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1 08:37:3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专业英语组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

专业英语组

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小结

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

为了上好学校的专业英语课,本组的教师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教材建设,重组知识结构,通过集体讨论备课、公开课教学、跨组听课等方式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专业的提高和课程的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组在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进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组织考察了厦门外图和新华书店等几个大型书店,对市面上的专业英语方面教材进行对比和挑选,如“汽车英语”,“烹饪英语”和“物流英语”等等,其中重点就专业英语内容与中专学生能力方面的权衡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为教材选定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本组组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挑选出了一系列专业英语课程所需的教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之后,实践证明我们所选定的教材基本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不错,但是其中也发现了部分问题,例如由于每位老师负责一门课程,无法进行共同备课,课程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督促;部分教材难度太小,老师须增加课外内容,给学生和教师都增加了一定的负担等等。所以下一阶段,本组将继续在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广泛调研、展开多次讨论。努力进一步优化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趣味性。1

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本课程组开始实施跨组听课的新型听课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师只听英语课的惯例,并制定了详细的听课计划,确定各个教师的主攻专业英语课程。其中,赖晓榕老师负责汽车英语教学,张贤、陈军向老师负责商务英语教学,伍思航老师负责烹饪英语教学,王琦老师负责物流英语教学,陈燕青老师负责旅游英语教学。经过了一学期的跨组听课活动,本组教师普遍反映该活动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到了所要教授课程的专业内容,自己当了一回学生,今后在专业英语教学上有了基本的教学方向,避免走一些弯路。所以本组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把跨组听课这一活动作为常态的教研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在增加课程真实性方面,本组积极推广“社会真实教学材料收集”的活动。“社会真实教学材料收集”活动既要求每位教师在学期内的不同阶段内进行真实的专业英语教学材料收集,可以进行专门的教研活动进行收集,亦可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材料收集。例如,烹饪英语教学的教师通过日常上餐馆吃饭的机会收集到了许多餐厅的中英文菜单,收集到了大量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式餐厅的优惠券和产品目录,经过整理和汇总,这些材料都成为了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教材,学生对于这些实用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这种走出去请教材的备课方式,既提高了教师发现知识、分析知识和提炼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提高了教师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及时掌握了第一手实践材料,又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互动

效果。

此外,专业英语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和别的课程相比也有所不同。它终极考试为过程式考核,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另外加入实践性考核,如收集商品英文标签,收集旅游景点英文小册子等内容。这不仅改变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还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程的改革中,本组积极进行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缺漏,充分调动青年英语教师与老教师的经验优势。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既是我们的任务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专业英语组

2009-11-20

推荐第2篇: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程培训心得

我在20xx年6月14日至16日参加了《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理科)课程的培训。按照培训要求,现将三天来对培训的心得整理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六位老师的授课我认为十分精彩的,而且风格各异,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始终认为,培训课也是一种授课,它同样是体现老师教学能力的平台,通过其培训课程的讲授,就可管中窥豹,了解其教学能力的虚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深感六位老师,实至名归。尤其是第一天上午的授课,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案例具体,语言平实,令我受益匪浅。

综合本次培训,我学习并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大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是什么?

我以前认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其有兴趣,渴望从其获得知识。因此,老师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其渴望。但是近十年的授课,我越发的感到,这点事不全面,因为,很多学生即使到了大学三年级也不见得在你上课之前就已经对其感兴趣,甚至都不知道你的课将要讲些什么,更可能,根本也不想提前知道你将要讲些什么。

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天下午的女老师和第三天上午的老师在这点上对我很有启发。其实,我们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相比那两位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素质差的很远,而且我一直天真的人为,在他们那样的大学中,给学生讲课一定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只讲精髓,绝无赘述,而学生一定是对所学内容了然于胸,批判式的接纳,当了解到老师们在授课中采用了如此多的教学方法,也尽最大努力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时,我明白一个道理,一流的大学的确会吸引一流的学生,但一流的学生更是需要一流的老师来培养,一流的学生遇见一流的老师,才会有一流的大学。所以,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任何层次的学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2、大学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发展的方向。

我刚当老师时,学校刚刚为每个教研室买了电脑,3年后为每个教室买了幻灯,从此多媒体教学在我校推广。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教具所无可比拟的。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生动形象,对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但是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三天的学习了解到,在各个大学中,持同样的看法的同仁,不乏少数。

作为大学老师应该多学些教学方法,然后将多种教学方法杂糅到一起,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甚至是本课程的不同章节的特点,任选一种方法,要方法为内容服务,手段为方法服务才是正确的理念。

推荐第3篇: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目标,高校中传统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社会的脱节,因此我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始改革,通过查阅文献,在体操课程的损伤和恢复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体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研究的还不是很足。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操;改革与创新

体操作为最古老也是时间历程最长的项目,发展越来越缓慢,随着规则不断的进化改变,难度逐渐上升,导致体操“越来越难”。参加体操项目的人越来越少,体操非常难发展到大众体育中,大众体操这条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在基层中体操开展项目最多的就是高校,目前高校体操教学也是按等级套路传授学生,这么多年没有大的变化,这就导致目前大众体育与市场的严重脱轨现象,在实际应用中体操的范围逐渐受到影响,社会开展层面打不开。作为体育项目的老大哥受到限制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改革创新体操教学方法,使体操的教学与社会应用接轨,力求做到简单易学、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增加趣味性,让体操项目逐步发展起来。

