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18:05:14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

2、

3、5倍数特征;质数与合数,寄数与偶数等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

2、

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

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二、单元目标:

1、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

3、

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3、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理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难点:

1、区分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概念灵活判断。

四、课时安排:9课时(含机动)

1、数的世界……………………………1课时

2、2,3,5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找因数找质数……………………………3课时

4、数的奇偶性……………………………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技能目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学用书。

-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 验证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习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1.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2.用0、

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P3.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

2、

4、

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 3

2.技能目标: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活动中,逐步归纳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生:3种。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

1、12、

2、

6、

3、4。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

1、

2、

3、

4、

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拼的方法就是找因数的方法。

生2:先摆1个,横着摆12个,因数就是1和12 。 生3:先摆4个,摆3排,因数就是3和4。 生4:,先摆6个,摆2排,因数就是2和6。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

1、

3、9。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

1、

3、

5、15。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

1、2题。

- 5

教学内容:找质数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在表中操作活动中,逐步归纳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表中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汇报:

板书可能的情况:

1 × 9 9 3 × 3

1 × 24 2 × 12 3 × 8 24 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 板书: 1 × 11 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

29、

7、

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板书:

29、

7、

13、17的约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

11、

29、

7、

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约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约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小组讨论) 汇报可能的情况:

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 7

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编号,情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先示范,后小组说说)

三)小结与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7.板书设计:

质数 合数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

5、

6、

7、

8、

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臵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

6、

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

5、

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臵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臵,像

6、

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臵,像

5、

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臵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 9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

二 图形的面积

(一)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学习内容分为五个情境活动,在“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比较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确定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有多种比较的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除了继续巩固数格子的方法外,重点将向学生渗透如何将图形“化整为零”的策略思想。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情境活动中,通过提出解决公园草坪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地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同样,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探索活动之中。在“探索活动

(三)——梯形面积”的情境中,重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推导的经验,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同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之中,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说明学生不同探索过程的思路。

二、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理解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课时安排:10课时(含机动)

1、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

2、地毯上的图形面积....................................1课时

3、动手做……………………………………………………………1课时

4、探索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5、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6、探索活动

(三)——梯形面积………………………………….1课时 7.、练习二……………………………………………………………1课时

- 11

1.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求积的方法: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 请学生说如何分割? 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2-P13。 板书

求积的方法: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 13

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这个长方形的(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2-P13。 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 S=ah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1.5厘米,长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 15

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完成书空。 5.教学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所以( )。 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5-P17。 板书: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17

2.做一做。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倒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上、下底根数之和,这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的2倍。 5.练习

四、体验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17-P19。 板书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二 练习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2.能力目标: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练习重难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 19

在指导学生解答时,需要学生善于运用举例的方法,即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再逐步进行筛选。 第4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这四个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可以运用活动教具的演示,先出示平行四边形,然后逐步减少上底的长度,直至上底为零。通过这种演示,可以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这三种图形的关系。 第54题

估计图形的面积是帮助学生建立图形大小空间观念的基础,为此,在先测量图形底与高,后计算面积的题目中,都应该组织学生先估一估面积,然后安排测量与计算的活动。 第6题

根据已知的面积与其中一条底(或者高)求三角形的另一条高(或者底),是一种逆向思维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可能有些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为此,解决类似的问题,本教材均采用列方程的思路,通过建立等量关系的方法,求出问题。 第7,8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做一做、想一想,然后再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的重点应是梯形上、下底和的变化情况。虽然本题上底与下底发生了变化,但其上、下底的和仍然没变,所以梯形的面积也就没有变。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运用验证的方法,即当发现“面积不变”时,会用其它的资料来检验这一发现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中,也可以安排一些上底与下底变化不对应的题目,如上底增加2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些题目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变的,什么情况下是变化的道理。 第9题

一般在解答本题时的基本思路是人行道的面积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但本题由于宽的长度是4米,因此产生了地砖不能完整地进行排列的情况。为此,在与学生讨论中,可以呈现部分直观图,通过图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砖的实际使用量。 第10题

寻找“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运用筛选法,即根据提供的四个方面条件,逐一进行筛选,直至最后寻找到符合条件的“万能钥匙”。根据本题提供的条件,先确定两位数,然后根据“是5的倍数”与“是一个奇数”这两个条件,可以初步知道这个数可能是:95,85,75,65,55,45,35,25,15。最后,根据“所有因子的和为48”这一条件,可以排除“9

5、8

5、7

5、6

5、55”这五个数的可能,接着对“

45、

35、

25、15”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求上述数的所有因子,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本题的答案是:35。

三、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

第三单元、分数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活动中探索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在讨论交流是基础上归纳规律。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

- 21

10、分数的大小…………………………………………………..1课时 数学与交通…………………………………………………………3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多法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 23

提问:这里的4分之3表示什么?

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1、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4分之一就是4分之9。

师:4分之9在这里表示什么?

2、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合起来是2张加上4分之一张。 师:2张加上4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作: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4分之9等于2又4分之一。

观察4分之

3、4分之

9、2又4分之1这三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师: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母这类分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教师可问:“4分之4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师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 师: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数)

师:在假分数里,像2又4分之1,1又4分之3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第二幅图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图中有几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让学生在课堂本上独立完成。)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带分数。(让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意义来填)

总结: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吗? 活动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

1、

2、3集体校对。其中1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分 数。

(2)假分数大于1.

