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8 08:38: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组 制作人:张桂艳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1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

2 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3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五、配餐作业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5

推荐第2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四中学 黄州院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2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第1课时,该课时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两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内容是全新的,且抽象,学生完全理解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将其列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先带领学生回忆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并让学生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对于神经元功能的教学,先通过播放“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刺激实验”视频,让学生对神经元功能有个感性的认识—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利用媒体动画,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神经元受刺激前后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2)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现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和材料的重要作用。

(3)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正当你悠闲地漫步在公园里时,突然前方有条蛇挡住了你的去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速逃避。教师肯定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问:为什能在短时间作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如图1,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图1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

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有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图2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得出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问题4: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并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学生观察回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过渡思考: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是以什么信号进行的?

3.层层设疑,逐步探究 3.1探究兴奋的传导形式

再一次演示实验如图2,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3.2探究兴奋的产生

展示膜内外连有示波器的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前后的波形图如图3。思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为什么出现-70mv的电位值?受到刺激后,波形图又为何发生改变?

图3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出现-70mv的电位值的原因:首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高,膜外Na高);其次: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K通透性大)。

要求学生完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4 +

+

+

图4 过渡思考:静息电位是膜内负,膜外正,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有将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P18然后多媒体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原因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要求学生完成兴奋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如图5

++

图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受刺激部位始终处于内正外负的状态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展开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归纳:一旦形成动作电位后,膜对K通透性增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继续完成恢复静息电位过程膜电位变化示意图如图6

+

+

图6 进一步设疑:恢复静息电位的部位与其受刺激前的状态完全相同吗?引导学生从膜电位和离子分布两个角度比较。小组讨论后得出:膜电位一样,但离子分布不同(简要介绍Na- K泵)

过渡思考:受刺激部位如何将兴奋传给相邻部位? 3.3探究兴奋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P18,完成兴奋与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图如图7,指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

+

图7 思考:这是兴奋由树突传导细胞体,再传导轴突,若刺激发生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如何传导?

图8 根据图8,师生进一步总结兴奋传导的特点。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展示图9,在示波器上,电位变化曲线将如何变化?

图9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提升学生构建曲线模型的能力,同时,通过图文之间的转换促使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让相关知识得以拓展和深化,达到训练学生推理、判断、概括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2)展示图10,判断:在A、B、C或BC、CD之间给予相同的刺激后,指针偏转方向。若是将电流表一极接在膜外,一极接在膜内,情况又如何?

图10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刺激前后膜内外电位情况的掌握,即兴奋时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则为内正外负。突破点是要分清电流表电极的连接位置和具体的刺激部位。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推荐第3篇: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

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②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2教学难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 教学用具

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引言: 我们知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这三大调节,先看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考与讨论(课本P16) 提出问题:

1.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是如何 经过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

3.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 器官同样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 实现的?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设问: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学生答:反射。 设问:什么是反射?

学生答: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

点拨:人的高级神经冲动是条件反射;低级神经冲动是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中枢(脊髓等),二者作用的中枢不同。

设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设问: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是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了兴奋,那么什么是兴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学生答: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在反射过程中兴奋通过反射弧来进行传递。

设问:构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细胞

点拨: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7思考与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尝试回答下列四个问题。

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答: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点拨:神经元细胞核所在的部位称为细胞体。突起一般包括长的突起和短的突起两种,长的突起长而少,称为轴突,短的突起短而多,呈树枝状,称为树突,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是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概括起跳反射和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学生答: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要求:在学生的图B和C中找出参与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神经元的个数,然后回答。 学生答:膝跳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由此可知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 点拨: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参与,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学生答: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例1】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D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题指导: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属于应激性。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设问:我们知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会产生兴奋,那么神经细胞的兴奋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个实验——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课件呈现:图(1)

设问:蛙的坐骨神经表面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课件呈现:图(1)的箭头,箭头代表刺激神经。

设问: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电表上的指针有何变化? 课件呈现:依次出现图(1)图(2) 图(3)图(4) 设问:电表上的指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答:指针先往右偏,在往左偏,最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设问:请根据图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提示:物理学上已经定义了电流方向就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学生答:由图(2)可知:首先a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b流向a, 由图(3)可知:然后b点出现了负电位,电流从a流向b, 由图(4)可知:最后a与b点的电位由恢复到原来相等的状态。

设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兴奋是以什么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呢? 学生答: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先a点兴奋,电流从b点传到a点,然后b点兴奋,电流从a点传到b点,使电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最后恢复到原来状态。

强调:兴奋传导的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设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课件演示:静息电位的形成。

设问:为什么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而钠离子则低于细胞外液? 学生答:由于钠—钾泵的工作, 不断地把 Na+泵出细胞, K+泵入细胞。 设问: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这种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答:钾离子的通道开放, 钾离子从膜内进入膜外。

点评:当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即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的通道开放,可从浓度高的膜内向低浓度的膜外运动.当膜外正电荷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此时,膜外带正电,膜内由于钾离子的减少而带负电.这种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钾离子流向膜外形成静息电位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静息电位:钾离子的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协助扩散)→外正内负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形成。

设问: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学生答:刺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

点评: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即处于兴奋状态时,钠离子的通道会开放而钾离子的通道关闭,故钠离子可以从浓度高的膜外流向浓度底的膜内运动.当膜外的钠离子进入膜内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阻止钠离子继续向膜内运动.此时,膜外由于钠离子的减少表现为负电位,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这种外负内正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钠离子大量流向膜内的过程,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副板书:动作电位:适宜的刺激→钠离子通开放→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散)→外负内正。

