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习报告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10 08:35:14 来源:实习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引言

有学者说,生活的一大乐趣就在于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而我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才明白:也许学习的一大乐趣就在于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明天将要学到多少有多大价值的东西。此次之行的路线一定下来,就恨不得马上就踏上出发的列车了。我想: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未知的进步空间吸引着我们一路向前吧。在我看来,所谓的魅力,就是如此简单。现在回想起来,杭州西湖艳绝天下的波光潋滟、苏州园林悠远意长的绿绿葱葱、上海高楼气压人心的嚣张气势,无不给我狭隘的眼界充了一次又一次的强电,将以前自己对建筑的认识提升到另一个全新的高度。现在的我全身都像拥有了一股新鲜的力量,给以后自己更深入的学习、体会这门学科予以坚实的后盾。

28日,盼望许久的认知实习如期而至,我们终于踏上了出发的列车。经过一夜颠簸,次日清晨,火车在杭州东站停住了。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站。

乍到杭州

6月29日

杭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座整洁的、干净的富有现代感的城市,而西湖作为他的形象代言人也是最适合地。他就像是华美的大家闺秀,尽管它的城市规模并不具备大上海那样国际都市的条件,但西湖边上游玩驻足的人却一点也不比外滩那边的人少。西湖只可以杭州有,这是别的城市再怎么模仿造园也无法企及地。西湖的景致足以让人忘记身心的不满足,当你漫步于西湖岸边,倚靠在断桥上,任凭风吹乱头发,你哪里还会记得身体的疲惫,早已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白娘娘的故事似乎已开始上演了…

试问,还有哪个能像杭州西湖这样令你浮想联翩?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些湖水中倒影的景致,就连最普通的一棵树也会变成我相机里面跳跃预试的精灵。那一株株垂柳栽在哪里都没这里有韵味,那远处的宝塔夕阳中显得有些残旧了,我幻想着当年白娘子被关在雷锋塔里的情景,那份感动和情长不自觉就涌上心头了。

我们去时正值夏天,用苏轼的句子描述我眼前的美景,最好不过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月30日

游览完西湖后,我以为杭州看点所剩无几。内心的激动渐渐平复下来了,可是杭州带给我的岂能就是感动呢?是的,还有震撼!绝对震撼!

“建筑都是对比而知的!”老师不停地在跟我们重复。

一路上我们看着、听着、拍着、震撼着…

杭州火车站大气而不失细腻。把大屋顶、斗拱这些传统的元素加以提炼融入其中,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了。熊老师要求我们不能光看,还要把交通流线记下来,最好是自己回去之后默写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像火车站这种类型的公共建筑,流线是相当重要的。杭州火车站底层有巨大的架空空间,有许多车辆就从这下面经过,一些服务性的商业门面也在底层。比如旅行社,银行什么的。一个大气的楼梯直接通向二层的主入口,杭州站三个字醒目的立在上方。由主入口进去便是售票大厅。

车子开到杭州工业新区,花园小区、新式的住宅楼设计新颖,现在住宅设计讲究的是特色,不仅要住的舒服,环境宜人,在建筑形式上比以前也要注重多了,各个房地产公司是各出奇招,打出自己的招牌。虽然在车上只是匆匆一瞥,便可看出商家花心思作的文章了。

最让人为之一惊的是ut斯达康的厂房,这个纯玻璃幕墙的厂房长度起码有200米,造价绝对不低,这不魁是大城市的架势。

推荐第2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 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 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 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推荐第3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厦门大学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建筑认知

业:

建筑学

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级:

2013级建筑班

号: 25120132201546

名:

许婷婷

指导老师:

张燕来、李芝也

2015年9月30日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概况 .........................................................................................3

三、实习内容 .........................................................................................3 1.同济大学建筑系馆C楼 ..............................................................3 2.陆家嘴——高楼林立的金融贸易区 ......................................5

3、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 .......................................................6 4.苏州博物馆——一座古典园林风格的现代建筑 ................7

5、同里——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8

四、实习总结 .........................................................................................9

2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学院在开学之初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建筑的认知实习。通过参观上海的现代建筑和苏州的传统园林,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建筑理念等方面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开阔我们的眼界,发散我们的思维,同时也意识到自身思维的狭窄和不足。通过实习,参观上海和苏州的典型建筑,以及其他院校的建筑系馆,我们增强了对建筑和建筑的感性的认识,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2015年9月5日——9月11日

2、实习地点:上海、苏州

3、实习流程:

9月5日——9月8日这三天在上海地区进行建筑认知实习。9月5日这天主要参观了同济大学、陆家嘴和上海K11;9月6日主要参观了美术馆、豫园和城隍庙;9月7日主要参观了上海嘉定新区;9月8日主要参观了复旦大学和凌空SOHO;

9月9日——9月11日这三天在苏州地区进行建筑认知实习。9月9日主要参观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和狮子林;9月10日主要参观了留园、园区、平江路和山塘街;9月11日主要参观了沧浪亭和同里古镇。

三、实习内容

1.同济大学建筑系馆C楼

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集体去了同济大学的四平路校区,而在上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又去了同济大学的嘉定校区。感慨其不愧为培养中国建筑师的摇篮。

在四平路校区的东北角,我们看到了城建学院的C楼,他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将厚重与轻盈以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结合起来。色彩上的银、白、灰也就与旁边的红楼形成了冲击和对比,在立面上充分运用了材质本来有的表现力。

3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进入内部,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系馆所要彰显的开放和交往的精神。C楼的收两层和地下一层都是大的空间,里面可以用于模型的制作和学生作品的摆放。各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各种建构的模型、高跟鞋模型、椅子的模型等等。从这当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建筑系馆地下一层有一个休息中庭,钢琴、竹子和暴露出来的清水混凝土构成了一幅柔和的画面。

而从3到7层则为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室,主要分布于南侧,而南北两侧中间有一连廊。C楼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光线贯穿了东西向的连廊,使得光线成为建筑物的主导。这样的内部空间与其三明治的形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居中贯穿的连廊系统中包含着一部贯穿所有工作面的直跑楼梯和一些上下贯穿的光井。同济大学的建筑系馆正以一种现代化的手法影响着其中学习的同学们。

4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2.陆家嘴——高楼林立的金融贸易区

在上海之行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去了上海位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陆家嘴是中国长江经济带的两大金融核心区之一。陆家嘴因形似一只巨大的金角兽伸出脑袋、张开嘴巴在此饮水而得名。在这个地方,高楼林立,与黄埔江岸的外滩形成视线上的呼应。陆家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即将投入使用的上海中心大厦这三大超高层建筑。

(从左至右依次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

这三栋超高层建筑也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戏称其造型为“厨房三件套”,开瓶器、注射器和打蛋器。而官方则称,金茂代表上海的过去,环球金融中心代表上海的现在而上海中心大厦则代表上海的未来。也有信风水一派提出,金茂大厦为保守的塔形,而环球金融中心却想日本的武士军刀般锐利,形成“天斩煞”,那么这个时候上海中心大厦的出现则为与其斗法。在100个人心中对上海三大件有着100种解释,但无论如何,这三栋建筑已然成为上海的标志。

我们选择登顶金茂大厦。金茂大厦楼高420米,外形形似东方塔形。金茂大厦采用框筒结构。中间的核心筒为八角形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外侧有8根钢巨型柱和8根复合式巨型柱。在核心筒与复合巨型柱间设3道钢结构的外伸桁架以保证结构刚度。登上88层的观光厅可以俯看贯穿全楼的核心筒。

5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

来到苏州,不能不提的便是苏州园林。苏州之行我们一共走了4个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和沧浪亭。大小园林各有特色,但又都充满着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风味。苏州大多园林都为私家园林,通过引景、借景、对比等手法在方寸之地内再造乾坤。下面仅以留园为例谈谈对传统私家园林的建筑认知。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期间经历过多任主人,但不变的是他独树一帜、受访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庭院富于变化,整体有强烈的节奏感。留园整体氛围四个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华丽宽敞的厅堂和轩廊间列。中部为山水花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以中部山池为中心,楼阁相环,廊桥贯穿。西部是土石假山,粗犷雄浑。北部则为田园风光。有竹篱笆围成的小院和苏州盆景之名品。

留园或是苏州园林中常有的三大元素是建筑、山和水。建筑依据位置的不同有亭台楼阁榭,与山水共同组成一幅画面;园林假山多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少数采用粗犷浑厚的黄石)用来布景,有的孤峰兀立,有的连嶂起伏,叠彩竞秀,构成美景如画。而留园中更有名宝冠云峰,齐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最后一个元素却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水,水可以起到调整画面虚实的效果,同时,流动的水给园林一种灵动的美感。

留园的入口的处理也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入口用虚实变换、欲扬先抑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先是幽闭的曲廊,进入“古木交柯”后视野逐渐开阔,并与“华步小筑”空间相互融合。曲廊上还有各种图案的漏窗,人们可以通过漏窗望向园中的山

6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池。绕出“绿荫”后就豁然开朗,到达园子中心,假山、池水、亭台楼阁尽显眼前、通过这样的手法给人以惊叹其设计之巧妙。

4.苏州博物馆——一座古典园林风格的现代建筑

在到达苏州的第一天我们就去了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将苏州园林的精髓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方式给表现出来。

苏州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是传统合院式的布局,核心是中部的大厅和主庭院。西部是展厅,而东部主要为办公区域。整个苏州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就是中部八角形的大厅的形体上的提炼,这是对苏式传统园林形体的呼应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而在立面的设计上,反映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白墙黑瓦的特点。主庭院内景色开阔,除了有八角形的小亭子之外,也有曲廊、看台和水面。设计师还将假山片石至于白墙之前,形成于传统假山不同却另具特色的景观。苏州博物馆在馆内也运用了诸多如八角漏窗等的苏州园林中的元素。

7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可以看出苏州博物馆中有诸多中国传统或是苏式传统的元素,但是支撑起整个建筑的是几何形状的钢结构。故此,可以看出在苏博里,苏州元素以一种更现代化的方式存在着。

5、同里——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同里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据考古证实,同里的历史可以追朔到距今五六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同里旧名为“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宋代又改名同里,其名沿用至今。

同里的民居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61%。他的民居和街道都充满了古老的江南小镇的韵味。水磨青砖式的石墙、高翘的屋脊、砖雕的门楼和明代的瓦窗。各家各户也都有天井或几进庭院,用于采光。而同里最为特色的应该是水乡同里中建筑与水的关系。

8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同里四周临水,镇上的建筑大多依水而建。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也就在河流的两岸,而两边的建筑就都朝向河流,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河面的小阁楼,以便欣赏河中风光。特别的是,镇内的房屋旁都在临水一侧建了石阶,是为水河桥,可以下到河里洗漱、取水等。

而与水最脱不开的莫过于桥了。同里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古镇中心的“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太平桥属于梁式桥,小巧精致。而吉利桥是半月形的拱桥,处于太平桥和长庆桥之间。同里更有“走三桥”的风俗,寓意健康、平安。

悠长的弄巷,斑驳的青砖,烟雨迷蒙中粉墙黛瓦。无怪乎被人称之为“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在上海和苏州的实习,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建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7天去了上海和苏州,上海的建筑更加现代化,而苏州的园林则为我国传统,但是好的建筑都通过了各自的方法创造出了灵动和丰富的空间。建筑之为建筑是它为某些人的某些活动创造了空间并且让人感到舒适,而非为了哗众取宠。建筑的本源是生活,而生活和它所对应的建筑文化也是需要我们去用心学习、感受和沉淀的。

9

推荐第4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旧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服务于过去的社会,反映了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建筑原有的功能被淘汰,它们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

调研实例一:

北京南锣鼓巷———老四合院的新生

Ⅰ.历史沿革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Ⅱ.案例分析

1、四合院到主题餐厅的转变——咂摸小店

咂摸的前身是一座小四合院,位于南锣鼓巷沙井胡同。大门是如意门,级别较低,原为普通人家居住。经由商业改造,形成了如今的面貌。

改造前

改造后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倒座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一般贴有对联。

右图为咂摸的手绘平面图,咂摸四合院大门在东侧的南锣鼓巷上,并不是标准的小四合院形制。 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合院主要的房间被连接起来,与庭院一起构成了餐厅。

入口处将影壁替换为木质橱窗(如下图),尺度小,显得自然,亲切,有回到家的感觉。但玻璃钢架顶棚与橱窗衔接较为生硬,个人认为这里处理欠妥。

商业部分

左图为入口小门厅的屋顶构造,为玻璃钢架顶棚,装修较为简陋,在功能上与改造前比较并无变化,仍然是起到了迎接宾客的作用。

入口橱窗

顶棚节点构造

在结构上,该四合院在庭院上设置玻璃钢架的顶棚,将庭院由室外变为室内,赋予其餐厅的新功能。庭院内光照,充足用灯笼、花草装饰,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气氛。

庭院与两侧的厢房打通,仅留下承重结构,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面积,可以摆放更多的桌椅,满足其商业需求。

庭院景观

柜台尺度较小,淡黄色的灯光打在木质家具上,似乎在倾诉着过去的故事。

柜台

沿街厢房的餐厅

该四合院的改造将古朴的元素与现代的元素巧妙结合,反映了建筑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功能与空间的再生。从前人的居住功能到今人的餐饮娱乐功能,在历史的积淀上开始新的生活,不忘过去,展望未来。

2、四合院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南锣鼓巷85号

南锣鼓巷85号形制为小四合院,原为普通民居,大门在其东侧的南锣鼓巷上,不是标准的老北京四合院形制。该四合院的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人流的巧妙引导,将人们从沿街店铺引入内部庭院的小吃街上,再在南锣鼓巷上加设一侧门引出人群,将四合院原有的封闭性空间变为开放性的空间。

流线图

入口处的店铺为一处 糖果店,原为四合院的厢房。糖果独特的芬芳将游客引入四合院内,吸引人们前去一探究竟。

入口处糖果店

由店铺进入庭院

庭院入口处的人工景观使得庭院保持了原有的古典韵味,原本四合院的各个主要房间都围绕着庭院改为了小吃店铺,而此时的庭院的两端与南锣鼓巷相通,它的存在更像是一条小吃街,原本封闭的庭院通过对人流的吸引和组织使得庭院变得开放,成为了南锣鼓巷边的一条小胡同。

庭院小景观

庭院上空加设木构架,悬挂灯笼等装饰品,老北京气氛更加浓厚。通过对人流的组织,使庭院重新“活”了起来。

经过调研发现,南锣鼓巷85号老四合院是比较有典型的一个四合院改造案例,通过对人流的组织以及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从而达到其商业目的,使得旧有的封闭空间被打开,成为商业性质的一处小步行街。

3、由四合院改造而引起的街景变化

店铺的装饰一般都不拘一格,张扬个性,为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现代、青春的活力,与原有建筑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南锣鼓巷,各色各样的店铺吸引人眼球,过去古老的街巷得到了重生,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与功能。商业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逐渐形成有机统一。

Ⅲ.总结

南锣鼓巷是老北京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老街巷,类似的街巷还有很多,它们是否也可以找到自身在新时代中的定位,继续为人们服务?南锣鼓巷作为空间再生的一个成功案例,不仅对今后古建筑的改造有着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建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得到再生的一个写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间再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新旧结合才是历史街区重生的最优选择。

调研实例二:

798艺术区——工业厂房的改造

Ⅰ.历史沿革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前苏联、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798地理位置

Ⅱ.案例分析

1、悦美术馆

悦美术馆位于798艺术区核心位置797路B06,包含有艺术展馆,艺术品商店,艺术会所等场所,集展览,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着力打造798艺术区具有国际特色,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全新概念美术馆,是798艺术区内最大的艺术空间之一,也是地理位置最佳,配套及设施最全的艺术空间。悦·美术馆尊重保留了798老厂房的原貌,又通过巧妙的设计改造,展现了极具现代感简约、大气、洁净、通灵的空间感觉。 馆内空间

外表面的墙面利用砖块的错列方式,创造了一种粗狂原始的视觉感受,与内部干净纯白空间形成强烈对比。

外部视觉感受

墙体砌筑方式

入口处的挡板隐隐透出阳光,展现出纯洁、自然、神圣的空间感觉,表现出艺术的崇高。

艺术馆内通过对光线的把握和对空间的折叠,营造出神秘寂静的感受。画作摆放其中,引导人们沉浸在艺术的氛围里。

内部空间的分割

在大空间之上加设两条廊道作为沙龙,在结构上保留了原有的厂房结构,在空间上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是整个空间变得妙趣横生。

大空间上的廊道

悦美术馆在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老建筑的改造更多是疏导,而不是拆除。

2、佩斯.北京

2008年,佩斯画廊的老板Arne Glimcher决定在北京开办画廊,这是这个画廊帝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个分支机构,而且设置了画廊空间。佩斯北京坐拥2500多平方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大型锯齿形包豪斯风格厂房的基础上,经著名建筑师理查德德·格鲁克曼(Richard Gluckman)改造而成为现代感与包豪斯建筑风格完美衔接,怀旧与现代性兼而有之的纪念性建筑。

屋顶形式

建筑景观

内部展区

佩斯北京画廊在原有厂房基础上,植入现代主义风格,通过大落地窗和极具艺术张力的屋顶形式,成为了798艺术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厂房的大空间改造较为灵活,设计空间较大,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为建筑的工业使命画上句号的同时,让它在艺术的领域继续发挥余热。

Ⅲ、总结

工业厂房的改造多在保留其原有结构和工业风格上加入新元素,改造较为灵活,可设计的方面较多,建筑师在诠释建筑原有内涵的同时加入更多艺术或商业的元素,让废弃的厂房得到新的灵魂。

实习感悟

本次空间再生方向的建筑认知实习,主要针对历史街巷和工业厂房空间的重生进行了调研。建筑的改造应当尊重建筑原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疏通引导,赋予其新的定义,不同的是:古建筑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加以升华,而厂房的改造多在结构形式上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对大空间的重新利用。本次实习增长了对建筑改造的认识,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思考,对今后的建筑设计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推荐第5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2012年7月9日,作为建筑学院的一员,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整个认知实习于7月18日圆满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严格听从老师的指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整个课程考察。

“圣地”上的奇迹——苏州博物馆新馆

参观考察苏州博物馆是在实习的第二天,那天下着小雨,但来参观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冒着雨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亲身感受了贝聿铭大师为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在2006年10月建成开馆的,该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师贝聿铭通过苏州博物馆新馆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的建筑造诣和爱国情怀,祖籍为苏州的他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进一步提高了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 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该地被贝

聿铭先生称之为“圣地”,他曾经说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而现实的确如此,设计苏州博物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他既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协调舒服又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苏州博物馆必须做到中而新苏而新才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做到了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传承了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整个博物馆位于院落中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但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却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它为每个花园寻求了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色调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依旧采用白墙灰顶的传统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灰窗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

在屋顶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新的几何形式,将苏州传统的坡顶形式“飞檐翘角”重新诠释,另外,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的另一大亮点是采用了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的手法,使外界光线成功进入展区,提高了室内和活动区域的亮度,在材料上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开放式的钢构架、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取代了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这样便控制和过滤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

在功能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

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拥有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而整个大厅八个角,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 它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为参观者去博物馆的其他展区提供通道。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布置有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其中源自自然采光的八角形大厅的二楼是迷人的字画展区,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区由简洁优美的模块组合而成,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地下室展区,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风景优美,惬意舒适,在这里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等功能区。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庭院的完美设计把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北部的拙政园融会贯通,成功的把苏州元素镶入苏州博物馆中,使新馆无处不透漏出苏州气息,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园林设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风格,它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成功的

体现出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庭院的水文景观,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总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博物馆设计中的不朽之作,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在江南小桥流水环绕的圣地里,贝聿铭大师成功的解决了博物馆的走向、色调、功能布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整个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新馆的落成成功的解除了部分人士对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的异议,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苏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一座坐落在苏州园林中的奇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凭借其“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作为国际顶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他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他深深的家乡情怀。坐落在忠王府李秀成遗址的新馆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为了众多游客和之前对该方案反对者的一致观念,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

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让我们用45度角的敬仰来欣赏它。

江南水乡——魅力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许这句说的有些夸张了,也许这只是观赏者在领略了苏杭美景之后所发出的一句感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苏杭的美确实甲天下,在来到杭州的几天里,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杭州这座江南水城的美。

杭州是一座拥有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是一座集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江南水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虽历经沧桑,但杭州的历史文化从未断过,在它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中依旧保存着从吴越到南宋、明、清以来的历史建筑八千多处,正所谓建筑是历史的基因,杭州如此庞大的历史建筑群是后人认识杭州、研究杭州的重要历史材料,同时也是杭州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杭州环境优美、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是一个很适宜生活的城市,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洗礼和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之后,杭州这座江南水城已在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在经济运行上,形成了围绕日常生活服务和消费的、丰富多样、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特色,在旅游上,娱乐、休闲、观光、人文、会展等互相渗透,形成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文化休闲旅游特色,在工业上,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精致轻型的轻工、丝绸、化工、医药、机械、家电

等门类比较齐全。在文化发展上,杭州的文化贴近生活、丰富多样,雅俗共赏,其中比较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有茶文化、丝绸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茶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湖龙井了,走在西湖边的江南小镇上,随时可以听到小商贩们宣传吆喝西湖龙井茶、江南丝绸之类的,他们是那样淳朴、和善,没有推销,没有欺诈,只是用最淳朴的江南口音向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人民,像这样的文化杭州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大家闻名而至呢。就包括浙江博物馆,那座坐落在山脚的现代建筑显得是那么大气、优雅,对游客足以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城市环境方面,杭州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山、水之间,湖、河、江之间,互相映衬,浑然天成。山水与人文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作为杭州自然人文代表的西湖,以上千年人工文化的精雕细凿,形成精致和谐、巧夺天工的文化景观,包括那座坐落在湖中央的雷峰塔,风景更是别具一格。

在建筑方面,杭州的历史建筑主要采用灰色系列色调,与西湖秀丽的风景相呼应,建筑体型简朴小巧,与西湖山水尺度相协调,既有帝王都城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水乡的朴实无华,显得亲民和谐。杭州的建筑汲取和传承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气势,其色调,其神韵铸就了杭州建筑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韵。

杭州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特别是实习期间我们考察的明清一条街,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处处透视出美丽的都市风光。

同时杭州古建筑与西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比如雷峰塔就坐落在西湖边被山水环绕,显得十分和谐、大气。当然不仅仅是雷峰塔,杭州的建筑大部分都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依湖而居,城中有景,景中有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精致和谐。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杭州庞大的古建筑群同时也反映出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传承。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乡文化、西湖文化等在杭州历史特色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杭州的建筑还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在水乡多河地带还出现了小巷、小桥、码头、石板路、过街楼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杭州的水乡建筑重视建筑的雕饰而不过多的追求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杭州保留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江南水乡式建筑大多都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色彩清净淡雅,白墙黑瓦,木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显得传统而安静。

当然,在历史建筑和江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基础上,杭州还保留了一类新的建筑,那就是把历史风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到江南的气候特点而建造的建筑,这些建筑依旧采用杭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却运用了西方近代的建造技术,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同时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体现了杭州人民在城市建设上开拓创新、和而不同的建设理念。

