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农村综合改革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9 08:32:55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综合改革

顺德又掀改革浪潮。继上月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顺德昨日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3年累积增投12亿“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村利益及遗留问题昨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揽子改革计划尝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新世纪伊始,顺德率先实施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巨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改革确立的“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政策逐渐遭遇新的难题。据统计,全区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着出生人口增多,农村居民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此次改革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固化股权可继承和转让在昨日的大会上,顺德区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顺德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而针对股权固化遗留问题,《意见》则提出在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对此,顺德提出要以国有资产引领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和投放,引导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征地社区由政府统筹管理

土地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邓永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目前该区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为此,顺德提出以统一安排留用地、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同时将在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而对于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及农民,《意见》则提出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推进城市基础社会向农村延伸,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该区也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张培发 王基国)

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

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意见家庭服务中心,“生不增、死不减截至去年,亿元,人均分红常务副区长、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72万人,其中已死亡“随‟的呼声越来越高。”佛山市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培育和开展 ”原则的前提下,将顺德全区股份社集体资1443元,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实行差别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教育、交通、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10.5顺德区委常委、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

推荐第2篇: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为突破口,妥善解决和处理乡村债务问题,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1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以农村税费改革为起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走过了10多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掀开了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的新篇章。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做好放活文章,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

- 1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制度办法。三是积极稳妥推开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四是抓紧启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五是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标准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落实保障责任,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按时完成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

回良玉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搞好调研指导,健全组织机构,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农村综合改革新局面。

推荐第3篇:农村综合改革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1

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

推荐第4篇: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城隍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市委组织部: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军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军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推荐第5篇: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3月3日

**县是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辖16个镇,445个村(居委),总人口128.3万人,劳动力46.5万人;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67万亩,耕地46.89万亩;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工匠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加快山区发展的会议精神,按照粤北地区“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要求,紧紧抓住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提速,强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总目标,坚持“工业立县、教育优先、民生为重、和谐**”发展理念,在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山区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现将**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综合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创建要求和我县生态镇村建设规划,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发展后劲,初步形成以中部为重点发展区、南北两翼为生态发展区的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0.5亿元,比增15.1 %,增速

居全市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58亿元,分别比增7.1%、22.8%、15.6%。一是特色工业快速发展。以制酒、制药、五金加工、汽车配件和工艺品五大特色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2.59亿元和6.86亿元,分别比增48.5%和38.4%,增速居全市前列。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比上年增加2家。辉胜达电器、长乐烧酒业、康奇力药业等8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8亿元,比增51.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4%。辉胜达电器产值突破4.5亿元,比增73.1%。二是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强势推进“绿色矿业、白酒生产、南药生产加工、绿色农业、休闲旅游”五大基地建设,做强特色产业。白石嶂钼矿顺利试产,钼矿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长乐烧酒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建成1万吨级全自动果酒生产灌装线;扶持康奇力药业技改,加快培育上市步伐,打造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大型制药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2000多亩中草药(岗梅)gap种植全国示范基地;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达到36家,其中市级19家,县级17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总数达157家;新种油茶3万亩,建成一批镇级油茶示范基地;合同种植烤烟面积1.86万亩,收购烟叶5.2万担;组织13家企业共37种农产品参加梅州市第二届农产品展销暨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销售总额达23.09万元;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山洽

(二)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高考再创新高,省线入围数达到4613人,继续居全市首位;筹资1亿多元,妥善解决了1945名代课教师问题,新招录2278名教师,解决教师缺额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8%,同比提高了20.8个百分点,实现了“普高”目标;积极争取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竞争性分配专项资金1000万元,扎实做好华城、郭田、双华等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布局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双华、棉洋、华阳等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基本完成。全县无偿献血人数2342人,采血量46.97万毫升,基本满足了临床急救用血需求。全面实施免费婚检、产检和定额补偿新生儿疾病筛查。三是公益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广泛开展全

(三)着力提高保障能力,大力改善民生福祉 一是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全县用于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2.5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7.2%,创历史新高。对农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财政供养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提高了住房公积金标准和年终一次性福利补助;兴建廉租房30套、发放租赁补贴26户;投入资金599万元,完成1491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归集住房公积金4849万元,发放贷款4513万元;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33期,受训贫困人口达2.65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4806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02人,全县失业率为2.26%,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45万人;

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参保78856人,居民医保参保5956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937647人,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征缴社保费2.82亿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加至904元,失业保险待遇增加至589元,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8万元,分别增加了138元、38元、3万元,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扶贫“双到”成效显著。组织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善款955万元。省确认的115个贫困村13340户贫困户63424人全部落实了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各级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落实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3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8个,贫困村、户脱贫能力明显增强;5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占省定贫困村的50.4%,60%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综治维稳平安稳定。深入开展“粤安10”、“创平安、迎亚运”、“校园治安防范”、“社会治安重点整治”等系列活动,加快了县城和各镇主要街道路口的治安视频监控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了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建设,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信访总量对比下降17.8%,未出现大型群体性事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17宗,调解成功3672宗,成功率98.8%,提前一年实现了“平安名县”创建目标,华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四)提升政府职能,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篇2:关于珙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调研报告1 关于珙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调研报告

中共珙县县委农工办 2012年8月14日

根据《宜宾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改革专题调研的通知》(宜农领办?2012?4号)文件精神要求,为全面总结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新举措,由我县农工办牵头,县级相关部门对本部门涉及改革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各自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将我县在农村改革中积极探索创建的亮点特色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简要报告如下。

一、珙县农村改革中积极探索中取得的成果

(一)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规模化发展

自2007年实施集体林权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已实现集体林确权面积79.2万亩,确权率达98.9%;确权农户

8.69万户,确权到户率达97.6%;林权证发证率达92.5%。林改期间,全县共发生林权纠纷1412件,涉及面积14200亩,调处1407件,调处面积13970亩,调处率达98.8%,未出现一例林农非访、集访的不稳定事件, 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特别是我县在林权改革中探索出来的“林权抵押贷款”极大地带动了我县林业规模化发展。

(二)创新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1.林权抵押贷款。珙县通过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创造性

地为靠山的人注入信贷资金。林权抵押贷款既有效缓解了涉林企业和种植大户的贷款难,也将林木变成了真正能见效益的绿色银行。不仅可实现林木自身的再生产,帮助农民从林业中获取收益,还可作为农民从事其他经营的资金来源。 2.创新搭建农业担保平台。由政府出资采取“金融机构+畜牧基金+养殖户+保险”运作方式建立蓄牧担保基金300万元,信用社放大10倍比例向县内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大户放贷,最多可贷30万元,目前运行良好。 3.全面实施农村支付结算“迅通工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以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为抓手,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产品实现多元化;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利用营业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针对偏远地区,大力推广简捷便利、成本低廉的电话pos服务;人民银行指导信用社在7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金融流动服务网点”,开展定期金融流动服务,弥补金融服务空白。

(三)实施土地流转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珙县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

(四)推进医疗改革提升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不断增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支持每村建好一所卫生室。自2009年以来,我县卫生体系建设项目,依托中央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得以全面开展,三年来我县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覆盖我县所有262个村卫生室、17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县级医疗机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臵两大方面,项目总投入资金373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900万元,仪器设备配臵投入838万元,通过三年来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卫生体系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珙县农村改革中存在问题

(一)林权改造中的问题

1、林权纠纷多。一是在林改时,由于部分村社不重视,林权勘验不准确,甚至有的在家里就把全社的林权分配了,造成许多纠纷。二是处臵集体的林地、林木不规范。没有经过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处臵程序不规范、处臵方法不当,引发许多纠纷。三是由于林地、林木价值的不断攀升,原来林界不清的地方,引发新的林权纠纷。

2、林地小班破碎、管理困难。林改后,将原来集体统一管理的成片林地、林木,分割成无数小班划归不同的权利人,造成林地小班破碎,各个权利人的管理不一样,采伐后

更新的树种不一样,给行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3、造林成效问题。林改后,有的农户只顾眼前利益,将林木出售以后,就不更新或更新后不管理了,加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形成了新的荒山荒地。但流转以后由业主或造林大户造的林,成效非常好。另外,近年来,我县本地育苗很少,每年造林大都是从外地调苗,由于苗木起苗时间很长,又经过长途运输,苗木逝水严重,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

4、林地流转造成了双方对林地经营的不公平。对于流转30年以上的林地,虽然目前流转的价值较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森林和林地的价值会不断的上升,十年以后,林地经营的不公平性就会显现出来,林农的悟性及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出现争山争林的现象。

(二)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一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保险品种比较单一。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与农民低收入之间的矛盾,使合理的费率设定成为难题,仅有水稻、玉米、油菜和能繁母猪等险种,森林保险等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上还不具备为金融创新提供风险分散配套品种的能力。二是农业担保体系发展不足。全市仅有一家农业担保公司,珙县尚无一家,涉农专业化担保机构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对支农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三是受地方财力限制,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额有限,难以满足创新业务实际需要。四是部分动产担保权益实现难。如收费权质押贷款,

收费项目虽具垄断性,但由于未建立相应的转让市场,一旦发生风险,收费权难以变现。 2.农村产权融资的制度瓶颈有待破解。我国集体土地承载者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相关制度对集体土地权利的抵押权能加以限制,造成一方面农户缺少抵押物融资无门,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产权却处于低效甚至闲臵状态。一是农村可抵押产权有待进一步“激活”。土地集体所有是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抵押会导致所有权的转移,涉及国家根本经济体制问题,所以物权法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目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权利已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但涉及的制度性问题在珙县没指导性文件出台,令金融系统介入存在较大问题。二是与农村产权相关的交易流转等中介服务和市场不健全,以林业要素市场为例,由于产权流转和收储机制不健全,林业资源变现困难,客观上限制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向更大范围扩展。

(三)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征地制度存在问题。第一土地征收范围过宽,几乎所有建设用地都可以办理土地征收。其次是土地征收的程序设计不完善,对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重视不够。第三土地征收补偿不够合理,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未得到充分体现。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第一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不完整,篇3:钟山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调研报告

