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5 09:04:3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却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忙着搬家的蚂蚁、编队南飞的大雁、神奇的“三叶虫”化石——无不是大自然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中,我执教了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选取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带领学生从课堂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之中,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体裁为诗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小诗,共有九小节:第一小节讲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至八小节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预示着天气变化;蝌蚪游动、大雁南飞昭示着季节更替;大树的年轮、鱼鳞上的圆圈能够推算出树木和鱼儿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帮助我们推知史前地质。课文用平实而又通俗有趣的文字,解释并介绍了大自然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我们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讲述了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和第一小节呼应。

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分析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内容上却具有科普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字、词、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等多种方式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朗读和摸读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分析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部分低视力学生能够借助汉字学习,与全盲学

生在学习过程可以形成互补的局面,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态度,还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现象的诠释者,那样就是一个科学课教师了,而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语言文字之神奇,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还应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还可以怎样表达使意思不变?”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该突显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内容,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外化为书面语言;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理解词语、掌握课文中“反问”的叙述方式。这些做法锤炼了作为学生交际工具的语言。本篇课文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文的这种思想感情应该伴随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伴随着语文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田,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例如:在本节课上,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共有几小节、找出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哪一些自己能够读懂等;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可以提供低视力学生与盲生互帮互助的机会,让他们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触摸等探究式学习方式,理解“嵌”的意思,认识大树的年轮„„总之,教师应从降低自身的课

堂占有量出发,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基准点,以小组合作为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由以上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应遵照以下原则:

(一)适应教学对象特点的原则。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

(三)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四)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学具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资料:词语读写。

2、图像文本资料:大自然的语言。

实物教、学具包括:橡皮泥、珠子、改造后的小树干。

低年级盲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习惯具体直观地学习,喜欢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因此我制作了直观形象、表现手法简单明了的powerpoint教学课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录像片、图像画面对比度较大的图片、美秒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图像音频资料,给予盲生以听觉和视觉的综合刺激,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物教学具以及教学课件中的文本资料的使用,有效促进了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性强,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兴奋点,确保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推荐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

言。

(二)师生共创 研读小诗

1、下边我就把这首小诗写在屏幕上,出示小诗第二节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提问: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哪?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

①指导朗读,同桌互读

②男女生比一比 ƒ学生贴板书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四节)谁喜欢读这一节?

水中的蝌蚪像什么?(逗点),你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在说什么吗?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们留心过吗?请看屏幕(出示有关春夏秋冬的图片)停留在大雁南飞的图片,根据上一节和提示补充第五节,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齐读第五节,“省略号”指的是什么?把

四、五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4、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只要留

心观察的同学有是也会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出示第六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行吗?(树木的横断面上长着一圈一圈的就是年轮,只要数一数有几圈,我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几岁了。)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八小节中呢?快来看!

(板书:第八小节)。

A.在读这一小节中,你想知道一些什么知识?想堤出一些什么问题?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

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5、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板书:生猜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

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白云高高晴天

蚂蚁搬家下雨

水中蝌蚪春天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南飞秋天来了有

(妙不可言)大树年轮告诉岁数

考)

鱼鳞圆圈告诉岁数

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到处都(观察、思

推荐第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物候 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理清全文思路,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

3.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运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2.写好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语言,刚才同学看到的四幅画(课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出示目标(课件)

三.简介作者(课件)

四. 一读课文,扫出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做好标记。找同学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见课件)

2.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五.二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板演分段情况,并讲解说明。

2.师生评点,明确(见课件)

3.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解决课后习题一。

六.三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

1.给同学们七分钟时间,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出色。

2.学生有可能遗漏的句子(见课件)。

七.研读课文,品语言。

1看看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看哪小组表现出色)

2.师生点评,明确(见课件)。

八.测一测,看谁能说出下面两首诗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见课件)学生抢答

九.作业

1.练两遍字词,背课下解词。

2.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观测意义------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主-----------次

逻辑顺序

推荐第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16 大自然的语言 第56 中学 杨云峰

1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同学大都不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不积极,只有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相对好一点,有不少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3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从古人的一副对联来考查学生对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第5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