众所周知,杭州是一个以旅游业而著称的城市,“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这句话足以见证杭州风景之美,其中西湖之美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游客都为之倾倒,更有众多文人志士赋诗作词以赞西湖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千古绝唱向世人酣畅淋漓的赞扬了西湖之美,同时,白素贞和许仙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更是为西湖披上了爱情的面纱,那传说了千年的断桥,囚禁了执着白娘子的雷峰塔又是多少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西湖文化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东方园林的典范,在时代的发展中,西湖的建设始终坚持源于自然、重塑自然的原则,使得西湖景观没有过多的人工装饰,没有牵强的人工摆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置身于西湖景区,放眼望去,整个湖面开阔、壮观,一览无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为之震撼。同时西湖景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面积之大无与伦比,在偌大一个杭州城生出一片宝地,到处是山到处是水,有谁能不为之震撼呢。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爱情故事,朗诵了千年的名词佳句,无一不是对西湖绝世美景的升华。

当然西湖只是杭州旅游业的代表,除西湖之外,杭州还有众多旅游圣地,比如西溪湿地、明清古城、灵隐、龙井问茶等,他们都是杭州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杭州也是一个文化圣地,杭州坐落着中国知名美院“国美”和人称“小清华”的浙江大学,特别是今年三月份中国美院建筑系教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这一盛事更是证明了中国美院的雄厚实力,而浙江大学也早已以数学等特色学科闻名中外。

在交通方面,杭州至今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航空系统、航运系统等共同作用保证了杭州经济文化的正常运行。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段,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历史文化名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形成了庞大的水上交通系统,航运每年也为杭州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交通需求、缓解杭州现有交通的压力,杭州市现在正在对原有地铁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地铁将会承担杭州市区主要人流的运输,成为杭州交通运输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杭州,这座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会以国际大都市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

总而言之,苏沪杭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震撼。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一共用了八天时间,参观考察了各地地标性建筑二十余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各地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所在城市现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将来城市的规划发展新方向。此次实习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对理论的伟大实践,我们参观的内容也是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学校、园林、历史遗迹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着实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建筑是一门“行万里路”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多走多看我们才能领略到各大建筑的真正含义,才能感受到建筑群的宏伟与壮观,这是通过书本和视频无法感受得到的。亲临现场,你

才能真正感受到赋予在建筑身上的历史含义,这种感觉和激动是在其他场合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完全摆脱了课本理论教条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品读了苏沪杭的知名建筑,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后,我们对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探索性尝试性的学习到现在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践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必定会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将我们的学习搞得更好。

另一方面,苏沪杭调研实习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对建筑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建筑应适应不同地方传统的建筑特色,要能够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征性元素,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法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形成质感和色调的统一。对于建筑来说,协调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多漂亮的建筑,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够体现出地方的人文风情和传统色彩,放到哪里都是对当地原有风景的破坏,那么它的美感也就无法表达出来,甚至,如果它不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话,不说是美观协调了,就连功能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建筑应适应当地的需要,比如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成功的与苏州当地的传统元素相结合,采用白墙灰顶的色彩表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此次调研实习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是建筑的灵魂。如果一个建筑没有新意只是对其他建筑的照搬照抄,那它就没有存在的亮点

和意义,建筑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独具一格才能够在建筑群里脱颖而出。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创新必须要从现在抓起,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和设计特点,只有在学习中培养了这种创新思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应运自如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苏州博物馆新馆,尽管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苏州建筑传统的白墙灰顶的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贝聿铭大师把苏州建筑的青色灰瓦用灰色花岗岩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同时在屋顶的处理上新馆也没有像其他建筑那样呆板僵硬,而是采用了钢构架结构和玻璃采光板,不但增加了博物馆的透光效果,同时对光线进行了有效的过滤,使博物馆内温馨淡雅、环境宜人。

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将会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那种对建筑的敬仰与热爱,那种对心灵的洗涤与震撼会激励着我在建筑的生涯里做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推荐第6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许晋 学 生:王鑫 学号:201003050104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为了扩大学生眼界,了解设计图与实际建筑之间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参观典型建筑,体验空间,感受体量。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建筑,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尺度感和空间感,为将来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了解各类建筑的发展状况,了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设定一个参考坐 标。

二、实习内容

1、成都市东区音乐公园——旧工业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成都市东区音乐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为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东区音乐公园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大量的厂房原貌。高耸的烟囱、林立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光厂是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的一个标记。对于发展的成都来说,与其拆除这些建筑不如就地取材,将现代文明与这些工业元素融合,既尊重历史,也是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个美好诠释。建筑没有繁琐复杂的立面处理,大多是简洁不加任何修饰的深灰混凝土,但并非普通的磨平做法,而是那种表面粗糙拉毛效果,配以整齐的网格框架灰窗,着实添加了体块几分厚重。在建筑裙带,则是商业店铺的精心布置,整体上配合工厂的公园气氛,绝不滥用现代技术。公园道路两侧整齐富有韵律的的钢架构件,散发着七八十年代工业气息,但是他们并不影响公园的音乐主题,在小品的点缀下,反而别有意味。开敞干净的笔直街道,在两侧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方块对比下,显得更加稳重。

音乐公园展现的是成都的另外一种特质。成都东区主题音乐特色鲜明,在300亩地理空间最大限度保留了工业元素,并发展相关创意产业。

成都东区业态多达20余种,包括当代艺术部落、多媒体娱乐空间、演艺中心、音乐电影资料馆、流行音乐博物馆、小剧场文化基地、音乐文化主题酒店、数字音乐企业办公总部、明星街、无线音乐基地、音乐大市集、酒吧工厂等。这些业态都是经过全盘考虑、数次论证后才最终确定的,所有业态都围绕音乐这个

灵魂而设计,不仅特色鲜明,还非常注重业态之间的协同效应。70余米高的烟囱、3米粗的管道、17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成都东二环侧的原红光电子管厂厂址固有的工业元素被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片旧厂房正在悄然蜕变为以音乐为灵魂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2、城市综合体

概念: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个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或“微型城市”。冉立春称,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其实是商业地产从综合到专业、再从专业到综合的必然发展结果。它是现代城市的浓缩,可以满足人们居住、办公、购物、娱乐、会议、餐饮等多方面需求,最终体现的是“快乐大本营”和“全家总动员”,几乎所有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需求。

进入本世纪, 全球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成都作为中国的

二线城市,西南地区的第一城,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行业百花齐放。随着商业的发展,对于其所属的建筑形式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成了城市综合体在成都的兴起及大力发展。

1、文殊坊——旧址改造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 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3.25公顷。项目分两期开发,于2010年完成。

文殊坊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特色购物、古玩字画鉴赏收藏、养生康体、娱乐演出、会议研修、商务洽谈、展示展览、中外商务信息和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以横贯古今的时空跨度和参与、体验的游憩理念,诠释和传播老成都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和休闲文化精蕴,是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

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文殊坊,用中国特殊的建筑文化符号--川西传统民居形成特色首席商业院落,它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同载体。文殊坊的街头巷道大约在三四米左右,或是更窄至净宽不到两米,两侧都是不满了眼花缭乱的古风建筑,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牌面门板,斗字匾额等等各种古建元素引人入胜,它们没有现代建筑的巨型体量的,材料大多以木材,砌筑石块为主,色彩多以深红或是褐色,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总的算来,文殊院是成都古建较为完整精细的游览景点了。凭借其深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街形态,成为体验商业时代发展的一个前沿性创--院落商街。

2、成都市仁恒置地广场——高端城市综合体

成都恒置地广场位于成都市人民路南路二段红照壁十字路口,此处是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商业区。该项目座落在拟议修建的城市主要交通快线的交会处,地铁一号线从此经过。仁恒置地广场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国际标准的甲级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国际品牌购物中心,具有商务办公、国际会议、商住、购物、餐饮休闲服务等复合商务商业功能。商业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预计2009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仁恒地广场是集国际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服务公寓和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预计投资投资26亿元人民币。

仁恒置地广场项目开发用地19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980平方米。规划的办公楼和商场建筑面积分别为72073和64556平方米。酒店式公寓的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1415平方米。该项目已于2006年9月开始兴建,计划于2009年10月完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竣工日期将推迟到2010年下半年完工。

高层建筑的阳台统一外凸,但邻近的并不在一条直线,而上呈斜角上升,阳台外表面贴上用橙色的LED灯面板,在三层和五六层位置,做了两个很大的休息平台作为写字楼区域商业区的分割线,平台屋顶亦是黑色的框架玻璃,造型如同一个没有阖上的方盒盖子,从平台上方直接与写字楼相搭,同样,建筑顶层的屋顶也是使用了这种新奇的做法。

建筑内部奢华而不失稳重大气,不论是光滑的镜面大理石板,手感奇佳的华贵石壁,或是四五层高装饰绮丽的顶界面,无不采用了高档的室内设计来搭配国际品牌这个身份,不过设计者也并非大肆采用,而是适可而止,着重那些空间开敞的中庭区域,在某些过渡地段,则是依靠材料本身的厚实感和稍暗的暖光来衬托。

总楼层

39层,楼高180米,吊顶净高:2.8米,单层面积:2000平米 电梯

进口OTIS高速电梯,14部客梯,高低区各7部,高区6米/s,低区3.5米/s;消防兼货运梯2部;地下车库与裙房3部。 空调

美国特灵空调,四管制VAV变频变风量加新风系统,80立方米/人/小时新风量。 水电

双路供电,互为备用,总装机6400KVA,租户供电标准130VA/平米。

通讯

采用6芯万兆光纤、六类线缆与本层主干连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G、无线对讲信号覆盖,及针对租户的无线网络覆盖。 消防

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紧急广播及消防通讯系统、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及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全方位保障消防安全。

3、住宅区——东湖公园华润翡翠城

华润翡翠城位于成都市二环边,南偏东约15°位置,项目北临二环路,南临沙河,西临府河,东临新成仁路,琉璃路由北向南贯穿片区中心,占地1245亩,被“一湖两河三公园环抱”,包括420亩东湖公园和780余亩的住宅用地。

如果说成都的居住区总让人拥挤的喘不过气来,那么翡翠城或许不在其内。 远离喧嚣,宁静安谧,干净街道,木质围栏,落脚舒适的木地板,入手亲切的玻璃护栏,模仿堆积草垛的入口砌筑,田间小路的铺石,栖息湖面的白鹭,薄雾,简欧的白色建筑,粗糙红砖贴面的外墙,远处朦胧可见的城市高楼,供人游玩钓鱼的小湖,依稀可见的鸟语...这便是它,翡翠城,占据天时地利的东湖公园,让人丢掉一切城市的繁重。 住宅也是精心筑造,时光并不能抹掉几分建筑师对于它的设计,别具匠心的上下楼层连通,凹凸不平的单元阳台,处理适当的黑白相配,相比前面几期的立面,第五期的设计更加贴切宜人,远望那做工精细的小块方砖贴面的外墙,还以为是一大片幕墙。

4、办公楼

成都市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 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被批准为中

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在国家科技部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2.5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内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区

成都市高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区域内高楼林立,汇集世界知名企业的西南总部及相关政府机构。园区内建筑在整个成都市乃至西南地区都属于首屈一指的典范,多由世界或国内知名建筑师操刀设计,使整个园区内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感又别具一格。

高新区园区内主要以各类机构企业的办公楼为主。

办公楼按规模有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之分;按层数有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之分;按总体布局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之分。此外,按平面形式、结构造型和所用材料,又可分为若干类型。如按平面交通组织形式来分,有内走廊式、外走廊式、双走廊式和无走廊式(大空间灵活隔断)等 。

中小型办公楼一般为低层或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常采用中间走道、两边办公室的内走廊式或一边走道、一边办公室的外走廊式布局。这类办公楼的

