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1:53:36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推荐第2篇: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知道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差异、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分析推理法,讲授法

五、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气球(2个)、条形磁铁(2)、橡皮筋(2)、弹簧测力计(2)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牛顿运动定律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两大定律的内容(学生回忆两大定律的内容),那么,通过对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牛顿第一第二定律都研究的是单独的某个物体,那么对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我们又该怎么去进行分析处理呢?其实牛顿早已为我们想好了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牛顿第三定律。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必然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我现在用手去用力拍桌子,这个时候,我的手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同时我的手会感觉到疼,那么说明我的手也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是谁施加的呢?是桌子。我用手去拉弹簧,我的手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同时弹簧发生了形变,说明弹簧对我的手也有了一个弹力的作用,这时候弹簧就变成了施力物体,我的手就变成了受力物体。我们用手用力去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由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那么后一个物体对前一个物体也一定也施加了力。在物理学上,我们把物体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那么到底哪个是作用力,哪个是反作用力呢?实际上,这个称呼相对的,你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力称呼为作用力,另一个称呼为反作用力,同样可以反过来称呼都可以,因为他们之间本身就是相对的。

既然谈到力,那么我们就想到力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了----大小、方向、作用点。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验出理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通过实验来共同探索一下。 实验:

一组

气球2个

二组

磁铁2个

三组

弹簧测力计2个

四组

完全相同的橡皮筋2根 结果:

两个气球相互挤压,形变同时发生,同时消失

磁铁同极放在一起,突然松手,磁铁移动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个弹簧测力计相连,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示数相同

两根橡皮筋相连,并从各个方向向两端拉,观察形变程度相同,只能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具有着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是同时存在的,性质相同。

但是我们发现,在我们进行的这些实验中,我们研究的是某一时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偶尔具有这些特征,还是在任何时刻都具有这些特征呢? 因为要研究动态过程中力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视频放映传感器实验)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这些性质是在任何时刻都成立的。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一起朗读)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作用线上(等大、反向、共线、异物)。FF\'

(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看到这里的等大,反向,共线。我们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在前边我们还学过一对力也具有这些性质,是-------平衡力。那么这两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小组讨论发言)

练习:

1、关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2.以卵击石,用鸡蛋碰石头,为什么鸡蛋会破?

3.人跳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人还会跳起来? 4,.拔河

(五)、生活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应用实例。。。。

(六)、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定义:物体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对力。

(2)性质:同时性,异体性

(3)特征:等大、反向、共线、同性 2.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公式: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的差异

(七)、作业

课后第

1、

3、

4、5

推荐第3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推荐]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寿光现代中学 肖振宁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是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受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规律问题,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不同的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三定律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规律。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尤其是面临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往往还是“口是心非”,很容易受直觉的影响,比如在面对“拔河”、“马拉车”、“掰手腕”、“以卵击石”等问题是很容易犯错的,因此,这也是我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课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讨论,得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以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第二是探究实验实验得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基于这个过程,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引导全班同学拍手鼓掌,从而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相互作用的2个力,与此同时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对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这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可以大胆的让他们犯错,在针对错误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有“自相矛盾”的感觉,然后认清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的经历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

经验表明,学生们的前概念来源于自己的直觉,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正确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借鉴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般性问题,认真了解了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和思维的盲点,新旧认知产生剧烈碰撞的疑点或展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有效点,切中要害地提出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使之进入一种理性思考,改善自我认知结构,感悟科学本质,领略科学精神真谛,接受科学思想方法熏陶的状态。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思考,其主要特点是结合生活实例,做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本节课不足之处:由于器材限制,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时,没能让他们通过观察传感器来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甚至没能在讲台上做更多相互作用力的实验,这样使得学生少了很多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实验结果不够真实。与此同时,对结合实例和演示实验来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示意图没有做出来,研究不够直观。

推荐第4篇:《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气球为每组(四人)学生准备两套,牛顿第三定律传感器、滑板,绳子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一:力气大的男生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结果:力气大的男生胜。追问:力气大的男生一定胜吗?

实验二: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 结果:力气小的男生胜。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称(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观看:两个小孩冰上互推倒退的视频 观看:甲船推乙船甲船后退的视频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拉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2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 (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观看相互作用的实验视频 两个磁铁小车的相互作用 摩擦力的相互性

从这两个实验我们得到第二个结论: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变化).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 -F„„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F„„ 与作用力 F 的方向相反).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增同减,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同。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

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1)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3)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4)作用的效果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同种性质的力)、同在(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增、同减”,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题: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等 D.地面对大人的最大静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静摩擦力大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大人拉过来的过程中,大入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

所以,答案为A、B.

