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试卷

语文学科教学论试卷(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1 07:58:22 来源:教学试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1.语文:通常意义的语文是指汉语文,作为一门普通教育的学科名称,指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

2.工具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种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含是指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言语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第二章

1.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师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4.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知识和能力这一角度,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过程和方法,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以奠定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

1.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答: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构成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二: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四:特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构建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的建设者。五: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六: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及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以语言作品为载体的语言实践中得以整合。

语文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知识。 语文技能:是指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语言操作系统。 第五章 谈谈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第九章 阅读:是指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能力:1.分为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对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2.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段落的能力和理解篇章的能力。3.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的教学。

阅读教学目标:1.获取知识。2.培养能力。3.陶冶情操。4.发展思维。5.形成习惯。6.积累语言。

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那么,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呢?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多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资质悟性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也就不同。因此,在文学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理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同时,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应努力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写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一、导入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

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 差使 狼藉 簌簌 拭

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注的对不对。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后,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⑵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⑶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⑷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好,课文四写背影,我们都已经把他们找出来了,我们看一下,是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好,那我们就精彩回放一下,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啊?对,那父亲爱儿子,朱自清作为儿子,他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

大家思考一下,注意要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你又有什么证据(思考3分钟)。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

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描写,表达了。(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你们是不是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有办法让父母少操一份心,多露一丝微笑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好,下课。

第十章

写作:也称作文,只经过自己的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 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 写作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 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方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1.规范学生的口语。普通话,适当的语速,针对不同对象变换口语,按语法逻辑表发自己想法。2.历练口语交际能力。专注敏锐的倾听能力,清楚流利的表达能力,积极互动的表达能力。3.培养口语交际素养。耐心倾听他人表述,善于进行自己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内在精神世界完善。 第十三章

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1.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功能,新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课程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2.评价的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

3.评价的重心: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及其特点,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4.评价的主体:重视多方评价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十五章

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都乐学、会学。如果学生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其次,现代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性为学习资源作为前提的。在个体 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 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么,语文学习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探究过程是获取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探究乐趣,比探究获取的结果更为重要。

由此看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探究学习离不开自主,因为没有个人的自主就谈不上个人的探究;探究学习离不开合作,因为没有人际之间的合作就不会有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来进行探究。只有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学习是让学生的学习既个动又互动,探究学习则是让学生的学习由促动到能动

第十六章

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本身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综合提出课程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时,也应从上述三个维度,综合提出并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不能有所偏废。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还要搞好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十七章

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不光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以教学行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这种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称管理政策,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话,校本话课程的能力。 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推荐第2篇:语文学科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学科教学论》复习提纲

1、当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是什么?P6 一般观点:当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本人观点:教学是师生共同引起、维持、促进师生共同学习的行为方式。

教学时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它包括两大类:A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B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2、什么是语文学科?

一般观点: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母语教育活动。

本人观点: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引起、维持、促进师生共同开展的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母语教育活动。

3、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

4、什么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5、什么是口语交际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的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

6、分别指出“四书”、“五经”、“

三、百、千”的内涵。P21-22 “四书”它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作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三、百、千”分别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7、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区域包括哪些方面?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9、语文教材具有哪四个功能?

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由哪四个要素构成?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11、如何科学和艺术地使用语文教材? 1纵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A根据教学单元制定学期教学计划B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C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

3专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A目标导向式B比较式C化繁为简D突出特点,加○深理解E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A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B自组单元,显示新意C○适当抽换教材)

12、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A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B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3、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优化组合原则

14、解形识字法包括哪三个方面? 解行为本、偏旁带字、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包括哪10种?

翻译法、古文字介入法、画图法、体态语教学法、偏旁部首带字发、语音摹拟法、部件分合法、笔顺展示法、韵语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

16、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勤于读书的习惯、健康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7、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

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意境

18、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是怎样的?

引导过程(预习、解题、介绍相关资料‘介绍作者、说明写作缘起、介绍时代背景、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播放有关音相材料’、课前谈话‘开门见山、承前启后、问以致思、趣闻轶事)

研读过程(感知阶段、分析阶段‘结构分析、内容要素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语言分析、

1注意:审题引申、段意综合、弦重点{特点、要点、疑点、难点}分析’、综合阶段‘○2总结写作特点’外之音○)

运用过程

19、阅读教学的重点有哪些?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0、评点法可以用哪四句话概括?

一般的地方读过,重点的地方讲解,层次段落之间评论,全文讲完后总结。

21、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22、什么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一段用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发想象,让习作着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验和体验,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

23、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育人训练(注意:言之无物、虚假连篇、思想庸俗)、积累训练(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

思维训练(善于想象与联想,深入地思考生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语言训练(准确生动、简明得体)、

1审题能力训练A准确理解文题含义‘本义,引申义’B弄清写作的要求;技能训练(○2立意能力训练‘正确、深刻、新颖’○3选材能力训练‘真实、典型、新颖’○4谋篇布局能○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力训练○、

文体训练(A记叙文写作训练要点‘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B说明文写

1作训练要点‘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C、议论文写作训练要点‘○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阐释说明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辩证分析指导学生立意,○3表达准确严密D应用文写作训练要点: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应用文语言要简法○明、得体注重规范性)

写作速度训练(基础训练、思维训练‘优化思维环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技巧训练‘审题速度训练,构思速度训练,行文速度训练’)

24、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哪些?P272-276 口语交际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内部组码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定向发码能力)、口语应对能力

25、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能力(内部组码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定向发码能力)

26、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素质有哪些要求?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

27、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利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28、语文教学中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利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文教学中右脑开发

29、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分别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P65 A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把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选择:

首先,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其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应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30、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P141 A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B教学目标和任务 C教学内容 D教师素质 E学生特点

F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31、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有哪些? P69 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作用

3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突出了哪些新教育思想?P71 A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B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C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33、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P155 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34、语文教学的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些什么?P212 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

35、教育史上曾经有过哪些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 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36、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那五个方面?P79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37、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包括那三个?P6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和能力

38、语文教材的专指概念是什么?P99

指在泛指和特指中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39、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有哪些?P143

多样性

综合性

灵活性

创造性

优化组合原则

40、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求做到哪些方面?P150

硬笔书法能力、

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

版面设计能力、文明的书写习惯

41、语文考试试卷的评析方法有哪三种?P162

试卷评析的基本方法是“借题发挥”

A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B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C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42、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文体应重点确定哪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素?

43、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哪四个阶段?P248 A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B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C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D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4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训练方法有哪些?

(一)质疑的习惯

(二)识字的能力

(三)朗读的训练

(四)阅读积累的习惯(五)注意培养孩子们自查自改的习惯

45、根据材料编写教案。

推荐第3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

杨增波

二O一二年元月

修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3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8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13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13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13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18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26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29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37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45 第三章

语文教学技能 „„„„„„„„„„„„„„„„„„„„„„52 第一节

导入技能 „„„„„„„„„„„„„„„„„„„„„„52 第二节

讲解技能 „„„„„„„„„„„„„„„„„„„„„„60 第三节

提问技能 „„„„„„„„„„„„„„„„„„„„„„68 第四节

结束技能 „„„„„„„„„„„„„„„„„„„„„„75 第五节

板书技能 „„„„„„„„„„„„„„„„„„„„„„79 第六节

说课与评课技能 „„„„„„„„„„„„„„„„„„„83 第四章

阅读教学 „„„„„„„„„„„„„„„„„„„„„„„„84

第一节

阅读教学及其内容 „„„„„„„„„„„„„„„„„„84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86 第三节

阅读课的基本类型 „„„„„„„„„„„„„„„„„„88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88 第五章

写作教学 „„„„„„„„„„„„„„„„„„„„„„„„92 第一节

写作教学及其发展 „„„„„„„„„„„„„„„„„„92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内容 „„„„„„„„„„„„„„„„„„„94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97 第四节

写作训练课的类型及其写作训练体系 „„„„„„„„„„98 第五节

作文的批改 „„„„„„„„„„„„„„„„„„„„„99 第六章

中学语文教师„„„„„„„„„„„„„„„„„„„„„„100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00

第二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100

第三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102 附录:《学科教学论(语文)考查评分表》 „„„„„„„„„„„„„10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又可以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国文教学法》等等。

课程名称关键词:语文

语文课程(学科)

语文课程(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体介绍本学科的学科发展情况,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等。 授

数:3课时。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

一、语文

(一)、“语文”理解: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叶圣陶:“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张志公:“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其他理解:

(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有各种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各种语体(现代、古代、口头、书面)和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运用形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家”呢?但以后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能涵盖文章。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

(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因为《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国语》原以语体文为主,《国文》原以文言文为主。建国后中小学都以语体文为主,统称《语文》。

(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意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载体,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5)、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根据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学”理论,提出语文就是研究、学习言语的学科。因为语文是“口头的语”和“书面的文”,正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言语的定义)。这种争论持续不断。直至1963年叶老明确了语文的含义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并由此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此后定名问题算是有了结论,开始研究定性问题了。

(二)、“语文”定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二、语文课程的演变

(一)、1904—1911:独立设科——未定名

1904年清政府颁布和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独立设科,现代语文课程开始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

(二)、1912—1919:国文——文言文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

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 “国文”课,这是语文独立设科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1920—1949:国语——口头语言和现代文,国文——文言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1月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语文学科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克服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的根本措施。可以说,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语文学科则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四)、1949—2000:语文——工具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1、1949年“语文”名称的出现。

2、1953—1956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3、1956—1959年语文分科教学实验。

4、1959—1963年“工具论”的提出。

5、1966—1976年“*”十年语文教学的“纯政治化”。

6、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再次提出并丰富了内涵。

7、20世纪90年代,“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

(五)、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199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21世纪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高潮。

新课程赋予语文以不少新的内涵。一个适合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已着手构建并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我们相信语文这门年轻的学科,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

1、工具说、工具论 形成:1959——1963 背景:语文学科分科教学受到批判后,语文成政治课,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观点: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1963年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这种观点。

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具论在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中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1986年的大纲中是这样描述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并增加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要求,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

局限: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全。重“文”轻“道”。

弊端:语文教学只是寻词摘句,肢解课文,思想意义形同虚设,语文教育陷入困境。

2、人文说、人文论

提出:20世纪80、90年代;语言学界、文学界。

背景: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的观念,消极思想为一些人所崇尚。 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教育界也随之加入了讨论。

观点:一是指应认识到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

3、工具说与人文说之比较

工具说:现在大多数人认同的工具论,是指以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前提,同时也承认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的一种语文学科性质观。它的主要特点是:

重知识轻能力

重智力轻情感

重认知轻创造

重教师轻学生

重集体轻个人

人文说:认为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语文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人文观的主要特点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重感悟轻传授

重情感轻智力

重创造轻认知

重学生轻教师

重个人轻集体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说

这种观点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轻重之分、宾主之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其特点为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2、培养目标

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3、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含义

即学科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它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2)、课程目标的分类

纵向: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横向: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

1、概念: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语文领域内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设计依据:

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

纬度一:知识与能力

这一纬度扩展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际能力。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仅局限于过去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纬度二:过程和方法

这一纬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

纬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纬度规定了语文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重要内容。

3、具体内容:

(1)、总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的内涵突现了这样一些思想:

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三、突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四、强调了主动探索的新型学习方法

(2)、阶段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分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分目标做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演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因而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教育的精湛论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与过去,同样适用于当代,特别适用于现行中小学时期,其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20世纪初,语文独立成科后,语文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各科教授法(语文)

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特点: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1919年,陶行知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934年、1938年《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

特点: 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相关著述:

吴研因

《小学国文国语教学法》

黎锦熙

《新著国语教学法》

王森然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国语读法教学原论》

《中学国文教学法》

蒋伯潜

《中学国文教学法》

以上著作奠定了我国语文教育学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师范学院各系、科都要开设“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课。“教材教法”的研究成为重要内容。

1949年,“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课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

特点:这种名称的出现和长期被沿用 ,显示了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而逐步同时重视课程研究。

相关著作:

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学初探》

张志公

《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吕叔湘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辛安亭

《论语文教学及其它》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所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定名为 《中学语文教学法》。

“法”: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基本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

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 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名称的著作问世。

特点: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的高度。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

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和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著述颇丰。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提出课程论与教学论统整合统一的理论。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都作为 1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论统一的理论。

名称变换: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实质: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由具体教法研究的层次上升到总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并逐步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横向:语文教育是大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语文教育,还包括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

纵向: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2、研究重点——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

学校是基础教育,语文是中小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3、研究内容——语文课程与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语言。

思想、品德、审美、情感等非智力的教育因素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

三、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物质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⑴、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

⑵、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研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

⑶、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课外作业:

1、试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如何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实质意义?

