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5 08:36:5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语文下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七年语文下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结合文章特点及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童心和天真的想法去感受、体验、探究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树立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及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文章像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环境及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通过比较手法,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跨入初中,童年生活离自己并不遥远,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童年、不同的趣事,但有着一样天真的想象、一样求知的欲望、一样活泼的天性,他们对此类怀念童年的文章充满极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气氛中完成对文章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和对他的评价;掌握课文中重点生字新词;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作用及对比写作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学习对比、过渡的写作方 1 法;学习利用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巧妙安排文章内容;灵活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追求新知识的人生态度;理解文章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本文写景的方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范读录音;

2、歌曲罗大佑的《童年》;

3、写有生词的小黑板。课时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和理解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罗大佑的《童年》。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童年的回忆,有无限的童趣,有烂漫的风景,有天真的幻想,更有成长的快乐。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

2、板书课题,学生介绍鲁迅,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3、讨论释题,学生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相关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百草园生活,二是三味书屋生活。

二、检查预习:

1、用小黑板检查学生生词音义掌握情况。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záo 菜畦 shuaì 竹筛食mì 渊博..qí 蟋蟀..shāi 觅...yuān bó 鼎沸 dǐngfâi 绣像 xiù 鉴赏.....jiànshǎng 脑髓..nǎosuǐ 盔甲..kuījiǎ 蝉蜕..chán tuì 秕谷..bǐ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tǎng ②加点字释义: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敛在盒里(放) 攒成小球(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睡) 总而言之(说) 无处觅食(寻找) ...

2、学生根据预习进行质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标记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内讨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明理由,组内推荐1名代表进行交流。

3、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在哪里? 两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讨论并归纳:

① 百草园:从开头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结尾。

③运用承上启下过渡段衔接: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4、归纳板书:

从 “百草园” 到 “三味书屋”

(1——8) (9过渡段衔接) (10——24)

5、提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你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内容各是什么?为什么?

3 学生交流并归纳:

(1)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美、有趣。 ①看美景:百草园的春夏秋冬景物 ②听故事: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 ③学捕鸟:润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

④做乐事:a(百草园里)跳栏杆、投砖头、毁墙根、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拍雪人、塑罗汉、雪地捕鸟;b(三味书屋里)爬上花坛折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做戏、画画儿。

(2)最不感兴趣的是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因为单调、陈旧、乏味。

四、主旨探究:

1、提问: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反思:

自己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识记生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收集几篇名人的童年趣事,同学间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体会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方法,深刻理解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

2、认识并理解过渡的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4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结构,了解了文章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学习本文写景、叙事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佳词妙句的作用。

二、研读赏析:

1、研读赏析第一部分:

思考回答:(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4)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学生可在书上划记号,小组讨论后回答。)

①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明确: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提问:为上述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调动了怎样的感觉来写景的?

明确: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以及排比等。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③提问: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描写有整体到局部,既写静物,又写动物,“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④提问: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 明确:既体现了童年鲁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⑤提问: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2、认识并理解过渡的写法。

齐声朗读“我不知道家里的人„„”这段,讨论这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研读赏析第二部分:

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在三味书屋内的学习生活又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回答:

①提问:作者对“三味书屋”是什么态度? 概括回答:不满、讨厌。

②提问:为什么计厌“三味书屋”?

概括回答:礼节繁琐,教师冷漠,读书内容枯燥难懂。 ③提问:本部分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三味书屋的?

概括回答:学习环境压抑;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死板。

④提问: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与今天教我们的老师比较,你更喜欢哪 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答案有理有据即可。)

三、拓展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名人童年趣事。

四、课堂总结: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四十五岁时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了儿时的生活,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由背诵第二或第七段。

2、结合第二或第七段仿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从 “百草园” 到 “三味书屋”

(1——8) (9过渡段衔接段) (10——24)

①看美景:百草园春夏秋冬景物

②听故事: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 老师迂腐冷漠 ③学捕鸟:润土的父亲传授方法 ←对比→ 内容单调乏味 ④做乐事:按斑蝥、拔何首乌、方法陈旧呆板 摘覆盆子、拍雪人、塑罗汉、雪地捕鸟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极富情致的写景 :整体→局部 静景→动景 触觉→视觉→味觉

2、准确生动的语言 :光滑 肥胖 轻捷 高大 紫红

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

3、平和自然的过渡

4、两相比照的结构 :百草园(乐园)

三味书屋(枯燥乏味)

教学反思:

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让我感触颇深。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采用谈话及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7 营造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行为认知上有新意,比如,有同学从捕鸟一事中读出了血腥,提出快乐不应建立在其他动物的痛苦之上,应尊重和保护其他生命。二是感性理解上有突破,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三是理性把握上有深度,有学生认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长及社会的良苦用心造成的课业负担过重,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这充分说明,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更能有效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更有利于积极人生观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中,比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更重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对差异发展的认同和尊重。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用小组合作探究、谈话引导、演示归纳等方法,最根本的是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知道没有主动性,就没有创新和效率。

推荐第2篇:七年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语文教学本学期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

指定计划

认真学习

有效教学

本组成员在学期初,经过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备课组备课计划,明确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和备课程序,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单元的重点、难点,组内成员基本能按计划进行。按照学期初计划,主备人按照有效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提前备课,每位授课教师再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在设计时要保证学生的发现生成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交流讨论时间,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课堂学习的真正有效。期末复习时更是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每单元复习两堂课,其中古文用一堂,现代文用一堂,作文按专题进行复习:审题立意,结构布局,选材,语言表达,作文创新,分别穿插在每周里进行,让学生对写作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主动听课

取长补短。

本组成员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外,还主动听同组老师的课,学习他人的课堂艺术,并对意见不一致之处,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挖掘教材,研究教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三、及时上交材料

完成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本组成员都能按时上交各种材料,如各种计划、方案、征求的意见等,积极支持学校各项工作。期中考试评判准确、及时,录分和质量分析工作也按时按质完成。

总之,本学期本组成员积极按学校的各项要求去做,工作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有效教学的模式已能熟练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本组还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教案上的二次设计和教学反思较少,不利于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存在的不足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改正,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语文备课组

2012年6月26日

2

推荐第3篇:七年语文试卷

德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语文)

一、基础知识(15分)

(一)选择题(6分)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2分)

A麻痹(pì)骨髓(suǐ)B一隅(yú)祈祷(qí)

C呜咽(yàn) 踅回(zhé)D鸟喙(huì) 崇拜(chǒng)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2分)

