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4 08:35:5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古雷中学 杨耀宗

一、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

二、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2、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毛泽东的材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解词: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探究: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评古论今,赞颂当代英雄,议论精当,气雄万古。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推荐第2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带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学过古诗中描写雪景的诗句,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 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齐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订正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B、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C、引导学生练说,体会意境:

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

(学生可以写就雪景谈体会;也可以就历史人物谈体会;还可以就雪景与历史人物之间,谈对作者的体会。)

(五)、品读诗词,领悟诗词的语言美: (小组讨论、交流)

句式:“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

“我喜欢----------------(某一句或几句),因为这里使用了---------修辞,表达了-----------------。”

【例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例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六)配乐朗诵诗词;

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朗读优秀的学生代表进行朗读比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选》。

【结束语】: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进新时代。播放《走进新时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绘祖国大好河山

望--------(实)

想--------(虚) 下阕:评论历代帝王 ,抒豪情壮志

推荐第3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二首词。第二单元作品都是名家之作。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毛泽东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时柔美细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则通过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手法记录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独特的个人体验

《沁园春雪》是首写景抒以之作。制定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水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1、重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词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

2、难点:领悟景象外非凡。情与景,议与论,高度融合的风格和境界。

二、目标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读这首词,读出节奏,韵律

2、说出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出词中运用修辞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体会词的风格和境界。

三、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课型”教学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诗词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种朗读课型的要点是:

1、通过范读、诵读、巩固朗读知识

2、让学生反复诵读,训练朗读技能

3、让学生自己品读,讨论朗读体会

本词气势磅礴,首先听朗读蝶子,教师范读再由学生概括出语调,语速、节奏,侧重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朗读很熟悉,通过两年多的训练,学生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与技能,他们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需加强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于此,教师要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本词是名家的词作,更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充分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1课时 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下面具体说明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10分钟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欣赏《沁园春雪》图片导入

1、朗读课文(听配乐朗读)

2、介绍朗读知识

3、运用朗读知识,确定句子的语速,语调、重音等。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5分钟

1、根据以上知识,学生自由朗读

2、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一句,用 的语速, 的语调朗读 要重读 教师示范

第1句,用稍慢的语速浑厚的语调朗读,千里、万里要重读。

3、学生训练,教师点评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读体会 18分钟

1、朗读、理解词的内容 按句式说话、朗读

第 句,朗读时按 读出

第 4 句,朗朗时要舒缓、雄壮,读出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教师朗读) 学生训练,说话、朗读、教师点评

2、朗读,品评词的语言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认为 朗读时要 因为 教师示范:

我认为“顿”这个词朗读时要雄浑有力,因为它表明黄河迅速封冻,极为夸张地写出了严寒的威力。

学生训练

1我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朗读按突出“千里、万里” 因为它运用互文的修辞,描写天地之辽阔。 3课堂小结

《沁园春》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高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4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仿照本词写一首词.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欣赏《沁园春·雪》歌曲结束全文。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教法提示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真正的英雄人物呢?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让我们从《沁园春·雪》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三、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学生自读,两人互指优、缺点

五、理解课文(自学体会)

六、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4、“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5、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6、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7、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七、小结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五、作业:背诵上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指名概括上阕主要内容。

二、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三、诵读体会

四、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绿轨迹

推荐第5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沁园春·雪》

教材简解:

《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读”为主,注重联系本词的写作背景,抓住本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目标预设: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 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

重点: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 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难点: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紧扣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契机,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以“读”促“教”,以“读”带“教”,在反复的诵读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通过我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以我校的“六学”模式来强化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设计思路:

本课的流程设计是紧扣我校提出的校本教研中“六学”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互学—导法慧学—精炼促学—反思优学”精心设计而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名族,诗歌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滋润了一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他就是被称作诗人领袖的——毛泽东。让我们走近这位领袖领略他心中的壮丽雪景吧!

二.板书课题,介绍背景。

1.学生读题,教师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本文题目)。

2.背景介绍:1936年2月,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斗争。在陕北清涧县的一次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写下了这首 《沁园春·雪》

三.走进课文,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通过讨论,感受词中壮丽的雪景。 3.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体会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写法。 四.教师范读,自主探学。

1.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感情,体会壮丽的画面。 2.听读了课文,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教师明确:优点:何景? 何情?

