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文学下学期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诗歌”运动

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 ‚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二、第四次文代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及以前极左思潮的错误,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为总结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明确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方针,调整文艺政策,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3200人参加,邓小平致辞,强调文艺民主,重申‚双百‛方针,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三、文艺理论争鸣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P73)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P73)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西方现代派文艺讨论(P74)

二、关于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P75)

(一)人性问题

张笑天《离离原上草》、雨煤《啊,人》、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李英儒《妙清》、戴厚英《人,啊人》等。

(二)道德问题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路遥《人生》。

(三)情爱问题 靳凡《公开的情书》、陈可雄、马鸣《杜鹃啼归》、刘克《飞天》、徐明旭《调动》。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新方法热(P79)

二、关于文学主体性讨论(P79)

三、“文化寻根”思潮(P80)

四、“重写文学史”讨论(P82)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 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

(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反思文学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

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三、改革文学

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四、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

第一类: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

第二类: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 第三类:持辩证态度。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五、回归自然

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家作品有: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等。

六、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先锋派)

现代主义文学是以80年代初王蒙等中年作家尝试借用意识流等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为先声的。1985年后迅速兴起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标志着当代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操作技巧到思维方式的全面引进,一时间,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各自的投影。刘索拉、徐星、马原、残雪、莫言、洪峰……也都成了不断引起轰动与论争的名字。

90年代之后,小说创作突破了创作方法上的壁垒,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名目繁多的潮流,当代文坛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杂语共生时期。

先锋小说作家: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残雪、孙甘露。

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一、王蒙

1979年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复出后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相见时难》等,有三分之一都直接写到了新疆,新疆成为他创作很重要的源泉。

(一)内容

1.王蒙以一个资深革命者的经历,小说强烈关注社会政治,这一特点从早期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豆儿》就开始了。此后短、中、长篇1以贯之:《悠悠寸草心》、《夜的眼》、《海的梦》、‚季节系列‛等。 其中,‚少共情结‛,贯穿王蒙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的主线。一个少年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特殊感情,在他的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布礼》钟亦诚,《蝴蝶》张思远等。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四部长篇小说)回归和强化其一贯的政治关注的基本立场,开掘政治化生存的人性深度,主要方法则是力求还原历史、回到现场的真切而丰富的回忆,作者希望通过回忆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态来追问政治和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的关系:政治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普通中国人又如何主动或被动参与了政治,并最终造就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逻辑。

2.八十年代起王蒙就开始艰难的探索、适应和转变,从革命者到小说家的角色转变,他的创作逐渐突破意识形态话语,转变为文化视角,并致力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相见时难》(1982)引出中西文化冲突,《名医梁有志传奇》鞭笞了落后的民众心理;《活动变人形》(1986)审视知识分子自身精神内容和命运。

(二)艺术

1.从《夜的眼》起尝试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用主观感受、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心理内容,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增加了艺术容量。《春之声》、《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都使用了这一手法,成为小说艺术探索的急先锋。

《春之声》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出国考察之后乘火车回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沿途的所思所感。德国的现代社会图景,奔驰汽车工厂,西门子公司,中国当前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向上状态,车上学外语的青年妇女,自己青春时代的活力,都在很短的实际叙述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中(火车车厢)表现出来。小说从情节来看时间跨度很短,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跨过了三十余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运用了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但重点不在心理描写,不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结构小说的方式。形成心理结构。

2.语言运用上,‚拟骚体‛,挥洒,张狂,瀑布型,汪洋恣肆。王蒙对语言的运用有过人的才能,善于‚以最公开的语言,传达最不宜公开也不易公开的灵魂秘密的说话艺术。‛这种反讽,在王蒙其他的小说如《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等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来劲》的语言实验。

开头:您可以将我们的小说的主人公叫做向明,或者项铭,响鸣,香茗、乡名,湘冥命或者向明向铭向鸣向茗向名向冥向命……以此类推。三天以前,也就是五天以前一年以前两个月以后,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颈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龋齿病、拉痢疾、白癫风、乳腺癌也就是身体健康益寿延年什么病也没有。十一月四十二号也就是十四月十

一、二号突发旋转性晕眩,然后照了片子做了B超脑电流图脑血流图确诊。

结尾:他她它正在结结巴巴一泻千里地发问的时候就被静电棒逐出被客气地引出被恭敬地请上了主席台手术室贵宾席太平间化装后台。被授予一九八二至三二八国际地救生物年歇里贝尔庚当奖,列入世界名人录黑名单成为最佳男女煮脚……

