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静女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0 06:06: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1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娴静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娴静美丽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会产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并且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2、字音字义、通假字。

3、逐段进行讲解。第一章: (1)表现了女子怎样的形象特点? (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2)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3)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第二章:

(1)女通汝,一语双关。(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三章:

(1)“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借物抒

3 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3)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小结(板书)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 4 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

5 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

6 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 (五) 、板书设计

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赠物图

情人表白图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表现手法:赋 比 兴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推荐第2篇: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

静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背诵并默写诗歌。

二、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三、教学用时:一课时

四、教学进程

1、导入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诗经》里的第一篇诗歌——《关雎》,《关雎》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内容呢?(学生各种说法)归根结底,这首诗其实写的就是暗恋。写一个男子对一名女子生发的强烈的爱慕之情,但是这名女子很难追求,就像水中的荇菜难以采摘到一样,以致这名男子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又暗想,如果追求到了之后,一定用琴瑟、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开心。诗中对这名男子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暗恋情感之深,感受到了他们对爱情的一种真挚的态度。那到了这里,我们不妨再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心生暗恋的男子向女子表达了爱意,进而开始约会,那古人约会的场景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静女》一诗将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2、齐读《静女》

大家先看到教材,齐读一下这首诗歌。(点评:字词,节奏)

其中有些字词需要大家注意一下,看到你们的学案。其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我们现在所读不同,因为在这首诗歌里,它们是做通假字,要读作被假借的那个字的音。看到学案的第二题的通假字部分。

3、课文讲解

这首诗字数不多,很简短,但是否就表示他们约会很枯燥无聊,没有值得记叙下来的东西呢?“不是”。同学们都说不是,我们要找出证据来。证据就是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课前是让你们翻译了这首诗歌,好,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你们看到你们的

1 学案,看应该怎么样翻译?

“静女其姝”,“静女”,我们看学案的题解,知道意思是文雅的姑娘的意思,“其”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做形容词词头,无意义。“姝”是美丽,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文雅的姑娘长得非常漂亮”。文雅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美丽是外貌,所以诗的开篇就给我们一个光彩照人的女子形象。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子,在做什么呢?“俟我于城隅”。看到这个“于”字,大家应该想到,这是什么句式了?“状语后置句”。你们学案里的第四小题。什么意思呢?在城楼边等待着我。“俟”是等待的意思,“隅”是角落的意思。从这两句里,同学们读出了什么信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地点:城楼边。人物:静女和我。有这样一个既文雅又漂亮的女子在等待着我,那我还会迟疑吗?肯定不会。所以肯定会匆匆赶过去。但是,去了之后,见到人了没有呢?“没有”。为什么?因为“爱而不见”。所以是谁“爱而不见”?是“静女”。我们知道,“爱”是通假字,隐藏的意思,这句意思是说:静女故意隐藏起来不出现。静女不出现,有人着急了。谁?“我”,即赶过来约会的男子。。怎样看出他焦急的?“搔首踟蹰”。搔首,是抓头的意思,是在心绪不宁有所思虑时才发生的动作。“踟蹰”,我们看课文注释,知道是要走不走的样子,是心里迟疑的一种表现。这句话意思合起来是: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想走。从男子的这么一个动作里,我们可以推测男子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抓挠头发,说明他很焦虑,想走又不想走,说明他很犹豫,写出了他的焦虑和犹豫不决的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出,对静女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他就急成这样,说明这个男子是个怎样的人呢?憨厚。同时,也只有对女子一往情深才能这样,所以又是真诚。男子是个憨厚而真诚的人。而我们又从“静女”的这个“爱而不见”的动作里,可以看出“静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所以这一章主要是写了一个什么场景呢?四个字概括:。

“静女”为什么故意躲起来呢?前面说了,有可能是因为她调皮,觉得好玩。另一方面呢,也有可能是在考验这名男子对她的感情是不是很深,如果不在乎她,肯定就不会有着急的表现。好在我们这名主人公确实对“静女”一往情深,表现不错,所以“静女”在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后,果然就出来相见了。

而且 “静女”不但是出来相见了,还给了男子一个惊喜。什么惊喜呢?送了礼物。男子果然没有白等。诗中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的“其”字和“静女其姝”中的其是一个意思,做形容词词头,没有意义。娈是美好的意思,贻是赠送,彤管是红色的管箫,一种可以用来吹的乐器。整句话意思是说:文雅的姑娘长得多么美好,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只红色的管箫好不好呢?诗中说“彤管有炜”。“炜”是鲜明有光的样子,“有”在这

2 里是助词,没有意义。“有”的这个用法,我们在《鸿门宴》里也见过,“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有也是做助词。“彤管有炜”意思是说红色的管箫颜色艳丽。对于这么一支漂亮的彤管,这名男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喜爱。因为男子说“说怿女美”。说是通假字,通“悦”,悦和怿都是喜欢的意思。女通汝,是“你”的意思。你在这里指什么呢?指彤管。整句意思是说:彤管的美丽使我非常喜欢。我们看到,这里指代彤管所用的指代词是表第二人称的“汝”,而不是用第三人称的“其”,为什么呢?用“你”的话,就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到在这一段里,男子经过焦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到了女子的出现,而且“静女”还带了礼物给他,让他非常的高兴。所以这一段主要是写个什么场景呢?四个字概括:恋人赠物。