A斑蝥刬袜囡仔腌渍B溺爱桑椹秕谷锡箔C矜持澎湃迤逦渲闹D气馁撬棍点缀咤异 3.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考妣:指已故的父母。方正:正派。

B奇观:奇伟的景象。酣然入梦:睡得又香又甜。

C迤逦:曲折连绵。扑朔迷离:形容眼睛睁不开的样子。D垓心:重围的中心。鏖战:激烈的战斗,苦战。

(二)填空题 (9分)4.为下列上联选择最佳下联:(2分)

世事洞明皆学问 ()A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盏寒泉荐秋菊 ()B 人情练达即文章

春风桃李花开日 ()C 三更画船穿藕花无边落木萧萧下 ()D 秋雨梧桐叶落时

5.填空(4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泰戈尔是(国家)著名诗人,1913年他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3)汉字“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法,包括、指事、会意、、转注、假借。(4 6.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3分)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古诗文默写(10分)

7.城阙辅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9.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

10.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们策马飞度关山,不远万里奔赴沙场的句子是:□□□□□, □□□□□ 。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把自己不可实现的愿望托给天上明月,让明月代自己陪伴朋友,安慰朋友,这两句诗是:

□□□□□□□, □□□□□□□ 。 13.《想和做》一文中说:“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另外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人的做法都不对。这让我们想到了《论语》中的哪两句:□□□□□□ ,□□□□□□ 。

三、阅读(4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本文作者是(1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水尤清冽()②佁然不动() ...③斗折蛇行()④悄怆幽邃() ....

16.小石潭景色优美却荒凉僻远,人迹罕至,正像作者被贬离京城,怀才不遇。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两个句子互相照应,都暗示了小石潭无人发现、无人欣赏,请你把这两个句子找出来抄写在下面。(2分)

17.文章第二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游鱼的活泼可爱。可是我们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却时时都能感觉到另一样东西——潭水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潭水什么特点?(2分)

18.小石潭的气氛怎样?作者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请你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体会一下,这里的“清 ”有哪几层含义?(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⑵恒装一囊() ..

20.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陈遗是怎样孝顺母亲的?并用原文回答,陈遗的“纯孝之报”是什么?(2分)

21.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在家里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你觉得自己是个孝顺的人吗?(不少于20字)(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玉兰酥 琦君

玉兰酥是一种到嘴便化的酥饼,听听名称都是香的。它是早年我家独一无二的点心,是母亲别出心裁,利用白玉兰花瓣,和了面粉鸡蛋,做出来的酥饼。

白玉兰并不是白兰花。白兰花是六七月盛夏时开的。花朵长长的,花苞像个橄榄核,只稍稍裂开一点尖端,就得采下来,一朵朵排在盛浅水的盘子里。上面盖一块湿纱布,等两三个小时,香气散布出来,花瓣也微微张开了,然后用丝线或细铁丝穿起来。两朵一对,或四朵一排,

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④,袁府君⑤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⑥归家,

挂在胸前,或插在髻发边,是妇女们夏天的装饰。但只有一天的工夫,花瓣就黄了,香气也转

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

变成一种怪味。

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母亲并不怎么喜欢白兰花。除了摘几朵供佛以外,都是请花匠阿标叔摘下,满篮的提去送

左邻右舍。我家花厅院墙边,有一株几丈高的白兰花。每天有冒不完的花苞,摘不尽的花。阿【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孙恩贼出吴郡:孙恩攻打吴郡。⑤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

标叔都要架梯子爬上去摘,我在树下捧篮子接,浓烈的花香,熏得人都昏昏然了。

守,城陷而死。 ⑥未展:来不及。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母亲不喜欢白兰花,也是因为它的香太浓烈。她比较喜欢名称跟它相似,香味却清淡的白

玉兰。白玉兰一季只开四五朵,一朵朵地逐次开,开得很慢,谢得也很慢。花朵有汤碗那么大,花瓣一片片汤匙似的,很厚实。开放时就像由大而小的碗叠在一起。花总是藏在大片浓密的叶丛间,把清香慢慢儿散布开来。

白玉兰的开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时母亲每天都到院子里看看,闻闻花香。只开一朵花,当然不能采下来的。直等它一瓣瓣谢落了,母亲连忙拾来,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熟透了的玉兰花瓣,有点粉粉的,像嫩栗而更清香。

每年的中秋节,我家有城里朋友送来的月饼,种类繁多。除了面上撒芝麻的月光饼以外,还有苏式月饼,广式月饼。哪一种母亲也不爱吃。她的兴趣是切月饼,厚厚的广式月饼切开来,里面是各种不同的馅儿。母亲只看一眼,闻一下就饱了。她总是说:“这种月饼,满肚子的馅儿,到底是吃皮还是吃心子呢。连供佛也不合适,因为都是荤油和的。”

“潘宅”的广式月饼,是邻居们最歆羡的。未到中秋,早已在盼待了。我呢,守在母亲边上,看她把一个个月饼切开,每个切四份,不同的馅儿搭配起来,每家一份。她把月饼用盘子放在一个四层的精致竹编盒子里,叫我提了挨家去分,让每家都尝尝不同的馅儿。但她总不忘加入

一份自己做的玉兰酥。“也要让大家尝尝我的土月饼嘛!”她得意地说。

分月饼当然是我最讨好的差事。每家吃了月饼,都对母亲说:“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就是稀奇点,哪里比得上你做的玉兰酥,吃得我们舌头都掉下来了。”听得母亲好高兴,她那一脸快慰的微笑,真好比中秋节的月光一样的明亮美丽呢。

母亲只是喜欢做,自己吃得很少。老师说她是辛勤的蜜蜂,我就念起他口传我的那两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念了一遍又一遍,像唱山歌似的。老师问我懂得这意思吗?我说:“当然懂呀。蜜蜂忙了一大阵,蜜却被人拿去了。”母亲听了笑笑说:“你懂就好了。蜜蜂是很辛苦的。但是我宁愿你做一只勤快的蜜蜂,可千万别做让人讨厌的苍蝇啊。”我咯咯地笑了。

我嘴虽说懂,其实哪里懂呢?我若真的懂了,就不会像一只苍蝇似的,老是嗡嗡的纠缠着母亲,而不帮一点点的忙了。

如今每回想起清香的玉兰酥,与母亲所做的各种美味,心头就感到阵阵辛酸。母亲,一只辛苦的蜜蜂,终年忙碌无怨无艾,她默默地奉献一生,也默默地归去了。几十年来,我从未见过家乡的那种玉兰树,也无从学做香软的玉兰酥。中秋节一年年的度过,异乡岁月,草草劳人,心头所有的,只有无限的思亲之情。

2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相似()剥碎 ()荤油()快慰() ....

