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风筝教学案例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9 08:35:22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杨玲玲

联系地址:章丘市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250200

联系电话:13954198991

《风筝》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样一句话,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可以说鲁迅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事实上,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作为“文学经典”“文学名篇”的代名词,鲁迅作品的解读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接受性和操作性。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纠正僵化的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以作品为中介走进作家,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

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 (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要善于使用生动幽默、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巧引妙导,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我在上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和他们一起开诊所,以“我们的诊所来了这样一位病人”导入课文,学生带着一个急于解开的疑团,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急切地寻求答案。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好像磁铁、蜜糖,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说病症:

1. 学生读课文

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明确: “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惊异和悲哀。 2.播放歌曲《三月三》,对比感悟。

师引:一曲《三月三》,唱尽了对风筝的思念,满天飞舞的风筝,也道出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同样是风筝,这位病人却„„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插入歌曲《三月三》,并且让学生调动情感体验,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感受进行比较感悟,唤醒了学生的体验。只有唤醒体验,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之无关的内容变为自己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读出自己,读出亲切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引导学生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寻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变阅读为重温生火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心理需求,达到与文本共鸣的目的。)

三、探病因:

萦绕在先生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

——我粗暴的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事情。

1、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 (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4)我们来朗读第

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却”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至此仍旧不能释怀,心只得沉重着,甚至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在涵泳品味中生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作为经典语文,鲁迅的作品内涵丰富,适合多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具体的细微处入手,比如,抓住某一词语,体会它的准确性;琢磨某个句子,看作者如何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品味某个修辞手法的妙用,一个精彩细节的描述,等等,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发现鲁迅运用文字的苦心及创造,“说好处,看门道”,理解把握鲁迅的情感与思想。如在“品精神虐杀”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就细微之处谈阅读中的想象和心理感受,读读讲讲,随处点评,引导学生学会细读,并把这个方法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再如为了体味最后部分“悲哀”所体现的巨大情感冲击力,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反复品读并评议。由于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踊跃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敢于进行质疑,教师主要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和引导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关注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鼓励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因此学生产生了先“阅”为快的愿望,阅读时专心致志,兴致盎然,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之中。)

(4)这位病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告诉大家?体现了什么精神?

(适时补充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主题及作者的伟大人格。)

四、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用

一、两句话安慰作者。

五、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案例反思】

一节课的关键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收获了多少。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方法的创新等手段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另辟蹊径,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因“篇”制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新奇感、驱动力,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假如拘泥于传统学法,墨守成规,学生兴趣势必荡然无存,根本谈不上阅读期待。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其内涵,引导学生采用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鲁迅的文章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和范例,对于他的文章,课堂上中规中矩地讲解、理性地分析的较多。但是像《风筝》这样的文章,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恐怕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大胆地设置了三个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说病症—探病因—对症下药”,就是为了进一步凸现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鲁迅的生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样做似乎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大胆的“颠覆”,但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奇的学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驰骋于思维王国中,阅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另外,在学习《风筝》时我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悬念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读者阅读或听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巧妙设置悬念,吊住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阅读活动产生一种迫切盼望的心情。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心,不断激发、调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力的提高了阅读质量。悬念一:这位病人有什么异常之处?悬念二:播放歌曲《三月三》,一曲《三月三》,唱尽了对风筝的思念,满天飞舞的风筝,也道出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同样是风筝,这位病人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萦绕在他心中的是一件什么事?悬念三: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如此耿耿于怀?悬念四:弟弟原谅他了吗?悬念五: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告诉大家?体现了什么精神?充满诱惑了的悬念催促着学生一定要读下去,而且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来揭开其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底。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阅读状态之中。

鲁迅小说言语意义的文化蕴涵是说不尽的。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我注六经”的探究精神,使他们以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作品所蕴涵的种种深意,真正走进大师的艺术世界,品尝语文学习的快乐,成为精神世界最自由最开阔的人。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只要我们善于拨动“情”弦,就能打造出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推荐第2篇:风筝教学案例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感受阅读乐趣 领悟心情变化

——“风筝”教学案例

鲁娟 电话:13272994540 肖素芳 电话:15025734588

重庆市秀山县迎凤小学

背景:

语文教学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阅读机会,与之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在过去教学精读课文时,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分段,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等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风筝”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本节课是一篇童真童趣的课文,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下面以这节课为例,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1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准备: 搜集播放风筝的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这里面有欢笑,也有泪水,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生1:我最大的是放风筝 生2:我最大的快乐是滑冰 生3:我最大快乐是帮妈妈做家务

师: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他们中间,一起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三件事?

生: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这一环节的设计用学生童年生活中的快乐事提问开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

师:细心的孩子去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在写做风筝?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做风筝。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孩子认真听,仔细想,并画出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

师:谁能说出我们做风筝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们做风筝时心里非常高兴、愉快。

师: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想做个什么样的风筝?希望风筝怎么样? 生1:我想做个蝴蝶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越高越好。

生2:我想做个大金鱼样的风筝,希望它把我的希望和憧憬带到宇宙中去。

生3:我想做个蜈蚣样的风筝,希望它带着我的愿望去云彩上面,和云彩姐姐做朋友。

2 师:孩子们所说的梦想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憧憬和希望,憧憬是什么意思?点红:憧憬

生:向往的意思

师:你们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 生:竖心旁

师:竖心旁是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我们带着向往来读这句话。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

师:谁能把依然换一个词吗? 生:仍然、依旧、还是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把它们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就弄不明白了,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还把它叫做“幸福鸟”?

生1:因为是我们亲手做的,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它身上了。 生2:因为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如果是你做的风筝会寄托着什么希望? 生1:我想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生2:我想要“幸福鸟”给我们带来幸福

生3:我想让风筝带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到宇宙中去······

师:其实这个时候风筝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风筝时那种快乐的心情,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种自由和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用幸福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地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三、细读“放风筝”感受乐与悲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放风筝。

师:谁来读读描写放风筝的这一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评价他读得怎样?

生1:流利、有感情。

3 生2:我仿佛看到一群孩子正快乐地放风筝。 师:表示动作的词语是那几个? 生1:托、牵、站。 生2:说、跑、喊。

师:哪些句子描写放风筝时的心情?

生: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太好了,哪些词语告诉咱们风筝飞起来? 生: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师: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随着风筝飞起来的有我们的快乐、幸福、自豪。

生2:风筝飞起来我们的憧憬也飞起来了。

生3: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希望随着风筝飞起来了。

生4:风筝高过树梢咱们快乐也高过树梢。

师:风筝翩翩飞舞,我们的自豪和幸福也飞起来。现在我们带着快乐、高兴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放风筝如此的快乐让我们再一次起体验放风筝带给我们的幸福吧! 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

师:我看到了你们特别开心的表情,是不是放过风筝啦,告诉老师,为什么放风筝的时候要拼命的跑呢?

生1:如果你慢慢的跑风筝就飞不起来。

生2:如果不拼命的跑,风力不够风筝就飞不起来。 师:你看到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得喊叫。 师:你怎么喊?

生1:风筝飞高一点,带着我们的希望和憧憬飞到云彩上去吧! 生2:幸福鸟快飞吧,带着我们的憧憬飞到宇宙中去吧! 生3:幸福鸟快飞吧,飞得越高越好。 师:我们现在就去放风筝吧,读第三自然段。

4 师生接读

师:风筝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快乐,高高地飞到云彩上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的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一下,便极快的飞走了没了踪影。(播放音乐,教师用低沉的语气朗读创设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难过、失望 师:为什么伤心、难过? 生:我们的风筝飞走了

师:是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的风筝飞走了,心从高高的云端上掉了下来。请你读出这种伤心的心情吧。

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读 师:你们从那些词语感受到这群孩子的伤心和难过? 生: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师:千呼万唤呢? 生:大声的喊,多次的喊

师:如果是你的风筝飞走了你会喊什么?

生1:幸福鸟快回来,别离开我们,你还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呢。 生2:幸福鸟你别走,别把我们的希望和幸福带走。

生3:我的“幸福鸟”快回来,快回来,不要带走我们的幸福····· 师:“幸福鸟”如果听到你的呼唤肯定舍不得离开你,孩子们,你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

生:风筝

师:还想找回自己的什么?

生:还想找回我们的快乐、幸福、憧憬、希望。

师:从风筝飞到高高的云端上去,我们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到断了线的伤心、难过是多大的变化,我们来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

小组赛读,读出了心情的变化。

5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四、细读“找风筝”,感受忧伤

师:你们最亲密的朋友飞走了甘心吗?那咱们就快去找找吧。 生自由读5---7自然段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风筝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从那些词语看得出来?