钟山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调研报告

市委政研室

〔内容摘要〕 钟山区紧紧围绕“三改革一化解”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乡村债权债务清理核定。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搞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综合改革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市委政研究室课题组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钟山区是全省首批农村综合改革十个试点县(区)之一。为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全市全面展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借鉴,我们组成了调研组,对钟山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5年11月以来,钟山区被列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十个试点县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了试点方案和落实措施,做到了有人具体抓,确保工作经费,使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1.转变职能,明确职责。在试点中,对人事关系在乡镇(街道)管理的党政机构及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党委(党工委)、政府(行政)主要履行领导和管理的职责,区政府工作部门履行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的职责;对人事关系在区政府工作部门并设在乡镇(街道办)的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实行区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街道办)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体制,区政府工作部门履行对相关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人员的人事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部署、指导、监督和考核的职责,乡镇(街道办)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考核的职责。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对于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抓组织建设和制度完善,加强对村民自治活动的指导。坚持把村民自治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与乡镇(街道办)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村民自治工作指导任务。各乡镇(街道办)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导所辖村结合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述职评议”等配套制度,村民自治活动基本按制度开展。帮助建设村民自治活动场所、完善村务公开阵地、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并及时解决村民自治阶段性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所需。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或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整合乡镇(街道办)机构,完善和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乡镇(街道)所属事业站所进行整合,人事关系在乡镇(街道办)的事业站所设置为四个:农业服务中心(办事处不设置)、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财政所、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不设置);人事关系在区政府工作部门管理的延伸机构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煤炭管理站(产煤镇设置)、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办事处不设置)、中小学校、卫生院。撤销了乡镇的乡镇企业管理站、统计站、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扶贫工作站、劳动保障事务所和街道的乡镇企业管理站、统计站、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农业服务中心、街道管理办公室、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城管中队等机构,其职能划入相关机构。为保证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等工作力度不减弱,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为区直部门与乡镇(街道办)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提供了保障。 4.妥善分流安置超配干部。对超配的乡镇(街道办)领导干部主要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对年龄较大、身体不适应工作岗位的,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改任;二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实行改任;三是对在乡镇(街道办)工作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交流到区直机关单位任职;四是对工作

能力较弱,不适宜在乡镇(街道办)任职,又达不到改任年龄的领导干部保留原级别,三年之内逐步安排岗位;五是对自愿提出辞职的,同意其辞去职务。对乡级非领导干部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妥善安排。

(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1.认真落实“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区教师的工资、奖金统一由区财政拨给教育局发给全体教师,教育经费统一由区教育局管理拨付。预算拨款关系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程序及单位会计管理分为三级:财务管理分主管会计单位(区教育局)与同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预算外资金审批关系,财务收支计划与会计决算审批关系;各直属学校,各乡镇(街道办)中心校为二级会计单位,与主管会计单位发生经费领拨关系,财务收支计划和会计决算审批关系;三级会计单位与二级会计单位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实行单据报帐制度,作为报帐单位管理。

2.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全区初中教师449人、小学教师1305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比例上升,年龄下降,基本达到了知识化年轻化要求。二是严把教师入口关。每年由区人事部门牵头,陆续招考教师,并全部分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同时推进中小学继教,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潜力得到激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钟山区教育系统人事变动管理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统一全区教师管理、流转。对连续五年以上在农村(点)校任教,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可以优先考虑调入中心校或其它学校工作。

3.调整中小学布局。在实施 “两基”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义教工程”、“国债资金工程”、“危改工程”和“希望工程”,按照《贵州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一阶段必备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要求,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消13个教学点,新选址建校8所,扩建学校32所,学校数量从2000年前的85所调整为72所,基本实现初中能相对集中,小学生能就近入学。 4.认真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区政府根据国家规定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取消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从2006年春季学期起,农村中、小学除代收课本费、本子费和寄宿费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把农村独生子女、二女结扎户子女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在免除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三)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1.组织实施有力。区政府成立了工作机构,并派员到安徽省无为县学习考察,在对全区乡镇(街道办)财政工作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钟山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区九个乡镇(街道办)推行。同时在区财政局增设“乡财股”,负责“乡财县管乡用”具体工作。乡镇(街道办)财政继续设置总预算会计,负责办理体制算账、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等具体事宜,使乡镇(街道办)在财务核算中保持独立主体地位。

2.清理工作细致。对乡镇(街道办)资产、财产、票据、财政供养人员和债权债务“五项清理”,逐一登记造册,摸清乡镇(街道办)家底。同时,围绕实施方案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现收入的源头控管,并严格支出程序,严控资金流向,规范支出行为。 3.农民补贴到位。综合直补和种粮直补两项补贴共涉及29188户14万多人。由于金融部门在偏远地区无营业网点,全面实现发放“一折通”较为困难,先确定汪家寨镇和月照乡为试点,试行“一折通”,对其他暂时无法实现的乡镇(街道办),及时采取印制“贵州省对农民补贴通知书”的办法,张榜公示,由乡镇(街道办)财政所以现金方式发放。

4.形成网络管理。为适应“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搭建财政区乡局域网。目前,全区除月照乡和凤凰街道办事处需采用光纤接入方式,搭建时间较长,尚未开通外,其余7个乡镇(街道办)已基本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

(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核定

1.清理核定乡村债权债务。区政府及时成立清理化解乡村债权债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经区税改办核定,自1992年“撤并建”到2003年12月31日止,全区9个乡镇(街道办)乡村两级因兴办企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种养殖业等共累计负债2117.74万元,全部为乡级债务。村级没有债务。

2.提出了化解办法。一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决策机制,加强监督,增强民主决策的透明度,从源头上杜绝不良债务产生,不准再发生新的债务。二是认真分析原因,积极与银行部门协商债务解决和处理方法。三是大力扶持乡镇(街道办)发展经济,壮大经济总量,强化税收征管,开源节流,加强预算管理,约束支出行为,逐步化解乡镇(街道办)债务。

二、几点启示

(一)认识到位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关键。钟山区紧紧围绕“三改革一化解”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绩表明了区委区政府认识到位,思想统一,高度重视,把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措施,积极探索,重点突破,抓实抓细每一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前提。钟山区列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后,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做到了人员到位,确保工作经费。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全区的试点工作统一实施,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负责地认真组织协调推进各阶段工作。尤其对乡镇机构改革调整、精简分流富余人员等政策性很强的重要环节,反复研究方案,周密考虑,稳妥谨慎,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三)制定方案是抓好试点工作的保障。制定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的试点方案,对于抓好试点工作至关重要。钟山区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在制定每一项改革方案之前,一方面深入乡镇(街道办)进行认真广泛调查研究,对区情乡情再认识,尽可能考虑方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派员到省外学习考察,借鉴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补充完善方案的具体内容。“三改革”的方案通过实践证明基本符合区情乡情,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协调推进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动力。乡镇(街道办)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都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钟山区在全区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按照中央和省、市对搞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统一部署,明确改革目标,把握总体要求,使“三改革一化解”工作同步进行,协调推进,既保证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又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应当在试点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让广大群众都知道都参与。但在试点中,除机关和乡镇(街道办)参与试点操作的人员外,知晓的不多,农村群众更少。

(二)教育经费缺口大。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后,虽然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力度加大,但由于县级财政十分紧张,主要用于发放工资和基本建设,生均公用经费不足。近几年来,民办教育发展迅速,但各级政府引导扶持不够,办学校条件受制约。民办教育水平不高。

(三)乡镇债务化解困难。从钟山区清理的情况看,自1992年“撤并建”以来,全区9个乡镇(街道办)累计负债2117.74万元,主要是因兴办企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种养殖业等贷款,而乡镇经济发展缓慢,靠自身财力逐步化解,需要很长的时间。再是乡镇支出随意性大,预算约束力不强,年度支出安排不尽合理。

(四)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在试点中,根据中央建设中国农民补贴网的要求,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资金等纳入“一折(卡)通”发放管理,由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较少,推行这项工作难度大,给群众补贴兑现不及时,带来很多不便。

四、对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市、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省委省政府确定从2007年起,我市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试点方案已于今年9月经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各县区应尽快拟制完善试点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和部署,精心组织和实施,认真探索和创新,做到操作有序,富有成效,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做好表率。

(二)要尽快成立和充实试点办事机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很强,县区必须成立精干务实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政治坚定、熟悉政策规定、业务能力强、各方面素质好的工作人员组成和充实,并明确要求,落实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抓好试点的同时,要及时总结既符合本地的实际,又有创新性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全市面上的试点工作统一协调推进。

(三)要加大对农村综合改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市和县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和宣传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重点宣传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整体工作部署,宣传各县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改革政策的具体工作措施和情况,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和行动,宣传农民群众在改革中真正得到的实惠。通过积极广泛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扎实推进改革试点的良好氛围。

(四)要严格执行农村综合改革纪律规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府发[2007]12号)文件,对严肃工作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直接关系乡镇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很强,在试点的各个阶段,必须按规定进行严格对照检查、督促落实,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要据情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确保全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五)要通过试点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从钟山区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看,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薄弱,转移支付力度小,对化解乡镇债务、解决乡镇教育经费不足等困难较大。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重点考虑对农村的投入支持。我市城乡差别比较大,城市比农村条件好,农村太落后,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城市少投入一点,多向农村倾斜,千方百计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推荐第6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昌宁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度工作总结

在省市综改办具体帮助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昌宁县财政局综改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部门开展工作,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落实,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教育、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基本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政策规定,切实做到政策贯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资金管理使用到位。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好

—1—

事、办实事,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深化改革,各项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效益

一是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办事的效能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对乡镇政府站所实施撤并,行政和事业人员实行“三定”,富余人员实施分流。通过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现象,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从过去行政命令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2011年县财政按小学每年每生420元、中学生每年每生635元的标准测算给予补助,分别投入资金1254万元、1053万元。全年共投入公用经费2307万元,其中:中央1752万元,省级438万元,县级117万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正常投入,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兑现。2011年春、秋两季为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33164套,免费金额252万元,为小学提供免费教科书59748套,免费金额210万元。两项合计共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92912套,免费金额462万元;对家庭贫困寄宿制学生按照小学每年每生75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共计1071.6万元,初中每年每生100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共计1102.7万元。全年共计补助50630人次,补助金额2174.3—2 —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87.1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869.72万元,市、县补助资金217.43万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各级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

四是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教育资源更进一步优化。按照“以提高办学为目标,集中办学为方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校点撤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加以落实。2011年撤并小学校点23个,自2000年起至2011年末,全县共撤并校点305个。通过实施校点撤并,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优化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集中办学的优势。