课件演示:动作电位的传导。

板书:如上图

画图:在膜内和膜外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均会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出现必然导致电荷的移动,而电荷的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膜内外电流的方向。

学生画图(抽另一个学生到黑板板书来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各自画)。 答案见图2 点评:膜内电流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设问: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

学生答:局部电流将引起未兴奋区的离子通道开关情况发生变化。 点评:局部电流回路的作用使邻近的静息区膜电位上升而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又会按同样的方式影响与它邻近的区域产生局部电流回路,于是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设问: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学生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借助离子运输进行的,在离子运输的过程中形成局部电流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由兴奋的部位传导到未兴奋的部位。

点拨:兴奋区兴奋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钾泵的作用是把钠离子运出细胞外,把钾离子运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总结提升:课件呈兴奋传导的过程小结

【例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C)

解题指导: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即S点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推荐第4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2章,该章内容是第1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调节过程,第2章内容是必修3的重点和难点,而神经调节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第二课时,该课时包括“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三部分内容,其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是反射弧中“神经中枢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二“课改班”,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风气较浓,对“问题”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分析”且联想日常生活实际,达成理解“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往往受到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的目的。“人脑的高级功能”则通过学习小组在学生头部(强调示范学生自愿)大脑左半球头皮处圈出四个言语区的方法来把握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而学习与记忆功能则可让学习小组通过交流自己学习与记忆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记忆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了解各级神经中枢的主要功能;

(3)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

(4)了解言语区四个区域受损引起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2.能力目标

提高资料分析与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脑学习与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讨论。“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方面通过各级中枢示意图课件,让学生记住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排尿反射中不同神经中枢的关系。“人脑的高级功能”则通过学生表演以及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突出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教学难点:人脑的高级功能。

六、教学流程图

“问题”预习→“问题”讨论→“问题”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归纳应用。

七、教学准备

各级中枢示意图课件;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课件;各学习小组表演人;教师为各合作学习小组设置的本节课的“问题”卡片。

八、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

推荐第5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一轮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轮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内容,与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内容联系紧密,从神经系统的角度说明了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与后面的第2节和第4节共同构成生物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高一下学期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本节内容难度大,不排除有遗忘、混淆概念、条理不清及理解不透等问题。神经调节一向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难点,而且这部分内容微观抽象,特别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离子水平上的认知和突触内神经传递的兴奋或抑制的结果难以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结合图例解释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过程。

2).通过绘制突触结构图,说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应用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辨别传递方向,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性,明白兴奋剂等毒品的作用,认识毒品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

2).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表达交流,有所得,有学习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教学难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思路本着问题引导,全面复习;画图描述,难点分析的主线进行,把难以理解的过程通过图示和事例比喻简单化、形象化,并将讲练结合。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首先给出最新考纲要求和近几年本节在高考中出现的情况,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用高考题引出本节的复习内容。学生:三分钟完成导学案上内容。

教师:分析此题,第一空考察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此部分内容已经复习,直接给出答案,并对同学做的结过总结评价。分析第二空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引出本堂复习第一个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学生上台绘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 学生:完成模式图绘制并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教师:做出评价,引导思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学生:识图分析得出:(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教师:评价总结,并布置练习高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难度较大,主要核心多,所以选择从基础知识开始下手,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知识点。及时做练习题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评价总结并引导出本节课第二个复习重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完成突触结构与类型、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知识点填写。 教师:归纳总结,安排练习高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投影部分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归教材,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不同毒品的作用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突触传递过程的理解,进行情感教育,渗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想。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热图解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时做练习题巩固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神经冲动的传递和传导与神经元的结构和特点相适应,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结构和功能观。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三个热图解析。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自然状态时在人体内是否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③与④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判断依据是什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3)图乙中⑤的产生与哪类细胞器有关?图中⑥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如何?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核心概念的联系完成本节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六、板书设计: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性

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2.细胞间的传递:单向性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七、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练习册相关内容,整理纠错本。

八、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题: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设计者(郭清波)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法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言: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板书: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由几部分组成?如果缺少一部分这一活动能否完成?

板书: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过渡: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传导,是产生兴奋来传导的,那么什么是兴奋呢?

板书:

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P17“思考与讨论”,并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

1 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过渡: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兴奋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神经系统由许多个神经元组成,兴奋的传导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7—18 ,思考: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静息时和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情况如何?

1、静息时:外正内负

2、兴奋时:外负内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

5、传导方向:双向

总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及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多个神经元组成,兴奋的传导既包括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又包括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那么在神经元之间是否也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呢?我们下一节来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时:外正内负

2、兴奋时:外负内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5、传导方向:双向

教后反思:

推荐第7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五莲三中课时备课卡(2015年3月) 教师姓名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日期

3月日

课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体现三 维目标)

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点、难点 及突破 方法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课前预习学案活动大约时间:2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学生活动及时间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⑹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 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3.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

4.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5.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7.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提问: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讨论和思考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提纲: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教后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推荐第8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脊髓的组成;脊髓的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调节功能。第二课时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概述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3)应用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辨别传递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兴奋的传导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获取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传递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四、教学方法设计

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策略

1、回忆导入策略:通过回忆上节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生物课堂。

2、问题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3、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4、比较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突破难点。六、教学用具

教案、课本、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知识回顾: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形式

在学生眼前突然挥拳,看学生的反应

讲述:刚才同学对我给出的刺激做出了反射,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反射的过程事实上是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兴奋传导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发生在神经元之间,那么

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呢?