一、全民健身背景及发展史

(一)全民健身背景

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体委会联同各个体育部门、群众组织和各个社会团体在国务院领导下积极推出的一项针对全体大众、全民参与的一项体育健身计划,是基于当时的环境,与现代化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跨世纪战略的发展是相配套的,怎样顺利的执行这项计划,是目前所有体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配合此计划顺利实现,使人民群众成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性活动。

二、体操课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一)目前各个高校对体操课程不是很重视

由于体操项目的老套导致体操的生源逐步下降,加之高校的扩招以及很多理工科转体育的增加,从中学开始学生体育课就对体操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目前学生体操意识及体操理念的淡薄。

(二)课时量的减少

由于近几年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啦啦操的红火发展,课程越开越多,体操课课时量越来越少,例如我校体操课程只有一学期72个课时,相对于庞大的体操课程,这些课时量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是这也促进了体操教学改革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的偏移

高校学生现在通常实践性比较少,最基本的队列队形都没完全掌握,等到实习时才知道队列队形的重要性。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忽略了最基本内容的重要性。导致现在学生口令时常出错,队形的调动与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严重不足。包括现在体操最开始的广播体操的学习,学生也只是会做操了。

(四)成绩评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我们最终给学生的成绩评定存在着看重技术、轻视教学能力、看重最终结果、轻视整个过程的整体现象。在整个成绩中,竞技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像团体操的内容、基本体操的内容有时成绩里面都没有体现。这样就与市场脱轨脱节。学生掌握的是“哑巴体操”,所以这种教学还是不科学不太合理。严重影响着体操的发展和进步。

三、体操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内容

(一)基本体操

体操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基本体操,它是体育教学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内容与训练手段,也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基本体操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持轻器械体操。我们通常教学的重点会是队列队形练习和徒手体操教学。

(二)器械体操

器械体操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挑选一些符合大众健身、既简单又实用的内容,关键以培养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要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地方。体操教学关键点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对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做动作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规格,及时引导学生查找自己动作的错误,然后用专业的体操术语把正确的动作和自己的错误表述出来,然后大家跟老师一块探讨,寻找错误的地方。

四、对传统体操课改革的对策

体操传统竞技教学观念向大众性、全民健身性和社会娱乐性的观念转变。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强化认识、加强观念的宣传力度。摆脱一直遗留下来的竞技体操的传统框架,彻底改变脑海里的重竞技动作、轻视能力,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全面素质培养的教学能力和理念。转变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要开发体操的多元性特点,多发性功能,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重新让体操展现其在教育、健身、娱乐和表演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

五、结论

体操课程的设置目前仍以竞技体操为主,这样就阻碍了体操项目多元性的发展,也就阻碍了体操项目的发展,我们现在要改变体操课程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和需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以全民健身体操为主,竞技体操、边沿体操为辅的多元性体操教学体系,充分开发和挖掘体操的健身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掌握体操的内容,也坚定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体操项目重新回归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华慧.新时期中国高校体育对健康个性化教育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38~39.

[2]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38~240.

[3]陈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推荐第4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优秀)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两课”培训学习,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的教师。

推荐第5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作为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教师应有创新意识、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以“产”为方向,以“学”为目标,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实践教学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能够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拓宽课程实践空间。部分实训课程单独设置,部分根据课程模块进行实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讲授与操作相结合。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后技能训练、阶段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形式,这种模式把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职业知识课、职业技术课以及技能培养融为了一体。

由于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一定时间后,难免有陈旧感。教师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著、学科杂志、教材新版本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内容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另外还可以引入身边的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融教于做。

四、课堂应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总之,在这次课改培训中我受到很大启发,这将给我今后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动力。我深信自己会在这次教学改革浪潮中不断的成长并有所建树。

推荐第6篇:高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总 结 报 告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战场,是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渠道。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前,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编写“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之路。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实践、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年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师教学中的转变。

1、由“写教案”到“编写学案”的转变

备课、编写教案是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是上好一节课最基本的准备工作。而现在编写学案是一种尝试、一种变革。“学案”即学生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一定的材料或器材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编写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导学问题、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几个部分。①学习目标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②学习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在掌握学生学情,吃透新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课堂学习顺序以及各环节建议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③导学问题是学案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所设置的若干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考点或重点,导学问题必须符合三维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学生学情,能把新信息熔入已有信息的知识架构中;④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些事实、现象,完成一定习题,使新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使新知识纳入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有序的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

“先学”是指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取自学的方式自学教材并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后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取“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释疑解难,对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不求甚解的地方进一步理解掌握。

“先学”一般在15分钟左右,主要是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知识。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或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可巡视,督促自学,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后教”搜集素材。

“后教”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采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达到释疑解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生生互动交流” 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一知半解与疑难困惑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领悟能力较快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指导,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师生互动交流”就是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提问讨论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对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导学问题,教师只需在提问讨论过程中明确肯定学生的自学结果,并给予表扬鼓励即可。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迫使他们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也进一步迫使他们在“先学”这一环节不能“开小差”。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先学后教”只是一种理念,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先学后教形式。