五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2011年共投入改造资金2900万元,新建、重建校舍27167平方米,排除危房8000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六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基本支出管理,优化了支出结构;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部门预算,加强资金调度,提高了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规模;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取得进展。

七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按各乡镇所辖行政村数和农业人口数计算确定补助,在

—3—

此基础上,从2010年起每个村增加党组织活动经费2万元,社区公用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5万元的按5万元补助。2011年,下达村(社区)公用经费和组织活动经费377.495万元,确保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八是落实税费改革政策,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按县人民政府批复各部门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计划,县财政局下达2011年国有农场转移支付资金374万元。其中用于种地场员补助135.032万元,用于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 238.968万元。享受补助人数3234人,实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4项。补助农工资金已兑现到人,并进行张榜公示,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正在组织项目实施,年底将全部完工。综改办对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督查。

九是乡村债务有所化解,农村减负工作扎实开展。2011年化解乡级债务248万元,村级债务123万元。合计化解债务371万元。截止2011年末,全县债务余额12605万元。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县人民政府于今年6月组织监察、农业、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分别对田园、苟街、珠街、大田坝、柯街等8个乡镇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情况、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情况、“五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经检查,未发现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现象。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涉农收费监督管理,规范各项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 —

十是配合省市政策调研,政策和管理水平有提升。今年,省市综改办和市政协对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和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行调研,有力地推进了我县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县综改办通过参与调研,掌握了调研的方法、内容、重点和步骤,进一步提升了政策和管理水平。

三、采取措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再创佳绩

今年共批准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5个。其中普惠制项目150个,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16个,示范村项目9个。按建设内容分为自然村道路120项,村内公共活动场所47项,村内水渠5项,人畜饮水3项。批复总投资5028.9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资金2383万元,村民筹资96万元,村民捐资54.1万元,村民以劳折资1139.6万元,以物折资127.38万元,村集体投入147.55万元,社会捐资1.44万元,其他财政资金1079.83万元。实施项目自然村183个,受益农户10356户,受益人数41079人。已完工项目66个,占总数的38%,所有项目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省市县资金指标已全部下达到乡镇财政所。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昌宁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昌宁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行办法》、《昌宁县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等工作制度。同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新农办、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细化落实责任,明

—5—

确工作任务,真正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以广播、电视、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召开群众会议、入户宣传等方式,做到宣传有方案,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大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做深、做细、做实群众思想工作,做到政策宣传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是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一公开”即: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奖补标准、实施办法、奖补方案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分工、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两公示”即:拟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上报前由县综改办公室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公示的内容包括:议事主体、项目内容、工程概算、施工期限、村民筹资筹劳数额、社会捐赠、乡村投入和县级财政奖补资金等情况。对已建成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由村民委员会将财政奖补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向全体村民予以公示,经公示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后方可上报乡镇人民政府验收。同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6 —

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

四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性质相近、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种农村公益性项目和资金,做到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形成了政府奖补、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五是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在奖补工作中,由县人民政府在兼顾公平、确保普遍受益、向贫困村倾斜的前提下,给予各乡镇充分的自主权,由乡镇自主决定对自然村给予倾斜,实行分类补助。在项目审批上,坚持“谁积极、支持谁,谁主动、谁受益”的原则,优先支持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在项目类别上,把财政支农资金尚未覆盖,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扶持。同时抓实财政奖补项目的质量监管,实行工程验收制度,对有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县财政一律不预兑现补助资金,确保了工程质量。

六是建章立制,发挥长效。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建管同步”的模式,建立项目管护责任制。坚持“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制定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建立了“建管并重、协作管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7—

四、2012年工作思路

围绕十二五目标,继续深化乡镇机构、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切实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更进一步规范奖补项目申报审批程序。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加大奖补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运行安全。加强乡村公益性债务管理,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不断探索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路子。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为昌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积极参与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并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足额拨付各类资金,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正常投入、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落实到人、村级组织机构正常运转。

(二)继续推进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力争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二是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和村容村貌整治。三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奖补资金“量”的增加。四是点面结合,突出“点”的示范效应。五是加强监督、规范程序。六是增加项目储备,提前谋划示范村项目。七是制定措施,重在落实。

—8 —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9—

推荐第7篇: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

七、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推荐第8篇:农村综合改革走向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触及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大变革,对于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现结合我区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一些情况,浅谈当前农村综合改革走向及对策:

一、当前我区农村综合改革进展情况

自2002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透过我区改革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认为,改革的成果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撤乡并村。2003年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我区由6个乡镇撤并为5个乡镇,96个行政村撤并为89个行政村。二是冗员减少,乡村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精简效能、统一高效的原则,精简了乡镇机关内设机构,清理了各乡(镇)的在编不在岗人员和编外人员。改革后,乡村组织的职能正向指导和服务转变,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输出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引带作用。三是负担下降,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涉农收费的清理,使农民负担降至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应用农业新技术、使用机械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四是管理加强,基本达到了人权、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在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以“乡财乡用区监管”为核心,实行了“机构上划、预算代理、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理顺了区乡分配关系,明确了收支范围和职权范围。改革村级经费管理方式,实行了“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做到了村级资金管理统一实行预决算制度,村级组织自行组织收入统一纳入“村级集体收入专户”支付,村级资金的财务核算统一由乡镇经管服务中心代理。五是制度完善,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建立和完善了以区为主的办学体制,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上学。建立和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村事村议、组事组议、小范围受益小范围议”的筹资办法。建立健全了涉农收费的监测、预警和查处机制,有效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作为改革,必然要经过探索、渐进、完善的过程。农村税费改革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在农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

1、在乡镇机构改革上,办事机构的设置还不尽合理。乡镇有些机构还没有转变到服务于社会上来,存在有岗无事现象,对有岗人员要制定工作目标和服务项目,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群众服务。

2、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上,一是有的乡镇干部职工的工资生活待遇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部分乡镇除干部工资得以保障外,公务、业务经费普遍紧张,有的乡镇已难以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乡村债务化解,十分困难,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各地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正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乡村债务已露新增态势,以致一些乡村未偿旧债,又负新债。这种状况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加难以有效解决。

3、在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一是“普九”债务农村中小学校无力自身化解。二是按合理布局校点的要求,相对集中、规模办学无可厚非,但不符实际的追求高度集中和扩大规模,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合理布局,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4、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一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缺少应有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二是在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中,不少地方都存在随意性较强,程序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以致难以真正有序、有效地搞好“一事一议”,实现村民自治。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做好综合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的基层干部真正明确并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目标。目前,我区国有农场综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但在改革中难免会存在不合基层实际的一些问题,建议向上反映解决出现并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巩固综合改革的成果。

(二)完善机构设置。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各乡镇应加强财政所的建设,并配备必需的人员编制,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定编问题。二是计生办要以利农村计划生育和社会事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林业、畜牧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巩固,而水利、农机、农技、农经等其他各项服务也应同步强化,以利形成完整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团委、妇联、工会等人民团体机构,在不新增人员编制前提下,应设置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乡镇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政府职能转变。一是综合改革后的政府要突出其政治职能、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上级政府和部门针对职能转变后的乡镇工作制定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缩短政府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磨合期,使其尽快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二是积极稳妥地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的新举措,引导开展好公益性和经营性为农服务。三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乡镇人员结构,提高乡镇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人员偏紧、年龄结构老化,财政所工作职责增加,工作量加大,而农经人员有岗无责的现实,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农业和涉农部门要尽快适应改革要求,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支持和巩固改革成果,认真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搞好为农服务。

(四)财政管理保障乡镇工作运转。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一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乡镇财政基本支出的有效保障,并按项目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乡镇财政对村级财务的管理、监督要进一步加强,严格按规定实施监督和管理。二是保障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要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对策措施,及时遏制乡村债务的新增势头。四是各级党政,尤其乡镇和村两委要厉行节约,打紧开支,千方百计在新农村各项建设中,确保不新增债务;在乡镇经济和村社集体经济发展中,确保逐年化解乡村债务。

(五)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一要向上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加大农村学校排危力度。二要帮助农村中小学尽可能逐步化解学校负债,落实好各项政策及专项经费,并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保障学校办公业务经费;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在不乱收费的前提下,挤出资金化解债务。

(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学习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民主意识,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要规范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依法治村、民主管理”。二要讲求实效,认真搞好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要通过如实公开政务和村务,实行“阳光操作”,让群众知情,鼓励群众自觉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实现村民自治。三要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标准、决议的形成、方案的提出、报批的程序、事项的公示等,都要做到严谨规范,依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金筹集机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四要及时交接并监管好村级财务。乡镇财政要认真做好交接前的清理、审查和交接后的整理、复核等工作,不能因交接而出现村级财务的监管断层或失控;要通过交接进一步完善制度,跟进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农村综合改革走向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推荐第9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

**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情况的

我镇地处监利县西部,拥有版图面积144.4平方公里,第二轮承包耕地面积101906亩,总人口70265人,其中农业人口60889人,农业户数14460户,农业劳动力31762人,辖38个行政村,362个村民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98元。

一、综合配套改革情况

1、精减机构和分流超编人员。我镇现有班子成员9人,机关工作人员51人,乡镇行政机关人员编制按监办[2004]17号文件规定做到定编、定职、定岗,并将完成竞争上岗及分流工作情况在网上公示,镇机关不存在编外借、聘人员。镇机关按规定只设置了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财政管理所(现有在岗职工15人)。

2、合理设置县直部门延伸派出机构。根据监办发[2002]48号文件,我镇属县垂直部门管理的单位仅国税、地税、工商、土管、交通、派出所、法庭等七个延伸派出机构。撤消了企管会、文化站、教育组、水产站、林业站、农机站、房管所、环保站、物价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所等十家单位。我们对县直部门延伸单位,一是抓好编外人员的清理,按政策一个不漏的清退到位。二是对编内人员一律实行竞争上岗。例如:交通分局原有16人,通过竞争上岗,现在只9人在岗。国土所原有职工12人,通过竞争上岗,现在只有5人在岗。对编内所有下岗人员按政策予以妥善安置,主动分流人员每月按基本工资的70%发放生活费,竞岗分流的落岗人员,严格按基本工资的60%发放生活费,目前,各单位运行正常。

