②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溶液中含氯离子;

③向氯水中滴加品红溶液-----观察现象(品红褪色)-----说明溶液中含能使品红褪色的某种物质。

4.组织学生讨论,从以上现象可以知道氯水中含有哪物质?

5.教师小结,讲解氯水中含有的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是次氯酸(HClO)。说明氯气溶解于水发生了以下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上述探究活动,包含了提出问题、学生的实验、讨论活动,指导学生从实验获得说明氯水成分的证据,得出问题的答案,完成了氯气与水作用实质的教学,学习了次氯酸的漂白性。从设计看,问题的提出(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的4项实验)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活动直接指向所要学习的内容:验证氯水中存在的几种成分,理解氯与水的作用实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全是按教师预设的程序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启迪,探究欲望的激发,归纳、推理的思维训练都比较欠缺。活动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思考、进行活动的机会,学习仍然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活动,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学习的需要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来自学生生活与直接观察。课堂的探究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设计、组织和预设,也需要学生自己围绕学习的内容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核心活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和优化,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也可以提出或进行自己希望进行的活动。如果教师只是依据学习内容,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和一般过程设计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讨论,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就可能把“学生活动”变成“活动学生”,难以达到探究学习应有的效果,难以实现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

探究活动设计2 设计和组织的学习活动如下:

1.观察与思考。观察氯气通入水的实验(有尾气处理装置)。从观察到的现象看,

你认为氯气能溶于水吗?说说你的理由。

2.问题与实验。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氯气能溶于水吗?交流、讨论所提出的实验设计。

若学生提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师提出必要的改进意见后演示并进行评价。若学生未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观察教师设计的实验:用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再抽取20mL水,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说明现象,推理,得出结论。 3.小结,提出新的讨论问题。80mL氯气与20mL水,振荡,得到的溶液小于100mL,说明氯气能溶于水。得到的溶液称为氯水。可以闻到氯水有氯气的气味。氯水是否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氯气与水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4.根据同学的猜测、讨论,教师做简要归纳。并请学生观察如下实验,进一步思考、讨论问题3的答案。

把一小片干燥的红色布条,分成三段,分别置与氯气、氯水、水中,观察发生的变化。

5.讨论小结,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实验证明氯水含有能使红色颜料褪色的物质,而氯气和水都不会使红色颜料褪色。这种物质是氯水中存在的新物质。可见氯水并不是溶解在水中的氯气和水这两种物质的简单混合物。人们研究得知,氯气溶解于水时,部分氯气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称为次氯酸(HClO)的物质:Cl2 + H2O === HCl + HClO 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可以漂白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它还可以使一种红色颜料品红褪色(演示)。 按照氯气与水反应的研究结论,氯水中还应该存在盐酸。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氯水中存在的盐酸吗?和同学们讨论你的实验设想。

6.归纳讨论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所提出的可行的下列实验:用石蕊试剂或用pH试纸检验氯水是否有酸性;试验氯水与碳酸氢钠溶液或锌粒的作用;试验氯水与硝酸银溶液的作用。

7.实验小结、质疑。正如大家从实验中发现的,氯水与硝酸银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氯离子。氯水与碳酸氢钠溶液有气体析出,可见氯水呈酸性。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氯水中存在的盐酸。

同学们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氯水,溶液变红后却褪色了;用pH试纸测氯水,也发现试纸颜色变化有异常,锌和氯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不太明显。该怎样解释这些现象?能依据这些否定氯水中存在的盐酸的结论吗?请大家讨论。

8.讨论小结、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氯气溶解于水,部分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显酸性,存在氯离子,支持了有盐酸生成的结论。由于反应同时还生成次氯酸,它能使石蕊和pH试纸中的酸碱指示剂漂白褪色,所以用它们检验氯水的酸性,不会有持久的红色显现。此外,实验还说明氯水中生成的酸的浓度较小。

人们还发现,氯水保存久了,其中的氯气和次氯酸却逐渐消失了,氯水最终变成很稀的盐酸。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这里有一装满氯水的烧瓶,倒置在水槽中,放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顶部有气体出现,现在把装置放到阳光下,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并发表你的看法。

9.讨论小结。正如大家从实验观察中发现的,氯水中的HClO不稳定,能分解生成气体。进一步研究可以知道分解放出的是氧气,次氯酸转化为盐酸:2HClO == 2HCl + O2↑,光照可以加速它的分解。