学生回答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PPt展示: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对我的挥拳做出反射

看图分析回答

引导学生回忆反射的过程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又叫神经冲动

正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探究活动:神经纤维上为什么会有电信号? 电信号又是怎样传导的?

2、观看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过程

3、阅读课文:P18图2-2以及P18的小字部分,讨论完成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画图:

4、学生画完图后,请学生来分析在神经纤维上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给与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发生怎么样的改变?在膜外,没有兴奋的部位和兴奋的部位电荷有没有不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膜内,没有兴奋和兴奋部位电荷有没有不同?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膜内外的电荷情况相同吗?请对比膜内外的电流方向!小结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边分析一边展示:

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电位,外正内负,电流表没有偏转。给与刺激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荷发生变化,变成外负内正,没有兴奋的部位依然是外正内负,膜外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了局部电流,电流表发生偏转,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刚好相反;由于电流的产生,电荷发生移动,兴奋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

小结:

5、进一步探究:如果刺激部位不是神经纤维的左边,而是箭头处,请问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将怎样传导呢?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双向的。

6、反馈练习:

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答案:B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分析图,提取有效信息

小组讨论并完成图

参与师生互动。

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

学生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分析能力。

利用动画让学生对兴奋传导有最初的形象认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小结

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6、课后研讨布置

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7、提问: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当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又是怎样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演示)认识突触小体、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等概念

8、介绍完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后,请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突触相关结构的填写:

然后一起核对

9、提出问题:如果在上一个神经元给与一个刺激,那产生的兴奋是如何从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

学生阅读课本P19,并讨论以下问题:

1.当A神经元有兴奋来时,突触前膜内什么结构受到刺激?

2.在突触间隙中传递的是什么信号?

3.任何一种神经递质都能引起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吗?

10、学生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上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1、提问:神经递质结合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否一直结合下去,如果一直结合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回答:神经递质最后会被分解,如果不被分解,下一个神经元则会持续兴奋或者抑制

12、提问:那么如果是B神经元兴奋,能不能通过突触后膜往突触前膜传递兴奋呢?

引导学生看书本P19内容,得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单向传递

13、反馈练习:

答案:A向B传递 B向A传递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神经元轴突→突触→乙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B.甲神经元树突→突触→乙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C.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

D.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A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答案:D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出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14、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传递

传导类型离体神经纤维上神经元之间方向形式结构基础速度信号

15、提问:神经递质在兴奋在神经元时间的传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于神经递质,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引导学生分析:神经递质的产生、分泌方式、分泌结构、受体、作用、去向、种类

课后探讨:吸食毒品会使人处于一种很兴奋的状态,请结合今天的知识,查找分析:

(1)、尝试分析局部麻醉药和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理;

(2)、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不吸毒时会精神萎靡;

(3)、不同的毒品有不同的作用,请查找不同毒品的作用机理,如摇头丸、海洛因、冰毒、K粉等。

学生分析

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并核对

阅读课本

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了解神经递质的去向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的

完成反馈练习

小结

学生讲解

课后研讨资料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质疑精神

阅读、提取信息能力和迁移能力

梳理知识,让知识更加系统化

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不同物质的具体作用机理是学生加深对突触传递的过程的理解

树立“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推荐第9篇:通过神经《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学设计[全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2)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现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和材料的重要作用。

(3)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北京时间5月28日晚,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在天津落幕。中国女排在决赛中直落三局完胜劲敌韩国,时隔4年重夺亚锦赛冠军,此次折桂也是中国队18次参加亚锦赛以来斩获的第13冠,连续复仇泰国和韩国,可喜可贺。同时提问:这样的优秀表现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身体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二).讲授新课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

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组成?

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如图1,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图1 学生回答: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长的树突或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

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兴奋:动物或人体内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问题4: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并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学生观察回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过渡思考: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是以什么信号进行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医生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检测脑部疾病啊?(脑电图检测)

说明神经兴奋的传导与什么有关?

如果让你来证明兴奋的传导与电有关,该怎么做呢?现在假如给你一块新鲜的肌肉上面连接有神经,你怎么用物理的方法证明兴奋的传递与电有关?

讲授: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尔瓦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后来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过程如下。

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提示)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要求学生分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追问:静止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接受刺激时会产生怎样变化?思考:膜内外电流方向?

师生共同总结:

(1)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这是因为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 刺激产生兴奋时

兴奋部位:外负内正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了动作电位,从而与相邻部位产生了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指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指向未兴奋部位(双向性)

(3) 传导与恢复

受刺激部位在兴奋后,原来兴奋的部位回到静息电位,(那么事情就结束了吗?没有!)

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而原来未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兴奋。不断传递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过渡思考:那么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神经元的呢?前面提到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该如何传递? 步骤一: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弄清楚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步骤二:问题引导:

学生观看图片“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回答突触的各组成成分来自神经元的哪部分:

1.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 2.递质发生效应后,去向如何? 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如何?

回答: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总结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三).作业设计 阅读科技短文,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科技短文《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剂,广泛用于农林业。若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残留量过多,进入机体后,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有机磷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问题:

(1) 神经系统中,有机磷农药影响的结构名称?(突触)

(2) 此结构中兴奋是以何种形式传递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有机磷中毒的现象是什么?(肌肉震颤不止还是不能收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6

推荐第10篇: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指的是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其核心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应用实例。教学的重点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就是指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就是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是以电信号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胞体,信号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就是指神经中枢分为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上的传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例题练习,其中关键是例题讲解要透彻。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兴奋的传递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传递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假如在你手指下放一根蜡烛,你会感觉到痛而收回手,这就是一种反射,引出这节课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问题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什么叫反射?

