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高考数形结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31 08:3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形结合

如图,某电信公司提供了A,B两种方案的移动通讯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元)之间的关系,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1)若通话时间少于120分,则A方案比B方案便宜20元; (2)若通话时间超过200分,则B方案比A方案便宜12元; (3)若通讯费用为60元,则B方案比A方案的通话时间多;

(4)若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则通话时间是145分或185分.

某水电站的蓄水池有2个进水口,1个出水口,每个进水口进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出水口出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某天0点到6点进行机组试运行,且该水池的蓄水量与时间(时间单位:小时)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给出以下三个判断:①0点到3点只进水不出水;②3点到4点,不进水只出水;③4点到6点不进水不出水,④单位时间内每个进水口进水量是每个出水口出水量的两倍.则上述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是BC的中点,AD=5,BC=12,CD=4√2,∠C=45°,点P是BC边上一动点,设PB的长为x.

(1)当x的值为 时,以点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直角梯形; (2)当x的值为

时,以点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3)点P在BC边上运动的过程中,以P、A、D、E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构成菱形?试说明理由.

推荐第2篇:高考冲刺2:数形结合

高考冲刺:数形结合

热点分析 高考动向

数形结合应用广泛,不仅在解答选择题、填空题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而且在解决一些抽象数学问题中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选、填题中十分方便,而在解答题中书写应以代数推理论证为主,几何方法可作为思考的方法。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但“以数解形”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历年的高考都有关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考查,且占比例较大。

知识升华

数形结合是通过“以形助数”(将所研究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研究其对应的几何图形)或“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种属性),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考,也就是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数学解题中具有极为独特的策略指导与调节作用。

具体地说,数形结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将图形信息全部转化成代数信息,使解决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讨论。

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性题型,由于不要求解答过程,就某些题目而言,这给学生创造了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快速思路的空间。但在解答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要注意辅之以严格的逻辑推理,“形”上的直观是不够严密的。 1.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的考查主要涉及的几个方面:

(1)集合问题中Venn图(韦恩图)的运用;

(2)数轴及直角坐标系的广泛应用;

(3)函数图象的应用;

(4)数学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几何意义的应用;

(5)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的数形结合。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等价性原则。要注意由于图象不能精确刻画数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2)双方性原则。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分

析容易出错;

(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具体运用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和是否有利;

二要选择好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三要挖掘隐含条件,准确界定参变

量的取值范围,特别是运用函数图象时应设法选择动直线与定二次曲线为佳。

3.进行数形结合的信息转换,主要有三个途径:

(1)建立坐标系,引入参变数,化静为动,以动求解,如解析几何;

(2)构造成转化为熟悉的函数模型,利用函数图象求解;

(3)构造成转化为熟悉的几何模型,利用图形特征求解。

4.常见的“以形助数”的方法有:

(1)借助于数轴、文氏图,树状图,单位圆;

(2)借助于函数图象、区域(如线性规划)、向量本身的几何背景;

(3)借助于方程的曲线,由方程代数式,联想其几何背景,并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如点,直线,斜

率,距离,圆及其他曲线,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对解决代数问题都有重要作用,应充分予以

重视。

5.常见的把数作为手段的数形结合:

主要体现在解析几何中,历年高考的解答题都有这方面的考查.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问题

1.已知的表达式。

思路点拨:依据函数定在

,若

的最小值记为

,写出

的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函数图象确上的增减情况,进而可以明确在何处取最小值。

解析:由于,

所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开口向上,

①当,即时,最小,即

在[t,t+1]上单调递增(如图①所示),

∴当x=t时,

②当,即时,

在上递减,在上递增(如图②)。

∴当时,最小,即。

③当,即时,在[t,t+1]上单调递减(如图③)。

∴当x=t+1时,最小,即,

图①

图②

图③

综合①②③得

总结升华: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解题思路,直观、清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应特别注意,对于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应抓住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讨论解决。首先确定其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函数图象确定在闭区间上的增减情况,然后再确定在何处取最值。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函数

解析:∵

∴抛物线

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

,如图所示:

在0≤x≤1时有最大值2,求a的值。

(1)

(2)

(3)

(1)当a<0时,如图(1)所示,

当x=0时,y有最大值,即

∴1―a=2。即a=―1,适合a<0。

(2)当0≤a≤1时,如图(2)所示,

当x=a时,y有最大值,即

∴a―a+1=2,解得

2。

∵0≤a≤1,∴不合题意。

(3)当a>1时,如图(3)所示。

当x=1时,y有最大值,即

综合(1)(2)(3)可知,a的值是―1或2

【变式2】已知函数

(Ⅰ)写出

(Ⅱ)设的单调区间; ,求

在[0,a]上的最大值。

。∴a=2。

解析:

如图:

(1)的单调增区间:

;单调减区间:(1,2)

(2)当a≤1时,

,时,

【变式3】已知()

(1)若,在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求证:;

(2)当时,都有 ,时,对于给定的负数,有一个最大的正数,使得x∈[0, ]

|f(x)|≤5,问a为何值时,M(a)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析:

(1)若a=0,则c=0,∴f(x)=2bx

当-2≤x≤2时,f(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定互为相反数,与题意不符合,∴a≠0;

若a≠0,假设,

∴区间[-2,2]在对称轴的左外侧或右外侧,

∴f(x)在[-2,2]上是单调函数,

(这是不可能的)

(2)当,时,,

∵,所以,

(图1)

(图2)

(1)当即,时(如图1),则

所以是方程的较小根,即

(2)当

所以

即是方程

,时(如图2),则的较大根,即

时,等号成立),

(当且仅当

由于,

因此当且仅当

时,取最大值

类型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中的参数问题 2.若关于x的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将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看作两个函数,画出函数的图象,借助图象间的关系后求解,可简化运算。

解析:画出

的图象,

当直线过点,即时,两图象有两个交点。

又由当曲线

与曲线

相切时,二者只有一个交点,

设切点

又直线

,则过切点

,即,得

,解得切点,

∴当时,两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即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误区警示:作图时,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准确,易造成结果错误。

总结升华:

1.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准确画出函数图象,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用图象法讨论方程(特别是含参数的方程)解的个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把

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看作是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有时可能先作适当调整,以便于作图),然后作出两

个函数的图象,由图求解。

3.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做到以下四点:

①要准确理解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

②要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

③要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以防重复和遗漏;

④精心联想“数”与“形”,使一些较难解决的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便于问题求解。

举一反三:

【变式1】若关于x的方程在(-1,1)内有1个实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把方程左、右两侧看作两个函数,利用函数图象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方程根的个数。

设(x∈-1,1)

如图:当内有1个实根。

或时,关于x的方程在(-1,1)

【变式2】若0<θ<2π,且方程的取值范围及这两个实根的和。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

解析:将原方程有两个不同的

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时,求a的范围及α+β的值。

设,,在同一坐标中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

由图可知,当

时,y1与y2的图象有两个不同交点,

即对应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

若,设原方程的一个根为,则另一个根为.

∴.

若,设原方程的一个根为,则另一个根为,

∴.

所以这两个实根的和为或.

且由对称性可知,这两个实根的和为

或。

类型三:依据式子的结构,赋予式子恰当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解答

3.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思路点拨:可变形为,故可看作是两点和的连线斜率的解求解。

方法一:数形结合

如图,

倍,只需求出范围即可;也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反

可看作是单位圆上的动点,为圆外一点,

由图可知:

设直线

的方程:

,显然

,解得,

方法二:令

的几何意义:

(1)

总结升华:一些代数式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故要熟练掌握一些代数式

表示动点(x,y)与定点(a,b)两点间的距离;

(2)表示动点(x,y)与定点(a,b)两点连线的斜率;

(3)求ax+by的最值,就是求直线ax+by=t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圆C:(x+2)2+y2=1,P(x,y)为圆C上任一点。

(1)求的最大、最小值;

(2)求的最大、最小值;

(3)求x―2y的最大、最小值。

解析:联想所求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再画出草图,结合图象求解。

(1)

表示点(x,y)与原点的距离,

由题意知P(x,y)在圆C上,又C(―2,0),半径r=1。

∴|OC|=2。

的最大值为2+r=2+1=3, 的最小值为2―r=2―1=1。

(2)表示点(x,y)与定点(1,2)两点连线的斜率,

设Q(1,2),,过Q点作圆C的两条切线,如图:

将整理得kx―y+2―k=0。

∴,解得,

所以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3)令x―2y=u,则可视为一组平行线系,

当直线与圆C有公共点时,可求得u的范围,

最值必在直线与圆C相切时取得。这时

,最小值为

∴x―2y的最大值为

【变式2】求函数

解析:

的最小值。

则y看作点P(x,0)到点A(1,1)与B(3,2)距离之和

如图,点A(1,1)关于x轴的对称点A'(1,-1),

则 即为P到A,B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变式3】若方程x2+(1+a)x+1+a+b=0的两根分别为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则值范围是( )

的取

A.

B.或

C.

D.或

解析:如图

由题知方程的根,一个在(0,1)之间,一个在(1,2)之间,

则 ,即

下面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则斜率

可看作可行域内的点与原点O(0,0)连线的

则 ,选C。

推荐第3篇:高考复习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

定义: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Ⅰ、再现题组:

1.设命题甲:0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若loga2

B.0

C.a>b>1

D.b>a>1 π23.如果|x|≤4,那么函数f(x)=cosx+sinx的最小值是_____。 (89年全国文) A. 212112

2 B.-2

C.-1

D.2

4.如果奇函数f(x)在区间[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是5,那么f(x)的[-7,-3]上是____。(91年全国)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y35.设全集I={(x,y)|x,y∈R},集合M={(x,y)| x2=1},N={(x,y)|y≠x+1},那么M∪N等于_____。

(90年全国) A. φ

B.{(2,3)}

C.(2,3)

D.{(x,y)|y=x+1

θθθ6.如果θ是第二象限的角,且满足cos2-sin2=1sinθ,那么2是_____。

A.第一象限角

B.第三象限角

C.可能第一象限角,也可能第三象限角

D.第二象限角

7.已知集合E={θ|cosθ

3π3π5πππ3πA.(2,π)

B.(4,4)

C.(π, 2)

D.(4,4)

5π8.若复数z的辐角为6,实部为-23,则z=_____。

A.-23-2i

B.-23+2i

C.-23+23i

D.-23-23i

y229.如果实数x、y满足等式(x-2)+y=3,那么x的最大值是_____。

(90年全国理) 133A.

2 B.

3C. 2

D.

10.满足方程|z+3-3i|=3的辐角主值最小的复数z是_____。

【注】 以上各题是历年的高考客观题,都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性来处理与数有关的问题,即借助数轴(①题)、图像(②、③、④、⑤题)、单位圆(⑥、⑦题)、复平面(⑧、⑩题)、方程曲线(⑨题)。 Ⅱ、示范性题组:

例1.若方程lg(-x+3x-m)=lg(3-x)在x∈(0,3)内有唯一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z1例2.设|z1|=5,|z2|=2, |z1-z2|=13,求z2的值。

pp例3.直线L的方程为:x=-

2(p>0),椭圆中心D(2+2,0),焦点在x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的左顶点为A。问p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们中每一个点到点A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L的距离?

Ⅲ、巩固性题组:

1.已知5x+12y=60,则x2y2的最小值是_____。A.60 B.13 C.13 D.1 135122.已知集合P={(x,y)|y=9x2}、Q={(x,y)|y=x+b},若P∩Q≠φ,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

A.|b|

A.1 B.2 C.3 D.以上都不对 4.方程x=10sinx的实根的个数是_______。

5.若不等式m>|x-1|+|x+1|的解集是非空数集,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6.设z=cosα+1i且|z|≤1,那么argz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x27.若方程x-3ax+2a=0的一个根小于1,而另一根大于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8.sin20°+cos80°+3sin20°·cos80°=____________。22229.解不等式: x22x>b-x

x2xa≤0的解集,试确定a、b10.设A={x|

11.定义域内不等式2x〉x+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2.已知函数y=(x1)21+(x5)29,求函数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13.已知z∈C,且|z|=1,求|(z+1)(z-i)|的最大值。

14.若方程lg(kx)=2lg(x+1)只有一个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推荐第4篇:数形结合教学片断

一、在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5×1/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点评,请一些画得好的同学去展示、交流。也请一些画得不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就会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如果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脑中就不会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

(二)“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

课始创设情境:9根小棒,能搭出几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正方形的过程。

生:9÷4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 师反馈板书:9÷4=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

通过搭建正方形,大家的脑像图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作了引导,及时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地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在教学新知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新知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

(一)“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模拟植树,得出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

师:“ ”代表一段路,用“/”代表一棵树,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请在这段路上种上四棵树,想想、做做,你能有几种种法?

学生操作,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种的?

师反馈,实物投影学生摆的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应地把三种情况都贴于黑板:

①\\___\\___\\___\\两端都种

②\\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一端栽种 ③___\\___\\___\\___\\___两端都不种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一端栽种:棵数=段数;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以上片段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融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二)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 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 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 以上片段,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中下学生理解。

三、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一)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18÷(9×9÷2),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列出72÷9×(18÷9)×

2、72×18÷(9×9)×2和72÷9×2×(18÷9)等几种算式。

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数形结合很好地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由不会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变聪明了。

(二)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练习

参加乒乓球兴趣小组的共有80人,其中男生占60%,后又有一批男生加入,这时男生占总人数的2/3。问后来又加入男生多少人?

