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理解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0 08:33:4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马梅兰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1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3

今天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各课都展示了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4、通过一天的学习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3篇: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 (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 (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 (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 (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 (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 (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 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 (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 (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 (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 (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 (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推荐第4篇: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心得体会

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心得体会

红石学校

郑红梅

我们知道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在中考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不难看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对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新教材的不断改进,英语教师应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作好铺垫。教学中也可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在交际中会造成尴尬的局面。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掌握阅读的方法同时,使用自己的语言及同学们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对阅读材料进行讲解。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有了相应的进步,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加强。

四、运用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大家默读一段课文,然后结合这段课文,向大家明确地示范如何抓住课文的主题做总结,如何围绕课文的中心意思提出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型,以及如何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下一段课文来练习使用这些理解策略。教师安排学生轮流做“小老师”,在大家默读完一段课文后,这个“小老师”要象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讨论和分析课文的内容,包括就课文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要大家回答,总结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澄清难词、难句的意思,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其他学习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讨论中来,包括:(1)对其他学生的总结做详细的解释或评价;(2)回答问题并就课文内容提出其它问题;(3)评价别人对课文内容所做的预测;(4)就自己不清楚的内容请教别人,要求他们给予明确的解释;(5)帮助他人解除对课文的误解,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学习。

五、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大纲指出:“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作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训练就要深化。从缩写到仿写,从仿写到创作举一到反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这样枯燥的麻烦的学生恐惧的作文训练,就融在了阅读的学习之中。

推荐第5篇:说明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解题指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较大。透视近年来各地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到环保、病毒、网络、生态保护、科技发明、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方面基本上也都是侧重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说明文的发展方向,对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

说明文阅读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和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相比,难度较小,对文章提供的隐性信息的筛选较少,体现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强。常见的考点有: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

5、对说明语言的把握,及对关键词、句的辨析;

6、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

8、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理说明文

1 和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还得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了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了其特征——“雄伟”。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阅读说明文也要注重对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括)——分(具体)”式、“总(概括)——分(具体)——总(概括)”式、“分(具体)——总(概括)”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就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

2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首先,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的两部分之间就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其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转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说明文阅读还要注重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3 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确切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还有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怎样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呢?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只有全面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解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地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说明文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一般规律。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

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这样,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阅读时间,也降低

5 了阅读效率。为此,在阅读时,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些虽是细微的工作,但却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为同学们省下不少时间。

二、认真审题,筛选、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筛选、把握文章的重点信息,同学们都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重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至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6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如某地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某地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我们,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

三、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某地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2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我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可以直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某地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我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

7 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为此,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四、思维灵活,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如某地考卷《生命与气候》的第4题:“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此题答案是多元的,不具有唯一性。此时,就是体现同学们创新精神的时候了,你可以充分调动日常积累的知识,拓展思维,大胆设想,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理作答。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亦不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地发挥。

推荐第6篇:尊重与理解教学设计

《尊重与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知道日常生活中要多为邻居着想,理解邻居,与邻居和睦相处。

3、体会邻里之间互相尊重与理解给彼此带来的愉悦的心理感受。

4、能在家庭周围倡导健康文明的邻里生活方式。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笑话

学生准备:了解邻里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典型事例,小故事,漫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幻灯出示图片)讲述清朝年间真实故事“六尺仁义巷”。这个故事说明了邻里之间都为对方着想,互谅互让,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个良好的邻里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尊重与理解.》(板书课题)

二、新科传授:师:邻里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谦让,才能和睦相处。

(一)、课件出示图片:

1、和邻居见面主动热情打招呼。

2、楼道相遇时彼此谦让。

3、有事到邻居家,应该彬彬有理。

4、不在背后议论别人。

师:互相尊重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家邻居有个5岁的小男孩,每当他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时,我们就帮他们照顾小孩。

生:我们家楼上李奶奶脑血栓,上下楼很不方便,邻居们见到李奶奶上下楼时,都会跑过去帮忙扶一把。

。。。。。。

师:邻里之间在一起相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理解别人,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二)、课件出示图片:

1、让同学们评价一下图中两位小朋友在理解方面做得怎

样?

