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34: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

元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本章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探究。就这个探究活动需要说明二点:⑴应该向学生先介绍一下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⑵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后,通过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真空铃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三、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声音是我们重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是很迷茫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并设计传声实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

- 12

△ 注意安全,一定要小组合作,不能一个人动手。 ①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②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设计理念【除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相互合作,让学生知道合作要相互配合,服从团队的任务分配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讨论交流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师: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5)小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板书)

设计理念【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活动二: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演示实验:在墙面上敲击;水槽里击打石块;教师在学生中间说话) (2)实验的途径提示

(3)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 研究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分组讨论、研究,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实验结果: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与别人合作欲望,并能在合作过程中做好相互的配合,共同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从中懂得:与人交往时,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3.活动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假如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声音会怎样?(学生猜测结果)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放进一个闹钟,人们在罩外可以听到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外传播。(课件演示)

(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结实验结论:

- 56 -

推荐第2篇: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声音时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A:

教师: 播放一段电铃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气声音变小的实验视频 问题:观看视频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声音不能在什么情况下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活动B:播放小儿垂钓的视频 问题:为什么垂钓孩童不理过路人? 学生:讨论回答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C:教材中的图片比较感受“隔墙有耳 ”的内涵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比气体效果好。 随堂练习,知识小结

三、板书设计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可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推荐第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怀远县唐店学校

张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八年级物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声现象,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师:刚才同学们还在嘻戏玩耍,是什么让大家安静下来上课的? 生:电铃声

师:对,我们从电铃声中获得了上课的信息,那你们知道电铃声是怎

样产生的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活动体验一下声音的产生过程。 请同学们试着让一下物体发出声音:纸张、直尺、自己 通过体验,让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猜想。 教师利用实验帮学生验证猜想。

实验过程: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通过观察乒乓球的状态有什么变化,总结结论。

介绍一些小动物及乐器的发声情况。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本28页第三段,了解声音的记录。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学生分析实例:

1、课堂上,学生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2、登月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也无法直接交谈,而只能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交流。

再观看《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视频,总结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老师用手轻轻地在黑板上滑动,请同学们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这个声音,再让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把耳朵贴在黑板上听,进行对比,总结结论。

学生体验: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课桌,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再次证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师: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那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生:能。

师:那就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一下。

学生举例之后,教师演示实验:在水中敲击石块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最后分析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齐声朗读课本29页第二段,了解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考:宇航员在太空远远地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真实吗?为什么? 声音的传播速度

由课本29页至30页小资料的内容解决一下问题:

1、什么是声速?

2、声速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为什么我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听到回声呢?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老师朗读课本30页第二段,找到答案。 课堂练习

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更响亮,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最后集体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

2、课本3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五题

推荐第4篇: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4.2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例子,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仪器】 教师准备: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多媒体课件。

学生器材:土电话、一个水槽(里面盛有水),两块铁块。 【教材分析】《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一节以“提出问题”为重要因素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与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传播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实现了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改变,提倡学生把现象、实验与物理结论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自主。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二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和回声。“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引起对声现象的强烈好奇,激发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对于声现象非常熟悉,但只有极少的同学知道它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速的大小。声音的传播依赖一定的物质,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入手,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因此,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制作土电话。 【设计思路】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传播,设计几个学生实践活动。

声音的传播:①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倾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1、情景创设: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而失去了正常的听觉。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用一段木棍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用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2、问题:贝多芬怎样用木棍进行创作,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①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②人耳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究性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把塑料小球多次弹开。 问题: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学生:通过空气。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空气可以传声吗?引导学生说出:①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同学的说话声。②听到上课铃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生活事例。教师: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手机闹铃”,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前后对比。) 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通过什么方式交流?为什么?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教师:就利用我们的课桌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轻敲桌腿或摩擦桌腿,第一次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第二次坐正了听,前后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固体可以传声。 教师: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学生活动:利用课前准备的土电话说悄悄话。