再让学生解释: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力气小的男生拔河,力气小的男生胜的原因。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两力平衡有本质的区别. 小结:学生自己总结

作业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4页的练习:1,2,6 板书设计: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 -F„„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F„„ 与作用力 F 的方向相反).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探究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附录一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

附录二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推荐第5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大赛教案

§4.5 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 分析推理法 教学用具:

遥控飞机、遥控汽车、力的传感器、薄纸板、摄像头、弹簧秤、小车、磁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嫦娥三号”卫星携带月球探测器“玉兔”探月。 设问:火箭为什么能升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学生互动小游戏:“手指顶牛”

四指并拢,拇指尖端放于食指第二关节处,用拇指尖端用力对顶 设问:什么感觉?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学们举例说明 „„

老师演示:

1、遥控飞机飞行 现象:飞机起飞

结论:飞机对空气向下的推力,空气对飞机就有向上的推力。

2、遥控汽车

现象:汽车起动,另外,换薄纸板,启动汽车,薄纸板后退。 结论:汽车给地面向后的力,那么地面给汽车向前的力。

3、磁体A、B 现象:磁体A、B相互排斥。

结论:磁体A给磁体B斥力,磁体B给磁体A斥力。

作用力:物体A对物体B施加的力 反作用力:物体B对物体A施加的力 猜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秤每组两个,对拉。 学生上台展示;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教师演示: 力的传感器: ① 介绍传感器

② 传感器A:显示其受到的力,受力随时间变化 ③ 传感器B:显示其受到的力,受力随时间变化 ④ 将A、B相互作用,对拉、对压。

⑤ 通过屏幕显示出两个力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

结论:①两个力同一时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②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实例:马拉车

设问:车启动时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 学生猜测:马拉车的力大

一样大 验证:传感器

用物体代替马车,用传感器拉物体 结论:两个力相等

板书:

2、牛顿第三定律

①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② 特点: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⑵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⑶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应用:解释火箭升空:

火箭向下喷气,对气体有向下的作用力,则气体对火箭就有向上的反作用力,火箭升空。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同时也认清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的。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

1、语言再简练些;

2、在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反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推荐第6篇: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一阶段的学习,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互作用力之间满足的关系。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行定量地探究。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且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接着,教材又用实验探究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且,教材上的“做一做”栏目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形象准确地呈现相互作用力在大小和方向之间(包括相互作用力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关系。融现代科学技术于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或)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规律正确分析说明具体实例,培养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首先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应用传感器动态地展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介绍完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之后,通过分析几个实例比如用力压黑板、分析座位上学生的受力等生活情景中的事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问题。最后,通过几道趣味性的习题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准备:

滑板、一端带有磁铁的小车(两辆)、弹簧秤(20组)、苏威尔dislab力传感器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到咱们班来听课,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右手,去拍自己的左手,我们用这种鼓掌的方式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生: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用右手拍左手的时候,两只手有什么感觉呢?

生:左手受到了右手给左手的力的作用,同时右手也受到了左手给右手的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用到了“力”这个词,那么,力在物理中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很好,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怎么理解“相互”二字呢?

生:“相互”就是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a与b,a对b有力的作用,b对a也有力的作用。

师:非常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力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一提到力,总是会想到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那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实例、建立概念)

(演示1)用手拉一根弹簧,使之伸长。

师:用手拉弹簧时,弹簧受到了手的拉力,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受到了弹簧的拉力。这两个拉力都是弹力,也就是说,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2)学生a站在滑板上推桌子。

师:a同学站在滑板上,给桌子施加了一个作用力,同时他自己也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师:根据以上两个实例可以得到,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果一个物体施力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前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师:如果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如果一个物体施力于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否也会同时会对前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演示3)用手将两辆一端带有磁铁的小车放在一起:a、固定小车1,然后释放小车2;b、固定小车2,释放小车1;c、同时释放两辆小车。观察实验现象。

师: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两辆小车分别受到了另一辆小车给它的磁场力的作用。这个实例说明磁场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在上述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以及各力的方向。) 师:其实,大量的实例均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之间的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叫做作用力(acting force)和反作用力(reacting force)。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任意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小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那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小结,教师补充)

师:根据我们的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②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2.1 提出问题:

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2 猜想和假设:

师:你怎么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呢?在没有进行精确测量之前。我们所有的结论都只能是一种猜想而已。要不我们就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请大家用我们提供给各位的弹簧秤,三到四名同学一个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成立。

2.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2.4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2.5 分析与论证:

(上述三步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指导,并且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以及得到的结论。)

(实验方案1:将a、b两个弹簧

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如图所示,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这时,测力

计a受到b的拉力

则受到a的拉力,测力计b。)

(实验方案2:用力传感器探

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如

图2)

(注:进行方案2时,简要

介绍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2.6 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7 总结规律:

师:当然,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不可能得到一个规律。大量的事实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

师:如果用力

公式表示为

式中的负号表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2.9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几点说明:

师:对于牛顿第三定律,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表示作用力,用力表示反作用力,那么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用

①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牛顿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也适用于液体和气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当然,这个总是成立还是有条件的,至于是什么条件,我们以后会学习到)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注:结合传感器上的动态图分析说明)

3、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想我们对牛顿第三定律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想检测一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不愿意挑战一下自我?