不足:

(教师小结:自豪、赞美、热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3.同学们,听读了课文,你们发现课文上、下阕哪一阕是写雪景 的? 教师明确: 上阕——景

下阕—— 人(5位古代帝王,和风流人物。) 五.导法慧学,诵读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方法。教师领读“正确流利地朗读”。 1.正确流利的读要读准字音。

①读准字音。(齐读两遍,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惟余莽莽 顿时滔滔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外

②读出停顿。(要把古典诗词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就要读出停顿。我们可以通过拉长停顿的字音,来表现停顿。) 望/长城内外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只识/弯弓/射大雕。

③读出情感。

2.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3.师生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合作互学,明确主旨。

1.学生讨论,感受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词,要美美读,美美的品。

①北国风光,„„万里雪飘。 大笔勾勒 总写

②望长城内外,„„顿时滔滔。巧用领字:望(惜)

细描

内外+上下,写出北国疆域广大,辽阔就是一种壮美。

山舞银蛇,„„公试比高 (比喻表现高,暗写大风肆虐)

动静结合

③须晴日,„„分外妖娆。须,等到——想象的提示语。

合理想象

教师明确:上阕-通过总写细描、动静结合、合理想象,描绘出 祖国 河山的壮丽。你感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主席的什么感情?

(爱大好河山)。 2.师生共品,把握主旨。

古代帝王,战功显赫,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哪几个词语用 的妙:略-稍-只的程度)

古代帝王,风流人物,主席更称颂谁? 什么是“风流人物”? 谁是“风流人物”? 这个词语流露出主席的什么壮志?(板书:建功立业的壮志)

教师明确:下阕,毛主席用古代帝王反衬今天的风流人物,难怪蒋介石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最后三句呢?

(满怀豪情)(板书:抒壮志豪情) 六.教师小结,精炼促学。

1.毛主席的这首词,上阕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下阕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让我们豪情激荡地朗读一遍《沁园春 雪》吧!

2.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起立,可自由加上一些手势,便于表达主席的豪情壮志。

3.课堂练习。

从表达方式看,上阙以 _______为主,下阙以 ______ 为主。

这首词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过渡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借 _ 抒_ ,通过 _______,赞美了____ ,抒发了 __________ 。”的格式概括主旨。

八.课堂总结,反思优学。

1.完成课课练中相关练习。

2.结合本节课内容,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运用。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冰封

上阕: 总写:北国风光 实写

写景抒情 雪飘

望——长城 大河 山 原

分写:

雪后天晴 景色壮丽 虚写

下阕: 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惜——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 教学后记:

推荐第6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多媒体播放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多媒体播放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多媒体播放: 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四、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五、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六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推荐第7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技巧和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熟练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树立远大抱负的信念。

教学重点:

掌握词的内容,深刻体会作者通过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词的意境

2、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手段:课本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写作背景简介:

《沁园春

雪》写于1936年2月。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便写下了这首词。

学习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关于雪的诗词,有谁能给大家背诵展示几句呢?

诗词展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 “雪”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描写雪的诗句数不胜数,其中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获得了无数人的传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词。(板书课题)

二、新知讲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初步体会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全班同学齐读本词,感悟情感。

4、重点学习讲解 学习上阙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分哪几层? (2)前三句从什么角度写的雪景?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本词描写黄河情态和其他诗词有何不同?

(5)“须晴日”后三句哪个字是虚写?理解其意境。 学习下阕: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下阕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分哪几层? (2)前两句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惜”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评价了那几位历史英雄人物?

(4)“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代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怎样理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句话?“俱往矣”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参照本词,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仿写几句词

四、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五、课后训练

1、背诵默写本词

2、写一篇写雪景作文

推荐第8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推荐第9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词的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及伟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东方红》)【营造氛围】

一、激情评价,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正音。

【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支架理论”得到很好运用。】

2、读准节奏。师生共同划分诗歌节奏,全班齐读,把握节奏。

(有疑问的可与同桌或前后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讨论,并以“开火车”形式检查讨论结果)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常态。以“开火车”形式检查讨论结果充分体现教师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三、把握情感,以情促读

1.老师先给感情朗读支招

2.出示写作背景

【根据学情,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究文本】

3.欣赏课文朗读视频,并思考:词的上、下阙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情境,把握情感】

四、分析揣摩,指导诵读

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八字为指导方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赏析,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诵,力求让学生掌握一点吟诵的技巧。

(一)品读上阙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抒写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的?

2.思考:上阕如何分层描写北方雪景的?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3.如何诵读上阙?

