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混合运算教学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2 08:34:12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江都市塘头小学 钱桂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参与活动。

1、谈话导入:今天,老量要请大家先来欣赏几张照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图。)

2、出示购物表,提出活动要求。

3、组织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按活动规则完成活动。

二、组织学生交流,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一)引出分步算式。

1、谈话过渡。

2、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板书分步算式。

(1)___×2=___(元)或2×___=___(元)

___+___=___(元)

(2)___×2=___(元)或2×___=___(元) 50-___=___(元)

(3)___×3=___(元)或3×___=___(元) ___-5=___(元)

3、引导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4、小结。

强调:在这里,先算乘法,实际上就是先求出某一种物品的总价。

(二)列出综合算式。

1、谈话过渡:

2、组织学生将活动1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___×2+___或2×___+___ 追问:有没有人能列出一道不同的算式? 板书:___+___×2或___+2×___

追问:列式时为什么不用第一道算式后面的答案?

3、组织学生将活动2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50-___×2或50-2×___ 追问:50为什么放在前面而不放在后面?

3、组织学生将活动3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___×3-5或3×___-5 追问:为什么不把5放在前面?

4、小结。

(1)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每次都列了两道算式,是一步一步的去解答的,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分步算式”。

(2)像现在这种,包含了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3)在这些综合算式里,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5、揭题: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三)计算综合算式。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第一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示:可以在先算的那一步下面划上横线,强调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

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2、指着第二道综合算式,问:这题应该先算什么?可不可以先算( )加( )?为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购物过程解释一下吗?

3、小结: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

4、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3、4两道综合算式。

5、引导学生比较4道算式的不同,在运算顺序上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小结。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谈话过渡。

1、帮“小马虎”改错。

2、先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游戏:“算24点”。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问题?

2.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2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0.13 公开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

3、例4。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思路。

2.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在探索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笔算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并且一年级时也对混合运算和带括号运算有过初步学习,因此学生在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思维活跃,要求课堂知识设计要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前两节学过的连加连减(不带括号)题目:56+12+17= 67-37-14= 学生分男女生竞赛,用投影展示格式规范、计算正确的同学作业,并来说计算方法。

2、展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班同学做有关公交车上下乘客调查时所拍的图片,根据我班同学的调查,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根据我们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25人下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生2:28人上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师:你们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吗?

师巡视,并用投影仪展示书写规范、计算正确的练习。对他们提出表扬。 师:我知道大家都特别聪明,你能告诉我和大家,怎么列综合算式吗?把你知道的悄悄告诉你的同桌,看看你们的想法是否一样。 生:67-25+28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带学生一起读)。谁能告诉大家“67-25”什么意思,“+28”又是什么意思。

生:分别是25人下车后,车上的人数和上车28人后车上的人数。

师:我们学过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你能把这个加减混合式子用竖式计算出来吗? 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并用课件重点强调简写方法。 引导学生用“67+28-25”再次来计算此题,并说明每一式子的含义。

2、接着这一情景,继续学习例4.师:这是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到了学校门口时有47人下车,一会儿又有16人下车,你能帮老师算算车上还剩多少人吗? 生:70-47-16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和老师一样,老师是这样算的你看对吗?(展示课件) 生:不对!

师:哪里有问题?怎么就不对了? 生:没有写退位点。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吧。 师提示,两次一共下了多少人。 生:用70减去两次一共下的人数。 师:谁赞同他说的?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生:70-(47+16)

师:这位同学请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我们刚才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你能再来计算一下带括号的吗? 生演算,师巡视,并用投影展示。 师:观察一下,这个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简便方法吗? 生思考后回答没有。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师:你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生:敢。

出示课件练习题: 56+34-20= 32+(55-46)= 71-(65-43)=

四、课堂小结,回味反刍 师:这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总结: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1、例3讲的过细,由于前面学过连加连减,本例题不讲孩子也会,没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导致后面时间太紧张。时间分配还是大问题。

2、本节课是在多媒体进行的,有12为家长参与,并有20多位老师,学生在这环境中不能正常发挥,而我没能及时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应采用奖励小星星等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

3、孩子的思维灵活,你若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条件,那么孩子越是怯懦。这节课我的最大失败之处是没有把问题放开,给孩子的限制太多。

