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七月天山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2 08:36:5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法形象具体地展现天山的景色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从哪方面把文章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学活动:

一、激情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学生自学

1、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想一想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反馈天山印象。

3、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1、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在书旁做些批注。

2、同时正音、解词、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

3、交流写了哪些景物。

四、学习课文

1、哪处景物最吸引你?读着读着,雪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看图读,引读写雪峰和小溪的句子。

2、现在我们进入了原始森林,自由读,原始森林又让你有什么感受?

3、读写花的句子,仔细品味你有什么体会?

五、想象时空

我骑着马走在无边的繁花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与布置

1、摘抄课文优美词句。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 溪流

感受

游览的顺序—再往里走:森林

大自然的美

走进深处:野花

推荐第2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

四、课前准备 天山图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提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三)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四)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课后反思:

推荐第3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到你!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标注自然段,识记注音词语。

2.朗读课文,由慢到快,至少三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一、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师:(出示地图)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地方,叫新疆;在新疆的中部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山脉,叫天山。那里终年积雪,是个天然的避暑胜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生:《七月的天山》

师:让我们通过文字跟随作者“骑马上天山”,去感受一下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象。课前我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分享你们预习的收获,

分别出示:

白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绵延 离鞍 白皑皑

饮马 重重叠叠

无限生机 五彩斑斓 细碎日影

锦缎绵延 五彩缤纷 峭壁断崖

师:“细碎日影”特别有画面感,读读这个句子就明白意思了。

出示: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生:太阳照在森林里,光线透在地上有斑斑点点的光,就是细碎日影。

师:(出示与语境相关的画面)

师:(这一组词语里)请找到一组近义词。

生:“五彩缤纷”“五彩班斓”

师: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出示: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生填空后:五彩缤纷就是色彩很多,很耀眼,很绚烂的。

师:你联系上下文很好理解了词语,这“缤纷”还有一种动态的感觉,(指“绵延”)很多的色彩耀眼、绚烂,而且一直绵延。那么“五彩斑斓”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阳光照在水里,石头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天山脚下------再往里走 -----天山深处

师: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的前面有一个提示语。

课文主要写了天山什么景象,什么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师: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静静读书,把主要的景物圈划出来,把“特点”批注出来。

师:我们可以交流了。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水 树 花)

三、举一:进入天山

师:进入天山,作者主要写了水,这里的水是什么样的特点呢?哪些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生:“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天山的水太美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回答得非常好,先读句子,再说特点,也可以先说特点再读句子。

生:“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这里的水很清很清。(清泉石上流

师:是作者精美的文笔展现了美景。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怎么会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很生动!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讨人喜爱,表现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四、反三:“往里走”和“走进天山深处”

学生说特点再汇报喜欢的句子和景物的特点

生:“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树木很多,森林很密的特点。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 (一径竹阴云满地

生5:“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这里的特点是很安静,很安静。特别是“只听见”这三个字。

师:抓得很准!

生6:“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种景象:一条长长的带子,在一座又一座山峰下环绕,很美很美。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会读书!你把“萦绕”都读活了。

生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还写出了野花的特点,让人感觉很美。

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生齐读)

生:“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美,那里的花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我补充。这句话让我感到花很多,都能让人浮在上面了!这才叫“花海”。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花海吧!(出示画面)

师:马矫健,人精神。用词富于变化,值得学习。再读!(生读)

五、语句积累,摘抄句子

师:这么多美妙的句子,选择其中一两处最快的速度背诵出来。

学生背诵后检查背诵。

师:我们背诵的语言可以积极运用,这天山的美景其实在我们的校园、安公园和柏林寺里也有。

可以改编或者直接运用背诵的句子。师友互相说说后再全班发言。

柏林寺里的柏树( )

校园里的松树( )

校园里(公园里)的花,五彩缤纷像( )

安济广场的喷泉像( )

生:那条小河清澈见底,里面的小鱼快乐地自由自在地玩耍,给桃李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生:公园里,花儿绽放,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六、收获

