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功 高中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2 07:38:3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山东威海新都中学 杨龙飞

一、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新授课中,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进入角色,达到全面理解新学概念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下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四、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木块、小木块、大钩码(100g)、小钩码(50g)。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 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

补充: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

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推荐第2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依安县三兴镇中学

董发林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

(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

一、功

(一)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

(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 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 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如图) 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 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 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下面请大家边看书,边练习。

出示尝试题

(三)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推荐第3篇:《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让学生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板书课题:力学中的“功” 学生思考并回答。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物理课堂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件展示:(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例3: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学生思考并回答:叉车的工作有成效,体现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货物举高了。小明的工作没有成效,体现在他虽然施了力,但并没有使大石头移动。 学生分析并回答。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时,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人做了功; (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时,工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工人做了功; (3)小孩子用力推车时,小孩施了力,但车没有移动,小孩没做功;

(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时,吊车施了力,但重物没有移动,吊车没做功。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物体靠惯性运动,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运用事例对比进行思考,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

二、功的计算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学生认识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与力和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有关。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重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因此重力不做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推荐第4篇:功教学设计

“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 板书:第一节 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

(一):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 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 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

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一)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

(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

(二)

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师:题

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 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 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

演示

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

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 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 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三、小结

师:学生谈体会,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出示尝试题

(三)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

四、布置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推荐第5篇:《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推荐第6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更为广泛、重要概念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恒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设计理念

通过对动画和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通过相对缜密的逻辑思考,形成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促成学生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图片比较导入新课。 (二)智勇大闯关

1、第一关——勇闯迷“功”

通过课件出示的图片比较,探究功的定义

2、归纳总结出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3、通过展示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辨别做功与不做功,得出常见不做功的三种形式: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

s=0,劳而无功

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

F=0,不劳无功

3)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

F⊥s,垂直无功

2、第二关——尺寸之“功”

1、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功的计算。

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 = 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J = 1 N·m

3、第三关——拔剑论“功”

通过习题加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

4、第四关——“功”德圆满

1、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和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功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

1.有力的作用

2.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

三、功的计算及单位

W=Fs 单位:1 J=1 N·m

八、教学反思:

《功》教学设计

雷家中学 王书伟

推荐第7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时建议 1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qut;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qut;,放映功的视频文,还有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ties;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Fs --功--焦耳 F--力--牛顿 s--距离--米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qut;在力的方向上&qut;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用公式表示就是=Fs --功--焦耳 F--力--牛顿 s--距离--米

推荐第8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安达市第三中学 韩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会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同学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会利用公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 (3)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2、师:请同学们呢,仔细观察课件中所出示的两幅图片,请同学们找出图片中的共同点,并对比接下来老师所出示的三幅图片,找出两组图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同学讨论一分钟。

3、同学们自由发表言论 1.力学中的“功”

(1)师:总结机组图片的相同点、不同点,引出功的定义:在物理学里, “功”的概念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力在什么情况下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导学提纲自学课本62页、63页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知道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并进行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功的定义

1.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精讲点拨:1.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课件图1,做功的实例: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2.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1)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并且要求背诵然后提问)

(2)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3、利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讨论图片中的几个力是否做功。(小组讨论)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足球飞行时的图片进行讲解”。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即运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此时这些力没有对物体做功(简单记为“劳而无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4、让同学们归纳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4、同学们对功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功的大小应该如何计算呢、功又该如何让表示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3-64页,并解决导学提纲(2)中的所出现的问题。 (1)功的计算公式?各个物理量用哪个字母表示? (2)功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表示? (3)、功的变形公式?

