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导游词

藏族导游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2:50:07 来源: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习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节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推荐第2篇: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等。例如: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亲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少数民族的唯一舞蹈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复杂的变化趋势。

那么,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将会如何应对考验呢?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的发展呢?

一、简述西藏藏族舞蹈的发展概况

长久以来,西藏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舞蹈就是这一文明智慧的结晶。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猿人”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例如:卡尔歌舞、羌姆舞、藏戏舞等。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各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分布的现状来看: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①;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②;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③;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④;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⑤;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⑥和“卓谐”⑦;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⑧,以及稀世罕见,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⑨等等。从规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⑩。

(1)《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 ①②圆圈歌舞。 俗称踢踏舞。 ③内庭歌舞。 ④林区圈舞。 ⑤旧称锅庄舞。 ⑥后藏的大鼓舞。 ⑦前藏腰鼓舞。 ⑧俗称“跳神”。 ⑨供云乐舞。 ⑩阿旺克村 《西藏舞蹈通史》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1 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式的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且各有特色。

(2)《果谐》的突出特点是融入了羌族原始舞蹈动作。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3)《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5)《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①》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

二、藏族舞蹈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藏族舞蹈不仅是远古文化的遗存,而且汇聚和融合了多元宗教文化,从而衍变和形成藏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孕育出藏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舞蹈艺术。那么他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宗教文化内涵呢?从原始苯教时期、佛教前宏期、佛教后宏期及当代的几个历史时期便可获知②。

(一)原始苯教时期的藏族舞蹈

①② 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

周翔飞

《神秘的藏族宗教仪式舞蹈“羌姆”》

2 早在蒙昧时期,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有了图腾崇拜和一些较为简单的祭祀行为,后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藏族原始的多元巫教——苯教①。在漫长的岁月里,原始巫教创造了形形色色、无以数计的神灵鬼怪,巫师通过主持祭祀仪式,根据人们的想象和臆测,制作出多种图腾面具,并配以动作和音乐,这大概是藏族原始舞蹈形成的滥觞。

祭祀作为一种远古文化的遗存和原始乐舞的起源,方式有多种,主要有煨桑、血祭和跳神等。在先民祭祀仪式中,血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苯教杀生血祭,不仅在历史文献多有记载,而且还从原始时期有关天、地、山、川等形成的一组问答歌《斯巴宰牛歌》中亦不难得到印证。

藏文化里把祭祀中的乐舞表演称为“羌姆”,而羌姆的原意是指“舞”或“跳舞”,并非专指宗教舞,后来由于约定俗成,便成为专指寺庙及民俗中的宗教祭祀乐舞。早期藏语中把羌姆称为“喇巴”,即降神或神舞。“喇巴”一词源于苯教。

②苯教师在降神时,口念颂词,击鼓狂舞,至高潮时还能骑鼓飞跃。到了公元8世纪,“喇巴”的颂唱在民间衍变出“谐钦”,即赞颂吉祥的大型歌舞。“喇巴”是苯教女巫乐舞,用以祭祀神灵,驱邪送崇。“且索”反映苯教的十三位天神的勇猛,在鼓钹的伴奏下,十三位头戴战盔、身穿皮甲的武士挥刀狂舞。后来,由于受佛教的限制,这些苯教乐舞只能在远离佛教寺院的山寨里表演。

除祭祀外,苯教巫师善于占卜。占卜时常配以跳神、巫术等。如鼓卜时,巫师身着白色皮袄,身佩符咒物,左手持一把木剑,右手拿单面鼓③。巫师首先要祈请苯教祖师辛饶弥沃且及妻子、母亲和七十五位贡保神、五体神、十三位斯巴等的护佑,并随着鼓点起舞。此外,线卜、箭卜、鸟卜、骰卜、经珠卜等与此相似,每一种卜都显现出一种原始的乐舞。在原始苯教时期,大凡祭祀仪式都有数名祭师参加,气氛庄重、神秘,鼓钹敲击的节奏和动作相互配合,使羌姆舞蹈的表演逐渐群体化、统一化和规范化。

(二)佛教前宏期的藏族宗教乐舞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并从印度、尼泊尔、中原等地开始引进佛教,藏王松赞干布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迎娶两位公主为妃,两位公主进藏时各带一尊释迦牟尼像④和各种经典、工具、生产技术等,随行人中有不少艺术家。两位公主的进藏推动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发展。到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亲政后,继续实行开放政策,选派吐蕃优秀青年到中原、印度去学习,组织人员翻译中原、印度的史书、经典,这时中原的各种乐器、乐谱、印度的音乐理论等传入西藏。为了削弱苯教日益扩大的特权,巩固王权,赤松德赞开始发展佛教,迎请了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寂护到西藏后受到苯教和拥护苯教的大臣们的反对,被迫返回。不久,赤松德赞在清除了当时反对佛教的大臣之后,再次请来莲花生和寂护入藏传教。莲花生是印度佛教密宗大师,他进藏时吸取寂护的教训,倡导佛教西藏化,宣讲密宗时采用更接近苯教的某些说法,例如采取“凡与众生有益者,即多在而未毁”。据说,在他来西藏的路上受到了苯教的干扰。苯教的一种厉鬼将各种锋利的杵像雪花似的投向师身,大师化积雪为湖,厉鬼纷纷坠入其中,被沸滚的湖水煮烂,最后莲花生收其为佛教神灵,成为指点迷津、引入善道的精灵,守护墓地或天葬台。在藏传佛教的羌姆中就有髑髅神乐舞,舞者头戴髑髅面具,手拿法 ①② 包括天苯、摸苯、赞苯等。

民间传说苯教师发功时可骑鼓腾飞。 ③传说这种单面鼓背面是由神灵掌握,只要敲响正面,神灵就会知道,很快就降临到巫师身上。 ④ 分别供放在拉萨小昭寺和大昭寺。

3 器,身穿绘有人体骨骼的服装进行表演。

在宗教乐舞中,牦牛与神鹿或同舞,或独舞。在佛教寺院的雕塑、绘画中也能看到各种形象的神牛。拉萨希荣地区民间还表演神牛乐舞,它以唱腔、念白、表演融为一体,既有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内容,又有民间歌舞的娱乐性。该舞蹈由人表演,两人一组,表演者头戴面具,身披牦牛皮。伴奏用一鼓一钹,舞蹈热烈、狂放。传说,莲花生还用其法力征服了苯教万神殿中的长寿五姊妹、十二丹玛女神、众罗刹、泰乌让及众多的苯教神灵,并接纳他们为佛教护法神。这些神在佛教后宏期大多编人了寺庙羌姆,被称为护法神乐舞。在莲花生的协助下,赤松德赞在山南修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桑耶寺①。在桑耶寺的壁画中就有表现该寺落成的开光大典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表演卓舞的盛况。在举行桑耶寺奠基仪式上,为驱魔禳妖,洁净场地,莲花生以印度佛教无上瑜伽金刚神舞为基础,吸收苯教仪式,创作并表演了金刚乐舞,这是藏传佛教乐舞的肇始。白面具藏戏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古代藏族先民在狩猎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来藏族乐舞不仅在服饰、面具上,还是在乐器上都基本沿用了苯教时期的乐舞。

(三)佛教后宏期的藏族宗教乐舞

后宏期佛教再度在西藏兴起,并从神灵、教义、仪轨、活动、派系等各方面都形成了浓厚的雪域风格特色。同时,藏传佛教在传承中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和众多支系。寺庙羌姆的形成主要在后宏期,这与后宏期众教派的形成以及佛教在西藏的复兴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藏传佛教后宏期各教派的乐舞形成情况大致如下:

宁玛派形成早于其它教派,因此,不仅其教义中融进了不少苯教的东西,在其仪式中也有不少苯教的成分②;乐舞中用的乐器也采用苯教的法器③。宁玛派重“伏藏”,曾出现许多获得伏藏的僧人,其中,约在12世纪,宁玛派拧巴④古若曲哇就曾获得伏藏《喇嘛桑堆巴》经书。他根据经书《白玛嘎当》的内容,编排了大型藏传佛教乐舞“古鲁村节”,主要表现莲花生的八个变化,或称八种智慧。

萨迦派的创始人是昆·贡却杰布。他改进并充实了《金刚橛修供》乐舞,使其成为萨迦寺最早的羌姆之一。萨迦派还有著名的“玛索尔玛羌姆”⑤、“孜玛尔多加羌姆”⑥、“冬季大法会羌姆”、“夏季金刚羌姆”等四大乐舞。到萨迦派第四代祖师,通达五明的萨班贡噶坚参时期,佛教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

噶举派支系繁多。起初有两大传承,即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于14—15世纪开始衰落,而塔布噶举则不同。塔布噶举创始人玛尔巴精通密教“时轮金刚法”、“欢喜金刚法”、“大手印法”等,后传给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首创“无上瑜伽密”男女双身修法,所以噶举派寺庙乐舞不同于其他用隐晦手法反映的密宗“欢喜佛”乐舞和杂技性瑜伽乐舞。噶举派的密宗面具夸张、狰狞,具有威慑性,动作及音乐重气势力度,意味摧伏魔怪的威力,弘扬佛法。公元14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位著名僧人唐东杰布,他看到衣食不周的贫穷百姓难以渡河,于是为筹集建桥经费,组织了一群年轻美貌的藏族姑娘,以白面具藏戏为基础,同时吸收民间歌舞和宗教乐舞的服饰、道具等,编创了蓝面具藏戏,以弘扬佛法, ①②传说,大殿屡建屡塌,疑为魔鬼作崇,于是请来了卓舞队,用击鼓乐舞表演来迷惑魔鬼,大殿才得以建成。 如血祭,用人体器官进行祭祀。 ③如伴奏用的乐器“达如”是用人的两个头盖骨做鼓身,绷上人皮;冈令号用少女的膝骨做成,等等。 ④取得宁玛派最高学位或僧官地位的人。 ⑤黑面怒相护法神。 ⑥黑面怒相护法神。

4 教化众人。

1417年,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格鲁派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此教派源于阿底峡大师,正式创始人是阿底峡的大弟子仲敦巴。据《噶当书》记载,噶当派乐舞共有三百六十种。宗喀巴大师曾在噶当派认真学习过这些乐舞,后来他为祈愿大法会的乐舞设计了音乐和动作,他对乐舞的演奏及表演很严格,一招一式都表达一定的含意,舞者不能随意改变或发挥。自清朝以来,格鲁派乐舞从服饰的制作、表演人数和乐队到道具设施,都显现出自己的特点。

此外,遍布雪域的每一座寺庙,几乎都有一些反映本寺、本地神祗的乐舞,他们组成了藏传佛教宏大的乐舞群。

(四)当代的藏族宗教乐舞

新中国成立之后,藏族宗教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十年*”期间,藏族文化不同程度地遭到冲击和损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藏区被毁的寺院开始重建和开放,宗教活动和乐舞表演得以恢复。人们在继承传统乐舞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给乐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宗教乐舞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外界的注意,有不少寺庙乐舞还被邀请到国内外表演,促进了宗教乐舞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时候的宗教乐舞不仅只是祭祀神灵、祛鬼禳妖的仪轨,而且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人们希望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人们不仅使原来带有随意性的表演逐渐规范和程式化,而且开始注意到宗教艺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使藏族乐舞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分析藏族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的发展变化

传统的藏族舞蹈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必定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族文化为立足点的,但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生存和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那么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呢?它要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呢?如何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的发展呢?