4、提示过多。这些问题孩子们能想到,可是我提示的多,孩子思考的就少,孩子也越是不敢大胆发言。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我宝贵的经历;每一节上课出现的问题,都是我成长中必须要走的弯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推荐第3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推荐第4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点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预算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有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预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生思维敏捷、较为活跃,有随意接话,思考问题欠缺深入全面,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表达不够清楚明白。加上10人左右的学困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意义掌握地不太好,学生凭感觉知道用乘法列式计算,却不知道为什么用乘法,这样对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一〉应用题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坡度降底,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根据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来画出线段图。(这一册才出现画线段图的内容)来达到破教学难点的这一目的,在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础上来,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直尺 不同颜色粉笔 【教 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 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三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生回答后小黑板: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计算。说出你是怎么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

3、说一说下列各分数的具体含义,找单位“1”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节约水资源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 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 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 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 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B 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 (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独立画图)

师: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谁来说说数量关系? 那么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吗?

师: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 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这样更能突出,这两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的代表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与教材例题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三)、应用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56页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

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3、出示数字故事 (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知识回顾 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一)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 3/4 = 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 1/3 = 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综合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体会分数综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难点是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理解。为了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类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先从两问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入手,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中将第一个问题去掉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这样为学生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铺垫,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再借助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来解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道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在小组讨论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之外后,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还改变了以往从计算中讲授习得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方法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情境图 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数学的体验 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

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从整体来看我感觉这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却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发言能大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只有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素质的提升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节课教学中,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自身教学方面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应该大胆使用新教材,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适宜的经验性、教条化、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意图围绕教学难点重点找到生长点。二是教学语言方面也要注意除幽默外,更应该注重数学语言科学性、严谨性、精练而富有启发性。三是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电子白板的使用还要更熟练,将它的功能了解的更透彻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与实效性,特别是要将自己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色。

推荐第5篇:教学案例: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有理数混合运算

从“互赖”中来

一.引言

今天,我打算让同学学习混合运算,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按课本举一个多种运算混合的算式,向学生介绍运算法则,然后训练观察几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多多辨析几种运算,然后练习再练习。但是,几轮下来总觉得这样教学效果不显著,而且老师课堂上强调再强调也枉然。 二.案例描述

进了教室我写两个计算式子:

34121(1)350221 (2)[1(1)]2[(1)()]3

59655我告诉同学;“同学们,这两个式子的运算叫做混合运算,到底有多混,请各小组研究一下,等会请小组代表讲一讲”。于是各小组有的同学开始注视着这两个算式,有的小组同学开始许多询问组长、辅导员,有的同学把想到了什么并且记了下来。2 分钟后,教师开始提问,首先提问第6小组的6号同学,结果同学哄然大笑,而6小组同学苦瓜着脸,因为王欢同学是班级中最差的同学,曾经考过零分。王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饶有兴致想着回答:“有加——”,老师:“还有呢?”。王欢:“有减号——”,老师:“还有?”。王欢怔住了,忽然有一个同学抢答:“还有乘与除”,老师马上:“抢答扣1分”,抢答同学:“啊——”,老师:“王欢组得6分”,全体同学“哇——”。老师:“周洪洪,接下来给你机会”,抢答的是周洪洪。老师:“刚刚同学发现两个算式中有加、减、乘、除,还什么运算没?”周洪洪:“平方、立方”,周洪洪回答后坐下,记录员站起来问:“老师周洪洪可得分吧?”,原来我忘记给同学评价了,我答:“可得分”;接着我又问: “这么多运算在一起谁先算,请由第二组郭志杰同学来答”,郭志杰:“——”,突然徐钱飞同学站了起来:“先乘除,后加减”,老师:“还不能算对。”徐钱飞:“——”,忽然吴官冲也站了起来:“先乘除,后加减,有乘方先算乘方”。老师:“对了!第2组可得2分,因为辅导员、组长均代郭志杰,每代答一次扣2分。”

接下来我让同学开始计算第一个算式,同样规则,每一个学习小组均由号数最多的同学来答题,各组机会均等,辅导员必须注意辅导到位,防止被点到名而解答不了不得分或少得分。

课堂小组辅学交流课堂,小组同学一必须通过个人努力达到问题会解决,同学小组任务互赖,并且形成激励机制,让同学对学习活动中产生竞争,课堂时常关注到学困生,不会有人帮,学习上总感到不孤单,有安全感,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同学最快乐。 三.案例反思