(3)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4)真分数小于1.

(5)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3.教师或学生评价做练习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学生: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我们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分数的特征.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我觉得很有趣,也记得牢……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我们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真分数、假分数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努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继续探索新的知识.

五、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1-P23。

板书设计:

- 25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1/3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 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

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师: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 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 /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 27

1/4=1/4 2/8<2/3 重点说说2/8和2/3是怎样比较的?

3、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4、举例说说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然后独立解决第5题。a) 先独立完成第6题,然后说说比较方法。 b) 先独立完成第7题,然后说说思考方法。

5、实践活动:观察年历,独立完成,交流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哪些问题?

三、作业:实践活动出数学报,并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教师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12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 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

(2) 画

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 剪

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 比

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 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 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 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和

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板书: =

- 29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最大公因数

目标一: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出18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板书:12=( )×( )=( )×( )=( )×( ) 18=( )×( )=( )×( )=( )×( ) 师:你是怎样找的?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个集合圈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这两个集合是相交的。

师: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目标二: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出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让学生明白,16是8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

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7-P28。 作业:互动学习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 )=( )×( )=( )×( ) 18=( )×( )=( )×( )=( )×( )

教学反思

- 31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29-P30。 板书设计: 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1/3 3/4 5/7 7/9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难点: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3、说说如何约分。

二、练习第1题

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第2题

主要是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一连。 第3题

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再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个学习材料可以进一步使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再提出一些问题。 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第6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

- 33

(二) 顺理成章,总结概念

师:那么,能否给这些数起一个名字呢? 生1:我起的名字叫共同的倍数。

生2:这个名字太长了,叫公倍数更好。

师:这个名字起得好,在数学上把这些数都叫做公倍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师:那么,在这几个数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生:它是最小一个,所以它的名字叫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呢? (师生共同讨论)

(三)总结方法,实际应用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小结学生的发言,板出:枚举法。)

师:在寻找最小的公倍数时,经常用到枚举的方法。下面请用这个方法:做教材第51页的试一试。

(学生练习,在他们汇报时,教师应指导强调集合圈的写法) 师:谁来汇报练习的结果? (学生展示各自的练习)

师:在做这一题时,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1:我认为用书上的方法寻找最小公倍数太麻烦,所以我不用这个方法也能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在想6的倍数,想到18这个数时,就发现它也是9的倍数,那它一定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不用写到50了。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应该从9的倍数找起会更快。因为9的倍数比6的倍数大,会找得更快。

生3:我发现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就是3×5得到的,所以求最小公倍数就用两个数相乘就行了。

生4:我不同意,6和9相乘得54,而6和9得最小公倍数是18。 生5:我发现54要是除以6和9的最大公因数3就是18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发现有什么看法,不妨通过几组数来考证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从而总结一下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第3题,学生独立求最小公倍数。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3种类型的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52页的第4题,讨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的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30-P32。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找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就是几个数共同有的倍数。 最小一个

教学反思

- 35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 37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与交通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能力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阎村镇附近。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比较方便。第三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教学时,首先呈现信息,引导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辆车行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试一试

本题应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注意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三、练一练 第1题

本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3题

- 39

活动二:练一练

师:根据你的发现,请估计以下三种(

1、

2、3题)情况分别选择那种方案省钱: 师:我们的估计正确吗?请动笔算一算。

活动三:租车方案

师: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合适: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分四大组解决以下4个租车方案 第一组:如果都坐大客车

问:为什么租3辆,而不是2辆 生答:按A方案省钱

生答:大人多,小孩少选B方案,小孩多大人少选A方案。 学生估一估: 1题选B方案 2题选A方案 3题选B方案

独立计算A、B方案 集体订正

生:115÷40=2(辆)……35(人)

需要3辆大客车,共付租金:1000×3=3000(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二组:如果都坐小客车:

问:为什么租5辆,而不是4辆?

第三组:如果租1辆大客车,还需要□辆小客车 第3组:可以租2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

师: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案比较各租车方案 大客车/辆 3 2 1 0

小客车/辆 0 2 3 5

乘客/人 120 130 115 12

5租金/元 3000 3300 2950 3250

师:观察表格说说那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活动四:试一试

师:如果育才小学32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最合适?

比较租金,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115÷25=4(辆)……15(人) 需租5辆小客车,共付租金650×5=3250(元) 共付租金:1000+650×3=2950(元) 共付租金:1000×2+650×2=3300(元) 学生统计各组租车方案:填表

生答:1辆大客车和3辆小客车最省钱 独立计算租金,汇报多种租车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五:练一练

师:京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有10位家长带5名孩子,选那种方案便宜? A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300元 B方案:成人每位400元

小孩每位200元 独立计算费用 汇报A方案和B方案

- 41

(1)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2)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

(3)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描述图表所表示的信息,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4)本题主要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3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了解题目的意义。

(3) 做出判断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37-P38。 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深化对各概念的理解。2.能力目标: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与反思 1.回顾所学的内容。

知识内容主要有分数意义的再认识、分数的分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最小公倍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以及通分等。 2.开展知识的整理。

(1)如何简单地归纳所学的知识?