生:我们是从“四处寻找、还是没有踪影”看出来的。 师:风筝没找到这时我们的心情又怎样? 生:伤心、难过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垂头丧气

师:谁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再用垂头丧气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在田野里四处寻找都没找到,那咱们赶快到水磨坊去找找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课文写到这里结束了,留下一个长长的省略号,让我们去思索。如果找到了风筝你的心情怎样,找不到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生1:我们来到水磨坊,看见风筝落在泛着鱼鳞的水面上,全打湿了已经不成样子了,但是我们依然快活,因为我们的“幸福鸟”回来了,我们拿着风筝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生2:我们在田野里到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伤心的哭了,垂头伤气的坐在田埂上。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时,又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小结

6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去阅读,去交流,去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

2.具有“语文味”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交流、书写,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3.学生的参与面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投入整个过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推荐第3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分析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官场兴龙小学 教师姓名:邢亚秀 月份10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孩子们,在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们想干些什么?(生自由回答)你们放过风筝吗?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就和放风筝有关。(师板书课题)亲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都把书翻开,自由的、大声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难读的生字词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3、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用手势表示。

4、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文章里跑了出来,你们认识吗?

出示词语:

(一人读后全班跟读两遍)

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谁愿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指明学生读,其他学生跟读2遍 咱们一块读读吧。(全班读)

5、同学们读的真不错。生字读好了,课文能读懂吗?请同学们端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第二遍读课文。你可以选择默读,也可以读出声音来,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6、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介绍了那些事情?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7、课文有一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找到了吗? (生汇报课文第一自然段) 你真会学习,(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读) 这句话在文中引领全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找这样的句子,咱们再来读一读吧。

8、最大的快乐是怎样的快乐?(生自由说,如:十分的快乐、无比的快乐、特别的快乐、非常的快乐)说的真好,咱们一块到文中去感受这种最大的快乐吧。

9、放风筝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2)师板书:2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一划,你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十分的快乐?(学生读)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吗?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快乐)书上有个词,表达了孩子们的这种心情,你们找到了吗 ?(快活)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快活?(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依然很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出示词卡 “依然”请同学读一读这个词)“依然”还可以怎么说?(仍旧、仍然、还是)你可以用他说一句话吗?

孩子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幸福鸟)为什么称他为幸福鸟呢? (因为孩子们的心情很快乐)

是呀,让我们读出这种快乐,谁愿意来读一读。(指明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大家来读一读吧。

10、还有谁找到了能够表现孩子们快乐的句子,谁来读?(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出示词卡:憧憬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

憧憬是什么意思?清同学们把词典拿出来,咱们来查一查。(生查字典,汇报) 学会用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要经常使用。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的内心向往什么?(风筝飞得很高)你能读出这种向往,这种快乐吗?

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明明白白的,看看做风筝的材料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明读)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懂的? 是呀,几根细苇,几张简简单单的白纸就带来了最大的快乐。请同学们把这种快乐放入文中。自由地在下面练读第二自然段。(生练读)谁愿意来读一读。(指明读) 你的快乐感染了我,相信同学们也被感染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1、同学们读的真不错,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生汇报) 课件出示:

1、自读课文;

2、勾画关键词句,体会心情;

3、在读课文,读出这种心情。

12、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思考,一边勾画出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和拒。(学生自读课文——5分钟)

13、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快乐)哪些词句表现了孩子们这种快乐的心情?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出示词卡:翩翩飞舞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还有什么东西翩翩飞舞?(树叶、雪花、蝴蝶)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出示词卡:快活的喊叫,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孩子,你会喊什么?叫什么?(生自由说) 一个喊一个叫,叫出了孩子们内心的什么?(快乐) 是呀,让我们捧起书,读出这种快乐吧(全班读)

14、有些快乐是课文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有些快乐是要我们再读课文中慢慢体会到的。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句子是写出了孩子们这种无比的快乐?

(如果学生达不到,就可以说:放风筝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孩子们的这种快乐,请同学们拿出笔圈出课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动作的词。) 学生交流动作词语

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再来读读这一段。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贾平凹(āo)) 这是作者在回忆往事,他在放风筝的时候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节课我们继续体会这种不一样的快乐。

推荐第4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

后溪中学

邱绍玮

【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合作探究-----品味语句,渗透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的好学生,所以认识大家很高兴,我很愿意和大家共度这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同学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评:以上为导入的第一部分,师用鼓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你们放风筝时有哪些感受?(多媒体展示放风筝的图片,引生入境) 生1:风筝飞得越高我的心情越愉快。

生2:风筝飞得越高把我不愉快的心情带得越远。

生3: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自由。 师:大家谈得真好,你们不仅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鲁迅先生吧?请大家再了解详细些。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者顺序不能颠倒,他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用的笔名,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师:《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评:新课标提到,在阅读方面,要求了解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及文学常识,这快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 。在这一点,我在授课过程中落实的比较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生听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下面我想找个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哪一自然段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生1:第三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当我知道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2:第五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让我感悟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生3:第四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读了这段让我想起了爸爸摔我玩具的那一幕,当时我很气愤,受了满肚子的委屈,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哪个同学来填一下空。 指一名生填空

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我的心只得(

师:填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迅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1:入迷情状的句子是“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师:“惊呼”、“跳跃”能表现小弟弟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1: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性格。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表现弟弟入迷情状的句子还有“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也表现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痴迷。 师:说得非常好。“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师提示:结合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来谈。) 生交流解答

师补充总结: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可见,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生1:动词有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 生2: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 师:你能把这些动作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评:这一处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我对风筝的厌恶有多深。】 师: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生齐答:绝望的站在那里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 他多么想让自己做的蝴蝶风筝能在空中翱翔啊!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落后的观念彻底泯灭掉了。弟弟内心有多么绝望,哥哥却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的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那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生: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看来少年鲁迅的确犯了错误,君子知错就改,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生:鲁迅想到的方法有:一是送他风筝,二是讨他的宽恕。他是讨弟弟的宽恕,结果弟弟全然忘却。 师:“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看来鲁迅在反省自己。

师:这个想法很了不起!哥哥认为幼时的行为有愧于弟弟而感到悲哀,弟弟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是啊,亲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文字一起放声朗读一遍。(展示亲情图片,生齐读亲情文字)

师: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提示:“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

1、2节,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生: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看见风筝,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那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师:你表达的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你能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指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长幼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用得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3节的“嫌恶”一词,它表明我对风筝极端的仇视 。

生2:我喜欢描写哥哥摔风筝的句子,它形象地写出了哥哥对风筝的厌恶。

生3:我喜欢第5节的“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遍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这句话用比喻的修情十分沉重。

师:你们很会读书。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1:知错就改的精神。 生2:自我反省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

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很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遇合。 师:“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生相互交流) 生1:我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他们不让我们上网是怕我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误入歧途,他们是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生2:我认为游戏不是不可玩,我们要完些好的游戏。 生3:我认为玩游戏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 师:谈得真好,都可以当评论家了。

【评:充分拓展课堂知识的外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师:《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自己放在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并多给学生以鼓励。从完成的目标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是比较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主观的能动性。我想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上课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二、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全无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训导式教学,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得到精神的熏陶,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老师忽略了的。当然,本堂课并非绝无瑕疵。课堂上忽略了阅读能力地培养,本节课虽有听录音默读,自由朗读等,但形式和分量仍显不足。因此,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因阅读不够而缺乏对文本的熟悉。透过课堂的表面繁荣,可滤出不少的“滥竽充数”者。另外,在对学生答问后的评价较单一,在课堂上引导、调空能力方面还有些问题。

推荐第5篇:《风筝》教学案例[优秀]

《风筝》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

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

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

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 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

弟。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质疑,再合作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全文主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推荐第6篇: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新程小学

朱红梅

教材分析:《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福”字,能区分“飘”与“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过程:

二、导入,读题。

1、师:今天向老师带来了两个特别的玩具。出示纸船,这真是只漂亮的纸船啊。(板书:纸船)。学生读。

2、我还有个大家非常喜欢的玩具,想看么?出示风筝。对,是风筝,它是扎出来的。(板书:风筝)学生读:风筝。

3、师:读得多准确。“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指导“筝”的读音)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板书:和)纸船和风筝。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纸船和风筝之间哪,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书92页。

三、初读 1师:大家先听老师读一读,老师读的时候请小朋友们仔细的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老师配乐朗读。

2师: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很多小朋友也想读,现在自由读一读吧。 在读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小建议:: (1)坐姿端正

(2)读准字音

(3)读通课文

2、师:读的真认真啊,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一定遇到了很多生字宝宝吧,瞧,他们在向我们走来,谁能读?