23.文章开头提到了两种花:白兰花和白玉兰。二者相比有什么区别?花品如人品,作者的母亲更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4分)

24.琦君擅长以淡雅诗化的语言,细腻婉约的细节描写,营造疏淡清朗的意境,渗透浓浓的

真情。请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或者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以下二句任选其一即可)(4分)(1)她那一脸快慰的微笑,真好比中秋节的月光一样的明亮美丽呢。

(2)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

25.玉兰酥香软爽口的滋味久久地留在作者记忆之中,挥之不去。本文以玉兰酥为题,它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又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表面上写玉兰酥,实际上却是在回忆自己的母亲。请你简单概括一下,全文共写了母亲哪几件事?(4分)

26.读过本文,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7.蜜蜂的一生辛苦忙碌,自己酿出来的蜜还往往被别人拿去。可母亲为什么还是希望我做一只勤快的蜜蜂呢?(4分)

28.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巨灵神厉声高叫道:“那泼猴!你认得我么?”大圣听言,急问道:“你是哪路毛神,老孙不曾会你,你快报名来。”巨灵神道:“我把你那欺心的猢狲!你是认不得我!我乃高上神灵托塔李天王部下先锋,巨灵天将!今奉玉帝圣旨,到此收降你。你快卸了装束,归顺天恩,免得这满山诸畜遭诛;若道半个‘不’字,教你顷刻化为齑粉!”猴王听说,心中大怒道:“泼毛神,休夸大口,

少弄长舌!我本待一棒打死你,恐无人去报信;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天,对玉皇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字号。若依此字号升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时,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这巨灵神闻此言,急睁睛迎风观看,果见门外竖一高竿,竿上有旌旗一面,上写着“齐天大圣”四大字。巨灵神冷笑三声道:“这泼猴,这等不知人事,辄敢无状,你就要做齐天大圣!好好的吃吾一斧!”劈头就砍将去。那猴王正是会家不忙,将金箍棒应手相迎。

29.本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1分) 30.本段文字写了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2分)

31.从猴王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四、作文 (50分)

32.文题:以下两个文题任选其一。作文(1) 童年旧事作文(2) 恩情永难忘

要求:

1.选择你最难忘的经历,叙述你最动情的故事,表达你最深切的情感。2.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文采。 3.不得少于600字。

推荐第4篇:七年四班语文寒假作业

七年四班语文寒假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可以雪地长吼,为那个被你曾经祈盼无数次的假期;可以神游2000000000极,为自己不曾香甜的梦境拉长90个黄昏;还可以躺在细碎的日子里,悉数光线中跳动的粉尘和微茫中一次次枯灯独坐的身影;抑或进入宇宙洪荒,看盘古撑开混蒙,看女娲炼石。但老师不希望你逃离。请沃面激醒,端1000杯清茗,捧890本名著,与智者对话,与高贵的灵魂为伴,尽情沐浴圣者的华光,为自己筑1111110座精神家园!

一、古诗文积累

内容:《陌上桑》《观刈麦》《与朱元思书》《三峡》《马说》

要求:

1、以上篇目每周背诵三篇,将背诵的内容录音,上传到范老师空间,家长监督,录音证明学生已背诵。

2、默写在稿纸本上,注意书写的工整美观。

二、阅读

内容:

1、现代文阅读《胜卷在握》15篇,文言文阅读直通车做完。

2、阅读《三国演义》前80回。《周国平文集》和《梁衡散文》

要求:

1、现代文阅读每周完成3篇,文言文阅读每天完成1篇。现代文答案老师每周上传至群共享,请家长监督学生对照答案用红笔批改。

2、阅读《梁衡散文》后完成读书卡片共20次。(学生自行打印装订成读书记录册)

三、写作

1、想对你说谢谢

2、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详地站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他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卡耐基的脸上依然堆着笑容,走上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见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成为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请以“微笑”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3、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亲爱的家长们:

漫长的假期,孩子们难免会放松自己,但适当的放松不等于放纵,这就需要您的监督与配合。请您帮助孩子制定好每周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检查完成情况;及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合理参加课外学习;书写情况不好的同学更要规范他的作业的书写质量。 期待在2014年每一个同学都有新的进步。也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SB老师:范辉SB电话:13894825192,15604496488 SB号:630197590

推荐第5篇:七年上语文教学计划

2010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甘伶丽

根据学校的要求,便于正常的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

1、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对朗读技巧、文字的处理毫无积累;

2、阅读理解能力不高

;

3、写作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

4、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极差,这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2010.9.1

推荐第6篇:七年语文教材分析

七年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确定七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在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力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3、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六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例上由六年级注重文章的综合性去组合单元,过渡到了兼顾不同的文章类型,按主题组合单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文章体裁的意识,会对文章按体裁进行分类。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与文化艺术有关如《社戏》中的戏剧艺术;《口技》《二胡》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文体知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前提。因此,通过阅读材料,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这方面知识。对课文要充分朗读,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是名人单元。前四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白求恩、贝多芬,第五篇是人物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

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揣摩、感悟、积累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第三单元以体育为主题。六篇课文既有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神勇表现,也有作家对体育的认识,还有关于古代学习技艺的寓言故事。通过学习感悟体育,体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魅力。阅读教学要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的写法。提倡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受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第四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六篇课文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六篇课文的共同点是蕴涵丰富,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还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陋室铭》《爱莲说》是作者对自己知趣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卖油翁》《推敲》寓道理于故事中;杜甫的诗三首可看到大诗人风格的变化。学习文言文,一定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出不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中我们考虑可以与现代文穿插交替进行学习,把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提到前半学期来学习,以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同时有效延长反复诵读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的同时,开始培养学生基本叙述中抒发议论的能力,把握常用文体,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语言通顺流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巩固已培养的诵读、摘记、探究、多思等习惯,仍然是八年级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2、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重视提炼、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

3、课本对语法的学习持一种淡化的态度,但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对其有个基本的了解,而不必进行集中,系统的教学,也不宜讲得过于详细繁琐。

4、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适当开展,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5、要认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除每册课本要求学生阅读的三部名著外,提倡学生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

6、课本附录的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还要选取一些短小的广为流传的课外古诗文进行阅读,增强语文积累。

推荐第7篇:语文七年上册生字

七年级上册生字词加点字注音

泄气锐不可当要塞绥靖恢复阻遏疟子 寒噤 仄歪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颀长孔武有力熹微间歇瓦砾腋窝屏障脂粉珐琅杀戮 ..........