思考: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靠什么知道敌人要来了? 学生: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贵州布依族在节日中,利用竹筒和棉线做的器具说悄悄话。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能否用桌上的水槽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验证一下?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传声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桌上的水槽和铁块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图片: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整齐一致的表演,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电子发声器诱鱼入网的动画等。

教师: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三、声波

教师: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 学生: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教师:那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四、声速 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通过皮球反弹实验,介绍回声知识及听到回声的条件,声音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简述电影院的墙壁)。

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耳的图片及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外耳中,声音靠空气传播;在中耳中,声音靠固体传播;在内耳中,声音靠液体传播。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体现物理学科与生物学科、信息技术的整合。

六、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七、交流讨论、当堂完成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 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上下水管道,这依据的是什么原理?

3.某人想测量前面的山崖有多远,于是他大喊一声,用停表测出1.2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座山崖离他有多远?

4.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讨论] 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

八、趣味物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天坛的声现象、骨传导手机。并回答课前的问题:贝多芬的木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九、布置作业:《轻巧夺冠》基础题 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案并且实施,然后跟其他同学交流。

十、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土电话,利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条件;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200840610329 徐国营

推荐第5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跳舞高手,请他上台给大家秀一段好不好? (好) 【师】先将蜡烛点燃,这是一个音箱,将扬声器对准烛焰,现在打开音箱就能看到什么现象? (烛焰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 【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蜡烛真的有音乐细胞吗?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师】我这里有一把直尺,有一条橡皮筋,有个笔套,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如果你能,请上来演示一下。

(能:敲打直尺,拨动橡皮筋,对着笔套吹)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让“鼓”、“吉他”、“唢呐”发声的? (鼓——敲、打

吉他——弹、拨

唢呐——吹) 【师】进行这样的操作或动作,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这些物体会振动起来。)

【师】具体指明鼓、吉他、唢呐的什么部位或什么物体在振动? (鼓面振动;琴弦振动;空气柱振动。)

[活动一]如何让桌子上的空瓶子发声?并分析振动的物体。 (敲瓶子——瓶子振动) (吹瓶口——空气柱振动。) [活动二]学生自主利用自身条件或学习用品发出声音,并相互说明什么物体在振动。 (敲桌子——桌面振动) (吹口哨——空气振动)、(唱歌讲话——声带振动)、(海浪声—水在振动) [播放图片:蝉] 【师】这是什么动物? (蝉)

【师】它又是怎样发声的呢?

[播放视频,蝉是靠腹部下面的鸣膜振动发声的]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一些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气体的,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些物体的振动,比方说,敲桌子时,桌面在振动,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呢?

(将轻小的纸片,塑料泡沫球,黄豆、纸屑等放在桌子上,会观察到这些物体跳起来。) 【师】我们把这种将不容易观察的振动转换成其它容易观察的物体的振动的方法叫转换法。 【师】演示敲击音叉后与音叉紧挨的乒乓球的振动。如图:

【师】以这个音叉为例,如何让它不发出声音呢?谁愿意上来试试。 (学生尝试用手握住音叉,音叉停止发声)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如果物体停止振动了呢? (停止发声)

【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都可以作为声源。 【师】那振动是如何传出去的? (通过空气)

【师】同学们提出了猜想:声音传播需要空气,那你如何证明呢?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一个玻璃罩,他叫真空玻璃罩,这是一个闹钟,我把闹钟打开,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了)

【师】我把闹钟放到玻璃罩中,还能听到声音吗? (能)

【师】现在,如果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打开抽气机抽气]

【师】同学们感觉到声音发生怎样的变化? (声音不断的变小,现在已经几乎听不到了) 【师】闹钟还在振动吗? (在振动)

【师】现在我将空气重新注入玻璃罩内,同学们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了)

【师】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真空不能传声)

【师】但把空气抽掉之后,即使有声源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种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板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是声音的一种介质,那除了空气,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 (液体,固体)

【师】你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吗?