与探究学习活动设计1一样,设计2也把教学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中心,探究活动也包括提出的问题、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环节。实践证明,设计2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无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都较好。设计2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以氯气是否可溶于水,氯水中含什么成分,为什么用石蕊、pH试纸检验氯水的酸性有异常现象发生,为什么氯水长久放置会变成很稀的盐酸等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揭示了氯与水的反应实质、次氯酸的性质。设计的问题和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引发思考。无论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是理解、掌握所要学习内容的关键点,学生也易于发表意见。设计2也更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在预设的活动方案中,教师也为学生留出了提问、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完成设计2所花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都要比设计1多。对氯气在水中溶解、反应的问题,讨论也深刻得多。学习活动没有停留在实验活动的操作层面上,比较重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让学生面对氯气通入水中,有溶解也有化学反应的过程,面对用石蕊、pH试纸检验氯水酸性出现的异常现象,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学生在新的实验事实面前,通过思考,联系新旧知识,是自己的认识更全面,概念更明晰。进一步扩大、深化了对事物的认识,增进了对科学的理解。如果探究学习活动不能引发认知冲突,不能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不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问题,学生虽然表面上获得科学结论,但并没有转变自己原有的前概念,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探究不能只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忽视通过学科学来促进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实现概念转变。“科学探究”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不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用做科学的方式学习,要有利于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本质。

设计2也不回避无法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得到知识或问题的答案。也不排除运用直接给学生介绍知识和前人研究结论的方法。但是,这需要在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为前提。设计2,没有让学生通过探究来了解能使有机色质褪色的物质是什么,也没有要求学生探究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因为这是学生的能力、水平达不到的。教师在学生需要解答问题时,适时做了简要介绍,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活动,探究方法强调动手操作,重视资料分析归纳的过程,重视实证和经验,但不能替代获得新概念或知识的所有方法。如果不顾学生的水平和基础,事事都要探究,或者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问题的研究,要求他们进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包含科学探究的各种要素的繁难的探究学习,只能让教师本人和学生都对科学探究产生畏惧,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探究活动中就一些学生无法用实验、归纳、推理得到结论的问题,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牵强附会的解释、“推理”,糊弄出结论来,不可避免地会让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方法产生误解。设想,如果让学生从氯水能使红色布条褪色,直接“推理”得出其中含有次氯酸的结论来,再由此推出氯气和水发生的反应,还有“科学”可言吗?

要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领悟到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和探究方式。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探究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用真实证据验证假说,得出的结论。科学只有不断的质疑、验证,探究,才能逐渐逼近真理。

第11篇:草船借箭探究型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探究型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授课年级:六年级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

预习

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

研究

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

研究

“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6.组织全班交流。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

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

延伸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第12篇:模块五 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教案

模块五

探究型学习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探究型学习的概念内涵 2.掌握探究型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 3.理解量规的概念 4.掌握量规的设计

5.掌握MiniQuest模板设计方法

二、本模块教学重点: 1.探究型学习的内涵 2.量规的内涵

3.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方法 4.量规的设计

三、本模块教学难点: 1.探究型学习的设计 2.量规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研究探究型学习案例】 第1步 研读案例

1.请阅读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5-1 纸飞翼 (P109) 案例5-2 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2.交流共享,比较分析上述两则案例设计中区别及共同点,并将结果填写在表5-1中 第2步 研习Miniquest设计方法

1.请继续研读“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2.主讲教师适当讲解有关MiniQuest的特点、设计方法

3.组内进一步讨论“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请关注该设计中的优缺点,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表5-3中

第3步 总结探究型学习设计一般方法和步骤

1.根据前面的学习,思考并完善表5-1 探究型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比较表

2.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探究型教学设计中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表5-4中 【活动2 研习评价量规】

1 第1步 学习评价量规的概念

1.请观看“纸飞翼” (P109)和“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两则案例中的评价部分,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案例中的评价方法有何特点?

(2)回顾模块4所设计的评价表,这几个评价表和你日常教学时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了解量规及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概念。第2步 学习评价量规设计方法

1.根据前面对评价量规以及表现性评价的了解,请你比较“纸飞翼” (P109)和“MiniQuest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这两个案例中的评价量规在设计上有哪些优缺点,并将你的结果填写在表5-5中; 2.了解设计量规的基本方法; 3.请继续完善表5-5。 第3步 学习如何使用评价量规

1.思考:在“纸飞翼” (P109)和“身边的行程问题” (P111)两个案例中,利用评价量规对学习进行评价,与你日常教学中通常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何异同?应注意哪些问题?将你的思考结果记录下来;

2.了解如何使用量规;

3.交流讨论,修改并完善表5-5—案例评价量规记录表。【活动3 设计探究型方案】 第1步 确定探究型学习主题

1.请根据你自己的学科背景选定一个主题。

2.选定主题后,思考该主题可能采用的形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可能涉及到的主要学习资源。

3.初步拟订选定主题的大致方案,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和教师一起讨论该主题的实施可行性。第2步 查找资源

在这个步骤,请您将为自己所选择的探究型学习主题查找相关资源,以进一步充实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方案。

第3步 设计探究型学习方案

在这个步骤,请您将根据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利用MiniQuest模板,设计一份探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活动4 分享教学设计成果】 第1步 分享交流教学设计成果

1.在这个步骤,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点评各自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分享设计的经验和体会。2.根据讨论和交流中获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保存。 第2步 修改完善探究型学习方案

第13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春》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春》

光华中学 刘佳丽

一、案例的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甚至也出现了教师给答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根本未能得到提高。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知识点,很少会注意这一方面的渗透。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案例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2、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三)教学设想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采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讨论总结、朗读品味的方法加以落实、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北飞的大雁又让人想起了绿意盎然的春天。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设计说明〙唤取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理清思路——感受春天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几幅图画?

