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19:0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8、59页例

1、例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 ,x-a=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2、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顾旧知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出示天平图)

师:我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两瓶同样重的墨水,天平的两边怎么样? 生: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

师:接下来“我说你答”你和我一起合作,让我们图上的天平保持平衡,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在天平的右边加3瓶墨水。 生:天平的左边也加3瓶墨水。 师:我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瓶墨水。 生:天平的右边也拿走一瓶墨水。 说的真好,换一幅图不知道行不行,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成6个排球。”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变成3个排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让天平保持平衡的方法这个游戏让我们想起些什么?(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物品,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再次复习了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个道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㈠(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 (异口同声说6)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怎样解方程呢?还是请天平来帮忙。(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方程的左边是X+3,方程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天平平衡? (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去掉3个,同时去掉两个行吗?

(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才能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那么这句话表现在里该怎么说? 出示: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相等。

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 师:方程的左边原来是X+3再减去3,方程的右边原来是9也减去3(板书:X+3-3

9-3)这个时候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板书:=)方程的左边是X+3再减去一个3,就只剩下X,(板书:X)方程的右边是9再减去3就是6。(板书:6)这个时候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所以X=6 (板书:=)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画个方框,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所以在过程前面要写上(板书:解:) 师:一起回顾解方程的过程,第一步:先写方程。第二布:写上解:

第三步: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第四步:求出X=? 看着解方程的过程自己心里琢磨琢磨。

师:刚才我们求出X+3=9这个方程的的解是X=6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4、巩固练习

同学们会解方程了吗?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来帮忙,在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求女生有多少人?(学生自己试着列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种方程,但我们今天,只解决这个方程,X+----=------ 展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㈡、出示例2 师:这个方程都解对了吗?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不过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巨,大家有信心吗?(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3X=18)

师:那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请大家打开课本59页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例2的填空

讨论交流: ①、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的.。

师: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出X=?天平的左边有3个X,要想求出一个X,我们可以把3个X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那么天平的右边该怎么做?

师:把18个皮球也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所对应的。把这一过程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课件演示)

得出X=6它是不是方程解,请大家自己验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做法,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练习:

20+ x = 47 解

20+x○□=47○□

x =□

5 x = 60 解

5x ○ □=60 ○ □

x =□

㈢、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提问:你学会解方程了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

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或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注意解方程的格式。

3、记得验算。

三、强化认知,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2、强化练习

四、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推荐第2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临城县鸭鸽营学区 乔京华

【教学内容】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正确的预测。 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盘2个、棋子、彩色笔、盒子、纸张等。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方法】

(1)由故事引入可能性这个主题,采用情境探究法。

(2)通过参与转转盘实验, 让学生“操作—观察—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

(3)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黄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白棋子,三号盒子放的是黄棋子和白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黄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白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以上2题中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五、课堂作业: 1.任意从有10枚白子和12枚黑子的袋子里摸1枚那么摸到( )的可能性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可能”·“不可能”。

明天( )会下雨。太阳( )从东边落下。这次考试我( )得100分。 3.下列现象,确定会发生的用“□”表示,有可能会发生的用“△”表示。 掷一次骰子点数是3。

( ) 买彩票中奖。

( ) 明天太阳会升起来。

( ) 下周三本地下雨。

( ) 明天有人走路。

( ) 3.【板书设计】

可能性(1)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完全确定)

一定

推荐第3篇: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沙坎小学教师:施乐果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2个)、一块红领巾。

2、学生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锐角、直角、钝角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2、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二、学习新课

(一)情境导入

要给一年级10名新生做红领巾(展示红领巾),请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要用多少布?这块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二) 动手操作

学习新知

1、让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学具中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亲自动手,想办法拼成一个已尝过的图形。每个学生自己拼摆后,指定三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黑板前拼摆。

2、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思考这三种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是会算的。

3、教师展示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4、让学生讨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6、让学生自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同学一同拼摆,看能否拼出已学过的图形。

7、教师边说边演示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锐角三角形和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8、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9、教师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观察比较

推导公式

1、让学生在自己拼出的三组图形中分别标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启发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3、教师强调公式中“除以2”的由来,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通常用字母ɑ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表示三角形的高,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5、学生回答后,教师板演:

S=a×h÷2

或S=ah÷2

(四)学以致用

让学生找出前面展示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测量出数据,计算出一块红领巾的面积。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强调新知识中要注意的地方。

四、课后作业

练习题第

1、

4、

5、6题。

推荐第4篇: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12—2013学年度

第二学期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周桂林

新的一学期又悄悄来临,为了确保班务工作在新的学期有个新的变化,大的飞跃,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认识和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初步掌握和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单从本班学生学习习惯来说,我认为本班学生缺少模范带头的学生,学习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缺少创新意识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学习也只有老师讲了才听、才理解,老师不讲了,也不会主动的询问,自律性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学生们平时虽活泼好动,具有爱集体,爱劳动,团结友爱等特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上课不敢大胆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强,贪玩又粗心,再加上父母的娇生惯养,因此学生的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本学期我们应该加强班干部的管理力度,以班长为核心,以各组组长为首带领全班同学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开展一些活动帮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开展以“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让他们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二、班级工作奋斗目标