混合运算老师或同学想到重点问题应该就是算,因为过多地关注算,导致许多同学在计算时,都不怎么关注算式子中混入几种运算,本案例通过对后进生的提问,让所有同学都关注老师的问题,同时评分激励小组互帮互助,达到小组长互赖。同时,老师、同学开始学会倾听,对抢答或插嘴进行扣分惩戒,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再倾听,还有要尊重其他同学发言。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好象发言较多,但老师做到几点:倾听、串联、反刍活动循环往复。 1.倾听。一方面教师要能倾听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声音。平时和同事在课下交流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同于多方面的原因,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倾听老师和同学说话。让学生学会倾听,这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贯穿于我们每天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听老师说的话,还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也要学会听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2.串联。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引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从三个维度加以倾听:该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该发言同其他学生发言的关联;该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有责任将包涵三个维度的精彩的观点串联起来,引发深入的思考。

3.反刍。老师适时地把话题返回原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作再次阐述,一旦“反刍”(追忆、回味)之后,又将会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

这个案例中的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避免的,正因为有老师引导,学生才能层层深入研究并获得全体进步,全面发展。

推荐第6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不同级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填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混合运算。 (2)( )法和( )法是同级。

(3)同级的按(

)的顺序计算。

2.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探究建模

1.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这幅图片,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找出数学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探索运算顺序。

(1)学生分析题意后列式,并汇报列式情况。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1:

综合算式2: 4×3=12 4×3+7 7+4×3 12+7=19 观察两道综合算式,与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种算式就是不同级。(板书:不同级)

(2)结合情境图讨论:这综合算式

1、2先算什么法?再算什么法?

教师算式边讲边演示:先乘法,后算加法,

4 × 3 + 7 7 + 4 × 3 = 12 + 7 = 7 + 12 = 19 = 19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不同级的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板书)

三、练习巩固 1.脱式计算

(1) 16 - 10 ÷2 一次练习,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对例和错例,在全班讲评。

(2)4×5+10 72÷8+7 二次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请2名同学在黑板上做,然后再讲评。 (3)课本48页“做一做”。

三次练习,独立完成,学生互改。

四、回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不同级的先算( )法,后算( )法。

板书:

不同级: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混合运算

推荐第7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提高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经历综合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难点:学生能够合理准确地应用从左往右地运算顺序计算综合算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 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 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上下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 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53-24+38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巩固加减法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格式。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同级运算。当我们计算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下面这个综合算式15÷3×5怎样算,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么?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为么要这样计算?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请同学们试着用脱式计算做一做(请生板书)。

15÷3×5 =5×5 =25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运算,也要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试一试:23+6-11 2×8÷4 72÷8÷3(请生板书)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与同桌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写出计算过程。﹙教材47页的做一做。﹚

2、下面的算式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2×3×4 15-6+4 2×6÷3 =6×4 =15-10 =2×2 =24 =5 =4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

2、3两小题错在哪里?

3、这些综合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3、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 36÷4=9 〈2〉 12+8=20 9×3=27 20-5=15

4、3.学校合唱队有48人,有12人毕业了,又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分享给大家吧!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

1、2题。

推荐第8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 =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推荐第9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基本信息: 名称:混合运算.执教者: 刘爱华 课时 1

2、所属教材目录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3、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对混合运算出示直截了当,直入主题,且逐层递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

4、学情分析 :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的列脱式计算,理解运算算理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温故知新(3-5)分钟

1、口算

54-24 7×4

20+12

35+15 67-37

5×6 23+6 64÷8 5+4 19-3 40+1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7+12+18= 77-27-18=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看哪组计算的又对又快又多.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这样的练习,更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15-20分钟

1、教学例1: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校图书室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全天来了多少人? 想一想: 怎样列式计算呢? 说一说: 这道题和刚才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看一看:课本例1,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1)先小组讨论,再独立试做,一名同学板演。 分步列式:53-24=29 29+38=67 列综合算式: 53-24+38 (2)把刚才小组讨论的算式,按老师讲解的方法订正

问题:像 53-24+38 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 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 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 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 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 ,还 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 ,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 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2、探究合作,尝试计算

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3)总结: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5)用新知识解决问题:53与24的和减去11,差是多少? 独立计算,小组内订正。

3、学习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现在来看看这道算式15÷3×5。

(1) 这道题与第一道题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这道加减混合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吗?