1、修辞方法 表现美

2、移步换景

生: 塔松

板书:进入 雪峰: 高 大 白

水 : 急 清 生机

往里走 森林: 密 静 绿 美不胜收

深处 野花: 高 艳 多

推荐第4篇:《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上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七月天山雪峰高耸,水美、林幽、花艳的特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能用旁批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花海部分时,要注意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和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音乐《冰山上的来客》,让学生搜集天山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冰山上的来客》,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尝试边读边批。 3.交流阅读感受。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2.试着拟一提纲,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天山简介

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

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

推荐第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及写作顺序。

2、能通过感受天山景物的美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使用恰当的比喻,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以比喻等修辞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把分析课文与指导写作融为一体。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天山美景图片,复习导入

1、欣赏天山图片,

2、课前我们都自习了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检查生字词。

3、七月正是什么季节?(炎热的夏季)而天山此时却像什么季节?(凉爽的秋季)

4、天山有如此特殊的气候,那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景物呢?刚刚我们欣赏了天山风景的图片,现在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去领略一下那里迷人的风光吧!

二、学习新课

(一)、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并想一想这样两个问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

2、

3、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天山的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进入天山看到的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呢?瞧!老师为了检验大家自主阅读的情况,设计了这个习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补上句子中缺少的重点字词吧!

3、你发现了什么?白色的云飘在雪峰上却变成了灰色的,说明了什么?

4、点名读,范读!

5、你感到了雪山怎样的美?让我们用声音把这种高大、圣洁表现出来吧!

6、作者能通过文字把雪山圣洁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身临其境,这都是因为他使用了恰当的比喻句。

7、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句子。

8、点名学读,并回答,读了这个句子你想说些什么?

9、再次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10、当老师读到像千百条银链时,你们感受到雪水流下来时是多么(壮观),当老师读到千万朵白莲时,你会觉得浪花多么(洁白、美丽)当老师读到飞泻、汇成、往上抛、鱼儿在跳跃时你感到雪水是多么(有气势、有生机)

11、让我们把雪水的壮观、浪花的洁白,还有它们的气势读出来吧!

12、老师请女同学读描写雪峰的句子,男同学读一读描写雪水的句子,我们来感觉一下,作者描写的这两处景物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生自学第

三、四自然段。

1、现在我们随着作者再继续往里走吧,看看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请同学们分组用老师刚刚教你们的方法自学第

三、四自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

(1)想想第

三、四段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2)自已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并把重点字词画下来,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这样写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

2、指名学生汇报第三自然段。

3、为什么作者用漏下,不用照下?

4、指名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重点写了野花)你找到的直接描写野花的句子是哪个句子?

5、把野花比作三种事物,这样会不会觉得重复累赘呢?为什么?

6、除了这个句子是写野花,课文还有几个句子看似在写马写人,其实还是在写花,有谁画到了这样的句子。

7、全班同学齐读句子,读完后你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8、在这个句子当中也有一个字用得准确而巧妙,是哪个字呢?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1、当作者骑在马上,浮在这无边的花海时,当他伸出手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谁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3、读一读两个句子,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4、是真的没有花园能比得上吗?

五、小练笔

1、同学们的表达能力真强,每年的4月份,来参观我们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就很多,假如你就是接待员,你能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美景吗?

2、尝试一下,列一个提纲吧?

3、小练笔,交流汇报。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天山的美,而且体会到了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美,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祖国有这样美的山川感到骄傲,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祖国语言文字多么的精妙!老师也因你们精彩的表现感到欣慰和快乐!谢谢孩子们!下课!

推荐第6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知识与能力)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

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阅读《天山景物记》

(六)摘抄优美的语句,与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玩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之处:

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避免眼中“只有树木,没有森林”,“只有课文,没有学生。”

二、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因此,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开始时,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学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因此,在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最终,让“读写结合”更有效服务地于语文教育教学。

篇2:《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

四、课前准备

天山图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提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三)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四)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日影 水声

走进深处 溪流野花

课后反思:

篇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阅读课能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五彩缤纷 像 霞光

像 彩虹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推荐第7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作业设置:

通过给本课生字找形近字并组词,用生字词造句。

反复查阅资料,了解新疆的天山,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并初步学习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天山哪些美景。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依照“课前预习作业设置”,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作业