眼花缭乱箱箧晨曦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周而复始萌发细菌繁衍 ..........

蜿蜒屹立恍惚荒谬盟誓执著执着健忘震悚掳掠惶急孤孀...............

疮疤差使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

尴尬烦躁大庭广众微不足道镶嵌滞笨荒僻愧怍号叫狭隘嫉妒.............

萦绕闪烁眸子癖好年近花甲穷愁潦倒长途跋涉糟蹋唏嘘人头济济..........

噩耗憎恨吊唁憬悟琢磨焦灼匀称惟妙惟肖推崇巧妙绝伦和谐.............

强劲驻足摄影前瞻后顾轩榭重峦叠嶂池沼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丘壑..........

嶙峋斟酌镂空脍炙人口玲珑矗立湛蓝额枋矫健鸣钟击磬檀香 .............

绚丽烟雾缭绕蟠龙气氛琉璃伧俗帷幕造型翩然孕育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销声匿迹农谚刺槐无动于衷啸聚山林物竞天择在劫难逃 .........

细胞胚胎鲫鱼蟾蜍相安无事濒临克隆骨骼两栖脊椎携带潮汐.............

劫难措施遗骸追溯天衣无缝烂漫充沛蓬勃萎谢花冠花卉分泌............

光谱威胁归咎赶尽杀绝藩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殷红坠落绮丽.........

推荐第8篇:七年音乐《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

《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体验蒙古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三、增强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旋律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体验 导入新课

播放《天堂》,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

提问: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提问:大家熟悉的蒙古的地方特色有哪些?

二、简介乐器 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欣赏 《蒙古人》 马头琴演奏

三、欣赏蒙古的歌曲

1、欣赏《牧歌》

《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

提问: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

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

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提问:你认为蒙古民歌有哪些特点?

长调: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中有颤音及下滑音,充满了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

3、播放《万马奔腾》体验蒙古族短调音乐的魅力。

四、延伸

提问: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五、课堂小结

六、知识拓展

提问: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教学反思

当前,流行音乐冲击着学校的音乐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通过《辽阔的草原》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注重音乐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探究、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反应强烈。

4、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惠济区南王村小学

李凌云

2011.

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设计者】惠济区南王村小学 李凌云

一、课题: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7课内容《守株待兔》

二、目标分解依据

1、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1)认识47个常用字和会写字39个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课文的意思。

(3)感化学生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

2、教材特点

《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课的学习,寓言故事是运用虚构浅显的小故事,说明的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再者,许多寓言现在已变成了成语,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正确地运用这些个词语,我在教学中就需要为他们明确守株待兔的意思,另外,本篇课文语言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课堂中会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目标

1、借助识字方法,使学生认识“守、窜、撞、桩、此、锄”等6个生字,会写“守、丢、此、肥、桩”等5个字。

2、多种形式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悟出故事的寓意,让80%的学生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中让学生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想 有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四、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猜字游戏和展示作品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课堂活动和说话练习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课堂读书检测和课堂说话练习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重难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五、教学活动预案【学习过程】

(一)动画激趣,揭题解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我们来听听吧!

2、播放《守株待兔》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3、故事好听吗?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啊?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很有趣的成语故事,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4、我先写了个什么?(宝盖儿),下面是寸字,合起来念什么呢?写拼音,注意把翘舌音读准,拼读一遍。

看下一个字,株,是什么意思?看图画,在这里指的是树桩,待,就是等待,守在树桩旁边等待什么呀?

生:等兔子。

师:出示兔子的图片。 和兔字的演变过程。 下面老师要写 “兔”字了,同学们注意看:一个刀字头,就像兔子的长耳朵,再写一个扁口,撇,竖弯勾。看这只小兔子,它还有一个毛茸茸的短尾巴呢。它在这里变成了一点。下面你也伸出小手指把它书空一遍。

生:书空。

师:再一起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师:大家再看看图,是谁守在树桩边等待兔子啊?

生:是农夫。

2、师:这位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书端好,听老师给你们读一读这个成语故事。

有意思吗?你也像老师这样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遍圈出课文中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同时屏幕出示生字)

3、师: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现在你知道这位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了吗?(因为农夫捡了一只死兔子。)

师:(边板书“捡”边说):原来他毫不费力白捡了一只兔子啊!

(认识“捡”)做捡的动作,看捡东西要用手,所以捡字的左边是提手旁。大家拼拼吧,注意拼音要读准。生拼读。

4、师:农夫怎么会捡到一只兔子呢?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明白了。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读第一自然段,出问题的答案。

2、生答

(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这自然段里有还有四个生字宝宝呢!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它们了,你愿不愿意做一次小老

师,把你认识的那个字教给同学们!

预设:

我认识了“慌”这个字。这个字左边是竖心旁,表示小兔子当时心里很害怕;右边是“荒”字,记住了右边的读音就能记住这个字的读音了。

师:板书“慌忙”,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从慌忙这个词中我们能看出小兔子怎么样啊?

生:很害怕 很紧张 很慌张 很慌乱。

我认识“逃”这个字。因为我以前认识“桃”,把木字旁换成走之旁,就是“逃”。 我认识“跳”字,把足字旁换成走之旁,就是“逃”。

我认识“撞”这个字,我编了一句儿歌,“儿童伸手把门撞”。

我能用“断”字组词,断开、折断、断裂、砍断、断线、撞断。

师说:这只小兔子看到农夫,太害怕了,所以他一不小心撞断了脖子,死了。我们把这几个生字再放回到这句话中,再来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自读) (指名读,指导读“慌忙” “一不小心”)

农夫在田里干活时没花一点力气就白捡到了一只撞死的兔子,这意外的收获真让他开心啊!我们也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想一想,“撞”会发什么样的声音?板书:撞

4、理解“窜”是什么样子呀?

(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

5指名答。

同学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

7、读第一自然段。

声音真洪亮,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

(老师把“忽然”读得很快,让我感觉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老师把“窜”读的很重很快,让我感觉野兔真的从树林里飞快地跑了出来。 )大家听得真仔细。我们一起读第一自然段。还可以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

9、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理解“白捡”(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 又肥又大的野兔。) “

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理解词语:“乐滋滋”,理解“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2、读句子。同学们,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

(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读时强调了‘每天’ ‘一只’)

问生: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

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板书:偶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种田人他知不知道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呢? 他是怎么做的?

划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读。

(课件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出示词卡)理解:“从此”“锄”

3、问生:他丢下了锄头说明了什么?