3、对涉农转制单位的人员实行基本养老保险。我镇转制单位涉及到水管站、兽医站、农技种子站、城建所、文化站、水产站、林业站、计生服务站共8家。实行转制后。原有的77人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

4、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一是政府与各服务单位或个人签订了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实行定期考核细则,严格按合同中的方案对各服务组织或个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必须由群众代表签字才能认可。三是按合同足额兑现“以钱养事”资金,不克扣,不挪用。四是对“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制定了实施细则,严格按合同规定兑现。

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1、实行了农村中小学校经费“校财局管”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初中、小学两个核算点。即:**镇初级中学义务教育经费初中核算点,**小学义务教育经费小学核算点,配备了专用电脑及软件设备。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集中支付”原则,按时足额支付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经费,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学校的相应账户,保障了我镇中小学春秋两季开学正常运转。2009年,春秋两季共拨公用经费334.1万,校舍维修费182万元,贫困住宿生生活困难补助18.2万元,共补助初中贫困学生188人,贫困小学学生82人,初中人平每年750元,小学人平500元。

2、2009年,我镇春秋两季开学严格按省物价厅、财政厅、教育厅的收费文件标准执行。只代收了作业本费、非免费教材费,并对此进行了“三公示”,即:收费文件公示,收费项目公示,收费标准公示。全镇中小学制定了在岗绩效工资补贴发放方案,严格按方案

对在岗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按考评等级,按时直接拨付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

3、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情况:拨付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年3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500元,此数县财政局已足额直接拨付到了学校账户。

4、“普九”债务:全镇“普九”债务共94.44万元,其中**初中47.35万元,**小学26.96万元,**二小20.13万元。由县财政分期直达债权人个人帐户。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严格执行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制度。2009年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情况:拨付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共计174.64万元,其中农业税附加免征补助资金125.59 万元,转移支付缺口补助资金27.65万元,村干部在职补助11.4万元,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10万元,均已按数全额拨付到村。不存在抵扣、挪用、截留国家转移支付的现象。

2、切实执行“乡财县管”制度。自2005年以来,我镇的财政资金全部进县财政笼子,实行按月拨付制度。每月由镇财政管理所编制当月预算计划报县财政局,经审批后按月拨付。

3、按时足额发放村干部工资。年初由镇政府行文,根据村的规模大小,定编、定员、定报酬,发放标准与工作绩效挂钩,年终考核评定等级按数发放到人。

4、不折不扣落实五保户的供养经费。按照省、市、县的规定:集中供养的73人按人平1800元,分散供养的67人按人平1525元,每年分期拨付给镇福利院或以“一本通”发放到人。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情况

1、规范涉农收费情况。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计划生育、务工经商办证等收费项目均按政策分项以镇、村为单位进行了公示。多年来,镇直涉农收费部门坚持做到按章收费。没有一例违规收费行为。

2、严格执行税费改革政策。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初,由镇包村干部和财政工作人员一起,将明白袋、明白卡、监督卡等相关资料按时发送到户,让农民群众早吃“定心丸”。2009年度,我镇农民负担总额195万元。其中:灌溉水费66万元,一事一议筹资81.7万元,村组排水费47.3万元。

3、规范村级筹资、筹劳计划。一事一议筹资、村组排水费和“两工筹劳”,每年年初,村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定筹资项目、标准,报县减负办批准。根据县减负办的批复(一事一议人平15元,村组排水费亩平5元,“投工投劳”劳平10个)执行。不存在乱摊派和乱集资的现象。

4、严格执行党支部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各项惠民补贴政策足额发放到位,严格按补贴标准执行。2009年良补早稻亩平10元,中稻亩平15元,晚稻亩平15元;直补亩平13.5元;农资增资补贴亩平45.5元,油菜补贴亩平10元,全镇享受补贴资金的种粮农户10306户,实行“一本通”发放,由财政工作人员上门直接送到农户手中,不存在截留、挪用、抵扣的现象。2009年共计发放惠农补贴资金1090.4万元。

5、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2003年税改初期锁定债务时,全镇债务总额为852.8元,我们通过组织村级村级拍卖闲置资产,化转不良债务,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清本降息等各种措施,化解村级不

良债务。到2009年年末,村级债务总额为719.8万元,比锁定债务时净减133万元。近几年来,全镇无一例新增债务和举债搞建设的不良现象。

6、认真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年初镇政府成立了工作专班,组织实施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并组织村民代表会议对项目的受益面进行了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监督,项目完成后对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合格后报县综改办申请了财政奖补资金,建立了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现已把财政奖补资金拨付到位。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我们通过自身招商盘活了镇棉纺厂和塑料厂等骨干企业,既拓宽了税收渠道,又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活跃了地方经济。县级政府和部门未对我镇下达招商引资任务。

8、依托地方经济,适度发展小城镇建设。我镇坚持“以地兴镇、以地建镇”的思路,发展小城镇建设。几年来,我镇小城镇建设被评为全省百强乡镇之一。但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向群众收一分钱,更没举债,也没动用过财政资金。

农村综合改革,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认真整改,使我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0一0年三月七日

推荐第10篇: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

根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12月23日,我们考察组对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刘* 挂职 *镇镇长助理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城隍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市委组织部:

根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12月23日,我们考察组对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刘雄军挂职镇长助理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工作方案,我们召开了镇在家的全体机关干部会,王组长通报了这次考察的对象、考察的目的和考察的内容及重点,刘军进行了述职,机关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随后我们找相关的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个别座谈。

二、民主测评情况:应参加民主测评33人,实到29人,得优秀票26票,称职3票。

三、考察的综述

考察组认为:在七个月的挂职期间,刘军同志能够摆正位置,端正思想,妥善处理机关工作与挂职工作的相互关系,突出工作重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政策业务优势,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概括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入角色快。他能从机关工作很快适应农村工作,与城隍镇机关干部打成一片,与姚花村的工作接上头。经常深入姚花村,帮助村解决实际问题,理顺村班子,积极支持村长工作,合理分工。

二是工作能力强。能够把驻村的合作医疗、水费等工作任务征收完成,使一个工作困难村、后进村变成先进村。

三是相融性好。虚心向机关干部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很亲近,融为一体,关系处理融洽。

四是工作经验丰富。对姚花村的上访户能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农户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征地补偿问题,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是有大局观念。他有奉献精神,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4万元,解决村的机泵站长久失修的问题。他发挥自身的特长,指导城隍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使这块的工作档案齐全,政策落实到位。

六是合理利用时机,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督促农村政策落实到户。他还能参加党校的副科级理论培训,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总之,通过挂职锻炼,锤炼了思想,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11篇: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沿渡河镇2011年度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沿渡河镇位于巴东县最北端,是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也是湖北省重点老区之一。全镇版图面积48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226亩,辖56个村,4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7万人。

2011年我镇继续按照省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在县综改办的指导和关心下,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鄂办发电[2012]9号)文件精神,我镇组织专班对照评估方案,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自查自纠和自我考评,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

(一)机构设置符合政策,编制配备符合规定。按照乡镇机构改革要求,我镇严格按照“四办一所”设置机构,全面落实定人到岗。现政府内设机构为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安全维稳办公室。镇直事业单位1个,即财经所。政府核定编制人数57人,现实有人员54人,财经所核定编制人数21我,现实有人员14人。在编在岗人员全部实行“一人一编一卡”管理,并全部在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实名制公示,无编外借、聘用人员。

(二)延伸派驻机构设置符合要求。我镇共有公安、司法、国

- 1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等作了量化规定;同时各中心法人与中心的服务人员签订了规范细化的《劳务合同》,为全年农村公益性服务的有序进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五是定期考核服务效果,严格奖惩兑现。为加强对服务人员开展公益性服务管理,保证服务效果,我镇建立了三项考核制度。一是日常考核制度,即实行服务登记,对各中心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签字,实行登记,以此作为日常考核依据;二是随机抽查考核制度,深入农户家中核实服务内容,组织被服务对象代表、村组干部代表、机关干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进行公开测评,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评定等级;三是定期考核,全年分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来,聘任的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都能认真履行职责,考核合格,考核结果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进行公示。并结合县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结果按照合同规定兑现各服务中心“以钱养事”资金。

(四)转制单位保险政策落实到位。转制后设立的农业、水务、交通城建环保、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文化、畜牧、广电八个服务中心原承担的行政职能分别并入了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其人员全部退出了事业编制管理序列。2011年我镇转制人员数为32人,全部与各自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全员上岗。同时,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2011年,全镇缴纳事业单位转制人员32人“三险“金额为159222元,其中养老保险115798元,医疗保险37635元,工伤

- 3一事一议筹资和投工投劳,严格按照“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项目初审、项目审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等七大程序,来确定财政奖补对象和范围。2011年我镇共35个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4个,整修村组公路66.35公里,新修公路2.05公里,硬化道路870米,整修桥梁一座,硬化村文化广场一个,新建水池37口,395.83m,铺设PE耐压复合水管271.9km(其中Φ75水管3.3km,Φ32水管2.1km,Φ25水管13.5km,Φ20水管253km),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奖补资金136.4万元。对财政奖补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坚持专款专用,按项目实施进度拨款,没有截留、挪用,违反规定安排使用等问题。

(三)配套措施建设情况。一是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二是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项目管理制度、议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筹资筹劳程序管理制度、项目公示制度等监管制度;三是建立公益设施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

(四)项目验收情况。我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首先由镇领导小组组织初验,再申请县综改办组织相关部门统一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有村干部、村民代表、受益群众参与,验收结束后,每个项目都要求由不少于3民村民代表签字同意。

- 5

(五)切实兑现村组干部报酬。2011年我镇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切实落实村组干部报酬的相关规定,及时足额兑现了村组干部报酬1025336.4元(含村干部养老保险70494元),其中主职村干部基本补助307000元、绩效补助102333元,非主职村干部基本补助56000元、绩效补助28000元,安全维稳工作经费112000元,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96099元,办公费190000元,报刊费61544.4元(1.27元/人),组长工资72360元。

总之,在2011年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我镇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态度,正确理解政策,熟练把握政策、坚决执行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监督,规范程序,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镇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违背政策的现象发生,更没有任何涉及农村综合改革的上访事件。通过自我考评,我们认为我镇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成绩为优秀,请省考评组领导予以考核认定。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日

