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44:4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解读教学设计

解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定义: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赖格卢特(Charles M.Reigeluth)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特征: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

对各学科教案的设计,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

1.教案中必须有:

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

2.青年教师教案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教案要简洁(简洁不简单),但是不能少于A4纸2页。教案要保留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以备后期利用和检查。杜绝无教案上课,后补教案和不规范教案。

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3.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拘于教案。

4.设计教案目的是在上课时,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学生或是其他什么人看的。但是,对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讨论研究的教案;对于教学领导检查教学要看的教案,对于教学设计大赛和评比的教案,对于选入《教学设计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对于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写成多种形式。既不要求个个都做成经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无谓劳动。教案可繁可简、可粗可细,但是都要认真地对待,最起码也要符合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案介绍:

教案应当是课堂教学思路的提纲性方案。

当设计完成一个教案的同时,在备课教师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方案。撰写出来的教案也只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骨架结构,不能将课堂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都写进教案中去。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不定因素出现,要靠备课时准备充分,靠平时的知识积累,靠实事求是地真诚对待。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二是依据教科书(教材)。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考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完全依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一个原则:不能出现任何的科学性错误。不能将不确定的(可能是„„)、自己臆想的(应该是„„)、没有科学依据(我认为„„)的东西教给学生。

教学设计的具体撰写

教学内容:(课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每一节课教案的教学内容(也称为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有时此项名称为了明显地与科研“课题”名称区别,以免造成混淆,还是写成“教学内容”为好。(科研课题也不是一节课时间就能轻易地完成的。) 课型:(课的类型)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

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 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教学目标:

由于撰写教案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有时)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既有“教”的考虑,同时也有“学”的思量。“学习”只是单方向地“学”,没有“教”的内容。所以,此栏目的名称不能是站在学生角度的“学习目标”,应当是站在教师角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要注意将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唯一性。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三条左右的具体目标即可。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时可以各自单独写成一条,更多的是两两合在一起写成一条,或是三三合写成一条。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教研手册》)

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写大了、写多了,脱离了实际情况,在本节课内根本就完不成。常见的情况是:将宏观的学科课程目标作为具体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写小了、写少了,在本节课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能力太少,知识的密度信息量不够。教学目标写偏了、写远了,说明没有把握好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知识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指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素养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等。不能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操作。只能用于本节课,而不能用于其它节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唯一性。

检测一节课教学目标唯一性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放在上一节课的教案中,或者放在课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一学期、一学年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了其他学科的教案中都适用,就说明了此教学目标不具有唯一性!就是不可取的教学目标。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主要是看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其次,才是看其他项目是否达标?切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缺少“知识、技能、情感”中的任何一项!课程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很好地分散、贯彻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中去。如果对课程的“三个方面”理解不透彻,就不会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写出“情感”的内容是较难的。“这儿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用文笔将“情感目标”写出来,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好写。但是,如果将“情感目标”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总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

例如:有些人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标新立异,竟然建议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取消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以示“创新”。如果在教学设计、教案中,没有教学重点此栏目项,那么看教案的人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案中自己去提炼。建议:此栏目项必须保留,不可省略掉!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准确、书写清晰。

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节的名称类同。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往往是本节名称所含内容的个人解释性的语言。每个人对同一节课“节的名称”解释语言不尽相同。(节的名称应当涵盖本节中的所有内容。但是要注意,有的教科书章、节的名称是游戏语言、活动主题的词句等,与本章、节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无关!)

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 教学难点: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同一节课,在⑴班的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的地方,在⑻班就有可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是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机房设施等条件而设置的。在授课时就有可能发现,课前设置的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班级中会有一些偏差,课后在教案的反思部分中需要调整改变,并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在备课时,设置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目标)的精度和准确度。

教学方法: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táo)冶(yě)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在教案中可以写出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只要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性”、“员”、“手”、“度”、“着”、“家”、“法”、“主义”、“思想”等字词,都会变成名词。如果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一个“法”字,立即就会变成名词,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了。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使用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上升到理论而已。凡事不能偏颇,追风一哄而上。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很好,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去感受、去归纳、去总结,这样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避免采用:淘汰法、尝试错误法等弱智、愚蠢、迟笨的方法。要注意使用“优选法”来选择使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例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实验用具等。 板书设计: ⑴板书

①板书必须有“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中的内容摘要等内容。

②可以将白(黑、绿)板右侧1/4用来保留书写复习提问的题目和课后作业内容。 ⑵PPT片

演示文稿(PPT)可以展示提纲要点、图片、影片和动画等,不可多用,更不能一稿(演示文稿)统到底。不可代替实物展示、教学挂图、演示实验、体验操作等。演示文稿(PPT)不适合做所谓的课堂教学“课件”。

评价与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填写。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期的(知识、技能、情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这些)学生?是否达到了最佳效果?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教学难点设置是否准确?应当如何修正和改变?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得是否周全?对于遇到的不定因素处理是否合情合理?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恰当?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是客观规律。不管任课教师是否认可这5个环节,在教案中写与不写这5个环节,教案中这5个环节的名称如何变化,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5个环节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⑴复习提问:(2~5分钟) 主要目的:

①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而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②为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

复习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设计为与本节新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引入新课)。

对设计课堂提问的要求:

精细设计:问题的难易度,应以多数学生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正确作答为宜。了解学生:要估计出哪些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经过提示、帮助之后才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回答确有困难?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答案?(不定因素很多,尽量考虑周全。)正确引导:教师要集中精力,敏锐地捕捉学生不确定的表述,并及时加以纠正。对于答案的思维方法的欠缺和错误,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案。选对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注意照顾到学习有问题的学生。面向全体:提问的内容要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多数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端正态度:严禁利用提问,变相地惩罚学生。

⑵引入新课:(1~2分钟) 手法与实例:

①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自然顺畅地引出新课的内容。 (赋: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先言其他,引出主题) 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从学生有感受的生活实例入手。 ⑶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 内容对题目,结构要清晰。目标能操作,具体可检测。 特殊到一般,规律推普遍。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 分段控时间,藕断丝不连。环节紧呼应,高潮有节奏。 纲要转课标,精神和理念。信息为主线,素养得提升。 知识与技能,准确加精巧。教学又教法,教书并育人。 ⑷总结归纳:(3~5分钟)

重温结构点题目,从具体实例中上升到对知识结构化认识。

余(yú)音(yīn)袅(niǎo)袅(niǎo)意未尽,从本课内容里扩展到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⑸课后作业:(1~2分钟)

课后作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拓展性、迁移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即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三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提问的内容。

有人将“课后作业”安排在课上来完成,这是没有分清什么是“课后作业”,什么是“课堂练习”!

如果使用课上的时间来完成“课后作业”:①说明你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认识不到位;②说明你的教案、教学设计课前没有设计、规划好,没有考虑充分地利用课堂45分钟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③说明你的教案、教学设计知识的密度小、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不恰当,没能十分有效地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的教学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会学生更多的能力,使学生更快地成长起来!