(一)藏族舞蹈发生变化的的表现: 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藏族舞蹈的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藏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藏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藏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1.藏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 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90年代初,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

5 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2.藏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发展,同时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3.藏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

如今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但是,人们仍然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使自己的生活幸福、事业发达,家族兴旺,寻根念祖、祈求祖神保佑的思想并未消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同胞共跳果谐、羌姆、鹿神舞等,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的观念依然在一部分人心中延续。当然,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藏族民间舞如何保持它的本土风味,又如何进行发展创新呢?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藏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藏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绩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藏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藏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藏族民间舞蹈、各民族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我们要继承、借鉴、创新,让藏族民间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发扬光大

社会的新形势,要求文艺创作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更要求提高舞蹈艺术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价值。这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总趋势。我们要饮势利导,把握住机遇,才大有可为。我们要学会继承和借鉴,向民族的传统舞蹈学习,也包括向外民族、外国的优秀舞蹈文化学习。世界

6 范围的文化交流活动已是 当前的一股文明潮流,起势头将越来越猛。在这股潮流面前,有人忧心忡忡,于是就有“保持民族舞蹈纯正性”的口号提出。这个口号在那些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地区,为了维护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是有其现实意义和进步作用的。但是,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现实中并不存在与世隔绝的“纯正性”。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在进行着,只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时间的久暂的差别,这是历史事实。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事实。我们学习外国舞蹈可以借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即“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藏族舞蹈在多元化环境中发展要重视这些。

四、结束语

人类的审美知觉、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这就是时尚。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一出,论者见仁见智,主张保持民间舞原生态者似乎找到了有力论据,但细看起来,这当中有没有相当的时尚因素?艺术是需要合乎时尚,需要与时俱进的,要处理好历史和现代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这些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简言之,处于多元化环境中的我国藏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味、高立意、高水平的民间舞蹈作品;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直贡嘎尔 《羌姆与西藏文化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1989。 [2].王辅仁 《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3]阿旺克村 《西藏舞蹈通史》[M]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4]孙景琛 《舞蹈艺术浅谈》[]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5]于平主编 《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6]强巴曲杰 谈新世纪做好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自主创新[J] 《中国艺术研究》 2006 第四期

推荐第3篇:藏族教案

藏族

一、导入。

你知道吗?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介绍藏族有关知识。

(一)民族介绍——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

1、民族概况及地理位置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藏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风俗习惯简介

包括服装、主要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歌舞、丧葬文化。(具体见ppt民族介绍)

(二)风光一览(见ppt) 1.建筑特色。 2.展示拉萨风光

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西藏第一大城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

6、

7、

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三)特色美食(见ppt) 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点,而藏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藏餐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区自产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 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

(四)传统节日(见ppt) 1.藏历除夕和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日,倍受重视。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好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 2.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3.望果节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 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

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成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

4.日喀则新年从藏历12月29日正式开始。这天要举行“古恰”活动,即是把内屋外室、厨房、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并于晚上举行驱邪送鬼的仪式。 大年初一,东方刚发白,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就起床熬酒。鸡叫头遍时,便给家人敬酒。喝了一两碗酒后,你若说:“现在不喝了”,就会被罚三碗;如果喝不下去的话,剩下的酒会被倒在头上。鸡叫三遍时,人们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即从别人家牛粪里取“牛粪新”,从夏种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些糌粑粉。天亮时,人们着新衣到附近山上祭山神,祈祷来年丰收。

新年过几天,是根据地方风俗和条件来定,没有固定的期限。年末的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宴”,尽可能地把家人、邻居、亲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来,摆上藏斗“切玛”、糌粑粉、粮食酒,尽情欢庆。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素切玛”里面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5.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雪顿”节,藏语意为“吃酸奶子”的节日,于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至七日举行。最早,“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期间严禁出门,等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这时,当地百姓便会准备酸奶布施。而如今,雪顿节除了看晒大佛和转转经外,一般都以过林卡和看藏戏歌舞表演为主。这个节以拉萨哲蚌寺的最为有名,其它地方过此节的时间会相差几天。2005年的雪顿节展佛时间定在8月4日这一天,雪顿节的主要活动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内容。拂晓时,在缕缕桑烟和低沉的法号声中,哲蚌寺众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徐徐展开,无论开幕式那天气候是阴是晴,当佛像展开时,太阳都会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人称此为\"天神合一\"。随后,人们到罗布尔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西藏各地的藏戏团也汇聚到此,进行藏戏表演。雪顿节又称“晒佛节”、“藏戏节”。

三、总结。

今天,我们去藏族看了看,学习了藏族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美丽风光、特色美食和传统节日,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对藏族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藏族民歌《格桑啦》。

推荐第4篇:藏族谚语

藏族谚语(称藏族丹慧)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金色的太阳会晒化积雪,银色的月亮能照亮黑夜。 宇宙间日月最光辉,世上共产党最英明。 骏马要向天上飞,连白云都会让路。 有志的人胸怀宽广,聪明的人踏实努力。 射箭要有目标,人要有理想。

学者的翅膀是知识,骑手的翅膀是骏马。 光辉的太阳暖人间,明亮的月亮驱黑夜。 人爱护名誉,鸟爱护翅膀。

孔雀总比锦鸡好看,名誉要比凤凰美丽。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百。 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 勤劳的人手闲不住,懒惰的人嘴闭不住。 别把敌人当娘,别把豺狼当羊。

在狼的面前不要作揖,在贼的面前不要讲理。 不杀毒蛇,终害好人;不除豺狼,必吃绵羊。 搓绳不能松劲,做事不能分心。

真理像地面上的大山,谎言像沙滩上的花纹。 智者辨是非,愚者斗口角。 生前心儿正直,死后骨头干净。 对强者不要奉承,对弱者不要欺凌。 明白人一言就通,好骏马一鞭就跑。 刀子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 脱缰的马难抓,说过的话难收。 马用鞭催,人用言劝。

男子汉肚量要大,烈马的缰绳要长。 宁可千日不遇狼,不可一日不提防。 好马不卧,好牛不站。 群羊好牧,独狼难防。 秋天的草,冬天的膘。

蚂蚁搬家上高山,洪水将要到草原。 蚂蚁洞口土堆起,雷雨衔接连阴雨。 黑云夹着红云跑,时刻警惕降冰雹。 夜晚睡觉皮袄湿,不上三天要下雨。 清晨云雀不飞空,过午就会闻雷声。 深夜牛羊无故喊,距离地震不再远。 冬季飞禽忙抬窝,草原一定积厚雪。 三九多雪,长夏多雨。 朝霞是水,晚霞是火

推荐第5篇: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推荐第6篇:藏族民俗风情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吴凯

学号: 46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20305081314

任课老师:方胜虎

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居住在高寒、广袤无比的青海高原上。在与艰苦环境的斗争中,形成了彪悍豪放、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他们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有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风情。为适应高寒及游牧生活,他们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平时露出右臂,行动更为方便。藏族妇女的发饰和藏袍装饰品十分引人注目,尤其金银首饰,显得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饮食主要以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便于保存携带、制作简便等特点。牛羊肉亦为藏族人民的主食。牛奶发酵制成的酸奶,是他们夏秋最喜欢吃的食物。以游牧为主的藏族同胞住在牛羊毛织的黑色藏式帐篷中,结构简单,便于搬迁。在帐篷内部供奉佛像、经典、酥油长明灯。牦牛和马是藏族的主要交通工具,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青南高原是世界牦牛分布众多的地区,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用以供乳食、肉食、驮用生物、拖民运输工具等。草原上的赛马会、赛区牦牛是习以为常的文体活动,很受人们欢迎。

藏族同胞具有热情好客、尊敬老人、扶危济贫的美德,非常注重礼节,在节日或重大场合见面,要互敬哈达,以示尊敬。藏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整个藏区是歌舞之乡,不仅在男婚女嫁的日子或宗教节日,就是平日闲暇时间,不分男女老幼度地而坐,也会以草原为舞台,以蓝天为幕布,欢歌跳跃,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给辽阔、寂静的草原带来了无比欢乐。每年

七、八月份举办的集民族体育、民族歌舞和物资门外汉为一体的赛区马会,隆重而热烈,是藏族风情的最直接表现,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一、服饰文化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分别表示蓝天、白云、江河、神灵、大地。

二、节庆

春节:藏族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农历腊月,都兰农牧区藏族群众开始制作新衣,打扫房屋和帐房,购置过年用品,腊月十二以后,家家户户开始烹炸油饼、蒸馍馍,煮肉、购置烟酒糖果。除夕夜,人们饮酒放鞭炮、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为之守岁;第二天凌晨,准备接待来拜年的客人,农业区藏族的老年人一般都整装端坐,等待晚辈来拜年;年轻的男子则怀揣酒瓶走家串户,向长辈祝福新年快乐;中青年女子则携带食品到亲邻家中去拜年。牧区藏族因居住分散,拜年时需骑马到亲邻处拜年,功能时藏族都有煨桑、拜佛、念经、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的习俗,通常都兰藏族都要将订婚、结婚、婴儿剃发等安排在春节期间进行。正月十五,各村之间还要进行射箭等文体活动。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则全家不进行年事活动,以示对亡人的哀悼。

藏历年:藏历与汉族的农历差不多,因置闰的方法不同,有时也有差异,农历把60年一轮回叫\"花甲\",即60年一个\"甲子年\",藏历叫绕回,是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开始的(当年为丁卯年)。藏历把一年分为大约360天,一年分12个月,每月29-30天,3年间有1次闰月。每逢藏历年,藏族群众要进行庆祝活动,邀请亲友,进行聚会,致赞祝词,相互祝酒,然后举行歌舞晚会,欢度佳节。

\"周格鲁诺\"会(六月歌会):藏语\"周格鲁诺\"意即夏季草原上最美好、最丰盛的时候,都兰藏族都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上旬,选定一个日子,聚集一团欢歌跳舞,共度美好时光,因此称\"周格鲁诺\"会。这一天藏族群众在事先约定的会址聚集,会址多在村镇郊区的草地或树林中,男女老幼皆着盛装,自行解决衣食住行,白天举行跳舞、射箭、赛马活动,傍晚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到晚上,他们燃起篝火,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有时通宵不眠,尽兴欢乐。

端阳节和中秋节:藏族与汉族习惯基本相同,特别是农区藏族群众也过端阳节和中秋节,其方式完全按照汉族习惯进行。

三、茶文化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

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四、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

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五、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六、婚丧习俗

西藏各地的婚姻礼仪差别较多,因人因地而异,且奢简有别。

一般而言,议婚时讲究双方不能同骨系,而且属相要相宜。求婚时要先向女方家长献哈达等礼品,女方接受哈达即表示同意。择吉日写婚约,向女方父母献“奶钱”及礼物,是为订婚。

结婚前,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

迎亲之日,男方的迎亲队要以有地位和名望的人为首,女方则要举行送亲仪式。新娘到达男家后,除举行一系列仪式外,还要举行热烈隆重的婚庆宴。

西藏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每一种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只有历世*、*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俗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流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则是西藏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特别是藏民族对“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不但临终者能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的精神折磨,逝者的亲友也

不像其它地区的人表现得那么的悲戚和沉痛。

七、禁忌

葬俗禁忌:人死后禁忌家人在原地居住,要搬迁帐房,对死者禁呼其名,如有与死者同名者,要更换名子。

食物禁忌:藏族禁食3类动物的肉:一是不吃奇蹄动物肉(如马、驴肉等),只吃偶蹄动物肉(如牛、羊肉等);二是不吃有爪动物肉(如鸡、鸭、狗肉等);三是不吃鱼、虫的肉(虫泛指一切海产品),还有的不吃当天宰杀的牲畜肉,这与藏族人信仰佛教有关。禁食禽类,认为飞禽与神鹰同类;禁食马肉,认为白马协助唐僧去印度取过佛经。

宗教禁忌:忌用手摸法器、经典、佛像,更不能腿脚跨过,朝佛转经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否则被视为最大的不敬。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串门,忌用有裂纹的碗喝茶、吃饭。忌在麻尼杆上晾晒衣物,忌在佛堂附近和牛羊圈里大小便。

推荐第7篇:藏族民俗

传统藏族节日

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杰瓦坚、尼吉普、诺坚、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二月

送魔节——二月初七日,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

\"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

三月

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饶迥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

四月

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

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

五月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又称\"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传说为世界神灵降临之日,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设帐野餐,尽情歌舞,观赏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莲花大师的降生日,山南协扎和洛扎卡曲等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年举行一小庆,十二年为一大庆。

雪顿节——马上射箭

雪顿节——牦牛大赛

六月

\"丹伊得钦\"(又称朝山节)——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口授\"四大真经\"之日,朝佛,诵经,点灯。

七月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五天,雪顿意为\"酸奶宴\",又叫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又称\"藏戏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

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

九月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人们朝佛,行善,诵经。

十月

西藏的“沐浴节”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十二月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词语】:萨噶达娃节

【注音】:sà gá dá wá jié

【释义】:1.藏族地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和圆寂日--诞辰。成道和圆寂,也就是萨噶达娃节。这个节日为布施者提供了行善的机会,所以萨噶达娃节又称穷人节(因为今时不同往日,所以发明了穷人节)。

现在每年藏历的四月一日到十五日是拉萨的穷人节,刚来拉萨的人对这个节日还不太了解,只知道那时候拉萨的大街小巷都是乞丐盘坐在地上要钱,当然他们给人没有厌恶的感觉。西藏的乞丐很有素质的,你要是身上没零钱,比如只想给他们一毛你给他一块可以让他找给你九毛。听着觉得新鲜,你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是事实。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者、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 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各地寺庙将寺内珍藏的著称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或山坡,或巨岩 的石壁之上。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家的国宝。展示出来令群众观瞻。观瞻者成千上万。

为了让善男信女者观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还修筑巨大的晒佛会。如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 寺均有巨大的晒佛台,台面宽阔,可同时悬挂数幅布画和佛像。其中以布达拉宫的 晒佛台规模最大。

每年藏历四月月中旬,将长约三十余丈的五色锦缎堆绣成的巨幅 佛像,由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喇嘛从寺庙藏宝室中取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 每年悬挂一幅或数幅。佛像多为释迦佛、三世佛等。在太阳光的照射和布达拉宫金 顶的陪衬下,彩色佛像相映生辉。身着紫红色袈裟的喇嘛,口念佛经,在佛像前 顶礼膜拜。无数男女信徒,整装敬礼,观瞻佛容,场面宏伟壮观。 扎什伦布寺的晒佛节,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晒佛 节,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晒 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和金刚萨睡佛像。寺前, 临时搭有大帐,供该寺法台暂时办事之用。

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晒佛节于正月十三日,由该寺总法台率领各昂次代表和 在职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 山麓举行晒佛仪式。 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一般在寺内举行。如四川省理塘寺每年正月十五在寺内举行,佛像3米左 右,晒佛与酥油花灯会同时进行,前往参观者成千上万,十分热闹。