第12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作了工作布置,现将前阶段工作及下一阶段性工作计划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一、前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开展了项工作:一是组织一次学习。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召开党政班子会议,准确及时全面传达会议精神,并展开了班子成员层面的座谈交流,就有关农村综合

改革工作进行初步商讨。同时把县委综合改革的主要精神向机关干部进行传达,使每一位干部对该项工作做到心中有底。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组成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分

组落实,做到责任到人,时间到人。二是制定一套方案。全镇班子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分成5个小组就农村综合改革5个重点内容进行调研,听取镇机关老领导、村、厂、事业单位四个层面的建议意见,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县委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最终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级财务化解、村级组织运转等五方面工作进行了明确。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于10月24日下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召开了**镇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充分地动员详细地布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建光同志亲临会场,对我镇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三是召开一次读书会。10月27日,我们组织全镇22位村支部书记召开了一次读书会,专门邀请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

局长王群,县经管总站副站长孙挺军同志为支部书记进行专题辅导。读书会重点就“一事一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并就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的锦坞经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再次强调布置,主要是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即:进行一次民主管理培训;发放一本村民自治手册手册;疏通一条村务工作渠道;制订村级行事规则一套制度;规范一套民主管理程序;推行一项“党员 代表”联户做法;开展一项服务等。通过“锦坞经验”的推广,把我镇村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定为:民主、依法;团结、和谐;发展、稳定;实干、诚信;服务、便民;重心定为是重大事情决策“六步法”,实质定为党内民主与群众民主相结合,团结依靠群众与引导服务群众相结合,干部自律与制度监督相结合。四是开展一次培训谈心。针对综合改革中,建设、环保、安监、社保四个部门行政执法管理权限的下放方案,我们邀请上

级部门领导、专家及时对相关办、中心人员开展了一次培训,要求相关办、中心对上述下放的四项行政管理职能权限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并从这些办、中心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且具有相关执法资格的机关干部作为执法人员,直接行使县行政执法职能。同时,我们还组织驻村指导员进行了个别谈话,在驻村指导员中,民主选拔推荐副镇(局)级后备干部,征求驻村指导员微调方案。五是成立一个委员会。适应农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根据综合改革中有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我们对现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委员孟雁凤任主任,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副主任,另设委员7名。镇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在在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下,研究决策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总支书记

毛太松兼任。

二、下一阶段工作一是开展一项试点。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工作中,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的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下阶段,我们将着重把重心放在xx和xx两个试点村身上,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两村原有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制度,突出““一事一议”制度”,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再在全镇面上予以推广。二是进行一次微调。在今年年初“四办两中心”的机构改革基础上,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四办两中心”的格局,保留党委政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驻村指导中心,将调处中心改为综治工作中心,并组建一个**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个别中层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岗位进行微调。三是建立一个中心。即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全镇已有兴联、锦坞、新迪埠等村建立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其余村推广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对村民所托工作实行全程代理,要求做到“六个有”:即有牌子、有房子、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有考核,实现“农户办事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的目标,初步构建起“知民情、解民忧、方民便”的新型便民服务机制。四是做好一个网点建设准备。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对镇教育网点调整的建议意见,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分尊重群众意愿,力求教育网点选址做到科学合理,为2006年秋瑾一小的建设打好财12全文查看

第13篇:市农村综合改革研究

**市农村综合改革研究

**市农业局农村综合改革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村级统一核算、“村改居”等农村一系列改革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成效,揭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全市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村体制 改革 研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先后在全市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村级统一核算和“村改居”等一系列改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目前,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已经全面完成,“村改居”工作正稳步推进,在现阶段,认真总结这些先行先试的有益经验,并揭示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探索今后改革发展方向和对策,对于全面推动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幸福和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农村改革的成因与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三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并以非农收入为主,千家万户分散的家庭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甚至成为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等的制约因素,广大农民分田单干,扎根在一亩几分地上,发展的积极性不再高涨,这些农民追求的目标是要富裕,而不再满足于温饱。为此,寻求一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制、管理机制及促进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成了破解“三农”难题的迫切需求。2001年我市坚持实事求是,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中委〔2002〕5号)和《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府〔2002〕54号),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并于2006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为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和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协调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理 。

代表同意和签名确认,充分体现改革程序的合法性,确保改革的效果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由于操作程序规范,政策处理得当,到目前为止,改革后的农村社会稳定,广大群众反映普遍较好。同时,各镇村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及时做好改革方案、会议记录、股东名册等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和严肃性。

(二)取得的成效。

1、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探索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通过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既使集体家底得到进一步核实,又让群众看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既明确了集体资产为全体股东共有,又使每个股东了解了自己在集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避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村民对村集体经济“看得见、摸不着、用不到”的现象,而且通过以时间为界固化股权,建立起农村各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分配机制,避免产生新的分配纠纷。据统计,2006年改革后,全市共量化给股东的资产量 76.2亿元;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股东人数 69.7万人,发放股权证书59.4万份。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81元,全市集体再分配收入人均所得1294元,同比2006年分别增长50.8%、84.3%。

2、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将村级集体资产按人口、农龄等测算,明晰到户、量化到人,并实行了“生不增、死不减”,社员转化为股东后,按固化的股权,享受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一定的股权处置权,较好地解决了因外出务工经商、进城落户后,收益分配权是否会被剥夺等种种担忧。较好地解决了因人口“生老进出”四项变动而造成集体资产能否享有的问题。让农民放心、放手、放胆持股进城,离土离乡,谋求新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2003年至今我市已经实现7万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10年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经营所得合计6027元,占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44.4%,所占份额较大。

3、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实施村级统一核算后,全市共有2557个小组集体经济整合到村集体经济,将分散在各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以村级为单位的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得到全面整合,促进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得到统一规划建设,大型项目征地难、统一规划难等问题迎刃而解。如横栏镇五沙村利用古神公路开通和三沙花木品牌的优势,以村级统一核算改革为契机,通过整合村组两级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土地集中—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流转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包、统一经营”的原则,强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首期规划开发的1000亩花木基地,以每块10亩的规模进行投包,每亩土地发包租金均价为5000元,有的甚至高达13000多元,比原来的小规模、分散式发包提升了3—5倍,为该村增收400多万元收入。截止去年底,我市由村组集体以投包形式统一发包土地面积有51.4万亩,占流转面积94.5%,通过土地流转形成5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50.5万亩,占集体农用地面积79.2%。

4、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通过推行村级统一核算,整合了农业资源,获得资源规模效益和更高发展平台;优化了空间结构和人才结构,进一步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快,农民收入逐年递增。据统计,201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额23.05亿元,平均每个村(居)1162万元,同比2006年分别增长67.4%、83%。全市集体经济纯收入1000万元以上村(居)79个,比2007年增加36个。

5、理顺了城乡基层管理体制,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通过近几年的“村改居”工作,农民变市民,旧村落变新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城市周边地区,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覆盖到农村社会,极大地推进了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据统计,在已经完成“村改居”工作的7个镇区中,石岐区、东区办事处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省市政策,理顺了辖区“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基本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办事处投入,“村改居”社区已基本向城市社区转变,社区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6、提高了“村改居”居民生活质量。部分镇区“村改居”后,农民变居民,并保证了“村改居”后社区居民与其他社区居民享有的同等社会福利待遇,村民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村民的生活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医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村改居”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有效促进社区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变。

三、深化和完善农村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村各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内部管理机制、经营制度、治理机制等与预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开始逐渐凸显,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困难与问题。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方面。

1、管理体制未理顺。由于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中“村社合一”现象普遍,多数地方以村委会的决定代替董事会的决定,或以村委会主任的意见取代董事长的意见。这种管理体制,不但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且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2、治理机制不完备。部分村虽然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但在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在管理的理念上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建立与股份合作经济相适应的决策议事制度、股权流转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审核评估制度等,这也制约了股份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管理与运作。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依然存在着传统集体经济的浓重痕迹,停留在老一套的管理理念上,更不用说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去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

3、管理制度不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重大决策管理程序仍是原则性的制度安排,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管理的系统集成。股东代表、董事会以及监事会成员应该如何产生也没有一个详尽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

4、股权继承流转管理滞后。随着人口的自然代谢,如何妥善解决新出生人口及去世股东之间股权继承、转让等问题的矛盾日益显现。全市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解决办法,各镇区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处理为主,甚至有的镇区内部村与村之间在处理股权继承流转问题上也截然不同、五花八门。

5、思想认识未能统一,利益纷争日益突出。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近10年来,收益分配水平不断提高,分配使经济组织内部利益矛盾愈发突出,利益纷争日趋白热化,各种利益群体为分配问题展开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博弈。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特别是一些镇区干部在股权固化问题上,思想认识上尚未能统一,存在从新界定股东资格、定期调整股权对象等不同利益诉求。

(二)村级统一核算改革方面。

1、改革措施落实不尽到位。在村级统一核算改革过程中,部分村、居未能真正按照改革的目标任务推进改革,有的甚至存在“反水”情况,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培育和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级增收长效机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收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统一核算改革后,部分村居干部群众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没有从长远利益考虑,一味追求提高收益分配水平,违反章程规定超比例分红或无收益分红,不顾及集体经济承受能力,既影响了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也削弱了集体经济积累,制约了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3、法定程序操作不够规范。个别村在改革过程中程序不够规范,协调机制不健全,片面追求改革数量,而忽视改革质量,马虎草率应付,容易引发纠纷。

4、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单一。受宏观经济影响及用地指标政策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空间仍然狭小,发展模式仍然单一,如何因地制宜,开拓增收途径,力促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

(三)“村改居”方面。

“村改居”是在我国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加快中小城市扩张、加速近郊农村向城市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14篇:阜新市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阜新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7‟34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辽政发„2007‟4号)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政府及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目标: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对乡镇机构进行整合,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区域面积、区位功能等因素,对乡镇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机构设臵和限额,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服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关要求,合理区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强化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强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

加强乡镇人员编制管理,在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一律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基础上,全市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一律由市统一管理。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抓好政策落实,妥善安臵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为基层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二)以落实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县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6‟22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人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臵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城乡及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贯彻实行省、市两级政府在财力分配上向财政困难县乡倾斜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增强县乡财政实力。