1、贯彻落实“五项工程”,力促本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一代新人。

2、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培养和安全的教育。

3、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专注积极,生活中整洁勤劳,充满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本期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教育,搞好学生纪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方法科学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个有力的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争创一个安全无事故的班集体。

5、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营养餐的供应,均衡膳食营养,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

6、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班队建设,狠抓落实班风建设。

(1)加强全班的德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树立公德意识,注意安全教育,多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在平时多鼓励他们去参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树立我为班级服务光荣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一种“人人爱班,人人管理”的现象,人人争做班级小主人。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并将行为规范的养成与创行规示范班级、行规示范学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

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在校园里不吃零食和饮料,人人节约零用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校门口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教室里要做到绿化、美化、艺术化;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对不起、您好、谢谢、没关系、老师好、同学们好”是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主题字汇。做到“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2)培养班干部。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示范作用,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竞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本学期改变以往让优生当值日班长,从同学当中选出几名调皮生,来担任值日班长,带领得好将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要求他们将部分方面工作情况向班长汇报,班长做好记录,存在的问题一起商量,可以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报告老师,由老师处理。每天班长向老师汇报当天班上发生的事情,并要求班干部要发挥模范作用,与老师一起把班级管理好。

(3)开展班会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以及班上存在的问题,并选择有意义的主题,开展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强化班集体观念。突出“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重点,引导少先队员做好三件事:一是寻找一个人,即从历史人物和熟悉的人身上寻找和发现民族精神;二是挖掘一件事,即从历史事件和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寻找和发现民族精神;三是做一件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事。如结合三月份文明礼貌月开展“学雷锋”、“我爱妈妈”等主题班对活动,引导教育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为长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奠定基础。

(二)抓好读书教育活动

(1)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开展捐书活动,为班级出一份力。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这一资源,让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并加强阅读指导由浅入深适时开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知识开发思维。

(三)做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

(1)教学中,要始终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过程上来,注意学生的层次,既要培养优生,又要考虑差生,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于补缺补漏,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2)尽力挖掘学生的课外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积极参赛,做到赛前有准备。

(四)做好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善于发现闪光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闪光点。作为班主任要了解他们,发掘他们心灵中的火花,给他们闪光的机会。如在课堂上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回答;做练习时,把较简单的题目留给学后进生做,使他们感受到“我也能回答”、“老师也重视我”。

(2)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在班级管理中,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多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一次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一次认真听讲、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知道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老师都注意到了,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自己,就会感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除了要恰当运用赞扬外也要恰当地进行批评。批评前要做到认真调查,搞清基本事实。批评时做到内容不失真实,语气不失委婉,切忌大发雷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3)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优生帮助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五)加强沟通,在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

(六)认真做好家访工作 ,力争取得家长的拉力配合。

2013-2-25 五.具体工作安排:

周次 主要内容

第一周 报名注册,打扫卫生,安全教育。

第二周 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制定班规。

第三周 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庆“三八” 第四周 开展年级教科书诵读比赛 第五周 三年级跳绳比赛 第六周 作业评选,年级数学竞赛 第七周 开展年级作文竞赛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第十九周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 进行“五五普法”教育 庆“五一”,迎接中考 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召开家长会

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开展学困生活动开展年级英语竞赛活动 开展文明礼仪活动

开展“优秀卫生监督员”评选活动 评选“优秀安全宣传员”活动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放暑假,各项安全教育

推荐第5篇: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2页的例

3、“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发展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课件)

103+63+99=

202+125+98=

75+34+25=

160-69-31= 通过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快乐尝试

1.(出示课件),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一共用了多少元钱呢?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师巡视,指名板演。)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1)、提问:一共有几种文具?一共用多少元? 出示算式:8.9+3.6+6.4+1.1

(2)、出示学生不同的做法,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那你们认为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快更好?

3、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的加法同样适用。出示课题: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4、“试一试”:填一填,并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律。(1)、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2)、教师小结,出示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三、闯关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并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4.2+1.69 =()+() 2.5+0.77+0.5=()+()+()

6.1+3.6+3.9+5.4=(

+

)+(+

(1)、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2)、教师小结。

第二关: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2.7+6.6+3.4 ()

5.08-0.8-4.2 ( ) 6.17+28+3.2 ()

6.02+4.5+0.98 ( ) 7.5-3.87+2.13 ( )

6.59+7.32-2.59 ( )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第三关: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54+2.75+( ) 7.58-2.66-( )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四、课堂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 0.37+1.79+0.63 6.25-1.36-5.64

五、课堂拾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4~135页例

1、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情境

(一): 幼儿园阿姨买来两瓶口香糖,准备给两位在一次活动中获奖的小朋友做奖品。可是被阿姨那淘气的儿子偷吃了其中一瓶中的3片。阿姨只好又去商店买来一瓶,一不小心放在了原来两瓶一块。阿姨想请你们帮忙,找出被吃了3片的那瓶。你们有哪些方法呢?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认真倾听并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你选择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

3、出示天平,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合理推断,筛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用天平称的方法。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5、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种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者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

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二): 有5包糖果,其中有1包不合格(质量稍轻一些).至少称几次

能保证找出这包糖果?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小组讨论要求:(1)、首先一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做法,

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听的不是很明白,等他说完以后再提出质疑,如果你和他意见相同

就不必重复发言.如果意见不同就可以再说出自己的想法.(2)、当组员说的过程中小组长要

认真做好记录,把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草稿纸上.