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

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

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

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基训”二至五”题; 2/收集农谚.。

教学反思 2016年12月16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了《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语言揣摩法的使用,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语感训练,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逐渐驾驭文字”。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训学生语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如: 1.删一删

(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 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语言比较揣摩进行鉴别,通过鉴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仍要坚持不懈的使用语言比较揣摩法品析语言,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喜欢上语文。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

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字词辨析

桢zhēn萌发méng翩然 piān孕育yùn销声匿迹nì农谚yàn

载Zǎi记载;一年半载翘qiáo 翘首;连翘

Zài风雪载途qiào 翘尾巴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销声匿迹:不公开说话,不公开露面。

次第:一个接一个

三、整体思考

一篇完整的文章如同一个健全的人,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用,快速阅读本课,说说文中段不能去掉,为什么?

四、课文提纲

(1—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观测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重要性。

(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五、分析课文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现实中的种种自然现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引起读者兴趣。

2.文章开头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1段)描写了四季更替的现象,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

的认识(用时间顺序)

2、3段)用具体现象为例,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定义。

3.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现实中的种种自然现象。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课文中提到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

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排列的原因:按照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6.欣赏图片,找出我国不同地理的差异。

7.物候研究有何意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

3)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4)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8.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

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六、课内拓展

课内拓展:思考为何古代和今天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物候现象会有差异?

1.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

2.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3.物候现象差异

七、课外拓展

诗词中的物候知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物候情况?用课文中的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地理位置的不同,高下的差异。

“天山五月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物候情况,用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

地理位置的不同,纬度的差异。

八、作业

搜集一则农谚,并解释其所代表的物候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到了学生不熟悉的物候知识的介绍,作者是通过运用生活的实际的例子来进行介绍的,我们在讲解本课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联系身旁的生活中实事来接受物候学知识,讲学时可用我国各地同一季节的不同景物的图片来设置疑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推荐第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的是什么呀?(语言)那么,其他的生物呢?(也是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不懂而已)的确,动植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我们怎么才能读懂它们的语言呢?这里呀,有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研究它,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那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老人一道,去研究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检查预习

大家已经预习了本文,看看自学的情况怎么样了。

1、了解作者

2、字词

请同学们次第上台,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字词写在黑板上。注明:知道拼音的就把拼音给写上,知道词义的就把解释写上。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写上自己熟知的词语。老师说:刚才同学们的行动就解释一个词语----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3、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大家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何在?

4、联系生活,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搬家要落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5、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1)大家读了本文,感觉语言怎么样?

准确:找出准确的词语 如“左右”“几乎”“可能”等

生动: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2)引导分析第一自然段。概括这段的内容(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什么叫大自然语言的解释,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6、找出说明的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7、说明顺序

逻辑说明(阐释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及物候现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备教手记】

推荐第7篇: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设计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试图将深奥的物候学知识通俗而生动地 表达清楚。阅读说明文,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说明文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的原因,即明白表达这样的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因此,本文的教 学这样设计: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 品味语言 —— 拓展迁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 明文准确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 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 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 1 -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 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 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 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 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 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 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 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 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 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

- 2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

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

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

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 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

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 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 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 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 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 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 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 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 4 -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 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 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 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 5 -

推荐第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重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点)二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常常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认为——大自然也有语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它的专业名字叫什么?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文题和作者) 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吸引人读下去。改后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自学指导一: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划分段落层次,概括要点。

二:自学指导/自主学习一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大家还有其他的生字要补充吗?字词注音: 连翘( )——翘起( )

衰草连天( )——鬓毛衰( )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观测( )——玄妙观( )

差异( )——差遣( )——差错( )——参差( )

2、按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下面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效果。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学生回答。

三、自学指导

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对比阅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小结: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一、自学指导

1、自学指导 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的内容顺序可以调换吗?作者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何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3、文章的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整体,而且也表现在局部。精读课文6~10段,请大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利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好处——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4、你谁还能从文章其它层次或段落中,发现体现说明条理性的地方? 如课文1-3段,11段等。

1-3段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11段 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5、师总结。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

乌苏市第五中学 以人为本

少教多学

刻的印象。

二、拓展练习。

1、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分析这首诗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说说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知识。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乌苏市第五中学

潘利

推荐第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

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小节,知道了。

().