1、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求玩跷跷板的小朋友和旁边观看的小朋友一共多少人? 分步列式: 4×3=12 12+7=19

2、你能列式计算出他的结果来吗?

3总结: 算式中只有乘法和除法时,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4试算:49÷7×2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新知(8-10)分钟

1、脱式计算 34+5-11 3×6÷3 72÷8÷3 30-12+9

2、养鱼场上次买的40袋鱼饲料已经用去18袋,这次又买进20袋,现在养鱼场有饲料多少袋?

3、猴妈妈采了4筐桃子,每筐9个,把这些桃子分给6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47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例1:63-24+38 例2:4×3+7 =29+38 =12+9 =67(人) =19(人)

答:览室全天来了67人。 答:玩跷跷板的一共有19人。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加减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加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 。 4.注重数学思考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推荐第10篇:混合运算说课稿

《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整数四则运算方法,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也曾学习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但这些试题要么是同一级运算,要么是乘加、乘减算式,都是乘法在前,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本单元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除法在后需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两步式题,书写格式上,则首次要求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这一内容很重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学生1:

2×3=6(元)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学生3:

7+2×3=13(元)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三大步骤: 1乘加问题。

根据上面所提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 ① 2×3+7 ② 7+2×3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提出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下一步可以借题发挥延伸另一道题),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乘减问题

提问: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还能剩多少钱呢?

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 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3、除加、除减问题。

乘加乘减问题都已解决,让学生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让学生明确:通过

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五、脱离情景

让学生牢固掌握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让学生先说出下列式子含有什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指正。

6×4+4= 25—3×7= 72÷8—4= 20—63÷9=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想想做做”

上述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11篇: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信息窗1:去姥姥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中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一生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一条88元的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条103元的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3)买两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裤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8)一件上衣比两条裤子便宜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

=215+88

=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

103

+ 88

215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把得数写下来,用这个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2、猜一猜:连加和加减混合一般是从左往右挨着做,那连减应该怎样算呢?

3、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两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两道题,谁做对了,就奖励给谁一张魔术卡片。赶紧做吧。(做完的可以做其他两道)

2、第二关:乘车。

为了奖励同学们,姥爷决定带大家去养鸡场参观。想去吗?看!车站上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观察,独立解决,交流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

3、第三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4、第四关:开连环锁。

嘟嘟嘟,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养鸭场门口了。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开,学生分两组进行比赛,用时少、正确率高的为优胜奖。

5、第五关:参观养鸡场。(第83页第5题)

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并解答。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自我评价。

第12篇:混合运算教案

小数除法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课前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学做游戏,对生提出3点要求:坐姿端正、积极举手、给予同学表扬。2.复习回顾:

师:谁能说出下列个题的运算顺序?。

58÷26×14

25×(68÷17) 42+28÷12

14×71 4.教师给予总结:加减属于同级运算,乘除属于同级运算,在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5.由此引出今天的学习——混合运算

二、建立模型 活动一:

师:请同学同桌进行下边的讨论。

讨论1:你平时都买过哪些糖,它们的价格是多少? 讨论2:什么事什锦糖?什锦糖的价格怎么确定呢?

师:把几种糖混合在一起就是什锦糖,而什锦糖的价格是用什锦糖的总价钱除以总数量。哪那们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吧! 活动二:

1.出示图片:用3千克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配制成什锦糖,奶糖单价是22.8/千克,水果糖的单价是12.9/千克。

2.学生自己提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口头解答。共同解答:

① 3千克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的总价钱是多少? 小组内交流指正,全班回报成果,说出计算顺序。

22.8×3+12.9×2=94.2(元)答:3千克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的总价钱是94.5元。

张树春 ② 一千克什锦糖多少元?

