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互联网(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0 07:38:2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互联网教学设计

新标准英语(供三年级起始用)第二册

Module 7

Festivals

Unit 2

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

一、课前分析

小学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过程。本课作为一个新授课,我认为教学环节应该是:

1、热身活动

2、新课导入;

3、提出任务;

4、学习新知;5课堂活动

6、完成任务

7、家庭作业。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二册Module7 Unit2。本模块以Christmas即节日为话题,Unit1呈现了Daming向Lingling介绍中国如何过春节的情景。Unit2呈现了Lingling向Daming介绍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的情景及一首歌曲、字母Oo

Pp

Qq。本模块预计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二课时。本模块的语言功能是描述节日。本单元围绕“圣诞节”这一题材开展,要求学生掌握Christmas、sing、we 等词,并能运用4个句型进行介绍圣诞节主要活动等。本单元是前一单元学习中国新年(春节)的基础上进行的,peanuts、sweets在前一单元学过,本单元的学可只是将这两个单词迁移一下,放在另一个句型中进行巩固练习。本单元旨在巩固新年活动、问候的同时,介绍西方的圣诞节,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当然,现在很多时候,很多学生能从不同的地方了解到圣诞节的有关知识。所以,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学生不仅很感兴趣,而且有些了解,难度不大。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教学内容的设计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和运用为主导思想。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参与活动、游戏及表演,所以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创设情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及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求胜心理较强,教师要加以指导或言语鼓励或对学困生担当重要角色的小组给以较高的评价等,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互帮互助。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的重点单词:Christmas, England, sing songs, give, eat .(2)能够掌握句型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 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 We give presents. 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3)学习字母:O o

P p

Q q的读音及书写 (4)能口头运用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描述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介绍圣诞节,知道圣诞节的主要活动

3、情感文化等有关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主动与他人交流。能够互相致以节日的问候,了解西方圣诞节。

五、教学重点:

1、

能口头运用We sing songs.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

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介绍节日的活动。

2、

能听出、认读并书写字母 O o

P p

Q q

3、

能在图片提示下识别 Christmas, England, sing songs, give, eat

六、教学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英汉语言的差异,认为“We +动词+名词”这个句型及节日问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重难点句型:We sing song.We have a Christmas tree.We give presents.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这类语句介绍节日的活动。

七、教学准备:

Flash课件,图片数张、磁带,教学食物花生糖果

八、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T: Hello, everyone. Ss: Hello, Mi Liu. T: How are you today? Ss: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 am fine too, thank you.Now please say“hello”to your friends.OK?

Ss: OK.(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T: Before our cla, let’s sing and dance, OK? Ss: OK.(播放儿童歌曲《follow me》,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并跟学生一起做。)将学生带入英语氛围。 Step 2

lead in(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中国国旗并出示春节图片)In China, we have Spring Festival.What do you do at Spring Festival? S1: At spring festival,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S2: We eat peanuts and sweets. S2: We say Happy New Year! T: Yes, very good.Sit down,please.

2、(教师出示英国国旗) We hav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3、How about the festivals in England? 在中国我们过春节,在 英国小朋友过什么节日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圣诞节图片)

Ss:圣诞节 T: right 3.教师播放课件 Christmas,出示圣诞树卡片,圣诞帽激发学生 兴趣。 T:在上节课Daming向Sam和Amy介绍了中国最最重要的节 日——春节,在这一节课Amy又迫不及待地向Daming介绍了 英国最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大家想不想知道英国的小朋 友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呢? Ss:想。

T: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圣诞节的吧。 Step 3

Presentation

1、听音。在听音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1) Listen and point.T: Boys and girls,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when you listen, please point, use your fingers point.Are you clear? Ss: Yes.(教师播放录音) T:now, let’s listen again.when you listen, please under the new words, OK? Ss: OK.(教师播放第二遍录音)

2、教授生词。

1)教师出示图片sing songs ,并且出示sing songs的单词卡片。T: Now boys and girls, please read after me :sing songs.(学生跟读)抽学生读,纠正发音。Now boys and girls, let’s chant.(教读,自编 Chant) sing songs、sing songs.We sing songs ,(边读边将图片贴到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及老师的动作理解意思,多说几遍。)

2)教师出示圣诞帽,引入Christmas 出示图片并且出示单词卡片,教读、抽读、纠正发音。

3)出示圣诞树,T:What’s this ? 引入Christmas tree。出示 图片和单词卡片,教读、抽读、正音,自编Chant: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tree , We have Christmas tree。(边读边贴图片)。 4)拿一个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揭示结果,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peanuts sweets 抽读、正音,自编Chant:peanuts sweets ,peanuts sweets, 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

5)抽生说,说的好的给礼物,引出单词presents,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教读、抽读、正音,边说边拍手:presents,presents,We have presents。并且告诉学生,回答问题积极的可以得到一个present.(以上环节用朗朗上口的儿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Step

4、综合运用

(1)match the words and the pictures.T:Boys and girls,now,let’s play games.please match the words and,pictures.if you are right,you can get a present.(为单词找朋友,回答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画。) (2)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教师准备图片,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顺序为图片排序

(3)Memory game(记忆大比拼) 课前准备好图片,学生四人一组到教室前抽取图片,说出英语。一组同学说完。

T:What do they do at Christmas?

Ss: They……….看谁说得好,记得快。

(这个环节又一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4)Mime and say.T: Now i will ask a group to come here.(学生走上讲台) T:Now please choose a picture and do the actions.(学生抽取一张图片,这组同学做出这个动作) T: Who can gue? Ss: They sing songs.T: Yes or no?(问表演动作的同学,如果回答yes,就给猜动作的同学小贴画作为奖励)。 (5)Describe and say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描述节日,其他组说出节日的名称, 并进行节日问候。

S1 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S2 We have peanuts and sweets.S3 We say “Happy new year!”

其他学生说:It’s spring festival., happy new year.Step

5、歌曲欣赏

T: It’s Christmas today.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Now, let’s sing a song.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播放歌曲《I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并要求学生跟唱。小组对唱。 本环节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静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英语。

Step

6、字母学习

Oo

Pp

Qq(准备卡片,领读,学生跟读,并且板书)

Step

7、Homework (1)Finish activity book exercise 1.(2)Make a present for your mother and father.

推荐第2篇: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南阳路三小 张洁

教案背景

本节实践活动课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时间与数学

(二)课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本单元最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题

收集家人的身份证,你能从身份证上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身份证号与他们各自的出生年月有什么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实践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年、月、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设置与学生自身的相关的教学情境,启发孩子,设置疑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身份证号中的时间信息,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的运用互联网的优点。本节课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时,教师先将自己的18位身份证号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一组数字是什么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先将学习气氛调动起来。在学生充分回答后揭示答案——老师的身份证号。

二次设疑:你知道老师是怎样记住这些毫无规律的数字组合的吗?这样再次引起学生的好奇,渴望了解掌握这种方法。以此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2.观察、探索身份证号的秘密。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这样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份证号的特征,利用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tools/shenfenzheng.htm

http://www.daodoc.com/s?bs=%C9%ED%B7%DD%D6%A4%BA%C5%C2%EB%B4%F3%C8%AB&f=3&rsv_bp=1&rsv_spt=3&wd=%C9%ED%B7%DD%D6%A4%BA%C5%C2%EB%B9%E9%CA%F4%B5%D8%B2%E9%D1%AF&oq=%C9%ED%B7%DD%D6%A4%BA%C5%C2%EB&rsp=7&rsv_sug2=1&inputT=7047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340.htm等网络链接学习身份证号的数字意义,能够看出身份证号上的时间信息,经历查询身份证归属地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3.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种每个数字的实际意义,在以后的生活经验中运用数学知识,利用网络的有点,增长经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410132198709153278(虚构)

师问:同学们,老师刚才写了这么长的数字,你们能猜出来这组数字的意义吗?

生:密码,无意义的数字,身份证号码等。

师:老师写的是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是每个人特有的号码,每人一个,不会雷同。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有什么特征?

生:18位,数字多等特征。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

与互联网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 观察、探索身份证号的秘密

师:你们以后也会有自己的身份证,每个人都记住自己的号码。你知道老师是怎么记住这些数字组合吗?你还知道这些数字背后的特殊意义吗?

教师揭示每个数字的含义,如41是河南的代号,01是郑州的代号„„ 利用互联网连接查询每个数字的意义。

从身份证号的第7位到14位,代表的是公民的出生日期,也就是说你未来的身份证号就会出现你的生日信息。根据这点,谁能猜出老师的生日,年龄呢?