2.互动交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枫叶红,()。

(),天要下雨。

乌云滚滚,()。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落叶纷飞;

蜻蜓低飞;

[当前第1页/共2页]>

推荐第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

1、

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

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

6、

7、

8、

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

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第11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通过浅显、优美的文字,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的:

1、识记并正确使用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小诗。

3、通过朗读、理解,能感受到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能激发起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在感受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出大自然中更为丰富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用语言传达思想)

2、游戏。一个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作动作,别的学生猜。(用动作、表情传达思想)

3、导语:刚才不论我们所说的话还是动作、表情,它都代表了我们心里的想法,这些都是语言。其实,不仅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小诗,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学生读诗。

2、提问:通过读诗,你都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桌为小组,用教师提示的方式学习生字。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巩固学生自学的生字。

四、指导朗读,学生比赛朗读。

1、导语。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把大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小组比赛。

4、班级比赛朗读。

五、

拓展:用各种形式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1、导语: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发现大自然奇妙的语言呢?

(勤于思考)

2、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大自然还有那些语言,教师补充板书。

3、结合板书,学生用各种方式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4、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学生补充,练习做诗。

5、教师引导:根据我们的感受,说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耳朵)

六、总结全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作业:

当小诗人

在一张纸上仿照课文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写出来,可以给你的诗配上图片。

第1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

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

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

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

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

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

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

角色代入

提炼信息

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

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不用《物候》,而用《大自然的语言》?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新颖别致,引起读者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述力。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

“大自然的语言”。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题目与文章的关系,梳理文章是如何将说明对象“物候”一步步引出,开拓说明文行文布局的视野。)

环节二

比较还原

实践感知

1.

6—10段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改变?

明确:不能。“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明这些因素是有主次之分的,另外,纬度、经度、高下是空间因素,而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所以不能改变。体现了说明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3.

段落的顺序不能改变,那段中的句子呢?试着将下列句子排序,并说说你的根据。

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②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④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⑤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⑥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明确:③⑤①④②⑥,要注意关联词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所以、又如、第二个、如、凡是)

(设计意图:2、3两个问题指向本文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通过对比和排序,让学生明白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不但体现在段落布局上,句子之间也逻辑清晰,从而使逻辑思维得到提升。)

4.

请大家合上书本,试着将下面的例子与四个因素搭配起来。

①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的差异)

②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

③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的差异)

④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

⑤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纬度)

(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还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具体事例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并能与中招考试相衔接,训练规范表述。)

5.

小组合作,阅读下面的例子,讨论能否作为6—10段的例子支撑文章内容,若可以,说说能支撑哪部分内容;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的差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纬度)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高下的差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经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能)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纬度)

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纬度)

⑧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经度)

⑨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古今的差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能)

小结:举例要精当、表述要准确,要能契合说明对象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物候现象的例子,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文本解读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后期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

作业:

1.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二十四节气”相关谚语或歌谣,与同学们分享。

2.

利用今天老师提供的或者自己搜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办一份手抄报。

第1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语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里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4.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里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天气有关?

6.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7.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和季节有关?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组合作学习:6-8小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1、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语言的什么特点? (2)、怎样才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总结: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的人,读不懂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2、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五、共编儿歌: 白云飘飘是__________, 蚂蚁搬家要____________ 。 蝌蚪游泳_____________到, 大雁南飞 ___________ 来。 要问大树、大鱼活几年,

数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就知道。

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 原来的海洋,如今变山脉。 自然语言不难懂,

仔细观察多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应用: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请你模仿2—8小节当中的任何一小节,仿写一节诗。

七、资料收集

植物:迎春花、荷花、菊花、腊梅花开放,象征着季节更替。 动物:蜜蜂跳8字舞、公鸡啼鸣、母鸡叫蛋、鱼跳水、狗吠等。 天象:看云识天气、北极星是航海员永远的罗盘等。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第14篇: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大班科学活动

《大自然的语言》

——活动设计思路

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幼儿园

梅新兰

设计意图:

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天上怎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形状?”幼儿乐于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利用中午散步的时间随机跟幼儿说一些季节性的景象,如春天到了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路边树木发芽了,草儿变绿了等,夏天的时候教师带领幼儿在树荫底下乘凉,感受夏季太阳的火辣,天气的炎热;秋天的时候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渐渐地变少了;冬天里草儿枯萎了,树叶落光了。通过不同季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让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形成产生探索兴趣。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个领域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幼儿始终以一位观察者的身份来感受着大自然的语言,教师随时察觉幼儿活动的动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为:通过教师出示的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图片让幼儿进行季节的描述,初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是通过一些自然景象区表述的,让幼儿对大自然有一个相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

师利用雨天和晴天的自然现象配对活动,让幼儿进一步地感知大自然的语言是妙不可言的,然后通过幼儿看图进行晴天和雨天的分辨,进行打雨伞和戴墨镜的表演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用音乐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快乐地感知大自然的语言;最后进行活动小结,让幼儿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让我们带领幼儿一起去感触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到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本节课渗透于科学、语言、音乐领域之中、

大班综合活动

《大自然的语言》

——活 动 教 案

活动目标:

1、幼儿主动观察四季图,理解大自然的自己语言,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幼儿用合适的动作快乐地表现自然现象。

3、幼儿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的准备:

幼儿会玩语言游戏:说反义词

幼儿了解不同的四季景色特点,以及晴天和雨天的一些天气变化的现象。

二、物质准备:

1、有关四季景色图片的PPT。

2、结合游戏的音乐《郊游》和《快乐的下雨天》;活动过程:

一、玩语言游戏“说反义词”。

1、师生玩语言游戏

师:“孩子们,你们还会玩说反义词的游戏吗?那咱们来试一试,比比谁厉害!” 师生一起玩语言游戏。

2、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师:“刚才我们用语言完了一个游戏,那老婆是甘肃你们一个秘密:不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呢!那你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幼儿自由讨论。

师: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二、通过四季景色的PPT的播放,幼儿了解大自然的四季语言。

师:老师拍了一些大自然美丽的景色,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1、幼儿欣赏春的语言——桃树上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竹笋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像胖娃娃似的;小树发芽了;燕子从南方飞来„„(幼儿通过欣赏初次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师:你们看看这些图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刚才图片中春天美丽的景色告诉我们是春天来了,这些春的景色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会有哪些语言告诉我们夏天来了呢?

幼儿说一说。(幼儿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夏天大自然的语言,再对夏天的景色进行欣赏,再次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有你们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2、幼儿欣赏夏的语言——池塘里开满了白色和粉红色的桃花;知了叫得欢;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叫„„

3、幼儿欣赏秋的语言。

师:“现在你们大自然有春和夏的自然语言了,那你们能说出秋的语言吗?” 幼儿说一说(幼儿恩能够主动地说出秋天的自然语言,进一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秋天的PPT,幼儿领略秋天的语言——天空中的大雁、燕子向南方飞去;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棉花朵朵白,高粱涨红了脸;柿子红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4、幼儿欣赏冬的语言——河水结冰;雪花飘飘;人们穿上了棉衣,戴上了帽子,

围上了围巾;腊梅花开了„„

师:孩子们,接下来你们知道会是哪个季节的语言呢?对了是冬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自然现象,它会告诉我们冬天就在我们身边(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季——冬天,让幼儿说一些大自然冬的语言。)

教师小结:大自然真的很神奇,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他的语言就是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二、通过晴天和雨天的图片配对和表演,感受大自然不同的语言。

1、教师出示晴天和雨天的图片,幼儿猜猜,进行正确地配对。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很独特,它还能事先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猜猜哪些语言是告诉我们晴天的?