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雪顿节哲蚌噶丹波章演出藏戏 摄影/维色露珠

1、藏历新年

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双柜之上,以预祝来年粮食丰收。12月中旬,各家纷纷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着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洛果”)。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各家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

12月29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从吉祥徽”。傍晚,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巴”。藏族称此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于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但人们不难发现,藏族在这种朴实无华的古老仪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

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万字符号)等,家庭主妇煮好“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琪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家庭新年仪式完后,就往左邻右舍祝贺,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玛”,提上青稞酒壶,一进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富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团聚欢度新年,一般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牧区牧民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2、逛林卡

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习惯,即逛林卡。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塔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15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一习俗,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15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同时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身著盛装,带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坝藏放羌族自治州,藏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为单位外出游玩,大家在野外撑起帐篷,熬起砖茶,备有酸奶等各种食品,唱歌跳舞以至尽兴,当地称此俗为“郎扎格甲”。

3、雪顿节

这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 是“宴”之意,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开始增加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为*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市民及周围民众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旧时西藏,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藏历6月29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到罗布林卡向*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号,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戏。7月1日,来自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4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节日期间,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陪*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盛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观看演出。

4、跑马射箭

跑马射箭是西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流行于广大的农牧区。作为固定节日仪式的跑马射箭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于后藏江孜地区。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时(1408年),恢复每年藏历4月10至27日为其祖父祭祀的仪式,同时规定28日起开始进行娱乐活动。到扎西绕丹帕时(1147年),娱乐活动中增加了比箭骑射的内容,正式形成江孜的“达马节”(跑马射箭)。17世纪中叶,达玛节中的宗教内容已成为象征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一般进行3天。从15世纪开始,跑马射箭活动逐渐从江孜传到拉萨、羌塘、工布等地区。拉萨的跑马射箭活动始于五世*时期,时间在每年年初传昭大法会结束以后,历时4天。现在最负盛名的是藏北羌塘地区的“赛马节”,每年藏历7月底8月初举行,而羌塘最有名的是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历时5至7天,形式与江孜相仿,首先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接着便举行跑马射箭比赛。广大农牧区群众乘此佳节,广泛从事物资交流,构成赛马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5、沐浴周

每年藏厉7月上旬,在整个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城乡,都有一个星期的群众性洗澡活动,这就是藏族特有的一年一度的沐浴周。在这7天中,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嬉戏,野宴,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据藏族民间说法,初秋之水有甘、凉、软、清、不臭,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的8大优点,这种归纳,从西藏的自然环境与季节变化角度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西藏的沐浴周,至少有

七、八百年的历史。11世纪起,星象学传入西藏,西藏人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进行推算,进一步完善了藏历。这时人们能借助弃山星(金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每当7月弃山星出现时,沐浴活动揭开帷幕并逐渐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沐浴活动结束。

6、望果节

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于,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

望果节,迄今已有一千

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析丰产的仪式,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前有苯教巫师领队作法以收“地气”。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设带有宁玛派色彩,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便渗透了格鲁派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那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过望果节,男女老少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田边地头转圈。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

7、传昭大法会与花灯节

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在天竺合卫地方,于藏历火龙年(公元前5ll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与外道师斗法,比赛神变,最后击败了六外道师,取得了胜利。起初是集中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的僧众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塑像前诵经祈愿。后来祈愿法会越益隆重,每世*喇嘛示寂供云累增,祈祷日期渐长,到五世*圆寂祭典时起,传昭大法会定为从藏历正月初四起,至二十四日抛撒祈愿驱鬼食子和二十五日的迎请弥勒佛后方才结束。

传昭大法会期间,四方僧人云集拉萨,在大昭寺内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录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虔诚的信徒们纷纷前来添灯供佛,向众僧发放布施。

正月15日是释迦牟尼以神变最终战胜富兰那迦叶为首的六外道师的日子,这天三大寺的*和僧众举行盛大法会祈愿供佛,将传昭法会推向高潮。晚上,拉萨市八廓沿街搭起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在二层左右。上摆五颜六色的彩色酥油做成的供奉天女、二胜六尼严(指六大佛学家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利与两位戒律释迦光和功德光)、八祥徽、六长寿、和气四瑞以及各种花木鸟兽等,有的宏伟高大,气势不凡,有的精巧玲珑,纤纤妩媚,有的凌空而立,似要雀跃,有的成屏连片,象立体画卷。这一切,再加上千百盏灯光照耀的闪闪烁烁,使整个花灯街显得光彩夺目。这种艺术形象,渗透了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市民们在夜幕降临之际,纷纷涌向街头观瞻花灯供品,郊区农民一群群地在花灯供品前围起圆圈,高歌起舞,彻夜不眠。

8、萨嘎达瓦节

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在蓝毗尼林国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傍晚降伏魔,黎明证觉,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圆寂。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婆罗奈城的鹿野苑,最后说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佛语明示。藏俗把这个月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大众进行各种佛事活动。按传统,特别在萨嘎达瓦月前半个月,僧人自不必说,广大民众也有戒杀生,戒肉食,个个虔心转经朝佛的习俗。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等处,分别献上千供,对主尊一律涂金,供佛灯。到15日早晨,朝圣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释迦双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萨分别献上哈达,添灯供佛,礼供完毕,沿习惯的转经路开始转经,途经药王山、罗布林卡、德吉林卡、布达拉宫,中午到达龙王潭。转经群众一边转经,一边在转经路旁的山头玛尼堆上焚香祭神,并按惯例沿路行善接济乞丐。带着茶酒和食物的转经人群,中午在龙王潭乘牛皮船游湖、宴乐,并有囊玛行会参加弹唱、跳舞,增添欢乐气氛。游湖结束后,人们又继续踏上未完的转经路程。

9、竹巴次西

藏历6月4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婆罗奈城首先向他的5位弟子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梨迦宜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弟子们阐述人生的苦恼、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恼的原因,证实涅槃寂静境界的奥妙,并指出解脱轮回,永高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这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轮法所讲授四谛之理。(道谛、集谛、法谛、灭谛)藏俗人们多于这天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所以又称为“

六、四转山节”。过去在这一天,上、下密院的全体僧人向大、小昭寺、布达拉宫帕拉康等的佛尊献千供、百供等,拜佛的人广行奉一盏神灯和一条哈达以上的祭品。拉萨群众有往附近的帕篷卡、曲桑,普布党、色拉乌孜、吉仓夏怒(东西岩洞,、米乌琼寺、日甲桑丹林等各山间朝圣的习俗。年轻姑娘戴着树枝叶的巴珠头饰,一边唱着歌曲、藏戏等,一边慢慢转悠。转山结束,有家中人带着茶、酒前来迎接,大家在雄卡、扎其林卡等地搭起帐篷或围幔,尽情游玩。

四川康定地区在每年藏历4月8日进行转山会,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所以康定藏族在这天从四面八方云集跑马山,转山求佛,以祈丰产。

10、拉波堆庆

藏历9月22日称为“降神节”。这是昔日释迦牟尼7岁时为报答母恩,来到天堂向母亲讲经说法,安夏修持后又返回天竺迦尸城的节日。过去于此日,拉萨上、下密院集会向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圣主鲁吉夏日等佛尊会供,向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供奉布施,祈愿还净。百姓也根据各自财力,进行供奉,接济乞丐,同时虔试地朝佛念经、行善,希望佛保佑一切顺利吉祥。

11、白来日惹

每年藏历10月,对拉萨大昭寺的护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由莫如寺全体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以及会供曼茶罗的定时大祭,称之为“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生动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亲让她帮捉虱子她都不肯,母亲咒她满身长虱子,后来白拉协姆神像上满是小白鼠,二女儿东赞杰姆爱顶嘴,母亲咒她沿街讨饭,后来东赞杰姆的像被画在八廓街东南隅的石头上,靠人们供养为生。大女儿自拉扎姆放纵自己,母亲咒她一生不得一个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面。母亲的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宗赞,每年只能10月15日相会一次。

“吉祥天母节”活动从10月14日就开始了,这天清晨,将大昭寺的吉祥威猛天母(白拉扎姆)面具的模拟像迎请到大昭寺顶圆廊下,于黎明时分沐浴。男女老少蜂捅前来祭祀供奉,莫如寺僧众举行隆重的祭神仪规和会供。当天晚上,迎请天母像至觉吾(释迦牟尼)佛殿,与党吾佛对面跌坐。15日旭日初升,僧人们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这时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来到八廓东北的甘丹大经杆处,由拉萨土地神恰赤从噶玛夏前来向天母敬献哈达、顶戴敬礼。此后逐次至八廓东南街与天母妹妹东赞杰姆相会,并将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地,同时赤仆地也有僧人将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最后返回大昭寺,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这天许多人隆重焚香、施食。

后来,这个日子在民间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仙女节”。尤其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外出游玩,当然到白拉扎姆像前焚香祈祷,为自己将来许个好愿是不可少的。

12、甘丹安曲

又名“燃灯节”。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日,藏俗多于是日在寺院和俗家屋顶点燃酥油灯,祭奠宗喀巴圣者。

夜幕刚刚降临,八廓街大小巷道都飘摇闪烁着酥油灯海。川流不息的转经队伍,出没于桑烟弥漫、香火缭绕的街头巷尾。沿街楼顶上播曳的酥油灯火苗在微风中舞动;似乎整个世界都挂满了酥油灯。大昭寺前信徒们将桑枝一把把投入香炉,以求好运。

甘丹安曲的头一天是协曲,色拉寺主持强钦曲结·释迦益西第二次朝见大明皇帝后,返藏途中不幸圆寂。内地人为悼念这位宗喀巴的弟子,就用牛羊脂油点灯。这天色拉寺举行隆重的祭祀法会,拉萨市民也在这天晚上点燃酥油灯,但规模比甘丹安曲要小些。

13、朝拜色拉金刚

藏历12月27日,是朝拜色拉寺切扎仓大德金刚童子橛的节日,普通称为“色拉普杰”。色拉寺切扎仓,历代学者云集。其主尊马头明王与大德金刚童子撅,传说是古代大规范师埋藏在叶巴色瓦隆的山岩之中的,后被成就者达恰如巴掘出。有一次著名的萨迦班钦,到吉隆,见达恰口齿不清、咒语念诵的不准确,但见他将板子如插入湿泥一样轻松地敲进岩石中,便知他已成道,便说:“因需与外道徒辩论,你要陪同我去。”于是两人一同前往。萨迦班软与外道徒超切、嘎沃二人辩论了13天,最终萨班获胜。但外道徒又说要比赛证果迹象,于是飞上天空。这时萨班大喊达恰出马,达恰于是将撅于钉入岩石,外道徒如同飞鸟中石一般掉地,一命呜呼。这个传说后来逐渐传播,大德金刚童子撅头的威名也日渐显赫。以此极头被作为具有极大加持力,供奉在色拉寺马头明王殿,有每年定日朝拜,拉萨众多市民百姓和附近农民纷纷前来朝拜的习俗。

火葬,是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于少数民族。《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南史·林邑传》记:“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隋书》中的《赤土传》、《石国传》都有纵火焚尸习俗的记载。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徙实行火葬,对汉族产生了影响,汉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习俗,《宋史·礼志》中曾有记载。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专门用来进行火葬。元代,火葬更为盛行。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汉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汉族中较为少见,只是在少数民族中沿袭。直到现在,虽然政府倡导火葬,但民间仍不习惯,总以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习俗已彻底得到了改变,大多实行火葬。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环境的限制,也有人们信仰习俗转变的因素。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完全实行火葬还要有一个过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会议休息时,秘书递给毛泽东主席一个折子,折子的内容是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节约装殓和埋葬的费用……”倡议书提出国家机关人员如赞成火葬可在后面签名。毛泽东看完折子后,连声称好,并第一个签了名。时参加会议的有15人签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去世后,按本人意愿实行火花。他是第一个实行火化的高级干部。1960年6年1日,国家领导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个接受火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带头实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实施。

水葬,在我国不普遍,康藏地区有此葬法。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区有将棺木置于海滩,利用潮涨冲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族,过去对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实行水葬。云南傣族对暴死、难产死、凶死者实行水葬。由于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1988年4月26日,广东率先举行海葬仪式,一艘大船载着420盒先人骨灰,在导航轮引导,海军军舰的护送下驶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乐声中家属们把骨灰撒向大海。整个仪式严肃穆。新式海葬由于经济、卫生、方便、具有纪意义,在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逐渐得到了推广。

天葬,又称露天葬、鸟葬、风葬。少数民族中这种葬法最多。《隋书·契丹传》载:“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藏族多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择定送葬日期。送葬时,用牛驮尸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松柏香堆,浓烟升起,通知神鹰到来,神鹰习惯见烟飞来寻食。此时,操持天葬者将尸体从背面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时,先在背肉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捣碎骨头,拦以糌粑,捏成一团。然后先把骨团喂鹫鹰,再喂其肉。如果骨头没喂家,得再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死人处理掉,这样,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场周围山上的鹫鹰,除了吃尸体以外,不伤害任何幼小动物,被称之为“神鸟”,受到藏族人的保护,猎人绝对不能捕杀。藏族人把尸骨喂神鸟,神鸟吃完后飞到高山之巅屙屡,这样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贵人家。