学生讨论后回答:做得很好,懂得为别人着想。

2、结合身边实例,谈谈你为邻居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1)、学生讲故事《邻里之间》

(2)\\学生漫画展示:我帮邻居爷爷,奶奶拿报纸,买牛奶。

师:这些都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的事。同学们你们爱听笑话吗? 学生:爱听。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

小笑话题目叫《借机止闹.》。(课件出示配乐故事) 师:小孩的爸爸为什么借电唱机?

生:夜深了,这家叔叔听电唱机大声唱歌,邻居们都睡不着觉,电唱机借走了,大家都可以安心睡觉了。

师:在邻里生活中,也有少数人心里只想着自己方便,不管么做就怎么做,下面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课件出示) 师:他们做的对吗?

学生讨论回答:他们做的不对,这样邻里之间没有办法和睦相处下去。 师: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说一说。

生:我们家邻居养了很多猪,每天他家都把猪粪堆在大门外,多少天也不收拾,结果臭味熏天,苍蝇乱飞,人们走这条街,都捂着鼻子。

生:我们家邻居养了一头牛,每到夏天特价就把牛放开到别人家田里吃庄稼。 。。。。。。

师:和谐的邻里关系需要大家共同建立,共同维护,这样大家才能生活的幸福,美满。下面我们来星上一首歌《一个篱笆三个桩》(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见附件二)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邻里之间生活在一起,只要大家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同情心,不管什么事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多替别人着想,大家就能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邻里环境。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世界将变成更加美好的人间

推荐第7篇:《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课:以自制的视频导入,教师设疑,视频讲述的是什么过程? 学生:成长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回顾一下视频中的这段成长经历。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到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后到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生活的范围在扩大,同时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说明我们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我们该怎样面对公共生活呢?首先应从理解公共生活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七课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的视频编剧是老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小编剧,当一回小演员。 活动:情景剧 活动步骤:

1、根据三组图片及对应的文字编排三个短剧,内容为同一个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

2、三个短剧的主角为同一个人。

3、给3分钟时间进行准备。

4、学生表演。

教师: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现在请大家思考,三个短剧的主角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在家爱撒娇;在学校坚强。 学生2:在社会中奉献爱心,有礼貌。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老师作如下总结:面对父母我们会产生一些依赖感;在学校面对老师同学,尤其参加比赛时会产生集体责任感;在社会中我们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人,首先我们所扮演的什么发生变化了? 学生:角色。

教师:面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1:面对父母我们是子女。 学生2:面对老师我们是学生。 学生3:面对同学我们是伙伴。 学生4:在社会中我们是普通公民。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时,什么也随之而变了? 学生:责任。 结论:(板书)

一、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教师:这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一个要求。 教师:那么,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呢? PPT显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参与公共生活还要求我们从哪做起? 学生:从小事做起。 结论:(板书)

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视频:《文明传递》公益广告

教师:从公益广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文明要相互传递。 学生2:助人为乐,助人能乐。 学生3:人人要献出一点爱心。 „„

教师:其实这些公益广告的片段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体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真正做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为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过渡:说到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PPT显示小男孩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逐渐地控制了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可以在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被拔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教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呢? 学生1:他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学生2:他伤害了很多人,不够宽容。 学生3:知错就改。 „„

教师:小男孩有没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学生:有。 教师:在哪呢? 学生:他坚持很长时间没发脾气。 教师:一个人只做到一天不发脾气是一件容易的小事,但是他做到每天不发脾气,并且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那么小男孩错在哪了?开始时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因此,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提高一种能力。 学生:自控能力。 结论:(板书)

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这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三个要求。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呢? 学生1:随地吐痰。 学生2:翻越围栏。 学生3:肇事逃逸。 „„ 教师:我们常见的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还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文物,乘公共汽车拥挤等。 教师:这种现象我们无法完全杜绝,但是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动:设计标语 活动要求:

1、为图书馆、公共汽车站、公共厕所、历史博物馆设计标语。

2、有创意。

3、2分钟讨论。

同学们设计的标语都很有创意,标语略。

教师:我们课下可以把这些标语收集起来,给市长发一封邮件,也许下个月在这些公共场所就能看见你设计的标语了。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理解了公共生活,明确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三个要求,但是老师更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教学前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角色与责任,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后反思:

一节公开课下来,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达到了师生互动。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环节,学生觉得很新鲜,而且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加上几位同学的表演很到位有很幽默,台下的同学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在导课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视频引入,视频选用了《隐形的翅膀》做背景音乐,学生都会唱,很自然跟着音乐唱起来。所以一开始课堂氛围就非常轻松,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导入到公共生活当中。 在讲到第二个问题时,选用了《文明传递》公益广告,由于广告中频频出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所以学生们的目光又一次被吸引了。于是又创造了一个高潮。

在结束课时,我让学生为图书馆、公共汽车站、公共厕所、历史博物馆四个公共场所设计标语。学生们的创意层出不穷,真正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是,对于这节课我也有自己不满足的地方。就是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还有,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性语言太贫乏,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重复。还有平时养成的一些口头语,动作也频频出现。以后我会接受各方面批评建议,提高每节课的质量。

推荐第8篇:记叙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解题指要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我们对记叙文的阅读不可掉以轻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要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要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

1 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要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要了解记叙的人称。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要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

第六,要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要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

2 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在各地语文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以下统称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④在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归纳主题,属于对分析、概括、综合的表述能力的考查。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常见的考查有:辨析词语、选词填空;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②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有的描写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述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③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④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⑤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5.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

5 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语文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语文记叙文的阅读备考要运用如下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要掌握答题技巧。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

6 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推荐第9篇:第二课 理解老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 理解老师

【课标和教材】 课标依据:

1.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一般特点,知道与老师交流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与老师沟通和交流的方法、技巧,提高与教师有效沟通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动了解、理解教师,关心帮助老师;用于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尊重、热爱老师,愿与老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点: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

难点:学生如何和老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情分析】

情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型,其表达既有一定的规则,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们的情感刚刚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情感体验还是不很深,并且对身边的亲情体验不深,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导之恩不能抱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还容易与教师产生矛盾与冲突,所以本节课加深学生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及感受,并让学生正视并了解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和媒体】

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和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教师搜集关于学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知识、情境体验、图片、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教师引导: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授做人道理,教授知识,解决人生和学业方面遇到的问题。 设问:在学校里老师曾教给你哪些做人的道理?

知识点击: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一职业是崇高的。 教师引导:那你知道哪些尊师重道的事例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个 多媒体展示:程门立雪 朱德的故事等 知识点击: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师引导:我们都求学快十年了,在你的心目中你最喜欢哪位老师呢?你又是怎样和老师相处的呢?

学生回答讨论 知识点击:

对老师的尊敬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 感激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与老师交往时,谦虚、恭敬、有礼貌。

关心、体谅和帮助老师。 第二课时 良师与益友

教师引导:你希望我是怎样的老师呢?(因为刚刚到古城中学来)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那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的要求,那我能不能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呢?我希望同学们和我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知识点击: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引导:虽然说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是不是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烦恼呢?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上课时,我能回答的问题老师不问我,我不会回答的老师偏偏又叫我回答,这不是故意刁难我,让我出洋相吗?我恨死这个老师了。 情境二:老师平常不注意我,是不是不喜欢我?

情境三:不就是迟到几回吗?老师喋喋不休的批评我,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教师引导:你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接下来通过几个事例来看一下。

多媒体展示:

情景一:林峰平时喜欢佩戴饰物,有一天,他戴着刚买的一块玉来到学校,班主任发现了,让他摘掉。林峰满不在乎的说:“老师管天管地还管着我戴这个啊!” 你怎么看待林峰的说法?

知识点击:第

一、客观认识初中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

情景二:勾画你被老师批评、误解、表扬时的表情。并说说假如你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对待?

知识点击:第

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情景三:老师的优点和长处„„

知识点击:第

三、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

四、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心灵告白:老师我想对您说: 【课堂检测】:学检判断选择题1----15 【布置作业】:学检问答题

18、

19、20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但是恰恰这么简单,学生都能理解的内容,难度确实更大。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共鸣,怎样能够调动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总结起来这一课用的时间过长,太拖拉,以后应高把握好时间。

推荐第10篇:小学阅读理解教学设计

第七部分

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2、掌握分段(层)与概括段(层)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提高阅读理解时的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文体知识的概念与作用,如六要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教学课时 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流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怎样提高阅读兴趣

2 首先,从自己喜欢读的书开始读起。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的书,例如有的人喜欢童话寓言,有人的喜欢科幻读物,有的人喜欢看人物传记,有的人喜欢看文学名著。选择你最喜欢的书去读,肯定会兴趣盎然,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越读越想读。