设计意图: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和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神经元? 问题2:反射弧包括?

问题3: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什么?

问题4:什么是兴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

例题1: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小腿会发生突然跳起的反应,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 ) A.痛觉感受器 B.触觉感受器

C.本体感受器 D.温觉感受器

变式练习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 射弧的( ) ①传人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例题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反射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有些反射活动只需要一个神经元就能完成

变式练习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C.感受器由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D.效应器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所组成

问题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怎么传导的?

设计意图 兴奋的传递包括了传递方式和电位变化及传递的特点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方式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流? 问题3:传递有什么特点?

例题3: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很快地发生一次电位变化( A ) A.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膜内外电位不变

变式练习3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 ) 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 B.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 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都没有电位差

问题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 由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最后一个小枝末端膨大叫做突触小体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突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单向的。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突触小体? 问题2: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例题4: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 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变式练习4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问题四:神经系统是怎样进行分级调节的?

设计意图 中枢神经包括低级和高级中枢,低级中枢首高级中枢的调控。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什么叫中枢神经系统?

例题5:调节体温、水平衡的中枢在

,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在

,排尿的初级中枢在

变式练习5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

A.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胸段

问题五: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设计意图: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以概念为基础的。 师生活动:(小问题串)

问题1:人脑有哪些高级功能?

问题2:大脑皮层收到损伤会出现哪些症状?

例题6: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B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变式练习6某人能看懂文字和会讲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目标检测】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水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2.有人在研究脊髓前角内的两相邻神经元时发现,在有乙酰胆碱阻断剂(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的情况下,刺激上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运动神经元没有兴奋产生;而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乙酰胆碱作用于

下一个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发现该神经元有兴奋产生。这证明( ) A.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 B.乙酰胆碱是这两个神经元的营养物质 C.乙酰胆碱是下一个神经元所产生的 D.乙酰胆碱是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

3.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4、图2—5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下列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____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2.可以通过课外探究与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1)探究局部麻醉药物的可能作用机理。

2)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上的传导速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小结】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配餐作业】

完成《练出高分》P45,1—6题

第11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位于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传递。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主要讲述反射和反射弧,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该节内容,教师应适当补充初中知识神经系统组成、神经元结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教材以插图形式讲述了神经元的结构以及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以插图形式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少花时间讲解,并通过提问及深化。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高考大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II)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II)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神经纤维上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体验探究过程,明确生物与物理之间的联系、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相关模式图及动画,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神经兴奋产生的结构基础和传导过程,认同唯物辩证的科学观,培养事实求是的精神。

2、体会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的重要性,激发探索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3、密切联系生活和自身生理特点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

按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注重概念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侧重学生的观察、对比、交流、合作、探究、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构建新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产生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

教学难点: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及其离子基础。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推进式与启发探究式相结合。

2、明确核心概念、突出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情境激趣】

课件展示:芭蕾舞舞蹈视频和P16问题探讨资料。提问:芭蕾舞演员身体各器官需要协调配合,是怎样实现的?足球运动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如何对信息做出反应?

学生视频探究和图片探究,畅所欲言。

(二)合作探究 落实新课

1、神经系统及神经元

课件展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简图和神经元结构图、神经纤维图。阅读教材P17上“思考与讨论”中的图片,思考:(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2)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分析人体神经系统简图和神经元结构图、神经纤维图。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课件展示:吃梅止渴、看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的图片,回忆初中知识:(1)什么是反射?(2)草履虫趋利避害和含羞草叶被触碰下垂属于反射吗?(3)反射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探究图片,回忆已学知识。学生回顾初中知识联系教材图片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课件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动画,思考:(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哪几个部分组成?(3)反射弧各部分功能是什么?(4)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5)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1)反射弧的五个完整结构。(2)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与完成反射之间的关系。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提问: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后,反应是怎样传到我们的神经中枢,又通过神经中枢如何调控最终完成反射活动的呢?

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电学知识思考、分析课件展示:教材P17图2-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和文字。

展示:P18图2-2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变化。

讲述: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课件展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flash

提问:

(1)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2)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4)电流方向如何呢?

(三)归纳总结 课堂反馈

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性。

【框架构建】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主要知识内容框架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传导的形式: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性

八、教学反思

1.本节重难点突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比较抽象,有了之前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做基础,学生可以把生物现象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高考大纲为设计背景,突出《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以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3.在教学中突出了核心概念教学:明确主要概念为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次要概念为兴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神经冲动。

4.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构建整个内容的知识体系,应该以框架概念图对整个知识内容进行联系,让学生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2篇: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推荐)

第二章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二,学习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三,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说明神 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四,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五,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六,教学环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教师提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 么,什么是反射呢?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教师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教师提问: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

2,学生观看图片并分析: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 1 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学生:回答: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 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教师提问:电流方向如何呢? 教师阐述: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 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教师阐述: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 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 (3)比较兴奋的传导

学生回答: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 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学生听讲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并总结: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2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 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 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学生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讨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作业:

第13篇: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聊城四中

张慧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侏儒症,巨人症的患者。这些疾病都是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可见人体健康与激素调节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激素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师呈现资料:促胰液素的发现

19世纪学术背景:在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比如对“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一问题19世纪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沃泰默的实验

法国学者沃泰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还进一步作了更为关键的实验,他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1)实验分析,你认为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的反应不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的。

(2)沃泰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所以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3)他为什么会这样解释?