乐坏了 扎风筝 抓住 草莓

幸福 吵架 难受 漂呀漂(

(1)谁来试试,当当小老师。如果读对了我们就跟着读一遍。 乐坏了 扎风筝

漂啊漂

吵架 抓住 草莓 难受 幸福

师:“扎风筝”,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2)小组读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每组都掌握了。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3)开火车领读。

可是生字宝宝不小心和它的朋友走散了,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我们现在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认出它们吧。

坏 扎 幸 吵 抓 莓 福 受

四、

精读课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为了把最好的你展示给大家,再练一练。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什么。

(1)师:请一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什么? 生:纸船和风筝。

师:课文讲了那两种小动物? 生:松树和小熊。

师:它们分别住在什么地方呢? 生:山顶和山脚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读给大家听 生:在书中找到相关语句

师:找的真准。这篇课文讲的是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传递祝福和谅解的故事。现在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松鼠是怎样传递祝福的呢? 生:纸船

师:小熊看到纸船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纸条上的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

师:谁来比一比?从你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也乐坏了。 师:小熊收到松树的礼物,他会怎么做呢?你从哪知道的?你可以勇敢的静第三节念给大家听么? 师:刚才读了一个词:飘啊飘。是什么在飘啊?我们今天还学了什么漂啊漂? (这两个(飘,漂)有什么不同? 生:

师:你真善于发现。纸船在水里漂,所以有三点水;风筝在风里飘,所以有风。

纸船顺水漂、风筝乘风飘,多美呀!谁想读纸船? 现在我们请所有男生读纸船,女生读风筝。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师:风筝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小熊送给松鼠的风筝吧? 师:松鼠看的的风筝是怎样的呢?

生: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是写着:祝你幸福! 师:松鼠收到小熊的礼物开不开心? 生:开心

师:谁来读读小松鼠这段话?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现在一二三四组度小熊这一节,五六七八组读松鼠这一节。

师。读的真投入,你们都是幸福的小松鼠。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很多快乐!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师:听到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师:大家有没有和好朋友吵架的经历?难受吗?小松鼠和他的好朋友吵架了,他现在肯定很难受。那他们是怎么和好的呢? 生: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企盼和好)(恢复友谊)(伸出友谊之手)

师:松鼠会不会看到小熊放的纸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课件出示: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松鼠为什么会哭了?你也来谈一谈。 五 课堂拓展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好几遍了,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出示课件)

水里漂着一只纸船。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小熊,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送给松鼠。

松鼠在纸船上放了一个松果,小熊在风筝上挂了一个草莓。

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松鼠和小熊吵架了,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和好了。

写字练习

1、师: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课件:福)

2、师:福字有很多朋友,你能说哪些?

幸福、祝福、福临门、福气、福如东海、有福、道福„„(组词)

3、(出示课件)选词填空:纸船和风筝送出的是(祝福),松鼠和小熊得到的是(幸福)。

4、师:中国人特别喜欢“福”。他们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也愿意把福字送给朋友,让朋友得到祝福。我们也写写这个字吧。

5、师:“福”是什么偏旁?(示字旁)师:示字旁是示字的变形。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你可看好了啊,千万别眨眼。(师把“示”变成示补旁)短横变成点,长横和撇变成横撇,竖勾变成竖,点不变。这儿有几个点?(一个)

(出示课件)演示变化

6、师:小手指, “福”字怎样写。

7、师:写个福字吧。描一个,写两个。

板书设计:

20 纸船 和 风筝

&

推荐第7篇:班主任评语案例

学生姓名:秦娜

自我评价:1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专心听讲,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2团结友爱,没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3遵守学校纪律,不早退,不旷课。4基本上做到勤学好问,对学习不能够持之以恒。5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没有较明确的认识,生活中“迷雾”中。同学评语:学习刻苦努力,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魄。性格外向,对同学很热情

,但有时爱耍小孩子脾气。

班主任评价:尊纪守约,学习优异,人缘好,威望高,适应全封闭管理,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学生。

注:该同学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能以身作则,所以我说她是尊纪守约。说她人缘好是因为她在班级管理中有“老好人”的现象,从此这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改观。

学生姓名:王淼

自我评价:虽说学习成绩不突出,但绝对是100%的“守法公民”。虽自己没什么特殊表现,但也是运动会方队中,拔河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虽宿舍曾脏、乱、差,但经我们全体舍员齐心协力,后来一举夺冠。

同学评语: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100%的守法公民,一个学期没少获丰硕的成果,自己满意,我们都满意。望在今后继续发扬你的大胆和积极,三年后的成果定是要用更大的“丰硕”来概括。

班主任评价:对学习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苦心人天不负。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行为不扭捏不造作,颇有“大哥”风范,人缘较好,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将集体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但是有时思想行为有些偏激,易产生消极心理,不能经受挫折,易大起大落。望“大哥”之风处处。

注:该生是一个外向性的同学,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强的号召力,被同宿舍的同学称为“大哥”,自己对此非常自得,这次评语让她很震惊的一件事就是我为什么会知道她是“大哥”。但因为家里父亲给人打工,没有固定的收入,有时影响到情绪,但总体上还是乐观向上的。

学生姓名:刘立娟

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的能力,有时受外界干扰管不住自己,自制力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待某些科“三分钟热度”的态度。稍遇到困难便想放弃。从各个学科比较来看,出现了严重的“瘸腿”现象,背的东西懒得背,数学题不愿思考,不主动地做,不爱发言,不爱问问题,心理素质差,没有主观能动性,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有时对待学习一股冷一股热,喜欢学的时候,拼命地想学好,便认真一阵儿,有时不喜欢学时就搁在一边晾着,不再去管它。眼前就要考试,这时才知道着急,每天吃了饭就扎在教室里背这背那,但没有很好的复习计划,东一郞头,西一棒槌,盲目地学一遍,成效却不大。所以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现在是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是要班级排名。假期里要插空好好做做计划,补一补弱科,争取开学后能踏踏实实地和同学们共同进步,最让自己放心的是课堂纪律和宿舍纪律,自认为还不错。

同学评语: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较贪玩,也许是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吧,成绩不能得以提高,头脑聪明,如果能充分利用,树立较强的上进心,相信成绩定会提高很快,性格不稳定,有时活泼可爱,有时会突然火山爆发,但转瞬即好,在我认为,随时都可能爆发的一颗“炸弹”。

班主任评价:对自己的这一通否定很不好,我在纳闷,这样好的孩子怎么会把自己看成这付样子呢?你所具有的这是多么强的上进心啊!说到底你不就是不太主动吗?下学期主动起来不就行了?

注:该生在初中学习成绩很好,就是中考时没有考好,最后是交费上学,从此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了,总觉得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东西都是“假”的,成绩好是碰上的,课文别人没有背过是同学们故意在她面前背不过,遇到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怕老师说“这样的问题你也要问?”。

学生姓名:王天

自我评价:成绩在中游徘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同学评语:活泼可爱,天资聪疑,再加上刻苦努力,成绩定会“克”(可)佳的,勤学好问,是个好学生。

班主任评价:聪明,活泼,学习中能认真地对待各科,假以时日成绩就会到达“上游”。但有时牛奶喝得多些,容易迟到。

注:该生的三个姐姐都在美国留学,她妈妈曾向我提出“最好不要让这个孩子考上大学”,这是当教师几十年来第一次遇上的事情。学生的父亲早亡,妈妈希望她能留在身边,而她自己却是铁定主意要到美国的,所以学习主动性很强,但总是因早上喝过多的牛奶上厕所迟到。学生评语的“克”佳,是说她的成绩一定会超过她的同座也是她的好朋友的“*佳”。

学生姓名:王宇

自我评价:学习缺少拼搏与刻苦发奋的劲头,自制力差,自食其力的能力很弱,自己常立志而不立长志,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性格很倔强,不会耐心地去对待别人的意见,意志薄弱,缺乏磨练。自己心胸较狭窄,爱多想,不会为别人着想,有时很自私,很小气,这一学期,我过得毫无意义,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发挥潜力,太懒散。

同学评语:

目标远大,但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本身聪慧,悟性高,相信勤奋努力,定能有所成就!