时间分配

①通常按教学五个环节各为1个时间段。

②只有讲授新课的教学环节,可分为1~5个时间段。 ③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内容设置。合计为45分钟。 ④合理分配时间,小段调节时间,才能够把握总体时间。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段的设计意图,或者是要想实现的教学理念。 例如: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提出活动主题,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现象等),为„„做准备,分层教学,加深理解,提高兴趣„„

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是教学设计的主流。 不足:

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五成份目标陈述理论等,对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目标的制成和如何备课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推荐第2篇: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文本解读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文本也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认为,要想语文课堂高效,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力求创新。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阅读理解前人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文本。当然,我们不能囿于前人的思维,要善于把自身融注到文本中去,在对“他人世界”的感悟和体验中,扩展自己的世界,形成自己的见解。解读文本时,万不可抛开文本主观臆断,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去解读。这样解读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正确的。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局部思想。经过认真筛选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文质兼美,意蕴深远。语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对文本进行居高临下地整体解读,准确而清晰地掌握一个专题、一个版块乃至一个模块的文本体例、文化内蕴、人文关怀,以期实现解读价值,领悟到解读的旨趣,达到理想的解读境界。在注意整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局部细节。如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文眼、小说的典型、戏剧的冲突等。对文本局部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也能很好地观照整体。

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发扬民主,又要体现集中制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体,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意义。当然,我们提倡尊重学生见解,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文本是客观存在的,文本的内涵是基本确定的,文脉、文思、文情也有其确定性,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实用文本,在理解上都有可控范围,不能任意扭曲或改变,更不能主观臆测。因此,在民主的基础上适当集中,提炼出大家认可的共性要素。

如果说,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搞好阅读教学的根基的话,那么,其教学设计的优劣则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好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把准教学重点、难点,不仅有利于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特长,突出自己的教学个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设计。

要优化教学设计,就要明确文体要求。诗词、散文、小说各有其文体特点,如何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这是语文教学中最被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是诗人内在激情的迸发。这种情感的抒发更需要语言的提炼和纯化,而且常常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是通过诵读诗歌语言,了解其内容,明确其意境,洞察其情感。散文与诗歌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作者内在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文体,写的是真人真事,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的人格和性情,这种真实感、独特性与个性美,以及蕴涵其中的人文底蕴,是散文的最大魅力,也是散文教学的着眼点。小说是通过虚构的方式来反映真实生活,它与诗歌、小说有异同之处。在教学中,应抓住人物、环境、情节,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并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要优化教学设计,就要熟悉学情。真正优秀的教学设计应是符合学情的设计。所谓“备课不仅要备课文,还要备学生”,即是这个道理。我初次教《林黛玉进贾府》,用了两周时间,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经过反思,我明白是犯了面面俱到的错误。有些内容讲得多而碎,堂上学生听得乏味,效果当然不理想。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时制宜,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特点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才能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另外,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习惯、基础、知识面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的条件也有限,他们的知识面很狭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设计出适合学情的教案,指导我们的文本教学。

要优化教学设计,就要突出个性。所谓“突出个性”,是指基于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情况,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就不能一成不变;没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创新课堂。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如教材教具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课件的改造,乃至题目的变化和板书的创新设计等。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有自己的元素,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总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多角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就一定能够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达到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

推荐第3篇:《秋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我解读]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何其芳早期创作诗集《预言》。当年诗人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写了两首以《秋天》为题的诗歌,一首写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写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从时间上看,前一首并非写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内容正如诗中所写:“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后一首写于秋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秋天,读后让人不免心生遐思,无限向往,现在教材所选的正是后一首,也称《秋天》

(二)。

以“秋天”为题,写什么好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写大自然、写郊外的乡野了,因为四季的更替会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记,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作者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乡野,投向农家人的生活,选取“农家”、“渔人”、“牧羊女”三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劳动画面,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内心之感,营造了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首三节十五行的短诗里,作者蘸着丰富的情感,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三幅诗情画意的美景,意味深长。 画面感强,生活味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镜头,通过连续而又带有跳跃性的手法进行剪辑,从忙碌的农家到欢快的渔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画面的立体感顷刻间跃然纸上,裹挟着成熟味道的秋风似乎扑面而来。为了增强画面的厚度和层次感,作者对每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点缀,用“露珠、伐木声、幽谷”衬托农家人劳作居所的悠远,用“冷雾、乌桕树、白霜”丰富渔人捕鱼作业时的环境,用“蟋蟀声、枯涸见石的溪水”凸显牧羊女平静、清澈的内心世界,三个场景错落有致,有机统一,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写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灵活,表达独特

《秋天》这首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多变。整首诗共三小节,每一节均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摇曳多情的特点,语句的长短完全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不着一个主语,只在每一小节的最后点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复吟咏,既含蓄不泥,又凸现主题,这样的形式让“秋天”流动、鲜活起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渐渐带入它那迷人的深处。 短短十五行诗里,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娴熟地运用拟人、拟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达技巧,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撩拨起读者的感官细胞,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秋天,而这之间又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诗中有几句特别的句式值得仔细揣摩:诗的开头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正常情况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诗人却有意颠倒顺序,造成表达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第二节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光影交错,虚实相生,表达之妙,回味无穷;第三节三四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两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可以合成为“牛背上那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的笛声何处去了?”,但如此一来,诗意就没了,也表达不出那种层进、往复的味道。 语言形象,意境丰富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动形象是其一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诗句中用了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天的神韵,传达了人的神情。“栖息”、“游戏”、“梦寐”等拟人化的词语使秋天的模样具体可感,赋予其生命的气息。

《秋天》一诗中没有社会性的意象,也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的印记,看到的只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雾、芦篷、白霜、蟋蟀、笛声„„”,这些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人们熟悉的静态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创生出一个蕴藉丰富、意味深长的秋天意境,让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个秋天。 [我设计] 教学设想

《秋天》所在的单元主题可以概括为“四季图景”,所选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精巧、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篇目包括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基本内容。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四季的图景依次在一个单元里集中呈现,因此感受四季的变化,所以说欣赏四季的美景理应是教材编写者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本定位。《秋天》作为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画面丰满,意境悠远,教学中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语言为基本抓手,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体会秋天的味道。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会写文中的生字词(例如“丁丁、肥硕、鳊鱼、乌桕、芦篷、寥廓、枯涸、清洌、梦寐”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3.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2.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意蕴。

2.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朗读。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品味、对话交流,联系生活体验,触发学生对诗歌意境和秋天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秋天——秋天洒落在记忆里 以时间为引子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是多少吗? 生答:10月19日。

师问:那么农历是多少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说:老师来上课之前查了一下台历,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二十三,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这也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了。现在我们处在什么时节啊? 生答:秋天。

师说:具体来说,现在正值深秋时节。一说到秋天,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回答,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下此刻想到的有关秋天的景物、画面或感受。(任选一个小组从前到后一个接一个地说„„) (设计意图:从现实时节切入秋天的话题,唤起学生对秋天已有的生活体验)

二、吟诵秋天——秋天在诗人的眼里 1.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大声朗读,每人至少读三遍。 (1)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每人一小节,其他学生纠音、点评。 (3)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提示:丁丁(zhēng) 背篓(beī lǒu)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乌桕(jiù) 芦篷(lú péng)寥阔(liáo)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解决目标1) 2.诵读理解 要求: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秋天的味道。

(1)学生可朗读或默读;可自主朗读或相互交流朗读的认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诵读本文的感觉。

(2)请学生任选一节或一部分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尝试,读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来读,其他同学可适当点评。

(3)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朗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来读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给予回答。

