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静女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7: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展示图片3) 和(展示图片4)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 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 背诵全诗

b) 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第三课时

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诗经》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 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3 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2 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⑵

翻译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翻译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

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预习《氓》。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 刘光全

[教学目标] A、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幻灯机)、板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小黑板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

“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

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全诗共六章。第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一、教学后记: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 静女教案

静女 教案
《静女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