(2)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对并每个专题栏目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3)学生交流自己知识的整理过程。

(4)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5)全班交流,学生和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 43

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发生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方式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把发生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四、课时安排:5课时(含机动)

1、折纸…………………………………………………1课时

2、星期日的安排......................................................................1课时

3、看课外书时间………………………………………………1课时

4、练习五…………………………………………………….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纸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 45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1.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和图.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列式解答。 3.观察算式:这是一个连减混合运算的题;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4.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5.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6.第二种解法(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8.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9.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五、布臵作业.

1.69页第

1、2题

2.69页第3题

六、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互动与学习P41-P42。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47

板书:

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 2.能力目标: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小黑板、课件、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小结。

二、练习第2题

把本题的练习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统计家庭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并分别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本题是一道相对开放的题,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是一步加减的问题,也可以是两、三步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多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 第4题

由于本题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对象是用不同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因此,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把两个数化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7小",在解答时可以把0.7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即化为10.5/15。从中可以确定这一题弄脏的数字范围是1~10。同样,右边的一题可以将3/5先化为小数,然后确定弄脏数字的范围。当然,对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只要说对符合要求的某一个数字,也应加以正面的肯定。 第6题

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算一算,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接着出示第⑵题,尝试一下学生能否根据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增强学生观察的机会,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请学生独立地出题,以供同桌同学进行练习。 〖实践活动〗

本题主要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为了比较形象的增加学生的可操作性,所以运用建造“分数墙”的形式。但在学生搭分数墙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纸条较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的散乱情况。为操作的方便性,也可以不剪纸条,事先准备若干条相等长度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这样也能起到相同的练习效益。 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书上P87的第

1、3题。

- 49

推荐第2篇: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学期教案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46人。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3.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三、

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

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

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

教学时数及进度安排

根据联校进度进行授课

第一单

元单元备课

小数乘法

教材内容: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5.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意向。

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①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②探索并掌握因数与积之间大小关系的规律;③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④运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体验对比、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的确立

由于小数乘法完全可以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点准小数点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确定“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点准积的小数点”为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们认为善于引导和联想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措施。善于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我们要多准备几手导的办法:如讲故事法、猜谜法、视频法、类比法等。善于联想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善于联想要求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联系学生的旧知,还要善于联系我们自身的学习感悟。 重点习题分析:

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每天往返两次”这一条件,理解两种算法(1.3×4×

5、4×5×1.3)。

除了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还要让学生注意“0除外”这一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结论,可以补充一些变式和含有0的比较大小的题目。 本单元还应注意的问题:

小数乘法的竖式写法,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积的近似值,小数乘法中运算定律(特别是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等。

小数的竖式写法要求右侧对齐,部分学生可能掌握不好,教师应予以强调。在教学小数乘法计算、简算时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因为它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在确保正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熟练性,可以采用选择正确结果、判断对错、比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等多种练习形式。对于小数乘法中的简算,应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

同方法的指导,并与口算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能力。比如:2.5×1.2,既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简算(2.5×0.4×3),又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5×(1+0.2)=2.5×1+2.5×0.2,像一些简算题可以把它融到口算题中间去。在每天的口算练习中,比较灵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在比较中找出最优。

求积的近似值实际就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更多新的知识,因此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购物时算总价,计算家里每月的电费测量、计算黑板的长、宽、面积,桌面的面积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掌握不够好,应用经常出错。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轻心,要在练习时多指导有问题的学生,使他们理解运算定律并能正确运用。

信息窗1——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页——第3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理解算理,个别学生忘点小数点,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点上小数点,不甚理解,加强指导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4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写作业本上) 独立完成练习册P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通过练习,发现班里有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出现一些比较间的错误。同时,也发现有个别孩子计算基础不好,加强训练。解决问题处理较好。

信息窗2——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以小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页——第7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8页“自主练习”的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在按整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0也计算进去,没有完全理解算法;部分学生计算过程出错,不扎实。部分学生的小数位数找的不对,只看一个因数的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乘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8

3、

4、5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8

6、

7、8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2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通过在计算中的比较分析,逐步发现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1、体会因数大小的变化了,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2、发现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在发现掌握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在判断改错的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到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消除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计算的负迁移。

信息窗3——小数乘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板书: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1页——第12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思考: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运算律运用到小数。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2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信息窗3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数乘法的简便算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13

3、

4、

5、

6、7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14

8、

9、10题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4

1、

2、

3、

4、

5、6题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节课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巧”应用,“巧”巩固。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了创造潜能。

第一单元复习(小数乘法)教案

五年级一班教师:张付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16页内容,重点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6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第 二单 元 备 课

课题: 图案美 对称,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周对称的定义)。

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稍复杂)。

3、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教学方法:

1、“操作、观察、思考”三位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对称、平移及旋转方式的理解。

2、整合例题内容,从对比和比较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课时划分:轴对称图形 2课时

平移 1课时 旋转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第二单元 图案美

信息窗1 ——对称

教学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学习目标:

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教具: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对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看书1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17-1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的内容, 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下面老师就

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

举手

必做题:练习

2、5题

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

信息窗2——平移

 教学内容:教材P22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具:小黑板 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平移》。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2的内容。(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2、讨论(议一议):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 [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信息窗3——旋转

 教学内容:教材P23页的内容 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现象?(生:旋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旋转》。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吧。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讲述: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

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 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

(2)、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3)、总结方法: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选择