(把两个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碰撞,可以听到撞击声)

(把耳朵贴在墙上或地板上可以听到,隔壁房间中的声音,把耳朵贴到桌面上,还可以听到手指在桌面上滑动的细微声音)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所以钓鱼时,岸上人讲话也会惊吓到水中的鱼。这些都说明了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师】航天器在飞行时,有时航天员需要出舱活动,但太空中有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通讯呢?

(利用无线电通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个小活动,能否利用声音可以通过固液气等介质传播声音的原理,制作一个能够远距离说悄悄话的装置吗? (土电话)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土电话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叫两个同学上来体验)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烛焰会随着喇叭声音节奏翩翩起舞呢?

(因为喇叭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 【师】那这种震动又是如何传向远方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我要多叫几位同学上来,排成一排。你们都是介质,知道吗?老师站在这一头充当声源,现在我要振动了。 [教师用力推了一下身边的一位同学,这种挤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了过去] 【师】现在我来问问身边的这位同学,最开始你有什么感受? (我被挤压得很难受) 【师】然后呢?

(我挤了其他的同学,然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师】再然后呢?

(老师又推了我一把,我又感到挤压的厉害,于是我也挤压身边的同学,然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师】那其他的同学你的感觉跟他们一样吗? (一样)

【师】这种传播方式像什么呢? (像生活中的水波)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水波是怎样传播的? (当波源振动时,波源处的波面被迫发生周期性的高低变化,这种高低变化马上被传递到周围的水面,使周围的水面也发生周期性的高低变化,这种变化会不断地传递下去,于是水波就扩散开来)

【师】回答的很好,声音的传播跟水波的传播类似,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临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振动面不断的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声音的这种传播方式叫做声波。声波有广泛的用途,比如科学家就用声波来看这海水深度。

【师】再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当我在推我身边这位同学的时候,那一头的同学有没有马上感受到挤压呢?为什么? (没有,还没有传过去了) 【师】这说明什么呢?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

【师】那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跟声音传播的路程有关) (跟声音传播的快慢有关)

【师】回答的很好,声音传播的时间跟两个因素有关:分别是声音传播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声速。现在我们一起来实战一下:当我们在空旷的大厅里讲话时,常常能听到回声,你能否解释一下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声音遇到墙壁后反射回来形成的) 【师】为什么回声后听到呢?

(因为声音从发出到返回到自己的耳朵,经过了很长的一段路程)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古代人行军打仗时,常常睡在地上,而且把铁做的箭筒当枕头睡,这样就能最快的听到空气中听不到的远处敌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快) 【师】很好,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什么有关? (介质的种类)

【师】声音是通过介质的传递过来的,介质中的微观粒子越密集,振动传递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V固>V液>V气)

【师】能不能具体举几个例子定量说明一下吗?

(25℃时每秒传播的路程,空气中为346米,水中为1500米,钢材中为5200米) 【师】如果是同样状态的介质,如何比较声音传播的快慢呢? (密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师】很好。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传播的形式及传播的速度,希望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

推荐第6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3、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2 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4、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为什么?

生: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3、

4、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1)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2)学生实验: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用耳贴桌子倾听。

3 (3)演示实验: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学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5、

6、学生分析: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总结:(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7、声音的传播机制:

带动

传入耳朵带动 多媒体展示图2.1-6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鼓振动——→周围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三)声速

1、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2、

3、学生观擦“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1)空气(液体或固体)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固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4、结论:(1)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V固>V液>V气

4

5、

三、例题 回声: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声音由发出点(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所以声音的传播路程

S=V.t

S=340m/sx1.5s=510m 设井深为:h

则有: S=2h

所以:h=S÷2

h=510m÷2=255m

四、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题1-4题。

五、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全做。

5

推荐第7篇: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

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观看图片)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用小木棍听小闹钟的声音。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 检测题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荐第8篇: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难点】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能力是不同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叉,提问:这是什么?(音叉)敲击音叉,提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