4、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等

数:18课时。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是指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至具体环节做出规划和安排。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估。

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把握, 本课程讲解的 “语文教学设计” 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读教材内容

2、研究学生情况

3、明确教学目标

4、安排教学过程

5、选择教学方法

6、拟定教学方案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出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又泛指、特指、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和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特指: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这里主要探讨专指的教材,兼顾泛指、特指教材。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一)、智德启迪

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二)、语文历练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是反复训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三)、语文积累

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语汇丰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

(四)、知识扩展

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通过优秀的作品传递出来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往往更加鲜明、生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类型

(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

2、知识系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建国后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四个领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知识简化为“语文修辞知识要点”,包括:词的分类、短句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常见修辞格等5项。

3、实践活动系统

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的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验活动系统,表现为练习题和练习册。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就是教科书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1、综合型语文教材:

特点:⑴、阅读、写作、知识三结合,以能力训练为体系;

⑵、按文体组织单元,轮番学习,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

⑶、知识穿插分布,在单元中配合读写,在全书中自成体系,直线进行;

⑷、每册中的文言文集中编写。

2、分科型语文教材:

优点:三者各自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

问题:三者怎样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怎样配合,较难解决。

3、各种实验教材编写体系除综合型和分科型外,还有: (1)、以文体能力为体系; (2)、以听说读写为体系;

(3)、以写作能力为体系; (4)、以阅读能力为体系; (5)、以语言训练为体系; (6)、以思维训练为体系; (7)、阅读与写作分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8)、读写与知识分科; (9)、以语文知识为体系等。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选体系。

四、中学语文新教材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此,语文教材由“编审合一”变成“编审分开”。

(一)、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种类: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语文教材有: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人教版”);

2、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苏教版”);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简称“北师大版”);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三册(简称“语文版”);以上教材统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以上新教材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设计指导思想新;

2、选文新;

3、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列入了综合性学习内容。

五、语文教材内容的研读

(一)、研读教材的方法

1、宏观把握的方法

第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第二、要熟悉整套、整册教材、明确编辑的意图、教学的重点、训练的要求。

2、微观把握的方法

——是指对一篇具体课文的钻研、掌握。

(以下内容都是关于微观把握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的操作步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一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什么?”:

1、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2、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

3、了解文体、大致掌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研读课文,“局部分析”课文“怎么写?”:

1、研究文章的结构,划分意义段,概括段意;

2、段落分层次,分析重点句(含义、表现形式、作用);

3、分析关键词语(音、形、义);

4、分析特殊的标点符号(特点、作用);

5、说明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6、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7、总结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分析课文,“整体领会”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分析材料的选择、组织与中心的关系极其原因;

2、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

3、每一个局部是怎样服从整体的。

“整体把握”(“写什么?”)、“局部分析”(“怎么写?”)、“整体领会”(“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上过程反映了阅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四步:广读博览,集思广益(博览各种参考书):

借鉴参考书中的观点、方法,开拓视野、思路。

第五步:比较分析,找出特点(与副教材比较):

副教材是指与课文相近或相似的作品。

第六步:初步设计,确定内容(列出教学纲要):

在以上钻研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要求和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初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安排的具体要求:(1)、要恰当;(2)、要充实;(3)、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第七步:吟颂课文,熟悉内容(倾心欣赏才能准确把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在吟颂、欣赏课文中,真正的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三)、研读课文的特点:

1、研读课文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

形 式

整 体

本 身

相关内容

2、研读课文的主要角度是语言运用的问题;

3、研读课文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知识点、确定训练点。

课外作业:

在下面提供的课文中任选一篇,按研读课文的步骤要求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1、荷塘月色;

2、再别康桥;

3、拿来主义;

4、滕王阁序;

5、故都的秋;

6、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一、在备课中研究学生情况的意义

(一)、研究学生情况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名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如果教师将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构思课堂教学环节时,就要时刻思考着如何让每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当前,在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教促学” 发展到今天的“以学促教”,亦即课堂教学组织和落实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更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怎么方便“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也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2、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观念相比,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理解的过程。

因而,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同时,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等等。

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二、研究学生情况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

三、研究学生情况的具体内容

(一)、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教学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教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

(二)、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须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住址、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应了解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出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并适当利用各种条件协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如高中一年级经济常识中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引用农村学生的家庭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中的种种现象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四)、研究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学生的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 2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措施。如设计充满情趣的环节,使同学们能够顺畅、清晰地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思路、理解学习内容。 

(六)、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途径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

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今天的备课中,我们开始考虑学生、分析学生的意识,但在分析学生时,也时常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

以对教科书的处理为例,通常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其实,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想学生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入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上考虑,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从“备学生”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1、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2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因此教师备课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

2、学生难懂的内容

教师备课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

3、学生疑虑的内容

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

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须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

4、学生易错的内容

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5、学生激动的内容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

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6、学生易忘的内容

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 2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五、研究学生情况的若干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研究学生,有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如下的几个技巧就是来自实践中的总结。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在中小学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1、“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

2、“再犯”, 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2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分类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

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可见,目标的设计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有: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这里主要是指某篇课文、某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1、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原理分为三类:

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与依据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

↑ ↗

↖ ↑

国 家 制 定

教师制定

其中语文教师主要参与“语文单元目标”的制定,负责“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以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2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为起点;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要求。

三、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原则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操作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5、可测性原则;

6、主体性原则。

四、规范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规范、明确的目标陈述应由四要素构成:

1、行为主体: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执行者。

2、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3、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学生学习后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每个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2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每个学生

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

背诵

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注意: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可以省略行为主体、行为条件。

(二)、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必要时要附上行为条件,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3、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的。

含义明确的动词:写出、说出、解释、读准、背诵、划分等; 含义模糊的动词:了解、知道、理解、概括、分析、辨别等。

一般来说,认知、技能目标都可用含义明确的动词,情感目标则可灵活处理。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五、案例:《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一: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

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案例二: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案例三: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案例四: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案例五: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会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风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就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为语文教学程序,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学活动纵向推进的流动程序,即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阶段。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1、学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轴心;

2、教师——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

2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的客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指向的目标和任务;

4、教学手段——语文教学过程的载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和方法。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分类

(一)、按语文教学的层次分:

1、学段教学过程

2、学年教学过程

3、学期教学过程

4、单元教学过程

5、课题教学过程

6、课时教学过程

其中,本章所说的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

(二)、按语文教学的课型分:

1、阅读教学过程( 讲读、自读等 )

2、作文教学过程( 讲评、指导等 )

3、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演讲、辩论等 )

三、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

单篇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经常实施的过程。这是因为人们的阅读常常是以一篇文章为基本单位的。语文教学就是以一篇文章为范例,教会学生阅读同一类文章。

单篇课文的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将教与学都分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阶段,即预习阶段——教读阶段——练习、巩固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说明:下面所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们说过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永无止境。)

首先是 新课导入;

(一)、预习阶段:

3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预习的程序一般是:“诵读——会意——发疑——小结”。

(二)、教读阶段:

1、指导理解文章标题

2、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3、文字教学

4、词汇教学

5、句子教学

6、段落教学

7、求旨教学

8、篇章教学

(三)、练习、巩固阶段

1、熟读课文、增强记忆

2、整理归纳、掌握规律

3、指导运用、形成技能

四、国内语文教学过程研究新进展

(一)、魏书生的教程(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共产党第十

三、十

四、十

五、十六大代表。现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

1、定向

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

一、字词;

二、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

四、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自学

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向目标行驶。仍以《故乡》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前两个学习重点,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

三、四个学习重点,需自己读书,找答案。

3、讨论

3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都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

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回答。倘无普遍、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课后个别研究。

5、自测

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有时我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需书面回答的题,一般都限定

三、四分钟做完,然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这样检测,既明确了有哪些知识点没能掌握,又明确了经过努力又有了哪几点进步。

6、自结

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自结,大部分采取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大家订正。

附录:“四遍八步读书法” ,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包括:

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第五步理解和掌握字词句,第六步圈点摘要,第七步归纳中心。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

第四遍,精读。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速度不限。

(二)、钱梦龙的教程(三主四式教学法)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 3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1、“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 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2、“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常用的练习类型有:

(1)、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2)、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3)、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 3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4、“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三)、蔡澄清的教程(点拨式教学法)

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198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第二期上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实施点拨教学要:

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 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 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

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

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

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点拨教学的过程,蔡澄清按照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运动的发展进程将它概括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

(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

2、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

(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

3、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课堂阅读教学的点拨实施过程如下:

1、导入性点拨; 3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研究性点拨;

3、鉴赏性点拨;

4、反馈性点拨;

5、迁移性点拨等。

(四)、黎世法的教程(异步教学论)

1989年前后,黎世法提出“异步教学论”。“异步教学”是相对“同步教学”而言的。在“异步教学”实验研究者看来,人类教学实践历史显示出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个别教学阶段、近代同步教学阶段和现代异步教学阶段。“异步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异步化(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在异步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

1、“自学”

自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学生研讨学习问题,认真进行微观的异步指导。

2、“启发”

当学生通过自学仍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提供某种“启发”。启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一个班的多数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自学教学阶段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解决一个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个性问题。

3、“复习”

复习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继续解决在新单元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的过程。

4、“作业”

作业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在与旧知识和技能的联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学生新的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时,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点面 3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结合进行作业指导。

5、“改错”

改错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认真分析作业的错误原因,改正作业错误,掌握正确作业方法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自改。学生一边自改,教师一边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地主动指导学生自改。学生在自改中如果发生了困难,可请教同座位的同学,或下位请教别的同学,或请教老师。

每个学生除了有一般的作业本外,还要有一本错误作业的重做本,将自己做错了或改错的题,在自己的重做本上重新做一遍。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重做本,掌握学生作业改错的情况。

6、“小结”

小结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所学的知识(包括新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包括新旧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和深思课文,并认真查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展开小声讨论,或请教教师。

(五)、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八字教学法)

“八字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1、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2、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3、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4、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

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

3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联结教与学相互关系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

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学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

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 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

其四,具有多样性。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发展

3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

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概括而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像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求知,引起兴趣,刺激思维。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十分注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艺术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 3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过去的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 3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

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3、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

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日趋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软件趋向灵活化、专门化,更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语文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

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三、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优化性原则;

(二)、语文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

1、坚持启发引导;

2、坚持最佳组合;

3、坚持因材施教;

4、坚持协调发展;

4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方法

(一)、讲述法:

1、含义: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优劣: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3、适用: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4、运用: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②、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③、语言准确、简明,感情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④、讲述要具有启发性,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⑤、既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问答法:

1、含义: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2、优劣:长处是: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

4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运用: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须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②、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③、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④、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⑤、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机会;

⑥、注意对答问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三)、讨论法

1、含义: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2、种类: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

3、适用: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4、运用: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①、讨论前,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论题,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②、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练习法

1、含义: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 4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优劣: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3、运用: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②、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③、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④、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五、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

1、导读法: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学交流,教师随时指点。

2、读议讲练法:该方法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目标教学法: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知识要求、能力层次、思想教育);课堂展示教学目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达标(按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按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检测达标情况(补救失误、保证达标);

4、情景教学法:其特点是运用生活场景、图片、实物、多媒体、实验室和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5、单元教学法:把题材、体裁或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文章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等。

4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六、其他语文教学方法

(一)、其他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1、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2、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3、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4、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5、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6、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7、自学法:自学—辅导式;

(二)、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4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一、语文教学方案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案的含义

教学方案是教师将自己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用文字固定下来书面材料,简称教案。

语文教学方案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具体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特点

1、科学性: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4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的规律;

2、创造性:教案不是语文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应该是为适应具体情况的、创造性的具体设计;

3、实用性:教案是语文教学的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必须具备实用的操作性;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种类

(一)、从内容看:教案可分为知识型教案、教法型教案和综合型教案;

1、知识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的汇集,或是教育参本资料的摘录。包括:题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生字新词、层次结构、段落大意、逐段分析、全文总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

这类教案,资料性、文献性强,是一种静态的教案,又称之为“资料教案”;

优点是知识相对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

缺点是只写了“教什么”,没有写出“怎样教”,缺乏个性。

2、教法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注重教育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点拔、解难,注重板书、补充练习和检测题目等。

这类教案针对性强,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具有较强的教学个性,是一种动态的教案。

优点是注重“怎么教”,便于施教过程中双方活动的实际操作,缺点是知识性不强。

3、综合型教案:

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性和教学特点个性的有机结合。

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的。

4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详简看:教案又可分为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和微型教案;

1、详细教案

这种教案内容周详全面、介绍作者、交待背景、正音正字、分析结构、讲解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安排课后作业等,一应俱全。

其中,教学过程的编写尤其仔细,不仅是教学环节,而且每一个重要提问,甚至对每一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作了大体安排,常有圈、点、横线、浪线、方框等标识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书写关键词语,专门写出板书内容,等等。

详细教案编写起来较费时间和精力,但便于系统记载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进程。适宜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

2、简明教案

又叫简案或教学提要。它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只写出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只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材分析只写梗概或几个要点,作家作品及背景知识都尽可能压缩。有时,备果的相关内容批注在课文中,与简案配合使用。

它是对详细教案的简化,编写时需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和较强的概括能力。

简案虽短,但难于设计,上课时也难以把握,因而只适用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3、微型教案

也称卡片教案。把教育内容尽量简化,只保留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写在卡片纸上,每课时一张卡片;上课时,将教案卡片放置在讲台醒目处,或夹在教本里,可以同时看到教材和教案的要点,教学时不致临场慌乱、丢三落四。

微案可以跟详案和简案配套编写、协同使用。对于新教师来说,微案只宜作为详案操作的补充,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配合课本上的批注,运用微案卡片,教学也能得心应手。

(三)、从形式看:教案又可分篇章式教案、表格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符号式教案;

三、常规教案的内容与结构

(一)、语文教案的内容

语文教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等。

1、确定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

目前,《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例如:《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习惯,发现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

3、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感受民俗中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实恰当

例如课文《散步》,如果我们阅读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的体验与感受:家庭的幸福和谐,母子、父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生命的流逝、爱的传承,对生命、爱的珍视,中年人的责任等,都属于文本内容。教材必然要对文本内容做一次筛选整理,教材偏重于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年人的责任”。

在现实教学中,教学内容首先可能是对教材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完整如一地转交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照搬教材内容,教材上说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可以说是照本宣科。

但有的教师认为体会“中年人的责任”,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隔靴搔 4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痒的味道。这时候,他们就会调整教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亲情的理解与体会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内容,却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情况。但这样创造性的处理显然更符合教学实际。

3、设计教学过程应紧凑有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及时生成、动态生成。所以在编制教案时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前者服从于后者) 这两条线索, 以引导、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为重要内容,准备一种或多种设计思路,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4、采用教学方法须灵活有效

确定教法的依据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目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

试以《故乡》为例:

①、如果以要求学生学会记叙一个连贯动作作为教学目的,可以突出“雪地捕鸟”的内容,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②、如果确定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不妨以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训练学生描写人物肖像;

③、如果把学习对比手法作为教学目的,自然要抓住人物和景物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解分析。

此外还可以因课文而异、因人而异。

5、分配教学时间要详略得当

首先要确定一篇课文教学过程所需的课时数,再预设一个课时中每个教学步骤所需的学习时间。

时间安排既不过多过松,也不过少过紧。

(二)、语文教案的结构

一般地说,教案的整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4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个课时讲完的教材,教案结构可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合二为一。

1、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是指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整体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文标题:单元或课文的题目。课题要写全称,并写上作者姓名。 ②、教学目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大方面,分行排列,少而精,切中要点。

③、课型类型:一类是在一堂课里同时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综合型,叫综合课。一类是在一堂课里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单一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作业分析课、检查课);若属单一型,则要具体标明是哪一种课型。

④、重点难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项列出。

⑤、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如讲述法、讲练法、谈话法等。

⑥、教具说明:本课题教学中所需要运用的教具,包括电化教具。 ⑦、课时安排:本课题教学所需课时数。

2、课时计划

这是指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时说明:本课时是整个课题教学中的第几课时。

②、教学要求:本课时为实现整个课题教学目的所应达到的要求。 ③、教学要点:本课时教学内容提要。

④、教学过程:也叫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有时还注明教学所需时间。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⑤、板书设计:分课时的是“课时板书”,可分散写在教学步骤之中,或另外写在与教学步骤平行的备课稿纸右侧, 也可集中写在本课时计划教学过程部分的最后。 最后一课时计划中可写上全课题总的板书,称为“课题板书”。