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来自于乡镇的省级共享税收定比增量返还,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调整和取消乡对县的专项资金上解政策,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补助力度。落实省对县乡专项资金直拨政策,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运行困难,减少省补助资金流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轻基层财政国库资金调度压力。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完善城乡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各县区要按《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工作的通知》(财预„2006‟402号)精神,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在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债权债务关系等不变的原则下,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鼓励农民举办农村公益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三、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坚决制止新的乡村债务发生

各地区要继续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的债务,认真开展化解旧债工作。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规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合理划分债务类别,要根据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到实处。财政、农业、审计、监察、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债务的监察审计工作,逐项认定,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债务数额。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实施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从群众关心、社会影响大、政策明确的项目入手,要特别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的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各县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资金,重点突破,分项化解。各县区要妥善处理好历年农业税尾欠,在严格把握政策和加强审核的前提下,该减免的要坚决减免,能豁免的应予豁免。有条件的县区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各地工作。要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6‟72号)精神,严格控制新债发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四、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县区党委、政府是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障;要在改革的总体框架内,结合实际,把握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实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改革路子。

为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阜新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综合全市改革进展情况,指导县区按期完成改革工作等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处室,指定一名科级干部定期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同时负责本单位具体改革任务的实施。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是:

市农委、林业局:负责化解村级债务,创新农民(农工)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债务管理、债务预警、政绩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镇和村级组织行为,坚决制止新债。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严格规范涉及农民(农工)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项目公示的审核。

市人事局、编办:负责乡镇机构改革,优化农村机构设臵,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市财政局:负责县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化解乡镇债务,建立保证乡镇基本运转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财力的保障机制,建立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常运转。

市教育局:负责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完善政府投入办学机制,明确各级办学责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妥善分流安臵富余人员,完善乡镇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健康需求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市民政局:负责涉及农村综合改革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关工作。

市审计局:负责农村综合改革有关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及需要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认定事项的检查工作。

市物价局:负责对农民收费项目清理,查处针对农民乱收费等加重农村负担的行为。

市监察局:按有关规定负责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违规违纪责任人、当事人进行查处。

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中心支行:负责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机制及农村综合改革中有关业务事项。

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各县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

(一)工作任务

按照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我市选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全面试点。其它县区也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到2009年底前在全市推开农村综合改革,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任务。 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以下职责和分工,加强工作配合,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市人事局、编办在统筹考虑全市乡镇机构总体情况下,重点支持阜蒙县形成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2)市财政局牵头,教育局配合,与阜蒙县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问题形成意见并组织实施。

(3)市教育局牵头,人事局、编办配合,制定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人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

(4)市教育局牵头,人事局配合,研究制订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在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

(5)市财政局牵头,支持阜蒙县推进 “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6)市农委负责对化解乡村债务、制止新的乡村债务发生进行调研并提出化解乡村债务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逐步化解乡村债务。

(7)市物价局牵头,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的管理。

(二)实施步骤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准备阶段(2008年6月1日至6月30日)。主要是健全机构,调查摸底,广泛宣传,为制定农村综合改革和配套政策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方案制定阶段(2008年7月1日至7月15日)。主要是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8年7月16日至12月31日)。认真组织实施以“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

第四阶段:总结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是组织检查验收,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提高。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于年底前向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阶段性工作总结。

农村综合改革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许多深层次矛盾。各有关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密切掌握动态,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总结和完善改革试点经验,为我市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5篇: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合改革办公室的帮助指导下,结合民政部门实际,对所承担的改革内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取得了一定实效。根据《关于报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永农改办〔2008〕3号)要求,现将2008年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确保农村综合改革落到实处

2008年,县民政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使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标准施保”的目标、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工作,确保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县民政局及时成立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姜光容(局 长)

副组长:刘传树(副局长)

胡友文(副局长)

刘昌顺(副局长)

李贵明(老龄办专职副主任)

成员为局属各股室负责人。

通过成立领导组,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其他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股室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格局,为切实维护广大困难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了充分准备。

二、措施具体,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展顺利

农村“五保户”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弱势群体中的特殊困难群众,对“五保户”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五保供养政策,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今年以来,民政局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四项制度”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明确目标,认真履职,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对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

根据国家民政部和省、市民政部门《关于开展农村五保对象一次性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县民政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对五保对象再次进行了复核确认、登记造册,并填写了《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台卡》,建立健全了五保对象数据库。通过开展对农村五保户的调查核实工作,真正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做好农村五保救助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依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县共有农村五保户2501户2624人。为认真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根据《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昭政发〔2008〕45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市政府对供养资金的承担要求,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纳入省级转移支付的1137户1168位五保老人的生活费用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1200元(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720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20元,县财政每年每人补助360元);对2006年新增暂未享受生活补助的1364户1456名农村五保对象,全部按农村最低生活补助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外,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20元、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60元的五保供养金,使供养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

2008年,全年共支出五保供养金480.05万元,其中: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供养对象月支出11.68万元,全年累计支出供养金140.16万元;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供养对象月支出5.824万元,全年累计支出供养金69.89万元,确保五保供养工作做到按标施保、按时足额发放,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我县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困难问题。

(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

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缓解农村贫困群众就医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农村困难群众的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民政局在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过程中,始终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方针,按照及时有效、简便易行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资金使用重点,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年累计农村医疗救助46879人次,其中资助新农合46693人次,资助新农合资金93.39万元;资助参加新农合后二次救助186人次,资助资金16.34万元,切实解决了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过程中,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安排使用作了严格规定,并将医疗救助资金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确保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杜绝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积极推动我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16篇:怎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怎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2007年03月20日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有条件的地方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应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第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维持农村市场秩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同时,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合理调整乡镇政府 1

机构,精简富余人员,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第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地要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二是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着眼于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问题,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改革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同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两级

财政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切实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三是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同时,要统筹抓好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集约用地,少占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给农民合理补偿,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管理,纳入地方预算。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开透明,防止腐败。二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继续搞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四是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同时,严格防止新的乡村债务的发生,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国研室提供)

第17篇:北港镇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2010年北港镇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北港镇地处湘鄂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版图面积69.5平方公里,辖1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112个村民小组,6609户,农业人口27133人。2010年,我镇根据省、市、县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县直主管部门协调,各服务中心及站所员工共同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我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和执行到位,运行良好。现汇报如下:

1、县级预算安排的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符合鄂发【2005】1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户不低于2元,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计划生育财政拨款按规定标准确定,事业单位转制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续保单位负责部分,已按费率的20%缴纳;县级“普九”化债分担资金落实到位;惠农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位;不存在截留、挪用和抵扣财政惠农补贴资金。

2、镇政府机构严格按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政策设置,全镇机关干部定编31人,上岗人员28人,不存在编外借用、聘用人员。

3、年初镇政府对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对有资质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一律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方式选拔聘用,岗位设置按精简职能,人事相宜的原则确定。全镇共有24人参加竞聘,根据岗位设置需要,共招聘15人上岗,其中农技服务中心4人,文体中心1人,畜牧中心8人,计生服务中心2人。镇政府已按规定程序分季度对合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示,根据考核结果将“以钱养事”资金上网公示,并按合同规定

直达四大服务中心。

4、为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县级财政建立了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大转移支付规模,2010年转移支付资金72.89万元,全部落实到位。村(社区)干部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保障了村(社区)干部工资(主职干部 6300元、副职干部5620元)。全镇五保户供养人数122人(集中供养24人,分散供养98人),按标准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800元,共计432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300元,共计127400元。经费足额到位,直达供养户账户。

5、“普九”债务化解。经清理核实,我镇锁定“普九”债务164.045万元,落实债务项目 19 个、债权人 149 人,债权人信息真实可靠,并进行了公示,签订了偿还合同,将偿债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到债权人银行账户上,全年总计化债164.045 万元,事后将所有“普九”化债资料进行收集、归帐整理。全镇无因“普九”债务化解而出现的上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情发生。2010年,无一所学校新增债务。

6、“一事一议”筹资项目,严格坚持年初申报审批,年中监督使用,年底结账公示的原则。2010年我镇只审批庄前社区修桥工程项目,筹资额为40500元,筹集人口 2700人,人平15元,该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80%左右。近年来,全镇没有发生乱筹资、乱筹劳、乱摊派的现象。

7、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把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视为“红线”。为了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公开信、监督卡由各村(社区)包保干部和财政所工作人员

同村(社区)干部负责发放,全镇共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6609户(个)。对外出的户头由各村(社区)电话通知,指定专人为其保管,适时送达农户,惠农补贴资金全部按规定发放,2010年粮食直补面积19552.52亩,按5.84元/亩,计金额114186.72元;综合直补面积19552.52亩,按45元/亩,计金额879863.40元;良种补贴发放情况为:全镇早稻面积6295.52亩,按10元/亩,计62955.2元;中稻面积6257.45亩,按15元/亩,计93861.75元,晚稻面积6996.49亩,按15元/亩,计366735.75元。良种补贴资金实行银行代发,以“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村组范围内不存在筹资筹劳,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村级建设向上争资金,争多少就做多大的事,村级未发生新的债务,有效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

2010年我镇综合改革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决心在下年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切实做到为群众服好务、解难题。

北港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元月十日

第18篇:辽宁农村综合改革调研

关于辽宁省农村综合改革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由中农办郭青局长带队,我们于2月10日至13日,赴辽宁省调研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情况。期间,调研组听取了省有关部门关于农村综合改革情况的汇报,并赴新民市和本溪县,分别召开了由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了解了辽宁省基层农村综合改革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乡镇机构改革问题