生:愿意。

师:好,请听题:

(1)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①一只虫子撞到一辆迎面驶来的汽车上,汽车给虫子的力比虫子给汽车的力大; (解析)该说法错误,这两个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然而,这两个相等的力却使虫子和汽车产生了非常不同的反应:虫子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加速度,而汽车则得到了一个小得无法测量的加速度。这个差别的缘由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虫子与汽车相比差别极大的质量。

②人走路时,之所以能够向前,是因为地面对脚的摩擦力比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大;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③马拉车而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④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因为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

(解析)这个说法错。两个力相等。

(2)一个重2n的苹果用绳吊在天花板上,请画出作用在苹果上的两个力。并说明这两个力是否互为反作用力,如果不是,写出每个力的反作用力。

(解析)苹果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绳对苹果竖直向上的拉力f。这两个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力g的反作用力是地球受到的苹果吸引地球的吸引力;而拉力f的反作用力是绳受到的苹果拉绳的力。

(3)传说有一匹小马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当主人要它拉车时,它拒绝了。它说,如果我向前拉这辆车,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将存在一个方向朝后、大小相等的力,

因此,这是一对平衡力,效果相互抵消;再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这辆车就不会做加速运动了,你同意这匹小马的说法吗?

(解析)不同意。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不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因而不能抵消。

4、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以及一对相互作用力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布置作业:

1、教材p82页“问题与练习”

2、4题;

2、练习册p77-78页,根据自身情况完成。

板书设计: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特点: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②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

1、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

2、说明:

①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任何物

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总是成立的;

和帮助,谨以为谢!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课后反思: 致谢: 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了银川九中高一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的精心指导

推荐第7篇: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中,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帮助选择研究对象、转换研究对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建材由浅入深地从三个层次展开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

第一层次,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第二层次,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经多次实验归纳出规律,提出牛顿第三定律。第三层次,是将牛顿第三定律应用于实际,用来解释生活现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重现了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到探究的艰辛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已经学习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不难。学生对常见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能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这为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但把规律应用于实际,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存在。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3)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2)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勇于探究,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五、教学思路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精神,尽可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过程的体验,感受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本节教学将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讨论、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猜想、实验探究。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引入新课,从丰富的例子中引出概念,并让学生把概念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对探究实验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合作,如何探究物理规律。再把规律应用于解释生活现象,学以致用。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体验、分组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实验探究教学法,以学生体验、动手操作为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对以下教学环节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设计。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例如让学生体验拍巴掌,展示天舟一号升空、趣味拔河等图片,做遥控飞机、电动小车等实验,在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体验拍巴掌的例子中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其中穿插让学生举例以及精彩的演示实验,以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在讲解完牛顿第三定律后,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通过运用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七、课前准备

1.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天舟一号发射图片,趣味拔河情境图。2.实验仪器:自制气球反冲装置,遥控飞机,电动小车,石头,鸡蛋,蹄形磁铁(2块),长木板,滑板,小车(2个),弹簧秤(2个),木块,水杯,测重仪,压力弹簧,尺子。

3.制作ppt。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自制教具,演示气球反冲升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引发兴趣。

师:其实这里面啊,就蕴含着天舟一号的发射原理,要解释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就得学习今天的知识。上个月20号,我国首艘自制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这代表中国已经具备向空间一次性运输大量物资以及天空加油的能力,天舟一号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有一个里程碑!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不是非常的给力呀?话说给力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给力”两个字开始!通常人们说的给力,这个力的含义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回到力的本意,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给力”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请大家比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并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拍巴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也就是说,左手给右手一个力,右手也会给左手一个力,两手之间的力是相互的。那么,这种相互性,是不是普遍存在的?你能否举出几个实例来。

生:举例。

师:在我们身边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我通过实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展示遥控直升机,发动螺旋桨演示飞机升空)飞机起飞受到向上的力,这个是力是谁给的?

生:空气/螺旋桨……

师:(关闭开关,手拿飞机)那现在它周围也有空气,有给它这个力吗?为什么没有呢?

生:螺旋桨没转动。

师:看来螺旋桨转动有什么作用? 生:给空气一个力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推断,学生可以得出螺旋桨和空气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师:这个直升飞机可能没有玩过,大家小时候一定玩过电动车吧?老师今天也带了一个。(打开发动机,演示小车向前直线运动)小车为何能前进?

生:轮子转动/有发动机。

师:那有没有这种情况?发动机正常,轮子也能转,小车就是不前进! 生:光滑地面/将小车悬空。

师:(悬空小车,打开发动机)看来小车前进的力是谁给的? 生:路面/路面给的摩擦力。

师:是路面给了它一个向前的摩擦力。那小车对路面有力吗? 生:有

师:路面怎么不动呢? 生:力太小了/路面是固定的

师:那我们设想,如果我们把路面变得很轻很薄(拿出薄木板),而且啊我们还让它可以灵活运动(将木板放在倒置小车的轮子上方)我们让电动小车在这样的路面行驶,来看!怎么样?