班主任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太低,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你有着其它人所没有的敏锐的洞察力,更有不同一般的写作能力。

注:该生出生在一干部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并常常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她的文章写的不错,常被选作全年级的范文。

学生姓名:赵文静

自我评价:课上、自习能约束自己,遵守班级规则。不早退,不旷课,但这学期有一次迟到。对于课外的活动不积极参加。比较喜欢帮助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习有时有点放松。

同学评语:学习态度极度认真,踏踏实实,自力较强,各科基本平衡发展。有上进心,但自信心缺乏,学习方法有些不好,不爱参加活动,不善于交际。对学校的规定都能严格遵守,时间观念强,能做自我反省。

班主任评价:文静就是太文静。

注:该生是非常老实的那样一种,老师说的没有不做的,但是老师说的话又有好多是学生做不到的,所以她说“对学习有时有点放松”,同学说她是“能够做自我反省”。对这样最好是让她在学习中动起来。

学生姓名:张倩

自我评价:总体来说,一般。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有时也不太认真,效率低,缺乏综合能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能很好的复习和预习,不过可以做到不迟到,不旷课。

同学评语:张倩同学,学习比较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喜欢问,就是有时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事情上,不过不多,很喜欢帮助同学,和同学的关系不错。

班主任评价:性情较开朗活泼,爱助人,学习还应更主动些。

注:该生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有问题不主动的找老师问。

学生姓名:闫鹏飞

自我评价:热爱集体,没有迟到和早退现象,但学习不够刻苦,成绩一般,不爱和老师交流,有时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同学评语:遵守班规,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学习一般认真,但是不擅于提问题,缺乏自信,能够有效约束自己,善于管理自己。

班主任评价:提高自信,勇于交往,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这也应是学习的一部分。

注:该生的父亲是一名中学的校长,家教很严,父亲对他总是批评的多,表扬的少,“就是表现好的地方,父亲也能找到点差错”,以致使他有点自卑,做事常常后悔。

学生姓名:张文

自我评价:学习还算认真,但缺少计划,不能持之以恒,平时少有偷懒,下半学期远不如上半学期认真,用心不够专一。

同学评语:张文学习十分认真,勤学好问,很踏实,能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上课听讲也很仔细,比较有计划。

班主任评价:学习认真,刻苦,与同学关系融洽,但给人感觉似乎有时对知识的掌握较急躁,反而影响效率。

注:该生是我校的一名子弟,有一名和她初中很要好的同学学了理科,她选择学了文科,那名同学的成绩原本在初中与她不相上下,结果在高中次次考试要优于她,所以她急于求成。

学生姓名:田静

自我评价:每天的心不够踏实,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不够认真,一天的计划通常不能好好完成。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虽有时努力却不见成效。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太低,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自认为个人的生活管理方面还可以。

同学评语:团结同学,学习较认真,有上进心,但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够高。

班主任评价:之所以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是不是因为自信心差些,要坚信自己,重视自己,定能出现好结果。

注:该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她一直和她的外公一起生活,“虽然舅舅、舅妈等也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但她好像越大越不如以前”,以致常常有点“寄人篱下”在感觉。生活中常常看人脸色行事,不自信。

学生姓名:臧守国

自我评价:学习方法不当,态度还可以,努力程度不够。自制力差,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但难于改正,和同学相处的还不错,有时也闹点小情绪。

同学评语:做人:人格做人之本,臧兄乐于助人,心地仁慈,善良纯真,心胸豁达,度量如海从不奢侈浪费,铺张炫耀,威风凛凛,超凡脱俗。学习:只因臧兄学习方法不当,自制力不是太强等众诸多因素,造成成绩一时不理想,但是较刻苦,今后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学习定会有较大提高,

班主任评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但对学习和生活稍欠安排。

注:该同学很认真,但是常常是一暴十寒。说到要学习,就要对同学们先声明,然后自己开一个大学习计划,计划大到一天不吃不喝也难以完成,然后就出现会灰心丧气地找班主任谈关于为什么自己完不成自己计划的问题。

学生姓名:范磊

自我评价:劳动比较积极,学习不够刻苦,思想太复杂,对学习以外的事考虑和做得太多。如打篮球,上课爱走神,爱说话。

同学评语:学习不踏实,太浮躁,过于任性,情绪波动大,热心班集事务,集体荣誉感强,积极劳动,爱好体育,乐于助人。

班主任评价:聪明,有主见,威信高,但还需稳稳地坐下来。

注:该生是个好学生,但家长的期望太高,自己也有着坚定的目标。但是学习、生活中又常常为自己的目标和家长的期望所累,有时很焦燥。

学生姓名:赵胜男

自我评价: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学习较认真,但缺乏毅力,在学习上没有恒心,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同学评语:热心帮助同学,勤学好问,反应敏捷,自制力较好。

班主任评价:学习刻苦认真,团结同学,集体荣誉感较强,但易受情绪影响。

注: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女同学,该生很有侠义,为了班主任在与其它班拨河比赛中没有到现场去,一个多星期不和班主任说话。

学生姓名:王宁宁

自我评价:由于初次接触集体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不能适应,初中时曾被列为班上捣乱分子之一的我,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丧失了热情,整日沉浸在思家,回忆过去的梦幻中,有时不应该说是大多时上课都不专心听讲,始终不能把自己从那个梦幻中解脱出来,以至于萍下了许多知识,现在,渐渐地适应了环境总想在期末考试之前把以前的知识补回来。

同学评语:作为她的同桌,可以说是比较了解她,对学习有一股热劲,积极帮助同学,耐心讲解比较愿意学数学,但在学习一门的时候常忘记复习虽的科目,临近考试几天,更是对数学大做文章,上课有时打盹儿。

班主任评价:看到现在文静的宁宁,倒希望你捣几*,有时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影响许多东西正常发挥。

注:该生在初中时是如何捣乱没有见过,反正自己是常把“初中的历史”挂在嘴上。看高中一直是万念俱灰尘样子,私下里我也曾让她“去打几块人家的玻璃”,并告诉她,我会赔的,但她没有,不过后来的性格有很大的变化。

学生姓名:张玉民

自我评价:本学期,我能够做到按时起床,按时入睡以及学校规定的其他制度,在学习上,我既没迟到过,也没早退过,100%的认真我没做到,但我做了很大努力,课堂上,有时走神,主要是由于情绪不定引起的,在生活上,我虽然不能帮助每一个人,但我也尽力去帮了,有时我与同学们闹别扭,哪也不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在这个学期,因病耽误两天课,因事耽误两天。

同学评语:张玉民同学心地善良,待人热情诚恳,学习认真,十分讨老师喜欢,是一个品德,学习兼优的学生。

班主任评价:老实,厚道,学习方法得当,目标明确,态度认真,威望高。

注:该同学对于我送给他的“老实、后道”很感兴趣。认为是真了解他。

学生姓名:桑大伟

自我评价:我!纪律性差,学习不刻苦!从而导致多次违纪和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优点,那就是比较诚实,我会继续发扬我的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向一个好学生的方向前进。

同学评语:希望下学期再接再厉,一定取得更好成绩,学习态度应回以改正。

班主任评价: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但切记人已长大,凡事要有主观,少受外界影响。

注:该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一中,现在考上了,人生的目标就全部完成了,在班上是大家的开心果,谁想玩了只要说一声,他一定会陪你玩好的。这个玩足了,该回去学习了,别一个同学喊他再去他会立马又陪另一同学去玩的。

学生姓名:马骁

自我评价: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尊敬师长,体育成绩还可以,并且训练刻苦,学习成绩较差。

同学评语:学习还可以,活泼好动。体育训练较刻苦,学习也应如此,生活简朴

班主任评价:对班集体的体育工作很热心,望以后对待其它学科也要向对体育那样,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注:该生是体育特长生,对体育锻炼那是没得说,起早贪黑非常刻苦。但是对于学习是一点也“不感冒”。除去体育以外的所有课都是他的休息时间、睡觉时间。

学生姓名:关斌

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脾气不好。学习不刻苦。

同学评语:关斌同学,在学习方面欠刻苦,有脑子不用,太贪玩儿,缺乏自控能力。对班集体很热心,在别人有难处时,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对待。脾气也需改一下。