2、提问:音叉为什么能发出声音?(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我们讲话的声音就是声带振动发出的。

3、提问: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 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 向的。

4、提问: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关于声音,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

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

课题)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通过空气传播的。

讲解: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和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通过空气传播。出示飞机飞行图片,简单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那么其他物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 下面我们将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1)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用画一画的方法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讲解:(出示声波模拟动画)这就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时产生的波,科学上叫做声波。(板书:声波)刚才就是声波带动了水的振动,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向四周传播的。出示渔船电子音乐捕鱼的图片,提问:播放鱼儿喜欢的电子音乐就能捕到鱼,这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水中传播)(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实验

2:“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不能松松垮垮。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讲解:声波使棉线产生振动,声音就通过棉线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

们就听到了声音。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实验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提问:声音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但是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 本领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音叉、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 呢?

2、你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 况的不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

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

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实验3,并填写好表格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尽管声音能在各种物质中传播,但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认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播放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视频,提问: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 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2、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能听到的小闹钟声音吗?这种现 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小结:声音离开了物质就不能传播了!

4、出示宇航员图片讨论: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离的的很近,但是讲话要用 到无线电耳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与拓展

1、学生谈上课收获。

2、师总结:同学们,自然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 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

四、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波

空气(气体)

声音(振动)————

水 (液体)

棉线(固体)

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记录表传声物体铝箔木尺棉线尼龙绳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

推荐第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 站 中 学

王 丽 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

五、设计思路

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

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⑴)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七、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⒉新课教学

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优化方案,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

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

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⑶相关知识介绍:

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②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⒊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⒋课堂练习

⑴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⑵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⑶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⑷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九、布置作业

⒈课本

1、

2、

3、

4、5题。⒉制作土电话,验证固体能传声。

十、教学反思

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节课个别演示实验观察困难,采用视频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总觉得没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演示和视频二者结合会更好。

推荐第10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推荐]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西城中学 张克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演示中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3-1-3 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一切发声的物体走在震

二、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三、声速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比空气中快

15摄氏度中空气中声速:340米每秒

四、回声

第11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 设 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 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原声歌曲 泰坦尼克号 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 在线观看 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自主探究: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点拨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二、声音的传播

自主学习: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点拨提升: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点拨: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

请看视频:百度图片搜索_液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固体能够传声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气体能够传声的图片 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百度图片搜索_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图片的搜索结果)

点拨提升: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请看图片:百度图片搜索_刘翔比赛图片 大家讨论:(1)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后起跑,还是听到枪声后起跑?

(2)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4)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3 页)

学生讨论结论: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点拨: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自学课本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 板 书 设 计 一 声音的产生。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 声的传播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5.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9.(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10.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11.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

三、计算题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第12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

五、设计思路

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⑴)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七、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⒉新课教学

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优化方案,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

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

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

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

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⑶相关知识介绍:

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②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⒊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⒋课堂练习

⑴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⑵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⑶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⑷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⑸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②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②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

一、实验

二、实验

三、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九、布置作业

⒈课本第16页

1、

2、

3、

4、5题。⒉制作土电话,验证固体能传声。

十、教学反思

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节课个别演示实验观察困难,采用视频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总觉得没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演示和视频二者结合会更好。

第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理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设?