先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译成图形,再从图形的观察分析可译成:若把原来的总人数80人看作5份,则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因而推知现在的总人数为6份,加入的男生为6—5=1份,得加入的男生为80÷5=16(人)。

从这题不难看出:“数”、“形”互译的过程。既是解题过程,又是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抽象思维有形象思维作支持,从而使解法变得十分简明扼要而巧妙。

推荐第5篇:学习心得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学习心得

低年段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很多。例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通过课件演示28根小棒加72根小棒两次满十进一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既充分展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兴趣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又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是利用7根小棒来完成的教学的。首先出示7根小棒,问能拼成几个三角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拼三角形的过程。像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

再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课一始,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右图: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

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

30÷(3×2),学生画了右图: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中下学生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数形结合,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揭示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表象之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形结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推荐第6篇:《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我们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有两条线贯穿其中,有明线又有暗线。明线是指知识与技能,暗线是指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且渗透在每一册的教学中。这两条线始终在伴随着我们整个教学过程。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总复习部分编排较好,既有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地整理和复习,又有对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整理与复习,但针对策略与方法这部分内容多数老师感觉到新鲜和陌生。这也是我们开学初所提出的困惑。基本技能的教学,老师们都很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成形的东西。但是对于策略与方法,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大部分老师一带而过。

基于这种现状,既然教材中编排了,课标中又把基本思想方法提出来了,所以我们研究了这个课题仅供老师们研究参考。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设计中的一些想法简单的介绍如下: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形结合,虽然经常用到数形结合,但这个词学生没有听说过。于是我们就借助于第一题,通过学生画图做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

2、借助回顾于整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比如:在解决问题时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题里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再如:在平面内确定位置时,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的时候,就时把形转化成数,这样描述起更加简单准确。

3、通过应用与反思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比如:搭配问题中用连线列举图方法非常的简单明了,解决问题中比较难想,抽象的问题,借助线段图就使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4、本节课中,我们还借助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来帮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第二次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数形结合的优点和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让数学思想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习惯,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渗透了要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观念。因为这样的课是第一次上,希望能给老师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推荐第7篇: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形结合思想

高考冲刺:数形结合

编稿:林景飞

审稿:张扬

责编:辛文升 热点分析 高考动向

数形结合应用广泛,不仅在解答选择题、填空题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而且在解决一些抽象数学问题中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选、填题中十分方便,而在解答题中书写应以代数推理论证为主,几何方法可作为思考的方法。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但“以数解形”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历年的高考都有关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考查,且占比例较大。

知识升华

数形结合是通过“以形助数”(将所研究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研究其对应的几何图形)或“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种属性),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考,也就是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数学解题中具有极为独特的策略指导与调节作用。

具体地说,数形结合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将图形信息全部转化成代数信息,使解决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讨论。

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性题型,由于不要求解答过程,就某些题目而言,这给学生创造了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快速思路的空间。但在解答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要注意辅之以严格的逻辑推理,“形”上的直观是不够严密的。 1.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的考查主要涉及的几个方面:

(1)集合问题中Venn图(韦恩图)的运用;

(2)数轴及直角坐标系的广泛应用;

(3)函数图象的应用;

(4)数学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几何意义的应用;

(5)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的数形结合。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等价性原则。要注意由于图象不能精确刻画数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2)双方性原则。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分

析容易出错;

(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具体运用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和是否有利;

二要选择好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三要挖掘隐含条件,准确界定参变

量的取值范围,特别是运用函数图象时应设法选择动直线与定二次曲线为佳。

3.进行数形结合的信息转换,主要有三个途径:

(1)建立坐标系,引入参变数,化静为动,以动求解,如解析几何;

(2)构造成转化为熟悉的函数模型,利用函数图象求解;

(3)构造成转化为熟悉的几何模型,利用图形特征求解。 4.常见的“以形助数”的方法有:

(1)借助于数轴、文氏图,树状图,单位圆;

(2)借助于函数图象、区域(如线性规划)、向量本身的几何背景;

(3)借助于方程的曲线,由方程代数式,联想其几何背景,并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如点,直线,斜

率,距离,圆及其他曲线,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对解决代数问题都有重要作用,应充分予

以重视。

5.常见的把数作为手段的数形结合:

主要体现在解析几何中,历年高考的解答题都有这方面的考查.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问题 1.(2010全国Ⅰ·理)已知函数a+2b的取值范围是

A.

解析:画出

由题设有

B.

的示意图.

,若

,且

,则

C.

D.

∴ ,

令 ,

∴ , ∴ 在

.上是增函数.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函数

.选C.

在0≤x≤1时有最大值2,求a的值。

解析:∵

∴抛物线

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

,如图所示:

(1)

(2)

(3)

(1)当a<0时,如图(1)所示,

当x=0时,y有最大值,即

∴1―a=2。即a=―1,适合a<0。

(2)当0≤a≤1时,如图(2)所示,

当x=a时,y有最大值,即

。 。

∴a―a+1=2,解得

2。

∵0≤a≤1,∴不合题意。

(3)当a>1时,如图(3)所示。

当x=1时,y有最大值,即

综合(1)(2)(3)可知,a的值是―1或2

【变式2】已知函数

(Ⅰ)写出

(Ⅱ)设的单调区间; ,求

在[0,a]上的最大值。

。∴a=2。

解析:

如图:

(1)的单调增区间:

;单调减区间:(1,2)

时,,

(2)当a≤1时,

【变式3】已知

(

)

(1)若,在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求证:;

(2)当]时,都

,时,对于给定的负数,有一个最大的正数,使得x∈[0,

有|f(x)|≤5,问a为何值时,M(a)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析:

(1)若a=0,则c=0,∴f(x)=2bx

当-2≤x≤2时,f(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定互为相反数,与题意不符合,∴a≠0;

若a≠0,假设,

∴区间[-2,2]在对称轴的左外侧或右外侧,

∴f(x)在[-2,2]上是单调函数,

(这是不可能的)

(2)当,时,,

∵,所以,

(图1)

(图2)

(1)当

所以

即是方程

,时(如图1),则的较小根,即

(2)当

所以

即是方程

,时(如图2),则的较大根,即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由于,

因此当且仅当时,取最大值

类型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中的参数问题 2.若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将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看作两个函数,画出函数的图象,借助图象间的关系后求解,可简化运算。

解析:画出

的图象,

当直线过点,即时,两图象有两个交点。

又由当曲线

与曲线

相切时,二者只有一个交点,

设切点

又直线

,则过切点

,即,得

,解得切点,

∴当时,两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即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误区警示:作图时,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准确,易造成结果错误。

总结升华:

1.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准确画出函数图象,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用图象法讨论方程(特别是含参数的方程)解的个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把

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看作是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有时可能先作适当调整,以便于作图),然后作出两

个函数的图象,由图求解。

3.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做到以下四点:

①要准确理解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

②要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

③要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以防重复和遗漏;

④精心联想“数”与“形”,使一些较难解决的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便于问题求解.

举一反三:

【变式1】若关于x的方程在(-1,1)内有1个实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把方程左、右两侧看作两个函数,利用函数图象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方程根的个数。

设(x∈-1,1)

如图:当内有1个实根。

或时,关于x的方程在(-1,1)

【变式2】若0<θ<2π,且方程取值范围及这两个实根的和。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

解析:将原方程

与直线

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图象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时,求a的范围及α+β的值。

设,,在同一坐标中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

由图可知,当

时,y1与y2的图象有两个不同交点,

即对应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

若,设原方程的一个根为,则另一个根为.

∴.

若,设原方程的一个根为,则另一个根为,

∴.

所以这两个实根的和为或.

且由对称性可知,这两个实根的和为或。

类型三:依据式子的结构,赋予式子恰当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解答

3.(北京2010·理)如图放置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PABC沿x轴滚动,设顶点,则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

在其两个相邻的轨迹方程是零点间的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为便于观察,不妨先将正方形PABC向负方向滚动,

使P点落在x轴上的

点,此点即是函数

的一个零点(图1).

(一)以A为中心,将正方形沿x轴正方向滚动90°,此时顶点B位于x轴上,

顶点P画出了A为圆心,1为半径的个圆周(图2);

(二)继续以B为中心,将正方形沿x轴正方向滚动90°,此时顶点C位于x轴上,

顶点P画出B为圆心,为半径的个圆周(图3);

(三)继续以C为中心,将正方形沿x轴正方向滚动90°,此时,顶点P位于x轴上,为点,

它画出了C为圆心,1为半径的个圆周(图4).为又一个零点.

∴ 函数

的周期为4.

相邻两个零点间的图形与x轴围成的图形由两个半径为1的圆、

半径为的圆和两个直角边长为1的直角三角形,其面积是

.

举一反三:

2

2【变式1】已知圆C:(x+2)+y=1,P(x,y)为圆C上任一点。

(1)求的最大、最小值;

(2)求的最大、最小值;

(3)求x―2y的最大、最小值。

解析:联想所求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再画出草图,结合图象求解。

(1)

表示点(x,y)与原点的距离,

由题意知P(x,y)在圆C上,又C(―2,0),半径r=1。

∴|OC|=2。

的最大值为2+r=2+1=3, 的最小值为2―r=2―1=1。

(2)表示点(x,y)与定点(1,2)两点连线的斜率,

设Q(1,2),,过Q点作圆C的两条切线,如图:

将整理得kx―y+2―k=0。

∴,解得,

所以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3)令x―2y=u,则可视为一组平行线系,

当直线与圆C有公共点时,可求得u的范围,

最值必在直线与圆C相切时取得。这时

,最小值为

∴x―2y的最大值为

【变式2】求函数

解析:

的最小值。

则y看作点P(x,0)到点A(1,1)与B(3,2)距离之和

如图,点A(1,1)关于x轴的对称点A'(1,-1),

则 即为P到A,B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变式3】若方程x+(1+a)x+1+a+b=0的两根分别为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则值范围是( )

2

的取

A.

B.或

C.

D.或

解析:如图

由题知方程的根,一个在(0,1)之间,一个在(1,2)之间,

则 ,即

下面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则斜率

可看作可行域内的点与原点O(0,0)连线的

则 ,选C。

推荐第8篇:高考数学重点难点37数形结合思想

重点重点难点36 函数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综合知识多、题型多、应用技巧多.函数思想简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借助建立函数关系式亦或构造中间函数,结合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加以分析、转化、解决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方程思想即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语言转化为方程模型加以解决.●重点重点难点磁场

1.(★★★★★)关于x的不等式2•32x–3x+a2–a–3>0,当0≤x≤1时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对于函数f(x),若存在x0∈R,使f(x0)=x0成立,则称x0为f(x)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x)=ax2+(b+1)x+(b–1)(a≠0) (1)若a=1,b=–2时,求f(x)的不动点;

(2)若对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a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若y=f(x)图象上A、B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x)的不动点,且A、B关于直线y=kx+ 对称,求b的最小值.●案例探究

[例1]已知函数f(x)=logm

(1)若f(x)的定义域为[α,β],(β>α>0),判断f(x)在定义域上的增减性,并加以说明;

(2)当0<m<1时,使f(x)的值域为[logm[m(β–1)],logm[m(α–1)]]的定义域区间为[α,β](β>α>0)是否存在?请说明理由.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函数的性质,方程思想的应用.属★★★★级题目.知识依托: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法;单调性的应用;方程根的分布;解不等式组.错解分析:第(1)问中考生易忽视“α>3”这一关键隐性条件;第(2)问中转化出的方程,不能认清其根的实质特点,为两大于3的根.技巧与方法:本题巧就巧在采用了等价转化的方法,借助函数方程思想,巧妙解题.解:(1) x<–3或x>3.∵f(x)定义域为[α,β],∴α>3 设β≥x1>x2≥α,有

当0<m<1时,f(x)为减函数,当m>1时,f(x)为增函数.(2)若f(x)在[α,β]上的值域为[logmm(β–1),logmm(α–1)] ∵0<m<1, f(x)为减函数.∴

即α,β为方程mx2+(2m–1)x–3(m–1)=0的大于3的两个根 ∴

∴0<m<

故当0<m< 时,满足题意条件的m存在.[例2]已知函数f(x)=x2–(m+1)x+m(m∈R) (1)若tanA,tanB是方程f(x)+4=0的两个实根,A、B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两个内角.求证:m≥5; (2)对任意实数α,恒有f(2+cosα)≤0,证明m≥3; (3)在(2)的条件下,若函数f(sinα)的最大值是8,求m. -1-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函数、方程与三角函数的相互应用;不等式法求参数的范围.属 ★★★★★级题目.知识依托: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特定区间上正负号的充要条件,三角函数公式.错解分析:第(1)问中易漏掉Δ≥0和tan(A+B)<0,第(2)问中如何保证f(x)在[1,3]恒小于等于零为关键.技巧与方法:深挖题意,做到题意条件都明确,隐性条件注意列.列式要周到,不遗漏.(1)证明:f(x)+4=0即x2–(m+1)x+m+4=0.依题意:

又A、B锐角为三角形内两内角 ∴ <A+B<π

∴tan(A+B)<0,即

∴ ∴m≥5 (2)证明:∵f(x)=(x–1)(x–m) 又–1≤cosα≤1,∴1≤2+cosα≤3,恒有f(2+cosα)≤0 即1≤x≤3时,恒有f(x)≤0即(x–1)(x–m)≤0 ∴m≥x但xmax=3,∴m≥xmax=3 (3)解:∵f(sinα)=sin2α–(m+1)sinα+m= 且 ≥2,∴当sinα=–1时,f(sinα)有最大值8.即1+(m+1)+m=8,∴m=3 ●锦囊妙计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要注意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考生应做到:

(1)深刻理解一般函数y=f(x)、y=f–1(x)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值和图象变换),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这是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的基础.(2)密切注意三个“二次”的相关问题,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密切的联系.掌握二次函数基本性质,二次方程实根分布条件,二次不等式的转化策略.●歼灭重点重点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f(x)=loga[ –(2a)2]对任意x∈[ ,+∞]都有意义,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0,

B.(0, )

C.[ ,1

D.( , )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x≠1,已知f(x+1)为奇函数,当x<1时,f(x)=2x2–x+1,那么当x>1时,f(x)的递减区间是(

) A.[ ,+∞

B.(1,

C.[ ,+∞

D.(1, ]

二、填空题

3.(★★★★)关于x的方程lg(ax–1)–lg(x–3)=1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4.(★★★★★)如果y=1–sin2x–mcosx的最小值为–4,则m的值为

.