其次,带着工具书帮助阅读。碰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查字典;碰到书上提到的地名或历史背景,你可以翻地图或历史年表。阅读的障碍扫除了,读起来顺利了,兴趣也就高了。

第三,在读书的时候尽可能把“读”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边读书边想象,边读书边思考和联想,还可以把书上的情景画成图,或者把书上介绍的试验、制作,自己学着做一做,这样读书一定会更有趣。

第四,和同学一起读同一本书。读后互相讨论,交流体会,共同评论书中的人物性格等,有不同看法的不妨开展讨论,争论相持不下,双方回去再看书,从书上找资料、论据,下一次再讨论。这样相互切磋,不但会使你的读书兴趣大增,而且也会对书的内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2、读书要有选择

当你起进图书馆或书店,面对满架满柜的图书,真有点像驶进茫茫大海的小船一样找不到方向:这么多书,读什么好呢?确实,读书需要选择。

3 首先,当然是选好书。所谓的好书,是指思想健康,内容正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好书引人走正路,坏书使人受毒害。不过现在社会上毕竟好书是多数,尤其是“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推荐折图书,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去选择、去读;而面对那些摆在地摊上出售的书,你可得小心一点,那儿可能有坏书或不适合你的书。

其次,要选择内容深浅、难易适当的书。一开始就选很深的书来读,你会因读不懂而失去兴趣,若是选一些内容简单的书来读,又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所以,最好是根据你的知识基础选择你所需要的并能够读懂的书。

第三,选择图书,既要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读书的面太窄了不好,如果只读学习参考书、辅导资料,别的书都不懂,你的知识面就会狭窄,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最好文学、艺术、自然、社会各类书都要读一点。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主攻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

第四,社会上还有一些言情、武打类的书,这些书,有的文笔不错,故事情节性也很强。但要有所选择,例如武打类的书,描写的人物世界基本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不实的。如有兴趣,不妨就选一些写得较好的代表作阅读一下,但不要过于沉湎,以

4 至于整天手不释卷,更不要充当其中的某个角色加以模仿。言情小说大多品位不高,与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距离太大,读了无益。

如果自己选择图书尚没有把握,还可以向老师、家长请教,请他们指导。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选择图书的经验,这样你选择图书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提高阅读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1) 要养成多读的习惯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于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2) 要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古人说过,读书要眼到心到。一开卷,就应该进入到书的情境中去,不受周围噪音的干扰。有些学者为了培养自己专心读书的习惯,执意到城门口或集市上去读书,锻炼自己抗干扰的能力。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你就能在各种不利的读书环境中专心读书了。

5 (3) 要养成努力读懂的习惯

在读书时碰到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绝不能随便放弃,而要努力把它弄懂。你可以向老师、同学和家长请教,也可以借助工具书,例如查字典等。

(4) 要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读书时要动脑筋思考:书上讲的是否真有道理?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等等。你也可以找出几个问题,经过思考、联想、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用你的切身体会来赞同书上的观点,或者举出相反的例子对书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样,你才能真正做书的主人。

(5)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在书上圈圈点点或摘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以眉批形式写上自己的见解、感受,或在读后整理书的内容线索,写出读书的心得体会。当然,在读书的时候还要勤记忆,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篇章,要多记忆,多背诵,集腋成裘,终有大用。 (6) 要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要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使

6 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三)怎样预习课文

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以后没有老师教你,你自己也能看书学习了。那预习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1、先将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分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然后动手写几遍。

2、第一遍读课文的时候,要弄清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心中有个底。然后再读的时候,就要理解每节讲的是什么,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并试着给课文分段。

3、以课文提示作参考,仔细想问题,归纳课文的中心并自己提问题。

4、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7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乍听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临死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感情。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8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

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共产党的好领导。 (五)怎样给课文分段

分段是在文章中划分出意义段,也叫逻辑段。同一篇课文,往往有好几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首先要认真读,仔细想,搞清楚每个自然段(或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找出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哪一种方法分段,最后才动笔

9 划分段落。

1、按时间顺序分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就是按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这类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叙内容或展开情节,它往往会出现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作为分段的标志。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通常在每段的开头,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找出来,再把写同一时间内的内容合成一段。