幼儿猜测,教师进行多媒体的配对,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正确地判断。 师:哪些是雨天的语言呢? 教师小结:

晴天的语言——晚上星星多,月亮高挂;燕子飞得高;鱼儿游得欢„„ 雨天的语言——蛛蛛收网;蚂蚁往高处搬家;鱼儿跳出水面;乌龟背上出汗;燕子飞得低;地面潮湿;乌云滚滚,雷声隆隆„„

2、幼儿能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晴天和雨天,利用墨镜和雨伞的道具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师:“现在老师出示一种自然语言,你判断出示晴天还是雨天,如果是晴天你就带上墨镜,如果是雨天你就撑起雨伞。”

幼儿随着图片的播放,结合音乐《郊游》和《快乐的下雨天》进行集体表演;

三、播放地震的前兆语言,让幼儿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师:大自然有美丽的四季语言,有天气语言,还有地震的语言呢!我们一起来看——鸡飞狗跳;老鼠跑出洞;青蛙、蛇躺在马路上;井水变色变味、泛油泛泡;竹子开花;柳树梢枯死„„

四、幼儿有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认真的思考,然后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吧!

第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闫雪梅 伊宁县温亚尔乡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雅词。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3.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 、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等 教具:课件

课件解释说明:课件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把握,有利于老师整体把握课堂的教学进程,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一) 目标导学、资料助读,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首先请同学们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起!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文的知识。齐读:(课件展示: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师:请同学们注意划线的句子,科学小品文有什么特点?(学生齐答)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先生到大自然中去汲取科学的营养。

(二)生字积累: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学生积累。

1、积累一组生字: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

2、积累一组多音字:

载:一年半载、记载,载歌载舞、装载 翘:翘首以待、连翘,翘尾巴 3.积累一组雅词:

①萌发:这里指草木在春天里开始显露生机。

②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的地。 ③翩然:形容动作轻快地样子。

④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qiáo

qiáo

qiàozǎijìzǎi

zàigēzàiwǔ

zhuāngzài

méng

piān

yùn

sùsù

xiāo⑤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⑥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⑦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⑧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⑨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分析文脉、理解文意

方法: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了解文中物候知识,给课文划分层次。

1、学生自读课文、展开小组讨论形成看法、师生对话。

2、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后教师明确) 课件展示: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自然段):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师小结:这篇文章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开始,有序的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物候物候学,这是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是的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物候学的,全文层层深入、顺序清楚、结构自然精巧,是非常有条理的、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活动二: 选段精读,理清顺序。(6-10自然段)

话题:试根据课文内容阐释这一部分的结构与顺序都是非常有条理的、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

方法:抓住关键句、抓住连接词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展开讨论,形成看法,5分钟之后我们开始交流。

师:好,谁来阐释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生对话后教师根据情况明确:

1、第六段是一个设问句,其实就是“总说”。“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由主到次地表现了“分说”。这一部分呈“总分”结构,条理十分清晰。

2、本文重点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经度、维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表现了这一部分明晰的层次与顺序。

“首先”一段,说的是北寒南热的普遍现象,所以放在第一位。“第二”一段,说的是同纬度沿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差异,范围小多了,所以次之。“第三”一段,说的是山区同一个地点物候现象的高下差异,范围更小,因此再次之。“此外”一段,说的是要经过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观察到的物候现象的差异,于是放在最后。所以,这一部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非常严密,条理非常清楚。 师: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大家的物候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课后第三题《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明确: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季节来的越晚。 活动三 品味语言,妙点赏析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请看大屏幕,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里用了 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是的,这样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也比较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和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桌交流。 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复苏。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学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的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啊好美呀!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是的,原句中的“次第”、“翩然”等这些词都比较典雅都更有表现力。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请同学们朗读

1、2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表达作用。一会和同学们交流。 学生画,讨论。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一句中的“孕育”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植物人的特征,写的很生动。 生:“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黄叶簌簌的落下来表述的有声有色。 生:“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生动、文气扑面。 师:那么“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一句怎么分析?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限定了区域,说明了不是地球上所有地区的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分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简洁而又准确。

活动四:美读美写,展我风采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熟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朗读说明文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师配乐朗读);下面让我们全班同学再次美美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下面就请大家带着你们刚才品味语言的感受、美读课文的感受 课件:请大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写一首小诗或一则小短文,一会分享给大家。 课件示例:《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到身边。 你看那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就像屹立的感叹号? 大自然在湖光山色里写着:夏天美丽人间! 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你看那漫天飞扬的雪花,不就像一个个幸福的句号? 大自然在人们的心里写着:暖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学生写作、课堂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一部分课文的角度、课文的两个美段的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赏析,请同学们齐读:课件: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自然,热爱科学。