提示:第一小节要读出悠远、清静和喜悦的味道,体现出农家人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之情,“丁丁”作为形声词,朗读时要适当拉长(丁—丁);第二小节要读出悠闲、轻快的感觉,体现出渔人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第三小节要读出空旷、深远和怅然若失的意味,体现盛夏过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内心朦胧的感觉,同时要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疑问读法。

(设计意图:在感知课文的前提下,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用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感情给展现出来;反过来,在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着力解决目标

2、3) 3.品味赏析

要求: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或哪一节?抑或是你对诗中哪一部分最有感触,说说你的原因和看法。(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景物/情感”等方面着眼。) (1)学生自我品味或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教师适时总结、点拨。

提示:词语方面形象、生动,运用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句式方面有意突兀和非同寻常,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新颖独特,别有滋味;修辞方面运用了拟人、拟物、比喻、通感等表现方式,例如“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增强了表达效果;景物方面选取秋天有代表性的物像,比如“露珠”、“稻香”、“瓜果”、“冷雾”、“白霜”、“蟋蟀声”等,突出秋天的特点;在情感方面传达出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味醇意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本诗的理解,继续解决目标

2、3)

三、描绘秋天——秋天徜徉在你我心间

要求:请用你的学习收获和体验重新感受“秋天”,借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句或一小节充满诗意的有关“秋天”的文字。 (1)学生构思写作。

(2)课堂交流学习,同学及教师进行评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目标3,照应导入。) 四.寻找秋天——走进秋天,感受自然 课后作业:

1.读读、写写课文出现的生字词。2.背诵全诗。

3.寻找秋天的踪迹。

(设计意图:抓基础,提能力,重新审视秋天,感受秋天,并为本单元的写作准备素材。

推荐第4篇:《春之舞》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春之舞》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诸暨市浣纱初中

翁晔

暑假接近尾声的时候接到陈老师通知,要我上一节《春之舞》的展示课,与另两位极出色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心里就万分惶惑。上半年在市里举行优质课也是这个内容,帮组里成员备课的时候,已经见识了这首诗,但说实话对这首诗真的没有好感。这下,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解读《春之舞》了。

这首诗是中国当代诗人多多的作品。这首诗题为《春之舞》,但是却没有一点春天的美感,不知道他写这样一个独特的春天,是为了什么,真是一头雾水。自己都是如此迷茫,那学生又会如何呢?该如何为学生搭建一条进入诗歌的桥梁呢?读了n遍《春之舞》之后,突然灵光乍现:诗里有三个“我听到”。

“我听到你嘹亮的声音”,那是树木的声音,可能是风吹树木的声音,也可能是枝头鸟儿的叫声,更可能是诗人用心听到的树木在春天拔节生长的声音。从这嘹亮的声音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我听到滴水声”,那是屋檐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融化成积水,从还挂在屋檐下的冰棱上滴下的声音吧,诗人听到这个声音,心里一阵激动,因此有了下面的想象:太阳的光芒像刚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它的光线从巨鸟展开双翼的方向投来。那一定是个温暖的、阳光明媚灿烂的世界。但仅仅是温暖吗?这都让人感觉炽热了,春天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我听到大海在铁皮屋顶上的喧嚣”,这是诗人听到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大海在铁皮屋顶上的咆哮。只是这声音震耳欲聋,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那这是什么声音呢?是积雪突然滑落的声音,是狂风暴雨,是春雷阵阵,这一切都是那么地有力量,充满气势,甚至让人害怕了。

是的,这是一个有很多声音的春天。还有雪锹铲雪的声音,还有巨蟒摔打肉体的声音,还有窗框想要挣脱束缚的声音。这一切声音加在一起,成了一支独特的舞蹈。

那诗人喜欢这个充满生机和力量,想要挣脱束缚的春天吗?他肯定是喜欢的。那为什么要推拒呢?是因为太快乐了,他怕自己会迷失,他会在热烈的春天里忘记什么。他到底是不想忘记什么呢?又为什么不能忘记呢?翻看历史,我们就会了解到多多的那个青春时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多多不满14岁,红卫兵、武斗、插队,如此起伏动荡的生活贯穿了他整个成长期,构成他的生命背景,也即他的诗歌底色。 他的诗自然不自然地都会触碰到那一块禁地。到了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天沐浴中国的时候,多多对于社会的忧虑就自然地流露了,他怕人们很快就把这些沉痛的历史忘记,被改革开放大好的形势冲昏了头脑。他警醒地发现,自己也在这个春天里迷失了,但他即时地发现了,所以他要推拒春天。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谁要忘记过去,谁就是背叛。过去的疼痛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产要铭记这疼痛,认识这段历史,这场灾难,今天我们才能避开它,铲除它。

看来,多多是担心人们沉迷在快乐中忘记了疼痛啊,这是一种对国家的担忧,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啊。有人说:在我们普遍对一件事物迷恋或认同的时候,多多总是发出超于我们的声音,他在用满头的银发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向前的姿态。丧失了精神超越性价值的艺术,是暗夜中失明而不再展开思想羽翼的猫头鹰。

多多用他独特的诗歌展示出他大爱的情怀! 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2、通过诵读和品味字词,感受多多笔下这个充满张力的春天;质疑问难,理解诗歌主题。激发学生爱上读诗。

教学重点:通过字词的品读,走进诗歌的内核。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 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姓名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多多。当然,这个多多可不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里的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多多,他呀,已经是一个64岁的银发老人了。他几乎和我们的新中国同龄,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经历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带给他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疼痛记忆。

他的原名叫栗世征,他总是这样介绍自己:西木栗,世界的世,征服的征。这位老人的身上似乎真的有一种可以征服世界的力量,不过,他可不是用武力征服世界,而是用他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写于1985年的一首抒情诗《春之舞》。

二、诵读——说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上三遍,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你的情感。

2、这首诗是写春天的,说说你对这个春天的第一感觉。(老师不过多地介入,让学生自由畅谈。)

三、析语——听春

(过渡)这个春天带给我们许多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读诗。每一个人读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

1、请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去倾听这个春天里的声音,感受这支独特的春之舞。(师范读,生听)

2、睁开眼睛,请同学们说说你听到了这个春天里的哪些声音?你从这些声音里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师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诗人用了极度夸张的语言,用了极富有冲击力的意象,写出了一个热烈、喧腾到让人害怕的春天。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是一个充满声音的春天,它是那样的热烈,那样的充满生命的力量,它挣脱了漫长冬天的束缚,就这样势不可挡地“哗”地一下来了。我们无法阻挡它前行的步伐,这温度、这速度、这声音、这气势甚至让我们感到有一点害怕。这种感觉绝对不是我们江南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蝴蝶蜜蜂这些事物所能带给你的。让我们把诗的前三节一起来朗诵一下,读出这种气势。 (生齐读前三节)

四、质疑——悟春

1、面对这样的一个春天,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态度?自由朗诵后三节诗,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有问题想要问问多多。大声地说:我想问问多多——

(学生提问) 教师备问:

• “我曾得到过一阵疼痛”,这“疼痛”是指什么?是什么使“我在忘记”“疼痛”?这里的“在”字能去掉吗?