受19世纪的学术界权威观点的束缚,墨守陈规,囿于定论,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轻易地失去了一个近在眼前的发现真理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了。

[过渡] 然而,受其启发,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却另辟蹊径发现了真理。 大胆的作出另一种假设。他们认为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1902年,剪下一段小肠,刮下粘膜,

实验结果:胰腺分泌胰液。结果和预期相吻合,

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促胰液素。并得出 实验结论: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化学调节的结果。 思考与讨论: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是哪些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遇呢?促胰液素的发现,带给你什么启迪?生:(„„)

师:对此,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颇有感慨。他们也曾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在重复了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后,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的说:“自然,人家是对的。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希望同学们也能开发、锤炼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成长为智慧型、创造型的人才。

二、激素调节的概念

师:自促胰液素被发现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种激素。

师设问过渡:你知道那些激素呢?

展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图片,认识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及相关功能。 那么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 [激素调节的实例]

我们就以血糖平衡的调节为例,进行探究。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要想知道血糖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首先需要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波动。这个正常值有这样几种表示方法:0.8~1.2g/L

问题探讨1: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问题探讨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

师概述过渡:当血糖含量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可以通过调节使之恢复正常。研究发现,其调节作用的主要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展示胰岛结构图,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哪些途径调节血糖。

师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究竟是怎样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节的呢?我们通过以下活动来进行探索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4人一组进行模拟活动。每小组自行分配甲乙丙丁角色。甲乙丙的任务课本已作了明确的要求,丁同学负责全程监督。活动方案一:建立吃饭后的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方案二:建立活动后的血糖调节模型。

生:分组活动,展示建立的模型。并根据活动讨论上述思考题。 (师组织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 分析与结论

(1)饭后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结果怎样?

(2)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结果怎样?

(3)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怎样调节血糖含量的。

师: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此外,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与神经调节也有关。师展示CAI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没有影响呢?

生: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它抑制了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

师讲述: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两个反馈调节的例子吗?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 [分析应用]

生: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1)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就会使组织细胞在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等生理活动发生障碍,而此时肝脏释放的和由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则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师:关于激素调节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探究到这。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第14篇: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XXX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简述促胰液素的发现史;

阐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能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通过课堂活动与实例分析,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的过程

2、激素调节的定义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个完整的认识。这一节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等内容,对于血糖调节,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糖类的种类、代谢等也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困难不是太大。同时,“激素”这一名词已经广为人知,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激素已被广泛使用在医药、美容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方面在造福人类,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激素也被一些人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激素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其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和批判滥用激素的行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假设你身后有一辆汽车飞驰而来,说时迟、那时快,你一跃而起,跳离 一米远,汽车与你擦肩而过,你发现自己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调节过程?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激素的调节》 展示本节聚焦,然后进入第一个内容——激素调节的发现 学生讲述: 在20世纪之前,“激素”还没有被提出,那激素调节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下面我们以胰液分泌的调节为例,来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

一、胰液分泌的调节

故事背景: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就会分泌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后消化食物。为什么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会迅速分泌胰液呢? 展示胃——小肠——胰腺图

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事实是否如此呢? 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 展示实验过程

1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3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教师提问:

1、分析实验过程,你认为假设成立吗? 比较与沃泰默的不同处

师生一起来看沃泰默得出的结论及分析:

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所以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他为什么会这样解释?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沃泰默不能从客观事实出发下结论的原因 。 [过渡]然而,受其启发,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却另辟蹊径发现了真理。展示斯他林和贝利斯图像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展示实验假设:

他们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作出另一种假设。认为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由学生展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 展示实验结果: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即: 胰液的分泌是化学物质调节的结果,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二、激素调节 列出资料一和二 资料一:

1905年,斯他林采纳了同事哈代的建议,创用了“hormone”(激素)一词,用来指促胰液素这类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特殊物质。因此,促胰液素就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资料二:

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机体中还存在一种通过化学物质的传递来调节远处相应器官活动的方式。即激素调节。

请结合促胰液素的相关知识及以上资料,给激素调节下个定义。

1、定义: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2、常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激素异常出现的症状

3、特点:

分析以下资料,归纳总结激素调节有何特点: 资料1:

从3t 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g的甲状腺激素; 30万头羊脑只能提取生长激素1g ;

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 ~14×10-5mg/mL。 微量 资料2: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含量还不到1微克。但如果该激素分泌稍微多一点,可使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成为巨人症的受害者;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高效 资料3: 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通过血液运输 资料4: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教师总结:

由资料得出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 于靶器官、靶细胞 课堂总结:

知识上

1、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激素调节的定义和特点,

3、了解常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能力上 要求大家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分析资料、设计实验和的能力; 情感上 要求大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处理课堂练习:

结课:以糖尿病的防御和治疗结课 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等并发症; 为什么会患糖尿病,该如何防预和治疗呢?