(板书:不劳而获。)

种田的人,他不干活。那他能干什么呢?

4、比较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第一句没有“整天”,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等。第二个句子有“整天”,就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B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哪个词要重读?

C齐读句子。

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5、完成练习。

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 —————————————————,他想——————-—————— ,所以他 —————————。)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结合124页的插图说说原因?

6、指名说。

7、师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板书:一无所获)

(四)深化明理,拓展延伸。

1、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通过劝告种田人,我们明白了什么?。

(指着板书)有些事情是偶然的,巧合的,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将一无所获。

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读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一)、游戏活动,巩固字词。

1、猜字游戏 :猜一猜与课文中哪个字有关

寸 荒兆童 斤 方

2、选字填空

代 带 待

今天,老师()我们学习了一个发生在古()的成语故事,名字叫《守株()兔》。

(二)、指导书写,当堂检测。

1 、师范写“守”、“丢”,生观察。

2 、生观察“此”、“桩”、“肥”,说说写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此”,强调笔顺。

3 、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佳作,同桌互评。

结束语:

这节课,咱们班的小朋友收获了不少的新知识,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认真付出,愉快收获。

七、作业布置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偶然捡→ 不劳而获→一无所获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设计

《荷花淀》第一节教学设计

曹建生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对话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中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第二节中五个妇女的对话,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体会人物的内心人物感情。

第一节中对话的分析讲解: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节中的对话讲解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

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小结: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第11篇:语文教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张三小学教师

刘春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理清课文层次,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ao,不读diao;“炊”读chui,不读cui,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固:本来的意思。于:比的意思。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板书: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句话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六)学习第五段。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指导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第12篇: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有的人

活动一:预习展示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怀着情感而写的。

3、“有的人”诗中指和的人。鲁迅先生属于一

种人。全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去世后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我能理解诗句中的几个词语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节)

第三部分(第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活动二:合作探究、品析作品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我会写出“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我是这样理解这节诗的。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我认为它的好处是:

活动三:展示交流:15分钟,组间竞赛活动

㈠组间交流质疑活动一,活动二的内容

㈡必展示题目:

活动四:课堂小结:

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出一个这样的道理。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活动五:拓展阅读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

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第13篇:语文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中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教学策略: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背景音乐,配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且使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既有雄才武略,又有出众才华。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诗歌的风格、气势。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节奏、重音、感情 (打出幻灯片)

生: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意境的体会和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师: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师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生:有感情地齐读词作。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七、课堂小结:谈谈学习《沁园春·雪》后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谈);

(此处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1.加深对《沁园春·雪》写景抒情手法的体会。

2.进一步了解伟人的诗词艺术及人格魅力。教学后记:

教学亮点: 1.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虽然有限,但却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2.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问题设计切中了作品的要害。3.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课堂在对话教学中成功实现互动。

存在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改进方法: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再教的设想:应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14篇:语文教学设计

28.《民族英雄戚继光》

温县赵堡镇大黄庄学校 白志力

教材分析

本课为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国明朝嘉靖年间沿海一带,屡遭日本海盗烧杀掠抢,明朝将领戚继光组建军队,抗击倭寇的故事。赞颂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又很有智谋。本篇课文故事情节集中,语句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读课文,来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以此训练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了解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的内容,在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戚继光足智多谋、英勇奋战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2.了解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出示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 【出示课件】

生思考并回答。

师:有些小朋友说的很对,这几张图片都可以称得上我国的英雄人物。那么,今天我就再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他是谁呢?(生:戚继光)

师板书课题,简介戚继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圈出课文中会认识的字。边读边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借助字典来理解并解决。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自主组词。【出示课件】

盗 浙 腐 训 律 倍 谋 占 患

3、指定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

4、总结出难读难记的字词,通过结合熟悉的字 ,记住这些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2、学生小组间讨论,并回答问题: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呢?【出示课件】

3、学生反馈,师总结。

4、小组之间进行课文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自主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2、出示第

一、二自然段,并思考:【出示课件】

A.哪些词语体现了倭寇扰民?老百姓管它们叫倭寇的原因? B.为什么组建、训练“戚家军”? 生反馈。

3、出示

三、

四、五自然段。

回答:A.通过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呢? B.哪些内容体现了其戚继光的勇猛?

C.哪些地方表现了戚继光有智谋的特点?【出示课件】 生反馈。

4、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画出概括写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的句子,看看这句话与上写文之间的关系。【出示课件】 生反馈;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民族英雄戚继光

组建军队

戚继光 作战勇猛 抗击倭寇——名族英雄

很有智谋

第15篇:语文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共鸣

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部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再现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画卷;有一部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的名字叫《史记》。你可知道,在这部著作背后凝聚多少艰辛、多少屈辱?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二、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

师生交流:

英雄之梦——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英雄情结)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家学渊源)出示资料:

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

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板书:承诺

于是他——引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2

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生默读课文

(2)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生读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4)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

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出示: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围绕提供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 )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 )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一句承诺——

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的结晶,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板书:奇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前无古人?

想想:《史记》是什么?《史记》是

师: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出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读

三、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师: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自由大声读

出示:

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学生齐读

第16篇:语文教学设计

简答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导向性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鉴定功能

(四)选拔功能

(五)导向功能

三、识字写字的教学设计策略

①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② 在生活中识字 ③ 汉子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的工具 ④ 认少写≠不写 ⑤ 既要设计识字活动,也要设计写字活动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三)明确步骤,组织学习

(四)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五、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教学观

(二)全面认识语文知识的中介性

(三)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四)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语文知识教学计划

(五)知识性教学必须精要、好懂、好用

六、作文讲评的特点和要求

(一)讲评内容不限于作文本身

(二)选取的事例有普遍性

(三)有重点,有中心

(四)态度热情恳切,形式生动活泼

(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七、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性建议

①阅读教学建议 ②写作教学建议 ③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④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⑤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建议

第17篇:语文教学设计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迁西县滦阳镇郭家峪小学 教学设计者:张海莲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栖”“菲”“乍”“秩”“绅”“犯”6个生字,掌握“族”“雅”“演”“墨”“牌”“疑”“零”“贯”“秩”“施”“菊”“犯”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飘飘欲仙”、“鱼贯上岸”、“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如期而至”、“不厌其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仙企鹅登陆时不仅准时无误而且秩序井然,体会出仙企鹅登陆表演的神奇以及游客们看到这样的奇观时的激动心情和由衷地赞叹,从而将这种神奇以及游客们激动、赞叹的心情读出来。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并边读边想象,边感悟边想象.