4.设计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直尺能发声吗?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

四、简单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需要载体──介质,课本第14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论:固体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

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面。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学生总结)。

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

第14篇:《声音》教学设计

《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会读会背《声音》这首儿歌

2、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让孩子喜欢上双休日假日活动课

3、拓展丰富多彩的声音,增强趣味性

4、帮助孩子巩固拼音,在拼一拼读一读中增强拼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拼音乐园入口

1、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既好看又好玩的地方去玩,是哪里呢?看!(课件出示拼音乐园)

2、复习声韵母:拼音乐园里可好玩了,让我们赶紧坐上拼音火车出发吧。呜!~~~~~~火车开了。(生一起做动作,边说“喀嚓喀嚓~~~”)哪列小火车先开始?(卡片打乱顺序开火车)

4、说话练习:小火车开得好快,看,到哪了?(课件:入口)生字娃娃也出来了,再喊喊。瞧,还有个小精灵呢,他在说什么?他还会说什么呢?(生说话练习)

二、声音岛

1、电脑博士引路:看到大家那么棒,小精灵还帮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呢。来,拼一拼(课件:电脑博士) 跟电脑博士打个招呼。

2、电脑博士带我们到哪了呢?(课件:声音岛)

3、读声音词:声音岛上有许多声音,快读读!(生自由读各种声音词)

4、指名读:谁来读读?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学学大风吹。/谁来下下大雨?/小鸡叫?小鸭子?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5、读儿歌:多有趣的声音啊,电脑博士还用这些声音编成了一首儿歌呢。(出示:声音)

(1) 快拼一拼,读一读。(生自由读) (2)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多请几个孩子)

(3) 哇!读得那么棒!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师边做动作边背儿歌) (4) 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那你们也试试。谁先来和老师比比。 (5) 想和老师比赛的小朋友都站起来。

三、摘苹果

1、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棒,瞧,电脑博士也竖起了大拇指在夸奖你们呢。为了奖励你们,他要带我们到苹果乐园去摘苹果。

(1) 看,大苹果来欢迎我们了,读读他和我们说什么了?(生自由练) (2) 指名读:谁来做做大苹果来读读大苹果的话? (3)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拍手读)

2、摘苹果:来,洗洗手,摘苹果了(出示苹果树)又大又红的大苹果想不想摘啊?那赶紧读读上面的音节吧,谁读得最好就请谁摘。自由练——指名读——齐读

3、大家都读得那么棒,我该请谁来摘呢?请你摘小猫声音的音节„„(生摘,并带着大家读读)

4、大苹果摘完了,可那些声音却牢牢地记在我们心里了,小猫叫——„„

5、拓展声音:多动听啊,那你还知道哪些声音呢?指名说全体学生学。

四、填一填

1、过渡:我们知道那么多美妙的声音,电脑博士可羡慕了,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你会填吗?(课件:填一填)自己边读边试试,会填了请举手。

2、指名填。如:呼怎么拼?

3、看到大家那么聪明,电脑博士要送我们几句话,听听。

五、拼音乐园出口

1、小结:今天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可是今天我们该回去了,看,小精灵已经走到出口来送我们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说?

好,希望你们能和更多的拼音宝宝交上朋友,等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再去那儿玩吧。

第15篇:优质课评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教师姓名:贾立红

授课教师单位:唐山市古冶区第三十三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一只,纸一张,纸屑若干,广口瓶一只,泡沫小球一个,音叉一只,乒乓球一只,铁架台一个,水槽,两个石头,水杯,电子音乐盒一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一张,纸片,橡皮筋,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塑料尺(或锯条)烧杯(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广口瓶。

多媒体课件:真空罩内的闹钟,声波的形成 可到网上查询。

教学设计思路

引入课题,我们每天都听到很多声音,也发出很多声音,下面我们来一个造声比赛,用一张纸看谁能有更多的方法使它发声开始

学生开始试验。

让展示发声方法

不利用其他工具,借助我们的身体,你能有哪些发声方法试试看,并体会发声部位有什么特点

小结,能发声的物体很多,发声方法也很多,但物体为什么能发声呢,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发出后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刚才的造声体验,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猜想 同学进行猜想 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

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问题:物体发声时是不是一定在振动? 问:你敲击瓶壁时瓶壁振动吗?你怎么知道的

问:敲击音叉,音叉发声,音叉在振动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在振动,动手试试看。

击鼓,或敲打桌子。鼓面或是桌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谁能演示给同学们?