到了这里,惊喜还没有结束。因为接下来,“静女”又送了礼物给这个男子。这个男子真是一个幸福的男子。送了什么呢?荑。荑是初生的茅草。诗中说:“自牧归荑”,归是通假字,通馈赠的馈。送了这个男子一根自己亲自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来的荑草。同学们想一想,那为什么“静女”先送管箫后送荑草?首先我们思考,一根野外随处可见的茅草和一根精致的管箫,哪个更贵重一些?肯定是管箫。人之常情,送人礼物,当然是先送贵重一些的。但是,在接受礼物的这个男子眼里,管箫和荑草哪个更珍贵呢?我们可从他对两件礼物的称赞里面得出结论。他说“彤管有炜”,是强调彤管的颜色艳丽。而他对于荑草是怎么说的呢?“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这句话意思是说:荑草实在是美丽而且特别。特别在哪里呢?“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因为荑草你真的美丽异常,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送的啊,不但是她送的,而且它是女子亲自从野外采摘过来的,有女子的一片心意在,正是物微而情深。所以荑草就显得更为贵重了。这两句中的两个“之”字,用法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这一副画面可以怎样概括呢?也是送礼物,赞美恋人。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很短小,但整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约会的三幅画面,通过这三幅画面,写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我们想一想,对他们两个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爱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概括,或者说修饰?(可能的答案:自由,无拘无束,为什么说自由:1.无人干扰;2.思想自由,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到了后代,再也见不到这种场面了,女子主动送礼,只有在小说里面看得到。我们看到小说或者民间传说里都是女子主动,实际上正是表明当时社会上缺乏这种情况,所以值得来写。同时,又由此引发开来,思想受到束缚,除了制度影响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让人的思想在考虑问题时受到牵绊?想一想,身份、地位、钱财,是不是都可以?这里的两位主人公有没有受到这些影响呢?没有。

3 从哪里看出来?从送的礼物里看出来。送的礼物是管箫,是荑草,是非常平常的东西,但接受礼物的男主人公有没有嫌弃呢?没有。所以,他们的爱情也没有受到金钱的污染,不像现在,越贵才能越显得你的感情深一样的。感情没有受到制度、金钱等地污染,说明他们的感情是怎么样呢?纯洁。除了纯洁,我们再看,男主人公赞美彤管和荑草的话是假的还是真的?说明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感情呢?是真诚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纯真的。总括起来,这种自由和纯真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爱情。)

正是表现出来的这种自由、纯真和美好,才让这首诗歌千百年来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表现了后世人对这种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我们通过学这首诗歌,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美的品味,受美的熏陶呢?

从这首情趣盎然的诗歌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上古时代人们那种纯真而又美好、热烈的感情。同时,诗歌语言虽简短,但运用了顶真、双关等修辞手法,每章又各自押韵,第一章的韵脚有“姝”、“隅”、“蹰”,第二章的韵脚有“娈”、“管”,“炜”、“美”,第三章的韵脚有“荑”、“异”、“贻”,正是这些特色,使得这首诗歌读来既朗朗上口,又含蓄有致,凸显了诗歌的魅力。

4

推荐第3篇:静女 教案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展示图片3) 和(展示图片4)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 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 背诵全诗

b) 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第三课时

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 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3 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2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⑵

翻译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翻译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

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预习《氓》。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 刘光全

[教学目标] A、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板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小黑板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

“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

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一、教学后记:

推荐第4篇:《静女》教案

《静女》教 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诗经的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 (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课文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女其姝( ) 俟( )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 踟蹰( )( ) .....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 ....说( )怿( )女( )美 自牧归( )荑( ) .....洵( )美且异

匪女( )( )之为美 ...2.加点词语解释: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静女其娈: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1、爱而不见: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

4、匪女之为美 ..

四、通过预习完成书后练习题3。

五、理解全文并翻译全诗(参照书下注解及书后练习题2)。

【课堂活动单】

1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人类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学生自由发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活动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幽雅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重点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草。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

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 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 采用什么手法? “赋”

提示: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静女》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一次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的画面,每个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类似于三幕话剧。 第一章:男子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章:赠送信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章:采荑赠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活动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2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提示: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提示: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

提示: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 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提示: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 活动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讨论: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讨论: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3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

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活动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课后检测单】

完成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及学习指导用书上的练习。

推荐第5篇:《静女》教案

四、分析各节的内容,板书。

课文疑难字词:

静女:娴静温婉的女子;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爱:通“愛”,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理迟疑;

娈:美好;

贻:赠送;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指代“彤管”;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这是东周时期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我”的口吻来写,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女子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1)第一章:青年之急(教师示范,在分析中解决疑难字词)

首章交待了人物、地点和事件。开头用“静女其姝”描写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2)第二章:青年之恋(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应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3)第三章:青年之诚(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板书:

静女

青年

应约赴会

抓耳挠腮(急)

约会情景

赠彤管(一片赤心)

陶醉爱情(恋)

回味无穷(诚)

一语双关

送荑草(纯洁爱情)

藏而不见

推荐第6篇:《静女》教案

知识目标:

静女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1 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3.《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原本只称《诗》,是儒家“五经”之首,因此又称《诗经》 。

5.《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为民歌,共160篇,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 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 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即平铺直叙(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以彼物喻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托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7.《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8.《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2 色。

9.《诗经》就本质上,是乐曲的歌词;赋、比、兴,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教师小结: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及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4.检查诵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 (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馈赠。

女:通“汝(rǔ)”,你的。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5.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四、课堂小结

从《静女》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及诗中这种美好的情感。《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下节课让我们去诗歌中感受这种美好的情感世界。

五、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全诗。

六、板书设计

爱:通“薆(aì)”

见:通“现 (xiàn)”

说:通“悦(yuè)”

归:通“馈(kuì)”,

女:通“汝(rǔ)”

匪:通“非(fēi)”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互读,彼此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站起来朗读效果会更好,能更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妙处。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译——借助注解,完成诗歌翻译

1、学生自读,勾画出诗歌中的不会解释的词语,教师进行讲解。

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请三个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3、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

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5 文雅的姑娘心地好,送我一枝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三、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

1、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2、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外貌描写:如“姝”(美丽) 搔首

动作描写:俟(热情)、爱而不见(调皮)、神态描写:踟蹰(憨厚老实)

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板书:

静女:美丽、热情、调皮

男子:憨厚、老实、痴情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思考:约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

6 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4、男主人公对于静女送的普通小礼物珍爱不已。“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汝”字不仅指的是彤管,更是指代静女,表现出男子对静女的深情)

5、与“有炜”的彤管比起来,荑草显得平凡,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微而情深,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四、析——诵读体会,探析艺术特色

1、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明确:这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1)例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7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战袍。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戈矛,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内衣。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刀枪,与你共同奔战场

“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特点,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更能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文的主题。

2)例如《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8 宛,宛然,好像。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连几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效果。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 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五、引——拓展训练

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六、课堂小结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从《静女》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及诗中这种美好的情感。诗中的少男少女大胆追求纯洁的爱情,静女活泼可爱,美丽善良,男子憨厚真诚,他们的爱情是至纯至真之爱。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七、布置作业

9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八、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期望约会

恋人赠物

爱情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

赞美恋人

九、教学反思

重章叠句多找些《诗经》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会更好。

10

静女①

《诗经 ·邶(bèi)风》②

静女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爱⑥而不见(xiàn)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⑪。彤管有炜(wěi)⑫,说(yuè)怿(yì)⑬女(rǔ)⑭美。

自牧⑮归(kuì)荑(tí)⑯,洵(xún)⑰美且异。匪(fēi)女(rǔ)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⒈静女:文雅的姑娘。静:娴静。⒉ 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⒊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⒋俟(sì):等待,等候。⒌ 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⒍爱:通\"薆(ài)\"隐藏,遮掩。⒎见(xiàn):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⒏ 踟蹰(chí chú):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⒐娈(luán):面目姣好。⒑ 贻(yí):赠送。

⒒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⒓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⒔ 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⒕ 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⒖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⒗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⒘ 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⒙ 异:与众不同。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⒚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11

推荐第7篇: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shū 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

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贻:yí赠送

9.彤管:至今说法不一,一说红色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为茅草的嫩芽,一说是乐器。

10.说怿:说,通“悦 ”。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 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 :bèi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课文译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可爱,她在城上角楼里等我到来。

她藏在什么地方我看不见,急得我挠头抓耳四处徘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柔婉,她珍重地赠送我一支彤管。

这彤管闪烁着红润的光芒,你的美好让我打心底喜欢。

送给我从牧地采来的茅荑,它实在是无比美好又奇异。 并不是你的茅草有多么美丽,是美人的礼物才这般珍奇。

《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静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2.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 2.《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3.赏析《静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提问讨论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回答。

老师引导:举例,如《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指女子身段婀娜多姿;举例“卖弄风骚”等,指人举止轻佻;举例,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则指人的文学修养。

老师提问:那么“风骚”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经·国风》中的《邶风·静女》。

二、介绍《诗经》

老师提问:那么,同学们了解那些关于《诗经》的情况呢? 1.首先,学生自主归纳《诗经》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并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三、诵读《静女》,掌握字音字义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语调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特点 3.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4.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指出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四、分组讨论,了解诗意:

1.老师提出一下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2.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2)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体现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五、分析人物,总结内容: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2.《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静女》

2.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推荐第8篇:诗经静女教案

建议一:采用自主探究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类课文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精神,所以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自主阅读法”,步骤如下:

(一)课前自主探究:

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有关新课的相关信息、资料;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略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梗概。

(二)激情目标探究:

在课的起始,教师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激动、愉快等情绪,达到“一石激起万重浪”的目的。

如本课所创造的悲剧美尤为让人震撼,导入时可运用音乐、画面、故事、诗歌等种种手段,尽量营造爱与悲伤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悲剧,感受悲剧美。

例一:故事导入

(配图)讲述一个汶川地震时发生的感人故事: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

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生命在灾难和“意外”面前是如此脆弱,但因有爱而让我们感动不已,让我们怀着这份感动来阅读另一个凄婉的故事——《永远的蝴蝶》。