1、通过给本课生字找形近字并组词,用生字词造句。(检查要点:注意指导书写和排版,如:皑、溅、蹄、鞍字的书写。区别形近字如:“延”与“廷”、“蹄”与“啼”等。)

2、查阅资料。(检查要点:以查学生课本上作的相关笔记为准,督促学生为学习新课作充分准备。)

3、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天山哪些美景。(检查要点:看学生对内容的分解能力,一有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有天山密林;三有天山深处的美景—野花。)

(二)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三)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 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四)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拓展训练设置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2)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天山风景美如画,大家从文字上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 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热 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课后反思:(预留, 授完本课填写)

推荐第8篇:七月的天山 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

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第四组背背诵

2、

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

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推荐第9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在学习文章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吧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体会品味时,可让学生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进行评议,对独到见解的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归文本,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进行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并有选择性的口头描述天山景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齐写课题

师: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碧野一起去我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师生齐写课题《七月的天山》。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引入北国的天山,为本节课奠定游大自然的情调。】

二、模拟旅游,初读感知

师:各位游客,大家做好出发的准备了吗?我们先要进行的是自由玩赏。 要求是:放开声音自由读课文,结合生字注音,把生字、生词多读几遍,并且与同伴相互检查。 生:自由读书,解决生字生词。

【设计意图:巧借“自由玩赏”,为学生提供自由读书、合作学习字词的平台,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师:在刚才的自由活动中,我发现一些同学不光游览了天山美丽的风景,而且还结交了许许多多的优美词语,真是收获颇丰啊。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交流吧。

出示:白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枝丫 绵延 马鞍 飞泻 无限 撑开萦绕 矫健 幽静 白皑皑 洄水涡 饮马溪 戈壁滩 重重叠叠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生:自告奋勇领读、齐读、开火车纠正读、个人熟读。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看得出我们大家都是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品味,动脑去思考,相信在接下来的游玩中,你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词语,一是进行强化、识记;二是组织展示、积累。初步感受文章的优美词语,为下面的继续品味做好铺垫。】

三、师生交流,学习写法

师:现在我有一个想法想与各位游客分享:我觉得这篇文章似乎本身就是一位向导,一直在带着我们游览。你能猜出文章的导游线路吗?

生:进行发现与口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的一句话“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师: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这种随着地点的转化,描写的景色也随之变化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下面,让我们一一深入不同景点,去感受它所孕育的独特风光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单元“自然景观”的整合,教师有意将此课的写作手法作为习作引导,实现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体现知识是为了运用才去学习的。】

四、再读品味,积累词句

(一)导

师:“进入天山”,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告奋勇说,补充说。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C、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师: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品读,进而体会“雪峰”之白,“雪水”飞泻而下的气势,“溪水”的清澈,由此为下面的段落学习做好示范。】

(二)扶

师:“再往里走”,映入我们眼帘的又是什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生:自愿说,同桌补充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与编者四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所以以“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设疑,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放

师:此时,我们已经“走进天山深处”,请大家细细默读,细细品味,这个既柔嫩又柔美的地方有哪些吸人眼球的景物?你又最欣赏哪句话呢?

生:自告奋勇说,展开想象。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师:“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朋友们,不知道你们对“七月的天山”作何感想,你有哪些感受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呢?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直接用课文的结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让学生分享“游玩”后的感受,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进行情与情的交融。】

五、小结练习,学以致用

师:是啊,桂林山水美丽动人,金华双龙洞惊险无比,而天山一游又更是让我们“足不出户,游遍了千山万水。”同学们,我们本周的作业是观察我们的校园,用我们的笔来传达我们与校园之间的深情厚谊。那么本节课我们的练习是:

1、积累词语。

( )的雪峰 (

)的山涧( )的森林( )的枝丫( )的鲜花

)的锦缎 ( )的霞光( )的彩虹( )的溪流( )的天山

2、句子练习。

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形态万千,有的像山,连绵起伏;有的像绵羊,一个挨着一个;有的像怪兽,张牙舞爪。

黄山有许多奇石,有的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有的像一位仙人正在指路,有的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有的像一位仙女正在弹琴。

(试着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话)

推荐第10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

二、悟中体味

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1:美!