2、组长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要

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结合板书。平5(1

不平2()

5(1)2次

3、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包不合格的糖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像

老师一样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思考。好,下面这个问题就更难了!但是我相信你们

一定也能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三):现在有9瓶泡泡水,其中1瓶被换成了纯净水(质量稍重一些).

如果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瓶纯净水?

1、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草稿纸上。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结合板书。

平(

2、23次

9(、

2、

2、12()

不平2()

平3(

1、

1、1)

9(3 )

不平3(、1)

2次 2次

9(1)不平4(2()

9(、1)4次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分法,看看每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各分成了几份?每份是

多少?至少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纯净水?从而得出最优方案:把9瓶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

能够保证找出纯净水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4、提出问题:是否在其它的找次品问题中,选择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

次品而且所需次数最少呢?

(1)学生猜测。

(2)验证。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四):12只乒乓球中有一只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如果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把次品找到?

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交流结果,师结合板书。

12(

4、

4、4)3次12(

3、

3、

3、3)3次

12(

6、6)3次12(

5、

5、2)3次

12(

2、

2、8)4次12(

3、

3、6.)3次

12(

1、

1、

1、

1、

1、

1、

1、

1、

1、

1、

1、1)6次

(3)观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比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

证找出次品?

(4)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

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有15盒饼干,其中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

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你是怎么做的?

四、课堂总结,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谈谈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你又产生了那些疑问?

(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分才是最优方案呢? 这个问题留

待你们自己先去分析,再和你们自己的老师去共同探讨。)

3次

板书设计:

找次品

5(1

不平2()

5(1)2次

平(

2、23次

9(、

2、

2、12()

不平2()

平3(

1、

1、1)

9(3 )2次

不平3(、1)

9(1) 3次

不平4(2()

9(、1)4次

12(

4、

4、4)3次12(

3、

3、

3、3)3次

12(

6、6)3次12(

5、

5、2)3次

12(

2、

2、8)4次12(

3、

3、6.)3次

12(

1、

1、

1、

1、

1、

1、

1、

1、

1、

1、

1、1)6次 2次

最优方案:平均分成3份

推荐第7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

课题:循环小数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循环小数的特征,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循环小数的产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数据进行比较、分类、整理的过程,自主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内容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四、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等现代意识。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寻找商的规律,从而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如何计算小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研究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先请大家来看一张主题图师:这是什么场景?你对它有什么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有关警犬的信息

设计意图: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的信息,列式解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循环小数” (板贴课题:循环小数)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学生活动:学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生看书,并把书上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等现代意识。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活动:学生评议。

5、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6、巩固练习

全三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学生活动:学生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完成次题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对学生进行科技在不断飞速前进,现在要好好学习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自评 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有学生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

八、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00÷75= (米) 观察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怎么总是25?

九、教学反思

根据课改和教学新标准的规定,我们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的要求,该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没能及时抓住机会促使学生自我体验

在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播放一个具有循环情节的故事片,当时所有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个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并且有位学生还指出这个故事说不完,是因为情节循环。而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根本没预料到学生会一上来就说出“循环”这一词,只感觉学生能说出“不断重复”这样的现象,接着教师就在学生说出“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也叫“循环现象”,再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情况,学生发现有除不尽的情况,既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循环小数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中的体验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充分体验这一精神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为了节约时间我让四组学生分别计算这四题,这样一来时间是用得少了,可让学生体验的意图就流于形式了。因为每个学生只做了一题,不能充分体验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循环小数的含义,所以最终循环小数的含义是由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后由学生自己的经验所获得的。以上反思的问题,留下一次教学活动中改进。

推荐第8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使学生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教学关键: 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使知识建成网状结构 1.口答:(打开投影仪) (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有几种?哪三种? (2)解答这三种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准单位\"1\",弄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 (3)解答这三类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 2.(l)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女生10人,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10人,是男生人数的士,男生有多少人?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30人,比男生人数少言,男生有多 少人? 以上这两组题把分数应用题全部展示出来,教学时可先出示第(1)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口头列式并比较异同,生答师板书: 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率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而后出示第(2)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试做,再和第(1)题的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然后根据这三个基本关系式进行解答。

二、抓住结构特征,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1)某用户三月份用电100度,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100×1/10? ②100×(1-1/10)? ③100×(1-1/10+1)?