3、由“课后落实”到“当堂落实”的转变

当堂落实指的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小测、竞赛活动等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运用达到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这一环节一般不少于15分钟(根据不同课型可适当延长),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课堂练习,第二步是学生互相交流、批改、订正或教师批改、讲评、订正,也可以让学生站板带领大家订正。

课堂练习可以是例题的变型题,也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练习题的改造题,还可以是练习册上的原题或改选题,也可以是课堂知识的小测、听写、背诵、竞赛等。课堂练习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实际,在质与量两方面下功夫,进行严格筛选。课堂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属基础题。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难度、灵活度较大,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钻研精神。

课堂练习能否起到当堂落实的效果主要抓好两方面的落实:一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着独立完成相应课堂练习,防止走过场或抄袭现象;二是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订正、理解、内化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功能与主导功能,确保课堂练习的完成与订正达到当堂落实。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基本套路是“读(阅读)、研(研讨)、点(点拨)、练(训练)、悟(顿悟)。 ”

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己阅读教材,解决问题;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向小组同学们请教,共同讨论;然后同学在课堂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或者质疑讨论未果的问题;老师安排其他同学点评或者答疑,从而让更多同学展示自己学习方法,老师能发现错误症结和思维火花;然后老师启发引导大家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且提炼出方法;为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老师又设置问题或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巩固;最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也可根据安排放在下节课),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为便于合作探究,各个班级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次,根据学生素质与学习能力综合搭配,确保各个小组水平大致相当,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建立小组学习考核竞争机制,激励同学们小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有竞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合作与竞争意识。可见,课堂上既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探究,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既体现了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知识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生命历程。

二、物理组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主要体会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主要体会:

1、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学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

2、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调整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在教学中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讨论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己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们都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探索精神。

4、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时间分配的问题:按照学案进行教学,从某种角度讲,相当于把预习的时间放到了课堂,大多时候一些学生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学阶段的任务,或者老师讲课的时间把握不准,或者学生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课堂练习,或者出现课堂意外,教师不能灵活处理等等,都会造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给下节课的教学形成影响。这是教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

2、小组合作的问题:学生对分组讨论教学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没有什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积极性大打折扣,上课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有些班级的有些小组全部都不吱声,会也不说,有时鼓励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小组合作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独立思考,可现在的学生只有合作,没有独立的思考,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假会现象。还有些同学,在组内从不主动参与讨论,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对这些学生上课是一种享受,享受自由的思考,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学到。许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意见不一致时,方法多样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讨论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

3、课堂容量的问题:课堂容量太大,大纲规定的一节课,一般要用要两到三个课时才能学完,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4、学案编写的问题:好的学案编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用来编写学案,大部分学案是把原来的教案改了一下,成为学案。

5、课堂气氛的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而且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如当初预想的那么好。

6.教学效果的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论证研究。

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班级和不同性格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对学案的不同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是老师们已经很忙、很累。

三、为了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学案编写--应符合实际:一份好的学案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校情、班情和学情,要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编写学案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资料上的学案要在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使用,不能照搬照用。 ②同一备课组不同班级之间不一定完全通用。 ③备课可提前,但编写学案不能超前太多。 ④一般情况下,学案是每节课当堂发放,堂堂落实,但对于已适应“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落实”的班级,学案可提早发放,让有宽余时间的同学、特别是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早自学。

2、学生自学--应落实到位:在自学这一阶段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前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指导自学、督促自学、鼓励自学,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同学形成自学氛围。②明确学案中各项自学要求。③自学阶段教师不能放任自由,不能做“私事”,应在课堂里来回巡视,加强督查,发挥组织管理职能,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④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利用资料、查找资料与利用学习工具书。

3、互动交流--应讲求实效

互动交流阶段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消除困惑、解决重难点、再次掀起思维高潮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进行师生互动或教师运用课堂提问艺术来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并进行释疑解难时,对于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更正、补充,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诱导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是释疑解难,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发挥好“培优补差”的功能,引导督查优生不但要当堂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完成选做题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广度加以钻研与领悟,为“兵教兵”作好准备,久而久之,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励的学生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及时请教,及时消除知识障碍,不要因为一时的障碍影响学习进程,同时要注意教导他们不能有依赖心理,要逐步过渡到独立学习。

四、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展望 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体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也转变了,由依赖、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自学能力还跟不上去,我们的改革到了艰难突破的关键时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意义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形成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通过自学实践,总结学习经验,形成自学的能力。所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境界是,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循序渐进地自学教材,完成学案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学生个人学习疑惑问题,要通过合作学习得到解决,再有疑难由老师辅导解决。一节课自学的效果到底如何,课尾要用一定的问题习题加以检测。

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仍然讲得很多,学生的学习仍然有依赖性,就是因为老师的不放心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我们说放心不放心最后看检测,学生懂了会了就应该放心了。学生仍有不懂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应该作针对性处理。老师不放心,学生就有依赖,就很难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相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更大胆的把学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引导他们自学,逼迫他们自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热情、自学习惯、自学能力,那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我们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的目的。 我们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希望老师们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吧!想一想,在课堂上,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解决疑难,归纳交流解题的思路办法,学习热情高涨,没有不学的学生,不待老师讲就能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教室变成了学堂,老师轻松自如的组织学生学,指导学生学,督察学生学,那该是多么理想的课堂教学!