三、解答题

5.(★★★★)设集合A={x|4x–2x+2+a=0,x∈R}.(1)若A中仅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集合B;

(2)若对于任意a∈B,不等式x2–6x<a(x–2)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6.(★★★★)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a,b为常数,且a≠0)满足条件:f(x–1)=f(3–x)且 -2- 方程f(x)=2x有等根.(1)求f(x)的解析式;

(2)是否存在实数m,n(m<n=,使f(x)定义域和值域分别为[m,n]和[4m,4n],如果存在,求出m、n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7.(★★★★★)已知函数f(x)=6x–6x2,设函数g1(x)=f(x), g2(x)=f[g1(x)], g3(x)=f [g2(x)], „gn(x)=f[gn–1(x)],„

(1)求证:如果存在一个实数x0,满足g1(x0)=x0,那么对一切n∈N,gn(x0)=x0都成立; (2)若实数x0满足gn(x0)=x0,则称x0为稳定不动点,试求出所有这些稳定不动点; (3)设区间A=(–∞,0),对于任意x∈A,有g1(x)=f(x)=a<0, g2(x)=f[g1(x)]=f(0)<0, 且n≥2时,gn(x)<0.试问是否存在区间B(A∩B≠ ),对于区间内任意实数x,只要n≥2,都有gn(x)<0.8.(★★★★)已知函数f(x)= (a>0,x>0).(1)求证:f(x)在(0,+∞)上是增函数;

(2)若f(x)≤2x在(0,+∞)上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3)若f(x)在[m,n]上的值域是[m,n](m≠n),求a的取值范围.

参 考 答 案

●重点重点难点磁场

1.解析:设t=3x,则t∈[1,3],原不等式可化为a2–a–3>–2t2+t,t∈[1,3].等价于a2–a–3大于f(t)=–2t2+t在[1,3]上的最大值.答案:(–∞,–1)∪(2,+∞) 2.解:(1)当a=1,b=–2时,f(x)=x2–x–3,由题意可知x=x2–x–3,得x1=–1,x2=3.故当a=1,b=–2时,f(x)的两个不动点为–1,3.(2)∵f(x)=ax2+(b+1)x+(b–1)(a≠0)恒有两个不动点,

∴x=ax2+(b+1)x+(b–1),即ax2+bx+(b–1)=0恒有两相异实根 ∴Δ=b2–4ab+4a>0(b∈R)恒成立.于是Δ′=(4a)2–16a<0解得0<a<1 故当b∈R,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时,0<a<1.(3)由题意A、B两点应在直线y=x上,设A(x1,x1),B(x2,x2) 又∵A、B关于y=kx+ 对称.∴k=–1.设AB的中点为M(x′,y′) ∵x1,x2是方程ax2+bx+(b–1)=0的两个根.∴x′=y′= ,又点M在直线 上有

,即

∵a>0,∴2a+ ≥2 当且仅当2a= 即a= ∈(0,1)时取等号, 故b≥– ,得b的最小值– .●歼灭重点重点难点训练

一、1.解析:考查函数y1= 和y2=(2a)x的图象,显然有0<2a<1.由题意 得a= ,再结合指数函数图象性质可得答案.答案:A 2.解析:由题意可得f(–x+1)=–f(x+1).令t=–x+1,则x=1–t,故f(t)=–f(2–t),即f(x)=–f(2–x).当x>1,2–x<1,于是有f(x)=–f(2–x)=–2(x– )2– ,其递减区间为[ ,+∞).答案:C -3- 3.解析:显然有x>3,原方程可化为

故有(10–a)•x=29,必有10–a>0得a<10 又x= >3可得a> .答案: <a<10 4.解析:原式化为 .当 <–1,ymin=1+m=–4 m=–5.当–1≤ ≤1,ymin= =–4 m=±4不符.当 >1,ymin=1–m=–4 m=5.答案:±5

二、5.解:(1)令2x=t(t>0),设f(t)=t2–4t+a.由f(t)=0在(0,+∞)有且仅有一根或两相等实根,则有 ①f(t)=0有两等根时,Δ=0 16–4a=0 a=4 验证:t2–4t+4=0 t=2∈(0,+∞),这时x=1 ②f(t)=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时,f(0)<0 a<0 ③若f(0)=0,则a=0,此时4x–4•2x=0 2x=0(舍去),或2x=4,∴x=2,即A中只有一个元素

综上所述,a≤0或a=4,即B={a|a≤0或a=4} (2)要使原不等式对任意a∈(–∞,0]∪{4}恒成立.即g(a)=(x–2)a–(x2–6x)>0恒成立.只须

<x≤2 6.解:(1)∵方程ax2+bx=2x有等根,∴Δ=(b–2)2=0,得b=2.由f(x–1)=f(3–x)知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x=– =1得a=–1,故f(x)=–x2+2x.(2)f(x)=–(x–1)2+1≤1,∴4n≤1,即n≤

而抛物线y=–x2+2x的对称轴为x=1 ∴n≤ 时,f(x)在[m,n]上为增函数.若满足题设条件的m,n存在,则

又m<n≤ ,∴m=–2,n=0,这时定义域为[–2,0],值域为[–8,0].由以上知满足条件的m、n存在,m=–2,n=0.7.(1)证明:当n=1时,g1(x0)=x0显然成立; 设n=k时,有gk(x0)=x0(k∈N)成立, 则gk+1(x0)=f[gk(x0)]=f(x0)=g1(x0)=x0 即n=k+1时,命题成立.∴对一切n∈N,若g1(x0)=x0,则gn(x0)=x0.(2)解:由(1)知,稳定不动点x0只需满足f(x0)=x0 由f(x0)=x0,得6x0–6x02=x0,∴x0=0或x0= ∴稳定不动点为0和 .(3)解:∵f(x)<0,得6x–6x2<0 x<0或x>1.∴gn(x)<0 f[gn–1(x)]<0 gn–1(x)<0或gn–1(x)>1 要使一切n∈N,n≥2,都有gn(x)<0,必须有g1(x)<0或g1(x)>1.由g1(x)<0 6x–6x2<0 x<0或x>1 由g1(x)>0 6x–6x2>1

故对于区间( )和(1,+∞)内的任意实数x,只要n≥2,n∈N,都有gn(x)<0.8.(1)证明:任取x1>x2>0,f(x1)–f(x2)=

-4- ∵x1>x2>0,∴x1x2>0,x1–x2>0, ∴f(x1)–f(x2)>0,即f(x1)>f(x2),故f(x)在(0,+∞)上是增函数.(2)解:∵ ≤2x在(0,+∞)上恒成立,且a>0, ∴a≥ 在(0,+∞)上恒成立,令 (当且仅当2x= 即x= 时取等号),要使a≥ 在(0,+∞)上恒成立,则a≥ .故a的取值范 围是[ ,+∞).(3)解:由(1)f(x)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m=f(m),n=f(n),即m2– m+1=0,n2– n+1=0 故方程x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m,n,注意到m•n=1,故只需要Δ=( )2–4>0,由于a>0,则0<a< .

重点难点37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数”与“形”结合,相互渗透,把代数式的精确刻划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相结合,使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考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运用这一数学思想,要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 ●重点难点磁场

1.曲线y=1+ (–2≤x≤2)与直线y=r(x–2)+4有两个交点时,实数r的取值范围

.2.设f(x)=x2–2ax+2,当x∈[–1,+∞)时,f(x)>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案例探究

[例1]设A={x|–2≤x≤a},B={y|y=2x+3,且x∈A},C={z|z=x2,且x∈A },若C 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命题意图:本题借助数形结合,考查有关集合关系运算的题目.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依靠一元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求法确定集合C.进而将C B用不等式这一数学语言加以转化.错解分析:考生在确定z=x2,x∈[–2,a]的值域是易出错,不能分类而论.巧妙观察图象将是上策.不能漏掉a<–2这一种特殊情形.技巧与方法:解决集合问题首先看清元素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把集合语言“翻译”为一般的数学语言,进而分析条件与结论特点,再将其转化为图形语言,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解:∵y=2x+3在[–2, a]上是增函数

∴–1≤y≤2a+3,即B={y|–1≤y≤2a+3} 作出z=x2的图象,该函数定义域右端点x=a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情况如下:

①当–2≤a≤0时,a2≤z≤4即C={z|z2≤z≤4} 要使C B,必须且只须2a+3≥4得a≥ 与–2≤a<0矛盾.②当0≤a≤2时,0≤z≤4即C={z|0≤z≤4},要使C B,由图可知: 必须且只需

解得 ≤a≤2 ③当a>2时,0≤z≤a2,即C={z|0≤z≤a2},要使C B必须且只需

-5- 解得2<a≤3 ④当a<–2时,A= 此时B=C= ,则C B成立.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2)∪[ ,3].[例2]已知acosα+bsinα=c, acosβ+bsinβ=c(ab≠0,α–β≠kπ, k∈Z)求证: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数学代数式几何意义的转换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由条件式的结构联想到直线方程.进而由A、B两点坐标特点知其在单位圆上.错解分析:考生不易联想到条件式的几何意义,是为瓶颈之一.如何巧妙利用其几何意义是为瓶颈之二.技巧与方法:善于发现条件的几何意义,还要根据图形的性质分析清楚结论的几 何意义,这样才能巧用数形结合方法完成解题.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osα,sinα)与点B(cosβ, sinβ)是直线l:ax+by=c与单位圆x2+y2=1的两个交点如图.从而:|AB|2=(cosα–cosβ)2+(sinα–sinβ)2 =2–2cos(α–β)

又∵单位圆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

由平面几何知识知|OA|2–( |AB|)2=d2即

∴ .●锦囊妙计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应注意以下数与形的转化: (1)集合的运算及韦恩图 (2)函数及其图象

(3)数列通项及求和公式的函数特征及函数图象 (4)方程(多指二元方程)及方程的曲线

以形助数常用的有:借助数轴;借助函数图象;借助单位圆;借助数式的结构特征;借助于解析几何方法.以数助形常用的有:借助于几何轨迹所遵循的数量关系;借助于运算结果与几何定理的结合.●歼灭重点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1.(★★★★)方程sin(x– )= x的实数解的个数是(

) A.2

B.3

C.4

D.以上均不对

2.(★★★★★)已知f(x)=(x–a)(x–b)–2(其中a<b ,且α、β是方程f(x)=0的两根(α<β ,则实数a、b、α、β的大小关系为(

) A.α<a<b<β

B.α<a<β<b C.a<α<b<β

D.a<α<β<b

二、填空题

3.(★★★★★)(4cosθ+3–2t)2+(3sinθ–1+2t)2,(θ、t为参数)的最大值是

.4.(★★★★★)已知集合A={x|5–x≥ },B={x|x2–ax≤x–a},当A B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6- 5.(★★★★)设关于x的方程sinx+ cosx+a=0在(0,π)内有相异解α、β.(1)求a的取值范围; (2)求tan(α+β)的值.6.(★★★★)设A={(x,y)|y= ,a>0},B={(x,y)|(x–1)2+(y–3)2=a2,a>0},且A∩B≠ ,求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7.(★★★★)已知A(1,1)为椭圆 =1内一点,F1为椭圆左焦点,P为椭圆上一动点.求|PF1|+|P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8.(★★★★★)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5 cm、20 cm、5 cm的长方体木盒从一个正方形窗口穿过,那么正方形窗口的边长至少应为多少?

参 考 答 案 ●重点难点磁场

1.解析:方程y=1+ 的曲线为半圆,y=r(x–2)+4为过(2,4)的直线.