树葬,也称风葬。东北鄂温克人实行树葬,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骨埋葬。

崖葬,也称岩葬,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此葬法是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悬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绝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凿孔打桩,将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曾流行县棺葬。当地俗称“挂岩子”。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的。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悬葬在临江河的绝壁上,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复合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葬仪。《北史·高东传》记有将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风葬与土葬的结合。《北史·林邑传》记载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仪。有些民族和地区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复合葬法。

此外,还有亲人分食尸体的腹葬,不给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药物存尸等。药物存尸应该说不属于葬法,而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国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瓮中,俗称肉身喇嘛。

推荐第8篇:3藏族

3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结束了这里的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从1950年至1965年,先后建立起12个藏族自治州、县。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史诗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历史,合计约有一百多部、七十多万诗行。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高达13层。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是藏人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据藏族学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风土志》载,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藏族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汉字“吉祥如意”的字样。这表明哈达确实是汉族人发明的。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族的节日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日常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 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

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馃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馃子即一种面食,

“雪顿”节,西藏拉萨哲蚌寺举行盛大展佛活动。

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节庆、礼仪食俗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历年时的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时打扫卫生,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初一早上,将青稞幼苗、油餜子、捏成的羊头、做好的五谷斗,摆在佛龛前的茶几上,预示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云南藏族,除夕时家家都要杀年猪,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种放有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为“关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除过藏历年外,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要过“雪顿节”。雪顿节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过“望果节”,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在民间迎娶送往也和节日一样热闹,娶亲时,主人要在酒壶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个予头,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时,长辈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轻弹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灵。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酉+斗)满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婚礼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藏族传统宴席为分餐式,无饭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为足玛米饭,次道为肉脯,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等,还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为酸奶。席间不饮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圆满。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藏族的节日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

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旺果节

旺果节是西藏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藏民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藏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会”,雪顿节即为酸奶节,每逢藏历6月30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和四世*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为庆祝“天母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祷。西藏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习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从藏历10月14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藏历

藏历是中国藏族人民的传统历法,基本上与夏历相同。它以月球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12个月,全年354日;闰年13个月(平均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闰月),全年384日,用以调整月份和季节关系。藏历重视“定望”,不重视“定朔”,即“望”必须在每月十五,“朔”不一定在每月初一,这样藏历与夏历日序有时相差一天。

藏历采用干支纪年,以“阴阳”与“木、火、土、金(藏文直译为铁)、水”五行相配代替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再以十干和十二支相配成,如:阳木鼠、阴木牛、阳火虎、阴火兔„„2001年是夏历辛巳年,藏历为阴金蛇年,也称铁蛇年。藏历还采用二十四节气,对五大行星运行和日月食也做预报。

根据藏历理论,每三十二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三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推荐第9篇:藏族观后感

《相和歌观》后感

通过近半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有民间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体育舞蹈等。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古典舞了。我认为舞蹈不光是看技巧,还要看演绎者的感觉和精神投入,相和歌这个舞里面的女孩子表情自然,可见完全投入了这个舞蹈中,古韵加上古典演绎方式,巧妙地将古典和现代的因素融合到一起,音乐也很有古风。穿著漢族深衣甩袖的那種古典飄逸美感,比諸於蒙族藏族的甩長袖舞蹈有過之而無不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个主题表达的是思念情人,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配合这个舞蹈跟音乐,给人就是一种由内心发出来的思念,从而使得这个舞蹈更加容易使人感动。这个舞蹈展现出来的一个个柔美的身段,一抹丝绸编织的天地,是一段段的情义绵长,在我的印象中,古典舞是美的代称。20个女子一人一鼓,踏鼓而歌。她们在鼓面上一边用脚打击节奏、一边在鼓上鼓下做出富含技术难度的动作。彰显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韵味。水袖的长度恰到好处,一抛一翘之间流畅自然,尽显青春的俏丽与活泼。她们用肩带动手臂的摆动,拧腰、倾胯、顿足,身体重心移动,给人上下腾挪之感,豪放中蕴含婉约,古朴中不失俏丽。我觉得这支舞的韵味就在这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篇二:藏北人家观后感

藏北人家观后感

专题片《藏北人家》让我看到了藏北天然美丽的景色,也看到了藏北牧民在相对恶劣自然条件下单调辛劳的生活,原始淳朴的民风。

片头藏北草原上动物们灵动悠闲,阳光下金色的草地衬着蓝色天空,碧透安静的湖水,棱角分明的山峰,从景到人,引人入胜。 以藏北草原特有的风光 透露出一种神秘,令人好奇又神往。

这海拔高,气压低的严峻生态环境中却生活着勤劳藏族牧民。片子以藏民错达一家的生活为主线,纪实性拍摄手法,选取典型生活场面,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勤劳的藏北妇女让人感动,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比男人还辛苦,她们却没有丝毫抱怨和不悦,脸上的笑容是多么洋溢饱满。没有玩具,孩子们也能很快乐。小猫咪,小羊,石块都是能发现无限乐趣的快乐法宝,童趣天真展露的淋漓尽致。

片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从人物结构看:妇女,男主人,小孩,老人,邻居牧民角色充实,完整的体现了藏北牧民的家庭生活和群体互助的民风民俗。从画面内容选取上看: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牧民的的勤劳,淳朴。早起,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放牧挤奶,邻里互助剪羊毛,唱歌跳舞等场面丰富的展现了藏北人家的生活画面。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生活简单单调的生活,历练了藏族牧民的勤劳勇敢。他们淳朴的没有太多欲望,生活只为生存,快乐也就简单多了。

内容剪辑上,各种人物镜头和景物写意镜头穿插编辑,不仅让画面生动,也让观众在感受中有暇隙深入思考,达到画面视觉冲击感之余的情感共鸣。如姑娘们认真梳妆陶醉又略带害羞的表情; 天亮了,孩子们睡醒后甜美纯真的笑,黝黑的双手在黝黑的脸上柔搓时的自然;全家一起吃饭时的幸福与满足;祭神念经时的虔诚;边剪羊毛边哼藏歌,邻里帮助不计报酬彼此的互助等等。

在我看来,这样单纯的幸福劳作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的食品单调他们却吃得很香,起早贪黑的劳动却能满眼透露满足和喜悦。这就藏北人家的引人之处,也是与观众本身生活的反差之处,自然也就更能吸引人,打动人。

总之,藏北牧民的一切都是全天然的。这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陌生的,不敢想象的,也许我们会被西藏的蓝天草原而吸引,却无法脱离外界日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看着他们如此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他们眼睛里的满足没有多余的一丝欲望,怎能不感动?

藏北牧民大多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永远满足在自己周而复始的规律的有点机械的生活中。感动之余又多了些许悲哀。在我看来,藏北牧民对生活的乐观和乐趣是大自然力量的打压下的臣服,祖祖辈辈时代如此,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就是这样一尘不变的生活。眼前的一切也是他们对信仰如此虔诚的原因吧。因为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全部,他们没有多余的抱怨,他们相信宿命,唯有是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才能,湖光山色在牧民眼里是单调的,有的只是草青草黄,我不知道对此是该崇敬还是同情。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的解说词: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天和过去的每一天都一样 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一模一样一样的。牧人们的生活就和他们手中的纺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我被藏北牧民的生活感动,也希望他们有一天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眼神里多一份憧憬和期待,而不是那么原始纯粹的高兴和满足。因为他们也是和我们同一类文明的人,他们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永远地沉浸在原始的生活方式里。 毕竟这样的快乐太纯粹太简单了。 这部片子充满了人情味,中间又穿插了对藏北的自然生态的背景,藏民文化的介绍,有

很大的科普社教意义。画面中除了纪实性的生活细节,也有很多美丽的藏北风光美景的写意,画面色调和谐大气,配乐充满了藏民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韵味。有种旷远的意境和对灵魂的渗透力。篇三:川藏联网观后感

西藏昌都地区的藏族同胞,冬天不再寒冷 4月22日上午9点,国家电网技术学院组织全体学员在报告厅参加“青春建功川藏联网”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深入一线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险的光荣事迹、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电力发展严重滞后,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网架薄弱,电力供应紧缺和无电人口问题十分严重。为解决这一难题,促进西部发展以及藏区的繁荣稳定,国家电网公司贯彻中央西藏战略工作部署,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川藏联网建设工程,造福藏区人民。

从各位先进工作者的报告中可以知道,线路东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西藏昌都,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以及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昌都-巴塘-乡城双回500千伏、昌都-玉龙双回、昌都-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全长1521千米。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设难度极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全线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技术难度极大。经过2万余名电力员工在高原日日夜夜奋战8个月,工程提前半年竣工,成功投入运行,给藏

区人民带来光明与温暖。让昌都的藏族同胞可以温暖过冬。冬天不在寒冷,同时也点亮了昌都地区。为昌都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奋斗在建设一线的员工们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电网建设,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从不抱怨,克服了极寒、缺氧等极端天气条件,有家不能回,只为藏区人民万家灯火。作为国网新员工的我们,应向前辈们学习,努力工作、不畏艰难,为电网事业奉献青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篇四:西藏天空影评

《西藏天空》——观后感

《西藏天空》以1944年至1985年西藏地区为背景题材讲述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故事围绕主人公丹增、普布、军医杨谨三人展开,丹增是旧西藏世袭贵族的少爷,普布是旧西藏农奴制中最下层家奴,杨谨是藏族地区军医,她怀着对藏区人民深深的关爱在西藏一待就是一生,她倾其一生所有于藏区人民,把青春献给了医疗事业,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拥戴和厚爱。

影片中“我们是来解放你们的,解放就是平等”这句话由医生杨谨提出,这在当时藏族地区,对奴隶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已经奴隶化。在漫长40年的解放历程中,佛教信仰与解放思想引起了的激烈冲突,以至当时的佛教激进分子迁往印度。解放的过程是痛苦的,就像一颗肿瘤,只要切除就可以快速康复。 如今的社会言论自由、男女平等、人民与政府有着同一个梦想,就是国家强大,人民富强。人民不只是物质生活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篇五:观后感

观《红河谷》有感 观看电影《红河谷》之后,听着片中曲《在那草地上》和《次仁拉索》写下这篇观后感。当英国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火炮闯进这块宁静的土地,藏民并没有屈服,从内心骨子里散发出的倔强,支持着他们奋战到底,直到流完生命的最后一滴血!让我觉得内心灵魂深处被震憾了,渴望那种简单的生活,渴望那种没有恨的灵魂,渴望那种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而团结一心,毫无保留的为了热爱的土地而牺牲的精神,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影片讲述了一个汉人男子救下了被乡民准备供奉给雨神的女子,两个人一起流落到了一个藏族部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美丽的藏族公主.后来,英国探险队在雪山遇险,琼斯和罗克曼也被藏民救下,留在西藏修养。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跨越了民族和肤色,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伤养好后,英国人也离开了。没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这么快,而且,是以这么一种残酷的方式。西藏是个神秘的世界,它远远不同于我们的世界,那儿没有蒸汽机,没有电,没有医院,歌剧和芭蕾,但他们身上,有一种我们早已逝去的东西,一种人的真诚与朴实,一种人性与大自然的结合,一种野性的自由,一种美。

任何两个民族都需要一种文化融合,人们之间只能用爱去沟通,全世界都是这样,而不是征服。那些企图将文明带给全世界的人,那些自认为“强者生存”的人,那些企图用一种文明去改造另一种民族的文明的人,往往是失败而返。任何民族都有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会消亡,记过存在人民中间。 当琼斯重新踏上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时,他是怀着另外一种心情,一种旧地得访的心情,可是他也应该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侵略。当两军对峙时,藏军的扔土块石砖,用砍刀,用落后的枪支对付英军的机关枪,大炮,冲锋枪时,那种的落后,令人心痛,让人不由得会想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那时的情景,不管这个帝国以前是多么的强大,现在不得不接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没有与时代一起进入的国家,如何能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所以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真的是很重要,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得具备先进性,保持一种思想的前瞻性,眼光一定要长远。所以说当琼斯决意留下时,给他们带来火车,汽车和轮船的图片,他们只是笑笑,这笑让人生怜,让人害怕。

影片给人印象极深的除了一个民族在紧关要头时,人们之间的那种无形的

凝聚力外,还有就是藏民对于圣山的敬仰,在那里我真正体会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顶礼膜拜”,另一个是“五体投地”,从身体到心里,锲而不舍,只为祈求这样一片神圣纯净的土地能永远守护她的子民们,简单而庄重。 强大的大不列颠帝国,骄傲地矗立在大西洋上,散发奇异的光焰,如一个肥皂泡,五彩斑斓,美丽诱人,但依旧是一个肥皂泡——里面是完完全全的空洞! 圣洁的雪山,永远守护着纯朴的藏民,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罪恶,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热情的藏歌,只有随处蔓延的笑容 !