(4)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中的例题! 5.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a.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b.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研究起重工两个量的关系,一定要限制其中一个量不变。 c.已知两个量,一定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

d.通过举高课本,介绍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引入W=Gh e.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3)讲解两道计算题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所学内容。

三、达标检测。(投影)

(1)独立完成练习题,同桌之间互相评分

四、课后作业

《资源评价》本节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力与运动关系理解不到位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重点。

在教学中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劳而无功: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

②不劳无功:如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踢力不做功;

③垂直无功:如手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向上的提力不做功。

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内在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做了运动,同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此过程中力一直作用在物体上不能消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做题时才能准确判断是否做功,而不能仅依靠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去判断。应强化同学们对习题的训练。

推荐第9篇: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五和镇九年制学校:王天军

2017年5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五和镇九年制学校:王天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演示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3、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生活中的功的含义丰富,关于功的词语你知道哪些?有“贡献”、“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还具有其他特殊的含义。力学中“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功

1.活动1.2(课件4-10)课件演示让学生从做功的事例中找出共同点。共同点:1.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2.认识做功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这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3.出示起重机和直升飞机吊起重物都是做功的实例,分析力为什么做功了吗? 4.原因探究 学生分析做功的原因

5.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6.“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二)认识不做功的三种情景

1.当你端着一盆花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

3.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的过程中,举力是否做了功? ⑵ 马拉木头水平前进,马的拉力是否做功? ⑶起重机把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的钢绳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⑷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4.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三)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S)

(四)功的计算

1.课件演示功的大小与力、距离的关系,认识功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2.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1)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 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3)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4)介绍焦耳 3.示例题 分析:

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习:课件出示

四、作业:练习册44页9.10题

板书设计 第1节 功

一 .功的定义:

1、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S)

二、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课后反思: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推荐第10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潘铺初中 汪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和功的大小的定量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教学资源准备:小车一个、小烧杯一只、木箱一个、大烧杯一只,两只50克钩码、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幻灯片1)通过新闻场景拎水引入新课。说明在这幅场景里蕴含着一个物理知识,人们在拎水上楼过程中对水做了很多的功。

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新课教学

1、功的定义

活动:

1、请两位同学分别展示推桌子和在讲台上推木箱,

2、让同学们举起手中的课本,

让学生观察哪个力产生了成效,

(通过以上体验,对做功的概念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表述完整。

2、活动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幻灯片2)吊车吊起重物(做了功) (幻灯片3)铁锤钉钉子(做了功) (幻灯片4)推车而不动。(劳而无功)

(幻灯片5)踢球,球离开脚之后,脚对球还做功吗?学生讨论(不劳无功) (幻灯片6)服务员托着一盘菜向我们走来。学生讨论(垂直无功)

(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常见的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认识。)

活动3: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体设置一个做功的情景,并且互相讨论一下做功的理由是什么?并请一些学生展示。

(通过亲身体会,进一步加深对做功条件理解)

2、功的计算

活动4:用大小水杯和学生比一比谁做的功大 (引入对怎样比较功的大小的思考)

活动5::请同学们自学课本—页内容,功的计算,找到功的计算公式,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焦耳的规定,然后各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合理的步骤计算出例题中的功的大小,请同学上来展示自学成果,写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请学生同步介绍一下公式及单位

提问:你知道1焦耳是怎么规定的吗? (幻灯片7)师:(简单介绍焦耳这个物理学家)

板书1J=1N*M同时结合手托两个鸡蛋的力是1N,引导学生对1J作个规定。 活动6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例题并展示

3、小结(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以致用, 判断对错:(巩固对功的概念的认识。)

1.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 ) 2.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 3.背着书包上学,肩膀对书包做了功。( )

4.电梯上升过程中,电梯对站在电梯上的人做 了功。( ) 功的计算:

5、用50N的推力,将重40N的铅球抛到7m远外,则人对物体做得功是(

A、350J B、280J C、0J D、无法计算

6、(1) 小李用力把重80N的水桶从地上提起0.3 m,小李做了多少功?

(2)随后,小李提着重80N的水桶,原地不动,停了1min,这个过程中,小李做了多少功?

(3) 小王提着同样重的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m,小王做了多少功?

(4)小张提着重80N的水桶上坡,已知坡的长度为10m,高度为4m,小张做了多少功?