推荐第7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吴桂美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当今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提高学生兴趣,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可谓古代文学教学有益地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笔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现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当今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采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笔者还采取了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一.“课前十分钟”活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较之以往,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笔者在这几年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所谓“课前十分钟”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一起阅读作品选在课上无法精读的作品、或者检查学生背诗背文情况、或者交流读书心得等等。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由于时间不长,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课时压缩,作品选上的大量作品是无法讲授的,学生兴趣的降低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十分钟的阅读,相当于巧妙地拓长了课堂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文学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背诵大量作品,这是基本素养之一。课上检查会占去授课时间,让本不充足的课时更感有限。利用课前十分钟,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去了解和把握学生背诵以及课下学习的情况。笔者也在课前十分钟,开展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即每个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近期读书情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或者写作的诗词等学习内容在五分钟内作一个简短的汇报,其余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

“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对于教师来说更加充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压力,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个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更多地去了解、拥抱作品,更是一个学习的促进。因为笔者学校文学史作品选为繁体字版本,学生在认识和熟悉繁体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二.课外作品抄写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文学史理论的梳理来源于学者对历代作品的解读和归纳,因而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就是作品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古代文学的必备教材之一。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可谓浩如烟海,《作品选》这样的教材也只是编者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喜好选取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一些重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品,虽然尽可能地注意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范围还是过窄,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如何跳出一般文学史知识的限制,形成自己对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为补足《作品选》篇幅有限及编者主观性等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在课下对相关作品进行抄写补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为例,《诗经》是这一段文学史的重点,一般《作品选》会选择二十几篇左右作品,相对于305篇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偏少的,因而笔者要求学生在作品选外另外增抄五十篇。又如诸子说理散文的学习,作品选一般很少选编《老子》,选抄或全抄会让学生对老子思想及文学特点有个更清楚地把握。又如汉代文学的学习,汉赋虽然后世评价不一,但它却是汉一代文学之代表,不容忽视。作品选在选取汉赋作品时,其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由于篇幅较长,一般只选其中一篇。这就造成了上下文义的脱节,也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司马相如赋作的变化以及汉一代之文学散体大赋的特点,补充抄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又如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抄写百首唐诗百首宋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将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有着自己对诗词格律、语言、意境、风格等的理解,等等。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完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和当今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兴趣,笔者采取了多样化展现教学内容的方法去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即是让学生各尽其能用演唱、话剧、小品、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等方式去演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浩瀚的资料,为学生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几年教学中,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朗诵《离骚》、演唱《诗经》、有的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品、有的将《左传》《史记》里的历史事件改编成戏剧、有的将诸子和屈原同台改编成话剧,有的将古代爱情诗进行汇编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等等,形式相当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不仅仅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及魅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延续问题,不再形成与古代文学的时代疏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学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但是在演绎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因现代嘻哈文化盛行,网络发达造成网络语言的被推崇和滥用,学生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非常喜欢用各种流行的网络语言或用喜剧形式对作品进行改编,让古代文学作品打上了清晰的时代印记。这是好,还是不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笔者是强烈建议的,即无论何种演绎,文言语言的运用是基本要求。

四.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长江大学地处荆州,是古代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域,是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荆州留存和修建了不少与屈原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古迹和建筑。这就为我们学习屈原、《三国演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实景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屈原是先秦文学段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楚辞浪漫的风格直接根植于奇异瑰丽的楚文化。带学生参观荆州博物馆,可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更为我们把握楚辞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屈原在楚辞作品中写到了许多楚地乐器和音乐,荆州博物馆出土的乐器实物和楚乐楚舞表演,让学生对这些记载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出土的墓葬文物、漆器图案鲜明体现出楚国巫文化的特征,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屈原楚辞作品中神话传说、巫鬼信仰、以及浪漫风格等特点的把握。 荆州的三国文化更是发达,民间留存大量三国传说,并兴建了不少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建筑。带学生游城墙、关公祠、关公庙,登公安门、一担土,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并促进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将疏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一些看来了无生趣的古代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和亲切。

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相当喜欢的。利用一个或两个半天带学生近距离参观旅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当地文化,更让学生将枯燥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 五.读书报告活动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这就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之外,笔者在每学期教学中必定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交流活动。

开学第一次课,就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期平时考察作业布置下去。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本学期古代文学教学时段内选择一部书或一位作家进行精读,记载下自己的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思考或问题,在临近学期末时选择时间开展读书交流。 读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去了解学生课外读书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籍此养成阅读原著、积极思考,形成自我观点的习惯和能力。从活动开展来看,大多数学生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当某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时,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会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形成一种热烈读书及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面很广,有时阅读的作品可能老师都没有细读过。这在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如何评价作品,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以及回答学生问题也促使老师不断学习。 六.考试改革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古代文学课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以闭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机制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情况作出全面地评价,尤其是有特长的学生,而且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遂逐渐成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弊端之一。因此如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是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完善考核机制可以从科学设计试卷以及考核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从现有情况来看,闭卷考试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公平的考核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等进行科学地设计。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临时抱佛脚,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体现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笔者在试卷中除常识填空、名句填写、一般简答、论述题外,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材料分析题即是将一些古人评论罗列若干条,让学生指出评论对象,并结合自已观点进行述评。作品解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词曲等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这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素养之一。观点辨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学界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考试题型较为灵活,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更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前后知识的贯通。