4、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仙器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展示交流收集的资料。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找出有关生物钟的现象。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能第一个猜出来?认真听。 “黑背白肚皮,彬彬又有礼,遇人不害怕,生活在南极”。(企鹅)

真聪明!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种企鹅,是企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它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仙企鹅。想看看这仙企鹅是什么样的吗?请看(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感觉?(可爱、美丽)这仙企鹅呀,可了不起啦,不仅长得可爱,它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谁知道是什么?(它们能准时登陆表演)(师板书)读!谁知道:“准时”什么意思?“准时登陆表演”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二、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课前预习时勾画出的字词多读几遍。(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2、检查词语的认读、理解。小巧玲珑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仙企鹅的身高才

三、四十厘米,还不及南极企鹅的一半呢?(出示南极企鹅与仙企鹅相比的图片)你们看,与高大笨重的南极企鹅相比,仙企鹅就更显得(小巧玲珑)了。“飘飘欲仙”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理解词语要从字入手。先看:“欲”什么意思?(像) “仙”呢?(神仙、仙人、仙女)

引导学生想象:仙企鹅“飘飘欲仙”的走是怎样走? (仙企鹅走起路来,动作轻盈,像仙女一样。) 步履蹒跚

我们前边学习《赏花》一课时也遇到了这个词,那篇课文中写的是谁

“步履蹒跚”?(盲人们)这篇课文中写的是谁步履蹒跚呢?(仙企鹅)仙企鹅“步履蹒跚”的走是怎样走呢?谁能学学?

(师总结):仙企鹅走路时摇摇摆摆的样子就是(步履蹒跚)

鱼贯上岸

一齐读一遍这个词语

再读一遍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

师引导:同学们看,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紧跟在他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就怎样的上了岸?(鱼贯上岸)有争着抢着往前挤的吗?(没有),有磨磨蹭蹭丢队落队的吗?(没有)也就是,第一只仙企鹅上岸了,第二只就跟上来,第二只上岸了,第三只跟上来,„„就这样一个跟着一个,这就是(鱼贯上岸)。 秩序井然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齐读 结合这种情景(指),再说说“秩序井然”是什么样子?

师引读这句话,加深理解:让我们也加入到登陆表演的仙企鹅队伍中,好不好?(指着一横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仙企鹅登陆不容易呀,走得不好会出队的,大家有信心吗?

全班引读: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

),另一队(

),一队(

),另一队(

)„„

一队跟着一队,这就是(秩序井然)。 初来乍到

未免生疑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 (第一次来)

让学生把课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在句子里“初来乍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未免生疑”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生疑”是什么意思?(产生怀疑)那“未免生疑”呢?就是(难免会产生怀疑)通过读刚才这句话你知道了谁对什么事产生了怀疑?

(是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仙企鹅能准时登陆产生了怀疑。) 如醉如痴

“如”什么意思?醉呢 ?痴呢?把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那“如醉如痴”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

“赞叹不已”知道什么意思吗?(不停的赞叹) 在这里写的是什么事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谁能读出游人的这种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孩子们你们看,词语的魅力多大呀!读了这些词我们知道了仙企鹅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游人们对仙企鹅的喜爱。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课文中还藏着一些需要我们会认、会写的生字,你们看,认识吗?(指名读:菊花、家族、八点零

五、栖息、犯困、很雅的名字、告示牌、发号施令)

三、正确读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的朗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2、讲课文。

读课文是一种本事,讲课文更是一种本事,接下来就用自己的话试着把课文讲一讲。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提示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小巧玲珑、飘飘欲仙、初来乍到、未免生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整整齐齐、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施令) (1)自由练习。 (2)展示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精彩。

2、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神奇。

3、还可能会说这是一场让人难忘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2、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仙企鹅的登陆表演很精彩、很神奇?

下面同学们静下心来,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3、集体交流。预设:

(1)、学生可能会找到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当手表指向„„出现了”这句话。 我觉得仙企鹅的登陆这么准时,很神奇。 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来谈。

同学们想,当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告示牌上“仙企鹅精确的登录时间”正充满疑问时,只见仙企鹅准时无误的登陆了,大家想一想,此时游客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很激动、很兴奋)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一奇迹,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这简直是太神气了、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2)、学生还可能会找到第二句“抬眼„„上岸” 我觉得仙企鹅登陆时非常有秩序,感到非常神奇。 此处结合两句话来谈。

A(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鱼贯上岸”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的秩序。(此处的理解指导学生多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

仙企鹅这样的上岸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秩序。

2、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礼貌。

3、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神奇。

4、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像是有人指挥一样。

一只只仙企鹅又是怎样鱼贯上岸的呢?联系前面第二段的内容说一说。 飘飘欲仙是说仙企鹅走路怎么样? 预设:动作轻盈、灵活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第一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三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谁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仙企鹅上岸的样子。

B(出示句子: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 自己读了这句话,你从哪感觉到仙企鹅登陆表演很神奇的?(指名说) 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秩序井然”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遵守秩序的神奇。

想象画面,再读句子,读出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总结:大家体会得真好。一只只白胸黑翅的仙企鹅就这们秩序井然地上了岸,仿佛身着燕尾服的什么?(绅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绅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

同学们用心读这个句子,体会仙企鹅除了样子像一位绅士,还有什么更象绅士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一定会说出仙企鹅有风度、不争不抢更象绅士。)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一起观赏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陆表演。假如此时我们就站在岸边,亲眼目睹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录表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指名说)

这真是一场让游客们(

)的登陆表演,怪不得看的游客们(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谁能带领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神奇的登录表演。(指名读第4自然段)

4、为什么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录表演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此处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再结合课文中列举的现象了解一下。

五、课外拓展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上,有幸观赏到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又精彩的登陆表演,你想让更多的人也和我们一样了解这一奇观吗?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份海报给仙企鹅做宣传。

六、板书设计

25 准时的登陆表演 仙企鹅

如期而至 外形:小巧玲珑

飘飘欲仙 神奇:秩序井然

步履蹒跚 原因:生物钟

客观规律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栖”“菲”“乍”“秩”“绅”“犯”6个生字,掌握“族”“雅”“演”“墨”“牌”“疑”“零”“贯”“秩”“施”“菊”“犯”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飘飘欲仙”、“鱼贯上岸”、“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如期而至”、“不厌其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仙企鹅登陆时不仅准时无误而且秩序井然,体会出仙企鹅登陆表演的神奇以及游客们看到这样的奇观时的激动心情和由衷地赞叹,从而将这种神奇以及游客们激动、赞叹的心情读出来。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并边读边想象,边感悟边想象.