• 春天这么富有生机,这么热烈,为什么我要“推拒春天”? • 春天来临时,为什么“我怕我的心啊,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 师过渡: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问问多多,如果多多在现场就好了。是不是?但事实上,多多说:他其实并不比任何人有多一点的资格来解读他的诗。他说:“有时候,我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再看,还真怀疑是否是自己写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解读这首诗,来解开这些问题。当然,即便今天不解开,也没有关系,读诗,本来就不一定要把它读懂。多多也曾说过:如果诗都读懂了,那诗就死了。

2、你们对这些问题有些什么想法?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点拨)

老师小结:生活中确实有些东西,它很美好,比如爱情、功名、财富、青春等,当它向你强势来袭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诗人告诉我们要记得经历过的疼痛,要随时保持警惕啊!

3、诗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从这首诗里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快乐的时候不要忘记疼痛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更要保持理智与清醒。

但是多多曾说:诗是直观、瞬间的感受。他当时写这首诗,是想要表达什么呢?(出示背景资料: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多多不满14岁,红卫兵、武斗、插队,如此起伏动荡的生活贯穿了他整个成长期,构成他的生命背景,也成了他的诗歌底色。

多多始终关注着他们这一代人以青春献祭的命运;他认为,真正的悲剧还不在作无谓的牺牲本身,而在于这一血写的历史为全社会所遗忘。)

诗人经历的疼痛是什么?

这首诗写于1985年,国家已经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临了。诗人又在担心什么呢?

师小结:这个春天是改革开放的春天,是祖国的春天,也是他人生的春天来临。他害怕自己在这样的春天里忘记了经历过的疼痛,当然他最担心的是我们很多人忘记了这一段历史。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不忘记曾经的疼痛,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行走在发展的道路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这是诗人对于中国的担忧,也是对全人类的担忧呀。

让我们怀揣着多多的担忧,一起朗读后三节诗。 (生齐读后三节)

五、以姓名结束

你觉得,多多,比我们普通人多了一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诗人的这一点“多”,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诗歌。2010年,多多获得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这个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而多多是目前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

让我们再次读响他的诗,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 (师生共读诗歌)下课!

推荐第5篇:《好汉查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当一拿到人教版第五册教材时,我就被第32课《好汉查理》吸引住了。“好汉查理”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对自己的美誉。这也许就跟我们的学生一样,哪个学生不想当个好学生,哪个学生不想成为好汉?查理不也如此吗?

虽然查理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但他的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理解和尊重。课文中写他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的弱点。从查理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孩子。文中写到: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他,倒是他叫自己是“好汉查理”。也许在周围人们心中,查理已定势成了一个坏孩子。但他自己仍叫自己是“好汉查理”,让我们看到了他心底那份想做好汉的信心,那颗依然存在的善良的心。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查理并不是一个品质坏的孩子,他希望自己能像好汉那样行侠仗义、济助危难,这不正是很多男孩子心中的幻想吗?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查理身上的“好汉”之举:当查理看到罗伯特家里墙上挂着的漂亮的长刀时,他从窗户爬进房间,羡慕地望着那把刀。看到这,调皮的查理似乎要出现了,可就在此,杰西问到“你想把它拿去吗?”查理却毫不犹豫地问答:“不,好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再者,查理陪残疾小女孩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就在分手时,杰西问查理:“你能常来陪我吗?”查理说道“当然可以。”而且说话算数,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可见,查理确实有不凡的耐心和毅力,更有那伟大的善心,他善良、乐于助人,举止言行确实有“好汉”的做派。

虽然查理很喜欢罗伯特先生家的长刀,可是,当罗伯特先生为答谢查理陪他女儿杰西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而送给他长刀时,他却说:“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面当罗伯特先生夸奖他:“查理,你带给杰西的礼物是快乐,现在我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你”时,查理连忙说道:“谢谢你,罗伯特先生。”多么懂礼貌的杰西,让我们看不出他有一丝的讨厌。而当查理与杰西告别时,查理说道:“杰西,我会做个好汉。”可见,查理在给杰西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更加重了他当好汉的信心与决心。

文中的查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确确实实是一个善良、有爱心、说到做到的“好汉”,他那么可爱,谁也不曾想到他原来是一个没有人喜欢的调皮孩子。联系我们的生活,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有的往往心有爱却总爱捣蛋,展现给大家的是调皮、不守纪、不文明等等,久而久之,没有人喜欢他们,没有人理解他们,因此,他们也越来越孤立,只能在犯错中引起别人的注意。转一想,如果我们多给他们一些做好事的机会,他们不也在做好事的同时减少了犯错的概率吗?想到这,让我想起了文中的残疾小女孩杰西,没有她,查理肯定没有这么快改变自己的。杰西不也是文中可爱的小主人吗?她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可她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怨自艾,有的是真诚和热情,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查理这个调皮孩子没有成见,向他伸出友爱之手,正因为这个,查理非常珍惜这份友谊,在陪伴杰西的同时,他再也不搞恶作剧,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虽然,文中写到杰西的地方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这并不多的言语中感受到她的热情与宽容。当查理爬窗进入屋里望着长刀时,杰西并没有大喊大叫,更没有斥责调皮的查理,只是平和地问查理“你想把它拿走吗?”当查理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时,杰西又说:“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多么真诚的自我介绍,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沐浴着查理,查理了因此陪杰西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而当文章最后查理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时,杰西回答道:“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多么坚决的信任,虽然文章已经结束,但我想杰西的这句话会永远留在查理心中,对查理永远是无形的鼓励与鞭策。

文中的查理与杰西人物形象真实。查理虽然调皮但很善良,喜欢帮助人,言行举止有“好汉”的做派,杰西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也许,我们的生活中多几个“杰西”,就会多转变几个“查理”似的调皮孩子。理解和信任不正是“查理”似的调皮孩子最需要的吗?

在此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正是查理,他虽调皮,镇上人不喜欢他,但他却充满了自信,而自称“好汉查理”,让我们觉得他既滑稽又可笑,而当他的一系列言语、行动证明他不愧是“好汉”时,那他又真是可爱之极。因此,本文的教学可围绕查理而展开,设计如下: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交流。

二、再读,围绕课题“好汉查理”划划、读读、议议,哪些地方可看出查理不是“坏孩子”,而是“好汉”?

1、“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 联系上下文讨论:查理喜欢罗伯特家的长刀吗?(划出句子“一天下午,查理跑到罗伯特家的院子里玩,看到屋里的墙上挂着的漂亮的长刀,喜欢极了。他从窗户爬进房间,羡慕地望着那把刀。)从“喜欢极了、羡慕”等词读出他对长刀的喜爱。

△ 当杰西问他“你想把它拿走吗?他为什么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联系生活谈谈读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理解查理的“好汉”做派。

2、文中还有能表现查理“好汉”之举的地方吗?据学生回答逐条朗读感悟。

(1)分手时,杰西问查理“你能常来陪我吗?”

“当然可以”

(2)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3)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4)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三、再读,讨论: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在讨论,读中品味杰西的语言、行为,从中感受到杰西给查理带来的理解与帮助。

四、朗读品味

1、找出文中人物的对话。

2、指导思考:“查理(杰西)说这话时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想像出查理(杰西)说这话时的神态吗?