〘设计说明〙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检查生字词,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随着音乐,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设计说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即“盼春——绘春——颂春”。

赞美、喜爱之情融于景物之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小草,花儿,柔风,细雨,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那么,这五幅春景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反复朗读,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文宜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读导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2.精心潜读:

同学们读的好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美,你能找出他语言的精彩之处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提示〗语言赏析的切入点:①抓关键词

②抓主旨句

③抓修辞句

④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

方法:圈点勾画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一过程,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3.配乐朗读: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一位“丹青”高手,他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他们以鲜明的感****彩。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放音乐,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说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四)质疑反思

1.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2.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审美训练

1.拓展延伸——畅谈春天: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有人说“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有人说“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中学生应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一环节就考察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欢乐。

2.学以致用——歌咏四季: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设计说明〙这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读写听说关键是要落在写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环节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结束语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五、案例反思

《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第14篇:探究型历史教学设计一则

探究型历史教学设计一则

美 国 的 诞 生

-----美 国 独 立 战 争

教学目的: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教学重点: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2.美国诞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1.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2.利坚美民族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教学结构: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构建教学知识板块: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

三大板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1,教者导言,引入所 学 。

今日美国”(展示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代表

性的图片,使学生对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有一个总体 的认识。)

2.背景探究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

英国的殖民

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制

3.进程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莱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

建立军队 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5年) 宣布独立

《独立宣言》发表 (1776年7月4日) 战争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 战争胜利

约克镇战役 (1781年) 承认独立

《巴黎和约》的签订 (1783年) 组建政府

联邦政府成立 (1787年) 制定宪法 《1787年宪法》(1787年)

4.影响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影响

性 质: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影 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5.课堂小结:“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

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6.延伸探究:美国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国旗,使学

生自动生成问题,主动探究结果,从而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

师:美国自从诞生之日起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投影:美国国旗)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生:美国。师:人们一般把它叫作什么旗? 生:星条旗。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上面的 “星”和 “条”各代表什么?

生:“星”代表的是美国目前所拥有的州的数量,“条”代表的是最早拥有的州的数量。 师:这面美国国旗上一共有多少道条纹,多少颗星呢? 生:有50颗星。 生:有7道条纹。

生:左上角部分一共有50颗星,代表的是目前美国一共拥有50个州。其他部分是由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组成的。 师:美国国旗不仅象征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而且记载了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美国获得独立战争胜利后,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呢?(出示:《独立宣言》发表时的旗帜,1777年的国旗,1818年的国旗,1960年以后的国旗) 师:同学们从这面 《独立宣言》发表时的旗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某生:这面旗帜左上角的方框内是英国的 “米”字旗。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某生:这说明在美国独立之前它是英国的殖民地。

师:很好!1775年,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发动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发表 “独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师:1777年6月14日,美国正式确定国旗的形式为:旗底为红白相间的13道条纹,左上角镶一蓝色长方形,上面排布13颗白色五角星。条纹和白星都代表当时争取独立的13个殖民地。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国旗上的星、条随之增加。 师:关于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大家想知道哪些内容呢? (讨论)

众生:土地的来源,扩张的方式、时间、方向等。

师:在课前我请每一位同学选择一个美国的州,了解它是怎样成为美国的领土的。下面我们就请一部分同学来介绍介绍。 生1: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在1803年花费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买的。 生2:密西西比州是通过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的。

生3:得克萨斯州是1836年美国支持策动原属墨西哥的得克萨斯省独立,成立共和国,随后在1845年吞并的。 生4:阿拉斯加是美国在1867年的时候,用720万美元从沙皇俄国手中购买的。 生5:内华达州是美国强迫墨西哥 “出售”的。 生6:夏威夷是美国在1898年吞并的。 ……

师: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能不能总结出美国领土的主要来源? (讨论)

众生:美国后来的领土大多是从其他国家和北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的。 师:从这四面旗帜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美国在不同阶段的领土扩张成果。那么,依据刚才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能不能尝试着总结出美国领土扩张的大致趋势呢? (讨论)

众生:总体趋势是:从东向西,从北美向海外。

师:除独立时的13个州以外,其他的州是美国通过哪些手段获得的呢? (讨论)

众生:主要手段有———购买、侵占、吞并、策动独立—吞并、强迫出让等。 师:从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中,我们能不能探询出目前美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做法的真实目的呢? 师:随着国旗上白星的增加,美国的领土面积已从独立时的33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今天的936万多平方公里。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很难想象若干年后的美国领土将会是什么的。