2、按地点的转换分段

参观访问和游记一类的课文多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可先把文章中表明地点的词语和句子(常在每段的开头)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地点的内容归成一段,假如地点变了,就要另换一段。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记一件事、一次活动或以一件事表现人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分段。这类文章常常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记叙的,可以就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段。

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段

这种方法多用于写景状物的文章、记几件事以及多事表现人的文章。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总起分述的文章。往往也是事物

10 的几个方面,只不过在开头有个总起段,或者在结尾有个总结段,或者总起和总结都有。这类文章分段时要将总起或总结段独立分为一段,中间分为一段。

之外,还有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段,按事情的性质归类分段。但光知道这些顺序是不够的,因为有的文章看不出这些明显的顺序,如果又无明显的提示,该怎么办?这时,就要从文章的内容入手了。 (六)概括段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住内容要点,再准确地进行概括。自然段的段意,是根据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的。逻辑段的段意,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综合归纳出来的。

1、概括段意的要求

(1)明确。要让别人看了就能明白这段话主要写的什么意思。 (2)集中。一般不宜将一段中写到的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而是写出段落中的主要内容。

(3)简要。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拖沓。

(4)要从内容上概括,不宜从思想上去概括。段落大意是指一段话的意思,而不是指表达的思想。

2、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11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有效的概括段意的方法。段落中的总起句、小结句、中心句等,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松鼠》第一段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这一段的段意。但有些课文的总起句、小结句、中心句往往是一个复句,因此在概括段意时要缩句简化。例如《群鸟学艺》的第一段是“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它那儿去学本领”。此句压缩后就是段意:群鸟向凤凰学本领。采用摘句法要注意:摘录的句子必须能概括全段的主要意思。

(2)层意归并法

一个逻辑段里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几层意思都表达同一个内容或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几层意思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各层次的意思归并串联起来作为段意。例如《黄河象》第二段先后假想了:①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②象为什么会掉进河里。③象掉进河里时的情况。综合三层意思,归纳段意为: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的来历。

(3)取主舍次法

就是选取主要的内容,舍弃次要的内容。一个逻辑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这时要先逐句弄懂意思,再理清句序,分出层次,明确层意,然后取主要的意思作为段落大意。一个逻辑段里有几个自然段,这是最常见的。这时我们要先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2 能分层的再分层次,明确层意,然后分出主次,确定主要层次的内容作为全段的大意。

(4)抓要素

记叙文的段意可以以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作为依据进行概括。例如《飞夺泸定桥》第一段讲事件起因:大渡河地势险要、铁索桥是唯一通道。第

二、三段讲经过:第二段讲红军与敌人援兵抢时间,第三段讲红军战士攻天险,“飞夺”泸定桥。第四段讲结果:夺取泸定桥后,继续北上抗日。

(5)抓过渡句

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段的大意。

(七)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1)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己家境

13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

重点段跟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分析重点段的方法概括段意。具体方法是:首先要给文章分清段落。再判断哪一段或哪几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识别重点段:一是从内容上看,事情的主要情节部分是重点段;二是从写法上看,凡是文章中详细写的内容往往都是重点部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章的标题找中心

有些文章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中心,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学会分析标题,就能正确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凡是标题点明中心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

14 中心句可以直接反映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先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中心句,再理解中心句的意思,然后看看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什么,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数”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5)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找中心

在分析主要人物时,要注意文章中对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和思想的描写,把文章所写的内容与人物的特点结合起来考虑,中心思想就显而易见了。

2、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

(1)记事的文章:“本文记叙了„„说明了„„”或者“记叙了„„揭露了„„”

(2)写人的文章:“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颂了) „„精神(品质)”

(3)写景状物的文章:“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思想感情”

(4)说明文:“本文通过„„说明„„”

(5)寓言、童话类:“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

15 (八)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1、要默读,不要朗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只用视觉扫视文字来理解内容,省去了发声器官的活动,不用考虑停顿、重音、声调、节奏等。默读是加快阅读速度的基础。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能达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可见,从朗读转向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养成默读习惯,可用双指按住喉部,或用一东西置于双唇间,以制止发音,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读物的内容上来,加快眼睛扫视速度,使发音器官来不及发出动作。

2、集中注意力,看得快,想得快

阅读,既是一种视觉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视觉、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综合活动。所以,要加快阅读的速度,除了注意力集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神贯注)之外,还要看得快、想得快。这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关键。看什么,想什么?看这句话或这个句群,这几行字说的是谁或什么,它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想它说的是谁或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进行分析、综合,抓住了主要的句意、段意,理解得就快了,阅读的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3、不要重读,减少回视