同学回答,并演示。

问:你吹瓶子时,什么振动,你显示出来吗 你能使水也发声吗,水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观看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

2.小结: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时发声停止。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探究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靠什么传到远方呢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但有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也能听到声音呀,比如你听到老师说话声,听到雷声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他传递来呀,我们的谈话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如在你我之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不能传播给你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看一个试验,(观看真空罩内的闹钟flash)

试验说明什么,声音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把能传声的物体叫介质。

固体能传声吗,你怎么知道的?

同学回答。

我们来感受一下好不好

说明:两个学生合作每人拿一根木棍,让两个木棍抵住其中一个学生轻敲木棍,另一个学生把用木棍抵住耳朵。感受听到的声音。在把木棒分离感受声音,听得到吗,听不到。(听得到,声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试验说明什么?固体可以传声。

把音叉用绳子吊起来,轻敲时把绳子用手指塞入耳中你能听到声音吗,这个声音怎么听到的,说明什么?固体可以传声。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观看flash

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引入,平时,老师一张嘴,同学就听得老师的说话声,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吗?

三.声速以及估测

引入:但对着山崖或高墙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米每秒写作m/s.150C时,V声=340米/秒 表示每秒通过的距离是340m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四、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五,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于的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1)15 摄氏度时,V声=340米/秒

(2)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第16篇:《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

2、图3—

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

探究点拨:

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6图3一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

演示实验3:课本P36图3一8,现象:人可以听到声音。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两人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桌面可以传声。

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7图3—12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 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6

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

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 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 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说明水可以传声。

……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6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天坛的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直径有65m之长。当人对着墙壁说话时,即使声音很轻,但在墙根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租远。

天坛中的三音石恰好在回音壁的圆心,回音壁高6m,比人高得多。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波向着墙壁传播,到达墙壁被墙壁反射回来,重叠在一起,构成很强的回声。从拍手到听到回声,声波来回要走两个半径的长度。因为声速大约中331.4m/s,所以大约经过0.2s听到第一个回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也是0.2s。因为墙壁反射性能好,墙壁又相当圆,使回声聚集得很好,所以第三次回声仍然相当强,可以听得见,三音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若是站在别的地方,不

在回音壁的圆心,回声不聚集在一起,比在三音石上听到的声音要轻,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o.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课后练习

1、课本P36—37,作业

1、

2、

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六、课后反思

第17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最好为钢尺)、装有水的杯子或饮料瓶、白纸。 教学思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通

1 过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实验探究就可得出结论,因而这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多举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同时也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课

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声音:鸟鸣声、蛙叫声、水流声等。

学生听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相关的哪些问题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多媒体展示研究主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能在空气中、固体中、液体中传播吗? 3.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1.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橡皮筋、尺子、装有水的饮料瓶、纸)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并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

(1)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由代表作答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4.师生小结: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5.扩展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

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青蛙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声?能否一试?(3)乐器的发声方法:笛子是怎样发声的?

6.启发思考: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3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演示实验:用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使它发声,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你们刚才所做实验那样明显吗?

(2) 怎样使不明显的振动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紧挨着音叉放一轻小球,通过小球被弹起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边说边演示)。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物理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二: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1.我说话你们能听得到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多媒体播放真空铃实验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问题:那么液体、固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4 交流(举手作答):隔墙有耳、钓鱼人不喜欢有人在旁边说话等。

3.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补充:物理学中把这种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三)声速

师: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探究三: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等中的传播速度。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空气和25℃煤油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每组派出代表作答

3.教师小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气体中大;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小结:

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身受珠子的撞击(

)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2.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发声的;石块扔到水中引起水的(

)而发声,这时鱼会被吓跑,这表明(

)能够传声。

3.在宇宙空间站,宇航员可以互相交谈,是通过

)传声的;而和地球上的工作人员交谈是通过(

),原因是(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6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

