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5 08:36: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目标预设】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设计理念】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入新课。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比,又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地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在身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更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引入,引发了学生对美的思考,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分数或除法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通过同类量、不同类量间的比的教学,又认识到还可以用比来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适时引出比的意义,有层次的帮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值的意义等知识点,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从情境中引入比

1.谈话:每周一,在学校我们都将参加升旗仪式,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尊严和荣誉的象征。(电脑出示)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3幅有关我国国旗的图片。

提问:哪幅图片的形状看起来更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同样是国旗的图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方,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国旗的图片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l图。

启发:“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课件出示) 牛奶比果汁多一杯

果汁比牛奶少一杯相差关系(减法)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倍数关系(除法)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认识比(板书)。

【设计说明】从欣赏3幅国旗图片的角度为切入口,既引发了学生对美的思考,又让学生产生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会有什么关系?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题,能激趣引思。

二、在探索中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谈话:“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同时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3比2呢?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2呢? 引导比较: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小结:看来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示出谁与谁在比,不能颠倒位置。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果汁是牛奶的”,换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突出了老师的教。在教师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并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力求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 4.完成“试一试”。 (1)全班交流: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1:4呢?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再思考: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你知道900∶15表示什么吗?900∶20又表示什么?(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想一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引导:你能说出黑板上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设计说明】再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通过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让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弄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3∶5=()÷()=

①填写完整,并观察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引导交流完成表格。 名称 相互联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③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④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在哪里? ⑤介绍: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两个数的比有时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也可以写成,仍读作“2比3”。注意的写法,从上往下写,它仍表示一个比。

【设计说明】通过试一试这道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弄清了它们间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了较清晰的认知脉络。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比的另一种写法,显得比较自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加深对比的认识。

出示:“在刚刚进行的三跃中心小学学生象棋擂台赛中,红方开局就以3:0领先黑方。”这里的“∶”的后面怎么出现了0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得分,只要反映的双方比分的差,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设计说明】联系生活,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认知冲突,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加深了对比的认识。

三、在练习中应用比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

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比值是()。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这里的3∶4和4∶3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比,比值也是不一样的。

(2)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笔记本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比值是()。

指出:这一题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单价。 (3)11÷6=()∶()=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及时小结。

四、在生活中感受比 1.介绍你知道吗?

欣赏图片:如埃及金字塔、东方明珠塔、展开的蝴蝶等

课件介绍: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黄金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埃及金字塔的高与底的比值大约是0.618;东方明珠塔的上球体到塔尖的距离:它到地面的距离大约是0.618;蝴蝶身体长:双翅展开的长度大约是0.618。

2.释疑。国旗设计师在确定设计方案的时候也采用了第二种。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国旗的图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很接近0.618。)

【设计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比值的意义及求法,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共同分享?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推荐第2篇: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

预习单见纸质

学习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每人准备20根小棒。课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化简,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3、自学课本74页。

二、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

A、请帮笑笑分橘子给大小班。 B、怎样分合理呢?

C、淘气是怎么分的?笑笑又是怎么分的? D、你认为他们俩谁的方法合理?

E、最后两个同学又是怎么做的?你可以小组合作着做一做。 F、展示自学成果。

三、展示答疑。

1、展示自学成果。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问题自然生成)。

四、拓展延伸 某果园将一批苹果按5:3:6的质量比卖给甲、乙、丙三个水果店,甲店比乙店少买60千克,这批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五、反馈总结。

1、指名完成课本75页的试一试,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评议。

2、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这节课我首先学会了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学习时要学会多动脑子,发现特点,才能把问题做好。)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作业单见纸质 教学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体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在应用环节中,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土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因为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学生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推荐第3篇: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重要性。

2.会用多种方式化简比。

3.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的化简比,化简比的结果是最简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化简: 15/25 8/40 并说出依据。

2、80÷70 = 8÷7 对吗?为什么?

3、把比写成分数,把分数写成比。

8:24 6/42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读懂文字,猜测哪杯糖水更甜。

教师导入,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判断。

1.请同学写出第一杯蜂蜜水蜂蜜与水的比。

2.把这个比写成分数。

3.化简这个分数。

4.再把这个分数写成比。

40:360=40/360=1/9=1:9

5.师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化简比。(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除法,分数,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除法有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同学们能否推测出比的基本性质呢?(请同学思考,指名说)

6.(出示比的基本性质)我们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就可以直接把40:360进行化简。

40:360=(40÷ 40):(360 ÷40)=1:9

7.请同学化简2:18说出化简的过程。

8.根据同学所说出示化简过程。

师:化简比的结果都是1:9,请同学说说1:9的意义,说明什么?