教学后记: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爱国,也要爱学习。既要学历史,也要学做人。历史的价值在于为现实服务。本课这一环节安排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美国领土扩张过程中不同手段的运用,揭示美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某些做法的真实目的。但总体说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把握和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通过对材料的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第15篇:探究型教学经验及设计

1.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教学经验

一、选择小学生适合的活动进行探究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进行探究

(一)让学生走出教室 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 实验室内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探究

(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2探究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突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

1.统一性。是指教学设计要从系统科学出发,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计划与安排。

2.操作性。操作性本来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大特色,探究教学设计要十分具体,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操作。

3.突显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4.易控性。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

5.创造性。教学设计是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设计的,是教师经验、智慧和风格的结晶。

6.开放性是探究教学设计最显著的特性。探究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和传统的以传授结果为主的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7.程序性。探究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

第16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养花》

一、案例分析: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老舍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表达了老舍对劳动的热爱,读后使人们对劳动的甜酸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文中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充分揭示了为人做事的道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的行为揭示所讲的道理。

二、选课意图:

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只为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没有任何知识性学习任务。但文章结构严谨,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在叙事中说理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另外,高年级学生思想逐渐成熟,透过老舍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中要向学生传递的。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透过养花,体会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处议论说理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加深了解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作者,你能猜出他是说吗?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的贫民家庭,在不足七十年的人生中,创作了大量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京味十足,被称为一代语言大师。他曾因话剧《龙须沟》 的成功创作,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对于老舍,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3、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4、老师也搜集了老舍先生的一些资料,请同学们看看(课件出示)

5、老舍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它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养花》。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加深学生对老舍及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正音正字,同时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我为什么养花及养花的乐趣)

2、理解“乐趣”

(设计意图:抓主线,理解词语,为下文学习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三、探究学习,体会乐趣

1、作者究竟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乐趣:增长知识、有益身心、分享快乐、感受忧伤)

2、学生汇报

(回报时要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说明) 第一处:养花可以获得知识

(1)在这段中有几句话写出了老舍先生养花过程中的性情和感悟,同学们找找是哪句话?(摸着门道……多么有意思呀!……不是坏事) (2)“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

教师小结:摸着门道,把花草养活了,在作者看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种成就感,这当然是养花的乐趣之一。

(3)作者还从中感悟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老舍是善于学习的人,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学问,养花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4一起把老舍养花的心情和感悟读出来) 第二处:养花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1)设疑: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天气好转,又得把花草都搬出去,累得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怎么能算得上养花的乐趣呢?

(虽然辛苦,但身体得到锻炼,花草养的生机勃勃,有一种成就感,作者以苦为乐,算得上是乐趣。) (2)正如作者所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是什么句式?谁能变成陈述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处:分享劳动的快乐

1:理解“秉烛夜游”,为什么要“秉烛夜游”?

2:欣赏昙花开放的图片,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第四处:感受养花的忧伤

设疑:这是养花中的一件伤心事,怎么能算是养花的乐趣呢? (养花有成功也有失败,这种伤心是养花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师小结:其实一个人如果只经历成功,那她的生活也只有一种色彩,而失败的心酸苦楚更能能衬托出成功的来之不易。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苦又累都视为养花的乐趣,这也能折射出他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的人生态度)

引领:最后,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种种感悟、种种乐趣,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3:这片文章除了写养花的乐趣外,还写了什么?(养花的目的、养什么样的花)

(设计意图:全文主线清晰,采用先放后收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汇报交流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感悟。) 四:总结写法、畅谈收获

1、《养花》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概括说明作者养花的态度和养些什么花,然后以具体事例,详细说明养花的种种感悟与体会,最后总结点明养花的乐趣。语言朴实、亲切,亦情亦理,令人回味无穷。

2、你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呢?

3、其实养花只是老舍先生业余生活种一件普通的小事,为什么作者能写的这么好呢? (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用心体验,用心感悟)

五、教师总结,感悟人生

其实我们同老舍先生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们的生命也许只能在这些普普通、平平凡凡的小事中度过,但我想只要你能在那些小事中用心去体验、去感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的人生也许就会丰富起来,如花草一般,生机勃勃,彰显出生命的美丽。 板书

养 花

增长知识 有益身心

分享乐趣 感受忧伤

乐 趣

五、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很多年前就教过,那时重点处理的是一些词句的理解,以及让学生体会老舍养花过程中的乐趣。教学过程以教师牵引为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知识性目标过多,忽视了作者要向我们传递的人文情怀。而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主线的引领下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对“养花中的伤心事是否属于养花的乐趣”展开激烈讨论,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讨论不够充分,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从老舍养花的态度体会他的人生态度,也是我要渗透给学生的,虽然学生体会得并不深刻,但毕竟为他们打开一扇思索人生的窗口,我觉得很有价值。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乐朗读,再现昙花一现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更为课堂增添了效果。