(*结合年月日的知识学习,巩固深化知识)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看屏幕(出示一个身份证号,回答这个身份证号的主人的出生年月,性别)。

(四)小结

今天学习的知识你能利用吗。回到家后搜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提取数学信息,再利用互联网搜集不一样的身份证号,查查它们的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多样性,趣味性,与生活的密切性。

2.在探索身份证号上的数学信息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信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3.“应用知识、回归生活”这一环节,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年龄较小,大多没有自己的身份证,故教材要求学生搜集家人的身份证,本节教学设计则采用先教学后收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建议的教学顺序,但是设计意图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校

推荐第3篇:互联网与教学论文

论互联网的运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江苏省阜宁板湖小学 王丹君

摘要:从当今的信息时代中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出发,以互联网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课题,通过论述互联网与教师专业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方法,从而论证了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 教师专业成长 合理运用

当前,“互联网”作为核心概念广泛地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了主导诸多领域的重要成分。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与普及,也对21世纪的人们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就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1]p1。学生的这些能力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这也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将自身知识技能进行提升,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也能从多方面给予教师提升。

一、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终身学习由近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渐渐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概念,它是诸多行业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许多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离不开网络,它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人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也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提高的渠道与动力,而教师的发展也绝非是单一的,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面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熟练程度;二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见解;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机制,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通过将学习的成员置身于学习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促进个体的进步与群体进步[1]p7。互联网正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为教师终身提供了一个全面、新型的知识面,同时,多元化地呈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吸取优秀教师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也能够节省人力,教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学习,钻研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

2,对于教师发展曲线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在内容上有所界定,它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世间万物的形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形成一条曲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教师的发展同样有起步期、发展期、高原期、下降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它们构成一条周期曲线,成为了教师专业的生命曲线。通常情况下,30岁之前的教师专业的生命曲线指数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最终到达高原期,30岁之后就呈现下滑和衰退了。教师若想让专业生命持续地发展,就不能只有一次专业成长的生命曲线,必须第二次攀爬高峰,形成生命的“第二曲线”[1]p136-p141。不断在教学中追寻“第二曲线”的教师才是一个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师,对于这类教师而言,日常的教学活动往往满足不了他的这种需求,他们需要“走出去”,更需要将视角投向世界,投向包罗万象的网络,于是,互联网学习,不仅在时间和人力上为教师发展提供便捷,它还在内容上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启发,使之在学习、思考和研究后得到持续成长,它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甚至是第三曲线的形成。

二、合理运用互联网,促进教师的成长

互联网不单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也逐渐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成了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帮助。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互联网这个广袤的世界给予我们丰富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合理科学地选取、运用它,否则,互联网对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枉然。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合理运用它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呢?

1, 网络与知识储备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中的世界,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应当永无止尽的,而组织教师网络学习便是一种省时又有效的途径。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中,有教师在日常中很难探索出来的具有科学性的权威见解,例如,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讲座就值得教师反复地观看、学习与反思,教师的职业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也在慢慢损耗,在大学中所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由于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好好地运用,它们已然逐渐成为一个死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次学习它们就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巩固自己的教心知识,也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技术指导,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所具备的特点与规律,教师掌握其学科规律之后,教学也会渐入佳境,特别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接受学科指导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信心与热情;另外,对于班主任而言,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同样还是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学习“充电”十分有必要,可以看一看班主任管理的心得总结,学习班会课的开展等等。

2, 网络与教学能力

完善好知识储备之后,再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当然,每一课都有其特殊性,仅仅按照本学科的模式套用下来肯定是不够完善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优质的资源,如教案、课件、图片等等,教师可以仅仅将它们当做参考,提取其合理的地方,改进其不足,从众多的设计中,取其所长,从而将备课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同时,教师也不可以总是依靠网络的资源,也可以转变为资源的开发者,向他人提供课程资源,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资源共享;上课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备出来的课若处理不当也会同样收到不理想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观摩优质课,观察他人在上课过程中的过度语,上课环节的细节处理,从中吸取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尝试与训练,最终使其成为自己的专业技能。

3, 网络与科研能力

教师的专业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的科研,通过教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过,传统的教研资源少、操作繁琐、参与面也不广,无法跟上教育形势的发展,然而网络教研因其不受空间时间约束且形式多样等优点,被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的科研能力就是来源于平时点滴的记录、钻研和反思,教育博客这一新型网络工具就提供了这一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向大家呈现某一个教学案例并进行解析,也可以和网友交流探讨,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感想、生活感悟、教学反思与大家分享;此外,教师可以参与到教育论坛当中,就某个教学疑难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众多教育者一起商讨,一同进步,实现学习共同体;对于网络上针对教师所举办的一些比赛,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己,将自己的微课、晒课视频呈现给大家,接受大家给予的评价,进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4, 网络与沟通能力

网络已经带给我们太多便捷,它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让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速。沟通是语言传递的过程,无论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家长之间,都需要沟通来调和,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的沟通调和功能来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的效率,丰富多彩的课件取代了教师的许多语言,课堂更多的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自己交流,自己感悟,教师作为指导者,配角应当掌控好整个局面,适时与学生交流,给他们引导方向;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单纯靠家长会肯定是不够,考虑到省时省力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一个班级群与家长成员交流,不仅向家长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不定期向他们传授教育方法,在帮助学生与家长的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5, 应当避免的问题 在上述中,提及了许多合理运用网络的方法,但不少教师运用互联网时也遇到一些误区:第一,过分依赖型。很多教师一备课就上网找资源抄教案,有的甚至将别人的课件拿过来,原封不动地照用,完全没有通过删选,也没有进行反思,这样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肯定是无法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只会让其停滞不前;第二,盲目排斥型。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他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收到很好的成效,于是他们常常会因为多媒体教学操作困难而盲目地排斥它,这时,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培训和观摩,激发他们使用热情。

综上所述,互联网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高效工具,同时,它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芒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邱德乐著.课程教师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

推荐第4篇:互联网 与音乐教学

互联网+与音乐教学

临淄区闻韶小学 王桂玲

2015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及APP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

下面我就在音乐教学中对微课使用的一点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一、微课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来辅助教学,但是有时候会弄巧成拙,没有达到到预定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音乐游戏规则讲解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理解不透,这样教学效果估计就会很一般。例如:学生在认识

1、

2、

3、

4、5 这五个音符时,进行“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将

1、

2、

3、

4、5 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桃子”上,小猴子摘“ 1”

桃子时,让学生唱“ 1” ,摘“ 2” 桃子时,就让学生唱“ 2” ,这时候有的学生不理解。这时如果穿插播放一个介绍音乐游戏的微课效果就事半功倍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享受了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二、微课在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问题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领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微课在节奏练习教学中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即使是经过节奏练习也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而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的难点节奏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

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微课在课堂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美好人生打基础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乐器演奏的教学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指法、手型、演奏方法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在课外训练中也可以使用微课,微课资源可以共享,学生在课外、在家也可以看视频并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演奏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学生信息的接受量,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让学生真正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和简单做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5篇:笔墨丹青互联网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笔墨丹青》教案设计

一、课题:笔墨丹青

二、课时:1

三、教材

1、教材版本: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章节:第二单元第8课

3、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教学内容结构分为五部分,首先是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的时间顺序将本课主题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绘画艺术的起源”,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的发展;“从顾恺之到吴道子”,讲述时间从魏晋时期到绘画全面兴盛的唐代;“文人意趣”,介绍北宋以来真正兴盛和占据了古代画坛主导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介绍北宋以来的描绘民间风情生活的风俗画和年画、剪纸画等。课文最后总结介绍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

【情感主线】:独具风采、琳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是中国古代艺术长廊的大宗,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在第7课“汉字与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门类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层次:识记中国古代绘画成就。

2、能力提升层次:理解中国古代绘画不同时期风格及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再现中国绘画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生动性。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对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即国画的特点)进行探讨

六、教学思路:

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文人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以及隋唐时期绘画的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第

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文人画注重意境的特点和成因。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次要线索是中国绘画在几千年间慢慢形成了两大流派:注重意境的文人画(特别是山水画)和注重写实的风俗画(典型代表是《清明上河图》)

七、课前预习:

1、完成预习学案。

2、上网查找中国古代绘画成就。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百度视

式http://v.sogou.com/,这是一种怎样风格的国画?为何会出现于宋代?(而不是汉代或唐代)?

教师归纳:我们的国画基本有两大流派:注重意境的文人山水画和注重写实的风俗画,它们风格迥异却共同承载着我们厚重的民族文化。 【百度百

介http://news.artxun.com/《人物龙凤图》http://tupian.hudong.com/

5 教师重点强调他的地位——“画圣”。然后对这幅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吴道子绘画的特点。

教师: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随臣侍女态度安祥,武将则欲拨剑以防不测。人物虽多,表情名异,一张一弛,很有节奏起伏。后段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从姿势看,净饭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紧跟其后,一神灵惊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 ,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

学生分组讨论后

董品:这幅画中最有特色的是天王随风飘动的衣袖和飘逸的云彩,充分的反映了他绘画的特点——线条画得非常漂亮,被称为“吴带当风”。

教师:从这幅画中其实还可以看出整个唐朝绘画的一些特点,就是? 姜明家:注重法度,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景象。

教师:不错,那这幅画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可以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过的唐朝的有关知识回答。(提示学生即背景)

王东:国家统一,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教师:很好。

过渡:师:进入宋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新思想尤其是理学思想的出现,中国的文人画呈现出了区别与前朝的不同特点。

3、中国文人画的繁荣——两宋时期 展示

北宋名画《关山密雪图等》http://www.daodoc.com/?fr=qrl&cid=783&index=2&fr2=query 好了,大家是如何看呢?

学生讨论后:刘彩云:这个考题出得非常巧妙。其突破点应是题中的字眼“无”字。若从“无人”为突破口,那画出来的画只能算是及格。“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命题者是想作画之人将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感觉给表达出来。我想只有表达出这种感觉的作品才能拿到第一。

(同学们有支持刘彩云的也有支持网上观点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教师:你们考虑的都不错,到底该如何画这幅作品呢?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也可

8 到网上百度一下,查查资料。

教师:大家再考虑一个问题:宋代文人画为何会更为注重意境呢?