师:一个简单的“美”字却概括出了天山的特点。 生2:我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

师:用流畅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3:真是美不胜收! 师:你的词汇真丰富,不但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不简单。

„„对于“天山”大家了解多少?

过渡:一般来说,写景文章语言文字都比较优美,七月的天山也同样如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明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板书 *),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试着自己读懂并欣赏这篇文章。

三、集中识字

锦缎

绵延

萦绕

矫健

峭壁断崖

雪水清流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饮马溪边

高悬的山涧

闪耀的银链

冲激的溪流

(如何提高本环节的效率?精选词语是关键。“锦”与“绵”形近音不同,“萦”与“矫”容易读错,“峭壁断崖”“雪水清流”属非常用词语,“五彩缤纷” “五彩班斓”属近义词。以上词语,如果没读错的话,一读而过。“饮”是非常见多音字,讲解一下。后四个短词的入选理由是因为词语的“陌生感”或“画面感”,其中“细碎的日影”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四、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象。留意作者的行踪及看到的景物,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学生读书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巡视学生的预习标注,进行整体了解及个别指导。)

师:文中的哪些词句提示了作者的行踪?

生: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随机板书)

师: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水—树—花。(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随机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1:美。

生2:幽静。

生3:还有那么多的动物,充满生机。

师:看图的吧!

生4: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5:文章中的天山在七月,可看着看着,总觉得好像在春天。那里的花,好漂亮哦!我真想去摘几束。

师:很好!符合小女生的心理。呵呵!

(学习游记类文章的第一要点就是要知道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若干游记文章的学习之后,这项学习内容应该逐渐成为学生能够一望而知的东西。因此,本环节可走得稍快些。特别是不要在“水—树—花”之类的细节处逗留,说白了,用其他词语也未尝不可。)

五、品读赏析

师:默读课文,画出这些让你产生美好感受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生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是个比喻句,我感觉很美。

师:“比喻句”就很美吗?

生1:有点说不出来。反正一看到这个句子,第一感觉就是“好美啊”,我的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天山的美丽。

师:呵呵!看来这个句子可真神奇。那就请你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生读)

生2:“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阳光射到水中的样子我见过,五彩缤纷的,很好看。再加上鱼群的鳞光,很美!这个句子把天山的溪流描写得很生动。

师:善于联系生活经验,真会读书!

生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这个句子很有神秘感,很有趣!

生4:我有补充。这个句子把塔松比作巨伞,很形象。还把千万缕阳光透过叶间的美也写进去了。

生5:“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读着这个句子,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安静,特别是“只听见”这三个字。

师:抓得很准!

生6:“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种景象:一条长长的带子,在一座又一座山峰下环绕,感觉真是不错!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真会读书!你把“萦绕”都读活了。

生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这里把野花分别比作锦缎、霞光和彩虹,还写出了野花的特点,让人感觉很美。

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排比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生齐读)

10、交流:

生1:春天来了,岸边的柳树,舒展着长长的枝条,像姑娘的长发一样柔顺,像饭馆的拉面一样柔软,像藤条一样密集。

师:真棒,她抓住了柳枝柔顺、柔软、密集的特点来写。

生2:天上的星星,撒满夜空,像眼睛一样眨呀眨,像宝石一样璀璨,像珍珠一样发光。

师:太棒了!你看他用的“璀璨”多好呀!

生3:天上的星星,撒满夜空,像娃娃的眼睛一样明亮,像地上的露珠一样晶莹,像秋天的萤火虫一样闪烁。

师:他不仅突出了星星的特点,他的句式结构还特完整,为这位同学鼓掌。 生4:天上的火烧云,变化多端,像骏马一样奔跑,像狮子一样威武,像大狗一样凶猛。

师:他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巧妙的运用,这一点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8:“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那里的花很美,那里的花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9:我有补充。这句话让我感到花很多,都能让人浮在上面了!这才叫“花海”。

师:马矫健,人精神。用词富于变化,值得学习。再读!(生读)