⑥、作业布置:每个课时一般要安排少量作业,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练习性的。

⑦、教学后记;也称 教学小结或 教学回顾. 是备课和教案实施情况的小结,也是教学心得体会的概括记录, 可资以后教学查考借鉴。 可以每课时都写, 50

推荐第4篇:《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练习题第一套

一、论述

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 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 李莉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 板书:叙事散文 《背影》

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 (板书)作者:川端康成 ……

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

练习题第二套

一、论述题

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

杜甫《登高》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三、编写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练习题第三套

一、论述题

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

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

高三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高三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1 高三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

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

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

三、编写教案

《囚绿记》

练习题第四套

一、论述题

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

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

一堂没有备的课

江苏如皋搬经中学 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

……

三、编写教案 《一片树叶》

练习题第五套

一、论述题

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 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

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

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要求:

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

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字数不多于60字)

三、编写教案(略)

2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 答案

练习题第一套 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

(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 (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时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

(2)保证全员参与。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

(3)帮助学生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

(4)体现个性化。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 3.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发问的精神》教案

3 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题。

练习题第二套 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二、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语文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2.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

5 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

3.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范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登高》是中学古诗歌的传统教学篇目。诗歌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和鉴赏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面的《登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使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诗的感情。总的说来,这个教例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引导;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合作中集体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第三、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诗歌的探究热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语文学习方式,三者相互渗透,学生在整个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和同学、老师共同探究问题,打破了以往诗歌学习的传统简单翻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对诗歌的新的体验,并且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诗歌学习的主动探究者。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教学重点:朗读,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6

三、文体小常识

婉约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 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在“左举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 ,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7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 答案

练习题第三套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综合性学习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没有研究性学习领域宽,因为它要以语文相关的内容为对象,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专题研究,注重研究品质的养成。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量要小一些,与课内联系紧密,而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开放的。

2.传统教学技术又称为常规教学技术,指那些过去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并且现在仍在使用的、比较简单易行的教具、媒体。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用的教学技术也比较简单,如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模型、实物教具等。

多媒体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技术而言,又可称为电化教学技术或者电教技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成果,借助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手段传输和调节教学信息,以取得教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技术。

任何教学技术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以此,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依据。语文教学技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体现在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否立足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技术的选择要着眼于各种教学技术的个性特点和优势互补,实现各种教学技术的融合。传统语文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语文教学技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在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技术选择上要表现出包容与开放,不能因为对传统语文教学技术熟悉或因曾为语文教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能因多媒体教学技术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技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熟悉不同的教学技术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因地、因时、因课制宜,实现优势互补。

3.语文能力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指掌握语文工具(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赫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记忆、速度等四个因素。

写作能力分写作的一般能力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是指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写作的基本能力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即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类是写作各种体裁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写作的基本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属于方法、技巧和技术活动的范围。

听说能力主要有这样一些构成因素: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语音的鉴别力和运用力。语义的理解和组织力。评价、判断力和反馈力。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1.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作文题目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1)作文题目设计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 (3)学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2.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中法作文题目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相同点:

8 (1)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命题设计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不同点:

(1)法国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我国多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2)法国作文题目按照高中的分科进行分别命制,而我国则文理科通用一个作文题目。 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增强作文题目的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特点; (2)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哲学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加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2、理解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4、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作者面对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精巧,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及表现手法,感受语言的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 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 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绿”本指绿色,文中实际指窗外长着的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介绍作者陆蠡。

3、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学习生字:略.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释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四、教师小结: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9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到7自然段。

2、“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是“囚绿记”,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先写公寓?

4、学生速读课文。指名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两句快意淋漓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辄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恰当的比喻写出“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迷。 (3)、“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悟。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主要表现“我”与“绿”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安宁、平和的追求。 (4)、“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这一段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描绘“我”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至此,“我”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为下文的“囚绿”作了铺垫。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8到·11)段。

2、“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插入“我”对从前住的乡下小屋里的芽苗、蕈菌不忍拔除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4、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5、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五、教师小结:被囚禁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本性善良的作者对这绿色既怨恨又爱怜、欲开释又难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按“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的发展过程来安排文章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释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14段。

2、这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合作探究:

1、“我”喜欢绿色,也囚住了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明确: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10

五、品味语言: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2、“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六、教师小结:

常春藤那“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告诉我们:要敢于挑战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到达成功的彼岸。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2、囚绿记

赏绿(喜悦)——囚绿(爱怜)——释绿(祝福)——思绿(牵挂)————追求自由和光明。

练习题第四套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教材的单一编写体系,建构多元的教材编写方式;

在坚持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保持教材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重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发展,使语文教材具有弹性和可开发性; 建立完整的教材编制理论体系,配置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制队伍;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编制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教材。

2.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 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3.本次语文新课标的理念重要包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什么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意感性把握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次新课程改革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经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具有现代意识。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这是一堂没有备的课,也是一堂体现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课。 学生对“天下大雪”兴奋不已,教师“投其所好”,果然改变了预设的计划,将学生置于大自然创设的学的情境之中,开展有滋有味有趣有益的教学活动,这是“顺省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正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

教师捕捉住天下大雪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贴紧生活,

11 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建设有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教师让学生用雪的象征意义,完成雪的配伍题,多角度抒发对雪的感受,围绕雪作文。所有这些都在紧扣一个“雪”字,调动学生关于雪的知识储备,不蔓不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关照自然、关照社会、关照人生中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改理念。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

《一片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 通过品味散文优美、富于哲理的语言,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是对自己写作的借鉴)(知识、能力目标)

二 珍惜生命的话题日久弥新,学习本文,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由衷热爱和对身边人和事物的珍惜,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构思(主旨的步步深入的揭示过程)

难点:每一个过程对生命的感悟,如何体现珍惜生命这个主题。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亲身体验,引用茅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富有哲理的语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固然伟大,那么能够将自然美景描画出来的人,并能激发我们的人内在感悟的人,是否也有其与众不同的伟大之处呢?

展示东山魁夷的画,请同学们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组织语言,说明理由。

幻灯片

(一) 《北杨》

幻灯片

(二) 《湖》

幻灯片

(三) 《月夜樱花》

二、由以上图片的展示以及学生的参与,自然过渡到东山魁夷其人以及他如画般的散文。

问题一:作者东山魁夷的一生直接影响着他的画风和文风,请同学们阅读《迢迢大和路》,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他的一生。

生概括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

•东山魁夷1908年生于横滨,从1923年进入美术学院,到战后第三年(1947)为社会所承认登上日本画大师宝座,长达二十五年,其时已经39岁。历经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南欧,日本各地以及中国,所一生富有东西南北各方面的体验和素养。家族生意破产,战争,至亲全部死亡等变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他被强征入伍,亲眼目睹日军屠杀别国人民,也看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虽难逃贫困,但他满怀喜悦,没有抱怨长期不能进入专圈子的失落,反而将孤独时候的落寞,与大自然的美妙融为一体,为后来的散文创作建立了深厚的基础,与同时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称为文坛“双璧”,199年逝世,一颗画坛和文坛巨星陨落了。

问题二:

文章以“一片树叶”为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但不仅仅写一片树叶,请你概括一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下笔的?

圆山月赏樱花

对战争岁月的回忆

观赏庭前树叶

三、由问题二的解决,请三个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品味语言,主旨探究的课文分析过程。

生朗读的同时,设计一个动手题和一个思考题。

问题一:勾划你认为优美的、颇有哲理、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问题二:有人说,东山魁夷的这篇散文,标题为“一片树叶”,最后一部分才由庭院的树叶阐发联想,完整地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前两部分脱离主题,属于败笔;有人说,这三部分是有意组合在一起的,更好地揭示了生命的内涵。你认同哪一种说法?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重点解决思考讨论题,必然要紧密结合教材,那么第一个动手题就是分析课文的关键,

12 不管是哪一个答案,都需要对课文的每一部分进行品味分析。

圆山月夜樱花 奇缘巧遇:物我两融,震撼人心

由衷喜悦:正因为美好生命的短暂,它的灿烂更能动人情怀( 可以联想到蝉,梅花)

(对于日本人的樱花情结,可以讲讲大和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我们民族的异同之处从古到今,我们民族的悲落花情结,可以补充一些诗句,通过对比,更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对战争岁月的感悟 战争中:生命之火行将熄灭,受到自然景物旺盛活力的强烈震动

战 后:贫困、苦难、亲人离去,但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让我“充实而满足”,重燃生命之火,也影响了他的画风。

庭前观树叶断想 树叶的生死轮回与一棵树休戚相关,人的命运亦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

由衷感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此三部分由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过渡语有机地组织起来了 五 拓展练习:

……道路的回忆是无尽的。

……这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冬日之路。

……纵长的画面,中央是一条灰黄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绿,天空狭长,呈现蓝色。我考虑这三种颜色在分量上的比重

……我想使这幅画的画面得以充实……

……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一条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着的永生之路。

——节选自散文《路》

根据《一片树叶》主旨的揭示过程、你对东山魁夷人生的了解和以上文字的启示, 请用一段文字诠释《路》的主旨。

练习题第五套答案

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

1.(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而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作为一个能正常生活的世界公民必须具备五大生活技能:听、说、读、写、算。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科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语言,从形式上说,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从内容上说,它所承载的信息、交际交流的信息都是思维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因而语言具有人文性。并且,为学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这里所承载、传流的信息更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最的结晶,所以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就应更高、更严。没有哪一类信息能够比学校传播交流的信息对人类本身的发展更重要,因为学校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最主要阵地。因而,人文性自然应该成为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属性,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语文学科教育更不例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学生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去接受和传达人类文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接、传人类文明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对工具的掌握,也只有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传人类文明。二者相辅相成。

(2)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

首先,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这使它和中学的其它学科都鲜明地区别开来。它的综合 性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原则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要靠实际训练来形成。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学习语文,是为学习其它学科打基础,掌握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科更应注意学生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培育和形成,离开语文实践,没有其它的途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必须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把学校内语文学习和社会中、家庭

13 中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语文运用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一道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实践的各种场合、各个环节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2.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作文言之无物。学生作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言之无物、读来无味。原因是缺乏观察、体验、积累。(2)作文中语汇贫乏。标点使用、错字别字、词不达意、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用语干瘪以及语句不通、语序混乱等毛病在作文中比较普遍。(3)作文中心不明,立意不高。这方面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等密切相关。(4)作文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明晰。应把握四种关系:时空关系、顺逆关系、详略关系、内外关系。

作文训练:(1)育人训练(2)积累训练:观察和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3)思维训练:善于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生活;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4)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5)技能训练:审题能力的训练、立意技能的训练、选材技能的训练、谋篇技能的训练、成文技能的训练、修改技能的训练。(6)文体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7)速度训练。

3.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注意力与语文学习:要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要依靠有意注意组织学习、要争取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2)观察力与语文学习: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传授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3)记忆力与语文学习: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加工水平;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4)想象力与语文学习: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5)思维能力与语文学习: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要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思维力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1)动机与语文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提供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兴趣与语文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发展多种兴趣;把学生原有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以感情带动兴趣。(3)情感与语文学习: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4)意志力与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重要条件;增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试题的价值取向:1.在命题形式上有创意。在形式上大胆以一篇作文设计整套试卷,改革了长期以来中考试卷繁琐内容的弊端;

2.材料具有文化品味。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不是对学习结果的单一性、线性式记忆考察,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生成知识、激润情感、接受价值理念。文本内容在评价中与学生思想碰撞,实现着价值的交流、冲突、协调与融合,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展现学生对语言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特性的思考。这则材料讲了果园的主人把一些成熟的过失留下给鸟儿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爱。“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这些提示语很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认识的思考,对人奉献、助人为乐、追求和谐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从评价目标上来看,语文新课标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作文的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是从写作主体出发提出的要求,也是自主学习、自主写作的具体体现。

4.从评价的途径上看,在这次中考中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改变了在选拔性考试中,学生仅是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学生自评的引入,既是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尊重,又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5.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这是一次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所以评价仍是用分数进行了量化,分项给分并且由三位老师大分取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略)

14

推荐第5篇: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1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总结先秦的教育经验。3.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它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6.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7.语文课程的性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8.1963年张志公发表__________一文,发展了“工具说”理论,更深刻的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9.__________以“六步”教学法著名。

10.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1.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学习方式。

12.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______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以_____经学典籍为主体。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2.语文课程现象的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中不包括_____。

A.物质性 B.活动性 C.关系性 D.环境性

3.《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的____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养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质 D.语文知识和能力 4._____是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

A.于漪 B.钱梦龙 C.洪镇涛 D.魏书生 5.夸美纽斯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 A.《教学论》 B.《大教学论》 C.《中学教学论》 D.《教学论稿》

6.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和在一起,改称为_____。 A.口头语言 B.口语表达 C.口语训练 D.口语交际 7.语文新课程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写作叫做____。

A.习作 B.写话 C.写作 D.创作 8.美国教育学家提出____的教学法。

A.自学法 B.教授法 C.做中学 D.讨论法 9.精读和略读是____提出来的。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沈仲九

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于____维度。 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能力 C.情感与态度 D.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判断题 1.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合称“三百千”。 ( ) 2.古代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 )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 ) 4.“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中学开设“国文”,主要教白话文。 ( ) 5.语文学科定名为“语文”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 ) 6.语文教师的工作特性是科学性和常规性。 ( ) 7.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 8.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 ) 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整体性、自主性和开放性。 ( ) 10.语文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 ( )

四、名词解释(2个) 1.四段教学法 2.阅读教学

五、简答题

1.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 3.语文教育的特点

4.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六、应用

针对“梦想”这个话题写一个作文指导方案。

七、论述 15分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理论性 实践性 综合性 2.《礼记·学记》 3.《钦定学堂章程》 4.国文 5.杜威 6.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7.工具性 人文性 8.《说工具》 9.魏书生

10.知识水平教学水平11.自主 合作 探究 12.3500 二.选择题

1-5 CDAAB 6-10 DBCAB 三.判断题

1-5 ×√√×× 6-10√×√√× 四.名词解释 1.四段教学法

四段教学法是捷克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个教学阶段,即清楚、联系、系统和方法。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五.简答题

1.人格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 2.a.脱离语言实际,不重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b.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实际生活无关。 c.忽视文学教育。 d.忽视知识教育。

3.a.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b.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c.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d.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a.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b.实践方面: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环境来展开口语交际 c.技能要求上,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 六.应用题(略) 七.论述题

1.语文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

2.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3.智力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认知能力,一般有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因素所组成,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

4.智力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智力的表现。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和深化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将知识、能力、智力三者统一起来,不能有任何的轻重之分。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模拟试卷

《小学语文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对一节语文课要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要从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材处理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2.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听说训练的方式包括重述训练、听辨训练、评价训练和结合课文训练。

3.古代识字教材的“

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4.(听课和评课)是教学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的重要手段。

5.阅读和作文可以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

6.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忽视训练和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比较普遍,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率。

7.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而(提问)是使启发式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8.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的。

9.小学语文是能(表情达意和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10.迄今为止叙述最为详尽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56年颁布的,而1992年颁布的大纲则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以下属于说话能力要素的是(组织语言能力,表情达意,理解语言能力

A.组织语言能力 B.表情达意的能力

C.理解语言能力 D.应变能力

2.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A.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3.新中国成立后,设立语文课程,“语文”的含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A.语为语言,文为文学 B.语为国语,文为国文

C.语为语言,文为“文言” D.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4.现行教学大纲对

一、

二、三年级安排的识字量为分别为(400.750,550

A.400、700、600 B.400、750、550

C.400、600、300 D.300、400、500

5.评估要做到(科学全面

A.科学、全面 B.客观、详尽

C.全面、细致 D.科学、客观

6.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的大纲是(《义务教育大纲》

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C.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D.《义务教育大纲》

7.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使学生独立阅读)

A.理解课文 B.读懂文章

C.使学生独立阅读 D.从读学写

8.结合作文,训练听说的方式是(口头作文

A.看图说话 B.听辨训练

C.口头作文 D.答问训练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A C 2.A B D E 3.A C D 4.B C D

1.以下关于阅读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阅读教学是以学生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

B.阅读教学的思想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

C.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

D.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作文教学之间难以实现融合

E.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作文能力包括(

A.观察、思维能力 B.命题立意能力

C.模仿、借鉴能力 D.选材、组织能力

E.遣词造句能力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特点是(

A.综合性 B.多元性

C.阶段性 D.实践性

E.开放性

4.语文学习质量评估的主要方式包括(

A.描述 B.记分

C.等级 D.评语

E.记录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作文教学

2.创设情境说话

3.继续教育

4.语文基本功训练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听课的要求是什么?