宋亚林:宋代奉行“重文”的国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教师:非常正确,课文预习的不错。那同为宋代文人山水画,大家有没有发现:北宋和南宋时期画家们表现的意境很不不同,为什么会这样?以《关山密雪图等》、《山径春行图》为例大家讨论一下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关山

》http://zhy-xianger.blog.163.com/ 请一位同学当主持人,一位同学扮演张择端,以访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范慧君、严峻来最终走到了讲台上

范慧君:张大师您好!您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出来的呢? 严峻来:我在东京城内生活过一段时间,此处商业兴盛,集市上人来人往,还有许多民间艺人在瓦肆里尽情的表演,郊外风光迷人。东京的繁华让我很自豪,于是,决心将所见所闻用画记录下来。

范慧君:如你所说,我们可以看出您的这副作品不同于之前的文人画,您的这副作品画的是你的所见所闻,有一种写实风格,是吗?

严峻来:是的,我的这副画是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它属于民间风情画的一种。这种绘画重在写实。

范慧君:当时的文人大多钟情于阳春白雪般山水画的创作,而你为何却要创作这样一幅表现民间风情的作品呢?你就不怕被人笑话低俗吗?

严峻来:我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而大宋对商业并不是

10 太过抑制,荆国公王安石变法时甚至出现过政府经商的现象。此时城市发展,城市中的商业活动兴盛、民间文化繁荣,生为大宋子民,我很希望将这种景象永远的留住,所以创作了此画。另外,我也想以此画做一个呼吁:不要太过清高,瞧不起我们的百姓,他们的生活其实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描绘。

范慧君:非常赞赏张大师的个性。

教师:好,非常不错。问得好,打得也妙。看来,课后预习的时候下了功夫。 教师:大宋的《清明上河图》开启了一个时代,请学生思考:明清时期,风俗画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2、教师展示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图》等,http://sucai.redocn.com/ 学生讨论后李琳琳:形式更丰富了,有小说中的插图、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并且作品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师:很正确。看完中国的风俗画,请大家考虑:从创作者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学生讨论后王可祥:一类是文人创作的表现民间生活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一类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年画、寺庙壁画、木刻版画、剪纸等。不管那一类,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师:好。关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本内容,来归纳一下中国绘画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答案:一是中国绘画存在写实与写意两大风格,文人画主要属于写意,民间画主要属于写实;二是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和素描那样:不求形似,注重个人的主观性情。 课后练习题

11 补充题

( )

1、对比新石器时代和战国两汉时期的绘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以帛画为主要类型 B 色彩都比较鲜艳 C 都用毛笔绘画 D 都有质朴,浪漫的特色

( )2.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是在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3.绘画作品往往能反映其时代特征,下列哪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有“残山剩水”之称

A. 北宋 B. 南宋 C. 明朝 D. 清朝

( )4.宋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A.《女史箴图》 B.《竹石图》 C.《清明上河图》 D.《山径春行图》

( )5.木刻版画用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插图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 ( )6.宋代影响绘画特色的社会原因包括

①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②朝廷“重文轻武”国策

③民族政权之间的尖锐对立 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欣赏下列几幅古代名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这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绘画名作?说说三幅作品的风格特点。

12

(2)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你能说明上面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吗?

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以潍坊市提倡的“345”课堂模式开展,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模式有所变动。侧重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学校:昌邑一中 姓名:赵世伟 电话:13953680322 邮箱:zsw19791227@126.com 13

推荐第6篇:奇妙的互联网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南县赵川希望小学 马杰

教案背景: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上真正深入的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有形和无形的线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表现出来,而‚地球村‛则表明国际互联网使生活在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就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那样容易。像这样,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知道文中引号的用法,知道关联词表达的意思并能运用。

2.了解课文用打比方、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互联网的奇妙。

3.了解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4.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文中引号的用法,知道关联词表达的意思并能运用。

2.了解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个新鲜玩意儿——国际互联网。它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就是——奇妙(板书:奇妙的)初读课文后,你知道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吗?板书:结构、工作原理和作用

课文又是怎样介绍这三个方面的?请大家选择一个方面,先读一读,再想一想,此处介绍了互联网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读出来,做上读书记号。

二、了解‚奇妙‛

A 结构方面

1.请XX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网?

交流:

同学们可真会想,丰富的想象才会有创造呀!说说,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大(板书)

2.文中是怎样介绍它的‚大‛呢?

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你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读出来的?

巨型 团团包住 大网 无数条 亿万台(显红)

还有谁来说?

标点‚!‛作者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可见其大。

3.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网‛的‚大‛吗?

指名读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评:

你这张网已经能够包住我们的学校了,但这还只是比较小的局域网凭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我们一起来组成一张能够包住地球的大网。

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真的很(指课题)——奇妙。

4.同学们再细看这段文字,你会有新的发现?谁有火眼金睛——连用了5个引号(引号显红)

你真的很细心。看来这里的‚网‛和‚线‛很有讲究。‚网‛是一般的网吗?‚线‛是普通的线吗?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试着来填填:

出示:这里的‚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 );这里的‚线‛也不是普通的线,而是指看得见的( )、( )和看不见的( )。

指名填 你真棒 既读懂了‚网‛和‚线‛,又读懂了这段文字。

这里的引号表示有特殊的意思,不是一般的网,不是普通的线。出示: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5.同学们,我们知道电化教室的这台电脑可以上网,看来互联网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它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呀!这段话中把它比作了有形有色,看得见,摸得着的——蜘蛛网。这里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它的样子。(板书:打比方)

B工作原理方面

1.国际互联网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奇妙在哪呢?

指名读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奇妙在哪?(板书:快)从那些词语读出的?飞速 几秒钟内 万水千山 世界各地(显红)

谁来读读,读出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捷? 指名读

2.真是迅雷不掩耳之势啊!互联网在世界各地内传递信息的快捷令人惊叹。为了介绍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课文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板书:举例子)

从北京发一封信到悉尼(出示地图)北京在地球北半球,悉尼是悉尼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在南半球,两地相距8900多千米。普通邮递少则半月,而发一封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就能收到。速度之快,在过去真令人难以想象,实在是太(指课题)——奇妙了。

谁能把这种奇妙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评:‚XX‛词读得特别好,让我感受了互联网魔术般的快捷。,就像这样,把所有体现互联网传递信息之快的地方都读出来。再试试

3.更奇妙的还在后面,谁接下去说

出示‚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交流 从中你又能体会到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普通电话 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互联网通话 既闻其声也见其形

(2)课文中了‚不仅……还……‛这一组关联词介绍互联网通话声形俱现的特点。

请看: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电脑里不仅能显现他的形象,还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①可以这样改动吗?为什么?( 提示:‚传来对方的声音‛和‚显现他的形象‛哪一个更能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

②‚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后者表达的意思比前者更进一层。

③男孩子们读,把这种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4.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很远很远)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感觉就在面前)前后意思不一样,所以用了‚虽然……却……‛。

女孩子们读,把前后转折的意思读出来。

5、文中把发送电子邮件跟普通邮递来比较,把网上通话跟普通电话来比较,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的特点更加明显。(板书:作比较)

6.同学们,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唐代诗人王勃‚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望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终于实现了。让我们一起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国际互联网使67亿地球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称之为——‚地球村‛。多么新鲜的名词!你是怎么想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实际上地球的表面积达到5。1亿平方千米的啊!

齐读 出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国际互联网实在是太(指课题)——奇妙了。

C 作用方面

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1.请你认真默读,用心记,待会儿请你合上书介绍得大伙儿。

(1)学生合书交流补充,教师概述:网上娱乐 网上休闲 网上学习网上工作 网上购物

(2)文中连用了5个‚可以‛介绍互联网的作用

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齐读。这一句本段的中心句。

②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显示‚无所不有‛)

③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多)

大家读书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3)比较一下,你认为这5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显示‚甚至‛)(4)‚甚至‛,表示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4)国际互联网的作用还有(显红……)通过课前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呢?

请用‚可以……‛这样的句式写在省略号的旁边。写一种正常,写两种就超常啦!

2.交流:

是的,国际互联网的魅力无穷,就在于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发展,无限的创造。当然,无限的可能还等着在座的同学们去创造呀!

三、总结、讨论

1.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可以说,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板书:息息相关)查过字典:‚息‛什么意思?(呼吸时进出的气,这个词就是说两人呼吸时进出的气都连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亲密)

一起读最后一段

这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学完课文,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谈)

3.看来,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啊!,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4.讨论: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

老师这也有一段关于网络的负面报道,请XX来读。

学生若长期沉醉于网络世界,势必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危害。长时间的电脑操作会导致其视力下降,骨骼变形等,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其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逃学;污染学生的思想;致使其道德品质扭曲,严重的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看来,网络不能为我所用,以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带来的反而是危害。同学们以后上网得做文明的网民呀!