影片展现西藏风景的同时,这也是部非常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故事,里面有爱情,有友情,还有民族情,家国情,还有民族的侵占,文明的野蛮闯入等等。

推荐第10篇:舞蹈藏族

藏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4、

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基本动律以及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

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 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二)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

(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

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

(2)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

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请同学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

学习第二基本步。

(3)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

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学习摇步之后,

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4)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

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边唱边跳。

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

(5)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

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

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五、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第11篇:藏族舞体会

舞蹈心得体会

张晨思

中国舞蹈包括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中国民间舞蹈的教学,了解了各种民间舞蹈的教学元素。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第一过程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二、第二个过程要使动作逐步简化,有时可以用手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述能力呢?也就是说,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表述有什么要求呢?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数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4、亲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尽量容易效仿的形象,舞蹈教师的手法,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的动态形象,一是舞蹈老师本人的形象。 “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

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 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对于初学者做舞蹈动作时支配身体的能力较差,他们多善于模仿。教师通过示范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来教导学生,逐渐帮助他们纠正动作的差误。教师做完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示范动作,可避免学生走很多弯路,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接受舞蹈基本功同时,也相应加插一些舞蹈民族风格的组合动作。模仿是中学生阶段最擅长的能力,所以学习新舞蹈风格组合要通过老师热情的,准确无误地示范动作。示范内容包括局部动作、单一动作、动作组合等。老师边示范边讲授身体、头、手、腰、脚的要领。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汉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汉族舞蹈主要是“南灯北歌”,即南方的花鼓花灯;北方的秧歌。汉族民间舞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

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篇2:学习舞蹈心得体会

学习《舞蹈基本步法》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余秀娌老师给我培训了舞蹈的基本舞步,是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余老师培训的基本舞有:小碎步、滑步、娃娃步、十字步、三步等十种舞步。她还给我们讲解了这十种舞步的基本用场。这次培训对我们来说非常及时,平时忙于幼儿活动,很少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舞蹈方面的知识。本次培训,我深感自己的不足,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在舞蹈学习中,更激发了我对舞蹈的热爱,更感受到舞蹈的美。同时,我更有了一种把这种美的体验传播给孩子们的愿望。舞蹈培训陶冶了我的情操,真是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今后,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幼儿活动实践中去,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会以那些专业教师为榜样,多向她们学习,使自己的水平向专业水平迈进。篇3:舞蹈体会

少儿舞蹈教学活动中的点滴体会

在舞蹈艺术的园圃中,少儿舞蹈堪称为一朵娇嫩可爱、自然成趣的小花,它盛开在城乡各地,在红砖青瓦之中,在翠雾绿荫这下,散发着宜人的清香。少儿是人生最美的时期,性格活泼,好奇好模仿,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适合少儿接受的舞蹈形象,在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方面进行培养。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少儿舞蹈教学呢?下面谈谈我教学的浅见。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的音乐选择

舞蹈音乐应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启发少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性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的动感。节奏的强弱、动静、停顿等都应鲜明。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乐句最好是整齐的,这有利于少儿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并且少儿思维又要比较具体形象,他们对事物的爱憎直接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例如,少儿舞蹈《一分钱》,通过儿童的口,叙述他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中这一件小事。曲调天真活泼,充满幼稚雅。歌调完整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音乐形象唤起了孩子对美的向往,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少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种程度的启迪。所以选择形象鲜明、乐曲短小、简单易懂、节奏性强、旋律优美、有感染力、易被少儿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高尚音乐,是搞好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动作设计

在设计少儿舞蹈表现的动作时,应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少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了解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少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少儿处在生理上发展时期,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应选择简单、生动、明快、富有少儿情趣和生活气息,具有形象性,能反映少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动作。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有时会出现下意识的手势动作,所以少儿舞蹈还应以模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动作为主,去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比如小鸭一摇一摆、小兔子一蹦一跳,生活中拍拍手、跺跺脚、跳一跳是少儿舞蹈动作的原型。这些动作来自少儿本身的生活,少儿做起来也亲切。又如少儿舞蹈《我有一只小木枪》,此舞表现的是一群活泼的幼儿在愉快游戏中,模仿解放军的操练、打靶等军事活动,老师根据孩子们日常游戏中的形象动作,及少儿喜欢模仿解放军的操练、射击、打仗等心理要求,把动作加以提练,变得活泼、夸张。设计少儿舞蹈动作时,还要考虑到少儿的自然素质,克服其不足,力求舒展、开放、动作鲜明欢快,丰满又有朝气,充分把握少儿思维形象具体性、好奇性、幻想性和模仿性。发挥其长而避免其短,使他们的表演动作更有感染力。

三、少儿舞蹈教学中队形与角色的安排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常常是以整齐的队形统一动作来

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所以少儿舞蹈教学的队形变化简单明显。无论表演舞还是娱乐性的集体舞,都不宜太繁琐,复杂。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如一个顺时针大圆圈内再加一个逆时针小圈,或横线前进、竖线推进等都是少儿可以接受的,尽量少用那些歪、斜等不规则的对形。在角色的安排与变化上应简单好记、角色单一,故事情节与人物不宜太多,使舞蹈队形既丰富明了又简单合理。

四、少儿舞蹈教学要注意把诗歌、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少儿舞蹈是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三者共同的使命是表现孩子们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表现再打动孩子的情感。所以少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把音乐、舞蹈、文学融为一体,必要时可用语言补充,使歌、舞、语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歌表演之所以很受少儿喜欢就是运用了这一点。比如:《老鼠画猫》中:“小老鼠,来画猫,哎哟眼睛要画小??”孩子们边唱边拿画笔画猫,同时学老鼠畏缩的动作来走路,这样动作就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补充了单调表现的不足,使儿童语言、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搞好少儿舞蹈教育还必须广泛加强其他艺术修养。如美术、音、儿童文学等。美术对舞蹈构图、色彩、服装设计、化妆等都有好处。好的歌词、音乐对少儿舞蹈的内容、情感表达和帮助儿童对舞蹈的理解也十分有利。

少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儿童的心灵,我们要仔细洞察孩子们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稚朴情感。广泛收集、

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少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少儿喜欢和接受,少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篇4:舞蹈鉴赏体会 舞蹈鉴赏体会

舞蹈鉴赏顾名思义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具体上来说,它是鉴赏者通过作舞蹈表演所展现的富有美的形象、动作等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对于舞蹈我也比较感兴趣,学过一段时间的breaking对于舞蹈的累与苦也感悟颇深,人们往往惊羡舞蹈演员那优美的舞姿,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对舞蹈演员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心灵上有太多的烦躁与浮夸,往往忽视了精神上的愉悦。舞蹈的欣赏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那浮夸的心归于宁静,舞蹈欣赏作用可见一斑。

初上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舞蹈常识,接下来给我们表演了秧歌,并请同学配合,第一节可生动而有趣,同学们都满怀喜悦而归,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心情得到了放松。接下来的课堂,基本如前,我们观看了许多视频,古典舞、民族舞、体育舞、现代舞各个地方的民族舞蹈,以及当前流行的街舞等等,其中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千手观音。以前总是听别人说千手观音很好,自己也看过几分钟,但感觉也就那样,不过这次观看我一改前观,我的灵魂彻底折服。那是怎样的一群人,身体上的缺陷没能阻饶他们前进的步伐,反而成为他们的动力,她们身残志坚,她们用她们那精彩的

表演让我们叹服,她们用那优美的舞姿告诉我们身残不一定一事无成,千手观音实在是精美绝伦,充分展现了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华夏文明的渊源。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古时候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妙金、妙银都在家里尽心侍候父母,唯有妙善从小虔诚信佛,出家当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劝她回宫,但她始终不肯。妙庄王一怒之下,拆了庙宇,赶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这下惊动了天神。天神怪罪下来,使妙庄王全身长了五百个大脓疮。妙庄王四处求医,均逛商店治不愈。后来,有位医生说此病必须要亲骨肉的一手一眼合药才能治好。他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妙金、妙银,但二位公主皆不愿献出。三公主嫉善在外知道后,毅然献出一手一眼,为父亲合药治病。果然,妙庄王的病体不久就康复了。妙善公主大愿大德的孝行,为仅教育了妙庄王,而且,释迦牟尼知道后亦深为感动。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便赏赐了她千手千眼。从此,妙善公主便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了。

千手观音的美不得不让我叹服,感叹之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那些聋哑人相比我们的条件相当的优越,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总之通过本次舞蹈鉴赏课,我学到了很多,我坚信这次舞蹈鉴赏将会给我人生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篇5:舞蹈赏析选修心得体会

舞蹈赏析选修心得体会

测绘学院 地113班 张艺薇 2103381112052 本学期我选修了舞蹈赏析这门选修课。选报这么课的主要目的有很多,一是为了学分,二是为了能初步系统地了解舞蹈的相关历史知识而不单单是像平时仅仅看电视或者演出中的舞蹈。再者,选这门课也是对平时紧张学习的一种放松,同时也能陶冶情操,舒缓紧张情绪,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这五次选修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小的。通过这五次课我了解到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舞蹈以及国外的经典舞蹈。前几堂课里我们主要鉴赏了国内的舞蹈。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中国唐代传统舞蹈、蒙古族、傣族、朝鲜族等民族舞蹈。在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朝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来自民间、经艺术加工后、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蹈一大胜观。 盛唐时,宫廷中设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坐部伎及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专事歌舞的排练和演出。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在了解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韵味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经典意义。在老师讲到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宴上频频出现的宫宴舞正是唐代著名的舞蹈。由此可见中国唐代舞蹈堪称文化经典!随后我们欣赏了一些具有唐代特色的舞蹈。看到一个个女性舞者们着装唐代服装优雅缓和的舞蹈更加深了我对唐代舞蹈的印象。 之后我们又欣赏了以鲁迅著名代表作之一《孔乙己》中孔乙己为主要表演形象的舞蹈,舞蹈中的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使我理解了老师讲到的舞蹈以肢体语言向观众们表达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的流露。

随后的几节课上我们了解并欣赏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其中蒙古族舞、傣族舞以及朝鲜族舞蹈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虽然不是蒙族人,但因为出生在内蒙古加上在内蒙生活了12年,因此自己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独有的情分,对这个民族的的舞蹈自是十分喜爱的。在课上我了解到蒙古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

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之后在赏析蒙族舞视频中看到男性舞者们的矫健舞姿舞步透露着这种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 在傣族舞的欣赏时我了解到,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我想,傣族舞这种独有的轻盈与灵性之美也势必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前只要一提及傣族舞我首先也是唯一想到的就是以杨丽萍为标志的孔雀舞。但通过课上的学习我了解到傣族舞里人们善于模仿的并非只有孔雀。譬如在视频中我们欣赏到的就是一个模仿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傣族舞。这让我大开眼界。同时舞者用自己柔婉的舞姿时而表现鱼儿的安静时而彭发出鱼儿的灵动,这都使我感受到傣族舞独有的韵味。 在朝鲜舞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朝鲜民族是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抗暴斗争层出不穷。长期的反入侵斗争与抗暴斗争,使朝鲜民族的民族性更为沉着坚忍,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力度并融入柔韧的特色。女性舞蹈更以柔美见长,而且优美中蕴藏着刚劲的力量。

最后的两节课上我们主要欣赏了现代舞和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学习我对现代舞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对于我个人,其实比起传统民间舞蹈我更热衷于现代舞,一是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了我的主观思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现代舞不追求规定的形式和束缚,它所追求的是当今时代人们内心情感直接的流露,也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有效途径,同时现代舞可以提现人们的创新思维。

在舞剧《天鹅湖》的片段欣赏中,我被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后和王子齐格费里德之间浪漫但苦楚的爱情表演深深吸引。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芭蕾舞展现给人们那种干净利落以及肢体曲线美。

第12篇:藏族的风俗

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第13篇:藏族文学讲稿

藏族文学讲稿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具的藏族文学。其中既有民间文学,又有作家文学,二者交相辉映,可称双璧。民间文学分为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等。作家文学包括诗歌、历史文学、传记文学、戏剧、小说、散文等。其中很多作品如英雄史诗《格萨尔》,作家诗《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仓洋嘉措情歌》,文史名著《巴协》、《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史》等等,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享誉世界。

一、关于格萨尔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二、诗歌

概论:20世纪中叶,中国诗坛出现了一批不容忽视的藏族诗人,他们分别用藏文和汉文进行诗歌创作。使用藏文进行创作的是一 批具有很高社会声望和深厚藏文化功底的藏族著名老学者,他们主要有:擦珠·阿旺洛桑、桑热嘉措、桑热嘉措、恰白·次旦平措、等;使用汉文进行创作的是一批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翻身农奴,他们处在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身处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汇点,有“边缘人”所必然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但在创作上同时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诗人主要有:饶阶巴桑,丹真贡布,伊丹才让等。     饶阶巴桑——雪山之巅的雄鹰

伊丹才让——巍巍雪峰上吟啸的雪狮 丹真贡布——雪域诗坛的云彬 凌空出世的藏族新生代诗人群

1、饶阶巴桑

藏族诗人。1935年出生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胡日林村。饶阶巴桑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用汉语写作的第一位藏族诗人,在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诗坛上,他的名字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饶阶巴桑的家乡是一个藏族民歌的荟萃之地和诗歌之乡。他曾说过:“澜沧江从它身边流过,那日夜不息的涛声,还有歌声,不断地撞击着我童年的心弦。我后来崇拜诗歌,信仰诗神,不能不感谢这个村庄的安排。”诗人长大的地方位居澜沧江的交通要道,很多的长途马帮,商旅,流浪者,卖艺的,喇嘛,都会从这里经过。在特定节日,有很多的聚集在一起,非常热闹。那些优雅的赞美诗,悲凉的离别歌,都成为旅人留在这里的财富。就成为了诗人创作的源泉。他还有两个非常喜欢唱民歌的姐姐,这些民歌,都孕育了饶阶巴桑的诗心。 1960年,出版了诗集《草原集》,成为当代诗坛第一本藏族诗人的诗集。 《牧人的幻想》是饶阶巴桑的早期代表作,分为上下两章,公52行。写的是藏区的草原生活。一位头发斑白的牧羊人,放牧数十年,解放前,只有天空和白云石他最亲密的伙伴,因而他对白云有着无边的幻想: 草原是他最爱的家

他熟悉草原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 牛羊是他最爱的伴侣, 他能用语言和它们畅谈。 他爱观望天空的白云

他对白云有一个秘密的愿望 他对白云幻想 用了半生时间

云儿变成低头饮水的牦牛 云儿变成拥挤成堆的绵羊 云儿变成纵蹄飞奔的白马 天空哟,才是真正的牧场!