第17篇: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探究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高中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有二,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数学思想,二是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26-01

1.切实把握高中数学教学思想,以教学思想引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二,以数学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

第三,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反思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理性和批判的意识,不仅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主动建构。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2.精心研究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与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科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教学组织与实施设计的教学预案。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上课前准备的备课――教案设计。

首先,研究教材和学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一是备教材,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备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于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可见,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忽视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无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确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具有显性和隐性目标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或《课标》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隐性目标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达到掌握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四,精心研究和设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数学课教学策略总体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有一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思维价值;三是有一组递进性的课堂练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四是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小结,体现数学的规律性;五是有一个和谐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体现数学学习民主性。

第五,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了问题,学习数学也就没有了乐趣。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学生已有经验,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经验,教师需要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数学教学向生活的回归,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表明文字、符号、数据转化为图文效率提高60%-120%,图文和情境并用效率提高到300%。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解决真正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情境有兴趣型,探究型,体验型等方式,问题情境可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第18篇: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探究

建构主义是融合皮亚杰、维果斯基等认知理论和美国上世纪60年代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摈弃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传授――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当前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宗旨不谋而合,对预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近年来,许多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为开展建构主义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解释和假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知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学习个体也对知识不断审视、不断修正,发展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知识。

2.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递、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水平对知识进行不断建构。只能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者才能深入了解深入学习过程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建构主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精心预设教学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保证教学工作取得成功。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1.情境式建构。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图形关系进行思维创造的过程,因而数学概念、性质的学习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要通过调查、走访、交流、作业、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建构”。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钱塘江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被称为天下奇观,每逢中秋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奇观。遇到河床沙坎受阻时,潮浪可达三五米高,潮差有时竟达十米,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潮起潮落,牵动无数游客的心。如何用函数表示起和落?列举生活中描述上升、下降变化规律的成语,并尝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述。”教者运用钱塘江潮起潮落的景象和成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探寻,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使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情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问题式建构。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分析、推理、验证、综合等活动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帮助学生“搭梯子”,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逐步实现知识的建构。如在“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解决logx27=315时感到无从下手,教师适时为学生设置“脚手架”,设计了“低起点、缓坡度”的过渡问题:(1)将指数式43=64改写成对数式;(2)求下列式子中的x值:logx3=114。教者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地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3.开放式建构。学生建构知识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而是富有生气的、具有生命灵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通过会话、交流、争辩,将不可预见的事件、不可控制的情况加以积极引导,由此而产生新的意义的构建。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学习中,教者提出问题:“过点(0,-1)作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2=4x仅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几条?”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设直线的方程为y=kx-1,则由y2=4x,y=kx-1,得到(kx-1)2=4x,即k2x2-(2k+4)x+1=0,再由Δ=0,得k=-1。因而这样的直线有一条。有位同学立即提出质疑,上述求解是基于直线与抛物线相切的情况,没有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另一位同学补充说,它只考虑了k≠0的情况,忽略了k=0的分析。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使问题解决得到了完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设计策略

1.教学目标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情感体验等内容。目标的设计要遵循:(1)“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师要避免“以教定学”的传统观念,要分析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倾向、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和发展需求,要了解学生会达成何种目标?适宜采用何种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某一问题会做出怎样的反映?可以生成怎样的教学资源?……只有了解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协作状态下的潜在发展水平,施以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建构学习得到进一步完善。(2)探究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留有让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发人深思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3)整体性原则。教师要注重目标的整体性,要将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避免目标分析过于分散化、抽象化、简单化。

2.学生特征分析。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同化过程中,学生将吸收外界信息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信息时,引发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分析、概括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喜欢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环境支持的学生自控能力强,适合开展自主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合发展求异思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找准认知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设计出个性化的、符合学生不同认知阶段的内容。

第19篇: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谭国华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4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13年6上期第4~8页 【作者简介】谭国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510030).

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按课型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传统.但是,对于如何划分课型以及如何认识每一类课的一般结构特点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去对高中数学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型结构特点的归纳总结,或者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者因人而异,不同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原有的课型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 在过去,由于受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发展所限,要想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是用来指导课型的研究.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从19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直接而有力.近几年,我们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型的研究,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使高中数学课型的理论保持我国传统课型理论中课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特点,以方便操作;同时,融入现代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分类的观点,对每一种课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的类型及其学习的过程、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仅对有关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