四板书:

结 构 大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工作原理 快 息息相关

作 用 多

推荐第7篇:音乐学科互联网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春柳小学 时岩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牧童》,准确掌握切分节奏,并能够以活泼欢快以及优美的不同情绪演唱歌曲。

2、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节拍、速度的演唱,以及卡农形式的演唱,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多声部合作能力。

3、在互联网搜索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资料,并在线视频欣赏相关乐曲和歌曲。

教学重点:唱会歌曲,变化演唱形式及节拍、情绪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力度及情绪的把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听《牧童短笛》音乐入室。

二、基础训练导入

1、播放课件,给出节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动作的模仿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拍手

点头

敲击

跺脚

要求:跟老师的动作相差一个小节,教师先做动作四拍,然后学生进行模仿。

(教学意图:进行卡农的节奏训练,让学生了解卡农的两个声部合作特点为学习演唱卡农打基础)

2、课件播放节奏,教师和学生用lu进行两个声部的配合

3- -|5- -| (师) 3- -|5- -|

(生)

(教学意图:使学生了解卡农的演唱形式要以倾听、合作为主)

三、学唱歌曲《牧童》

1、初听歌曲。问: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欢快的、活泼的)

2、观看flv格式的视频歌曲动漫。

复听歌曲。问:歌曲的演唱顺序是什么?(三段歌词,有反复,有结束句)(教学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歌曲的结构)

3、多媒体电脑在互联网百度视频里搜索《牧童》,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乐器表演、舞蹈表演、歌曲表演)

再听歌曲。引导学生欣赏歌词的内容,感受悠闲、快乐的情感。

4、带领学生划出歌曲的旋律线

5、听琴慢速演唱第一段。要求:声音力度要控制弱。

6、教师指导切分节奏,指导学生划出歌曲的切分节奏。用投掷粉笔的办法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的重音 3 5 4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方法掌握切分音的重音,生动有趣,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7、演唱完整的歌曲。要求:听琴演唱,准确唱好切分节奏。

8、问:第一段中表现了在朝霞里的情景,你认为应该用什么速度和力度来演唱?(慢速、弱力度)

按照要求进行演唱。

9、问:第二段表西欧按快乐、清新的感觉,应该用什么力度与情绪? (稍快、中强)

按照要求进行演唱。

10、师将第三段的旋律进行改变:

3/4

1 1 2 | 3 5 4|3-| 问:进行了怎样的改变?情绪有什么变化?

由2/4 变为3/4 情绪变得优美抒情了。

11、将三段用不同的情绪、力度、速度、节拍完整演唱。

12、卡农形式演唱歌曲第一段

教师指导学生看指挥边听边唱表现和谐的声音效果。

四、欣赏

1、师:同学们,这首《牧童》选自捷克,在这个国家有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让我们一起上网查找一下。

2、带领学生找到德沃夏克的资料,共同学习。通过网页搜索他的相关作品及介绍。

通过视频搜索欣赏音乐作品,如《念故乡》《白鸽》等等。

五、小结

师:最后让我们再欢快的情绪表现这首《牧童》。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

播放《牧童短笛》学生走出教室。

推荐第8篇:《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整个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设计

一、阅读与讨论

1、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互联网吗?谁上过网,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做到哪些事呢?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内容总结)

2、教师出示110页表格。教师: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 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04年呢?2010年呢?

追问:你知道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教师:看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想法)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2、数据统计 (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的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 (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结果分析

(1)学生计算机普及率。 (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让学生计算出查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三、总结

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板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

普及率=上网人数÷总人数

推荐第9篇:《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1

《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普及率的含义,领悟普及率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普及率。

教学设计

一、有效铺垫,点题切入

1、引导:同学们,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你知道互联网吗?上过互联网吗?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哪些事呢?

协商自由表述,多维交流。

引入:同学们都想到可以知道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也就是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需要看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数据。

本节课,我们先通过一些数据了解下我国2002年到2012年关于互联网普及的一些情况,再调查我们班同学和家庭的互联网普及情况,看看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2、教师出示110页表格。教师: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

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04年呢?2010年呢? 追问:你知道2002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教师:看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想法)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2、数据统计 (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的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 (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结果分析

(1)学生计算机普及率。 (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让学生计算出查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5、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的统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么样?

三、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五、、课后调查,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

普及率=上网人数÷总人数

推荐第10篇:《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执教: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 王新霞 学习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烽火台传递、驿站传信等;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如古代依靠人、马传信;后来依靠帆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传信;现在网络传信;体会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自由想象未来的通信方式,并画出设想的通信工具的样子。评估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及搜集的资料,10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95%以上的学习能概括出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的特点,完成目标1;

2、通过对课文出示的表格进行比较,知道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不断的加快,通过课前调查,小组讨论交流,明白通信方式都有哪些变化,完成目标2;

3、在深入了解从古到今的通信方式的基础上,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画出自己的未来通信的畅想。完成目标3。 教学准备:

1、相关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故事;

3、课前调查,完成79页调查表。教学流程:

一、播放“天地对话”课件,导入新课。

在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件,那就是“神六”登天。你们知道吗?这期间还有一个温馨的小插曲呢!(播放课件)录像中这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哪里进行对话?

这是在天上的航天员聂海胜与地上的女儿的对话。地上的女儿为他唱生日祝福歌时,聂海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此刻是多么幸福啊!从中,你感到咱们现在的通信方式怎样?是的,我们不论在太空中,还是在地面,不论两人天各一方,相距多远,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现代通信进行联系。可你们想过吗?过去的人是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与联系的呢?通信方式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方便、快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从烽火台到互

联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了以“天地对话”视频导入,发挥重大事件的震撼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视频反映的是地上的女儿为天上的父亲唱生日祝福歌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从中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现代通讯方式方便快捷。话题一转,激发学生探究古代人怎样传信的好奇心。)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古代的通信:

1、接力传信游戏。体验古人传信方式。

2、我们刚才这个游戏,与古人的传信方式很相近,古人是用什么方式传信的呢?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利用烽火台传信的吗?(播放烽火台传信课件)

3、交流古人其他传信方式,重点讲述驿站传信的有关知识(借助课件);

4、小组探究: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方式的特点,结合课本和资料展开活动;

5、汇报、小结;

6、出示诗句:

正因为古代通信方式传递信息的速度如此缓慢,传递的信息如此单一,而且有时还会误事,所以古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叹:“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这是何等的无奈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游戏入手,让学生体验古人传信的方式,利用课件演示,小组交流搜集的古人传信方式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人传信方式,并总结其特点,借助诗句感受古人对这些传信方式的无奈。完成目标1)

活动

(二)、通信的发展:

让我们告别古代,看看通信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吧!通过这张表,看看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通信传递方法和信息传递速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二百多年前与古代相比,这时人们传递信息的距离远多了,不仅在陆地上,还能漂洋过海,将信件、物品传到大洋彼岸,是什么促使传递信息的方式发展的呢?

1、看表格

2、交流

3、小结(出示课件)

人们最初是通过人力或马传递信息速度很慢,后来,随着运

输工具的发明,人们利用汽车、轮船等传递信息,也就是常说的邮政,比人力、马传递的快得多。此后,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我们利用电话、网络传递信息,几秒钟就能进行全球远距离通信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表格,学生感受到近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感受人们的智慧。完成目标2第一个层次目标。)

活动

(三)、我的小调查:

从古到今,我们可以看到通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得方便、快捷,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都完成了吗?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负责把你们组调查表中共同点总结出来。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从同学们的调查中,让我们知道了,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通信手段的进步,通信速度越来越快,通信内容越来越丰富,通信方式越来越多,通信方法越来越简便。

(设计意图: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设计“我的小调查”这一环节,就是遵循以上特点,从而完成目标2的第二个层次目标。)

活动

(四)情境体验: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任选一题):

1、假如母亲节到了,你想送给妈妈一束花,可你妈妈恰巧出差在外地,你会用哪些传递方式把花送给妈妈呢?

2、过年了,你想给在外地的亲人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你会用哪些传递方式送给他们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更深刻的体验通讯方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

(五)、我的畅想画:

其实无论哪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发明创造,未来

的通信方式也要靠现代人们的继续创造,希望就在同学们的身上。

未来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吧!你可以把你的想象画出来,向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我的畅想画”把孩子们一下子拉到了未来的科幻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发明的欲望,使他们从小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完成目标3)

三、总结:

同学们的设想可真是太有创意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古人就曾经梦想拥有一双“千里眼”、“顺风耳”,现在都已经变成现实,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也一定会梦想成真的!

(设计意图:结束语充满了称赞与鼓励,同时激励他们现在好好学习,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单位:新郑市辛店镇界牌小学 执教: 王 新 霞

第11篇:《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课文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通信发展的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直观的兴趣引导,还有抽象的探究引领。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调查资料相对比,并对知识的探究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通信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以及通信方式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周围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学情分析:

该课涉及一些历史资料,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需要学生通过间接的渠道来获取,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但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还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究。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学习基础,并同时使学生将品德与社会有机结合,运用品德与生活中。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教学重点: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感知通信发展的历程。2.体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通信方式的不断创新。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从情感上体验古人传递信息的艰难,以此体会通信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并完成课本第80页调查表。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揭示课题

我先自我介绍,问学生:课后我们之间可以如何联系?初步领略现在通信的方便。

那古代的人们会怎样传递信息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自古至今人们所用的通信方式,揭题。

二、回忆过去的通信

1.(出示万里长城烽火台图片视频)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敌情就点火报警。烽火台修好以后,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2.演一演,猜一猜。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通信方式?(驿站传信、飞鸽传书、马拉松信使、漂流瓶、风筝传信、击鼓传信等)

(2)“你演我猜”:运用肢体语言和不能出现谜底的语言提示,来猜一猜是哪种通信方式?