板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胰液分泌的调节

1、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是化学物质的调节

二、激素调节

1、概念:

2、常见腺体及激素

3、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第15篇: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

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第16篇: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课本七年级下学期第十二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方面“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知识点只需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而“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这一知识点,则只需“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既要符合课标基本要求,又要结合不同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现因材施教。由于我校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很好的兴趣,尤其对自身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充满好奇心,学生也基本具有很好的想象力,这有利于对本章节的学习。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及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初步了解大脑的运作、潜能和记忆。 2.能力目标:尝试解剖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自主获得对大脑功能的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通过脑功能探讨,提升自信品质和自我开发潜力的信心。

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与区分。 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参考书: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媒体与课前准备:PPT、柠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吗?(播放PPT第1页) 学生:有或没有。

老师:三国时期,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跟士兵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口水(由于条件反射),从而暂时缓解了士兵的口渴。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又充满兴趣有带有疑问。 老师:那么, “望梅”为什么可以“止渴”呢? 学生:因为梅很酸,听到就流口水,就可以止渴了。

老师:没错了,看来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把生物知识应用到历史典故去了。原来,“望梅”之可以“止渴”是因为我们知道梅子很酸,从而刺激到我们体内神经系统的神经调节,所以才会流口水的。那么我们人的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的呢?又是怎样调节的呢?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板书: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二. 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老师:同学们,刚刚老师观察到了这一场景:当上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就纷纷的走回到自己的座位,拿起书本准备上课。那么老师想问你们,你们是通过什么调节方式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呢? 学生:不知道。

老师:没关系,老师来告诉你们。大家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完成刚刚的一系列动作的。 学生:有些学生脸上充满了疑问:什么是神经调节?

老师:那么什么是神经调节呢?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1页,跟老师一起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板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脑、脊髓、脑神经、脊髓神经„„。

老师:好,看来同学们基本都知道了神经系统的组成。 知识点二: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同样,神经系统也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有个特别的名称,叫神经元。

老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那么神经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看课本71页,待会我叫同学上来完成PPT上的连线。(板书:

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播放下一页PPT)

老师:好了,现在有哪位同学自愿上来完成PPT上的任务?请举手。 学生:同学们都积极的举手。

老师:好,就叫***同学上来,其他人比较一下***同学跟你做的有什么不一样! 老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做对了没有? 学生:对和不对两种情况都有。

老师:咦!刚刚老师听见有些***同学说不对,那请你说说你的答案。 学生:***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师:现在大家看回书本71页,图12—2 神经元模式图,跟着老师一起说出正确答案。这端又大中间又有和核的结构我们称为胞体,它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在胞体的周围有很多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短的突起叫树突,树突有多个;长的突起叫轴突,轴突只有一个,轴突的末端则称为轴突末梢。看来,***同学是对的。(板书:

1、结构:胞体,树突,轴突,轴突末梢)

老师:知道了神经元的结构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学习神经元的功能。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这种生物电变化称为神经冲动,简称冲动。神经冲动可以由胞体经轴突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就好像家里用的电从电源经电线传导到电器上那样。因此,概括起来,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板书: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知识点三: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老师:同学们吃过柠檬吗? 学生:吃过。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柠檬(拿出柠檬),看到柠檬后同学们的口水是不是比没有见到柠檬之前要多? 学生:是。

老师:当我们的手碰到火,你有什么反应? 学生:会缩手。

老师:当眼睛进沙子时,是不是会不停地眨眼啊? 学生:是。

老师:手碰到火会缩回来、眼睛进沙子会不停眨眼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做出的反应,也就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请同学们在课本72页找出反射的概念,找出来了吗?什么是反射?

学生: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老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的看书。反射就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反应,要记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板书:

三、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老师:那反射需要什么结构才能完成呢? 学生:反射弧。

老师:嗯,完成某一反射的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那么这五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呢? 老师:感受器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那传入神经呢? 学生: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老师:恩,将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发出冲动,传出神经在将冲动传导到效应器,效应器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17篇:示范教案(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课时)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前半部分内容。 课件展示: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完成它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2.什么是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怎样的?

3.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过程。

4.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什么结构以什么方式传递?传递方向如何?

5.简述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

生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生2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生3 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刺激时,此处的膜电位发生倒置,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部位兴奋,如此传递。

生4 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传递方向是单向的,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 生5 前一个神经元兴奋,把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使其膜电位发生变化而发生兴奋。 师

大家掌握得不错。学到这里我们就能了解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是怎样产生的了。但是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除了简单的反射,还有很多精细的动作、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推进新课 (播放视频)

足球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员之间的配合,配合要靠信息的传递。 课件展示:

1.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是如何经过自身的处理,并迅速作出反应的?

3.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 生1 队员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暗号、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来传递信息。

生2 队员通过眼、耳获得的信息,先传到大脑,大脑进行分析后下达指令,使机体迅速作出反应。

生3 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首先要队员本身有着良好的素质,在赛场上机智沉着、经验丰富,还要队友配合默契,教练指导有方。

(这个讨论很开放,学生会提出多种不同的见解)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大家有一点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是这种复杂的活动是由人的整个神经系统来指挥完成的。那么,神经系统是怎样来调节行为的呢?

书: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放映幻灯片:人的神经系统示意图) 师

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脊椎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称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为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它们通过颅骨底部的枕骨大孔相连接,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放映幻灯片:人的各级中枢示意图)

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与教材叙述来描述脊髓、脑干、小脑、下丘脑和大脑的生理功能。

生1 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能对刺激产生非条件反射,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生2 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的生命活动。 生3 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能使运动协调。

生4 下丘脑中有体温、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

生5 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 师

这些神经中枢各有分工,那么,它们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吗?我们回到教材上来看看20页上关于“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的资料分析。 生1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师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生2 大脑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生3 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家还记得,在上节课上我们做的分辨盐水和糖水的实验中,有的同学在只尝了糖水的情况下就得出了另一杯水是盐水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这位学生分析推理的结果,这就体现了人脑的高级功能。

书: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放映幻灯片:大脑皮层不同的功能区分类图)

大脑皮层是脊椎动物调节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图中,表示出了大脑皮层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区,例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等。 (多媒体显示“探索大脑的奥秘”)

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使大脑皮质成为控制整个机体功能的最高级部位。除此以外,人的大脑还具有其他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思维、意识等生理机能,从而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材上着重介绍了两点:语言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

书:

1.语言功能

放映幻灯片:大脑皮层言语功能区分布图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语言中枢是大脑皮层上对语言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语言中枢的特定功能区,分为以下几部分: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那么其他区各自有些什么功能,若受损会有什么症状?