一、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的课型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中关于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这种意义下,课型可以看作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所指的课型主要是指课的类型,是根据一节课(有时是连续的两节或三节课)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的,但是同时它也兼具课的模型的含义. 这是因为根据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属不同的知识类型,而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需的内、外部条件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某种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即是课的模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可以划分为原始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原始概念一般是通过对一系列的例证直接观察和归纳而习得,这类概念一般不需单独设课讲授,只需结合其他概念或规则的学习附带进行即可习得.而定义性概念中的那些次要的和易学的数学概念往往也不单独设课讲授.但是,在高中数学概念中,有许多重要的定义性概念往往是要单独设课讲授的,这一类课是具有共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于是,我们将这一类需要单独设课讲授的、重要的定义性概念课统称为高中数学概念课型. 1.教学任务分析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以及运用概念去办事,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主要应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 根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的分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三项内容:一是要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概念,这将涉及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即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的分析;二是要运用概念去办事,即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是要辨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其中前两项内容完全属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第三项内容中一般只有部分内容属于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则属于高中数学复习课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在复习课型中进行讨论. 2.学与教的过程和条件

高中数学概念学与教的一般过程可以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创立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为线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请参见参考文献[1])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

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重点是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一般需要做好下面四件事情. 首先,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 其次,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并结合定义给予恰当的说明. 再次,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 最后,对概念做深入分析,着重在以下四点:

①辨明所学数学概念与原有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所学数学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③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④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 当然,并非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都要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次要的数学概念,有时只需完成前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习得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叫概念形成,另一种叫概念同化. ①概念形成这是一种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1])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知觉辨别(提供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例证的特征)→提出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使假设精确化→概括(给概念下定义)→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应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 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教学应提供的条件):

第一,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例的无关特征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正例应连续呈现,最好能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 第二,学生必须能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予矫正性反馈. 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涉及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问题.明确概念的定义方式,对于教师更好地分析概念以及促进学生形成概括是有帮助的.在高中数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大多数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这里的属是指属概念,种是指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指具有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即如果概念A的外延真包含概念B的外延,则称概念A为概念B的属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种概念.通常,也称概念A为概念B的上位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下位概念.可用公式表示:

被定义概念=种差+最邻近的属概念. 公式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指在被定义概念的所有上位概念中外延最小的上位概念(属概念),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在它的最邻近的属概念里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那些本质属性. 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个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最邻近的属概念是不等式;种差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独有的而且能够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其他不等式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②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呈现概念的定义→分析定义,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构成定义的各部分的关系→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同化新的下位概念. 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一,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二,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

第一阶段习得的概念仍属于概念的陈述性形式.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将它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转化为办事的技能.这是本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重点是要明确运用概念办事的情境和程序,并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尝试运用概念.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要提供变式练习. 运用数学概念办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数学概念自己办事,解决与数学概念本身有关的问题;另一种是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一些重要的非本质属性去解决有关数学运算、推理、证明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概念的运用,一种是为函数自己办事,如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作函数的图象,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求函数的最值等;另一种是运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解决与方程、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或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概念教学及变式练习的重点就在于熟练掌握每一种情境中办事的程序和步骤.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

这是第二阶段的延伸.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已能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运用概念,已初步形成运用概念对外办事的技能.本阶段是要进一步提供概念应用的新情境,以促进迁移,其关键条件是提供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问题的类型或情境应多样化,和第二阶段相比有类似的,也有新的呈现,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独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但通常都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3.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的基本程序简要归纳为: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数学概念)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新概念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便为同化新概念做好准备. (3)引入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这里,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也要注意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 (4)采用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的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概念的陈述性形式,即理解概念.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5)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陈述性形式的概念转化为程序性形式,即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概念对外办事)

(6)通过课外作业、复习、间隔练习和在后续课程内容中应用概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概念应用的情境,促进保持与迁移.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第

一、二两个阶段的5步通常是在课内完成.第三阶段即第6步为概念的巩固、迁移和应用阶段,通常是在课外和后续的课程中完成. 对于以学案自学为主的教学则需考察其学案编写以及教师课堂上提供的帮助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的三个阶段.

二、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2]第2.2.2节)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具体说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项学习内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概念. 第(1)项内容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需达到掌握水平.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需采用数形结合方法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展开. 第(2)项内容也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已经降低.本课学习反函数的概念,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教材主要是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只需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本节教材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属于概念课型,需按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型特点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要做到三点:

第一,要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概念是什么,包括四个方面:对数函数的定义、名称、例证和属性.根据函数的特点,对对数函数属性的讨论应包括形和数两个方面. 第二,要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教材主要要求能解决三方面问题: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明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函数的关系.其中,辨明对数函数概念与指数函数概念的关系需要先介绍反函数概念. 本节教材一般应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学习运用对数函数解决简单的两数大小比较、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反函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的能力,需要补充适量的变式练习题. 2.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对数函数的概念. 第一步 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做到:

(1)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包括:

①能陈述对数函数的定义,并能列举正例、反例加以说明;

②能用描点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基本性质;

③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 (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第二步 复习原有知识. 对本课学习影响较大的原有知识,一是函数概念和指数函数概念,二是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函数是其上位概念,也是其最邻近的属概念.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应帮助学生回忆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画法. 第三步 采用概念同化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如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则需列举两至三个正例.我们这里是采用概念同化方式. (1)引入概念

教材提供了一个引例:通过碳14的含量测量出土文物的年代.这个引例能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对数函数的概念;二是使学生认识对数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给出的t和P的取值的对应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的函数. (2)呈现并分析定义

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方式,分析时要讲清两点:一是最邻近的属概念,二是种差.在对数函数的定义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函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构成了上下位关系,即对数函数是一种函数;种差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

(a>0,且a≠1),种差也就是对数函数

,都有唯一的生物死亡年数t与之对应”,从而说明t是P区别于其他函数的本质属性,即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 分析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为什么对数函数义域是(0,+∞)?