(3)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3.这些古代人的通信方式,让你有什么感受?

4.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无论是飞鸽传书,还是驿站传信都不够快捷,而且中途可能因出现某些差错,而不能将信息及时传到,这些内容从古代一些诗词中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这里就有一首陆游所做的词《渔家傲》,咱们一起来读。理解诗意。

三、体会发展的通信

1.出示表一“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

(1)了解伦敦和纽约的地理位置。

(2)小组讨论:仔细看表,你发现了什么?对比优势。

(3)小结。

2.汇报表二“30年前、15年前、现在”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你通过调查有什么体会?

3.想一想,排一排:把打乱的通信方式按从古至今的顺序排一排。

四、畅想未来的通信

科技在不停的进步和发展,而通信方式也会有更新的突破,请你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畅想一下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呢?

画一画,写一写。

五、总结

今天,我们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同感受了通信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人类不断地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通信方式,使通信更快捷、方便了,体会到了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希望你们努力的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能将你们的畅想变成现实!

板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耗时费力

快速方便

潜力无限

第12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

第14课 安塞腰鼓

学校: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李纯三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邮编:726308 联系电话:0914-6161325 13399148244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苏教版语文11册课文79-82页

(2)搜集安塞腰鼓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在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

1

时,主要通过抒情、说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类型:讲读课、品读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通常是几人甚至几千人一起擂鼓跳舞,鼓声震天,节奏铿锵,动作奔放,场面宏大,多次成为电影、电视中宣泄生命激情的工具,因而闻名于世界。号称“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朝时大将军蒙恬率兵驻守,防止匈奴入侵;北宋时文臣武将们在此抵御西夏人入侵;明朝时几乎承担了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说,“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2

20世纪以来“安塞腰鼓”由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渐渐走入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尤其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中的“安塞腰鼓”征服了西欧观众的心灵。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进行了陕北腰鼓表演,1999年,国庆50周年,2000多安塞小伙进京在天门广场上表演腰鼓。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简介作者刘成章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点评:师生通过朗读和互动,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培养他们分析能力。

3、寻美点。

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

3

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点评:教师指导朗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

4

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4)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5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例:滚灯)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板书:

速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

我们该如何备《安塞腰鼓》这一课

上周在网上听了一位老师的课,我最近就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备课?

首先是认真钻研、解读教材。挖掘《安塞腰鼓》的文本秘妙,寻找备教的核心价值和关键点。第一课时:素读全文,感知全篇。理论支持: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结合课下注解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想达到什么目的?

4、知道哪是本文的重点段落。

5、确定要通过精读哪一段来引领全文。这就叫感知全篇。实际操作:

1、从题目入手分析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2、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其次是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参照学生特点,依据课程的学段目标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默读,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学习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阅读的引领。六年级上册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教学:多种渠道学语文。这节课,我就向孩子们展示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文字、图片、影音资料、课本后面的教学资源等等。 最后,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6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我要补充的一句话是,在此过程中,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句话: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都能熟练的使用电脑,都习惯性的从网络上搜索许多的教学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的优质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我们在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之后,一定要去认真阅读、领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融合,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最佳路径。备课,归根结底,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能迷失自我。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学习心得,在备这节课前于是我查阅了六年级语文课标,六年级奇迹课堂,六年级教师用书,并请教了主管校本部的校长邓明耀、副校长许祥林和教导主任胡波和我共同商议,认真对照设计了上这节课,由于经验不足,恳请各位多多点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更好的进步,谢谢!

第13篇:互联网搜索《长城赞》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课时:1 教学课题:长城赞 教材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缜密、高度概括并以对联形式抒发激情的方法,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和素材的能力,为口语表达及写作训练打基础。

情感与态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出示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2)、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4)、播放背景资料

(百度视频http://v.youku.com/)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五)、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如玉带明珠

(空间)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通过百度搜索,百度视频,让孩子们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长城脚下真正的感受到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长城赞》时,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围绕这样的目的,在精讲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联中哪些语句是我观察到的景象”,引领学生寻找到作者的观察点:上联从长城经历时间久远入手,突出长城历史悠久的特点,下联从长城地势险峻,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进而再根据特点设问:作者由观察到的景象联想到了哪些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长城凝聚了古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气势浩大的工程使长城成为世界奇观名副其实。

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长城,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巧妙而复杂的过程。

第14篇:《找骆驼》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找骆驼》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三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找骆驼》。 三:设计理念: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我们有效地利用下,它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简单而且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检索,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使课堂更加直观、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找骆驼》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通过网络搜索,使学生更加明白老人是如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骆驼的。

四、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人物: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在网络上查询了课件、教案、图片等大量资料。百度搜索如: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通过学习,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有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心里很着急,想让“柯南”帮忙。柯南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找,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侦探,来帮商人“找骆驼”。(师板书题目)

2、认识了解骆驼。【百度搜索】

3、师出示教学要求,强调略读课文的学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勾出生字词。(教师利用网上视频、让生自检生字词的读音)

百度搜索如下:

2、教师检查字词读音,并且让学生利用百度百科了解词语意思:

跛脚、驮着、啃树叶、详细、忿忿、究竟

百度搜索如下:

2、老师讲评,评出最棒的。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本课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

引人人胜。本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地落实。之所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课前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询了本课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视频、图片等资料,并且在教学中得到了整合利用。还有就是利用百度百科让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课堂效果。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堂课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了课文中的难点。但是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做到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网络使学生

整堂课充满了兴趣,调动起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直观地展示出了传统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另外,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对于网络资源的筛选,好的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好的提升,但是有些资源,却会误导老师或者学生,往往

事倍功半,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把好关,使网络真正地成为教学中的好帮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网络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使网络真正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第15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Leon 11: Danny’s New Friend

教学设计

Teaching aims: 1.Learn some new words: farm meet course enjoy suddenly hope voice interest ….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3.key sentence: 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How about you ? → What about you ?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Teaching method:talking sum up Learning method: 1.Practise in pairs 2.Remember and write the key sentence by themselves Teaching time:One Teaching tool:PPT.Teaching type:New leon Teaching steps: Cla opening: 1.Greeting 2.Duty report.New leon: Step 1.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1.Do you like to make new friends? Why or why not? 2.Who is your newest friend? How do you meet? Step 2.Listen and answer 1.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Ⅰ.What does Danny want to buy in Beijing? Ⅱ.Who is Danny’s new friend? Ⅲ.Where does Wu Li come from? 2.Discu the whole text.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Step 3.Listen and repeat Step 4.Practice 1.Have them read the text aloud for a few minutes and correct their pronunciation when neceary.

2.Ask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act out their dialogues.Step 4.Language notes 1.Do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你喜欢交新朋友吗? make friends 交朋友 拓展:make friends with sb.

和某人交朋友 2.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3.I came to China with my friend, Jenny. 我和我的朋友詹妮一起来到了中国。

with 是介词,意为 “和……一起;随身携带”。

4.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在北京有许多名胜。

1) a lot of 许多,大量,即可以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相当于 lots of。

2) places of interest 名胜。 5.How about you? 你呢?

How about…? 意为 “……怎么样”,相当于 What about…?

Step 5.Deal with “LET’S DO IT”

You meet a new friend on the train or bus.What should one say to a new friend? What can one do to enjoy time with a new friend? With a partner, write and practice a dialogue.Present your dialogue to your clamates.Guide the students to discu the questions.Step 6.sum up Step 7.Homework: 1.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2.Finish off the activity book.3.Read the dialogue in the leon12.Blackboard writing: 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

A:Where do you come from? B:I come from …

How about you ? → What about you ?

第16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陕西省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刘妙

Leon 2 May I Invite Danny and Jenny? Teaching aims:

1.Learn about some important structures of this leon.

2.Learn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on the phone.

3.Develop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词汇want ,come,hello, with, who, when, do,

leave, for

arrive 2.短语leave for

arrive in /at

talk to /with 3.句型 1.wan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2.invite somebody to somewhere

3.Thanks for…

4.Oh, please, Mom? Please, please.Teaching methods: 1.Reading and Listening 2.Practicing and communicating 3.Summary Learning method:

Guid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dialogue and expre by themselves.Teaching tools: audiotape books PPT Teaching time: one period Teaching type: new leon Teaching steps: Step1: Revision 1.Greeting 2.Review some important phrases and sentences.go on a trip (to)

far from

go shopping May I +动词原形…? Yes, you may.∕No, you may not.

Step 2: Presentation 1.Leaning new words of the text.Make them study hard.2.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and read the text together.

3.Ask them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does LiMing want to take to Beijing?

Does Mrs.Smith agree?

When do they leave for Beijing?