(两杯蜂蜜水一样甜)

三.理解提升

(教师幻灯片出示4:6)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学生叙述过程,结果有什么要求。(适当提示)

四.自学加强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⑴.例题中有几种类型的化简比?哪几种?

⑵.不同类型的化简比运用了哪种方法?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⑶.化简比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

⑷.你认为化简比的结果与求比值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2.学生自学。

3.小组讨论。

4.组长汇报。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针对性练习。(略)

3.情趣练习(教材53页1题)

六.回顾整理

1.请同学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

2.对同学做积极评价。

推荐第4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下面给大家分享《比的化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比的化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能力目标: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在化简比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你能举个例子吗?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的化简)

4.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师:上课前很多同学一直问老师这两个杯子里面装的什么?其实这是老师课前调制好的蜂蜜水。你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师:是的,又不能喝,光凭眼睛看不好判断,那你们需要老师给你提供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数据信息:

蜂蜜水

号杯:3小杯12小杯

号杯:4小杯16小杯

师:根据这些信息,现在你有办法解决“哪杯蜂蜜水更甜”这个问题吗?

预设:生1:看看平均一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再进行比较。

生2:看看平均一小杯水用了多少小杯的蜂蜜,再进行比较。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蜂蜜与水之间的比,并板书:

1号杯:3:12

2号杯:4:16

师:联系前面学过的分数与比的关系,想一想,3:12和4:16这两个比能不能像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一样,也能化成最简比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并试一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方法,并说说这样做的依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号杯:3:12=3/12=1/4=1:4

2号杯:4:16=4/16=1/4=1:4

师:现在我们发现,两杯水中蜂蜜和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4,说明这两杯水是?(一样甜)

2.理解化简比。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分数与比的关系把3:12化成了1:4,把4:16也化成了1:4,这个过程就是比的化简(指着板书),谁能看着板书再把化简比的过程说一说?

师:从刚才的化简过程中,我们知道3:12=4:16,两杯水是一样甜的。笑笑也写了两组相等的比(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请你也试着写一组相等的比,并和同桌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写一写,并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结合学生汇报,课件演示每组相等的比中前项、后项是如何变化的,并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化简与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3.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能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强调“0除外”)

4.揭示“最简整数比”。

师:分数约分要注意什么?比的化简又要注意什么?

分数约分要约到最简分数,化简比也要化到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为止,这样的比就叫最简整数比。

5.化简比的方法

师: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你能化简下面的比吗?(课件出示)

化简下面的比:

24:42120:60

1)独立尝试。(指明两人板演)

交流:说说你的思路。(方法、根据)

2)小组活动:(课件出示)

化简下面的比:

0.7:0.82/5:1/4

思考:这两组比与前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3)归纳:怎样化简比?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都要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化简比:(带的为选做)

(要求:学习有些吃力的学生可只化简前三组比,程度一般的学生至少化简四组比,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全做。)

21:240.3:1.54/5:5/7

1:4/50.12:60.4:1/4

2.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1)、(2)两题,集体订正。

(2)小组讨论完成第(3)题,集体交流,明确:判断谁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就是看比值的大小。

四、全课总结

师: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50页51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前置小研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

2、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训练,巩固认识最简的整数比的练习,为本节课化简比做铺垫。)

汇报答案时强调最简单的整数比应具备的两个条件。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比的前项后项必须都是整数。

2、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以后我们写出的比应该都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二、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化简比。

三、新授:

1、拿出前置小研究分小组交流讨论

看课本第50—51页例1内容,尝试练习:

(1)15:10180;120

我发现:——————————————————————————。

我发现:——————————————————————————。

(3)2.1:3.60.75:2

我发现:——————————————————————————。

我发现:——————————————————————————。

(4)0.6:0.4:

我发现:——————————————————————————。

2、汇报展示(指名小组汇报)

(1)15:10=15180:120

生1: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生1:我发现: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点拨观察:第一组比,前项和后项为什么同时都除以5?

生2:我发现: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生3:化简小数比:2.1:3.6=(2.1×100):(3.6×100)

=21:36=(21÷3):36÷3)=7:12

0.75:2=(0.75×100):(2×100)=75:200

=(75÷25):(200÷25)=3:8

生3:我发现: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生4:我发现:化简一个小数和一个分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分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当分数能化简成有限小数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按小数比的方法进行化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孩子,同时也检查孩子的预习效果,最后小结方法,渗透最优化的数学思想)

3.老师带领学生对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梳理:

1.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4:化简一个小数和一个分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分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当分数能化简成有限小数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按小数比的方法进行化简。

四、巩固练习:

1、等比接龙:

2:3=20:30=4:6=200:300=()=()=()=()

100:50=40:20=()=()=()=()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所用时间比是(),工效比是()。