生:车子向前运动的同时,路面向后运动。(总结:车轮也确实给了路面一个向后的摩擦力,车轮与路面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师: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这样的例子那是举不胜举,大家能否归纳一下,它们能否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呢?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由此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我们给出一个力的同时就会获得一个力!比如,我用手压在桌面上,手给桌面一个压力,同时,桌面给手一个支持力,这两个力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作用在桌面上,一个作用在手上。压力消失,支持力也随即消失。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两个结伴而行的两个力,其中一个叫作用力的话,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板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除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外,它们还存在其他的关系吗?比如大小?同学们看,老师用一个鸡蛋去撞石头(演示)鸡蛋破了,石头安然无恙。有同学就认为呀,鸡蛋给石头的力小于石头给鸡蛋的力。你们认为呢? 生:相等。 师:咦,现在又有了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力是相等的。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拔河的情形,许多人认为,拔河是一项比拼力量的运动,胜负取决于双方拉力的大小。其实,这也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拔河为例,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现在啊,老师想现场来一场拔河比赛,有同学想来比试一下的吗?(请出男女同学各一名进行现场手拉手拔河,女生输掉了比赛。) 师:这样看来,是男生的拉力大于女生了吗? 生:是/不是……

师: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是一个定量的问题,需要通过测量来确定。什么仪器可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生:弹簧测力计

师:(拿出2个弹簧测力,让两位同学再次进行拔河,再找一位同学来观察示数情况)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可以粗略得到拔河时候双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那是不是所有性质的力的关系都是如此呢?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来得出!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大家看,有弹簧测力计,可压缩弹簧,磁铁,木块和水。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已有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实验完成之后,同学们将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这张表格中。下面,同学们动手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实验)

师: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来看,四个小组得到的结果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下面,请每个小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学生介绍实验原理以及方法)

(三)牛顿第三定律

师:大量精确的实验得到的结论也都是如此,不管什么性质的力,不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板书)其实早在300多年前,牛顿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继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后,我们称它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师: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那又该如何解释鸡蛋撞石头的现象呢? 生:(作答)

师:至于拔河嘛,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来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这次我们还要请出一个特殊道具(滑板)。

(请男生站在滑板上 ,女生站在地面上,女生轻松获胜)同学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摩擦力。

师:对,摩擦力,我们在对任意一方进行受力分析时,除了受到拉力外,他还受到地面给他的摩擦力,只有在拉力大于摩擦力的时候,他才能被对面拉过去。男生站在滑板上时,他和滑板整体所受的摩擦力显然小于站在水平地面上的时候,这样被女生拉过去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说明呀,拔河时双方的胜负是与双方所受摩擦力有很大关系的。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常我们给出一个力,往往是为了获得一个反作用力,就拿我开始演示的气球实验来说,看似简单,它也蕴含着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试着解释一下气球上升的奥秘? 生:(气球飞出是借助了气体的反作用力。)

师:实际上火箭的飞行也是借助了气体的反作用力。气体向后喷出,推动了火箭向前飞行。14世纪末期,我国学者万户,首次作了航天的科学尝试,他把47枚当时最大的火药火箭捆绑在自己坐的椅子背面让别人同时点燃这批火箭。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中有一个是以万户命名的。

看来啊,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总要让你去发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勇于探索,去发现更多科学的奥秘!

推荐第8篇: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文化基础部 谢智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 ③ 能正确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 知道生活中的事例往往蕴涵着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三.教具准备

教师用:两把同型号的大弹簧秤、一辆玩具汽车、一块三合板、两块海绵、一对指南针等

学生用:30组同型号弹簧称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提问:用右手拍打左手,左手有什么感觉,右手又有什么感觉?

提示学生回答:两只手都感到疼痛感,这说明,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这一对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二) 新课教学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概念的形成阶段)

演示1:将两块相同大小与形状的海绵相互挤压,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 结论:弹力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弹力与B对A的弹力似乎是相等的,弹力是同时产生、变化、消失的。

演示2:一个指南针绕另一个指南针转动,总是异名磁极相对。

结论:磁力作用是相互的,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A对B的磁力与B对A的磁力方向共线。

演示3:三合板下放一些圆柱体,玩具小车放在三合板上向前运动,与之接触的三合板向后运动

结论: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摩擦力与B对A的摩擦力方向相反。 小结: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同时性)。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例子呢?

学生回答:学生举例可能会很丰富,如用脚踢足球、用橡皮擦纸上的字、划船、杯子落到地上、人走路、举重等(生活中所有涉及到力的现象都是相互的)。

2. 牛顿第三定律(定律建立阶段)

通过体验、实验与举例、,我们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一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通过大量的生活经验与实验,我们可以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间有怎样的关系?(反向共线)

能举出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反向共线的例子吗?(举不出,则一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都反向共线)

提问:通过挤压两块海绵的实验,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怎样?(大小相等),这仅仅是一种猜想,然而定量的问题只靠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要测力需用弹簧秤,要测两个力需两只弹簧秤,如何同时测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拉)

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调零,不要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进行实验:1)研究静止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2)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3)研究变速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小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总是指任何物体、任何情况都成立,即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是否接触等均无关系,总是指由有限的事实得出的定律对无限情况无一例外地适用) 定律深化阶段

问题1:发射升空时火箭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2:放在桌子上的书本所受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3:皮带运输机将货物从底端运送到顶端,货物所受的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小结:有意强调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作铺垫(异物、同性质)

问题4:吊灯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反作用力怎样?重力与灯对电线的拉力有什么关系? 与平衡力的比较:

1. 相同点:等大、反向、共线

2. 不同点:从作用物体、力的性质、作用时间、作用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

定律应用阶段:

1.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2.马拉车而车没有被拉动,这是因为马拉力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这种说法对吗?