二、刘心武

(一)内容

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前期创作中问题意识突出,成为新的‚问题小说‛。成名作和代表作《班主任》最典型,最早发现了极左政治对青少年的扭曲和毒害,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引起社会震动。《班主任》之后,刘心武继续‚问题小说‛创作,如《爱情的位臵》,《醒来吧,弟弟》,《如意》,《立体交叉桥》等。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引起过较强的社会反响,但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艺术感染力差。刘心武:‚我强迫自己在每一篇新作品当中都提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就遭到了文学本身的沉重反击。‛自己意识到已陷入尴尬境地。

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该作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P95)

《钟鼓楼》之后,刘心武致力于‚纪实小说‛创作,在1985年至1988年间,先后创作了《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作品,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表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二)创作特征

社会责任感强,关注当前现实,小说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也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开掘人的精神世界,但情感的冲击力较弱,意蕴不够丰厚。

(三)《班主任》 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结束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1.主题 小说《班主任》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的剖析,使人们看到一代青少年在*的思想禁锢下,而临着怎样可悲而又可怕的厄运。

2.人物 (1)宋宝琦是一个正在被拯救出来的畸形儿,是*极左思潮的必然产物。在宋宝琦的躯体里,只有愚昧无知的空虚灵魂。他是*毒化出来的变了形的灵魂,以小流氓的身份存在于社会。

(2)谢惠敏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这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级的学生,从开始接触社会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她厌恶宋宝琦,但是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谢惠敏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她的言行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谢惠敏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

三、陆文夫

(一)内容

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 《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半生的经历。表现了极左政治对普通民众的损害,指出改革不仅是政治经济体制的革新,更需要民族精神心理、民众价值观的革新。

《围墙》借建筑设计部门如何修自己的围墙,嘲讽空谈的不良风尚,赞颂实干精神,反思传统文化心理。立意一般,但对类型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是讽刺小说的精品。

《美食家》具有文化小说特征。小说通过美食家朱自冶的形象,表现了中国食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朱自冶在建国后不同政治时期的遭遇,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的社会变动过程,具有深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品同时精致描摹了苏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吴越文化遗迹、园林风景等苏州独有的文化与风俗,以及居民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个性,具有地域文化的魅力,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以井的意象象征男权社会势力和封建文化观念、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样一口井吞噬了一个当代女性。陆文夫试图从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考察女性命运,以女性的毁灭进行社会文化批判。

(二)创作特征

1.陆文夫小说有较强的社会文化批判力量。他善于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

2.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这表现在对苏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性的展示,和对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个性的描写。是文化味浓厚的小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在城市生活题材中的实践。

3.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他善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喜剧因素,却又开掘出悲剧意蕴,这是艺术表现上的个人风格。

四、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和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其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作品。

(一)内容

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心理历程,有社会政治批判,也有对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的揭示。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李顺大、陈奂生等一系列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即民族的‚劣根性‛),继续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而,从鲁迅、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八十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二)形象

高晓声塑造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忠厚老实,坚韧顽强,也头脑简单;《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纯朴善良,又精明狭隘。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 (1)政治和政策层面是80年代作家关注的重点,对十七年文学传统的继承,关注政策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影响:李顺大建国后三十年造屋一波三折的经历,是对极左政治的血泪控诉;陈奂生生活的改善、精神面貌的变化又证明了党的富民政策的英明。

(2)文化和心理层面,对国民性的探讨。 《陈奂生上城》(1980年)

反映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 陈奂生的形象有着鲜明生动的性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内涵。这个艺术形象深刻概括了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特别是反映了农村改革全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过程。陈奂生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小说《‚漏斗户‛主》之中,这里的陈奂生,是一个象李顺大一样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存即吃饱肚子作为自己最高愿望的底层农民,而其勤勉一生,却仍然食不裹腹,只是在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之后,他才摆脱了几十年的穷困与饥饿。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在《陈奂生上城》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展示。小说在真实反映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极其敏锐地表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以至精神性格的重要问题。

陈奂生的形象映射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民的身影。此时,中国的极左政治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启动。陈奂生上城的遭遇,使他受到心理震荡,凸显了他精神的两面性:勤劳而节俭,厚道而精明,善良而狭隘,有追求生活幸福的韧性,也有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狭隘自私。长期的大锅饭式的农村经济体制使他的主人意识逐渐淡漠乃至消失,在生活中失去自己的位臵。在时代变革关头又产生新的困惑和各种复杂心态,表现出历史性的心理变化。这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形象。反映了20世纪

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经济状况、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精神状态。

高晓声的写作是对‚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长期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和封建文化的影响,造成了李顺大和陈奂生们的思想弱点和性格缺陷,这种缺陷最为集中地表现为他们的‚奴性‛意识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三)艺术特征