班主任评价:集体荣誉感很强,对人讲义气,学习也有上进心,稍差的是恒心和毅力。

注:该生家庭曾有过一时的变故,虽然有惊无险,但对他的心灵刺激还是比较大,所以情绪波动很大。

推荐第8篇:班主任评语案例

学生姓名:Qin Na n自我评价:1研究较为严肃,认真听课,基本能够完成教师安排2的团结和友谊的任务,没有更高的集体荣誉感。 3遵守学校纪律,不提前退休,不缺勤。 4基本上勤奋地问,学习不能持续。 5面对学习的问题,对雾中的生活没有清楚的认识。

n学生评论:努力学习努力,没有达到永不放弃勇气的目的。外出,非常热情的学生,但有时喜欢发挥孩子脾气。

nCla老师评价:尊重学科,学习优秀,受欢迎,声望高,适应全封闭管理,是一个难得的好学生。

n注:同学是一个班级研究委员会,可以以身作则,所以我说她尊重学科。说她很好,因为她在课上管理的老好现象,从这个问题已经大大改善。 n n学生姓名:王淼

n自我评价:虽然学业成绩不突出,但肯定是100%的守法公民。虽然自己没有特别的表现,但也是游戏党的队伍,拔河不可缺少的成员,虽然宿舍很脏,混乱,穷,但是我们所有的团在一起,后 赢得一举一击。

n学生的意见:不缺勤,不要早早离开,不迟到100%的守法公民,一个学期没有不那么富有成效的结果,他们的满意,我们满意。希望在未来继续向前推进你的大胆和积极,三年后的结果是使用更大的富人总结。

nCla老师评价:细致的学习,认真的,严肃的,艰苦的日子不生活生活不潦草,Taitailielie,行为不是调整不是做,相当大哥哥风格,人气很好,关心学生,爱集体,集体荣誉看到上面一切,但有时意识形态的行为是极端的,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学,不能承受挫折,容易起伏。看看大哥哥的风到处。

n注:学生是一个外向的同学,开朗活泼的个性,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同样的宿舍学生称为大哥,他们非常自豪的这个,评论让她震惊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我知道她是大哥。但是因为父亲的父亲去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有时候影响心情,而是整体还是乐观的。

学生姓名:刘丽娟

n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不正确,方法不应该,缺乏自学能力,有时由外界 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自我控制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待一些科目三分钟的热态。略有遇到困难放弃。从各个学科的比较来看,有一个严重的跛脚现象,后面的东西太懒了回来,数学问题不想想,不主动做,不爱说话,不问问题,穷心理素质,没有主观主动性,研究作为一种负担,有时候学寒冷,喜欢学习,拼命想学习,他们认真地等待孩子,有时不喜欢留在一边的时间挂,不再控制它。在考前面,然后知道急于每天在背后的教室背上的酒吧,但没有好的评论计划,东头一头,西一锤子,盲目学习,效果不大大所以不要吃一个胖的男人,它是测试的知识的情况,不是类的排名。假期在空中做一个好的工作规划,弥补一个薄弱环节,对于毕业后的学校和学生一起进步,最保证自己的课堂纪律和宿舍纪律,因为那不坏。

n学生的意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有趣,也许是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原因,结果不能提高,聪明的头脑,如果你可以收费 使用,建立强烈的动机,相信结果会很快改善,性格不稳定,有时活泼可爱,有时突然火山喷发,但瞬间是好的,在我看来,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是一个炸弹

nCla老师评价:他们的传球非常不好,我不知道,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像这样自己的样子呢?你有这么强烈的动力啊!到底你不太活跃?下学期不是上线的主动吗?

n注:学生在初中生的成绩很好,也就是说,当考试没有测试好,最后付给学校,从自己的小信心没有,总是觉得一切都发生在她的事情是假的,结果很好运行,其他人没有回来的文字是学生故意在她的面前,但有问题不要问老师,害怕老师说,你要问这个问题吗? n n学生姓名:王天

n自我评价:在徘徊中的成就,革命还没有成功,同志需要努力工作

n学生评论:活泼可爱,有才华的智力,加上努力工作,结果会克(可以)好,勤奋要求,是一个好学生。

nCla教师评价:聪明,活泼,学习可以认真对待受试者,如果时间到达上游。但有时牛奶饮料更多,容易迟到。

n注:学生的三个姐妹在美国学习,她的母亲告诉我,最好不要让孩子们进入大学,这是教师第一次见面几十年。学生的父亲很早就死了,我母亲想让她留在身边,她自己愿意去美国,所以学习一个强大的举措,但总是因为早上喝了太多的牛奶在厕所后。学生评语g好,她的表现将会超过她的座位也是她的好朋友好。 n n学生姓名:王玉

n自我评价:学习缺乏努力工作和努力工作的动力,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力更生能力很弱,自己站立不久,没有坚持的精神,性格很顽固,不耐心治疗别人,会弱,缺乏脾气。他们的思想更狭隘,爱思考,不是为了别人的缘故,有时非常自私,非常吝啬,这个学期,我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发挥潜力,太懒了。

n学生的意见:目标很大,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辛勤的工作和毅力的精神 身体聪明,聪明高,我相信努力工作,就能成功!

nCla老师评价:他们的评价太低了,这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你有其他人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多的不同的一般写作能力。

n注意:学生出生在一个干燥的家庭,家庭条件,优于同学,阶级,学校有这样的看法,并经常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经常被选为全年论文。 n 学生姓名:赵文静

n自我评价:类,自学可以自己绑定,以符合类规则。不早早休假,不是缺勤,但这个学期迟到了。我们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喜欢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有时有点放松。 n学生评价:学习态度极其严肃,意识,自力更生,基本平衡发展。有动机,

nBut缺乏自信,学习方法不好,不喜欢参加活动,不善于沟通。学校的规定可以严格遵守时间强的概念,可以做自我反省。 nCla老师评价:安静太安静。

n注:学生都是非常诚实的一种老师说没有不做,但老师说 然后很多学生不能做,所以她说,有时学习有点轻松,学生说她能够做自我反省。所以最好是她学会向上移动。 n n学生姓名:张倩

n自我评价:总体来说。注意力更集中,有时不太严重,效率低下,缺乏综合能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能很好地回顾和预览,但不能迟到,不能缺席。

n学生评论:张倩的学生,学习比较严重,不明白的问题喜欢问,这有时候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不是很多,喜欢帮助学生,和学生有良好的关系。

nCla老师评价:更生动活泼的性爱,爱的帮助,学习应该更活跃。 n注意:学生在各方面都很好,也就是说,问题不是积极找到老师问。 n 学生姓名:闫鹏飞

n自我评价:爱集体,不迟到和提前退休现象,但学习不难,结果一般,不爱和老师交流,有时缺乏自信。

n学生评论:遵守阶级规则,爱劳动,爱集体,学习普遍认真,但不善于提问,缺乏信心, 有效地约束自己,善于管理自己。

nCla教师评价:提高自信心,勇于互动,让别人知道更多关于自己,应该是学习的一部分。

n注意:学生的父亲是中学校长,导师很严格,他的父亲总是批评他,赞美不多,是个好地方,父亲可以找到一点错误,使他有点低自尊,事情经常后悔。 n n学生姓名:zhangwen n自我评价:学习相当严重,但缺乏计划,不能坚持,通常很少懒,下半学期远远不如第一学期严重不够具体。

n学生评价:张研究很严肃,勤奋学习,非常实用,可以完全进入学习状态,班级讲座 nVery小心,更计划。

nCla老师评价:认真学习,努力学习,与学生和谐的关系,但人们觉得有时掌握更不耐烦的知识,而是效率的影响。

n注:学生是我的孩子的一所学校,一个和她的初中生是良好的科学,她选择了学习文科,学生的初中结果与她相当,在高中考试结果优于她,所以她很焦虑。 n n学生姓名:字段 静态的

n自我评价:心脏每天不够实用,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学习,学习不够严重,日常计划通常不完整。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学习,虽然有时努力,但没有效果。最大的缺点是效率太低,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因为个人生活管理也可以。

n学生评论:学生团结,学习更严重,动机,但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够高。 nCla老师评价: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学习的原因,不是因为自信更差,坚信自己,注重自己,就能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n注:学生的父母在田间工作,她一直住在她的祖父,虽然叔叔,阿姨,因此没有其他意义,但她似乎更大和更糟的,因为以前,所以经常有一个人的围栏感觉。生活经常看到人们面对行动,不自信。 n n学生姓名:Zang Shouguo n自我评价: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也可以,努力的程度是不够的。可怜的自我控制,找到自己的缺点,但很难纠正,学生们相处得很好,有时候麻烦小心情。 n学生评论:生活:个性要做 人们这样,ang雄乐于帮助人,善良,善良纯洁,开放,量度为海没有浪费浪费,奢华炫耀,雄伟,非凡精致。学习:ang熊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自我控制不太强烈等因素,导致了一个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刻,但更加努力,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会大大提高,

nCla老师评价:擅长观察,擅长思考,但学习和生活略有不足的安排。

n注意:学生很严重,但往往是一阵寒冷的风暴。说到学习,有必要先声明学生,然后打开自己的大学习计划,计划吃喝不难一天就完成,然后会有气馁去找班老师谈谈为什么他们可以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问题。 n学生姓名:Fan Lei n自我评价:劳动更积极,学习不够努力,思维太复杂,学习别的东西而不是做和做太多。比如打篮球,上课爱上去,爱上说话。