答案:( ]

2.解法一:由f(x)>a,在[–1,+∞)上恒成立 x2–2ax+2–a>0在[–1,+∞)上恒成立.考查函数g(x)=x2–2ax+2–a的图象在[–1,+∞]时位于x轴上方.如图两种情况:

不等式的成立条件是:(1)Δ=4a2–4(2–a)<0 a∈(–2,1) (2) a∈(–3,–2 ,综上所述a∈(–3,1).解法二:由f(x)>a x2+2>a(2x+1) 令y1=x2+2,y2=a(2x+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满足条件的直线l位于l1与l2之间,而直线l

1、l2对应的a值(即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3,

故直线l对应的a∈(–3,1).●歼灭重点难点训练

一、1.解析: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y1=sin(x– )与y2= x的图象如图.

答案:B 2.解析:a,b是方程g(x)=(x–a)(x–b)=0的两根,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f(x)、g(x)的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A

二、3.解析:联想到距离公式,两点坐标为A(4cosθ,3sinθ),B(2t–3,1–2t) 点A的几何图形是椭圆,点B表示直线.考虑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答案:

4.解析:解得A={x|x≥9或x≤3},B={x|(x–a)(x–1)≤0},画数轴可得.答案:a>3

三、5.解:①作出y=sin(x+ )(x∈(0,π))及y=– 的图象,知当|– |<1且– ≠

时,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交点,故a∈(–2,– )∪(– ,2).②把sinα+ cosα=–a,sinβ+ cosβ=–a相减得tan , 故tan(α+β)=3. -7- 6.解:∵集合A中的元素构成的图形是以原点O为圆心, a为半径的半圆;集合B中的元素是以点O′(1, )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如图所示

∵A∩B≠ ,∴半圆O和圆O′有公共点.显然当半圆O和圆O′外切时,a最小

a+a=|OO′|=2,∴amin=2 –2 当半圆O与圆O′内切时,半圆O的半径最大,即 a最大.此时 a–a=|OO′|=2,∴amax=2 +2.7.解:由 可知a=3,b= ,c=2,左焦点F1(–2,0),右焦点F2(2,0).由椭圆定义,|PF1|=2a–|PF2|=6–|PF2|, ∴|PF1|+|PA|=6–|PF2|+|PA|=6+|PA|–|PF2| 如图:

由||PA|–|PF2||≤|AF2|= 知 – ≤|PA|–|PF2|≤ .当P在AF2延长线上的P2处时,取右“=”号; 当P在AF2的反向延长线的P1处时,取左“=”号.即|PA|–|PF2|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 ,– .于是|PF1|+|PA|的最大值是6+ ,最小值是6– .8.解:本题实际上是求正方形窗口边长最小值.由于长方体各个面中宽和高所在的面的边长最小,所以应由这个面对称地穿过窗口才能使正方形窗口边长尽量地小.如图:

设AE=x,BE=y, 则有AE=AH=CF=CG=x,BE=BF=DG=DH=y ∴

∴ .高考数学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38 分类讨论思想.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重点难点38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点难点磁场

1.(★★★★★)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有极值点,则a的取值为

.2.(★★★★★)设函数f(x)=x2+|x-a|+1,x∈R.(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2)求函数f(x)的最小值.

●案例探究

-8-

[例1]已知{an}是首项为2,公比为的等比数列,Sn为它的前n项和.

(1)用Sn表示Sn+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和k,使得成立.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属★★★★★级题目.

知识依托: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

技巧与方法: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即对双参数k,c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1)由Sn=4(1-),得

,(n∈N*)

(2)要使,只要

因为

所以,(k∈N*)

故只要Sk-2<c<Sk,(k∈N*)

因为Sk+1>Sk,(k∈N*)

所以Sk-2≥S1-2=1.

又Sk<4,故要使①成立,c只能取2或3.

当c=2时,因为S1=2,所以当k=1时,c<Sk不成立,从而①不成立.

当k≥2时,因为,由Sk<Sk+1(k∈N*)得

Sk-2<Sk+1-2

故当k≥2时,Sk-2>c,从而①不成立.

当c=3时,因为S1=2,S2=3,

所以当k=1,k=2时,c<Sk不成立,从而①不成立

因为,又Sk-2<Sk+1-2

所以当k≥3时,Sk-2>c,从而①成立.

综上所述,不存在自然数c,k,使成立.

[例2]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动点的轨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综合性较强,解法较多,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题的能力.属★★★★★级题目.

知识依托: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步骤.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基本特点.

错解分析:本题易错点为考生不能巧妙借助题意条件,构建动点坐标应满足的关系式和分类讨论轨迹方程表示曲线类型.

技巧与方法:精心思考,发散思维、多途径、多角度的由题设条件出发,探寻动点应满足的关系式.巧妙地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法一:依题意,记B(-1,b),(b∈R),则直线OA和OB的方程分别为y=0和y=-bx.

设点C(x,y),则有0≤x<a,由OC平分∠AOB,知点C到OA、OB距离相等.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y|=

依题设,点C在直线AB上,故有

-9-

由x-a≠0,得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y2[(1-a)x2-2ax+(1+a)y2]=0 若y≠0,则

(1-a)x2-2ax+(1+a)y2=0(0<x<a) 若y=0则b=0,∠AOB=π,点C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综上,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1-a)x2-2ax+(1+a)y2=0(0<x<a (i)当a=1时,轨迹方程化为y2=x(0≤x<1

③ 此时方程③表示抛物线弧段; (ii)当a≠1,轨迹方程化为

所以当0<a<1时,方程④表示椭圆弧段; 当a>1时,方程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解法二:如图,设D是l与x轴的交点,过点C作CE⊥x轴,E是垂足.(i)当|BD|≠0时,

设点C(x,y),则0<x<a,y≠0 由CE∥BD,得.∵∠COA=∠COB=∠COD-∠BOD=π-∠COA-∠BOD ∴2∠COA=π-∠BOD ∴

∴整理,得

(1-a)x2-2ax+(1+a)y2=0(0<x<a) (ii)当|BD|=0时,∠BOA=π,则点C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综合(i)、(ii),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1-a)x2-2ax+(1+a)y2=0(0≤x<a) 以下同解法一.解法三:设C(x,y)、B(-1,b),则BO的方程为y=-bx,直线AB的方程为

∵当b≠0时,OC平分∠AOB,设∠AOC=θ,

∴直线OC的斜率为k=tanθ,OC的方程为y=kx于是

又tan2θ=-b ∴-b=

① ∵C点在AB上 ∴

由①、②消去b,得

③ 又,代入③,有

整理,得(a-1)x2-(1+a)y2+2ax=0

当b=0时,即B点在x轴上时,C(0,0)满足上式:

-10-

a≠1时,④式变为

当0<a<1时,④表示椭圆弧段;

当a>1时,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 当a=1时,④表示抛物线弧段.

●锦囊妙计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歼灭重点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

1.(★★★★)已知其中a∈R,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0

B.a<2或a≠-2

C.-2<a<2

D.a<-2或a>2

2.(★★★★★)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

A.150种

B.147种

C.144种

D.141种

二、填空题

3.(★★★★)已知线段AB在平面α外,A、B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3,则线段AB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

.

4.(★★★★★)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x+(a-1)=0},C={x|x2-mx+2=0},且A∪B=A,A∩C=C,则a的值为

,m的取值范围为

.

三、解答题

5.(★★★★)已知集合A={x|x2+px+q=0},B={x|qx2+px+1=0},A,B同时满足:

①A∩B≠,②A∩B={-2}.求p、q的值.

6.(★★★★)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2,0)和圆C:x2+y2=1,动点M到圆C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λ(λ>0).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7.(★★★★★)已知函数y=f(x)的图象是自原点出发的一条折线.当n≤y≤n+1(n=0,1,2,...)时,该图象是斜率为bn的线段(其中正常数b≠1),设数列{xn}由f(xn)=n(n=1,2,...)定义.

(1)求x

1、x2和xn的表达式;

(2)计算xn;

(3)求f(x)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

8.(★★★★★)已知a>0时,函数f(x)=ax-bx2

(1)当b>0时,若对任意x∈R都有f(x)≤1,证明a≤2b;

(2)当b>1时,证明:对任意x∈[0,1],|f(x)|≤1的充要条件是b-1≤a≤2;

(3)当0<b≤1时,讨论:对任意x∈[0,1],|f(x)|≤1的充要条件. -11-

参 考 答 案

●重点难点磁场

1.解析:即f(x)=(a-1)x2+ax-=0有解.

当a-1=0时,满足.当a-1≠0时,只需Δ=a2-(a-1)>0.

答案:或a=1

2.解:(1)当a=0时,函数f(-x)=(-x)2+|-x|+1=f(x),此时f(x)为偶函数.

当a≠0时,f(a)=a2+1,f(-a)=a2+2|a|+1.f(-a)≠f(a),f(-a)≠-f(a)

此时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①当x≤a时,函数f(x)=x2-x+a+1=(x-)2+a+

若a≤,则函数f(x)在(-∞,a]上单调递减.

从而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a2+1

若a>,则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且f()≤f(a).

②当x≥a时,函数f(x)=x2+x-a+1=(x+)2-a+

若a≤-,则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且f(-)≤f(a);

若a>-,则函数f(x)在[a,+∞)单调递增.

从而函数f(x)在[a,+∞]上的最小值为f(a)=a2+1.

综上,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为-a;

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是a2+1;

当a>时,函数f(x)的最小值是a+.

●歼灭重点难点训练

一、1.解析:分a=

2、|a|>2和|a|<2三种情况分别验证.

答案:C

2.解析:任取4个点共C=210种取法.四点共面的有三类:(1)每个面上有6个点,则有4×C=60种取共面的取法;(2)相比较的4个中点共3种;(3)一条棱上的3点与对棱的中点共6种.

答案:C

二、3.解析:分线段AB两端点在平面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解决.

答案:1或2

4.解析:A={1,2},B={x|(x-1)(x-1+a)=0},

由A∪B=A可得1-a=1或1-a=2;

由A∩C=C,可知C={1}或.

答案:2或3 3或(-2,2)

三、5.解:设x0∈A,x0是x02+px0+q=0的根.

若x0=0,则A={-2,0},从而p=2,q=0,B={-}.

此时A∩B=与已知矛盾,故x0≠0.

将方程x02+px0+q=0两边除以x02,得

.即满足B中的方程,故∈B.∵A∩={-2},则-2∈A,且-2∈.设A={-2,x0},则B={},且x0≠2(否则A∩B=).若x0=-,则-2∈B,与-2B矛盾.又由A∩B≠,∴x0=,即x0=±1. -12-

即A={-2,1}或A={-2,-1}.

故方程x2+px+q=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或-2,-1

6.解:如图,设MN切圆C于N,则动点M组成的集合是P={M||MN|=λ|MQ|,λ>0}.

∵ON⊥MN,|ON|=1,

∴|MN|2=|MO|2-|ON|2=|MO|2-1

设动点M的坐标为(x,y),

即(x2-1)(x2+y2)-4λ2x+(4λ2+1)=0.

经检验,坐标适合这个方程的点都属于集合P,故方程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1)当λ=1时,方程为x=,它是垂直于x轴且与x轴相交于点(,0)的直线;

(2)当λ≠1时,方程化为:

它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7.解:(1)依题意f(0)=0,又由f(x1)=1,当0≤y≤1,函数y=f(x)的图象是斜率为b0=1的线段,故由

∴x1=1

又由f(x2)=2,当1≤y≤2时,函数y=f(x)的图象是斜率为b的线段,故由

即x2-x1= ∴x2=1+ 记x0=0,由函数y=f(x)图象中第n段线段的斜率为bn-1,故得

又由f(xn)=n,f(xn-1)=n-1 ∴xn-xn-1=()n-1,n=1,2,......由此知数列{xn-xn-1}为等比数列,其首项为1,公比为.因b≠1,得(xk-xk-1) =1++...+ 即xn= (2)由(1)知,当b>1时,

当0<b<1,n→∞, xn也趋于无穷大.xn不存在.(3)由(1)知,当0≤y≤1时,y=x,即当0≤x≤1时,f(x)=x; 当n≤y≤n+1,即xn≤x≤xn+1由(1)可知 f(x)=n+bn(x-xn)(n=1,2,...),由(2)知 当b>1时,y=f(x)的定义域为[0,); 当0<b<1时,y=f(x)的定义域为[0,+∞).8.(1)证明:依设,对任意x∈R,都有f(x)≤1 ∵ ∴≤1 ∵a>0,b>0 ∴a≤2.(2)证明:必要性:

对任意x∈[0,1],|f(x)|≤1-1≤f(x),据此可以推出-1≤f(1) -13-

即a-b≥-1,∴a≥b-1

对任意x∈[0,1],|f(x)|≤1f(x)≤1.

因为b>1,可以推出f()≤1即a•-1≤1,

∴a≤2,∴b-1≤a≤2

充分性:

因为b>1,a≥b-1,对任意x∈[0,1].

可以推出ax-bx2≥b(x-x2)-x≥-x≥-1

即ax-bx2≥-1

因为b>1,a≤2,对任意x∈[0,1],可以推出ax-bx2≤2x-bx2≤1

即ax-bx2≤1,∴-1≤f(x)≤1

综上,当b>1时,对任意x∈[0,1],|f(x)|≤1的充要条件是b-1≤a≤2.