师:还有个句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你们看,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10:这个“抛”很有力,与前面的“飞泻”相对应。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个过程的展开遵循“顺学而导”的原则,不放任,不拔高,有肯定,有指导。)

六、总结深化

作者是怎么把七月的天山写得如此之美的。

1、丰富的想象,形象、优美的比喻。

2、巧妙的用词。

3、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

七、语句积累

师: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改写成“按内容填空的形式”抄一抄。如:

(1)蓝天()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下来,像千百条()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的溪流,浪花往上(),形成了千万朵()的白莲。

……

6、品读感悟优美语句(完成阅读提示2的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语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

3、4自然段,画出文中你最 喜欢的语句,再来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

(3)读悟结合,品析优美的语言文字(依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交流时,先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语句在第几自然段,然后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最后再说出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生1:我喜欢的句在课文第2自然段: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喜欢它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峰云影的美。

师:你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的,就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2:高耸,巨大,写出了山峰的高长、雄伟。 师:你是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的。

指导朗读: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雪峰的特点吗?(突出多种形式的读)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你喜欢的语句吗?

B: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生1:我喜欢的语句是: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师:质疑,能用一个词语说出水的特点吗?(清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清澈?(石子、鳞光)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好吗? 引导: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喜从天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生:我喜欢的语句在第3自然段: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a、是因为蜿蜒无尽写出了树的多,密密的、重重叠叠„„写出了树的茂密„„ 师:鼓励学生积累叠词 师:指导朗读。(依据学生实际随机指导)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生1:从修辞角度(排比、比喻)去欣赏。 生2:抓住野花的特点来欣赏。 生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解读“五彩缤纷”一词的引导)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五彩缤纷„„) 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师:描写一种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比如说洁白的„„ 生:蓝蓝的、嫩绿的、通红的„„

师:这么多颜色汇聚在一起,就叫做五彩缤纷。 师:对这句话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闭眼想象野花的五彩缤纷 请你试着用朗读来体现花的特点。(个别读——齐读)

5、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5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时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第11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五、教学反思: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

第12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让学生画示意图,找到相应的段落朗读。

2、利用“网络视频”等先进的资源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齐读)

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天山的美。

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

2、

3、

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汇报。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

7、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分别给

2、

3、4自然段拟一个简洁的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词语。(归纳板书)

三、品读感悟,欣赏景点

1、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师相机引导品读,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这些句子: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4)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设计意图】品与读结合,在反复读中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好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回报交流,讨论对语句的理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形象感知,感情朗读课文

1、一路上,我们跟随作家碧野,从字里行间里领略了天山的风景,现在,想不想看一看这些美丽的风光呢?(播放视频)

2、归纳小结,形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积累优美语句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天山景区的小导游。招聘条件: 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2、先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再展示。

第13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课前准备: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训练重点

1、寻找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第一单元的课文马上就要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以写景为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写景的文章,它就是——七月的天山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过渡:一般来说,写景文章语言文字都比较优美,七月的天山也同样如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明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试着自己读懂并欣赏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齐读)

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

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

2、

3、

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汇报。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就是作者游览的行踪。)

7、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天山深处,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用恰当的词语分别给

2、

3、4自然段拟一个简洁的小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词语。

(三)、品读感悟,欣赏景点

1、每一道风景都在我们心头留下了独特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抓住某个景点,多读几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2、小练笔:

(1)用排比句来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2)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马 七月的天山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第14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同学们,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过吗?都去的哪里呀?看到了什么美景和大家分享一下。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天山,感受它七月的没景去!(板书题目)齐读课题两遍。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4、《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2、学习生字词,检查预习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小结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延伸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

第15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课例名称:七月的天山

执教教师:孙景芳

课型:新授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学情分析: “天山”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迢遥而又神秘的地方,《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极其精美,内涵十分雄厚的写景的记叙文。所以在此堂课中,老师应该把重心放在指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肯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个别地方还需老师的引导感悟。

内容分析: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学生自读自悟,品读、美读、想象。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初进天山 雪峰 像白缎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 像 霞光 像 彩虹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bú duàn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三、填空。

课文的写作思路;先总述( )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笔者骑连忙天山所看到的( )、( )、( )和遍地的( )的奇特美景;最终笔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 )。

教学过程: 4*·七月的天山

一、谈话导入

1、师:一提到我们黑龙江,大家就会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一提到

新疆,你会想到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二、悟中体味

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1:美! 师:一个简单的“美”字却概括出了天山的特点。

生2:我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

师:用流畅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3:真是美不胜收!