考核多元化即打破单一的闭卷考,增加丰富的考核模式。笔者将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古典诗词、出版相关著作等都作为了通过文学史考试的形式之一。在开学初,笔者就与学生约定,若能在本课程学期结业前,在公开省级刊物发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或创作五十首古典诗词作品,或完成了十五万字的相关著作(不论出版),都可以提交由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评估。若考核小组三分之二老师认为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并能体现出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素养和水平,与闭卷考试效果一致,则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闭卷考试,并至少以八十五分的分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体现了古代文学知识的有用性及现实性。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尤其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遗憾的是,取代闭卷考试的其它考核形式颇具难度,笔者所在院系至今还没有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去完成古代文学的学习。但是考试的改革和多元化是今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期待优秀学生的努力和尝试。

上述课前五分钟、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以及考试改革等等形式都是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作的一些改革和尝试。大多数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有些活动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走出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形式需要教师课外精力的投入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读书报告会活动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继续总结和反思,在当前文化情境下,真正让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走出现实困境,实现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并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论文是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当今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261);当代文化情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新思路(项目编号:2011243)。

推荐第8篇: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举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我只就自己体会谈如下几点。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培训课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在高校讲大四专业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们面对的多方面的原因不来上课,有考研的,有找工作的,也有学分不够干脆不来上课的。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 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将自己的阅历和自己再大四面临的如何处理的方法可以教授给学生,并且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讲授一些步入社会后的心态以及处事哲学,这样学生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步入社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三)互动当中无坚不摧的就是幽默

这是我在听北京科技大学魏钧教授讲授《课堂教学技能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当时他还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二厢车改成三厢车?现场的老师说出了很多种猜测,结果等魏教授说出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时,大家笑成一团。魏教授还特别强调,一个老师如果不懂幽默,他的授课会大打折扣,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在讲授《塑料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技术》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同学们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想给学生讲个笑话让他们集中一下注意力,但又不敢尝试。这次听了魏教授的课,给我的启示就是:不必处处幽默,掌握好度,合适的地方幽默一下,一样会出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

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类对幸福的终极追求。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获得幸福;教育的功能是使人能够理解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使人能够享受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顺畅,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进入最佳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黄教授还教我们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些实用技巧。比如记住学生的名字、用副语言进行沟通等等。以前给学生上课时,真的记不得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往往也对老师印象不深。听了黄教授的讲解,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尽量缩短由于空间距离而拉开的师生间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要善于用合理的方法掌控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形成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他认为,即使是最勤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去识记教材,也会由于这种“不动感情”的课堂氛围的影响而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不能孤立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高等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深层次地挖掘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给我们做了《课堂教学气氛掌控方法》的报告,其中谈到如何用提问的方法掌控课堂,她特别指出,“课程是由问题组成的”,但是也要注意发问的艺术,要尽量避免伪问题的出现。 对此我的体会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而提问时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索和兴趣的问题,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三年了,经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真的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各位教授传授给我们的教学技法合理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以期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推荐第9篇: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向本科应用型转型的学习体会 经贸系

宋秀英

通过学习我系转发的关于应用型本科转型教学、和金陵学院陆小虎博导的新型性高等学校改革的讲座及《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使我受益匪浅。谈几点体会: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和高尚的道德教育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老党员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我对这个学期的学生是每上课前要学生和我一起宣誓:我学法,我守法,德为先专并肩。让学习德为先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老师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 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将自己的阅历和自己在毕业前面临的如何处理的方法可以教授给学生,并且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讲授一些步入社会后的心态以及处事哲学,这样学生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步入社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三)陆教授讲话科学幽默:我觉得上课也一样。不必处处幽默,掌握好度,合适的地方幽默一下,一样会出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 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类对幸福的终极追求。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获得幸福;教育的功能是使人能够理解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使人能够享受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顺畅,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进入最佳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一些实用技巧值得借鉴。比如记住学生的名字、优势和平等的语言进行沟通等等。以前给学生上课时,真的记不得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往往也对老师印象不深。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走进学生,深入学生谈心的重要性;所以要善于用合理的方法掌控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形成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他认为,即使是最勤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去识记教材,也会由于这种“不动感情”的课堂氛围的影响而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不能孤立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高等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深层次地挖掘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我的体会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而提问时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索和兴趣的问题,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李克强总理讲到过,高等教育要打造更多的工匠,所以作为教师就应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成才,这也需要教师发挥“工匠”精神,不怕费神,不怕麻烦,因人制宜,因人施教;