(2)某用户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00度,正好节约了1/10, ①100÷1/10?

②100÷1/10×(1-1/10)? ③100÷1/10×2-100?

(3)某用户四月份用电90度,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90÷(1-1/10)?

②90÷(1-1/10)×1/10______________? ③90÷(1-1/10)+90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口述,集体订正,比较异同) 2.根据补充的条件或问题列式计算:(发散思维,提高能力)(用幻灯逐题打出) __________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___________? (1)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是桔子的几倍? (3)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4)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5)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有多少吨? (6)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7)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8)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9)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0)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11)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12)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于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3)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了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有多少吨? (14)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15)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平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16)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7)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有多少吨? (18)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有多少吨? (19)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20)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以上各题采用先让学生试做,然后老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①先找出单位\"1\"的量 ②谁和单位\"1\"的量相比

③确定算法:a: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b: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④确定算法(或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发展题(用幻灯逐题打出) (1)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多2千米,还剩了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2)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少2千米,还剩下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教师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试做,估计有一部分同学会列出错误算式:(12-2)÷(l-3/5),此时,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应再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发现两题仅一字之差,列式却不同,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画图分析解答。

通过以上两小题的讲解,使学生在找准单位\"1\"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灵活掌握\"量率对应\"。

三、课堂小结,再次构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师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甲生答: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乙生答: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然后看谁跟单位\"1\"的量相比,它相当于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 丙生答:根据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确定算法。

丁生答:有些灵活题还要通过画图,找出\"量率对应\"再解答。

推荐第9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例

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20、0 3.交流例2 (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阅读第5题后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2.练习一第2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3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追问:正数和负数能写完吗?) 4.练习一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0刻度线以上表示零上温度,每格表示10摄氏度,半格表示5摄氏度,特别要注意表示零下温度时数的方向)。

五、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负数初步认识

+20(20)、-20、0、+8844.4、-155 像+20、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旋转》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掌握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利用课件演示旋转,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

3.了解由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旋转、平移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运用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 风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欣赏图片,初次感受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美丽的图案。)

提问;这些图案美不美,它们是怎样运动得来的? 生:很美丽,通过转动得来的。

师:咱们来看看它们的转动。(播放课件:依次出示4幅图旋转的过程。) 2.直观感知,观察交流

师:图片欣赏完了,那这些图片是怎样得来的。

生:通过转动得到的。(学生观察,然后与同位交流,指派学生代表发言。)

师:请学生观察这组图形的特点,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得到的?. 生:由一个基本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旋转的三要素。1.出示钟表:旋转指针,引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

(1)演示顺指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明确旋转的方向,并用手跟着旋转。 (2)教给学生判读旋转方向的方法。

师拨分针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2次,巩固旋转方向。 2.拨钟表分针:认识旋转的方向。

(1)教师拨钟表的分针:从数字12拨到数字1。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针从数字12转到数字1怎么旋转的? (2)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3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到位,教师可以提示:旋转的方向是什么?旋转的度数是多少?

学生汇报:顺时针旋转,旋转了90º。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分针的旋转过程: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º。 3.旋转小棒,引出旋转点。

(1)转小棒引出旋转点。

提出问题:谁能将这个小棒顺时针旋转90度学生在黑板的方格纸上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同样是顺时针旋转了90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能感悟原因所在:因为一个是A点不动,另一个是B点不动。 教师及时补充:哪一点不动,就是绕哪一点旋转,绕不同的点旋转,结果就不一样。

4. 总结图形旋转三要素,及时巩固练习。

(1)学生总结:描述图形旋转时要说清楚什么?

教师择机板书:图形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实践操作,旋转图形。 1.用直角三角形学具画图案。

过渡语:掌握了旋转图形三要素,你能在方格纸上利用一个三角形多次旋转后得到风车图案吗?

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这是什么图案?(风车)

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画出图案。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3)汇报小结,画出图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把它画出来。按图形的三要素来画。

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图3)

四、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今天学习了旋转,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五、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一)首位呼应,承前启后。

过渡语:仔细观察其它图案,哪些图形还可以用旋转的方法画出来? 学生分析这个图案是如何旋转得到的,

放手让学生独立想法设计完成,并通过交流,相一步巩固图形的旋转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5页)第6题:(考察教学目标

1、2的要求。

分析:该题的是用旋转的方法画图的练习。

解决办法:练习时,先让学生在脑海里进行构思,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建议:交流时,要说明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1.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5页)第7题:(考察教学目标3的要求。)

互学习,进

3.出示自主练习(教材第26页)第8题:(考察教学目标

2、4的要求。

分析:是欣赏与设计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包含了用对称、平移与旋转方法形成的各种图案。

建议:练习时,先让学生从多方面欣赏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图案。

4.小结:

(1)总结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在叙述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关键是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确定旋转点、分辨旋转的方向、判断旋转的角度。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时关键是做找准某条线段,做它的垂线段。 (2)表扬积极动脑的学生。

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第1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8、59页例

1、例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 ax=b , x÷a=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教学目标:

1、

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顾旧知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出示天平图)

师:我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两瓶同样重的墨水,天平的两边怎么样?