例二:诗歌导入 朗诵泰戈尔《飞鸟集》(配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明明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明明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丝毫不在意 没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而是填平沟渠后才发现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在深潜海底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充满遗憾和无奈的爱的故事《永远的蝴蝶》

在学生饱含深情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的制定。读课文导读,使学生弄清学习本文要“学什么”。

(三)美读感悟质疑: “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通过美读,可以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质疑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之上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美读”进一步筛选以提出有价值的疑问。

如:把文章题目改为“一场车祸”行不行,为什么?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有什么作用?“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表现了什么?小说到最后才交代给母亲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在美读、质疑中感受文章的悲剧美,从中获得另一种美的体验,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四)合作探究释疑:

可采用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的方法,将上一步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仅明白了问题,还提高了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探究:

即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 本课可结合本文和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面对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如:生命在灾难和“意外”面前是如此脆弱,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下一秒中会在我们身上会发生什么“意外”,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人生呢?灾难的无情让我们痛彻心扉,但逝者已去,而生者又该怎样面对生活呢?

建议二:采用比较阅读法

教师可以以“爱”为主题,把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悲剧美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体会爱的真谛,感受悲剧的魅力。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 教学课时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推荐第9篇:静女公开课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知《静女》重点字词及诗歌主题。

2、能力目标: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德育目标: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教学难点: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的杂质。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因而在文学史里,爱情就成了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比如„„

(学生一齐列举)梁山伯与祝英台,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美人鱼„„ 师:那么,你又知道哪些爱情诗句呢?(小组接力赛)

窈窕淑女, 。 执子之手,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日不见, 。 所谓伊人,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师:看来大家在平时积累的还真不少。这些诗句所处年代纵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情感的炽热,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而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勇敢而又直接的自由恋爱,无独有偶,《邶风 静女》,也沿袭了这种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清新纯朴的恋歌。今天,让我们也玩一次穿越,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那诗意的约会吧!

二、检查预习。(3分钟)

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机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每篇课文的学习如果能够自己先做好预习,那么你就掌握了习的主动权。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诗经的掌握情况。

1、了解诗经

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传统。

②、《诗经》原来称为 或 ,到 ,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③、“四书”指、、、。 ③、“五经”指、、、、。

三、思考探究:小组抽签,把任务分配下去。组长负责组织,张贴成果。

1、读准字音,找通假字、解释生词。(10) ①注音

姝 俟 城 隅 踟蹰 娈 贻 炜 怿 荑 洵

抽签决定几组几号学生读,其他同学指正,然后由此同学点下一个,读到第四遍结束。教师点拨。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自牧归荑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 ③解词。

静: 其: 姝: 俟: 城隅: 爱: 搔: 踯躅: 娈: 贻: 有: 炜: 怿: 归: 荑: 洵: ③翻译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

教师随着伴奏音乐范读课文,课件展示问题:

①诗中的人物有哪些?(静女、小伙子)图片:约会 ①整首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②学生复述情景 抢答—— 幻灯片展示: 情人相约图 情人相见图 情人送别图

⑤姑娘传达情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彤管、荑草)

3、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面的问题

1、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行为:搔首踟蹰、弄彤管、抚荑草 心理:期待、焦灼、甜蜜

2、根据下列两个问题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表格 课件展示问题:

②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图片:美女 外貌:美丽(姝、娈)

性格: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温柔多情(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④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图片:男青年 说怿

痴情、憨厚、真诚

3、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4、情景演,感悟美

提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四、会背诵,当堂完成。规则:抽签决定每组的几号背。

五、讨论:你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

六、教师结语:

《静女》所表现的爱情,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和深沉,却因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在一个没有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的年代,“爱而不见”时,只能“搔首踟蹰”,痴痴等待,然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更加绵长、醇厚,并且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但我们大家必须明白,爱情同时也应该是理智、慎重、严肃的。玫瑰花很漂亮,但它如果开错了季节,很快就会枯萎;青果子过早地摘下来,吃下去也难免是满口的苦涩。也许有朝一日,当你事业有成时,爱情就自然会向你招手——

七、课后作业(选做一题)

1.请你自己选择一首喜欢的现代爱情歌曲的曲调,将《静女》改编成歌词填入其中。可以自己独创,也可以小组合创。然后在班上评比。2.将《静女》改写成五言诗或七言诗。

推荐第10篇:诗经静女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三首》中的篇目,选自《诗经.邶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毛时序》说:“《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玄、孔颖德大体袭其说。朱熹说:“此淫奔之诗也。”(《诗经集》卷二)方玉润说:“刺卫宣公纳妻也。”相比之下朱熹之说意有创新,只是它是一首“期会之诗”二不是“淫奔”。说明白些,这是歌唱男女幽会密约的民歌,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时的情景,表达的是他们幽期约会时的淳朴欢乐的感情。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是诗歌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注重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不再人云亦云,他们有自己即使不正确但很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很好引导他们说出正确又独到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古代诗歌的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掌握诗词意义基础上翻译全诗。

3、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 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 红箫 茅草 柳树与月亮模具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时间:2013-6-24.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1篇:诗经 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 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 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76页。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 1.