阅读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球移动的速度和回视的次

16 数。在阅读中,眼球停下来的次数越多,看过去后又回过头看的情况越多,速度就越慢。在阅读时可准备一个本子或一本书作为遮盖物,放在要读的书的上羰,当我们读完一行字,就把遮盖物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自己的眼睛不再回复重读,减少回视。随着阅读的进行,把遮盖物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就可提高阅读速度。

4、加速理解,学会浏览

所谓浏览,就是在阅读时,快速移动视线,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阅读浏览,实际上是读者没把所有的字词一一看完,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阅读中省略了一些次要的文字。由于我们平时养成了逐字逐词读书的习惯,所以视觉感受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在快速阅读中,我们采用逐句逐行读书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视觉感受的潜能。逐句逐行读,是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抓住句子的主干。

(九)背诵课文的方法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有些文章较长,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化零为整,“组装”成篇。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好手抄一遍。背书亦然。如果背书时

17 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背书方法不但不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速度慢、太麻烦,而恰恰是提高效率的首推方法。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互读互背,合作“经营”

背书时,三两人一组,互读互背,相互提示,合作“经营”。这样背书,便于思路集中,同时具有提神互补、教学相长之功效。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此法特别适用于背诵古诗词之类。将诗文的意境、内容,用象征、抽象、夸张、意等手法,勾勒出简图或简表,然后按图索“意”,一边读图,一边“说”文,最后达到背诵之目的。

5、角色表演,情趣背书

很多文章,角色的台词丰富,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先读后演,角色互换,情趣顿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何愁课文难背。

6、录音录像,辅助背诵

打开收录机,读读,背背,录录,放放,对对,看看„„在往返循环中自然而然地就背熟了课文。有条件的同学可做成读书、背书的录像带、软盘等,在VCD、DVD或电脑中再现,背书兴致定会大增。

(十)怎样阅读分析写人类的文章

18 写人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写人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记事文章,记事文侧重于写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生的详细过程,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写人的文章则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人物是主要描写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

1、抓住人物的外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人物的外表包括容貌、神情、体态、衣着等,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活动。如《丰碑》一文中描写一个红军老战士: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段文字正是运用了外表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掌握着部队所需要的被服等物资,而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之后的军需处长形象,突出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尚精神。

2、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9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能展示他的性格和内心。如《灰雀》一文,记叙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对话形式来写的。这些语言描写既写出了列宁因找不到灰雀那种焦虑、担心、惋惜的心态,也表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另一方面,从男孩语言的变化,可以体会出他心里充满矛盾以及改正错误的决心。

动作描写同样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如《凡卡》一文,描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难熬,文中写道: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吸收外资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这里“揪、拖、拿、揍、捞、戳、打”一系列动词,既写出了老板残忍的狰狞面目,又写出了凡卡悲惨的命运。

人物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而突出其性格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描写“我”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经过时的内心活动就很好地表现出邱少云遭受的巨大痛苦,反衬出邱少云的英勇与伟大。

3、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特点,把握文章内容 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事例,只有把人物置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个典型事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抓住海边农村孩子最熟悉的几件事——捉鸟雀、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展现了他美好的内心世界。

4、分析写作目的,深化认识理解

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有的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反映人物某几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段落层次理清理顺。同时,也要通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通过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来歌颂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的崇高品质,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十一)怎样阅读分析记事类的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阅读时要注意:

21

1、把握叙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涉及到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2、理清叙述的线索

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面一步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叙述的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就是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叙述。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插叙是指在叙述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件事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和插叙时,要弄清它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条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

4、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22 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十二)怎样阅读分析写景类的文章

写景,就是描写景物,就是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浏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观潮》、《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

23 等。(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是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如《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三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如《观潮》就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安排的。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24 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以感染读者,因此,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如《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十三)怎样阅读分析状物类的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状物类的文章主要有“状静物”、“状动物”、“状植物”三种。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是状植物类的;《燕子》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和停歇特点,是状动物类的;《长城》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结构特点,是状静物类的。