(3)列举正例与反例

通过列举正例、反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四步 采用概念形成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a>0,且a≠1)的定 对各种不同的函数的概念学习都包括数和形两个方面,画函数图象既是为了获得函数的性质,也是为了从形的方面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将图象上观察到的共同特征用代数语言表达出来,就得到一类函数的性质.这一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1)在同一坐标系内采用描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应分0<a<1和a>1两种情况,每种情况至少举两个对数函数的例子,在同一坐标系内采用描点法画出它们的图象.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每种情况都只举一例,这是不能形成对共有的关键特征的概括的.有的教师说教材也只举一例,这是不对的.教材中有一段话:“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吗?”教学时应落实教材的这个意图. (2)通过观察图象的特征,概括出一般对数函数的性质

观察和分析图象,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由此概括出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对数函数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第五步 样例学习和变式练习

这一步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概念去办事,其核心是掌握运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教材的要求,分为三种情况. (1)运用对数函数定义解决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两个例题,均属于对数型的函数. 教学中应结合这两个例题分析对数型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异同,以及总结求这类函数定义域的基本方法. 例1 求函数数的定义域: (a>0,且a≠1)的定义域. 通过样例学习后让学生小结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的步骤,并进行变式练习.如求下列函 (2)运用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的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例题,三个例题分属三种类型.教学中应结合这三个例题,总结运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同样,先学习样例,然后再进行变式练习. 例2 比较下列两个值大小:

在学习例2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本题的第①、②小题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比较大小.但第③小题则不行.有没有其他统一的方法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呢?这种统一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画出图象,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则可以比较大小.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将设及构造函数. 那么如何构造函数呢?三个小题中的底数不变,真数变化,则可以构造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步骤为:

第1步:依据对数的特点构造对数函数;

第2步:判断函数单调性,有时需要分类讨论;

第3步: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下结论. (3)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提供了一个溶液酸碱度测量问题.通过这一例题,不仅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对“对数函数模型”的应用(如航天技术、考古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大致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对数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属于学习分类中的态度学习,亦即数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第六步习得反函数概念

对反函数概念只需达到了解水平,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即可.具体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们知道表示y是x的函数,由

可以得到

,教材上说x也是y的函数,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②教材上说和y=

都表示函数

的反函数,这是何原因?

(a<0,且a≠1) 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指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

(a<0,且a≠1)与对数函数y=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对外办事. 第七步 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促进迁移. 提供课外作业以及在后续课程中提供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办事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20篇: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教案

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同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也应该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去探索, 篇2: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谭国华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4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13年6上期第4~8页

【作者简介】谭国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510030). 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按课型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传统.但是,对于如何划分课型以及如何认识每一类课的一般结构特点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去对高中数学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型结构特点的归纳总结,或者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者因人而异,不同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原有的课型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 在过去,由于受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发展所限,要想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是用来指导课型的研究.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从19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直接而有力.近几年,我们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型的研究,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使高中数学课型的理论保持我国传统课型理论中课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特点,以方便操作;同时,融入现代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分类的观点,对每一种课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的类型及其学习的过程、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仅对有关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

一、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的课型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中关于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这种意义下,课型可以看作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所指的课型主要是指课的类型,是根据一节课(有时是连续的两节或三节课)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的,但是同时它也兼具课的模型的含义. 这是因为根据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属不同的知识类型,而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需的内、外部条件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某种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即是课的模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可以划分为原始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原始概念一般是通过对一系列的例证直接观察和归纳而习得,这类概念一般不需单独设课讲授,只需结合其他概念或规则的学习附带进行即可习得.而定义性概念中的那些次要的和易学的数学概念往往也不单独设课讲授.但是,在高中数学概念中,有许多重要的定义性概念往往是要单独设课讲授的,这一类课是具有共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于是,我们将这一类需要单独设课讲授的、重要的定义性概念课统称为高中数学概念课型. 1.教学任务分析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以及运用概念去办事,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主要应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根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的分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三项内容:一是要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概念,这将涉及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即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的分析;二是要运用概念去办事,即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是要辨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其中前两项内容完全属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第三项内容中一般只有部分内容属于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则属于高中数学复习课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在复习课型中进行讨论. 2.学与教的过程和条件