3、多形式朗读对话,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

五、写话练习

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查理(杰西)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

交流评议。

推荐第6篇:《集合》一节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集合》教材解读

(一)《标准》内容和要求的表述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

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大纲》内容和要求的表述 1.理解集合的概念.2.了解属于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4.了解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5.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6.理解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两者比较

《大纲》:对概念,关注意义的了解、理解,掌握方法;《标准》:对概念都要求“通过具体实例”、“通过丰富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了解”、“理解”含义;重视使用Venn图。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

②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来表示集合。

③掌握常用数集的记法。

④了解空集的含义。

⑤理解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会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⑥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会求两

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⑦理解全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⑧理解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发展要求

能使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及Venn图来求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3.说明

在训练时,要把握好难度(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不要求补充

集合运算的性质及证明,如: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5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约1课时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约1课时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1课时 传统教材课时分配(7课时)

1.1集合

约2课时 1.2子集、全集、补集

约2课时 1.3交集、并集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1课时

2.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 学内容。

难点:合理选用列举法或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集合,区别元素与 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包含的关系,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区别 与联系,Venn图的意义和应用。 3.分析说明

• 应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正确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学习集合语言也不例外.

•在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中,使用Venn图是重要和有用的.•要注意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要注意记号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注意描述法、列举法的适用性。

•注意并集、交集的区别,注意子集、真子集的区别。 •体会概括、类比、联想、分类讨论等基本思维方法。 •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

《集合》教学设计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讨论: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讨论: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具体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设B={1,2,3,4,5},那么5∈B,

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确切含义。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①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

。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有专门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直接填在教科书上)。

推荐第7篇:天净沙·秋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天净沙·秋》是一首散曲,也是人教版教材中第一首和唯一一首散曲。它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 ,意义深刻。此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猜字游戏激想象。

1.同学们,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名字叫——猜猜这是什么字?玩游戏之前,我有个温馨提醒:大胆地发挥你的想象。

2.请看第一个。什么字?(请一学生,)汉字中是有一种文字以原来的形状而造的,它叫象形字。但是这个字不是象形字。再看。(请一学生)第三个还是同一个字,请你注意它们相同部分。(请一学生)有一个太阳,旁边表示草木发芽。春天到了,草木破土而出。与季节特点很吻合。

3.请看第二个字。什么字?(请一学生)这是一只蟋蟀,再看(请一学生)出示“秋”字,最早用蟋蟀鸣秋表示秋天,后来,根据秋天收割后用火烧害虫和杂草,即庄稼禾谷成熟表示秋。

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另一种魅力。 教学流程:

一、赏析散曲得方法。

(一)揭题导入释散曲。

1.简单了解作者

师:秋色动人,秋景宜人。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元代曲作家白朴的作品。(板书:元

白朴)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白朴。(出示白朴资料简介)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一生写过很多经典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看老师写题目。(板书:天净沙.秋)齐读

2.揭示体裁。

师:这是一首散曲。它是元代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是中华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

(二)、结合文体赏散曲。

1.请大家自由轻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2.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生评。)

3.字正腔圆,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散曲有它独特的音韵之美。(板书:音韵)如何读出音韵美,我们要结合散曲的特点。请看第一条。

4.读出长短句格——节奏美

(出示第一条,指名读)它是长短句歌词。这些语句中有长有短,它有一种节奏美。老师读第一行——,你们第二行——,(一点飞鸿影下),学生接,(白草红叶黄花)自己再练练,指名读。齐读。

5.读出小令押韵——韵律美

(出示第二条,指名读)这首散曲是小令。小令有个特点,那就是押韵。我读前面,大家读后面。你们读前面,我读后面。因为押韵,所以给人以韵律美。

6.出示第三条

曲牌名和词牌名一样,它规定了曲的字数、句数、平仄。这首散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秋则是这首曲的——(题目)为了将两者区分开,中间用了一种标号——间隔号。

7.齐读

我们结合了散曲的特点,读出了它的节奏美,韵律美,这就是它的音韵之美。

(三)想象画面知曲意。

1.曲题是“秋”,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圈一圈。2.你都找到了哪些? 3.我们跟随白朴的目光,远看有——(村、日、霞、烟树、鸦),天上掠过一只——(鸿),鸿影之下是——(山、水、草、叶、花)

4.这是一些很平常的景物,可是作者在前面加上一些词,却给人不平常的意境。请你默默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5.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入你的读中。6.营造氛围,配乐想象读

师:这些景物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把你带入另一种境界中,这就叫

2 意境。(板书:意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

师:太阳渐渐西沉,已经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拖着长长的影子,是多么落寞,多么孤寂。(师配乐描述画面,学生读第一行)

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生读第二行)

7.这心酸的情景让人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于是,作者眺望远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学习

四、五行)

当你看到这幅画面时,你的心情如何?(请两三位学生读,读出色彩的明艳,读出曲中饱含的乐观。女生齐读)

(四)对比链接品曲情。

1.之前是一片萧瑟,男生读;之后是一片明艳,女生读。 之前是孤寂落寞,男生读;之后是乐观明朗,女生读。 2.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是什么让作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课件出示)一点飞鸿影下,这飞的是什么?飞的仅仅是鸿吗?请大家看一看这段资料。 3.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也正是因为他经历坎坷,所以他看到的是——(前两行) 也正是因为寄情山水,所以他见到了——(后两行)

这飞的还有什么呢?此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寄托着他的情,而你们已经听懂了白朴的情感。(板书:情感) 4.此刻,你们就是白朴,你正向大家倾述自己的心声。(生配乐朗诵)

(五)小结赏析得方法。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散曲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深,这就是赏析散曲。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赏析的。音韵之美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反复地读,也叫诵。(板书:诵)意境之美呢?丰富的想象,这叫想(板书:想)情感呢?我们也用一个字。(板书:悟)你看,我们先诵音韵,再想画面,最后品情感。这就是赏析散曲的方法。

二、运用学法品散曲。

(一)诵音韵

同样是“秋”,元代曲作家马致远也写了一首散曲。《天净沙.秋思》你能用刚才我们总结的赏析散曲的方法也来学习这首吗?我们先诵音韵,大家练练。

1.生自由读。2.指名读。(要求读出节奏、韵律)

(二)想意境

1.这首曲中有些怎样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中,把你带入了怎样的意境?和《天净沙·秋》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和《天净沙·秋》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品情感

3 要体会他的情感,还要联系他的经历。

1.指名读链接资料。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思什么? 3.齐声朗诵

三、总结归纳延曲情。

1.对比读

同样的秋,不一样的景,更不一样的情。谁来读白朴?谁来读马致远? 2.散曲是同音乐相结合的歌词,也就是说他可以用来唱的,让我们跟着古韵感受它的另一番美。(听,《天净沙.秋思》古曲吟唱)

3.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了散曲,还总结了赏析的方法。那就是诵音韵,想,悟情感。白朴还写过不少散曲,课后大家可以去赏析。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元)白朴

赏析散曲

音韵

意境

情感

(诵)

(想)

(悟)

推荐第8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解读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琼海市华侨中学

王少芬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3、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引导学生分析:第

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4、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习过的抗体和抗原知识, 讨论: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

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

5、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

6、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

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 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7、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的应用:作简要的回顾,教师列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 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最后,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一次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