五、板书设计: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W=FS

六、教学反思

第11篇: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功》的教学设计

松阳一中 物理组 林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也是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为教学线索的。从追寻守恒量谈到能量的转化,从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引入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WFlcos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演示和事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演示:汽球实验

通过学生举例和学生演示汽球实验的分析发现力对物体做功的确导致了物体能量的变化。

又如书本57图7.2-1甲:货物在起重机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了;乙:列车在机车牵引下动能增加了;丙: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了。上述事例也说明能量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反过来,力对物体

1 做了多少的功,就意味着有多少的能量发生了转化。可见,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影响做功的因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汽车刹车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要使两辆完全相同的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从受到的阻力大小和通过的位移大小考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大的阻力,通过较小的位移,使车停下;还有一种是车受到较小的阻力,通过比较长的位移使车停下。两种方法在改变车的运动能量上是等效的,可见,做功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做功是和两个因素相联系的,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

四.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 特殊情景1:

如图,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前进L位移,力F做功多少? 特殊情景2:

如图用竖直向上的提力提水桶水平匀速前行一段位移l,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功?做了多少功? 一般情景3:

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

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

a.提出猜想:

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交流猜想。可能提出几种猜想:

(1)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没有关系。

(2)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有关系。

同样一个力F作用方向不同,在改变物体能量上效果不相同,可从两种特殊情况作定性分析,否定猜想(1)。

对猜想(2)提出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理论验证的思路。

b.师生交流协作,学生分析论证,验证猜想:

1、教师启发: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

2 题,同时渗透等效思想。

2、学生论证:

cosF2FsinWF1lFlcosl1lcosl2lcosWFl1FlcosF1Fc。优化表述论证成果:一般的情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lcos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WFlcos的认识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 (1)当= /2 时 ,cos =0,W=0。表示力F方向跟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物体在这个力F作用下能量不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

(2)当0   0,W>0。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正功。 (3)当/2

结合书本P5图5.2-5进一步讨论正功和负功含义(仅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运动只学习了直线运动,因此对物体的能量也只限于讨论运动物体的能量):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动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入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增加。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阻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出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减小。也可以表述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某个力做了-20J的功,可以说这个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20J的功。

顺便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即1J1N1m1Nm 六.功的拓展研究:课后探究 知能优化训练

1.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了距离s,如图所示,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3 A.重力对物体m做正功

B.合力对物体m做功为零 C.摩擦力对物体m做负功

D.支持力对物体m做正功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重物P放在粗糙的水平板OA上,当水平板绕O端缓慢抬高,在重物P没有滑动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受到的支持力不做功 B.P受到的支持力做正功 C.P受到的摩擦力不做功 D.P受到的摩擦力做负功 2变力做功的计算

(2011年西安八校高三模拟考试)某人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100 N的恒力F作用于不计质量的细绳的一端,将物体从水平面上的A点移到B点.已知α1=30°,α2=37°,h=1.5 m,不计滑轮质量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求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摩擦力做功的计算

如图7-1-13所示,木块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子弹以一定的速度从左端打进木块,当子弹与木块速度恰好相等时,子弹的位移为l

1、木块的位移为l2.设木块与子弹间的摩擦力为Ff,则摩擦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多少?摩擦力对子弹所做的功为多少?一对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

第12篇:功 教学设计

《功》 教学设计

滁州市第十中学 程良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初步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式,进一步熟悉矢量运算法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难点是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情景Ⅰ

阅读课本体会生活实例:

(1)货物在起重机作用下被举高了(势能增加);(2)列车在机车牵引下,速度增加了。(动能增加) (3)握力器在手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弹性势能增加了)

活动 Ⅰ

师生一起讨论:

请学生分析货物、列车的能量变化。讲出功的定义(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情景 Ⅱ

运动员举杠铃

三种方式举杠铃。

(1)一种原地上举过程中。(2)举后站着不动。(3)举起后缓慢(匀速)前进。观察这些情景,让学生在分析初中知识的过程中,讲出做功的两个要素。

新课教学:

活动 Ⅱ

讨论、交流

(1)逻辑推理,探究功的规律。

1、初中功的复习:

如图,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l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其他力的做又如何?