生: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

师:接下来“我说你答”你和我一起合作,让我们图上的天平保持平衡,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在天平的右边加3瓶墨水。 生:天平的左边也加3瓶墨水。 师:我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瓶墨水。 生:天平的右边也拿走一瓶墨水。 说的真好,换一幅图不知道行不行,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成6个排球。”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变成3个排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让天平保持平衡的方法这个游戏让我们想起些什么?(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物品,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再次复习了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个道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㈠(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 (异口同声说6)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怎样解方程呢?还是请天平来帮忙。(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方程的左边是X+3,方程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天平平衡? (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去掉3个,同时去掉两个行吗?

(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才能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那么这句话表现在里该怎么说?

出示: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相等。

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 师:方程的左边原来是X+3再减去3,方程的右边原来是9也减去3(板书:X+3-3

9-3)这个时候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板书:=)方程的左边是X+3再减去一个3,就只剩下X,(板书:X)方程的右边是9再减去3就是6。(板书:6)这个时候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所以X=6 (板书:=)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画个方框,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所以在过程前面要写上(板书:解:)

师:一起回顾解方程的过程,第一步:先写方程。第二布:写上解:

第三步: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第四步:求出X=?

看着解方程的过程自己心里琢磨琢磨。

师:刚才我们求出X+3=9这个方程的的解是X=6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4、巩固练习同学们会解方程了吗?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来帮忙,在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求女生有多少人?(学生自己试着列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种方程,但我们今天,只解决这个方程,X+----=------ 展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㈡、出示例2 师:这个方程都解对了吗?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不过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巨,大家有信心吗?(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3X=18)

师:那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请大家打开课本59页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例2的填空

讨论交流:

①、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的.。 师: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出X=?天平的左边有3个X,要想求出一个X,我们可以把3个X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那么天平的右边该怎么做?

师:把18个皮球也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所对应的。把这一过程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课件演示) 得出X=6它是不是方程解,请大家自己验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做法,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练习:  20+ x = 47 解

20+x○□=47○□

x =□

㈢、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提问:你学会解方程了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

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或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注意解方程的格式。

3、记得验算。

三、强化认知,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2、强化练习

四、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 5 x = 60

5x ○ □=60 ○ □

x =□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解方程》的设计思路

寿阳县东关小学

冯志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58页,和第59页的例1和例2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而让学生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第二部分,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先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方程,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本课的难点是根据是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来完成,①、结合天平理解方程,理解清方程的左边和方程的右边,把方程和以前的算式从根本上区别开来。②明确目的、寻找方法。先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未知数是几。再让学生思考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学生通过反复的说可以理解,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才能只剩下X.。然后我又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这样的一个等式,这其实等于是给了学生一根拐杖,使学生真正明白是在谁的基础上减去3。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根据天平平衡原理来解方程就不难理解了。在教学例2,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时,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我还在课件上想办法,让天平的两边真正体现两边同时除以3,,天平保持平衡,明确显示出,一个X就代表6个球。

③、规范书写,指导验算。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第12篇: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厢黄旗小学 高淑红

2010.11.1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3、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焦点、亮点部分理解课文,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

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焦点、亮点部分理解课文,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课前准备】

1、建议学生阅读介绍地震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教学理念与方法】

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以学生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注重读中想象,读中体验,突出表情朗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地球这位人类伟大的母亲,平日里是那么美丽,那么文静,那么和蔼可亲,可是她也有躁动的时候,她要是一躁动,那可不得了!一次小小的躁动,就可能给人类造成天大的灾难,顷刻间,一座城市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生灵变成了冤魂。这是什么恶魔,竟然能制造这样滔天的罪恶?

对!就是地震!(板书:地震)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堆废墟里,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板书:___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2、齐读课题。

3、读一读课题,看一看板书,想一想,我们在阅读课文时,要着重探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交流预习成果

导语: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拿出来让大家共享?

1、练习朗读:

导语:首先,让我们来听听朗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别人读的时候,我们怎么听?

轮流朗读、评价朗读、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2、交流感知:

导语: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的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你初步的理解。

⑴ 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 (2) 了不起——父亲,深沉的爱子心,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诚信;儿子,坚定的信念,博大的友爱,惊人的勇敢。

3、质疑问难。

三、精读课文

1、导语:

从交流的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态度都很好,自学的能力都不弱,学习的收获都不少。下边,我们来细读课文,以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请注意阅读的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找到最能感动你的句段,画出来,多读读,多想想我们提出的问题,多想想为什么那么感人,注意与同学合作解决难题。

2、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谁愿意先来汇报阅读感受?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是……

⑴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句的前半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部分的思考和感受。

挖的时间很长,三个整天两个整夜。

再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作者是怎样强调挖的时间长的。 把36小时分时段来写。

36个小时,三个整天两个整夜,就这样不停地挖,如果是一般的人,能做到吗?不能!绝对不能!要是一般的人,他一定要怎样?