When do they arrive in Beijing? 4.Check their answers and explain the difficults.Step 3: Practice 1.Drill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more times.2.Ask them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 the structures.3.Check some groups and correct their mistakes.4.Play the audiotape with the questions: (1).Who does Li Ming want to invite to China? (He wants to invite Danny and Jenny) (2).When does Li Ming leave? (He leaves on February 1st in the morning.) Step4.language notes 1.I want to Danny and Jenny to come to China.我想让丹尼和詹妮来中国。句中want sb.to do sth.意为“想让某人做某事”。 如果要表达想做某事或想要某物可以用“want to do sth.或want sth., 例如;

I want to go shopping now.我想现在去购物。 I want some milk and bread.我想来点牛奶和面包。 2.May I invite them?我可以邀请他们吗? 1)invite sb.to do sth.邀请某人做某事

Mom,may I invite a friend to dinner this evening? 2)invite sb.to sp.邀请某人到某地

I want to invite Susan to my house tonight.3.Yes,this is Mrs.Smith.Who’s that?是的,我是史密斯太太。你是谁?This is ….句型常用于打电话中,表示“我是…”。如果表示“你是…吗”则用“Is that …?”。表示“你是谁?”要用“Who is that?”而不用“Who are you?”例如: ---Hello! This is Danny speaking.Who is that? ---Hello! This is Tom.Step5 Do some exercises.(一)根据汉语意思填空

1.He(离开)Canada on February 23rd.2.He wants his father(买) a new computer for him.3.He(到达)the U.S .on February 24t h.4.He invites me(看) a film.5.He(邀请) me to cinema.6.He is talking(介词) his teacher.7.He leaves(介词)Beijing.

(二)完成下列对话

Tom : Hello , May I speak w___1___ Mr.Smith, please? Mr.Smith: Yes, t____2__ is Mr.Smith speaking.Who is t___3____? Tom : This is your friend Tom.I w__4 ___ to i___5___ you to my birthday party.Can you come? Mr.Smith: Yes, I talk t___6___ my wife.Tom : That is w _____7_____.Mr.Smith: W____8__ do I get to your home? Tom : At a___9___ half past six tonight.Mr.Smith: Okay, thanks f___10___ your invitation.Good-bye.Tom: Bye.Step 6 Summary Step7 Homework

Write a dialogue about inviting your friend to have a trip to the

countryside.

八、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

Words & phrases: 1.leave离开 leave… for 离开某地去某地

leave for动身去某地 2.arrive in /at到达大/小地方 3.talk to /with和某人交谈 4.want 想要 want to do something想做某事 wan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想要某人去做某事

5.invite邀请 invit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邀请某人去做某事 invite somebody to a place邀请某人去某地 6.Canada is far from China.Is Canada far from China? 7.Oh, please, Mom? Please, please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活用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活跃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设计以电话邀请为主线,使学生增加了口语练习的机会,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互助互动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知识的平台,拓宽了知识面。我觉得不足之处有几个同学电话用语和实际生活用语中的人称经常混淆,比如:This is 还和 I am 混淆; That is还和 You are 混淆.下一节需要重点讲解练习。

第17篇: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

息的辨别能力。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有这样几个重点:了解过去的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体会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通信的过去”学生汇报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古代的烽火台传信,击鼓传信,信鸽传信,驿站传信等,可图文结合进行介绍。并可读一些描写古代人们盼望亲友来信的诗词等。学生汇报通信的发展过程,可讲一讲马拉松信使的故事和第一张邮票、第一个邮筒等故事让学生知道通信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出示的表格比较,知道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不断的加快。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方式将会更加发达。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了解(1)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2)近代通信是怎么发展的?

2.完成课本80页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老师总能收到许多贺卡,今年过年马老师收到咱们同学给我发的电子贺卡,当时别提有多开心了,你瞧这就中咱们班傅雪怡给老师发的贺卡,多漂亮呀!(课

件出示电子贺卡)

2.指名傅雪怡,问:这张贺卡你是通过什么发的呢?发送后多久老师就能收到?(互联网,几

秒钟就能收到)

3.师总结:是呀,现在有了互联网通信多快呀,那古代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呢?(课件出

示烽火台传递信息)

图片配音说明: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安放大鼓,一有发现敌情,就点燃烽火,擂响大鼓,借助浓烟和鼓声,一站一站地将消息传到王宫。

4.师总结:古代人们就是利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就是从烽火台到互

联网。(课件出示课题)

二.通信的过去

1.古代的人们除了使用烽火台来传递信息外,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吗?谁能用不同的方式来把你的知道的告诉大家?(表演,猜一猜,简笔画等)

2.师追问:这种传递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与其他的相比有什么好处吗?你是怎么知道

的?(指导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3.说到驿站骑马送信还可以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

4.师补充外国古代的通信方式“会拼字的城墙”和“树枝做的地图”(课件出示)

会拼字的城墙

自古以来,人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寻常方法来传递信息。古希腊人在城墙顶上的不同地区点亮火光,以此来传递信息。每一处墙代表一个字母,接受信息的人能够据火光来拼出字。

树板做的地图

500多年前,有些沿海地区的人们用树枝做成树枝地图,用来告诉别人,附近的岛屿在哪里,海湾的情况怎么样。小贝壳被 当成岛屿,而弯曲的树枝则代表海流。

5.师总结:古代人们书信传递的速度很慢,难怪诗人陆游就留了这样的诗句“书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截取书上的图片出示)

6.学生谈感受,了解了这么多古代人通信方式你有什么感受?(太慢了)

7.师过渡提问:是呀,随着人们对于通信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古代的人为尽可能快地传递信息,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你还知道后面都出现了哪些通信方法吗?(15世纪用邮政送信、19世纪80年代后期,铁路邮件,电发明后电报等)

8.讲到邮政送信时说一个邮筒来历的故事:相传在1488前,由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了他本人乖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沉入大海,船员也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距遇险地不远的一个海岛的树枝上。一年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为了纪念遇难的同胞,他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方法就被人们确定下来,并相沿至今。

9.现在人有哪此通信方式,简单介绍(电话(可视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件、QQ等)

三.运用通信

1.师:同们学已经对古今的通信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运用这些通信方式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研究一下吧!

2.师:我们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为古代组,另一组为现代组。请各组另用自己那个时代的通信方式,说一说从北京到南昌,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们分别可以利用哪些通信方式进行

联系呢?

3.师:大家知道北京离南昌有多远吗?(出示中国地图,让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学生了解北京与南昌路程的遥远,其中北有秦岭相隔,东有长江,相距1300千米左右)

4.师:古代小组的同学认为远在北京和南昌的两位朋友可以利用什么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呢?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大概要用多少时间?现代社会通信技术十分发达,你认为远在北京和南昌的两位朋友可以利用什么通信方式进行联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问题)

5.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活动时间为三分钟

6.全班展示交流,交请古代小组同学发言,注意引导说出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7.师总结提问:古人传递信息真难啊!现代又可以利用哪些通信方式呢?重点引导每一种方式的特点,以便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8.指名生交流回答

9.师总结提问:可见,通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迅猛地发展着!马老师也带了一些关于通讯方式发展的资料。请看(课件出示课本79页“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的表。)

10.问:伦敦是哪个国家的城市?(英国)纽约呢?(美国)

11.师:它们之间相隔一个大西洋,距离十分遥远。

12.(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表中的内容)从这张表里,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速度越来越快)

13.师总结过渡:通信方式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还不只表现在速度的提高,还有其他许多方面。

四.飞速发展的通信网络(视时间而定可不上)

1.指名生交流调查表,近30年通信方式有哪些变化。

2.问:你通过调查有什么体会?还有谁有补充吗?你从这位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在了什么?

(师引导总结:通信内容越来越丰富,通信方式越来越多,通信方法越来越简便……)

3.未来通信方式会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想吧

第18篇:教学设计——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

Book3 Unit 2 I‘ve got twenty-six points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本能听懂,会读,会说 20-30的单词以及表达方法。

2.本能听懂,说出并读出“ Number +and +number +is+ number.”这一数字相加的英语表达法;

3.听懂、会说句子: Have you got„?及答语Yes , I have.或No , I haven’t.

文化策略目标:理解句型Have you got„和I’ve got „的用法。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以及正确看待胜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态度。

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练习数字21-29,以便熟练掌握数字并加以灵活运用。指导学生学会将单词进行归类对比记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数字规律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

二、教学重点:能听,读,说 thirty, forty, fifty, sixty, seventy, eighty, ninety, one hundred等数词;

难点:能听,说,读“ Number +and +number +is+ number.”这一数字相加的英语表达法;

三、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1).唱英文歌“Ten Little fingers”

(2).Free talk T: We have four groups, Sam group, Amy group, Daming group and Lingling group.Today we’ll have a race, the group gets the most points is the winner,(出示单词卡winner) “winner”冠军.“Point”, “Point to the window.” .

S:指向窗户。

T:That’s right.Point “指向”.Its the other meaning is “分”。 (出示单词卡片,正面写着“Point”,反面写着“分”。)Read after me, point.

S: Point.

Step 2: Presentation(呈现)

(1).CAI出示图片——20只小狗

T: Look at these dogs.How many dogs can you see? Let’s count.

S: One, two…twenty.

T: Right! (增加一只小狗)But now how many dogs ? 20 + 1= 21

twenty and one is twenty-one

T: It’s a hyphen between twenty and one.Don’t forget it.

.T: (回到20只小狗的图片,再增加两只小狗) Now, how many dogs? Who knows?

S: (Maybe some pupils can answer it.)