计算公式:W=Fl。 重力mg 不做功 支持力FN不做功

2、探究F与l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功的计算: 活动 Ⅲ

回顾矢量计算法则,师生一起分析。

结论:W=F l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功的定义:

1、定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公式:W=F lcosα.

3、单位:焦耳 符号:J 1J=1N×1m=1N·m

练习1:如图所示, 光滑斜面长为 l ,底角为 ,固 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 m 的物块(不

计大小)由斜面顶端开始下滑,求物块下滑至底端的过程中各力做的功.解答:

活动 Ⅳ 思考:功的量性?

回顾矢量与标量的区别。通过例题进一步掌握功的计算及矢量运算法则。

练习2: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两个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10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功。 解答:

结论:功是标量。 (3)总功的计算: 从标量的角度分析:

(1) 分别求出每个力所做的功,然后求出所有功的代数和。即:W(2) 先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然后再求出合力的功,即:W

总总=W1+W2+……+Wn

=F合l cosα

课本例题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1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力的大小为F=100N,使雪橇在水平地面上移动l=5m,如图所示。雪橇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f=70N。求:

①人对雪橇的拉力所做的功; ②雪橇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③力对雪橇所做的总功。(sin37°=0.6,cos37°=0.8) 解:

(另解:先求合力,再求总功)

活动 Ⅴ 阅读课本正功与负功部分,师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 结合表格思考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了物体运动,是阻力。注意: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正值)。 【课堂小结】

一、做功的条件:

二、功:

三、总功的计算:

四、正功、负功,物理意义:

【习题巩固】练习

1、

2、3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物理知识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搭好台阶将相对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和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由于我校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中对知识学习的引导和教学手段方法的处理还需进一步改进。

第13篇: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15.1 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什么机械都不省功。

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学习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习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我们来共同的探究一下在物理力学力功又代表着什么含义!

二、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在教材中找出功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1中几个做功的实例。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观察课本P104中图15.1-2中几个没有做功的实例。想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师生共同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 根据对功的含义的理解,学生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了功。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在力学力,如何来计算功,功的计算公式、单位是什么? (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 (2)功的计算公式: (3)单位: ,简称 ,符号

(4)1焦=1牛·米(1J=1N·m),其物理意义为 出示例题,进行计算。

例1:学校新近买了30套总质量为300千克的实验器材,每套一箱,实验员需要把这批实验器材搬运到15米高的实验室。该实验员在搬运中,对实验器材总共做功多少焦?(g取10N/kg) 例2: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50N的箱子,4s内前进了6m,在这个过程中,箱子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m/s;工人对木箱做功为___J;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___J。

我们身边的物理---估算一下你从教学楼一楼到二楼,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演示实验----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也能省距离,但能否在省力的同时也能省距离呢?假如利用简单机械技既省力又省距离,功=力X距离,我们就省功。针对这个猜想结合教材P106演示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内容。

结论 :大量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是多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

三、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四、反馈练习

1、如图,物重G=100N,拉力F=40N,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J,拉力做的功为______J.

2、起重机将1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5m后,又将重物匀速水平移动了5m,整个过程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对重物做功 J。

3、如图中的几种情景中,人做了功的是 ( )

A.踢出去的足球在 B.司机推汽车,

C.女孩把一箱报

D.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草地上滚动了一段

汽车纹丝不动

刊搬起来

平路面上匀速前进距离

4、如果你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回课桌上,所做的功最接近【

】 A.0.02J B.0.2J C.2J D.20J

5、物体在相同的力F作用沿力F的方向移动了距离S,试比较在图示的三种情况中力F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A.w1=w2=w3 B.w1>w2>w1 C.w1

6、矗立在福州闽江公园国际雕塑园中的水平大理石基座上正面印文为“北京奥运”的巨石印,重约3.3×105N,底面积约4m2,如图所示。求: (1)该巨石印的质量是多大?(g取10N/kg) (2)它对基座的压强有多大? (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将该巨石印匀速抬高2m做了多少功?