第18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示例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的声速是340 m/s。

15℃的空气中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4.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掌握了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2)方法归纳

本课初步运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它。

(三)布置作业

1.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常把金属棒的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从而判断各部分运转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一次性纸杯制作“土电话”。

(四)板书设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声音是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第19篇:声音的传播教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五、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六、教具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可封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沙、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次性纸杯,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九、课型 新授课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声音)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 3.教师板书课题。(2.声音的传播)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二)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1、通过实验,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视频)

讲解:这个实验的方法是:先用钟罩把正在发出“滴答滴答”声的闹钟罩住,再用抽气筒把罩内的空气慢慢地抽出来,抽出一部分空气后,这时,钟摆的滴答声逐渐减弱、减小了。然后,再把罩内的空气抽成真空后,我们就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了。(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交流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2、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师:同学们,你们想过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固体、液体和气体是否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下边,我们就动手来做一做实验,看一看、听一听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又有怎样的传播效果呢?

(2)(出示课件)教师讲活动步骤。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三)联系生活,加深巩固声传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会应用到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性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液体传声的运用

(教师出示课件)讲述:科学家为了提高捕鱼量,通过研究,发现有的鱼对某种声音特别敏感,会向发声的方向游去,就研究出一种电子发生器,电子发生器一旦发出声音,鱼群就会向电子发生器的方向聚拢,游进网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鱼量。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家是利用的是声音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的性质呢?

生:科学家利用的是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性质。

2、固体传声的运用。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看另外的例子,看家狗睡觉时,总是把耳朵紧贴在地板上。当有人走进时,它马上就能知道。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生:这是利用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性质。

3、气体传声的运用。

师(出示多媒体,能听到声音的画面):前面两个例子利用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没有抬头看天空,却知道飞机正从头顶的空中飞过。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生:这是利用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的道理。

(四)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3、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门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4.学生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5.把研究报告写在课本73页的第二个活动记录表上。 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五)做“土电话”并使用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新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六)拓展

1、教师讲解“伏罂而听”的故事。

2、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七)全课小结

一、作业。

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十二、板书设计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十三、教学反思

第20篇:《声音的传播》教案

清江小学

艾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

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

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好,开始。

2 小组活动

3 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 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 预设:能。

你们能用你们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组长用手指轻刮桌子的中央,其他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四)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师: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绳子,桌子等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这些不同的固体物质中传播效果会不会相同呢?谁来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固体物质,分别是一米长的木尺、铝箔、尼龙绳、棉线,你们猜一猜,同样的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样?

师:如果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声音通过哪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

师:要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得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怎样来做实验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音叉,像这样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相连,另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仔细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声音有何不同,两个同学做完后,再换另两个同学做。并将你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师:将我们小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哪个组先说?

预设:我们发现木尺的传声效果最好,棉线的传声效果最弱......师:“大家真不错,找准了影响我们实验结果的因素。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的做一下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保持安静,敲打音叉的力度要尽量相同。” 分小组活动。 师:“现在我们的结果和刚刚有什么不同吗?哪个组先说?” 木尺和铝箔尺的传声效果较好,棉线和尼龙绳的传播效果较弱。

小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五)真空不能传声

师:老师现在说话大家都听得见吧?我们之间声音靠什么物质来传播呢?那他们呢? 出示宇航员在太空的图片。 师:他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话的呢? 预设:无线电设备

师: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呢? 预设:因为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实验视频看看真空能不能传递声音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预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声音传播的方式

师:声音能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它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你们玩过往平静的水面扔小石头吗? 小石子沉下去后水面有什么呢? 波纹。(出示水波图片辅助学生理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也会引起周围的物体也跟着振动。会形成 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师: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同呢?

水波是在水面这个平面上向四周扩散的,而声波呢,它是在一个平面上扩散的吗?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传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