小组内交流指正,全班回报成果,说出计算顺序。 94.5÷(3+2)=18.84(元)答:一千克什锦糖18.84元。 活动三:

师:请同学根据刚才的计算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生:加减属于同级运算,乘除属于同级运算,在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我发现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师:很对,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活动四: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后练习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不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把算理讲解的特别棒!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谈体会

板书 四则混和运算

(1)22.8×3+12.9×2=94.2(元)

答:3千克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的总价钱是94.5元。

(2)94.5÷(3+2)=18.84(元) 答:一千克什锦糖18.84元。

第13篇:混合运算 教案

四年级(下)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

2、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14篇: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银香

辅备人:张帆、杨凯靖、曾凡慧、徐德丹、龙天锦、杨英跃、杨伟、龙向荣、欧丽。

授课教师:王银香

备课时间:2018年5月14日 授课时间:2018年5月15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能力目标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合作探究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

4、2/5)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2+3/10-1/5 1/2+3/10-1/5 1-11/20-2/5 1-(11/20+2/5) =5/10+3/10-1/5 =5/10+3/10-2/10 =20/20-11/20-8/20 =1-(11/20+8/20) =8/10-1/5 =8/10-2/10 =9/20-8/20 =1-19/20 =8/10-2/10 =6/10 =1/20 =1/20 =3/5 =3/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15篇:《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2~73页。

教材分析

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学习20以内的加、减后,安排通过看图列式,看图讲故事。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后,又安排了一次,重点是通过求三个数的和、差,学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单元安排的混合运算,主要是结合简单的现实问题,在用已有经验分步计算的过程中,尝试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进而理解运算顺序,并试着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加、减问题,学习写答语。

教法建议

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尝试将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另外,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写答语,教师要加强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创设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序。

难点: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出示如下练习题。

174+305+289 755—248—137 先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算二人板演,全班齐练后集体订正。 2.引入。

出示:36+48—25 276-138+39 师:这两道题与上面两道题在运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这两道题是加减混合运算题。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连加和连减计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设计意图:在连加和连减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加减混合运算,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利用知识迁移来接受新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孩子的认识特点。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7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个情境,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先引导学生找出这幅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然后教师指出:现在我们来讨论“向阳村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这个问题。

(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①自主探索算法。

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在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这个问题吗?那就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算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算法。 ②讨论交流算法。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指名板书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算法: 方法1:59—12=47(台)

47+59=106(台) 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方法2:59—12+59 =47+59 =106(台)

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方法1”中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上面的两种算法发现“方法2”的算法实际上是把“方法1”的两道单步的加、减算式合并成一道加减混合的算式。

通过交流,还要让学生明确:在59—12+59这个算式中,“59—12”求的是向阳村今年新买的电视机(47台),“59—12+59”求的是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所以计算59—12+59时,应先算59减12的差,再用所得的差(47)加59。

师: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算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教师要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59+59=118(台)

118—12=106(台) 答: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或59+59—12 =118—12 =106(台)

答:向阳村现在一共有106台电视机。

设计意图:学生在“买电视机”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尝试解决,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7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水果店这一周卖出香蕉和苹果一共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应该求出先卖出的苹果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算法:

方法1:138+29=167(千克)

138+167=305(千克) 答:水果店这一周卖出香蕉和苹果一共305千克。 方法2:138+29+138=167+138=305(千克) 答:水果店这一周卖出香蕉和苹果一共305千克。 方法3:138+138+29=276+29=305(千克) 答:水果店这一周卖出香蕉和苹果一共305千克。

教师要先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接着向学生说明:“方法1”是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方法2”和“方法3”是用含加、减混合计算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3.归纳概括。

让学生观察以下四个算式的计算过程。 59-12+59

59+59-12 =47+59

=118-12 =106(台)

=106(台) 138+29+138

138+138+29 =167+138

=276+29 =305(千克)

=305(千克)

师:通过观察,你觉得应怎样进行加减混合计算?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通过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如下: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一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把练习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3页“练一练”中的第1~4题。 1.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本题解答过程可参考如下。 (1)第(1)题。

因为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而下车的乘客有209位,显然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多,因此,车上的人数是增加了。

(2)第(2)题。

算法不唯一,可参考如下三种。

856+288—209

856—209+288 =1144—209

=647+288 =935(位)

=935(位)

答:车上有935位乘客。 答:车上有935位乘客。 288-209+856 =79+856 =935(位)

答:车上有935位乘客。

通过全班交流,还要使学生体会到:尽管第(2)题算法不唯一,但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因此,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

3.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算法。 本题解法可参考如下: 68+68-6-1-1 =136-6-1-1 =128(名)

答:参观画展的一共有128名学生。 或者如下: 68-6+68-2 =62+68-2 =128(名)

答:参观画展的一共有128名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算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全课小结(略)