1.创作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又借鉴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 2.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富于幽默感,娴熟的白描技巧,构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一、蒋子龙

1979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此后沿着工业、城市题材创作思路,有《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优秀小说,成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内容

1.主要反映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关注工厂在管理上的革新,关注社会改革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揭示现实问题如经济体制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问题,权力与腐败问题,批判落后的思想观念。

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开拓者家族‛系列人物形象。《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改革者形象。小说在多种冲突中展示乔光朴的思想性格,他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英勇无畏、坚忍不拔,还有杰出的企业管理才能,几乎十全十美。小说也暗含英雄美人模式。乔光朴是新时期工业改革题材中较早出现的改革者形象,因其人格魅力而赢得读者共识,一时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

乔光朴之后,又有《开拓者》中的车篷宽、《人事厂长》中的高盛

五、《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的牛宏、《悲剧比没有剧要好》中的宫开宇、《燕赵悲歌》中的武耕新等同类文学形象,基本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了蒋子龙作品中的‚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

2.1984年前后,蒋子龙的创作有所变异和发展。题材上曾转向乡村改革,《燕赵悲歌》表现农村改革,塑造了武耕新这个当代农民企业家的形象,有乔光朴气质的农民,不伦不类。《蛇神》塑造了‚蛇神‛邵南孙这个人物形象。*前,他以善良者多情者形象出现,*后,却表现出恶意报复与道德的沦丧。善与恶、美与丑集于一身,引来争议。后少有创作。

(二)艺术特征

艺术风格粗犷刚健,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具有阳刚之美。在叙述方法上,一般少作细描和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设臵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臵身于激烈矛盾中,通过人物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表现人物,主要以人物行为和语言表现人物。

不足主要在人物理想化、类型化,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议论过多。

二、张洁

代表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等。这批作品注重探索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兼具理想主义气质、现实精神、女性意识。

《沉重的翅膀》是新时期第一部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描写了1980年前后发生在高层(国务院一个部委)的一场复杂斗争。

三、谌容

1980年的《人到中年》,主要描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肌梗塞、差点死亡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陆文婷周围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处境,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不仅要做家务事,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可他回到家里连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也没有,只好在床板上写论文。陆文婷的同事刘学尧、姜亚芬夫妇,由于生活困难解决无望,专长得不到发挥,抱憾离开了祖国。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年问题、知识分子问题,是新时期小说题材和主题上的开拓。

第四节 汪曾祺 邓友梅 冯骥才

80年代文学的真正变革实际上是在主流的思潮背后悄悄进行的,它始自非常边缘化的‚风俗小说‛的出现。当1980年前后,邓友梅、汪曾祺、陆文夫等人的‚京味小说‛和‚苏南风情小说‛,稍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和冯骥才的‚津味小说‛等问世的时候,人们感到了它们的异类和新鲜,但对其出现的意义却并未真正意识到。它们是‚寻根小说‛的先声。

一、汪曾祺

汪曾祺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并未发表小说,1980年起发表《受戒》、《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有怀旧意味的短篇小说,多取材自故乡江苏高邮的生活,而且是作者早年所见的生活景象,有理想化色彩和美化倾向。

(一)内容:

汪曾祺避开了中国乡村的贫困、文明程度的低下等负面内容,放大真善美,透露出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审美态度和对自然、健康的人性的呼唤。其中隐约可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境界。这些小说被称为‚文化小说‛。

(二)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情节因素,细描风景画和风俗画,渲染人情美和人性美,营造诗意氛围,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闲适、散淡、优雅的审美情趣。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

1.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富有诗意

2.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带有理想化特点。

3.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 4.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1)简洁,多用短句,包括对话。明子受戒后小英子划船来接时的对话: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2)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 (3)幽默。

‚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4)白描。

‚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汪曾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开始。

二、邓友梅

邓友梅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百‛方针时期,以《在悬崖上》为代表作;第二阶段是*结束初期,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代表作;第三阶段主要创作北京民俗市井小说,以《那五》,《烟壶》等为代表作。

(一)内容: 从《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开始,邓友梅转向写北京市井风俗小说。中篇小说《那五》、《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在新时期文学中开‚市井小说‛风气之先。这组中篇系列小说在写人物命运时融合进北京地方历史、风土人情、日常生活、自然风景,以丰厚的历史、民俗和人性含量,构成当代小说中前所未见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二)艺术特色

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讲究生动传神;叙事风格追随老舍,写人状物多用白描手法,又具有浓郁的‚京味‛,舒缓明朗而又幽默谐趣。