他们游荡在高空 他们低飞到草棚 他们舐抚着帐篷 他们蜷伏在羊群中

赏析诗歌《牧人的幻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诗歌大多数都是歌颂新生活,新人物和新气象的,因此,有人称那个时代为“颂歌时代。”饶阶巴桑的这首诗,也是颂歌。不过它与当时一般的颂歌有明显的差别,这首诗朴实,浑厚,简约,字里行间都有掩藏不住的民族特色。将新奇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相融合,趣味横生,意味深长。他的其他诗歌,也都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绚丽而清新的风格。

2、伊丹才让

伊丹才让

藏族当代的一个著名诗人。他1933出生于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一个藏族村寨。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雪山集》。

伊丹才让的诗歌创作,开始于他的母亲口中的民歌和民间故事。他说“母亲口中的那首歌,成了我毕生的盘缠。” 我唱着跳着到蓝天上去, 要和天上的小龙把云彩舞 我跳着唱着到石山里去, 要和山里的小野牛穿云雾。

这是一首在安多藏区十分流行的民歌,也是他的母亲交给他的第一首民歌。他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他的诗歌创作出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独创的“四一二七行诗” 伊丹才让用汉语写作。然而读者任然能从其诗歌形式中感受到与汉族文学既异形也异质的因素。特别是他独创的“四一二七行诗”

诗歌每首七行,分为三段。首段四行,铺叙描述。第二段一行,揭示事物的本质。第三段两行,提出训谕性警句,在烛照全诗的同时,也给读者启迪。 代表作《夏鼓咚咚》

3、丹真贡布

生于1934年,甘肃夏河人,家在著名的拉卜楞大寺院旁。 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拉伊勒与隆木错》,叙事诗《奇怪的法律》,抒情长诗《献给家乡的花》诗集《羚之街》《溪流集》

长篇叙事诗《拉伊勒与隆木错》是丹真贡布早年的代表作。写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隆木错爱上了勤劳朴实的牧民拉伊勒,豪门公子阿加木为了霸占隆木错,就残暴地杀死了拉伊勒。隆木错悲痛万分,痛不欲生。她在火葬拉伊勒时,跳入烈火中自焚而死。他们的魂灵飞上天,变成了夜空中相依相伴的星星。

这首长诗是根据明间说唱故事创作的,融入了诗人的想象和艺术才情。既哀婉有悲壮,既深沉又高亢。

丹真贡布一生发表与出版的作品不多,除叙事诗和长诗以外,他一生只存抒情短章约80首。但这些诗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他在谈论自己的诗歌创作时曾说:“我是厨师,而不是药剂师,首先要想,要有味,要可口,要有营养。”

4新生代诗人群

藏族新生代诗人群的出现,是藏族诗坛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中国当代多民族诗歌发展史上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代表作家:

阿来、班果、唯色、梅卓、列美平措、贺中、远泰,扎西才让。 还有很多用藏文写作的新生代诗人的作品,由于文字阅读困难,也没有翻译过来,就无缘看到了。这个部分就重点介绍阿来的诗歌创作。

阿来

男。藏族。195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西北部藏区只有20多户人家的阿坝州马尔康县一个藏族村寨。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名播海内外的阿来,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

阿来从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的。他的阅读,他从问学长得到的感动也是从诗歌开始的。

代表作《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辞》

一群没有声音的妇女环绕我 用热泪将我打湿 我看不清她们的脸

因为她们的面孔是无数母亲面容的叠合 她们颤动的声音与手指仿佛蜜蜂的翅膀 还有许多先贤环绕着我 萨迦撰写一部关于我的格言 格萨尔以为他的神力来源于我 仓央嘉措唱着献给我的情歌

一群鸽子为我牵来阳光的金钱 仙女们为我织成颂歌的衣裳

从创作一开始,阿来就意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皆缘于决定他成为藏人的血缘关系,缘于祖先创造的浑厚久远的文明,缘于地处藏区边缘地带的嘉绒藏区,他在诗中写道:“背弃你们我不能够。”

他的诗歌深受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当大多数人听邓丽君的时候,阿来遭逢了贝多芬。当中国诗歌杂志再为朦胧诗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许多伟大的先贤来到了他的身边。他从惠特曼,聂鲁达开始,由这些诗人打开了他诗歌王国金色的大门。 作品欣赏

《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 我正在穿越的土地是多么广阔 那些稀疏的村落宁静而遥远 穿越了许多种人,许多种天气 僧人们紫红的袈裟在身后 旗帜般噼啪作响,迎风飘扬 我匍匐在地,仔细倾听 只听见沃土的气味四处流荡 我走上山冈,又走下山冈

三十周岁的时候 春天和夏天

我总是听到一个声音 隐约二又坚定 引我前行„„ 三十周岁的时候 春天和夏天,

主宰诗歌和幸福的神灵啊 我的双腿结实有力 我的身体逐渐强壮„„

分析:全诗以行进感为总体节奏,反复描述故乡醉人的风光。群山,草原,大地,奔马,羊群是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群。毕竟,阿来在与故土36年的厮守和相伴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美年华。在这里他找到了诗歌的机缘。这里是他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幻想和梦境的心灵之地,他从心里珍爱这身体和灵魂的源生地。

还有“日益就丰盈了,并且日益,就显示出忧伤和蔚蓝。已是暮春,岸上的泥土潮湿而松软,树木吮吸,生命上升,上升到万众植物的顶端。”

读阿来的诗,我们不难感觉其诗歌浓郁的诗意。读阿来的诗,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细读文本,详加分析”很好。如果没有功夫细读,只读其片段并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也能进入一种真正的诗的境界,产生心灵的对话。

二、小说

概况:20世纪50年代,藏族小说的汉语创作一度落后于其他民族的汉语创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藏族文学的小说创作开始蓬勃发展。益希单增,降边嘉措等作为用汉语进行小说创作的先行者,首先引起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坛的关注。

 益希单增,降边嘉措等先行者的足迹  《尘埃落定》:一种新的美学范本  扎西达瓦:创造亦真亦幻的另类小说  当代藏文小说一瞥

1.西藏人的故事—— 益希单增的小说创作

益希单增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县一个贫苦的藏族牧民家庭。他的祖籍是雅努藏布江上游的西藏阿里高原。1951年,他参加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随后在西藏工作。 代表作品:《幸存的人》,《迷茫的大地》

《幸存的人》

《幸存的人是益希单增的第一步长篇小说,也是当代藏族文学小说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1982年,《幸存的人》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和“西藏优秀创作奖”。

小说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心灵美好,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人物。

《迷茫的大地》

迷茫的大地是《幸存的人》的续篇。他从《幸存的人》的终点起笔: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进驻西藏,西藏的历史和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小说从1949年10月写到1952年秋天,以

解放军进驻西藏为背景,反映藏族人民生活命运的历史性转折。

益希单增还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主要有《第三只眼睛》、《迷茫的秋色》、《啊,人心》《重识》、《拉萨城的小巷深处》等

半个世纪以来,益希单增经历了西藏的新生,发展和曲折前进的历程,并忠实的记录了这个时代。他说,他要写的,就是“我的西藏人和西藏人的故事”

2、扎西达瓦

博览西藏小说,扎西达瓦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扎西达瓦出生于1959年,是四川省甘孜县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人。 代表作《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 这两篇小说的问世,不仅把他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一位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家,更把西藏文学引向了一个高潮。

以扎西达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先锋,马原被称为结构主义,后现代作家,色波则被称为存在主义作家。西藏成了接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最理想的文化土壤。

1985年,《西藏文学》第6期出版了一辑“魔幻现实主义专辑”,编后语这样描述:西藏因其神奇,神秘而令人神往„„藏族人坦率淳朴,然一经交往你便会发现他们与汉族人的心里素质,思想方式都不尽相同,。写西藏文学的作品,如何能传达其形态神韵呢?生活在西藏的藏,汉族作家苦恼了若干年,终于有人从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悟出了一点点什么„„所谓“魔幻”看起来光怪陆离不可思议,实则非魔非幻合情合理。“

《西藏,隐秘岁月》的创作,使扎西达瓦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了成熟 ,从畅想,抒发走向沉思冥想,步入了思想型作家的行列。以扎西达瓦、马原、色波为代表的“西藏新小说”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结构、语言、叙事方式的新奇,在新时期文坛小说创作界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人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从未感知过的西藏,一种从未看到过的小说表现手法。

3、阿来

男。藏族。195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西北部藏区只有20多户人家的阿坝州马尔康县一个藏族村寨。

《尘埃落定》——文明与冲突 创作于1998年的《尘埃落地》,是阿来长篇小说的处女座。

《尘埃落地》所讲述的,是麦其土司的统治逐步走向崩溃的故事,而且是一个富有精神原乡意味及人性原色感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以大流动的诗话方式,最终实现了“尘埃落定”的境界、

小说以流畅的近乎诗化的叙述,气定神闲的讲述了一个古老土司家族的故事。

阿来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变迁,文明冲突的汉藏接壤之处。在文化的夹缝中,他一面提醒世人不要忘怀这“边缘的边缘”的特殊存在,一面强调“人”的普世意义,作品传递着双从文化背景下身份即明确又模糊的作家和文化杂糅的民族共同建构的一个真实的嘉绒藏区。

第14篇:藏族风俗习惯资料

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约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历史】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番”。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1653年)和*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

【宗教习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

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2 【节庆】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2012年3月3日

C243 刘珂钰

第15篇: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第16篇:安多藏族婚俗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藏族婚俗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阐述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的独特的传统婚姻习俗和礼仪,以及要忌讳的事情。与旧婚俗相比较更为突出了现在婚姻的合理性和自由性。历年来,尖扎县如什其村的民众在婚礼方面,一直延续着古礼。婚礼的功能正如各位所知那样主要是向世人宣布婚姻当事人正式结为夫妻,从此二人结为一体,贫富与共,共同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和事物,同时双方也对彼此承担起了相应的义务。在当代社会中,虽然法律的程序也可以表明婚姻双方当事人婚姻的成立,但是婚姻礼仪由于其特有的独特功能性在民间而依然保持着。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exposition JIANZHA County MAKETANG town RUSHENQI village uniqu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as well as to be taboo thing.Compared with the old marriage Marriage is more prominent now rationality and freedom.Over the years, as even its JIANZHA County village of people at the wedding, that has continued with the ancient ritual.Wedding functions primarily as you know, as announced to the world the marriage party officially became husband and wife, from the two became one, rich or poor and common, common to aume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ings to each other while the two sides also aume the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s.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lthough the program also can indicate legal marriage marriage established parties, but the marriage ritual unique because of its unique functionality while still maintained in the folk.