要吃喝拉撒睡!

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挖?为什么能这样挖?

他曾经常常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在一起)这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

我们再来读读第一句的后半部分,这个部分中哪个词语值得我们深思?

再!

为什么要用个“再”?

许多人曾经劝阻过他,不过,都没有成功。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所以不再劝阻他。

你能联系上下文读书,很好!我们来读读人们劝阻他无果的句子。现在你也认为他精神失常了吗?

是!要不然,他不会这样疯狂地挖,也会像常人一样绝望地离开。

(板书:疯狂挖)

有不同的观点吗? 不是!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板书:爱子 责任 信念 坚毅)

第一句该怎样读才能把句子的思想情感读出来呢?前半部分要读得慢而有力,以突出时间的漫长和挖掘的顽强;后半部分要轻而缓慢,以表达人们的悲凄。请同学们先练一练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父亲的样子,再根据父亲的样子想象挖的情景,进一步感受父爱、精神、责任、信念和顽强。

他长时间疯狂地挖掘,已疲倦不堪,因而“双眼布满血丝”;他不顾生死地挖掘,曾多次被水泥块砸过、压过,被断钢条、玻璃片戳过、划过,因而“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语调要低沉而缓慢,这样才能形象地表现他的惨状。还是请同学们先练一练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还有哪些句段让我们感动?

⑵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我们还用读懂上一句的方法读懂这一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用心地想一想,感受感受。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有几层含义?

首先是他自己不害怕,这样才能鼓励大家不要害怕。

把第一句连起来读一读。

他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他之所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是因为他坚信只要我爸爸活着,也能救大家。

读第二句,再把两句连起来读,注意两句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个关心用心感受。

再读读,再感受感受。

他对父亲的话坚信不移。

让我们再来联系前后文想一想,阿曼达在废墟下至少呆了多长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他是怎么度过的,他靠的是什么力量?

至少38小时50分钟,耐心地等,鼓励大家,靠信任,靠勇敢。

(板书:耐心等 信任 勇敢)

这段话该怎样读?大家练一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还有让我们感动的句段吗?

⑶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谈谈你的感受。 先人后己。(板书:先人后己)

四、总结

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父亲疯狂地挖了36个多小时,终于救出了在废墟下耐心等待了近40个小时的儿子,在出废墟的关头,儿子竟能让同学先出去。父亲的爱子心、责任心、信念、精神和毅力,儿子的耐心、信任、勇敢和先人后己,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让我们再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总会在一起!

爱子 责任 信念 坚毅 信任 勇敢 先人后己

第13篇: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

Module 9 Feelings Unit 1 Are you feeling sad? Teaching Aims: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单词:feel ,sad, mi, angry, bored, tired, nothing,secret, tell, surprise,tired 2)掌握本课句型:Are you feeling sad/happy/bored/angry/tired?

Yes,I am./ No,I am not.

I feel sad/ bored/ angry / happy…

2、能力目标:

1) 会用本课的句子关心他人的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感情 Are you feeling „?/ I feel„.2) 理解本课的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的品质,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以及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Important points : 1.单词:sad、happy、bored、angry、tired 2.句子:Are you feeling sad/happy/bored/angry/tired?

Yes,I am./ No,I am not.

I feel sad/ bored/ angry / happy… Teaching Preparation:录音机,卡片,多媒体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Greeting T: Hello,everyone!

Ss: Hello, teacher!

T: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and we will study the leon together.Ok? Ss:Oke ! Step2:Warm up T: Ok.Now.Let’s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If you are happy…”and do the action follow me.Everybody stand up! Please flow me.If you are happy.Clap your hands.(动作) Clap your hands.If you are happy.Stamp your feet.(动作) Stamp your feet..If you are happy.Nod your head.(动作) Nod your head.(学生边说边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T: Ok!Everybody.I feel very happy now, are you feeling happy? Step3:Lead in:

1.T: Look here.What’s this? (出示课件,一个圆圈,让学生猜想是什么东西?) Ss:It’s an apple/egg/orange„

T: Ok, so many things.But you are wrong.(继续点课件,圆圈变成了笑脸。) T: Now.It’s a… Ss: It’s a face.

T : Yes, it’s a face, and it’s a„What face? (引导学生说出 “happy”)Yes.Happy.