n学生评论:学习不实用,太浮躁,太自我意志,心情波动,热情集体事务,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积极的劳动,爱情运动,乐于助人。

nCla老师评价:聪明,自信,声望高,但需要稳定 坐下。

n注意:学生是一个好学生,但父母期望过高,他们也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但学习,生活和往往为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的父母累了,有时很干。 n n学生姓名:赵申南

n自我评价:观察纪律,学生团结,学习更严重,但缺乏坚持,在不懈不倦的学习,有阶级荣誉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n学生的意见:热心帮助学生,勤奋学习,快速反应,自我控制更好。

nCla教师评价:努力学习,团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但容易受到情感冲击。 n注意: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女同学,学生都是侠义的,为了让班老师在游戏中与其他班没有去现场,一个星期以上班老师讲话。 n 学生姓名:王宁宁

n自我评价:由于最初与集体生活接触,周围的一切都不能适应,初中曾经被列为一类麻烦,突然变得安静,一切都围绕着失去的热情,整个一天沉浸在思想家中,回忆过去的梦想,有时不应该说大部分班级都不专注于倾听,总是不能自己 梦想是自由的,所以有很多的知识,现在,逐渐适应环境总是想在考试之前结束以前的知识。

n学生评论:作为她在同一张桌子,可以说是对她的更多的了解,学会了一个热,积极帮助学生,耐心地愿意学习更多的学习数学,但是当学习一段时间时经常忘记审查科目,几天,它是一本关于数学的大书,学校有时休息一下。

nCla老师评价:看现在宁宁宁宁,我希望你捣乱一些混乱,有时过分抑制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很多东西正常发挥。

n注意:初中的学生是如何使麻烦看不见,反正他们往往是初中历史挂在嘴里。看高中一直很绝望,私下我让她打几块人的玻璃

n告诉她,我会失去,但她没有,但后来,角色已经改变了很多。 n n学生姓名:zhang yumin n自我评价:这个学期,我能够准时起床,准时睡觉和其他学校规定的系统,在学习中,我既不迟到,没有早退退,100%严重我没有做,但是我在课堂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有时上帝,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确定性,在生活中,虽然我不能帮助每个人,但我也试图帮助,有时我和学生都尴尬,这不是真正的恶意,在这个学期,由于疾病延误两天,由于延误两天。 n学生评论:张玉民学生善心,善待人心,认真学习,认真学习,非常喜欢讨论老师,是一个道德,学习和优秀的学生。

nCla老师评价:诚实,善良,学习方法适当,有针对性,认真态度,声望高。 n注意:我的学生给了他诚实,道路后很感兴趣。认为它真的了解他。 n n学生姓名:Sang Dawei n自我评价:我!纪律不好,学习不难!这导致了重复的学科和学业成绩不理想,但我还是有一点优势,那就是更诚实,我会继续发扬我的好习惯,摆脱坏习惯,走向良好的学生方向。

n学生评论:希望下学期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取得更好的效果,学习态度应该回到正确。

nCla老师评价:关心别人,关心集体,但要记住,人已经长大了,一切都必须是主观的,较少受外界的影响。

n注意:学生 最大的理想是承认一个,现在承认,生活的目标已经完成,在课上是每个人的开心果,谁想要玩只要你说,他会陪你玩好。这个玩够了,回去学习,不叫同学,他会去找他,然后陪另一个班玩。 n n学生姓名:马晓

n自我评价:爱情集体,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尊重教师,体育表现可以,训练困难,学业成绩差。

n学生评论:学习也可以生动活泼。体育训练更辛苦,学习应该是这样,生活简单 nCla教师评价:体育工作类非常热情,希望对待其他学科与体育一样,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n注意:学生是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运动不是说,从早期的黄昏很难。但是对的 n学习也不冷。除运动之外的所有类别是他的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 n n学生姓名:关斌

n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差,脾气不好。学习不难。

n学生评论:关斌学生,在研究较少硬,没有大脑,太有趣,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班级非常热情,当别人有困难,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认真对待。脾气也需要改变。

nCla老师评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人的忠诚,学习也有动力,稍有毅力和毅力。 n注:家庭有一个暂时的变化,虽然害怕,但他的心灵仍然是相对较大的刺激,所以情绪波动。

推荐第9篇:操行评语案例

××: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即将面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个班有了你让老师省了很多的心。在此,老师要感谢你对工作的负责,对班级的领导和对老师的帮助,这个班因为有你才是大家的心更凝聚。

在校期间你的学习很努力一直保持名列前茅,是同学的好榜样。在劳动方面,你一直都是积极的抢活干;在工作方面,你一直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学校和班级做了很多工作。 你在同学的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可在我的眼中你就是栋梁之材,你用你的汗水换来今天的成就,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在我的眼中就是最优秀的!

希望你今后继续努力,相信你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闯出一片天空。

推荐第10篇:《小风筝 大收获案例》

小风筝 大收获

——《潍坊风筝》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春天里放风筝,是一种有趣而对身心方面都有好处的高尚娱乐,儿童、大人都喜欢。近几年,世界人民对风筝也发生了极浓的兴趣。我国潍坊每年举行的风筝大赛,中外人士踊跃参加,盛况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风筝热。这充分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赞赏和钦慕,同时标志着我国古老的风筝艺术已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也表现出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愿望和热情。

在休息日,也常常可以看到祖孙俩或一群小孩子围在一起放风筝。正好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国风》中有一节介绍“潍坊风筝”,美术课也有画风筝一课,我设想:中国风筝,绚丽多姿,各具风格,如果能对风筝的发生、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讨,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一切激起了学生想开展以“风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想法。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搜集有关风筝的知识,增强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5.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活动内容和过程:

1.收集材料,制作小报。(有关风筝的文化历史、制作工艺、传说故事、材料式样等。)

2.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学生自制的风筝展览。 (2)学生的放风筝活动。

3.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探究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的原因。) 4.活动反思。

四、活动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实验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五、活动保证:

活动时间:实践活动课、美术课、校本课。

六、活动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电脑网络、图书资料等。

七、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确立课题

综合实践课上,我们确立“风筝”这一研究内容,同学们分组围绕“风筝”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经过讨论,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子课题:

1.风筝的发展历史 2.古今中外的各种风筝 3.风筝的种类、图案 4.关于风筝的趣话、故事 5.未来风筝的发展趋势 6.自己制作的风筝

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组合本组特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课题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了解风筝

收集并展示有关风筝的起源、历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料,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集资料的工作,星期四下午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并由其他同学作补充,作评价。

此时课堂上的老师,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变以前的“包办代替”为“后勤服务”。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我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后勤服务”工作。比如帮学生打打字,在电 2

脑里保存并打印一些资料等等,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也乐意地“退居二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了。

1.风筝的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根据调查,现在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斗笠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了。第二种传说是帆船说。传说禹的时候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第三种传说就是飞鸟说了。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等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鸟的形状居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三种传说的拥护者各有各的依据,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就是,风筝起源于中国,这一结论可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2.风筝的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 3

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3.风筝的种类

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要想尽数统计清楚很不容易,也许根本办不到。风筝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串式风筝

桶式风筝

硬翅风筝

软翅风筝

板子类风筝

自由类风筝

4.设计自己的风筝图片

5.总结风筝的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制作我们自己的风筝 活动准备:

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竹条活动过程:

播放制作风筝的录像 了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制作风筝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1)剪裁图形 (2)扎骨架 (3)装尾巴

(4)画风筝 (5)栓提线

(6)试飞调试

3.让学生制定制作风筝的计划,小组合作讨论 分组合作让学生试做

7

1.2. 4.

这是制作风筝支架的原材料

打磨光滑

简易支架完成

绘制图画

风筝制作完成啦!