(1)、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的是(

A、踢毽子

B、玩碰碰车

C、荡秋千

D、捉迷藏 (2)、从3时15分到3时45分这段时间里,钟表的分针(

A、旋转了120度

B、旋转了180度

C、旋转了30度

D、旋转了360度 (3)、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是(

A、正在工作中的电扇叶片 B、行驶中的汽车的车轮 C、扔出去的铅球 D、放飞的风筝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

5、6题

八、板书设计

点:

旋转中心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角度 巧计:

图形旋转位置变, 形状大小如从前, 对应点线随图转, 对应角度永不变。

[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

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三峡工程(二) ——小数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带中括号的)。 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3.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应用。 课时安排: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课时 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课时 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 2课时 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课时 回顾整理 2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聪明的测量员 1课时 单元达标和讲评 2课时 共计:15课时

单元教学策略:1.积极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多收集三峡工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做成精美的图片或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现实、有趣、挑战性强的情境中自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迁移、类推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3.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本单元为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4.积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教师要积极提倡解决问题

单元达标计划:计划10月20日进行单元达标测试。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8页——第29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0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9页——第3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的计算方法。思考: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上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1页“自主练习”的7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1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会熟练的计算小数除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0-31

2、

3、4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1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1

1、

2、

3、

4、题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4页——第35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笔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思考:小数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小数除以小数的意义是否相同。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注意商的位置和商里的小数点,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32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信息窗2一 练习课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36-3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36

5(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3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三 商的近似值

【学习目标】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商的近似值。【板书:(商的近似值)】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

无限小数的概念。)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9页——第40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思考: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1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1.尊重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3.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信息窗3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商的近似值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练习商的近似值,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1-42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5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信息窗 四 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带

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5页——第46页(看图、看文字)内容,重点看46页问题口袋上面的内容。思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不明白的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46页“自主练习”的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讨论几道题的第一步。

师:哪个对呢?为什么?(手指一下不同的答案)

(3)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的最后一步对不对?为什么? (4)给第二题打“√”或“×”。 (5)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的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咱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做的请举手?请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信息窗4一 练习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今天我们来进行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一下目标(示标) 二.生独完成P46-47

3、

4、6题 1.生独立完成 2.评议

三.独立完成P42 5 (找3人扮演) 1.生独立完成 2.生更正补充 3.评议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册P17

1、

2、

3、

4、5题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除法(复习)教案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我们的目标是(出示)你们有信心吗? 为了能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看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2、会做相应的练习题。

三、学习指导

1、学生认真看课本28—53页内容。2:做测试题时仔细审题想清楚再做。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学生都在看书。(10分钟)

五、做一做 学生做检测题

六、议一议

同桌互换,相互改正。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珍稀动物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难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 小组合作

信息窗1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简易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 55 页——第 57 页的内容, 重点看图与文字,认真思考红点部分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推荐第3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找质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汇报:

板书可能的情况:

1 × 9 9 3 ×

31 × 24

2 × 1

23 × 8 2

44 × 6

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 板书: 1 × 11 11 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师: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

板书:2

9、

7、

13、17。

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板书:

29、

7、

13、17的约数。

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

11、

29、

7、

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约数)

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约数。 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

师: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小组讨论) 汇报可能的情况:

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③移动1—12这些数分类。

1 2 4 12 3 6 5 8 7 9 11 10 逐一分析每一类约数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无数个数按照这种分法要分多少类啊?能不能再概括分一分? 板书: 1 2 4 3 6 5 8 7 9 11 10

12 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

质数 合数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师:你们按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 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师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课件上的数:质数:

2、

3、

23、

31、

37、

41、47 合数:

25、

33、

49、

51、6

3、7

4、

36、70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出示课件)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汇报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

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生:一个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约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

(二)游戏活动

1、猜电话号码 要求:

(1)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 (2)认真做好记录。 活动开始:

( 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2)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 3)10以内最小的质数。

(4)10以内最大的质数。

( 5)10以内最小的合数。

( 6)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10以内最大的偶数。

( 8)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回报:电话号码是83274189

2、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编号,情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先示范,后小组说说)

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 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

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小结与质疑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四)动脑筋出教室

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

板书设计:

质数 合数

推荐第4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运用转化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数方格法和转化法)

2、沿高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通过平移或旋转,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

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底×高

S=ah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a= S÷h,h= S÷a

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三角形

底×高÷2

S=ah÷2

三、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

(上底+下底) ×高÷2

S=(a+b)h÷2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等高等底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结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说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此时,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且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

4、完全一样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得到面积相等,形状相同。反之不一定正确。

5、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反之将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不变, 面积变小。

注: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割补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小;由长方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细讲

1,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

们的面积相等。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

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即S=a×h ,S=a•h或S=ah 随堂练习: 填空: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公顷=(

)平方米

1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5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填空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

),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0.85公顷=(

)平方米

0.56平方千米=(

)公顷 86000平方米=(

)公顷

9.28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应用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长25m,高是底的一半。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可供3只羊吃一天,这块草地可供多少只羊吃一天?

3)一块平行四边地,底长150m,高80m,这块地有多少公顷?在这块地里共收小麦768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千克?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细讲 1,提问:

①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2,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②三角形的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③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即S= ,a是底,h是高。 (1),一个三角形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随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二) 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三)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填空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一个三角形底是5cm,高是7cm,面积是(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是(

)。

(4)1.25公顷=(

)平方米

5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梯形

D、平行四边形 2)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

) A、底和高

B、底的面积

C、高和面积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高都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6cm,三角形的底是(

)cm。

A、8

B、32

C、16

D、无法确定

3 应用题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0.24 m2,高是6dm,底是多少dm?