I feel happy.(课件出示feel,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拼写。)

T:Do you play che at the weekend? S:No, we don’t.T:I can play che, I feel happy.(出示课件) (继续出示课件,出现一张悲伤的脸,教授新单词sad,加上动作 T: I say :“sad、sad.” You say:“I feel sad.” Ok? Ss: Ok.(继续以同样的方法教授angry、bored、tired在讲每个情绪单词时,运用I feel„„提前给孩子语音方面的影响。)

2.Game:对这5个单词进行巩固操练,把表情卡片戴在头上背对着学生,让学生猜我戴的是是哪个表情。(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猜对的第一个同学,奖励相应组贴图。)

T:Ok.Boys and girls.Now.Let’s play a game.Please gue.What’s feeling on my face? Sad? Happy? Bored? Angry? OK.You can ask me “Are you feeling …” and gue.Let’s go! Ss:Are you feeling happy? T:

No, I’m not.(学生猜出正确的单词我就转过头来把表情展示给大家并引导学生说出happy,happy, I feel happy) 1)(猜出所有的单词之后,课件展示出这5个单词和对应的表情。教师边拍手,边说单词,学生说:“I feel„ 引导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T: I say :“sad、sad.” You say:“I feel sad.” Ok? Ss: Ok.2)(全班齐读所有的表情。)

T: Ok, now you do it by yourself.The whole cla.Sad、sad .one two go. Step4: Learn new sentences T: Please listen carefully.I fell happy.Are you feeling happy? S1: (引导学生回答)Yes, I am.T: Today, I lost my bag, so I feel sad.Are you feeling sad? S1: (引导学生回答)No, I am not.(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回答问题,从而学习如何回答,让学生教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强调本课的重点句型。)

T:Good! Are you feeling „? What does it mean? Who can translate? S:你觉得„„吗?

T:Well done!(板书句型:Are you feeling sad/happy/bored/angry/tired?

Yes,I am./ No,I am not.以及中文意思。) T: Now.Please read after me.(夸张的表情加动作。) Ss:„„

分组操练:给出调查表,让学生分组作调查并编对话,一组学生提问:Are you feeling „?(要求加上表情和动作)一组学生回答:Yes,I am./ No,I am not.然后两组交换再操练一次。

T:Group one ask.And another Group answer.Then change.Ok? Ss: Ok.

Practice(学生间进行小调查,用上Are you feeling „?提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交际目的。

Name Feeling (”Are you feeling…?”) sad

happy

angry

tired

bored

Step 5: New leon 1.听录音,整体感悟课文 【设计意图】:整体输入阅读材料,给学生一个整体感悟材料的时间。 2.再听录音,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和生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然后采取“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解答、教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再听录音,设置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a.Is Lingling feeling sad/bored/angry? b.Does Lingling mi China?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提高听的有效性。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精读课文,体味细节,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其进行完整回答或以关键词回答。

4.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课文,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读课文。【设计意图】:朗读课文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一个有效途径。

5.Show a chant.(课件展现) Happy, happy I feel happy.Happy, happy, are you feeling happy? Yes, I am.Yes, I am.Sad, sad, I feel sad.Sad, sad, are you feeling sad? No, I’m not.No, I’m not.Tired, tired I feel tired.Tired, tired, are you feeling tired? Yes, I am.Yes, I am.Bored, bored I feel bored.Bored, bored, are you feeling bored? No, I’m not.No, I’m not.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转换韵律诗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句型“Are you feeling…”

Step 7:Homework:

Complete the table by asking their feelings of your mother , father and your friends.Name

Feeling (”Are you feeling…?”) sad

happy

angry

tired

bored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第14篇: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

1)【教学设计】

解方程(1)

教学内容: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 X =36+17 23÷a>43 X +84 3 X +4y=8 48÷a=9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 +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 +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 X右边剩下6个球, X =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练习。

1、出示课件:第59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中的第一个图:列方程解答并验算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1)课件出示:x-2=15 小组讨论完成

(2)投影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作业:

第15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一)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1.课件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2.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例1的主题图),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3.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3=)

2.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一)感知算理

1.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计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用加法进行计算;改写为复名数进行计算;化“元”为“角”进行计算等。

(二)重点分析、研讨化“元”为“角”算法的算理

1.组织全班学生对上述多种不同解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和充分肯定。2.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师:上述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

(2)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

(3)教师边小结边适时板书(或PPT课件动态呈现)如下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巩固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演板。

(2)重点评价“把4.6元看作46角”进行计算的方法。 2.第2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关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具体的钱数6.4元×7=44.8元,再与40元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方法二:直接通过估算解决,一个燕子风筝的价格是6.4元,超过了6元,买7个就超过了42元,所以40元不够。 (3)拓展:50元够吗?

三、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一)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5.学生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适时板演(或PP课件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因数0.72转化成整数?乘得的积应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

(二)将乘得的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乘得的积“3.60”,提问:3.60是最简小数吗?(不是!)提醒学生,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三)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3.5×

3、0.72×5的计算过程。

2.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又做什么?”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若积的末尾有“0”,末尾的“0”可以去掉。)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一)专项练习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第3页“做一做”第1题)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末尾的0不能去掉。

2.确定积的小数点。(第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二)计算练习(第3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2.组织学生交流,着重交流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两道小数乘法计算题(2.3×12和3.13×53)是怎样计算的。

(三)趣味练习(智慧岛) 1.小狗登城堡。 2.小金鱼戏水。 3.小蜜蜂采蜜。

(四)应用练习1.练习一第3题。

(1)引导学生正确用合适的方法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如:用步测的方法估计,知道自己的步长约为0.6 m,从自己家到学校约走多少步,用步长0.6 m乘走的步数,就得到自己家到学校的大致路程。