第三阶段: 情系风筝

活动准备:

制作完成的风筝

活动过程:

1.放飞风筝

2.比一比,谁的风筝做得好,谁的风筝飞得高。

3.写一写,放风筝的感受,总结成败得失。 附学生习作:

我们班最近开展了一次制造潍坊风筝的活动。这次参加活动的大概有7,8个人。

我们说干就干:我们先一起找到了一些竹干,然后立刻开始了制作风筝的“历程”。我们把竹干削成一根根的木条,其实大家听起来这样挺轻松的,可是我们干了一上午。下午,我们为了能尽快放上我们自己做的风筝,大家舍弃了体育课和下课。哈,终于把骨架做好了,我们女生在纸上画了一只蝴蝶,你瞧,男生他们画了一只蓝猫,你别说,还真挺像的。

到了放学,两只风筝终于做好了,同学们各带上自己做的风筝,跟着老师来到了操场。大家立刻开始了放风筝。我拿着“蝴蝶”风筝,跑了起来,可“蝴蝶”一点儿也不听话,一直在跟我唱反调,我叫它飞,它偏不飞。过了许久,风筝依旧没飞起来,我们有些气馁了,看看男生他们和我们一样,风筝也没飞起来。哎, 13

大家都在为今天一天的成果就这样泡汤时,老师“搬”来了“救兵”,一个做的很好的风筝,可是也没有飞上去。

虽然这次风筝之旅没成功,但是,我们学会了做风筝,也不算一无所获。

(潘映雪)

我们开始准备制作风筝材料:我们先到竹林里选了几根上好的竹枝,然后把它的绿衣裳脱去,接着用小刀把枝分成好几根最后进行筛选。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准备好了竹枝我们开始准备画纸、水彩、绳子和剪刀。

准备好了所有东西我们开始画风筝的背景。我们女生画蝴蝶,男生画虹猫。傅艳娟对周春来他们说:“看你们制作得那么认真,我们来比一比吧!看看哪队做的风筝能飞起来。”

我们一个下午都在一起制作风筝,直到最后一节作业整理课。我们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操场进行比拼。

潘映雪拉着风筝,我拉着线在奔跑,跑着跑着风筝飞了起来。我们高兴大喊:“yes~!我们成功了!”

范慧强看到了,低着头认输到:“我们认输,你们赢了。”

哈哈哈,我们赢了!

(王蕾)

4.交流展示

八、活动评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组织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改进风筝„„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相信,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方位开放的课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像“风筝”这种让他们感兴趣的课,他们会情趣大发,恨不得一天课程都改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一节课分工查资料,一节课搞个小小的调查,一节课汇总讨论,一节课交流成果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活动,就不可能完全预知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这就与每节课40分钟的固定安排发生了矛盾。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课时安排,才能保证学生充分活动。

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活动周期长,不能让学生进行完教材上的每一个活动内容,似乎耽误了时间,没有达到训练目的,是一个遗憾。但是仔细想想:蜻蜓点水般的进行完所有的活动内容,势必要侵占学生大量的实践的时间,没有直接体验就难以有认识上的提高。活动中我没有急于求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交流,这使活动进行得充分,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摸索出一些科学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再进行下一个活动时,学生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发展,所以从态度与能力的角度看,以系列课的形式完成活动单元的教学任务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把校内活动转变成校外开放性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初衷。

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布鲁姆在其《教育评价》中说过:“教育之所以把综合看作是重要的,还因为它总伴随着创造者的自豪、他们对创造能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在创造一些独特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流感,特别是当学生们感到他们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资料做了恰当工作时,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1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一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

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

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不足的地方:

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风筝》教学反思二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

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

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

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

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教学反思》出自: 链接地址:http://

第12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

邓广慧

我在九月二十八日公开课上讲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使我的教学面临挑战。

这堂课虽过去几周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网上很多教案以及语文学科其他老师的课件,而记忆最深的课堂授课环节。在讲到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因为是举手的学生较多,所以我随机点到一排学生来读。我想,之前已经提前通知学生要上公开课,学生应该已经预习了吧,而且课堂上已经给了自学的时间,可是我错了,学生的朗读毫无激情可言,朗读效果令人不满,还耗费了我宝贵的上课时间。这是本次公开课最大的失败之处,以后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怎样自学以及怎样去提高学习效率!就此,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

开始上课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时,我的思路都较为清晰。可是,在第三次先学后教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时,我给出的自学指导是“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棒!”可是在当堂检测的时候,我忽略了“比一比”而是采用了排火车式的朗诵方法,从而,不但使那些渴望朗读的学生希望落空,而且耗费了较多的上课时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把“讲什么”、“怎么讲”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方法得当

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可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问题。在要求学生做课堂一练“根据文章内容补充下列表格”时,我的课件忽略了“让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补充表格”致使学生答案五花八门。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规范教师用语

对于课堂上不同自学阶段的过渡,缺乏有效的过渡语,从而使教学显得平淡无奇,而且语言没有抑扬顿挫之感,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会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中不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我也会积极像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四、关注学生

本堂课中,在当堂训练出示答案时,要求一些学生先来说说自己的答案,有部分学生缘于胆怯或紧张,不肯将问题示于众人。加上课文部分语言的时代差异和晦涩深奥,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因此,在学生自学时,表面气氛活泼,也有少量精彩分析,但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而且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因阅读不够而缺乏对文本的熟悉,透过课堂的表面繁荣,可滤出不少的“滥竽充数”者。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状态,尤其是后进生,不断去激励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反思,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规范的教师用语以及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读透课文,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我想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吧。

第13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与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这次磨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所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基础,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体现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完这一课后,我认为自己基本上落实了课前的预设,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播放歌曲《三月三》、课前学生畅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表现心情的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如“憧憬、快活、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在体会他们心情变化的同时,通过查字典、换词、做动作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3.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引导想象,激活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和多样的特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感悟做风筝时的快活,抓住“憧憬”这个词,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什么?二是体验放风筝的快活,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如过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风筝丢了之后,心情由快活变得伤心,那难懂的成语,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也都交给孩子去自主体会。想象他们会呼唤什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朗读体会。三是课文最后的那个省略号同样值得研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里让孩子们,根据课文内容继续编故事,想一想,他们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鸟,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再写下来。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有的续写了找到风筝,写出了惊喜之情;有的续写没有找到风筝,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了双赢。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仔细想了想,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

2.注重评价语的运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我的课堂评价语显得比较单调匮乏,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今后要多学习一些评价语,运用于课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

4.教学中“问题”意识还需加强,提高提问艺术。

总之,这次磨课学习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第14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这个课题是各个版本美术教材中都喜爱选用的课题。而我每次上这课的过程却如出一辙,学生作品也是一年又一年,用一句词来形容最为恰当:“年年岁岁花相似”,很少有新意。 今年我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思路,打拼出另一番天地。这节课虽然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但是必须让学生在自身感受放飞的体验,了解风筝的结构特征以及风筝的技巧,才能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体验自己制作风筝,用自己的风筝试飞。把同学们试飞的影像录制下来,制作成课件,以备下节课使用。

《风筝》是要求学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和想象构筑一副崭新的画面。为了让学生紧扣主题,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上节课同学们自己放风筝的场面。同学们看见自己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我趁同学们的那股子热情劲向同学讲解放风筝时的人物动态,以及构图等相对枯燥的美术知识。中国的艺术创作里,诗词作品往往是和中国画紧密相连的,那就是说语文课和美术课的共同本质就在于感受由诗词。于是我找了几首关于放风筝的古诗让学生自读,让他们在心里描绘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放风筝的场景。

《风筝》一课的整堂课设计新颖,真正做到了课程整合,并且实际性地跨出了第一步。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提问、作业都是比较积极的。虽然很多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完不成,但是借用学具之后,基本上所有作业的框架都搭起来了。

第15篇:风筝教学反思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第16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的教学反思

城关初中 胡塬11月底我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

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第17篇: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历来就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刚进初一的学生就让他们接触鲁迅先生的《风筝》,难点自然不少。以前教这篇课文时,因怕学生读不懂,理解不透,我讲得多,学生动得少,教完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改变教学思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力求学生能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课文,结果这堂课上得比以前要成功得多。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篇课文有难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相信学生,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古脑地灌输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课文有难点,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这一点上讲,《风筝》正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首先我给学生营造了独立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实地抓了阅读这一环节。第一节课基本上用来朗读,既有听课文录音朗读,又有指名学生朗读,还有自由读、齐读、跳读等,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过多遍后,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了然于胸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体会。随着朗读的深入,体会就越深刻,而朗读就越有感情。

其次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谈对课文的理解,我则认真倾听,所以学生发言踊跃。文章丰富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学生们发掘出来的。鲁迅的勇于自责、勇于改正错误、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鲁迅对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及陈腐的长幼尊卑观念的的批判,鲁迅对小兄弟“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兄弟亲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鲁迅善于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鲁迅所处时代的教育特点、人伦关系特点等等全由学生发掘了出来。很好地实现了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再次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理解,对文中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对文中一些语意晦涩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不拿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允许答案多元,这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和谐,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第18篇:《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 语文组 高春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及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

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

路。(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

究。师生与作品对

话:

(1)师范读

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

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

解。)(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

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七、教学评价: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而且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质疑,再合作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全文主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19篇: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天上一只鸟,用线拴的牢,喜爱微风吹,害怕用雨浇。)你们放过风筝吗?什么心情?板书课题:风筝,指导“筝”的读音和写法。为什么风筝称为纸鸢?请看课后“资料袋”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做、放、找)

三、学习生字生词

四、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这也是写作文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会运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文章,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下面让我们就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是怎样的快乐吧!