通过自由读、个别试读、生生评价、教师点拨,形成踊跃朗读氛围,最终分角色感情诵读。

(二)品读下阙

1.请一位同学试读。

2.让试读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教师与学生就文本内容、朗读技巧等进行直接的交流、讨论。

3.学生挑战读。【让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

【诵读中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自由去读、评、议、悟,老师只是适时给予点拨、鼓励,同时根据上下阙内容、学习基础情况的变化,注意到引导方式的变化,以提高教学成效。】

(三)全体激情诵读

全体学生起立,化身为词作者,进入情境,同步播放课文视频,渲染气氛。

【教学中教师设计智慧情境会让课堂充满活力、更精彩】

五、悟出哲理

词中哪一句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抱负?

教师穿插介绍词作者与本词相关的作品。

【与相关材料的链接,一方面丰富了课堂内涵,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六、交流深化

请以“我认为,毛泽东词的魅力在于——”的句式,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角度来谈)

七、欣赏歌曲《沁园春·雪》,陶冶情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诵读毛泽东更多的诗词。

附板书:沁园春·雪

毛泽东

描写北方壮丽雪景评论历史人物

感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赞美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抱负: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

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根据七年级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现状,笔者首先精心确立了教学三维目标,并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笔者主要以以下几个理念为指导:1.通过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近古典诗词。2.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诵读知识、方法,品味内容,感悟词人伟大抱负,提升审美情趣。3.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永恒的主旋律。4.用激情燃烧激情,用智慧唤醒智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洋溢激情、智慧火花。1.课前播放歌曲《东方红》视频,学生喜闻乐见,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带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情境。2.导入语“有一首词一经发表就震撼文坛,传遍全中国„„”既饱含激情,又巧设悬念,学生为之一震,产生了积极学习的心理倾向。3.抓住七年级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将诵读三个层次要求,设计为让学生“闯三关”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激情。4.欣赏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亲历文本,游历北国,自然产生赞美、自豪之情。5.“以情促读→激情诵读(同步播放视频)”教学环节中,把对诗词内在感情的感悟,内化在朗读、品味之中,实现在读中悟情,在悟情中朗读,学生、词人、文本融为一体。6.“欣赏歌曲”,既让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更让学生从美好的歌声中,再次感染到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基础是文本。1.在读准字音教学时,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同学正音。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同时“支架理论”得到很好地运用。2.在读准节奏教学时,老师倡导有疑问的可与同桌或前后交流、讨论,同时老师深入学生之中讨论,并以“开火车”形式检查讨论结果。充分体现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常态。以“开火车”形式检查讨论结果充分体现教师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3、在“以情促读→激情诵读”深入文本的教学环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比较、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学生情绪饱满,收效甚佳。

三、体现古典诗词教学规律。1.牢牢抓住朗读这一教学抓手,披文入情,逐层深入地接触文本,研读品味文本。(1)学生范读课文。(2)三步朗读(①读准音;②有节奏感地朗读;③富有感情地朗读。)层层深入,符合认知、教学规律,也是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的必由步骤。(3)“以情促读→激情诵读”读悟结合,将朗读教学与文本内容的教学完美结合。2.巧妙设疑,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比如,欣赏课文朗读视频后,要求学生思考“词的上、下阙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此让学生积极感悟文本所反映的情感,同时又为下一步的朗读指导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又如,在悟读文本环节,提出“词中哪一句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抱负?”,既水到渠成,又让课堂放射出灵动的思维的光辉,情感的涌动、理性的思考让课堂摇曳多姿、高潮迭起。

推荐第10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

课时:二课时

授课者:王静

一. 教学设计:

中学生对课本中诗词的学习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因为以他们的知识积累程度,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之诗词往往是要求背诵的,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趣味索然。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对诗歌多些喜爱之情。

为此,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预习作业.一项是全班同学都必须做的,搜集一些有关这首词的资料,摘录在练笔本上.另一项是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酌情完成的: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可以画投影片、录音或演小品等等,同学们个个劲头十足,练笔本上人人都搜集到了不同的资料。能力强的同学更是个个发挥特长,作业完成得有声有色。

根据学生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我决定安排二课时讲完这首词,让同学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背会。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文永恒的主题。作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文句,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咱们班同学编排的小品。

(学生开始表演小品)

(地点:书画展览室

生甲和生乙上)

(多媒体展现“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

生甲:(拉着生乙,指着画)你看你看,这幅画多美啊!

生乙:是啊!这幅画叫什么呢?