2.优化阅读教学结构要注意的问题。

3.小学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与习惯?

六、材料分析题(共8分)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情上,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讲的这几件事,其中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却很少下功夫指导。

请对上述阅读教学状况加以分析,并说说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目标定位恰当。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结合实际谈一谈,在识字教学中,确定教学重点、选用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什么?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1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亦可)

2.听辨训练、结合课文进行训练

3.《三字经》、《千字文》

4.听课、评课

5.读写结合、从读学写

6.忽视训练、积极性(或“主动性”)

7.积极性、提问

8.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9.表情达意、具有很强思想性

10.19

56、1992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D 2.A 3.D 4.B

5.A 6.D 7.C 8.C

三、多项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多选、错选、漏选不给分)

1.A C 2.A B D E 3.A C D 4.B C D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旨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是指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以引起说话的动机的说话训练方法。

3.是指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的提高教育。

4.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获得听、说、读、写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2)做好记录

(3)听课后做好评析

2.(1)教学结构要反映阅读教学的特点

(2)好的教学结构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目标明确

②思路清晰

③环节简单、适用

④学生自主学习

⑤有特点

3.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4.(1)作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与忽视“改”的工作相关。

(2)作文教学存在“写—交—批—退—扔”的过程,这样“作”得再多,也难长进。

(3)学生既会写又会改,作文的本领才全面。

六、材料分析题(共8分)

1.(1)针对材料的分析—《少年闰土》这一课重点应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材料中的教学,训练重点没有适时地向高年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把握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学目标定位不恰当所致。

(2)进一步分析-阅读教学要做到恰当定位,要做到

①把握好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②明确一册教材在训练中的位置

③发挥训练组(单元)的作用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历史经验教训-自清末设小学语文方面课程至今近一个世纪,对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不重视到重视,不认识到有所认识的过程

(2)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基础工具、能表情达意和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2.(1)确定教学重点-①从学生实际出发 ②就每一个具体的字进行把握

(2)选用教学方法-①灵活运用几种识字方式 ②运用多媒体

推荐第7篇:语文教学论试卷8[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8(科)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语文教学论属于( )范畴

A、文艺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教育学

2、最早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是( ) A、蔡元培 B、胡适 C、叶圣陶 D、陶行知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了7—9年级的学生识字数目为( )个。

A、1600—1800 B、2500 C、3000 D、3500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 )维度。 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D、价值观

5、《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A教学做合一 B 寓教于乐 C 理论与实际结合 D 技能与应用结合

7、标志着语文单独设科的是 ( ) A、《奏定学堂章程B、《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C、《国文教科书》的编写 D、《中国文学教科书》的编写

8、语文教学的理论之源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赫尔巴特 D、佩斯〃泰洛奇

9、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 )

A、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 B、情境性、单一性、综合性

C、情境性、互动性、复杂性 D、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

10.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反教案教学 2.语文教材

五。简单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2.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3.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4.语文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六.实际操作(15分)

认真阅读《致橡树》然后写一份教案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

七.论述题(15分)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一题、填空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3.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4.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5.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6.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7.认识

表达

二题、1-5 D、D、D、A、A、6-10 A、A、A、D、A 三题、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四题、1反教案教学:是相对于教案教学提出的,反教案不等于不写教案。反教案教学意味着:具有文本形态的教案不是教学的必要条件,教案是客详可略、可有可无的。教学是否有教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教学情境及学生需求的能力。

2、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五题、1.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哪些?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如何实际语文教教学目标?

答: (1)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2)明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体系。 (3)确定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容量。(4)确定目标描述的方式

3、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4、(1)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

a.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b.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d.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2) 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

a.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b.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c.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d.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六题、实际操作答案:要点按照教案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给分、(重点:学生要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给分 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

七题、论述题答案:要点:

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推荐第8篇: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语文教学与课程论试卷5

一、填空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语文在兴课程与教学论是正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 ) 和( )系统。

3.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 ( ) 4.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 )“工具说”的集大成者是( )

5.我国于(

)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6.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打一次把双基顺序变为( )和( )

7.( )年,我国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8.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 )、(

)、(

)、《千家诗》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9.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语文单独设科是在( )年

二、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 )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3.哪个不是评课的基本功( ) A看板书 B看普通话 C 看操作 D与学生的交流 4.下列不是魏书生教学法的是( ) A自测 B 自结 C讨论D 练习5.语文教学的原则没有下列哪一个( ) A自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B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 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

6、《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7.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 A.自主、合作、探究 B.自主、独立、探究 C.自立、提问、研究 D.独立思考、用于探究

9.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 )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杜威 D.布卢姆

10( )是情感派教学法的代表。

A .于漪 B.魏书生 C.宁鸿彬 D.钱梦龙

三、判断题 (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名词解释(2小题, 每题5分,共10分)

1、语文教学论

2、语文课程现象

五、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2.选修课程目标有哪些?

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六、应用题 (1小题,15分 )

请为《 背影》设计一个新课导入方法。

七、简论 (1小题, 15分 )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 1.填空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3.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4.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张志公 5.1986 6.语文基本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 7.1949 8.《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9.工具性 人文性 10.1904

二、单项选择题: BADDC BBADA

三、判断题:

1.( × ) 2( √ ) 3( × ) 4( √ )、5( √6( × ) 7( × ) 8( × )9 ( √ )10 ( × )

四、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其学科性质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五、简答题:

1.导向作用 推进作用 控制作用 评价作用 管理作用

2.(1)诗歌与散文 (2)小说与戏剧 (3)新闻与传记 (4)语言文字运用 3.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测定学习成绩 鉴定教学效果 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 预测发展方向

六、应用题: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一个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七、简论

第一,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具体包括情操、品行、道德、气度、胸 怀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制约着教学的 格调、质量和品位。

第二,职业素质。包括爱国、爱岗、爱生和律己。

第三,心理素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室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第四,专业技能素质。

(1)学业知识 a、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具有语文学者的功底

b、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2)能力素质 a、语文教学能力 b、施教能力

(3)考核能力 知道复习能力 组织考察能力 评价成绩的能力

(4)教育能力 全面理解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5)班级管理的能力 创设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等等

(6)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 教研活动能力

推荐第9篇: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教学大纲

根据福建师大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省属重点师大的定位及文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专业的学科地位、生源情况,本课程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学骨干的主干应用理论课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了解掌握语文新课改、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重要理念,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热爱语文教学工作。

2、较熟练掌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原理和实践技能;尤其对中学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模拟实践,使师范生认真领会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明了提高阅读课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学所学的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教育学科的知识理论,二者缺一不可,在于认真钻研课文,发现作品的奥秘,并善于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操作,从而引导中学生感悟一篇篇课文的精华要妙,体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其热爱语文,努力地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

本课程计划总学时为112学时,周学时7节。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1、语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

介绍新课改的由来及其重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理念; 介绍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缺一不可的综合体;介绍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学时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介绍:

介绍课标教材的最大变化是教学目标、内容从过去的虚拟性变为立足于真实性,

介绍初中教材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结构特点和设计特色;

介绍高中教材既立足基础又立足个性发展的设计思想,介绍由此形成的高中课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特点。

4学时

3、语文教师素养:

阐述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其理由。

4 学时

4、阅读教学:

阐述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

阐述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遵循真实阅读的规律,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自主领悟优秀读物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秘妙(王国维语)”,体验、领悟读物“极要紧极精彩处(鲁迅语)”:

阐述教学操作之一是:指向秘妙,解读文本,阐述其三大任务:“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举例说明三“美”教学运作的具体要求、做法;

阐述教学操作之二是:运用知识,揭示奥秘,阐述掌握必要的知识、理论、方法的原因,介绍具体的阅读知识和具体鉴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阐述教学操作之三是:多元有界的阅读教学,阐述其理论依据,举例介绍多元认定、越界认定、创新认定的教学运作。

14 学时

5、写作教学:

阐述读写结合法、知识理论-例文指导法、先放后收法、多作多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阐述如何综合上述四法进行具体的写前指导;

阐述作文批改的原则、方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贯彻运用,尤其是最重要的多就少改原则如何运用,最常见的评语如何拟写;

阐述作文讲评的要求、方式,尤其是表扬为主如何贯彻实施。

10学时

6、口语交际教学:

举例阐述口语交际的五大技能:现场交流感、形成共同主题、缩短心理距离、即兴应对、语言技巧;

举例介绍口语交际三种准备法:书面讲稿法、发言提纲法、完全腹稿法; 举例介绍课本中出现的八项口语交际教学情境:访谈、讨论、聊天、电话交谈、讲故事、演说、辩论等等。

4 学时

7、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主要介绍这二种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内涵、优点和教学要求。

2 学时

8、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案:

介绍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重点介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上述第四部分的三种教学操作凝结组织到课堂教学中,尤其重点介绍转化为教学处理的“四好”要求——设计出好的课堂问题(讨论题等)、好的课堂练习、拟想好教学语言、组织好课堂教学,以及重点介绍了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串讲法、评点法等等;

详细介绍教案的规范格式和撰写要求,举出实习生的优秀教案为例,说明如

6 学时

9、模拟语文课堂:

举例介绍模拟讲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主要包含将上述第

四、第八部分等的要求融汇到“讲课”中,阐述讲课中的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板书设计技巧等;

举例介绍和阐述模拟说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

6 学时

10、实践教学:

核心部分为模拟讲课,学生每人30分钟讲课、10分钟说课; 对每位学生的模拟讲课、说课,均应进行师生现场评点;

辅助此模拟讲课核心环节的实践教学还有“课堂教学技能”和“教材与课例分析”。

52学时+8学时

三、考核内容及方法

1、考核内容:

学生课堂模拟讲课的内容:①钻研教材 ②教学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③教学设计:设计讨论题,设计读、讲、议步骤。

实际教学效果:①模拟学生接受程度 ②模拟教师教态 ③教学语言明晰度 ④模拟课堂气氛

2、考核方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0分的40分;分数构成:教案8分+同学点评8分+小辅导员6分+教师18分(根据当堂效果)=40分。

何将规范格式与钻研课文、发现秘妙及转化为精巧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四、补充说明

1、本教学大纲将本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中的较为虚泛的学科性质争论部分、学科历史沿革部分、上位教育学已经介绍的教学原则等等内容进行了压缩,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突出操作应用、突出前沿应用理论的九大知识模块,特别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三大最重要的部分,许多内容都是过去的教材或者其他同类教材没有阐述或者没有着重阐述的,本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重点阐述。

2、本教学大纲要求在讲授中引入新课改和当代教育学的前沿理念,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改真实体验、真实情境的理念,重视真实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入文艺学的鉴赏理论、细读理论,引入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人员孙绍振的课文细读案例和钱梦龙、于漪等等特级教师的教例,形成重视钻研教材和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

3、本教学大纲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模块顺序按学科内部结构排列,实际教学时可先集中上好最关键的阅读教学及其实践环节,即先上

1、

2、

4、

8、9模块和实践教学,再上

5、

6、

7、3模块;也可按顺序上完九个知识模块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写作教学等同样要重视实践环节,如进行作文批改训练等。

4、本课程延伸的实践教学为“教育实习”。

附: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见下页)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是高师中文毕业生职前训练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育实习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本校带队教师和中学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在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而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检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收取反馈信息,扬长补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语文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习内容

语文教育实习主要由语文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语文教育调查三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实习量应不少于8课时新教案(不含重复班教学量),即完成约1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1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包括指导、批改、讲评)任务。

2、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都要担任实习班主任,参与实习班级日常管理,学习做中学生思想工作,组织1~2次班级主题活动,家访3~5人次。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应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中学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此外,每个实习队应根据本队实习生特长、实习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条件,开展不拘一格的语文课外活动。

(二)实习要求

1、语文教学实习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要严格遵循语文教学的原理和原则,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实习工作。 (1)备课。语文实习教学备课应根据实习课文的教学目的展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精要和特点,科学拟订教学目标;二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语文智能水平和学习习惯,恰当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三是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教学。

(2)编写教案。编好教案是实习生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实习教案一般要求写详案,并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格式完备、规范。

实习生应提前将实习教案送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根据审阅意见认真修改,不断完善。未获指导教师认可的教案不得付诸实施。

(3)预讲。预讲是正式上课之前的练习和预演,目的在于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案,锻炼胆量、语言表达和书写技能,还能发现备课及教案的不足,以利事前纠偏救失。预讲要依案施教,并有教师临场指导和实习生评议。预讲应以小组预讲为主,并加强个别预讲。

(4)随堂见习。目的是观察学情,学习老师的教学经验,直接补益实习教学。在进入实习学校后的见习阶段,实习生应列席实习班级的全部语文课,现场观摩任课老师的教学,条件许可时,还应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听课时,应注意观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认真体会执教老师处理教材的意图、组织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并作好听课记录。