生1 H区能分析听到话语的意思,若受损,病人会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H区——听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所讲的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生2 V区能分析看到的文字图像,把它们形成脑中的逻辑语言。若它受损,病人会看到文字,但是在他们脑中,看到的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符号,怎么也看不懂。 师

V区——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生3 W区管理把心里想的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它受损,病人就不能随意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W区——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师

上述语言中枢开始时在两半球上都有基础,以后在一侧半球上逐渐发展起来,即为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优势半球的产生和劳动分不开。以右手劳动为主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侧大脑半球;以左手劳动为主的人,在左右两半球均可形成语言中枢。儿童时期如在大脑优势半球尚未建立时,左侧大脑半球受损伤,有可能在右侧大脑半球皮层区再建立其优势,而使语言机能得到恢复。

书:

2.学习和记忆

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在大家的认识中什么是学习?记忆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积极讨论)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请同学们阅读讨论教材上所展示的“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然后结合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谈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 (学生阅读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 师

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储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大量的、各方面的长期记忆结合起来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课件展示:

1.记忆力与神经细胞再生能力有关。

2.眼睛只看见平面,大脑合成为立体。

3.人的幽默感来自右脑。

4.多学科科学家联合证明人体确实存在第六感觉。

5.英国科学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妄想症”。

6.日本发现恐慌症是由大脑部分区域活动过度所致。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课堂小结

由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需要从分子、细胞、局部回路、全脑和行为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因此,揭示脑的奥秘是21世纪人类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我们来看看课后练习之后的资料“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同学们不能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为了考大学而学习。我们在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将视野从基础知识中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

板书设计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第2课时) 1.分工脊髓——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的生命活动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使运动协调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平衡,与生物节律有关 大脑——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功能 2.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调控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1.语言功能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H区——听性语言中枢 V区——视性语言中枢

W区——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2.学习和记忆

活动与探究

学生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人脑的功能和学习记忆方法的资料,开展一次关于学习与记忆的主题班会。

习题详解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一、基础题(课本P22)

1.解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中枢后,可以沿着上行传导束到达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但这些兴奋却不能传出去,所以效应器就接受不到刺激,肌肉就不能收缩。

答案:B 2.解析:“语无伦次”对应的是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走路不稳”对应的是维持身体平衡,使运动协调的小脑;“呼吸急促”对应的是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的生命活动的脑干。 答案:大脑、小脑和脑干

二、拓展题(课本P22)

1.解析: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b、c能测到电位变化。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所以d、e有电位变化而a没有。 答案:b、c、d、e 2.答案: 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18篇: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1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任丽卿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物理模型和图解式概念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四、教学过程

提供“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计算, 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 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3)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4)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投影示血糖浓度变化的坐标曲线图),这是为什么?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通过阅读和讨论明确血糖平衡的途径,引发血糖平衡如何调节的思考,为血糖平衡的调节创设情境。

学生思考,并进行分析和推测。 提出问题:机体通过调节和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从而维持了血糖的平衡。机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回顾初中所学的激素的概念。

根据材料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和交流。

概述:研究表明,血糖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定,都与激素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供材料(可用投影)和提出问题: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法国学者沃泰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1)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沃泰默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3)英国的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后则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沃泰默所做实验的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腺的分泌。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4)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描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5)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排除盐酸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那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排除?(此为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描述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感慨。

(6)上述促胰液素的发现,能给你以什么样的启迪? 概述中隐含了激素调节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材料阅读,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的观点。

回忆初中知识,学生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简要归纳并提出问题: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几种激素吗?这些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器官分泌的?有什么功能?

投影教材中图2-8,要求学生归纳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提出讨论题: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先讨论一下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对其产量是怎么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归纳: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需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要求车间加强对该产品的生产;反之,就要压缩产品的生产量,使市场上该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保持一定的平衡。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人体通过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一种反馈调节。

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入手,为类比分析提供基础。 思考回答问题。

一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活动的方式。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活动。 分组活动,小组内讨论与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在黑板上绘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分析交流讨论题。

人体中的激素是如何进行反馈调节的呢?我们来分析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血糖平衡的调节。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2)胰岛素对血糖含量有什么影响?

讲述:除了胰岛素外,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

投影胰岛,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让学生猜测一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作简要归纳。 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的呢?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请一组同学示范活动方法。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并根据活动讨论“分析与结论”中的思考题。

要求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并分析: (1)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饭后胰岛又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 (2)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产生的胰岛素过多时,又会怎么样呢?