2)一块三角形地,底长是150m,高是50m,共收油菜籽1762.5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3)现在有一块长6m,宽2.5m的黄布,要做成两直角边分别为0.2 m和0.15m的小直角三角形旗,可以做多少面?

5、一个三角的底长3m,如果底延长1m,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增加1.2 m2。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m2?

梯形面积的计算细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

和高有什么关系?

===》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则“S=(a+b)h÷2”。

随堂练习:

1、填空

4.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2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2公顷=(

)平方米

1.2平方千米=( )公顷

5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计算题 :

A.一个梯形,上底是1.2米,下底是0.8米,面积是3.6平方米,求这个梯形的高.

(2)一个梯形的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36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厘

米?

(梯形)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1、填空

12.5公顷=(

)平方米

78000平方米=(

)公顷 68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0.7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判断,对的在(

)里面“√”,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

3、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1)上底:2.5m,下底:3.8m,高:2m

(2)上底:5dm,下底:4dm,高:3.5dm

4、应用题 1)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长15m,下底长28m,高14.7m,如果每平方米疏菜收入36.5元,这块菜地的总收入是多少元?

2)王大爷在自家墙外围成一个养鸡场,围鸡场的篱笆的总长是22m,其中一边(高)是8m,求养鸡场的面积。

练习:

1、计算下列组合图形的面积

推荐第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综合练习完成第30页的12~14题。

1、第12题

(1)先让学生连一连,交流使说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

提问:24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2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2)找出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2、第13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第1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联系第

13、14题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思考题

帮助学生弄清两点:⑴水果实际上分掉45块,巧克力实际分掉35块。

⑵由于每种糖果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

推荐第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信息窗3—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积(容积)的含义。

2、体积单位大小的感知。

3、体积(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体积的含义

(1)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学生分组实验) (2)交流:石头占了原来水的地方(空间)。 (3)小组完成以下实验,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觉。 ①用手在空的课桌抽屉里摸一摸,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觉。 ②将文具盒放入抽屉中,再用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③将书包放入抽屉中,再用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4)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5)同桌间解决第二个红点 (6)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2、体积单位

(1)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 (2)感知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大小。

①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学生看手指尖、摸学具) ②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学生看粉笔盒、教具等) ③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具演示)

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揭示: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准备好1立方分米的体积单位进率教具)

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看看1立方分米包含有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通过动手操作,得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样的思路想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容积的含义

(1)自主分类,初步感知。

出示:魔方、木块、油桶、水杯、字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 你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把“油桶、鱼缸、文具盒、长方体塑料盒”分为一类,其他物品分为一类是怎样想的。 (2)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在两个水杯里分别倒满水,比较一下哪个水杯里能盛的水比较多。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归纳:水杯能盛水的多少就是水杯的容积。 (3)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叫做容积吗? (4)揭示: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5、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掌握进率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3题:重点是感知大小

2、自主练习第4题:重点是单位间的换算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收获

推荐第7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

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推荐第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第83页例

2、“练一练”,练习十五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隐含条件单位“1”教学过程:

一、对比中探索新知:

1、理解数量关系:

谈话:我们东坝镇的青山小学是一所很美丽的校园,学校前面有一个漂亮了圆形花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花圃的情况。出示:青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48平方米的花圃,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2平方米,杜鹃花的面积占16平方米,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多少平方米?知道求草坪面积的算法吗?谁来说说数量关系式?(指答)板书:花圃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花圃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

谈话:这是我们熟悉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我们就能列式算出草坪面积。

2、引出新课:

谈话:把题中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

出示:青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圃,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提问:和刚才的题目相比,这题有什么不同?(指答)

谈话:谁能解释“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这两句话的意义?(指答)

谈话:现在月季花的面积用1/4表示,杜鹃花的面积用1/3表示,(标出)那么花圃的总面积应该用哪个数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提问:现在求草坪面积还可以用这两个数量关系来列式吗?(指答,板书:1-1/4-1/

3、1-(1/4+1/3))

谈话: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象这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课题)

3、探索算法:

谈话:我想大家对加减混合运算肯定不陌生,通常这样的混合运算我们用递等式的格式计算,能算吗?谁愿意来试试?(指名板书)其他同学选择一道你喜欢的算式,在作业本上计算。

分析算法: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从左往右)然后怎样算?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口答一下。(板书)

4、反思小结:

提问:解决了青山小学草坪面积的问题,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1、题中没有告诉花园面积,分析题中分数的意义,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二、练习深化:

1、练一练1:

提问:会算了吗?看到书上练一练1,谁来说说两题的运算顺序?(指答)谁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做在作业本上。集体分析两道算式。

提问:还有不同算法吗?做对的举手。

小结:结合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2、练习十五第1题。

谈话:结合刚才**同学的提醒,我们再来练练看,把书翻到84页看到第1题。有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吗?(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同学在左边右边各选一道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校对。

3、出示:昨天老师家买了一瓶牛奶,早餐喝了7/10,剩下的晚上喝完,晚上要喝这瓶牛奶的()/()。

提问:你能列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指答,板书)

提问: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这瓶牛奶的?结果要带单位吗?为什么?