关键词:藏族;婚俗;安多;尖扎县如什基村

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地域性强,它既有一贯之的传承,也有民族融合或外来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婚姻都是男女青年的终生大事,婚姻倾注着人们纯真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表达着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沿习着古代的习俗一直传承下来的,男女完婚讲究“六礼”即“纳彩”(说媒提亲),“问名”(占卜,询问男

1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女庚属相是否相冲相克),“纳吉”(正式提亲),“纳征”(送彩礼,嫁妆定亲 ),“请期”(商定娶亲吉日),“迎娶”(娶亲完婚)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自从春秋时有了“六礼”的规范之后,延续至今各地方,各个少数民族都将“六礼”有不同的规范与创造。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对自己婚礼有新的认识。根据了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摒除了旧习俗有许多异议或增加的内容,按照自己地域或民族特色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婚俗礼仪,将婚礼办得热热闹闹,丰富多彩。

1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于劳动,能歌善舞,富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五个省区,而以西藏自治区为其主要聚集区。安多藏族主要海北、海南、海东、黄南等地区。藏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

2 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其村

尖扎县位于青海东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马克堂镇、康扬镇、坎布拉镇、贾加乡、措周乡、昂拉乡、能科乡、当顺乡、尖扎滩乡。马克唐镇:驻马克唐,辖4个居委会(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14村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其中如什基村位于县城南西部的七公里处,由150多户人家和九百多名人口组成。村的两旁都有小河,在村子的下面这两条河交织在一起流向黄河,远处看这一地形就如蛇的舍头,所以就叫蛇舌,蛇舌翻译成藏语就是智基,而村民们把蛇叫做如,所以我们村也就叫如什基村了。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朴素而善良的人们,他们平时忙碌于各种工作,有的放牧、有的种植、有的出去打工,但他们冬天就会闲下来。每到冬天他们都会组织各种活动,最不可缺少的或者最有意义的就是射箭比赛,比赛当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穿着藏服来观看。比赛结束后射箭手和村民们就会唱歌,特别热闹,保持着传统的习俗。 3 如什其村的婚俗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如什基村的婚俗从大的方面来说跟整个尖扎的婚俗没有多大的区别。但订婚到结婚有几个不同点,如订婚时彩礼。彩礼一般会要求数额巨大,虽然在准备彩礼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离婚率不断增长的现在很有必要用客观的彩礼来制约这一现象。很多人都会因为彩礼的原因会更加珍惜这段姻缘,也不会轻易提出离婚。拿好多彩礼的好处是,客观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离婚率。再如梳头。举行婚礼时的梳头跟一般的梳头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妇女梳头没有讲究,但举行婚礼时有很大的讲究,梳头时要用胡麻子煮成的水,用胡麻子煮成的水来梳头,头发不会蓬乱也很容易辫辫子。而且这梳头的人必须是儿女齐全,家庭和睦,在村里良好口碑长者妇女,这位妇女要把头发辫成细小的辫子,把这些辫子由针线缝起来固定在跟发色接近的布上,再在上面放珊瑚和玛瑙。我们村一直保留这一传统,而且给人感觉有点圣神,不得破坏。再如智库等习俗方面涵盖着独特的风格。 尖扎藏族婚俗有新婚俗和旧婚俗之分。

新婚俗主要是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的。在现实中很少见父母为儿女包办婚姻的现象以及逼婚、娃娃亲等旧婚俗的习惯。在现代,你想结婚,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要告诉父母,若双方父母同意,再按婚俗举行婚礼最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在双方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奉子成婚的现象。不管怎样都要遵循择婚、求婚、订婚、婚礼的举行过程。

如什基村的男女青年之间的谈情说爱是公开的,只要双方一见钟情,甜蜜的初恋生活就开始了。如什基村的青年在恋爱时,往往采取唱山歌,以表达对另一方的爱慕追求之情,姑娘如果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就会约小伙子见面聊天,小伙子如果赴约了,那么就表明他也喜欢上了这位姑娘。如果小伙子先看中了某个姑娘,他就会找机会和姑娘接近,并会送给她耳环、戒指和头巾等礼物,如果姑娘接受了他送的礼物,就说明她也爱上了他,并接受了他的爱,如果不接受他送的礼物,则表明不爱这位小伙子,在我们村每当农闲时节,常以射箭为乐,村村互邀比赛,在射箭活动的最后一天,村民们统一邀请对方箭手设宴款待的习惯。我们村的达顿自成体系,最具特色的,是民间射箭宴会上对唱情歌,在宴会上青年男女尽情地唱拉伊,以各自独特的曲调,唱出优美动听的情歌,对彼此留下深刻的影响。拉伊就如婚介

3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所一样,把大量的青年男女送上了婚姻的殿堂,我哥和嫂子也是其中的一对。

3.1 择婚

男孩到了17岁,女孩到了16岁父母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会选择配婚对象。配婚对象上有很大的忌讳。首先:配婚的对象不能是三代以内的有血缘关系的人,跟三代以内的通婚会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所以家族不通婚。再次:跟其他的民族不通婚,因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基本习俗和文化背景不一样,还跟有些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冲突,所以也不通婚。选定配婚对象后,首先要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再打听选好子女的属相,这些知道后,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孩子的父亲会早早的带着哈达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这种习惯主要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社会,父母主要会遵循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也很少存在逼婚的现象。

3.2 求婚

求婚是必须经过的一道手续。求婚有很多种:

选择黄道吉日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哈达、酒等礼品,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

求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今天讲述的是常见的三种:

第一种是在男女双方同意结婚的前提下,男方家会派出一个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应有德高望重的男子汉来担任,这个男子汉必须具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他必须深晓礼仪,善于言词,通达传统的谚语和格言。选择吉日,媒人带着酒和哈达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但女方家一般不会轻易就会接受礼品,经过媒人的一番口舌,来来回回三四次才有可能收下礼品。拒绝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 当年我哥向嫂子也是这样求婚的。

第二种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女孩子会跟着男孩子到男方家,男方家会派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女孩临行前,把一条哈达系在房屋内的柱子上,在柱子上系一条哈达,说明女孩子有意中人,而且跟着意中人走了,父母也不会再为难子女,也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第三种是,当一对男女青年相爱以后,两人约定后由男方告诉自己的父亲,由女方告诉自己的母亲,两家父母在得知后相互就进行商量,占卜问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结果相合则视为有缘分,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接着就是订婚。如果占卜结果为相克,双方家庭还可以进一步询问是否有办法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或程序转化相克的运,一般而言总是有一定的途径可以转运,则被视为无缘而不能订婚。经会占卜结婚满意,男方媒人带一条哈达和一坨茶叶等礼品,到男方家提出求婚,如果对方家长拒绝收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对方家长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同意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

3.3 订婚

对方家长允许成亲后,就与媒人商定彩礼。在这当中,对方家长尽可能提出高额彩礼或者要求男方预做贵重的服装首饰,这得媒人磨一番口舌,力争降低彩礼总额或服饰价值。嫁妆,由女方按所收彩礼的多少以及自家的经济条件来准备。一般为女子做几套服装,而且每套应是上至帽,下至靴一整套。这天女方家则还要把部落的人叫过来边吃肉边喝酒,商讨彩礼等,我们村的彩礼中,碗和茶叶、酒、钱、衣服、戒指耳环等这些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碗很有讲究,女方家要什么样的碗,就要准备什么样的碗,不能违背女方家的意思,一般要的是古老的两个字的碗,但这样的碗很难找。对于茶叶和酒没要求,够喝就可以。对于钱,几年前还只要几千块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的钱大幅度的增加,现在最起码也会要几万块钱,这一现象导致现在很多青年娶媳妇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衣服要做一整套。对于首饰一般会要求金耳环和戒指,很少要项链的。这些谈好后就确定结婚日子。一旦订婚了,就很少有悔婚的,可以说是这个婚事已经定了,不会有所改变。

3.4 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我家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手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时打扮用。而且新娘要梳头,藏族妇女梳头至少需要半天时间,为使发型保持长久,梳头时习惯用胡麻子煮成的水。从早上开始新娘家的各个亲戚都会来新娘家,会带点礼品过来,当然不要带很多礼,因为宴会主要是在我家举行,女方家只是会会客而已,这一天新娘要早早的起床,因为要梳头,这梳头的人也是很有讲究的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必须由儿女齐全,家庭和睦的长者妇女来梳,这梳头大概要五六个小时,要把头发辫成好多细小的辫子,而这些辫子用针线缝

5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合起来固定在跟发色接近的补上,然后在上面放珊瑚和玛瑙。长而乌黑的头发上配上这些头饰尤其的好看。

迎亲的这一天,我家会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 。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车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我家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块璁玉藏族习惯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我家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我家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傍晚新郎和伴郎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的除了男人不参加外,其余的全部来揪新郎的耳朵,但不是真正的揪新郎的耳朵,那些妇女们大声说要把新郎的耳朵给揪下来,这会儿,伴郎就会拿出一条哈达给妇女们表示和好,妇女们会把哈达扔给伴郎,说哈达质量不好,表示不想和好,在这样闹了一段时间后,伴郎会把早就准备好的钱和礼物交给妇女们,妇女们这下都满意了,也静了下来,这天虽然新郎新娘在一起,但到了晚上他们是分开的。

结婚当天要走早的赶路,新娘在她的兄弟、几个或几十个阿香和一个‘“妈香”(安多话 是指女方妈妈的兄弟)的陪同下要到我家,新娘走的时候会绕自家的柱子三圈, 以示对娘家的留恋,并向父母口头,感谢养育之恩。然后,身着盛装的新娘在众人的搀扶簇拥下缓缓出门,走到门口时母亲会喊女儿,说有福自己带走,有苦留给母亲,同样的话会重复三遍,这是女儿已经泪流满面,也离家走远了。如果新郎和新娘家距离远的话会坐车来,到村子下面就要步行道新郎家,如果不远则一开始就要步行。不管距离远近,一种习俗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我家要派出几个男子汉去迎接、敬酒,(安多语称为“智库”)。智库要去三次,智库第一次和第二次,敬酒者以恭敬的口吻和吉祥的言语向送亲者问候,用双手将缠着哈达或羊毛的酒瓶敬给送亲人里的长者,而接酒者用右手无名指向佛、法、僧三宝弹祭后饮一口,再转与他人。至男方家门口,还有最后一道敬酒关,敬酒方式与前相同,但所敬之酒不是瓶装而是碗边有酥油的八宝碗。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僧人念经消灾。步行时新娘要低着头,由她的弟弟和伴娘扶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着到新郎家。到家后首先丈母娘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

到新郎家后要把新娘和伴娘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吃饭或喝茶,阿香们和“妈香”,还有其他人在另一间大房子里,边喝茶边把彩礼给阿香们,“妈香”占很高的地位,要给与众不同的礼物,阿香们在拿到的彩礼当中会适当的返还一些,给男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来是感谢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二来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把新娘当做自己的亲女儿一样对待。这一系列完成后就进入宴席了,这时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会拿着礼物到宴席,吃好了喝足了,唱歌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此时,朴素无华的婚房,到了歌声的海洋。阿香们不会待很长时间就会回去,但一个阿香会留下来陪新娘。大概到了傍晚宴会会散去,村子里的客人们也会各自回家。宴会也就结束了。

这天晚上,新娘和新郎也不会同居,新娘会和伴娘、新娘的父亲三个会一起安寝,新郎没有任何义务。婚后第二天,吃过早饭,新娘换上新郎家准备的藏服,同伴娘和父亲、新郎回娘家。

安多地区还保留着不落夫家的古风,新娘在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住在娘家的习俗,新娘住在娘家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住几个月,有的住一两年,在此期间像婚前一样生活。

在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妈香”带着新娘到新郎家,从这天起,新娘成为新郎家的一员。

婚后的第一天,新娘与新郎要很早起床,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婚后第一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一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从此新娘就随便出入公婆住房了。 新婚满三个月或六个月后,新娘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回门的当天,新婚夫妇与父母一同带上丰盛的礼品前往,男方家族要在宅院门前也要画好“永仲”,摆设各种谷物、茶叶等生活用品迎接。一般父母在家等候,派子女其他近亲属在宅院外迎接入室内,两家父母互献哈达,敬酥油茶和“切玛”,并相互祝贺。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即告结束。同时也向世人宣布婚姻当事人正式结为夫妻,从此二人结为一体,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要与共,共同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事物。

4、新旧婚俗的比较

7 浅谈安多尖扎县马克唐镇如什基村的藏族婚俗

旧婚俗,婚姻多数是包办,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尤其是女子,往往到夫家还不知夫婿的面容怎样。

旧式婚姻,有许多约束,也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列举如下。 一是贵贱不能联欢姻。以往,十分注意门当户对,不能随便娶你意中的人。考虑对象,第一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仪貌。那时,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绝对不能相爱的,农奴的子女当然不可能和领主结婚。

二是作为普通占要(农奴),恋爱结婚得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还容易,主人尚可同意;而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方头人同意后,才征求父母同意,确实难上加难。

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当然,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里,也有近亲结婚的,结果后代大多发育不全,不是傻瓜便是跛子。

由于男女没有婚姻自由,带来的社会后果很不好,有的因为得不到自己恋爱结婚的权利,有的削发为僧,或逃奔远方,有些甚至自杀。 经对比,笔者认为尖扎新旧婚俗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联系:

一、至今为止仍然有一些落后的村庄存在着婚姻包办、逼婚等现象

二、至今为止在择婚,求婚,订婚,婚礼的过程中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三、至今为止仍然存续着一种很强的观念:“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 关于区别:

一、旧婚俗由于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多半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新婚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的约束,都是一夫一妻制。

二、在年龄上旧社会是没有一定的限制,现如今,按照法律规定少数民族结婚的首要条件是:女方要满十八岁和男方要满二十岁。

三、在旧社会受到没有恋爱自由,受到领主、父母、门当户对等的约束,现今主要是意思自治。

5、婚俗是藏族民俗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藏族婚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礼还保持着其原始的淳朴与情调。从尖扎县如什基村的婚礼的过程、择婚、订婚、结婚等等,都是希望人们今后的生活是顺顺利利,美满幸福的举办婚姻礼仪,表现藏族人民的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整个婚姻习俗是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状态和信仰意识的维系下,构成的一副人民幸福生活的蓝图。然而整个婚姻习俗也表现出它厚重的封建迷信。随之也进一步表现了渗透在这些程序中根蒂固的藏传佛教思想。