四、总结、巩固。

做部分课堂练习。

推荐第9篇:《短文》 教学设计解读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篇短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体会读书的好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 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方法1: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话吗?而知识又从何处而来?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么就来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法2:由学生搜集的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法3: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有很多同学,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抱着这样的想法:学习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的任务,或是死抠书本中的文字,机械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这些读书学习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个小

短文,看看许多出名的大家是怎样论述读书问题的。

介绍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论说随笔文集》初版于1597年,最初只收入10篇。书出后风靡一时,因此培根生前曾多次再版重印,次都有增删修改。到1625年培根去世前一年印行第四版时,全书已扩大为58篇文章了。

在这些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中,培根讨论了题材相当广泛的人生问题。他以一些精妙的格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机智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粗读 要求:小声朗读课文 1.掌握下列字词:

轻鄙bǐ 炫耀xuàn 狡黠xiá 掩饰shì 挑剔tī 2.给每段标好序号,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细读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1.在本文名言警句下划线标记,制作名言警句卡片。 2.梳理文章结构,编写本文写作提纲。 第三步:品读 要求:细心默读课文

1.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找出举例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论求知”、“论读书”、“论学问”三个标题哪个最恰当,为什么? 总结:本文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论述了求知目的、方法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1—5段)论述求知的目的。 第二部分(6—9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1段)主要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

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后,让部分小组陈述探究结果,教师点拨补充:

1.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2.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3.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三、问题探究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2.分小组合作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3.进一步探究——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么理解的。

邓拓(1912~1966年)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早年从事新闻工作,曾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含冤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

四、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五、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新解

3.“滥竽充数”新解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探究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侃侃而谈《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词简约,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研讨与练习”

二、三题。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 读书 角度: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模仿“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的格式续写几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阅读能够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②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有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卢,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③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

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④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⑤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平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炼,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驰骋 稚嫩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的“用古今浇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请在文章第③段中找出表现生命质量高的词语(8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加线句子能使你联想到岳飞的哪几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一、开放性习题,句式相应、意思相对即可。

二、1.chĕng、nèn 2.阅读能够摆脱平庸。 3.阅读古今书籍。 4.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推荐第10篇: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剑斗中心小学 吴圣记

近几年来,语文界对文本解读的研讨正如火如荼,涉及到宏观理论层面与微观的策略、路径与方法的层面。但是,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文本解读可以也应该是多元而独特、丰富而深刻的,但教师是否需要把自己解读的丰厚内容都要纳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之中呢?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和内在关系?

首先,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不等于文本的教学解读,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为教学设计。考察“解读”一词,有“分析、研究、理解、体会”等意义。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维度展开的分析理解与体会揣摩。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

然而,解读有深度与创见并不能保证你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的。虽说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可不要忘了,教学的创造性与有效性更要取决于教师研读课文的一双慧眼。因此,文本解读还必须还原为文本的教学解读,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与创生,或者说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这是一个课程价值、教材价值与教学价值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整体考虑与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等问题。总之,要求教师把解读之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还原为教材解读,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这才是教师更重要的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新时期对教师基本功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把解读文本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生成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与语文训练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它对于学生情感熏染、人格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因此,文本解读应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其实,在文本的教学解读过程中就已经隐藏着教学设计的元素,或者说已经对教学设计有一个粗略的考虑。这里强调的是,把教师粗糙的、不成型的设想定格、细化,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取舍与鉴选。

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这需要取舍与鉴别、比较与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在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取舍与鉴选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取舍与鉴选的标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实际需要、文本的特点与核心教学价值。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阅读初始体验以及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的可能途径与接口。

第二,整合与重构。

其要义是,把教师解读文本的所得进行分类、归纳、去粗取精,并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视域(指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考虑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形成教学组块,融人文性熏染与工具性价值于一体,言意兼得。整合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板块,每个板块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融合多种教学活动,在达成核心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

这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浓缩后的精华,还原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与讨论。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这样的问题往往是高屋建瓴、统领全文,思维跨度比较大的,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提炼这样的问题需要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更需要一种教学的灵感与直觉。基于对文本整体把握与详尽解读,或从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内容入手;或从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线索切入;或从文章的标题介入;或从激 发联想训练思维入手;或从阅读心理入手,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课文的疑点、悬点,等等。

第四,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在全面、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当代人类工程学家蒙德尔雷提出“时动”设计的五个要点,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很有启迪意义。(1)这一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2)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3)这一动作的进行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4)这一动作能否改良?(5)正在进行动作的这个人是否恰当?这启示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与环节安排时,要有系统观念、目标意识、反思精神。要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学设计要减省头

绪,合并、重组、增删教学环节,调整、优化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学自身的能力,与之是否匹配,能否灵活驾驭。因此,教学设计时应当删去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以外的环节,减少浅层次的活动,压缩教师讲授的环节,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第五,依据文本体式,创新教学设计。

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为教学设计教学提供了凭借。遵循文本体式、特点,采用与之匹配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阅读“这一个”文本时,掌握相应的适切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文本体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独特功效,通过它学生在阅读策略与方法上应该得到怎样的提升。唯此,我们设计的能力目标才不会跑偏,也不会陷入大众化、模 式化的境地。譬如寓言,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虚拟的故事“借事喻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通过鲜活的寓言形象、人物言行,引发思考,揭示寓意,彰显其“理”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会被学生“鹬的嘴巴被蚌夹住了,他怎么能说话”“世界上真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在那么傻的人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纠缠,在课文是否合乎逻辑性与真实性上兜圈子。根据寓言体式特点,创新教学设计。简短寓言类课文,大致有以下几个教学 板块。第一,朗读。强调通过多种朗读点拨方法,使学生把课读熟、读像甚至熟读成诵,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情节。第二,演述。且“述”且“演”,带有表演性质的讲述(复述),或者创造性的演述。第三,讨论。抓住寓言关键词句、人物行为、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拓展思维,领悟寓意。第四,表演。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予指导和建议。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加深体验的过程,它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合作意识得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开发和生成。这样的设计,可以改变以教师的逐段导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本解读理应追求深度与创见,但深度与创见必须放在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基于儿童的视角去定夺,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且要深入浅出,深入巧出。此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只去“一瓢”的功夫,需要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设“生”处地,换位思考,把文本解读之精华巧妙生成与转换为教学设计。

第11篇:《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

江苏启东市长江小学(226200) 包李花 [摘 要]《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儿童的美,美在天真,美在可爱,美在活泼。古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节奏,美在意境。今天我们学了《池上》《小儿垂钓》,也再一次感悟到乡村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那种淳朴可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齐背《池上》和《小儿垂钓》,作为对它们的赞美。

第12篇:《荷叶圆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优秀)

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的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喜欢荷叶。《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它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内心体验,激发想像。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二至五自然段是重点部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训练。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现了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翻开课本,细细读来,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我想,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孩子进入审美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并进入审美佳境。

一、感受大自然的美

本文对荷叶的美极尽描述,圆圆的绿绿的写出了荷叶的美,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等词表现了荷叶的可爱及用处,在朗读这些语句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的心怎能不充满对荷叶、对大自然的喜爱呢?

我是这样来设计这一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同时出示大荷叶贴在黑板上)

生:荷叶。

师:你觉得荷叶是怎样的?