4、练习十五第3题。

谈话:我们还有谁喜欢喝牛奶?**家也买了一瓶牛奶,我们来看看他家喝牛奶的情况。看到书上第3题。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认真阅读下面的问题。潘政能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吗?上来做做看,其他同学将两个问题解答在自己作业本上。

集体分析:

1、第一个问题还有其他列法吗?比较一下,哪种简便?

2、第一个问题结果带了单位“升”,要带吗?为什么?

3、老师发现第二题的列式和上面相似,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和上面一样吗?同桌交流一下。(板书:1升-7/10升=3/10升)提问:看着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推荐第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20根小棍、相同的小物品若干个 教学过程 :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二、分数的意义

1.合作学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意义。

4.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5.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是它的( )。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6.电脑同时显示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7.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8.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9.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强调分数单位)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了解分数的历史。

3.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4、达标时间,出示课件,学生快速回答。

5、拓展时间,回归生活。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推荐第10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轴对称图形

一、学习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绘画、设计、创造美的图案,提高赏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在方格纸上找准对应点画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自学例3,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2、交流与展示:

指名学生汇报怎样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3、练习提升:

学生自我评定

4、总结与评价:

先确定对应点,然后再一一连接。

四、作业:

设计图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感受 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知识描述图案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

1、例2,并把书中的图案补充完整。

B、自学例3,并想一想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40页课堂活动中的练习题

4、总结与评价:

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四、作业: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其计算方法,明确商的小数点,当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的算理。

难点:正确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结齐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计算1152÷16,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B、自学例1,说一说: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① 说出1152÷16竖式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② 学生展示23.4÷16的不同的计算方法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口答数学医院。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四、作业: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弄清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

难点: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B、把下列小数化成三位小数

1.50.2412

C、计算:

25.5÷4117.5÷2523.4÷16

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③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先在个位上写商0,然后在被除数未尾添0继续除

四、作业: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比较,进一步弄清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位置确定。

难点:被除数不够商1时如何补0占位。

三、教学过程:

1、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第1题。

2、小组合作学习:

比比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8.46÷47104.78÷26576÷75

3、组织课堂活动:

A、计算下列各题并计算:

33.12÷24465.5÷1938.03÷6812÷25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感悟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意义

2、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B、列竖式计算:

、例2

C、自学例

1、例

2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弄清除数扩大时,被除数小数点右移位数不足补零占位的方法。

2、能综合地概括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进行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

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数位,不足补零占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3,总结方法。

B、试做下列各题:

4÷0.57.2÷0.243÷0.124.8÷0.3

5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四、作业: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一、学习目标:

1、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学连除。

2、学会小数除法的估算方法,并会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出示预习目标:

A、自学例4,总结方法。

B、试做下列各题:

9.36÷0.520.396÷1.2106.11÷2.77.616÷9.

522、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

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板演。

3、练习提升:

让学生完成“ 试一试”,板演.

4、总结与评价:

小数连除与整数连除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数除法的估算,用四舍五入法把小数看成整数,然后再做除法

四、作业:

第11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迎接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xxx

时间:2013.5.18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

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12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

一、教学目的: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式:做小游戏,讲一些趣味数学题和数学童话故

事,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和启发。

三、教学时间:一个课时(40分钟)

四、教学内容:

1.自我介绍;

2.带孩子们一起做个跟数学有关的小游戏(具体游戏待

定);

3.讲几个趣味数学的例题,然后再出几个题让他们自己

思考(具体内容见附件一);

4.讲数学童话故事及让孩子们谈启发(内容见附件二);

5.结束。

五、附件 1.附件一:

1、9999×10001-9996×10002 =

2、巧算24点。

1、

3、

3、

2、

2、

5、

2、

2、

6、

2、

4、

4、

6、

8、

8、

3、

3、

3、

3、两个自然数的和是16,积是63,那么这两个数

分别是和。

4、一列数按如下的规律排列:

1、

4、

7、10„„,

那么第25个数是;205是第个数。

2.附件二:

比谁聪明

鸭妈妈有三个孩子,小白、小黑和小花。她总想着要比一比他们谁聪明。

一天,她把小白、小黑、小花带到河边上,指着停在那儿的红、黄、蓝、绿色的四只机动小船说:“红、黄、蓝、绿色的四只船开到对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3 分钟、2 分钟、7 分钟和9 分钟,现在我想让你们都试试,把这四只船全开到对岸去,每次开一只船可以带拖另一只船,但是时间要以慢的计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说完,鸭妈妈跳到河里,先游到对岸去了。小白第一个开船,她先开红、黄色的两只船过去,用去3 分钟;乘红船返回,又是一个3 分钟;再开红、蓝两船过去,用去7 分钟;又乘红船返回,用去3 分钟;最后开红、绿两船过去,用去9 分钟。这样一共用去了“3+3 +7+3+9=25”分钟。鸭妈妈摇了摇头,不满意。轮到小黑了。她是这样开的:先开红、黄色的两只船过去,乘黄船返回,再开黄、蓝两船过去,又乘黄船返回,最后开黄、绿两船到对岸,共用去23分钟。

鸭妈妈笑了笑说:“还有更省时间的开法。”