五、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相对来讲容易理解,但还有部分学生对在做功时找做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还有一定的困难,可能受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功的理解有所误导。针对此问题,在课下辅导的过程中,注意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本节课自我感觉还算比较成功。

第14篇:《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胡亦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难点是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说明

情景Ⅰ 生活实例

(1)货物在起重机作用下被举高了;(2)机车制动后,列车逐渐驶向站台。

活动Ⅰ 讨论

请学生分析货物、列车的能量变化。讲出功的定义(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活动Ⅱ 搬重货物

三种方式搬货物。一种只做原地上下搬的过程,另外一种则搬着货物来回走动。第三种原地搬起货物挺住不动。这些情景,让学生讲出做功的两个要素。

活动Ⅲ 讨论、交流

(1)逻辑推理,探究功的规律

①功的公式

如图1,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l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

计算公式:W=Fl。

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lcosθ。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lcosθ

结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运用公式计算功:给出F=100N、l=5m、θ=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②功是标题,探究合力的功

再根据公式W=Flcosθ做启发式提问

将F分解到l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θ,再与l相乘,结果仍然是W=Flcosθ。

例1 如图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 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

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l1 =3m、l2 =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

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 =FS =5N×5m=25J。

合力做功

两种求法: W=F·l·cosθ; W=W1+W2+W3„ 此为代数和 合合

③运用公式—探究正功、负功

没有方向,但有正负之分。

总结:

当0°≤θ<90°时,cosθ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θ=90°时,cosθ=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θ≤180°时,cosθ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同学讨论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它们反映了什么问题?

例2 如图中,a图中的推力对正在前进中的小车来说是阻力,b图中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阻碍小车的运动,c图中上升中的小球,重力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小球的上升,三个力均对物体做负功:

a.图中推力做功

b.图中摩擦力做功

c.图中重力做功

讨论结果:当力对物体做正功,这个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

力对物体做负功,从动力学的角度看,这个力是阻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取绝对值),即:

(2)实际运用

例3 一人乘电梯从1楼到10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地面上的观察者考察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A.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B.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C.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D.始终做正功

例4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1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力的大小为F=100N,使雪橇在水平地面上移动l=5m,如图所示。雪橇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f=70N。求:

①人对雪橇的拉力所做的功;

②雪橇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③力对雪橇所做的总功。(sin37°=0.6,cos37°=0.8)

(3)作业布置 略

第15篇:《 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 功 》教学设计 陇城初级中学

洪应存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能用功的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实验。 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板书课题。第一节

《 功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板块一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学中的功 。再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 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实验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课堂反馈

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问题。 板块二

想一想上课开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花盆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板书:

3、功的公式: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即 功=力×距离

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4、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米

1J=1N·m

三、应用新知,形成能力

【例1】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2】见课本例题。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提升能力

在平地上,小朋友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W1?重力做了多少功W2?如果小朋友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W3?

六、作业

课本P64页

1、

2、

3、4

第16篇:功 教学设计

人教版《15.1 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1.诊断补偿:(1)什么是力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 重力的方向如何 2.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由此导入本节内容.3.探究释疑,交流合作: 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铁塔,火箭又是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根据对图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思考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 教师小结并板书: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 1

第17篇:《 功》的教学设计

《 功》的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教学过程设计 】

一、复习提问

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学生回答问题

二、新课引入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举例:

推桌子: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推桌子,一位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另一位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由生活中的例子给出功的定义。区分不同情况来理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让学生从概念中发现力做功需满足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 举杠铃。 ⑵跳水。 (3)攀岩。(4)掷铅球 2.

举例分析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⑴ 宇宙飞船升空,燃烧的气体对飞船有没有做功?