生甲:这幅画叫《江山如此多娇》,它是以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主题的,画的一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画的另一边是云海茫茫中旭日东升,照耀大地,显得“江山如此多娇”。

生乙:哦,是这样啊!那毛主席为什么写《沁园春·雪》这首词呢?„„

(二人作沉思状,然后回座位,众生笑。另一学生饰毛泽东上)

生:当年(1936年2月),我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

涧县,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到了极其壮丽的“北国风光”,不由得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手叉腰,作抽烟状,吟诵《沁园春·雪》。众生笑,鼓掌)

刚才,我们一起目睹了毛主席的风采。这节课,学习他的词:《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三)听录音,并朗读

1、观看多媒体画面,聆听配乐朗读,提醒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请学生个人朗读,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3、教师范读,并通过课件出示朗读的重音及节奏。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4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的问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四)\"连环问\"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五)课堂小练笔: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六) 作业

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体会诗人豪放的词风,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行已经有些年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改的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节课,我以对新理念的理解实践教改,力图探索诗词教学的新路子。诗词教学,我大体上是按这样的步骤: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包括预习)——点拨引导 品味赏析——回味成诵。我认为这样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三个环节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只应该是起主导作用,老师的讲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多,点到为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积累、感悟。

一、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二、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第11篇: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导入: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呀,这样少。

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一、诵读诗歌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1、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明确: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师)

2、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过渡: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1 明确: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明确:停顿、重音,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5、(1)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2)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明确:千、万

为什么? 明确:“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3)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明确:封、飘。“\'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二、研读诗歌,体悟情境

6、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望。

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

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7、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8、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舞”、“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过渡: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

2 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9、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0、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1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 ,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12、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明确:惜„„射大雕

13、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大屏幕展示)

14、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15、由哪个字领起?(惜)“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明确: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含有惋惜之意。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16、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渡: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3 明确:毛泽东、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小结: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明确: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还提出“一国两

制”的伟大设想,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明确: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我们历尽阻难,2001年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后神

六、神七„„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板书: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4

第12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和把握重要的字词。

2.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感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课堂堂气氛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景法: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问题法: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词人啊。在毛主席戎马一生中可谓是坎坎坷坷,但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毛主席写了一首词把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搞得很不服气,气的快不行了,请了一些文人作词想盖过毛主席,据说2年过去了都没有写出来,大家想不想知道那首词啊?

2、词的讲解: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共114字。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牌后面可以有题目,也可以没有题目。这首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互辞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对句互文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齐读写作背景:

1935.10,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本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一次,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十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这时,蒋介石决心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欺骗人民,他装出和平姿态,以便突然猛扑过来,把中国推进内战血海之中。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为了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领导人民实现创建新中国的历史目标,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气魄,不计个人风险,身系天下安危,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长达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千古绝唱\"才得以与世人见面。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对话:

听老师把这首词朗诵一遍,请大家思考这首词分为几阕,每阕主要写了什么?注意一些易读错的字,理解一些重要字词的意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正音:

分外(fen )

沁园春(qin)

妖娆(rao)

稍逊(xun)

成吉思汗(han)

数风流(shu˅)

释词:

惟余:只 剩下

竞折腰:争着 躬着腰侍候。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红装素裹:红妆,原指妇女的艳妆,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妆,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形容:雨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骚:本指《诗经》里《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数风流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明确: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对话1:请大家齐读上阙,在脑海勾勒北国风光的线条,然后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对话2:对照勾勒的图画,请大家合作讨论几个问题?

1、你能用词中的原句来总体概括这幅画的景色吗?即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

2、你能用词中的原句把黑板上勾勒的简画具体地丰满起来吗?即找出具体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

3、黑板上是我们随着主席的视野看到的实景,如果让你猜当时主席心里想到了什么景色,你能在黑板的画上再添加一样东西吗?(太阳)那你能用上阙中的原句来描摹一下这种虚景吗?