小花最后开船,由于她动脑筋,想主意好久了,现在真是胸有成竹。只见她先开红、黄两船过去,用去3 分钟;乘黄船返回,用去2 分钟;搁下黄船,开蓝、绿两船过去,用去9 分钟;乘红船返回,用去3 分钟,最后开红、黄两船过去,又用了3 分钟。这样前后只用了“3+2+9+3+3=20”分钟。 比赛结束了,站在岸上为小花鼓掌的鸭妈妈高兴地走下来,连声说道:“好,好。”

英山队柯巧

第13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

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本地的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扇形统计图,通过交流,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各种扇形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投影仪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3、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出示扇形统计图。

5、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6、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说一说。

用投影仪出示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每幅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四、试一试。

1、出示每幅图。

2、交流这三个问题。

3、教师小结。

以上就是扇形统计图教学方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14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全套教案,共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2007至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

2、

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分组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第1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1)

教学内容:教材P1~3,练习一 :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具准备: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图片。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5 + 26 8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1、

2、

3、

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1、-

1、

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

个。

1、

2、

3、

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说明: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 正号

- 负号

像+4,19,+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正数大于0。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负数小于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总说明: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

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

“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

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

1、

2、

3、

4、5,-

1、-

2、-

3、-

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内容 例3例4练习一6~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练习一6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

月 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1)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题中数据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读写正、负数的指导。

(2)完成后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二)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1)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2)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如果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

和路程,

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分组汇报。

4、试一试:

分步出示数轴:

(1)画出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地方;

(2)向右等距离标出

1、2等点,向左等距离地标出-

1、-2等点;

(3)学生填出空格中的数;

(4)从0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2接近2,还是接近0?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学生回答及说出想法。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独立完成填空,再说说想法。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正数、负数的例子吗?

2、练习一第8题。

从存折这一页的记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完成后汇报,集体讲评。

3、练习一第10题。

在这张表中的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

再说说每站的上下车人数。

这里的0表示什么?

4、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9题。

第1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容积和容积单位》

年级:五年级 授课教师:闵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概念,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1 【教学准备】:

教师:1L量杯,1cm3的自制的小正方体容器,1dm3的自制的可盛水的纸盒,2个500ml的容器,20ml药液瓶,习题纸,小黑板(复习题),5ml注射器1支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立方米=( ) 立方分米

( ) 立方分米=12000 立方厘米 1400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1.2立方米=( )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习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木箱:什么是这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箱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的容积。

2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升和毫升。

a、观察学具,看看你所带的物品上所标示的净含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发现它们的单位都是(L、ml),而且这些东西里边装的是液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

3 用。) b、在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并板书。当遇到液体体积很大时,例如:计量蓄水池里的水的体积,就用立方米。

c、指名说说你所带物品的容积是多少?

3、探究L、ml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你们想知道L和ml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大家认真观察。 (1)介绍量杯,观察1L的刻度线,并往里边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 (2)出示装有1ml红墨水的注射器,观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将1升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看得更直观,不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4、研究L 与ml的关系

演示:将两瓶500ml的水倒入量杯中,观察量杯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1L=1000 ml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5、估算1L的大小

猜一猜:1升水大概能到几杯塑料杯?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估一估:一杯水大约几毫升。验证估算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估算大约几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证实学生的估计。再次真实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五、练习巩固

1、完成答题

填一填: 一瓶钢笔水的容积是60( ) 摩托车油箱的容积是8( ) 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600( ) 运货集装箱的容积约是40( ) 微波炉的容积是45( ) 集体订正、纠错。

2、完成练习。

4 L =( )ml

4800 ml =( )L 2.4 L =( )ml

500 ml =( )L 785 ml=( )cm3=( )dm3

7.5 L=( )dm3=()cm3 8.04 dm3=( )L =( )ml

2750 cm3=( )ml=( )L

5 你能说说是怎么换算的吗?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七、板书设计: ……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

计量液体的容积常用:升(L)、毫升(ml) 1L= 1dm31 ml=1 cm3 1L=1000 ml

第17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7个单元)

一、小数的乘法

1、先扩大 再缩小(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运算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2、积的近似数 (即结果保留 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3、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二、小数的除法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整数而被除数是小数的情况下)

2、如有余数,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时,可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同时被除数也随之扩大,被除数位数不够时,

在末尾添0补足

4、商的近似数

5、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三、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或多个物体,分析他们的位置等

四、

1、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字母的式子里,中间的乘号可用“·”表示,也可省略不写a×b=b×a可记作a·b=b·a或者ab=ba

2、用S表示面积S=a·b=a2

用C表示周长C=a·4=4a(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解简易方程

100+X=8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放或拿去一样的东西,

引申出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①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②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稍复杂的方程

五、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 三角形的面积:S=ah÷2

梯形的面积:S=(a+b) ·h÷

2六、统计与可能性

第1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总复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 .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除法的应用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结束了,上节课复习小数的乘法。课前,大家自主对第三单元“小数的除法及应用”部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大家都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的。

2.小组内交流,合作形成小组整理成果。教师巡视了解,找出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3.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有多种整理方式。如表格、树枝图、画图等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的整理方式。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对这只是进行回顾:

(1)怎样解决“小数的除法”的问题?

学生结合整理的知识进行交流,引导得出:

方法一: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时候要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被除数扩大相应的倍数,转化成整数乘法。

方法二:先求出商,再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得数。

(2)怎样解决“小数的简便运算”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3)怎样解决“循环小数”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4)怎样解决“小数的混合运算”的问题?