三、冯骥才

从1984年的《神鞭》起,冯骥材开始了‚文化小说‛的创作。‚文化小说‛系列‚怪世奇谈‛(《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是作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体现了一种文化反思,也是作者独特的表现方式。作者写‚怪世奇谈‛系列小说的目的,是想克服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带有鲁迅式的文化批判意识。作品充满天津的市井风格情调,人称‚津味小说‛。

第五节 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一、张贤亮

从《灵与肉》开始,就形成一种小说模式:在政治运动中坠入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在体力劳动过程中产生精神裂变,并被一个女人拯救。暗含才子佳人原型。还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二、贾平凹

作品倾注着对中国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揭示在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人的心理世界的丰富内容。富有探索性。

三、王安忆

主要成就在1984 年后。《小鲍庄》、‚三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为代表。

第六节 张承志 韩少功

一、张承志(P125)

二、韩少功(P127)

第七节 徐怀中 莫言

一、徐怀中(P129)

二、莫言

(一)总体特征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和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

善与恶、美与丑,大悲与大喜,梦幻与写实的交汇和复杂结合。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二)《红高粱》

1.关于祖先的英雄传奇

一个民间抗日故事和爱情故事,虽然是虚无缥渺的自由野性生命的民间神话,但写出了艰难的生存条件和充满野性的顽强生存,小说主人公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主题,是对民族骁勇血性的理想状态的寻找。成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一个发端性的作品。

2.复合美感

小说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农民意识的正负两面。‚我爷爷‛这批人‚杀人越货,精忠报国‛,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习气,又有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坚韧不拔的传统优秀品质。小说展现的内容也善恶混杂,美丑交织,既充满血腥味,又富有神秘感。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开了描写丑恶的先河。‚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当代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最早出现在莫言的小说中。

《红高粱》中悲剧与反讽交织,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它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崇高‛的美感,它的‚反讽‛叙述,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以轻松甚至幽默调侃的笔调写惨烈的死亡场面,使小说具有多义的审美意蕴。在孙五剥罗汉大爷人皮时,作者用一种奇异的感觉来写这一场面:一方面是写罗汉大爷‚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龇出来‛,‚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另一方面又写‚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前者近乎一种亵渎意识、而后者又掺杂着一种幽默调侃的意味。在传统小说歌颂英雄的场合,《红高粱》却用这种前所未见的语调来写,逼视历史现场和人物的真实面目,逼视生活的‚日常‛性,真实性。 莫言说:‚如果一味地歌颂真善美,恰好变成了一辆独轮车。‛之后残雪、余华、苏童、北村等都对人性中丑的因素进行了充分揭示。

3.视角

以伏击日寇汽车的情节为纵线,又借意识流手法串起‚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等所有内容,节奏急迫,容量大。

由‚两个叙事人‛所导致的‚现在与历史的对话‛的叙事效果。14岁的‚我父亲‛这一儿童叙事角色以他童年的眼光和角度来看‚我爷爷‛‚我奶奶‛的生活与历史,既造成了‚亲历者‛的现场感,同时又留下了‚未知‛的叙事盲点。另一个叙事者‚我‛则是‚第二讲述人‛,一个对话者与评论者,‚我‛明明是一个历史的局外人,但却充当了一个近乎‚全知‛角色,‚我‛的讲述中充满了对当代文化的愤激的反思、对遥远的传统文明的追慕,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同‚声部‛的历史叙事,打通了‚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时间阻隔,将历史变成了‚当代史‛。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P133)

80年代新诗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一、“归来”诗人群

‚归来的诗人‛也称‚复出的诗人‛,指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了他复出诗坛以后的第一部诗集——《归来的歌》,此后,流沙河创作了《归来》,梁南创作了《归来的时刻》等作品,‚归来‛的诗歌主题就成了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诗人创作现象。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等,(2)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等,(3)面对褊狭的艺术观念而‚自觉‛从诗坛消失的‚九叶‛派诗人,如郑敏、辛笛、陈敬容等。通过饱经沧桑的个人‚自白‛、洞悉世情的历史反思、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以深情的歌唱展示出来,歌咏‚归来‛,诉说冤情,袒露心志,是‚归来者‛之歌共有的主题。

二、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一)内容

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二)艺术特征

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2.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三)‚三个崛起‛

三、第三代诗人

‚第三代诗人‛或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观念:

(一)提倡‚非文化‛,‚回到本身‛,从表达文化、历史或政治理念回到诗,回到生命或事物本身,这是第三代诗学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强调生命的体验性、感觉性和本真性。他们的创作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对崇高,诉求心灵自由,表现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三)语言上的特征为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企图还原到前文化状态。

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下学期
《当代文学下学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