明确:

1、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北国”即祖国北方,当时作者在陕北写的这首词。“千里冰封”写辽阔大地被坚冰封冻,这是静景;“万里雪飘”写万里长空雪花飞舞,这是动景。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这里“千里”“万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即“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

2、作者以\"望\"统领下面七句,都望到了什么? 静景: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

“惟余”:只剩下。“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万里雪飘”

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顿失”:顿时失去;“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而东,广袤千万里,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当时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抗日战争即将开始,写长城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 动景:

群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展开一幅奇伟的画面:盖着雪的山蜿蜒起伏,像银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象在奔驰。

这让我们想起上学期《社戏》“漆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化静为动,是静物动态的写法。这里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

1、视觉因素:原来山连绵起伏,高原上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诗人站在高处,看得很远,视线跟着山势和丘陵的高低起伏走,因而感到这些静止的东西都变活了。

2、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当时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这也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在下雪天,天上密布着密密的云,远远望去,山和天相接,丘陵也和山相接,因而感到银蛇和蜡象都要跟天比哪个高了。这些描写里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比喻、对偶、拟人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加上一轮红日,“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有没有到晴天呢,可见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实到虚,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红装素裹:阳光和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更加娇艳动人。 即: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看”与“望”照应,用字富于变化。

由此可见,上阕由实到虚地描写了北国的壮丽雪景。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总结本堂课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对话2:背诵上阙。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概括上阕内容:物—江山。如果相应地用一个字概括下阕内容呢?我们齐读下阕。 明确:人—英雄。

对话3: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字概括。

(引) 竞: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历史上很多英雄竞相为祖国的壮丽河而倾倒 对话4: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

对话5:这两句在全词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上阕 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

对话6: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找出与上阕“望”相对的一个动词“惜”。这个字统领第二层。意味非常丰富:

1、惜中含褒(陶渊明),以肯定历代英雄为前提: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刘彻: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张骞)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五代十四,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其孙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顺序可否颠倒?不能(历史时间顺序)

2、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有哪些不足呢?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也稍微差一些。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欲抑先扬,再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而忽视文治。“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评要严厉一些,说明作者批评成吉思汗与前四位的态度不同。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这后来者是谁呢?齐读下阕第三层。 “俱往矣”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论今 风流人物:只能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全词的主旨句。 对话:古今英雄相比,哪个更胜一筹?(风流人物)

对话:讨论:毛泽东曾说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对话: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下阕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总结: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特点:

1、写景、论论、抒情有机结合。

2、语言形象、精警、优美。动“封、飘、舞、驰”;形“莽莽、滔滔”;色“银、蜡、素、红”;“惜”有情味;副“惟、顿、略、稍”

3、比喻、借代(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对偶(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拟人、互文 附:板书

上阕:物—江山:北方雪景望分外妖娆(由实到虚)——描写 下阕:人—英雄:评颂英雄惜 风流人物—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收集写雪的诗句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对话2:大家喜欢雪景吗,用自己的感触把自己对雪景的美用文字描绘一下,字数和形式不限。

第13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严明华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词,意境非常壮阔,气势异常豪迈。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生对作者要有一定的了解,对词的知识也要做一点积累,因此,学生课前准备和教师的介绍都要注意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通过正确的诵读感受词的音韵节奏之美;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思想内涵,特别是要体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和精妙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在词流露的豪情壮志。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达成教学目标1,同时理解词的内容。 第二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2、3,并进行课堂检测。

六、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可用北方冬天的雪景图,配以本词的朗诵;

2、可介绍写作的背景。

二、有关词的常识积累: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吟咏感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三、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四、朗诵课文:

1、教师范读或录音播放,给学生直观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内互相促进。

3、学生集体诵读,教师指导(正字音、明节奏、出感情等)。

4、小组展示朗诵。

五、体会词的大意:

1、根据课下注释,学生独立理解词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六、分析词的内容:

1、分析词的上阕: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上阕那几句概括描写了我国北方雪景的总特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3)上阕哪几句是作者的想象,表达力怎样的思想情感?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4)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体会其妙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也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精美,富有表现力。等等。)

2、分析词的下阕: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2)作者写了我国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在作者眼里他们虽然是英雄人物,但是都缺少什么?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缺少文学才华,在作者看来,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文武兼备的人。)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呢?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即真正能够成为历史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文武双全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七、教师小结,学生再次朗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二、体会词的思想内涵和深厚情感:

1、思考并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

(1)从整个这首词看,你能体会到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通过历史英雄人物的议论和评价来表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对革命英雄的热情赞颂,传达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等等)

(2)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展示。

三、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传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四、体会词的精美的语言: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体会这些语言的精美之处。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 妖娆(

成吉思汗(

数(

)风流人物

2、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

(5)、略输文采

(6)、稍逊风骚

(7)、一代天骄

(8)、风流人物

3、填空: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4、问答

(1)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2)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4)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第14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授课人:盖建红