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 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

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 贻:赠送;

说怿(yuâ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 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指代“彤管”;

2. 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提示学生:是见面前还是见面后的情景?)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

疏通字词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3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备注: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翻译全文: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3位同学分别对每一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分钟)

六、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

4 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细节,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体会美好情感。

明确:

(1)情感:纯朴、真挚、热烈

性格:

静女:文静、美丽、活泼、聪慧 真挚。

男子:直率、憨厚、真诚

1、思想感情

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2、艺术特点

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3、从内容上看

爱情

四言诗

《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4、从表现手法上看

采用了赋

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5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体会、感受《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并通过《静女》的学习,体会了《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布置作业:

1、

归纳文中通假字

2、

回答课后问题

3、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

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

丽、活泼、俏皮、热情赞美恋人

憨厚、真诚、朴实

美好的爱情

静女:美

男子:6

第12篇:静女

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⑪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书):美好。

⑫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 ⑬爱而:隐蔽的样子。爱:同“薆”。 ⑭踟躇(chí chú池除):徘徊不定。 ⑮娈:面目姣好。

⑯贻(yí疑),赠。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⑰炜(wěi伟):盛明貌。 ⑱说怿(yuè yì月义):喜悦。

⑲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⑳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绸缪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哪夜?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

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哪夜?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注释

①绸缪:缠绕,捆束。犹缠绵也。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 ②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③良人:丈夫,指新郎。朱熹《诗集传》:“良,夫称也。” ④子兮:你呀。

⑤刍(chú 除):喂牲口的青草。 ⑥隅:指东南角。

⑦邂逅: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⑧楚:荆条。 ⑨户:门。

⑩粲:漂亮的人,指新娘。

绿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注释

⑪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已:止。 ⑫曷:何。维:助词。已:止。 ⑬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 ⑭古人:故人,指已亡故之人。

⑮俾(bǐ比):使。訧(yóu尤):同尤,过失,罪过。 ⑯絺(chī吃):细葛布。绤(xì戏):粗葛布。 ⑰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 ⑱获:得。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兹不取其说。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离思》元稹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翻译)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将光斜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翻译)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翻译)著压(一种织布工艺)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一种类似鹦鹉的鸟)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翻译)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苛政猛于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汉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 ⑦秣(mò):喂马。 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

采莲赋

作者:梁元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 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译文:紫茎从细碎的波纹中耸立而出,那上面盛开着红色莲花。绿色的莲蓬如同莲子的房间,那一粒粒白色的莲子啊,还有那嫩黄的花心。

(男)美艳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荡漾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这姑娘正如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叶儿正嫩花儿才开。你看她边采莲边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而低低浅笑,又像是害怕船倾而赶紧提一提衣襟。

(女)湖水似为有意溅湿了我的船桨,芦苇牵扯着我轻柔的纱衣。那有着如菊花一般馨香品德的他还未回去吧,那颀长如梧桐的他正在高台上远远眺望着我。水中的青荇濡湿了我的衣裳,那长长的菱叶藤茎绕住了我的金钏。我划着的兰舟它不肯再向前行进,那就让我在江边把采莲的歌儿唱响。

歌儿唱到:“我是一般人家如碧玉般温柔的姑娘,特意前来想要嫁给汝南王。莲花和我的脸庞同样美丽,荷香进入我的衣裙使它更香。于是我特意摘下荷花献给君子,我希望永远穿着荷叶荷花做成的衣裳。”

沧浪歌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

作者:佚名

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 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鉴赏: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七月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释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ì)发(bo,阴平):风寒也。 (4)栗烈:气寒也。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农夫。喜:欢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又名鸧鹒,黄鹂鸟。 (13)懿筐:深筐。懿,深貌。 (14)遵:沿着。微行:小路。 (15)蘩:白蒿。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á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ī):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 (22)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阳平):方言,蝉,知了。 (27)陨:落下。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小的野兽。 (31)豣(jian阴平):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窒: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ù):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剥(pū):敲击。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硕人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

(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其):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山东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题):白茅之芽。

(9)领:颈。蝤蛴(qíu qí求其):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 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11)螓(qín秦):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12)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13)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14)敖敖:修长高大貌。

(15)说(shuì税):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16)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17)朱幩(fén坟):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镳镳(biāo标):盛美的样子。 (18)翟茀(dí fú敌扶):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山鸡。茀,车篷。 (19)夙退:早早退朝。

(20)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21)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guō郭):水流声。 (22)施:张,设。罛(gu孤):大的鱼网。濊濊(huò或):撒网入水声。

(23)鱣(zhān沾):鳇鱼。一说赤鲤。鲔(wěi委):鲟鱼。一说鲤属。发发(bō拨):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24)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菼(tǎn坦):初生的荻。揭揭:长貌。 (25)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 (26)士:从嫁的媵臣。有朅(qiè怯):朅朅,勇武貌。

燕歌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丕 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注释

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摇落:凋残。 鹄:天鹅。

慊慊(qiānqiān) :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茕茕(qióng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援:执,持。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长命女·春日宴

朝代:五代 作者:冯延巳 原文: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简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写春日开宴,夫妇双方祝酒陈愿。词以妇人口吻,用语明白如话,带有民歌情调。末两句以梁燕双栖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全词语言浅近而又含蓄。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难道看不见?