生1:荷叶绿绿的。

生2:荷叶圆圆的。

生3:荷叶可以用来当雨伞。

生4:荷叶摸上去很光滑。

二、整体感知,引导主动参与

1、初读课文:

找找课文中有哪些描写荷叶的句子,用 划一划。

2、学生反馈:

教师依次出示以下句子: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3、师生合作引读课文: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和你们一起进行比赛,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大屏幕,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

除了荷叶,文中眨着亮晶晶眼睛的小水珠,展开透明翅膀的小蜻蜓,呱呱放声歌唱的小青蛙,游来游去的小鱼儿都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独有的魅力:神奇、美丽、可爱。

教学的时候可抓住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躺立蹲游来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另外还可以抓住表示色彩的词来体会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过程的:

播放动画课件: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

师: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学生读课文找4个动词。

1、教师用体态语帮助理解荷叶为什么是小水珠的摇篮。

2、用生活实践,说一句话理解透明,如:

生活中除了蜻蜒的翅膀是透明的,还有玻璃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等。

3、用动作理解躺、立、蹲、游。

4、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

二、感受情感的美

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如小动物们对荷叶的喜爱,对荷叶的依依之情,似乎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是大自然天然融合的意境,也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总之这种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更为可贵的是,荷叶的奉献精神,它做小水珠的摇篮;做小蜻蜓的停机坪;做小青蛙的歌台;做小鱼儿的凉伞。

可以这样来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分小节指导朗读:

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1、小组讨论:

在这四个好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读给小伙伴听。

2、学生讨论并朗读。

3、把描写最喜欢的小伙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朗读中采取如下方式:

⑴ 个别读。

⑵ 分组读。

⑶ 分类读。 ⑷ 比赛读。

⑸ 齐读。

读完后可加入适当动作进行表演,如:

读完小水珠象小水珠一样眨眨眼睛;

读完小蜻蜓象小蜻蜓一样立一立;

读完小青蛙象小青蛙一样唱两声;

读完小鱼儿象小鱼儿一样游一游。

4、教师重点把握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⑴ 请学生围绕摇篮展开想象:

体会荷叶带给小水珠的舒服与快乐。

⑵ 请学生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的样子表演出来,进一步感受荷叶带给小蜻蜓的快乐。

⑶ 说一说:

小青蛙的歌台怎样,进一步感受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时自豪的心情。

⑷ 说一说:

小鱼儿的凉伞怎样。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充分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三、感受文字的美

除了上面两点中提到的大量优美语句值得体味和感悟外,课题《荷叶圆圆》也不容忽视。在荷叶后加个圆圆,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可爱、圆润,可以让学生对比读:荷叶,荷叶圆圆,体会一下:读哪一个词的时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荷叶可爱、美丽?

我们除了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背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美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孩子获得感受文字的美。

1、欣赏有关荷叶的美丽画面,朗读感悟优美词句。 (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如: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写字,小朋友欣赏了很美很美的图片,背了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那么,你们还能写出很美很美的字吗?

出示叶和机,观察结构,说说要写好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现在我们看看叶,怎样摆才好看?

范写,学生描红,作业展示,评议。

总之,《荷叶圆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作为老师,必须做好审美中介的角色,注重教学技艺的运用,从而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美、思想情感的美、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第13篇:(人教版)《短文》教学设计解读

(人教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恰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词语及文意,查阅相关作者的资料、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 (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1)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2 (3)理解文意:(媒体显示,生答) 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叙述江南山水之美,语言精巧生动,清丽自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指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提示:一方面作者被皮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提示: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的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看图写景抒情(电脑显示)。

五、诵读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第14篇:《激光》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激光》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清楚、完整地讲述了激光的特点和激光在很多方面的用途。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损、凸、轴”等4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

1 / 4

下激光的奥秘,好吗?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

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

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习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1)学生速读课文3~5自然段,填写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

2 / 4

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2、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3 / 4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作比较,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

……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说明文让我们领略了激光的神奇与奥妙,其实在自然界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你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善于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拓宽视野,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好的发明与创造。

4 / 4

第15篇:函数奇偶性教学设计解读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学组:焦国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研究函数的奇偶性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成为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的研究为后面学习幂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后续内容的深入起着铺垫的作用; 奇偶性的教学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充满着数学方法论的渗透教育,同时又是数学美的集中体现。

2.学情分析

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对于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他们尚不知函数奇偶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图形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对图像的特殊对称性早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方面,学生懂得了由形象到具体,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的科学处理方法,具备一定数学研究方法的感性认识;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的深刻性及稳定性也都还有待于提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数与形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2.能利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数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有进一步的感受; 2.体验数学研究严谨性,感受数学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模式。

学法: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体验。

过程分析

(一情景导航、引入新课 问题提出: 我们从函数图像的升降变化引发了函数的单调性,从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最低点引发了函数的最值,如果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出发又能得到函数的什么性质? (二构建概念,突破难点

考察下列两个函数: 2 ( 1(x x f- =x x f= ( 2( 思考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对于上述两个函数,1(f与1 (- f , 2(f与2 (- f,

(a f与 (a f-有 什么关系? 思考3:一般地,若函数 (x f y= 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则 (x f 与 (x f- 有

什么关系?反之成立吗?思考4:怎样定义偶函数? 思考5:函数 ([]2,1 ,2-

∈ =x x x f是偶函数吗?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征? (三合作探究,类比发现

仿照讨论偶函数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共同完成探究 (x x f=(x x f 1 = 思考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对于上述两个函数,1(f与1 (- f

, 2(f与2 (- f, (a f与 (a f-有 什么关系? 思考3:一般地,若函数 (x f y= 的图像关于原点轴对称,则 (x f 与 (x f- 有什么关系?反之成立吗?

思考4:怎样定义奇函数? 思考5:函数([]2,1,-∈=x x x f 是奇函数吗?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征? (四 强化定义,深化内涵 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说明: 1.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练习1:奇函数定义域为[a,a+3],则a=______.2.有没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 3.有没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函数? 总结:根据奇偶性,函数可划分为:奇函数,偶函数,既奇又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4.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的单调性有何不同? 5.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图像有哪些性质? (五 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例1: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x x x f 2(1(3-= 2 432(2(x x x f += x x x f -+-=11(3( R x x f ∈=,2(4( 小结: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练习2: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11-++=x x x f ((x x x f 12+=

((2 13x x x f += []3,2,(4(2 -∈=x x x f (六 拓展迁移,能力提高 例2.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221(1(2 -+-=x x x f 0,1(0,1({(1(+=x x x x x x x f (七 课时小结,知识建构 1.偶函数和奇函数的定义: 2.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八 布置作业,回归拓展 练习册P63 板书设计

1.3.2 函数的奇偶性

一奇偶函数的定义二函数奇偶性的判断三奇偶函数的性质四例题讲解

第16篇:认识垂直教学设计解读

认识垂直

铁门中心小学 樊红芹

教学内容: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42~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画垂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同学们,小明要从家到公路边去坐车,你能给他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小明的家

让学生自己作图,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所作线段为什么最短的理由,为探究问题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中学习

活动

1、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线条把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表示出来。

活动

2、用两根小棒摆成不平行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说说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中揭示课题:相交与垂直。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活动

3、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活动

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

5、让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找互相垂直的线,并且找出有多少组。

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活动,但学生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

活动

6、用角尺和铅垂线检查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让学生感受互相垂直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和发现数学。

(二)讨论中明理:

(1)教师进一步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那么什么是互相垂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或直线b是垂线。

(2)反馈:判断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3)指导看书: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线和垂足?