(5)上课。这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核心环节,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尤须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妥善处理“意外”情况。在教态仪表上,应力求自然大方,亲切和蔼,语速恰当,衣着整洁。

课后应反思总结,主动征求指导教师意见,虚心听取同伴的建议和中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6)听课和评课。除随堂见习外,听课还包括实习生之间相互听课(每人听课不少于6节),以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评课则主要指评议实习生的课,一般由指导老师组织评议,以帮助实习生正确评价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其他教学环节的实习。主要有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语文测验的命题、批改和讲评,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等内容,同样要预先拟出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实施。其中,作文的指导、讲评以及测验的讲评应编写较为具体的教案。 (8)汇报课。指实习队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课,在年段或全校范围公开教学,宜安排在教学实习的中后期。汇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实习生获得更全面、更广泛的指导,因此,课后评议会要精心组织,取得实效。

汇报课是全队的集体行为,承担任务的实习生要认真对待,其他实习生要积极参与,做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班主任工作实习

(1) 拟订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虽然实习时间较短,也应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和班级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拟订简明、切实的实习计划,经原班主任审定后依案实施。

(2)班主任工作见习。应在进校初期就向学校主管部门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并在见习阶段详细了解实习班级的学情,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围、内容和方法,参加主题班会,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

(3)日常工作。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承担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早读、课间操、课外活动等。要有敬业精神,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请示原班主任。

(4)组织主题活动。最常见的是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手段。举行主题班会应预拟方案,经原班主任同意后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并特别注意活动的安全。主题要有教育性,形式要新颖、有特色,能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意愿。

(5)个别教育。即针对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其方式主要有个别谈话和家访。谈话应联系学生和班级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严禁粗暴态度和体罚行为。家访是加强家校沟通,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家访前,应当就家访的对象、目的、方法与原班主任充分协商。应坚决避免为“告状”的家访。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

语文教育调查,是了解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现状,研究教育教学具体问题,体悟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方式。该项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实习生的科学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锻炼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研能力,增进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认识。

调查的程序包括确定专题、制定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等五个环节。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分析合乎逻辑,结论明确,建议要具体,语言通畅。

三、语文教育实习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指进入实习学校前的准备阶段,约1~2周。准备工作包括:

1、组织准备:①成立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②审查实习生资格条件,编组实习队。③制订本届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落实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和具体任务。

2、思想准备:①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意义和要求,提高实习生思想认识。②组织学习学校和学院实习计划、基础教育的文件及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等。③请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介绍教育现状和发展情况,请模范教师介绍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经验,请上届优秀实习生介绍教育实习体会。

3、资料准备:落实教学资料,提前备好实习所需的语文课本、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常用语文工具书等;根据预拟的课外活动主题,草拟活动方案并收集相关资料。

4、教学准备:①组织全体实习生观摩、讨论优秀语文教师示范教学课或录像。②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任务,研究课程标准,编写教案,以队为单位进行预讲演练。

(二)实习阶段。

这是教育实习的主体阶段,一般在秋季进行,历时7~8周,语文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等各项工作都在这一阶段次第进行、全面展开。

1、见习(1~2周):实习生跟班见习,同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预讲。

2、实教(5周,含国庆节例休):实习生正式走上讲台上课,批改作业、作文,开展班主任工作,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语文教育调查。

3、小结(1周):实习生总结、反思实习过程,撰写实习小结;整理、分析教育调查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带队教师写出工作总结。同时,双方指导教师(含原班主任)给实习生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三)评价和交流阶段。

这是实习工作的结束阶段。基本事项如下:

1、召开由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带队教师、实习队长参加的实习总结研讨会,分析和评估教育实习工作质量和存在问题;研讨今后专业教学和教育实习工作的改革。

2、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完成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3、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带队教师复评、核定实习生成绩。

4、向教务处上交学院实习工作经验总结、实习带队教师总结报告,选送优秀教案、优秀学生总结、优秀调查报告等。

5、必要时举行行实习成果展览;有条件时可编印《实习教案选》、《实习论文选》等。

四、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

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是实习工作的重要内容。

实习成绩评定包括语文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等三个方面。单项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百分比为:语文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50%;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占30%;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成绩占20%。若因特殊情况无班主任工作成绩的,总成绩中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70%,教育调查报告和实习总结成绩占30%。

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出鉴定,分别评定实习单项成绩,带队教师根据自己的指导、听课、实习生个人总结等情况,在征求实习小组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公正的调整,评定每位实习生的成绩并提交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审定。

教育实习的单项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实习总成绩按单项成绩比例求和,总成绩按五级制记分,百分制换算成五级制:优(90~100分,一般不超过实习生总人数的20%),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教育实习要重修,一般安排参加下一年级实习。

五、语文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一)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的职责

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成立由学院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

1、组织语文教学论专业教师编写各专业教育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实习计划。

2、与学校教务处协调,组织实施实习计划(确定指导教师,选择实习地点,学生的分组和实习过程的管理等。

3、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督促检查实习的准备、预讲、微格教学等工作。

4、有计划地定期到实习中学、基地检查,指导本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实习中学的联系,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本单位的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以及延伸研究工作。

5、督促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具体工作,检查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

6、评定教育实习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平衡教育实习各小组实习生的总评分,审定实习成绩。

7、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评选实习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院级表彰并向学校推荐优秀教案、优秀教育调查报告。

8、负责实习经费的安排与开支的审核。

9、建立教育实习档案管理制度,将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上报。学生的教育实习总结和教育调查报告要保存电子文档,并刻录成光盘。在适当时候,利用档案进行专题研究,以利教学和实习工作改革,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10、负责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具体管理。

(二)带队教师的职责

带队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带队教师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并具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实习指导能力和组织才干。同时,懂得教育科学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交际和领导能力。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实习生的业务及表现情况,布置学习有关实习文件,了解实习的课程安排等。

2、向实习学校介绍实习生的情况,与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系,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具体实习任务。

3、指导、督促、检查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工作。

4、抓好集体备课和试讲工作,听实习生讲课,组织和参加课后评议会。负责选拔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实习生开公开课。

5、全面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

6、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并经常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

7、协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 并写出评语。

8、及时向校、院领导和实习学校领导汇报工作。

9、具体负责实习经费的开支,严格执行经费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10、实习结束后及时写出实习工作的书面总结或指导实习工作的经验体会,以及有关专业培养规格的意见和建议。

(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

1、介绍本课程教学情况,传授教学经验。

2、安排实习生的教学见习,指导实习生备课和试讲,审批教案。

3、听实习生试教和讲课,主持评议会,及时帮助实习生不断改进教学。

4、指导实习生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外辅导。

5、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6、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7、向实习生介绍班级工作情况,传授班主任工作经验。

8、指导实习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9、指导实习生组织好班级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学会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及家访等工作并主持对实习生组织活动后的评议会。

10、评定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四)对实习生的要求

凡有学籍的我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参加实习的学生应自觉遵守《本科学生实习守则》,按照教育实习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在实习期间应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好听课评课以及主题班会、家访等记录,完成实习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或论文。

实习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将学生教育实习手册上交学院,作为实习考核依据。

推荐第10篇: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生活

一、语文的构成

语文知识——语言(偏重工具性) 语文产品——言语(偏重人文性)

二、语言和言语二分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提出来的,对这一学说引进中国有贡献的是方光焘、陈望道和高名凯。陈望道是最早专文介绍语言和言语区分的中国学者。

三、语言和言语的界定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 △历来对言语的不同理解:

(1)指用语言手段表现一定思想的表达形式,即言语作品的形式;并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方光焘、施文涛1959;方光焘1961;岑麒祥 1961;王希杰1984)。 (2)指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表达形式的总和(高名凯 1960;刘叔新1992)。 (3)指言语活动和言语产物的统一体(戚雨村、吴在扬1961;岑运强1994)。 (4)指言语活动的产物,即说出来的“话”(田茹 1961)。

四、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1.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定义,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成员共用的工具;言语是个人性的,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所写的过程和结果。

(2)语言是潜在性的,语言系统是稳定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显在性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3)语言是空间性的,语言系统的各种结构成分是有限的;言语是时间性的,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工具说写出无限多的话来。 2.关于语言与言语区分的一些例子

以下例子中,语言和言语是不能替换的。

①汉语、英语等都是历史地形成的民族语言。

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③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儿。

④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

⑤赵三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他什么也没言语。

五、语言和言语的统一

1. 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语言的言语,也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言语的语言。 2.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即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即语言规则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3. 语言来源于言语,并潜在于言语中,但又反作用于言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六、二分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所谓语文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是语言和言语的双向发展。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

七、几个概念

1. 语法:组词成句的规则。 2. 语言和言语三要素:

(1)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结构部件,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律。

(2)言语三要素: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是言语的活动者,言语环境是言语的背景条件,言语作品是言语的物质成果。

3. 言语环境: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根据这些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的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

(1)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的场合。所谓场合,就是指交际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包括交际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现场环境是指交际发生时的自然景象和事件情形;而人际环境是指“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2)背景语境:是相对情境语境而言的,包括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 4. 语言内容和形式

(1)语言内容:指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所指。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概括性,二是客观性。

(2)语言形式:即语音,它是语言的物质载体。 5. 言语内容和形式

(1)言语内容:是指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语言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这种结合,是言语主体的创造。

(2)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言语环境相结合的方式。

6. 语文生活: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7. 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八、两个思考

1.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讲深讲透”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采取讲深讲透利少弊多。其理由如下:

(1)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理由是任何作品都是由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构成的,阅读作品就是经由语言形式达对语言内容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主观(读者)向客观(作品)靠拢的过程。

(2)这种方法忽略了言语主体的创造性,有违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变得僵化死板。这种方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痼疾。

(3)这种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的代名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作用,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形式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讲究教学的民主性,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养成了以听代思的习惯,只知道对教师作简单的模仿,不知道如何去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会失去吸收知识的兴趣,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

2. 为什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对话能力?

(1)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而对话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一方面语文是一种生活对话,与语文对话隐喻了与自然的对话,人际的对话也隐喻了与自我的对话;另一方面,生活也就是一种对话,人通过对话获取对象,在对象中确证自己。通过对话,人重新构建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话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哲学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又是我们时代的语文主题,即我们时代的人的主题。 (2)对话过程与理解过程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对话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 。

(3)对话的原始意义是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真正的对话要求对话主体必须具有对话意识。有了对话意识,即使默默无言,也是一种对话。在对话中对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自我的意义的获得和价值的实现,因此,不尊重对方就是不尊重自我,对方意义的缺损就是自我意义的牺牲。人必须在另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即主体间性(P28)的体现。

第二章 语文素质

一、素质与语文素质 1.素质

总结目前大家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一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以生理层次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特征;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成一个统一体。 2.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是指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它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

语文素质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还包括人的语文体验、语文直觉、语文感悟、语文想象、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包括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思维、体验、直觉、想象、情感等要素,还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总之,是一个人语文生活所需要的修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所谓两个层次,就是直觉的层次和非直觉的层次;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三个方面。即语文素质的四个方面是指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其中,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语文素质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是从属于语感这个核心的。 3.语文素质的要素构成。(P34~P35)

语感

直觉层次

语文思维

非直觉层次

双基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本技能

语文素质要素构成层次图

二、语感的特征与地位 1.语感的特征

(1)语感的心理特征:

语感既是一种人的言语心理行为(语感过程),又是一种言语心理状态(语感结构)。 语感作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P38) 语感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P39) △思考㈠:如何理解语感的迁移功能?

①语感能够使主体通过最少的言语激发来获得最大的信息,即超出言语向外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极值效应,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迁移。

②每个人都有一个词库(个人词典),其结构形式呈现为网状结构,网络中自然会有许多的节点,又称为信息聚焦点,提取或激活某个节点,思维和意识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面扩展,直到涉及整个词典。

③语感迁移的关键就在语感结构中的节点的自动化程度和开放性程度。语感能力的高低,就是指节点的扩展激活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大小,就是指节点扩展激活所涉及的范围的大小。

△识记㈡:什么是言语表达式?

所谓言语表达式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成分的综合概念。从它的内部构成来看,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从它的外部联系来看,则又包括言语本身和言语环境(语境)。言语表达式既体现着语言的规则,更体现着言语的规则。

(2)语感的言语特征:

言语对语感过程和语感表现的支配、制约作用,以及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上的相应表现。 △思考1:在言语研究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哪一个更为重要,为什么?

如前所述,言语内容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具体含义,言语形式则是指言语表达式。因此在言语学研究中,言语形式更为重要。因为,言语形式是语感的直接心理界面,是语感的感应点。言语形式可以说是语感的中介,它一方面联系着言语对象,一方面联系着言语主体。总之,言语形式是语感的门,语感就是通过这道门达到对言语内容的直觉同化。

△思考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

(1)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根据语言学来创造并使用语言。①汉语的语言现象极为微妙,许多有关规律尚在探讨之中。②即使确定的知识,如果依凭它们进行听说读写,效果将会很低。③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无论多么丰富完备高深都不可能完全解决认读中所碰到的所有问题。④任何人包括语言学家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理性地刻意地去使用语言规则。

(2)语感是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 ①语言本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的对象的科学研究。 ②语言现象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并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也非实证科学所能完全测得准的。可以说,语文首先是一种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1)语文素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知情合一(顶峰体验);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理解和观照合一(凝聚为意象)。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实现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之后,又继续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的理性内容。它把理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了。这就是语感的智慧性质的根本。

(2)从智慧理论的角度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它靠逻辑、分析和思维达于事物的本质;一种是完形(格式塔)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前者是以“物”的方式展开,但言语作品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它与人的心灵是同一种“力”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它与人的心灵有着同一种“力的图式”,它天生与人的心灵“同构”“共振”。所以以“格物”为特征的知性分析方法由于它与对象的“隔”,其实是最难达到对言语作品本质内容的理解的,它不仅在效率上极差,最不经济,更主要的是,这种理解始终存在着一种止于表面、局部与个别的弊端,导致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后者的理解发生于主体内部的“完形功能”,即人内部的某种组织、结构、联系,这种存在于人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是在与对象同一种“力”的作用下完成的,二者在整体上、结构上“同质异构”,因此,发生于它的理解活动可以直达事物“力的图式”,直接从整体止、结构上把握该事物。由此可见,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语感的智慧性质,也就是由完形功能决定的顿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从属于语感素质。(1)四种素质不在同一层面上。

(2)语文知识与技能本身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它们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

(3)语文思维相对于“双基”要高一层次,上的意义要大,但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感(加上词感与文感)。

三、几个概念

1.语文思维(P48)

所谓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语文思维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2.语言知识和语文知识(P50、P52)

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的第一方面是语音知识,第二方面是词汇知识,第三方面是语法知识。

3.语文技能(P53)

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关键是两个,一是自动化,二是巩固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心智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指语文心智操作技能。语文技能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4.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54-P55)

所谓技能,是指动作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自动化;所谓能力,则是指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另一方面,技能又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语文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为着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教学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各节点可以视作一门门具体的科目与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节点与节点的连线可视作经验通道与学习进程。 课程的三个特点,即:基于教育,在教育中,为了教育。

二、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在学校教育进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基本规律与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培养提高学生语感与文感能力,为实现此种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一门学科课程。

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眼里的“语文”是指以语言为根本,以听说读写为途径,以“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综合体。 (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三、语文课程目的

语文教学目的的特征:规定性、可行性、预期性。

四、语文课程内容、

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文章

文章就是言语产品。

文章的三个层面: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词语和语法。第二,义理层面(核心层面),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指文章的结构,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义理。第三,语用(交际)的层面。

二、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2.语文教材三大特征: (1)文选的形式 (2)模糊的序列 (3)丰富的内容

三、对话型教学观念究竟新在哪里?