高中数学概念学与教的一般过程可以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创立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为线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请参见参考文献[1])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

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重点是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一般需要做好下面四件事情. 首先,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 其次,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并结合定义给予恰当的说明. 再次,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 最后,对概念做深入分析,着重在以下四点:

①辨明所学数学概念与原有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所学数学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③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④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 当然,并非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都要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次要的数学概念,有时只需完成前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习得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叫概念形成,另一种叫概念同化. ①概念形成这是一种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1])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知觉辨别(提供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例证的特征)→提出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使假设精确化→概括(给概念下定义)→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应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 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教学应提供的条件):

第一,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例的无关特征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正例应连续呈现,最好能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 第二,学生必须能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予矫正性反馈. 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涉及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问题.明确概念的定义方式,对于教师更好地分析概念以及促进学生形成概括是有帮助的.在高中数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大多数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这里的属是指属概念,种是指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指具有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即如果概念a的外延真包含概念b的外延,则称概念a为概念b的属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种概念.通常,也称概念a为概念b的上位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下位概念.可用公式表示:

被定义概念=种差+最邻近的属概念. 公式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指在被定义概念的所有上位概念中外延最小的上位概念(属概念),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在它的最邻近的属概念里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那些本质属性.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个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最邻近的属概念是不等式;种差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独有的而且能够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其他不等式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②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呈现概念的定义

→分析定义,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构成定义的各部分的关系→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学习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同化新的下位概念. 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一,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二,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 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

第一阶段习得的概念仍属于概念的陈述性形式.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将它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转化为办事的技能.这是本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重点是要明确运用概念办事的情境和程序,并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尝试运用概念.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要提供变式练习. 运用数学概念办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数学概念自己办事,解决与数学概念本身有关的问题;另一种是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一些重要的非本质属性去解决有关数学运算、推理、证明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概念的运用,一种是为函数自己办事,如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作函数的图象,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求函数的最值等;另一种是运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解决与方程、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或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概念教学及变式练习的重点就在于熟练掌握每一种情境中办事的程序和步骤.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

这是第二阶段的延伸.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已能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运用概念,已初步形成运用概念对外办事的技能.本阶段是要进一步提供概念应用的新情境,以促进迁移,其关键条件是提供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问题的类型或情境应多样化,和第二阶段相比有类似的,也有新的呈现,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独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但通常都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3.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的基本程序简要归纳为: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数学概念)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新概念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便为同化新概念做好准备. (3)引入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这里,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也要注意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 (4)采用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的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概念的陈述性形式,即理解概念. 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5)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陈述性形式的概念转化为程序性形式,即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概念对外办事)

(6)通过课外作业、复习、间隔练习和在后续课程内容中应用概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概念应用的情境,促进保持与迁移.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第

一、二两个阶段的5步通常是在课内完成.第三阶段即第6步为概念的巩固、迁移和应用阶段,通常是在课外和后续的课程中完成. 对于以学案自学为主的教学则需考察其学案编写以及教师课堂上提供的帮助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的三个阶段.

二、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2]第2.2.2节)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具体说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项学习内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概念. 第(1)项内容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需达到掌握水平.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需采用数形结合方法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展开. 第(2)项内容也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已经降低.本课学习反函数的概念,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教材主要是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只需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本节教材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属于概念课型,需按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型特点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要做到三点:

第一,要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概念是什么,包括四个方面:对数函数的定义、名称、例 证和属性.根据函数的特点,对对数函数属性的讨论应包括形和数两个方面. 第二,要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教材主要要求能解决三方面问题: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明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函数的关系.其中,辨明对数函数概念与指数函数概念的关系需要先介绍反函数概念. 本节教材一般应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学习运用对数函数解决简单的两数大小比较、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反函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的能力,需要补充适量的变式练习题. 2.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对数函数的概念. 第一步 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做到:

(1)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包括:

①能陈述对数函数的定义,并能列举正例、反例加以说明;

②能用描点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基本性质;

③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 (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第二步 复习原有知识. 对本课学习影响较大的原有知识,一是函数概念和指数函数概念,二是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函数是其上位概念,也是其最邻近的属概念.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应帮助学生回忆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画法.第三步 采用概念同化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如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则需列举两至三个正例.我们这里是采用概念同化方式. (1)引入概念

教材提供了一个引例:通过碳14的含量测量出土文物的年代.这个引例能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对数函数的概念;二是使学生认识对数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给出的t和p的取值的对应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

的函数. (2)呈现并分析定义

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方式,分析时要讲清两点:一是最邻近的属概念,二是种差.在对数函数的定义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函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构成了上下位关系,即对数函数是一种函数;种差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a>0,且a≠1),种差也就是对数函数,都有唯一的生物死亡年数t与之对应”,从而说明t是p区别于其他函数的本质属性,即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 分析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 篇3: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
《高中数学miniquest设计模板设计探究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