(3)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为糖尿病病人设计的人工胰岛,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你觉得这种人工胰岛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00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1)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2)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3)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评课实录】

向老师: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比较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容嫌多,时间较紧,需要更加合理的安排。

王老师:在讲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时,应该放慢速度,可以让学生去分析该过程。老师简单的设问不如将图解交给学生,让其主动思考并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沈老师:板书“血糖调节的过程图解”书写不合适;此处由于老师自己讲得太多,语言会有点乱,应该多让学生说,训练学生的语言。

倪老师:语言表达比较流畅,内容条理性强,应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比如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趣味性较大,学生的学习气氛轻松,对于人体血糖的平衡的维持调节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从课堂回应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该知识点并且理解了激素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的模式,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的。综合各位评课老师的观点,我今后在课堂中应该有意识多让学生说话,减少自己的讲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高二生物组

任丽卿

第19篇:2 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简述促胰液素的发现史;。

(2)阐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 (3)分析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1.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通过课堂活动与实例分析,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促胰液素的发现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2)通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建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明确个人作用与集体力量的关系。

(3)通过对“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言: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有关。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神经调节,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思考与讨论(课本P32) 课件呈现: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比赛照片。

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km、历时2h以上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0.8~1.2g/L(80~120mg/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L。

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够跑多长时间? 学生答:48~72秒(大约维持1分钟)。

讨论:长跑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会导致血糖含量下降吗? 学生答:基本保持稳定。

点拨: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 这种补充就需要通过激素进行调节。

过渡:研究表明,血糖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定,都与激素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课件呈现:学术背景

在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 比如,对“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一问题,19世纪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探寻其他的调节方式,就意味着向权威观点的挑战,而这需要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接下来先看看沃泰默的实验。

1、沃泰默的实验 课件呈现:沃泰默的实验

设问:为什么要用稀盐酸??

学生答:模拟胃酸(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进入小肠刺激小肠的作用。

设问:实验过程中:①与②,①与③,②与③构成对照吗?各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①与②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直接原因。①与③对照说明小肠在稀盐酸的刺激下,即使没有小肠神经系统的参与,也会引起胰液的分泌。②与③不构成对照。

点拨: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科学原则。在此,②与③不能构成对照,因为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设问:面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沃泰默应该怎样解释他的实验结果?

学生答: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的反应可以不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 设问:沃泰默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学生答:不同意。

过渡:然而,受其启发,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却另辟蹊径发现真理。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课件呈现:先呈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肖像

然后呈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

设问:英国的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后则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沃泰默所做实验的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腺的分泌。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学生答:同意。

设问: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提示: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也可让学生描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 课件呈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

结果: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化学调节的结果

设问: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排除盐酸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那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排除?(此为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学生答:增添与沃泰默的第②组相同的实验作对照。

点拨: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实际上是把沃泰默的第三组实验进行了改进。使自己的假设更有说服力。

设问: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有何感慨?

学生答: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P24讨论

设问:哪些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会?激素的发现过程带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答: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 点拨:P24旁栏:“科学方法”的介绍。

设问:斯他林和贝利斯获得的科学发现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答:发现了促胰液素;发现了激素调节 。

过渡:自促胰液素被发现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种激素。现在“激素”这一名词已广为人知,被广泛用于化妆品、营养品中,有些还作为特殊药物治疗疾病。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激素调节?

学生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激素调节的概念

课件呈现: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设问:激素的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答:不同的激素化学组成不同,例如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类固醇。 点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

设问:教材P25 图2-8例举了人体几大内分泌腺? 学生答:八大(男性和女性各七大,因为睾丸和卵巢分别为男性和女性独有)。 设问:初中的时候我们了解了有关人体分泌腺有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个种,二者有何区别?

学生答: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点拨: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外分泌腺有导管,其的分泌物通过导管进入外界环境。

过渡:那么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先来了解相关腺体的功能。 设问:对照教材P20的图2-5以及P25图2-8,分析下丘脑有何功能?

学生答:既是调节体温和水平衡的神经中枢,又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内分泌腺。

点拨:下丘脑也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设问:胰腺有何功能?

学生答: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设问:我们好像刚才学过,胰腺分泌的是胰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提示:请大家翻到教材P26图2-10。

学生答:可能能分泌三种物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消化液胰液

点拨: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例1】下列各组腺体分泌的物质,均能够直接排放到血浆中的是( B )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解题指导:唾液腺和肠腺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分别进入口腔和小肠中,故A错误;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这几种激素都直接排放到血浆中,故B正确;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排放到外界环境中,故C错误;胃腺分泌胃液,肝脏能分泌胆汁,都进入消化道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分泌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巩固检测:见课件

总结提升:课件依次呈现激素调节的发现及其相关激素内容的小结。

第20篇:《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关注神经系统的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

、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自学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电脑幻灯片。

教学步骤

通过电脑幻灯片出示一幅足球的动画。请有经验的同学说说踢足球时身体都会有那些反应,然后出示第二幅图片请同学们说出这些活动和反应是由谁来统一指挥的呢?[:学科网]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两个小问题,观看图4-8神经系统的组成,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各组各派一名代表说出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认为脑和脑神经是一组,脊髓和脊神经是一组或认为脑和脊髓是一组,脑神经和脊神经是一组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说的是否正取(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根据神经系统的组成完成老师设计的第三个小问题,设计一个简明的表格或表解,分类记录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生: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

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

二、神经元的结构

师:神经系统的组成我们都知道了那么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

生:神经细胞。

师:对,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请同学们

生:细胞核,细胞体,轴突,树突,轴突末梢,隋鞘。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准确。

三、神经元的功能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神经元有什么功能呢?(示动画),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以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神经元是怎样传导兴奋的。

生;神经元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

师:请同学们自学实际用的内容,然后请同学们举一些相关的例子。

生:紧张,激动,害怕。

师:我们共同看一下开眼界——神奇的神经细胞,它都有什么特点?

生:(1)长度最长

(2)寿命最长

(3)速度最快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二节信息的传递[

一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

2神经元的结构

3神经元的功能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