师:请大家像老师一样读出大自然的节奏!“立春过后/大地醒,冰雪融化/草木萌。”起! 课件:作业任选一个

1、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用到文中的雅词,模仿本文的结构层次,讲究说明顺序,300字以内。

2、在文中找出五句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指出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表达效果。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全文:从现象到本质

主体部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喻、拟人等 说明语言:生动性、准确性

第1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本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说明方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品味文章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难点)

2、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三、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投影显示)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语言: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严密性

四、目标一:1.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自学指导一:

示例:“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句中的“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如果删掉,语意就变成肯定的了,太绝多化了。“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检测一: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句中的“许多”“只”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许多”说数量、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一句中的“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引号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活的仪器”是指“活的生物”。去掉之后,就违背了事实。 【方法点拨】:

对于加点词能否删掉,解题的基本思路:

1、表态:不能删掉。

2、释义:解释这个词的本义或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如,“比较”“几乎”等词语表程度,“大约”“可能”表估计,说明了......3、强调后果: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目标一:2.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自学指导二:

示例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示例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自学检测二:

朗读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生动、优美。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小结】:

本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目标二: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自学指导二:

说明方法常见的有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自学检测二:

(一)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第7-10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别)

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二)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请在文中7-10自然段中找例句。

纬度因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经度差异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高下差异

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而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适宜。

古今差异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教你一招】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特征或事理说得更清楚。

七、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事理说明文,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学习本文要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语言特点:准确严谨说明方法:举例子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生动形象

作比较 列数字

第1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雨 善于观察

蝌蚪

春 勤于思考

大雁

年轮

思考

鱼鳞

年龄

三叶虫化石

汪洋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评课意见:

印山红: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应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编写诗歌。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当小诗人,在小组内学生自由畅想,再次激活学生。

汪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整堂课连贯性好,尤其注重语用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覃玉梅:设计理念新颖,独具匠心,体现了“人文”思想,目标明了,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实用、详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设计达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周伶俐: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黄亚萍: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随堂作文,老师先范读下水诗歌,让学生欣赏,然后找到小诗和课文的共通点,句式的特点,接着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眼中的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展示的成果丰富多彩,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一堂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

第1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洪小淇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诗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象,用自己所了解的其他的大自然的语言来仿编、创编诗歌。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用心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问好的时候,是用什么来问好啊? 生:语言

师:世界上谁有语言? 生:人、动物……

师:不错,可是别以为啊,只有我们人类才有语言,世界上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美妙的语言,那就是——(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2、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生2: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翻开课本88页,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这首诗歌。

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请看,这里有一些词语宝宝,你们能把它们读准确吗? 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读。小火车开到哪?

师:注意了,一个词语读两遍,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一起跟读两遍好吗?生:好

师:开始!(生读词语)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些词语又回到了诗歌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请看看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开始吧!(生读)

师: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样的?谁来说? 生1: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 生2:大自然的语言很神奇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奇妙,那么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谁找出来了?(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师:你读得真认真!

三、精读诗歌,重点品评

1、学习2---8小节 ①第

2、3小节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咱们来看看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 生:白云、太阳……

师:是啊,同学们,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大自然在告诉我们什么?(生: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板书:云高高---晴)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白云的语言?(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指名学生评价) 生:他是用愉快的语气来读的,读出了开心的心情。

(预设学生读不出愉快的语气:师:阳光明媚,白云朵朵,这样晴朗的好天气,咱们的心情怎么样?)

师:现在咱们也来像他一样用愉快的语气,读一读白云的语言好吗?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听出了你们愉悦的心情了 师:同学们再看,你看到什么? 生:蚂蚁在忙着搬家。 师:为什么蚂蚁要忙着搬家呀? 生:因为快下雨了。

师: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出示后两行)谁想来读一读? 生: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板书:蚁搬家---雨) 师:哇,大自然的语言真美啊,老师也想读了,咱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吧!我读前两行,你们读后两行,好吗?(出示诗句) ②第

4、5小节

师:大自然告诉我们的秘密还多着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什么?(生:蝌蚪)蝌蚪像什么呢?(逗点)

师:是啊,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生读:黑色的“逗点”。 师:同学们快看,这些小蝌蚪们正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呢,这又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春天来到人间。师:为什么呢?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蝌蚪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板书:蝌蚪游---春) 这就是大自然用语言向我们传递的春天的气息。 师:哪个小节跟第四小节很相似呢?(生:第五小节) (出示第五小节)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读读?