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 早晨的满头青丝,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都让令儿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⑪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⑫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⑬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

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⑭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⑮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⑯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⑰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⑱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⑲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⑳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⑴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⑵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平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 谑(xuè):玩笑 。 ⑶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⑷径须:干脆,只管,尽管。 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⑸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将出:拿去。

⑹尔:你们,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销:同“消”。万古愁:无穷无尽的愁闷。 ⑺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

第13篇:静女

静 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八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第二、三课时

教师补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四、五课时

2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搔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3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第六、七课时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指定几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

第八课时

同题诗欣赏

静女吟 (唐)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释义】美艳的女子都相互嫉妒姿色,娴静的女子却独自深居闺阁。看重的是礼仪而非嫁妆,嫁出的不是容貌是美德。君子求聘容易答应,小人求亲自难从命。

4 此种志趣又有谁人能懂,惟将幽韵寓于琴声之中。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14篇:静 女

静 女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是职教版第二册中的篇目,选自《诗经.邶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毛时序》说:“《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玄、孔颖德大体袭其说。朱熹说:“此淫奔之诗也。”(《诗经集》卷二)方玉润说:“刺卫宣公纳妻也。”相比之下朱熹之说意有创新,只是它是一首“期会之诗”二不是“淫奔”。说明白些,这是歌唱男女幽会密约的民歌,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时的情景,表达的是他们幽期约会时的淳朴欢乐的感情。 学生分析:

职校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大但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基础教学。但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不再人云亦云,他们有自己即使不正确但很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很好引导他们说出正确又独到的见解。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情、物的巧妙融合。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领会《静女》所表达的淳朴真挚的爱情。理解《静女》朴实自然的风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古代诗歌的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掌握诗词意义基础上翻译全诗。

3、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品读鉴赏诗歌语句。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构思:诗歌虽然现在读起来感觉坚涩了些,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翻译后一览无余,所以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翻译和诵读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歌曲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边 从未走远

爱情与诗与歌永不分开,歌中的爱情让人向往,诗中的爱情更是情深意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中的一首爱情小诗《邶风•静女》。

二、检查预习。

1、在学习《静女》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经》方面的基础知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起兴。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儒家引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

2、读准字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shū sì yú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xiàn sāo chíchú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luán yí 彤管有炜 说怿汝美 wěi yuâyì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kuì tí

三、新授

1、读一读 倾听远古悠韵

1)教师范读。(学生通过听读找出自己不规范读音。) 2)学生练习诵读。(参照注释,边读边揣摩诗歌大意。) 3)学生齐读,感知诗歌内容。理清情节。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4、译一译 回忆甜蜜心声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静女其姝,静,娴静安雅。姝,美丽。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俟我于城隅。俟,等。城隅,城角幽僻处。暗中相约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 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藏,“见”通“现”。我如期而至但她却没有出现 搔首踟蹰。搔首,用手挠头。 踟蹰,焦急等待。急得我搔首弄发心彷徨 静女其娈,娈,美好。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

贻我彤管。贻,赠送。送我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香 彤管有炜,炜,红而有光。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说怿女美。”说”通”悦” 怿,喜欢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

自牧归荑,牧,郊外田野。“ 归”通“馈”荑, 嫩茅草。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 洵美且异。洵,确实。异, 与众不同。非常美丽并且非常奇妙

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也并非小草特别的漂亮 美人之贻 。之,主谓之间。只因是美人所赠才非比寻常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那娴静的少女呵是多么美丽,她会在城隅那等侯我。 藏啊躲呵,我找不见她,真叫人挠头徘徊焦急万分。 那娴静的少女呵是多么美丽,她赠送给我彤管。 彤管发着闪亮的光泽,叫人爱呀让人喜。

她从野外给我采来一束嫩草,真是漂亮地出奇。 并非是嫩草有多么美丽,只因它是美人的赠礼。

3)整体把握全诗。

诗从谁的角度写?(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了什么情感?(互相倾心)采用了什么手法?(赋的手法,这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5、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改编诗歌成现代诗歌,任选一节,互相讨论。然后交流。改一改再造经典华章

附搜集资料:

(一)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二)唯美的等待 黄昏中城郊

夕阳的斜晖镀金了绿草 温柔的春风拂过 不知名的植物萌芽 归巢鸟雀金红色的欢叫 压弯了碧嫩的枝桠

小道上的石子 由远及近鸣响 幽暗的角楼里 一个精灵般的身影 闪过 镂花的窗

石子的音乐

在角楼下的路口休止

举目望日 日隐山间

望断四野 只见空旷的地平线 急搔首 不愿美人失约 尤顿足 只怕道路坚且远

精灵般的身影

无声的扶下迂回的楼梯 含着笑意 不知不觉 在他背后将彤管吹起

一个惊喜的转身 将所有的不快乐丢弃 在她的面前

他感觉不到渐暗的天 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晚星 在他的光芒中 一切都变得明丽 彤管熠熠生辉 是她耀眼的象征 荑草美如翡翠 是他珍贵的馈赠