师:你的词汇真丰富,不但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恰如其分地

运用它,不简单。 ??

三、回顾单元训练重点

1、寻找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第一单元的课文马上就要学完了,请

同学们想一想,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写景为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写景的文章,它就

是——七月的天山(板书,齐读课题)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的重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过渡:一般来说,写景文章语言文字都比较优美,七月的天山也同样如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明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板书 *),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

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试着自己读懂并欣赏这篇文章。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画出游览顺序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作者的游览

顺序,并用“——”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2、师生共同自由朗读

3、相互交流,理清顺序

生:我找到的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教师及时板书: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天山深处。

(1)默读课文

2、

3、4自然段,独立思考,每段重点写了哪种景物?

(2)同桌交流: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说出理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第一个阅读提示的要求进行学习。

4、学生默读并找出所写景物

5、相互交流

生:我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有:雪峰、雪水、溪流?? 生:我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还有:原始森林、野花。(板书:水、树、花)

天山的景物很多,碧野先生却重点抓住了天山的水、树、花这三种景物来

具体描写,而且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6、品读感悟优美语句(完成阅读提示2的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语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

3、4自然段,画出文中你最

喜欢的语句,再来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

(3)读悟结合,品析优美的语言文字(依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指导)

师:交流时,先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语句在第几自然段,然后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最后再说出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 几朵银灰色的花。

生1:我喜欢的句在课文第2自然段: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

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喜欢它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峰云影的美。

师:你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的,就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2:高耸,巨大,写出了山峰的高长、雄伟。

师:你是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的。

指导朗读: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雪峰的特点吗?(突出多种形式的读)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你喜欢的语句吗? b: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

喜从天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生:我喜欢的语句在第3自然段: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a、是因为蜿蜒无尽写出了树的多,密密的、重重叠叠??写出了树的茂

密?? 师:鼓励学生积累叠词

师:指导朗读。(依据学生实际随机指导)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

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生1:从修辞角度(排比、比喻)去欣赏。

生2:抓住野花的特点来欣赏。

生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解读“五彩缤纷”一词的引导)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五彩缤纷??)

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师:描写一种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比如说洁白的?? 生:蓝蓝的、嫩绿的、通红的?? 师:这么多颜色汇聚在一起,就叫做五彩缤纷。

师:对这句话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闭眼想象野花的五彩缤纷

请你试着用朗读来体现花的特点。(个别读——齐读)

5、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 5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时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五、深化单元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重点景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了对天

山的热爱和赞美。如果有机会,希望你们也能在七月骑马上天山。

六、佳句采摘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在采集本上。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和阅读期待。

为了达到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例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

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课上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

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篇2: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一划相关句子。

三、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写法。

3、积累优美语句。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⑴ 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⑵ 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

3、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篇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小河镇中心校 吴凤兰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阅读课能做到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 像 霞光

像 彩虹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

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篇4: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5: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 题:走遍千山万水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 计 者:闫晋 郑州市中原区绿都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2.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3.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4.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6.教法与学法 教法:图文导引法 学法:朗读法,体验法 7.教学准备

七月天山的ppt,图片 8.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 环节一

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

析题导入

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环节二 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感受课文。略读课全文让学生自读为主。

环节三 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评价要点

环节三 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环节四 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第16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教法与学法: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

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积淀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第17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军粮城小学 杨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3、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点。这节课按照“读――说感受――再读”的过程进行,不可忽视充分的读。(增加重点)

难点: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观察到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课件的设计要注重图声并茂)

2.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切体会文章的感情思想) 教学过程:

一、赏图来揭题

1.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上一周,我们游览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盘一般的洞庭湖、景色迷人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今天,老师又将带你们去哪儿游玩呢?(板书:天山)你去过天山吗?你对它有了解吗? 2.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天山。(配乐欣赏天山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3.作者碧野在游玩天山后,如何用五百多字来表现《七月的天山》的美的呢?(板书补充完整:《七月的天山》)

二、自读通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七月的天山》文章非常美,作者的用词也非同一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吧!