(2)通过计算自己每天、每周上学要走的路程,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一千米有多长的具体的感受。

2.练习一第4题。

(1)第4题是根据第一列的积,写出其他各列的积。

(2)本题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逐列写出积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并打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六、课外作业 1.练习一第

1、5题。

2.练习一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课本进行的计算活动,应让学生先自己去了解五门学科课本的单价,然后再计算、填空。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页例

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教材上安排了计算方法的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设计意图:“乘得的积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让学生用刚刚总结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例4的计算,意图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化解冲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为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操作依据,避免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发生错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0.48=(

)×(

=(

)×(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基本计算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基本应用感受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积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

3、

4、5题。

第16篇:五年级数学下 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重点: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循环小数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6分钟)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除法的知识,而且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学的比较认真,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地整理和复习。

师生互动。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循环小数、解决问题。

二、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1、计算教材第42页第1题。说一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关键是什么?

课件出示:(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3)除到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

2、谁能说说商有哪几种类型? (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2)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

(3)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添1继续除。

3、回忆计算小数除法的关键;(课件出示) 把除数是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4、教学教材第42页第2题。

课件出示第2题,先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中国银行会牌价表) (1)自主解决第一个问题:

100÷6.34≈15.77(美元)

(2)追问:上是一个什么数?你还知道无限小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列式解答汇报:商是一个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3)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取得近似值?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4)尝试解决第2个问题.先讨论解题思路,在尝试解决。教师提示:都换成人民币在比较。 学生:先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再解答:香港:500×0.82=410(元)日本:5500×0.08=440(元)香港标价低。

(5)尝试解决第3个问题。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取得近似值? 学生独立做题,在集体汇报:100÷6.34≈15.77(美元) 15.77÷2.8≈5(个)用“去尾法”取近似值。

(6)说一说在解决问题时,要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

课件出示:在通常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去商的近似值。 (7)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互相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延伸(6分钟)

1、出示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尝试解决。

学生汇报:李大伯的时间为9.7+2=11.7(分钟),11.7÷1.5=7.8(分钟)。所以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7.8分钟。

四、课堂小结(2分钟)

这节课我们系统地整理了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整理和复习计算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近似值:“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循环小数:定义 循环节

第17篇: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编者导语: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巨人小学网编辑搜集整理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循环小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出示:2818 78.611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以上就是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18篇:五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第十册第83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五、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青岛版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足球场,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 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 ,宽的比是1∶300 ,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准备:尺子、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教师准备:一幅孙楠同学的照片、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5、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5.5×8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5.5÷1/8000000

=5.5×8000000 =44000000厘米 =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创新特色

本节课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一是情境导入,由于第一次设计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设计一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学生们不知道平面图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而且要缩小相同的倍数,缺少这种经验和体验,出现了任意画的情况。因此,二度设计时我选择了生活原型——从照片引入,学生对这种生活常识应该说不陌生,为画平面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过程。传统教材和现在的教材都是利用方程来求实际距离。我任教过多年,每次总感觉是把这种方法硬塞给学生。其实如果学生深刻理解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完全可以用算术方法做。之后,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的实际距离与实际的路程是不一样的,由此理解了距离与路程的不同,比例尺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并且还想出了飞机走的是直线,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是我始料未及的。

教学后记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师简介

迟振凤,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砚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教务处副主任。多年从事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理想,坚持学习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勤于反思,善于积累。曾获市优质课、省优质课。《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等两篇论文在《烟台教育》上发表。曾参与《四年级数学基础训练》、《寒假作业》的编写。

第19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

P44-P45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感受其优越性。

3、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

4、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知识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好吗?(课件播放字歌曲。学生跟

着唱)

师:刚才我们唱的内容是什么?(英文字母歌)

师: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字母?(生答)

师:是呀,字母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广泛的应用。我家在新乐小

区E幢C单元。这里的E和C分别表示什么?(分别表示数字5和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第(3)小题。

三、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出加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学生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两种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 3)体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简明易记便于运用)

(4)在运算定律表中,用字母表示出其他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教学运算定律的简写。

(1)让学生自学发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

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

(2)判断下面的简写是否正确?

a÷b= ab ()2×3=2 3() ●●

ɑ×b ×c写作ɑbc()5 ×5写作55()

b×c写作bc()ɑ + b写作ɑb()

(3)让学生用简写的方式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

哪些能简写,哪些不能简写。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板演

(4)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四、知识链接——运算定律的运用

1、请说出下面的算式中,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

2.33×0.5×41.2×2.5﹢0.8×2.

5(0.4﹢0.8)×0.251.25 ×9.88×80

2、根据运算定律或性质,在

(1) 5χ+ 4χ = (

(2) (ɑ+46)+54= □ 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 + □ )χ □ +( □+ □ )

□×(□ × □)

□□+ □□ ● ●(3) (80y)× 125=(4) (χ+25) x× y =

五、拓展

认识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第20篇: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教师:孔维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485 ,身高接近1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