马拉车,车前进,为什么马不后退呢?

(问题2进行四个学生一组合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请思考:轮船、汽车、直升飞机等如何获得动力的?(视频剪辑)

(三)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1)牛顿第三定律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反向异物又共线

2)平衡力的特点:同值反向与共线 方法小结:

1)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2)规律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四) 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探究两班进行拔河比赛,取胜的因素有哪些?

(五) 板书设计:略

推荐第9篇:牛顿第三定律 学案

新课标下的问题式教学学案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编撰人:胡美慧

2011/12/19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复习导入】力的概念及其特点是什么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演示】1.平静的湖面上停着两只小船,一只船上的人用力去推另一只小船

2.用鸡蛋碰瓦片

3.用手拉弹簧等等

【教师设疑】

1.以上情况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2.以上事例中,各力的作用方向有何关系?作用点位置有何特点?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3.各事例中,力的先后顺序有何特点?

4.各事例中所涉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抵消?

5.以上所举事例所涉及的力均为弹力,是否只有弹力才具有以上的特点呢?

二、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设疑】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都是静止不动的,处在平衡状态时,相互作用力满足牛顿第

三定律吗?

3.两个运动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吗? 【实验演示】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通过上述实验,说明牛顿第三定律所揭示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参考系的选择是否有关?

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什么特点?

三、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并举实例说明。 【课堂训练】

1.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而石头“安然无恙”。对于这一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鸡蛋“粉身碎骨”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所以鸡蛋碎了

B.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安然无恙”说明鸡蛋对石头的力小,所以石头无恙 C.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

D.在以卵击石的过程中,石头“安然无恙”而鸡蛋“粉身碎骨”是因为蛋壳能承受的能力远小于石头所能承受的能力

2.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推荐第10篇:牛顿第三定律 学案

牛顿第三定律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合作探究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什么现象呢?

某校高一年级(1)班和(2)班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比赛结果(1)班同学胜出。拔河时,(1)班同学对绳的拉力比(2)班同学大吗? 交流研讨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

(一)大小关系:

(二)方向关系:

(三)作用点:

二、牛顿第三定律

三、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例题解析

例1:人走路时,人和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数有(

) A. 一对

B.

二对

C.

三对

D.

四对

例2:一个大汉(甲)跟一个女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汉把女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大汉拉女孩的力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 B.大汉拉女孩的力不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 C.大汉拉女孩的力与女孩拉大汉的力一定相等。

D.只有在大汉把女孩拉动的过程中,大汉的力才比女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作业自助餐 A 海阔凭鱼跃

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重为G的茶杯,试分析茶杯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反作用力

1 分别是什么力?这几个力的平衡力又分别是什么力?

2、一本书静放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它们是一对相互平衡力。

B.书所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重物A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 如图所示,关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用力是F

4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l的施力者是弹簧

D.F1与F2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4、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结,并用细绳悬于天花板下,下面四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

B.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C.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

D.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5、两人分别用10N的力拉弹簧秤的两端,则弹簧秤的示数是(

) A.0

B.10N

C.20N

D.5N.

6、在水平光滑直轨上停着两个质量相同的车厢,在一个车厢内有一人,并拉着绳子使两车厢靠拢。不计绳子的质量,判断有人的那节车厢的方法是(

A.根据绳子哪一头的拉力大小,拉力大的一端车厢里有人。

B.根据车厢运动的先后,先运动的车厢里有人。

C.根据车厢运动的快慢,运动得慢的车厢里有。

D.根据车厢运动的快慢,运动得快的车厢里有人。

7、用水平外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而保持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平衡。

B.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外力F与墙对木块的正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木块对墙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与外力F大小相等。

8、传动皮带把物体由低处送到高处的过程中,物体与皮带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数有(

)

A.一对

B.二对

C.三对

D.四对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B.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车之所以加速是因为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受到的摩擦力。

C.人走在沼泽地里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压力所以容易陷进去。 D.若A受到B的分子力,那么B受到A的力也一定是分子力。 B 天高任鸟飞

1、一匹马拉着车在路上走,试分析以下各情况下马对车的拉力和车对马的拉力大小关系 A.车陷进泥潭里,马没有拉动车。

F B.马拉着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时。 C.马拉着车在马上加速前进时。 D.到达地点它们要停下来时。

2、如图所示,在地面上固定一根质量为M的竖直木杆,一个质量为m的人以 加速度a沿杆匀加速向上爬,在上述过程中,地面对木杆的支持力大小为( )