(六)学生能力培养达到创新就要实施三做:课堂会说;课上实践;课下练,写总结做PPT

(七)留作业。教授内容的作业,每周去图书馆一次。长期坚持会有效果

推荐第10篇:《我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校铺天盖地实施开来。我对于新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也深受其益。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改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起来,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物理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第11篇: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摘 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校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提升。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不同于社会上健身俱乐部开设的瑜伽课程。本文通过对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瑜伽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瑜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三方面的分析阐述,指出,高校瑜伽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样化,在考核方式上应该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多方面地掌握瑜伽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之余有一套自我锻炼的健身功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瑜伽课程 教学法 考核方式

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化体育健身项目的瑜伽正逐步地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可。近些年以来,结合学生的兴趣,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设置了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瑜伽这门课程十分有潜质,可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下面,笔者主要对素质教育在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瑜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素?|教育,从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

一、瑜伽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

首先,在高校瑜伽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身体状态和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其次,在高校瑜伽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调息、入定、体位、冥想四个阶段进行全程指导。在体位练习中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员通过观察示范动作,建立起对动作的视觉形象,形成对动作的正确印象,进而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再通过练习逐步地掌握动作。教师还要在动作示范的基础上,讲授动作的要领、解释动作的内涵,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感知和领会瑜伽运动的内在意蕴。在瑜伽的调息、入定和冥想练习中的指导。教师应首先向学员讲明,瑜伽运动不仅是着眼于身体的强健,更要追求身与心的融合为一,瑜伽的入定和冥想这两部分练习姿势虽然比较简单,但它主要是通过调节呼吸来活跃身体机能,有效帮助控制意念,使人进入平静状态。因此,在瑜伽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引导学员的身心直接感知,使学员在教师语言信息的提示引导中,进行身体姿势和心灵意识的整体感知,从而由外到内地逐渐调节自己的呼吸和意念,由外在感知到形成内在意识,最后使身体姿势与精神意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身心合

一、内外兼修的目的。这种方法也称为语音冥想,其实它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目的只是初步让人精神有所专注而不致混乱奔逸。[2]

二、瑜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形式

1.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教师在动作示范的基础上,讲授动作的要领、解释动作的内涵,加深学员对动作的理解。讲解的原则主要是两条:一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不仅便于学员渐进式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运动伤害的出现。二是,要按照因人制宜的原则,根据学员的年龄、练习瑜伽的年限及理解能力确定讲解内容。

2.领做法

领做法是瑜伽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领做是指教师或指定的学员在队列前做动作,其他学员跟着模仿练习。领做法因为直观、形象,特别适合于初学者和青少年学员,让他们跟着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如同书法中的临摹一样。领做时如能配合讲解或语言提示则效果更好。领做与示范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做是教师和学员一起做动作,示范则是教师做、学员看。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要使学员看到教师的动作。因此,领做的位置与示范的位置都十分重要。教师领做时,要使学生能够方便地观察到领做者的动作,不要让学生扭着头或回头看,妨碍学习效果。这就要求领做者根据需要适时地变换领做位置。同时,领做者与学员队列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太近,也不可过远,应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看清领做者的动作。另外,教师每次领做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员较多、队列有四五排时,教师可穿插在队列中间来领做,有时还可以变化队形使学员便于看清领做者的动作。[3]

3.分组法

在瑜伽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对学员进行分组练习,组织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互相纠正动作、观摩交流或教学比赛。教师在总结时,通过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起学员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校瑜伽课程的考核方式

1.瑜伽课程考核的目的

瑜伽课程结束时,通过一定方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瑜伽运动基础理论的认识,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瑜伽姿势动作,强化体育保健意识,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目的。

2.瑜伽课程考核的内容

瑜伽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瑜伽知识理论考核、瑜伽技术动作考核、单人技术动作考核、双人配合动作考核、小组编排动作考核等。教师可以根据瑜伽课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考核。

3.瑜伽课程考核的标准

瑜伽技术考核的标准应该规范化,从而为学生们今后进一步锻炼提高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瑜伽动作考核主要分为单人姿势考核、双人瑜伽辅助动作考核和小组编排动作考核三种。

四、瑜伽选项课的教学评价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学生综合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瑜伽课的教学评价要突破传统的以动作熟练度为准的评价模式,应该在考核学生瑜伽基本动作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瑜伽课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态度等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将上述的学生自主编制的瑜伽动作的考核纳入教学评价范围中去,要求学生自行组成5-6人的小组,通过自己查阅各种资料,研究讨论之后来共同编制一套完整的瑜伽动作,自行编排队伍,选择背景音乐,并在过程中穿插动作和呼吸的讲解,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瑜伽的认知和熟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对瑜伽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语

瑜伽作为一门引入高校不久的新型课程,其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要求高校和教师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来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瑜伽选项课教学模式,以此来不断提高瑜伽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姿樵.高校瑜伽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J].运动,2015,(13).

[2]程婉.浅析瑜伽教练的专业素养―以上海市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2).

[3]常铮.现阶段高校瑜伽教学问题试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

第12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13篇:初中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那可动的内容可真不少。 初中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2008-06-12 15:4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长”的乐园。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那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教学方式呢?