同以上方法,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并以表格进行展示交流。

A、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是纯小数)的验算。

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B.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

C、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中括号的应用

4.师生共议:在小数除法的应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5.提出:小数除法的应用是数与代数领域里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我们结合大家刚才谈到的情况,进行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争当小法官。

1、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

2、4.74×1.5的积是三位小数。()

3、8.763763是循环小数。()

4、1-0.2÷1-0.2=1()

5、2.5×(40- 4)=2.5×40- 4 。()

6、无限小数都比有限小数大。()

7、4÷0.6=40÷6=6„„4()

8、求商的近似值时,需先求出准确值,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

(二)填空(口答)

(1)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0.6,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2)两数相除是1.3,若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商是()。

(3)0.75÷2.7的商是(),它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16.65÷3.3的商是(),它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4)1.365 × 0.23 的积保留两位小数是(),精确到0.001是()。

(5)甲、乙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5,甲扩大4倍,乙缩小4倍,商仍是2.5() 。

(三)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0.68×0.5 ○ 0.6848.5÷16 ○48.50.32÷0.8○ 0.32 0.25×3.6○3.632.4÷0.45○32.40.99×1 ○ 0.99

(四)仔细观察下面各式,你能巧算吗?

12.5×5.7×0.89.32-3.1×0.1-4.322.5×

[1÷(2.1-2.08)]3.6×2.3 3.6×7.7

五、变式练习

1.某班为庆祝“元旦”举行文艺会演,买了80个汽球装饰教室,共用去11.84远。平均每个汽球多少元?

2.在庆祝“元旦”文艺会演中,某校还做了12套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

1.9米,一共需布料多少米?(保留整数)

3.一个花店购进75枝花,用了37.5远,全部售完,每枝花零售价1.80元,可赚多少钱?

4.长方形的面积是8.1平方米,宽是2.7米,长是多少米?周长是多少米?

六、达标测试

1.豆腐店有23袋黄豆,每袋40千克。1千克黄豆能做4.1千克豆腐。这些黄豆能做多少千克豆腐?

2、姐姐今年身高1.62米,比妹妹身高的2倍少0.2米。妹妹今年身高多少米?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对解决小数除法的应用问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2.提升认知:我们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了小数除法的应用知识,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了解了国家的大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望同学们今后再接再厉!

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A、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是纯小数)的验算。

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B.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

C、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中括号的应用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自主梳理,理清知识点。本节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所学内容,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开课就能将自己的整理进行展示交流,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了归纳整理的基本经验,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指导, 抓住重难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注重指导并鼓励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得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素材新鲜,激活兴趣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效地整合了教材和《新课堂》设计的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基本练习,巩固所学基本知识;综合练习,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标练习,提升学生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2.使用建议:在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复习时,教师仍然要鼓励学生根据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小数除法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艺考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解决问题。

3.需要破解的问题:教学中,往往有部分学生上对各种类型的小数的除法问题解决方法理解还不到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存在着乱用解题方法的现象。怎样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有限经验,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训练,

以实现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张莉周营镇金马小学

第1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狭阳小学:章小君

.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2、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思想,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4、敢于质疑,勇于暴露学习问题,主动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每本笔记本3.4元,每支钢笔8元,每本讲义夹4.75元,每支水彩笔2.65元。 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加减和减法的问题:

(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

(2)买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讲义夹一共需要多少元?

(4)买一本讲义夹比买一本笔记本多用多少元?„„

2.你能列式吗?口答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4.75+2.653.4+4.758+3.48+4.753.4+2.65

4.75+2.654.75-3.48-3.48-4.753.4-2.65

3.揭题: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问题生活化,既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体会数学价值的需要。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课把一些枯燥的计算,通过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由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建构:

1、尝试独立探究: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择两题试一试.教师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发现学生自己的算法。

2、交流引导理解。

(1)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预计学生会有这样一些算法:

①用元角分的知识解答.

②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但列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前面分析的种种情况.

(2)重点讨论:

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①为什么要把小数点(或数位)对齐?

②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在计算8-3.4时)

3.小结时组织讨论: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刚才没做的题你能再做一做吗?

2、完成P48练一练第1-2题.

做完这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

3、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些同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跳高:A同学跳了1.23米,只比第一名少了0.02米。

铅球:B同学得到了冠军,投了8.4米,比第二名多投了0.56米。

100米跑:C同学也得了第一名,成绩是13.5秒,第二名与第一名相差0.5秒。

请分别计算跳高第一名、铅球第二名、100米跑第二名的成绩。

四、课作:完成P49练一练第1-3题.

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第20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科公开课教案

新南乡凉井完小王立志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意义。

2、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新课

1、出示尝试题,分小组表演,尝试完成我们用68.8元买了40斤大米,平均每斤大米多少元?

2、学生自学例1,与自己做的题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习后归纳做小数除法应注意什么?

3、

1.7240 68.8040

28.8 28 0 80 80 288个十分之一 80个百分之一

①、先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计算。 ②、商的小数要和被除数的小数对齐。

③、如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4、启发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练习。

19.76 ÷ 283.64 ÷ 52

37.5 ÷ 6435 ÷ 12

五、课堂延伸。

学生自编一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六、小结。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要和被除数的小数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七、作业。

42.84 ÷ 767.5 ÷ 15

289.8 ÷ 18101.7 ÷ 9

79.2 ÷ 6716.8 ÷ 7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