(一)改革基本情况。截至目前,辽宁省省乡镇涉农类、文化类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编制由54824名精简到36744名,精简18080名,精简比例为33%。核定乡镇事业站所6153个,精简5127个,精简了45.5%。共分流人员14761人,其中:提前退休5483人,占分流人员比例为37.1%;辞职476人,占分流人员比例为3.2%;待岗人员5494人,占分流人员比例为37.2%;其他3308人,占分流人员比例为22.5%。新民市乡镇实行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党政领导职数不超过5名,乡镇事业单位原有946人,改革后精简到312人,但为农服务的质量不减反增,乡镇职能得以转变,变以往单纯的行政管理为全方位咨询服务,干群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镇政府职能难转变。改革中,对乡镇政府的职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事务缠身,基本处于应对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状态,很少有时间研究本身各项职能的落实,转变乡镇职能更多地体现在文件规定上。二是人员分流改革成本巨大。而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经费普遍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对于分流人员的工资、“三险”等拖欠情况比较普遍,人员分流要补发工资、补交“三险”。目前大多数市、县、乡镇无力承担这些改革成本,省财政也只能是给些奖励性的补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三是分流人员难安置。辽宁省乡镇机构改革中待岗人员5494人,原定三年缓冲期,三年内由原单位代发70%的工资,三年后如仍无法上岗将自动解除劳动关系,现三年期限已过,但由于担心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部分人员仍挂靠在原单位,成为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反弹的最大压力。四是上级部门压力造成县乡机构膨胀。各部门工作方式简单,将是否设置本部门单独机构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是否重视工作的最重要依据,并且不问当地具体情况,全国统一要求,成为县乡机构膨胀的重要原因。本溪县反映,该县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很好,已连续6年人口负增长,但就因机构改革中乡镇没有单设计划生育办公室,在年底考核时被一票否决,无奈只得增设。

(三)地方的建议:一是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职权,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力,给乡镇政府一个落实法律赋予的职权、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宽松工作环境。二是国家在出台有关改革政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各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地方更多的支持。

二、关于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加大了县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县共享税种采取增量全额返还政策,省级财政下达资金核算到县、直接拨付到县,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2008年,全省实行了“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增强了乡镇财政活力,加强了乡镇财政支出管理,遏制了乡镇债务的膨胀,推进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本溪县,“乡财县管”全部实行网上报批和审核,实现了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9年,辽宁省将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上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在继续执行现行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项财政管理体制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补助资金直接测算到县、直拨到县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扩大补助资金直接测算、直接拨款的范围和规模,规范直拨程序和办法。二是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逐步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程度。三是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做好“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准备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产粮、油大县和生猪生产大县开展深入调研,拟定我省试点方案,探索研究适合辽宁实际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途径和方法。

三、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一)基本情况。辽宁省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县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新民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制建校规划,共完成撤并中小学校242所,已建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今年底将再建3所,实现一乡(镇)一校,本溪县也在逐步推行九年一贯制建校规划,从初步效果看,该计划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个别地区乡镇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识不够,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门的事,与乡镇政府无关,办学积极性不高,责任不强,缺乏支持、监督和指导;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超编问题较为明显,新进教师比较困难,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不足等问题近期难以解决,农村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四是推行九年一贯制会增加学生交通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加重学生上学负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

(三)地方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增强责任感;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四、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

(一)改革基本情况。辽宁省是国家第一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省,有林业用地面积10425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9000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86.5%,集体林在全省林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全省共完成确权面积7804万亩,签订合同378万份,确权面积占应改面积的98.7%;调处纠纷13542起,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96%;已有9878个村完成改革,涉及农户430万户、农民1473万人,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通过改革,农民营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兴林致富活力大增,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促进了山区和谐稳定,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林业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一是国家急需尽快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目前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本质上还是一种管护补助性质的资金,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包括管护成本、机会成本、可持续经营成本和对环境的贡献,要维持现阶段可持续经营,据测算其补偿标准国家至少应提高到每年每亩25元,可用其中5元进行集中管护,20元补偿林权所有者,才能初步实现产权主体的生态补偿。同时应修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补偿资金直补到户,以巩固和保护集体公益林产权改革的成果。二是国家急需尽快建立以林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支持制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商业贷款基本未涉足于林业领域;另一方面,现在几家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部门,贷款程序繁杂,贷款利率高,还贷周期短(仅2-3年),抵押林分范围窄,这些条件非常不利于农民贷款。国家需尽快出台以林抵押贷款办法,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拓宽抵押物范围。尽快出台林业政策性保险政策,建立农民抗御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的支持制度。三是国家急需支持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提供广大林农林权交易、办证、评估、抵押贷款、政策法律咨询等的服务,按县为单位建立,全省30个县,每个县需100万,共需3000万;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改变林农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状态,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的状况,全省近1万个已经改革的村,每个村建立一个合作社,每个补贴5万元,活动经费需5亿元。请国家根据可能给与支持。四是国家急需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森林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没有明确规定森林资源流转的具体办法以及管理措施。本次林改前的一些不规范森林资源流转,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多为无章可循所至。这些不规范的流转加大了本次改革的难度。林改后,森林资源的合法流转也是激活林业生产经营、适应市场经营体制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急需尽快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办法,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五是国家急需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实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是《森林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遏制乱砍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林改后,集体林分配到各家各户,再延用老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模式,将由于林农不能及时得到采伐限额指标,而极大地挫伤他们森林培育与管护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尽快调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以及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按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分别制定商品林和公益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对于商品林应该在总量控制、限期更新的原则下,适当放宽放活限额管理,特别是对各种社会主体自我投资新造的商品林,应按市场规律操作,取消采伐许可制度,实行登记备案制,让经营者自主经营、采伐林木,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五、关于农村金融和农村保险问题

(一)农村金融试点情况。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辽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末,全省县域银行机构网点3235个,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77.7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47.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093.1亿元。目前辽宁已建立村镇银行6个,小额贷款公司37家,另有50家小额贷款公司已获主管部门批准。农村金融初步呈现金融机构多层次发展,存贷款等主要金融业务持续增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盈利水平显著提高的状况。

(二)农业保险基本情况。2008年,辽宁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省份。目前,种植业保险全面开展,能繁母猪保险继续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逐步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第一,建立了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制定了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建立了自主自愿的农业保险试点申请报批制度,选定了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了农业保险的承保条件。第二,规范和加强了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及时落实了保费补贴资金,建立了保费补贴资金管理的必要程序,严格保费补贴资金的管理。第三,完善领导和组织体系。下发了省农业保险实施意见,明确了辽宁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和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了工作协调联系制度,各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人员培训和宣传引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来看,农民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部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认识不到位,推进措施力度不够,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来看,村镇银行对农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吸收存款上面,对农户信贷投放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二是金融体系不完善,服务弱化,资金外流严重;三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市场的竞争性还需加强,农业保险费率亟需科学确定等;四是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性引导,信用环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业务的稳定开展。

(四)地方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农村金融合力;二是鼓励担保机构业务创新,增加对县域中小企业担保规模;三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给予东部省份一定的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四是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五是建议扩大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范围。中央财政确定的补贴险种有限,而有些对地区农业发展意义重大的险种得不到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支持。建议除国家确定的补贴险种外,允许地方自行确定并申报若干重要险种由中央财政视财力状况选择支持。六是加强宣传引导。鉴于只有农民大量投保才能使农业保险真正发挥分散农业风险的作用,建议从中央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宣传,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片和宣传材料,并选择有影响力的媒体发布。

六、关于农村一事一议问题

(一)基本情况。从新民市和本溪县的情况看,农村一事一议普遍存在“事难议、议难行”的问题。据统计,2007和2008年,辽宁全省村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分别为1.08亿元和1.07亿元,筹劳达到了309万个和347万个,开展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修建道路、村屯整治、文化广场、治山治水等生产公益事业建设。总结议事成功地区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和物资上的直接投入和支持,如2008年朝阳市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省、市、县三级共投入资金0.73亿元,农民筹资0.39亿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调动了村干部、农民“一事一议”积极性,解决了事难议、议后不筹资筹劳问题。二是各级财政实施奖补,农民群众出资、出劳,防止了村级组织举债进行村生产公益事业建设,形成新债、农民负担反弹问题。三是促进了村生产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地方提出的政策建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是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出资投劳建设自己家园的有效办法,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利国利民,希望国家在总结试点省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尽快扩大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或在全国铺开。

七、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问题

(一)基本情况。2003年,辽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对由原农民负担的村干部报酬、村级管理费、五保户和困难户补助,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办法。之后,省财政分别于2005年安排1.5亿元,2006年安排0.5亿元,2007年安排1.38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专项用于增加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农村义务兵家属补助、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独生子女补助以及增加村办公经费等村级组织开支,进一步保障了村级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稳定。到2008年,辽宁村均补助额已达到65891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做出决定,省财政安排1.1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解决村办公经费不足问题,预计村均增加1万元。目前来看,新民市村干部报酬年平均1万元左右,本溪县8000元左右,村级基本运作有了基本保障,但缺少集体资源和债务负担沉重两大问题,制约着村级组织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村运转困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好转。特别是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大多数村级组织自身收入低微,经费自给能力低下,除财政补贴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困难的问题较为普遍。二是村干部报酬跟不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三是村公益事业因没有资金无法进行。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难议,议后难落实”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地区村公益事业无法开展,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村级组织有效运转。四是村级债务难以消化。一方面村收入的减少使得原来的村债务更加难以偿还,另一方面村为维持正常运转,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新债。

(三)地方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村级运转正常经费增长保障机制。中央、省、市县共同承担保障责任,在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基础上,每年按经济增长比例增加对村级转移支付系数。二是研究制定推动村级债务化解的配套政策。如村集体欠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应停息挂账;民间高息抬款利息按同期国家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等,使村级组织真正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八、关于乡村债务问题

(一)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进展情况。2008年,在全面清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审计核实认定农村“普九”债务,锁定债务数额,为制定总体化解债务实施方案做好准备。目前债务清理工作基本结束。经省级审计认定后锁定的债务余额为3.84亿元。已经起草了辽宁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配套文件,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二)政策建议。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数额远远大于农村“普九”债务,要在2010年前化解完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债务,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各级财政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省财政厅提出建议,一是中央在2008年初提出的这项3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向后推迟2-3年完成期限;二是鉴于地方各级财政面临收入增长趋缓的不利局面,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中央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在方法上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建立化债激励机制,可实行“先化解后奖补”办法,调动地方政府主动化解债务的积极性。对化解乡村其他债务,辽宁省财政、省农委建议:一是鉴于全球金融风暴对各级财政收入的影响,化解乡村其他债务不可操之过急。二是国家对农业税尾欠问题应明确新政策。原因近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追缴时机成熟;针对不同情况,该免的免,该追缴的要追缴。三是中央财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构建县乡级财政保障机制,维护基层政权的稳定。

县乡政府对化解乡村债务要求迫切,具体意见有:一是村级债务以欠个人居多,乡村债务欠银行居多,从社会稳定角度讲,应优先化解村级债务。二是化解“普九”义务教育债务将其他义务教育债务统筹考虑。三是化债顺序建议先义务教育,再垫交税费。四是农业税尾欠以钉子户居多,不清收导致“老实人吃亏”,对农村社会风气导向影响很大,建议先免除困难户的尾欠,对其他依法清收。