4、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仙器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5、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6、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7、展示交流收集的资料。

8、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找出有关生物钟的现象。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能第一个猜出来?认真听。 “黑背白肚皮,彬彬又有礼,遇人不害怕,生活在南极”。(企鹅)

真聪明!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种企鹅,是企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它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仙企鹅。想看看这仙企鹅是什么样的吗?请看(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感觉?(可爱、美丽)这仙企鹅呀,可了不起啦,不仅长得可爱,它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谁知道是什么?(它们能准时登陆表演)(师板书)读!谁知道:“准时”什么意思?“准时登陆表演”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二、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课前预习时勾画出的字词多读几遍。(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2、检查词语的认读、理解。小巧玲珑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仙企鹅的身高才

三、四十厘米,还不及南极企鹅的一半呢?(出示南极企鹅与仙企鹅相比的图片)你们看,与高大笨重的南极企鹅相比,仙企鹅就更显得(小巧玲珑)了。“飘飘欲仙”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理解词语要从字入手。先看:“欲”什么意思?(像) “仙”呢?(神仙、仙人、仙女)

引导学生想象:仙企鹅“飘飘欲仙”的走是怎样走? (仙企鹅走起路来,动作轻盈,像仙女一样。) 步履蹒跚

我们前边学习《赏花》一课时也遇到了这个词,那篇课文中写的是谁

“步履蹒跚”?(盲人们)这篇课文中写的是谁步履蹒跚呢?(仙企鹅)仙企鹅“步履蹒跚”的走是怎样走呢?谁能学学?

(师总结):仙企鹅走路时摇摇摆摆的样子就是(步履蹒跚)

鱼贯上岸

一齐读一遍这个词语

再读一遍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

师引导:同学们看,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紧跟在他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就怎样的上了岸?(鱼贯上岸)有争着抢着往前挤的吗?(没有),有磨磨蹭蹭丢队落队的吗?(没有)也就是,第一只仙企鹅上岸了,第二只就跟上来,第二只上岸了,第三只跟上来,„„就这样一个跟着一个,这就是(鱼贯上岸)。 秩序井然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齐读 结合这种情景(指),再说说“秩序井然”是什么样子?

师引读这句话,加深理解:让我们也加入到登陆表演的仙企鹅队伍中,好不好?(指着一横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仙企鹅登陆不容易呀,走得不好会出队的,大家有信心吗?

全班引读: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

),另一队(

),一队(

),另一队(

)„„

一队跟着一队,这就是(秩序井然)。 初来乍到

未免生疑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 (第一次来)

让学生把课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在句子里“初来乍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未免生疑”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生疑”是什么意思?(产生怀疑)那“未免生疑”呢?就是(难免会产生怀疑)通过读刚才这句话你知道了谁对什么事产生了怀疑?

(是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仙企鹅能准时登陆产生了怀疑。) 如醉如痴

“如”什么意思?醉呢 ?痴呢?把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那“如醉如痴”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

“赞叹不已”知道什么意思吗?(不停的赞叹) 在这里写的是什么事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谁能读出游人的这种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孩子们你们看,词语的魅力多大呀!读了这些词我们知道了仙企鹅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游人们对仙企鹅的喜爱。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课文中还藏着一些需要我们会认、会写的生字,你们看,认识吗?(指名读:菊花、家族、八点零

五、栖息、犯困、很雅的名字、告示牌、发号施令)

三、正确读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的朗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2、讲课文。

读课文是一种本事,讲课文更是一种本事,接下来就用自己的话试着把课文讲一讲。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提示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小巧玲珑、飘飘欲仙、初来乍到、未免生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整整齐齐、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施令) (1)自由练习。 (2)展示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精彩。

2、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神奇。

3、还可能会说这是一场让人难忘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2、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仙企鹅的登陆表演很精彩、很神奇?

下面同学们静下心来,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3、集体交流。预设:

(1)、学生可能会找到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当手表指向„„出现了”这句话。 我觉得仙企鹅的登陆这么准时,很神奇。 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来谈。

同学们想,当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告示牌上“仙企鹅精确的登录时间”正充满疑问时,只见仙企鹅准时无误的登陆了,大家想一想,此时游客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很激动、很兴奋)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一奇迹,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这简直是太神气了、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2)、学生还可能会找到第二句“抬眼„„上岸” 我觉得仙企鹅登陆时非常有秩序,感到非常神奇。 此处结合两句话来谈。

A(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鱼贯上岸”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的秩序。(此处的理解指导学生多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

仙企鹅这样的上岸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秩序。

2、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礼貌。

3、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神奇。

4、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像是有人指挥一样。

一只只仙企鹅又是怎样鱼贯上岸的呢?联系前面第二段的内容说一说。 飘飘欲仙是说仙企鹅走路怎么样? 预设:动作轻盈、灵活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第一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三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谁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仙企鹅上岸的样子。

B(出示句子: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 自己读了这句话,你从哪感觉到仙企鹅登陆表演很神奇的?(指名说) 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秩序井然”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遵守秩序的神奇。

想象画面,再读句子,读出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总结:大家体会得真好。一只只白胸黑翅的仙企鹅就这们秩序井然地上了岸,仿佛身着燕尾服的什么?(绅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绅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

同学们用心读这个句子,体会仙企鹅除了样子像一位绅士,还有什么更象绅士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一定会说出仙企鹅有风度、不争不抢更象绅士。)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一起观赏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陆表演。假如此时我们就站在岸边,亲眼目睹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录表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指名说)

这真是一场让游客们(

)的登陆表演,怪不得看的游客们(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谁能带领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神奇的登录表演。(指名读第4自然段)

4、为什么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录表演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此处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再结合课文中列举的现象了解一下。

五、课外拓展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上,有幸观赏到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又精彩的登陆表演,你想让更多的人也和我们一样了解这一奇观吗?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份海报给仙企鹅做宣传。

六、板书设计

25 准时的登陆表演 仙企鹅

如期而至 外形:小巧玲珑

飘飘欲仙 神奇:秩序井然

步履蹒跚 原因:生物钟

客观规律

第18篇:语文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盘山县高升学校小学部

秦志新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数条公路被震断,几万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下,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板书:了不起

二、新授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3、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并写上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要勾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和词语) 生: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在勾出句子后,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有的孩子已经把手举起来了。可以出声的读一读。(学生仍然读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

生:我从第

2、3自然段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因为父亲失去儿子很痛心,但很快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

师:自由读读

2、3自然段,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来呢?勾出这句话。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出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就是这句话,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相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于是坚定地站起来,向废墟走去。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相信大家都找到了“他挖了八小时,——”(出示)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所以说他了不起。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板书:挖。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生:可能会再次发生爆炸。

生:父亲可能会受伤,可能会有很多人来劝阻他。 师:这36小时里,有哪些人曾经劝过他? 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谁来读读父亲和他们的对话?