春天的晚风吹而不寒 因为他感知了誓言的温暖

(三)诗经:静女静女穿着梦的衣裳 在等她的周郎

十五国风将她的草裙 吹起

那个初恋季节

她在诗经的源头沐浴 盛水的陶罐打碎 裂成上古的图腾

竹筐采满了香馨的卷耳草 一块素帕

覆盖了乐土的情谣

城隅一角

子在洲之上捧起饮不尽的相思 涉过忘川之水

静女躲在幽僻处不出来 绞着潮红的心事 搔首踟躇

原来有位摇着木铎的采诗官 把她如诗一样 采摘了去

6、品一品 感悟恒久主题

经过改编之后,同学们更好理解了原诗歌的意思。然后思考如下问题。(师生互动。) 1)静女为什么要“爱而不见”?这个动作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害羞:羞怯腼腆;生气:心生娇怨;故意试探:调皮、活泼、聪慧 2)静女两次赠草说明了什么? 明确:多情 大胆 率直

3)“搔首踟蹰”表现出“我”怎样的性格? 明确:憨厚 纯朴

4)“我”两次接受赠草的感受?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怿汝美 洵美且异 对静女用情至深 热烈痴情

5)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荑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6)概括诗歌主题

诗歌以一个男子的口吻写出了他们约会的情景,生动刻画了一个热烈痴情憨厚纯朴的男子和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子形象歌颂他们的爱情

7)简单评述诗歌的风格:感情率真 大胆 淳朴自然;用语朴素 不事雕琢 整首诗歌如一片天籁,浑然天成

7、对联练习:练一练 展示个性才华

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拓展练习。(用对对联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诗加以提炼,老师出上联,让学生思考对下联,并且能够联想其他。当然这种做法不是偶尔为之。)

1、归荑情思重==贻管爱意浓

2、天真烂漫数静女==委婉凄美有蒹葭

3、憨厚情郎 搔首踟蹰侯静女==伶俐静女 爱而不现验真情

四、归纳提高。这首小诗不仅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简练 构思精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生动,生活气息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多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1、思考,诗歌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迪?(珍惜美好的情感)

下面是一段流行的手机短信:

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荒唐, 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场伤心, 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2、、用三句诗概括诗歌的三个章节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五:作业

用50字描绘一下自己脑海中的“爱而不现 搔首踟蹰” 附板书设计:

第15篇:静女

《静女》教案

青岛城市管理学校 王祥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领会《静女》所表达的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3、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难点、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把握诗歌主旨。

三、教学方法 引导 讨论 表演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人类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平时常看的电影、电视剧等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如——“还珠格格”,“刁蛮公主”,还有“浪漫满屋”等韩剧)那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爱情诗句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这些诗词都表明爱情是崇高的,纯洁的,神秘的。那古代的人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来自《诗经》的《静女》。 2《诗经》

对于《诗经》,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普遍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是: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现在我们就正式进入到静女的爱情故事中。 3诵读诗歌

(1)教师诵读(注意纠正字音,节奏二二式)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你。 (2)学生代表读,齐读(注意字音,节奏) 4鉴赏诗歌

读过课文了,那我问问大家,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呢?(青年男女约会) (1)那我先带领大家品读一下诗歌的第一小节

A首先描写的是谁?诗歌描写了他哪些行为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一个美丽的女子;姝、爱而不见;羞涩、调皮。 B男子又是如何呢?

明确:搔手踟蹰;憨厚淳朴。

小结:一个美丽文静的姑娘,相约我去城角约会;故意躲藏起来,急得我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2)接下来他们两个人会怎么样呢?他们有没有见面?请同学自己品读接下来的两小节(注意找描写行为动作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叙述场景)

明确:幽静的姑娘长的漂亮,送给我红管草;红管草红而有光,漂亮的红管草真让我喜欢(心理很高兴,爱人及物,一语双关,草美人更美)。姑娘从野外采来茅草送给我,茅草漂亮的不同寻常;并不是草多么漂亮;而是因为美人送的。(男子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对女子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到极点。)

小节:整首诗只有三章十二句,却生动的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的场面,诗中没有直白的爱情宣言,作者只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男子之间真挚纯美的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诗经》在描写爱情故事上的独到之处。 5艺术特色:重章叠句的手法使诗歌有音乐感、节奏感。

五、拓展练习

A找学生以小故事的形式把这首诗叙述出来 余冠英先生的译文:

幽静的姑娘惹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鲜艳,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的怪。不是你草儿美的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B课本剧《静女》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背过《静女》

(2)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诗经》中其他描写爱情的诗歌,与《静女》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谈谈你的看法。

第16篇:静女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邶风·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1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教学后记:

第17篇:静女

《静女》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形式:

1、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辅导、自主合作探究,1课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名句凝结着人类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在初中,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诗歌?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还学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追求不得的惆怅和迷惘的感情。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诗经》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作品年代:从西周初至春秋中约五百年时间。 作品篇目: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编排体例: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叙述和描写)、比(比喻和比拟)、兴(起兴)。主要体式:四言诗。 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最多题材:婚恋诗。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文雅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

姝 俟 城隅 爱 踟蹰 娈 贻 彤 炜 说 怿 女 归 荑洵 匪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叙述了男子与静女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可做如下概括: 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信物;第三章:采荑赠别。

(三)精华鉴赏:

1、双关修辞手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ru)美:表面上是指草美丽,这里真实的用意是指女子美丽。 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思,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孩——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男孩——急躁而诚挚,憨厚而痴情。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静女》,完成课后练习。