3.有不理解的词吗?交流。

三、快读抓主线

1.过渡:正确地读词和理解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游览天山的?

2.出示要求:快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3.学生交流。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4.教师小结: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就是这样由近及远,步步深入,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七月的天山的,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

5.这些表示游览顺序的词分别在那句话中,请画出句子来,齐读,出示句子: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四、美读找美景

1.过渡: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我们观察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美景,等待着我们用回发现的眼睛去寻找!

2.出示要求: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自由阅读课文,用长方形框出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的主要特点。3.你们发现美景了吗?学生汇报。

4.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成“雪水、密林、野花”三个词。并板书。 设想:

A.“雪峰、云影、雪水、溪流”都是围绕一个字“水”展开的。七月的漯河是炎热的,可是七月的天山却给人(凉爽)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呢? B.“树”:幽静。 C.“花”:绚烂。

5.板书小结:七月的天山,雪水是如此的凉爽,七月的天山,密林是如此的幽静,七月的天山,野花是如此的绚烂。

五、赏读寻方法

1.过渡: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它们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找出最美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在书旁写下感受,试着读出感受。待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佳句交流: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双比喻分别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也有两个比喻句,为什么比作银链和白莲?“飞泻、抛”等词感受到什么?)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漏、斑斑点点、细碎”等词衬托出树林的茂密。)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读出排比句的味道,理解“五彩缤纷” (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生: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师:描写一种颜色的词语还有哪些?比如说洁白的„„生:蓝蓝的、嫩绿的、通红的„„师:这么多颜色汇聚在一起,就叫做五彩缤纷)了解为什么比作“锦缎、霞光、彩虹”?

3.小结:作者就是这样用一双回发现的眼睛,用各种各样恰当的修辞,把七月天山的美淋漓尽致的向我们一一展现。

六、结尾产共鸣

1.过渡: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读最后一段。

2、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改为陈述句。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如果你身临其境,你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生赞叹。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你也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到过天山的李白这样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到过天山的洪亮吉这样说:此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到过天山的汪曾祺这样说:苍茫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3、齐读

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我们都会感叹(生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5、总结:是啊,这就是天山,作者碧野先生用丰富的想象、恰当的修辞、准确的词句把我们带到七月的天山,同学富有激情的诵读,让奇异的天山充盈我们整个教室,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七、诵读增积累

1.过渡:这是一篇美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我们一辈子也难见的美景,值得我们学习么?常言道:“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让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谁记得多,记得好? 2.学生展示。

3.小结:这真是文章处处是美景,段段是美文,声声是美音,

八、作业分层次

最后,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作业。

1)、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找出来,并摘抄在积累本上。

2)、请你运用本文学过的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描写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3)、请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 3.推荐阅读:《天山景物记》。 九: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景物

印象

修辞 雪水

凉爽

比喻 密林

幽静

衬托 野花

绚烂

排比

第18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学生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三、学情分析

文章的语言绚丽多彩,包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极具感人的魅力。在学习文章时,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吧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确切的比喻。体会品味时,可让学生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进行评议,对独到见解的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一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请找出有关的词句画一画、说一说。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指导感情朗读。我想你们的眼前已经浮现出这蓝天映衬白云的美景,那我们就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指导感情朗读。形象生动的比喻吧我们带入了七月的天山,用你生动的朗读把这美景表达出来。

③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感情朗读。

④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指导感情朗读。

⑤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看看两种说法一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品读课文,感受天山美景。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第19篇: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上课时间 3.18 备课时间 3.1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读文后提问: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个怎样一种景象?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从那些句子中看出?(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过渡句子)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雪水 溪流„„„水 密林„„„„„„„„树 天山深处„„„„„„花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的陌生,因此,在课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

第20篇: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七月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天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