3、甲是乙的1.2倍,甲与乙的比是()。

4、甲是乙的1又1/4倍,甲与乙的比是()。

五: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测练习

1、判断题

(1)、比的前项乘5,后项除以,比值不变。()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3)、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是一致的。()

(4)、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这时盐和盐水的质量比是1:10.()

2、8:10==40÷()=()(填小数)

3、学校电脑小组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倍,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4、化简下列各比。

24:36 0.75:1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章《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什么是最简整数比?请举例说明。

(强调: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或比的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

二、导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和什么是最简整数比,今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化简比》。请同学们拿出前置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出示前置小研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

(一)、我的研究

1、把下列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1)15:10180:120(2):

(3)0.75:20.4:0.32(4):0.70.5:

2、请举出两个化成最简整数比的例子。

3、总结化成最简整数比的方法。

(二)、我的收获:

(三)、我的提醒: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四、学生汇报:

(一)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讨论的结果。

我们是超越三组,我是1号,第1题由我来汇报。

(1)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我汇报完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我有不同的方法:180:120=(180÷30):(120÷30)=6:4=3:2

我汇报完毕,请同学们补充、质疑或评价!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对,但第一种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比较简便。

我是超越三组的2号,第2题由我来汇报。

(2):=(×18):(×18)=3:4

提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我有不同的方法::=÷=×==3:4

谁能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其它学生补充)

我是超越三组的3号,第3题由我来汇报。

(3)0.75:2=(0.75×100):(2×100)=75:200=3:8

0.4:0.32=(0.4×100):(0.32×100)=40:32=5:4

提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谁能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其它学生补充)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同学们补充、质疑或评价!

(二)其它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化简比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

(2)你认为化简比的结果与求比值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比必须有前项和后项,是比的形式)。

(三)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整数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分数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先转化成整数比,再根据整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

小数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依照小数的位数同时乘10、100或1000先转化成整数比,再根据整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

四、拓展知识:介绍黄金比。

五、评测练习。

1、我来当小判官。

(1)16︰4的最简比是4。()

(2)5︰2.5的比值是2。()

(3)6︰0.3的最简比是20︰1。()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把下列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15:210.12:0.4:1:

(1)请四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四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我来解决。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六、布置作业:练习十一4、5题。

七、板书设计:

化简比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0.75:2=(0.75×100):(2×100)=75:200=3:8

0.4:0.32=(0.4×100):(0.32×100)=40:32=5:4

推荐第5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1,初步认识比

(一)复习导入(1)呈现例1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如果将果汁的杯数与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二、教学例2,理解比的意义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

2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板书)

三、认识比值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认识黄金比: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课前思考: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

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课前思考: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2、体育比赛中的2:0不是比,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推荐第6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49比的应用例2,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通过引导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的比4:5,可以把已运走的米数看作(

)份,剩下的就是这样的(

)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已经修的( ) ,已经修的是全长的( ) ,剩下的是全长的( ) 。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3请你解决小纠纷:王东和周星宇两人分别拿出2万元和4万元投资做生意,一年后两人的生意(除去所有开支)一共赚了12万元。到了分钱的时候,两人却发生了争执……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比的应用”。

2、出示ppt例1 。 (1)引导探究。

师拿出两杯糖水说:“我这儿两杯糖水,其中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3来调配的,另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4来调配的,要想喝比较甜的糖水,应选择哪一种配制方案?

师(学生回答完后):你想不想亲自到前面来验证一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尝一尝,看哪一杯甜一些。 师:你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这个杯子里究竟放了多少糖和水吗? (2)读题,审题,自主探究。 思考讨论:

a、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b、把总重量平均分成几份? c、糖和开水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以充足讨论的时间,然后再集体交流汇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2、出示ppt例2 (1)读题,审题,引导探究。

师:要想解决这一题,你该怎样入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探究学习,讨论。 (3)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学生独立解答。 (5)集体订正。

(6)检验:先看总数是不是500ml,再看浓缩液和水比是不是1:4。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出示ppt中的两题作业,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必做题: P50~51第1~5题。 2、选做题: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12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六一班人数35人,六二班人数39人,六三班人数47人。平均分配还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说该怎么办?

教学内容:北师大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公平合理,和谐相处的情感美德.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准备。

1.根据”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你能想到哪些分率?

2.幼儿园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 )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板书课题. 现在有一筐橘子,要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二.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图意. (2).提出问题:怎样分合理?

(大班小班人数不同,平均分不合理,按人数的比来分较合理.)

(3).人数比是几比几?

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4).反馈.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5).在这次分一分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无论怎样分,每次分的个数比都是3:2. 结果化简后都是3:2. 按3:2与平均分不一样.)