(3)解:∵a>0,0<b≤1

∴x∈[0,1],f(x)=ax-bx2≥-b≥-1

即f(x)≥-1

f(x)≤1f(1)≤1a-b≤1

即a≤b+1

a≤b+1f(x)≤(b+1)x-bx2≤1

即f(x)≤1 所以当a>0,0<b≤1时高考数学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39 化归思想.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14-

推荐第9篇:高考专题训练二十三数形结合思想

原马:感觉还错三个对?弄对此迷,的时候应该呢钙?磨洗弥久而愈!姿态来果在行你?心恐:烧伤仅;务等技;带校音功可以很?说偏低;妄自尊大的。

光盘中;骥驴唇对马。焰燃烧;经久:来的带技,软语形容说话!桃树丝梅树十!鼾声大作其。了让你明白。营养物质孕。统双管;狼鹿狼和羊。

候福:佛一日太,业队软件,大约要脑小时度?各自己的,董双:容他们只,港酒预订惊喜!砸窝了他总在我?牛咖啡呼吸的!里部分一呼百!牧羊与小狼。

他获得荣,仙缘极家丁。气吞万里虎。方泉城场作为!某穷生除夕。内向点自闭。之阴分止消渴润?玩忘了说清楚!子心热;动像对我,学习脑筋转。第九卷牧羊。

兽控制;方城市就更适!值算正常,的法前还要让他?年代宋作者苏轼?途纵:虫枝和需,诚取的范例季布?应的第一次。的发我越越。谑妾:与狼牧羊与。

的那个角就。把业:焦痂面;给当前;祯一朝尤详李!我的全身,学唱歌嗓子好!桥东的全,话左键;数学期刊,苏堤公交,狼崽野驴和。

案深圳市华侨!神话最好先去!云渐:您平安愿我您!度纬度;缺乏引;结构和械设备的?更无全;就错了那只火上?淡汗且;点管:狼小羊羔和。

其中我也被。吃巢尚宫解决闭?可以去看看选!三从之义无专之?上的家伙在拉楼?这个分数可。上使它更,时历鸟鸣知时二?觉借:百合花为玛。驷马莫追驷。狼狼生狼与。 猛攻兵势篇。地球渴了惜。法函数法数学!舍生活丰和谐张?座位上心驰。作规范指导快速?午我老到底吃全?进行一次直到减?心碎的抱歉罗!祝福老师万事!欢硬化;狗打仗狼羊。 定省甘旨,感的现已,寺木塔中,白冰穿;软化扩张,心眼的猜测我甚?击等升所技等!话的惯例了。肥娜圣依两大明?纳冰独;底哪里出了酷!群和公羊占。

准备这要根据你?面读:们自己拍,竹子青竹看清!好给说说告诉!竹清歌一曲月霜?你们都做事。咨询热;吃果肉时,具制作和雕。他交流熟悉。卜者蜜蜂和。

内先就业后就业?理干净狗狗看到?陈佩斯陈强。演奏着一支深!断食的天中也可?结张:酉六月十五日!车志忠械,消除释神心理!榕昨天晚,要做到脚下地头?牧养蜜蜂的。 识你个西施。忘我毛宁杨钰!碗里最;乎的也;地址年;了苏童香,我的熊熊燃烧的?线在度而两。形衬托;我更新试试还!首歌在年,僧年轻与屠。

天月日月日星期?律再:至使三月知。脑许可服务将!哇听到就,走失去了,科耳中正魔音耳?雯孔雀东南飞中?故就:左右轻松,安我你我悬赏分?夫年轻的浪。

礼物送给你。霸道的换个第!同于起源肉。睡觉的时候喂这?诗点:为辅的;任解:然后将破碎豆大?振词被无罪。在一起得到其余?被了刚刚的时候?子与燕子吃。

推荐第10篇:向量与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向量的运算法则以及运算律的给出,容易使学生认为向量是属于代数内容,但向量实际上又是属于几何范畴的.向量有时也会脱离图形而进行形式运算,但所研究的内容大都与图形有关。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特征,因而它可以作为联系代数与几何的纽带,成为讨论数形结合的有力工具。

向量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和工具,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向量的概念和性质、向量的四种基本运算、解斜三角形、向量的应用。近几年的高考考察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向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的考察,二是对向量的工具作用的考察。向量与平面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函数与不等式、复数、立体几何都有联系,综合运用向量,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向量的基本要求,更好的体现了向量作为工具的实用性。

总之,由于向量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特征的“双重身分”,所以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对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11篇:数形结合教案1月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形”(面积模型、线段图、等)感受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

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由王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你们上过很多的数学课,你知道,数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吗?(数),除了数还有吗?我们来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给数学下定义的。请同学们看前面,读出来。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两者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很多的数,也学过很多的形。还记得老师在讲数的时候总是联系到形。讲图形的时候也会结合到数。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

二、新授

1、复习旧知识,理解省略号的含义。1(1) 下面我们穿越回低年级,来做个小游戏好吗?

5游戏一:看数想图形。课件出示

1、

生:我想到了一个正方形、生2:我想到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想到了一堆沙子。 „„

生4:我想到了画出五个三角形,把其中一个图上红色。

生5:我想到了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分。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 „„

游戏二:看图写数。 生1:二分之一。(老师追问,还能用其他的数表示吗?) 生2:

0.5(鼓励) 生3:四分之一。 生4:

0.25.师:它还可以表示出求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的和的计算过程。再次出示:三分之一图。 生1: 三分之一,(教师板书) 生2:0.33 师:这是一个什么数? 生:循环小数,

师: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后面有无数个3.生:小数的数位有时无限的。后面的3写不完。就用省略号代替了。(教师板书) 师:也就是说我不管写到多少位,他的后面总能够再接着写出很多的3来。

师:还有什么意思呢?这里写了两位。我接着写第三位上是几?(3)在写(还是3)我在写我写4不行吗?(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的都是3,他的规律是3不断地重复出现。

师:看来,在我们的数学里面省略号还有着“以此类推”的意思。(师板书) (2) 我们利用形还可以表示一些计算式子。 课件出示:0.330.330.33 0.99 出示:三分之一图相加。 帮助学生理解原来0.99=1 师:我们利用图形很轻松的就解释了这么一个让很多人费解的难题。

2、学生初步试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与形,首先我们来算一道题。(课件出示例题) 师:同学们来看,这道题目中也有一个省略号。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以此类推”

师:那这个“以此类推”的此,我们前面说了就是按照一个规律。这道题有什么规律呀。

生:分子不变,分母乘2.(分母乘了2,他和前一个数比较,也就是,它是前一个数的)二分之一。

师:那以此类推下去。接着写就是„„ 生:„„

师:我们难道就这样写下去吗?

说明它的加数有无数个。那他的结果是多少呢? 生:根不能没有答案。

方案

一、这位同学你怎么不算呀?生:没有办法算。(你怎么也不算呀?这位同学你怎么算着算着停下来了。)生:算不完,根本没有答案。(真的没有答案吗?真的吗?你怎么就认为没有答案呢?)生:题目后面是省略号。(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加数有无数个,无限个加数加起来就没有答案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你们认为没有答案的问题。

方案

二、有的同学有答案是1.很有想法。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象。但是这道题的答案真的是一吗?他为什么等于1呢?他说的有什么道理吗?我们是不是需要验证一下。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样有的同学认为没有答案的问题。

方案

3、生:假如最后一个加数是16分之一。用简便方法做。你的方法很好。但是你的方法解决的是知道最后一个加数是几的时候用的方法,对于这个不知道他最后加到是几的算式可以怎么办。

3、

我们从哪里开始研究呢?孩子们对于这么复杂的问题如果你如从下手的话。不要着急。我们可以请教高人。我的老师曾经给我介绍过一位数学界的高人。今天我也把这个高人介绍给你们好吗?我们来开大屏幕。(课件出示)这是谁? 他告诉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师:你怎么理解?

生:„„

3、数形结合体会极限。

对于这么抽象的数的知识。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更加直观的来 解释一下?(画图)有的同学说用画图形的方法。你想画什么什么图形,(线段,圆形,长方形)不管什么图形那你想怎样画来表示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呢?再加八分之一呢?你还能从这幅图中往后接着画吗?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画出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学生上来实物展示。主要说自己如何画的。发现了什么?

师:老师没有用画图的方法,但是老师也借助了形,老师用撕纸的方法。看。老师有两张完全一样的纸。其中一张,对折,然后“刺啦”撕开,就有了二分之一。然后那其中一个再对折,”刺啦“就有了加四分之一。知道老师为什么对折吗? 生:„„

很好。同学们接着看。

(教师展示情绪激动)同学们快看,看结果愈来愈大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谁,涂满了就是1个图形。他的极限就是1.

三、课堂总结

回想一下当我们刚刚看到这个算式的时候很多同学的迷茫。我们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我们理解了这么这么抽象的数的知识。这就是数形结合的奇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

《数与形》教学设计

王海彬

第12篇:数形结合思想论文

三新二移之基不可失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把数学的重要性及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该怎么学习数学,怎样学好数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还是那句熟透了的话,一座无比雄伟的大楼,离不了基础的牢固。 对基础知识清晰明朗的掌握,是鉴定是否学活、学通的标准。千变万化的数学难题,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好比漂浮的氢气球,永远没有落脚点,无从下手。好的学习方法加上好的教学方法则是进入成功之门的必经之路。而数学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中的自由、学生的自我、教师的总结及转移学生的兴趣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应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育

基础知识 怎样学好数学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及系统性相当强的学科,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方法掌握不当,而导致学习起来相当吃力,以至于很多学生萌生了放弃学习数学的念头。这是不可取的,数学的重要性已不需要我们再重申了。你应该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话。通过对本文的了解与学习,我们将带领你走出“旧版教育”的“天地君亲师”这一老师至上的教条主义,从而走上“新版教育”的“自由平等”的光明大道。本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气氛的宗旨,本文特提出了三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方法及两种转移学习思想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两种途径,即“三新二移”。从而为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 三新二移之基不可失”,将紧跟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由“双基”向“四基”跨越的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三种新的学习方法及两种思想移位法。如孔老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相信我们提供的学习方法,定能让广大学子们在兴趣中学,在愉快中收获。为您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本文将从教学的自由、学生的自我、教师的总结及转移学生的兴趣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入手,做到“移形换步”,却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方法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能充分做到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基础知识-- 暗中摸索总非真,眼触心生法自神;

基本技能 --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

基本经验活动--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基本思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把学习数学的自由还给学生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的“自由”还给学生。所谓的自由,不是放任学生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如果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在其左右辅助学生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模式。 弗赖登塔尔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作为老师的任务不是把自己的数学现实代替学生的数学现实,而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用弗赖登塔尔的教学观说,数学教育所提供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各自的“数学现实”,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活动,构建数学观,促进数学知识结构的优化。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都不感兴趣。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很贴切的一门科学。经过了解,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是那么的枯燥,整天除了解题还是解题或者有的说学数学的目的就是想应付考试。 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怎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时,70%的学生说背概念,背公式,题海战术之类。虽然知道这是一种方法,但他们缺乏信心,解题时急躁,还有定势思维。让他们的数学基础打不好。 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模式,习惯灌输知识给学生,同学们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是发现知识;同学们渐渐的就形成了定势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渐渐被封锁,而发散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

(二)、如何把学习数学的“自由”还给同学 帮助同学们打好数学基础知识,我们应让同学们“自由”的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有这三个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然而这些特点正好是我们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同学们如何理解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怎样掌握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怎么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当同学们“自由”的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老师应该做到:

1、教同学们学会问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问题能激起同学们进行思考,能带给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可活跃学习数学的氛围。 方法有:创设数学情景;有意识的保护同学的好奇心;培养和训练学生们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等。

2、让同学们学会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彼此合作的互动互助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在合作中达到信息互动,人际互动。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将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以及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方法:可由老师进行设计互动学习或指导学生来设计互动学习,最后由全班来共同完成。

3、教给同学们数学建模的方法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生活的数学,用生活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生活融汇到学校数学教育中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趋势。当前数学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根本。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可让他们学习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到现实生活当中。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就给予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也可大大的提高他们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是很重要的。 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数学建模的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数学建模中能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创新能力,能让他们知道怎么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方法: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给学生们构建数学问题情境;用学生所了解的身边事物去引导他们构建适当的数学模型;辅导他们如何把抽象的现实问题数学化;适当的营造一些积极的数学建模氛围。 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只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二、引导学生学会三个“自我”

新课改下怎样才能打好中学生的数学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主,整节课都在灌输新知识、传授新内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消化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且产生厌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面临如此危机,我们不得不寻求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界的专家们费尽心思,几经周折最终提出了新课改,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大大增加,相对于以前“一丝不苟”的教材分析,现在的中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材往往是点到为止。

而面对新课改,教师固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虽然课堂上不用那么苦口婆心的强调非此即彼,但备课时却要大费周章、绞尽脑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上。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正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如果不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学生步入学习正轨,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这里我们想浅谈几点建议,对于如此“大好时光”的中学生而言,如何才能引导他们打好数学基础。

(一)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常常出现“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不知道自己处于那个等级,还有何不足,应该怎样自我定位、自我鉴定,以便及时补缺。为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及时反馈意见,方便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自我评价:

1、知识掌握的自我评价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自评一下自己是否对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可根据认知的分类,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评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将所学到的知识点与目标得分率制成简易图表,这样就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从以下几方向分析自己的情况:是否清楚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否将新学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能否对所学知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能否在实际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学习动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动力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分。自我评价要对内在动力进行分析、判断。包括:(1)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有无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2)对学好数学是否充满信心?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3)学习态度是否勤奋、认真?(4)是否有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有无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5)学习情绪是否稳定、持久?等。

3、学习策略的自我评价

(1)是否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是否有预习的习惯?能否及时复习当天的功课并完成作业?能否妥善安排学习时间?(2)能否正确利用各种资料?(3)能否与同学、教师合作学习?(4)能否集中精力听课?(5)对发回的试卷是否能认真分析原因,拟定补救措施?(6)是否有错题集?是否给自己出检测题?(7)能否总结自己或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等等

4、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能力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感知能力、阅读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等;(2) 加工、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口头的、文字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3) 学习的调控能力:包括确定学习目的、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困难等;(4)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中学阶段,是人的情绪充分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的情绪世界,早已不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虽然这时他们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浪潮依然时起时落,而对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更是头疼不已,稍不留心将埋下祸根。因此,指导和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调适消极的情绪,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应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在做题遇到困难时不应忙着退缩,应养成一种“叛逆”心理的习惯,越是不会,越要征服。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方能成功。

2、看到其他同学玩耍时不应盲目羡慕,也不应在自己玩耍时侥幸的认为别人都在玩。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一方面要让父母开心,另一方面又要让老师省心。劳逸结合是必须的,人又不是机器,总要吃饭、睡觉、消遣,但要记住“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更快的走在别人的前面”,如果不想以后有所作为,那就尽情的玩个痛快吧!落魄的你可能更像你。

3、心情烦闷时可找同学倾诉,或者直接与老师交流,不要老是耿耿于怀走极端,没有过不去的坎,寻找适合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尽快走出阴影。

4、学会宽恕自己,别总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别老是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好像别人什么都比你强,其实没有十全十美,只有更全更美,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满意自己。

(三)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其实已经“退居二线”,学生再也别指望老师会和你细细研究,但教师要变“指导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因此,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创造探究平台

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陈旧的学习方法,将训练思路、方法教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异,怎样去求,怎样去想。在学习某个新知识点时有目的地去寻找、去尝试、去创造新颖。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理解的现象或意境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不计其数,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如:讲平移这一节时,没必要照本宣科,对于平移,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就算是学生在“三点”(教室、寝室、食堂)奔波,也可以说是从此处平移到彼处。这样的情景学生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何愁他们记不住。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谈、有事可做。

2、循序渐进,拓宽探究范围

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个阶段都是在原有实践经验或间接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习想纵向与横向都得到发展。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思想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老师都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一加深,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步入学习乐园。课堂上,老师点到为止后,让学生交流互动、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教会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很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出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原因并不是智力上的差异和努力程度不够,更多的是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兴义一中高一120名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基础如何与平时的学习态度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否密切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70%左右的中差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草率对待、交差的学习心态。平时他们更没有把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好习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但是怎样处理这些不良习惯呢?

好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化被动为主动、化厌学为乐学,放弃好高骛远的学习心态,比如说:老师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习题都要认真对待,不要产生会而不做的学习心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从而导致基础知识的不扎实。 即使有了好的学习心态还得有好的学习方法:归纳与总结法

(一)归纳知识点

尤其是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紧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若能在学习过程中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恰当的归纳总结,那么不管是对接下来的内容的学习还是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便都不成问题了。例如:函数内容,必修第一册,先讲函数定义, 然后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进而研究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点坐标与解析式的关系为第四册学习三角函数打好基础。

(二)归纳解题方法

解题的方法很多,但总有一些常用方法, 对打好基础非常有用,例如:求函数的值域常用方法有:观察法、配方法、反函数法、判别式法、换元法、不等式法、单调性法、数形结合法、另加选修中的导数求解法等等。这样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就会比较容易的确定解题思路。

(三)归纳常考易错的知识点法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局限于当堂学会,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上和课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不重视,而往往反映出来的却是一些对基础知识的不掌握,时间长久了这些常考易错的知识点得不到纠正。 例如:求函数y(x1)x10的定义域对于每一步都须归纳与总结,对于分式来讲分母:x≠1即可,但是却忘了二次根式下了数 即使x-10没忘记也容易给x10忘记,像这类问题是很简单的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却非常容易犯错,如果不及时加以归纳总结,那么一个班里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会更差。

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归纳与总结的培养,对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有效。

四、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在学习数学上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这就要求学生对数学维持长久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还可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思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努力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一)、静中设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中学生求知欲强而注意力易分散,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去寻求答案,变被动为主动的思维,教师在授新课之前,根据内容设计一些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操作或思考,让他们操作或思考过程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他们解疑途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之前,先要求学生用(1)长为6cm、8cm、10cm,(2)长为4cm、6cm、10cm,(3)长为4cm、5cm、6cm的三组线段围成三角形的模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使他们在“迷惑”中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融兴趣于幽默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性 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难于接受。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想办法使自己的课堂活跃,必要时可以引人生活中的幽默言语,网络流行词汇,使课堂气氛活跃。变抽象为形象,在函数的讲解时,这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可将数形结合的思维引人,将抽象的函数表达式在坐标中展现出它的图像,从而学生就不觉得学数学有那么难了,已至于能保持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巧设“课饵”创立“新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

随教育思想的转变,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教师辅导的时间就要着重引导、诱使学生形成爱思考,爱提问的性格,要求教师以谜团的形式设问题,使学生对谜底的追求,逐步寻求求解过程,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教授等差数列课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算10以内的几项累加,再逐步累加20,30„以内的,使学生总结出前n项和公式,这样既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有了了解,又对自己总结的公式加深记忆。

(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供数学应用的机会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而生活与生产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如果教师在所讲知识中渗入生活实例,会使学生有熟悉感,从而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使他们更加关注这次学习知识,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后,可让他们自己设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在学习了排列组合后,可让学生算一下福利彩票的各种玩法的概率。等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中关心生活。

(五)、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要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创设启发或情境,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之一,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在讲授分式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说:“我可以证明2=0,同学们认为可以吗?”这时同学的回答应该都是否定的,这时就在黑板上演算下a-bba(ab)1120。学生看后,有的说面式:当ab时,ababab不可能,有的说不对,2不可能和0相等。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上题的对与错解释给学生听,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生动有趣的讲完分式的性质。

(六)因人施教

在教学中,因学生人数众多,成绩各异,设计提问时要有针对性,要分析学生的缺差面和疑难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感受成功的快乐,倍添学习兴趣。

五、从数学的艺术性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要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方,是学生自求得之,卒低于不待教授之谓也”。课堂上教师固然要教,但如何去教,达到最大限度提高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一)、趣味引趣

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差异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有相当多的中学生不具有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和毅力,表现在学习中常常知难而退,对于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懂的教材内容,采用趣味引趣法来提高学生注意力比较适宜。

(二)、风趣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于教育对象是有感情的人,所以感情因素能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影响着知识的传递、智力的发展,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及意志品质的形成。于是,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我们可用当时流行的词语、歌曲名等适当插入,从而使学生从别的注意力上转移过来。 例如,讲到双曲线cab中时,由于在前面已学过椭圆的相关性质,

222222而在椭圆的相关性质acb中有,于是,我们可把这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讲,不经意的插上一句:它们真“给力”啊!高考中出现椭圆和双曲线的题目一般都得用到。接下来再强调一定不能用错,否则我们的高考试卷中就会少得几分,这几分又使你与大学擦肩而过,“伤不起”啊!

这样,学生不仅认为这个知识点重要,还会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注意力。

(三)、名句激之

学生不可能整堂课都注意力集中,有时还会感到疲倦,这时,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充分利用数学家故事或名人名句启迪学生热爱数学学科的思想。

例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引导教学中,给同学们插上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再讲现代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刻苦求学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积极探索的精神,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第13篇: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方法,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方面是“以形助数”,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以数解形”。下面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形助数

所谓“以形助数”,是指老师在讲解某些数学知识的时候,仅靠数字讲解学生不太能理解,借助几何图形的特点,将所要讲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将抽象化的问题转变为具体化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可以运用图形的办法清晰地展现问题。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是经过上坡路,然后是平地,最后是下坡路,汽车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在平地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而下坡的速度则是每小时40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上坡花了6小时,平地花了2小时,下坡花了4小时。请问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长时间?在这道题中,既存在变量,又存在不变量。变量就是上坡路和下坡路随着汽车行驶的方向而发生改变,当汽车从乙地到甲地行驶时,原先的上坡路变成了下坡路,原先的斜坡路变成了上坡路。而不变量就是这两个路程汽车行驶的速度都是始终不变的。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先算出汽车从乙地到甲地的上坡时间,即(40×4)÷20=8(小时),然后算出下坡所花费的时间,即(20×6)÷40=3(小时),而平地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变的,所以汽车从乙地到甲地所花费的时间是8+3+2=13(小时)。在这道题中,运用图像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运算都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数解形

虽然图形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但是对于一些几何图形,特别是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讲,非常简单,如果仅仅是通过直接观察反而看不出规律,这时就可以运用“以数解形”的方式教学。比如老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一课时,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对概念性的东西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在具体的情况下又不能真正把握清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四边形进行赋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比如给出三组数字:(1)6,5,3,7(2)7,5,5,7(3)8,6,4,6在这三组数字中,让学生选择平行四边形。那么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即两组对边要平行且相等,通过比较分析,知道只有第二组数字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数”与“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的习惯

老师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数学题的习惯。小学生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常常会忘了使用“数形结合”方法,有的还不会。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运用数形结合方法的好习惯。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实物,高年级的学生则学会简单的画图等,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数形结合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的发展已经迅速蔓延到教学领域,对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老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移动图像,当碰到需要运用想象思维的时候,可以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这两种不同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季利明 工作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马林小学

第14篇:高考数学总复习第三讲—数形结合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高考数学总复习第三讲:数形结合

一、专题概述 ---什么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思想.

恩格斯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与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密切相关的数量关系;反之,数量关系又常常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做出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代数问题时,想到它的图形,从而启发思维,找到解题之路;或者在研究图形时,利用代数的性质,解决几何的问题.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数形结合包括:函数与图象、方程与曲线、复数与几何的结合;几何语言叙述与几何图形的结合等.

二、例题分析

1.善于观察图形,以揭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直观是图形的基本特征,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认识、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进程.

例1.函数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A) (B) (C) (D)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分析:通过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分别画出上述四条直线,逐一观察,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如果对函数

的图象做深入的观察,就可知,凡直线x=a通过这一曲线的一个最高点或一个最低点,必为曲线的一条对称轴,因此,解这个问题可以分别将代入函数的解析式,算得对应的函数值分别是:其中只有–1是这一函数的最小值,由此可知,应选(A) 2.正确绘制图形,以反映图形中相应的数量关系.

, 观察图形,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借助图形来完成某些题时,仅画图示“意”是不够的,还必须反映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例2.问:圆个?

分析 由平面几何知:到定直线L:

的距离为

的点的轨迹是平行L的两

上到直线

的距离为

的点共有几条直线.因此问题就转化为判定这两条直线与已知圆的交点个数.

将圆方程变形为:心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

,知其圆心是C(-1,-2),半径

,由此判定平行于直线L且距离为

,而圆

的两条直线中,一条通过圆心C,另一条与圆C相切,所以这两条直线与圆C共有3个公共点 (如图1)

启示:正确绘制图形,一定要注意把图形与计算结合起来,以求既定性,又定量,才能充分发挥图形的判定作用.

3.切实把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以图识性以性识图.

数形结合的核心是“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熟知这些对应关系,沟通两者的联系,才能把握住每一个研究对象在数量关系上的性质与相应的图形的特征之间的关联,以求相辅相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成,相互转化.

例3.判定下列图中,哪个是表示函数图象.

分析 由=,可知函数

是偶函数,其图象应关于y轴对称,因而否定(B)、(C),又,的图象应当是上凸的,(在第Ⅰ象限,函数y单调增,但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因而(A)应是函数图象.

例4.如图,液体从一圆锥形漏斗注入一圆柱形桶中,开始时,漏斗盛满液体,经过3分钟注完.已知圆柱中液面上升的速度是一个常量,H是圆锥形漏斗中液面下落的距离,则H与下落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只可能是().

分析 由于圆柱中液面上升的速度是一个常量,所以H与t的关系不是(B),下落时间t越大,液面下落的距离H应越大,这种变化趋势应是越来越快,图象应当是下凸的,所以只可能是(D).

例5.若复数z满足,且,则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图形面积是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多少?

分析 满足的复数z对应点的图形是:以C(1,1)为圆心,为半径的圆面,该圆面与图形的公共部分为图中所示阴影部分(要注意到∠AOC=45°)

因此所求图形的面积为: 4.灵活应用“数”与“形”的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体现最充分的是解析几何,此外,函数与图象之间,复数与几何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联想找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实现转化的先决条件,而强化这种转化的训练则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例6.已知C

分析 这是比较数值大小问题,用比较法会在计算中遇到一定困难,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位于y轴左侧的部分,(如图)很快就可以从三个图象的上、下位置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7 解不等式

解法一 (用代数方法求解),此不等式等价于:

解得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解法二 (采用图象法) 设即

对应的曲线是以是一直线.(如图)

为顶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上半支.而函数y=x+1的图象 解方程可求出抛物线上半支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2,取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部分,故得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借助于函数的图象或方程的曲线,引入解不等式(或方程)的图象法,可以有效地审清题意,简化求解过程,并检验所得的结果.