三、实践操作:作垂线

学生通过对垂线的感知,建立了初步的抽象概念,还要学会作图的操作技能。(先自学课本了解方法,再独立尝试,最后汇报总结)

1、学习画垂线。

谈话:我们认识了垂线,垂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师傅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谁说一说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垂线的?

老师指出:画垂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下面我们学习用三角板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下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2)一名学生说画法,另一名用三角板演示。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②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重合。③沿三角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在书上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它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上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学生代表在班内流。

②学生在书上过直线上的点画直线的垂线。

③投影出示学生画出的直线外一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4)共同归纳画法。

2、理解“距离”概念。

(1)投影出示: A

从直线外A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在所画的线段中哪条最短?

(2)请同学们量出第44页中间图形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并说出哪条线段最短?这条是什么线?

老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课前引入时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

铁门中心小学 樊红芹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来看,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感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采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从实践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

3、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4、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7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

三、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1 / 9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在第二大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2 / 9

(二)传说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有哪位同学来朗读第二自然段?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一句。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三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还要注意啊字的不同读法。(单击\'啊\'字,课件显示音节。)(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

3 / 9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注意其中的‘随便说说’,姑娘真的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二句。)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

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六自然段。)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她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三句。可回到课件段落分析中的第六自然段。)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4 / 9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

5 / 9

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

6 / 9

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

7 / 9

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

8 / 9

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五、朗读全文

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

六、扩展性引导

其实,贝多芬逢穷兄妹俩有如中国的俞伯牙遇钟子期,月光曲就若中国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关于贝多芬,课件《月光曲》中有更多的资料,包括两部电影,还有真实的乐曲来历等等。(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更多资料之高山流水。古琴曲响起,故事分文言和白话两篇。)(学生可以自由运用课件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七、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

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八、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9 / 9

第18篇:教学设计解读方案[版]

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交流方案

教案是课堂的预设,为使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现决定对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的教学设计进行规范。因第八节课有篮球赛,教学设计交流安排在上午进行,具体时间安排为:

周四(9:20—10:00):语文、数学、英语,每个学科10分钟; 周五(9:20—10:00):理化生、政史地,每个学科10分钟。 备注:

1.每个学科由备课组长解读本学科设计方案(用PPT、EXCEL或WORD进行解说),本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人可针对本方案提出改进建议;2.重点说明设计的环节、优点;3.要求三四年段组教师全部参加(小学各学科因已有固定模板,故不进行交流,若有兴趣可以观摩);4.活动结束,各备课组根据解读情况,将修订的本学科教学设计最终电子模板于本周五放学前交教务处。

第19篇: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本周初中部同课异构的题目是《分式》,通过同台讲解,碰撞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形成了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分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式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学会判断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感受数学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分式模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难点:判断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问题1: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七上八下”,打一个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式。【设计意图:借助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分数的意义迁移得出7/x,自然引入本课题:分式。】

(二)自主探究,领略新知【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分式也是描述现实生活的一类数学模型。学生独立完成并口头回答,教师板书答案。】2.对前面找到的不是整式的代数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4个问题。(1)这些式子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征?(2)它们与整式有什么区别?(3)这些式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 类似,所不。(4)什么是分式?3.让学生根据分式的概念,写出一个具有实际背景意义的分式。【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分式这一数学模型。完成后,学生在组内交流, 3—4名学生展示成果。】【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先让中下游学生口答结果,争取出现争议,学生辩解,最后统一思路。】【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

(三) 盘点收获,纳入智囊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课的内容,盘点收获成果,纳入自己的智慧背囊。【设计意图:自己归纳总结,班内共享】

(四)巩固训练,自我提高这节课我们从实际问题中得出了分式的概念,共同探讨了分式成立和分式值为0的条件,相信同学们学得很棒,是不是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成果?请同学们完成训练。1.教材随堂练习。【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知识拓展,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述】(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回顾分式整节课的设计,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教材处理:认真处理教材,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翻译代数式”、“赋予分式实际意义”等活动,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活动;(2)通过“举例子”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3)通过“应用新知”这个环节,促进学生参与活动。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教材特点和学情,本节课宜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与反思”的模式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设计中始终关注:如何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选择“引导—发现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1)用数、式通性的思想,类比分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完成对分式概念及意义的自主建构,突出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养成;(2)加强应用性,通过“应用新知”、“深化拓展”两个环节,密切分式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3.关于评价: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注重多维评价: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发展水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数学教育:mathedu01

第20篇: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兴城市进修学校

杨旭东

2017-2-19

1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解读

本次科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在教育局提出的在不人为增加教师备课负担的前提下,统一规范教学设计的样式及内容要求,既便于管理又能使广大教师的备课真正起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实现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做到实用有效。经与部分学校的教学领导及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商酌后共同拟定的。

小学科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继承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探求、发现新知。探求发现新知是科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但不是一定要求学生在此方面做出多么大的成绩来,即使成名的科技工作者穷其一生可能也未必发现新知造福人类,发现其中一二就很了不起了。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水稻制种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他们成为科学探究的巨匠——科学家。我们教师就是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新知的意识和能力,为其搭建这样学习的平台,使其形成粗浅的科学素养。

为了让我们教师掌握科学学科的特点及理念,培养创新及发现性人材打下扎实的基础,让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新拟定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此部分内容教师应当熟记、领会,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时刻提醒自己。科学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较,科学学科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因为科学学科探究的结果随着人们的认识可能会改变的,如:地心说变成了日心说,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变成九大行星,又变为八大行星。有些结果可能永远也不无法得到验证,如: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其内部构造也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猜测而已。我们只有谨记科学课程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进度表

此项内容十分必要,原来各校也都有,只不过是上交到教导处,以便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如将此进度表直接印在教学设计上,任课教师十分方便就看到了,知道该上到哪一单元哪一课题了,自己督促自己不是更好吗?

三、知识点梳理

这一环节使教师在期初备课时就能够把本学期所教内容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对教学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尤其在某一单元上,其知识是环环紧扣的,我们教师梳理了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就能因势利导,为后面的知识内容做相应的铺垫,减轻学习的难度,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

3 序。另,梳理知识点的同时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准备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记录等。这样,教师的上课真正是有备面来的,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四、课时设计与实验报告

科学课的教学课时设计分为以下内容:

1、单元课题

2、课解课题

3、课时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具准备

7、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要体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又分为以下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也可以是看图、猜谜语、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失为好的导入方法。

2)引导探究学习新课

科学课是探究自然科学的一门课,探究的过程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大胆放手,只做一些指导性的讲述,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根

4 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培养科学素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即可。

3)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于本节内容相着的知识或新近所发生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探究,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总结一定要有延伸性,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要因为下课而所学终止,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困难,让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5)板书

板书要精炼。板快是所教知识的高度概括,通过板书学生能够复述出本节所讲所学内容。

6)课后反思

一提到反思,有些教师往往想到教学的不足,然后想办法努力去改,但一些课堂上的精彩往往被忽略了,如果把这些精彩记录下来,应用于教学不是更有价值吗?因此我大声地提倡:各位老师一定要把自己教学的精彩记录下来,这比找不足更重要。精彩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多少学生会受益呀!

5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