九、调研组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综合改革新的工作重点。农村税费(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成立以来,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把握农村实际,前期主要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当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新时期,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新要求,确立今后工作的整体思路。从辽宁调研情况看,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建议将公共财政保障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当作农村综合改革今后的工作重点,其他改革主要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这样既发挥了综改办的部门优势,也避免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工作重复。

(二)继续抓好当前农村综合改革两项工作。当前,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议接下来综改办着重抓好农民水费负担问题研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两项工作,逐渐改变县乡财力不足的状况,避免基层加重农民负担。

第19篇:某小学农村综合改革

XX小学农村综合改革

自 查 报 告

XX小学是XX区东部山区的一所完全制小学,服务13个行政村,服务半径近十千米,2012年春季学生315人,秋季学生339人。长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在经费的收支管理上,严格执行上级的收费政策,形成了长效机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提高对学校经费管理的认识。长期以来,我校将收费工作当成办人民满意学校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全体教职工对收费工作的认识。

二、学校成立了理财小组,定期检验监督财务运行情况,每年收支预算及大项支出经校委会、教代会集中讨论研究决定申报预算和支出。

三、强化学校收费行为的管理。长期以来,我校严格执行收费管理制度,每学期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接受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监督,定期对收费进行自查,严禁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四、加强有限资金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运行。根据核算点的要求,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财务工作方案,通盘考虑,签名管理,制订编制预算,合理使用有限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投入。各项收入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做到“量入而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严格控制了新债务的产生,学校财务运行正常。本年度无新债务的产生。

五、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贫困生的减免工作上,我校首先通过学生申报,各村推荐,班主任走访,最后由学校认定,并建立贫困生档案,及时公示,让减免政策落到实处。

六、在专项资金上,做到了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现象发生。

七、一年来,学校坚持了“四上墙”一是理财小组上墙,二是收费标准上墙,三是贫困生减免名单上墙,四是每月收支情况上墙。学校财务工作公开、透明,随时接受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八、2012年学校经费收支情况如下:

(一)收入:XX元

其中:

1、公用经费:XX元

2、专项经费:XX元

(二)付方;XX元

其中:专项支出:XX元

20

13、5

第20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4

巴州阿瓦提农场

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一、阿瓦提农场基本情况

阿瓦提农场成立于1959年10月,是巴州直属国有农场,属正县级编制单位,是一个基础设施较薄弱、低发展型的国有农业企业。权属土地15.83万亩,耕地13.5万亩,以香梨和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2011年种植棉花10万亩,林果业面积达到5万亩(部分套中),现有六个农业分场和一个养殖小区以及水管站、土管所、社保站等十八个基层单位。总人口4.6万余人,在职职工 1886人(其中管理人员123人)。

二、农场综合改革工作情况

一年来,我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自治区、自治州综改办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等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2011年我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计完成六个建设项目,实际支出1719万元。项目资金来源:农场配套资金301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91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502万元。

1、第一个奖补项目:一分场绿化、人行道项目,工程总量绿化25亩、人行道5公里,工程预算总额281.7万元,财政奖补资金40万元,农场配套资金49.36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50.07万元。

2、第二个奖补项目:二分场电力设施项目,工程总量为路灯120个,线路8公里,工程预算总额248.63万元,财政奖补资金35万元,农场配套资金43.57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32.4万元。

3、第三个奖补项目:三分场人畜饮水项目,工程总量为32公里,工程预算总额286.66万元,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农场配套资金50.23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52.67万元。

4、第四个奖补项目,四分场道路硬化项目,工程总量为21公里,工程预算总额319.0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20万元,农场配套资金55.91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69.94万元。

5、第五个奖补项目:五分场道路硬化项目,工程总量为23里,工程预算总额340.89万元,农场配套资金59.79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81.43万元。

6、第五个奖补项目:六分场小型水利项目,工程总量为防渗渠34公里,工程预算总额242.2万元,农场配套资金42.45万元,农民自筹及筹劳折资128.98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我场高度重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切实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农场专门组织召开了我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组织学习了《自治区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农场成立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农场场长兼任,副组长由分管场长兼任,其成员由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并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职责分工。

2、广辟宣传途径,营造良好氛围

我场充分利用一事一议会议、公开栏、一事一议宣传条幅、干部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大好政策,大力营造工作氛围,让群众主动了解政策,自己宣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积极性,通过受益群众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推动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最终完成。

3、严格议事程序,坚持公示制度

一是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小组”的作用,凡是通过较大的“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建设的农村公益项目,召开农场职代会,由农场工会、纪检和3—5名受益群众代表配合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对工程进展、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二是严格执行一事一议项目预算、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防止和杜绝在使用过程中超范围、超标准和挪用的现象发生。三是强化监管、严格公示制度。认真落实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凡经过一事一议形成的建设项目都要在村交 3

通要道、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定期将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财务公示、进度公示、筹资花名册公示、会议记录公示等。

4、落实专人负责,规范资料管理

落实专人负责资料管理,建立全过程的档案管理制度,将村民一事一议的议事记录、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签字方案、奖补项目申请表、所有公示记录等原始材料汇总归档,立册备查,形成规范管理,建立了报批程序清晰、项目资料齐全、数据真实、便于监督查询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档案资料。

三、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及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工作。

根据巴综改办[2010]42号、43号文件,我场按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对我场债务进行了全面清查,通过搜集整理,并经上报、初审、审计等工作程序,最终认定和录入上报债务情况如下:清理了2005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其它债务155万元,清理2005年以前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57万元,清理2006年以后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597万元。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有序推进。

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事关重大。农场高度重视,在保持农场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场实际,按文件要求,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召开宣传动员会,由场长担任组长,亲自过问、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好落 4

实,明确了财务、项目办等科室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良好工作机制,为债务清理核实奠定了一个好的工作基础。

2、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一是摸清家底。对2005以前和2006-2009年之间农场形成的债权和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二是严格审核。在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中,切实规范行为,严格按照债务清理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及乡村其他公益性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逐笔核实认定,做到了不重不漏,实事求是地反映债务情况。对经过审核认定的债务,进行了张榜公示,经公示无误的债务,在确保无虚报、漏报和重报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明确责任。根据农场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

3、认定处置问题 挤干水分

一是自查自纠处置问题。充分运用宽严相济政策,在债权债务清理锁定自查自纠根据种类问题进行登记,按照政策纪律、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落实责任人经济责任,进行会计帐务处理。二是内审认定处置问题。对集中核查阶段清理出的各种事实清楚、通过财务清理组内审,进行经济责任落实和会计业务处理;三是由群众认定处置问题。对清理中罗列出的各种疑难帐务、具体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尊重政策法纪制度、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5

采取“公开问题、民主审议、群众作主、组织把关、定性处置、落实责任“的办法,逐一进行定性处置和落实经济责任。

四、自主化解债务的建议

1、强化源头预防,严禁新增债务。一是严防虚假债务。农场不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并建立健全债务债权管理、资产台账及筹资筹劳方面的制度,从制度上消除产生新债的漏洞。对于虚假债务,一律挤干水分。二是严格履行“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程序。凡关系到农场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职工代表大讨论通过,并且完善相关手续、履行好相关程序后才能实施,严禁把举债建设、举债发展的主张强加给群众,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引起社会矛盾隐患。三是严防城镇化建设中产生新的债务。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将综合考虑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经济收入等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为了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而加重农民负担,给本就困难的农场财力增添新的债务和压力。

2、创新工作思路,千方百计化解乡村债务。首先要加强对乡村债权的管理,做好盘活存量资产的文章。要对作为最大债权的农户尾欠款,每年进行一次核帐对据工作,保证帐实相符,同时也增强债权的法律时效性。要在搞好债权分项基础上,加强对农场发包收入、各类补偿尾欠款的清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款项的,要分别采取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清收。通过试行农田水利设施民营化和大力开发集体土地公共部分,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偿债资金。其次加大了 6

工作考核结帐力度,持之以恒地抓好化债措施的落实。坚持不懈地落实好债权清收、借贷降息、结对置换、债务划转、土地流转等行之有效的化债措施,并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化债途径。

3、积极向上争取,努力化解政策性债务。对过去农场因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综合开发等所形成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力争通过政策性剥离、划转、减免等形式,早日为农场松绑。同时,乡村化债工作也需要地方财政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请求把农场的乡村债务化解作为州财政预算的一个内容一并考虑。

五、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2011州财政局拨付我场转移支付资金208万元,结合我场实际,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补助资金全部落实到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1、民兵训练专项补助资金26万元。主要用于组织全场民兵进行反恐维稳训练,购买防爆器材,支付民兵训练期间的误工补贴、服装费、伙食补贴费、交通费等。

2、计划生育专项补助资金19万元。主要用于:场计生办及基层计生室购置办公用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培训、独生子女费等费用。

3、优抚专项补助资金23万元。主要用于为现役军人及退役军人、伤残及涉核参战军人发放的军属优待金、慰问金及抚恤金、医疗费、困难补助费用,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

4、乡村道路建设专项补助资金9万元。主要用于道路建设。

5、其他因素专项补助资金77万元。主要用于排污工程建设。

6、新增因素专项补助资金54万元。主要用于排污工程建设。

通过转移支付的支持,农场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治安包括机场安全几年来均未发生问题,群众对此很满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感谢国家各级政府,也感谢自治区和自治州综改办的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和理解。

六、建议

1、将我场列为库尔勒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示范场 我场地处城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区仅6公里,发展城乡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缘优势,建议自治区、自治州综改办将我场列为城乡结合部发展建设示范场,在有关发展建设方面给于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

2、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

我场目前承担着社会综合治理、库尔勒飞机场保护、畜牧防疫等社会职能工作,建议上级将此部分开支纳入到财政奖补范围。

3、增加拨付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力度

我场的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很大,负担很重,建议上级在此部门项目上增加转移支付力度。

总的说来,2011年我们在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但与自治区、自治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12年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要点要求,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机制,搞好项目的测算、论证和实施。我们将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我场2012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新突破。

巴州阿瓦提农场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农村综合改革岗位职责
《农村综合改革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