指出:平均分实际是按照1:1进行分配。

2.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1).试解 (2).反馈

方法一: 3 +2=5 140÷5=28(个) 大班:28×3=84(个)

小班:27×2=56 (个) 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再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方法二

3 +2=5

大班:140× =84(个) 小班:140× =56(个) 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再根据大小班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相同点:都要先求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3.课本56页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3,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问: 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巧克力占几分之几?奶占几分之几? 三.运用

1.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十月份销售小轿车,小客车,小货车数量的比是7:3:2,这三种车共销售了240辆.每种车各卖了多少辆?

2.一种饮料,果汁和水的质量比是3:7.现有12千克果汁,需加多少千克的水? 3.合唱团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女生比男生多10人,合唱团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平均分的问题,而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先根据已知的比得到每部分的份数及总份数。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 五.作业

1.课本56页第2和3题。

2.课本58页第6和7题。

比的应用(导学案)

执教:凌海辉

带着问题自学下列内容)

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筐橘子(数量未知)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们交流分的过程与结果。

果这筐橘子有140个,按3:2应该怎么分?你会几种方法?

针对自学问题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自学了,现在我们试着让同学来说说上述问题的见解,大家一起交流。

列表法(见PPT)

画图法(份数法 ) 分数法(见PPT) 练习)

了自己的见解,现通过练习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

)根,而后者(

)根。

小棒按1:1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

)根,而后者(

)根。

的药水,农药与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水?

拓展)

见PPT)

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0,两个数的比是7:9,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库存粮食110吨,乙仓库存粮食70吨,从甲仓库取出多少吨粮食放入乙仓库后,能使甲、乙两仓库存粮食吨数的比

作者:凌海辉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导学案

推荐第7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01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4(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教 学 设 计

篇2: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1、完成“练一练”的

1、

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

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师:图片b、c、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格子图,我们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

1、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三分之二。而ce不是。

2、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师:(小结)原来abd这三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你能按我们刚刚的发现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专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总价/数量]

二、认一认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比号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 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 27/19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9比27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各部分的名称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5/9 0。5:2。5 2/9:1/3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篇3:2014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_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案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单元教学安排: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

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数一数, 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 (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 (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 的宽几分之几? 3.议一议, 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生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6÷4=1.5,3÷2=1.5,12÷8=1.5 4÷6=2/3,3÷2=2/3,8÷12=2/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

生3:因为3÷6=1/2,2÷4=1/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1/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说得真好,我们找到了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

生4: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5: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8/3倍,8÷3=8/3(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

生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和宽的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 a的2倍,宽是它的1/2,这 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也不像。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也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1/2,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

生:不会像。

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

生:会像。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

(出示课件)鼠标点击长方形图下面的每一句话,每点击一次长方形变化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张长方形图片怎样变就像怎样变就不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同时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图形就会和原来的图形相像。

(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理解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图就比较像。使学生既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以后“化简比”的学习做了准备。)师:刚才大家都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的算式,这些算式都是用什么法计算来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的。

生:用除法。

师: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试试吧。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

(二)、实例2

1、(出示课本第67页第2的情境图)

师:这两道题在我们书上第67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并思考你是如何解决的。

2、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屏幕上把表格填完。

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把马拉松选手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他的速度20千米,把骑车人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15千米,再比较,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更快。 师:能用算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

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 生:也用除法。

二、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1、引出“比”的概念。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电脑出示概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边读概念边画线。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的比。

师: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8÷3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c的长与宽的比是8比3,40÷2可以说成是马拉松选手所跑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0比2,,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你还能用比来说吗? 生1:45÷3可以说成骑车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5比3。 生2:12÷8可以说成是长方形d的长与宽的比是12比8。

师:把你要说的比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介绍比的读写法和认识各部分名称

(1)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推荐第8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观察图片,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研究下图中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48页,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3)说一说:10∶15和15∶10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课件呈现表格)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马拉松选手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40∶2。)40∶2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骑车人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骑车人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45∶3)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40比2,45比15,以及例1中的10比15,15比10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和比值的区别: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值是一个数。

推荐第9篇: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圆和圆的周长、面积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巩固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的周长、面积的关系以及互化计算,通过系列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问题能力,并验算在复习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与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

公式的互化的应用。(平面图形的综合性以及讨论实用题) 教学方法:

以点带面

思与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入课题:期末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

二、感受新知

1、圆的基本特征:

①什么是圆(教师板示作图,认识→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②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有多少条?