请同学赶快读读文章的相关段落,用笔找一找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

试着读一读,看你能读出那种快乐吗?(学生自读文本)

2、交流感受

⑴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预设:精心

导: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认真、用心、仔细)“憧憬”是什么意思?

②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们这样精心的扎着风筝,连每一个接口处都缠得那么仔细,贴得那么结实,你们在想什么?

③你们精心地画了这么多色彩,你们在想什么?

④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

⑤ 带着这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导: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是快乐的?

⑵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预设:“快活”“依然”

师:你理解得真好!“快活”就是快乐、高兴的意思。

“依然”:

①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

②追问: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为什么?

③你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④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心中的这些美好憧憬和希望,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

学生自己读;指名朗读

⑤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板书:快乐)

3、小结:是呀,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所有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会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

4、过渡: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学生自学,汇报交流:

⑴放风筝的过程

A、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B、三人一组演一演我们放风筝的过程。

⑵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①翩翩飞舞

羽毛飘在空中什么样?(轻、薄、速度慢)

你用“翩翩飞舞”这个词形容过什么?(雪花、树叶)

在这篇课文中是谁在翩翩飞舞着?那是什么样子呀?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一句。②快活的喊叫拼命地奔跑

你们怎样地喊叫?怎样地奔跑?

为什么那么用力地跑?

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快乐)(板书:更快乐)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读出你们的快乐和自豪。(学生读课文)

①风筝越飞越高,你想喊什么?

看,我的风筝多漂亮!它飞上天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②你会怎样喊?你能用上“我()地喊()”这种方式表达吗?

预设: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

我高兴地喊:“看,我的风筝多漂亮!”

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我担心的喊:“我的风筝千万别掉下来。”

4、带着这种想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5、复习古诗: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放风筝这么高兴,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村居》。谁还记得?(指名领头背诵)

(三)学习4——8自然段

1、过渡语: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停顿)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你还快活吗?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汇报发言: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⑴大惊失色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

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

⑵千呼万唤

同学们快来看一看,你发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千军万马、千山万水、)

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带着这种感受赶快读读这部分文字。(指名读书)

⑶ 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⑷导读:

①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我们——

②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我们——

③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我们——

⑸就是这样一只风筝,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板书:垂头丧气)

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板书:满怀希望)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

四、拓展升华:

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五、结束语: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在这件事中,作者有这么多的心情变化,你们呢?老师相信:你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也学着作者这样,用心情的变化把事情记录下来。老师相信你们的文章也一定非常精彩。

板书设计:

10、风筝

快活

做放找„„愉快兴奋

快乐更快乐大惊失色骄傲

千呼万唤„„自豪

垂头丧气失望

满怀希望

第20篇: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从“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的憧憬和希望,到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以及到丢风筝时的伤心,找风筝的期待,都把童心、童真、童趣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童年幸福时光的深深眷恋。开放性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上也值得挖掘和开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

伏变化,并会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

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 读写并理解“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 文化。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进行换位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放风筝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我紧紧抓住这点,让学生加入文中小伙伴做、放、找风筝的行列,让学生的心情被风筝牵着走,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深入体验心情的变化,激发起学生想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以“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句话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层层深入体验——做风筝时充满希望,放风筝时放飞了希望,寻风筝时仍满怀希望,从而在读中共鸣,在读中步步升华情感——童年真的是太美好了。总之,我力求在浓浓的人文情怀关爱中,在自主合作交 流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灵和情感的熏陶而提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导入新课。

1、回忆激情:(板书:风筝)同学们,放风筝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课前老师就带大家去放了风筝。一谈起放风筝,同学们都两眼 放光,那你能谈一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2、质疑导入:如果给我们的那次经历写一篇作文,你的题目是什么?(答案预设:放风筝,一次快乐的回忆„„)今天,我们要走进贾平凹笔下的《风筝》。看看你们取的题目,再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产生?(答案预设:为什么不 取放风筝?他想用风筝寄托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带着刚才的疑问,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接读课文,正音,顺机理解“憧憬、依然、凌空飞起、田埂、水磨 坊”等词意思。

3、初步释疑,感知内容。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取《风筝》而不取《放风 筝》了吗?(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4、再读课文,继续质疑。学习是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读一读 课文又有什么问题产生呢?(答案预设:为什么要写做风筝?为什么要写水 磨坊„)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感悟: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杯浓浓的酒,童年的回忆永远是最美好的。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伙伴们做风筝时的心情 吗?(快乐,兴奋„„)

(2)细读感悟:贾平凹爷爷要把我们带入他童年时做风筝那快乐的一幕。请你细细地去读一读、品一品第二自然段,你能加入他们的行列吗?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快乐吗?把有关词句圈圈、划划。(各自——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机出示)

a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根据回答点红“精心” 和“憧憬、希望”)

角色转换:请问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憧憬什么,希望什么呢?

指导朗读:把你的憧憬,你的希望用朗读表达出来——(各自——指名—— 齐读)

b、“风筝做好了,却什么都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 ‘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根据回答点红“依然”,“幸福鸟”) 角色转换:你们为什么取名叫“幸福鸟”呢?还把名字写在上面,这么糟糕 的风筝不难为情吗?

指导朗读:因为我们热情涌动,因为我们把希望筑进了风筝,所以我们快乐, 所以我们幸福。(各自——指名——齐读)

(3)、朗读全段。

2、小结: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同命运共呼吸,这样你才能真正找到阅读的快乐。

2、过渡:带着装满希望和幸福的风筝,让我们一起去放飞它吧。

3、精读“放飞”,体悟情感。

(1)、读读悟悟:各自读读

3、4两节,你们尽情地去放飞吧,读完后,能告诉我你们的心情如何,好吗?(各自——指名)((答案预设:无限快乐、兴奋 化成极度的难受„„)

(2)、重点感受“快乐”:

A.从“风筝”中感受快乐。

同学们,放风筝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风筝能飞上天)

能把风筝高高地放上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呀!请你再来读读三四两节,把 描写风筝飞上天的词句划下来,读一读,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各自——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顺机出示,指导朗读:

a、“„„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

此时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句式: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也飞 起来了。)

再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激情指导朗读:是呀!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希望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飞起来了。让风筝在 我们的朗读中越飞越高吧! (齐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

一、二两句。) c、“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风筝真的飞到了云彩里吗?(句式:风筝飞到云彩上,我们。)

师激情指导朗读:就让我们变成风筝一起飞到天上去吧——

B.从“我们”中感受快乐。

不光风筝为我们述说着快乐,我们自己更是抑制不住的快乐,请你再拿起 笔,把描写我们放风筝快乐的词句划下来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顺机出示,指导朗读:

a、“„„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拼命地奔跑。”(根据回答点红“快 活”、“拼命”。)

望着高飞的风筝,你们会喊什么?一起把你的的希望,你的幸福,你的快乐喊出 来——引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

b、“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换位 采访:你们真的不累吗?(快乐使我们忘记了累。)

C、感受伤心。

(1)师配乐范读:快乐的时光似乎总是短暂的。“忽然„„我们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2)感受心情: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伤心、沮丧„„)

(3)读词品句:文中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的悲伤,你可以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他们的难受呢?(点红:“嘣、抖动了一下、极快、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风筝:线嘣的断了,我们的心也嘣的碎了,风筝极快飞走了,我们的希望也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你望着精心制作的风筝一下子不见了,你望着手中纂了一天的风筝,极快地消失了,你会喊什么?

D.入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刚才还快乐得像在飞,一下子难过到了极点,谁都

不愿意接受呀!让我们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四、细读“寻找”,发散思维。

1、师配乐引读。

2、感悟心情:此时你们想怎样形容你们的心情呢?(垂头丧气)你垂头丧气的时候表情怎样?

你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水磨房了吗?(水磨房里也有他们许多美好回忆。)

3、指导对话朗读。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望着充满希望的水磨房他们又回怎样的对话——(分男女读对话)

4、想象写话。

找着了吗?课文没有把答案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把你的心情也能刻画出来就更棒。

五、总结全文,课外引申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每一个人的童年里都装满了七彩的童话。你学了这篇课文心动了吗?赶快也把你的幸福、快乐记录下来吧!试写《放风筝》。

板书设计:云彩

快活千呼万唤

我们 放风筝垂头丧气(希望)(希望)

风筝教学案例评语
《风筝教学案例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