1.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学生,对话型教学重学生。对话型教学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他应当而且可能成为言说说,成为他者的对话者,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更多地把学生看成是“容器”,他只能而必须接受训诲,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人作为人的生活实践,在语文生活中就是对话实践。

3.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纯真的动机、美好的意向、诚恳的态度是对话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言语作品生成和理解的积极力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话型教学首先关心的是学生是不是守住了说真话、不撒谎这一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4.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目的体现于过程,因此重过程是必然的。由于并不指望得出完全一致的结果,许多分歧就不一定要加以消除。

四、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

1.学生对对话的需求有其特殊的迫切性。2.学生前理解(前认知)的相对贫乏性。

3.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同化形式: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孤立同化、错失同化。

五、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 1. 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

2. 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3. 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六、如何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1.对话双方人格平等 2.对话总是真诚的

3.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七、语文教学方法的核心——师生合作

八、课型:是从一堂课的总体上认识的类型,比如我们常说的“讲读课”,就不能把它理解为“讲授法”或“朗读法”、“默读法”之类的。

九、朗读的性质

1.朗读时一种生命活动,而非纯物理、生理现象。2.朗读是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而非有口无心式的“念经”。 3.朗读时对文本意义的创造。

十、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

一、默读能力三要素:理解力、记忆力、速度。

二、默读方法:

1.浏览法:检索式、跳跃式、框架式

2.精读法:逐字逐句式、多面选择式、适时重复式、议论评说式

十三、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快速性、持久性、正确性、条理性四个方面。通俗地说,就是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对,记得清。

十四、感受: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

十五、联想的类型:

1. 接近联想: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

2. 类似联想:或称相似联想,是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形或质的相似或接近而产生的联系。 3. 对比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十六、

1. 想像: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 2. 想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①构造言语形象 ②注入情感动力 ③创设相宜环境 ④营造民主气氛

十七、语文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1. 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 2. 激发主体意识 3. 适时合度 4. 因材施教 5. 注意评价

十八、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1.词语选用的比较 2.句子结构的比较 3.不同体裁的比较 4.作者、作品风格比较 5.选材立意比较 6.谋篇布局比较 7.人物性格比较

十九、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校里的教育测试与评定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总结)性评价”。

二十一、评定和选拔功能:“四度” 1.效度:也称“可据性”,是指通过测试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也就是根据测试分数所作的推断是否正确和适当的问题。

2.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3.难度:表示题目的难易度。

4.区分度:也称鉴别度,表示试题对被试学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

二十二、

1.语文试题的几种基本类型 ①标准化试题 ②客观型试题 ③主观型试题 ④口试

2.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 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 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

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十三、国内语文测评现状

①对各种测试类型不同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楚。 ②各个学时段的测试划分不清。 ③由于将目光盯住校外统一测试,所以,从学校领导到语文教师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评定,重视学习结果的评定,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定。

④测试过于频繁,测试方式单一,造成教师与学生都处于高度焦虑状态。

二十四、语文测试改革的动态和趋向

①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②减少题量,简化题型。

③语文高考的阅读试题以考课外材料为主,中考试题也有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外材料的趋势。 ④考试的方式和试题的编制酝酿着改革。

二十五、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心智)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二十六、教师在进行“诊断性”“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以评价。 ②教师应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③教师应注重“自我评价”。

二十七、视听媒体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能同时提供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刺激信息,加快对教育信息的接收速度。 ②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展现实际过程,缩短感知和理解过程。

③能充分利用“蒙太奇”艺术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像等能力。 ④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打破时空限制。

二十八、语文视听媒体的教学应用 ①主体式教学 ②补充式教学 ③复习教学 ④个别化教学

第11篇:英语学科教学论

(一)

1.What is the go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help the learner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shortest poible time

By master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e mean that the learner is able to have succeful communications with other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What is the nature of FLTM?

FLTM is a science which studies the procees and pattern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iming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law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 examines the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udies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and studies principles and beliefs that underline them.

3.Why do we call FLTM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It involves a lot of disciplines such as philosophy, linguistics, psychology, pedag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So we call it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4.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purpose, beliefs, approach and contents) Purpose: to help understand claic works

beliefs: the written form of language superior to the spoken form.

approach:a prescriptive approach

Contents: Claification of all the words into 8 parts of speech and the study of the syntax of Greek

5.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American structuralism? ( beliefs, approach and contents) beliefs: speech was primary and writing was secondary.

approach:a descriptive and inductive approach

Contents:

1.A language was a habit of verbal behavior which consisted of a series of stimuli and responses.

2.To acquire a language was to form a habit of verbal behavior and learning a language was learning a habit.

6.What is Chomsky’s explanation of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

Linguists should study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no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ve speaker and try to set up a system of rules that will generate an infinite number of grammatical sentences.

7.What is the main featur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meaning of any single word is to a high degree dependent on its context.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must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 descriptive linguistic model.

Linguistic events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at three primary levels: substance) the material of language) , form (organization)and context (relations of the form to non-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ituation).

Three dimensions: field, tenor, and mode.

8.Wha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Gestalt psychology?

Contents: the area of perception, aiming 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s and whole in people’s perceptual experience.

beliefs: people perceives objects and scenes as organized wholes before they noticed their component parts

9.Wha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Cont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unconscious mind.

beliefs: unconscious mental procees influence conscious thought and action.

10.Wha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behaviorism?

Important figures:

1.John B.Wats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Contents: nonhuman animal’s behavior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liefs: Behavior was the only proper subject of study in psychology ,because only behavior, not the mind, could be observed publicly and objectively

Important figures:

2.B.F.Skinner, the leader of behaviorism

Contents: learning

To characterize learning in terms of stimuli and responses

To identify basic learning procees

Beliefs: learning proce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claical conditioning and operant conditioning.

11.Wha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tents:to explain observable behavior by reference to hypothetical mental structures.

beliefs: experimental subjects do not simply make paive, mechanic responses to stimuli.Rather they are very active in identifying the meaning of stimuli and in expe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sponses.

12.What are the main six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理论

According to behaviorists,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a set of linguistic habits and the linguistic habits are formed through identify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ociations between stimuli and responses.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mea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et of linguistic habits.Imitation and practi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 of habit-formation.Errors should be predicted, avoided and should be corrected.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hypothesis of linguistic universals 语言共性说

There exists certain linguistic properties which are true to all the natural languages in the world.Noam Chomsky : a particular language; core grammar and peripheral grammar

Hoseph H.Greenberg: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acculturation theory 文化认同说

Individuals of one culture have to go through the proce of modification in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in order to function well in another culture.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s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succe

The discourse theory话语交际说

In the late 1970s

E.Hatch:focus his research on the pro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nly through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 can the learner acquire the second language

The monitor theory 监调理论

The cognitive theory 认知理论

Cognitive psychology: learning is a cognitive proc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acquisition of a complex cognitive skill, and its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include procedures for selecting appropriate vocabulary,

grammatical rules, and pragmatic conventions governing language use.

Learners’ language performance improves along with the reconstructing of th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The tas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very complex because it involves constant practic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ask until automaticity is reached

(二)

1.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1).Main features:

① Main content: grammar

② Arrange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grammar system

③ Purpos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mastering grammatical rules.

④ Major focus: reading and writing

⑤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e native language

⑥ Principal practice technique: translation

2).objectives:

To enable the learners to read and translate its literature by requiring students to memorize grammatical rules.

2.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Direct Method?

1).Main features:

① Arrange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ituations or topics

② Purpos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developing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③ Major focus: speaking and listening

④ 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2).Objective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o develop the four basic language skills

To help students to have correct pronunci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rse.

3.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Oral Approach?

1).Main features:

① Language teaching begins with the spoken language.

② New language points are introduced and practiced situationally.

③ Vocabulary selection procedures are followed to ensure that an eential general service

vocabulary (基本的常用词汇)is covered.

④ Items of grammar are grade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that simple forms should be taught

before complex ones and should be taught inductively.

⑤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introduced once a sufficient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basis is

established.

⑥Ma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2).objectives:

To enable the learners to get a practical command of the four basic skills of language.Accuracy in both pronunciation and grammar is regarded as crucial, and errors are to be avoided at all costs.

4.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1).Main features:

① separation of language skills into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efore reading and writing.

② Use of dialogues as the chief means of presenting the language.

③ Emphasis on certain practice techniques: mimicry (imitation), memorization and pattern

drills.

(mim-mem method)

① Discouraging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room

② Use of language laboratory.

2).objectives:

To enable the learners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communicatively.

The primary stre is laid on oral proficiency, which means the students should achieve accurate pronunciation and correct grammar.

5.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1).Main features:

④It insists that learning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is a creative

proce.So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meaningful practice are emphasized.

⑤ It gives equal importance to all the four skills.But listening and reading should precede

speaking and writing.

⑥ It holds that mistakes are unavoidable in the creative use of language.What the teacher

should do is to analyze the mistakes so that they could find the cause and do some remedial work accordingly.

2).objectives:

To develop in the students the same type of abilities poeed by native speakers.

6.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Main features:

① An emphasis o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through intera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②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entic texts in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③ The provis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focus, not only on language but also on the

learning proce itself

④ An enhancement of the learner’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important contributing

elements to claroom learning.

⑤ Am attempt to link claroom language learning with language activation outside the

claroom.

2).objective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t includes:

a.Knowledge of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the language.

b.Knowledge of rules of speaking

c.Knowing how to use and respo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s such as requests,

apologies, thanks, and invitations.

d.Knowing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三)

To develop students’ overall language ability, what are the five aspects mentioned in the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Language, language skills, learning, affect and culture.

第12篇:学科教学语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汉语与写作历年真题 2010年真题

基础知识(每题20分,共80分)

1、简述普通话有哪些主要音变规律

2、举例简述汉字有哪些造字法

3、举例简述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同与异

4、举例简述汉语有哪些语法特点

一、作文(70分

围绕语文教育或学习写一篇议论文,1000字左右,题目自拟

2011年真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20分,共80分)

1、举例简述普通话有哪些音变规律

2、举例简述偏旁与部首的关系

3、举例简述同义词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举例简述连谓句与兼语句的同与异

二、作文(写1000字左右,共70分)

以“初中语文应重视语法教学”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12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声调

2、词类

3、反切

4、正义

5、记叙

二、简答(每个7分,共35分)

1、怎样认识共同语和方言的联系

2、成语有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古音通假

4、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5、确定文章主题应主要依据哪些原则(属于写作)

三、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每题2分,共20分)

1、收拾好

2、收拾床

3、有人研究

4、有事研究

5、觉得口渴

6、累得口渴

7、让她参加

8、让他批评了一顿

9、准备做饭

10、进屋做饭

四、指出下列部首的意义范畴,并举例说明(每题2分,共20分)

1、

2、门部

3、巾部

4、足部

5、弓部

6、具部

7、士部

8、大部

9、子部

10、又部

五、短文翻译(共20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以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攀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六、作文(30分)

生活i本身就像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有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其或者超脱这种生存状态。

请以“网”为中心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13篇: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5

四月天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能力团体赛试卷 5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抄写音节。(限时 5 分钟,每个音节 1 分,共 30 分) qíng lǎng jī qiāng jiā tíng yuâbing zhuàngxiāng sōng bǎi yāng miáo duān wǔ xiàng bí xiōnghěn liàng shài sǎo mù bái pàng jìnglǐ sāng yâ

二、抄写词语(限时三分钟,每个生字 1 分,共 20 分) 端 午 敬 礼 机 枪 凶 狠 象 鼻 冻 结 拜 年 斑 马 猴 子 扫 墓

第14篇:语文学科教学法试卷二

秘密★启用前

2、备课即为上课做好准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编写教案的整个过程。

3、“大语文教育”观是语文教师张孝纯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思想核心是语文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专业 本科 2010 级

教学要实现课内、课外、学校三结合。

4、“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提出“预习——质疑——讨论——点拨”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5、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思想方向性、规范整体性和形象生动性等特点。

6、教师要学会灵活的使用、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移、并、添、换”。

7、《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阅读标准,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学阶段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8、导入课题切忌从关系不大的事物入手牵强附会,或导语艰深,费时讲解,喧宾夺主,导入的时间可由老师自行决定。

9、听话和说话能力借助于书面语言的信息传递,阅读和写作能力借助于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

10、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统帅,确定主题要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可拆分区《 语文学科教学法 》期末考试试卷

(二)

2012 — 2013 学年

4、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初中阶段的识字量定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A、2500个 B、3000 个 C、3500个 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5、剧本是为演出而创作的,它以人物( )为主要表现手段。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A、外貌 B、语言 C、行为

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10 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1、“中体西用”: 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2、“课堂教学六步法”: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

五、简答题(每小题 8分,共 16分)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

1、识字写字的质量要求。(8分)

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在作文技能训练中,如何选材剪裁。(8分)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

六、论述题(每小题 12分,共 24 分)

飞沫。

1、论述文言散文教材研究要领。(12分)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

2、论述叶圣陶先生对近代语文教育的建树。(12分)

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七、教学设计(共 20分)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 给下面文章设计详案。(教学内容只写要点即可)

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 燕》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在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高尔基

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在高傲的飞翔。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预言家在叫喊: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可拆分) 区 (不可拆分区)

第15篇:四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寨联合小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四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体现出灵活性和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份语文试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平时的教学情况。

二、成绩分析

四年级共126人,本次考试参考126人,及格110人,不及格16人,最高分99分 ,最低分只有11分,及格率87.3%,优良73人优良率58.5%

三、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教师已注重了对学生阅读的积累,但有部分学生平时的阅读只是草草读过,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精读,缺少思考。