2、认识圆半径、直径、周长、面积计算有关公式。

①d=(

)r

r=d/(

②c=(

)d

或 c=(

)r

③d=c/(

或 r=c/(

④s=(

)r

2三、系列训练(练与评)

㈠、当回法官判是非(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是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3、圆周率ス的值是3.14。

4、圆的直径为6cm,则半径为2cm。

5、圆的半径为5cm,则直径为5cm。

(二)走入知识宫,展示我的才华。

1、小灵固定一要竹竿的一端后,旋转竹竿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已知这根竹竿长5米,圆的周长(

)米,圆面积(

)平方米。

2、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4、如下图,在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三)辨别是非,不做马大哈。

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这个圆的周长也就扩大3倍。

2、圆的半径是2分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四)火眼金睛识图形。

先讲一讲,再计算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花圃的半径是3米,花圃的外面筑了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为了使一个底面外直径是30分米的圆柱形木桶更加结实,在它的外围打上三道铁条箍,每道铁条箍头处用了30.2米。打这些铁条箍需用多少长的铁条?

四、课堂感受

1、本节课你复习了什么知识?

2、请你谈谈在学习中感受(你最怕什么题、什么题一点儿也不怕?)

五、为了你的期末考出好的成绩,请你不要忘记老师给你的《小小快乐题》。

㈠、选择题

1、如图 有(

)条对称轴。

A:3条

B:2条

C:1条

2、周长相等,面积最小的是(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

3、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3倍,小圆半径与大圆半径的比值是(

)。

A:3

B:1/3

C:9

㈡、看图计算:(单位:厘米)

(三)用铁丝做成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17cm,如果这个正方形的周长重新围成一个圆,则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1-53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

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第11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内容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师:在除法中与分数中,我们学了两条非常重要的性质,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我知道在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揭示课题

师:分数可以约分,比可以化简。比应该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说一说:

生:(猜想略)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出示课题:“比的化简”

三.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 问题1:你认为哪杯水更甜?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生1:我把比化成分数的形式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师:他的说法大家同意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2: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40:360=40÷360=(40÷40)÷(360÷40)=1÷9=1:9 师:通过化简我们知道,淘气和笑笑两人调制的蜂蜜水一样甜。吧40:360化成1:9的这个过程叫比的化简。

大家能把刚才化简比的过程说一说吗? 问题2:什么叫最简整数比?

问题3: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明确: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约分时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

四、初步感知

师:关于化简比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呢?下面进行几道练习课件出示例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试练,练后小组交流,然后和例题对照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 问题2:

五、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作业

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第12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 =7:8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作业

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第13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内容: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上)P49—P50。

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1、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六(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4:3,根据这个比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得出哪些关系呢?”(课件出示题目)

2、同学们对于比的关系学的真不错!那么由下面的这个关系,你又可以得出哪些关系呢?(课件出示)

3、小结:你看,由两个数量之间的比得出了如此多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就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比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从刚才的练习来年看,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课件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1、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应该怎样分呢?

生1:平均分。

师板书,并追问:平均分是怎么分?

生1:就是每班分一半。

生2:一人一个

生3: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

师板书,并追问: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

生3:3:2。

追问:怎么分才是按3:2来分,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生3:也就是大班每次拿3个,小班每次拿2个,这样一直分,直到分完为止。

生4:我来补充,可以把总的橘子个数平均分成5份,大班拿3份,小班拿2份。

2、追问:还有其他分法吗?那么,在这么多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

生1:我觉得按比分比较合理,因为考虑到两个班人数不一样。

生2:我也赞成按比分,因为如果平均分的话,大班比小班人数多,就不公平了。 说明:刚才那两位同学分析得都对,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那怎样分比较合理呢?而按两班的人数比分比较合理。(同时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既然这样,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课件背景图不变,演示教师话语)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方法一:列式, 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3+2=5

140×3/5 = 84(个)

140×2/5 = 56 (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表示什么?

生: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 ,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 。

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

140÷(3+2)=28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生:因为前面说过,可以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然后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请举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2、小结:两种方法都可以,那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呢?说明理由。那两种方法具体各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 (结合总结课件出示)

2、师:非常棒,你们表现的都非常好。大家都没有被难到,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敢接受这个挑战吗?挑战一:一个三角形的度数的比是5:1:3.这个三角形三内角的分别是多少度?它是什么三角形?

挑战二: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

1、师: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2、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

挑战三:旅游节到了,甲、乙两人一起做一种工艺品,甲做了10个,乙做了15个,共获得180元的报酬,甲乙各分多少钱合理呢?

1、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再找出它们之间的比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以上练习的设计将新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层层深入,学生学习兴致更浓。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1、师:还想挑战吗?

(1)课件出示: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在40-50人之间,他们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他们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你能算出来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讲评。说清判断理由。

六、总结提高

师:从刚才的解题过程来看,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获吗?