师:大雁南飞,可不就像-----?(出示图片)(生:省略号) 师:它在蓝天上又写着些什么呢? 生:秋天就在眼前(板书:雁南飞-----秋) 师:

1、2组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自由自在的,游来报春的小蝌蚪,齐读第四小节,

3、4组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凌空飞翔,携来秋收佳音的大雁,齐读第五小节。(小组分节朗读) ③第

6、7小节

师: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出示六七小节)请同学自己快速地读一读第六七小节,找一找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 生:树的年轮、鱼鳞上的圆圈。 (课件出示年轮图片)

师:这就是树的年轮,它告诉我们树的年龄,一年只长一圈(板书:大树---一年一圈) 师:其实鱼鳞上的圆圈啊,一圈也是一岁。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

六、七小节(齐读

六、七小节) ④第8小节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为我们读一读第八小节?(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八小节)

师:你们见过三叶虫的化石吗?(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嵌在喜马拉雅山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深海中,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如今却嵌在喜马拉雅山脉上,这是在告诉我们------ 生:那里曾是汪洋一片(板书:三叶虫-----曾是汪洋)

2、学习第九小节: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板书:妙)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第九小节。 师:谁来说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呢? 生:爱学习,勤于思考

师小结:是啊,在课文的最后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那就是--- 生: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师: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还有很多很多(板书……)可只有我们认真学习,仔细观察,用心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板书:观察、发现)

四、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师: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听一听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 (出示第一张春柳图)

师:同学们快看,这是一幅春柳图。现在老师也想来当当小诗人,写一写这幅图里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

生:想

师:好,现在你们也来做个小诗人,拿起你们的小练笔,仿照诗歌

二、三小节的句式写一写。出示:

①你看那

,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可以依据屏幕上的图片来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象,去写一写。 (反馈交流----)

师:写好了吗?有谁愿意把你创编的诗歌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XXX的诗歌

(选几位学生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一一展示,共同欣赏。)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创作的天赋和欲望,下课后自己试着多写一写,也可以试着整首写一写。

五、总结提升,提出希望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那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吧。(配乐,朗读诗歌)

总结: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的语言吧! 六:作业布置

把你创编的诗歌与你的读书伙伴分享。

第1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

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

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2、师补充(课件出示)

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交流,汇报。

5、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收集文中好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二、指导背诵。

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扩词积累。

四、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收集喜欢的诗句。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

仔细观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狮子庄中心小学

雷春艳

第20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讲授新课

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

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

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入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分析学习诗歌3——9小节。

1、请在3——6小结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大声朗读。

2、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讨论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从这个小节里提出的问题最妙,最有价值?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解决的问题最多?(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堂指导)

3、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在学生汇报到哪一种语言就用课件打出该图,图文结合学习诗歌,注重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重点指导鱼鳞上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这两种语言。

课件打出树的年轮和鱼鳞上的年轮,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在将有关的知识告诉学生(鱼鳞上的年轮是由于水流的作用形成的,春夏时节水里食物丰富,鱼类生长快,就形成颜色明亮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大;秋冬时节,水里 的食物相对贫乏,鱼类生长慢,就形成颜色较深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距离小,这一大一小的同心圈,就代表了一年中的一春一冬)。

对于化石的理解相对难度较大,利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演示海洋变成高山的经过,演示化石的形成。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奥妙。

5、感情朗读诗歌。

三、小结练习。

1、我们今天学习了大自然的七种奇妙的语言,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吗?大自然用什么来跟我们说话?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发现?感情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2、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谁的眼睛最会观察,谁的脑袋最会思考:

课件打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模仿诗歌的形式说几句。

3、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小组中说一说。然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在让其他的学生评一评。

4、模仿诗歌写一个小节。选两三篇作品读一读,评一评。

5、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