(师读父亲。生开火车读。)

生:邻居走过来,说:快走吧,你还要照顾你的孩子。 生:医生走过来,说:走吧,我给你包扎一下吧。 师:可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三遍 师:读到了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听出了虽然很危险,但父亲也没放弃,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真了不起!

师:这段话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拯救儿子。

有了这么多的体会,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生:应该读慢一些,时间应该读的越来越重。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他挖了——” 师:还从那里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 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真了不起呀! 生:从“破烂不堪”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在挖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

生:从描写父亲的外貌中这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为了救出儿子,什么苦都能忍受。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朗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

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前出现一位心中只有儿子,奋不顾身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 顾不得休息,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很有毅力的父亲。

师:对,父亲奋不顾身的挖着,疯狂地挖着,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在支撑着他。 师:爱让他不顾一切,疯狂的挖。

生: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凭着他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出示)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一次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过几次?(3次)请大家在课文中勾出这句话。父亲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对儿子的爱和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

师:这句话让父子俩心灵相通。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不倒的大山,心中坚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不管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才会创造奇迹。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勾画出来,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从

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自己不出来,却让同学先出来,可以看出他对同学们那无私的爱。多么的了不起! 师:就是这种亲情使阿曼达勇敢、无畏,亲情使阿曼达无私、高尚。 生: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着对父亲的信任,没看见人,就已经断定是父亲救他来了。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从“只要”“一定”我觉得儿子对爸爸是无比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师:是呀,亲情,使人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 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着,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小组交流交流。交流完了,拿出手中的笔,把他写出来吧!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对父亲是无比的信任。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很伟大,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他对同学们说:“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他决不会放弃的。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但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7岁的小阿曼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

(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阿曼达是那么的信任他的父亲,是那么的无私、勇敢,是什么力量让儿子在死神面前那么做?

生:这都来自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被埋在废墟下,让他满怀信心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安全出口开辟出来,让同学们先出来的那一刻,他想起的也是这句话。

(生读。)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让我们感动;父亲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感动。是呀,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奇迹。 板书:爱

三、知识拓展

师: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正是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完成板书)父爱是深沉的,和母爱一样无私、伟大。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两本书,《感悟父爱》和《父与子》,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感受父爱。老师读了这两本书后,我对父爱有了更大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出示)

四、总结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阿曼达和伙伴们就在漆黑的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描写他在废墟里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师总结: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有同学的爱。可以说,身边处处都有爱。我想:因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有欢笑;也因为有了爱,你们才成长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孩子。爱是无私的,让我们也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第19篇:语文教学设计

篇1: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3:语文教案编写(范例) 语文教案的编写

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和施教的蓝本。有了好的教案,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序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上课。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讲,一份良好的教案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和前提。另外,教案还可以起到备忘的作用,为总结教学经验、教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教案编写原则:a、格式规范b保证质量c可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格式:语文教案的格式有两种,一是条文式,二是表格式。 1.条文式是用说明性语言条分缕析地把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和步骤等表达出来。 2.表格式是用表格表述教案内容。表格式比条文式更直观,但受表格项目所限,表现形式不如条文式灵活。

三、教案的结构: 完整的教案结构如下: 1.案头: 1)课文标题 2)授课教师 3)授课班级

4)授课日期及节次(第几节课) 2.内容: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注: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以两至三条为宜。 2)教学重点及难点。

3)教学时数 4)教学方法 5)教具使用 6)教学过程: ①检查预习②讲授新课 a.导语 b.学习新课:教师讲授、提问讨论、训练等(要具体写明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大约所需时间) c.收束:总结、布置作业等 附:1.板书设计 2.课后小结或教学后记。

以上是一篇课文的完整教案。如果课文太长,一课时不能完成,需要写出分课时计划,每课时也应写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题:愚公移山 授课教师:王小明 授课班级:三年五班

授课日期及节次:2007年3月23日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的理解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 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第20篇:语文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棣花中学

叶宁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新课标强调:“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要把我们教会了学生什么?这种被动型接受式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主动型探究式创新模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新精神、新观念自觉地、积极地作为我们设计教案的指导思想。我们要通过教案的准备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和体现语文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解,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主动发现问题,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中联系自己对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优缺点,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3、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第25课。初中语文第一册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对学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健全人格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一个文言小故事中教育学生以诚做人,以礼待人。

4、学生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由于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还很少,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淡薄,应着重

1

指导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积累文言文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2、探究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赶路,这七个背囊分别装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来到渡口,渡船刚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小船上下颠簸,十分危险。船家说:“客官,我的船小负载太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可是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丢弃哪个背囊?

学生:“金钱”、“荣誉”、“美貌”……

故事中的年轻人思考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结果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因

2

为失去了诚信,找工作四处碰壁,与人交朋友也没人愿意相信他,这时他才醒悟到诚信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文言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老师指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ě)

不(fǒu)通“否” (2)、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准节奏。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把握朗读的语气:

“尊君在否?”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非人哉!”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

学生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3

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2、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①第一招“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单位等等词语,可以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②第二招“加”: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在内现代汉语常用词语。 ③第三招“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例:“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您,对别人的尊称,家君:我的父亲,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④第四招“补”:补出文言文中被补出的成份。 例:(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快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粗通文意 (3)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重点的字词句(补充一些古代称谓的知识:如敬称、尊称、谦称,贱称、蔑称等)(出示幻灯片)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

(4)、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就会将其省略,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出示幻灯片)学生快速补上文中省略成份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 尊君 )非人哉!( 尊君 )

4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

(6)、齐读课文 (7)、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关键字词,采用“串珠法”,尝试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反驳)

(2)、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3)、有人说,友人知道自己错了,为表示歉意,下车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

教师总结:大家对人物有不同认识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努力做到“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教师寄语)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五)、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 5

大踧踖⑨。

注释: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先君: 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奕世:累世。⑧了了:聪明伶俐。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6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教授《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课堂有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以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诵读文本,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意思。

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指导学生文言文翻译方法。

4、人物性格品析,学生分角色朗读。

5、展开辩论,学生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明白: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课堂教学中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 附: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

聪明机智

懂礼识仪

友人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启示

以信做人

以礼待人。

7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