教师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有效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3、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本次测试中学生的积累、阅读、习作从整体上来看是有进步的。但学生的思维还不广,个性化的理解还不够理想,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搜集、查找、创造的能力。

四、改进措施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反思,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储备。

1、夯实基础。

了解学生需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加强训练,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

2、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适时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基础的讲读入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上的基础上,再对文本展开多样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加强对作文的评改、指导。

对于学生的作文评改的指导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作文评改水

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还要强调让学生写好字,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总之,要教好语文,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必须靠广大语文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第16篇:《小学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小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是() A.有具体内容 B.有中心 C.语句通顺 D.有条理 答案:A 2.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A.生活、实践的观点 B.自觉能动性的观点 C.联系、发展的观点 D.辩证统一的观点 答案:B 3.识字的最终目的是() A.会读 B.会写 C.会讲 D.会用 答案:D 4.学生作文的源泉是() A.读课本 B.读课外书 C.大脑的思维活动 D.生活 答案:D 5.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心思想”方面的要求是() A.中心要明确 B.中心要突出 C.不一定非有中心

D.只要文章有个主要意思就行 答案:D 6.目前,小学语文质量评估的发展方向是提倡() A.百分制 B.等级制 C.评语制

D.等级制加激励性评语 答案:D 7.指导学生作文,要() A.从内容入手 B.从形式入手 C.从题目入手 D.从确定中心入手 答案:A 8.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A.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B.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C.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D.改进课堂教学 答案:C 9.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决定了小学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是() A.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B.螺旋式上升的 C.直线式上升的

D.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 答案:B

11.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是() A.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B.培养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C.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D.学生自己认认真真的读书 答案:D 1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为指导。”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辩证唯物主义 D.邓小平理论 答案:C 13.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识字写字教学 B.听话说话教学 C.阅读教学 D.作文教学 答案:C 14.判断学生集体的学习质量,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综合分析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答案:D 15.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必须依靠语文学科的() A.工具性 B.思想性

C.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题型属于主观性试题的是() A.阅读分析题 B.问答题 C.作文题 D.改错题 E.搭配题 答案:A^B^C^ 2.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的能力。 A.观察思维 B.表情达意 C.组织语言 D.注意辨析 E.应变能力 答案:B^C^E^ 3.《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的语言文字训练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 A.汉语拼音 B.听话、说话 C.识字、写字 D.阅读 E.作文 答案:A^B^C^D^E^ 4.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的能力。 A.观察思维 B.表情达意 C.组织语言 D.注意辨析 E.应变能力 答案:B^C^E^ 5.阅读对作文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 A.从阅读中可以间接看到许多平时未曾见过的情景,学到平时未曾学到的知识,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

B.背诵的篇子多了,作文时可以大段大段地写进自己的文章,使作文有文采

C.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提炼作文中心很有帮助

D.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E.通过阅读,还可以学到如何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

答案:A^C^D^E^ 6.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其意义是() A.生活的需要 B.发展思维的需要 C.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 D.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E.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答案:A^B^C^D^E^ 7.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 A.说 B.写 C.唱 D.读 E.听 答案:D^E^ 8.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 A.要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 B.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C.重在潜移默化 D.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E.采用启发式教学 答案:A^B^C^ 9.读书记录的内容大体包括() A.书名 B.作者 C.主要内容 D.精彩片断 E.优美词句 答案:A^B^C^D^E^ 10.指导小学生学习作文应() A.要求写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B.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虚构

C.鼓励学生认真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D.鼓励学生时时留心,事事留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E.鼓励平日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 答案:A^C^D^E^ 11.编制一张语文试卷,应该做到() A.试题难度、分量适当 B.试题表达要明确,题意要浅显 C.有一定覆盖面,能突出重点 D.各个试题要彼此独立 E.评分简便、客观 答案:A^B^C^D^E^ 12.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 A.熟练掌握语文专业知识 B.扩充科学知识

C.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D.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E.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A^B^C^ 13.平时考察的方法有() A.日常观察 B.课堂提问 C.作业检查 D.阶段性的知识考查 E.阶段性的能力考查 答案:A^B^C^D^E^ 14.下列选项中对创设情境说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以引起说话的动机 B.创设情境说话是先听后说的训练

C.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话可说

D.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话可说

E.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都可以作为假设的情境 答案:A^D^E^ 15.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应抓好以下工作() A.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B.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C.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D.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 E.坚持不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答案:A^B^C^D^E^

三、填空题

1.作文是学生___和___的综合体现。答案:认识水平语言 文字表达能力

3.凭工具书识字除掌握汉语拼音外,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___,二是___。

答案:能用部首和音序查字典 能正确选择字音和义项

4.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由___能力、___能力、___能力和___能力构成的。

答案:观察、思维命题、立意选材、组织遣词造句 5.教学一组教材,要经历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运用

6.在作文题材上帮助学生“开源”的主要方法,一是引导他们____,二是____。

答案:留心周围事物 丰富他们的生活

四、名词解释题 1.文道统一

答案:文道统一:“文”即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等,“道”即文章的思想内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文中有道,道中有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反映了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相互统

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教学过程最优化:在现代学校中,教学过程最优化被理解为选择这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3.教学民主

答案:教学民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要持欢迎的态度;对学生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只要学生的见解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简答题

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提高。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从严要求,严格训练。

(3)认真钻研教材,按照教材特点和要求进行训练,注意课内外相结合,但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4)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功都得到发展。 2.为什么要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答案:识字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识字能力,能轻松地完成识字任务,还为独立阅读书刊,吸收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为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的识字教学,还存在只重视教会学生一个一个字的音、形、义,而忽视培养识字能力的倾向。检测识字成果时,只看重默写率,看重对汉字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检测。这反映出对识字教学任务理解的片面性,和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3.好的教学结构应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好的教学结构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思路清晰; (3)教学环节简单、实用; (4)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5)有鲜明的特点。

4.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答案: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应当责无旁贷地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单纯的灌输,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精神,思维处于睡眠状态,教师力气花得再多,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觉地做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3)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包办代替,牵着学生鼻子走;二是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自学不加指导。这两种倾向都是不符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的。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大纲》不少章节多次阐述了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如,在教学目的中强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要求中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大纲精神,用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为此,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是80年代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是否进行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影响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从科学性质、教学目的来看,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应当是一致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也能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将语文教学进行的素质教育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提出明确的目标。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总目标以包括思想品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确定之后,再来制订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教学目标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要适当、具体,便于操作。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课程上,要打破自我封闭、一潭死水的局面,创建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母语环境,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在教材上,要围绕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作为系列化教材核心的语文教科书,要更加自觉地从方便学生的学、培养自学能力出发构建教材体系,不仅要反映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此外,教科书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感、实用性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要着眼发展,重在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有收获,有信心,充满希望;二要全面考查,既考查语文知识,又考查语文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既有书面测试,又有听、说、做等方面的考查;既注重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查,又重视平时对每个学生的考察。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着眼“两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质量。

④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教学性质。正确的师生关系源于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着学生的学服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要下力气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研究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要体现指导的过程,体现训练的过程,体现学生经过思考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中心一环。问题要问到学生的生疑处,问到教材的重点上,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在少数主要问题之下,可以设计辅助性提问,为学生引路、搭桥,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前提,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是保证,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是核心,改进课堂教学是关键。

2.怎样理解和贯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答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语文和事物的关系来看,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既能锻炼语文基本功,又能加深对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受到启发和教育。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该力求做到:

(1)语文教学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必须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得到正确的认识。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条件。例如,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让学生建立起汉字与其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字义。同样,在阅读和作文中,更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这方面的联系越充分,学习语文的效果越好。

(2)在认识事物的训练中要密切联系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一定要紧密联系语言文字。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同样,学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通过听和读不断吸收,逐渐积累,才能驾驭语言文字,通过说和写表达出来。只注意认识事物,不注意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不是语文课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怎样描述客观事物、说明道理的,才能更好地学到使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 总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片面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读写知识,也不能只重视认识事物,而放松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既要看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对认识事物的作用,又要看到认识事物对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促进作用。努力做到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去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切实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七、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一首古诗,读后写出简单的教学过程。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答案:

一、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字词,交流学习情况。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指名板书。 (3)学习多音字“应”。 (4)交流词义。

三、读懂诗句:

1.指名读诗,师生评议。2.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是怎样一个环境? (3)当过路人问路时,小孩子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四、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齐读古诗。

2.请学生逐字翻译,教师指导。3.自由朗读。

4.用自己的话描述在脑海中形成怎样一幅画面? 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作者对这个孩子怀着怎样的感情?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第17篇:《地理教学论》试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地理教学论期末测试复习试卷

姓名▁▁▁ 班级 09级地理班 出题者:倪群 得分▁▁▁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15×2=30分)

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地理教学活动 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P3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着重研究 地理教学过程 ,揭示地理教学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应用,重视发展 地理教学理论 ,并对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给予理论和原则 上的指导。P6

3、教学媒体 就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P166

4、板画分为:形态画、过程画、动态画 。板图分为:几何略图、折线图、曲线略 图 。p149

5、一般来说,地理综合课的步骤分作五步进行: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学习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等。P195

6、教学技能可分为: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口语运用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

束新课技能、组织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P129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2=20分)

1、地理教师资格认证包括:教师职称认证和教师履历认证。P60 ( 还有教师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资格认证) (× )

2、地理教育技能认证包括:教学语言能力认证、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认证、相关专业能力认证。P61 (√ )

3、地理教学语言技能的特点:教学语言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和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和启发性。p135 (√ )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知识技能。P153 (把知识改为组织)

(× )

5、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安排教【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学过程和选择教法教具等。P189 (√ )

6、地理教学组织技能的构成要素: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和引导、鼓励和纠正。(还有总结)p161 (× )

7、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又叫电子技术媒体,通常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形态。硬件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激光播放机、语言实验室等,软件包括: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计算机磁盘、视盘、录像带等。P168 (√ )

8、多媒体组合教学又称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成分,适当地引进现代教学媒体,并是二者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P178 (√ )

9、板书的功能:

1、揭示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系统性、突出重点

2、加强直观性、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3、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4、布局有序、可为教学增色 p144 (√ )

10、地理教学组织技能的功能有: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和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动机、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p153

三、列举题(每题至少列举4个)。(共4×4=16分)

1、列举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P189):

依据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2、列举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有:P70 学历提高教育、长期培训、短期培训、课题研究、教学建设、学术活动。

3、在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中,比较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P111 类比法、借比法、纵比法、横比法、联系比较法、专题比较法、综合比较法。

4、常用的地理教学媒体和地理教学挂图有:P172 地理教学媒体有: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图片;地理教学挂图有:投影、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

四、名词解释。(共3×4=12分)

1、地理板书技能的含义:P143 是指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认真构思、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然后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的教学要点和讲授提纲。

2、教学技能的含义:P128 教学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具备的能力行为。

3、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P97 地理教学方法就是地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和办法。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五、简答题。(3×4=12分)

1、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目标实什么?P119 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本质: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2、简述地理教学实践的意义:p200 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 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③可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④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改造地理环境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

2、地理教学组织技能的应用要求:p162 ① 注意方式,把握时机 ② 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③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④ 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⑤ 不骄不躁,沉着冷静

五、论述题。(共10分)

1、常见的地理教案格式有哪两种?简述其包含的内容。P193 答:常见的地理教案格式有:文字式和表格式。

文字式教案分笔记式或纲要式两种:①笔记式教案即用详细的语言,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以及教学过程表述出来,很接近于讲稿,类似于上台讲演的“剧本”;②纲要式教案即用简明的语言,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用具以及过程作简要说明。前者称之为详案,后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 者为简案(或略案)。

表格式教案具体形式很多。其中表格的栏目设置、位置安排等可视具体情况而调整。无论哪种格式,一般都包括以下项目:①授课日期、班级;②课题名称(书名、章节、课时内容标题);③课型;④教学目的;⑤教学重点难点;⑥教学方法;⑦教学用具;⑧板书提纲;⑨教学过程;⑩课后分析。 (请胡老师多多指教!)

第18篇:物理教学论试卷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 电气学科教学过程 为主要研究对象。

2、《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电气学科 教材 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 的能力。P2

3、电气学科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这个教学系统由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三个要素组成。

4、从教学相长的观点看.教师既是知识信息的 传播者 ,又是知识信息的 接收者 。

5、要使教学系统功能最佳,必须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这三者组合最佳。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电气学科教学过程,能借已已有的知识

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 思考活动 。 P5

7、所谓"两全一化",即面向 全体 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 全面发展 ,使学生具有健康活泼的个性化。P6

8、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称为 科学观察 。

9、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从而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这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称为 科学调查 。

10、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

实施、整理、总结 这四个步骤。

11、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 科学实验 。

12、在运用 科学思维 方式研究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学科理论、观察和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与教学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P9

13、电气学科研究所强调的能力有: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自学

与 创新 能力。P16

14、科学实验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 纯化 研究对象,还可以 强化 研究对象。 15.如果某物理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异法 。P23

16、在不同场合下考察相同的物理现象,若这些场合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条件,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同法 。

17、若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条件,而所研究的现象不出现在另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条件,这条件就是所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 求同求异法 。

18、为了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包含客观真理,科学家们总体现出一种高尚的 情感、对科学执着的 态度 ,创造出的学科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很高的 价值 。

19、电气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要求参与者具备的 求真务实 科学态度。P28 20、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就称为 同化 。P56

21、若把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等归为图式,则外部刺激(新经验)不能被学习者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学习者从而改变、调整甚至排除原有的旧图式而建立新图式,这称为 顺应 。

22、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有清醒的意识,能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脱离教师独立思考,能从书本所呈现的内容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分析出意义,这种学习称为

自主 学习。P59

23、学者王坦认为 合作 学习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的教学策略体系”。

24、学生在接受新的电气学科教育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对各种电气物理现象与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称之为 前概念 。

25、学生在学习电气学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会在情境、思维习惯、处理方法等方面产生影响,称之为 迁移 。

26、人们推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和模式去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某种倾向性和专注性称之为 思维定势 。

27、人们把从事某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注意力归结为认识与该项活动有关的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72

28、人的智力因素可以归结为观察、记忆、想像、思维和 注意 。

29、人的非智力可以归结为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和性格。

30、电气物理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个体在与 电气物理环境 相互作用中认识电气物理世界的过程。P77

31、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指: 教学过程 中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的正确、准确与先进。

32、教学原则中的实践性指:由 物理学科 特点和学生决定的教学实践;由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紧密联系所决定的教学实践。

33、教学原则中的趣味性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而且共同创设愉快的 学习情境 。

34、教学原则中的全面性指:电气学科教学中.师生在认识和 做法 上要考虑周全。

35、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 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和实现条件。P87