生1:我觉得要好好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 生2:感觉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用到比的知识。

师: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14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习题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8∶4和2∶1这两个比。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 你是怎么想的?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习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14÷7)∶(21÷7)=2∶3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 ∶ =( ×18)∶( ×18)=3∶4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习

化简比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值 :求出商。 25∶100 4.2∶1.4

1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 1:4,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 ,读

4作四分之一。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

(一)化简比

(二)选择

(三)思考题

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五、课堂作业:

6∶10 0.3∶0.4 12∶21 2 0.25∶1 教学反思:化简比中小数与小数的比学生掌握的不够。

第15篇: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部分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在学习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索,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但这节课的课前准备必须是充分的,要求必须明确,这样的课前准备其实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活动在上课前就已热烈地展开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快乐大本营、夺标800、智力大冲浪啊?今天我们来玩一玩《开心四十分》,愿意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2、多媒体宣布比赛规则:

A、提问的一组如果其他小组回答正确,则答题的一组得两颗星,提问的一组得一颗星作为优秀设问奖。

B、如果被提问的那个同学回答不出,可以向本组同学求援,求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本组同学能正确答出,则加一颗星,如回答不出,则失去答题机会,由其他小组回答,答出则加一颗星。如果没人能够回答,则设问小组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并有创意,加一颗星为优秀设问奖,如果出题有误,则倒扣一颗星。

4、学生活动开始。

每组有发言人指名向其他组提问,依次轮流进行。

(教师充当调解员和记分员,并投影公布小组成绩,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在课前学生已经分小组充分地合作复习研讨的基础上,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使复习的内容在学生的答辩中明了、清晰,而且由于学生想难住对方,想出的问题一定是他们认为其他组不易答出的问题,或许本就是他们心中的疑惑之处,于是,在争论中也解决了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

5、学生提问结束:

(1)师述:好,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加星题,得星少的小组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哦!请听题:哪个小组能把刚才全班同学分组复习的四部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联系得好,再加两颗星。

(2)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

(3)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设计意图:复习课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加星”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示成果又让学生们能互补互学,达到最优化。】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基本练习,适时巩固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多媒体出示:

1、口答: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如果a:4= 0.2:7,那么a=(

3、选择:(题见教材P98第五题)

4、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5、开放题。

(1)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把一条长800千米的高速公路画在1:5000000的图纸上,应画多长呢?他进行了如下面的计算:

解:设图纸上应画X厘米。

800千米=800000厘米

X

————= ————

800000

5000000

X = 5000000 ÷800000

X =6.25

所以他认为应该画6.25厘米。请你判断这位工程技术人员解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改正后并写出正确解法。

(2)操场长28米,宽20米,把它画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选怎样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画好后的篮球场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巩固习题从最基本的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尽量从生活中寻找题源,选择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数学练习内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亲近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趣味生活题。

五一节快到了,同学们可能也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了,(出示地图)老师打算到北京去,现在请同学到地图上来找找看我应该从哪出发,然后量一量地图上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算出从我们这儿到北京大概有多少路程。

学生计算时,就要知道查看比例尺,告诉学生两种比例尺,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讲评时,出示学生多种解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小结:对,以后要到哪儿去旅游,到了甲地还想去乙地,只要有地图,可以用你的手指粗略估计一下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就可以根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估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了。同学们的心现在可能已经飞到了你们梦想的美丽的地方,好,我们现在下课!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第16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 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8。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2.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提问: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练习十一第1题。

(1)请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平均每人制作的模型数量。)

(2)提问:你还可以写出哪几个比?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多个量的比。)

五、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第17篇: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邹晓磊

一、情境引入 观察发现

将下列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形式,将下列分数形式写成除法算式 5÷6= 3÷8 5/8 11/13 a÷b=a/b(b≠0)

二、积极参与 探究感受

(一)比较关系

1、出示图1 导入:这里有几幅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对个图片的评价也很中肯,但只用眼睛去判断究竟是否准确呢?我们将这些图片移入相应的方格纸中,进一步研究一下他们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能解释为什么ABD一样?学生交流 长÷宽

2、出示图2 师:谁的速度快?怎样来求?(路程÷时间=速度) 学生完成表格,交流订正。

用公式归纳 路程÷时间=速度 40÷2=20

3、出示图3 师:哪个摊位上的苹果在便宜?怎样比?(比单价) 比单价 总价÷数量=单价 15÷3=5 学生完成表格,交流订正。

(二)认识比

师:在刚才的实例中,我们是用除法对两个数进行比较,其实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比(板书)

有关于比的知识,想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预习的收获。 进一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①各部分名称(相当于) ②比与比值定义 ③比的另一种形式 6/4 ④6:4的意义,长于宽的比试6:4 ⑤练习:除法算式改用比的方式表示,说各部分名称,意义。

5、比、分、除法间联系与区别 出示表格,通过填表掌握关系 字母表述:a÷b=a/b(b≠0)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用比来表示数量关系,并求出比值。

1:2 5.7:3 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

比值表示比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2、球赛2:0 不存在倍数或相除关系,与比的意义不同,借用比

3、完成书上练习

四、概括新知 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8篇:小学数学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参考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参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7—18页例1例2 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读比,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

2.知道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比较的方法呢?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用减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今天我们不再研究,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二.新课 1.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  2= = 1 2  3= 213

322师:求长是宽的几倍,是谁和谁比?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谁和谁比?