参考文献:

张继焦.《中国少数民族礼仪》.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②兵永逸.《正在消失的习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 ③邸平伟.《趣闻青海》.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④星全成.《藏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 ⑤恰嘎·多杰才让.《地方习俗》(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

⑥伦珠旺姆,昂巴.《神性与诗意——拉卜楞藏族民俗审美文化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

⑦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之中华禁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第17篇:藏族的名字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亲的名字叫“朗·莫莫”,儿子的名字便叫“莫赤”;母亲名叫“索·汤汤”,儿子名便叫“索赤”;母新名叫“达劳嘎姆”,儿子名便称“达赤”,如此等等。这时藏族名字没有什么姓氏之分。

然而,自从有了阶级,有地位的人为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这时倒是有姓氏了。如:昆·公却杰布、昆·公嘎宁布、昆·公嘎坚赞、昆·洛佳坚赞。又如:孽·次桑云顿,他的后代的名字便带上“孽”·XXXX。又如:鄂·曲吉多吉,他的一个后代名字叫鄂·勒白喜绕。

这种以家族名为姓的称法,就像汉族中的“陈氏世家”“李氏世家”一样。

后来,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分封有功之臣的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噶尔·东赞、直·司如贡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

玉妥·云丹贡布、多仁·丹增班觉、多嘎·次仁旺杰、洽培·次旦平措。

这些都是用延迟庄园的名字加上自己原来的名字为名称的。因为庄园领地是世袭的,所发他们的子孙也冠上庄园的名字。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儿子叫多嘎·扎西贡布。

7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人们往往请*起名。有地位的人物郑重其事地把孩子抱到*那里去,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主人带来哈达及其他礼物,接着*念经,最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话后,才取名字。

要是出家当喇嘛,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堪布剃度,取其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这些*,用自己的名字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给小僧起的名字便是“江白多吉”“江白旺堆”“江白平措”或是“江白格烈”等等。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的名字,许多人的名字都浓烈的宗教色彩,如: 丹巴——佛教之意;

江央——妙音之意;

格来——吉祥之意;

多吉——金刚之意;

群佩——兴法或兴教之意。

一个喇嘛或*,如果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他自己的名字叫“伦珠涛凯”。又如:*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他的名字是“却吉坚赞”,“*额尔德尼”是封号。为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封赐给五世*·罗桑益希的。以后有人成了罗桑效益希的继承人,如,十世*“却吉坚赞”也接受这个封号。

*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庙或扎仓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洛桑赤烈,那么他的全称便叫“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时,那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人,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他,再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庙称号了。如:“东嘎*”“热振*”等。有的*没有寺庙,只有家庙,那么便用家庙拘字冠在他的前头。

一般平民没有姓,名字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方便,人们用两个字来简称。有用具第一三个字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单增曲扎”简称“单曲”;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多吉”,“索朗旺堆”,简称“旺堆”。用一三两字及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是经常见到的,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只用两个这,如:“单增”“尼玛”“次仁”“达瓦”等。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采。

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如:

达瓦——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

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做名的,如:

朗刚——三十日;次松——初三;次捷——初八;次几——初一。 还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 ,如:

尼玛——星期日(也作“日”“太阳”解)、达瓦——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米玛——星期

二、拉巴——星期

三、普布——星期

四、巴桑——星期五(也作“金星”解)、边巴——星期六。

有的父母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反映在小孩的名字上。如父母嫌自己小该太多了,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块”(终止之意),”穷达“(最小之意)。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带男孩之意),父母为了使儿女长寿,便给孩子起名“次仁”(长寿之意)。如果父母年岁大了,认为以后不可能再生小孩,或是这个小孩来之不易,前面死得多,便给儿女起名“拉则”(像仙女一样漂亮)、“其加”(狗屎)、“帕加”(猪屎)、“其朱”(小狗)等。

藏族的起名由于上面必种原因,所以相同的名字很多,如:“次仁”“丹巴”“巴桑”等。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作一些区别。 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平措。

一种是把不同地方来的人,用地名加在名字的上头。如堆穷旺堆、亚东旺堆中的“堆穷”和“亚东”都是地名。又如仁布多吉、堆龙多吉中的“仁布”“堆龙”都是地名。

一种是用人的生理特征放在名末加以区别。

格桑索却——拐子格桑、扎西巴杂——麻子扎西、丹巴国钦——大头丹巴、多吉夏过——瞎子多吉。

另一种是用职业来区别人名,如:

玛钦次旦——炊事员次旦;

兴索强巴——木匠强巴。

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那么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阿爸扎西),“普扎西”(小孩扎西);“嫫央金”(央金老太),“普姆央金”(女孩央金)。

解放后,随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变化,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在四川、青海、甘南等地方及西藏的昌都等地,因藏汉联姻受汉族姓名的影响,出现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陈贡布、赵仁增。

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瓦、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曲珍、拉珍、拉姆、仓(姆)觉等等。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堆,等等。

在青海藏族和西藏北部人民中,由于地方性语音的差异出现本来是四个字的名字,说快了,说习惯了,便成了三个字,如:“仁青措”,应是“仁青措姆”,因为说快了,把后面一个字省略去。又如:“央扎西”,本来是“央金扎西”,习惯把“金”字省去了。(作者 赤烈曲扎 蔡贤盛) 命名习俗

婴儿可以出门后,便得给孩子取名,这是一件郑重的事,往往请*和有威望的长者取名。*取名时,总要取一些与佛教相关联的名字,诸如扎百(吉祥)、次仁(长寿)、德吉(幸福)、平措(圆满)等等。长辈取名则是就他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而定,宗教色彩少些,诸如孩子是星期四生,便取名为“普布”;星期二生的就叫“米玛”,或者是次吉(初一)、次杰(初八)、朗噶(三十)之类。当然,也有父母告诉取名者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如取“国吉”(我需要的生出来了)、“桑珠”(我的心愿达到)、“普赤”(招弟)、“却巴”(到此结束)等等。有的人生的小孩子多数死了,为使新生儿不再被“魔鬼”盯着,也就请人家随便取个名,如“其加”(狗屎)。小孩子自小多病,生长的道路坎坷不平,父母感到孩子名字不吉利时,便会把小孩抱到*那里,另起名字,同时废除原有的名字。

第18篇: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

(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1)首先让学生集体练习颤膝、踏步、踢踏组合

(2)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在课后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2、新课教授 在本教学环节中: (1)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的程序,

首先教师示范,让学生注意藏族舞蹈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环节教师把舞蹈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记住这些动作的空间位置,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教师把这些动作进行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动作深入人心(这一环节教师要用慢动作讲解的方法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再来就让学生自己去模仿,领悟,由组长带队进行分组讨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这过程中,不时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谁的动作做得好看?”“为什么好看”“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教师的动作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自己与自己对比:镜子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镜子,把一些动作上的细节给弄清楚,“一样的动作,我这样做与那样做哪个更漂亮?那个更体现藏族舞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找准藏族舞的特点。)

最后进行分组展示、巩固提高

(2)为了让动作更加规范化,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要领,随后把每一个基本动作逐个逐个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组合。(让学生先做慢,在准确的基础上再做快)

(3)舞蹈不仅是动作的艺术,还要有灵气、情感和优美的姿态。尤其是我们幼师班学生,因为基础不好,不懂得怎样在舞蹈中运用感情。当他们已能基本完成舞蹈时,我就去引导他们怎样去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从深处去挖掘学生表达情感的本能。(重点在于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3、布置了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到位的练习,要识记住每个动作,并融入情感表现,就好像自己是在舞蹈上表演。

4、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要以鼓励为主,这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19篇:藏族舞蹈反思

本节课是内容是创编藏族舞蹈组合,我将藏族舞蹈的基础性、知识性、训练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我校4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藏族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藏族舞蹈基础的特色,注重培养参加舞蹈第二课堂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我校培养更多更好的舞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舞蹈比较感兴趣,由于我校绝大部分学生们以前没有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从一开始的练习,简单的动作模仿,到能够独立完整的跟着音乐演示舞蹈组合,都必须经过从基础训练开始严格正规的基础训练。由于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加强,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参加

舞蹈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增强学生对舞蹈的感受。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的美,讲解每个基本动作的重要作用及创编灵感。训练肢体动作的协调性,音乐节奏的准确性。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感受学习藏族舞蹈的愉悦心情。通过学习培养自我

创编能力和表现力。

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力求突出“美”。首先喊出美:上课伊始,学生喊出舞蹈课的口号:舞动童年,开心炫舞。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把自己最斑斓的一面展示出来。接下来是发现美:采用游戏《动作猜猜看》的形式,来复习和巩固上节舞蹈课中所学习的几个基本动作,从而做到知识扎实,运用自如。并

通过平时的观察,更多的展示一下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一个掌握情况。

感受美环节中,先采用初听音乐结合观看藏族的风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对音乐的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复听音乐时,给学生独立思考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动作灵感?例如:学生说出“夕阳下,牧童骑在牛背上。随着笛子吹出优美的旋律,拍着手儿。”我结合学生抓住音乐的表现内容,把肢体动作和几个脚步动作加以指导创编。“有温暖的家,就会有幸福的爱”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创编的动作,并加

以表扬和肯定。然后对这一环节中学生感受到的美,跳出来。

创出美这一环节,再次复听音乐后,老师提出创编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自由分组、自由创编动作,小组合作等。老师走进学生的小组中间,辅导接受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

舞蹈的姿态,及时对各小组提出指导意见、纠正动作、对创编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肯定。

实践美这一环节是各小组采用不同形式展示出创编的想法和动作,例如:有的小组是找出音乐中最美的一句;有的是找到了音乐活泼、优美的感觉创编的动作;还有的小组采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动作的

创编。最后结尾一句采用师生共同完成,并展示动作。

表现美和跳出美是把创编的动作用不同形式秀出来、舞出来。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师生同台表演,

来结束本节舞蹈课。

整节课的环节围绕舞蹈的美来进行,在课堂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20篇:藏族事迹材料一

我是xxx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注重个人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热忱地投身青年自愿者行动,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先将个人情况汇报如下:

在思想方面,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作为学生党员,我积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以饱满的热情去参加各项活动,服务同学,服务社会,在工作中树立党员应有的形象。

在工作方面,我态度端正、责任心强、敢想敢做、胆大心细。我担任班长,xx社区团支部委员,针推0xx社区青年自愿者服务队队长,xx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03年暑假,我放弃休息时间,主动申请参加xx市暑期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在xx社区x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组织青少年学习金牛区“卫生百字歌”活动,开展“社区青少年与大学生亲密接触”活动,指导环境小卫士们查死角、清楼道,参加“授流动红旗”仪式。同时参加法律宣传、环保服务、家政服务、文化服务等活动。总之,在挂职期间,我不怕艰辛、主动热情地配合工作,展开活动、调查研究,与相关人员在社团区建、关心下一代、青少年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完成了近2000字的活动总结和1000字左右的《由在社区建团而展开的思考》的报告。

xxxx年9月,我作为针推02班长与社区x主任讨论并决定我班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针推02xx社区青年自愿者服务队”并签订共创“全国文明社区”协议书,在高校与社区间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在校大学生与社区青年共同成长,为同学们服务社会创造条件。

xxxx年10月25日,我组织20余名青年自愿者及三名老师成功走入社区开展义诊服务。自愿者们不辞劳苦,热情负责地对社区150多名中老年人进行病情咨询、给予治疗建议及实施推拿服务,还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简单推拿手法培训,活动在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要求我们长期开展此类活动。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群众,维护人民身心健康,我们倍感欣喜,更加坚定了“投身自愿者行动,为社区服务提高自我”的信念。

xxxx年3月10日,我服务队20名自愿者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参加“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自愿者们身穿白大褂,为过往群众提供医疗咨询和推拿按摩服务与教授,散发健康资料传单400余份,服务过往群众350余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树立了我自愿者服务队的良好形象。当天,我服务队还派出4名自愿者参加了共青团金牛区宣传站工作,他们的积极表现也得到领导的肯定与赞许。

xxxx年5月4日,我组织社区团员青年学习“五四运动”的光辉历史和xx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小知识。 xxxx年7月,我带领自愿者服务队与共青团抚琴街道工作委员会联手合作,在四川恒泰医药有限公司的资金支持下开展“社区自愿者在行动——争创文明城市”的大型活动。活动由启动仪式“文艺表演进社区”、“中医思想惠大家——大型义诊活动”、“自愿服务送到家——关心孤寡老人”、“共青团知识、创文明城市知识竞赛”四大板块组成。活动开展了一个星期,组织社区青少年500人次,服务过往群众800余人,散发知识传单2000余份。这是社区青少年的一次盛会,使“共青团员最先进,争创文明树新风”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这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牛有限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金牛报》、《xx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宣传报道。

同时作为社区团支部委员,我于2003年9月开始坚持每周二下午到社区参加服务工作,加强双方联系,使自愿活动规范化 制度化。(责任编辑:admin)

藏族导游词
《藏族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