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运行了一段距离。

⑵ 同学们将自行车推进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

答:做了,因为人对车有一个向前的推力,车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⑶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⑷ 学生推讲台没推动。

⑸ 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⑹ 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如何来计算力所作的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在列出公式之后进行必要的几点说明:

①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 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例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板书设计】

1.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需满足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3.功的计算 W = Fs

【教学反思】

第18篇:教学设计功(定稿)

1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功的概念

2、能判断物体(力)是否做功

3、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

1.各种做功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

(二)新课

知识探究点一.功概念的讨论

1、(1)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课 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的理解。

2.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3.分析以下事例:

(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2)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 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 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4)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4.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 (1)、(2)、(3)、知识探究点二:功的计算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认真阅读课本P64页例题,结合做功的概念,完成以下各题:

1、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______的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功。

2、公式:文字表达式:功= _____× ____字母表达式:W=___公式可变形为:F=__ S=__

3、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 ___简称:___符号: ___,1J=___N•m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

1J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同时同体性: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同一段时间

③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在方向上要一致(不一致的问题初中阶段不作要求计算) ④要搞清力的大小;

⑤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化好单位)。

例1.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2、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一过过程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焦?

3、一个人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受阻力5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

巩固练习小结: 布置作业

见导学案《课后探究学案》 【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第19篇:初中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 焦耳(j) f— 力 —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

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篇2:初中物理《功》教案

第四章 4.2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篇3: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1 2 3 篇4:教案初中物理_功率

第三节 功 率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 t单位:瓦(w)、千瓦(kw) 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 8b13 扬程 12.7m 流量 270m3/h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5m 轴功率 11.3kw 转速 1450r/min 配套功率 17kw 效率 83%

出厂编号 重量 11kg 水泵厂 出厂日期 年 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 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 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一、功率的概念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说 明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 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说 明 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t w,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t s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得p=fv. t ①功率的公式p=

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 (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w计算,进行比较. t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

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 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应选c 答案:c 例2 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 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w 求出功率.答案:30000 3 000 t 题型ⅱ 生活·物理·社会

例3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

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 果他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p乙. c.w甲>w乙,p甲>p乙 dw甲>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 的距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 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 ——j。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 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例题 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

功和功率的区别

二、方法规律总结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

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

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

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

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篇5: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略):

(二)功的计算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第20篇:优质课《功》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单元《功》优质课

兰西县康荣乡第一中学 王微

指导教师:史玉春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功的概念,理解功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含义,并学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讨论和总结,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培养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在物理这门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把功的计算公式W=FS作为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生活中的“做工”和物理学中的“做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我将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我主要采用引导、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验现象及多媒体课件展示,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功这个字眼并不陌生,我们学过“功勋、马到成功、功不可没、功成身退”等词语,这是语文中的功。但是,在物理中功的含义和在语文中功的含义是不相同的。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力学中的功。

2、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3、学习力学中的功及计算 师:什么是力对物体做了功呢?

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其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则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生: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生:另一个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生:填空: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____的乘积.单位是________,2 J=________N·m.计算公式:W=_____________.生:填空:机械特点: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必费______________,省距离必费________________.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________.

4、讨论:运用公式 W=Fs 时应注意的事项:

生: 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 必须是在 F 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生:计算时单位要统一,F 的单位是“N”,s 的单位是“m”,W 的单位是“J”. 生: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则这个力做了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5、典例剖析

师出示例题:如图 15-1-1 所示,用 10 N 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60 N 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对物体做了 60 J 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

A.物体一定受到 10 N 的摩擦力 B.重力做的功一定为 360 J C.物体一定运动了 1 m D.物体一定运动了 6 m 师解析:题目没有强调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不一定等于推力,A 选项错;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重力不做功,B 选项错;物体运动的距离s=W/F=60J/10N=6m, C选项错,D选项正确.

6、巩固练习

屏幕展示下列练习题:

(1)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

(2)重力为 100 N 的物体,受到 20 N 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5 m,则重力做功_________J,拉力做功________J.(3)一只重 3 N 的苹果从 5 m 高的树上落到地面上,__________对它做了__________J 的功.

(4)使用机械省力就____________距离,费力就__________距离,没有既____________力又__________距离的机械.

(5)重50牛的物体,在20牛顿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0.5米,试问拉力、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7、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要素和不做功的几种情形。 生:我们还学会了功的计算。 板书设计: 第十五单 第一节 功

一、功的定义:

二、做功的两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三、不做功的几种情形: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

3、力和运动方向垂直

四、功的计算公式:W=FS 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功 高中 教学设计
《功 高中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