师:刚才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对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2.教学比的意义

(1)师:我们把长和宽的关系还可以说成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 宽和长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宽和长的比是2比3)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长和宽的比是3比2?而宽和长的比是2比3呢?

(2)师: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 (3).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怎样用路程和时间表示速度呢? 生答师板书:

100 2=50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说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什么叫比? (4).练一练。(屏幕显示)

1 美术兴趣小组有男生8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 )。

张明2小时走7千米,张明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师:两个数的比有专门的写法,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怎么写?(100:2,) “:”叫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教师指出: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

需要注意的是,比的前后两项不能交换位置吗? 练习:求比值

2 :3=23=2/3 100 :2=1002=50

4.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自学课本 。(屏幕出现思考题)

(1)比、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 (3),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呢?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

三、反馈练习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10:9 =(

) 读作(

18:13 =(

) 读作(

) 21:13 =(

) 读作(

) 3.填空.(1)本班三好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本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3)小红3分行150米,小明4分行240米,小红与小明两人速度的比是(

):(

)。

四、综合小结

今天学习了比的意义,指名说出。 .怎样求比值?

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2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个性质化简比,使学生了解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点,并知道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放投影)

1、口答

①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 ②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什么理由填写的。①5÷8=5:(

)(根据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4/9 =(

):9(根据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②2400÷600=24(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2.4÷0.06=(

)÷6 ③(

)/4=5/12=30/(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1、新课牵引

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进行研究。

2、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

板书: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小华回答:1:1.73

小林回答:100:173 提问:

① 他们俩哪个说的对?(都对)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吗?(相等)为什么? 板书:

因为1:1.73=(1×100):(1.73×100)=100:17 反之:100:173=(100÷100):(173÷100)=1:1.73 所以:1:1.73和100:173的比值相等。

② 通过上面的实例,你发现了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3、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①这叫做什么?(学生不知道)教师告诉学生:这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②揭示课题,板题:比的基本性质。

③这个性质里重点词在哪里?为什么?

(同时乘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因为去掉任意一个,比值的大小就会改变。)

4、练习(放投影)

3 ⑴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①0.4:2=4:(

)=(

):1 ②3/4=6/(

)=300/(

)= (

)/0.04 ③5:9=(

):18=35:(

) ④2.4/1=(

):0.1=1.2:(

) ⑵在下面( )中填上“=”或“≠”符号。 24:28(

)6:7

0.8:5(

)16/10 2/9(

)3/27 ⑶写出与0.07:5相等的比

5、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⑴引语:应用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能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还可以把任意不是最简的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提问:①为什么要化简比呢?

(教师告诉学生化简比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并使计算简便) ②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说: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前后项都是互质的整数) ⑵教学例1(出示例1)

板书: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1/6:2/9

1.25:2 (教师点拨,让学生试做,第2小题由教师做出,再引导学生找出解题方法)

14:21=(14÷7):(21÷7)=2:3 (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1/6:2/9=(1/6×18):(2/9:18)=3:4 (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整数比) 1.1.25:2(让学生自己做,并说出有几种解法) 1.1.25:2=(1.25×100):(2×100)

比的前

=125:200

后项同

=5:8

时乘以 1.1.25:2=(1.25×8):(2×8)

相同的

=10:16

倍数,

=5:8

转化成

1.25:2=(1.25×4):(2×4)

整数,

=5:8

再化简。 ⑶练习①教材第57页“做一做”

②练习十四第5题

6、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①化简比除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比值的方法)

例如:3/4:5/6=3/4÷5/6=3/4×6/5=9/10 5/8:1/16=5/8÷1/16=5/8×16=10/1

4 24:6/7=24÷6/7=24×7/6=28/1 ②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下面的比

2/5:4/15

7/8:56

12/5:6/25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解答的方法相同。

不同点: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可以写成“2/3”)但有时又不一致。

求比值也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可以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9页,练习十四第9题。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任意不是最简的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区别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点。

五、作业: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6—8题。

“比的意义”说课设计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5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6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 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3+2=5

③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9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0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第63页第1,2,3,4题。

1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

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 的 意 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浙江省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64页至第6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能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2.认识比号“:”,能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3.理解比值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比的意义”。(板书)

二、进行新授:

1、学习比的意义:

(1)、出示: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小黑板出示) 1. 长是宽的几倍? (3÷2= ) 2.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3= )

师:①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除以宽,长除以宽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长与宽的比是3比2。

②提问: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宽除以长。想一想,宽除以长也可以怎样说?(宽与长的比是2比3。)

(2)出示: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小黑板出示) 1.怎样求速度? (用路程除以时间)

师: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所以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在这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80比3)

(3)①教师设疑:上面几例中有什么共同点?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可以把两个数相除说成两个数的比?