2、填写练习册上的题目。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说明 《诗经两首》是高语必修

(二)第二单元的首篇。《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开始安排古诗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源流及表情达意,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据此,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静女》中的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特殊词;

3、把握《静女》中女主人公的感情,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过程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提高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汉族文化,热爱汉族语言。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活泼好动的情感性格。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活泼好动的情感性格与标题“静女”的“静”字的区别理解。 (二) 教法说明

根据本诗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学法说明 主要采用诵读法和讨论法。 学生自己朗诵与教师范读指导相结合,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节拍,熟悉课文内容。教师设置情境,组织讨论,调动情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讲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等内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课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

2、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姝、俟、娈、彤、怿,其中“姝”和“娈”都有美的意思。通假字:“归”通“馈”,赠送;“匪”通“非”,不是。多音字“荑ti”,初生的草。“踟蹰chichu ”为联绵词,也作“踟躇”,要走不走的样子。

3、人物性格的品味。根据诗中所述,女主人公“爱而不见”,使其男友“搔首踟蹰”,可见其调皮好动。那“静女”的“静”又作何解呢?能不能解释为“文静”呢?启发学生思考后理解为“文雅、美丽”,“静”同“靓jing”,美丽之意。女主人公性格形象可概括为“活泼调皮而又美丽动人”。

4、诗中三个章节的描述,可让学生定下小标题,口头表述,组织成文,改写成记叙文。此部分可同时结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爱情观的教育。本练习可延伸到课外去完成。

5、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叙述情节,结合板书提示,学生已能初步背诵,可当堂让学生背诵默写。其认知过程是初读——熟读——理解——背诵。

第18篇:静女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1 2.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课文讲解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3)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二.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理清思路 (概括这一首诗歌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2 《静女》相约 相见 相恋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3、逐段进行讲解。

第一章:表现了女子怎么样的形象 特点?(娴静美丽、矜持、调皮„)

女子为何隐藏起来?男主人公有何反应?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第二章:女通汝,一语双关。(指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三章:“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结合课后第一题回答问题。(借物抒怀,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全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二)、具体研习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3

2、《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三)、总结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静女》;

三.在音乐声中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静女

情 美——真挚、热烈、专一

境 美——俟我城楼、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语 言 美——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人 美

4

第19篇:静女

《静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0页。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 贻:赠送;

说怿(yuâ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 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指代“彤管”;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提示学生:是见面前还是见面后的情景?)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备注: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翻译全文: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3位同学分别对每一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分钟)

六、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细节,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体会美好情感。

明确:

(1)情感:纯朴、真挚、热烈

性格:

静女:文静、美丽、活泼、聪慧 真挚。

男子:直率、憨厚、真诚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3、从内容上看 相同点:

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诗 不同点:

《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4、从表现手法上看 相同点: 都采用了赋 不同点:

①、《卫风•氓》在

1、

2、5章采用了赋,

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②《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体会、感受《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并通过《静女》的学习,体会了《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布置作业:

1、归纳文中通假字

2、回答课后问题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 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 美好的爱情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赞美恋人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第20篇: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邶风 静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

1、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诗中男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1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师:有人说,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任何杂质,衣食男女每天都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颂,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因而在文学史里,爱情就成了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比如

(学生列举)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美人鱼和王子,许仙和白娘子……

师:那么,你有知道哪些爱情诗句呢?(小组接力)

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日不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所谓伊人,---------------。蒹葭(jian jia)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师:看来大家在平时积累的还真不少,这些诗句所处的年代纵然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情感的炽(chi)热,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而作为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勇敢而又直接的自由恋爱,无独有偶,《邶bei风 静女》也沿袭了这种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清新淳朴的恋歌。今天,让我们也玩一次穿越,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那充满诗意的约会吧。

(二)检查预习

了解《诗经》

师: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几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共305篇。

(2)《诗经》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3)《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3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生字注音

3.归纳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 (xiàn)”,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yuâ)”,喜爱。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彤管”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kuì)”,赠送。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匪:通“非(fēi)”,不是。

4.解词

5.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6.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点评: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彤管。红色彤管有光泽,我对彤管很喜欢。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 1.师伴随音乐范读课文,课件展示问题

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板书:静女 小伙子

约会

2.姑娘传达情谊的信物是什么?(彤管,荑草)小伙子更喜欢哪一个(荑草)?为什么?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四)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面问题

1.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行为:掻首踟蹰,弄彤管,抚荑草 心理:期待,焦急,甜蜜

板书完成表格

5 2.根据下面的两个问题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表格。

问题一: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她是怎样的人?

外貌:美丽(姝,娈)

性格:调皮可爱(爱而不现)

问题二: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情感:痴情

性格:憨厚,真诚

3.反

静女其姝(shū) ,俟(sì )我于城隅(yú )。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chí chú )。

静女其娈(luán ),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你有什么发现?

这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达情感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后世诗歌仍在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请听下面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果使用了,请你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凉凉》

参考:倾诉了为情所伤的痛苦以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指导背诵

六、总结全文

在那纯真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人性还不受压抑。《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人们在大地上自由行走,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所感动,曾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如果大家下来有空就多读读《诗经》吧。

6 七.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7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