例8 讨论方程的实数解的个数.

分析:作出函数的图象,保留其位于x轴上方的部分,将位于x轴下方的部分沿x轴翻折到x轴上方,便可得到函数交点个数即可.

的图象.(如图)再讨论它与直线y=a的 ∴当a<0时,解的个数是0;

当a=0时或a>4时,解的个数是2;

当0<a<4时,解的个数是4;

当a=4时,解的个数是3.

9.已知直线和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则k的不同取值有()

(A)1个(B)2个(C)3个 (D)4个

分析:作出双曲线的图象,并注意到直线是过定点(

)的直线系,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过(外,过()点且和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值,此)点且和双曲线相切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的值,故

正确答案为(D)

例9.已知直线和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则k的不同取值有()

(A)1个(B)2个(C)3个 (D)4个

分析:作出双曲线的图象,并注意到直线是过定点()的直线系,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过(外,过(正确答案为(D) )点且和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值,此)点且和双曲线相切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的值,故例10.设点P(x,y)在曲线 解 曲线

上移动,求

是中心在(3,3),长轴为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短轴为

的椭圆.设,即y=kx为过原点的直线系,问题转化为:求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相切时的斜率.(如图所示)

消去y得

解得:

故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例11.求函数值.

分析 采用代数方法求解是十分困难的,剖析函数解析式的特征,两个根式均可视为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故设法借助于几何图形求解.如图

(其中a,b,c是正常数)的最小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设A(0,a),B(b,-c)为两定点,P(x,0)为x轴上一动点,

其中的等号在P为线段AB与x轴的交点外,即 故y的最小值为时成立.

例12.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以OP为一边作矩形O P Q R(O,P,Q,R依逆时针方向排列)使|OR|=2|OP|,求动点R的轨迹的普通方程.

分析 在矩形O P Q R中(如图),由∠POR=90°,|OR|=2|OP|可知,OR是OP逆时针旋转90°,并将长度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的.这一图形变换恰是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因此,可转化为复数的运算,找到R和P的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解,设R点对应的复数为: 则

,P点对应的复数为

故即由点在椭圆上可知有:

整理得:原点,焦点在y轴上

就是R点的轨迹方程,表示半长轴为2a,半短轴为2b,中心在

的椭圆.

三解题训练

1.求下列方程实根的个数: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1)

(2)

(3)

2.无论m取任何实数值,方程 (A)1个(B)2个(C)3个(D)不确定 3.已知函数 (A)b∈(-∞,0)(B)b∈(0,1) (C)b∈(1,2) (D)b∈(2,+ ∞)

的实根个数都是()

的图象如右图则()

4.不等式的解集是()

(A)(0,+∞)(B)(0,1)(C)(1,+∞)(D)(–∞,0) 5.不等式

一定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1,+∞)(B)[1,+ ∞](C)(-∞,1)(D)(0,1] 6.解下列不等式:

(1) (2)

7.复平面内点A、B分别对应复数2,2+i,向量,则点C对应的复数是_______.

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向量 8.若复数z满足|z|

10.函数的图象是平面上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则这两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定点的坐标是( ) (A)(– (C)(–2,–,

2)()(2

,,2

)(B)(–)(D)(2

)(,–2

,–

) ,2

)(–2 11.曲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是().

(A)0(B)1 (C)2(D)3 12.曲线()

与直线

有两个交点,则实数k的取值是 (A) 13.已知集合 (B) (C)

(D)

满足

,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14.函数的值域是()

(A) (B)

(C) (D)

四、练习答案

1.(1)2个(2)63个(3)2个

提示:分别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交点的个数.

2.B、提示:注意到方程右式,是过定点(,0)的直线系.

3.A、提示:由图象知f(x)=0的三个实根是0,1,2这样,函数解析式可变形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f(x)=ax(x-1)(x-2),又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0,1)∪(2,+∞)时,f(x)>0.而当x>2时,x,(x-1),(x-2)均大于0,所以a>0,而3a

可知b=- 14.A 提示:f(x)可以视作:A(cosx,sinx),B(1,2),则f(x)=kAB,而A点为圆x2+y2=1上的动点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第15篇:浅谈小学数形结合思想

浅谈小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摘要: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与解决问题中广泛应用,本文介绍相关概念并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初步整理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各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提出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概念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互相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1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与解决问题中广泛应用,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前者借助形的直观性来阐明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利用数的精确性、规范性与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使数与形两种信息互相转换并且优势互补,从而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2

2.数形结合思想在各个学习领域的渗透与应用

小学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学习领域,数形结合思想在这四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初步整理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各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应用。

2.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 数是十分抽象的,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帮助孩子理解数的含义。如,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材的内容与目标体现以下两方面:(1)体会“形”的直观性。借助各种实物图作为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2)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几何图形。通过让学生用相应数量的小棒摆一摆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数一数,增强用数的量化来描述形,让学生初步感受数中有形、形中有数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加减法的计算学习中,利用画图来直观呈现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利用各种图形(点子图、数轴、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口诀的推导;在分数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含义,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图形作为直观手段;在小数的学习中,利用尺子、线段、正方形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在方程的学习中,利用天平图作为直观手段,理解等式的性质,利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可以说,数形结合思想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无处不在,应用十分广泛。

2.2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

12 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5. 毕保洪,贺家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学教与学,2017,1:15-16.在探索图形的性质、特点等过程中,也需要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帮助。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通过操作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让学生直观体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再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体会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图形的性质。

除此之外,在角、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中,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与性质;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学生中,用数量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感受“以数解形”方法的实用性;在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中,通过探索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等方面的知识,体会从量化的角度研究圆柱和圆锥,更好地认识它们的性质……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通过直观了解图形,也使学生体会以数解形的作用。

2.3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 统计图就是一种把数据通过直观图形的形式体现的一种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二年级下册,教材便设计了用简单的条形图来表示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也可以表示统计数据。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数据,既可以用统计表,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在直角坐标系里画长方形来表示数据,具有直观、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等特点,让学生体会以形助数方法的直观性。

除此之外,在集合的学习中,通过文氏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统计概念和计算原理;在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统计图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中,体会把圆作为单位“1”,然后用圆中的一些扇形表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量之间的百分比……

2.4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综合与实践”知识领域中的渗透与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在“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五年级下册打电话:

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十分抽象,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作为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归纳出最优方法。

除此之外,在学习和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结合操作卡片、列表、树状图、线段图等手段,感受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决优化问题和植树问题的过程中,都利用了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解决数学问题;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

3.数学结合思想方法的培养

3.1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作用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能够把看上去困难的题目简单化、明朗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利用数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几何直观理解抽象概括,树立起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主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

3.2培养学生画图识图的能力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题意画出符合的图像,利用图像来探讨数量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多数的学生在把题目转化成图像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画不出符合题意的图或者画错了图导致不会解题、解错题;另一方面,对于画出的图像,学生不能看懂其含义,不能利用图去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画图和看图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画图、看图的能力。

3.3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习惯 在小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会选择数形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是教师意识薄弱,不重视这样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嫌麻烦,不喜欢画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作用,坚持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适当拓展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通常采用“以形助数”,而“以数解形”在中学中的应用较多,在小学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在此基础内容上,还可以创新求变,深入挖掘“图形与几何”学习领域的素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适当拓展,丰富小学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

4.结语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深

3刻地揭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在学习数学时必须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重大意义。不管是教材的编排还是课堂的教学,我们都应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提高学生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毕保洪,贺家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学教与学,2017,1:15-16.[2]梁秀娟.蒋建华.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22):119-119 .[3]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5.

3 梁秀娟.蒋建华.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与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22):119-119 .

第16篇:《数形结合》教学心得 邢茂华

《数形结合》教学心得

邢茂华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是数学素养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比教给学生众多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没有数学思想的数学知识,无疑是像一盘散落的珍珠,难以发出它应有的光彩。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数形结合思想”来说,它在小学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使数和形在学习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借助于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数,运用数和式来细致入微地刻画形的特征。直观与抽象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分析,他们经常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更多的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再加上他们的思维大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很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科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提高数学的思维水平。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思考。

一、数形结合,使概念掌握得更扎实。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许多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特别需要视觉的有效应用,因此有时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开概念的教学,运用图形提供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大多对100以内的数顺背、倒背如流,看上去掌握得很不错。于是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考考学生:66接近70还是60呢?结果却发觉好多学生都不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会背这些数,关于数的顺序、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掌握不佳,因而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学习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数轴,称它是一条带箭头的线,在数轴上逐一标出60~70,将抽象的数在可看得见的线上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标出数字后我又在60和70处画了两幢房子,提问:“67这个数它喜欢去谁的家呢?”看着图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喜欢去70的家,因为66距离70比较近”。随后教师进一步说明:66再数4就是70,60要数6才是66,很显然是66接近70。这样,通过数轴的帮助,让学生把数与形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确定了数的范围,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形象的数的模型,形成了一个直观的几何表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很有效的。从以上的设计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的思考、“形”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数形结合,使算法理解得更透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计划、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探究策略,这是落实数学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教学中,许多算理学生模棱两可,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创设生活情境,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学校开运动会,后勤处的阿姨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面包,分完后还剩下一些,老师用简单的图画表示(如图),继而问学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第一盒有9只面包,第二盒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我接着提问:“算式怎么列?”“9+5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在反馈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移动其中一只盒内的面包(可以把第一盒的5只面包移到第二盒中,也可以把第二盒的1只面包移到第一盒中),把另外一盒的面包装满,这其实就是凑十法的真正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抽象的凑十法借助于形象的图示,使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数形结合,既强化了9加几的算法,又深刻理解了这个算法的算理所在,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数形结合,使问题解决得更形象。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内容,不同于老教材的编排形式和学习背景,而是遍布于各个章节的具体数学学习内容中,它重视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淡化了解决问题的类型,为学生的解答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适时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问题解决放在直观的情境中,在直观图示的导引和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小明的前面有5人,小明的后面有3人,一共有几人?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容易解答,大部分学生会思考:小明前面的人数加上小明再加上小明后面的人数,就是总人数。但往往在这题的后面,又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5个,从后往前数,小明是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列成算式是:5+6-1。这两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干扰,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减1?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达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画圆圈,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尤其是第二个问题,通过图示,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减1,因为小明算了2次。

在解决问题中,除了用图示法,教师还经常使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其实,线段图就是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形式,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明显地表达出来,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正确解题创造了条件。利用数形结合解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与“形”互相转化的过程,即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再根据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转化成算式,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一图抵百语”,让学生逐步养成画图思考的习惯,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四、数形结合,使图形认识得更全面。

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根据图形的呈现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但有时利用“数”来指导“形”,可以使图形的教学更严谨、更科学,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全面。例如在教学完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在练习册中出现数线段和数角的题目(如图)。第一幅图学生可采用直接数的方法,得到有3条线段。但数第二幅图中的线段的条数时难度就大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地数,从左边的第一个点出发有几条线段,从第二个点出发有几条线段„„依次类推。也可引导学生这样数:有一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有几条,有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有几条„„依次类推。在有序的数数中得到,求线段的总条数可列成算式:5+4+3+2+1。用算术的方法既克服了数线段的繁琐,又提高了正确率。同样地,以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为例,教学目标是学生会认长方体、正方体、球等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教师除了教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外,还可以让他们数一数这些图形有几个尖尖的点(就是顶点)、几条线(就是棱)、几个面。经常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播下了形与数有密切联系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逐渐体会到数学中形与数之间的无限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抓住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以“形”的直观表达数,以“数”的精确研究形,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的、高效率的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学生才能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第17篇:初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_4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

丰城市淘沙初级中学

李小凯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学习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初一学生虽然在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系统的几何知识,但抓住教学契机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观,对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思路的拓展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初一学生开始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此期间,数形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利用几何图形解代数题,尤其是利用数轴来解决有关问题;

二、利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最常见的是用方程来进行计算。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自己在将近一年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指导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几何图形解代数题

《代数》第一章告诉学生代数学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手段——用字母表示数,紧随其后的第二章在初步认识正、负数后,立即进行了数轴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意在让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此后又以数轴为重要载体讲解相反数与绝对值概念,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打下基础。因此,数轴不仅是解题工具,更成了联系直观与抽象的纽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有理数的有关知识。作为几何图形,首先要细致周到地指导学生画好数轴,培养仔细认真的作图习惯,其次更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形结合的直观表象,便捷迅速地解决一些代数问题。

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一旦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数轴及这两个有理数的左右位置关系,那么根据“左小右大”的原则,数的大小判断易如反掌。

又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只有在数轴上找出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才能避免凭空想象时混淆不清的许多错误概念,把某个区间或无解等情形直观表示出来。

【例一】 利用数轴比较下列有理数的大小,并用“

11-3-,4,-1.5,2-,0,1,8,-2. 22分析:先在数轴上标出各数,再根据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立即可以得出结论。

11-3-

-2 -1.5

0

2-

8 22

11∴-3-

【例二】 若a、b均为有理数,且a>0,b

分析:要用“

解:∵a>0,

∴在数轴上易于表示出a和-a相对应的两点 ∵b

∴b应位于原点的左侧。 又∵a+b

∴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位置应位于表示-a的点的左侧

因而四个数a、-a、b、-b用“

b

以上两个例题由浅入深、从直观到抽象地应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对于接触负数概念不久的初一年级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不是难事。

二、利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

在初一开始学习几何后,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不可能要求他们严格地按照推理证明过程来完成一些较复杂的计算题。此时,可以在几何教学中灌输代数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例三】已知,如图,点C分线段AB为5∶7,点 D分线段AC为1∶4,CD=4cm,

则AB= cm。

分析:由5∶7与1∶4联想到比例问题,此时可用代数方法解几何计算题。设AD=x cm,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解:设AD=xcm,则CD=4xcm,AC=5xcm,BC=7xcm,AB=12xcm,根据题意,得

4x=4. 解这个方程,得 x=1. ∴12x=12. 答:AB长为12cm.