(一)、音乐学科教学方式介绍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的新变化:

1、从重“教法”向“学法”转变

2、从重“学优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3、从重“知识传授”向“审美教育”转变

4、从重“音乐教材”向“音乐文化”转变

5、从重“活动结果”向“活动过程”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四种教学方式

1、参与体验式教学

参与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创设情景式教学

创设情景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引导创造式教学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引导创造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舞蹈构思、节目编导等。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学科综合审美式教学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不仅如此,还要有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二)、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

1、注重音乐的体验,突出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

2、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实现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学生是音乐活动的主体,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4、提倡学科的综合,力求在开放性学习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5、利用音乐评价的教育、激励、发展功能,推动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1、审美性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美和鉴赏美的实践,从而获得热爱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知识性特点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华夏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对世界多元音乐艺术的尊重和认同。这些知识的探求和积累,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愉悦性特点

音乐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是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和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集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4、情感性特点

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你憧憬未来,一首历史歌曲可以把你带进难忘岁月,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

1、探索与发现

●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课余在网上或其他方式收集音乐相关文字资料、乐谱、图片、音响、音像资料。在音乐课上进行取舍、整合、交流、展示。从中探索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文化底蕴。

●相关学科综合性学习:

充分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结合进行学习;把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音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领悟与发现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 用影视画面与音响结合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

● 从生活中寻找音乐的表现形式,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2、感受与鉴赏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同时展开想象。从中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音响、音像形式呈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器乐曲与声乐曲对比呈现;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对音乐作品作简单的评述。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3、表现与创造

● 创设音乐活动意境,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营造开放式和趣味式的学习情景。将其作为学生走近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学生自己设计音乐主题、歌曲小创作、唱游活动、音乐小评论、音乐知识竞赛、班级音乐会)

●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合唱、合奏、表演唱等),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享受合作的愉悦。

●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创作:尝试简单的电脑谱曲、下载MP

3、Flash制作、手机铃声主题音乐组编、将自己或同学的演唱(奏) 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盘。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说唱、小型音乐剧、配乐诗朗诵、乐曲改编)。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常常是交叉综合使用的,教师要避免硬性规定学生在学习时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只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综合化,要创造性的选择、运用学习方式。

第14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07数11程曙雷07211056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

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

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二: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

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

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

二、课改中的三个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

代发展的需求。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

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

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三、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 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翱翔。

第15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

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第16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沙山小学杨建君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生实验这部分,以前都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实验,而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只提供给学生结论,如何证明结论以及操作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又离不开团结合作。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学生最“喜” 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在实验的过程中给其充分的自由,在玩中增长知识。如酸碱盐教学中有关酸碱指示剂饿这部分知识,在酸或碱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对此作出鼓励,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或者是一次实验的圆满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做的好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在日常学习中,我更多的注意学生的长处并及时的做出表扬,即使是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也从中找出好的一面。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好化学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第17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课改要求我们调整和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当前,早期教育、脑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如何吸纳和反映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如何在借鉴外来课程思想、理论时不失却自己,确立与保持独立的课程发展意识,如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世纪的到来,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我们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富有实效和人性。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差异性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还只是单一的整班集体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提供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来适应差异性教学。

尽管老师们创设了很多个体化活动环境,如区角活动、区域活动……但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把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幼儿游戏或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只是集体教学的预备或延伸。如:备课中的准备,仅仅是为集体教学预备的,不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师对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作用的认可度与集体教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要突现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这一精神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有很大的改变,要从集体教学为主的形式,转变成为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和集体教学并驾齐驱。

我们要充分认可:每一种形式都是教学的主要形式。都有特定的、显著的、相互之间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各异的。

在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强调儿童主体地位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或回避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式主体。

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因此,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与难点,“指南”明确提出:“要把握好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

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教会幼儿动脑筋,敢于表现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从小养成幼儿自己学习,动手创造的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为幼儿今后学习任何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相信幼儿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努力为其创设一个适应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经常采用这样的双边活动教学形式,他们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习主动积极,创造独特性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创造往往超过了教师的估计,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不断增强,在这种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便于教师发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或有很多两难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也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解决。

第18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工作三十一年啦。三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就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经历。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是演讲者,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来,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每节课40分钟的枯燥时光,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今天课改的课堂上,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学生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合作探究,去探究科学秘密;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我风采。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舒老师,我以前胆小,不敢发言,学校实施课改后,我的胆子大了,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啦!”是的,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与人交流,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跟他人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二、课改,课堂成就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并有所行为的磁场,教学的魅力在教师,更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能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高效课堂的生成,更能成就学生、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1、课改,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自从开展课改以来,四年级五班的学生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当我说到“目光”的时候,学生能在2秒内“聚焦”过来,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倾听学生的发言、质疑。他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守纪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作业习惯。

2、课改,促进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以四年级五班学生为例,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课堂上,当我说请一个小组展示时,9个小组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3、课改,促进了学生大胆质疑。刘俊良老师在五年级一班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实验验证可能形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一个小组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汇报时说:“太阳在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一样,地球上就不会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不一样,地球上就有可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这样的大胆设想,使我们老师都没想到的。

4、课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韩淑慧老师在四年级八班上科学达标课《营养要均衡》,在合作探究时段,老师让学生配制一天的食物。学生们都能在几分钟内配制好自己一天三餐的食物,并能做到营养均衡。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课堂达到了高效的效果。