②学生问答后得(投影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a.出示概念。 b.全体读。

c.抽学生举例子后,要求同桌相互说,并各举一个例子。

2、巩固练习:

(1)书本第65页试一试。(逐题练习)

1.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说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

13 a.学生做。 b.分析反馈。

2.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多少元?说出圆珠笔总价和数量的比。

a.学生做。 b.分析、反馈。

(2)书本第65页练一练第1题。 a.学生自己练习。 b.分析、反馈。 (3)填空: (小黑板出示) 男生人数:| | | | 女生人数:| | | | | ①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②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③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④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a.学生自己做。

b.反馈,具体说说③④两式的意义。 (男、女生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比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1)师:(结合上题)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比7,也可以记作4:7。(板书)

(2) 指出比号:

a.这像语文中学过的什么符号?(冒号) b.在比中叫做比号? (板书)

c.师: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 4 : 7 前项 比号 后项 (3)

a.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表示什么?(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七分之四) b.你是怎样得出的?(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接板书:4÷7=- ) c.师:我们把 -

叫做比值。想一想:什么叫比值?

14 (投影出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① 尝试练习:书本第66页第5题: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45:145 0.42:0.14 1- :1- 1.8:2- a.学生自做。 b.分析、反馈。

② 一条公路长6千米,已经修了4千米。写出已修的路程与公路总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

(小黑板出示)

a.学生自己写比,并求出比值。

b.结合题目说说比值“三分之二”表示谁是谁的三分之二? (表示已修的路程是公路全长的三分之二) c.判断:4千米÷7千米=-千米 ③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④乙数是甲数的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⑤实际产量比计划增产10%,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是( )(学生练习后反馈)

三、课堂小结:

师:(1)这节课学了什么?(比的意义)

(2)比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比值?(或怎样求比值?)。

四、作业: ≤作业本≥P39[36] 板书: 比的意义

长是宽的几倍? 长与宽的比是 3÷2=- 3比2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宽与长的比是 2÷3=- 2比3 求速度。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80÷3=50(千米) 180比3 4 : 7 = 4 ÷ 7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第19篇:小学数学六年级《认识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

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20篇:六年级数学《比_例_尺_的_意_义》教学设计

比 例 尺 的 意 义

六二班 翁淑燕(2015.4.8)

一、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意义》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3节P53例1。

二、教学设想:

《比例尺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本课教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组织教学过程,并注意到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设计平面图的体验过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正确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猜个脑筋急转弯好不好?(好)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我们县城一直爬到北京,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呢?

生:在地图上爬。(教师给以肯定评价)

2、谈话: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们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把它画下来,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课件出示四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按比例放大和缩小的。

师:按怎样的比例放大和缩小呢?

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入手,把学生引到地图上,再出示几幅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复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及时设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例1。

a.探索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看怎么办?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师:刚才写出的比,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

3、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教师指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求比例尺的过程,说一说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1:1000?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找找上面的比例尺,并互相说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

生:我的地图上怎么没有数值比例尺,而是这样的线段呢?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 )

4、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5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教师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5、看书质疑、新知小结。

学生看书P53,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6.说一说:比例尺1:2000 ; 1:250000的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看完书后,大胆提问,并让其他的学生解决所提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所探讨的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要求比例尺时,单位一定要统一,这样使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进一步深化,也为下面练习作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比例尺1︰8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是( )。 (3)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是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是( )或写成( )。

2、判断。

(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5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400米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

(2)如果一幅图的图上距离等于实际距离,那么这幅图的比例是1︰1。(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甲乙两城相距7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行两城相距1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3、选择。

(1)如果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2)一张图纸的比例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哪个大?( ) A一样大 B实际距离大 C图上距离大

(3)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08米,宽64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 ) A B C 【评析:设计了基础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解答有关应用题。

a、一幅地图,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b、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下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5、现在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为什么?

要想知道每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量出房间的长与宽)那么每一个房间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在课下试着研究研究,有关这方面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一定具有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小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

五、研究性作业:

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

六、板书设计

比 例 尺 的 意 义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例1 120km=12000000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比 例 尺 的 意 义教学反思

六二班 翁淑燕(2015.4.8)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复习了图形的放大、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

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平台。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探究比例尺的意义时我告诉学生的较多,可能是我点拨不当,也可能学生对比例尺感知太少所致。教学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由于时间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课堂练习,但反馈不够,导致落实还不够扎实。

六年级数学比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