3、如图所示,圆环的质量为M,经过环心的竖直钢丝AB上套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今让小球沿钢丝AB(质量不计)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运动,要使圆环对地面无压力,则小球的加速度和小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多少?(设小球不会到达A点)

习题答案: 例1:C

例2:C A海阔凭鱼跃:

1、茶杯受重力和支持力;重力的反作用力是茶杯对地球的吸引、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茶杯对桌面的压力;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A

3、B

4、D

5、B

6、C

7、AD

8、B

9、BD B天高任鸟飞:

1、无论马车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都相等。

2、C

3、解析:对圆环进行受力分析:Mg=f 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mg+f=ma 对竖直上抛运动有: V0=2ah 联立得:

2A.Mg+mg-ma B.(m+M)g C.Mg+mg+ ma D.Mg

Mag1 m

mV02h2gmM 3

第11篇:4.5 牛顿第三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

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

(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点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

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

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

2、磁铁相吸、相斥

3、碰碰车

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

5、用橡皮擦铅笔字,字被擦掉了橡皮也掉了一层皮 „„

点评:

1、在课桌上,事先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合适的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边讨论边做实验。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点评: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

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

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

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 提出问题:

1、读出两秤的读数。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

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

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

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

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 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点评:

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

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的同心圆,将圆12等分。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磁针稳定后,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缓慢沿直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在保持磁针与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

1、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

2、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仪器两人一组,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点评:

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

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 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点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四)实例探究

☆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认识

1、挂在竖直悬绳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各作用在什么物体上?在这四个力中,哪两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对力是平衡力?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被一根拉长的轻弹簧水平向右牵引着,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试分别说出两个力的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以及反作用力的性质和方向。

☆对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4、分析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对拔河,甲胜乙败,则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队甲的作用力。”

★课余作业

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8页的练习。

2、思考教材88页上“说一说”中的问题,课下讨论。★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本节还适当安排了证明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第12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 牛顿第三定律 》。这是一节规律课,我计划1课时完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说说这次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它以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前三章学习过的“力和运动”以及牛顿第

一、第二定律为基础,也是继续学习动力学其他知识的基础,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探究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2.培养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和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3.应用讨论、练习的方法学会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及热情,进一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2.通过学习,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3.提高团结互助的精神及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并学会区别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难点: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 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班级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引导优生积极思考,激发差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营造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本节课采用的为实验法、分层探索法为主教学方法。传统和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再用定律来解释生产、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定量到定性,从个别到一般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辩清疑点。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引课,神州十一号的发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奇心。

(二)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接着我会和学生一起探讨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我让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连接在一起,将B端固定,稍微用力拉弹簧测力计A,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再稍微增大拉力,再观察它们的示数,这时,学生可观察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然后我会再引导学生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若是现在松手,弹簧测力计A与B无作用力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作用时间上的关系又如何。经过和学生一起实验,分析与探究,引导他们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知道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后,我会和学生做个有趣的游戏,我会找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猜想:如何让力气大的同学输呢?其实不管哪个同学,同学的拉力大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遵从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共线。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有趣的小游戏,纠正了平时的错误思维,认为赢就是拉力大,不但能稳住兴趣,还可掌握心态迁移注意,再次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求知欲,使课堂情境优化设计。] 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如:人走路、跑步、跳高、游泳、船后退等,再次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可联系实际,这样可以提高技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我会举些例子,和同学们简单的探讨一下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讨论并总结出5个不同点: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适当的布置两项作业: 1.课本第82页问题与练习1、4; 2.阅读书本第81页做一做。 七、板书设计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

第13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

第14篇:教学中“牛顿第三定律”的道理

教学中“牛顿第三定律”的道理

发布者:刘丹丹 发布时间: 2012-3-29 9:03:28

课间休息时,坐在教室闲着无聊翻看学生的教材,无意间翻到了“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大概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不禁让我联想起了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正像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积极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要谨慎对待和处理,千万不可以把个人的一些不好的情绪带给学生。

首先,我们要公平的对待你所任课的每一个班级,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班级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教的平行班中,不同的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班学生不太聪明,因此总会让人感到有种“老牛拉车”的感觉,教师就好比是那个老牛,干拉也拉不动;有的班级学生纪律不好,上课时总会有些淘气的学生趁你不注意时说句话,或是偷偷看点大书等等;有的班级纪律好,学生也挺聪明„„由于学生特点不同,在不同的班级里上课,总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的情绪常常会受到他们的感染,如果我们将这些情绪,不假思索的表现出来,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班级,我想我们收到的回报也应该是不同的。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特别敏感和单纯的,有时很任性,有时还很仗义,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控制和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们从老师的表现中感受到态度,并会用同样甚至是更加明显的态度回报老师。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大人有大量”,根据不同的班情和学情,从他们的优点入手,用爱去包容他们,比如,不聪明的学生,可能很懂事,很认真,如果我们耐心的教导,他们的成绩也一定会很优秀;淘气的学生,可能会很聪明,只要我们不歧视他们,并心平气和的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也许会拼命地学习„..因此,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班级,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他闪光的一面,用爱心与他们够通,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心与我们沟通的。