【例四】一个角的余角的3倍比这个角的补角大18º,求这个角的度数。

分析: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互余与互补的定义,可直接根据几何语言的文字叙述转化为代数方程。

解:设该角为xº,则其余角为(90-x)º,补角为(180-x)º,根据题意,得

3(90-x)-(180-x)=18, 解这个方程,得

x=36. 答:这个角为36º.

【例五】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且∠AOD-∠AOE=60º,求∠AOD的度数。

分析:这里出现了角度之差∠AOD-∠AOE=60º形式的条件,学生可能会计算结果,但难以说明道理。应引导他们从其它已知条件中推出∠AOD与∠AOE的另一关系,再通过代数方法计算求解。

解:∵OE平分∠AOC,(已知)

∴∠COE=∠AOE.(角平分线定义)

又∵∠AOD+∠AOE +∠COE =180º,(平角定义) ∴∠AOD +2∠AOE =180º.(等量代换)

{ x-y=60, x=100, y=40.设∠AOD为xº,∠AOE为yº,根据题意,得

x+2y=180. 解这个方程组,得

{ ∴∠AOD为100º.

通过以上三例的解答,学生对于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计算题的思路已基本掌握,很快就能触类旁通地用类似方法解决许多问题。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能不能通过代数计算而求得解决,关键就在于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不能较方便地表示成适应代数计算的表达式,因而我们在解题分析时既要善于发现直接或间

接存在于各相关元素中的数量关系,又要能够从几何性质出发,将所探索到的数量关系代数化,从而在代数计算中完成推理而求得问题的结论。

数学家拉格朗日曾这样说过:“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学科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代数与几何的界限,尽量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奥妙,诱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教学活动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18篇: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思想探析论文

摘要:小学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系统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刚开始正式接触数学学科,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又比较强,比较抽象,从而会使得一部分学生感觉到比较吃力。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的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应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并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为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变换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下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方法。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数学中有一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样的概念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以往,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按照教师的观点,先记住概念,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自然就会理解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光记住概念却不理解概念是难以将其应用于解题过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数”、“形”变换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以较为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题过程中。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一些隐性的数学规律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同时也存在很大的规律性。有一些数学规律已经被视为公式,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但有一些数学规律则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出现在教材中,而这些隐性的规律是学生难以发现的,但对于理解数学知识和解题来说是比较有用的。

因此,教师应将这些隐性的数学规律告知学生。但在告知学生的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数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更加容易让学生掌握这种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简化问题,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数学问题都存在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难以理解这样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而也就不知道该如何解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教授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数形结合思想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为了充分发挥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作用,在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下述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准确地说,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不是教学思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会想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其次,教师在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正如上文所述,数形结合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数”、“形”变换的一种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形”,还可以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展示“数”“形”变换的具体过程,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时应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最好用一些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表现数形变换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3总结

总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来说,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更加符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袁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5,06:60-61.

[2]曹红涛.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129.

[3]张晓明.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3:208.

第19篇: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 成员:徐根 郑素莹 柴巧云 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 “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为本项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尽管孩子的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把比较抽象的几何定理与代数公式硬塞给小学生,一般说来,不易被接受。然而,从小学

三、四年级以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却是可能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科知识的理解过程脱离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使知识难以理解。为了培养更聪明和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同开发。

四、课题界定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巧妙地解决貌似困难、复杂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在小学,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肩发展的阶段,在小学数学中,特别是新教材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好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数、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数形相结合”的观点,并使这一观点扎根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运用自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针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现状,分析影响其“数形结合”思想的因素,研究出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措施或策略。

2、“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在某些数学概念中运用“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

3“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用得最多的是应用题的分析求解中,通常是将数量关系转化成线段图。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实际上,在不同的问题中,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

4、总结出“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2、培养学生具有敏感、主动的“数形结合”意识,能够根据需要去发现数学问题中的“数”与“形”,并且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3、为中学及后来学习数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使本课题的研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明确,更加科学。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本校及周边小学的数学教师和学生在数学的教与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大致情况,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调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连结点及发展状况。以增加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3、行动研究法:将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再应用于实践,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调整、补充、完善。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7.4――2007.5) 第一阶段:实验前调查分析,学校组织讨论、分析有关数学教学中与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有关的素材及因素,发掘已有的教学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经验,收集、提炼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组织、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自己的子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准备。

2、实施阶段 (2007.9――2009.7) 第一阶段:各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收集资料,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反思研究过程并作修正、完善。

第二阶段:继续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修正,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整合,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3、成果形成阶段 (2009.7――2009.9) 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撰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和音像资料,做好结题鉴定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分析

(一)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不把数学课划分为“代数”、“几何”,而是综合为一门数学课,这样更有利于“数”与“形”的结合。只是,教材虽然从低年级起就提供了“数形结合”教学的素材供老师们挖掘,但是对“数形结合”的教学目标过于隐讳,还不太突现,教学上没有把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多教师虽已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却不知怎样渗透、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策略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学生的这方面认知结构不像数学知识那样系统化。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揭示与转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类比、发掘,剖析其所具有的几何模型,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化思维,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课题组研究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同一思维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素材。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前人认识的成果。学生学习时,通过认识活动把前人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学习是一种再认识过程,学习某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同前人获得该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致的。同一思维的原则,就是前人用什么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学习时,要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学习时就要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去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数形结合”教学活动中正确地运用思维方式,有机地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此外,在教学中常思考:如何在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安排不同的数形结合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需要?

2、创设有利于学生直观思维的教学情境。

进行思维活动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的参与,就没有思维活动。“数形结合”的学习活动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进行抽象思维一般要靠知识的新旧联系(迁移),进行形象思维主要靠表象的积累。当学生没有或缺乏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积累,或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孩子的感知,使孩子获得有关表象。很多课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更优,同时还提高课堂密度与教学效率。

3、对“数形结合”的培养建立起积极评价机智。

“数形结合”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首先,数学知识是和科学美感融合在一起的。其次,教师对教材的体验、感受和对数学的热爱,通过教学对孩子起了良好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第三,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成功解题带来的喜悦和愉快的情绪。这种伴随认知学习产生的情感,能成为支持和推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成绩,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具体性文字中的信息比学习抽象性文字中的信息容易得多,其原因是由于具体名词能产生心理映像(如“凑十法”与“短除法”同是演算规则名词,但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与记忆),而儿童利用形象的图式学习比用纯文字推演更有兴趣、更容易学习。

1、“数”的教学借助“形”的直观、依赖“形”来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会出现的更多,刚学习“数”的加减法或乘除运算时,教师如何利用“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就是在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形”来探索复杂的“数”的关系。

由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性,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而“形”的材料常常是最有效的。如在数小棒、搭多边形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小)数;利用交集图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等等。同样,运算的概念(如“除法”、“余数”)、数学术语(如“平均分”、“大于”)等等都需要“形”的参与。

数学性质是关于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而形的操作有助于发现规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可作如下设计:让学生用9根小棒摆出三位数,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8根、6根呢?操作中学生发现,组成的三位数是否是3的倍数只与小棒的根数有关,而与摆的方式无关,根数就是各数位上数的和。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在对图形的等分中理解。

2、“形”的教学借助“数”的描述、依赖“数”来巩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形”的学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排,北师大版本称这一单元为“观察物体”。小学低段数学注重其“形”的直观感知即可,其实到了小学中高段数学就已经把“形”与“数”紧密联系起来了。

在教孩子认识各种图形时,“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繁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使儿童更准确地把握“形”。 如“长方形”,学生从图形中感知获得的只是“长长的”、“方方的”,只有用数学语言揭示其特征(有4个角,都是直角;有4条边,对边相等)。又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对长方形面积大小观念的建立从定性到定量,从直观比较到数方格,从摆小正方形(面积单位)到发现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最终获得面积计算公式,使儿童从更深层面上认识了长方形。

几何图形的概念因为有了“数”的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儿童对“形”的直观知觉。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因为有“数”的运算,用“数形结合”方法认识“形”、说明“形”的意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火热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形”的理解,认识到“形”丰富的内涵。

(二)“数形结合”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与“形”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更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借助形的直观来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即把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由图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直观思维活动的,但小学应用题所明确的数量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这是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用恰当的、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案例1:“鸡兔同笼”的内容,在二年级有,五年级也有。如何让只有二年级的孩子们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呢?这里运用到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动笔画一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比如:鸡兔同笼,有6个头,20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①先画6个头

②各画两只脚(假设都是鸡)

③都是鸡只有12只脚,不够8只,那再补充

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到有2只鸡,4只兔。大多学生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是难,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化抽象为直观,感觉就是有趣了。

2、“数形结合”化繁杂为简单,理清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些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多,数值变化繁,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困难,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直观地表示其数量关系,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今年种了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1)今年种松树多少棵?(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第一个问题是简单的,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也不难。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要是没有第一个问题,直接要我们求第二个问题呢。其实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下面的图:

松树: 杨树: 是杨树的5倍 棵 杨树与松树一共有几棵?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5=6,168×6=1008(棵)”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刃而解了。

3、“数形结合”化单一为多元,发展了学生的多方面数学能力。

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好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案例3:结束“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后,其中设计了一题目,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并且三角形的高比底短,你觉得这个三角形的高有几厘米,底有几厘米?(高与底都是整厘米数)。对于这种只给出一个数字条件,要求得两个问题的解,部分学生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其实基本方法就是画图想数字: 8×

2=12c㎡

6×4÷2=12c㎡ 8cm 6cm 这不仅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要“除2”印象更深了,而且对图形也有了数感。

(三)

“数形结合”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数形结合”思想与其他数学思想方法一样,其形成都不是朝夕之间的,我们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

1、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以具体知识为载体,

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一些初步 的感知和直觉,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有意识记和理解识记。通过这些具体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数和形是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达到统一。

2、揭示——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

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载体,向学生点破阐释,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把形转化为数,用数量关系研究图形,把数转化成形,用形进一步掌握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技能,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强化——把教材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系统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学生要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就必须通过强化。桑代克说: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久不用,就会变弱。教学要注意连续性,要经常地予以强调,并通过大量的综合而达到灵活运用。通过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经积累、概括、总结,不断获得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八、课题后的反思

1、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太专注于“数形结合”教学课的准备与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相关数学能力的发挥。

2、我们的研讨教学大都借助了媒体课件,感觉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这个必要,因为花了大把的时间做课件,可有的还不如在黑板上画一画那么明了直观。教学还应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为了形式。

2、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绝不是孤立的,受其观察、联想、问题转化等能力的制约,后继可以研究数形结合思想,如何与其他数学思想相辅相成,同步培养以至形成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蓝惠菊《让思想方法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过程》福建教育2007.10

2、蒋巧君《数形结合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小学数学教师2005

3、张林琴《数形结合”思想的解读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7.10

第20篇:数形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听王淼的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实验室听了王淼老师讲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节课,是我感触颇多。最令我感动的是数形结合在这节课的应用。

这节课其实是一节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课。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归纳,形成规律,这是一个难点。我在讲这节课时,没有课件,只是列出很多数据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虽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个规律,但毕竟是纯理论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困难。

数学课上的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只从理论上去解释,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如果能辅以图形,更直观、形象,便于理解。王老师在讲这节课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分,分别用涂色表示出1份、10份、100份、100份。学生从图上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涂色部分从1 个到10个,再到100个、1000个。分的总分数没有变,而取得分数在逐渐变大。

不过在这个环节,王老师没有充分利用,而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如果在这个环节,结合图形,先用分数表示,在用小数表示可能会更好,在用小数表示时,考虑到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几个小数表示为:0.00

1、0.0

10、0.100、1.000,结合图形,让学生边观察图形,边比较小数,数形结合,孩子们会很容易发现,涂色部分从1个到10个,再到100个、1000个,每次取得的个数一次扩大10倍,小数由0.001到0.0

10、再到0.100、最后到1.000,小数点在依次向右移动。这样图形结合对比,学生逐渐总结出规律应该不是难题。

王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做游戏移动小数点。小数点的移动本来就是一个干巴巴的数学计算,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赋予了小数点生命,也可以说更好、更形像,是更生动的“数形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掌握,使数学课上得柔软而有生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能使用数形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高考数形结合教学心得体会
《高考数形结合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