三 、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刻板的分析,有的只是师生之间情趣盎然的课堂对话;不要简单灌输,不再被动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营造轻松快乐、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更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原来的我,备课、做实验准备、上课,恨不得自己能成为学生,帮他们去学习,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现在的我,按照课改的模式上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参与交流的学生自觉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学生多了,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多了,有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了,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重难点时点拨强调就可以了,一堂课下来,再也不觉得那么累了,而看到学生的进步却感到无比幸福。所以说,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以上是我在学习新课改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20xx年9月13--15日,我们洛阳市教育系统一行四十多人在教研室李仲冬主任、贾大庆老师的带领下对山西省太古县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观摩学习,先后听取了明星中学、利民学校、太谷二中等学校安排的观摩课,深入到课堂中去亲身经历太谷真实的课堂教学。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太谷人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他们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干的都是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事,课堂上,教师看似讲的很少,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而课前他们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

在13号晚上我们认真听取了太谷县教育局教研室张四宝主任的讲座,他重点讲解了太谷推行的是24字教学模式——“导入目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拓展、反思小结”。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14日上午,我们开始走进太谷各所中学,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从听到的每一节公开课,就完全能领略到太谷人锐意进取而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堂堂堪称真实而又具体的公开课,没有任何作秀的痕迹,无论是教师,无论是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当中,似乎对出出进进的参观者以及身后听课老师们发出的声音毫无感觉。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或交流。身处这样的环境,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上课的`老师,或者听课的学生。

一、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习惯的养成。

14日上午我们去明星中学,一走进校园,耳畔边听到的全是的朗朗地读书声。一个个教室前后门打开,教室里没有老师,每个讲台上站着班长,在领读学生读书。孩子们读得是那样专注,丝毫没有领会外人的进入。我们走进所要听课的教室,这里的学生依然在大声朗读,准备讲课的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我悄悄问了一下身边的一个女同学,从她的嘴里我得知:每天到校上课前这段时间,他们有半小时读书的时间。这个活动是在班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老师是不过问的。我不禁惊叹于教师的大胆放手,也惊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比如教师说:“我能打断你一下吗?”这样的谈话无一不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感受并感动着。“就这一部分给提点建议”“我特别欣赏xxx写xx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是高水平的,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预习环节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 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我们也总是在说“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四、大容量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从太谷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导学案,学生一节课,把新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习题中,把新知识的巩固体现在练习中,实现知识习题化,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使得学习具体化。

五、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精讲精练

参观太谷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环节,学生能很快的完成任务,教师只是起到巡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共性问题,然后让会做的学生先讲,如果都不会,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做出点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理念。 无论哪个年级段在课堂教学中都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异想天开,向书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

六、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课堂上,温故互查环节,小组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组员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提高和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长或者班级里的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这样,讲解问题的组长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口才,又巩固和理清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组员也学会了知识,实现了双赢。在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一概不讲。学生小组能解决的,老师一概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要起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整个班级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实行小组学导式教学。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各自担任不同学科的学科长,负责该学科的工作,承担相应职责。所有的课堂全部以小组形式出现。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一下子吸引了我,学生激烈争论,有时甚至为了某个问题吵的面红耳赤。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次赴太谷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学案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值得而推广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深入课堂之后,我才更加理解了太谷教研室张四宝主任提出的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以上是我在这几天的学习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7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得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

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19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海南华侨中学 符清杰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认清形势,赶上时代的步伐,以“与时俱进”的心态,采取积极措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实录、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作秀”。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

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总之,我们对课程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走出“误区”,抓住课改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二、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严峻挑战。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遨翔.

第20篇:韩国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韩国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在韩语精读教学中,知识性无疑应放在首位,然而,随着教学对象特点的变化,教学课堂应增强趣味性的呼声不断高涨。外语教师应该如何调和韩语高级精读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传统的韩语教学不再适应目前环境的变化。在韩语的初级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游戏、自编对话等方式抓住韩语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入门, 一般来说,报初级韩语的学生总是热情高涨,人数也很多,但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但是到了高级阶段,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增多,趣味性的不断减少,学生的积极性也呈下降趋势。

通过多年的韩语教学实践,我认为最佳的精读教学模式应为:综合技能法。从一般意义上讲,综合技能法既可以指在韩语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两项以上的技能综合起来进行训练;也可指侧重某一技能训练的同时穿插其他技能的训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决不是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充分认识到各项技能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从而使听、说、读、写有机地融为一体。该方法要抓住一下几点:

1 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听、读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而说

和写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即输出过程。应重视输入对输出的作用。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他们课后去完成。至于为什么要他们写、怎样写等问题,教师要加以说明,否则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语言很不规范,就是内容很空洞。所以每一项活动要具有真实性和目的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取成功交际所需的语言手段。 2 输出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学习者只是一味地获得言辞而不注重运用,那么他们所掌握的只是大量彼此无联系的、孤立的语言形式,当需要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如何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而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学生需经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反复操练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及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

3语言知识需要反复循环才得以巩固。各种研究表明,外语词汇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应用才能为学习者真正地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经过多次强化才能在记忆中牢固保持。

4 韩语是语言交际的工具,因此在韩语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要求学生查阅并分享资料,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语言点的积极学习中,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实际表演,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对语音、语调的模仿并提高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