另外,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要“看人下菜碟儿”。

班级中,可能有些听话学生,怎么看怎么顺眼,就是和自己投缘,而有些淘气的学生,一看就不怎么喜欢,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好学生老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舍得批评半句,对不喜欢的学生,越看越讨厌,一丁点小错误都不能原谅。老师的一屑不顾,使学生处于不平等,不公平的环境中。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逆反心理,特别是经常被老师列入“黑名单”的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经常会与老师对着干,拧着干,从而会影响到他对老师的教育行为的接受,影响他的成长,大大削减了教育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时刻要记住“力是相互的”。

第15篇:于超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于超

物理教学中秉承的教学思想是以知识技能为载体,过程方法为桥梁,情感态度为升华。通过信息的建构,达到知识内化,见识体验意识,教学中希望能将物理教学与物理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渗透在教学中。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用获取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去审视、发现和解决与这些问题相联系的习题,用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例,生动的说明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使学生不断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

1.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将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引入,增加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感受,对课堂内容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是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的欲望。本课中设计了自主探究实验,将原本较为抽象、枯燥的思维活动转化为生动活泼、兴趣昂然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虽然提供的只是两个弹簧秤,但是简单的实验仪器足以让学生身以体之,心以验之。在教学中让我们回到原点追寻课堂教学的本质。

3.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充分注重对生活的挖掘,积极贯彻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从学生身边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较难驾驭。因此,这节课的授课中在时间的调控上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因为学生较多,还是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小组探究情况,所以探究后,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再展示与分析。 4.通过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探究,通过过程体验,丰富情感的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重要教学目标,真水无香,教育无痕,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自然规律中升华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当你伸出援手帮助别人时,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当你伤害别人时,自己也受了伤害,可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当然教学中在时间的掌控上,还应更紧凑一些,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对本节课的一个检测回馈,能便于教师更好的掌握本节课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礼记.学记》有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我想这是古人对教育的理解,也是我们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理想。

第16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定量研究,必须测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做两把弹簧秤对拉实验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1)小组内既要分工又要合作;(2)比较不同的拉动﹝A不动拉B,B不动拉A,A、B同时拉,同时拉着A、B动起来﹞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3)小组代表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再指明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是经过大量的研究,才得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分析,并得出结论。由此过渡到核心知识——牛顿第三定律。)

(四)思维碰撞、理解规律

几个实例(人要跳起应怎么做?人要向前游泳手要怎么划水等)进一步巩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性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产生效果可以不同。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针对学生认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有的放矢,制造表象,挑起冲突,引蛇出洞、诱思深入,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化解疑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步步深入、再析异同

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长的比较像”,“像”在何处?貌似神异,异在何处?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完成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照比较表格: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特点。)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通过《物理作业本》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感悟牛顿第三定律在解答物理综合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板书设计】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公式:

特点: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应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验中探索。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主体探究实验以及视频展示生活中利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事例,让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当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之后,加上对应联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简练;

2、小组实验中,多组出现学生单干的现象;

3、海岛生活中的实例的选择比较少;

4、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设计问题不够严密,在教学过程中有赶时间的感觉。

第17篇:§45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4-5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F1=-F2 2.几点说明: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4)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为作用点不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能求合力 3.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1)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两个力的性质是相同的。

(2)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上力的性质可以是不同的。

(3)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可以单独存在,但相互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例如:一个绳子吊着一只水桶,绳子对桶的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桶对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都是弹力。作用点分别作用在桶上和绳子上。桶受到绳子的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桶受到的地球对它施加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和重力不是同一性质的力。 课后作业:

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物体受乙物体的作用,则乙物体一定同时受到甲物体的作用

B、甲物体受乙物体的作用一定是作用力,而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一定是反作用力

C、若把甲、乙两物体看成质点,则甲、乙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在甲、乙两物体的连线上

D、甲物体受乙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则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也是一定竖直向上

3、在光滑水平面上放一测力计,甲、乙分别用100N的两个力沿水平方向拉测力计的两端,则测力计的读数应为 ( )

A、0 B、100N C、200N D、400N

4、对于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弹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弹力是平衡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质量分别为40kg和60kg的两个小孩都穿着冰鞋站在溜冰场的冰面上,其中一个小孩用12N的水平力推另一个小孩,则两个小孩各得到怎样的加速度?