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既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描写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就全篇而言,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如《翠鸟》就是按照从外形到活动的顺序来写的,表现了翠鸟的美丽、灵巧。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5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花生的各种好处,并将花生的生长特点与苹果、石榴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最大的特点——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而联系到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价值的人。这样,作者对花生的喜爱赞美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例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中就描写了皂荚树在一年四季中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特点,写出了皂荚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类文章经常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安排内容。作者还常常对要表达的事物的最本质特点详写,其余的略写,阅读时要注意加以体会。

总之,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体会作者借这个物体所表达的感情。

26

27

第11篇:《手指》教学设计(理解要点)

《手指》教学设计(理解要点)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

1 / 2

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2 / 2

第12篇: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解题指要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近年来,议论文阅读逐渐成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的文章。题型上,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各地语文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都是围绕这个要求来设计的。常见的考点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清、划分;5.对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了解;7.对文或段的结构进

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及理解其含义。

具体的能力要求是:

1.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同时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紧扣文章的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地评述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3、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近年来的语文试题一般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组织表述语言的能力。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我们还必须把这种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即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然后就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2 下面我们对考点作逐一分析:

一、对论点的把握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上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如某地的语文考试中的题目《别伤害自己》的第1题要求回答出作者的观点,这里要回答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观题目,读内容,便会发现,其实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再如某地的考卷《跨越困难》的第1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集中在哪一处直接交代,需要纵观全文后归纳概括:“接受并战胜苦难,就会走向成功。”

除了以上利用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的方法外,还可以①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②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③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

3 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对论据的认识和分析

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②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③分析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分析出它们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哪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例如某地的语文考试卷《黑森林的猫》的第2题:“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这道题答出“在有些国家,

4 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以了。而这只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某一个从属问题的看法,而非全文的中心论点。

④根据论点补写论据。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例如某地的语文考卷《坚持“一件事原则”》的第2题“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和作用的理解

初中阶段,议论文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是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所例举的事例确凿典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来证明论点,这一方法往往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故事作为喻体,并把它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可以使抽象有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对比论证是拿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的论证方法,它能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

四、对文章结构的划分和理解

5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先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常见的论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从各地语文试卷的考查形式看,主要有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等题型。如某地语文考卷《时间的价值》的第5题:“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答此题时,要先把握中心论点,然后弄懂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性词语,最后按题干要求答题。

五、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和领悟

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议论文的语言还很严密周到,往往无懈可击。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某地的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3题:“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

6 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这道题要求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句子的语言特色。从提示上看,要求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进行点评。答题时,就需要从句式的特点、修辞、语气等方面考虑作答。

六、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创新

议论文考查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了解基本思路,领会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完成开放性的试题。如某地语文考卷《读“死”书与读“活”书》的第5题:“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再如某地语文考卷《不设防》的第4题:“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这是两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文章后的内心感受,答题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讲述的理由充分即可。但是,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宜作消极回答。

总之,考查议论文的阅读,一般是从论题论点的提炼、论据的归纳概括、论证方法的使用、议论结构的梳理、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来考查。由于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寻找和归纳论点往往有一定难度。论证方法的判别应该不

7 是什么困难的事,但当几种论证方法同时使用时,不要有所疏漏。议论文结构的梳理也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辨识它的结构形式。议论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样含蓄,因而理解上的难度要小一点。但议论文为了论证的严密,语言很有分寸感,有时正面说了,反面也说,答题时要能辨清主要方面,不要主次不分。

第13篇:教学设计概念以及理解

一、Defini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ID is interpreted broadly and includes a collection of activities to plan, implement, evaluate, and manage events and environments that are intended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D encompaes a set of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x activities including situation aement and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learning proce and the ID effort.Instruction design is the systemic proce of planning instruction for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learning.It should lead the learners to reach the required learning stage with full of insights for further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systematic proce of translating general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o plans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learning.The term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was defined with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tages of design are often presented as a flow diagram or model to be followed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The instructional system approach is a proce of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hat makes us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employs empirical testing as a mea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is an organized procedure that includes the steps of analyzing, designing,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instruction.国外的教学设计概念: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entire proce of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and go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system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to meet the needs.

L.J.Briggs

Instructional design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proce of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o plans for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P.L.Smith

Instructional design can be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creat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tuations which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unite of subject matter.