平面设计主要是合理选择开间尺寸和布置门厅、楼梯。大型办公楼的结构形式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剪力墙、筒体结构等,以利抗风、防震。平面布局有由几幢多层建筑组合成一组办公楼群的分散布局和由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局部低层建筑相结合的集中布局。纽约CBS大厦为筒体结构形式的大型塔式办公楼,所有交通和辅助设施全部设在内筒中,办公室部分为大空间,采用灵活隔断分间,无固定走道,是现代办公楼建筑的常用模式。

在办公楼设计中,根据办公楼的规模、使用要求和技术、环境条件来确定建筑的体形、体量、层数、朝向等。在平面和空间上处理好办公用房之间、办公用房与各种服务用房之间的关系以及室内外环境。按照人流状况,解决平面和竖向交通问题。在高层办公楼中,竖向交通更为重要,如电梯的合理设置。在处理交通问题时,须合理地缩短交通路线和压缩交通面积,扩大办公和其他有效使用面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应考虑消防设施和火警时的疏散设施,以保证安全。在结构上,应根据规模、层数、体形等,选定结构形式和进行抗风设计。处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要进行防震设计。根据不同要求,进行供暖、通风、空调、采光、照明、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和其他设施的设计。

三、结束语

这次建筑认识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对许多种类的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收获也是很丰富的。从古街改造到极具现代感的办公区域,从公园到高端城市综合体。就对建筑本身来说,即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或者说是建筑外观。通过近距离对建筑的观察,提升了我们的空间尺度感和体量感。而其表面就是对形式的把握以及材料的应用,对其建筑内

涵而没有更多的思考。作为一个主修建筑学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的建筑课堂上,更要关注建筑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使是一个小建筑,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

推荐第7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安排我们进行维持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这个实习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即将要接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程学习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2.实习流程:

这次实习维持五天,时间从8月21日到8月25日,地点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周围的工地。第1天上午学校老师为我们开了认知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下午主要是参观了工地上建筑的结构以及巧妙的结构方案布置;第2天参观的地点是学校西面的某工地的一些建筑;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第3天的任务是到某工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技术和一些施工细节处理。第三天下午由系主任为我们作报告;由于天气的原因,第4天就在学校教学楼教室观看施工方面的视频录像,第五天我们参观了张家口第一建筑搅拌厂。

3.实习内容:

3.1观看房屋的结构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我了解到建筑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按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木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排架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组合结构等。这次实习中,第一天参观的工地都是框架结构;第二天看到的住房结构大多数为砌体结构;国际建材城的内部结构中,是剪力墙结构。老师讲解到说,如果是单层厂房,为了经济合理,一般是排架结构,这样利于大空间的处理;多层建筑可以是框架结构,高层为了抗震的要求且经济合理,一般是剪力墙结构。通过实习时的理解和资料的查看,我简要介绍一下实习过程中见到的结构的定义及分类。砌体结构———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1.素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2.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前者主要受拉,后者主要受压。3.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排架结构———由两边的柱子,有一个屋架支撑在柱子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排,下面又是一排,在这两排上面上屋架之间放上一个板子形成个空架连续的房子。排架的特点是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都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通常在两个支架之间应该加上相应的支撑,避免风荷载的一个推动,发生侧向的移动。

框架结构———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3.2观察房屋的细部处理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领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任何事情都如此,建造房子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和技术处理上常有一些细节应该注意。这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师的必要条件。下面我讲一些我在实习中学到的细节知识。

3.2.1施工时的应注意的缝及其功能

在第一天参观的建筑楼中,了解到裙楼与主楼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之间有缝,是沉降缝、收缩缝,抗震缝的三缝合一。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

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3.2.2屋顶与柱子的衔接处理

在国际建材城的建筑中,老师讲解道,屋顶和柱子之间是铰接的,有缝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了抗震的能力。当房子偏移时,屋盖的移动柱子的移动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房子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当柱子间距比较大时,还可以设置构造柱,这样不仅划分了空间,也可以加强整栋楼的稳定。在结构实验室中,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这也应注意铰接的处理。

3.2.3钢筋混凝土成型问题

在观看施工施工视频时了解到: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加工制作时,结构施工图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钢筋加工,经加工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钢筋连接与安装时,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在钢筋捆绑时,需要注意交接点的扎接要牢固,不能使结点产生错位,否则会引起房屋稳定性问题。

当捆绑好钢筋后,就要浇注混凝土。在浇注时,最重要的是混凝土的均匀、密实性问题。因此,要求工人严格捣平并仔细检查。当遇到下大雨时,要用帆布遮住,防止雨水稀释水泥,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当然,以上都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施工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施工员,才能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3了解施工的主要的流程

这个主要是通过观看“深圳帝国大厦”的施工过程理解到得。该大厦的建成又为深圳添加了一个标志性建筑。

首先,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正如在施工时看到的一句横幅:“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去工地实习时,都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任何一个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由施工单位安排施工流程,管理制度。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管理,明确的分工。任何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施工技术也非常强硬,不懂得问题,马上开研讨会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缩短了施工时间,到达提前竣工的目的。这个环节,应体现人人有责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则,才能建筑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建筑!

3.4脚手架的安装与固定

脚手架是为建筑施工或安装施工而搭设的上料、堆料以及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按所用的材料:分为木脚手架、钢脚手架和软梯;按施工的性质:分为建筑脚手架和安装脚手架;按搭接形式和使用用途分为:单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结构脚手架,装修脚手架,悬挑脚手架,模板支架等等。安装脚手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构架结构稳定,构架单元不缺基本的稳定构造杆部件;整体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连墙件或撑、拉、提件;在通道、洞口以及其它需要加大尺寸(高度、跨度)或承受超规定荷载的部位,根据需要设置加强杆件或构造;(2)联结节点可靠,杆件相交位置符合节点构造规定;联结件的安装和紧固力符合要求;(3)脚手架钢管按设计要求进行搭接或对接,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搭接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无设计说明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cm(模板支撑架立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另外脚手架还要保证必要的防护安全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供安全防护,防止架上的物件发生滚落、滑落,防止发生人员坠落、滑倒、物体打击等,从而保证工人施工时的安全,进一步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理念。

3.5构造筋的配置

在构造柱配筋验收过程中,设计单位在立筋的采用上选择光圆筋,而施工队在施工过程时绑扎的箍筋与光圆筋之间的摩擦力过小,导致箍筋向下滑移,给施工带来不便。因此,施工队擅自将光圆筋改为螺纹筋来增大摩擦力,以便于箍筋的绑扎施工,但这一变动极大的增加了成本。通过积极思考,我向技术室主任提出如下整改方案:暗柱四根立筋采用2光圆筋和2螺纹筋,施工时交叉对角放置,

3.6参观张家口市第一建筑搅拌厂

4.实习总结:

经过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我感受颇深。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以及观看相关的施工知识教学视频,以及系主任作报告时的生动内容,我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

知识。这次专业认识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而且这次的认识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实习,我也更近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深刻体会到,做工程管理这一行,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大。同时,希望学校多开一些这样的实践课程。而且这次实习得以圆满完成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四位带队指导老师,老师们不仅在实习学习上给我们介绍各种专业知识,更在生活上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我要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此外还要感谢实习过程中给与我们大力支持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推荐第8篇:建筑认知实习

在中国,大部分设计院是大设计院,多个工种的工程师集中工作。

在外国,设计院为中小设计院,单一建筑设计

注册一级建筑师:九年内通过规定的考试内容,

城市50%以上面积是住宅

建筑的要素

1、地形环境

2、外围护,起保护作用,是人的“第三层皮肤”

3、材料

4、空间:安全,舒适,美观

5、设备:暖通空调、电气、给水排水

土木:骨

建筑:皮

设备:血管

职业建筑师最早出现在英国

建筑是这个名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不一定会一直存在下去。

同济设计院是由一个旧的停车场改造而来的

遵循原特点,又有所创新

原来的空间:三层的连续长方形空间

现用于办公

缺点:大空间内部中心处没有采光,通风也不好

改造:把中间挖空

加层 三层变成四层

听从结构工程师

不用钢筋混凝土,原因:施工对天气,设施要求较高

钢材重量轻易加工,组装适用于改建

木材消耗较高

停车场:地面没有可以停车的空间

由于是旧建筑地基已经打好,不能建地下停车场

把原来用于公交车上下楼层的坡道作为停车场,可以方便的把车停到办公室门口

增加特色:人性化,节能办公室

尽可能做到自然通风,采光利用错层做了一些室外的平台

室外和屋顶都有绿化外立面有遮阳措施

遮阳板放在屋顶,南面,西面,东面次之,北面一般不用(上海)

屋顶阳光雨雪堆积

在性能上要求的最为严苛,保温隔热要求最高,屋顶绿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四周的墙面上花的钱最多,保温,防水,必须是连续界面

保温分为:外保温,内保温,夹层保温

外保温 在建筑外部全部贴上保温层

缺点:松软的保温层在外部,外部的面砖,涂漆粘不住,施工要求条件高

内保温:只在墙的四周贴上保温层

施工方便,但屋内的钉子以破坏松软的保温层,减小居住面积,楼板成了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

夹层保温市场小,现在的高层建筑多为剪力墙结构,无法运用夹层保温

一个材料是不是绿色材料,应从全过程评价

太阳能再利用的时候零污染,但制造太阳能设备的时候污染很严重

钢材既可以说是绿色材料,因为它可以回收利用

又可以说不是,因为炼钢有碳排放

新材料

白色钢丝网:其变化而不产生阴影,轻盈,消减体量感

透明混凝土:混凝土中加入光导纤维

赫尔佐格陶土板,有温暖的触感

自保温混凝土块

专利上海中心地段沿街老城厢,斜放的隔音板

1、挡住沿街立面的空调机和晾的衣服

2、防止开窗时沿街噪音传入室内

混凝土的轻质骨料以泡沫塑料为核,在外面包上一层水泥形成的抗压的薄壳结构

设计流程

1、方案,由建筑师设计,对结构有初步的要求

2、扩初:结构,设备工程师与建筑师协调,配合。

3、施工图:内容详细,按严格标准作图

4、后期服务,沟通

报酬是分阶段付的,第一阶段20%第二阶段30%第三阶段40%第四阶段10%

各高校建筑专业增多,建筑专业人士变多

市场竞争压低价格,恶性循环

硫酸纸、鸭嘴笔三角板

针管笔

Cad

Bim

三维扫描,计算机结构受力点分析

土木大楼 钢结构

门厅 透明天窗

门厅与后面的主要建筑连接处用了两根柱子,前面的那根支撑门厅,所以比较细

后面那根支撑高层建筑,比较粗,两个力分开接受,这样有助于建筑的耐久性

这种构造成为变形缝(分为温度缝,沉降缝,抗震缝)

发生火灾

报警器感受到环境变化

控制中心

喷淋喷水,喇叭开始发出警报音,消防电源打开,其他电源关闭

建筑内一旦出现消防事故,就是建筑师的责任

一层至少要有两个疏散口(只有楼梯是,电梯,自动扶梯不是)

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玻璃,防火卷帘把一层分为多个防火分区

大于60㎡的房间要有两个门

楼梯间要有防火,用门密闭,门上有玻璃方便看到对面的环境,鼓风使内部气压较大 门向疏散方向开,一楼到地下室之间加隔墙和门,以防误跑入地下室再折回造成踩踏 楼梯的两跑之间要有缝隙,让消防栓的水枪管能直线上下。

空调,有送风口,有出风口,送风口上系一条线作为标志,送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要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冷空气在内部流动。

上海市中心:上海人民市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以政府为中心,坐北朝南

有文化建筑与之对应

西方的城市规划,以教堂为中心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产生了广场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改进建筑

故宫苏州园林 建筑单体相似,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院落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木材