目标及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诗词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或言志,通过诗词,抒写自我情怀,表露人生志向,歌颂大好河山。今天,让我们走近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起欣赏这首曾经打动过许多人的诗词力作。(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目标,生齐读)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人的胸怀、思想情感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

三、解题(多媒体展示,学生自己掌握)

1、了解词的基本常识(看屏幕,指名学生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 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字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了解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不朽名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把握读音和停顿,并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读准下列字音

沁(qìn)今朝(zhāo)莽莽(mǎng) 分外妖娆( fèn 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稍逊风骚( xùn) 指导朗读 根据音频朗诵,指导学生的停顿,重音。 诵读比赛 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1、自由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节,熟读,准备诵读比赛 2.女生甲读 男生甲读 女生乙读 男生乙读 (读完后,相互评议)

3、齐读比赛 女生读上阕 男生读下阕

阶段小结(结合课件):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五、赏析《沁园春〃雪》

咬文嚼字—— 赏析诗词,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体会加点字的妙处(多媒体显示)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2、欲与天公试比高。.点拨

1、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2、拟人化,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活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请按照下面各题的题意填空:(多媒体显示)

1、诗人由积雪覆盖的群山和丘林,联想到( )。 2、诗人在大雪纷飞中,联想到天晴后 (

)的景象。 品读欣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1: 从雪入题,写了有关雪的哪些景物 ? 问题2: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问题3: 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 问题4: 最能表现中心的是哪一句? 点拨:“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再读课文:学生齐读,体会感情 六.总结全文 内容小结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2、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法小结 赏析诗歌的四个乐章(多媒体显示) 第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第二: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第四:品读欣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七、课堂练习(大屏幕出示画面,学生自由描绘)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说一段话。

八.课堂检测(看屏幕,做练习)

1、《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 )年2月,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

2、给加红字注音:成吉思汗(

3、解释加红的字:须晴日(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4、选词打“√”:山舞银蛇,原驰( 腊 蜡 )象。 江山如此多( 娇 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全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试分析一下

九、拓展积累 积累背诵屏幕上写雪的诗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十.布置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运用所学的方法赏析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15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第一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3、补充讲解:“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并提问:“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3、通过阅读和教师提示,发现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虚实结合,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尝试掌握这种写作手法,锻炼思维,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第二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诵读上阕词,复习已学内容,进入下阕词的学习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3、结合教师的分析,谈论、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到一起,自然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总结全词,并告诉学生“诗、乐、画”一体的诗歌学习思路和我国“诗言志”的诗歌传统。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四、本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第16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

连堂2时。

第一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练习。

2、结合本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第17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七三班 赵明璐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学生自学 1.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这篇文章作者是:

四.先学后教

(一)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五.先学后教

(二)

指导分角色朗读

1.朗读录音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当堂检测

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 雪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

稍逊________

数风流人物

今朝_______

二 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弛蜡象

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弓

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

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四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五 背诵默写

1.本词主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习目标

——理解、积累重要词语

——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的主题 ——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凝炼贴切的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蕴 ——理解诗人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文章内容】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抓住“望、欲、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融情于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片用一个“引”字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第1课时 【重点解析】

例1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描写的了什么景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作用如何? 分析 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

解答 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象,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片,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结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2 分析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分析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写景、抒情之中也兼议论.而且水乳交融,不能截然分开。 解答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结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注意“服从文体、服从主旨、增强效果”的原则。 第2课时 【重点解析】

例1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分析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解答 下片中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涵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总结 采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

例2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分析 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解答此题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品味

解答 《沁园春·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总结 这首词用词准确、精练,而且形象鲜明,给人很深的印象。 课外延伸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两首《卜算子·咏梅》,分析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用梅花象征作者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品格,抒发了其请缨无路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从而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梅花则象征着一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第19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

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 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

1.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 作业 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 雪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稍逊________

数风流人物

今朝_______

二 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弛蜡象

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弓

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

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5.这首词,写景,______,大气 ______,旷达豪迈;

议论,______,______万古,风流豪壮。

四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五 背诵默写

1.本词主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分角色朗读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 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参考阅读资料

一 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

二 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三 柳亚子和“沁园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可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第20篇:《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教学目标

雪》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过程和方法:导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特点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及背景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1.速度诗词,清楚文字障碍。

2.听读,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一字领起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6.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7.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8.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读出豪迈的感情。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飘”动静结合,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 “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比喻兼对偶、互文、拟人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四、背诵比赛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