20 + 2= 22

twenty and two is twenty-two (S回答后,T带读整句话。) (设计意图:将单词one放置于单词twenty的右边,引导学生找出twenty 和twenty-one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新旧对比识记单词,自主总结规律,也为了让他们体会成功学英语的自信心。快答环节容易操作又有实效性,既巩固了新知识,又适时的调动起课堂气氛。)

(2).呈现 Have you got„ 这个句型

T: Oh, I forgot that, I should put thirteen on the blackboard.I want to find thirteen.

T: Have you got thirteen?

( 问一个手上拿有13数字卡的学生,引导学生说Yes, I have.)

T: Have you got fourteen?

(问一个拿的不是14数字卡的学生,引导他说No, I have’t.)

用同样的方法从15说到20, 也穿插问动物(板书句子)

(3).呈现Number +and +number +is+ number

T: Now, I want twenty-one.Have you got twenty-one?

T: Who can help me get twenty-one? Who can find out twenty-one?

(提问几次,问几个学生,然后贴一张one的卡片在twenty 旁边,引导学生找出twenty 和twenty-one之间的联系,这个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了让他们体会成功学英语的自信心)

T: You are so clever.Twenty and one is twenty-one.

依此类推引导学生说出:Twenty and two is twenty-two„twenty and nine is twenty-nine.

有学生可能会说five and seven is thirteen 等。

Step 3: Imitation Practice(模仿性操练)

(1).T: Do you like games? Maomao and Panpan are playing a game now.Who is the winner?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2).个人练

T: We also play this game, ok ? A student come here and pike up a card.Who will try?

T :Have you got a lion? / have you got twenty-two?…

(请几个学生上来进行问答,如果学生说“No , I haven’t.”。就引导他们说:“No , I haven’t.I’ve got „)

Step 4: consolidation

今天WeiWei 和他的朋友也在玩纸牌游戏。

1.Listen and repeat.

(用单词卡片呈现单词point,并复习单词winner)

2.Listen and answer questions.(有目的性的听,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Who is the winner?

How many points has he got?

3.Listen again then practice the dialogue by yourself, underlin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明确重难点) Step5: development

T: Thera are many animals in the zoo.Let’s listen to a chant:zoo

T: Let’s play a number bingo game.Three or four students as a term.One say numbers, others write down the numbers.A number is 3 points.At last , count how many numbers have you written and how many points have you got.

T: you must use this sentence:“I have got…points.”

T: All the claes repeat“ she/he got…points” .

Step6: homework

1. Play the games with your partner after cla.

2. Listen and read the text.

3. Copy the words twice:21-29(先画好四线格,示范书写。)

(设计意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S的口头表达能力,布置课后的交流任务,让S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的任务中去,让S在运用中学习,学习中运用。)

第19篇: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桂平市寻旺乡先锋小学

全琼

要:

互联网是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有着便捷性、超越时空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它正悄悄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互联网与阅读教学、互联网与作文教学、互联网与口语文际的整合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语文教学

整合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对当代的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21世纪的教育俨然是网络化教育,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陷入了网络环境。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冲击。怎样利用互联网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在这里粗略谈一下这方面的见解。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的英文名字叫“Internet” ①组成互联网的计算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二、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

(一)信息多、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世界规模的巨大信息和服务资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简单而且快捷的通信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通过使用互联网,全世界的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

(二)超越时空

超越时空就是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在网上聊天、看电影、在网上看远程教育等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无论你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互联网永远不会关闭。在当今世界,唯一没有国界,没有歧视、没有政治的生活圈属于互联网。全世界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互相传送经验与知识,发表意见和见解。

(三)共享资源

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什么叫资源共享呢?就是让大家去用同一个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当然 ,也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蜜蜂般地辛勤工作构造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并允许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正在对社会的文明悄悄地起着越来

越大的作用,也许会象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互联网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充实课堂内容

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丰富充实课堂内容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课堂内容。我指导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重要性,我在网上查到地球与太阳系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造就了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过程中适当插入:在太阳系当中,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行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存在生命。只有火星与地球较相似,但科学家确定目前人类不能移居火星。因此,得出只有一个地球适合人类生存。以上内容的适时插入,加深了学生对地球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更乐意保护地球,也曾加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

(二)互联网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要上好课就得深入备课,要做到深入备课就得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这无疑会对语文教学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在编写语文教案时,时常阅读相关材料,备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找了很多资料都不知道林子方和诗人杨万里是什么关系?后来上网查才知道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并且知道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却一字未写送别,为何?因为荷花太美,没有多大伤感,了解这些内容后,再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感到比较踏实了。

(三)利用网络克服教学中的难点

我让学生做练习册,有位同学问:“八月十五吃粽子的歇后语是什么?”当时我想:八月十五应该吃月饼,不是吃粽子,那答案应当是“不合情理”。对这个答案我不敢十分肯定是正确,于是我让同学们先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还是不能作出肯定答案,我不得不求助于网络,在网上找到答案: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利用网络很容易就可以解决难题。指导学生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我感到这首诗的教学思路难以展开。我便去网上查找这首古诗的教学设计,阅读了网上的两篇教学设计后,心里豁然开朗了。上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观赏荷花之美图片,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反应出西湖夏日之美。把课外内容和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文字资料在常见的网站查不到,我们可以到超星数字图书馆去查找,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网址是:www.daodoc.com它是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在这个网站可以查到数十万种图书。

(四)网络辅助课件制作

现代教育采取直观性教学手段,许多课件制作所用的声音、图象等素材有许多取自于网络。因而网络是课件制作的一个重要素材库。我在为《冀中的地道战》制作课件时,首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幅冀中地道特点的图片。然后把这些图片制成了一段录象,配以文字说明,介绍了冀中地道特点。在教学《冀中地道战》时,一开始就播放这段录象,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利用网络制作课件,再处理下载图像,录入声音等问题时,常遇到技术上的困难,这就要求广大老师既要努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又要注意和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专业人士密切配合。同时,我们也积极建议有条件的学校,配备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课件制作的专业人员,这样就会使一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少走弯路,节省一些时间。

四、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语文教学加以有机整合,可以优化语文教育,当然所谓“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结合”在一起,是努力凭借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做却不容易做好的事情。信息技术将成为课堂分析整合、并能精彩地呈现了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象其它课堂一样易于得到。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用以往不可能的方式来学习。”因此,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就是让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由的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与手段,充分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主见能力作用,甚至可以超越老师视野和想象,直接的、生动的、全方位的去接触语文资源,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一)互联网与阅读教学

1、向专家请教深刻认识文学作品

(美)帕克赫斯特指出: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②。学生们为了开阔视野,必须多阅读文学作品,但由于自身理论修养缺乏,以及开阔的专业视野和深入研究的欠缺等原因,向专家请教就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条快捷途径,而且请教过程本身又是一次高水平的讨论。具体的办法可以找到专家与其直接交谈,或者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与专家直接对话,(专家在远处,学生在教室就可以互相交谈)那可真方便了。

2、利用互联网对课文展开互动讨论

我们在学习语文课中难勉会遇到难题,利用互联网展开讨论那可是最快捷的方法,讨论的对像可以根据地自己的需要而决定,可以是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还可以是师生与其他网友展开讨论,利用互联网讨论方式可以采用语音聊天(即网络电话)进行直接对话,可以采用QQ聊天室进行讨论,也可以用电子邮箱发送信件,还可以课后建立一网页集中讨论。比如:李XX同学学习了《林海》这篇课文后,她还是不明白,“温柔”不是指人的性格柔和、平顺吗?可作者却写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她大惑不解,于是找好同学陈XX讨论,她打开讨论网页,采用语音聊天与陈XX进行讨论,谁知陈XX只是领悟却不能言传,最后只好用同样的方法与语文老师共同探讨,老师跟学生说:“这里的‘温柔’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了大兴安岭的亲切与舒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两位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这样利用互联网很快就解决难题了。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上传,以便对同学发表的见解进行讨论,使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目前我们在互联网上建立面向全校的学生的“吾语吾文”网站,分为:“教与学”、“后知后觉”、“食事物语”“油菜花开”“灵山犊语”几个板块,这个网站不仅有学习的丰富材料,有发表所思所想所感的展台,更有对问题各抒己见的论坛。这一交流平台的建立让学生有发表的快乐,有交流的触动渴望。

3、互联网使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首先要读好范文,但仅读好范文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规律,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在课后横向拓展,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或内容相关,或写法类似的等,可最大限度地拓展与语文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录象),如;学生在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对宇宙特别感兴趣,都想找相关资料阅读,我在网上找到《神秘的太空》、《宇宙之谜》,太空情景图片等给学生看。这就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趋善避害积极运用“资源导航”为学习服务,才是我们合情合理的选择,语文组与信息科技组共同制作的拓展书库光盘,将互联网的资源合理组合免费提供给学生,内容包含科幻侦探、世界文学、经济管理、电脑教程、音乐影视、时尚生活、漫画幽默、儿童文学、书库作品内容丰富,给学生充

分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有效地实现资源导航。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拓展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随之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体现互联网对阅读教学的作用。

互联网与写作教学

(二) 以写作为目的任务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作文的能力,另外网络所提供的同步与异步的交流,能够共享智慧、资源、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网络也为此作文学习提供了情境,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了写作所必需的资料。BBS的留言,留住了学生的智慧,异地老师的参与讨论给学生更多的启示,网络的可异时,异地的特性开阔了学生的空间。