西方商业社会 喜欢不断探索创新

凡尔赛宫 单体建筑宏伟,体量感强。

西方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石材

相同点:都有三段式,表达权利的概念

上海还不算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1986年历史文化名城,“万国建筑博览会”

春秋战国时期小渔村宋设镇元设县盛于明清 明筑城墙

明豫园清城隍庙1843开埠,

开埠后,上海出现城市建设热潮,云集世界各地各行业公司,有“东方巴黎”之称 1907外白渡桥

现在外滩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仿欧古典主义风格

大上海市中心计划未完全实施。

1990年起上海港口扩建,外迁,形成洋山港,成长为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城市

上海世纪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功能定位为城市景观大道,将世纪大道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对称道路,气势宏大,具有强烈的园林景观效果。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低碳环保)

中山东一路 外滩背倚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新天地

苏州河两岸,滨河空间

绿化

林,大型绿地廊,防护绿廊园,公园绿地环,环形绿地楔,楔形绿地外滩历史风貌文化区外滩建筑群

南京西路历史风貌文化区风格多样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华业大楼)

人民广场历史风貌文化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大开放空间格局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文化区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兴国宾馆)

老城厢历史风貌文化区传统地域文化建筑(豫园)

愚园路历史风貌文化区新式里弄

新华路历史风貌文化区低密度花园

虹桥路历史风貌文化区乡村别墅,良好的自然环境

山阴路历史风貌文化区早期花园洋房,新式里弄

江湾历史风貌文化区现代民族化建筑

龙华历史风貌文化区革命传统纪念地,古镇

幕墙,不承重。

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展览建筑)

民用建筑(住宅)

还有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有专门设计这类建筑的设计院

类型不同,设计时的要求也不同

建筑的类型变得丰富,是近代建筑革命,四大师探索的结果

其中柯布西耶影响最大,他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又不断否定自己

材料性能的不断进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也为建筑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造一个好的建筑,需要甲方有够高的素质,有足够的资金(材料,维护),有好的设计

上海博物馆,屋顶模仿鼎的形状,是文化建筑

现在流行的新古典住宅,仿欧式建筑,美学标准不断沉淀产生的效应:看过去的东西感觉很美,看未来的东西感觉像是怪物

推荐第9篇:建筑认知实习

建筑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

1、扩大对国内城市建设历史与现况成就的了解,掌握城市与建筑设计新的焦点问题及

其在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动态。

2、根据毕业设计任务要求,考察同类项目的建设发展与技术动态,搜集相关技术资料,

为毕业设计做好资料准备工作。

3、加强并进一步实践科学的调研方法,具备从事建筑设计资料收集的工作能力。二实习方式:

通过集体组织参观学习目标城市,全面调研城市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的体现利用及其风景名胜区建筑布局方式与形体艺术的处理特点,重点可放在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与现代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有机结合的调查体会与城市文化环境与场所精神、自然环境条件利用的体验记录上。

实习时间:2012年2月27日—3月4日

实习地点:苏州市各建筑区

实习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准备好出行物品,制定出行路线,搜集有关材料。

2、通过网络等途径初步了解各建筑区基本情况及交通路线。

二、开展实习活动

三、后期总结工作

收集并整理资料,对个建筑区实习认知情况分析并定稿。

实习内容:

推荐第10篇:建筑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调研时间:2011.10.31—2011.11.02 调研地点:驻马店天中广场、天中塔、城乡规划院、建业深林半岛小区、郑州郑东新区、郑州博物馆、郑州大学新校区

调研内容:参观建筑构造、了解建筑的整体规划、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的用途与装饰

伴随着风和日丽的天气,一个周的建筑认知体验实习悄然进入的了尾声,从驻马店的天中广场到参观了解郑州大学的建筑群。这段时间,我们亲身体会并认识了建筑的各种构造及历史。每个建筑的建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的,只有我们切实走进每个建筑,去抚摸,去观察才能让我们对我们所学的建筑这门专业有更好的认识。而我们这次实习实践的这一个星期都是很具有当地建筑代表性的,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学习不同地区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做法。

湮没的历史

实习的第一天我参观的是驻马店的建筑。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是蔡氏、金氏、江氏家族的发祥地;重阳节和中国“四大传奇”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盘古开天地”美丽神话传说的发祥地。作为一个还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而言,它的建筑中并不能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是它的建筑仅仅是为了追求现代和形式。或许这就以牺牲文化和历史,来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代价。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驻马店的天中广场会展中心。这是个比较新式的建筑,以建筑中心的一条轴线对称。这一个仅有4层高的会展中心的建筑风格还是比较传统的,感觉仅仅是在建筑上带上了一个比较个性的帽子。在颜色搭配上,勒脚是有灰色大理石贴面,往上就是粉红色涂料涂刷,顶棚也是银灰色。感觉颜色搭配很是单调,也没能显现出建筑磅礴的气势。而且墙体运用这种粉红色涂料,在下雨的时候容易玷污表面。在到达它的后门时,我们发现后门虽然很宽,但是却很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另外在偌大的一个广场上绿化面积非常的少。没能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天中广场的对面是驻马店新市政府。不过它并没有给我们神圣庄重的感觉。远远的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住宅楼。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最初的设计是墙体灰色,屋顶黑色。但最后却是墙体黄色,屋顶红色。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它的设计很是符合建筑“背山面水”的传统理念。因为在它的前面是一个湖,后面是一座假山。相对于天中广场的单调,市政府就显得绿意盎然了。

这次建筑体验认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中塔了。天中塔塔基四面嵌有4块2米高、3.9米宽的高浮雕,西面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北面的是“周公定天中”,东面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南面的是“古代五杰”(李斯、韩非、桓宽、范缜、干宝)。高浮雕的上面,是56层花岗岩塔层,其中下端10层是装饰浅浮雕,刻有象征石文化、陶文化、玉文化、青铜文化和甲骨文以及兵器的装饰图案。天中塔呈方锥形向上递进,塔顶端是一根直指蓝天的象征驻马店锦绣未来的不

锈钢标杆;整个塔体配有华丽的彩色照明,象征着前进中的驻马店多姿多彩的每一天。虽然天中塔只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但是它整体创意恢弘大气、简洁古朴而又新颖现代,展现了驻马店市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创建和谐家园、打造现代传奇的新时代精神风貌。而我感觉我们悠悠天中,众多新式建筑中正式缺乏了这种文化底蕴,让人不仅为之汗颜。

新时代,新理念

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有两个我比较的喜欢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驻马店的城乡规划院。在我们远远望去,他是一个呈梭行的高层建筑。当我们靠近之后,我们看到以它为中心有两个对称的展厅,均是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构造而成。展厅的屋顶呈波浪形。如同两只正在扇动的翅膀。而中间主题建筑造型奇特的雨棚正如鸟头。庞大的建筑在一只雄鹰上背上,正在腾飞。寓示着我们天中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设计理念。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建筑就是郑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这是一个以“龙湖”为中心的建筑群。这些建筑有很多特点:一是形象富有强烈的表现性;二是所有建筑都十分强调自己的存在个性;三是建筑能在狭小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建筑的屋顶造型,最能反映出它的表现性了。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了彰显自己个性,在国际会展中心的建筑物上,总是在线条复杂、形体尺度加大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雕饰,以增强它独特的立体感、文化感。

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建筑与空间的关系。而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要更多的考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建筑的整体规划,同时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在我们认知体验实习的过城中。郑州大学新校区可以说一个合理规划的大量性建筑。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大学建筑很多地方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首先令我感受到的是建筑如一种艺术,音乐般地魅力。郑大校区由于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而是和郑大其他的学院教学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郑大系馆在造型上所能表达出来的个性与意义就有限。整体造型基本上和其他系馆一样,成长方形布置。表皮为清水混凝土,整体颜色为灰白色,在楼梯部位做了竖向构造设计,并涂以明亮的黄色涂料,借此点亮整座系馆楼。另外我感觉整体规划较好的就是我们参观的森林建业小区了。合理的功能分区,流畅的道路设置个性的住宅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于郑州大学建筑广阔的建筑用地,森林建业小区显得更加的合理的利用了建筑空间。但是我感觉到小区模仿现象较普遍,缺乏创意和创新,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小区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表现在建筑外型单一或外立面装饰华而不实、空间布局形式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等。

在参观的前两天,我们都是参观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一些墙体的细部构造我们都没有看到。于是我们第三天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地。在这里我也是受益匪浅。>这门课一直是我的弱项,在课堂上你能听老师讲,许多知识点都不是很理解,不知道为什么。通过这次亲自到工地参观学习。我对于那些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的这门口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段实习参观的日子里,老师用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并不为我们熟知,但我们却经常看到的建筑。古典与现代在郑州这个大都市中融合,而我们更要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和诠释建筑的力与美,这些建筑的构造手法与特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第11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要求

建筑学建筑认知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报告内容:

1、以6人为一组,组长负责制,结合实习计划中参观的建筑,收集其建筑概况、设计师背景等资料,以及在北京实习的交通攻略,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每小组交一份,要求6月15日前完成,字数不限)

2、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有选择地分析3-4个建筑的外观特征,设计手法,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得出对你设计的启发,不可泛泛而谈,形成最终实习报告。

二、实习报告对象:

选取此次参观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建筑(3-4个)。

三、实习报告形式:

要求图文结合,文字说明分析3000字以上,并结合建筑文字选取适当的图片,配图说明;文字加图片(Word文件),A4纸张,正文字号小四;打印稿和电子稿各一份。电子稿文件名称为“学号姓名.doc”例如:“200602058张三.doc”

四、实习报告提交截止时间:

2013年7月4日下午5点之前,没有按时提交的,分数适当折扣,直至取消该实习成绩,不得该课程的2个学分。

五、评分标准:

内容:材料翔实,见解深刻、独到的得高分;(严禁网上抄袭,一经发现做零分处理)

报告:排版、打印、装帧精美的得高分;

否则低分,或者取消该门课程分数,直至不得该门课程的2个学分。

第12篇: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目 录

一、前言 ............................................2

二、实习内容及目的 .....................................3

三、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4 3.1 3.2 国家大剧院 ...................................3 银河SOHO ....................................7

四、实习总结 ..........................................10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

从元明清建立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再到如今的奥运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北京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风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建筑学2009级的学生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七天(9月4日—9月13日)的建筑实习。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专业实习,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习报告涵盖了两个我在实习过程中认为印象深刻并会对我未来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银河SOHO和国家大剧院,其中列举了这几个建筑的概况和本人的一些认知心得体会。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体验真实的空间感觉,了解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状态,学习国内最新建筑技术,掌握最新建筑风格。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二部分

实习内容及目的

1.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2.实习目的

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三部分 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3.1国家大剧院

3.1.1建筑简介

国家大剧院侧面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3.1.2建筑师背景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 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安德鲁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3.1.3认识分析

国家大剧院,在初次看到这座大体量的建筑时,当看到它犹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时,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绝对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似乎已经做到极致,让我好生喜欢。但当我看到国家大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发现它似乎建造的有些不合地宜。它位于北京城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东边不远处便是人民大会堂,再往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毫无疑问,它所处的位置是十分敏感的。我想大概正因为其所处地块的敏感性,所以安德鲁先生便引入了最简单的几何体,如同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如今它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如果抛离其所处的地块,单论这一个建筑,那么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做的气势恢宏。而如果,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光亮的外表却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文化在此也无踪可循。

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国家大剧院的意思,毕竟存在及合理,况且,大剧院内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右图,这是国家大剧院入口处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湖水波光粼粼所投下的倒影,可惜那天空似乎不作美。进入内部,可以观察到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体块化零为整的处理手法,巨大的蛋形结构覆盖内部的三个小蛋——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在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蛋与小蛋,小蛋与小蛋之间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公共空间。