第16篇:混合运算说课稿

坪寨小学2015年春季学期达标课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重点和目标如下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五、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教学主题图,和习题图。

六、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教学主题图)星期天,三位女生一起来到花店,想买一些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花店里都有哪些花?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主题图,提问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一枝菊花多少钱?出示算式

15÷5=3(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3+5=8(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15÷5+5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15÷5+5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枝菊和一枝百合花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除法在后,都要先除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第17篇: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15÷3×5= 53-24+38=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23+6-11 2×8÷4 72÷8÷3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课件显示)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谈谈你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六、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第18篇:混合运算教案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的: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2、在运算过程中能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通过玩“24点”游戏开拓思维,更好地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在运算中灵活地使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2、教师提出问题:你会计算3+22×吗?

通过提问,学生容易回答出先算平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15这是小学学过的混合运算。

3、把算式改成3+22×(),你还会计算吗?这是什么运算?运

15算顺序怎样? 教师明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做一做,正确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1、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题 (1)3+22×(-) (2)-72十2×(-3)2+(-6)÷(-)2

(3)(-3)2×[()]

2359131

52、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2)指定三名学生到黑板演示;(3)待黑板上学生完成后,教师评析:1)强调运算顺序;2)注意-72=-(7×7)=-49;

3)第(3)小题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

三、随堂练习

1、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题。(1)8十(-3)2×(-2) (2)100÷(-2)2-(-2)÷(-) (3)-34÷2×(-)2

2、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2)完成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对照结果,有没有不同的算法。(3)小组长作好记录:每小题的答案,哪个同学哪一步做错了,原因是什么?

3、提问一个小组的组长回答各题的答案和组员中出现的问题。(配142323合实物投影将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出来)并指出题(3)中,不能算成原式=-81÷×=-81÷1=-81。

4、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设计一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式子给全班同9449学做。要求:1)把你认为最难、最容易错的部分体现在题目中;2)不超过四步运算;3)你要先算出答案;4)在题目上写上组号。

5、老师活动:投影各小组设计的题目,选取一些题目(各3题)交换来做,比比哪一个大组的同学做得最快、最准确。最快把3题做完,做对的为优胜者。

四、做游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

1、介绍“24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

11、

12、13。

2、教师先示范一次:如抽到

可以凑成7×(3+3÷7)=24 如果抽到的是

,你能凑成24吗?

如果是

呢?

3、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教师也参与游戏。

(1) 由各小组长在扑克牌中随意抽出四张牌让同组的同学做游戏,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准,方法最多。组长作好记录:抽到什么牌,怎么计算?并共同挑选出一组你们认为最难计算(或者你们的方法最多)的牌来考一考其他的同学。

(2) 老师收集各组交上来的牌组,选择其中一部分让学生练习,比比谁的速度快,方法多。(如果解题方的方法多过出题方,则解题方赢)

(3) 老师摆擂台:出示以下的两组扑克牌让学生做游戏,你们能想出三种或三种以上方法的老师输,否则就是老师赢。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混合运算,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在同级运算中,按从左到右顺序进行计算。

2、要正确使用符号法则,确定各步运算结果的符号。

3、在运算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运算律,以期迅速、简便、正确。

六、作业

1、课本P79 页习题2.15第 1,2题。

2、每人出两道“24点”的题目给同桌作为作业完成。

第19篇:《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正确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会用脱式格式正确计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脱式格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学法指导: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1.用脱式计算:

23+6-11= 2×8÷4 72÷8 ÷3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2×3×4 15-6+4 =15-10 =6×4 =24 =5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五、板书: 混合运算

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第20篇: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1、同一运算级别从左到右以依次计算;

2、不同运算级别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3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一、普通计算

591252431876×9×××÷ ×33435478320

3 (105710)2119152× × 1818-18×9659

44123475(4×3)×55 ÷9 ×84÷ - ÷4 55

54123951 ××4-4 ×968125520

3537312 22÷(2+)-÷24÷÷ 471441413

2211712534727×÷ ×(+ )+19÷3×1410156452116

112131341511[1-4 + 8)]÷ 410÷(5 - 2)- 6÷×1 1453

二、简便计算。

316114124()3(510×+÷11( + )× 218671177310918)

711255916288×+÷ ÷+××4+÷49959115991717

713185112111×+÷×+×48() 1844717417486

混合运算教学评语
《混合运算教学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