36、认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是: 操作或阅读 ---诱导---再操作与练习操作或阅读

---发现---理解。

37、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

的倾向;且新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学生己有的 知识 结构 联系起来,称之为意义学习。P91

38、根据学生学习形式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划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一个阶段,即发现活动。

39、根据知识学习的性质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划分为意义学习和 机械学习。 40、评价对某项活动的成效进行 (价值判断)。

41、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是开放性、(优先性)、适应性、(经济性)、科学性。

二、判断题

1、学习者已有的各式图式不适应新的外部刺激,他能动地"调节"、"改变"旧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称同化。

2、外部刺激被学习者纳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过程称顺应。

3、所谓的“自主”,就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自我调节,就是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并保持认知灵活性。

4、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之间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

5、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正迁移才能转化为能力。

6、经验概括的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的负迁移。

7、“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观。

8、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

9、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计划或

类型。

10、科学探索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1、提问为一种惩罚,或让学生尴尬的一种教学手段。

12、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人与物、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的最佳效果是教学的有序和发挥整体功能。错

13、导入、讲解、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三环节。

14、可使客观题题目覆盖面广、取样大,能全面地考察所学习的内容。

15、客观题能有效地测量到学生选择、组织观点的技能和某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选择明显正确的答案作为选择题的干扰项。

17、主观题给学生提供了下一个充分发挥自己阐明问题及选择解法的能力的空间,使其创造力得以表现。

18、主观题在评分中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信度通常较高。

19、当学习者对外部刺激不能纳入原有图式时产生不平衡惑,并经历自己的思考去完成对原有图式的改变、调整甚至排除,这是一种自我调节过程。

20、以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称为元认知。

21、通过分析、对比,分清一类电气物理现象和过程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的东西,为定义(描述)概念打下基础,这是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22、在形成概念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弄清概念的内涵(实质)和外延(适用范围)。

23、电气学科规律的教学大体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24、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能引起学生回应或回答就是有效问题。

25、无固定答案、存在结构缺陷,无明确解题途径的问题称为封闭性问题。

26、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重新说明或组织的问题是复杂性问题。

27、在提问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检查学生的答案能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问题是简单问题。

28、由于人和工具以及环境或理论所引起实验测量的误差称绝对误差。

29、相对误差常将小数写成分子是1的分数,称精密度等级。

30.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均小则.其精确度高,且二者的算术和反映测量的可信度或精确度

31、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2、学生不是课程资源,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3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需要考虑成本因素。

34、评价应注重综合应用定量与定性评价,尤其重视质性评价这一理念。

35、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以强化促进学生发展。

36、提倡标准差异性,重视个性化评价理念。

三、多项选择题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其行为表现为 ABD A : 注重引导学生 B : 尊重学生

C : 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D : 注重对学生的指导 E : 重视与同行的合作

2、电气学科教学论与以下哪些学科有直接的关系 ABE A : 教育学 B : 心理学 C : 逻辑学 D : 哲学 E : 物理学

3、电气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BCE A : 课堂气氛 B : 教师 C : 学生 D : 教学媒体 E : 电气物理世界

4、电气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AC A :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 B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C : 面向全体和重视个体差异 D : 学生智力水平与知识难易 E : 学生实践经验与理解知识

5、电气学科教学中要体现的基本理念是 ABCD A 面向全体学生 B 面向生活 C 联系实际 D 突出探究 E 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化

6、教学方法的特点有 ABCDE A : 科学性 B : 多样性 C : 综合性 D : 发展性 E : 实践性

7、关注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教学模式有 ABC A : 成功教育教学模式 B : 创新教学模式 C : 合作教学模式 D : 反思性教学模式 E : 丰富教学模式

8、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中心是 CDE

A : 观察 B : 实验 C : 形成概念 D : 掌握规律 E : 建立电气物理知识结构

9、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 BCD A : 学生中心 B : 教师中心 C : 课本中心 D : 课堂中心 E : 知识中心

10、实验课教学目的在于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ABE

A : 实验知识 B : 实验操作 C : 电气物理观念 D : 电气物理思维 E : 实验能力

11、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有 ABCDE A : 好奇心 B : 质疑的习惯 C : 探索的习惯 D : 求异的习惯 E : 有恒心

12、评价的意义 ABCD

A:导向性:B反馈性 C:鉴别性 D: 激励性 E: 交互性

四、单项选择题

1、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D A : 交往过程 B : 操作过程 C : 活动过程 D : 认识过程

2、属于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B A : 演示法 B : 讨论法 C : 实验法 D : 发现法

3、在加工信息时倾向于对事物独立作出判断,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C

A : 内向 B : 外向 C : 场独立 D : 场依存

4、电气学科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是 D A :明确物理现象 B :形成物理概念 C :掌握物理规律 D : 解决物理问题

5、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C A : 赫尔巴特 B : 布鲁纳 C : 杜威 D : 施瓦布

6、人本主义理论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是 C A : 研究性学习B : 探究性学习C : 有意义学习D : 合作学习

9、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是 A A : 皮亚杰 B : 苛勒 C : 罗杰斯 D : 杰根

1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 : 皮亚杰 B : 杜威 C : 罗杰斯 D : 杰根

五、简答题

1、简述STS思想的内涵。

答: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科学提供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何谓难度?通常用哪种两种来计算试题难度?

答:难度即难易程度,它主要反映试题是否符合受测者的实际水平。表示题目难度的指标称难度指数P,通常用两种方法来计算试题难度。 (1).用试题的答对率(通过率)计算难度。

(2).用某题测试的平均分x与该题的满分W之比计算难度。

3、何谓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一般在什么范围为宜?

答:区分度指试题能否很好地将受测者的水平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亦称鉴别指数D。一般认为0.4以上的区分度就已经很好了,而0.2一下的区分度的试题就必须改进或淘汰。

4、何谓假说?假说在建立学科理论之前起到什么作用?

答: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简称假说。 作用:(1)使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

(2)可以把科学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5、何谓“心理换位”? 过“换位”,谈谈你对“构成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活跃成分是学习兴趣”的理解,即从学生角度谈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答: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换位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人作为一种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

6、为什么说“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答: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过程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其次,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看结果只看过程。最后,做事情必然有过程,但未必都有结果。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和结果对其的依赖性可以证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为什么说“比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答:学会只是一个基本要求,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会学,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就比如老师教导学生,他不会每道题都教你,但是他会教你解题的方法,掌握了某种规律,学会了方法,那碰到同类型的题目也会举一反三,也就说只有你会学了,那你也就学会了!

8、为什么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好的方法,才能学习到更多知识,会了捕鱼的方法,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学习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谓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 。

9、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要素?

答:作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可视为学习的媒体;作为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信息反馈,依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时还存在教中有学、教学相长的问题,因此,教师又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所以,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

10、什么叫标准化测验?编制标准化测验电气学科试卷有哪些步骤?

答:标准化测验是按系统的科学程序、具有统一的比较标准,即命题、施测、评分、分数的解释等过程都有严格的标准,从而能对误差做严格控制的考试。 一般由七个步骤:(1)明确测验的目的和目标

(2)明确试题的形式

(3)制定命题计划

(4)编选题目

(5)组合试卷

(6)编制标准答案,确定评分标准

(7)规定施测指导语

11、简述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P261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分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生命载体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能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

12、何谓课程评价?简述课程评价的理解。P272 在系统调查与描述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所达到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的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什么)

六、论述题

1、试就电气学科所强调的能力,谈谈你对电气技术教育能力的思考。P16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所具备的的个性心理特征。电气学科强调的能力有:观察实验、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自学与创新能力。电气技术教育能力还应有作为教师该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2、为什么说“电气学科教学方法的讨论既涉及到教师的教法,又涉及到学生的学法”?P128

3、如何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P61 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更好地协调起来 了解学习者特定的优缺点,并相应地改变教学目标和方法 改善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成就

对于缺乏自信等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自信,加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兴趣。

4、试述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P220 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例: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新授、小结)

第19篇:化学教学论试卷

化学教学论试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A) A、科学性原则 B、绿色化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2.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的四种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正确的是(C) A.直感设计---经验设计---系统设计---辅助设计 B经验设计---辅助设计---系统设计---.直感设计 C.直感设计---经验设计---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D系统设计---直感设计---经验设计---辅助设计

3、以下哪项不属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B) A、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B、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C、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D、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C)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联系—预测策略 C、理论联系实际策略 D、知识结构化策略

5、科学探究的步骤正确顺序为(C)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做出假设 d搜集证据 e进行实验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A、abcdefgg B、cabdefgh C、acbedfgh D、cabedfgh

6、教学目标是指( A )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7、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景物指的是( C ) A 教学情境 B 情境 C 教学情景 D 情景

8、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D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新的综合的方法

9、化学基本技能指的是( D )

A 化学实验技能 B 化学用于技能 C 化学计算技能 D 前三项都包括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B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C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D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B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C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D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12、高层次和低层次的教学策略分别是( B ) A、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B、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 C、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 D、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13、下列哪一个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之一( B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形成解释 D交流发表

14、下列哪一个是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D )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联系预测策略 C、知识结构化策略 D、概念同化策略

15、化学的绿色化是指( D )

A、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B、微型化学实验 C、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D、以上都有

二、简答题(25分)

1、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0分) 答: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与可操作性、可行性统一的原则 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的原则

2.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9分) 答:启发学生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

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

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3、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6分)

答:(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到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

(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

(3)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15分) 教师甲:

【教师讲授】已知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C2H6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羟基(-OH)取代后的产物。【教师展示】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教师讲授】请大家写出乙醇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教师板书】乙醇的分子结构简式。 教师乙:

【教师讲授】已知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C2H6分子中多了个O原子。【教师展示】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教师提问】请大家设想在乙烷分子中插入一个氧原子会是什么情况?有几种可能?【学生活动】学生分别在纸上画出可能的结构。【学生回答】将氧原子插入乙烷分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教师展示模型分析,并画出可能的结构。【教师提问】怎样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式(1)式还是(2)式?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实验演示】金属与钠与乙醇的反应。【教师讲授】实验证明金属钠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教师提问】大家思考一些问题:分析(1)(2)式中的氢原子的位置,有几种可能?已知1mol乙醇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只需0.5mol氢气,则乙醇的结构式(1)(2)式?请指出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位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反应中1mol乙醇只有1mol氢原子被取代,说明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不同,这说明乙醇结构只能是(2)式。【教师展示】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教师板书】乙醇的分子结构简式。 对于案例中的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你有何评价?从中能否反映出甲乙两位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答:教师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结构模型展示。只是告诉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C2H6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羟基(-OH)取代后的产物,而后展示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学生写,老师板书。教师甲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新课标提倡的科学探究相背离。

教师乙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结构模型展示,探究式教学(提出猜想,学生活动与回答,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师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四、教学设计(30分)

阅读教材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10分); (2) 确定本节教学的重难点(5分); (3)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5分); (4) 设计教学过程(10分)(写出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要求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模式)

答:

一、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究的优良品质,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

(一)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语言,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难点

1.氯气与水的反应;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为主动探究学习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探究,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展和发生过程,更好的掌握知识,进一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

【展示】一瓶氯水溶液。

【学生活动】闻氯水味道后回答:有时打开水龙头也会闻到这种气味,难道我们喝的自来水就是氯水?

【讲解】因为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所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提出问题】氯水呈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微粒?

【学生回答】淡黄绿色,说明有氯气分子的存在。

【学生讨论】(1)假设氯气不和水反应,只是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氯气分子和水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2)假设氯气和水反应,那么溶液中除存在氯气子,水分子外,还可能存在氯离子,溶液不一定是中性。 【实验验证】

(1)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 加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 (3)加锌粒或碳酸钠粉末检验氢离子。 【实验现象】

实验1: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2: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 实验3:有气体生成 ,说明了生成酸性较强的含氯物质。 【结论】氯水中有氯气分子,水,氢离子,氯离子。 【板书】与水反应 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 【小结】氯水的成分:

【讲解】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动画演示】氯水见光分解。

【引申】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故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第20篇:化学教学论试卷

化学教学论试题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讲到的四种“知识支柱”是指( C

) A 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B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C 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D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2.中学化学教材是以( D )为主线编排的。

A 基本概念

B 元素化合物知识

C 原子序数

D 物质结构理论 3.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包括( C )

A 观察能力

B 思维能力

C 创新能力

D 自学能力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B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C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D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5 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 B ) A 学生的全面发展

B 以学生发展为本

C 研究性学习

D 素质教育

6、高中化学新课本特点正确的是(B) A 立足基础要求

B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与人文性 C 将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考查

D 在实验考查中注意引入科学探究,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7、以下哪个主题属于化学课程内容的二级主题(D) A 物质构成的奥秘 B 身边的化学物质 C 化学与社会发展 D 质量守恒定律

8、美国学者布鲁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应从哪些领域进行分类(A) A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B 认知、过程、动作技能 C 行为、情感、动作技能 D 行为、过程、动作技能

9、以下不属于化学课程目标确立依据的是(D) A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B 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 C 化学学科的特征 D 地域发展的特点

10、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点,以下哪个不属于活动课程范畴(C) A 社会调查 B 家庭实验 C 角色扮演 D 化学小制作

11.化学教学中的“双基”指的是( A )

A 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B 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C 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

D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12.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是(C)。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13.下列哪个不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C) A前言 B内容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程目标 14各层次教育目标的制定顺序应为( A ) A.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学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15.“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C)。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重复性

二、简答题(25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a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b确定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c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与人文性

d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e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f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g采取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2.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有哪些?

答: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3.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案例分析(15分)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 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 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液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 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 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 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 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 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震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1)分析该教学片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答:同样是完成“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化学学习任务,四位老师所设计的化学教学活动和所采用的化学教学行为却不同;

【化学教学活动1】是通过讲授实验的方式,【化学教学活动2.3.4】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

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对化学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1和活动2.3.4相比,教学效果可定大不一样。

活动2与活动3.4不同,前者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后者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形式

从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3.4比活动2好。

活动3与活动4又不同,前者是照方抓药式地做,后者是探究式地做,因此后者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

(3)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答: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完成统一化学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化学教学活动来实施。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着一化学教学目标出发,科学素养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有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5大要素组成。现代教育认为化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概念、定律、定理的内容及应用。还要掌握其建立过程及研究方法做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过程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达到化学教学各项目标的前提。化学的现象级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创设由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一引起他们反省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自主协助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的重要远远超过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影视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 3.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4.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灵魂,他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陪样“怀疑 求实 进取 创新 严谨 合作 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设计。(30分)

阅读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并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10分); (2)确定本节教学的重难点(5分);

(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5分);

(4)简述教学设计思路(10分)

语文学科教学论试卷
《语文学科教学论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