另外,大剧院的细部设计也非常用心,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楼板上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红色天花板构成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整体色调符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红的元素和民族自豪感。但那天在参观时,我觉得整个剧院的采光并不是很好,那天的天气是阴天,没有太阳光,剧院内部的光线很弱,又没有开灯,我用相机根本无法拍摄出亮背景的

照片来。另外,中途我去上厕所,却发现其中一个卫生间只有两个小便卫和一个如厕卫,在大剧院人流量如此大的场所却设置这样的卫生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讲到这里,回过头去,我又在想这样一个建筑形式安放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地块是否合适。毕竟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中心位置,就不光应满足其剧院的使用功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如今的这个国家大剧院,却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的文化认同。试想,如果以后我们技术更为发达并趋于成熟,我们把其拆了建造一个技术更为先进的剧院,我们会不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倘若把对象换成位于她旁边的人民大会堂,那答案便必须是肯定的了,因为无论把人民大会堂的功能做的多先进,属于如今这个人民大会堂的文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国家大剧院内部景观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银河SOHO 3.2.1建筑简介

银河SOHO

银河SOHO地址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写字楼及8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域,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趋于完美化。贯穿建筑群南北的中央大道及地下商城向北面与朝阳门SOHO(一期与二期)及地铁站出入口相连,同时向东通过横跨东二环的天桥与外交部大楼毗邻。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2.2建筑师背景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是广州歌剧院、德国宝马汽车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项目的设计师,建筑界均称“扎哈代表未来”。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思想者”组别中拔得头筹。

3.2.3认识分析

来到银河SOHO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银河SOHO入口

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银河SOHO中庭景观

银河SOHO中庭喷泉

不过,再好的设计都有它的缺点,正因为银河SOHO的自然流动和平滑过渡,使其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因此,人置身其中很容易迷路。在我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人在问工作人员方位,这大概是这栋建筑的弊端吧。总的来说,我喜欢银河SOHO的处理手法和空间流线方式,因为这,我开始喜欢上扎哈的设计。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四部分

实习总结

写到这里,我的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也就告一段落了。看了那么多的北京建筑,这里的建筑无疑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体量庞大的建筑居多(特别是水平方向上)、经典甚至保守的建筑居多、庄重大气的建筑居多、前卫的建筑多。

本次北京建筑认知实习,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知名建筑和壮丽山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设计思路,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到了许多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事物。在未来的建筑专业学习中我会更为细致地看待问题,努力培养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的殷切教导。

2013年9月29日

北京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13篇: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北京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湖北文理学院

建筑学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1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1.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两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本次行程安排

7月2号在襄阳乘车出发前往北京

7月3号中午抵达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和国家博物馆 7月4号国家大剧院,故宫,王府井,后海,什刹海,南锣鼓巷

7月5号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规划展览馆,下午听庄虹教授讲座 7月6 号长城脚下公社

7月7号银河SOHO,798艺术中心 7月8 号园博园

7月9号清华大学和颐和园 7月10号北海公园和首都博物馆

2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1.国家博物馆

1.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毗邻故宫和人民大会堂。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综合性国家博物馆。新设计的建筑在尺度与形式上都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在进入西大门之前,先要经过一个宽敞的庭院和大台阶,一排修长的柱廊支撑着突出的大屋顶。建筑师在屋顶的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在建筑内部,一个260米长的入口大厅将室内外环境融为一体,拓宽了的中心区域直面建筑最突出的中心广场。一个宽阔的核心空间从主要走廊中分离出来,连接了建筑的南北

两翼。建筑的南北跨度很大,同人民大会堂一样,为了突出家住整体的高大和雄伟,南北两翼开竖向长窗,主体用粗大的柱子做装饰,这样就把建筑的视线引向了纵向度。平面布局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三段式划分方法,多功能前厅和活动空间用当代的建筑语汇重新诠释了传统中国建筑。室内装饰材料选择了木材、石材和玻璃,和谐统一的风格诠释出了自然大气的空间氛围,而具有特殊功能的意义的房间则选用了对比强烈的材料。北侧的建筑朝向长安街,其内部展厅主要展示了中国现代发展史,而南侧的建筑则包含了一座图书馆。在新加建的建筑中,主要展览区域被划分为四个重叠的楼层,分别位于中心大厅的南北两侧,其中包含接待处,宴会厅和举办小型活动的多功能厅。 国博交通非常明确,只要人们一走到中央大厅,可以立刻辨清方位,可以看到不同的空间和空间之间是比较宽敞的,而且有渗透的感觉。不像一般博物馆压抑,他的交通空间非常大。而且交通组织是非常简洁、集中,在中央大厅的南北两侧分别设计了交通廊,比如说室外的楼梯,扶梯都集中在这个位置,人们只要走到这一块肯定可以往上走往下走,不会走丢。柱廊及开窗风格 ,用当代建筑语汇重新诠释了原有建筑。

3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2.故宫博物院

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

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

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据史料记载,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 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由故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到,故宫的平面布置是非常规整的,南北严格对称,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4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3.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

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4.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

5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南锣鼓巷是一个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巷子群,里面最值得一趟的就是小吃啦,老北京冰糖葫芦,老酸奶,炸糕,豆汁等等在里面都是有迹可寻的。南锣鼓巷传承着老一辈人的记忆,但又有着当代年轻人的时尚和活力,而且南锣鼓巷在地理分布上很靠近中心位置,这条古巷呈鱼骨状,四通八达,再穿梭古巷时还可以感受历史。无论中外游客,还是年轻老少,都是适合逛的地方。

4.奥林匹克公园鸟巢

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6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鸟巢是北京的一个象征,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来到北京必去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鸟巢,这里很干净,因为广场上面的垃圾桶蛮多的,地面上特别干净。鸟巢的设计很独特,看起来很结实是标志性的建筑,而且里面也很大很大,气势磅礴的。

5.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俗称“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其与国家体育场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是由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设计人员共同完成,这三

万多个钢质构件在位置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他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 “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 水立方是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没去之前在网上看到水立方的图片觉得很好看,但是亲身去了之后我想说,何止是好看!喜欢看它在晚上变化各种颜色,蓝的、紫的、粉的、彩色的,然后去想这种变化是否有轨迹可循,只是去过多次,没有一次安静下来去细想。但看着那些彩色的细胞组合在一起,看着看着,就变成了好看的鹅软石。

7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6.长城脚下的公社:社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

6.1手提箱:建筑师:张智强(香港)

4间卧房分别拥有独立卫生间,另有一间室内桑拿室。二层所有的墙均可临时拆除,变成一个通透的完整空间。沿屋顶降下的电动楼梯可到达屋顶平台,饱览长城美景的同时,也可品尝自助烧烤的美味。手提箱屋后,一条蜿蜒小道通向后山,穿行在树木笼罩的山坡上,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手提箱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

6.2家具屋:建筑师:坂茂(日本)

卧室共4间,其中两间带有独立卫生间。客厅与室内餐厅相通,露天庭院位居中央,置身其中,周围景观纷至沓来,有坐拥群山之感。家具屋四面都是门,衣柜隐身门内,保持整体的和谐完整。外观空间和内部空间保持表里如一的单纯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俨然一个现代四合院。家具屋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家具屋可用餐,可举办各类聚会,亦可以用新品发布、小型音乐会、各类展演等诸多活动。

6.3三号别墅:建筑师:崔恺(中国大陆)

4间舒适的卧室,主卧带独立卫生间,其他三间卧室共用两个卫生间。开放式厨房。一层客厅与餐厅相连。主卧的浴室配有整面的落地玻璃,山景扑面而至,让您在入浴也不会错过难得的田园野趣。三号别墅曾有个诗意的名字——“看与被看”。这里室内室外相通,开阔视野与私密生活浓缩于方寸之地。人看山,山看人,室内看室外,室外看室内,邻里之间在看与被看的互动往来中享受无穷乐趣。三号别墅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三号别墅适合举办各类时尚PARTY,装有壁炉的会客空间是私人聚会、小型发布、座谈会的绝佳地点。

8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6.4怪院子:建筑师: 严迅奇(中国香港)

错落有致的三层空间、两层露天庭院与院子中的小露台彼此呼应。共有4间卧室,其中三层的主卧无墙无门,象一个独立升起的舞台,与户外风景紧紧相连,视野极为通透。房间内部装饰简洁素雅,白色的墙壁、木地板和石板铺面让你有乡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觉。在小露台上栽花插柳,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将是都市中少有的惬意感受。怪院子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怪院子适宜举办私人聚会、小型发布、高层会议,在露台及露天庭院还可举办烧烤晚会及其它户外活动。

6.5飞机场:建筑师: 简学义(中国台湾)

4间卧室,桑拿屋带有天然石头浴缸,3个会客室如机场伸向不同方向的登机通道,还有一个半地下的私密空间将多边风格发挥到极致。两道嵌入山坡的石墙与“长城”交相唱和,宛若回归自然怀抱。两幅石墙后面,有一排窗户向山敞开的房间,花草树木触手可及。14米的长形走廊可以让你在最酷的别墅里观赏风景。飞机场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飞机场可做不同主题PARTY、私人聚会。亦适合举办另类展示、艺术活动、时装表演、新品发布等活动。

6.6红房子:建筑师: 安东(中国大陆)

4间面向不同风景的卧室,主卧及一个客卧带独立卫生间。主卧中桃红色的主色调富有怀旧感,客卧采用浅色木地板,与窗外的景观和阳光遥相呼应。客厅空间大、采光好,与阳台相连,独立厨房隔断油烟。二楼露台可尽享长城山谷的风光。房子顶上的屋顶庭园,视野开阔,可一览公社全景。从红房子后面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可走上长城,如有兴致,还可以在古长城上体验一下现代鸡尾酒会的感觉。红房子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

9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红房子最适合开PARTY,举办婚庆活动,以及烧烤晚会或鸡尾酒会,穿行于山体的悬臂则最适合作公司或私人聚会场所。

6.7竹屋:建筑师: 隈研吾(日本)

竹屋有6间卧室,二层有2间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是竹屋的点睛之笔,六面皆竹,透过竹缝可见长城的烽火台。“茶室”有十多平方米,悬于水上,极具禅意。开放式的厨房外,两个客厅互通互连。其中一个客厅坐落在山野间,落地的玻璃窗与窗外的水草树木紧紧相依。客厅的一面墙由鸭绒垫做成,将夏季酷热和冬季苦寒远远隔在墙外。屋内有两条石板桥,其中之一通往 “茶室”,另一条则连接到饭厅和通往下面客房的走廊。竹屋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竹屋适合举办公司高层会议,私人聚会,还可以会晤贵宾。

6.8大通铺:建筑师: 堪尼卡(泰国)

大通铺有4间卧室,三个卫生间。饭厅和客厅相连。饭厅里有一张加长的桌子,可以和多位朋友一起用餐。大通铺强调沟通和共享。二楼的卧室是一排大通铺,甚至每个卫生间里都有两个大浴缸,可以让你和朋友体验边洗澡边聊天的乐趣。客厅屋顶上有一块凸出的长形玻璃窗,使屋内屋外可相互观望,连为一体。大通铺的设计师堪尼卡是12幢别墅的设计师里惟一的女性建筑设计师。大通铺位于核桃沟,提供24小时客房专业管家服务,俱乐部设施及会议礼宾部服务。大通铺举办新品发布会,时尚PARTY、各种展示等。

7.银河SOHO

来到银河SOHO

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

10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不过,再好的设计都有它的缺点,正因为银河SOHO的自然流动和平滑过渡,使其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因此,人置身其中很容易迷路。在我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人在问工作人员方位,这大概是这栋建筑的弊端吧。总的来说,我喜欢银河SOHO的处理手法和空间流线方式,因为这,我开始喜欢上扎哈的设计。