1、利用网络,激活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迎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声音、图象、文字多功能于一体,这一独特优势能创设一种写作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上《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将视频、声音、图象引入课堂。学生被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美妙琴声所陶醉,课堂即将结束学生仍意犹未尽,我趁势布置了课后作业,学了《月光曲》,想必心已动,手已痒,那就请拿出笔吧,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作文。作业交上来了,结果令人吃惊和兴奋,学生不但写出了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而且在网上搜到了一批与课文同类的名家名作,并且写了自己的赏析点评。

2、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尤其像说明文的写作。例如学生要写一篇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说明文,常常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介绍动物和植物的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网上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料,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要说明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写作说明文就不用愁了。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我一般提前几天公布作文的要求,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作文,上交的作业包括查询到的资料和自己完成的作文。

现代的中学生可以“读万卷书”,但不可能“行万里路”但写作必须要写作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要求学生养成每日读报,读优秀作文,还要求学生每晚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此外,我还在学校电教科教师配合下,从众多电视节目或网络中精选出“名人面对面”“文化视点”“热点聚焦”等栏目以及中央台的电视诗歌散文等文艺节目,然后利用语文自习课时间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观看,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也使学生狭窄的生活空间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生活经历得丰富多彩。

3、利用互联网互批互改互评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虽重视修改,但只强调教师修改,教师虽是高投入,但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收效却是低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传统教学作文中教师评改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处于广大读者的评判之下,这里的读者不仅是本班的老师和同学,可以是上网阅读的任何一位读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表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他人的作文。因此,这使得作文的评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教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了一个开放的体系。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网络系统环境下利用WORD写作,先自我修改,用WORD内的文字修改工

具辅助修改语句和错别字,然后通过网络发送给老师,让老师帮助修改。必要时,我可以通过网络,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文章发送给每一个学生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方式,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天性和喜欢新事物的天性,可以唤起学生心里上的兴奋点,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放在校园网语文科网页学生天地一栏中(语文科栏目设“佳作鉴赏”)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网上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通过互相评改,同学们相互取长补短,写作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4、网络资源提供了写作资料

杰里米.科利尔指出: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③。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的写作真能变成铅字在创刊上发表,那种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现实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一篇文章被正式发表,从而激发了潜能,最终走上写作之路,成为作家。但很可惜这不是每个人有如此的机遇,更多的同学在写作中感受不到成功的乐趣,作文的读者只有自己的语文教师,况且不少老师又总以批评的眼光、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而网络发表的自由性,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空间和平台,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赏到成功的快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然后通过班级网页或校园网页甚至Interet上传,把自己的成果呈现在网络上,与大家交流、共赏。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一些优秀的练笔、习作放在语文科网页学生优秀作文一栏中,并推荐给学校的学生网站上刊登,并通过网络向各报刊杂志推荐向社会推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赏到甜头,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互联网与口语交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网络的合理运用,能让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更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1、利用互联网创设交际情景

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是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说话欲望。网络能够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注意高度集中,激起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在口语交际课《春天的发现》,我们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向学生演示一个小朋友向大自然的事物对话的情景,这小朋友与天气、小草、花儿、小鸟......进行有兴趣的谈话,这样生动的情景深深地吸引学生。这么一来,学生早已被带入了春天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不用老师多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下子就说出了春天的许多特点,这里的网络运用,实际上是把学生的学习性推至一个高潮,达到人人有话说,人人争说话的气氛。小学生的时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2、利用互联网进行口语交际课外延伸

课本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使教学活动局限于课本里的知识,可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趣资源,将课内延伸课外。我在《我会画》,让学生用三角形、圆形、方形设计图画前,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里的图画外,笔者还把课前在其他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图画播放给学生欣赏。这些图画有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品、建筑物,玩具等这样的网络资源运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拓宽了思维空间。课堂上,学生当即用三角形、圆形、方形设计了许多图画来,有轮船、坦克、货车......等。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里的网络运用,确实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有交际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意识,能力和习惯。网络具有资源共享、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功能 ,课堂上充分利用它来为学生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提供方便。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它又能扩大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范围,不再局限在身边的四人小组或同位交流,而是可以跟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在广泛的交流中,口头表达能力就得到提高,与人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我在《我会画》的教学时,就运用网络监看学生的画图情况,并运用遥控功能与学生交流意见,并对个别学生的画图进行修改辅导。我把监看到的优秀图画播放给全班同学赏评,让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我还安排学生进入网上邻居,浏览全班同学的图画,并选出自己最喜欢 的图画,说说为什么。一节课内,学生有多次机会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更能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能力,并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良好习惯。

五、正确对待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现代的我国,许多人把微机、外语、开车这三种技能当作21世纪劳动者的必备技能,学校加强了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许多学校开通了校园网,许多家长宁愿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台电脑,联上互联网。微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互联网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温藏着无尽的潜能,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互联网在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使人们随落的陷阱,这些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直接危害对象是当代青少年,因为在当今社会,能够在网上遨游的基本是青少年。

(一)互联网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注意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利用互联网,它确实能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反之,则更糟糕,比如:有的老师为了图便捷,上课过程中,找一大堆相关的图片放给学生看,没有做到适应的讲解。或者从网上找来许多资料让学生看或抄,老师少讲,甚至不讲,这样上课没有做到师生互动,变成了电子灌输式教学,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甚至不理解,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很不好,因此,我们切忌电子灌输式教学。

(二)互联网不能取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互联网虽然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补助作用。但互联网绝不能取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互联网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怎样阅读资料,怎样品味这些内容等。

(三)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正确筛选信息

网上不良文化可能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信息良莠不齐,黄赌毒、低级庸俗下流信息,这就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分析信息能力,分清网络内容的真善美假丑恶。做到“拿来主义”,吸收有益信息,抵制剔除有害信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使用搜索工具,使用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做到快捷、有效、准确地找到相关的语文教学辅助材料信息。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与自己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源,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好的信息。使网络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上助推器。

结论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对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快速的沟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互联网对语文教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为提高语文教学而努力吧。

第20篇:俄语零起点教学与互联网资源

俄语零起点教学与互联网资源

摘要:随着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下降和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我国俄语教育的萎缩,开设俄语的中学越来越少,使高校俄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近几年高校俄语教育出现了大量的零起点学生,从而使高校俄语教学任务加大。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与互联网资源在外语教学中日益被广泛利用。在此基础上,俄语零起点的教学也打破了传统上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俄语的教学效率,丰富并完善传统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学到地道纯正的俄语。互联网资源推动了俄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俄语;教学;互联网;资源

从面向21世纪来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俄语零起点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飞跃对我国高等教育中俄语教育产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要迎接新的挑战,进行质的飞跃,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俄语人才,高等学校的俄语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零起点学生的特点是俄语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的语言,给高校俄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要使这些学生尽快的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几年内达到高校学习要求的水平,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迫在眉睫。

首先,主张创造开放学习氛围,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目前实施的俄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真正发挥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概括说来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实施时间,完成学习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展各种思考和学习策略;在问题中学习,并获得成功经验;能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调适,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乐于探究,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俄语零起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改变观念,开放课堂和积极引导,注重学法两个方面来做。课堂上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够“满堂灌”,应该开放课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演“主角”。积极引导,注重学法就是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把握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改革高校俄语零起点教学,提高学生的俄语综合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和热情,应注重对当前俄语人才市场的正确分析,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其对所学专业前途的信心。通过母语辅助,英汉俄对比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学生俄语为零起点,俄语入门又相对较难,此时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利用母语对俄语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解释,来降低学生对一门新的语言的畏惧感,而且在教学的第一个学期不宜使用外教进行教学,否则,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学生交流的兴趣。俄语课堂教学应注重与跨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我们除了在日常俄语教学中增加听说训练的比例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导入跨文化内容,以免学生赴俄留学之后产生过多的“文化冲突”。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接受本国文化的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的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的差异。而现在的俄语教学对于俄罗斯的文化的教学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俄语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洞察力,这势必要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俄语零起点教学的独特性,其教学方法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和探讨。

高校大学生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练好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改革高校俄语零起点教学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外语教育不是一个仅涉及学习一定的语法、记忆一定量的词汇的简单问题。外语教育应是对成人的教育,它要在注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其思维品质。教学中要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积极向上和自信的环境中学习俄语,从而形成一定俄语运用能力。微观课堂教学与宏观教学模式有待改进。课堂教学的微观方法体现在如下重心的转移,以区别于低年级阅读教学,从低年级那种机械性的“词汇-语法-练习为主转移至高年级创造性的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体裁特点、写作风格、修辞技巧等为主;从逐段讲解为主转移至课文讲解分析后综合解释为主”。俄语零起点教学已经从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主从关系演变成相互合作的关系。合作模式强调外语教学应由教师创造环境,由学生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展知识;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才能,人际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高校俄语教学必须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最后,网络与多媒体的参与。信息时代的俄语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而展开。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级俄语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抽象思维的准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思维特征,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另外鼓励学生在网上查询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做到课前充分预习,课上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课下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交流,切实做到以网络为平台,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何雪梅,谈“中俄联合办学俄语精读课教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11).

[2]王铭玉,中国俄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略,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5(3).

[3]杨家胜.网络资源在俄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俄语教学, 2005, (3): 15.

作者简介:王晓兰(1979-),黑龙江省绥化人,绥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教学设计与互联网
《教学设计与互联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