6、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

7、如图4 –5-4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压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则( ) 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是重力 B、力F就是物体对墙壁的压力

C、力F的反作用力是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 D、墙壁对物体的弹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 对墙壁的压力

8、如图4 –5-5所示,长木板平放在地面上,用F=10N的力拉动木板上的小木块使其匀速前时,但木板静止,则木板的受力个数为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9、甲、乙两人质量相等,分别站在相同的船上,初速度均为零,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它们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用力拉对方,两人相对船均静止,则 ( )

A、甲船先到中点 B、乙船先到中点 C、两船同时到达中点 D、无法判断

10、如图4 –5-6所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的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绳上

第18篇:牛顿第三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是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力学情况所遵循的规律问题,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不同的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三定律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规律。然而学生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尤其是面临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往往还是“口是心非”,很容易受直觉的影响,比如在面对“拔河”、“马拉车”、“掰手腕”、“以卵击石”等问题是很容易犯错,因此,这也是我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课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是通过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得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第二是通过实验定量测量得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第三是回到实际应用中,使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基于这个过程,我首先通过让学生体验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对某一例子进行具体分析,分别找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此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主要采取让学生探究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找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以此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包括后面寻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都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一一突破的。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对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这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可以大胆的让他们犯错,在针对错误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有“自相矛盾”的感觉,然后认清问题的本质,这个过程的经历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经验表明,学生们的前概念来源于自己的直觉,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正确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借鉴往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般性问题的积累,认真研究本届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和思维的盲点,新旧认知产生剧烈碰撞的疑点或展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有效点,切中要害地提出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使之进入一种理性思考,改善自我认知结构,感悟科学本质,领略科学精神真谛,接受科学思想方法熏陶的状态。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体现了“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其主要特点是:

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

本节课不足之处:没有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进行小车实验时没有提供一个较好的展示平台。

第19篇: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龙文教案

考点分析: 精选名校同步考试及模拟考试,有针对性的面对问题考生进行强化训练

1、第三批文言实词: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国、过。辅导目标 1 ,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第三批文言虚词“若”“所”“为”

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的具体实例

3、文言文阅读训练

教学重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1) 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2) 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度量) ..(3) 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出现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另一个物体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也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力.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6同生同灭、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与不同处:同大小、同性质、同一直线;不同方向、不同作用点(物)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世(压倒,胜过)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

3、牛顿第三定律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1(2)表达式:F=—F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3)意义:建立了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关系.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4) 成立条件:无条件---与物形状、质量、运动状态无关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

(5) 成立条件:无条件---与物形状、质量、运动状态无关

4、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作用物体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的性质 是同种性质的力 不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同时性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消失 作用效果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不能作为物体平衡的理由 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

学案

习题

第20篇:3牛顿第三定律刷刷车

牛顿第三定律——刷子 教学重点:

1认识制作刷子的各种器材以及作用。

2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刷子的运动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论证来完成刷子的制作,通过前后对比探索刷子为什么能动起来。 教学难点:

1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设想并动手找到最佳方案。 教学用具:刷子套件1套课时: 6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刷子是即将要制作的刷子的车身)同学们好,我是XX老师。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堂科学课。

同学们,你们说平时我们刷鞋用什么工具呢?(学生:刷子)那么,我们是怎样使用刷子的呢?(学生:用手,手动)

二、在摸索中逐步完成刷子的制作。

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刷子自己动起来呢?

请大家说出你的想法。(激发学生热情:你们还有没有第六种方法?第七种方法?)学生(预设解决方法如下,得出用电的结论) (1)用风带动(没风时怎么办)

(2)用力吹(吹时非常费力,没劲了怎么办) (3)用太阳能带动(刮风下雨怎么办) (4)一拉线就能动(走一会就会停下来) (5)靠烧油带动(不环保) (6)靠电带动(就是用这种方法)

总结及过渡: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那么,这些方法是不是都能成功呢?还需要我们做实验验证它。接下来,我们就先来验证用电能不能成功。(抛出问题)那我们思考一下,用电做驱动都需要什么东西?(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电池、电池盒、开关、导线、马达(抛出问题)有电池、电池盒、开关、导线、马达,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呢?谁能说一说?(抛出问题)同学们想到这么多东西来驱动刷子,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东西和刷子结合在一起呢?(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分享结果)(抛出问题)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让马达动起来呢?请大家小组讨论并动手做一做,看哪一组最先让马达动起来。好,大家连接好了吗?哪组的马达动了?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连接的?(分享)

(抛出问题)打开开关,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马达转动起来了。) 那我们的刷子动了吗?(学生:没有。) 那我们怎么让刷子动起来呢?思考一下。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这个小实验能不能给你些启发。我们把马达轴插在圆纸卡不同位置的小孔上,当马达转起来时用手捏着马达,你的手会有什么感受呢?对比一下。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可以代替圆纸卡的东西来增加马达的动力呢?(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分享结果)得出结论:装扇形轮。(抛出问题)装完扇形轮,打开开关,你的刷子能动了吗?此时马达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小组讨论动手尝试,分享结果)得出结论:安装马达盖。

(抛出问题)现在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刷子为什么能动呢?结论:扇形轮的转动加剧了马达的震动,马达震动带动刷子一起动。(抛出问题)最后的一点时间,就留给大家去装饰一下我们的刷子。看看谁能让刷子变得漂亮又可爱,再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老师展示有代表性的成品。经过我们的尝试,用电驱动刷子已经成功地实现了。那么,刚才我们想了很多种方法,同学们回去还要用实验去验证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成功?好,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了,同学们再见。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评语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