8.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718联合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建项目之一。由于在这个阵营中电子工业的领先地位,东德被赋予了建设联合厂的重任。当时,东德副总理厄斯纳亲自挂帅,利用全东德

的技术、专家和设备生产线,完成了这项工程。因为东德不存在同等规模的工厂,所以厄斯纳组织了东德44个院所与工厂的权威专家成立一个718联合厂工程后援小组,最后集全东德的电子工业力量,包括技术、专家、设备生产线完成了这项带有乌托邦理想的盛大工程。718联合厂的首任厂长李瑞在回忆文章里说:“我看过德国20多个厂,其中没有单独一厂具有如此规模的。据我所知,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国家中,此类规模的工厂也实属罕见。”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联合厂庞大的建筑设计,它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成立了包豪斯学校。在抽象艺术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工艺美术风格和

11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风格诞生,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以此为基础,新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形成,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后来被称为包豪斯学派。联合厂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德国人在建筑质量上追求高标准。比如,抗震强度的设计在8级以上,而当时中苏的标准都只有6至7级;再比如,为了保证坚固性,使用了500号建筑砖;还有,厂房窗户向北,而当时一般建筑物的窗户都朝南,这种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这就保持了光线的均匀和稳定,而从视觉感受来看,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

9.园博园

入口区:主要包括主入口、东次入口、西次入口三个。 景园区:位于平地展园区与山顶生态区之间的风景坡地,具有较好的视觉观赏性和良好的观景视线。按照一轴两星一环”的结构规划,设置候鸟湿地、卧龙石、双亭瀑布、龙景书院、湿地花溪、青山茅庐、枫香秋停、荟萃园、云顶揽胜、悠园、巴渝园、环湖六景、风雨廊桥、莫纹世界等景区、景点。

展园区:根据规划设计的用地要求,充分利用园中较为平坦的区域安排城市展园,其中包括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闽台园林、现代园林、荟萃园、西部园林、港澳园林、国际园林和企业园林等10个展园区,汇集了包括中华不同流派的园林和充满异国情调 的国际园林在内的127个展园。

生态区:为维护园区整体优良的山体生态环境而设置的区域,既是园区各园林的绿色大

背景,也是维持动植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①皇家园林流派主要集中在北方园区,包括北京同和园、天津、沈阳园等。 特点:风格庄重严肃,布局

规整又富有变化,建筑大气稳重。 ②江南园林流派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有10个城市展园采用了这一建造手法,包括苏州园、南京园、成都园、济南园、长沙园、武汉园、南昌园、宁波园、岳阳园、常德园。

特点:空间布局灵活,多采用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布局紧凑,主要建筑以江南水街为轴线,采用“粉墙黛瓦”风格,色彩淡雅,轮廓柔和优美。充分展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和古镇风韵。

特点:受江南园林影响,又受西洋风格的影响,自成风格。在近现代园林中,把园林引入酒店的做法就来自岭南园林,闽南地区的假山制作、花木营造都受岭南风格的影响。

12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④闽台园林流派共有14个城市展园,分为闽中、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及台湾地区展区。

特点:以闽台共有的地域特色古厝及骑楼街市,引入“茶艺、曲艺、园艺”营造闽台-独特的文化氛围。闽台园林受海洋文化影响,中西合璧,它的红砖文化和石文化很有特色。 以下是我们游览的一些景点

2、江南园区:参观了以南京、成都、济南为代表的共10个城市展园,采用江南园林理念设计手法,布局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轮廓柔和优美,“粉墙黛瓦”风格展现江南的水乡特色和古镇风韵。建筑沿河沿街,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3、北方园区:以北京、天津、河南为代表共有六个城市展园,充分利用了山体的景观控制性,紧扣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意境的精髓,房山石、垂花门、汉白玉拱桥等园林要素的运用强化突出皇家了园林严谨的视觉控制轴线和庄重的风格,建筑庄严、厚重是这一园区的鲜明特色。

4、民族风情园区:以一个民族风情广场为核心,突出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主题,融合和组织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展区。有西藏、云南、蒙古、新疆石河子、贵阳、呼和浩特等城市参展,各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特色鲜明,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地。

5、现代园区:共参观了上海园、重庆园、烟台“烟景荟园”、合肥“和园”、威海园等9个城市展园。整个园区以“时代乐章”为主题,设计简洁大方,采用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塑造了丰富的园林空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6、国际园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埃及、墨西哥、美国、新加坡等24个国家的展园。展示世界各地的园林特色和建筑风格。如新加坡的“狮身鱼尾”雕塑、非洲草原的“金钱豹追逐羚羊”的雕塑以及荷兰的“大风车”无一不体现着各国的地域特色。

7、风景园林师园区:分别参观了王向荣、王浩、朱建宁、俞孔坚、章俊华等8位国际 青年风景园林师的园林作品,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他们运用了诗的语言,灵活运用空间艺术,耐人寻味,创造了符合场地原有特质的诗情画意,同时又特别崇尚简约、节约,摒弃了造园中大兴土木,为造景而造景的弊端。

8、闽台园:是集中反映闽台文化的场所,是主办地福建及近邻台湾园林的共同展示区。

意在反映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属一个中国的思想。

10.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

13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通过这学期在颐和园的游览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的颐和园,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着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颐和园不光只是一个园林,它也是中国三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皇权的缩影。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颐和园在建筑设计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的皇权的无上地位。

颐和园中的景观多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也表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推广佛教来管理百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颐和园中的建筑就像是封建制度的缩影。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区别江南园林的特点。

这次实习我们是从东宫门进入的,途径了仁寿殿、万寿山、石舫、谐趣园等景点。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

仁寿殿在颐和园还叫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殿内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

14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麒麟。

中国园林多水,有水就会有船,而用石头做的船就叫做石舫。颐和园中的石

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走进谐趣园可以明显感到它与整个颐和园的区别,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园林。在大二的时候我曾去过江南的一些园林,苏州、扬州、无锡的各个著名的园林,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而在颐和园中的这个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样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共性,走入其中就会让人有置身于江南的错觉。谐趣园是乾隆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整个格局和寄畅园还是很是相像的。不过在这次实习中当走进谐趣园中我还是感到,虽然身处园中会觉得谐趣园和江南园林很像,但放眼望去广阔的昆明湖万寿山,那依旧是只有皇家才有的霸气园林。而谐趣园,作为皇家园林中秀气的一笔反而更加的凸显了皇家权利的绝对,也只有皇家才能因为喜欢江南的园林所以就在自家园林里复刻一个。

颐和园作为园林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它保存至今作为最完整的的古代皇家园林,也为作为后人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颐和园的实习我也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魅力。有人告诉过我一年四季的颐和园都是不一样的,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春天的时候走进颐和园,也是第一次走进雨中的颐和园。蒙着着薄雾的昆明湖,淅淅沥沥的万寿山,无不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而这次实习也必然会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作用,我也会在其他的季节继续走进颐和园去发现颐和园在设计上更多特点。

11.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其中水面占公园的一半,其中水体有收有缩,收缩有度,没有破坏大水面的水体景观,内部结构为“一池三水”,形式独特。金融园内水面的狭窄与宽敞形成强烈视觉效应,沿水岸为一些建筑小品,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等。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

15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内的两大特点,一是水,二则是北海白塔,刚从入口进去倒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翠绿的小岛岟衬着白塔。起初我看见北海白塔,就以为它是妙应寺白塔,不过老师纠正了我的错误,白塔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从山脚仰望白塔,迢递山路怀着一种朝觐礼佛的虔诚。拽拉着层层殿宇直至山顶。白塔直指蓝天,白云缭绕,长天似洗。那种庄严肃穆让人感到置身于佛门的净土世界。环顾四下,南向是楼阁峥嵘的紫禁城,花团锦簇的中南海,北面则是一湖天广水影。白塔登临,使人胸襟开阔,而抚古思今,更能感受一股来自心底的震撼。

12.首都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内部,由于看惯了长方体体块,自然对椭圆形体块在建筑内部的穿插

形式更为感兴趣。从左图可以观察到这个名为“圆形展厅”的体块是斜斜地贯入长方体中的。不知道走进其内部的空间感受会是如何,我姑且给自己留个悬念,就先去了其旁边的方形展厅。不过方形展厅另我有些许失望,其中并没有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不过置身其中的空间是十分活跃的,每一层的游客间都可以存在视线交流,利用活跃的空间布局而并非压抑的实墙封闭给整个博物馆带来几分灵动和活泼。参观完方形展厅,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圆形展厅。不得不说圆形展厅内部的空间让人感到与以往的建筑颇为不同。首先是难得一见的环形过道,这既是过道又是有一定坡度的坡道,绕所在层一周便往上来到了其上方一层展厅,这样的处理使空间的

垂直交通丰富多彩。再者便是它的斜墙设计。许

16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内部的墙都是斜向的,虽然在平时设计中曾经用到过一些斜墙,但在真实的空间中感受,说实话,虽然其实墙的斜率并不大,但还是感到有一些不习惯,当然,这些墙真正起承重作用

部分还是竖直的。另外,我观察到部分柱子是倾斜承重的,说实话,我对这部分的结构不是特别的清楚,不过能亲身经历这样的空间真的是件美妙的事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圆形展厅一楼空间的厕所以及一些暗房间的高度很低,我观察到有一见甚至低于2m,这出现在公共建筑中我感到有些不合适,起码带给人们的直接感受是不乐观的。

采光方面,自然光照通过朝南和朝东的建筑外立面以及屋顶投射进来,照亮了宽敞的空间。光线经过过滤,避免了眩光,更好地展现了建筑各部分的形状。

从整体上讲,首都博物馆是一座让人倍感亲切的博物馆,它不像大多数博物馆那样沉闷,而是将纪念性和亲切感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座建筑带给我的感触较深,因此叙述的篇幅较大。

17

第14篇: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7年8月03日——8月 17日 实习地点:北京市

实习目的:旨在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与认识中国现代建筑。同时对各种建筑类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一下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趋向。 实习内容:这次实习共持续两周,参观了包括北京著名景点、商场、展览馆、2008年奥运会规划景观、高校等二十多处,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天到达的时候,我们安排好了住宿,随处逛了逛。第二天才正式开始参观。我们去了**广场、故宫、国家大剧院、百盛购物中心、王府井世都百货,东安商场、先农坛、天坛、颐和园、鸟巢等等。下面我就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著名景点。

一、古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参观

**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有50万平方米。广场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大的办公地点。东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体安放于此。在广场北面隔着长安街就是宏伟的**城楼,它建在北京市的南北中轴线上。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

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 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 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 筑。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右图是刚进入颐和园看到的方得江南小镇,北方的这种地方别具一番滋味。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万寿山一景,在颐和园只能体会到古代园林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却不知道它妙在何处。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还发现了一些窗框的神奇效果,见识了古代的取景手法。

谐趣园是颐和园中园林的代表。我当时被湖中的金鱼吸引,由于当时又饿又累,没有体会到那种应该有的感觉,实属遗憾。总觉得颐和园适合闲暇的时候好好游览,而不是走马观花式观赏,支直觉的有太多东西,多的以至于吸收不了。

北京的这些古典建筑可谓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的历史财富。他们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也难逃岁月的洗礼,我真心的希望游客更深刻的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好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

二、著名的现代建筑的参观

国家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这个大剧院在跟大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成为一个对比。它把大会堂的美凸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阳光从天上洒过来。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通过参观国家大剧院我意识到了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不像以前那样保守,但同时也有点忧心,怕这种势头一旦蔓延,就会对古代的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另外国家大剧院体量不是那么的巨大。弧线形的建筑外观与人民大会堂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奥体中心,奥体中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也是一中生态仿生建筑。它粗粗的钢构架略显遒劲,远没有设计初始那么灵动,体量比较庞大。“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体育场基座以上部分共七层,设有观众服务设施、媒体工作区和贵宾接待区等。基座以下部分