R.Richey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disciplin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ce of i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any design activity is to devise optimal means to achieve desired ends.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prescribing optimal methods of instruction to bring desired changes i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C.M.Reigeluth 国内的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李克东)

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

ID as a Proce: ID is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us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theor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It is the entire proce of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and go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elivery system to meet those needs.It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nd activities; and tryout and evaluation of all instruction of all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ID as a Discipline: ID is that branch of knowledge concerned with research and theory abou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the proce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ose strategies.ID as a Science: ID is the science of creating detailed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tuations that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units of subject matter at all levels of complexity.ID as Reality: ID can start at any point in the design proce.Often a glimmer of an idea is developed to give the core of an instruction situation.By the time the entire proce is done, the designer looks back and he or she checks to see that all parts of the “science”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Then the entire proce is written up as if it occurred in a systematic fashion.2.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The term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was defined with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tages of design are often presented as a flow diagram or model to be followed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The instructional system approach is a proce of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instruction that makes use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employs empirical testing as a mea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is an organized procedure that includes the steps of analyzing, designing,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instruction.

第14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用情感开启学生的思维

李娟

这学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我总结出关于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只是授课,更是在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数学课,让我明显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灵动性。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着学生运转,而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课堂上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与学生交流,争取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和谐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以后,我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去钻研教学,力争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15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辛集镇中心小学 王仲景

名师课堂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吗,他的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和丰富的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治学品质、独特的研究方法、匠心独具的练习设计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的课是朴实无华的,却又那么实在。他可以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舞台,真正体现出了数学的魅力。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做一个风趣、有亲和力、有幽默感的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一股幽默的气息。他一句很普通的话、一个普通的动作似乎都具有魔力,让听者饶有兴味地听下去,参与进去。整个学习活动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快乐、充实。使学生充满信心的在动态生成的课堂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他的幽默与智慧深深地感染着我。王老师用他别具一格的魅力牵动着孩子们不断探索的心,也牵动着我——一个听课者的心,在他的引领下,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启发我不断地深入思考:我的课堂魅力在哪?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吗?一个真正有水平的有深度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思考、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书本上的数学,而实际生活却是一个更大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王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孩子,更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他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智慧!

第16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于旭光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第17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张北二中

梁永福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体会: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五、立足基础,帮助提高

在初中数学学习,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又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滑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墨守成规,注重教学积累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让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第18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需要朝更精、更细、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确保了学校在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下面是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从事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三年来,为了把这批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本人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二: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刚接任六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现在将我带六年级数学以来的教学心得和感触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接手本班的时候,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可爱的面孔时,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通过同事及家长的帮助,对他们的情况有所了解。比如谁最调皮,谁最爱捣乱,谁比较聪明,谁最爱动脑筋,谁的成绩比较好,谁的成绩比较差等等。还因为这次村小合并而转来的学生,他们的纪律及学习习惯从低年级起就不怎么好,学习成绩更是差劲。掌握了这些信息经以后,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心态,制订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二、群策群力,搞好备课。

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经常是集体备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每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一样,因此每节课都会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所改动。那到底该怎么改,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合理优化的教学过程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同年级的教师一起研讨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一节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凝聚集体的力量总是可以设计出一节好课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学校六年级数学集体成绩比较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也是我们需要继续保留和发扬下去的。

三、优化教学,注重质量。

在充分备好课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我认为六年级数学教学课堂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外,解答数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一点。我班有部分小男孩对数学特感兴趣,每次的解题方法各式各样,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再让学生比较,从而选择最优的解题方法。以此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答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分层教学、加强辅导。

十根手指都有长有短,更何况是来自各个家庭性格迥异的学生。而我们班学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每次测试都有近满分的,但也有个位数的,他们在学习能力、方法和态度上都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整体班级的数学水平,课后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差生,我更是课后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狠抓班风、培养学风。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能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营造适宜的氛围。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告别童年、迈向青少年的交替阶段,这一阶段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所以,当我们在整个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引导班集体朝着良好的状态发展,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都是很显著的。

总之,我认为六年级数学教学需要朝更精、更细、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确保了学校在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

篇三:六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进行了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且又粗心马虎,我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的四则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的实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第19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材中,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

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以上几点,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对新课标教学的一些体会。以上发言纯属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

田海燕

2010-7-7

第20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这学期听了在座各位老师的示范课,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教学情境之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这学期的多听课、多研讨,以及在课堂中的实践,本人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第

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可见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第

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还不到位。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数学理解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数学理解教学设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