共三层,设有零层内部环路、停车场和大量功能用房。碗型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并在中、下层看台之间设置包厢及其座位区。国家体育场主体是由一系列钢桁架围绕碗状座席区编织而成的“鸟巢”外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水立方\"是一个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上的不同形状有11种。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而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进到\"水立方\"里面,你会看到,像海洋环境里面的一个个水泡一样。\"水立方\"与\"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

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图书馆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二期新馆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的风格,其巨型钢结构屋顶宛如一本“书”,由一个个“人”支撑于充满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底座之上,一部无支撑扶梯从二楼直通四楼,方便读者进出阅读室。此外,二期新馆外墙及顶棚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装饰,阅读室利用从玻璃顶棚和30多个采光窗射进的光线采光,节约了照明用电。

三、商业区的参观

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 两侧向纵深发展, 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笔直的街道, 紧邻大体量的建筑物侧墙, 空间结构易形成生硬、单调之感。以优美、丰富的曲线为空间造型的基础, 以旋转、律动的圆来变化, 以郁郁葱葱的绿化来点缀, 柔化了建筑物坚硬的外观。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 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 地处**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具有浪漫的格调,使人们放松心情。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 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 并且匮乏公共空间, 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 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 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没有合理的规划, 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北京新东安广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处于北京王府井心脏地带,不仅是王府井内首个重建项目,更是北京最著名的时尚消闲购物热点之一。商场面积达130万平方尺的新东安广场,翻新后除营造更宽敞的购物空间外,并以凸显商户形象的设计为重点,双层垫付门面采用答复玻璃幕墙,务求令商场更富时代感。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第15篇: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12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2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第16篇:建筑施工现场认知实习报告[材料]

建筑施工现场认知实习报告

系部:土木工程系

班级:09级工程管理(2)班 姓名:庞璐

学号:12009030608

5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新建的图书馆施工工地,通过参观了图书馆的大体施工,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增强了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虽然我们专业的建筑施工实习很短暂,这个实习不仅是建造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次实习,旨在让我们实地去观察建筑材料及各项建筑工程在实际中的实施开展,好让同学们在实习中弄清楚自己在上课中无法弄清的问题。

到现场后,我们看到了成堆摆放的模板,跳板,钢筋。工人们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受力筋,主梁和次梁也不相同,受力筋和架立筋之间用箍筋绑扎。实习时主要针对钢筋,绑扎可分为梁柱板的钢筋绑扎等。其中柱绑扎只是初步定位,检查时主要注意的是钢筋型号,直径,间距以及根数,还要注意扎丝的直径,相对较粗直径的钢筋的绑扎应该用较粗的扎丝绑扎。 在柱筋成形后,就可以开始布置主次梁的钢筋。由于钢筋数目繁多,要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

图书馆后面有一块较大较平整的场地是用来堆放钢筋及其他材料的,根据图书馆大体的结构是框架加剪力墙。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了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这样就减少了工作中的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接下来值得一说的是工地现场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建筑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现在,施工现场的文明程度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的施工现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有许多危险源没有真正受控。在工地里随时都有可能被砖块什么东西砸到,所以在去工地现场之前,指导老师就说了许多安全事项,包括每人务必带头盔。在工地里面走路不仅要看上还要看下,看上是防止被东西砸伤,看下是避免踩到铁钉之类的东西,在工地现场,到处都是带铁钉的模板。

在建设施工安全方面,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抓得格外严格。除进行经济处罚外,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的施工项目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行政处罚,有关单位还会遭受降低企业资格等级的处罚。可还是有不可预料的“灾害”发生,如吊车工操作不当身亡;某工地在进行吊运过程中,吊物下落把一名正在操作搅拌机的施工人员头部打裂,当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再次说明:“施工安全重于泰山”。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是一个建筑企业长盛不衰的最核心的要素。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一些难度和要求精度都比较高的工作他们没有让我们做,比如像全站仪定位轴线之类的操作,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忙扶下棱镜,然后了解定位轴线的意义。在定位轴线没有问题之后再按照图纸以轴线为标准放边线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钢筋挡着,一些剪力墙、柱子的边线无法弹出。造成这种问题

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造成:第一,在地下第三层承台定上位定位柱子和地梁等时工程线拉的不够紧,或是工程线被承台上钢筋摩擦阻力或绊筋丝挂住影响工程线的直线度;第二,拉钢卷尺时测量出现较大误差。在技术问题方面还有怎样控制模板的平整度、垂直度,梁的配筋问题、柱子的垂直度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现场做技术指导。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东西。许多知识都是以前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强了实践能力,离开了书本,切身来到工地才真正感受到实习的必要性,也使我认识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这个专业很有探索发展的余地。实习中我看到了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这一方面与工人的节约意识有关,一方面也与监管人员的统筹管理有关,如果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那么或许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施工现场内外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的堆放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能否将这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也是我们可研究的一个问题。总之,目前,我认为很多工程在施工管理中海存在很多不足,我也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工作后将其运用进去,做出优良的工程。

我认为学校这次组织的实习参观很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以后所学的课程打下基础。

第17篇: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前言】

2012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2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12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2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第18篇: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前言】

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08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

15、

17、19号以及大板巷

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四、老城新貌与创意产业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 历史旅游景点 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 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2000 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 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五、大学城规划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字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 世纪广场 教育广场 图书馆广场 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 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字,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六、城市CBD、工业园区与新城建设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 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 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 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 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奥体中心是河西标志性文化建筑,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区域,其西南部为南京地铁一号线终点站,东面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二号线。奥体中心占地面积89.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1万平方米。以体育场为中心,环列网球中心、游泳馆、奥运广场、体育馆、科技中心、田径场六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结语】: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第19篇: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建筑认知实习总结的进行能帮助实习生们进行实习经验的积累。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建筑认知实习总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篇一: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一直很想上工地去感受一下我们将来的工作会是怎样的。终于,在大二的寒假里如愿了。

这次我有幸参观来到我们市里的一个扩建工程。去的时候,那边的施工大多接近尾声,但还有些部分还只有进行了一半。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楼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这个可能

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

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

上到第十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现场参观时间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布置板筋,没有看到他们浇

筑柱梁板,砌筑砖墙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认识也是很片面的,这个只能作为我们对施工的感性认识吧!

篇二: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根据学校安排我于20XX年6月25日到武汉第四建筑公司武汉国企项目部进行建筑施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了解施工现场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是武汉市东湖高兴国企投资公司开发的单身公寓楼,承建单位是武汉第四建筑公司,分别是五号和六号楼,及高尔夫球健身楼,地基由哮感第四桩基公司承建。由北京威斯顿设计院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柱子为异性柱。面积为13000平方米,由3栋楼组成的商住楼,现浇钢筋混泥土六层框剪结构。

二实习内容

1:木工

1、模板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2、各种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3、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4、现浇结构模板拆除的时间和顺序;

5、模板拆除的注意事项;

6、模板的清理,堆放和维修的方法及要求;

2:钢筋工

1、钢筋的种类及外形特征;

2、钢筋的焊接方法及质量要求;

3、钢筋冷加工的方法及工艺;

4、钢筋的绑扎的方法及质量要求;

5、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要求;

6、各种构件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方法;

7、掌握隐蔽工程记录方法及主要内容;

3:混泥土工

1、搅拌机的种类,规格,拌和的原理;

2、震动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3、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及标志牌的

内容;

4、施工缝的留设及其处理方法;

5、混泥土的养护方法及要求;

6、混泥土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

7、混泥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内容;

三收获与体会

首先说实习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也经历过很多的实习,但这次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紧张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篇三:建筑认知实习总结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参观了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清晏园,河下古镇等代表性建筑,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天坛、国家大剧院,颐和园、故宫、首都博物馆、长陵、鸟巢、水立方等。古代建筑、

现代建筑,自己真是一饱眼福。

我在建筑认识实习日记中已经分别对单体建筑的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只是叙述观看所有建筑后的总结和感触,看过这么多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后,对建筑所涉及的方面了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分别论述:

建筑与艺术

建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天坛皇穹宇入口 和北京颐和园中一门,它们都具备使人通过的功能,但它们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天坛皇穹宇入口给人肃穆而威严的感觉,而北京颐和园中的门给人亲切宁静的感受;又如北京故宫午门和天安门广场 ,他们都会使人感到宏伟庄重,但午门庄重中带有压抑感,天安门广场则显得开阔。

建筑与社会

社会生产方式影响建筑,如北京故宫,颐和园,淮安清晏园中等古建筑,都采用是木结构,这说明了社会生产了对建筑的限制,那时候没有钢材,水泥的建筑材料,落后的技术造就了豪华的殿堂,建筑大部分采用了天然的材料,沿用数千年之久的木结构构架形式没有多大的改变。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影响建筑。如北京故宫,建筑中的龙凤纹祥只能用来象征皇帝和皇族,建筑的形制、屋顶的样式要等按等分级。因为我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地位的世袭制度,官爵的等级制度都对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有古建筑上的雕刻、绘画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民族文化,如在古建筑中则常常通过匾额、楹联强调建筑的主题,用题名的方式点出这个建筑环境的诗情画意,表现了建筑与文学文化的密切联系。。

建筑与形象

曾经思考怎样的建筑才能向人们

展示一个好的形象,通过这次建筑认识实习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建筑的形象离不开尺度、对比、韵律和均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石碑形式但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放大,而是仔细地处理了尺度问题基座采用两重栏杆,加大碑身比例。因而显示了它的实际尺寸;又如人民大会堂门廊,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如颐和园乐寿堂院墙,灯窗与栏杆不同疏密的重复,节奏轻快活泼。

此外,我认为,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建筑中,用木隔断分割空间,这样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像颐和园的长廊,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间界限模糊,既分又合,融为一体;又如故宫太和殿以三层凸起的汉白玉台基层层内收,强调其庄重雄伟与强烈的稳定感,同时也扩大了建筑的空间领域。另外,空间序列的安排对建筑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天安门、端门、午门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类似与重复,太和殿宏伟的体量构成这

一序列的高潮。 北京故宫主轴线上的外三殿所形成的时间-空间序列:金水桥是这一空间序列的前奏天安门、端门、午门以及其所处的狭长院落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反复收、放和相似重复;午门以其三面围合的空间预示着另一个乐章的开始;新乐章开始,金水桥又一次重复前奏,但院落空间变大变宽;太和门在收的同时,通过台阶的上和下,预示着高潮的到来;进入形状重复但规模扩大的太和殿主院落;太和殿宏伟的体量、高大的台基、开阔的空间,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中和殿、保和殿及其院落,在形体和空间的相似重复中逐渐减弱,接近尾声。

建筑与历史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历史,建筑也包括在内,从原始社会的山洞鸟巢,到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再到现代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演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了古代建筑一步步地发展也没有现代建筑的宏

伟、先进,技术离不开生产的发展,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鸟巢,水立方的成就归功于现代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将不断涌现。

总结

在这次建筑认识实习中,通过参观各种建筑和观看各类建筑图片,了解了各种建筑的功能、形态、色彩,了解了古代和现代各类型建筑特点。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对建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加了很多,建筑很有内涵,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就越想了解它。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第20篇:建筑认知实习日记

建筑认知实习日记

院(系):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级建筑艺术学生姓名:杨路亮

日期:2013.11.21

实习第天

建筑认知实习日记

院(系):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级建筑艺术学生姓名:杨路亮

日期:2013.11.20

实习第天

建筑认知实习日记

院(系):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级建筑艺术学生姓名:杨路亮

日期:2013.11.19

实习第天

建筑认知实习日记

院(系): 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级建筑艺术学生姓名:杨路亮

日期:2013.11.18

实习第天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